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审美与艺术欣赏

审美与艺术欣赏

审美与艺术欣赏
审美与艺术欣赏

审美与艺术欣赏

通识班级:123班

姓名:周东

学号:20144372

专业:英语

学院:外国语学院

所选课程:审美与艺术欣赏

一.教学参考书(相关名著依次写出:书名、作者、年份、出版社)

1.书名:《大学通用艺术欣赏与审美教程》

作者:刘长庚

年份:2010-01-01

出版社:上海人美

内容简介:我们以前阅读过的“艺术欣赏”,大体可以分两类,一是欣赏的概论,就是系统地讲艺术概念,原理和欣赏的心理规律;二是艺术门类和作品介绍,讲某种或者各门类艺术的基本知识,然后,列举很多代表作品,分析它们。其实,我们明显感觉到,艺术“欣赏”和艺术“理论知识”是两码子事,就是说,你可能有很多的艺术知识,但还是不懂艺术欣赏。就像“审美体验”和“美学研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一样,学习“艺术欣赏”的基本知识和“艺术欣赏”本身,显然也不是一个东西。比如艺术理论的介绍有时让人感觉枯燥、艰涩,乏味,而艺术欣赏则是一至少应当是

-一个开心愉快的过程。

2.书名:《影视艺术欣赏(全国高职高专公共基础课规划教材)》

作者:陈思慧

年份:2011年7月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陈思慧等的《影视艺术欣赏》主要介绍影视艺术发展历史、基本常识和鉴赏方式等,将知识性、趣味性、鉴赏性相结合,以大量影视片段或影视作品为例进行讲解,融影视艺术理论和鉴赏内容于一体,以介绍影视艺术常识和提高欣赏能力为主线,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本书为高职高专公选课规划教材,考虑到广大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情况,行文力求深入浅出,明了易懂,引导读者步步深入影视欣赏领域,掌握影视欣赏技巧。

《影视艺术欣赏》适用于高职高专学生,也适用于中专学生,对于大、中专教师以及对影视艺术欣赏感兴趣人士也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3.书名:《审美文化新视野》

作者:徐放鸣等著

年份:2008年3月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本书所撷取的休闲、野趣、游戏、时尚、消费文化、大众传媒、新媒体艺术、图文文学等专题,都是当代审美文化理应关注并应给予文化解释和审美评判的新的社会文化

现象;同时,对于这些与当代大众生活联系日益紧密的新兴领域,又力求能够从审美文化的向度作出较为深入的学术考察。全书从范畴学的研究视野出发,努力做到史论结合,既注重从“史”的角度给予纵向的学术梳理和文化诠释,在古今比照中寻求审美文化及诸文化现象的历史内涵与当代意义;又注重从“论”的角度进行形而上的逻辑推演和深度挖掘,展现审美文化与诸文化现象的哲学命意和文化精神。

4书名:《大学校园审美文化研究》

作者:周希贤主编

年份:2012年8月

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周希贤主编的《大学校园审美文化研究》围绕文化与文化审美育人功能,大学校园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审美化,大学校园审美文化的定义、特性、结构层次、内核、功能及其建构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揭示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校园精神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其内核是思想观念与价值追求;揭示了审美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实现深刻而全面育人功

能的关键,审美文化的根本目的是正确思想观念的引领与正确价值观念的导向;研究并提出了大学校园审美文化科学建构的思路。

5书名:《民族审美文化论》

作者:梁一儒

年份:2007年3月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本书征引中外美学史、艺术史丰富翔实的资料,融美学、心理学、民族学和文化学于一炉,以广阔的事业分析论证了民族审美心理的构成、形成条件、类型特征和符号系统,对民族审美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性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讨、总结。全书共分五部分:经典作家论民族文学,民族特点、民族风格、民族审美心理、序跋选辑、附录。

6.书名:《艺术欣赏(刘运福)》

作者:刘运福

年份:2015年9月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内容简介:本书主要通过书法、绘画、雕塑、剪纸等的表现形式与发展演变进程,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基础知识、技能与原理,熟悉基本审美特征,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与人文内涵,感受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统一,提高审美能力。

公共艺术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书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使用。

7.书名:《新时期青少年艺术与审美读本》

作者:谭棋介

年份:2012年12月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内容简介:谭棋介编著的《新时期青少年艺术与审美读本》内容简介:艺术,是人类不断探索美好生活的结品。古往今来的文学大师们,以其洞察世事的深刻思想、出神人化的写作技巧、细腻真实的审美情趣,凭着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文采斐然、脍灸人口的美文名篇。《新时期青少年艺术与审美读本》注重培养青少年审美品味,包含生命之美、灵魂之美、爱心之美、自然之美等,并带领青少年鉴赏艺术、陶冶情操,继而进人美的最高境界。

8.书名:《美与物——论艺术产业中的审美与经济》

作者:李艳

年份:2012年5月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本书以艺术产业的当前发展作为现实背景,分析了审美与功利、功利与经济、经济与审美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艺术产业构成了审美与功利、艺术与经济关系的第三个

发展阶段.并从审美和经济两个方面考察了当今艺术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状况,提出可着力构建审美价值体系的艺术产业门类和途径。尤其在讨论当前艺术产业中存在的片面追求经济价值而降低审美标准的现象时,本书通过对功利与经济的区分,指出艺术产业追求经济价值的实现不能简单地视为一种功利性活动,追求经济价值的最大化只是艺术产业运行的直接目的而并非最终目标,其终极目标是通过艺术产业的运行,借助艺术传播途径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使思想和文化得以交流和推广,从而有助于构建社会生活的核心审美价值体系。因此,审美因素和经济因素只有相互配合、互相协调,才能真正推动艺术产业的发展,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构建审美价值,从而达到经济与审美的双向共赢。

9.书名:《国民艺术素养读本·人与审美》

作者:王一川

年份:2011年1月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本卷的选文标准是这样的:第一,体裁兼收并蓄,理论文字、学术随笔、文艺作品均可,以富于文采、风格或个性化修辞的文章为主,思辨性文章应有独特特色、文采或风格;第二,观点兼容并包,突出当前全球化与多元文化语境中人际平等对话与沟通;第三,本土现代文为主,辅之以古代及外国文章;第四,兼具理性深度、经典性、可读性和感召力,尤其突出个体体验和感召力(即不是理论说教而是魅力感染);第五,作者个性独特而鲜明;第六,长短文相间,短文为主;第七,2l世纪前经典文章为主,酌选少量新近文章。而从文际关系来看,每章内(即主题词下)各篇选文之间尽可能构成多元而系统的关系,综合地阐释主题词的内涵;.选文排列应体现内在的逻辑线索。在选文篇幅方面,每篇一般在几千字,尽量少选长文,尽可能多选优美短章,以便广大读者阅读。

10.书名:《目击者文化指南——摄影艺术》

作者:(英)安著,徐凤译

年份:2010年8月

出版社:旅游教育出版社

内容简介:众所周知,摄影就是“用光写作”。然而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描述只是对摄影的轻描淡写,就像说文学只是“用笔写作”一样。其实,摄影远不止于此。想想摄影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影响,不禁令人敬畏。

本书将带你走进摄影艺术,揭开摄影的神秘面纱!

