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步拳》的教学案例导入语

《五步拳》的教学案例导入语

《五步拳》的教学案例导入语

《五步拳》的教学案例导入语:

一、完整示范: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完整示范五步拳。

二、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我示范的是什么拳法吗?

三、介绍:同学们的答案很多,这说明同学们需要进一步了解我们的国粹——武术。“武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是民族瑰宝。它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养生和健身的民族体育形式之一。它具有强健身心、防病、祛病和防身等多种作用,能培养同学们的记忆力、注意力、思维想象能力,让同学们逐渐地体验动和静、修和练、身体的局部和整体、人体和环境、形和意、形和神相结合等辩证的哲理及精髓,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为今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刚才示范的是长拳的一种叫五步拳。五步拳主要是以三种手型(拳、掌、钩)和五种步型(弓步、马步、歇步、仆步、虚步)组合而成的套路动作。

它共有十路动作,分别是:1、并步抱拳;2、弓步冲拳;3、弹踢冲拳;5、退步盖掌;7、提膝穿掌;8、仆步穿掌;9、虚步挑掌;

10、并步抱拳。

四、提问:同学们想不想学?很好,作为中国人应该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武术基础。

五、介绍:在学习五步拳之前,先让我们学习一下“抱拳礼”:手掌包拳为施礼,手掌伸直为还礼,手掌立翘为应战!我们武林界抱拳讲究颇多,在礼节中,左手抱右拳通常是“承让”的意思;而右手

抱左拳则通常被认为“随时领教”。同学们记住了吗?演示:施礼——还礼——应战——承让——随时领教。同学们做的很好!我们现在开始学习五步拳。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2、理解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和相关的性质;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3、弄清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4、掌握直线的平移法则简单应用. 5、能应用本章的基础知识熟练地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构建比较系统的函数知识体系,能应用本章的基础知识熟练地解决数学问题。 难点:对直线的平移法则的理解,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三、教学设计简介: 因为这是初三总复习节段的复习课,在这之前已经复习了变量、函数的定义、表示法及图象,而本节的教学任务是一次函数的基础知识及其简单的应用,没有涉及实际应用。为了节约学生的时间,打造高效课堂,我开门见山,直接向学生展示教学目标,然后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复习目标进行联想回顾,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在“图象及其性质”环节中,老师让学生自己说出一次函数图象的形状、位置及增减性,不完整的可让其他学生补充纠正。这样,使无味的复习课变得活跃一些,增强学习气氛。随后教师就用大屏幕展示出标准答案,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以比赛的形式做一些针对性的练习。为了巩固知识点,学生解 决每一个问题时都要求其说出所运用的知识点。 四、教学过程: 1、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一次函数:一般地,若y=kx+b(其中k,b为常数且k≠0),那么y是一次函数 正比例函数:对于 y=kx+b,当b=0, k≠0时,有y=kx,此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k为正比例系数。 2. 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1)从解析式看:y=kx+b(k≠0,b是常数)是一次函数;而y=kx(k≠0,b=0)是正比例函数,显然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一次函数是正比例函数的推广。 (2)从图象看: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而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过点(0,b)且与y=kx平行的一条直线。 基础训练一: (1)、指出下列函数中的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①y = x +1;②y = - x/5; ③y = 3/x ;④y = 4x;⑤y =x(3x+1)-3x ;⑥y=3(x-2);⑦y=x/5-1/2。 (2)、下列给出的两个变量中,成正比例函数关系的是: A、少年儿童的身高和年龄; B、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与宽; C、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 D、匀速运动中速度固定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教育性小学英语语篇教学案例

