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概论模拟 试题

社会学概论模拟 试题

社会学概论模拟 试题
社会学概论模拟 试题

社会学概论模拟试题

1、在19世纪中叶,()提出了社会有机论。

A.孔德B.涂尔干

C.斯宾塞D.韦伯

2、“社会学的想像力”这一概念是()提出的。

A.韦伯B.米尔斯

C.吉登斯D.迪尔凯姆

3、用人的社会关系来解释人的思想方式,而不是相反。主张这一观点是()A.孟德斯鸠B.孔德

C.马克思D.帕森斯

4、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格可以分为()

A.主我和客我B.本我、自我、超我

C.认知、行为、情感D.认知风格、气质、性格

5、米德是()的代表人物。

A.符号互动论B.社会交换论

C.戏剧理论D.参照群体理论

6、传统组织理论主要指的是()

A.古典科学组织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B.权变理论

C.种群生态理论D.资源依附理论

7、经济制度的核心是()

A.分工B.产权

C.市场D.计划

8、韦伯划分社会层次的三个标准中,权力差别会产生()。

A.等级B.身份群体

C.政党D.阶级

9、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前,城乡二元结构是以()为核心的。

A.二元就业结构B.二元福利保障制度

C.二元教育制度D.二元户籍制度

10、“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不平等、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这一思想来源于()。A.价值冲突理论B.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C.社会解组论D.批判理论

11、集合行为最显著的特征是()。

A.不稳定性B.非常规性

C.无组织性D.易受暗示性。

12、社会趋同论的基础是()。

A.文化决定论B.技术决定论

C.地理环境决定论D.资源决定论

1、C

2、B

3、C

4、B

5、A

6、A

7、B

8、C

9、D 10、D

11、C 12、B

1.群体层面的社会关系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和()。

2.一般说来,正式群体是社会稳定的(),非正式群体则能增强()。

3.经济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计划和市场是经济制度的()。

4.孔德研究的中心问题是()问题,涂尔干研究的中心问题是()问题,二者在精神上有一脉相传的关系。

5.文化具有如下特征:()、()、同享性、象征性、传递性和变迁性。

6.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的总和。

7.关于社会问题,社会解组论认为,造成社会解组的根本原因是()、人口的迁移、都市化的加速以及()。

8.集合行为的最显著的特征是()。

9.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核心是划分社会层次结构所必须依据的三个标准,即();();()。

10.所谓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二是()。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

1. 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

2. 基础社会活力

3. 产权调节方式

4. 社会秩序社会团结

5. 人为创造性后天习得性

6. 一切社会关系

7. 社会的快速变迁科学技术的发展8. 无组织性

9. 财富——经济标准威望——社会标准权力——政治标准

10. 城市的数目不断增加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

1.社会学与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的区别主要在于的不同,与历史学、人类学、心理学的区别主要在于的不同。

2.经典社会学理论对后世发生深远影响的主要有三种传统:,

与。

3.文化具有独特的运行轨迹,在纵向上,表现为文化的;在横向上,表现为文化的,二者共同反映了文化变迁。

4.米德认为,社会化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和群体游戏阶段。

5.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有、、冲突、竞争和强制。

6.在对社会结构的研究上,主要存在两种理论视角:和。

7.等级和分层是不同的,分层是一个概念,并且首先是一个经济概念;而等级则是一个、法律、宗教、种姓的概念。

8.马克思主义认为,贫困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占有的不平等。

9.美国社会心理学奥尔泼特把传言和谣言的传播过程为为三个阶段:、

和同化。

10.如果说早发内生型现代化的主要手段是,那么,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特别是在其初期阶段上,主要的手段则是。

1. 研究对象研究角度

2. 马克思的批判社会学传统涂尔干的实证社会学传统韦伯的解释社会学传统

3. 传递与继替整合与冲突

4. 模仿阶段嬉戏阶段

5. 交换合作

6. 功能主义冲突理论

7. 社会政治8. 生活资料

9. 磨尖削平10. 创新采借

1.从功能上来说,社会群体是能够满足人们__________________需要和__________________需要的集合体。

2.古典科学组织理论主要侧重对静态组织结构的研究,重视组织经济效率的协调,认为组织是由合法的管理权威进行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的机械性系统。

3.经济制度的核心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计划和市场是经济制度的__________________。

4.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___________________的总和。

5.19世纪30年代,孔德在__________________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概念。

6.马克思主义认为,贫困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__的不平等。

7.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这些国家的现代化__________________;第二,这些国家的现代化__________________。

8.对越轨的分析,生物学的观点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理学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学则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所谓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人格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__________________,即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特征,如,需要、动机、兴趣、观念、态度、习惯等;二是__________________,如,能力、气质、性格等人的心理特点的独特结合。

1.工具性情感性2.计划控制

3.产权调节方式4.社会关系

5.《实证哲学教程》6.生活资料占有

7.开始的时间比较早带有明显的内生性

8.人的生理特征与越轨行为的联系人的心理因素对越轨的影响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在越轨中的作用9.城市的数目不断增加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

10.个性倾向个性心理特征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公认为社会学理论的三大奠基人。

2.行为科学的组织理论主要偏重________________组织结构的研究,认为组织是一种心理及社会系统,重视组织结构中_________________,特别是人的心理需要及反应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3.对越轨的分析,生物学的观点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理学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学则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证主义方法论在调查研究中注重量化程度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反实证主义方法论在调查研究中注重量化程度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

5..弗洛伊德把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他认为,本我遵循的是_______________原则;自我遵循的是_______________原则;超我遵循的是_______________原则。

6.根据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影响、被接受的广泛程度,可将其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三类。

7.如果说早发内生型现代化的主要手段是______________,那么,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特别是在其初期阶段上,主要的手段则是______________。

8.成人期社会化的主要任务,具体来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成年社会化面临的两大主要任务。

1.马克思涂尔干韦伯

2.动态人的问题

3.人的生理特征与越轨行为的联系人的心理因素对越轨的影响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在越轨中的作用

4. 较高较低5.快乐现实完美

6.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

7.创新采借

8.婚姻家庭角色的学习和适应职业生涯的调整与发展

1.社会学与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的区别主要在于的不同,与历史学、人类学、心理学的区别主要在于的不同。

2.经典社会学理论对后世发生深远影响的主要有三种传统:,

与。

3.文化具有独特的运行轨迹,在纵向上,表现为文化的;在横向上,表现为文化的,二者共同反映了文化变迁。

4.米德认为,社会化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和群体游戏阶段。

5.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有、、冲突、竞争和强制。

6.在对社会结构的研究上,主要存在两种理论视角:和。

7.等级和分层是不同的,分层是一个概念,并且首先是一个经济概念;而等级则是一个、法律、宗教、种姓的概念。

8.马克思主义认为,贫困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占有的不平等。

9.美国社会心理学奥尔泼特把传言和谣言的传播过程为为三个阶段:、

和同化。

10.如果说早发内生型现代化的主要手段是,那么,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特别是在其初期阶段上,主要的手段则是。

1. 研究对象研究角度

2. 马克思的批判社会学传统涂尔干的实证社会学传统韦伯的解释社会学传统

3. 传递与继替整合与冲突

4. 模仿阶段嬉戏阶段

5. 交换合作

6. 功能主义冲突理论

7. 社会政治8. 生活资料

9. 磨尖削平10. 创新采借

1.社会学与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的区别主要在于的不同,与历史学、人类学、心理学的区别主要在于的不同。

2.经典社会学理论对后世发生深远影响的主要有三种传统:,

与。

3.文化具有独特的运行轨迹,在纵向上,表现为文化的;在横向上,表现为文化的,二者共同反映了文化变迁。

4.米德认为,社会化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和群体游戏阶段。

5.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有、、冲突、竞争和强制。

6.在对社会结构的研究上,主要存在两种理论视角:和。

7.等级和分层是不同的,分层是一个概念,并且首先是一个经济概念;而等级则是一个、法律、宗教、种姓的概念。

8.马克思主义认为,贫困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占有的不平等。

9.美国社会心理学奥尔泼特把传言和谣言的传播过程为为三个阶段:、

和同化。

10.如果说早发内生型现代化的主要手段是,那么,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特别是在其初期阶段上,主要的手段则是。

