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 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__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时1地理条件农业布局特点学案新人教版

高中地理 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__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时1地理条件农业布局特点学案新人教版

高中地理 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__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时1地理条件农业布局特点学案新人教版
高中地理 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__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时1地理条件农业布局特点学案新人教版

课时1 地理条件农业布局特点

[学习目标] 1.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2.结合材料,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

一、地理条件

1.范围:A黑龙江、B吉林、C辽宁三省及D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自然条件

(1)气候:

(2)地形:高原、平原、山地,利于农业多种经营。

(3)土壤:黑土、黑钙土广布,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4.社会、经济条件

工业基础良好,交通发达,人口密度较低。

判断

1.东北地区的范围为东北三省。( ×)

2.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对农作物生长是不利的。( ×)

二、农业布局特点

1.东北农业生产区域划分依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1)耕作农业区????? 主要分布区:平原地区,包括A 松嫩平原、 B 三江平原、C 辽河平原主要农作物: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等

(2)林业和特产区:分布在D 大兴安岭、E 小兴安岭、F 长白山。

(3)畜牧业区: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主要分布区。

探究点一 地理条件

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下面为“东北地区的地形图”。读图探究以下问题。

1.东北地区发展农业有哪些优越条件?

答案土地资源辽阔,土壤肥沃;大部分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工业部门比较齐全,机械工业发达。

2.制约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因素是什么?

答案制约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因素是纬度较高,热量不足。

3.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劣势,但是也可以认为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优势,为什么?答案劣势主要表现为:(1)许多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能种植一些对热量要求不高的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一年一熟。(2)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影响农作物生产。(3)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好牲畜的防寒问题。

优势主要表现为:(1)冬季时间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东北的土壤较肥沃。(2)冬

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可缓解春旱,还可以改善土壤墒情。(3)冬季气温低,可减少病虫害。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读“东北区域略图”及“五地相关气候资料表”,完成1~3题。

1.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Ⅰ—① B.Ⅱ—②

C.Ⅲ—③ D.Ⅳ—④

2.表中②③两地降水差异明显,与其成因无关的是( )

A.纬度B.地形

C.海陆位置D.季风

3.与江汉平原比较,Ⅳ地区粮食商品率较高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杂交水稻技术的应用

B.肥沃的土壤

C.雨热同期的气候

D.地广人稀

答案 1.D 2.A 3.D

解析第1题,①③两地年降水量小于400 mm,故对应Ⅰ或Ⅴ,又因①地年均温较低,故对应纬度较高的Ⅴ,③地对应Ⅰ。②地年降水量为881 mm,较丰富,对应Ⅲ,④地年均温较低,对应Ⅳ,则⑤地对应Ⅱ。第2题,②③两地分别对应Ⅲ、Ⅰ,读图可知,两地纬度相当,故其降水差异明显与纬度无关。第3题,Ⅳ地区是三江平原,地广人稀是其粮食商品率较高的最主要因素。

探究点二农业布局特点

读“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回答问题。

1.东北地区年降水量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

答案该地区年降水量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且山地多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2.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的降水量相差不大,农业类型却有所区别,原因是什么?

答案松嫩平原耕作农业和畜牧业均有分布,而三江平原只有耕作业,这是因为三江平原上有多条河流汇集,低洼过湿,不适合牧草的生长和牧业的发展。通过对沼泽的整治和改造,三江平原可以成为优质的粮食作物生产基地。

3.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

答案年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递减,≥10℃积温自南向北、从平原向山区递减。

4.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南北向和东西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分别是什么?

答案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南北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热量,东西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

5.东北地区可划分为哪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答案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农业区可划分为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业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读“我国某两种优势农产品及其优势产区布局图”,回答4~6题。

4.图中两种农产品最有可能是( )

A.玉米和小麦B.甘蔗和甜菜

C.高粱和谷子D.油菜和花生

5.A区域最具特色的农产品是( )

A.玉米和小麦B.大豆和甜菜

C.水稻和小麦D.高粱和小麦

6.B区域与A区域相比( )

A.土壤肥沃B.水源充足

C.机械化程度高D.作物熟制高

答案 4.A 5.B 6.D

解析第4题,图中农作物优势产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应该为玉米和小麦。第5题,东北地区最具特色的农产品是大豆和甜菜。第6题,华北地区与东北地区相比,热量较丰富,作物可以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拓展延伸] 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分析

一个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发展状况受发展条件影响,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应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发展条件分析如下所示:

(1)自然条件

(2)社会经济条件

读下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温:甲>乙>丙;降水:甲<乙<丙

B.周围山地环绕,地形以盆地为主

C.一般河流每年有两次汛期,有的存在凌汛现象

D.河流径流量主要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2.关于图示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期长是作物产量高的主要原因

B.热量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限制因素

C.平原面积广大,但粮食商品率低

D.次生盐碱化是土壤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答案 1.C 2.B

解析第1题,从经纬度位置可看出,图示区域为我国东北地区,其中甲位于大兴安岭、乙位于松嫩平原、丙位于长白山区。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东北地区春季积雪融水使河流水位升高,夏季7~8月份由于降水多而使河流处于高水位,即一般河流每年有两次汛期,其中夏汛水量较大,即河流径流量主要随降水量变化而变化;该地区一些由较低纬流向较高纬的河流存在凌汛现象。从等温线判断甲地气温最低,从年等降水量线看丙地降水最多、甲地最少。第2题,东北地区平原面积广大,是典型的地广人稀地区,土壤肥沃,粮食生产商品率高,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近年来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土壤肥力有所下降。该区由于纬度位置较高,热量相对不足是其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因地制宜组织生产,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布局。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东北耕作农业区粮食作物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耕作农业区粮食作物中,小麦分布最普遍

B.小麦和大豆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减少

C.玉米由南向北种植比例逐渐减少

D.水稻多分布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

4.关于林业和特产区以及畜牧业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小兴安岭是我国第二大林区,主要树种有兴安落叶松、红松等

B.小兴安岭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

C.长白山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

D.西部畜牧区的三河马和三河牛是闻名全国的优良品种

答案 3.D 4.D

解析第3题,粮食作物中,玉米分布最普遍,由南向北种植比例逐渐增多;由南向北热量渐少,小麦和大豆种植比例渐增。第4题,大小兴安岭是我国第一大林区;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下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

(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病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

(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

(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

答案(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

(2)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

(3)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

(4)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

解析(1)三江平原开发较晚,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小;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较少,环境质量优良。(2)我国东北地区纬度高,冬季寒冷,害虫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3)我国东北地区黑土肥沃,科技水平高,精准施肥,控制化肥用量。(4)从材料中可知,该地环境质量优良;科技先进精准施肥,化肥、农药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单位面积产量高,生产规模大,总产

量大,商品率高。

1.农业区位条件评价类题目答题术语

2.开放性区位条件评价类题目答题术语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 宁夏中卫市(甲地)为我国最大的硒砂瓜种植基地。该地区硒砂瓜富含多种氨基酸和硒、锌、钙、钾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硒砂瓜个大、瓤红、汁甜,被中国绿色食品

发展中心认证为A级绿色食品。当地农民创造出了压沙砾种瓜这一节水保墒的旱作农业种植模式,即在土地上铺上一层沙砾,盖上一层薄膜,瓜苗就从石头缝里“蹦”出来,有效地提高了瓜的质量和产量。

(1)甲地种植硒砂瓜的有利自然条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地地表沙砾对当地西瓜生长的有利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分析甲地农民采用的薄膜覆盖技术对硒砂瓜生长过程的影响。

(4)分析乙地区种植西瓜的不利气候条件。

答案(1)地处中纬度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大,光照强;靠近河流,灌溉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富含硒等微量元素;地处河谷地带,地势平坦等

(2)沙砾能增大昼夜温差,有利于西瓜糖分的积累;沙砾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增加地表水下渗,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

(3)覆盖薄膜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润,有利于减少当地干旱气候条件对西瓜生长的不利影响;覆盖薄膜也可以减少土壤热量损失,提高地温,有利于西瓜快速生长。(4)乙地位于季风区,春季时降水少,风沙灾害多;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旱涝灾害频发。解析(1)结合图示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和材料二,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角度分析即可。(2)沙砾的主要作用在于改变当地昼夜温差,同时增加地表水的下渗,改善当地的水分条件。(3)薄膜覆盖技术的运用改善了当地的水热条件。(4)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地位于我国华北地区,春季降水少,风沙灾害多,降水集中在夏季,旱涝灾害频发。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据此完成1~2题。

1.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与其有关的因素有 ( )

①东北地区水稻的生长期长②东北地区冬季气候寒冷,病虫害少③东北地区土壤肥沃,化肥使用量相对少④东北地区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高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有关东北地区水稻种植的说法,正确的有 ( )

①水稻是东北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②水稻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增加③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④东北水稻种植业的发展方向是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1.C 2.C