教育性小学英语语篇教学案例 Asking the way 一.案例背景 教学时间:2010年6月2日 教学内容:上海版牛津教材5B Module2 Unit 1 Asking the way 教学片断:句型“E xcuse me , how can I get to___________。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______? Let me show you the way. (Go straight)________ is on your left/right.”教学(while-task) 执教教师:宋欢婕上海市松江区实验小学 教学对象:上海市上外附小五(3)班学生,借班上课。 教材内容:上海版牛津教材的第2单元的第一课的主题是Animals in the zoo,基于教材提供的这一主题,结合本课“Look and learn”“Look and read””Ask and Answer”,3个模块的内容,本节课重构了以“Asking the way”为话题而展开 的以让学生一起和kitty一家从宾馆来到世博会,选择了何种路线去参观世博馆 的教学内容。 课例分析:松江区实验小学章健 二.案例片断: 片断目标:语言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E xcuse me , how can I get to___________。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______? Let me show you the way. (Go straight)________ is on your left/right.” 语言文化和技能:语言感受与表达中,鼓励学生争做世博小志愿者,能够大 胆的为外国宾客指路,体验到作为世博会小小东道主的小主人翁精神,激发 学生热爱世博,热爱上海的情感,更爱我们的美丽家乡。 语段1: Hello! My name is Kitty. I come from England. My family and I are going to Shanghai for the Expo. We are going to stay in Park Hotel for 3 days。 T:Her name is kitty. She just arrived at the airport with her happy family. 屏幕呈现画面与文字 学生边听边思考教师提出的3个问题。 教师转述问题,学生回答。屏幕上同时出现问题的答案,用红线在文本中划出。 引出新授句型Excuse me , how

小学数学分数的再认识(课例)

分数的再认识 学习目标: 1.了解分数的产生;认识整体“1”,会寻找整体“1”。 2.从度量的角度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3.结合具体的情景,经历概况分数意义的过程,理解分数表示多少的相对性。 教学重点:从度量的角度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表示多少的相对性 课前游戏:猜谜语 课前谈话: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思是: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诗词内容出自《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学习数学也是一样,我们应该多个角度,多个方向的来学习。比如我们今天学习的分数,我们在三年级中也学习过,今天我们就一起换个角度来体会分数的意义。 一、引入。 1.单位“1”再认识 课件出示:(1个圆、1米、1把香蕉、一堆糖) 师:仔细看大屏幕,我们再来看看,1个圆、1米、1把香蕉、一堆糖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这个1在数学上有个专有名词叫“单位1”或整体“1”。一段路程、一项工程、一筐苹果、一本书、一段时间等都可以看做整体1) 二、解决问题,感受分数的产生过程 1、师:今天我们就来再研究分数的意义,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分数是什么?(也就是分数的意义)分数是怎么样产生的? 课件展示: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数是自然数,以后在度量和平均分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样就产生了分数。当测量物体时往往会得到的不是整数的数,古人就发明了分数来补充整数。 2、师生共同用树枝量黑板长度。(体验不够一个时折断) 现在有个时光穿梭机,回到古代。这时候我们已经是古人了。那古人们想来量一量这个黑板的长度,你用什么方法。 师:你遇到什么什么情况了?不够的时候怎么办呢?是不是有这样的可能。

分数的再认识(一)优秀教案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 太和县桑营镇淝南小学 郭亚磊 2014.11.28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上第63—64页。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猜分数。(用分数表示下面的成语。) 十拿九稳()一分为二()七上八下()在三年级时,我们就对分数进行了初步的认识,老师有几个题目想考考大家。 2、用分数表示出下面图形的涂色部分。

( ) ( ) ( )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1、平均分;2、一个圆是一个整体, 一个长方形是一个整体。 3、如图:图中阴影部分能用 3 1 表示吗?为什么? 通过检查同学们学的很好,那么今天我们就再一次走进分数的世 界,让我们共同享受分数带给我们的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分数 的再认识(一)”。【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一)】 二、探究新课。 (一)、说一说。 4 3可以表示什么?举例说一说。 1.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2.教师课件出示,教材63页上的三幅图。教师强调:同一个分 数的意义,可以有三种方式来表示,一是把一个图形看作一个整体; 二是把多个图形看作一个整体;三是把多组图形看作一个整体。 3.小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 用分数表示。 (二)画一画。 1.师:同学们表现得真出色,老师奖励给大家一副精美的图案, 课件呈现一张图片: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一)

