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学讲义及真题

传播学讲义及真题

传播学讲义及真题
传播学讲义及真题

传播学:(8个课时)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李彬《传播学引论》

石一彬《单向度超真实内爆——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

《传播学教程》

目录

第一章——第四章、第十四章:传播学的基础知识

1什么是传播

2什么是传播学

3人类传播和动物传播的区别

4人类传播的四大发展阶段

5什么是符号

6人类传播的过程和模式

7研究史和学派

第五章——第七章:五大传播系统

1人内传播

2人际传播

3群体传播

4组织传播

5大众传播

第八章、第十三章:传播学宏观研究:

1传播制度、媒介规范

2国际传播、全球传播

第九章——第十二章:传播学微观研究

1媒介分析

2受众分析

3效果分析

第十五章:方法论

1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第一编传播学基础知识

1传播和传播学

第一章介绍了传播和传播学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从信息学的角度为传播下定义: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并概括了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基本特点。

第二节主要分析传播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实际上构成了五种不同的传播体系,或称信息系统。第三节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理论,浏览既可。

2人类传播历史与发展

第二章介绍并预测了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沿革和未来发展。

第一节将动物传播与人类传播进行横向比较,强调人类语言的能动性与创造性,是与动物传播的本质区别所在。

第二节是对人类传播历史本身的纵向思考。从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到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的演变,也就是传播工具不断进化和体外化的过程。“媒介是人体的延伸”(麦克卢汉)第三节分析信息社会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特点。要重点理解媒介进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诚如麦克卢汉所言,“媒介即讯息”,媒介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为人类开拓了日益完善的社会信息系统,更重要的是直接推动了社会发展,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

3符号与意义

这一章是对传播学领域里一些最基本要素的工具性分析。

第一节讲符号。从信息学角度下定义,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从广义上,符号可以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两大类。就人类符号而言,又可以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

第二节讲意义。意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根据不同的学科,可以将意义划分成不同的类别,如明示性与暗示性,外延与内涵,指示性与区别性等。对于传播过程中的意义,要重点理解“语境”的概念。

第三节介绍了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的象征性互动理论。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即“共通的意义空间”。关于现代文化的象征性。

4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

第四章阐述人类传播活动的过程性与系统性。

第一节从传播的内部过程出发,介绍了几种主要模式,如拉斯韦尔的直线模式,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和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要认识每一种模式的优点和缺陷。

第二节则从外部出发,将社会传播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系统,提出了几种系统模式,如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和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此外,日本学者田中义久关于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研究,是对美国的主流传播学进行的反思和批判,将现代大众传播与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结合起来加以考察,是第一个基于唯物史观的系统模式。

第十四章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第一节讲述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传播学诞生于美国,其早期学术思想源流包括两个方面:欧洲源流和美国源流。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和集大成者施拉姆是这一节的重点。此外,香农的信息论、威纳的控制论,也对传播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二节介绍传播学的两大主流学派,一是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经验学派,一是以欧洲学者为代表的批判学派。两大学派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各有其特点、意义和局限性。要注意二者在社会观、传播观和方法论上的比较。

第二编五大传播系统

5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本章重点把握两个问题:一是人内传播的机制(包括功能、作用),二是人际传播的特点和优势。

第一节讲人内传播,首先给出了人内传播的概念和特点。人内传播是指个人接收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它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接着介绍了有关人内传播的几种基本理论,如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内省式思考,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贯穿于这几种理论的核心都是把人内传播看作社会传播的内在化,具有双向性、社会性、互动性。

第二节讲人际传播,介绍了其动机、特点和社会功能。库利的“镜中我”理论揭示了人际传播与自我认知之间的关系。这一节重点掌握人际传播的优势,即它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如何理解?

6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第六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介绍群体传播,第二节介绍组织传播。要重点把握的两个问题是群体传播的机制和组织传播的功能。

第一节首先给出了群体的概念、特征和社会功能。然后分别论述了在常态条件下和非常态条件下的不同的群体传播机制。在常态条件下,群体传播会导致群体意识的形成,而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群体规范;群体传播还会造成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沉默的螺旋”)。在非常态条件下,群体传播会导致集合行为的发生,其传播机制包括群体暗示、群体感染、群体模仿、匿名心理和“信息流”现象。

第二节也是首先给出了组织的概念、特点和功能。组织传播可以分为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两种。组织内传播又包括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对于正式渠道的传播,要掌握它的环节:下行传播、上行传播和横向传播;对于非正式渠道的传播,要注意它的作用。组织外传播包括信息输入和信息输出,论述时均以企业为例。企业信息输出活动有三种类型:公关、广告、企业标识系统宣传。

7大众传播

这是第二编中最重要的部分,阐述了大众传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第一节介绍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和社会功能。这里要重点掌握几位传播学家对大众传播功能的不同划分。首先是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赖特对其进行了补充,提出了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施拉姆对这些观点进行整合,概括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此外,拉扎斯菲尔德还提出了大众传播的负面作用:麻醉效应。

第二节讲大众传播的历史发展。从19世纪30年代大众报刊和电子媒介的产生,到20世纪20年代电视的出现,大众传媒的演变与发展使人类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电视的媒介属性,使它的影响力大大超过了以往任何媒介。

第三节探讨大众传播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广义上,西方早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一是“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狭义上,大众传播导致了“信息环境”(“拟态环境”)的产生和“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李普曼和藤竹晓)。

第三编传播学宏观研究

8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

这一章主要考察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第一节分别从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各种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对传播媒介的控制,以及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三个方面,分析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问题。

第二节讲的是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媒介规范理论,有封建社会的极权主义理论,资本主义社会依次经历的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民主参与理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以及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重点掌握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三种媒介理论。

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这一章主要论述了全球信息化条件下,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

第一节介绍了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的概念,并将传统的国际广播和新的跨国卫星广播电视进行细致的对比,表明文化输出和文化传播比重的增大是当今全球传播的一大特色。

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主要是处于“信息贫困”状态的第三世界国家对于“新世界信息秩序”的倡导和呼吁。注意几个著名宣言的发表和发展阶段的划分。

第三节是对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研究中的若干重要课题的探讨,包括: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问题、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文化帝国主义。

第四编传播学微观研究

9媒介分析

第九章分别从传媒的工具技术层面和社会组织层面,对其性质、作用和社会影响进行了系统地论述。

第一节首先介绍了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他提出了三个著名的观点:“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热媒介与凉媒介”。其理论意义在于它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然后是日本学者提出的“电视人”和“容器人”概念,深刻反映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媒介依存症”现象。最后介绍了新媒介技术的发展趋势,我们既要充分利用人类科技的最新成果,又要防止片面的“电子乌托邦”思想。

第二节把大众传媒看作一种社会组织,那么在社会大环境中,它既要肩负一定的经营目标和宣传目标,又必须受到公共性和公益性的制约。而在信息生产过程中,大众传媒要担任“把关人”的角色,而“把关”的标准既有业务标准,也有市场标准。把关过程的实质,就是传媒组织立场和方针的体现(卢因和怀特)。