解析第1题,水稻质量优,与生产机械化水平高无关。第2题,受气候因素的影响,东北地区玉米、小麦产量要高于水稻;水稻主要在辽河平原、吉林东部种植,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也有分布。水稻种植业的发展方向是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

读“我国四个地区各类耕地所占比例图”,完成3~4题。

3.据图可知( )

A.25°以上坡耕地比重大的地区,灌溉设施少

B.西部坡耕地面积最广

C.东部地区有灌溉设施的耕地面积最大

D.耕地比重大的地区,25°以上坡耕地比重较小

4.东北部地区有灌溉设施耕地占本区比重最小,主要原因是该区( )

A.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落后

B.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

C.农作物耐旱程度最高,需水量小

D.农作物生长季节土壤湿润

答案 3.B 4.D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25°以上坡耕地比重大的地区是西部地区,灌溉设施较多;西部耕地占全国比重最大,且25°以上坡耕地比重大,因此西部坡耕地面积最广,B正确;东部地区有灌溉设施的耕地占本区比重最大,但耕地占全国比重较小,因此有灌溉设施的耕地面积不是最大的;耕地比重大的地区是西部,25°以上坡耕地比重较大。第4题,东北地区农作物一年一熟,春季有积雪融水,夏季有大气降水,农作物生长季节土壤湿润,因此有灌溉设施耕地占比重较小,D正确。

下图为中国和美国的部分地区,阴影部分为玉米带。读图回答5~6题。

5.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所共同具备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①热量丰富,生长期长②地广人稀③夏季降水丰富,且灌溉水源充足④地势平坦⑤土壤肥沃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6.中美两国玉米带所共有的社会经济因素是( )

①劳动力充足②机械化程度高③市场广大④复种指数高⑤交通运输便利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④

答案 5.D 6.C

解析第5题,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都因地处较高纬度而热量条件相对较差,都可以算是地广人稀的地区,但这不是有利于玉米生长的自然条件而是商品率高、规模大的主要原因;我国东北地区是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季是其气候特点,美国玉米带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也是夏季降水较丰富,有较好的灌溉条件;两地都是平原地形、世界黑土分布区,故两地共同的有利自然条件是③④⑤。第6题,两地都地广人稀,为农场化经营,机械化程度较高;中美两国本身都是人口、经济大国,玉米的市场需求大;两地交通条件都很便利;两国玉米带由于冬季较冷,复种指数低,故两地共有的社会经济条件是②③⑤。

东北三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耕地占全国16.8%,水资源占全国 4.01%。读图,结合相关知识回答7~8题。

7.有关东北三省农业灌溉状况描述正确的是( )

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自 1996 年以来呈快速增长态势②农田灌溉用水量都呈增长态势③灌溉用水量自 1998 年以来呈减少趋势④有效灌溉面积与灌溉用水量同步增长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8.有关东北三省水土资源利用状况描述正确的是( )

①水土资源丰富②耕地资源丰富,水资源相对短缺③水资源呈东多西少的特点④耕地资源集中在东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答案7.D 8.B

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东北三省有效灌溉面积呈增长趋势,自1996年始呈快速增长态势;农田灌溉用水量自1998年呈下降趋势。第8题,由材料可知,东北耕地占全国的16.8%,而水资源只占全国的4.01%,且分配上呈东多西少特点,故水土资源搭配不当,再加上大规模的开发土地,导致农业用水量增加,水资源呈现相对短缺的现象。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读图完成9~10题。

9.据图中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处适宜修建梯田

B.b处适宜种植喜阳植物

C.c处可以发展水产养殖

D.b处适宜修建梯田

10.为促进该区域可持续发展,可以( )

A.发展立体农业,开展多种经营

B.发挥水热资源优势,扩大粮食种植

C.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大规模整修梯田

D.大力发展畜牧业

答案9.A 10.A

解析第9题,根据经纬网可确定该地位于我国南方丘陵山区,地形是山地;a处等高线稀疏,坡度小,适宜修建梯田;b处位于阴坡,坡度陡,适宜种植喜阴植物,不适宜建梯田;c 处为鞍部,没有大面积的水面,不适宜发展水产养殖。第10题,根据当地的地形可知,其垂直差异显著,地形起伏大,适宜发展立体农业,开展多种经营。

“渔光互补”是在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水域用于水产养殖的发展模式,在我

国中东部地区得到推广且以小型分散式为主。下图为“渔光互补”产业园景观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渔光互补”生产模式的最大优势是( )

A.提高渔业产量B.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C.减少鱼塘蒸发量D.提高太阳能发电率

12.下列最适宜推广该生产模式的省份是( )