《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含义; (2)会检验一对数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会利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从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并通过“辩一辩”“填一填”“试一试”“做一做”,加深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的理解;并使学生初步了解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 3.情感与态度目标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既体现知识的学习过程,又体现知识的应用过程,同时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养成关注身边的事例、关心他人,培养一种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意义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 难点是利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及思维发展的特征,在教学中选择激趣法、讨论法和总结法相结合。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互动关系,营造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练习巩固各个环节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增强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问题1:假设你们每人手上有一根长20cm的铁丝,将这根铁丝首尾相连围成一个正方形,围出来的正方形都完全一样吗? 问题2:同样用这根20厘米长的铁丝,首尾相连围成的长方形都完全一样吗?你能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表示吗? 【设计意图】 ①通过问题情境复习旧知,真正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 ②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 问题3:前面两个问题中都存在二元一次方程10 = +y x,为何围成的长方形有无数种情况,而围成的正方形只有一种情况? 【设计意图】 通过两个问题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10 = +y x与y x=同时满足时,存在解的唯一性的过程,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形成做铺垫。 问题4:你能否通过增加一个条件,使同学们围成的长方形都完全一样吗?希望大家能增加更多不同类型的条件。 【设计意图】 ①开放性问题的设置不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通过该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真正感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形成; 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团队精神; ③通过此问题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操作形式】 ①学生先思考,再分组合作,小组汇报; ②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引导,从而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③教师备用: 10101010 ,,, 6223 x y x y x y x y x y x y x y +=+=+=+= ???? ???? ==-== ???? 。 巩固概念 请在下列方程中选出两个方程,组成二元一次方程组。 2 23,4,2,3,10 x y x y x y x y z -====++=。 问题5:你怎么能肯定,你所增加的一个条件就一定使长方形确定下来了

(完整版)小学高段英语阅读教学随笔

小学高段英语阅读教学随笔 2012-9-24 9:57:00 推荐 一、指导预习,有备而学 语篇相对较长,涉及的词组、句型、文化信息较丰富,如果在学生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直接切入,很多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难以适应。会增加学习难度,降低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加强预习指导,使学生有所了解、有所准备地进行语篇学习。 教师可根据教材语篇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预习指导。对于一般性的文章,教师可让学生听录音、跟读语篇、适当翻译中文意思,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组与句子,对于一些有趣味性、文化性较强的语篇,教师可先让学生先了解相关文化。 二、热身活动,引生入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位教育名家曾经这样说过。小学高段的语篇中生词和句型越来越多,加上语篇本身没有多少特别的趣味性,加之插图的减少学生自然会对语篇内容越来越不感兴趣,因此教师应多采取一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如运用多媒体、运用简笔画等创设情境。本课开始时我就跟学生讲:“底下你看到的是一个节日里面能看到的画面,画面播放完毕后,请帮助老师告诉我这是什么节日?”学生个个精神抖擞,观察时学生不由的想起预习时自己接触到的万圣节。通过这个活动的创设再现了

学生对万圣节的记忆,让学生的预习得到有效的反馈。关于万圣节可以让学生说说都了解到了什么,然后我总结时,突出“Halloween party”,激发学生想去参加万圣节派对的兴趣,带着参加派对的心情去阅读文本,减轻文本的枯燥度。 三、巧用背景,整体感知 我们不难发现人教英语的语篇对话的开头都有背景,一种是文字说明,它用3-5句话交代一下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二是图画背景。在本课我分别呈现了这两种背景,降低学生理解文本的难度,有效地从整体上把握了文本。 我以Ben和家人在客厅谈话的这一张插图,先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印象,然后通过观察图片找出今天的日期:10月30日,这时候,我问:“今天是万圣节吗?”学生说不是,明天才是,引出:“It’s Halloween,tomorrow.”既而,我加强了兴奋的语气,并引导学生体会兴奋的感受,带着这样的情绪问他们想为万圣节做什么呢?学生提议买些东西,这正与Ben一家的想法不谋而合,那需要买些什么呢?就是接下来要围绕的中心了。 四、篇段结合,理解大意 我们在语篇教学中容易走进这样的误区,就是专门把生词提炼出来教,遇到某个新句型,也是反复操练,把一堂语篇教学课上得完全走了样,变成了一堂纯粹的单词和语法教学课。在语篇教学课中我们应灵活处理单词和句式,不要遇到生词就教,应尽量让学生自己通过上下文去理解,或者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去解决,

