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学记》

读《学记》

读《学记》有感

《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愚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教师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如果一个老师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他教的门门功课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因为这对于处在终身学习时代的人来说,不啻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学习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

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在知识经济大潮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认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准自己的价值空间。教书的生活虽然清贫,但一本好书会使我爱不释手,一首好诗会使我如痴如醉,一篇美文会使我百读不厌。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会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这就是我终身从教的最大追求。

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梦想成为现实,但首先

你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

读《学记》有感

圣城街道第一初级中学

魏彩霞

2012.2

2017-2018第一学期美文诵读(拼音版)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美文诵读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节选 第2、3周:(尊师敬长) 1.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老子》 2.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温恭自虚,所受是极。《管子.弟子职》 3.君子隆师而亲友。《荀子.修身》 4.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y ǐ ,道论矣y ǐ 。《吕氏春秋.劝学》 5.凡学之道,严师为难。《礼记.学记》 第4、5、6、7周(感恩孝亲) 1.蓼liǎo 蓼liǎo 者zhě莪? ,匪fěi 莪?伊y ī蒿hāo 。哀āi 哀āi 父f ù母m ǔ ,生我w ǒ劬q ú劳láo 。《诗经.小雅.蓼峩》 2.父f ù兮x ī生shēng 我w ǒ ,母m ǔ兮x ī鞠我j ūw ǒ 。拊f ǔ我w ǒ畜chù我w ǒ ,长cháng 我w ǒ育y ù我w ǒ,顾g ù我w ǒ复f ù我w ǒ ,出入c h ūr ù腹f ù我w ǒ 。 欲y ù报bào 之zhī德d ? ,昊hào 天tiān 罔wǎng 极j í ! 《诗经.小雅.蓼峩》 3.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zhuàn ,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4.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 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尽心上》 5.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 6.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圣治》 第8、9、10周(刻苦学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2.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论语.为证》 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yōng 也》 4.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为之‘文’ 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y ě 长》 5.夫学,殖也;不学将落。 《左转.昭公十八年》 6.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 《易经.乾qián 文言》 第11、12、13周(刻苦学习) 1.孟子曰:“羿y ì 之教人射,必志于彀g?u ; 学者亦必志于彀g?u 。大匠诲huì 人必以规矩,

学记--原文及翻译

学记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谀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

学记原文及翻译72106

首页阅览室馆友我的图书馆帐号 《学记》全文及翻译 收藏人:健康人格政治 2011-04-08 | 阅:56144 转:813 | 来源 | 分享 腾讯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开心网搜狐微博推荐给朋友 举报 《学记》全文及翻译 2010年10月05日星期二18:06 【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罗致好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正是这个意思! 【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译文】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在每二十五“ 家”的“闾”设立“塾”,在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庠”,在每万二千五百家的“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大学每年招收学生,每隔一年考查学生的成就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和志趣;第三年考查学生的专业思想是不是巩固,同学之间能不能相亲相助;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是否广博,学生对于教师是否敬爱;第七年考查学生研讨学问的本领与识别朋友的能力;合格的就叫作“小成”。到第九年,学生对于学业已能触类旁通,他们的见解行动已能坚定不移,这就叫作“大成”。【原文】夫然后足以化民成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译文】这样才能收到教化人民,移风易俗的效果,使跟前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向往来归,这就是大学施教的过程。古书上说:“小蚂蚁总是跟着大蚂蚁走”,岂不正好说明了这层道理吗! 【原文】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

学记心得体会(可编辑)

