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皇五帝时代

三皇五帝时代

三皇五帝时代
三皇五帝时代

三皇五帝时代

专题分类:>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与中华祖先拓荒美洲>三皇五帝时代>中国文化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精选)王大有(韶华子),美术家、图腾文化学者、文化人类学者、历史学家、天人合一全息生命学者,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分会会员、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文化专业委员会会员副秘书长、北京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太极文化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华夏纽带工程组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华名人学会会员。1978年以来已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二十四部,主要有《龙凤图集》、《龙凤文化源流》、《龙凤传人》、《图说中国图腾》、《图说美洲图腾》、《中华祖先拓荒美洲》、《中国美洲汤谷扶桑考》、《气文化在美洲的传播》、《图说太极宇宙》、《三皇五帝时代》、《上古中华文明》、《中华龙种文化》、《昆仓文明播化》、《中华八千年文明之活水源头》、《中华民族祖先生活地域之管窥》、《中国玉器文明与玉器时代》、《中华人种拓太平洋文化圈论风》、《图腾一语源于上古中华——中国先民怀太平洋地区迁徒流远布的语言学论据》等。主要成果十三项,尤以古代中华文明及其古代美洲文明的亲缘关系研究,深为社会各阶层关注,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与权威。载录一、“诗云:大道通天祖为先,泰一文明已九千。宇宙参同返还契,羲炎黄老自

古传。”一个人,一个民族,不能数典忘祖,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先,不能忘记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不能忘本,所以中国有句老话,叫作:知原达始,返本归根,或返本报始,落叶归根。任何生命都是一个链状接力过程,一代一代向下传,前代的成就凝结为血缘的遗传基因和跨时空的文化基因,由下一代继承发扬,再传。”载录二、“上古民族,族迁名随,以族名地,凡在一地居住必以氏族之名命名该地、该山、该水、该邑、该垒寨堡城域方国、该都亭台、该州渚丘墟堆村落——四海之内,凡有同名之地,于上古当大都与氏族迁徙分布想联系,故将历史地理地名学引入文化人类学,可以指证上古氏族的活动领域,生活年代,从而为文化传播、文明分布得到与氏族同步发生与演变的证据。”载录三、“古老的传说,6500年前轩辕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地在今河北省涿鹿盆地矾山川,打败蚩尤后轩辕始称“黄帝”。又传说,黄帝炎帝争为帝,战于阪泉之野,黄帝败炎帝,黄帝入主中原,“得姓者十四人”(《史记。五帝本纪第一》),黄帝的势力越来越大,以至吧太昊、炎帝、苗蛮等非黄帝族势力从中原排挤掉。结果使人们似乎只记得有个黄帝,于是“万世皆系于黄帝”,黄帝倒成了中华始祖,人们就自称为“黄帝子孙”了。此说,经司马迁文献化,似乎是定而无疑了。其实不然,炎帝族的历史与文明程度远远超过黄帝族。《帝王代纪》称炎帝凡隔八代而黄帝发兴。炎帝族首先进入农业阶段,

黄帝族还处在游牧阶段,“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史记。五帝本纪第一》)。但是,农业民族往往勇武不足,游牧民族却骁勇善战、富于冒险,于是落后的黄帝族,竟打败了先进的炎帝族与蚩尤族。炎帝族、蚩尤族虽败,但整个民族的势力依然十分强大,足以与黄帝族进行较量,因而,从未被黄帝族完全征服与同化,只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炎黄子孙”,“炎黄后裔”,表述的正是炎黄并列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而炎帝冠于黄帝之先,却也反映了在古人心目里,炎帝族历史的悠久与炎帝的历史地位。”载录四:“历史上,由于历代王族与中央王朝的建立,由于中央集权制的长期存在,无论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在很长时间里,是取狭义的。以往历史上及皇家宫廷文人所谓“中华”或“华夏”,实际上确指的是汉族祖先的族称与聚居地。称“炎黄裔胄、炎黄子孙”为“中国”(案:意中央之国)的主人,称中原王朝为正宗的天子之国;称“华夏后裔”以外的民族为“夷、狄、蛮、戎、濮、越”等,称其国家为方国、行国等。所谓“黄帝四张脸,居中监视四方”,正是反映了这种华夏正宗、本位的观念,这是中原统治者歧视其他民族的观念,导致了民族压迫和争夺中原王朝宗主权的斗争,因为争得了中原王朝的宗主权就等于取得了最高统治权。因此,历史上的中原王朝视企图入主中原的其他民族为敌国。自司马迁以来各朝的史学家,所修的中国史,实质上是仅以黄帝为正统的中原

王朝更迭史,只把自己管辖的少数民族史列传于“本纪”之后,“敌国”则多不详。须知:中央王朝更迭史,并不等于中国史,不等于中华民族史,只是扩大化了的正统化了的汉族史。这样,便不能从整体上反映中华民族的面貌。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大一统的观念来看,历史上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斗争,不过是中华民族内部的事情,有时虽不免要转化为你死我活的斗争。”一、有关神农文献记载(第189、190页)

《礼记、祭法》说:“是故历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古祀以为稷。”

这是有关神农氏的原始记载,要点有三:烈山(历山)氏之子,名柱,能养殖百谷百蔬而教民为农,也就是稷官田正。所以古文“农”字是“田”与“辰”、“禾”的合文。这个“辰”就是苍龙星房心尾三宿的名字。该星是伏羲氏—炎帝騩氏(魁隗氏)的主观测星,为农继承,因名“辰马农祥”(《国语、周语下》)。“田正”,一为司土地社主土圭的土正,一为司天田通天柱的“田正”。——炎帝拾而种植,殖谷成功,开百谷之先,再而殖稷,谓之稷。从此,设稷官专司粟稷种植技艺,为农官田正,烈山氏子柱,世掌此官,生而称农,死而尊为神农。柱农传120年,或言140年,不在帝位。自临魁始,神农氏称帝,传七帝至榆罔,天下号神农氏。自柱至临魁以前,烈山氏炎帝在帝位,柱农及裔,世为炎帝农官