小学英语“主题式”语篇教学的有效策略

小学英语“主题式”语篇教学的有效策略 江苏省金坛市城西小学李星娟 [内容概要]语篇是学生学好英语的权重内容。针对小学英语语篇学生的现 状和误区,教师应紧扣语篇主题,找准主线和最佳切入点,形成有效、可行的语篇教学策略。 [关键字]语篇教学语篇信息语篇脉络语篇拓展 作为小学英语教学的权重板块,语篇教学是目前英语课堂教学的热门话题。语篇在篇幅上的逐步加长、语言项目的逐步复杂以及中英文化等因素的介入不断丰富着高年级英语课堂教学,在更高层面上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也给广大小学英语教师带来了新的课题、新的困惑、新的挑战。面对如此挑战,笔者进行了举步维艰的探索。 一、语篇教学的分析 1.什么是语篇? 语篇(discourse)外语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语篇是一个语言使用单位,也是一个语义单位,可以以口头形式出现,也可以以书面出现。著名语言学家金蒂认为:语篇是指由一系列连续性句子构成的、形式上衔接、意义上连贯的语言整体。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语篇可以是一则小故事、一篇小短文或一首小歌谣,这些语言材料有一定的语境,富有趣味性,通常是围绕某个语言点而编写的,且满足7个条件,即衔接、连贯、目的性、可接受性、信息性、情景性和篇际性。 2.什么是语篇教学? 语篇教学是针对传统的注重词、句、语法点的教学方式而提出的,它倡导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从篇章的角度和整体把握所学语言材料。语篇教学应从整体出发,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路径,即从篇章到句子,再到词汇、语法点等语言知识点,最后落实到对所学语篇的整体理解。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让孩子们先入林,后见树,再赏林。 3.语篇教学的误区扫描: a.语篇教学的目标和核心不明确。 b.重视词句讲解,忽视学生对语篇的理解(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c.缺乏教与学的师生互动过程。 d.过分强调工具性,语言人文性被控制。 e.任务活动的有效性和拓展性不够。 二、我的“主题式”语篇教学的有效策略: 1.运用软性作业梳理语篇信息 A板块是完整的有情境性的语篇,本身具有一定的完整性。软性作业能让学生体验语篇的完整意义,并获取“有意义的内容”。所谓软性作业,即在教学新的语篇前,布置学生自主进行语篇分析,对语篇有全面、整体的认识,例如:谁?什么关系?什么话题?说了什么?在哪里?什么场合(语境)?让学生自己设计语篇表达方式,简单讲述语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这种软性作业能有效反映出学生对语篇的投入程度和求异思维。 [教学案例一]我在教学6A 《on the farm》PartA时,首先出示2幅挂图和教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优秀说课稿

《分数的再认识》说课稿 说课内容 本课的内容“分数的再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数的意义》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分数的再认识(一)》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数》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在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已将“认识分数”设置了独立的教学单元,让学生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本节课对分数进行再认识(一),教材安排了“3、4 可以表示什么,举例说一说”、“已知一个图形的1、 4 ,画出原图形”、“圈一圈,与同伴交流”三个数学活动,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表示的部分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完成分数意义的构建,即通过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到分数的相对性。为后续真分数、假分数、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等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参与具体操作活动,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教学难点:对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的理解,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二、说教法学法 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1)情境教学法,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2)动手操作实践法,在合作交流中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 三、说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复习分数旧知。 师:你们能用分数分别表示这三个图形的涂色部分吗?(预设)生:这三个图形用分数表示分别是1/2,1/2,2/6。师:前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预设)生:前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因为这两个图形大小相同。(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使学生理解整体“1”相同,同一个分数对应的部分也相同,为整体“1”不同的情况作铺垫。) 2.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63活动1 (1)独立想一想,并自己说一说可以表示什么。(2)小组交流并填写表格。一个整体平均分的份数 取几份用分数表示 4份3份▲▲▲△ 4份3份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一》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分数的再认识一》 二、教学目标: 1、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通过学生参与具体操作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认识一个“整体”不同,以及“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难点:理解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就不同;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同一个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就相同。 四、教学设计: (一)课前习 1、用分数表示下列各图中的阴影部分。 ( ) ( ) ( ) ( ) 设计意图: 通过课前预习,回顾对分数的认识,理解分数表示的意义。体会分子、分母各自表示的意思 2、8 3可以表示什么?请你举例说一说。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课前习,举例说一说的过程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3、一个图形的31是 画出这个图形。(你有几种画法) 设计意图:发散学生思维,同时让学生发现当一个分数“部分”的个数相同时,