学记心得体会 学记心得体会 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多阶段的分析综合活动,使其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学记心得体会,欢迎参考! 学记心得体会一《学记》篇幅短小,内容丰富,总结了我国两千多年前的教育经验。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等各个方面,都作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阐述。《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体系比较严整而又极有价值的一篇,是我国古代教育学的雏形,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自成体系的教育专著。下面就《学记》中阐述的几个教学原则谈谈我的理解: 一、教学相长原则 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教师应当坚持教学相长的原则。“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可见《学记》不仅提出了教学相长的原则,而且还从教与学两个方面精辟的论述了这个原则:从教师方面讲:教的过程也就是学的过程,教与学是彼此相长、互相促进,不断提高教学的水平。教师通过教学感到困难,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从而督促自己再努力学习提高。从学生方面讲:学生从老师的教中获得知识,但需要自己刻苦钻研、努力学习才能不断提高,不限于师云亦云。学习是一种实践活动,通过学习实践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好处,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启发诱导原则 启发诱导原则,现在通称启发性原则。可以说它是《学记》中最基本的一个教学原则。“君子之教,喻也”,说明教学要注重启发。《学记》认为教师教学的基本特点是要善于启发诱导,并进一步说:“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只有善于多方启发诱导的人才能当教师。可见把启发性原则提到了很高的地位。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观而弗语、开而弗达”。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经常要加以检查指点,启发诱导,但不要灌输,更不要包办代替,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 如何启发诱导?《学记》提出了三条要求:一是“道而弗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而不要牵着学生走;二是“强而弗抑”,激励学生而不要压抑学生;三是“开而弗达”,指点学生而不要代替学生作出结论。这三条就是对启发诱导原则的具体要求。这些要求说明,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就要善于指引,善于鼓舞,善于启发学生。所以教学必须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 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多阶段的分析综合活动,使其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三、藏息相辅原则 “藏息相辅”原则,就是课内与课外、劳与逸相结合的原则。《学记》认为课内是在规定的时间传授正课,“时教必有正业”;课外应有休息、游戏和作业,“退息必有居学”。正课固然重要,课外活动也是不可少的。因为课外各种有益的活动,不仅可以成为辅助正课的'一种手段,而且可以引起学生对正课的兴趣,加深对正课的理解。所以《学记》指出“不兴其艺,不能乐?”如果不提倡课外的技艺,学生就会学不好正课。因此,善于学的人,学习的时候,就努力学习;休息的时侯,就尽兴地搞课外活动。"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这样使学生能够“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四、循序渐进原则 “学不躐等也”,《学记》要求教学要有系统性,教材要有一定的连贯顺序性,学生的学

学记注音译文

《礼记·学记》白话解+《学记评注》注音译文 礼记卷十八 前言:本篇记述学习的功用、方法、目的、效果,并论及教学为师的道理,与大学发明所学的道术,相为表里,故甚为宋代理学所推崇,以为《礼记》除〈中庸〉、〈大学〉之外,唯〈学记〉、〈乐记〉最近道。 按:本篇谈亲师敬业,是学者初入学时不可不知的事,比较大学所谈深奥的理论方法,更切于实用。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xiǎo)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易解:引发思虑,广求善良,只能做到小有名声,不足以感动群众。亲自就教于贤者,体念远大的利弊,虽能够感动群众,仍然不足以教化人民。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 《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统治者发布施政意图和国家成法,依靠宗亲贵族中善良人辅佐治理国家,只能诱致一些声誉,但还不能使统治阶层较多的人拥戴自己;延揽贤能的人,怀柔远方的上层人物,可取得较多的人拥戴了,但还不能使所有自由平民顺从自己。统治者如果要平民都受到感化,遵守现行社会秩序,形成良好风俗,看来只有通过教育这条渠道。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jiào)学为先。《兑(yua)(说(yua))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易解:虽然是质地美好的玉,如果不经过琢磨,也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虽然自称是万物之灵,如果不肯学习,也不会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所以古时候的君主,建设国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工作。《尚书·兑命篇》说:要自始至终常常想到学习。就是这个意思。 《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璞玉不经过一番琢磨,就成不了贵重的玉器;同样,人不经过一番教育,就不懂得政治和伦常的大道理。所以,自古帝王要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从教育方面着手。《尚书》的《兑命》篇说:“统治者要始终重视教育的作用”,就是这个意思吧。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两个读音似乎都说得通}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áng)也。故曰:教(jiào)学相长(zhǎng)也。《兑(yua)(说(yua))命》曰:“敩(xiào)学半。”其此之谓乎? ◎易解: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是这个意思。 《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虽然烧了好菜,不经过品尝就领会不到它的美味;虽然有深远的道理,不经过学习钻研就领会不到它的奥秘。所以说,只有经过学习实践,才会发现自己知识水平不够;只有经过教学实践,才会发现白己教学质量不高。懂得不够,便能督促自己去加紧学习;懂得不高,便能鞭策自己去努力进修。所以说,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兑命》篇说:“教与学一方面有区别,另一方面又有联系”,就是这个意思吧。

(完整版)《学记》全文及翻译汇总

《学记》全文及翻译 大约写于公元前的战国末年,是"礼记"一书49篇中的一篇,作者不详,郭沫若认为像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它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也是最完善的极为重要的文献,值得认真研究.它从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学校制度,学校管理等各方面都作了系统论述。虽然时隔2000多年,但是对今天的教育仍富有现实意义。 【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寻找有贤之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正是这个意思!