10受众分析

这一章主要介绍几种不同的受众观。

第一节首先给出了大众的概念和特点。大众社会理论,从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到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再到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无一不把大众看作是与精英相对立的、分散的、被动式的存在。代表性观点是日本学者清水几太郎的“拷贝的支配”。

第二节分别从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作为“市场”的受众、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三个方面,分析受众的特点。受众作为社会群体成员时,总是要受到群体归属关系、群体利益和群体规范的制约,这种群体背景或社会背景是决定他们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政治既有倾向假说”和“选择性接触假说”,揭示了受众的这种能动性。“受众即市场”,是把受众看作信息产品的消费者,这反映了传媒活动的经营性、商品性和竞争性,但此观点也存在不少局限。而作为社会权力主体的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享有一些基本权利,包括传播权、知晓权和传媒接近权。

第三节是本章的重点,介绍“使用与满足”的受众行为理论。其重点是麦奎尔关于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和日本学者竹内郁郎的“使用与满足”过程模式。该研究开创了从受众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存在不少局限性。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介绍传播效果研究的基本知识、发展脉络以及微观层面上的一些理论。

第一节首先给出了传播效果这一概念的双重含义(微观&宏观),以及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知觉层面、心理和态度层面、行为层面。了解麦奎尔关于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三种理论:“常识理论”,“现场理论”和“社会科学理论”。

第二节讲述效果研究的历史沿革。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子弹论”或称“皮下注射论”盛行,认为传媒具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要注意该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从40年代至70年代,主要研究理论有三个:一是“传播流”研究(《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二是“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以霍夫兰的研究为代表;三是“使用与满足”研究。70年代以后,宏观效果理论兴起,最著名的有“议程设置功能”,“沉默的螺旋”理论,“知沟”理论,“培养分析”理论等。

第三节讲传播效果产生过程中的一些制约因素,分别从传播主体、传播技巧和受众三个方面进行了概括。从传播主体角度,有信源的可信性效果和“休眠效果”;从传播技巧角度,有“一面提示”和“两面提示”、“免疫效果”、“明示材料”与“寓材料于观点之中”、“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性”、“警钟效果”;从传播对象角度,有意见领袖的作用、群体价值和群体规范的影响、受传者的个性等。

第十二章宏观社会效果

是本书最重要的一章,涵盖大众传播社会效果的四种理论,要重点掌握。

第一节,麦库姆斯和肖的“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反映了大众传播对人们进行环境认知的巨

大影响。受众的“议题”及其先后顺序是由媒介决定的,而媒介的“议程设置”则受到其背后的信息源的强大影响,从而反映出更深层次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关系。

第二节是关于大众传播对社会心理、舆论的影响,其代表性理论是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沉默的螺旋”理论表明,大众传播在分配意见、塑造和制约舆论方面具有强有力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通过营造“意见环境”形成的。

第三节分析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格伯纳的“培养”理论:大众传播通过提供“共识”来保持社会的统一整体形态。该理论的重要目的是揭示大众传播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服务的本质,具有浓烈的批判色彩。在“培养”理论外围,还有“文化指标研究”,包括“制度分析”、“讯息系统分析”和“培养分析”。

第四节,关于大众传播对信息社会里阶层分化现象造成的影响,即“知沟”理论:大众传播将导致社会经济地位高者和社会经济地位低者之间的知识鸿沟日益扩大。与其持相反意见的是“上限效果”假说。在信息社会和发展中国家,合理解决好“知沟”或者“信息沟”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五编方法论

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本章介绍了几种主要的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抽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请注意灵活掌握。

《单向度超真实内爆——批判视野中的当

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

目录

第一章:早期法兰克福学派

第二章: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旗手:哈贝马斯

第三章:斯图亚特?霍尔

第四章:麦克卢汉

第五章:鲍德里亚

第六章:女权主义

1早期法兰克福学派

媒介观

?在纳粹铁骑控制下的德国和看似民主自由的美国社会,媒介都是统治阶级操纵、利用和控制的工具,是“工具性理性”的典型代表。在西方社会的技术理性下,人沦为机器的奴隶,接受着工业产品及其掩盖下的资本主义文化灌输。劳动阶级依然是被剥削和被奴役的阶级,但他们满足于工业社会带来的物质上的富足,对自己真实的社会地位浑然不觉。

?法西斯利用无线电广播无孔不入地向人们宣扬法西斯理论,使人们渐渐丧失了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在这里媒介成为了有可能毁灭人类的武器。

?以美国好莱坞为代表的流行文化,以一种“和平”的方式导致了人的“异化”。各种媒介都在宣扬和推崇后工业时代的文化特征:消费主宰一切。

?早期法兰克福学派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声讨媒介文化现象,他们对媒介所持的批判态度,和传统经验学派对媒介的研究是迥然不同的。他们认为媒介在创造一个“文化帝国主义”,使

资本主义强权变得更加隐蔽也更有威力。大众媒介就是资产阶级对广大人民的精神奴役和全面控制,文化由“双向度”变成了“单向度”,成为帮助大众消磨时光的“时间杀手”,不仅丝毫不能动摇资本主义制度,反而加强了它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

文化观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对传统“文化”定义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他们认为文化的基本功能应该是“否定”和“对幸福的承诺”。真正的文化是“异化”的,即包含着与社会现实的不合理现象相互排斥的成分。然而在后工业社会,文化产品沦落为商品,出现了“文化工业化”现象。

“文化工业”的特征是:

1) 文化沦落为商品。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过程都严格按照商品的操作模式进行;

其生产目的是为了与其他商品进行交换。在“文化工业”时代,文化产品不是由“大

众”自发产生的,而是统治阶级将其包装于大众文化之下,大批量生产和批发到人们的

文化生活中。这是统治阶级维持其统治地位的一剂强有力的“精神麻醉剂”。

12)“文化工业”的文化产品具有隐蔽的欺骗性。它宣称大规模的重复生产是为了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对文化产品进行计划和管理。它提供大量的

娱乐,以“快感”麻痹人们的神经,使人们丧失批判和思考的能力。它还利用和招揽

中间阶层,标榜高雅,实际上却日复一日地走向庸俗。

23)媒介是“文化工业”最得心应手的武器。

34)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观,归根到底是在维护传统的“精英文化”,否定新兴的“大众文化”,认为文化应该是少数人的专利。

3意义和局限性

意义:

1)最早从哲学思辨的角度关注媒介文化并提出了批判,而事实证明,媒介确实是为专制服务的工具。媒介帝国主义正在威胁着第三世界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连续性。

2 )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使美国文化向全人类多样化的文化领域入侵,发

展中国家在“单向度”的文化传播中逐渐丧失了话语权。

3)媒介是统治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维持其统治霸权的强有力武器,媒介技术越来越成为话语权垄断在谁手中的决定性因素。

局限性:

1)虽然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意识,但在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时,却没有将辩证的思维贯穿始终。

2)对大众文化的分析缺乏辩证的视角,过于片面、极端、形而上学。

3)只破不立。只是对文化工业社会不断提出批判,却未能提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建立新世界的科学方法。

2哈贝马斯

3哈贝马斯的传播学理论研究及特色

4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主要关注政治公共领域中的交往活动,代表作为《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二是研究交往行动理论,代表作为《交往与社会进