“整体”的个数也相同,但是,形状不一定相同。 (二)课中习 1、分数游戏引入课题。(猜分数) 2、展示学生课前习,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 (1)通过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理解分数表示的意义。幻灯展示学生已完成的课前习单第1题。学生判断正误,并随意提图让学生说一说理由。师小结: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用几分之几表示。平均分的份数作分数的分母,取的份数为分子。 (2)新授课内容:四分之三的表示。在课堂中通过展示同学们不同的课前习(用不同的画图方式表示出分数四分之三),生根据课前习单中四分之三表示图找到每幅图的整体1,从而让学生体会表示同一个分数的意义,可以有三种不同情形。一是单个图形表示分数的意义,二是多个图形表示分数的意义,三是多组图形表示分数的意义。 (3)通过已知一个图形的3 1是 画出这个图形。(出示两个小方块合并图)这是一个图形的四分之一, 画法,让学生去评判他们的课前习画法是正确的?理由是什么?从而产生思维的碰撞。体会到同一个分数,一个分数“部分”的个数相同时,“整体”的个数也相同,但是,形状不一定相同。 3、理解整体与数量的关系。(二分之一)。全班分成9组,每组从铅笔盒中拿出铅笔总数的1/2。通过给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发现问题,再组织学生讨论解决,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量也不同,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4、巩固练习(勇闯五关)。通过闯关形式让学生完成课本练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巩固。 5、总结学法,升华提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三)课后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下节课的知识打下学习的基础,预习分数的再认识(二)。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案例实录 教学过程 : 1. 习旧引新 ⑴ 在 ⊙O 上 , 任到三个点 A 、 B 、 C, 然后顺次连接 , 得到的是什么图形 ? 这个 图形与 ⊙O 有什么关系 ? ⑵ 由圆内接三角形的概念 , 能否得出什么叫圆的内接四边形呢 ( 类比 )? 2. 概念学习 ⑴ 什么叫圆的内接四边形 ? ⑵ 如图 1, 说明四边形 ABCD 与 ⊙O 的关系。 3. 探讨性质 ⑴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类特殊四边形 ---- 平行四边形 , 矩形 , 菱形 , 正方形 , 等 腰梯形的性质 , 那么要探讨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 , 一般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 ⑵ 打开《几 何画板》 , 让学生动手任意画 ⊙O 和 ⊙O 的内接四边形 ABCD 。 ( 教师适当指导 ) ⑶ 量出可试题的所有值 ( 圆的半径和四边形的边 , 内角 , 对角线 , 周长 , 面积 ), 并观察这些量之间的关系。 ⑷ 改变圆的半径大小 , 这些量有无变化 ? 由 (3) 观察得出的某些关系有无变化 ? ⑸ 移动四边形的一个顶点 , 这些量有无变化 ? 由 (3) 观察得出的某些关系有无变化 ? 移动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呢 ? 移动三个顶点呢 ? ⑹ 如何用命题的形式表述刚才的实验得出来的结论呢 ?( 让学生回答 ) 4. 性质的证明及巩固练习 ⑴ 证明猜想 已 知 : 如 图 1, 四 边 形 ABCD 内 接 于 ⊙O 。 求 证 :∠BAD+∠BCD=180°,∠ABC+∠ADC=180° 。 ⑵ 完善性质 ① 若将线段 BC 延长到 E( 如图 2), 那么 ,∠DCE 与 ∠BAD 又有什么关系呢 ? ②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 : 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 , 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 于它的内对角。 ⑶ 练习 ① 已知 : 在圆内接四边形 ABCD 中 , 已知 ∠A=50°,∠D-∠B=40°, 求 ∠B,∠C,∠D 的 度数。 ② 已知 : 如图 3, 以等腰 △ ABC 的底边 BC 为直径的 ⊙O 分别交两腰 AB,AC 于点 E,D, 连结 DE,

浅谈小学英语语篇教学

浅谈小学英语语篇教学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由此可见,如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创造能力,诸如此类的复杂问题是现今小学英语教学中需要共同探讨的。 一.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的现状及思考 目前为止,根据牛津小学英语教材的编排特点,A板块是语言的功能,是语篇的整体呈现,B、C板块是词汇、句型,是语言的结构。功能在结构之前,语篇在词汇、句型之前。我们一般采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教学:先由语言结构C,D 板块入手,将C,D板块的重点句型结合B部分生词呈现在一个情景中,从“点”的角度进行呈现和讲解,重点难点逐个突破后再对语言功能(A部分情景会话板块)进行教学整合和剖析。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时,由简单到复杂,目的性明确,对于各项语法内容和知识结构,学生掌握扎实。但这种方法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学生只会机械的模仿句子,不会完整的表达语篇;换言之,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不会灵活运用。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是从结构到功能的,而教材编排却又是截然不同的从话题功能到结构意图。所以需要我们从A板块语篇直接切入教学,让学生整体感知话题情境,再突出C,D部分的重点句型教学,并根据书本提供的不同情境,用A部分情景会话语篇中自然习得的语言进行滚动,形成新的小短文,从而强调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分数的再认识》导学案