三.相关论文(相关论文依次写出:名称、作者、摘要)

1.名称: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作者:张永芳;

出版源:山东师范大学2011

论文摘要:美术鉴赏教学是以美育为基础的,是引导学生开展审美活动的课程,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理解力、提高审美素养、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健全学生人格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对当前普通高中学生的美术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而美术鉴赏作为高中美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对于审美教育的发展、学生审美心理建构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如今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存在着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突出表现在教师教学方法选择不当,诸如“传递——接受式”的课堂教学大行其道、“教师主控”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度”型教学对学生给予过分自主,变成了学生课堂上的放任自流。此外,根据调查问卷可知,当前高中美术鉴赏课程存在教材、教师、学生等方面的一些问题。高中的美术鉴赏课程本质是要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本文结合了具体的教学案例并分析了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实现师生互动、如何对教材进行解读、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和提高其审美能力等。通过对具体教学实践的总结,

文章提出了美术鉴赏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对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实现课堂互动,营造和谐审美环境;二是紧扣学科特点,强调基本审美知识;三是展开对比鉴赏,提高视觉审美能力;四是传授鉴赏方法,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2.名称:影视艺术审美与鉴赏教学探析

作者:付庆军

出版源: 山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影视教育(2006年21期)论文摘要:影视艺术审美与鉴赏在影视艺术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全面提高影视艺术鉴赏教学质量势在必行。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应积极分析学生鉴赏心理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控。

3.名称:论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作者:葛华东

出版源:美学论坛(2013年01期)

论文摘要:<正>"艺术鉴赏"是对各种不同门类艺术的完整的动态审美过程和审美再创造活动(包含复杂的审美心理因素和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其三个组成部分——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和审美升华各有特点,缺一不可,三个阶段依次递进,呈现出阶段性与层次性特征。艺术鉴赏,即鉴赏各种不同门类的艺术,如美术、音乐、戏剧、文学、影视、曲艺、舞蹈等等,内容庞杂,形式多样,涉及历史、文化、习俗、宗教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鉴赏"与"欣赏"语义相近,但有所区别,它在程度上更甚于欣赏,是鉴。

4.名称:现代商业广告摄影的审美和鉴赏思辩

作者:陈志宏;

出版源:飘逸的想象(2007年02期)

论文摘要:商业广告摄影美术界的成熟表现在也已经不满意理性制作主义对广告摄影作品感性审美认识的贬低和轻视。同时认为以往的知识体系有个重大的缺陷:即缺乏对于感性审美深度认识,主要体现出审美意识和艺术问题的严肃的哲学沉思。致使现代商业广告摄影从理性认识有逻辑学在研究,意志有伦理学在研究,但商业广告摄影感性审美认识还没有一门专门的学科去研究。因此,我们提出应当有一门新思维路向来专门研究商业广告摄影感性审美认识。

5.名称:论电影鉴赏中的下意识音乐审美

作者:吴海;

出版源:艺术与技术(2012年05期)

论文摘要:电影欣赏活动中的音乐审美几乎总是处于下意识的状态,处于一种被动的、限定的、具有强烈倾向性的状态。电影为影片中的音乐审美提供了大量非音乐性因素,使音乐的审美变得有依据。电影鉴赏者在对电影中的文化意义高度理解时,与之相关的电影音乐审美直觉和体验就更加明显。电影音乐通过序曲、插曲、终曲(片尾曲)发挥预告、支撑渲染、总结等作用,使用烘托、暗示、铺陈等手法,分别提示和满足了观众的空白(期待)视野、平行(感受)视野和总结(拓展)视野。

6.名称:影视艺术审美与鉴赏刍议

作者:祁凤霞;于元青;祁海霞;

出版源:思考与言说(2008年18期)

论文摘要:影视艺术鉴赏通过对影视艺术的观赏达到对美的体验、乃至对生命的体验,从而获得身心的愉悦。它除了具备艺术鉴赏活动的基本特征外,还因其独特的形态而具有被动性、亲和性、感受性等鲜明的特点。它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把握。

7.名称: 老庄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

作者:王建疆;

出版源:复旦大学

论文摘要:《老庄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一文运用现代生成论思想,从内审美的观点出发,接着新儒家、新道家以及非儒非道家关于老庄人生境界的话题,着力探讨老庄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问题。传统人生境界论在对待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关系时,基本上先假定人生境界的现成性存在,然后再去论述其中各种境界的高低。在这种思维方式制约下,产生了天地境界最高论(冯友兰);审美境界最高论(李泽厚);宗教境界最高论(宗白华、方东美);儒教境界最高论(唐君毅);道德境界最高论(钱穆);艺术精神最高论(徐复观);

“道的境界”(陈鼓应)最高论等。这些“最高论”貌似对立,但在将人生境界视为现成的等级排序上却有着惊人的一致。而且有的著名的人生境界论(如冯友兰的)中竟然没有审美境界的位置。本论文力图打破这种现成论范式,从对老庄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的探索入手,获取对于人生境界的全新认识。本论文加《引言》共分四章。《引言》介绍历来关于人生境界问题的不同看法,着重指出老庄“道德境界”与所谓“道的境界”的本质区别,在于生成论与现成论的对立。对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问题的探讨需要全新的理论指导和全新的思维方式。第一章是本文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运用现代生成论思维方式,提出并着力论证内审美的性质、特点和意义,揭示意义生成的二重性,探讨人生境界的内审美性质,肯定了老庄人生境界突出的内审美性质,指出它的祛除形色名声的特点,从而为揭示老庄人生境界的内审美生成机制奠定了基础。还通过老庄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与康德崇高感审美生成的比较,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内审美境界生成的必然性。第二章和第三章是本论文的主体。首先通过对老子“道德”一体境界的揭示,说明老子人生境界的生成性,并进而指出这种生成过程中的结构特点和作为中华审美智慧基因图谱的生成功能。在此基础上,揭示了老子人格模式的审美特征;内审美境界的虚静、玄览、恍惚、无声无形的整体性特征;无为而无不为的理想美性质;以及由老子人生境界的实现与否决定的老子美论的真

审美与艺术欣赏复习课程

审美与艺术欣赏 通识班级:123班 姓名:周东 学号:20144372 专业:英语 学院:外国语学院 所选课程:审美与艺术欣赏 一.教学参考书(相关名著依次写出:书名、作者、年份、出版社) 1.书名:《大学通用艺术欣赏与审美教程》 作者:刘长庚 年份:2010-01-01 出版社:上海人美 内容简介:我们以前阅读过的“艺术欣赏”,大体可以分两 类,一是欣赏的概论,就是系统地讲艺术概念,原理和欣赏 的心理规律;二是艺术门类和作品介绍,讲某种或者各门类 艺术的基本知识,然后,列举很多代表作品,分析它们。 其实,我们明显感觉到,艺术“欣赏”和艺术“理论知识” 是两码子事,就是说,你可能有很多的艺术知识,但还是不 懂艺术欣赏。就像“审美体验”和“美学研究”是两个完全 不同的事物一样,学习“艺术欣赏”的基本知识和“艺术欣 赏”本身,显然也不是一个东西。比如艺术理论的介绍有时 让人感觉枯燥、艰涩,乏味,而艺术欣赏则是一至少应当是