1. 研究对象研究角度

2. 马克思的批判社会学传统涂尔干的实证社会学传统韦伯的解释社会学传统

3. 传递与继替整合与冲突

4. 模仿阶段嬉戏阶段

5. 交换合作

6. 功能主义冲突理论

7. 社会政治8. 生活资料

9. 磨尖削平10. 创新采借

1.社会学:是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社会化:就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并能动调适相统一的社会过程。

3.“镜中我”:美国社会学家库利认为,自我或人格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他将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1.初级群体:又叫直接群体、基本群体,它是指成员间有着面对面的直接的交往,具有密切的人际关系和较浓厚的感情色彩的群体,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2.社会流动: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过程。

三、判断题(每题7分,共28分)

1.继续社会化往往着眼于人的改造,具有强制性。

错误。

2.次级社会关系是一种特殊主义取向的关系类型。

错误

3.并非任何社会控制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起促进作用。

正确。

4.社会运动与政治运动是根本不同的。

正确。

四、简答题(每题7分,共28分)

1.根据生命历程理论,个人在不同时期社会化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答:(1)儿童及幼年时期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作为社会化生物性基础的动作、语言、思维、推理等各项能力的发展;二是学习基本生活知识的技能,掌握基本的社会规范,建立基本的人际关系,以及能够作出最基本的善恶区分和道德与价值判断,并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基础,从而为进一步社会化奠定基础。其中,生物性基础的发展是这个阶段的核心任务,儿童及幼年时期也是个人一生生物性基础发展的主要时期。

(2)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任务是:第一,自我身份与角色的区分和探索;第二,由依赖逐步走向独立。

(3)成人期社会化的主要任务,具体来说,婚姻家庭角色的学习和适应,以及职业生涯的调整与发展是成年社会化面临的两大主要任务。

(4)在老年期,社会化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包括三个方面,即接受和适应生理上的老化、角色转换以及面对死亡。

2. 常见的角色失调有哪些情况?请举例说明。

答案要点:(1)角色不清;(2)角色冲突;(3)角色中断;(4)角色失败。

举例说明。

3.简述马克思社会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马克思在社会学上开创的是完全不同的批判传统。强调经济因素生形成社会、政治结构中的优先作用,是马克思社会学思想的突出特点。所有人都处在一定的、必然的关系中,这些关系所构成的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因此,应当用人的社会关系来解释人的思想方式,而不是相反。在任何社会里,人们都可以识别出基础结构和上层建筑,在所有这些社会结构因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社会的物质生产力,但其他因素对生产力也具有反作用。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是生产方式的变革。

马克思毕生最杰出的社会学贡献是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生产与异化的社会关系。

4.社会流动有哪些主要类型?

答案要点:社会流动按其本身的性质来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结构性流动;二是非结构性流动。非结构流动又包括(1)垂直流动;(2)水平流动;(3)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

五、论述题(共20分)

什么是社会问题?联系实际,分析一个当代社会问题的特点与危害性。

答案要点:

(1)社会问题:指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失调或社会结构与环境失调而影响相当数量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或:即一种社会现象要成为社会问题,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首先,社会问题是对社会相当多成员产生影响的社会现象;其次,社会问题被该社会相当多的成员认为是违背其价值观念的;再次,社会问题是需要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才能得以解决或改善)

(2)当代社会主要社会问题包括:人口问题、失业问题、贫困问题腐败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家庭暴力问题、毒品问题等。

(3)联系实际分析。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2分)

1.社会资本是一种与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相区别的,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个人资源,它为结构内的行动者提供便利,包括规范、信任和网络等形式。

2.集合行为是指许多人面对某一共同的影响、刺激而表现出来的相对自发、没有组织、不可预料、缺乏固定规则和很不稳定的行为。

3.全球化是指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通讯高科技化、文化同质化所带来的全球相互依赖性和整体意识的日益增强。

三、判断题(每题8分,共24分)

1.一般来说,非正式群体,群体成员之间缺乏持续的相互交往活动。

错误

2.继续社会化往往着眼于人的改造,具有强制性。

错误。继续社会化即发展社会化,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它着眼于人的完善,不具有强制性。错误。

3.社会控制在一定条件下,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会起阻碍作用。正确。

四、问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1.社会学有哪些主要的理论范式?

(1)自然主义或实证主义的社会学。这包括结构功能主义、冲突学派、交换理论等。(2)人本主义或反实证主义社会学,这包括社会互动理论、常人方法学、拟剧社会学等。(3)反思社会学。

2.社会化具有怎样的功能?

(1)形成和发展独特的人格;(2)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3)传递和延续社会文化。

3.社会流动有哪些主要类型?

答案要点:社会流动按其本身的性质来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结构性流动;二是非结构性流动。非结构流动又包括(1)垂直流动;(2)水平流动;(3)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

五、论述题(共20分)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分层呈现出哪些新的趋势?

(1)贫富差距呈现扩大趋势;(2分)

(2)社会分化的细化与聚合;(2分)

(3)从资源弥散型配置到一体化的资源配置的转变;(2分)

(4)社会分层结构的定型化趋势:阶层之间的边界开始形成;阶层内部认同的形成;阶层之间的流动开始减少。(2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2分)

2. “镜中我”:美国社会学家库利认为,自我或人格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他将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3. “差序格局”:费孝通认为中国的社会关系结构是“以自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中的分子一般,大家都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三、判断题(每题8分,共24分)

1. 社会的急剧变迁往往会造成角色中断。错误。

2. 社会问题始终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并存。正确。

3.越轨行为的出现并不总是坏事,有时它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会起积极作用。正确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1.根据生命历程理论,个人在不同时期社会化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1)儿童及幼年时期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作为社会化生物性基础的动作、语言、思维、推理等各项能力的发展;二是学习基本生活知识的技能,掌握基本的社会规范,建立基本的人际关系,以及能够作出最基本的善恶区分和道德与价值判断,并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基础,从而为进一步社会化奠定基础。其中,生物性基础的发展是这个阶段的核心任务,儿童及幼年时期也是个人一生生物性基础发展的主要时期。

(2)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任务是:第一,自我身份与角色的区分和探索;第二,由依赖逐步走向独立。

(3)成人期社会化的主要任务,具体来说,婚姻家庭角色的学习和适应,以及职业生涯的调整与发展是成年社会化面临的两大主要任务。

(4)在老年期,社会化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包括三个方面,即接受和适应生理上的老化、角色转换以及面对死亡。

2. 常见的角色失调有哪些情况?请举例说明。

答案要点:(1)角色不清;(2)角色冲突;(3)角色中断;(4)角色失败。

3. 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的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⑴在职业结构方面的差异。⑵在工作和生活方面的差异⑶在社会容量方面的差异。⑷在人口性质方面的差异。⑸在社会结构方面的差异。⑹在社会流动方面的差异。⑺在人口迁徙方向方面的差异。

五、论述题(共20分)

如何看待中国社会结构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变化?