化》《交往行动理论》。

5特色:

1) 有破有立,从剖析公共领域的消解——“破”,到通过交往行动重建公共领域

——“立”,其思想理论具有连贯性和完整性。

2) 从政治的角度研究交往,关注西方民主宪政的实现问题。

3) 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

4) 具有哲学与传播学的双重特征。

5) 致力于批判学派传播模式的构建。

6) 对以语言为媒介的人际交往尤为关注。

2公共领域理论

?公共领域也叫公共性,是指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公共领域是私人领域的一部分,是一个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众

领域。它与公共权威领域相对立,是公共管理与私人自律紧张关系的反映。它形成的

基础是国家与社会的分离。公共领域的精髓在于它的批判性。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形成的条件是:提供一种平等、自由的交往方式;公众的讨论应限制在一般问题上;公开性。

?哈贝马斯认为,从18世纪开始,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开始承担政治功能,主要体现在对法制观念的讨论上。然而到了19世纪后期,随着新重商主义的干预政策和社会权力本

身获得公共权威的权限,公共领域开始走向衰落,渐渐丧失了其对公共事务进行理性

批判的功能。而公共领域的消解在很大程度上是拜文化工业所赐。文化消费取代文学

批判,使文学公共领域不复存在。而文学公共领域正是政治公共领域的雏形。

?文化工业对公共领域的消解集中体现在大众报刊上。

?大众传媒是公共领域的组成部分和内在机制,但它却最终颠覆了公共领域。要重建公共领域,必须把公共性原则推广到各种社会组织中去,如政党、大众传媒。

3交往行动理论

?交往行动理论是哈贝马斯思想发展的第二阶段,其理论渊源是60年代的公共领域理论。

?哈贝马斯从普通语用学出发,认为资本主义在丧失了公共领域之后维持生存的唯一出路是重建交往理性。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消失”

的时候,劳动和社会交往之间的矛盾就凸现出来,成为社会的基本矛盾。

理想的社会是“交往合理化”的社会。要实现这一理想,必须承认和重视社会中存在的共同规范标准,从而使交往能力具有合理的基础,与工具性行为相区别;通过对话,实现人和人之间的“理解”;选择恰当的语言,对话必须以语言为中介。

3 斯图亚特?霍尔

1编码/解码模式及其理论贡献

?电视话语的生产环节即信息编码环节。

?编了码的内容开始进入流通环节,就是信息从编码者被传送到受众的过程。

?由于社会不是同质的,信息传播者和受众对信息的解释往往存在不一致,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对信息的误读或“扭曲”。

?信息生产者不能任意将主导意义加入信息中,如果该意义受到大多数团体的偏好,它的主导位置就可能得到确立,但也有可能受到一些方面的抵抗。

理论贡献:

?恢复了受众在传播中的本原地位,认为传者和受众的关系是平等的。而在此之前,美国的传播研究模式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受众被视为大众文化被动的消费者。霍尔彻底

地打破了这一格局。

?使传媒的信息内容成为新的文化和社会研究资源。

3霍尔的三种受众读解模式

4偏好式读解

5协商式读解

6对抗式读解

4 麦克卢汉

一、三大理论建构

(1)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麦克卢汉对“媒介”作了崭新的诠释。他认为任何一种媒介,只要它是人类身体、思想、存在的任何延伸,它就是媒介。我们塑造了工具,然后这些工具又塑造了我们.0

(2)媒介即讯息

麦克卢汉赋予“讯息”一个全新的定义。他认为任何由媒介引起的在社会或文化领域的尺度、速度甚至模式的变化,都是媒介的讯息。

1、提出关注媒介以及它对社会结构产生影响的重要性。

2、一种媒介可以变成另一种媒介的“内容”。

(3)热媒介与冷媒介

实际上是探讨媒介技术与民主参与之间的关系问题。

麦克卢汉认为,使某一感觉器官作“高度定义”扩张的传播媒介,虽然提供大量的信息,但只涉及一种感官;虽然有高度扩张,但却使人们的想象力和参与度都非常低,这样的传播媒介就是“热媒介”。反之,“低度定义”涉及人类感官范围较广,但能提供的信息相对较少,对任何事物都缺乏详细的描述,需要由人来补充,因而人的参与度较高,这样的媒介称为“冷媒介”。

麦克卢汉推崇“冷媒介”,认为“冷媒介”具有包容性,“热媒介”具有排斥性。人们醉心于用技术塑造“热媒介”,而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自己民主参与的阵地,不利于民主的发展。

二、地球村与内爆

(1)地球村——时空消失的人类新部落

把地球视为村落的两层寓意:

1、是一个狭小的空间范围,人们可以快速交流并在第一时间里得知发生的事情;

2、共同社区:媒介创造的环境使整个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家园中,民族、国家等概念遭到瓦

解和重构,人类获得在全球范围内感知的新能力。

(2)重新部落化

以媒介技术的发展变化为依据,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前文字时代,也称部落阶段,口头语言和耳朵统治的阶段;

古登堡时代,部落被瓦解的阶段,文字语言和视觉占据统治地位;

电子时代,重新部落化阶段,所有感官深入参与。

(3)媒介技术的力量

在推动人类社会三个阶段的发展中,媒介技术具有决定性的力量。

(4)内爆

“内爆”就是内向的爆发和坍塌。事物内向的爆发往往会发出比外向更巨大的能量,导致处于临界点的事物发生聚变。

麦克卢汉担忧的文化“内爆”是指电子化引起的后工业社会出现的文化裂变,这是由电子媒介的迅捷性造成的。电子媒介重构了社会生活,使我们栖息在一个相互交叠的社会,没有文化等级,也没有领域分工。地球在水平地、垂直地、瞬间地“内爆”,这个“内爆”通过模糊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界限终结了公共领域。

5 鲍德里亚

一、符号批判理论

1、消费社会与物/符号体系

?二战后,西方社会由于科技进步和自身制度调整,逐渐步入了一个物质富裕、文化繁荣的新时期。消费取代生产,成为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体系运转的主导力量。鲍德里亚

认为,在这样的消费社会里,人们的消费活动更多的是在符号层面而非物质层面上,

即消费物品的意义。物/符号体系的中心,是物体即一种符号。

?整个物/符号体系分为四个亚体系:功能型系统、非功能型系统、后设及功能失调体系、物品及消费的社会意识形态体系。阐释了物向符号的转化。这四种模式也是物向符号

转化的四种模式.

2、符号消费中构建的消费文化

?消费文化以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增衍为前提。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张,提供了大量可供消费的产品,建立了大量为消费而设的场所。

?社会消费中普遍存在“零和博弈”的现象,人们通过社会差异的表现来取得某种社会认可,显示自身。

?消费文化所创造的影像以其直接、独特的方式给人以身体刺激和审美快感。

?鲍德里亚把符号作为物与人之间的中介,把商品生产放在了符号意义、能指-所指结构内,从而从更广阔的范围内破译了商品对文化的侵蚀。

3、符号价值与广告图腾

?鲍德里亚认为商品除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外,还拥有符号价值。而符号价值是消费社会里的终极价值。

?消费社会又是一个广告社会,广告让产品形成能够了边缘化差异,个性化,使消费者形成自恋情节;它十分重视对消费者的行为心理调查,不段完善对消费者的渗透力.