-一个开心愉快的过程。 2.书名:《影视艺术欣赏(全国高职高专公共基础课规划教材)》 作者:陈思慧 年份:2011年7月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陈思慧等的《影视艺术欣赏》主要介绍影视艺术发展历史、基本常识和鉴赏方式等,将知识性、趣味性、鉴赏性相结合,以大量影视片段或影视作品为例进行讲解,融影视艺术理论和鉴赏内容于一体,以介绍影视艺术常识和提高欣赏能力为主线,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本书为高职高专公选课规划教材,考虑到广大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情况,行文力求深入浅出,明了易懂,引导读者步步深入影视欣赏领域,掌握影视欣赏技巧。 《影视艺术欣赏》适用于高职高专学生,也适用于中专学生,对于大、中专教师以及对影视艺术欣赏感兴趣人士也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3.书名:《审美文化新视野》 作者:徐放鸣等著 年份:2008年3月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审美与艺术鉴赏期末考试

一 .名词解释:(1)审美趣味 由于长期的经验,人逐渐地获得从感性上评价某种审美属性的能力。根据直接感情,根据是否喜欢该对象或现象,从而确定它的审美价值和区分美丑的能力叫做审美趣味。审美趣味的个体性:不管是否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趣味。审美趣味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个人的审美趣味千差万别,它的形成取决于某个人的气质、教养、性格和爱好,取决于这个人的审美经验、审美条件和审美教育。审美主体欣赏、鉴别、评判美丑的特殊能力。在人的实践经验、思维能力、艺术素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是以主观爱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对客观的美的认识和评价。既有个性特征,又具社会性、时代性和民族性。 (2).蒙太奇 蒙太奇(法语:Montage)是音译的外来语,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经常用于三种艺术领域,可解释为有意涵的时空人地拼贴剪辑手法。最早被延伸到电影艺术中,后来逐渐在视觉艺术等衍生领域被广为运用。电影高度写实又高度创造,成为本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大众艺术。它以画面和音响为媒介。其主要手段为“蒙太奇”——通过镜头的剪辑组合,使影片空间转移,时间急剧变化,造成不可思议的视听效果。比较而言,电视制作简易,反映生活迅速,也容易产生急就、随意的弊病。戏曲与戏剧是综合 艺术种类之一,它包含了诗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六种成分,被称为“第七艺术”。一部戏曲或戏剧的创造,需要编剧、导演、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所以,从一部戏曲或戏剧的演出,可以审视一个民族该时代的全部文化状况。蒙太奇(montage)在法语是"剪接"的意思,但到了俄国它被发展成一种电影中镜头组合的理论。 蒙太奇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画面剪辑:由许多画面或图样并列或叠化而成的一个统一图画作品,画面合成:制作这种组合方式的艺术或过程。电影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但当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含义 (3).艺术的本质 艺术是至情的流露,是生命本体原创力的表现。是生命本能冲动的升华,甚至是自然冲动的理想化和精神化。情感是艺术创造的原动力。艺术的力量是生命的力量,真诚追求生命的人才能够懂得艺术,也才能够创造艺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工艺等简单的说寻求美追溯美.美的本质是“真善美” (4)照片三要素 一幅好照片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有时也称之为题材)。或是表现一个人,或是表现一件事物,甚至可以表现该题材的一个故事情节。主题必须明确,毫不含糊,使任何观赏者一眼就能看得出来。 一幅好照片必须能把注意力引向被摄主体,换句话说,使观赏者的目光一下子就投向被摄主体。 一幅好照片必须画面简洁,只包括那些有利于把视线引向被摄主体的内容,而排除或压缩那些可能分散注意力的内容。 二.简答题 (1)艺术鉴赏过程中的对主体修养的要求有哪些? 在艺术鉴赏过程中,主体的修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马克思在他的早期著作 《1844年经济学-手稿》中所说的那样:“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 术修养的人。”艺术修养的重要性可以从符号学的观点来证明。各种艺术,如文学、绘画、 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等都有独特的艺术语言。我们对这些艺术语言的理解程度, 就决定了我们鉴赏时所能达到的深度。从符号学的观点看,艺术家在创作时就是对各种艺术

审美与艺术欣赏讲解学习

审美与艺术欣赏

审美与艺术欣赏 通识班级:123班 姓名:周东 学号:20144372 专业:英语 学院:外国语学院 所选课程:审美与艺术欣赏 一.教学参考书(相关名著依次写出:书名、作者、年份、出版社) 1.书名:《大学通用艺术欣赏与审美教程》 作者:刘长庚 年份:2010-01-01 出版社:上海人美 内容简介:我们以前阅读过的“艺术欣赏”,大体可以分 两类,一是欣赏的概论,就是系统地讲艺术概念,原理和 欣赏的心理规律;二是艺术门类和作品介绍,讲某种或者 各门类艺术的基本知识,然后,列举很多代表作品,分析 它们。 其实,我们明显感觉到,艺术“欣赏”和艺术“理论知 识”是两码子事,就是说,你可能有很多的艺术知识,但 还是不懂艺术欣赏。就像“审美体验”和“美学研究”是 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一样,学习“艺术欣赏”的基本知识 和“艺术欣赏”本身,显然也不是一个东西。比如艺术理

论的介绍有时让人感觉枯燥、艰涩,乏味,而艺术欣赏则是一至少应当是-一个开心愉快的过程。 2.书名:《影视艺术欣赏(全国高职高专公共基础课规划教材)》 作者:陈思慧 年份:2011年7月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陈思慧等的《影视艺术欣赏》主要介绍影视艺术发展历史、基本常识和鉴赏方式等,将知识性、趣味性、鉴赏性相结合,以大量影视片段或影视作品为例进行讲解,融影视艺术理论和鉴赏内容于一体,以介绍影视艺术常识和提高欣赏能力为主线,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本书为高职高专公选课规划教材,考虑到广大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情况,行文力求深入浅出,明了易懂,引导读者步步深入影视欣赏领域,掌握影视欣赏技巧。 《影视艺术欣赏》适用于高职高专学生,也适用于中专学生,对于大、中专教师以及对影视艺术欣赏感兴趣人士也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3.书名:《审美文化新视野》 作者:徐放鸣等著 年份:2008年3月

艺术鉴赏与美育

艺术鉴赏与美育 ---上海市七宝中学李新华 释读:艺术是真善美的可视化; 鉴赏的层次:浏览、欣(愉悦)赏(观赏)、鉴(鉴别、使用)赏 美育:把获得的积极地过程传递出来 《蒙娜丽莎》审美愉悦 心理学、社会学 一、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美? “欣赏”的生成条件(艺术学、社会学角度) 1、社会化的审美感官 2、必备的审美修养(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 3、相应的审美心境 4、与时俱进的审美观 一、注重使用的原始艺术观(生存) 现存的原始部落---劳动创造艺术 彩陶壶的制作时不单单是图案----是标志 二、模仿自然的传统艺术观 1、亚里士多德:艺术模仿自然,模仿字孩提时代起即为人之天性,再者,自模仿中获得快感也属人之天性。 模仿的越好越好 古希腊的雕刻是人类第一个巅峰时期