就一般意义而言,改革大体要经历侵蚀、转型和重建三个阶段。

中国改革的侵蚀阶段始于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然后推进到一些次要的经济领域。侵蚀阶段是旧的经济体制(包括某些社会体制和组织形式,如人民公社制度)的瓦解阶段。从农村过渡到城市,中国的改革开始进入转型阶段。而从转型阶段到重建阶段的转变,最重要的就是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开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80年代的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几乎是齐头并进的。但到了90年代后期,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再导致社会生活状况的普遍改善。这种结果的深层的内在过程是:①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②中国逐步卷入全球化的过程。③改革逻辑的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过程中,是体制的变革推动着社会结构的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新的社会力量成长起来,但各种新的社会力量也在不断适应和利用体制结构。

资源配置从改革初期的扩散模式转变为20世纪90年代的积聚模式,其所产生的一个直接社会结果是:整个社会形成以大量占有资源为主的强势群体,以及大量的弱势群体。主要几种社会精英之间建立起了初步的结盟关系,这个总体性精英阶层的主要目标是巩固其基础,维持其群体边界的封闭性。他们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公共政策的制定常常为这个群体所左右。由此而形成的断裂社会的特征是:①一部分人被甩到社会结构之外。②农村社会城市化过程的中断,从而出现城乡之间的隔离。③出现社会断裂现象。

这就要求断裂社会中的政府和领导人,在面对来自不同群体的互相矛盾而又各有其正当性的要求时,必须保持一种明智的态度,并对这些矛盾进行妥善的解决。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8分)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三、判断题(每题8分,共24分)

1.正确。社会控制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存在负功能。表现于:僵化的社会控制模式不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不合理的社会控制会产生和扩大社会矛盾;片面的社会控制会妨碍上的发展。

2.错误。表意运动较少带有政治色彩,不具有政治性。几乎不直接触机社会结构,而着重的是运动参与者的内心变革,使他们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塑造出新的个性。

3.正确。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各部分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依赖越来越深化的体系,某一部分出现危机都可能影响到其他部分;而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压力和焦虑又比过去多,加上现代信息传递手段的发达,种种因素使现代人神经较脆弱,容易出现恐慌。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16分)

1.答案要点:(1)初级群体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桥梁;(2)初级群体可以被看作是上的雏形;(3)初级群体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核心是所谓划分社会层次结构所必须依据的三个标准,即财富——经济标准;威望——社会标准;权力——政治标准。

韦伯认为,这三个标准虽然有时是互相联系,甚至是互相重叠的,但它们之间并不能完全等同或互相代替。其中的任何一个标准都可以独立作为划分社会层次结构的一个原则,财产差别产生阶级,威望差别产生身份群体,权力差别产生政党。

五、论述题(每题16分,共32分)

1.改革开放前,中国内地建立起的是一个总体性社会,即一种结构分化程度很低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中,国家对经济以及各种社会资源实行全面垄断,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三个中心高度重叠,国家政权对社会实行全面控制。总体性社会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是:第一,国家对大部分社会资源的直接垄断。第二,社会政治结构的横向分化程度很低,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意识形态中心高度重叠。第三,从纵向角度看,过去的“国家一民间精英一民众”的三层结构变为“国家一民众”的二层结构。精英的位置不再存在,国家直接面对民众。

上述结构性质决定了总体性社会的一系列特征:①社会动员能力极强。②社会缺乏中间阶层的作用。③社会秩序完全依赖于国家控制的力度。④社会自治和自组织能力差,中间组织不发达,控制系统不完善。⑤全部社会生活呈政治化、行政化趋向。⑥共振效应明显,任何局部性的矛盾或紧张状态都蕴含着全局性危机。⑦社会中身份制盛行,赞助式流动转变为指令性流动,结构僵硬。⑧总体性意识形态同时承担社会整合和工具理性的双重功能,功能要求的矛盾性,产生了一种互相削弱的效应。⑨缺少自下而上的沟通。换言之,总体性社会是一种社会高度一体化,整个社会生活几乎完全依靠国家机器驱动的社会。

这样的社会体制,显然有利于解决1949年前后中国所面对的以政治解体和社会解组并存为特征的总体性危机,并适应了早期的以扩大规模为基本内容的外延型工业化的需求。然而,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弊端也由此而生。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时候,这种体制已经到了必须加以改革的时候了。

2.城市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与农村的生活方式相比,都市的生活方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⑴生活丰富而复杂。农村社区的生活是比较简单、单调的,而城市社区的生活则较为丰富、复杂,特别是非物质生活的比重要比农村大得多。

⑵生活的节奏快,精确性要求高。在农村社区中,农业生产劳动是依据自然条件、气候、季节而确定的,这些自然条件的变化是很慢的,反映到生活上,是一种缓慢的调子。相反,在城市中,由于人们主要从事的是工业生产,人们的劳动和生活节奏必须与机器运行的节奏

相一致,时间是按小时、刻、分来计算的,并且要严格遵守。城市的生活节奏要比农村快得多,而精确性的要求也要高得多。

⑶交往上的表面化与事本主义。在农村社区中,地广人稀,村落的规模又很小,因此,一个人每天与之进行人际交往的人是极为有限的。这极为有限的几个人,往往又是由血缘和地缘的纽带而联结起来的,他们之间互相熟悉,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在城市中,由于人口密度大,生活复杂,一个人每天要同无数的人打交道,进行人际交往,这种交往往往是片面的,就事论事的。

⑷文化的异质性。在农村中,文化基本上是同质性的。在城市中,不同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虽是住在同一条街道,同一栋楼房,或是在同一个单位工作,其文化的差异却可能是很大的。

⑸个人的自主性强。在农村社区中,生活简单而单调。在这种简单的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社会行为大部分是一种传统性的行为。在城市中,由于人们的生活复杂而多变,靠一些简单、固定的传统行为规范去指导人们的行为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城市中占主导地位的已不再是传统行为,而是一种理性行为。这就要求人们要善于思考,善于独立地进行判断和选择,如果没有种自主的能力,就不能适应城市生活。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

1.角色冲突:是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2.社会运动:是指被排除在社会权力结构之外的群体用非制度化的方式来促进或抗拒社会变迁、解决社会问题的集体行动。

3.社会弱势群体:是指那些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

4.文化:指的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为了满足生存需要,集体创造、共同享有、后天习得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总和。它包括语言、符号、价值观念、规范体系、物质产品、行为方式等。

三、判断题(每题6分,共24分)

1.恐慌发生在现代社会的频度要比传统社会高。

正确。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各部分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依赖越来越深化的体系,某一部分出现危机都可能影响到其他部分;而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压力和焦虑又比过去多,加上现代信息传递手段的发达,种种因素使现代人神经较脆弱,容易出现恐慌。

2.社会运动与政治运动是根本不同的。

正确。社会运动本身带有较强的政治色彩,但是社会运动与政治运动具有根本的不同:社会运动是自下而上的动员,采取的体制外、非制度化的行动方式;而政治运动是自上而下动员的,采取的上制度化的行动方式。

3.社会控制总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

错误。社会控制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存在负功能。表现于:僵化的社会控制模式不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不合理的社会控制会产生和扩大社会矛盾;片面的社会控制会妨碍上的发展。

4.越轨行为总是一种不好的行为。

错误。越轨也有正功能。表现于:它有助于澄清并明确社会规范;能增进群体的团结;能带来社会的变迁;有时能促使人们更愿意尊从。所以,越轨行为的出现并不总是坏事,有时它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会起积极作用。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1.改革开放前中国内地建立起的是一个总体性社会,即一种结构分化程度很低的社会。这种总体性社会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是:第一,国家对大部分社会资源的直接垄断。第二,社会政治结构的横向分化程度很低,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意识形态中心高度重叠。第三,从纵向角度看,过去的“国家一民间精英一民众”的三层结构变为“国家一民众”的二层结构。精英的位置不再存在,国家直接面对民众。

2.文化具有以下特征:⑴人为创造性。⑵后天习得性。⑶共享性。⑷象征性。⑸传递性。⑹变迁性。

3.社会现代化主要内容有:(1)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2)以民主和效率为标志的政治现代化(3)城市化(4)以科层制为起点的组织管理的现代化(5)社会结构的变化(6)文化和人的现代化(7)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4.所谓偏差行为,是指社会成员的行为偏离了某地位所规定的角色行为,违反了社会所期望的规范。该理论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社会问题或偏差行为的产生不完全是因为价值冲突的结果,也不一定是社会解组造成的,而是社会提供给人们的机会不均等,使得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的途径可以顺利达到目标,而另一部分人却没有合法的途径,只好铤而走险,参与偏差行为。因而,该观点认为,要解决偏差行为造成的社会问题,最好的方法是重新分配各种机会。