鲍德里亚在广告的解构上比别人更进了一步,把广告不再视位资本或人的创造物,而是

独立的符号结构并能对主体施加决定性的影响.广告成为一种新的图腾形式,令消费者

顶礼膜拜。

二、后现代性媒介分析

1、仿真、超真实、内爆

这是鲍德里亚描述技术媒介运作规律的三个中心概念,也是电子媒介造成人的主体性沦丧的重要手段。

?所谓“仿真文化”,就是先进的电子媒介为大众建造了一个虚拟、幻象的世界,它是目前的历史阶段被符号主宰的主要方式。仿真的对象不是某种物质,而是对人们在现实中接触的物质现象的第一手感知和幻想的模拟,它通过一系列的仿真技术,让人们在缺席于某种场景时,能获得临场的感官享受和神经快感。

?仿真产生了一种普遍的“超真实”的幻境。超真实是仿真的特性,是许多类像共同组成的一种新的现实次序。所谓“超真实”,就是真实与非真实之间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非真实已经超过了真实。超真实的形成过程就是真实与非真实的内爆过程。

?“内爆”概念来自于麦克卢汉,主要是相对于信息的“外爆”提出来的。内爆就是消除区别的过程,政治领域、公共领域、商业领域相互渗透。鲍德里亚比麦克卢汉更加激进地看待瞬间传播技术,如电视、因特网。他的内爆理论所描绘的是一种导致各种界限崩溃的社会“熵”的增加过程,包括意义内爆在媒体中,媒体和社会内爆在大众中。他甚至认为,“整个社会都已内爆。”

2、视觉媒体与电视

电视过多地产生了威胁我们真实地感知现实世界的影像和信息,把社会和人带入了后现代时代。

1)电视具有仿真性

2)电视的去历史性

3)单向度的电视和主体性的沦丧

第六章女权主义

一、女权主义

1、是一种学术作品与实践体系,其中女权主义批评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反对自古以来

的“男性中心说”,主张将女性世界和女性话语作为研究对象,重新解读西方文艺传统的实践,透视陈旧的社会文本和文化语境,向传统的文学史和文学理论挑战。

2、女权主义更是一个关于妇女遭受压迫和以何种方式赋予妇女权利的政治运动。

3、从哲学渊源来看,女权主义是西方父权制残余同西方社会个体化发展相互矛盾、相互冲

突的产物,是西方个体主义的一个分支。

二、流派

1、自由派女权主义

2、马克思主义学派女权主义

3、激进派女权主义

4、后结构主义的女权主义

5、后现代主义的女权主义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真题传播学部分(精心整理版)

武汉大学传播理论真题 1999年武汉大学传播理论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 2、态度; 3、把关人; 4、类语言; 5、完形趋向 二、简答 1、拉斯韦尔提出了什么样的传播模式,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2、媒介有哪些正面功能和负面功能? 3、麦克卢汉关于媒介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4、普通语文学家所提出的语言特性有哪些? 三、论述 1、根据大众传播的特点和功能,论述大众传媒的重要性。 2、结合实际谈“议题设置”理论在客观实际中的运用。 2000年武汉大学传播理论试题 一、简答 1、简述新闻学与传播学之间有何不同? 2、制约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在传播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4、谈谈“学习论”和“一致论”在态度研究上的差异? 二、论述 1、请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掌握和运用“使用满足论”。 2、谈谈“经验派”和“社会批判学派”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差异。 2001年武汉大学传播理论试题 一、简答(20×3) 1、论述非语言符号及其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2、谈谈“使用满足理论”的特点和缺陷。 3、谈谈“霍夫兰”及其“耶鲁研究” 二、论述(40) 你认为INTERNET将对现有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理论产生哪些影响? 2002年武汉大学传播理论试题 一、名词解释(3×5) 1、阿尔及尔宣言 2、塔罗瓦尔宣言 3、大众传播 二、简答题(5×13) 1、简述媒介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2、如何理解大众传媒的公共性与公益性。 3、简述“民主参与理论”

4、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享有哪些权利? 5、简述麦克卢汉的主要理论观点。 三、论述题(20) 谈谈你对“世界信息秩序”论争的认识与理解。 2003年武汉大学传播理论试题 一、名词解释 1、观念的自由市场 2、沉默的螺旋 3、文化帝国主义 二、简答 1、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2、“受众即市场”观点的理论基础和缺陷。 3、传播学派中,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在方法论、社会观以及传播观上的分歧。 三、辨析 1、2题目是给你一个材料,分别原文取材于李彬的,郭庆光的,涉及到“把关”理论和“培养”理论,请分别对这两个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阐述,其中“把关”题目还要谈及其缺陷。 四、论述题 1、传播模式在历史的发展中经历了直线模式-循环模式-系统模式。试从传播的发展模式角度,论述传播思想的进步和变迁。 2、传播技术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麦克卢汉用“延伸”来反映媒介技术与人类的关系。请论述传播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 2004年武汉大学传播理论试题 一、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拟态环境 2、知识沟 3、知情权 4、可信性研究 5、大众文化 二、简答题(共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谈谈社会责任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 2、谈谈传播学理论中关于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的理论。 3、为什么说电视是娱乐导向性媒介? 三、分析题(20分) 麦奎尔于60年代在英国所做的关于公众观看政党节目的动机的实验调查。他先在小样本中使用开放式问卷调查公众的目的,以这些问卷的结果作为选项在更广泛的人群中再次调查并进行分析。(本段非原话) 请问这一实验是根据什么理论进行的?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该理论在传播学研究中有何意义? 四、操作题(20分) 假设你受某组织之托对一个贫穷的小山村的大众传播状况进行调查,该村人口约200户,1000人左右,目的是揭示我国农村大众传播与农村发展的关系。 请问: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试题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l、《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的作者是美国政治学家() A、施拉姆 B、霍夫兰 C、拉斯韦尔 D、麦克内利 2、最早提出“两级传播理论”的学者是原籍奥地利的美国社会学家() A、麦奎尔 B、卢因 C、阿特休尔 D、拉扎斯菲尔德 3、“S—M—C—R”传播过程模式的提出者是美国传播学者() A、伯洛 B、德福勒 C、申农 D、奥斯古德 4、下列选项中,属于控制论模式的是() A、德福勒模式 B、拉斯韦尔模式 C、申农-韦弗模式 D、布雷多克模式 5、误差最小的抽样形式是() A、简单随机抽样 B、等距随机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D、整群随机抽样 6、内容分析法有四个特点,而就内容分析的直接目的,即对特定传播内容进行准确的描述和分析而言,其关键是() A、客观性 B、显性内容 C、系统性 D、定量性(化) 7、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传播的个人功能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自我中心性的,一是() A、工具性的