《学记》读后感心得体会

《学记》读后感心得体会 导读:读书笔记《学记》读后感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学记》读后感心得体会: 这本书师青研班的读书活动推荐的第一本书,班主任当时推荐这本书的时候把这本书的重要价值讲的已经非常清楚。首先,这是我们中国教育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本书。甚至要比我们之前熟知的国外教育大家卢梭、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大家都要早很多年。其次,不仅仅是时间更早,我们当今所谈的各种先进教育理念都在《学记》讲到过。这让我对我们的传统经典又一次慨叹,热衷效仿国外的先进教育的同时,我们是不是更要把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几千年积累沉淀的精华继承下去。第三,《学记》虽然短短一千多字,但是道理却不是读完一千字就能领会的,鸟瞰第一遍的时候,我也已初步感受到了这本书看似平静的水面,但是到底多深邃,有多广阔,在于每个人。但道理却又用一个个生活的例子灵活展现,层层递进,层层剥离,逐步带领读者走进大智慧。中国的教师,中国的教育大智慧,是要有紧密联系的。 摘录批注及感悟: 这本书是我除了语文教科书之外批注最多的一本书,我用了两天,只看了前四讲,我不是阅读障碍,而是我真的感受到这里有不可限量的深度和广度等我去探寻。我要一遍遍去体味,去感悟。 开篇第一段话,让我牢牢记住的那四个字——化民成俗。这是教

育的最高境界。化:教化。程度要深于教育,是要通过教化,实现良好的风尚,全社会积极向上,国泰民安。俗:通俗,平俗,也就是达到平常通俗那样的境界。化民成俗,因为教育,让这会可以到达一种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一切优良传统、道德文化平凡得不值得一提,那才称其为俗。 这四个字深深的震撼了我,可以说,在大智慧面前,原来我所认为的教育真的狭隘到了极点,我的眼里的教育往高了说,我想教会我的孩子做个好人,实际日常教学中,我又总是在纠结孩子的这道题怎么算上,从来没想过原来教育是有如此高度。这种感觉就好比我站在板凳上质问我的孩子你这道题怎么还不会?而我们的老祖宗,我们的教育大家,就像站在泰山上,放眼未来,俯瞰整个社会,读后感.为这个社会的发展,为民族的未来,为了改变社会,改变世界而努力培养人才。我惭愧至极。但同时也庆幸我没有一直洋洋得意的炫耀自己“板凳上的成就”,我从今天起认识到了,我要努力带着我的孩子们爬向峰顶。别再此时堂而皇之、言之凿凿的认为:“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在峰顶,如何指点江山?不在高楼,如何穷极其目?教育者要有更博大的胸怀,要有更高峰的高度。从今天起,努力做一个向教育峰顶努力攀爬的教师。 这段从生活中的佳肴入手,谈到教育,让无形的教育化作有形的鲜活的生活中的例子,有了参考,有了比较。更清晰的体会感悟教学的真谛。此段话中的“教学相长”也是我们当下流行的教育理念。也让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思考。教学相长应该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学记加拼音版