另一种观点认为,偏差行为是不恰当的社会化的结果。因而,解决偏差行为的方法是重新社会化,鼓励人们增进与合法行为模式的联系,同时劝阻人们减少与非法行为模式的接触,以免受到不良影响。

五、论述题(共16分)

在社会群体的变迁方面,转型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出现了初级群体不断衰落,次级群体日益普遍的现象,由此,给人们的心理和社会生活带来了许多矛盾。

(1)自由与亲密——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的不同社会功能

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初级群体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力正在逐渐被次级群体所取代,相应地,人们在获得更多自由和张扬个性的同时却发现,传统社会那种人和人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似乎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改变。

(2)自由与亲密不可兼得——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更替所产生的矛盾现象

究其根源,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变迁在转型社会所产生的矛盾现象,主要来源于人们对情感性需要与工具性需要的不同要求。在我们这样一个初级群体不断下降、次级群体日益普遍的转型社会中,人们一方面希望挣脱传统社会强加给个人的约束和限制,也即初级群体所产生的对个性与自主性的压抑;另一方面,在竞争日益激烈,人和人之间关系逐渐疏远、淡薄的时候,人们又渴望能够改善现代社会各类大型社会组织或次级群体中那种例行公事、缺少温情的工具主义关系。

从个人心理的角度看,在特定条件下,初级群体由于其自身的封闭性和排他性而在社会生活中发生负面影响,使得个人发挥其个性和主动性,自觉谋求自身更大发展的心理与行为,就受到一定的抑制。为了寻求个体自己的独立发展,一些人不得不从他们的家庭、家族等初级群体中挣脱出来。

然而,即使在现代社会,当人们遇到问题或困难的时候,或者在他们与其他人或群体发生冲突的时候,初级群体仍然是主要的认同来源和安全来源。在中国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同样必须注意到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不同作用,不能在获得一些自由的同时,却失去了人和人之间美好的亲密感。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2分)

1. 社会学是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 “镜中我”:美国社会学家库利认为,自我或人格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他将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3. “差序格局”:费孝通认为中国的社会关系结构是“以自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中的分子一般,大家都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三、判断题(每题8分,共24分)

1. 社会的急剧变迁往往会造成角色中断。

错误。社会的急剧变迁往往会造成角色不清。这时期,不但传统社会角色的内涵发生了变化,而且还会产生一些新的职业与新的社会角色。于是,社会的期望不明确,角色承担者

本人不清漆,其他人的看法也有分歧。

2. 社会问题始终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并存。

正确。社会问题具有普遍性的特征,社会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社会问题在时空上具有普遍性,社会问题始终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并存。

3. 越轨行为的出现并不总是坏事,有时它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会起积极作用。

正确。越轨也有正功能。表现于:它有助于澄清并明确社会规范;能增进群体的团结;能带来社会的变迁;有时能促使人们更愿意尊从。所以,越轨行为的出现并不总是坏事,有时它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会起积极作用。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1.根据生命历程理论,个人在不同时期社会化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1)儿童及幼年时期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作为社会化生物性基础的动作、语言、思维、推理等各项能力的发展;二是学习基本生活知识的技能,掌握基本的社会规范,建立基本的人际关系,以及能够作出最基本的善恶区分和道德与价值判断,并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基础,从而为进一步社会化奠定基础。其中,生物性基础的发展是这个阶段的核心任务,儿童及幼年时期也是个人一生生物性基础发展的主要时期。

(2)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任务是:第一,自我身份与角色的区分和探索;第二,由依赖逐步走向独立。

(3)成人期社会化的主要任务,具体来说,婚姻家庭角色的学习和适应,以及职业生涯的调整与发展是成年社会化面临的两大主要任务。

(4)在老年期,社会化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包括三个方面,即接受和适应生理上的老化、角色转换以及面对死亡。

2. 常见的角色失调有哪些情况?请举例说明。

答案要点:(1)角色不清;(2)角色冲突;(3)角色中断;(4)角色失败。

3. 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的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⑴在职业结构方面的差异。⑵在工作和生活方面的差异⑶在社会容量方面的差异。⑷在人口性质方面的差异。⑸在社会结构方面的差异。⑹在社会流动方面的差异。⑺在人口迁徙方向方面的差异。

五、论述题(共20分)

如何看待中国社会结构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变化?

就一般意义而言,改革大体要经历侵蚀、转型和重建三个阶段。

中国改革的侵蚀阶段始于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然后推进到一些次要的经济领域。侵蚀阶段是旧的经济体制(包括某些社会体制和组织形式,如人民公社制度)的瓦解阶段。从农村过渡到城市,中国的改革开始进入转型阶段。而从转型阶段到重建阶段的转变,最重要的就是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开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80年代的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几乎是齐头并进的。但到了90年代后期,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再导致社会生活状况的普遍改善。这种结果的深层的内在过程是:①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②中国逐步卷入全球化的过程。③改革逻辑的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过程中,是体制的变革推动着社会结构的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新的社会力量成长起来,但各种新的社会力量也在不断适应和利用体制结构。

资源配置从改革初期的扩散模式转变为20世纪90年代的积聚模式,其所产生的一个直接社会结果是:整个社会形成以大量占有资源为主的强势群体,以及大量的弱势群体。主要几种社会精英之间建立起了初步的结盟关系,这个总体性精英阶层的主要目标是巩固其基础,维持其群体边界的封闭性。他们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公共政策的制定常常为这个群体所左右。由此而形成的断裂社会的特征是:①一部分人被甩到社会结构之外。②农村社会城市化过程的中断,从而出现城乡之间的隔离。③出现社会断裂现象。

这就要求断裂社会中的政府和领导人,在面对来自不同群体的互相矛盾而又各有其正当性的要求时,必须保持一种明智的态度,并对这些矛盾进行妥善的解决。

社会学社会学考试卷模拟考试题.docx

《社会学》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的学者是()( ) A.孔德 B.斯宾塞 C.涂尔干 D.马克思 2、作为社会学学科恢复重建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一开始就提出要建立中国自己的社会学的学者是()( ) A.严复 B.章太炎 C.费孝通 D.雷洁琼 3、以问题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是()( ) A.问卷调查 B.实地研究 C.深度访谈 D.定量分析 4、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做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是()( ) A.问卷调查 B.实地研究 C.定量方法 D.定性方法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

5、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是()() A.生产关系 B.交往关系 C.社会关系 D.群体关系 6、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和吸收的过程是()() A.文化传播 B.文化采借 C.文化杂交 D.文化冲突 7、交换理论认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是一种相互的交换过程。其创立者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和()() A.马克思 B.雷克斯 C.布劳 D.帕森斯 8、“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是()() A.基本社会化 B.正向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反向社会化 9、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是()()A.基本社会化 B.正向社会化 C.反向社会化 D.重新社会化 10、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的互动的理论是()()