A.江苏B.四川

C.山西D.内蒙古

答案11.B 12.A

解析第11题,由材料可知,该生产模式是利用水域养鱼,并利用水面空间进行太阳能发电,其最大优势是对水域空间的充分利用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故B项正确;对渔业产量及太阳能利用率、鱼塘蒸发量影响较小,故A、C、D项错误。第12题,该生产模式既需要有广阔的水域,又需要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江苏省水系稠密,光照充足,最符合条件;内蒙古气候干旱,太阳能丰富,但水域面积较小;山西水域面积也较小;四川省降水较多,太阳能资源贫乏。

13.读“东北地区略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注主要山脉: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

(2)填注主要平原:D_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__。

(3)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简述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

(4)根据你对该区域经济发展历程的了解,分析其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的社会经济条件。答案(1)长白山小兴安岭大兴安岭(2)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3)总体上呈现出冷湿的气候特征,具体可以概括为:冬季漫长且寒冷潮湿,夏季高温多雨。(4)地广

人稀,为农业的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机械化水平较高;国家的政策支持;发达的工业生产为农业生产奠定了坚实的现代化基础。

14.读“我国某区域地形剖面图”及相关气候资料表,完成下列问题。

(1)甲、乙两城市气候的大陆性哪个更强?请用数据加以说明。

(2)相关资料表明,甲、乙两城市每年接受到的太阳辐射总量基本相同,为什么?

(3)写出适宜A 、B 、C 三个地区发展的主要农业部门。

答案 (1)甲城市气候的大陆性强。 甲城市气温年较差大,为46.7℃,年降水量少,约为280毫米;乙城市气温年较差小,为42.4℃,年降水量比甲城市大,约为420毫米。

(2)甲城市比乙城市纬度高,但夏季日照时间长;地处半干旱地区(非季风区),晴天多,因此接受到的太阳辐射与乙城市相当。

(3)A ——畜牧业;B ——种植业;C ——林业。

解析 第(1)题,气候大陆性的强弱可以用气温和降水两个气候要素来衡量。温差大、降水量少是大陆性气候的典型特征,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判定甲城市气候的大陆性更强。第(2)题,太阳辐射总量取决于两地的纬度、天气状况、昼夜长短等因素。剖面图走向为西北—东南,则乙城市比甲城市纬度更低,正午太阳高度乙>甲,但由于甲城市纬度较高,夏季白昼时间更长,同时甲城市大陆性比乙城市强,即甲城市的阴雨天气比乙城市少得多,综上所述,甲、乙两城市年太阳辐射总量相当。第(3)题,A 地降水少,积温低,为草原区,发展畜牧业较好;B 地为平原,积温较高,降水也较多,可发展种植业;C 地为山地,应发展林业。

考点题点细目表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安徽省濉溪中学杜风雷 【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教材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不难看出这节课需要学生通过东北地区案例的学习,掌握分析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布局特点的基本方法,并且能够把学到的分析方法和技能灵活运用到其他的案例中去。 这一课时的内容是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学习的铺垫,只有先了解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才能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同时,这一课时也是之前必修1和2所学相关知识的运用,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其中,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及发展方向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本节内容应抓住:“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区域发展特点→区域发展方向”这一主线。 【学情分析】 通过必修2《农业区位》一节和必修3前面两章各种典型案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对案例学习的方法也有所了解。但学生对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不足,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比较差,在进行影响农业的成因分析时还是会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将通过给出区域相关背景资料和学生合作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完成。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 2.学会分析并能评价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3.运用“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中所掌握的分析方法对淮北市塔山石榴的优势地理条件进行分析,学会进行知识、能力的迁移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微课《东北地区农业地理条件分析》,阅读东北地区的位置、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2.设置问题情境,分组讨论分析并评价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3.学生运用课前通过网络、杂志等各种媒体及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地理信息,尝试小组合作分析淮北市塔山石榴发展的地理条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高中地理教研工作计划5篇

高中地理教研工作计划5篇 高中地理教研工作计划一 一、教学理念 1、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2、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能够独立和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3、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 4、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本学期教学任务 完成高中地理(必修2)教学。 三、教材分析 “地理2”的主题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其核心内容是人文地理环境的研究,包括地球上的人类状况(人口问题)-人类居住在什么地方(聚落问题)-人类干什么(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对其生产生活活动的反思(人地关系问题)及其反思结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四部分。有以下特点