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米隆、大理石;公园一世纪古罗马的复制品---有韵律的美感 断臂的维纳斯---黄金分割5:8 达芬奇:蒙娜丽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作关键是表情(隐隐约约在笑) 历史意义:把人作为表现的主题,标志物 米开朗基罗在21岁创造的圣母玛利亚 关键人物、关键事件、关键书籍 有故事性、 2、印象派:艺术不应该承担太重的东西;画自己的印象《日出印象》 梵高---主观的颜色,内心的色彩 美的东西放大来看,不虚幻、真实 3、表现事物的本质: 4、后印象主义(象征主义):梵高、塞尚、高更 理想的美,艺术要表现的自然就是 三、表达主观世界的现代主义艺术观 现代主义绘画,简称“现代派”,是许多现代绘画流派的一个泛称,主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者的内心、主观的东西,反对一切艺术传统,提倡绝对自由为旗帜的各绘画流派。第一,价值观的变化 第二,思想的变化:哲学尼采、弗洛伊德(潜意识)、帕

艺术欣赏题库

艺术欣赏题库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16春、16秋 测验一 1、属于造型艺术的艺术种类有: A. 建筑雕塑工艺美术 B. 建筑舞蹈工艺美术 C. 建筑雕塑舞蹈 D. 舞蹈雕塑工艺美术 2、依据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划分,艺术可分为: A. 时间艺术实用艺术空间艺术 B. 时间艺术空间艺术时空艺术 C. 时间艺术空间艺术表现艺术 D. 空间艺术时空艺术表演艺术 3、下面表述不正确的是: A. 艺术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的美的价值是一致的 B. 艺术风格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艺术风貌、格调和气派 C. 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D. 艺术欣赏始终是一种感性活动过程 4、艺术的创作背景包括: A. 时代背景创作者的生活状态作品中的时代风貌; B. 创作者的生活状态作品中的时代风貌作者的心境; C. 时代背景创作者的生活状态作者的心境; D. 创作者的生活状态作者的心境作品中的时代风貌。 5、要理解作品的情感意蕴,必须把握住: A. 题材审美形态 B. 艺术形象表现手段 C. 艺术形象题材 D. 艺术形象体裁 6、“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是欣赏它的人运用他的想象力所领会、意识到的总体活动。”这句话说明了艺术欣赏的实质是: A. 艺术欣赏与艺术作品的形式有关 B. 艺术欣赏要了解创作者的个性和背景 C. 艺术欣赏要领悟作品的情感意蕴 D. 艺术欣赏要充分发挥欣赏主体的艺术想象力 7、在世界各地的原始洞穴里发现了不少反映原始人狩猎的壁画,它是绘画起源说中哪一种学说的有力证据: A. 模仿说 B. 巫术说 C. 游戏说 D. 表现说 8、属于汉代绘画艺术形式的是: A. 岩画帛画漆画木板画

审美与艺术鉴赏总复习题

审美与艺术鉴赏总复习题 第一章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美育?美育包括哪两个方面? 2、柏拉图美育思想有哪些特点? 3、知、情、意与智育、美育、德育有什么关系? 4、谈谈席勒在美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历史评价。 5、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美育特点的理解。 6、孔子的美育思想有何特点? 7、朱光潜先生认为美育的功用包括哪三个方面? 8、如何理解美育的功用? 9、美育实施的三个主要方面是什么? 10、景观美学与景观设计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1、美育强化素质教育的作用有哪几个方面? 12、作为素质教育的美育塑造怎样的人? 13、谈谈作为素质教育的美育与政治教育之差异。 14、为什么要“以美育代宗教”? 第二章思考与练习 1、为什么说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 2、关于美学研究对象有哪几种倾向性意见?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3、美学有哪些基本范畴? 4、如何理解崇高与悲剧的关系? 5、美感有哪些特征? 6、审美趣味包括哪些方法? 7、美感包含哪几方面的心理因素? 8、如何理解知觉和表象的联系与区别? 9、如何理解想象和联想的关系? 第三章思考与练习 1、关于艺术主要有哪些分类方式? 2、各类艺术的基本特征分别是什么? 3、艺术的本质是什么? 4、中西方对艺术的本质有什么不同认识? 5、艺术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6、如何理解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7、形式美的法则主要有哪些? 8、如何理解艺术与科学的联系与区别? 9、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 10、如何理解艺术鉴赏的审美本质?

11、艺术鉴赏过程中的对主体修养的要求有哪些? 12、如何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第四章思考与练习 1、以你熟悉的两幅作品谈谈中西绘画的区别。 2、以你熟悉的作品说说绘画的艺术语言。 3、以你熟悉的作品谈谈绘画艺术的欣赏方法。 4、以一幅西方古典油画为例,分析西方古典油画的艺术特征。 5、以一幅西方现代油画为例,分析西方现代油画的艺术特征。 6、以你熟悉的古代人物画为例,谈谈中国水墨画的艺术特征及艺术价值。。 7、以你熟悉的古代山水画为例,谈谈中国水墨画的艺术特征及艺术价值。 8、以你熟悉的古代花鸟画为例,谈谈中国水墨画的艺术特征及艺术价值。 9、以你熟悉的一幅现代中国画为例,谈谈中国画创新的艺术价值。 第五章思考与练习 1、以你熟悉的作品谈谈雕塑的艺术语言。 2、以你熟悉的作品说说雕塑的艺术特征。 3、以你熟悉的作品谈谈雕塑艺术的欣赏方法。 4、以一件雕刻作品为例,说明中国人的审美与哲学观念的联系。 5、试举例分析中国雕刻的传神风格。 6、试举例说明中国雕塑是怎样利用自然环境达到最佳艺术效果的。 7、试举例分析古希腊雕塑的惟美倾向。 8、罗丹雕塑艺术的特征是什么?举例分析。 9、为什么说马约尔开辟了现代雕塑的新路?试以《“地中海”女坐像》加以说明。 10、举例谈谈亨利·摩尔的雕塑风格。 11、试分析一件西方现代雕塑作品。 12、举例简析西方现代雕塑与传统雕塑的区别。 13、根据你的体会,怎样才能品味出雕塑艺术之美?举例说明。 第六章思考与练习 1、以你熟悉的作品谈谈建筑的艺术特征。 2、以你熟悉的作品说说建筑的艺术语言。 3、以你熟悉的作品谈谈建筑艺术的欣赏方法。 4、分析一件西方古典建筑作品的艺术风格。 5、以故宫为例分析中国建筑的风格特征。 6、分析一件现代建筑作品的风格特征。 第七章思考与练习 第一节 1、什么是工艺美术? 2、工艺美术的分类方法有哪些? 3、工艺美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第六章 艺术中的审美问题