社会学概论试题附答案

社会学概论1 填空题 1、西方社会学创立于19世纪—30-40 —年代。 2、孔德把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划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大部分。 3、人类社会以_______ 为主体。 4、文化的特征表现为地域性、—共同性_、历史性和继承性。 5、社会学的研究特点表现为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证性。 6、韦伯认为社会分层的标准有财富、权力与声望。 7、社会学的主要功能有—描述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实践功能和教育功能。 &人类 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有—自然环境_、人口和文化。 9、社会学重在探索导致越轨行为的________因素。 10、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可以把群体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11、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亲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生活的群体形式。 12、社会组织生存的先决条件是由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组成。 13、以农业为活动聚集起来的人们的生活共同体称为—农村—社区。 14、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与应受惩罚性。 二、名词解释 1、再社会化个体全面放弃已习得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确立新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 2、社会学:是一门把社会做为整体,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 3、社会变迁指一个社会的结构性或形态性变化。 4、组织目标 三、辨析题 1、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都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科学,它们没有区别。第12 页 ①它们是有区别的。 ②从研究对像来说,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人类历史的全部过程社会学着眼于特定时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过程,研究的是具体规律和特殊规律。 ③从研究方法来说,历史唯物主义采用概括,演绎,推理方法,社会学采用经验研究和分析综合方法。 ④从作用上看,历史唯物主义为人们提供一种科学认识社会历史的方法,社会学是帮助人们直接认识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为促进社会发展,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科学帮助。 2、越轨就是犯罪。 越规并不都是犯罪。它们都是对公认社会规范的违反和背离,但程度与性质有所不同。越规既包括对社会规范和轻度违反,又包括对社会规范的严重违反;犯罪则是严重违反。越规违反的是较低层次的,犯罪违反的是较高层次的。越规通常不受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犯罪理应受到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越规往往是犯罪的基础和准备。 四、论述题 1、荀子说,人之生也,不能无群。从社会学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生存需要,自身组织和维 护和他人生命的生产都不可能靠一个人完成。 生产需要个人生存的衣食住行等资料就需要生产,生产活动,一开始就是共同性的群体活动。安全需要一个人不能抵御自然环境的危害,人身安全,心理安全,都需要群体。精神上的需要离开群体个人就没有表达交流的对像,精神生活无从发生,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 2、联系实际论述同龄群体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同龄群体自由组合,自由选择,提高独立意识,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同龄群体背景相同,教育相同,易沟通,有益于成员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同龄群体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价值标准,成员以此要求自己,指导自己的行为同龄群体极少强制性,可以自由沟通交流,从中得到安慰和支持。

社会学概论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0.联系实际谈谈社会学的想象力? 答: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种心智的品质,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人们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看清世事。因此,具有社会学想象力的人能够看清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舞台,发现现代社会的构架,通过这种想象力,个体性的焦虑不安就被体现为明确的社会困扰,公章不在漠然,而是参与到这样的公共论题中。 社会学的想象力能够使我们关注有限的个人经验和更广阔的的社会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例如当社会走向工业化时,农民就自然转变为城市工人,不管他们愿意与否,当民族遭受战争蹂躏时,人民就会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经济萧条时期,大批工人失业,不管曾经他们的工作效率多高。对此,任何人的力量都是无能为力的。社会学的想象力能使我们摆脱狭隘的个人观点,在思想上更清楚地认识个人活动同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 2. 什么是社会学?如何正确把握? 答:社会学是从变动的社会系统的整体出发,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社会科学。 正确把握社会学的定义,需要理解社会学的特点,研究对象,社会学的作用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社会行为,社会关系 社会学的特点是整体性,综合性,现实性,具体性,动态性。 社会学的作用有,1.描述功能:就是客观的、完整的搜集、整理和记录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与现状资料,真实的再现社会生活图景。 2.解释功能:弄清社会事实发生发展的主客观原因,从因果联系上对事物的现象和过程作出明确的理论说明,但因果联系不等于简单的决定论。 3.预测功能: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已知因素,运用现有知识、经验和科学方法去预计和推测事物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 4.规范功能:确定预定社会目标、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3.社会学研究有什么实际意义和功能? 答:1.描述功能:就是客观的、完整的搜集、整理和记录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与现状资料,真实的再现社会生活图景。 2.解释功能:弄清社会事实发生发展的主客观原因,从因果联系上对事物的现象和过程作出明确的理论说明,但因果联系不等于简单的决定论。

社会学模拟卷四(附答案)

《社会学》模拟试卷四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90分钟 站点: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 一、选择题(下面的选择题中,有一个或多个答案,请选出全部正确的答案。每小题2分, 共30分) 1、把社会学与各门社会科学的关系看成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是:( A )A.总合论B.综合论C.普适论D.中心论 2、以下属于当今家庭类型的有:(ACDE ) A.核心家庭 B.单身家庭 C.特殊的家庭 D.联合家庭 E.主干家庭 3、根据人们承担角色时的心理状态,我们可以分为( B )A.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B.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 C.规定型角色与开放型角色 D.功利型角色与表现型角色 4、文化的构成要素包括( ABCDE ) A.精神要素(精神文化) B.语言和符号C.规范体系 D.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 E.物质产品 5、某种文化模式与其他文化模式以比较直接的方式互相混合、互相交流、互相渗透的社区是( A )A.文化边际 B.文化圈 C.文化区域 D.文化区 6、按照社会群体的不同分类,家庭属于( BC ) A.次级群体B.初级群体C.小群体D.大型群体 7、属于社会行为主要方式的有:(ABCDE ) A.暗示 B.模仿 C.合作 D.冲突 E.调适 8、属于人群类别的是( C )A.游伴群 B.消费者协会 C.候车群 D.工会 9、某人长期从事领导工作,结果回到家中,走访朋友仍以领导自居,这反映的是哪一种角色失调( B )A.角色内冲突 B.角色混同 C.角色间冲突 D.角色失败 10、按照社会流动的方向,可以将社会流动分为( CE ) A.代际流动B.自由流动C.垂直流动D.结构性流动E.水平流动 11、社会问题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或社会,表现各不相同,各具特性是指社会问题的( C ) A.普遍性B.复合性C.变异性D.周期性

全国2018年4月自考真题社会学概论试题与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 2018 年 4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 :0003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 ,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 , 用 2B 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 用橡皮擦干净后 ,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一、单项选择题 ( 本大题共 30 小题 , 每小题 1 分, 共 3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冶的 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涂尔干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 A. 社会现象 B.社会问题 C. 社会事实 D.社会行为 2.马克思·韦伯提出的是 A. 理解社会学 B.历史社会学 C. 解释社会学 D.科学社会学 3.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是 A. 理想类型 B.社会交换 C.社会冲突 D.AGIL 功能分析图式 4.创立现象学社会学的是 A. 米歇尔·福柯 B.艾尔弗雷德·舒茨 C.安东尼·吉登斯 D.皮埃尔·布迪厄 5.在社会学传入中国之时 , 首次提出“社会学冶之名的是 A. 谭嗣同 B.康有为 C.严复 D.章太炎 6.李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是 A.《大众哲学》 B. 《中国社会学》 C. 《唯心主义的破产 D.《社会学大纲》 7.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个人与个人的关系 B.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 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D.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8.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 , 被称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 A.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B.后现代主义方法论 C. 诠释方法论 D. 人文主义方法论 9. 非介入性研究法又称为 A. 实验法 B.个案法 C.文献法 D.统计法 10.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 被称为 11.我国明确地采用社会建设概念 , 是在中国共产党的 A. 十五届三中全会 B. 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 十七届四中全会 12.文化交流开始于 A. 文化传播 B.文化冲突 C.文化采借 D.文化融合 13.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 , 被称为 A. 重新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 继续社会化 D.基本社会化 14.根据角色追求的目标 , 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 A. 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B.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C. 群体角色与个人角色 D. 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社会学概论模拟考试一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模拟考试一 试题及答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严复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一书译作 ( B)A.《原强》 B.《群学肄言》 C.《社会学原理》 D.《原富》 2、下列的社会学家,主张冲突理论的是 ( B)A.齐美尔 B.达伦多夫 C.韦伯 D.孔德 3、一个群体和社会文化的外部表现为 ( C)A.符号 B.规范 C.礼俗 D.价值 4、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本群体是 (D )A.偶发群体 B.社会类属 C.次属群体 D.首属群体 5、下列属于服务组织的是 (A)A.博物馆 B.图书馆 C.俱乐部 D.医院 6、职业流动的主流是 ( A)A.水平流动 B.向下流动 C.向上流动 D.其它 7、社会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D )A.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B.心理的需要C.生理的需要D.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8、社会控制首先是对什么的制约 (A )A.社会成员心理B.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C.社会成员的道德行为D.文化规范 9、人类有史以来最后一种家庭形式是 (D)A.偶婚制家庭 B.伙婚制家庭C.普那路亚家庭 D.专偶制家庭 10、提出“X”理论与“Y”理论的是 (D ) A.巴纳德 B.涂尔干 C.科塞 D.麦克雷戈 11、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是(A )A.文化元素 B.文化集丛 C.文化模式D.礼仪 12、社会学的科学方法论是 ( C)A.实证主义 B.非实证主义 C.历史唯物主义 D.历史唯心主义