田正。至炎帝祝融与共工之世,相争为帝,祝融夺取共工江水居邑,至共工裔术器夺回失地,“是复土穰”(当是之时已种禾粟,故为穰),炎帝氏由此内乱,诸侯叛之。柱裔临魁称帝,天下诸侯咸归,天下号农,或曰神农。炎帝帝号虽有,却名存实亡。从此炎帝氏族分裂为东西二部。西部为炎帝本部,以华山为中心,华山为冢,祭炎帝诸祖先,至于宝鸡扶风,为故都陈仓,尚有姜羗氏族裔留驻,再西又有诸騩氏、槐氏、隗氏诸魁隗氏裔。东部为神农本部,在太行山南麓,始与共工、祝融氏相邻而居,后在薄山(博山)、嫠山、历山,历儿山发祥,都陈留,又曲阜(大庭氏共工故居),称霸三苗九黎,结果被蚩尤驱逐出境,灭其“八个假太阳”、“八个假月亮”,蔑称神农氏为“黑乌鸦”,战败的神农退回陈留。至帝榆罔,又值天灾,不得不再由陈留西退。复又与共工、夸父诸炎帝裔族冲突,榆罔取胜,占据伊川常羊山空桑共工氏领地,都空桑,共工、夸父才联合蚩尤,收复失地。蚩尤于是“登九淖,以伐空桑”,驱逐神农氏末帝榆罔。榆罔北求轩辕氏领袖挥师南下,经过涿鹿之战、阪泉之战,先打败了蚩尤,又打败了夸父。最后黄帝代神农氏。帝榆罔立55年,被黄帝降封于洛水上游祁村湾卢氏城,失帝位,榆罔丢失故土,率族南迁,神农氏天下遂亡。

被贬封的神农氏,离开中原,逐渐向南迁徙到淮河、汉水之间,在湖北随县历乡也出现了神农氏遗迹,深入到鄂西神农

架,架梯采药,并折向湖南。(另注:榆罔于公元4513年(距1997年约有6511年)被黄帝取代,神农氏自此而亡。榆罔沿丹水南下湖北,为南方赤帝,在湖北神农架采药,传为美谈。)

因为共工氏子句龙佐黄帝有功,后土氏随黄帝氏迁到土河(今内蒙古老哈河),共工氏仍留在太行山地区共谷共水(辉县)一带。夸父氏和三苗一部分主力则离开华山,西退至渭水。三苗支由此南下四川、云贵,夸父支又北上黄河河套,以至于贝加尔湖区域。大部分蚩尤民向南方迁徙,迁徙路线与神农氏大体相合,但在时间上总是蚩尤民在前,神农氏在后。蚩尤氏刚刚安定下来,开发出一个地区,神农氏就尾随而来,两族成为世仇,不断发生争夺生存空间、领地、财富资源的战争。蚩尤氏最后退到湘西武陵、黔东南、云南时,才基本摆脱神农氏的困扰。神农氏的南支大体到茶陵不再南下,稳定在湖南。祝融支系则在广西、广东得到发展。炎帝氏的祝融氏和共工氏在中原的矛盾上升,祝融支不断南下,在湖北地区与神农氏联合起来,创造了后世的屈家岭文化、楚文化,蚩尤氏则创造了大溪文化、良渚文化。

二、神农氏文化成就(仅载要点。第193页)

(1)承离火德授时太阳历:神农在伊川常羊山立华表授太阳历,将历法绘于陶缸颈部,白衣黑彩。历图整体作双晙乌载日:一大圆象太阳之形;中心一实心圆有左右双晙乌相背

负,构成中央一竖“目”(日),上南下北;四隅又各一目,每隅目大圆圆弧上有六个半弧凸起,代表六气,6x4=24气;晙乌头指向东西,成春分(左)秋分(右)指示点;全历图合为四时八节二十四气。正是:天下之中,空桑树表;纵目阳乌,载日翔翔;春夏秋冬,四季昭明;东西二分,南北二至;四立居隅,二十四气,太阳轮回,神农授历,太阳始终,天下农祥。

(2)龙星龙候农历不误农时:神农氏以青龙星座的龙角、天田、心宿二、大辰(房心尾)昏见东方地平线为一年中春天来临,开始农事。并以龙星在地平线下、见于地平、上升于天、多雨季节、龙体上中天、头没西方地平等作为“六爻龙时”,作为一年中四季的变化秩序。同时又以苍龙实

中国朝代年历表

夏商周秦汉(西汉,东汉)晋(西晋,东晋)北朝( 前秦,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南朝(宋,齐,梁,陈和后梁)隋唐五代十国宋(北宋,南宋)先后与辽、金,西夏并存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 夏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 商约公元16世纪-约公元前1066 周西周约公元前1066-公元前771 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56 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 汉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3 东汉25-220 三国魏220-265 蜀221-263 吴222-280 西晋265-316 东晋十六国东晋317-420 十六国304-439 南北朝南朝宋420-479 齐479-502 梁502-557 陈557-589 北朝北魏386-534 东魏534-550 北齐550-577 西魏535-557 北周557-581 隋581-618 唐618-907 五代十国后梁907-923 后唐923-936 后晋936-946 后汉947-950 后周951-960 十国902-979 宋北宋960-1127 南宋1127-1279

辽907-1125 西夏1032-1227 金1115-1234 元1279-1368 明1368-1644 清1644-1911 中华民国1912-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五帝(约前26世纪初——约前22民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 黄帝 颛顼 帝喾 尧 舜 夏(约前22世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约前17世纪初) 禹 启 太康 仲康 相 少康 杼 槐 芒 泄

夏商周三代年表-顺序表

夏商周三代年表/顺序表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经过众多学者多年的努力,夏商周断代工程组终于在2000年11月9日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这是我国考古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为研究我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给出了一个时间上的标尺,解决了我国争论达两千余年的古代王朝年代问题,使它有了一个清晰明确的答案。 它定夏代约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夏商以公元前1600年为界,商周以公元前1046年分界。同时又根据依据武王伐纣之年和懿王的元年的确立,建立了商王武丁以来的年表和西周诸王年表。 据断定夏朝:公元前2070——前1600年,共经历了470年,16个君王;商朝:以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公元前1600年——前1046

年共经历了554年,前期19位,盘庚是第20位君王,后期13位;周朝:从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共经历271年,13位君王。 下面是较清晰的年代表,仅供参考: 夏代年表: 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孔甲、皋、发、癸 商前期年表: 汤、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 商后期年表: 盘庚公元前1300年 小辛| 在位50年 小乙前1251年 武丁前1250年——前1192年在位59年 祖庚前1191年 祖甲|

廪辛| 在位44年 康丁前1148年 武乙前1147年——前1113年在位35年 文丁前1112年——前1102年在位11年 帝乙前1101年——前1076年在位26年 帝辛前1075年——前1046年在位30年 西周年表: 武王公元前1046年——前1043年在位4年 成王前1042年——前1021年在位22年 康王前1020年——前996年在位25年 昭王前995年——前997年在位19年 穆王前976年——前992年在位55年 共王前922年——前900年在位