B、满足性的 C、社交性的 D、游戏性的 8、拉斯韦尔提出大众传播有三个功能,但不包括() A、环境监测功能 B、社会协调功能 C、文化传递功能 D、重申社会准则功能 9、巴斯把传播媒介的把关行动分为两个阶段,并认为第一阶段的把关人主要是() A、记者 B、传媒的经营者 C、编辑 D、传媒的所有者 10、《报刊的四种理论》中的“报刊”一词,泛指() A、印刷媒介 B、大众传播事业 C、报纸和杂志 D、新闻出版事业 ll、大众传播的内容大多属于() A、消息性内容 B、娱乐性内容 C、新闻性内容 D、知识性内容 12、“人们永远无法说出一种事物的全貌”。这句话表明() A、语言是静态的 B、语言是有限的 C、语言是抽绎的 D、语言是灵活的 13、1865年,英国一个科学家在电磁波理论研究中预言了无线电波的存在。这个科学家是() A、兹活里金 B、马克斯韦尔 C、尼普科夫 D、德福勒斯特 14、麦克卢汉把人类社会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其中口头传播时期也叫() A、部落前文化时期 B、部落文化时期 C、脱离部落文化时期 D、重归部落文化时期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版)考试重点

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库利的传播定义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 二、传播与信息 信息定义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 三、播的定义和特点 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 一、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11;传播学的任务P11-12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 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 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二、动物传播的局限:动物传播的局限P24 三、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语言的论述P26-27 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一、口语传播时代: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P29;口语的局限P29-30 二、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出现P30;文字发明的意义P31 三、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腾堡印刷机)P31-32;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 四、电子传播时代: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 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信息社会的概念P35 一、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P35-36 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贝尔的社会发展三大阶段P37;托夫勒的三次浪潮P38;信息社会在经济结构上的四个特点P38 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战后社会信息化的两个阶段(初级、高级)P39;社会“高度信息化”阶段的三个特点P39;世界各国建设信息社会(NII,GII)P39;我国信息化建设P39-40;对人类发展史的概要认识P40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一、符号的定义:永井田男的符号定义P42-43 二、信号与象征符:信号(signal)的特点P44;象征符(symbol)与信号不同的特征P44 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三类非语言符号P45

2011年4月全国自考传播学概论真题+答案

全国2011年4月自学考试 传播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64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的是原籍德国的美国心理学家() A.施拉姆 B.卢因 C.拉斯韦尔 D.霍夫兰 2.《论出版自由》的作者是() A.弥尔顿 B.卢梭 C.约翰·穆勒 D.伏尔泰 3.拉斯韦尔传播模式的第三个环节是() A.谁 B.对谁 C.说什么 D.通过什么渠道 4.下列选项中,属于线性模式的是() A.德福勒模式 B.赖利夫妇模式 C.申农—韦弗模式 D.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5.在传播研究中,问卷主要用于受众调查和() A.传播效果研究 B.内容分析 C.传播媒介研究 D.控制分析 6.不接受自变量作用的实验对象在控制实验中构成() A.“控制组” B.“实验组” C.“观测组” D.“对照组” 7.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认为,很多传播行为是一种() A.工具性行为 B.使用满足性行为 C.社交性行为 D.自我中心性行为 8.拉扎斯菲尔德等指出大众传播有三个功能,但不包括 ...() A.环境监测功能 B.授予地位功能

C.麻醉精神功能 D.重申社会准则功能 9.巴斯把传播媒介的把关行动分为两个阶段,并认为第二阶段的把关人主要是() A.记者 B.传媒的经营者 C.编辑 D.传媒的所有者 10.西方学者提出的报刊四种理论中最早出现的是() A.集权主义理论 B.自由主义理论 C.社会责任理论 D.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11.按照美国数学家申农的定义,信息指的是() A.确定性减少的量 B.不确定性减少的量 C.确定性减少的质 D.不确定性减少的质 12.社会传播中的超量信息也是一种噪音,这种噪音是() A.人为的 B.不可控制的 C.天然的 D.不能译码的 13.麦克卢汉把人类社会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其中电子传播时期也叫() A.部落前文化时期 B.部落文化时期 C.脱离部落文化时期 D.重归部落文化时期 14.用实验证实了英国科学家马克斯韦尔关于无线电波预言的德国物理学家是() A.贝尔 B.马可尼 C.赫兹 D.波波夫 15.下列与选择性理解的意思最接近的成语是() A.择善而从 B.爱屋及乌 C.从谏如流 D.见仁见智 16.受众理论中有一种以“刺激—反应论”的心理学模式为基础,并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描述受众。这种理论是() A.个人差异论 B.社会分类论 C.社会关系论 D.选择性因素理论 17.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是传播效果研究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提出的关于传播效果的观点是() A.“皮下注射论” B.“培养理论” C.“有限效果论” D.“知识沟理论” 18.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拉扎斯菲尔德等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作的调查被称为() A.培因调查 B.盖洛普调查 C.伊里调查 D.尼尔森调查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传播学最终版 一、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答案:现代化的传播机构或组织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向广大的受众开展信息传播的活动。 2、反馈。答案:反馈是信息的接受者在接受信息以后对传者所做出的反应。 3、传播单位。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与前面介绍的各种模式比较,它的最大特点是没有明确的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而是统称为“解码者”,或者称为“传播单位”。他们把参与传播行为的各方描述成对等的,行使着相同的功能,那就是编码和译码。 4、环境监视功能。答案:施拉姆把它称为“雷达功能”。就是向人们提供种种即将到来的灾害、威胁等警告,从而提高人们的警惕,促使人们加以防御。 5、《权力的媒介》。答案:美国学者阿特休尔在上世纪80年代写的《权力的媒介》一书被认为是对《报刊的四种理论》“第一次构成了严重的挑战”。他主要想表达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一切媒介,都不是独立的、自为的,而是某种权势的“吹鼓手”,包括宗教的、世俗的;党派的、经济的,总之,是“某种权势的媒介”。并且认为,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存在四种关系:一是官方关系,是由规定、法令和条例决定的;二是商业形式的关系,主要是广告商及商业伙伴;三是利益关系形式,比如金融企业,或政党,或宗教团体等;四是非正式形式,这主要是只亲朋好友。 6、EPS。答案: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介,都经历了从上流社会走向大众,再由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大众走向兴趣一致的小群体怎么一个过程。有学者将这一规律称作EPS,其中E(elite)指上流社会、精英阶层,P(popular)指大众化、流行化,S(specialized)指专门化。

7、第四媒体。答案:互联网因其诞生在报刊、广播、电视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介之后,又被形象地称为“第四媒体”。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 8、地球村。答案:由于电子传播媒介的出现和普及,使得原来比较分散、联系不够紧密的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从而使空间距离相对缩短,就像一个城市或乡村社区内部的联系那样紧密。 9、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意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同时,这种封闭的、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其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比较弱。 10.容器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一种罐装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 11、选择性因素是帮助受众成员避开与自己固有观念不和谐的信息的骚扰,从而保持心理平衡和认识一贯性的机制。 12、传播效果。答案:一般是指传播活动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称。 13、意见领袖。答案:就是活跃在人际关系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人物。 14、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形状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