学 记 1、发fā 虑lǜ 宪xiàn ,求qiú 善shàn 良 liánɡ ,足zú 以yǐ 谀yú 闻wén ,不bú 足zú 以yǐ 动dònɡ 众zhònɡ 。就jiù 贤xián 体tǐ 远yuǎn ,足zú 以yǐ 动dònɡ 众zhònɡ ,未wèi 足zú 以yǐ 化huà 民mín ,君jūn 子zǐ 如rú 欲yù 化huà 民mín 成chénɡ 俗sú ,其qí 必bì 由yóu 学xué 乎hū ! 2、玉yù 不bù 琢zhuó ,不bù 成chénɡ 器qì ;人rén 不bù 学xué ,不bù 知zhī 道dào 。是shì 故ɡù 古ɡǔ 之zhī 王wánɡ 者zhě ,建jiàn 国ɡuó 君jūn 民mín ,教jiào 学xué 为wéi 先xiān 。《兑duì 命mìnɡ 》曰yuē :“念niàn 终zhōnɡ 始shǐ 典diǎn 于yú 学xué 。”其qí 此cǐ 之zhī 谓wèi 乎hū ! 3、虽suī 有yǒu 嘉jiā 肴yáo ,弗fú 食shí 不bù 知zhī 其qí 旨zhǐ 也yě 。虽suī 有yǒu 至zhì 道dào ,弗fú 学xué 不bù 知zhī 其qí 善shàn 也yě 。是shì 故ɡù 学xué 然rán 后hòu 知zhī 不bù 足zú ,教jiāo 然rán 后hòu 知zhī 困kùn 。知zhī 不bù 足zú ,然rán 后hòu 能nénɡ 自zì 反fǎn 也yě 。知zhī 困kùn ,然rán 后hòu 能nénɡ 自zì 强qiánɡ 也yě ,故ɡù 曰yuē :“教jiào 学xué 相 xiānɡ 长zhǎnɡ 也yě 。”《兑duì 命mìnɡ 》曰yuē :“学xué 学xué 半bàn 。”其qí 此cǐ 之zhī 谓wèi 乎hū ! 4、古ɡǔ 之zhī 教jiāo 者zhě ,家jiā 有yǒu 塾shú ,党dǎnɡ 有yǒu 庠xiánɡ ,术shù 有yǒu

《礼记》学记原文及译文

《礼记》学记原文及译文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 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 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 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 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 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 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 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 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 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 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 不刑,其此之由乎!

读《学记》的心得体会

读《学记》的心得体会 中华可考历史三千多年,我国最早的教育家可追溯到春秋孔子身上。而后教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直到近代西方才产生了独立的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学。而随着西方教育学的传入和影响,中国教育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师道、师心与师德早已植根,在吸取外来优秀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应回顾自身。且在义务教育的普及下,当今教育显出越来越多的弊病,虽不乏优秀教师与刻苦学生,但总体而言无论是老师或是学生,其在教学态度和学习态度上的认真程度都有下降。《学记》作为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收入《礼记》中,谈及古人学校教人、传道、授业的顺序以及教育得失与兴废的原由,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虽论述的时代背景距今久远,但仍具有相当高的价值。以下我将谈谈我读《学记》的几点体会。 一、七条校规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学校不应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还是进行德育的重要场所,让孩子懂得一些日常行为规范,基本的道德准则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认为是十分重要的。简言之就是知礼二字。在《学记》中就明确地提出了七条校规,对象包括政府、老师、学生。 针对政府的一条: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大意是没有占卜和举行完夏祭,官员们就不能随意地进入学校重地来视察考核学生,表现出政府对学校与学生的尊重。学校本就是一个学习交流,思想激荡的场所,过多的政治干预必定影响学习的纯粹性,虽然古代一直都是学而优则仕,统治者特别是从明朝开始,在思想方面禁锢得特别厉害,但没有视察并不代表没有约束,所以这条校规总有点空谈的味道。不过教育部官员少出来走动,学校也能少点花费,学生学习不至于经常受到骚扰也是好的。 对老师的要求有三条: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这三条校规可以说是古今一脉相承的,鼓箧就是击鼓,相当于现在的上课铃声,不过古代是老师亲自敲的,目的是让同学们回到课室坐好,而夏楚指惩戒犯错学生的戒尺和荆条,通过严厉的惩罚树立老师的威严,当然现在不提倡体罚,更多的是谈话式的言语教导。而对教师要求最高的一条,也是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潜能,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用启发式教学,给予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机会和空间。我想即使到现在,这仍然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做到。在中国每个班50、60人的情况下,为提高效率,让学生最快地获得知识,教师通常采用讲授法,但这就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创造性,有利有弊。 而规范学生行为的则有以下三条: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为了表示对文化知识的敬重和对师道的尊重,大学开学的时候,官员及师生们都必须身穿礼服,置备芹藻肴馔,祭拜先圣先师。现在早已没有的这样的礼节了,虽然每个学年都有开学典礼,内容和目的却不同。学生用歌唱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做官的理想,类似于现在的誓师会,振奋自身。比较有意思的是幼者听而弗问这一点,年纪小的学生不懂问学长,学长不懂再集中向老师请教,减轻了老师的教学负担,学长作为沟通人,也可以更好地向年纪小的学生解释答案,学习循序渐进,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谦虚的态度。