五代十国时期战争年表

五代十国时期战争年表 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五月至二年五月潞州之战 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吴天祐六年,909年)象牙潭之战 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年)十二月至五年正月柏乡之战 五代后梁乾化五年(贞明元年,915年)三月至二年二月魏州之战 契丹神册二年(后梁贞明三年,917年)三至八月幽州之战 五代后梁贞明四年(918年)八月至十二月胡柳陂之战 五代后唐同光元年(后梁龙德三年,923年)五至十月后唐灭后梁之战 五代后唐同光元年(后梁龙德三年,923年) 杨刘之战 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九至十一月后唐灭前蜀之战 五代后唐天成三年(928年)四月至四年二月定州之战 五代后唐清泰三年(936年)五月至闰十一月后晋灭后唐之战 五代后晋天福八年至开运三年(契丹会同六年至九年,943—946年) 契丹灭后晋之战 五代后晋开运二年(契丹会同八年,945年)至三年阳城、滹沱之战 五代后汉乾祐元年至二年(948—949年) 河中之战 五代后汉乾祐三年(950年)至四年正月郭威灭后汉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元年(北汉乾祐七年,954年) 高平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后蜀广政十八年,955年) 秦凤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十二月至四年三月寿州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三年(南唐保大十四年,956年)至四年紫金山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五年至六年(辽应历八年至九年,958—959年) 河北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冬至五年春(南唐保大十三年至中兴元年,955—958年) 后周攻南唐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三年(南唐保大十四年,956年) 六合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四年(南唐保大十五年,957年)冬至五年春淮南之战 五代十国帝王(907年-960年) 五代 庙号谥号姓名统治时间年号 后梁 907年-923年 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朱温 907年-912年开平 907年-911年乾化 911年-912年末帝朱瑱 913年-923年乾化 913年-915年贞明 915年-921年龙德 921年-923年后唐 923年-936年 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李存勖 923年-926年同光 923年-926年 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李亶 926年-933年天成 926年-930年长兴 930年-933年闵帝李从厚 933年-934年应顺 933年-934年 末帝李从珂 934年-936年清泰 934年-936年 后晋 936年-947年 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石敬瑭 936年-942年天福 936年-942年 少帝石重贵 942年-947年天福 942年-944年开运 944年-947年后汉 947年-950年 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刘知远 947年-948年天福 947年乾祐 948年 隐皇帝刘承祐 948年-950年乾祐 948年-950年 后周 951年-960年 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郭威 951年-954年广顺 951年-954年显德 954年 世宗睿武孝文皇帝柴荣 954年-959年显德 954年-959年 恭皇帝柴宗训 959年-960年显德 959年-960年 十国 吴越 904年-978年 太祖武肃钱镠 904年-932年天宝 908年-923年宝大 923年-925年 宝正 925年-932年 世宗文穆钱元瓘 932年-941年无 成宗忠献钱佐 941年-947年无

夏商周年表

夏商周年表 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把我国的历史纪年由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弥补了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一大缺憾。根据这份年表,我国的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约为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殷约为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年表还排出了西周10王具体在位年,排出了商代后期从盘庚到帝辛(纣)的12王大致在位年。 夏商周年表 夏朝(公元前2224年──前1766年) 称谓嫡亲在位时间在位年限 禹鲧子前2224年~前2198年在位27 年 启禹子前2197年~前2189年在位9 年

太康启子前2188年—前2160年在位29年 仲康太康弟前2159年—前2147年在位13年 相仲康子前2146年—前2119年在位28年 少康相子前2079年—前2058年在位22年 杼少康子前2057年—前2041年在位17年 槐杼子前2040年—前2015年在位26年 芒槐子前2014年—前1997年在位18年 泄芒子前1996年—前1981年在位16年 不降泄子前1980年—前1927年在位59年 扃不降弟前1926年—前1901年在位21年 廑扃子前1900年—前1880年在位21年

孔甲不降子前1879年—前1849年在位31年 皋孔甲子前1848年—前1838年在位11年 发皋子前1837年—前1819年在位19年 癸(桀)发子前1818年——前1766年在位53年 先商时期(公元前24世纪——前1767年) 称谓在位时间在位年限 契(帝喾子)?? 昭明?? 相土?? 昌若?? 曹?? 冥?? 王亥(商高祖)?? 王恒?? 上甲微?? 报乙?? 报丙??

历史年代世系表汇总

夏(约前2070—前1600) 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柕槐芒 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桀(履癸) 商前期(前1600—前1300) 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已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迁殷前) 商后期(前1300—前1075) 商王纪元时间在位年数 盘庚(迁殷后)前1300 50 小辛 小乙前1251 武丁前1250 59 祖庚前1191 44 祖甲 廪辛 康丁前1148 武乙前1147 35 文丁前1112 11 帝乙前1101 26 帝辛(纣)前1075 30 西周(前1046—前771) 庙号姓名纪元时间在位年数 武王姬发前1046 4 成王姬诵前1042 22 康王姬钊前1020 25 昭王姬瑕前995 19 穆王姬满前976 55 共王姬繄扈前922 23 懿王姬囏前899 8 考王姬辟方前891 6 夷王姬燮前885 8 厉王姬胡前877 37 共和周定公、召穆公前841 14 宣王姬静前827 46 幽王姬宫涅前781 11 东周(前770—前256) 庙号姓名纪元时间在位年数 平王姬宜臼前770 51 桓王姬林前719 23 庄王姬佗前696 15 釐王姬胡齐前681 5 惠王姬阆前676 25

襄王姬郑前651 33 顷王姬壬臣前618 6 匡王姬班前612 6 定王姬瑜前606 21 简王姬夷前585 14 灵王姬泄心前571 27 景王姬贵前544 25 悼王姬猛前520 1 敬王姬匄前519 44 元王姬仁前475 7 贞定王姬介前468 28 哀王姬去疾前441 1 思王姬叔前441 1 考王姬嵬前440 15 威烈王姬午前425 24 安王姬骄前401 26 烈王姬喜前375 7 显王姬扁前368 48 慎靓王姬定前320 6 赧王姬延前314 59 秦世系表(?—前206) 庙号纪元时间在位年数 西周秦嬴不详不详秦侯不详不详公伯不详不详秦仲前844 23 东周 (春秋时代)秦庄王前821 44 秦襄王前777 12 秦文公前765 51 秦宁公前715 13 秦出公前703 7 秦武公前697 21 秦德公前677 3 秦宣公前675 13 秦成公前663 3 秦穆公前659 40 秦康公前620 13 秦共公前608 6 秦桓公前603 27 秦景公前576 40 秦哀公前536 36 秦惠公前500 10 秦悼公前490 14