《分数的再认识》课堂导学案设计 授课班级五年级学科数学内容分数的再认识 任课老 师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 难点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分数的相对性 教学方 法 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三段模式程序 (要 素) 学案导案 预习 激活(3-5分钟) 知识 链接 一、预习案 1、用分数表示左面各图中的阴影部 分。 对话生成(25-32分钟) 自主 学习 合作 交流 研讨 展示 评价 生成 二、学始于疑 活动一: 1、发现、解决问题 这三个同学从粉笔盒中拿出来的粉笔一样多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2、小组内交流。 1.拿出三个粉笔盒,分别装有8、 6、8支粉笔。请三位同学分别 从粉笔盒中拿出整体的。 2、说一说:小明和淘气谁看的多? 3、画一画 淘气小明

【展示提升】 将前面的知识向大家展示一下。 【讨论合作】 (1)为帮助四川汶川地震灾民重建家园,小明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 的 ,小芳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 。他们谁捐的钱多?请说明理 由。 (2)拿走6支铅笔的 ,应拿几支? 巩固拓展(5-10分钟) 课程训练 巩固 提高 1、四年级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 ,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 的吗? 2、有6个桃子,怎么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两个?(画一画,分一分) 3、一个长方形面积的4/5和一个正方形面积的4/5相等,这个长方形和这个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是( ) ①长方形的面积大 ②正方形的面积大 ③两个图形的面积一样大 ④不能比较 4、下面每一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什么? 小组检查指导 有什么收获或困惑? 一个图形的 4 1 是 ,那这个图形是什么呢? 433 2 413 14 3547 37 55 25 2

《分数的再认识》

五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P63—6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教学难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 课件,任意大小的圆一个。 教材分析 教材中安排了“拿铅笔”“说一说”“画一画”等多个情境活动,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分数,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教学时,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展开充分交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加之多媒体课件的恰当介入,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从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形成智慧,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一、联系旧知,理解意义(5分钟) 师:(课件出示1/4)在三年级时我们就学习过分数,谁来读一读?1/4表示什么意思? 1/4还可以表示什么意思? 师: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分数,有把一个图形、一个物体看成整体“1”进行平均分,也有把多个图形、多个物体看成整体“1”。是的,像同学们所说的(板书: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就可以用分数表示)。 师:看来,同学们对分数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可是,老师还是想检验大家一下,不知同学们是否愿意接受我的检验呢? 课件出示:笑笑说,她一次能吃一块蛋糕的3/4,你觉得她能做到时吗? 生1:有可能,是一个蛋糕。 生2:不可能,如果是一个大蛋糕呢。 师:同学们,他们两人说的都有道理,可为什么同样是蛋糕的3/4,结果却不一样呢?(整个蛋糕的大小不一样,一个是小蛋糕的3/4,一个大蛋糕的3/4,看来分数和它所对应的整体还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探究分数的奥秘。《分数的再认识》。(板书课题) 二、创设活动,深化理解 活动一:分一分 师:现在,老师这儿有三盒水彩笔,谁能帮我拿出每盒水彩笔中1/2吗? (请三名学生到讲台前) 师:你们准备怎么拿呢? 生:我准备把全部水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1/2。 (动手拿,并将拿到的水笔展示给大家看) 师:现在请你大声的告诉大家你拿出这盒彩笔1/2是几枝? 师:你们听了有什么疑问? 生:为什么他们三人都是拿全部水笔的1/2,拿出的枝数却不一样多呢? 师:大家都有这样的疑问吗?(问拿的同学,你们是不是数错啦?确认?) 师:奇怪啦,为什么都是拿出一盒彩笔的1/2,拿出来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师:有想法,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学生汇报) 师:同学都安静下来了,是都有自己的想法了吗?向大家你的想法。 生1:(这是这个小组的想法,你们小组的呢?)