13、孔德关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理论是 (C )A.社会动力学 B.社会静力学C.社会进化论 D.社会发展论 14、个人社会化的特点是 (A )A.主动性 B.自觉性 C.互动性 D.强制性 15、作为社会和文化的缩影,是个人生活的基本社会环境的是 (B )A.工作单位 B.家庭 C.社区 D.大众传播 16、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首要问题是 ( C)A.利益 B.需求 C.生产 D.阶级 17、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是 ( B)A.社区 B.群体 C.家庭D.法律 18、组织的核心是 (B )A.组织的目标 B.权力的划分 C.组织的结构 D.组织的功能 19、社区的首要功能是 (A )A.经济生活 B.社会化 C.社会控制 D.社会参与 20、社会群体存在的本质反映是 (B )A.生产关系 B.社会关系 C.组织D.人的本质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现代社会变迁的特点有 (ABCDE ) A.速度日趋加快 B.受科学技术的影响越来越大C.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问题D.受人们自觉控制的程度不断提高E.相关性日趋增强 2、我国家庭的发展,出现了同西方家庭发展相同的趋势,主要表现在(ABC )A.家庭规模小 B.家庭功能有所变化C.对家庭价值的认识趋向现代化 D.家庭规模扩大E.对家庭价值的认识出现后现代意识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五、六章【圣才出品】

第五章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5.1 复习笔记 一、文化及其特征 1.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产品的综合。 2.文化的特征 (1)可习得性。文化是超生物性的,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创造的,文化不能只通过生物遗传而获得,而是要通过一个个社会性的个体主动学习并综合起来的结果。 (2)共享性。文化是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的。 (3)象征性。象征性是指人类在创造文化时总是赋予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4)全括性。文化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5)整体性。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有机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一个统合的整体。 (6)文化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①文化的普遍性是指所有的人群都有文化; ②文化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个社会或人群,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 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1)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2)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3)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使用上是有差异的,物质文化因自然规律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非物质文化却可以被反复使用而不损耗。 2.主文化与亚文化 (1)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2)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亚文化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①民族亚文化。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②职业亚文化。指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③越轨亚文化。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 (3)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互相转化。主文化可以转变为不占主导地位的亚文化,亚文化也可以转变为占主导地位的主文化。 3.主文化与反文化 (1)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2)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反文化不一定都是坏的东西,反文化的性质取决于它所反对的文化的性质。 4.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1)评比性文化。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一般说来,评比性文化都是比较容易鉴别其价值的文化。 (2)非评比性文化。又称中性文化,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

社会学概论第2阶段测试题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013年上半年第二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社会学概论》第五章至第八章(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得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辨别是非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X;每题1.$分,共30分) 1?官僚主义只有在家长制管理体制下才可能发生。(X) 2?社会组织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V ) 3?决策是组织管理的最基本的职能并构成其他组织管理职能的基础。(V ) 4?社会组织成员的角色划分不是根据职位来确定的。(V ) 5?社会分层从动态的角度看就是社会分化。(V) 6?非结构性流动是指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大规模的社会流动。(X ) 7?社会分层可以使社会结构由复杂趋于简单,加强了平均主义倾向。(X ) 8?帕累托的精英理论把社会不平等归结为社会分层产生的社会根源即阶级差别。(X ) 9.社区可分为农村社区、城市社区和集镇社区。(V ) 10?三级社区是指单个的自然村落、城市中的街道、住宅小区等。(X ) 11社区服务是一个社区为满足其成员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社会性服务活动。(V ) 12?美国社会学家法林顿1915年首先提出社区发展这一概念。(X ) 13?从社会制度的历史过程来看,可分为自然形成的社会制度和有计划地建立的社会制度。(X) 14.组织和设备是宗教制度的基本内容之一。(V ) 15.政治结构发展保持平衡是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制度的一个基本特点。(X) 16?社会组织中的非正式结构对社会组织的运行只具有负面作用。(X) 17?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社会位置向另一个社会位置的移动。(V ) 18 .社会分层是一个永恒的范畴。(X ) 19.行为导向是社会制度的一项基本功能。(V ) 20.广义的政治制度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和管理形式。(V ) 二、单项选择题(在括号内填上代表所选择项的字母;每题2分,共2 0分) 1?组织运行的核心任务是(C) A调剂人际关系E协调组织与环境的关系C制造产品D解决个人与组织的矛盾 2?韦伯认为(C) A经济利益与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有直接联系E经济利益与生产力有直接的联系

《社会学概论》模拟考试(一)试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 ( 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1 、严复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一书译作( B) A ?《原强》 B ?《群学肄言》 C ?《社会学原理》 D ?《原富》 2、下列的社会学家,主张冲突理论的是( B) A ?齐美尔 B ?达伦多夫 C ?韦伯 D ?孔德 3、一个群体和社会文化的外部表现为( C) A?符号B ?规范C.礼俗D ?价值 4、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本群体是(D ) A ?偶发群体 B ?社会类属 C ?次属群体 D ?首属群体 5、下列属于服务组织的是(A) A ?博物馆 B ?图书馆C.俱乐部D ?医院 6 、职业流动的主流是 ( A) A?水平流动 B?向下流动 C ?向上流动 D?其它 7 、社会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D ) A ?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 B ?心理的需要 C ?生理的需要 D ?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8、社会控制首先是对什么的制约(A ) A.社会成员心理 B .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 C.社会成员的道德行为 D .文化规范 9、人类有史以来最后一种家庭形式是(D) A?偶婚制家庭 B ?伙婚制家庭 C ?普那路亚家庭 D?专偶制家庭 10、提岀’X”理论与丫”理论的是(D ) A ?巴纳德 B ?涂尔干 C科塞 D ?麦克雷戈 11、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是 (A ) A.文化元素 B.文化集丛 C .文化模式 D.礼仪 12、社会学的科学方法论是 ( C) A .实证主义 B .非实证主义 C.历史唯物主义 D.历史唯心主义 13、孔德关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理论是(C ) A .社会动力学 B .社会静力学 C.社会进化论 D.社会发展论 14、个人社会化的特点是 (A ) A ?主动性 B ?自觉性 C.互动性 D ?强制性 15、作为社会和文化的缩影,是个人生活的基本社会环境的是(B ) A?工作单位 B ?家庭 C.社区D ?大众传播 16、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首要问题是( C) A?利益B ?需求C.生产D ?阶级 17、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是( B) A?社区B ?群体C.家庭D ?法律 18 、组织的核心是 (B ) A ?组织的目标 B ?权力的划分 C ?组织的结构 D ?组织的功能 19、社区的首要功能是 (A ) A ?经济生活 B ?社会化 C ?社会控制 D ?社会参与 20 、社会群体存在的本质反映是(B ) A ?生产关系 B ?社会关系 C?组织D ?人的本质 多项选择题 (每小题 2分,共 20分) 1 、现代社会变迁的特点有(ABCDE ) A?速度日趋加快 B?受科学技术的影响越来越大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三、四章【圣才出品】

第三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3.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学方法论 1.社会学方法体系 (1)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社会学的方法体系有三个层次构成: ①第一层次为方法论原则,具有指导研究方向的意义; ②第二层次为具体研究方法,与研究实践和过程相统一; ③第三层次为技术手段,是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工具。 (2)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原则,是确定研究者的基本方向、影响研究性质的基本观念和定律。方法论原则通常包括: ①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逻辑思维方法原则; ③社会学的一般化理论。 2.社会学方法的特征 (1)动态性。社会学的立场和视野是动态的,它是关于变动中的尤其是现实社会的各种事实和关系的动态过程。 (2)整体性。社会学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首先是从整体论高度出发的,把社会视为有机统一的整体,然后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来考察和分析社会运行和社会变迁过程。 (3)经验性。社会学注重对社会事实和现实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来理解社会行为和社会运行。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获得经验事实是首要的。 3.社会学研究的范式