夏商周年表

夏商周断代工程 《夏商周年表》廓清千古之谜 中国历史纪年上推1200年 中国青年报北京11月9日电(记者邓琮琮)人们盼望已久的《夏商周年表》终于问世了。今天正式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把我国的历史纪年由公元前841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使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夏商周三代有了年代学标尺。“夏商周断代工程”的4位首席科学家李学勤、李伯谦、仇士华、席泽宗及众多科学界人士今天出席了新闻发布会。 历时5年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九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总目标是制订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年代学年表。项目于1995年秋开始筹备,1996年5月16日正式启动,在多学科交叉研究和200位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现已实现计划预定的目标,定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今年9月15日,在科技部组织召开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验收会”上,断代工程顺利通过了验收。 中华文明是举世公认的具有独立起源的文明之一,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并称,是四大古代文明中惟一没有中断、一直绵延传流的文明。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由兴起到繁盛的重要历史时期。遗憾的是,我国传世文献上记载的古代确切年代只能追溯到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这之前的历史纪年都湮没在千古尘烟之中,成为中国历史以及世界历史上的重大缺憾。李学勤说,中国有着非常丰富的地下文物蕴藏,曾先后兴起多种多样的考古文化,逐步形成夏商周三代的灿烂文明。通过历史学、考古学的研究,将我们先人对人类文化的贡献昭示于世界,使中国古代文明在整个人类历史中的地位进一步得到肯定,将巩固和增强我们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和自信心。 “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坚持多学科结合,交流合作,相互启发,相互推动,最终形成有多学科支撑的研究结论。李学勤对记者说,这是我们对现有成果最能够自信的依据,也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突出特点。 据了解,鉴于国内与年代学有关的各学科专家年龄偏老,“工程”领导一直重视吸收中青年专家参加研究工作,使他们在“工程”的各个环节做出了很大贡献。 “工程”在坚持科学精神和学术民主的前提下,自始至终体现了“政府支持,专家负责”的原则,使参加“工程”的200位专家学者能够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知识和经验。在1999年9月下旬,

中国历代君主世系简表

中国历代君主世系简表 上古时代炎帝神农氏 黄帝轩辕氏 少昊金天氏 颛顼高阳氏 帝喾高辛氏 帝挚高辛氏 唐尧放勋 虞舜重华夏: (前2070—前1600),禹(姒文命)始建国,亡于商。姒姓。共传十四世,十七王。建都: 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东),帝禹建立夏朝时所定首都;阳翟(今河南禹州),帝禹迁都; 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帝启迁都…… 1、夏禹45年 2、帝启29年 3、太康29年 4、仲康l3年; 5、帝相28年--(羿-寒浞) 6、少康21年 7、帝杼17年;

8、帝槐44年9、帝芒l8年lO、帝泄21年l1、不降59年; l2、帝扃2l年l3、帝廑2l年l4、帝孔甲3l年l5、帝 皋l1年; l6、帝发l1年17、履癸52年。商: 商王朝(前1600—前1046),高祖太武王成汤(子履)灭夏建立王朝; 世祖文成王盘庚(子旬)迁殷后又称为殷朝(前1300—前1046),亡于周。 其实在之前的几百年,子契因为随禹治水有功,被虞舜封于商。 从此商先后作为虞、夏的诸侯国,一直到商汤灭夏成为商朝。商朝首都也特别多,这里说商王朝建立以后的三个著名都城: 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西),高祖太武王成汤迁都; 殷(今河南安阳):世祖文成王盘庚迁都; 朝歌(沬,今河南淇县),武祖烈王武乙迁都。汤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 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

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周: 1.西周王朝(前1046—前771),武王(姬发)灭商建立王朝,结束于犬戎。 在此之前,后稷姬弃被虞舜封于邰,作为虞、夏、商的诸侯国。 此后,一度改国号豳(邠,今陕西郴县),至太王(文王的父亲)时期才改国号周。 周在成为王朝之前也数次迁都,灭商后以镐京(西都宗周,今陕西西安长安西北)为首都。 不久,成王(姬诵)又以洛邑(东都成周,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为陪都。 2.东周王朝(前770—前256),平王(姬宜臼)迁国,亡于秦。 东周起先以陪都王城(洛邑/河南,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为首都; 后来,又以成周(洛阳,今河南洛阳白马寺东)为都城,实际上两座城都在今天的洛阳内。西周:

中国历史(叁:先秦时期——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

夏商周三代 甲骨文 最早的世袭朝代夏朝约在前2070年到前1600年,由于这段历史目前没有发现文字性文物做印证,所以只能靠后世的记录和出土文物互相对照考证,中国学者一般认为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是夏朝首都遗址,有学者对此持有疑问。根据文字记载,夏朝有了中国最早的历法--夏小正。 不过之后的商朝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有文字文物的历史时期,存在于约前1600年到约前1046年。据说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桀,由于荒淫无道而被汤推翻。商代时文明已经十分发达,有历法、青铜器以及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等。商王朝时已经有一个完整的国家组织,并且具有了封建王朝的规模。当时的主要生产部门是农业,不过手工业,特别是青铜器的冶铸水平也已经十分高超。并且已经出现了原始的瓷器。商朝自盘庚之后,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因此也称为殷朝。商朝的王位继承制度是传子或传弟,多按年龄的长幼继承。 与此同时,黄河上游的另一个部落周正在逐步兴起,到了大约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在牧野之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商朝灭亡。周朝正式建立,建都渭河流域的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之后周朝的势力又慢慢渗透到黄河下游和淮河一带。周王朝依然是封建贵族统治,有许多贵族的封国(诸侯)。到鼎盛时,周朝的影响力已经在南方跨过长江,东北到今天的辽宁,西至甘肃,东到山东。周朝时的宗法制度已经建立,政权机构也较完善。自唐尧、虞舜至周朝皆封建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中国最早有确切时间的历史事件是发生于公元前841年西周的国人暴动。 春秋战国