第六章艺术中的审美问题 第一节艺术中的审美创造 一、什么是艺术中的审美创造 1、艺术中的审美创造不是生活美的简单照搬,而是充满主体性的创造。 艺术中的审美创造,并不是孤立的、游离于人的生活之外,而是融入了艺术家对生活的选择与发现、完形与建构,打上了浓重的情感烙印。清人郑板桥对艺术审美创造的这一性质看得十分清楚: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艺术审美创造的逻辑起点,应该是这个“胸中之竹”,正是从“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 转化的过程,集中体现了艺术审美创造的性质。 2、艺术中的审美创造是对物质生产领域审美创造的提升与超越。 A. 物质生产领域的审美创造是有限的,因为它摆脱不了创造主体功利性目的的制约, 产品的审美属性只具有附属的、功能的意义。 B.艺术中的审美创造,审美已经摆脱了囿于实际目的的功利性纠缠而具有独立意义,成 了艺术创造的目的性存在。 二、艺术中的审美创造具有深刻的人性根基。 1、艺术中的审美创造根源于主体内在的审美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反映某种客观的要求和必要性,并且是个人活动积极性的源泉。人的各种活动,都是在需要的推动下进行的,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也不例外。 2、艺术审美创造的深刻人性根基还表现在,它是人类自我超越的方式。 艺术是人生缺憾的补偿,是人的欲望的替代性满足,又是对现实人生的审美超越和对可能生活的理想重铸。在艺术的审美创造中,人的被压抑的潜能获得了释放与宣泄,拥有了充分的自由选择。艺术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解放人的感性,恢复人性的完整,提升人生的境界,从而使那被遮蔽的生活底蕴澄清起来。 ?要弄清什么是艺术品,首先要对“艺术”和“艺术家”有所了解。 1、艺术 首先,“艺术”是一个集合性的概念。 其次,艺术又是一个开放的历史性概念。 2、艺术家 1)艺术家有特殊的技能; 2)艺术家具有创造欲望; 3)艺术家使智慧在艺术作品中显现。 3、艺术品 回答什么是艺术品,首先要区分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界限 (一)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 (二)艺术品是满足人类审美需要的精神产品 艺术品实际是艺术家为满足社会审美需要而有意识地创造的传达了人类审美经验的人工制品。

美学与艺术欣赏

《美学与艺术欣赏》 结课作业 —— <学校开展美学与艺术欣赏的意义> 姓名: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学校开展美学与艺术欣赏的意义 艺术教育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许多教育行政部门和一些学校将艺术教育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办出了特色,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就教育目标而言,艺术教育、素质教育有着共同的培养方向,那就是使受教育者成为素质全面发展的人。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艺术教育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提供了生动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成为受教育者最易接受、最具活力的一种教育形式。美学与艺术欣赏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本课程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与较高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以及增强人文素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艺术关键是要触到人的灵魂,而触到灵魂的东西不一定是美的,它一定是有作用的,因为它是真实的,因为它对我们真正地有意义,它美,很好,不美,也很好,我们不是反对美,而是说美并不是必要的。伟大的艺术它要做的东西一定是有意义的,而这个意义和思想、科技一样都要推动人类的进步,推进社会的光明,这才是它需要的。

具体来讲,通过《美学与艺术欣赏》课程的学习有下面几方面的意义: 1、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艺术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文化素质对人才其他素质的形成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通过艺术活动这种大学生喜闻乐见和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从情感、意志、品质及作风上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净化大学生的心灵。其次,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发他们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使其全面和谐的发展,以达到提高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心等全面素质的目的,明确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 2、可以使我们了解艺术的发生与发展的历史,了解各门艺术共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了解艺术活动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范畴,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艺术观。艺术观是指对艺术的本质和特征、艺术的一般规律及相关原理的观点,它指导人们认识、分析和判断纷纭复杂的艺术现象,艺术观是世界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开展《美学与艺术欣赏》课程,可以培养大学生健康、丰富的感情世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所谓的健康主要包括强健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美学与艺术欣赏能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

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22 艺术鉴赏,即鉴赏各种不同门类的艺术,如美术、音乐、戏剧、文学、影视、曲艺、舞蹈等等,内容庞杂,形式多样,涉及历史、文化、习俗、宗教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鉴赏”与“欣赏”语义相近,但有所区别,它在程度上更甚于欣赏,是鉴赏主体(人)对艺术作品感觉、认知和评价的过程,对作品的认识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过程。它同时是人类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其审美心理是一个完整而又动态的过程,阶段性与层次性是这一过程的显著特点。基于此种特点,审美过程通常被分为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审美升华等三个不同阶段,每个阶段各具特点,相互影响。 一、艺术鉴赏中的审美直觉 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无论观众是否具有专业知识,总免不了评头论足一番,以个人喜好对作品作出评价,这种评价很大程度上是“下意识”的。“下意识”在心理学上有明确的界定,即有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的本能反应,是人在无意识状态下的心理活动,其中起作用的就是审美直觉。据此,便可解释什么是“审美直觉”。“审美直觉”即人类在艺术鉴赏中对艺术作品快速把握与领悟,暂忘一切,专心致志,将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中。 直观性和直接性是审美直觉的两个主要特点。我们鉴赏艺术作品时身临其境,将身心投入其中,获取直观的美感愉悦及艺术享受,即是审美直觉的直观性。亲身体验是鉴赏艺术作品的唯一途径,就像我们看过印象派画家的作品画册,仍会不顾一切地通宵排队去看原作展览一样,作品本身所带来的震撼是其他任何东西无法比拟的,印刷品、视频、他人的转述均无法替代亲眼所见的真实美感,所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当然,直接性也有直观性的一些特点,但更为感性,不需要逻辑判断或理性思维,瞬间理解或领悟,人们常说的“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均有此意。其实,人们为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感染和打动并非一定要理解其主旨或深刻内涵,人们通过对色彩、音乐、舞蹈等外在的直接表现形式得到美感,审美直觉在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审美直觉除了上述两个特点外,还有一个称为“通感”的高级阶段。“通感”是艺术创作与鉴赏活动中各种感觉的互相交融,大大丰富和扩展了审美感受。究其产生原因,学术界莫衷一是,但无人否认通感的存在。事实上,艺术鉴赏中的审美直觉是多种心理因素作用的特殊的审美心理状态,人的审美直觉并非与生俱来,后天的教育和艺术实践对培养审美直觉能力起很大作用。未成年人欣赏艺术作品很有限,审美直觉能力一般不强,只有在成年以后接受相当教育和艺术熏陶后,才会以审美直觉来欣赏艺术。 二、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 艺术鉴赏的主体是人,审美体验是心理活动处于主动状态的人反作用于艺术作品而体现的一种积极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大文豪鲁迅先生对此颇有见地,他指出:“文学虽然有普遍性,但因读者的体验不同而有变化,读者倘没有类似的体验,它也就失去了效力。”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高峰体验”的观点,阐述他所理解的审美体验:“这些美好的瞬间体验来自爱情,和异性结合,来自审美感受(特别是音乐),来自创造冲动和创造激情(伟大的灵感),来自意义重大的领悟和发现……”马斯洛认为,“高峰体验”几乎存在于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但最易发生在艺术和审美领域。艺术鉴赏活动中,审美体验的丰富、深刻程度决定了心灵震撼的强烈、深沉程度,并最终影响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是否更为高级。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是一个包含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要素的心理机制互相作用的过程,诸多要素互相影响、作用与渗透,关系微妙而复杂,共同构成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结构。这些要素分别出现在审美体验的各个不同阶段,增强了审美体验的深度,扩大了 论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文/葛华东 “艺术鉴赏”是对各种不同门类艺术的完整的动态审美过程和审美再创造活动(包含复杂的审美心理因素和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其三个组成部分——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和审美升华各有特点,缺一不可,三个阶段依次递进,呈现出阶段性与层次性特征。 美学论坛