背诵部分注音版1

背诵部分 先秦: 关雎周南 关关雎(jū)鸠(jiū),在河之洲.窈(yǎo)窕(tiǎo)淑女,君子好(hǎo)逑. 参差荇(xìng)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wù)寐(mèi)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zāi)悠哉,辗(zhǎn)转反侧. 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mào)之.窈窕淑女,钟鼓乐(lè)之. 静女邶风 静女其姝(shū),俟(sì)我于城隅(yú)。爱而不见(xiàn),搔首踟(chí)蹰(chú)。静女其娈(luán),贻(yí)我彤(tóng)管。彤管有炜(wěi),说(yuè)怿(yì)女(rǔ)美。自牧归(kuì)荑(tí),洵(xún)美且异。匪(fēi)女(rǔ)之为美,美人之贻(yí)。 木瓜卫风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qióng jū)。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qióng jiǔ)。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野有蔓草郑风 野有蔓草,零露漙(tuán)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ráng)。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zāng)。 子衿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sì)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què)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将(qiāng)仲子郑风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qǐ)。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蒹葭秦风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sù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sù)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qīqī),白露未晞(xī)。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完整版)《学记》原文及翻译

《学记》今译 内容选自:刘震.《学记》释义.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另可参见:傅任敢.“学记”译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xiao)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今译:执政者能够对国家大事深谋远虑,及时发布政令,能够礼贤下士选贤任能,这样可能博得一些小的声誉,但还不能耸动群众的听闻,动员起群众。执政者能够尊敬贤能的人,怀柔远方的人和被疏远的人,他就可能耸动群众的听闻,动员起群众,但还谈不上教化人民。执政者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起良风美俗,看来只有通过兴教育办学校才能达到目的。(页6)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yue)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今译: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完美的玉器。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道理,不能走上天理伦常的康庄大道。所以,从古以来的帝王,要建立国家,统治人民,就必须首先抓紧教育。《尚书·兑命》篇说:“统治者应当始终不忘重视教育”,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敩(xiao)学半。其此之谓乎。(页11-12) 今译:即使有了美好的菜肴,不亲自品尝,就无从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了极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无从知道它的奥妙。所以说,只有通过学习实践,才能发现自已有欠缺;只有通过教学实践,才会感到疑难困惑。知道自已有欠缺,才能回头要求自己,努力学习;感到疑难困惑,才能自强不息,用心钻研,不敢怠惰。所以我们说,教与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相学科占一半”,就是这个意思。(页16) (注:“教学相长”的本意如上所述。但现在也有关于“教学相长”的所谓“引申义,即:“教学相长”是指教师的教育和学生的学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原文: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sui)有序,国有学。 今译:古代的教育体制:每二十五家为闾,设立“塾”。每五百家为党,设立“庠”。每万二干五百家为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页22) 原文: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今译:大学每学招收学生,每隔一年才考查学生的学习成绩。第一年考查是否能正确理解教材,

学记读书笔记_心得感悟五篇范文

学记读书笔记_心得感悟五篇范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学记读后感(一) 《学记》的作者提出了许多有关教与学问题的积极意见,认为很好地了解学生是教学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也就是知其心。《孙子兵法》上有一句名言叫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引用到教育领域就可以改成知彼知己,百教不厌,百学不殆。运用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就是要了解学生心理上的个别差异和不同的学生所具有的不同的学习态度和倾向。 教师只有真正做到知其心,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正确处理好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辩证关系,才能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持续发展做好铺垫。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的研究指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独立性、能动性、创新性、发展性、基础性等基本特征,其中的首要特征是独立性。因此,学生只有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达到乐学境界,方可真正实现自己的主体地位。学习本身无所谓乐和苦学,只有当学习与学生的需要发生关系时,才因满足学生的需要而变得乐学或因不满足学生的需要而变得苦学。因此,学生是否在愉快地学习,即乐学,也正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教师只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积极地引导学生,以求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其需要的和谐统一,从而使学生主体的独立性得到充分体现。 无数教改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教学过程从一种意义上来说,就是