先师孔子行教像(吴道子作) 主条目:周朝、东周、春秋和战国 前770年,由于遭到北方游牧部落犬戎的侵袭,周平王东迁黄河中游的雒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始此后,周王朝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一百多个小国(诸侯国和附属国),史称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的大国共有十几个,其中包括了晋、秦、郑、齐及楚等。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先后有五个国家称霸,即齐、宋、晋、楚、秦(又有一说是齐、晋、楚、吴、越),合称春秋五霸。 到了前546年左右,黄河流域的争霸基本结束,晋、楚两国平分了霸权。前403年,晋国被分成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史称「三家分晋」。再加上被田氏夺去了政权的齐国,和秦、楚及燕,并称战国七雄,战国时期正式开始(大部分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将战国开始划为封建社会,然而大部分西方及台湾学者却又将之划为封建社会的崩溃)。 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开始后,秦国国力大大增强,最后终于在前221年消灭六国最後的齐国,完成统一,中国历史也进入了新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比较自由,史称百家争鸣。出现了多位对之后中国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诸子百家),例如老子、孔子、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等人。出现了很多学术流派,较出名的有十大家,即道家(自然)、儒家(伦理)、阴阳家(星象占卜)、法家(法治)、名家(修辞辩论)、墨家(兼爱非攻)、杂家(合各家所长)、农家(君民同耕)、小说家(道听途说)等。 文化上则出现了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诗人屈原,他著有楚辞、离骚等文学作品。孔子编成了诗经。战争史上出现了杰出的兵法家孙武、孙膑、吴起等等。科技史上出现了墨子,建筑史上有鲁班,首次发明了瓦当,奠定了中国建筑技术的基础。能制造精良的战车与骑兵,同时此时中国的冶金也十分发达,能制造精良的铁器,在农业上出现了各种灌溉机械,大大提高了生产率,从而为以后人口大大膨胀奠定了基础。历史上出现了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中华文化的源头基本上都可以在这一时期找到。这一时期科技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步。夏朝发明了干支纪年,出现了十进位制。西周人用圭表测日影来确定季节;春秋时期确定了二十八宿;后期则产生了古四分历。

中国历代帝王世系表

中国历代皇帝世系表(秦——清) 一、中国历史朝代歌 夏后殷商西东周,春秋战国秦皇收。 西汉东汉魏蜀吴,西晋东晋兼五胡。 匈奴羯氏羌慕容,拓跋代北后称雄。 宋齐梁陈是南朝,北魏齐周称北朝。 北周灭齐传于隋,隋又灭陈再统一。 随灭唐兴称富强,五代十国各称王。 契丹兴起在北方,建号为辽入汴梁。 五代梁唐晋汉周,宋朝建国陈桥头。 女真建金先灭辽,打破汴梁北宋消。 南宋偏安在江南,蒙古兴起国号元。 灭金灭宋归一统,元朝统治九十年。 明代共传十六君,满洲初起号后金。 后金国号改为清,入关称帝都北京。 人民觉悟革命起,清帝退位民国立。 人民民主再胜利,齐心奔向共产党。 二、历代皇帝世系表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历三帝,共统治15年 建都: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10年)在位十二年秦二世胡亥(公园前209年——公元前207年)在位三年秦末世子婴(立之即废)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历十三帝,共统治214年 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6年——公元前195年)在位十二年汉惠帝刘盈(公元前194年——公元前188年)在位七年汉高后吕雉(公元前187年——公元前180年)在位八年(注:吕雉挟汉少帝称制) 汉文帝刘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57年)在位二十三年年号:前元、后元

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56年——公元前141年)在位十六年 年号:前元、中元、后元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在位五十四年 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 汉昭帝刘弗陵(公元前86年——公元前74年)在位十三年 年号:始元、元凤、元平 汉宣帝刘询(公元前73年——公元前49年)在位二十五年 年号: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黄龙 汉元帝刘奭(公元前48年——公元前33年)在位十六年 年号:初元、永光、建昭、竟宁 汉成帝刘骜(公元前32年——公元前7年)在位二十六年 年号:建始、河平、阳朔、鸿嘉、永始、元延、绥和 汉哀帝刘欣(公元前6年——公元前1年)在位六年 年号:建平、太初元将、元寿 汉平帝刘衎(公元1年——公元5年)在位五年 年号:元始 汉孺子婴(公元6年——公元8年)在位三年 年号:居摄、初始 新朝王莽(公元9年——公元23年)在位十四年 年号:始建国、天凤、地皇 淮阳王刘玄(公元23年——公元25年)在位三年 年号:更始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历十三帝,共统治196年 建都:洛阳(今河南洛阳) 汉光武帝刘秀(公元25年——公元57年)在位三十三年 年号:建武、建武中元 汉明帝刘庄(公元58年——公元75年)在位十八年 年号:永平

夏商周断代工程详细介绍

题目:三代纪年揭秘—解读夏商周断代工程 提要:夏商周断代工程从1996年开始,2000年结束,是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了深远影响的大事件,其成果赞成者有之,质疑者亦有之。文章讲述了工程提出的背景、经过、成果、影响、各方质疑,最后附上自己的小结。 关键词:夏商周断代工程,碳14测年,成果,质疑 正文: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第九个五年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之一。它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下面综合各方资料介绍夏商周断代工程。 一、提出背景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埃及、印度、和巴比伦文明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相继在发展的过程中断裂颓废甚至彻底毁灭,唯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然而在年代学上,中华民族与古代埃及、两河流域等古代文明相比较存在一定的差距。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确切纪年只能追溯到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再往前的历史纪年,或缺失,或说法不一,难以考证。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於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1]。几千年来,无数学者为解决这一疑团殚精竭虑(比如西汉晚期的刘歆),然而由于涉及的问题太多,靠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完成此任务。 20世纪20年代,以史学家顾颉刚为首的疑古学派兴起,他们以《古史辨》为依托,否认中国远古文明的存在,认为中国三黄五帝与夏商周三代根本无信史[2]。同时,中国年代历史学的缺失使得西方的学者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不断提出各种质疑,提出了诸如春秋以前无信史、中华文明西方起源说等不恰当的观点。这更激发了国人还原中华古代文明,建立夏商周三代纪年的决心。 现代考古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历史的研究不再单纯依赖于古代文献,而是可以从历史遗迹、天文历算、科技测年等多方面综合研究历史,补充文献的不足。有鉴于此,当时的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的宋健倡导提出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希望利用现代考古学手段对我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代的年代问题作出科学的、精确的论证,以此解决困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难题。 二、工程介绍[3] [4] ○1参与人员: “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6年正式设定,是中国“九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该工程由国家科委副主任邓楠及七个部委领导组成领导小组,国务

中国历史纪年表(最详细版)