(1)范式的定义 范式,指一定时期内,科学研究共同体成员在进行常规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共同遵循的规范和理论与方法论模式。 (2)社会学研究范式的类型 ①实证范式②解释范式③批判范式。如表3.1所示。 表3.1 社会学研究范式的类型 二、社会学研究的过程 1.研究的逻辑过程 科学研究的逻辑过程是从理论问题经过研究验证最终回到得出理论的循环过程,连接这一过程的逻辑方法是演绎和归纳、经验观察和概括总结。根据华莱士的“科学之环”原理,研究的逻辑过程是由问题、理论、假设、操作化和假设检验等几个环节构成(见图3.1)。

社会学通论模拟试题及复习资料一

“社会学通论”模拟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从备选的四个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表中) 1、1838年,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的()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设想,这标志着社会学学科的产生。 A.第一卷 B.第二卷 C.第三卷 D.第四卷 2、()将欧洲社会学理论引入美国,建立了结构功能理论,形成了结构功能学派,对美国和世界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长远而广泛的影响。 A.萨姆纳 B.帕克 C.帕森斯 D.米德 3、1902年,()翻译了日本学者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一书,是第一本整本引进的外国社会学著作。 A.严复 B.章太炎 C.谭嗣同 D.吴文藻 4、斯宾塞以社会内部的管理类型为主要依据将社会分为()。 A.军事社会与工业社会 B.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 C.自然社会与农业社会 D.农业社会与网络社会 5、社会唯名论的代表人物是()。 A.马克斯·韦伯 B.迪尔凯姆 C.孔德 D.斯宾塞 6、在文化结构中,最小而且有意义的单位是()。 A.文化观念 B.文化元素 C.文化丛 D.文化模式 7、少年、青年在其成长过程中力图脱离家庭及其他方面的监护、独立自主地进入某些社会生活领域,但是他们又经验不足,从而产生危机的状况,这是一种()。 A.代沟 B.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化 C.社会性断乳 D.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8、()是指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影响而形成的众多人的共同行为。 A.集体行为 B.社会互动 C.社会合作 D.社会竞争 9、拟剧论的倡导者是美国社会学家()。 A.贝尔 B.赖斯比特 C.戈夫曼 D.卡斯特 10、在现实社会中,一个人同时承担了多种角色,而且其中的两种或多种角色对承担者的期待发生矛盾、难以协调,从而使角色扮演者左右为难,这种现象称为()。 A.角色混淆 B.角色紧张 C.角色冲突 D.角色失败 11、以直系亲属为主的几代同堂,并且是由核心家庭纵向扩大而非横向扩大的家庭,这样的家庭是()。 A.核心家庭 B.联合家庭 C.主干家庭 D.单亲家庭 12、社会流动的三种模式中,不包括下列哪一种?()

2021年自考《社会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二)

2021年自考《社会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被称为“社会学之父”的社会学家是 A.斯宾塞 B.马克思 C.涂尔干 D.孔德 2.在中国社会学的恢复和重建过程中,“五脏六腑”被用来比喻社会学的建设,其提出者是 A.杨庆堃 B.费孝通 C.孙本文 D.吴文藻 3.美国社会学家贝尔提出的社会现代化理论是 A.后工业社会论 B.信息社会论 C.世界体系理论 D.依附理论 4.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遵循自然科学法则,用普遍的因果律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理论,被称为 A.人文主义方法论 B.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C.实证主义方法论 D.功能主义方法论 5.在统计调查中,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选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据以对总体调查研究对象作出估计和推断的调查方法,被称为 A.问卷调查 B.抽样调查 C.普遍调查 D.统计报表

6.在研究对象中,有意识地选取个别或少数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单位进行深入和周密的实地调查研究,以推断调查总体的研究方法,被称为 A.访谈法 B.典型调查 C.观察法 D.个案研究 7.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被称为 A.矿产资源 B.环境资源 C.生物资源 D.自然资源 8.由许多文化集丛结合而成的一个文化整体是 A.文化市场 B.文化模式 C.文化特质 D.文化产业 9.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统治集团倡导,并被多数社会成员所接受的文化,被称为 A.主文化 B.亚文化 C.次文化 D.大文化 10.费孝通曾经多次指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概括的是 A.文化震惊 B.文化融合 C.文化自觉 D.文化交流 11.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被称为 A.再社会化 B.正向社会化 C.继续社会化 D.基本社会化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含答案)

《社会学概论》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一词源于( A )。 A 中国 B 美国 C 英国 D 德国 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C )。 A 语言 B 思维 C 劳动 D 直立行走 3、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 C ) A 《社会学研究》 B 《社会学原理》 C 《实践哲学教程》 D 《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4、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B )。 A 严复 B 康有为 C 梁启超 D 陈千秋 5、文化是指( D )。 A 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 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 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 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6、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 D ) A 弗洛伊德 B 莱格 C 米德 D 马斯洛 7、“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 B ) A 生理的 B 安全的 C 归属的 D 自尊的 8、“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 B ) A 米德 B 库利 C 布卢默 D 托马斯 9、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 A ) A 朋友谈心 B 观众看电影 C 顾客的摩肩接踵 D 乘客之间的前拥后挤 10、根据交往的( C ),可以将社会交往划分为竞争、合作、冲突和顺应。 A 主体 B 形式 C 性质 D 方式 11、“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 BD )。 A 冲突 B 竞争 C 合作 D 顺应

12、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 A 库利 B 林顿 C 托马斯 D 米德 13、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 B )。 A 复式角色 B 角色丛 C 实际角色 D 自致角色 14、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而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 B )。 A 角色扮演 B 角色冲突 C 角色中断 D 角色失败 15、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C )。 A 赶时髦 B 抢购 C 春游 D 球迷闹事 16、“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 A )。 A 享乐主义 B 权力主义 C 悲观主义 D 乐观主义 17、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 B )。 A 形式运算 B 具体运算 C 感知运算 D 前运算 18、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B )。 A 心理上的矛盾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 心理上的紧张 D 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1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学知识,这种现象是( D )。 A 再社会化 B 特殊社会化 C 重新社会化 D 继续社会化 20、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 B )。 A 规模小 B 人际关系密切 C 存在长久 D 综合性功能 21、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 )。 A 核心家庭 B 主干家庭 C 联合家庭 D 其他家庭 22、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 A )。 A 交换关系 B 索取关系 C 对立关系 D 奉献关系 23、管理学家( C )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 理论”和“Y理论”。 A 泰罗 B 法约尔 C 麦格雷戈 D 梅奥

社会学概论课后答案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社会学?如何认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答:工作性定义:社会学是一门把社会作为整体,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国内外观点不一,归结起来有三种观点: 第一.侧重于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传统代表人物有孔德、斯宾塞,这也形成了实证主义路线。 第二.侧重于把作为社会主体的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作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西方有传统的马克思,韦伯等人,在中国以孙本文为代表,形成了反实证主义路线。 第三.中国大多数学者赞成第一种观点,但又试图将二者综合,因此形成了第三种观点。 孙本文观点:(1)社会现象;(2)社会形式;(3)社会组织;(4)人类文化;(5)社会进步;(6)社会关系;(7)社会过程; (8)社会现象间的关系; (9)社会行为的科学。 美国人观点(1)社会互动;(2)社会关系;(3)群体结构; (4)社会行为;(5)社会生活;(6)社会过程; (7)社会现象;(8)社会中的人。 总体来说,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侧重于研究社会的结构以及运行过程,尤其要研究社会运行过程中的规律性,以便服务社会。b 2.简述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与特征 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从整体出发,研究社会的结构以及运行过程的社会科学学科 社会学的学科特征: 1)整体性:从整体的有机性出发去研究社会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社会的运行与调整。 2)综合性:在研究一个现象时。总是联系多种相关的因素加以分析。 3)实证性:其研究的范式是:从生活出发,形成理论,再回到生活中去。 4)除此之外,还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开放性,阶级性,宏观性 等特征。 3.社会学有哪些基本功能?社会学如何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基本功能: 1)、描述功能(认识社会是什么?) 2)、解释功能(社会为什么是这样的?)