教师运用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和认知因素、情意因素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全过程。因此,分析学生,熟悉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弄清楚这种认知和思维方式对学生理解新的知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或障碍,以便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学活动,使教学更好地切合学生的实际,这的确是一个极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准确选择知识-;能力-;品德最佳发展的高度。 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是必需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将了解到的这些信息同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真正和谐地统一起来,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进而构建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这既是一个教学态度问题,也是一个教学观念转变问题,更是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 总之,只有教师在知其心方面,学生在知己心方面多进行一些研究,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耳、目、口、鼻等各感官的功能,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谈到知己心,自然地就会引出元认知的问题,而《学记》中已蕴涵了这个问题。诱思探究教学理论也提出了启动教学的反馈调控机制的反馈──内化(同化、顺应)要素。 学记读后感(二) 作为一名教师,不但与学生和女儿一起背诵蒙学经典,在课外还经常读同事们推荐的教育经典书籍。后来,经校长向全校教师推荐,利用寒假期间,我读了《学记》,我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但要好好读它、品它、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尽管初读《学记》时,感觉苦

小学语文教学法

1.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丐尊二人提出了( 语文 )的概念。 2.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的母体,语文教育的价值大量地显示为(人文教育)的价值。 3.口语交际的(情境性),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关注交际话题的情境性设置,恰当地 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真实地进入角色。 4.终身学习的内涵有(学会求知) 5.在语文本体论思想的指导下,我们要一个营造(自主)作文的世界。 6.(语文课程标准)是保障语文教育质量的最低目标 7.“三、百、千”的“三”代表(三字经)。 8.(学记)提出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启发教育原理。 9.关于语言的成就水平,我们主要关注四种知识技能,即:推理、交流、组织和(运用规 则)。 10.哪一个不是“口语交际”的特点(自主性) 11.(作文)顾名思义,就是写文章。 12.下列哪项不属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单一性) 13.根据字形特点,编成谜语或儿歌等形式,属于(游戏识字法)。 14.(识写分开)有利于学生对生字“渐碰渐熟” 15.语文主要是通过(阅读)来影响人生的。 16.识记“山、石、田、土、井、日、月”此类字,我们可以采取(象形会意识字法)。 17.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的母体,语文教育的价值大量地显示为(人文教育)的价值 18.在语文本体论思想的指导下,我们要一个营造(自主)作文的世界。 19.下列不是教育感想(或教育随笔)(日记) 20.下列不属于教师个人实践中的问题的是(课程问题) 21.识字是语文教育的入门口,(阅读)则是语文教育的主要天地。 22.下列属于教师读图日志的是(看《西游记》) 23.在学习汉字的初级阶段,需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实物的前期经验。 24.我国语言文字的独特性在于其总体特点是_以形表义_,音、形、义结合。 25.黑山北关实验学校的集中识字教学继承了清末的文学家王筠运用汉字规律指导识字教 学的思想,并在其基础上发现了汉子的形声规律,最后以_基本字带字__作为集中识字教学的主要方法。 26.标准是评价的尺度,具有公共性、可完成性、可评估性。 27.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是阅读和写作的__基础 _,是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_关键__。 28.母语,数学,科学,三科在许多国家被定为核心课程。 29.《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0.《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31.“儿童中心论”亦称“儿童中心主义”,其主要代表任务是法国的卢梭,和美国的杜 威。 32.语文新课程与教学决定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再仅仅是一个“施予者”、“布题者” 和权威与真理的“代表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担任着更重要、更具挑战性较色:研究者、指导者、课程的开发者、学习者。 33.1932年版的《开明国语课本》由叶圣陶主文、丰子恺插画。