中国历史年表

五帝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夏世系 1、禹—— 2、启—— 3、太康—— 4、仲康—— 5、相—— 6、少康—— 7、杼—— 8、槐(芬)—— 9、芒(荒)—— 10、泄(世)—— 11、不降—— 12、扃(局、禺)—— 13、廑—— 14、孔甲—— 15、皋(吴、皋苟)—— 16、发(发惠)——17、桀( 履癸) [夏代君主于古籍中被称为后、夏后、夏后氏,亦有称之为帝者。自启至桀凡十三代,十六传,历四百七十二年(一说四百三十二年),是为后人所推算] 商世系 1、天乙(汤、武汤、唐、大乙)—— 2、外丙—— 3、仲壬—— 4、太甲(祖甲、太宗)—— 5、沃丁—— 6、太庚—— 7、小甲—— 8、雍己—— 9、太戊—— 10、仲丁—— 11、外壬——12、河单甲—— 13、祖乙—— 14、祖辛—— 15、沃甲——16、祖丁—— 17、南庚—— 18、阳甲—— 19、盘庚—— 20、小辛——21、小乙—— 22、武丁—— 23、祖庚—— 24、祖甲—— 25、廪辛—— 26、康丁—— 27、武乙—— 28、太丁(文丁) —— 29、帝乙——30、帝辛(纣、受) [商(殷)代君主在古籍和甲骨人中被称为王。自汤(天乙)至纣凡十七代,三十传,历六百二十九年。一说商凡二十九王,历四百九十六年。传承制度前期以“兄终弟及”为主,后期以“父死子继”为主。国都屡迁,至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始定都] 西周世系 1、武王(姬姓、名发)—— 2、成王(诵)—— 3、康王(钊)—— 4、昭王(瑕)—— 5、穆王(满)—— 6、共王—— 7、 懿王—— 8、孝王—— 9、夷王—— 10、厉王(胡)——[共和]( 庚申前841年)—— 11、宣王( 甲戌前827年)—— 12、幽王(庚申前781年) [周人原为古老部落,耕牧于渭水流域。始祖弃,被尊为农神,号称后稷。周人几经迁徙,至古公耽父,迁居于周原(今陕蚊椽山县),始以周为国名,臣属于商。古公耽父之子季历为商王太丁所杀;季历子姬昌继立,是为文王。文王统一渭水流域,迁都于丰邑(今陕西沣水西岸),其子姬发率诸侯东征,阵于牧野,歼灭殷商,建立周朝,定都于镐(今陕西西安市西南沣水东岸)。传至幽王,为犬戎所灭。自武王至幽王,凡十一代,十二王。西周之积年,存四说:1、自灭殷至国亡公元前257年,2、公元前400余年,3、386年,4、352年。其间,懿王死后,其叔辟方自立,是为孝王。孝王死后,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为王,是为夷王。厉王暴虐,国人流王于淄,由周、召二公执政,号曰“共和行政”。中国历史自共和元年(前841年)始有确切纪年。前此之历史年代,皆为后人所推算。 东周世系 1、平王(辛未前770年)—— 2、桓王(壬戌前719年)—— 3、庄王(乙酉前696年)—— 4、黧王(庚子前681年)—— 5、惠王(乙巳前676年)—— 6、襄王(庚午前651年)—— 7、顷王(癸卯前618年)—— 8、匡王(己酉前612年)—— 9、定王(乙卯前606年)—— 10、简王(丙子前585年)—— 11、灵王(庚寅前571年)—— 12、景王(丁巳前544年)—— 13、悼王(辛巳前520年)—— 14、敬王(壬午前519年)—— 15、元王(丙寅前475年)—— 16、贞定王(癸酉前468年)—— 17、哀王(庚子前441年)—— 18、思王(庚子前441年)—— 19、考王(辛丑前440年)—— 20、威烈王(丙辰前425年)—— 21、安王(庚辰前401年)—— 22、烈王(丙午前375年)——

五代十国帝王世系

后梁(907—923) 太祖朱温生卒年:852—912 在位:(907—912)郢王废帝朱友珪生卒年:?—913 在位:(912—913)末帝朱友贞生卒年:888—923 在位:(913—923) 后唐(923—936) 庄宗李存勖生卒年:885—926 在位:(923—926)明宗李嗣源生卒年:866—933 在位:(926—933)闵帝李存厚生卒年:933—934 在位:(933—934)末帝李从珂生卒年:886—936 在位:(934—936) 后晋(936—946) 高祖石敬瑭生卒年:892—942 在位:(936—942)出帝石重贵生卒年:913—974 在位:(942—946) 后汉(947—950) 高祖刘知远生卒年:895—948 在位:(947—948)隐帝刘承佑生卒年:931—950 在位:(948—950) 后周(951—960) 太祖郭威生卒年:904—954 在位:(951—954)世宗柴荣生卒年:921—959 在位:(954—959)恭帝柴宗训生卒年:953—973 在位:(959—960)

吴(902—937) 太祖武帝杨行密生卒年:852—905 在位:(892—905) 烈祖景帝杨渥生卒年:886—908 在位:(906—908) 高祖宣帝杨隆演生卒年:897—920 在位:(908—920) 睿帝杨溥生卒年:901—938 在位:(920—937) 前蜀(903—925) 高祖王建生卒年:847—918 在位:(891—918) 后主王衍生卒年:886—926 在位:(918—925) 楚(907—951) 武穆王马殷生卒年:852—930 在位:(896—930) 衡阳王马希声生卒年:898—932 在位:(930—932) 文昭王马希范生卒年:899—947 在位:(932—947) 废王马希广生卒年:?—950 在位:(947—950) 恭孝王马希萼生卒年:900—953 在位:(950—951) 留王马希崇生卒年:?—?在位:(951—951) 吴越(907—978) 武肃王钱镠生卒年:852—932 在位:(893—932) 文穆王钱元瓘生卒年:887—941 在位:(932—941) 忠献王钱弘佐生卒年:928—947 在位:(941—947) 忠逊王钱弘倧生卒年:929—973 在位:(947—947) 忠懿王钱弘俶生卒年:929—988 在位:(947—978) 闽(909—945) 太祖忠懿王王审知生卒年:862—925 在位:(907—925)嗣主王延翰生卒年:?—927 在位:(925—927)惠宗王延钧生卒年:?—935 在位:(926—935)康宗王继鹏生卒年:?—939 在位:(935—939)景宗王延曦生卒年:?—944 在位:(939—943)天德帝殷王王延政生卒年:?—951 在位:(943—945)