传播学概论试题

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试题(B卷)答案 时量:120分钟总分100分,考试形式:闭卷 一、单项选择(1*10=10分) 1、传播学产生于20世纪早期的美国,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传播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C ) A、大众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 B、战争宣传研究的需要 C、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D、其他相关学科的推动 2、拉斯韦尔的代表作是( A ) A、《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B、《传播与说服》 C、《人民的选择》 D、《舆论学》 3、在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中,属于政治学家的是( D )。 A、拉扎斯菲尔德 B、卢因 C、霍夫兰 D、拉斯韦尔 4、提出大众传播具有“麻醉”功能的传播学者是( B )。 A、施拉姆 B、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 C、赖特 D、拉斯韦尔 5、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这是( B )媒介规范理论的观 点。 A、集权主义 B、民主参与理论 C、自由主义 D、社会规范 6、(B )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A、人内传播 B、人际传播 C、大众传播 D、群体传播 7、下列与选择性理解意思最为接近的成语是(D ) A、择善而从 B、爱屋及乌 C、从谏如流 D、见仁见智 8、提出“把关人”理论的学者是(B ) A、拉斯韦尔 B、卢因 C、霍夫兰 D、施拉姆 9、人类传播在现象上表现为符号的交流,而实质上是( C )的交流 A、信号 B、象征符 C、意义 D、语言 10、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是 ( C ) A、传播权 B、知晓权 C、媒介接近权 D、文化权 二、名词解释(4*5=20分) 1、法兰克福学派 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派,以批判的社会理论着称。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由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M.霍克海默、.阿多诺、H.马尔库塞、J.哈贝马斯等人的着作中。 2、自我互动 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H.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是对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和互动性的一个很好说明。布鲁默在1969年出版的《象征互动论》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的基本框架 Who(谁 says what(说了什么 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 To whom(向谁说 传播者研究(控制研究 传播内容研究 媒介研究 受众研究 传播效果研究 四位主要奠基人以及创建者 拉斯韦尔 卢因 霍夫兰 拉扎斯菲尔德 威尔伯·施拉姆 ?什么是信息? 信息是传播的客体,是传播的基本内容。?什么是冗余?

冗余:讯息中可预测或者说常规的内容。 冗余在传播中有何作用? 冗余可以是一种“惯例”。有助于解码的准确。 有助于克服渠道的嘈杂。 有助于克服传递高熵值讯息的问题。 有助于解决与受众相关的问题。 在特定的传播渠道中需要冗余。 ?什么是符号? 人类是通过符号或符号体系来传递信息的。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符号是形式,信息是内容。 ?符号的属性 (1指代性 (2社会共有性 (3发展性 ?非语言符号的作用 传播态度与情绪方面的信息 辅助语言传播 代替语言传播 ?传播的基本类型

人内传播 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什么是人内传播? 内向传播、自我传播 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自我可以分解为“主我”和“客我” 主我: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 客我: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 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 ?人际传播的动机 获得信息 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自我认知与相互认知 满足精神和心理需求:建立社交圈子、摆脱孤独感、释放压抑情绪等?人际传播使用的符号

口语、类语言、身体语言、人际距离、穿着、实物符号等 ?舆论领袖及其特征 传播活动中表现活跃的一小部分人。他们对某方面的事态发展比较关心,比较了解,能向其他人提供相关的信息并作出解释。即积极主动地向人们提供某方面的客观事实并加以主观评断的人。 人数不多,是全体社会公众中的一小部分成员。 都只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并非在所有方面都能担当起领导舆论的重任。 必须上通媒介,下连公众。 ?何为两级传播?如何评价两级传播论? 含义:在大众传播时代,信息总是先由大众媒介传播给社会成员中的少数舆论领袖,然后再由舆论领袖扩散给全体公众。 忽略了一个明显事实,即大量信息其实是由大众媒介直接流向社会公众。 将大众传播的受众分为舆论领袖和芸芸众生,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舆论领袖的作用不宜过分夸大。 信息的传播可能是多级的。 ?何为创新扩散?创新扩散过程的几大部分。 是指一种新事物在社会系统中推广或扩散的过程。它与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密不可分。 罗杰斯、休梅克《创新的扩散》 前提部分:主客观条件

传播学概论(试题试题合集)

第一章 1、传播学起源: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中设了《传播》一章专门加以论述。 美国学者皮尔士也在1911年出版的《思想的法则》中设了一个题为《传播》的短章。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将单个或少数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这里的共享概念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施拉姆说:传播一直和社区一词有共同的词根,这并非偶然。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所谓社区也就是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 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这就是说,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在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行为的发起人——传播者通常处于主动地位,但传播对象也不是单纯的被动角色,他可以通过信息反馈来影响传播者。双向性有强弱之分,但任何一种传播——无论其参与者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必然是一种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信息的传播要经过符号的中介,这意味着传播也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符号化即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转化成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而符号解读指的是信息接收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解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反馈也包括在符号解读基础上的再次符号化的活动。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当我们将传播理解为“行为”的时候,我们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在此基础上考察人的传播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的关系;当我们把传播解释为“过程”的时候,着眼于传播的动态和运动机制,考察从信源到信宿的一系列环节和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关系;当我们把传播视为“系统”的时候,我们是在更加综合的层面上考虑问题,这就是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的集合体”,不但考察某种具体的传播过程,而且考察各种传播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其所引起的总体发展变化。 3、确立唯物史观的第一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于1845年至1846年)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了“交往”的概念。 文中并没有明确作出一个总体定义,但从论述中可以看出:(1)“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等表述所体现的,它指的是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2)如“观念、思维、人的精神交往”等表述所体现的,它同时也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可以说,交往是一个体现人的总体活动之关系性的概括性范畴。 第二章 1、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详细地论述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2、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迄今为止的传播活动可区分为几个发展阶段(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5)符号传播时代。 3、公元105年,东汉蔡伦造出了结实耐磨的植物纤维纸。 4、1045年,宋代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5、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使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期末考试复习总结重点.doc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题型:单项选择:10个,20分 判断题:5个,10分 名词解释:5个,20分 简答题:6个,30分 论述题:1个,20分 考试内容: ?传播学形成的时期,国家(单选,判断): 答:传播学形成于20C初?40N的美国。 诞生于美国的原因: (1 )传播事业最发达——社会条件 (2)德国纳粹党执政后,大批欧洲学者逃亡到美国,推动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 传播学诞生的条件: (1 )主观——人类的认识能力空前提高,相关的社会科学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基础。在此 背景下传播现象的全面把握和科学认识,终于成为可能。 (2 )客观——传播的作用和影响凸显,特别是传播活动的相对独立化、职业化给人们带来 了一种全新的、重大的冲击,这种冲击终于唤起了全社会对传播现象的高度重视。 ☆2.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一个集大成者及其贡献(单选、判断、简答): 答:四大奠基人:

(1)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 a. 主要内容: 传者- 讯息-媒介- 受者-效果 控制分析内容分析一媒介分析-受者分析T效果分析 b. 贡献: ①提出了传播学的5W模式:谁(who X说什么(what \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 \对谁说(to whom X产生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②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 ③提岀了社会传播的三个功能:监测环境的功能、协调社会的功能、传承社 会遗产的功能 (2)卢因美籍德国人,社会心理学家: 贡献: ①首创了“场论与“群体动物论”(个人受群体影响) ②提岀了“把关人”的概念 (3 )拉扎斯菲尔德——美籍奥地利人,社会学家: a. 1940年“伊里调查”假说(与卡兹一起进行,《人民的选择》): ①政治既有倾向与选择性接触机制(既定的政治自由倾向决定选 择性接触媒体) ②意见领袖——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发挥影