《社会心理学》模拟试题二教学内容

《社会心理学》模拟试题二 (本试卷分客观试题部分和主观试题部分) ======================== 客观试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题。从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的一个答案,答案正确的,每题得2分。) 1.最早用实验的方法开展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 A.麦独孤 B.冯特 C.罗斯 D.阿尔波特 2.影响认知的因素主要有认知者、认知对象和()。 A.认知图式 B.认知情境 C.认知者的经验和经历 D.认知方法 3.印象反映的是对象的()。 A.心理特征 B.总体特征 C.外部特征 D.内部特征 4.沙赫特—辛格的理论证明的观点是()。 A.认知对情绪的影响 B.情绪对认知的影响 C.认知对态度的影响 D.态度对认知的影响 5.韦纳认为若人们把成功归因于()的()的因素,会产生满意和自豪感,并且其后续行为更加积极。 A.内部不稳定 B.外部稳定 C.内部稳定 D.外部不稳定 6.在态度的结构组成中,处于基础的成分是()。 A.意向成分 B.认知成分 C.情感成分 D.以上说法都不对 7.费斯汀格认为不同的认知因素之间的关系不外乎三种,()不属于。 A.正相关

B.无关 C.协调 D.不协调 8.美国社会学家理查德?拉皮埃尔在1934年做了有关态度与行为关系的研究,结果他发现()。 A.人们的态度和行为一般是相符的 B.人们的态度和行为一般是不相符的 C.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有时是相符的,有时是不相符的 D.情境是决定人们态度和行为是否一致的重要因素 9.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他人在场”的促进作用或干扰作用的产生()。 A.仅仅依靠有他人在场 B.依靠个体之间的有意竞争 C.依靠个体之间的无意竞争 D.是一种必然现象 10.一般来说,群体规模(),持有一致意见的人数越多,则个体所感到的心理压力(),越容易从众。 A.越小越大 B.越小越小 C.越小越大 D.越大越大 ======================== 主观试题部分======================================== 二、填空题 1.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在莱比锡大学创办了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现代心理学的诞生。 2.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都会尽可能展示自己的可爱和迷人之处,把缺点和不足加以掩饰,这是社会心理学中现象。 3.人们通常认为北方人豪爽,南方人聪明,知识分子彬彬有礼,商人狡猾奸诈,这种现象是社会心理学中的。 4.实验表明挪威人比法国人更趋于从众,这是影响从众的因素。 5.相关研究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相关系数的范围是从到。6.与侵犯行为的反社会性相反,利他行为是一种行为。 7.态度形成的三阶段分别是服从阶段、阶段和阶段。 8.根据外部的控制而不是以真正的内在标准为基础来进行判断,科尔伯格认为这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水平。

电大社会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新版

《社会学概论》模拟试题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 1. 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是康有为,她翻 译的斯宾塞的社会学也叫做《群学肄言》。 2. 马斯洛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她在《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 书中首次提出了需要层次论论,成为行为科学激励理论的主要理论之一。 3. 人类家庭的发展经历了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家庭四种形式。 4. 道德是靠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来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 5. 依据社会控制力量的直接来源,能够把社会控制分为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 6. 社会保障的特点有:经济保障、社会性、合法性、人道主义。 7. 进化论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沉重打 击了神创论和目的论。 8解放后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是: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受政治因素影响大、城市发展不平衡。 9. 1838年10月,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在她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 正式提出了社会学这个词。 10.人的社会需要是在人自身的生理心理和外在环境条件的结合 下,经过社会实践活动而产生的。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

1. 社会交往:指人们需要是人们一定情景下,对客观事务产生的匮乏感 受,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2. 城市化:城市化是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的过程。 3. 社会制度: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社会学研究社会制度着眼于中观尺度,认为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的规范体系。 4. 情景定义:情景定义是社会学家托马斯用来解释人们社会互动机制或过 程的概念。它指人们在行动之前。对自己所处和面正确情景进行的审慎考虑和主观解释,这种解释对人们采取何种行动有直接影响。 5. 社区:是由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 即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它由五个基本要素组成,即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人群,有一定的地域界限,进 行共同的社会生活,有自己的区域文化,人们对该生活共同体有归属感、 认同感。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32) 1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是什么? 1、双方需求的互补性 2、态度的类似性 3、双方距离的远近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材料

《社会学概论》(本科)复习范围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的方式。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题类型: 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8分) 3.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4.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5.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三)期末重点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民主在美国》的作者是()。 A.孟德斯鸠B.孔德C.托克维尔D.马克思 2.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的表现。 A.角色失败 B.角色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 3.从()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A.关系的密切程度 B.关系的规范化程度

C.关系建立的基础 D.关系的协调程度 4.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是根据()的标准。 A.结构特征 B.互动关系 C.归属感 D.从属关系 5.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 A.显功能B.潜功能C.正功能D.反功能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A.城乡融合B.城市贫民化C.逆城市化D.城乡二元结构 7.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之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这种变动称为()。 A.开放性社会结构 B.结构性流动 C.非结构性流动 D.社会变迁 8.()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价值和利益冲突。 A.社会解组论 B.偏差行为理论 C.社会建构论 D.冲突论 9.云南傣族泼水节时,载歌载舞的人群是()。 A.偶合人群B.常规人群C.表意人群D.行动人群 10.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现代性因素极为相像,但在实质上却与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A.错位 B.脱节 C.畸变 D.失衡 11.科塞是()的代表人物。

社会学概论习题及解答

社会学概论习题及解答 1、简述社会学的性质与特征。 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的社会科学。其特征有整体性、综合性、广泛性、就用性、多样性、开放性、阶级性、敏感性、国度性、宏观性、实践性和科学性。 2、简述社会学研究存在分歧的主要原因。 首先,社会学这门学科还比较年轻,资料的积聚和理论的概括都未达到成熟阶段。各国大都在从事“本土社会学”的研究。因此,社会学家在解决社会学研究什么的问题时,不得不受其影响,产生各种“独特”的意见。再次,社会学研究领域十分宽广,各派社会学家往往只能涉猎其中某些领域,如此各种意见表达各异,甚至有很大的分歧。最后,由于学科的深化,学者们的认识发生变化,会不断地对前人的研究加以修正,也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表述。 3、简述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社会学不同于历史唯物主义,但二者又不是对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学起着指导作用,它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上去观察、分析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给我们提供了研究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而社会学的积极发展及其科学研究成果,将丰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成为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一个源泉。 4、联系实际,试述社会学的教育功能。 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学所提供的科学的社会知识,实际上是现代国家的公共常识,社会学的教育功能主要有: (1)了解自己。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己在该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人生价值。 (2)职业准备。社会学可以为人们提供就业或职业选择的社会知识和性能。 (3)日常决策。社会学观点和知识能够帮助人们对所面临的日常生活问题和机遇,作出比较合理的决定,使个人在事业中获得更大的成功。 (4)正确对待变革中的世界。社会学从社会整体角度观察问题的方法,有助于人们树立整体观念,把变革中的世界的脉搏,保持清醒的头脑。 5、社会学创立和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有哪些?各自的社会学思想是什么? (1)孔德,其思想主要包括研究方法,认为必需用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三阶段法则;科学层次;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2)斯宾塞:其主要理论有社会有机体论和社会进化论。 (3)涂尔干:他认为社会学研究的特殊对象是社会事实,并认为个人应服从社会,社会必须制约个人的需求。并注重功能分析。 (4)韦伯:他主张解释性社会学,合理性是其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并提出了理想类型和科层制。 (5)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 6、韦伯的“理想类型”的特点是什么? (1)它作为理智上构造的概念工具,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因而与经验事实不同。 (2)它作为考察现实的概念工具,又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的概括和抽象,因此它具有使自己离开现实而又以此起到认识现实的作用。 7、论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基础上,有分析地借鉴西方社会学合理的范畴、概念、观点和方法,紧密结合中国的历史与现状开展社会研究,为中国革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