美学与艺术鉴赏期末论文

论中西绘画媒介异同对审美影响摘要;中西方的绘画媒介的异同导致人们对其审美观念不同,西方人考虑问题理性的因素比较多,而中国人考虑问题以人的思想知道比较多,所以西方人在绘画媒介上追求贴近生活和大自然。而中国画以水墨媒介,强调的是意境,是画家意识中的东西。 关键词;媒介,油画,水墨,色彩,审美。 什么是绘画媒介? “艺术媒介是构建意象物态化产品的感性形式的要素材料,已经是心灵化了的东西。”①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绘画媒介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绘画媒介是绘画作品的感性形式的要素材料,包括创作作品的材料、作品的构图、色彩与线条等形式要素的组合;二是绘画媒介是一种艺术符号,它是熔铸了画家精神与情感的艺术传达的载体,因此,对绘画媒介的选择体现了画家的特质与画风。不同的媒介对绘画形式上所产生的审美也是不同的。 西方的绘画媒介一水彩(粉),油画颜料为主。

水彩画是以水调和了水彩颜料绘制成的画作。水彩颜料一般都很透明,用胶水调制而成。水彩画主要是借助水来表现色调浓淡和透明度,利用质地结实、吸水性适中的画纸和水彩颜料的掩映和渗融的作用,体现一种透明、明丽、轻盈、滋润和淋漓的艺术效果。绘画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水彩画家有泰纳、康斯泰勃尔等,这些以水彩为媒介的绘画,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感觉世界非常的柔和,舒适,真实,生活在这然的环境下是莫大的幸福。其实油画媒介给人的感觉也是差不多的,厚重,真实,能表现出实实在在的东西。中国的水墨,飘逸,流畅,由画出诗,由诗而画,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以画来抒发自己心中不畅或者是仕途不顺,借画抒情,都是以意而画,由请而画。英国美学家鲍山葵在《美学三讲》中谈到:艺术家的“受魅惑的想象就生活在他的媒介的能力里,他靠媒介来思索,来感受。媒介是他审美想象的特殊身体,而他的审美想象则是媒介的唯一特殊灵魂。”事实上,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他首先打交道的就是物质材料,每一种艺术都有它特殊的物质材料。在不同的时代,因其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可能使用完全不同的材料。艺术家对待物质材料的态度与一个普通人是不太一样的。他注重的不是物质的功能方面,而是它的审美方面,他认识的研究各种物质材料的性能,目的是从中提取适合作审美表现或艺术表现的媒介。在其“具象”的艺术作品中,构成其作品的物质材料性质

美学与艺术鉴赏

美学与艺术鉴赏作业-“自然”美 1501034145 钟健 这是我在早晨五点时拍下的学校景色,天空刚泛白,散漫的云朵下是刚醒而睡眼朦胧的中北大学,点点灯光见证着人们通宵达旦的年华。 刚看到此景时,我的心中不免被震撼到,早起学习而睡眼惺忪,不由得驻足记录下这一美景,又一天的紧张学习,仿佛压力却不觉得那么沉重。在这广阔的天空,仿佛世界正在苏醒,天空中金光、鱼肚白、夜蓝渐变着,预示着新的一天,新的开始,昨天已经过去,这场景不由得给努力学习的学子们一丝慰藉。同时,有云彩妆点的天空,又以它的广阔包容着我们,也许在天空下感受自身的渺小,便会觉得过往云烟也不算什么,却更加坚定了我们简单而平凡的生命之旅。 而当若干天后学习了老师的《美学与艺术鉴赏》后,便更加有所感悟。 美存在于我们的心里,也许在忙碌中内心偶然的片刻宁静,我们就会注意到周边的美,这是便会有了如同心沐浴着的享受。这又不同于如《蒙娜丽莎》那样的巧夺天工之画,不同于《掷铁饼者》那般文明象征的雕塑,它是大自然在我们眼前的主观体现,即自然美,自然事物的美与社会美合称现实美。主要分为原始自然美和人工改造美,它们以自然的感性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学校是学习之地,但也是需要我们去发现校园中那些规划者用心过的美景。 这种对自然的感悟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从中得到心灵的休憩,另一方面也能唤起我们对自然的应当的崇敬与保护意识。 又想起朱光潜先生的《谈美》所说,“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所以俗话说‘家花不如野花香’。……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这何妨不是在告诉我们美的客观

第一课 课件美学与艺术鉴赏

绪论:美学与艺术 第一节:美学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二节:艺术的鉴赏 第三节:美学的高蹈与艺术的品鉴 第四节:课程的基本任务与学习方法 小结 思考题 第一节:美学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一、美学的研究对象 要了解美学的研究对象,就要对美学的学科属性,对历史上美学研究对象的不同观点,对审美、审美现象、审美关系、以及艺术等问题,有所了解。 (一)美学的学科属性 三大科学研究对象迥然不同: (二)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观点 观点一:美学研究对象是“美” 该观点始于柏拉图。古典美学认为美和“美的东西”不同,美具有本体性,据此认为应当以美为对象,探讨美的本质规律。 观点二:研究对象是“艺术”,美学即艺术哲学。 该观点始于普罗提诺,以黑格尔为代表,他在《美学》中认为艺术可以体现美,而且美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并认为美学的正当名称是艺术哲学。 观点三: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感”或“审美经验” 近代美学由思考美转向考察审美经验,鲍姆嘉登将美学定义为感性学,康德把审美定义为情感领域领域,属于鉴赏判断,里普斯的移情理论等,都将美感作为美学的核心问题。 这三种观点中,“美”偏向于审美对象的抽象属性;“艺术”偏向于人为的创

作,而“美感”偏向于人的主观情感,都有一定倾向和不足。 因此,对“美学研究什么”这个基本问题,需要有更加科学的看法。 (三)美学的研究对象 1、“美是什么”将美学研究引入歧路。 2、“审美”是美学研究新的核心范畴。 所谓“审美”?就是有“审”有“美”,“审”作为动词表明有主体存在,也有可供人“审”的“美”,即审美客体。 3、审美与审美对象 审美体现了主体人与客体物的统一,所以,审美是属人特殊活动。 审美对象有哪些? 4.审美关系 (1)人与社会包括多种关系,例如伦理、政治、经济、审美关系等,审美是其中的一种关系。 (2)审美关系与其他关系的不同 区别一、审美主客体之间的感性特征。 区别二、审美关系是自由的。 区别三、人作为一个整体和现实发生关系。 区别四、审美关系是一种对现实的情感关系。 如下图所示: 5.审美现象 (1)审美现象是属于审美关系中事物与现象。 (2)审美现象的三个构成部分。 审美现象由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三要素构成。 那么,审美活动之前有无审美主客体? 在时间上,审美关系的建立和审美主客体生成是同时同步的;在逻辑上,要坚持审美关系在前,审美主客体在后的原则。 坚持主客体同步生产和关系在先原则。 6.艺术