五代十国帝王世系

五代十国帝王世系表 五代世系表: 后梁(907——923) 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 (1)后梁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朱晃(又名朱温) 生卒:852——912.6 61岁在位:907.4——912.6 年号:开平(907.4——911.4)乾化(911.5——912) 被子朱友珪(次子)杀 (2)后梁郢王朱友珪 生卒:?——913.2 ?岁在位:912.6——913.2 年号:凤历(913.1——913.2)自杀 (3)后梁末帝朱友贞(朱友珪三弟) 生卒:888——923.10 36岁在位:913.2——923.10 年号:乾化(913.2——915.10)乾化(915.11——921.4)龙德(921.5——923.10)自杀后唐灭后梁后梁亡 后唐(923——936) 都城:洛阳(今河南洛阳) (1)后唐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李存勖 生卒:885——926.4 42岁在位:923.4——926.4 年号:同光(923.4——926.4)国乱被射杀 (2)后唐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李嗣源(又名李亶)(兄) 生卒:866——933.11 68岁在位:926.4——933.11 年号:天成(926.4——929.1)长兴(930.2——933.11) (3)后唐闵帝李从厚(子) 生卒:914——933.4 20岁在位:933.12——934.4 年号:应顺(934.1——934.4)被废杀 (4)后唐末帝李从珂(李从厚之弟) 生卒:886——936.11(闰) 51岁在位:934.4——936.11(闰)

年号:清泰(934.4——936.11[闰] 国亡自焚后晋灭后唐后唐亡后晋(936——946) 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 (1)后晋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石敬瑭 生卒:892——942.6 51岁在位:936.11——942.6 年号:天福(936.11——942.6) (2)后晋出帝石重贵(侄) 生卒:914——964 51岁在位:942.6——946.12 年号:天福(942.6——944.6)开运(944.7——946.12) 出降,为契丹所虏契丹灭后晋后晋亡 后汉(947——950) 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 (1)后汉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刘知远 生卒:895——948.1 54岁在位:947.2——948.1 年号:天福(947.2——947.12)乾祐(948) (2)后汉隐皇帝刘承祐(子) 生卒:931——950 20岁在位:948.2——950.11 年号:乾祐(949——950)被乱军所杀 (3)后汉湘阴公刘赟(堂弟) 生卒:?——951 ?岁在位:950.11——950.12 年号:乾祐(950) 被俘,于次年被杀后周灭后汉后汉亡 后周(951——960) 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 (1)后周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郭威 生卒:904——954.1 51岁在位:951.1——954.1 3年 年号:广顺(951——953)显德(953) (2)后周世宗睿武孝文皇帝柴荣(侄,收为养子) 生卒:921——959.6 39岁在位:954.1——959.6 5年

中国历代皇帝及年表(全集)

中国历代皇帝及年表(全集)

1.秦始皇(赢政)——中国的第一个皇帝2.汉惠帝(刘盈)——来去匆匆,过眼云烟3.汉景帝(刘启)——政绩并不代表着其成功

4.汉武帝(刘彻)——开天辟地的帝王 5.汉宣帝(刘询)——中兴之主 6.汉哀帝(刘欣)——“同志”皇帝 7.汉新帝(王莽)——夺权容易,守权难 8.汉光武帝(刘秀)——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 9.汉明帝(刘庄)——东汉时期小有作为的皇帝 10.汉章帝(刘炬)——“章草”皇帝 11.汉桓帝(刘志)——碌碌无为的皇帝 12.汉献帝(刘协)——东汉最后一个皇帝 13.三国魏武帝(曹操)——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14.三国魏文帝(曹丕)——政坛、文坛双峰并峙的皇帝 15.三国蜀汉昭烈帝(刘备)——智慧与魅力并存的皇帝 16.三国吴大帝(孙权)——智勇兼备的英雄 17.西晋武帝(司马炎)——西晋开国皇帝 18.西晋惠帝(司马衷)——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亡国之君19.东晋元帝(司马睿)——东晋的第一代皇帝 20.东晋孝武帝(司马曜)——中国历史上死得最窝囊的皇帝21.十六国汉光文帝(刘渊)——东晋十六国时期汉国开国皇帝22.十六国昭武帝(刘聪)——匈奴汉国第二代国君 23.十六国前赵皇帝(刘曜)——神射手 24.十六国后赵高祖(石勒)——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少数民族皇帝25.十六国后赵国太祖(石虎)——残暴、偏激、猜疑

26.十六国前秦宣昭帝(苻坚)——古代三位最杰出的皇帝之一27.南北朝宋武帝(刘裕)——南朝宋王朝建立者 28.南北朝宋文帝(刘义隆)——有着雄图大略的皇帝 29.南北朝南齐高帝(萧道成)——“鱼鳞子” 30.南北朝齐废帝(萧宝卷)——历史上最为昏庸、荒淫的皇帝31.南北朝梁武帝(萧衍)——南朝皇帝中在位最久的皇帝32.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鲜卑骄子 33.南北朝北齐文宣帝(高洋)——历史上最癫狂的皇帝 34.隋文帝(杨坚)——历史上有名的“惧内”皇帝 35.隋炀帝(杨广)——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 36.唐高祖(李渊)——大唐帝国的奠基人 37.唐太宗(李世民)一一明君的典范 38.唐高宗(李治)——懦弱的皇帝 39.唐中宗(李显)——被3个女人左右的皇帝 40.唐睿宗(李旦)——两次即位继承大统的皇帝 41.武周圣神皇帝(武则天)——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42.唐玄宗(李隆基)——音乐皇帝 43.唐肃宗(李亨)——两耳不闻窗外事 44.唐代宗(李豫)——唐朝历史上第一个以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45.唐德宗(李适)——饱尝战火的洗礼和考验 46.唐顺宗(李诵)——进入太上皇角色最快的皇帝 47.唐宪宗(李纯)——中兴之主

夏商周年表 很全的~

《夏商周年表》(载2001年修订版《新华词典》) 一、邵雍的“夏代年表”