传播学试题及答案

1.名词解释:深度访谈 (参见教材14.4焦点小组讨论及深度访谈) 深度访谈(Interview)常用于定性研究,也就是回答“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通过深度访谈可以为几种研究方法收集信息,如口述历史和案例分析。深度访谈是研究者与受访者做一对一的长时间接触,通常会有一个问题的访谈进度表,同时问题的顺序也是事先拟定的。深度访谈的优点是对问题的探讨比较容易深入,特别是有关意见的调查,缺点是不太容易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答: 深度访谈是一种无结构的、直接的、一对一的访问形式。访问过程中,由掌握高级访谈技巧的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进行深入的访问,用以揭示对某一问题的潜在动机、态度和情感,最常应用于探测性调查。应用范围包括:详细了解复杂行为、敏感话题或对企业高层、专家、政府官员进行访问。 2. 名词解释:“预防接种”理论 (参见13.6预防接种理论)麦奎尔在霍夫兰的研究基础上,发展了“接种”理论(Inoculation Theory)。他们认为,绝大多数人所持有的绝大多数观点都不曾遭遇挑战。因此一遇到相反信息时,他们没有防御能力,所以容易动摇。就如同健康人需要“免疫”一样。有两种免疫方法,一是正面的,如健康饮食、锻炼等;另一种方法就是注射疫苗。 3. 恐怖诉求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提示? 正确答案:(参见13.5恐怖诉求) 答: 当受众接收到一个恐怖诉求后,会进行掂量,然后决定是否改变态度及改变多少。低恐怖诉求最有效而高恐怖诉求最无效。恐怖诉求的目的是改变人们的动机,他最多不过是一种技巧的运用。 4.名词解释:议程设置 正确答案:(参见12.5议程的设置) 1922年,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在《舆论》中谈到了媒介对公众感知外部世界影响的重要性,他用了“柏拉图”关于“洞穴”的比喻,说明媒介所提供给我们的现实不是真实的现实,但却构成了我们头脑中图画的基础。媒介议程设置的效果,简言之,大众传媒即使不能决定人们应该怎么想,但至少可以决定人们想什么。议程设置研究不仅对媒介报道议程影响公众议程进行了大量考察,而且将研究的触角伸向媒介报道框架和铺垫,以证明媒介如何影响人们“头脑中的世界”。 5. 简答:简述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四个阶段 (参见教材12.1效果研究的传统) 大体上效果研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万能效果论、有限效果论、强效果论,以及协商效果论等。 6.名词解释:意见领袖 正确答案:(参见教材12.2两级传播) 在伊犁县调查中,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意见领袖”的概念。讯息和观念不是直接传向所有人,是常常从广播与报刊流向意见领袖,然后经由意见领袖流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1,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最早诞生于美国。 4,传播学主要可以分为:经济学派和批判学派。 5,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人类传播,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 第二章 1,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①口语传播时代②文字传播时代③印刷传播时代④电子传播时代第三章 1,符号的定义:符号式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符号的构成:信号和象征符 3,符号的特性:随意性 4,非语言符号:①伴生符②体态符号③物化,活动化,程式化,时空化的符号 5,符号意义的分类: ①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这是诗学和语义学中的一种分类,前者是符号的字面意义, 属于意义的核心部分;后者是符号的引申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 ②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这是逻辑学中的分类。在逻辑学中,符号一般称为概念符号, 而概念的意义区分为外延和内涵。外延式概念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内涵则是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 ③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这是符号学中的分类方法之一。指示性意义是将符号与 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之际的意义,区别性意义是表示两个符号的含义之异同的意义。

第四章 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①传播者②受传者③讯息④媒介⑤反馈 2,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可能出大题): 一,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五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 ①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学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 拉斯韦尔五W模式: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它界定 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影响极为深远。这五个要素又构成了后来传播学 研究五个基本内容,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作 为早期的过程模式,它是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 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②与拉斯韦尔同时,美国的两位信息学者C.香农和W.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 一文中提出了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即“香农--韦弗模式” 香农—韦弗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它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 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递给信宿。在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 的干扰,产生某些衰减或失真。这个模式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 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也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 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这个模式也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

传播学概论(试题合集)

2017年4月传播学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按照传播学的观点,文艺作品中人物的内心独白属于( )A自我传播B狭义的人际传播C群体传播D广义的人际传播 2.传播可以分为若干层次,其中最基本的层次是(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C.组织传播D.大众传播 3.在研究方法上,霍夫兰的贡献是倡导并亲身实践了( )A.实地调查法B.内容分析法C.控制实验法D个案研究法 4.“二级传播理论”的创立者是( )A.拉斯韦尔B.卢因C.拉扎斯菲尔德D.霍夫兰 5.下述传播模式中属于传统线性模式的是( ) A.德福勒模式B.申农—韦弗模式C.马莱茨克模式D.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6.申农和韦弗注意到传播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因此他们提出的传播模式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环节,这个环节是( ) A.噪音B.信号C.反馈D.信道 7.“你认为本市报纸和电视的新闻是否及时?”这种提问违反了问卷设计的( ) A.合理性原则B.艺术性原则C.科学性原则D.准确性原则 8.内容分析法的操作程序由若干步骤组成,其中第一个步骤是( ) A.制定分类标准B.实施统计分析C.确定分析单元D.抽取分析样本 9.赖特认为传播除了具有拉斯韦尔提出的三种功能之外,还具有( )A.信息功能B.文化功能C.娱乐功能D.协调功能

10.麦奎尔在分析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时增加了一种功能,即( )A.娱乐功能B.信息功能C.动员功能D.整合功能 11.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认为,真理只有在各种意见“自由而公正”的竞争中才能产生和发展。这个观点也被称为( ) A.“天赋人权”B.“观点的自由市场”C.“第一自由”D.“真理的自我修正”12.以心理学“刺激—反应”模式为基础的受众理论是( )A.个人差异论B.社会分类论C.个人情绪论D.社会关系论 13.大众传播的信息传向受众有若干“关卡”,其中“第一关”是( ) A.选择性记忆B.选择性注意C.选择性理解D.选择性暴露 14.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宣传手法作了系统研究并写出《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一书的学者是( ) A.拉斯韦尔B.卢因C.拉扎斯菲尔德D.霍夫兰 15.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就竞选宣传对美国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作了一次调查。这次调查也叫( ) A.佩恩调查 B.伊里调查C.伊利诺调查D.俄亥俄调查 16.“议程设置理论”暗示了一种媒介观,即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是( ) A.“镜子”式报道机构 B.“真实反映环境”的机构C.客观报道事实的机构D.“环境再构成作业”机构 17.传播学批判学派正式登上学术舞台的时间是在二十世纪的( )A.50年代B.60年代C.70年代D.80年代 18.传播学批判学派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巨大的政治影响力主要源于其特有的( ) A.信息传递功能B.议题设置功能C.精神麻醉功能D.培养分析功能