书法艺术的审美境界

书法艺术的审美境界 王岳川 中国书法艺术精神集中体现在气韵境界的创造上。气韵与意境皆是标志艺术本体的范畴。意境的审美创造历程标示出中国艺术精神中审美意识觉醒的历程。千百年来,书家之思往往以虚灵的胸襟吐纳宇宙之气,从而建立晶莹透明的审美意境。透过中国诗、书、画、印的艺术境界可以解悟华夏美学精神之所在。艺术的意境具有意义的不确定性,能使主体心灵超脱自在,于抟虚成实中领悟物态天趣,在造化和心灵的合一中再创新境。 一、气韵之美与意境之美 1.气韵之美 在中国哲学中,“气”是一个多维的整体,指涉出宇宙-生命-作品的总体性和本源性:“气”的深层,指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宇宙之气,直指道体;“气”的中层,指主体生命存在之气,强调身心合一的创造性;“气”的表层,是指作品存在的内在生命之气,宇宙之气和主体之气是其对象化的结晶。书家之气与自然之气相通相感,凝结在笔意墨象中而成为书法作品的审美内容。故王羲之曰:“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者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把笔抵锋,肇乎本性。”(《记白云先生书诀》)作为美学意义上的“韵”,在评价书画诗文之前是品藻人物的一个范畴,强调不拘于有形的线条墨色,而是呈现心性价值,以表现书家心情境遇之悲喜怒忧,展露其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内心秩序或失序。书法得其“韵”,即可达到自然随化、笔与冥合之境,反之,则意味尽失。 气与韵相依而彰。得气韵之作已不是写字而是写心。其气韵氤氲,不在形而在神,以其形写其神,取其意略其迹。线条运行的关键在于得神韵,神在灵府而不在感官耳目,韵在其心而不在规格法度。书法艺术之美在于书中之精蕴和书外之远致。如《兰亭序》无论是写喜抒悲,无一不是发自灵府;《祭侄稿》更是性情毕现,真气扑人。具有本真之情、本真之性方能造出本真之境。书法气韵的生动与否,与用笔、用墨、灵感、心性大有关系,只有“四美俱”,才能熔铸成一个优美的、生气勃勃的整体,只有整幅作品成为一个气韵灌注的生命体,作品才会呈现出卓约不凡的气象。 书法的无言独化之境除了与气韵相关以外,更深一层体现在书法意境的营造上。书法作品具有了意境,就具有了观之有味、思之有余的不确定性魅力。 2.意境之美 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深层境界的创构。蔡小石在《拜石房词》序里形容意境层次极为精妙:“夫意以曲而善托,调以杳而弥深。始读之则万萼春深,百色妖露,积雪缟也,余霞绮天,一境也。再读之则烟涛澒洞,霜飙飞摇,骏马下坡,泳鳞出水,又一境也。卒读之而皎皎明月,悠悠白云,鸿雁高翔,坠叶如雨,不知其何以冲然而澹,翛然而远也。”因此,不妨将意境构成呈现为“象内之境”、“境中之意”、“境内之道”三个层面加以界说:

美学艺术鉴赏论文

中文摘要 西班牙画家萨尔瓦多·达利是画坛超现实主义运动最引人注目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没有用无意识的动作进行无控制的形象记录,而是采用理性的、有秩序的方法寻找和表现超现实的幻觉。本文深入解读达利早期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记忆的永恒》,从作者经历、时代背景、画的内涵、艺术语言、风格特点等方面剖析达利对人的意识世界的洞幽察微的心理分析和表达能力。达利在作品中把现实与梦境、幻觉相结合,把具体的细节描绘与任意的夸张、变形、象征等手法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现实与臆想、具象与抽象相混合的“超现实境界”。这种在感观上给人以荒谬、怪诞的作品是达利主观构思而非潜意识的产物。 关键词:超现实主义、抽象画面、《记忆的永恒》、达利、荒诞派 正文 《记忆的永恒》是达利在1931年完成的布上油画,典型地体现了达利早期的画风。《记忆的永恒》作于1931年,它受到弗洛依德的启迪,表现了一个错乱的梦幻世界。我们看到,清晰的物体无序地散落在画面上。那湿面饼般软塌塌的钟表尤其令人过目难忘。无限深远的背景,给人以虚幻冷寂,怅然若失之感。达利的绘画往往是支离破碎的,充分展示了无意识的梦幻场景。但实际上,这些看似偶得的幻觉形象,必定经过了画家相当的努力;而看似无意识的画面,必定是有意识计划的结果,甚至是惨淡经营的结果。《记忆的永恒》也不例外。弗洛依德曾这样对达利说,“你的艺术当中有什么东西使我感兴趣?不是无意识而是有意识。” 画面展现的是一片空旷的海滩,海滩上躺着一只似马非马的怪物,它的前部又像是一个只有眼睫毛、鼻子和舌头荒诞地组合在一起的人头残部;怪物的一旁有一个平台,平台上长着一棵枯死的树;而最令人惊奇的是出现在这幅画中的好几只钟表都变成了柔软的有延展性的东西,它们显得软塌塌的,或挂在树枝上,或搭在平台上,或披在怪物的背上,好像这些用金属、玻璃等坚硬物质制成的钟表在太久的时间中已经疲惫不堪了,于是都松垮下来。达利承认自己在《记忆的永恒》这幅画中表现了一种由弗洛伊德所揭示的个人梦境与幻觉,是自己不加选择,并且尽可能精密地记下自己的下意识,自己的梦的每一个意念的结果。而为了寻找这种超现实的幻觉,他曾去精神病院了解患病人的意识,认为他们的言论

艺术鉴赏

艺术鉴赏 第一节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第二节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第三节艺术鉴赏与艺术批评第四节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所谓艺术鉴赏,是指读者、观众、听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第一节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 一、美乡的醉梦者 ?“在我看来,美学就是一种欣赏。美学,一方面讲创造,一方面讲欣赏。创造和欣赏 是相通的。创造是为了给别人欣赏,起码是为了自己欣赏。欣赏也是一种创造,没有创造,就无法欣赏。60年前,我在《看了罗丹雕刻以后》里说过,创造者应当是真理的搜寻者,美乡的醉梦者,精神和肉体的劳动者。欣赏者又何尝不是如此?” ——宗白华《艺术欣赏指要》 ?如醉如痴的体验与个体生命经验的释放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阿炳:二泉映月 ?德沃夏克: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 ?王立平:葬花吟 ?艺术的欣赏也是一种对生命宽容的欣赏。 ?艺术在某种意义上,就像宗教,懂得了欣赏艺术,也就懂得了宽容、悲悯和赎罪。 ?艺术人生,是一种有福气的生命。 二、艺术欣赏是一种创造 ?艺术欣赏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 ?客观性:艺术作品的结构或组织(章句段落、雕塑形式等) ?主观性:欣赏和理解的主观性 艺术鉴赏作为审美再创造活动 (1)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必须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2)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 ?“我们所倾听的音乐并不是听到的声音,而是由听者的想象力用各种方式加以修补过 的那种声音,其他艺术也是如此。” ——〔英〕科林伍德《艺术原理》 (3)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艺术鉴赏同艺术创作一样,也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 三、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 1. 欣赏主体应当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与艺术鉴赏能力 ?大量艺术欣赏的实践 ?培养纯正的趣味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文心雕龙·知音篇》 “涉猎愈广博,偏见愈小,趣味愈纯正” 2. 熟悉和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规律 3. 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