初中数学 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习水县回龙镇中学王发德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 二、主题分析与设计 平行线的性质,它是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本节课将以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同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精神。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 .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3.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与应用。 2.难点:对平行线性质1的探究。 五、教学用具 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2.学具:三角尺、量角器、剪刀。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⑴播放一组幻灯片。 内容:①供火车行驶的铁轨上;②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栏;③横格纸中的线。 ⑵提问温故: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⑶学生活动:针对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⑷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提出新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引出课题: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板书)。

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高效教学例谈

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高效教学例谈 发表时间:2011-12-28T14:04:27.093Z 来源:《时代报告》2011年11月下期供稿作者:叶英姿 [导读] 语篇包含了比较完整的语言组织形态、多元的语言要素向学生传递丰富的语言信息。 叶英姿 (浙江省温岭市方城小学,浙江温岭 317500)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1-0032-02 摘要:语篇是小学阶段学习英语的重要素材之一,它包含了比较完整的语言组织形态、多元的语言要素向学生传递丰富的语言信息,从而使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获得相关信息。本文选取精彩的教学案例展示阅读前通过活动直奔主题,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阅读中通过活动方法的多样性,力求课堂教学高效达成;阅读后通过活动及时巩固知识,着力提升学生的英语素养。 关键词:小学英语;语篇教学 语篇是小学阶段学习英语的重要素材之一,它包含了比较完整的语言组织形态、多元的语言要素向学生传递丰富的语言信息,从而使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获得相关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语言知识和技能、阅读兴趣、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等方面得以充分的发展。 小学高年级的教材中,语篇长度逐渐增长,内容趋于丰富,所涉及的词汇、句型、语法以及文化背景知识更为复杂。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依托教材开展有效的语篇教学,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本文将结合五、六年级的部分精彩的语篇教学案例,探讨对提高高段语篇教学实效的几点思考。 一、阅读前,简洁言语领入门 读前活动是指语篇教学前的准备活动,这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步骤,更是顺利引入语篇学习的重要铺垫。教师简洁明了的读前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文本和以往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扫清语言障碍,从而促使学生主动进入学习语篇的状态。 1.让学生自主提问 直奔主题的阅读前活动要求教师要少教,学生要多学。教师要事学生对所学内容自主提问,从而引向主动学习。 [教学片段1] 在第五届全国小学英语教学观摩研讨会上,某教师在执教一篇描述Helen Keller生平的文章时,授课教师作了一下设计:直截了当的在PPT上呈现一张Helen Keller 的图片。 T: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about her? 之后,学生纷纷对这幅肖像提出心里的疑问。 S1: Who’s she? S2: Where is she from? S3: What’s her job? … 于是授课教师在图片下一一写下学生的提问。 Q1: Who’s she? Q2: When was she born? Q3: Where’s she from? Q4: What’s her job? 接着,学生因为心中的疑问,而去主动通过语篇来了解这个人物,解决自己心中的疑问。也就是授课教师通过直接呈现图片,开门见山的问学生对这幅肖像有什么疑问。这样让学生自主提问,正式激发学生了解这个人物的欲望。而且学生的提问涉及到的人物生平,又恰恰是语篇的主要内容,所以,看似直奔主题的读前活动,简单明了,收效却可谓是四两拨千斤。 2.让学生主动思考 教学前,引导学生不仅可以对阅读内容进行自主提问,更能据问题自主探究,寻找答案。等待解答的问题,它能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寻求谜底的想法,从而促进学生积极的思考与探寻答案。 [教学片段2] 某教师在执教话题为“transportation”的一篇名为《A rainy day》的文章时,教师在上课伊始,抛出了3个问题。 Q1: Which city do I come from? Q2: Which school do I come from? Q3: How do I usually go to school? 接着向学生看自己的Photo Album。学生由于对之前的问题并不了解,因此,非常关注Photo Album 中透露的信息。通过Photo Album中的信息,最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填出如下教师的信息表。