《学记》翻译

《学记》翻译 《学记》 1.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 启发思虑而求合乎法则,招求善良的人,(这二件事)能取得小名声,但还不能感动众人。亲近贤良的人,关怀疏远的人,能感动众人,但还不能教化整个的人民。君子如果想要教化人民移风易俗,那一定要从学习上入手! 玉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器具;人不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帝王建设国家和统治人民,都是把教育和学习放在首位。《兑命》说:“应该想到有始有终地经常学习。”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虽然有鱼肉等美好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就不明白它的美妙。因此,学习过以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行不够,教过人以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还有未通达的地方。知道自己的学行不够,这以后就能自我反省而更多地去学习。知道自己的学识还有未通达的地方,这以后就能自强不息地求进步。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增长的。《兑命》说:“教人学习,能收到相当于自己学习的一半效果。” 大概也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2.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译文】 古代教学,家里办学有“塾”,党里办学有“庠”,遂里办学有“序”,国都办学有“学”。每年入学一次,隔一年考试一次。学习了一年,就考察他经文句读的能力辨别他的志向所趋。学习了三年,就考察他是否专心致志于学业,亲爱同学乐和群众。学习了五年,就考察他是否广博地学习,亲敬师长。学习了七年,就考察他能否讨论学问上的深奥道理和选择朋友;这已可称为“小成”。学习了九年,就能闻一知十,触类贯通,临事独立判断而不惑,不再违背师道;这可以称为“大成”。这样以后才能教化人民,移风易俗,附近的人心悦诚服,而远方的人也都来归附。这就是大学教育的道路。古书上说:“蚂蚁时时都在学习衔泥,(然后能垒成大窝。)” 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3.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译文】 大学开学的时候,天子就让负责的人穿戴皮制弁帽的朝服,让他用蘋藻一类菜蔬来祭祀先圣先师,向学生表示对于道术的尊重。学习并歌唱《诗?小雅》中的《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反映君臣宴乐和相互慰劳的诗歌,使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就以作官各自勉励。入学时要击鼓召集学生,并打开箱

《学 记》原文及翻译

(执政者)发布政令,征求品德善良(的人士辅佐自己),可以得到小小的声誉,不能够耸动 群众的听闻;(如果他们)接近贤明之士,亲近和自己疏远的人,可以耸动群众的听闻,但不 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君子想要教化百姓, 1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 (xi ǎo )闻,不足以动众;就 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 由学乎! 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要以设学施教为主”,就是谈的这个道理啊!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 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篇说:“(在教学过程 中)教与学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就是说的这个 3虽有佳(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古代设学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 “塾”,每一“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术”(遂)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 国都设立有大学。 4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 (xi áng),术(su ì)有序,国有学。

(学校)里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等基本 阅读能力的情况,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在广博的学习 和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小成”。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三,推论事理,并有 坚强的信念,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达到这一阶 段的学习标准)叫做“大成”。唯其这样,才能 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周围的人能心悦诚服, 远方的人也会来归顺他,这就是大学教人的宗 旨。 古书上说:“(求学的人)应效法小蚂蚁衔土不 息而成土堆的精神,(不倦地学习,可以由“小 成”到“大成”)”。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5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 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 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 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 近者说(yu a)服而远者怀之, 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 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大学开学的时候,(天子或官吏)穿着礼服,备有祭菜来祭祀先哲,表示尊师重道,学生要吟诵《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叙述君臣和睦)的诗,使他们一入学就产生要作官的感受;要学生按鼓声开箱取出学习用品,使他们严肃地对待学业;同时展示戒 尺,以维持整齐严肃的秩序;(学生春季入学, 教官)没有夏祭不去考查学生,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按自己的志愿去学习。(学习过程中)教 师应先观察而不要事先告诉他们什么,以便让 他们用心思考;年长的学生请教教师,年少的 学生要注意听,而不要插问,因为学习应循序 渐进,不能越级。这七点,是施教顺序的大纲。古书上说:“在教学活动中,教宫首先要尽职, 6大学始教,皮弁(bi àn)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y ì)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qi a),孙其业也。夏(ji ǎ)楚二物,收 其威也。未卜禘(d ì)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勿、语存其 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 (li a)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 也。《记》曰:“凡学,官先事, 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的教育活动,按时令进行,各有正式课业; 7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