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7 唐诗与唐史教案

4.7 唐诗与唐史教案

4.7 唐诗与唐史教案
4.7 唐诗与唐史教案

第四单元制度创新与历史变革

唐诗与唐史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唐朝代表性诗人和作品了解唐代的文化和历史的关系,从精神文化方面了解唐朝和唐朝诗歌,进而了解唐诗的特点。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唐诗和唐史的关系

难点:唐诗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唐代富足的物质生活,开放自信的文明交流,兼容并包的社会心态,带来了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

唐诗想象力跳脱,比如李白的《蜀道难》,完全不受平仄所束缚,贺知章称赞他是谪仙人,杜甫严守格律,白居易通俗易懂,这些都是同学们如数家珍。

唐诗之所以成为唐诗,不止是它诞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忠实的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更重要的是唐诗体现出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诗词从文学角度讲无非选材,平仄,比喻,意境。

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复制的是那个时代诗人的心态。那是属于一个盛世的气度,责任,自豪感和想象力。后世评价一首诗歌的最高评语也就是“有唐诗气象”。

不是所有的唐朝的诗歌都叫唐诗,历史上被称为唐诗开篇第一首的是武则天时期的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唐诗首先展现出的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气度。

《哥舒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诗歌中保卫汉家江山的大英雄却是个出身游牧民族的突厥人,官拜大唐陇右节度使。其实岂止一个哥舒翰,高仙芝,仆固怀恩。无数的异族甚至是异国男儿为这片土地奋勇厮杀,喋血沙场。因为他们向往这个文明,热爱它。

从历史角度看,唐代诗歌的特点是家国一体,将国家的兴亡和个人的命运紧

密结合,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国和家的命运因为一张薄薄的家书连接在一起。“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国家和个人的悲欢紧密连接在一起。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长歌当哭之际不忘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白居易的《长恨歌》,完全可以看作是国家命运下的爱情悲剧。以皇帝的私人生活为创作题材,这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卖炭翁》向我们展示了中晚唐政局腐败,国家命运的走向和个人的悲欢休戚相关。

唐诗同样表现出强大自豪感。唐代人以汉朝的继承者自居,在唐诗中“汉”的出现次数达到2800多次,而“唐”这一字数的出现才有700多次。贺知章《送人之军》:“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张说《南中送北使》说:“闻有胡兵急,深怀汉国羞。”这是一种民族意识的觉醒,一种强烈的区别于周边文明的自豪感。在表达强烈的自豪感方面,唐代诗歌丝毫不亚于现在的主旋律歌曲。《敦煌曲子词·献忠心》:生死大唐好,喜难任,齐拍手,奏仙音。各向本国里,呈歌舞,愿皇寿,千万岁,献忠心。

安史之乱之后,西域的边军内调平叛,吐蕃趁机吞并西域,但是河潢地区的军民誓死坚守十余年,后来在唐宣宗时期,趁吐蕃内乱西域沙洲的张义潮率众归顺大唐,西域广大汉人的努力下,沦陷吐蕃达数十年之久的西域大部分领土光复。对比今天的地图,也就是西到西域的吐鲁番、哈密、延哈密,南下青海到甘肃的河西走廊,完全重新回归大唐。现在再看这首歌曲,能不能体会出唐朝特有的国家的凝聚力。

最能代表盛唐风貌的恐怕就是李白了,唐文宗时,曾下旨将李白的诗歌、张旭草书、裴旻(民)剑舞定为大唐"三绝"。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评,堪称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达到了随心所欲而近乎道的神奇境界。

这些唐诗,词句之间是历史的注解,咏叹之余是历史的积淀。《全唐诗》三万首,就是一部唐代押韵的历史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