邵雍的“夏代年表”列17王,公元前2224-公元前1766,共459年。今《夏商周年表》亦列17王,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共471年。《史记·夏本纪第二》“集解”:“徐广曰:从禹至桀,十七君,十四世。駰案:《汲冢纪年》曰: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矣。”可见,今表与之合,而邵表则少12年。其中对不降在位年数,邵雍定59年,是取之皇甫謐《世纪》,而不取《竹书纪年》“夏后不降六十九年”之说。南宋罗泌撰《路史》,则以《竹书纪年》为是,而证《世纪》之非。如果邵雍取不降在位69年说,则夏代年数即与471接近(仅少2 年)。然而,邵雍不取《竹书纪年》“用岁四百七十一年”与“夏后不降六十九年”之记,① 却把不降在位年数定为59年,应该说他有更确切的文献依据。今表对应了471年,其中既是以不降在位69年。 邵雍“以运经世”尧甲辰元年为公元前2357年,尧在位72年、舜在位61年,则禹即位于公元前2224年,较“夏商周断代工程”所定早154年。今清华大学出版社发行《黄金书屋·历史作品》光碟中的“中国历代纪年表”唐尧即位之年与邵雍所推相同,亦为公元前2357年。是表尧在位100年、舜在位50年,则禹即位于公元前2207年,较“夏商周断代工程”所定早137年。依《史记·五帝本纪第一》“集解”:“徐广曰:尧在位凡九十八年”,又依《史记》“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则知尧在位近一世纪、舜在位半世纪之说是源于《史记》。为什么邵雍不依《史记》而定尧、舜在位年数?在夏代开国元年的断代方面,为什么今《黄金书屋》光碟之“中国历代纪年表”与“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夏商周年表》要相差百年之多?今之“中国历代纪年表”为什么能在尧即位年代上与邵雍所推完全相同?这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二、邵雍的“商代年表”

五代十国+宋大事年表

五代十国+宋大事年表 907 年------后梁开平元年 四月﹐朱温逼哀帝禅让﹐自即帝位﹐改名朱晃﹐是为后梁太祖朱晃﹐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都开封。唐朝亡后梁封马殷为楚王﹔钱镠为吴越王。任高季兴为荆南节度使 契丹耶律阿保机统一八部王建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 909 年------后梁开平三年 后梁迁都洛阳。封王审知为闽王 912 年------干化二年 六月﹐朱温次子友珪杀朱温自立 913 年------干化三年 二月﹐朱温第三子友贞发动政变﹐友珪自杀﹐友贞即位﹐是为末帝。复都开封 916 年------贞明二年 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称帝﹐是为辽太祖耶律亿﹐建契丹国 918 年------贞明四年 刘岩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 920 年------贞明六年 契丹神册五年 后梁陈州人毋乙﹑董乙起义﹐数月后失败辽太祖颁行契丹文字 921 年------契丹神册六年 五月﹐辽太祖定法律﹐正班爵 923 年------后唐同光元年 晋王李存勖称帝于魏州﹐是为后唐庄宗李存勖﹐国号唐﹐史称后唐。十月﹐庄宗攻入开封﹐后梁末帝自杀﹐后梁亡。冬﹐后唐都洛阳 925 年------后唐同光三年 后唐灭前蜀﹐以孟知祥为西川节度使 926 年------后唐同光四年 契丹天显元年 正月﹐孟知祥入成都十月﹐王延翰称王﹐建闽﹐仍称臣于后唐渤海为契丹所灭七月﹐阿保机死﹐次子德光即位﹐是为辽太宗耶律德光 930 年------长兴元年 后唐并盐铁﹑户部﹑度支三使为三司使一职 932 年------长兴三年 后唐令国子监依西京石经本校定九经﹐雕版印制﹐官府大规模刻书自此始 934 年------应顺元年 孟知祥称帝﹐国号蜀﹐史称后蜀﹐都成都 936 年------清泰三年 夏﹐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上表﹐以幽蓟十六州为代价﹐换取契丹援助﹐叛后唐。九月﹐契丹军南下﹐大败后唐军。十一月﹐辽太宗册封石敬瑭为帝﹐国号晋﹐史称后晋。闰十一月﹐石敬瑭攻入洛阳﹐末帝从珂自杀﹐后唐亡 937 年------后晋天福二年 后晋迁都开封徐知诰废吴帝杨溥﹐自即帝位﹐国号大齐 938 年------后晋天福三年 契丹会同元年

五代十国年号年表

五代(907~960) 后梁 907年,太祖朱温(神武元圣孝皇帝)建立后梁,年号开平,建都河南开封。盛时疆域约为今河南、山东两省,陕西、湖北的大部以及河北、安徽、江苏、山西、甘肃、宁夏、辽宁的一部分。 开平三年(909年),后梁由开封迁都洛阳。 911年,改元乾化。 乾化二年,朱友珪即位,改元凤历。 913年,禁军兵变,末帝朱友贞称帝,复用年号乾化,自三年始。 915年,改元贞明。 921年,改元龙德。 923年,李存勖攻入开封,末帝自杀,后梁亡 后唐 923年,李存勖(光圣神闵孝皇帝)于魏州称帝,国号为唐,年号同光,同年十二月迁都洛阳。盛时疆域约为今河南、山东、山西三省,河北、陕西的大部及甘肃、安徽、宁夏、湖北、江苏的一部分,并短期占有四川。 926年(同光四年),李嗣源(圣德和武钦孝皇帝)占据汴州,李存勖被杀,改元天成。 930年,改元长兴。 933年,李嗣源死,李从厚(愍皇帝)继位。 934年,李从珂在凤翔起兵叛乱,攻至洛阳称帝,废李从厚为鄂王。李从厚逃至卫州,不久遇弑身亡。同年,李从珂改元清泰。 936年,石敬瑭攻进洛阳,李从珂自焚而亡,后唐灭亡。 后晋 936年,石敬瑭(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建立后晋,年号天福,建都开封。盛时疆域约为今山东、河南两省,山西、陕西的大部及河北、宁夏、甘肃、湖北、江苏、安徽的一部分。 942年,石敬瑭死,石重贵(出帝)继位,沿用天福年号。

944年,改年号开运。 947年,后晋为契丹军队所灭。 后汉 947年,刘知远太原称帝,不改国号,沿用天福年号。 948年,刘知远(睿文圣武昭肃孝帝)建立后汉,都开封,年号乾祐。盛时疆域约为今山东、河南两省,山西、陕西的大部及河北、宁夏、湖北、安徽、江苏的一部分。 948年正月,刘知远死,刘承佑(隐帝)继位,继承年号乾祐。 950年,郭威发动兵变,叛军攻开封,刘承祐被杀,后汉亡。 后周 951年,郭威(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建立后周,都开封,年号广顺。盛时疆域约为今山东、河南两省,陕西、安徽、江苏的大部,河北南部、湖北北部及内蒙古、宁夏、甘肃、山西的一部分。 954年,改元显德。同年郭威去世,养子柴荣(睿武孝文皇帝)继位,沿用年号。 959年,柴荣病逝,时年七岁的柴宗训(恭皇帝)继位,沿用显德年号。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恭帝禅位,后周亡。 十国(891~979) 前蜀 907年,王建(神武圣文孝德明慧皇帝)建前蜀,建都成都,年号天复。盛时疆域约为今四川大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 908年,改元武成。 911年,改元永平。 916年,改元通正。 917年,改元天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