传播学教程期末考试重点

传播效果P172 1.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①环境认知效果 ②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 ③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早期的“子弹轮”或“皮下注射论” 了解典型案例、理论主旨以及不足之处(P176-177全部) “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论”P180 1.“传播流”研究的三部曲:《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 2.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 ①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它只不过是众多的中介因素之一,而且只有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并且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 ②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他们既有态度的强化,即便是在这种强化过程中,大众传播也并不作为唯一的作用因素 ③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起作用;二是其他中介因素也起促进作用 ④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 ⑤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的条件(信源的性质、内容的组织)和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强调了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被称为有限效果论 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P182 1.传播主体怎么影响传播效果 2.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 3.“休眠”效果: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度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立即发挥,而是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这种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P184 1.一面提示: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对己有利的判断材料。 2.两面提示: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提示对立一方的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 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1.意见领袖的概念: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2.意见领袖的四大特征: ①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②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③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④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传播学真题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课程代码616 课程名称传播学原理 (共1页,共15题,答题时不必抄题,只需标明题目序号)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象征性社会互动 2、人内传播 3、拟态环境 4、子弹论 5、意见领袖 6、分层抽样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什么是文化帝国主义研究?简述文化帝国主义的特点。 2、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的特点及缺陷? 3、简述“把关”过程的实质。 4、我国目前传播制度及其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 5、制约和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主要有哪几种?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1、阐释“信息沟”理论的摘要观点,并举例论述“信息沟”理论的运用研究领域。 2、如何理解“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本模式,结合大众传播实例对该理论进行评价。 3、比较分析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区别。 四、案例分析(20分) 请运用传播学相关理论分析“曾参杀人”案例。 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战国策》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课程代码812 课程名称广告学综合 (共3页,共4大题,答题时不必抄题,只需标明题目序号)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6小题,共30分) 1、广告代理制 2、整合营销传播IMG 3、USP理论 4、头脑风暴法 5、国际广告 6、品牌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5小题,共40分,请简要展开叙述) 1、根据广告诉求的方式来划分,广告可以跟为哪两种形式?举例说明。 2、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3、简述广告策划的主要内容。 4、简述广告运作中的4W1H。 5、简述搞搞活动后调查如何实施?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2小题,共50分,请结合实际案例或自己的实践经验展开论述) 1、结合自己的消费经历谈谈广告与消费行为的关系。(25分) 2、请列举广告的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结合实际谈谈广告的那个功能更为重要?(25分) 四、案例分析:阅读下面案例,结合实际分析此案例。(30分) 有人曾问:湘西在哪里?湘西在沈从文的书里,在宋祖英的歌里,在黄永玉的画里,在芬芳的酒鬼酒里。沈从文、宋祖英、黄永玉和酒鬼酒是湘西的“四张名片”,湘西出文化名人也出文化名酒。 沈从文的文朴实无华,温情融融,似星斗包容世界,如烛光淡照人生;宋祖英的歌亲和纯美,婉转动情,似苗山明月照,如清泉天上流;黄永玉的画:自由洒脱,幽默犀利,似万荷齐狂舞,如曲水之流觞。我们可在沈从文如诗如歌的散文小说里,闻到湘西古镇边城、河陲吊楼、摆渡老店的酒香;可从宋祖英《阿公的酒碗》里看到湘西大碗酒里晃动的银光;可从黄永玉的《打牙祭》、《酒鬼背酒鬼》、《清明酒鬼图》中读到湘西人自由洒脱的酒风。好歌、好文、好画与好酒在湘西的山水间已精妙组合成中华酒林的一曲空前绝唱。 也许我们可从生长于斯并笔耕、歌唱于斯的湘西名人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气质中找寻到与酒鬼酒一脉相承的文化内涵,文如其人,歌如其人,画如其人,酒如其人。 酒鬼酒文化个性的表层内涵:源于自然,浑然天成。 借山水胸怀,做惊世美酒。酒鬼酒正如沈从文的文、宋祖英的歌、黄永玉的画一样,孜孜地吸吮了湘西的山水灵性,盈盈地承载了湘西的钟灵毓秀,才落得如此不加雕饰,自然天成。胸怀自由、追求极至是一种奔放洒脱、积极进取、至善至美、亲善包容的人生态度与生命状态。这不仅是湘西少数民族的人性本质,也正是酒鬼酒文化个性的内涵与精髓。 在湘西,“鬼” 代表着一种超越自然、超越自我的神秘力量,“鬼”诉求着一种自由洒脱的无上境界,“鬼”兆示着一种人与山水对话、与自然融合的精神状态,“鬼”寓示着一种至善至美、质朴天然的审美情趣。楚国大诗人屈原在《山鬼》中将迷失于湘西山野之中彷徨伫立的寻恋少女比喻成美丽绝伦的“山鬼”,“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而素有画坛“鬼才”和“怪才”之称的当代大画家黄永玉先生却将出自湘西的美酒题名为“酒鬼”,并题字“全或无”,一语道破酒鬼酒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和所阐释的人生高妙境地,道出饮品(酒鬼酒)与饮者应达到的完美精神境界。 酒鬼酒瓶和湘泉酒瓶均为黄永玉先生精心设计而成。 湘泉酒瓶口平颈细,赭色柱体陶瓶古色生香,曲尽其妙。黄永玉亲为之题文:“湘西之水甲

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

1.传播的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传播。 2.传播学的诞生: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孕育于20 世纪上半叶,形成于20 世纪中期,首先诞生在美国。 3.四大先驱: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 4.与传播技巧相关的理论:“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诉诸理性”于“诉诸感情”、“警种效果”。 5.传播学两大学派:传统学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其中传统学派有关 理论:舆论空间;法兰克福学派批判不再讲微观,它讲的是宏观, 6.传播模式,研究整个传播过程的一个方法,对传播过程进行第一次系统的、完整的、科学 的论述的是美国学者拉斯韦尔。以及拉斯韦尔的五要素、施拉姆传播过程“三要素”说:即信源、讯息和信宿。 7.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渠道、反馈、噪音、译码 8.传播学调查研究主要方法的名称:抽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个案研究法 其中,内容分析法的定义和特点(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及典型案例(李普曼:美国报纸上关于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的报道;贝雷尔森与索尔特针对美国的文艺作品少数民族形象的研究) 9.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10.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有:拉斯韦尔三功能说:环境监测功能、社会联系与调节功能、 社会遗产传承功能赖特四功能说:环境监测、解释与规 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功能的概括:政治功能(环境监测、社会联系协调和遗产传承)、一般社会功能(社会控制、规范传递、娱乐)经济功能(买卖信息、经济行为)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认为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11.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例如火灾、地震后的骚乱。产生集合行为的三个基本条件:结构性压力、触发性事件、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集合行为的特殊传播机制: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12.拟态环境: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 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 们提示的环境。 13.麦奎尔的六种理论:极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的共产主义媒 介理论、民主参与的媒介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媒介规范理论 14.传播控制的结构(了解):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政党和利益群体的控制、经济势力 的控制、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15.受众指的是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和传播对象 几种主要的受众观: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作为“市场”的受众、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受众的权利: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 受众心理四层防护圈:选择性接触、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