全国自考美学历年真题及答案

1.根据现代美学的观点,艺术在逻辑上首先存在于( D ) A.物质形态中B.形式概念中C.行为个体中D.意象世界中 2.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主张的是( D ) A.歌德 B.席勒C.康德D.黑格尔 3.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艺术都是( C ) A.人类的主观愿望B.神灵的凭附C.现实的模仿D.理念的模仿 4.以佛教的禅境比喻诗歌意境的是( B ) A.王维 B.严羽C.刘勰D.司空图 5.金圣叹提出“见文观心”这一主张的批评类型是( C ) A.诗歌批评 B.散文批评C.小说批评D.戏曲批评 6.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美育”一词最早出现于( D ) A.庄周《庄子》 B.孔子《论语》C.刘勰《文心雕龙》D.徐幹《中论·艺纪》 7.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应当是( B )1-17 A.心理学方法B.哲学方法C.人类学方法D.艺术学方法 8.美学应当划归于( C )1-13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C.人文学科D.实证科学 9.西方哲学史上首次提出“美本身”问题的美学家是( C )1-2 A.苏格拉底 B.毕达哥拉斯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 10.从审美活动的逻辑过程看,审美体验必将把人引入( A )2-77 A.澄明之境 B.道德至境C.智慧至境D.美幻之境 11.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是( B )2-100 A.早期人类的巫术与狩猎活动 B.制造使用工具的物质生产活动C.艺术的产生D.审美意识的确立12.达尔文认为人的审美发生于( C )2-94 A.人的精神追求 B.人的道德观念C.人的生物学本能D.人的社会意识 13.审美体验的独特性是( B )2-76

A.离开对象作抽象的玄思 B.与对象进行倾心交流C.主体道德意志的介入D.客体洋溢美的意蕴 14.在审美意象的形式构成上,崇高所具备的感性形态是( D )3-145 A.丑陋不堪 B.纤细精致C.荒诞不经D.粗犷宏大 15.审美形态不仅是一种感性的形态,又是一种( B )3-120 A.形式分类形态 B.逻辑分类形态C.内容分类形态D.抽象存在形态 16.下列不属于经验主义的美学家是( D )4-208 A.夏夫兹博里B.荷加兹C.哈奇生D.席勒 17.审美经验的超越性不是体现在( D )4-229 A.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超越 B.从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超越C.从经验世界向超验世界超越D.从经验世界向先验世界超越 18.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言志说、心声说和缘情说大体上可以归结为( B )5-278 A.形式说B.表现说C.娱乐说D.符号说 19.将艺术品分为语音层、语义层、图式层和客体层这四个层次的美学家是( A )5-285 A.英伽登B.盖格尔C.汉斯立克D.克罗齐 20.主体在审美中思想倾向、意志追求和愿望企图的融合是指( D )5-291 A.审美理想 B.审美想象C.审美判断D.审美意向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以道制欲”( BD )7-372 A.有助于主体情感的任意发泄 B.反映了理性对感性的节制和净化C.容易造成对情欲的过分压抑D.有助于美育的正常实施E.体现了美育的强制性 22.审美的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表现在( AB )2-59 A.审美活动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 B.审美活动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C.审美活动指向人的自由存在D.审美活动具有绝对的超功利性E.审美活动超越一切目的性 23.艺术品在艺术活动的动态流程中的基本特征是( ABC )6-307 A.他律性B.形式符号性C.开放性D.自律性E.兼容性 24.把审美经验视为游戏活动的美学家有( AB )2-92

美学与艺术鉴赏

论美学理论对艺术创作的指导意义 [学号]:06020028 [姓名]:柳彦林 [班级]:06级工业设计〈1〉班 [论点]:美学理论对艺术创作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美学理论,艺术创作,报导意义. [参考文献]:《美学概论-(第二版)》作者:牛宏宝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美学与艺术鉴赏》作者凌继尧张燕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美学理论 美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事物中,如果你留心的话,你会随地找到美的随在,美往往出现在细心的人身边。美的概念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宇宙生活是绝对观念体现的过程。只有在其整个空间和其存在的全部时间内的宇宙才是绝对观念的完全体现;而在为空间时间所限制的某一事物中绝对观念是绝不能完全体现出来的。绝对观念体现后就分解为各个特定观念的链条;而每一个特定的观念也同样只有在它所包罗的无限众多的事物或实体中才能完全体现,但绝不能在某一个别实体中完全体现出来。一切精神活动领域都受从直接上升到间接这条规律的支配。由于这条规律,那只有经过思维(间接形式下的认识)才能完全理解的[绝对]观念,起初是以直接的形式或一种印象的形式出现于心中,所以在一般人心目中,为空间时间所限制的个别事物完全吻合于它的概念,似乎某一特定的观念完全体现在这个事物上,而一般的观念又完全体现在这特定的观念上。对事物的这种看法是一种假象,因为一个观念。决不会完全显现在个别事物上;但是在这个假象下面却包含着真实,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说,一般的观念确实体现在特定的观念上,而这待定的观念又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在个别的事物上。这个以为观念完全显现在个别事物上的、本身包含着真实的假象,就是美。 美的概念在流行的美学体系中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由这个基本观点得出了如下的定义:美是在有限的显现形式中的观念;美是被视为观念之纯粹表现的个别的感性对象,因此在观念中没有一样东西不是感性地显现在这个别的对象上,而在个别的感性对象中,又没有一样东西不是观念的纯粹的表现。从这

《艺术鉴赏美学》讲义

《艺术鉴赏美学》讲纲 戴冠青 第一章艺术审美鉴赏引论 一、艺术欣赏的本质: 艺术欣赏是对艺术作品的“接受”——感知、体验、理解、再创造等综合心理活动,是人们以艺术形象为对象的审美活动。艺术审美活动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审美教育必不可缺的过程。首先,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一种精神产品。其次,艺术是人的精神食粮,是为了满足个体与社会的需要,是人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艺术活动本身就是目的,享受与创造、娱乐与教育密不可分地包含在艺术活动之中。艺术欣赏正是实现艺术反作用于社会生活的必要环节。马克思说:“一件艺术品——任何其他的产品也是如此——创造一个了解艺术而且能够欣赏美的公众。” 二、艺术欣赏与艺术创造: 在整个艺术活动中包括艺术创造与艺术欣赏的两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方面。 艺术创造是艺术家在生活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物质材料,创造出可供欣赏的艺术的典型形象。各个艺术门类运用不同的艺术材料、表现手段,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离开了艺术语言,便谈不上美的创造和欣赏。 艺术欣赏则是以艺术形象为基础,结合欣赏者自身的生活经验,通过感受、体验、领悟,从而丰富了艺术形象的生活内涵,具有“再创造”的性质。从一定意义上说,艺术欣赏不仅是接受,也是艺术创造的延续和扩展,它使艺术品成为社会的精神财富。 艺术欣赏过程是一种美的享受,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会产生审美愉悦。这种愉悦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对艺术家所创造的美的发现,在发现中肯定了自身的审美能力; 一是欣赏者对艺术形象的“再创造”,在欣赏中激发自己的聪明才智: 1、艺术形象是欣赏者发挥想象的客观基础; 2、欣赏者的审美活动是主动的,不是被动地接受; 3、艺术欣赏中“再创造”和艺术家的创作各有特点。 三、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 艺术欣赏是艺术批评的实践基础,艺术批评则是艺术欣赏的理论升华。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艺术欣赏始终是一种感性活动过程,而艺术批评则是经过感性活动而达到的理性认识,其结果是一种理论形态。 第二、欣赏活动带有显著的个性特点和主观随意性,艺术批评则是客观的,具有普遍性的是一种美与丑的普遍的社会标准。 四、艺术欣赏方法: 1、在艺术欣赏的实践中提高审美能力; 2、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中把握艺术的审美特性; 3、重视对艺术形象的整体把握; 4、不断深化和扩展以有的审美感悟; 5、把握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和时代特色; 6、加强广泛的艺术修养,在欣赏中实现各类艺术相互阐发、触类多通。 第二章建筑艺术欣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