小学英语语篇教学模式初探

小学英语语篇教学模式初探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人们往往认为小学生的词汇少,知识面窄、语法欠缺,不易开展阅读教学。有不少老师对于阅读课采用“讲解式”的呆板陈旧的教学方式,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技巧,无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事实上,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训练其阅读技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具体地说,就是使学生学会在英语阅读中有目的地去获取信息,并能对它们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意义。《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毕业时的阅读要求:“.…..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 阅读课教学顾名思义就是以语篇阅读为主,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体正确输入与否为标准进行的教学。即学生是否能正确理解全文意思,深入理解重点词、词组和句子的意思,并能就文章进行口、笔头理解练习。对于阅读课我们不能以词汇课、对话课的标准去衡量是否完成了几个词的教学,是否达到了“x会”的要求,更不能以是否具有花样繁多的教学活动如:TPR,玩游戏等为衡量标准,因为它的教学目的不是“点”而是“面”。对话课就是听说领先,让学生尽量地多听多说,最后达到能交际,而阅读课则要在阅读的基础上不断扩展一些知识。 阅读课文是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和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最好的综合教学材料。只有通过阅读课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语用能力及持久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到了高年级后如只停留在句型教学(对话课)上,学生会因没有提高而感到单调乏味,从而使英语学习没有后劲。这如同《英语九百句》不适合作为中小学教材一样。阅读课不像句型课那么单一,它是各种句型、语言现象构成的“杂烩”,因此抓好重点是个关键,抓住了关键句或词组,以点带面,很多非重点的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 有些自命话题阅读课容量大,生词多,新句型多,在40分钟内要处理好的确不容易。遗憾的是个别教师在教学中出现了教学目标定位偏差。教师将目光更多放在了学生词生句上,导致花费了大量时间用来呈现、学习、领读、练习生词上,进入课文后所剩时间无多。这样,一节课的主体放在了新授生词、句上,文本阅读理解反而成了附属,这就把阅读课的教学目标本末倒置了。 阅读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应该是:能通畅地阅读文本,正确理解其意并能用正确的句子回答就文章信息提出的问题,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上升到复述文章或仿写文章等。处理

【强烈推荐】分数的再认识练习题

分数的再认识练习题 “分数”检 测 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成绩:_______ 一、我会填。(每空1 分,共19分) 1、填一填。 (1)5个 15 是( ),( )个 16 是1。 (2)78 里面有( )个81,322里面有( )个3 1。 (3)18个9 1 是( )。 2、考考你。 (1)6枝铅笔的13 是( )支,10铅笔的) () (是4支铅笔。 (2)一盘苹果的2 1是4个,2个同样的盘子里共有( )个苹果。 3、分数的再认识练习题。 ( )=( ) ( )=( ) 4、( )÷( )=5 3=10) (=) (21=100) ( 5、25和30的最大公因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 二、我会判断。(对的打“√”,错的打“×”)(每题2分,共10分)

1分数的再认识练习题52 ,妈妈吃了这块蛋糕的10 4,那么妈妈吃的比小贝多。( ) 2、任何两个相邻的自然数(0除外)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如11和12的最小公倍数就是121。( ) 3分数的再认识练习题是1分数的再认识练习题( ) 4、1812的最简分数是9 6。( ) 5、分母是10的真分数共有10个。( ) 三、按要求解答。(共36分) 1、在( )里填上“>”、“<”或“=”。(6分) 53( )64 831( )118 2016( )5 4 2、圈出最简分数,把其余的分数约分。(12分) 54 1612 408 2412 60100 131 130 3、把95和12 7都写成分母是36而大小不变的分数。(6分) 4、写出与5 3相等的三个分数。(6分) ( ) ( ) ( ) 5、两个工程队修公路,甲队3天修了25米,乙队4天修了33米,谁修得快些?(用带分数比较)(6分) 四、我会解决问题。(共35分) 1、在一次数学竞赛中,共有30道题。小红做对了18题,做错了12题。请你用最简分数表示小红做对的题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做错的题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2)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侯纯津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59—60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学生对分数已经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分数的再认识,这里的“再认识”已经很明确的告诉我们这里学习的分数知识与原来学习的分数知识是有区别的:一是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整体1”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二是结合具体的情景进一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习分数的再认识,不但为本单元的后续知识垫定基础,同时本节课还是下学期学习分数应用题的必备知识。 本节教材中安排了“分铅笔”“看书”“画一画”多个情境活动,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数知识的第一课时。三年级的教材中,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已经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由于学生是在三年级学习的分数初步知识――相隔时间较长,加之这里学习的分数意义范畴的拓展――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也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

生充分的感知。通过创设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活动展开充分交流,并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从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形成智慧,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重点: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的真正含义,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难点: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您认识他们吗? 图略 同学们,看了这张图片之后,你想说点什么?你知道1/2表示什么吗?你们认为猪八戒冤枉吗?今天我们就来再一次的认识分数,来解决这个问题。 课件出示:分数的再认识 (二)活动一:拿铅笔 1、拿铅笔: 现在请3名同学来帮助老师完成一个活动,请听清活动要求,我请你们分别拿出每盒铅笔总枝数的二分之一。 师:你们猜一猜他们拿出的会一样多吗? 师(和台上的3明同学说:你们是怎么么拿这盒铅笔的二分之一的? (我把全部铅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 (我用铅笔的总支数除以2,看看得几就拿出几支。) 也就是把全部铅笔数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是吗? 展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