1、从公民的素质教育出发,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 2、为高中地理课程学习打下必要的知识基础 3、采取案例学习的思路安排课程内容 四、学生情况分析 这学期所教高一地理4个班,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地理学习,初步了解了高中地理的基本学习内容,对高中地理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分析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能力,具有简单的地理思维能力,这为现阶段的地理学习与复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A班学生有深度学习的好习惯,缺乏的是活泼的气质,但又内敛的风度。经过一个学期教学活动,学生已经整体接受地理学科,并形成良性关系,在学习方式上,学生逐渐养成了有效学习方式,地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不断增强,需要的是知识加深和拓展,平时高考题型的渗透。 B班学生地理基本素质不高,水平相差也比较大,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 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很不扎实,缺乏必要的识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技巧。 五、教学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并写好教案。为充分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益,精心备课,

2018届高考地理(课标通用)大一轮复习测试:第37讲 区域农业发展

课时作业(三十七)区域农业发展 一、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东部某省(区、市)针对地势低洼积水区开发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读图,回答1~2题。 1.该农业生产模式,将() A.因地制宜,减轻盐碱 B.降低区域整体海拔 C.减轻农民劳作负担 D.导致严重的农药污染 2.最适宜推广该农业生产模式的地区是() A.三江平原B.华北平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D.珠江三角洲 答案:1.A 2.B解析:第1题,读图分析,该农业模式是鱼塘—台田模式,是因地制宜的措施,淋洗盐水,减轻了盐碱。塘泥筑台田,对该地的整体海拔没有影响。该生产模式没有节省人力的机械设施,不能减轻农民负担。生产过程中没有农药的使用,不会加重农药污染。第2题,根据图中的农作物类型分析,该地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是北方作物。三江平原不适宜棉花生长。华北地区有土地盐渍化问题,需要淋盐改造土壤。

复种指数是指一定时期内(一般为1年)在同一地块耕地面积上种植农作物的平均次数,即年内耕地面积上种植农作物的平均次数,即年内耕地上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读图,回答3~4题。 1998~2010年中国各省份耕地品种指数增长率3.我国的耕地复种指数() A.所有省份全部上升 B.沿海和内地差异减小 C.新疆复种指数最高 D.内蒙古播种面积减小 4.影响江苏省复种指数增长率较低的原因最可能是() A.生产技术水平低B.热量条件下降 C.城市化速度快D.土地肥力下降 答案:3.B 4.C解析:第3题,据图可知广东、福建、浙江、山东等沿海省份的复种指数呈负增长,因此并不是所有省份均上升;西部的省份复种指数都呈正增长,而东部沿海省份的复种指数呈缩小趋势,内陆省份呈增长趋势,因此沿海和内地的差异减小;新疆复种

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案例

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案例:学校经纬度测量的实验设计 [字体:大中 小] 一、活动目的 此次活动的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和动手实践的操作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成就感,提高科学素养。 通过对学校经纬度的测量,掌握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培养地理观测能力和时间能力,并且可进一步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差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计算能力。 二、活动内容 依据杆影法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测量出学校的地理纬度;依据地方时差和经度差的对应关系,测算学校的地理经度。 三、理论依据 1、测量纬度(杆影法):太阳直射点在一年之中会作有规律的周期运动,在这过程中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也会随着发生变化,而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不仅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有关,与当地的纬度也有直接关系。 各小组确定好标杆并且量出标杆长度L1(大致1m左右),先通过早上6点日出时的杆影确定方向坐标,接着在中午时标杆的影子与所画的正北线重合时(即石狮当地地方时为十二点时),量出标杆影子L2,利用数学公式计算出石狮当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H,再通过已知该日(秋分日)前后太阳直射纬度——赤道(0°),最后利用公式(H=90°—纬度差)求出学校的纬度δ。 2、测量经度(时差法):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区的时刻要早一些。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一小时;经

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秒钟,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差。 确定好标杆的正北方向之后,当北京时间12时后(通过校正后的手表或收音机确定),按下秒表;当杆影和正北方向重合时停止秒表,记录北京时间正午十二点到学校地方时十二点的时间差ΔT(由于石狮经度比北京时间所在经线(120°E)偏西,因此北京时间正午十二点之后再过一小段时间,才到石狮当地地方时的十二点),最后通过所得时间差换算经度差,得出学校经度Φ(该地经度=120°E-ΔT/4min) 四、活动准备 1、人员准备 分六个小组,每组6-7人。 2、器材准备 标杆、皮尺或拉尺、手表(与北京时间校准)、计算器、粉笔、实验记录本、相机等记录媒体。 3、天气情况 秋分日前后,天气晴朗(正午十二点时立竿见影)。 五、活动过程 2010年9月23日(秋分日)前后,天气晴朗,学校高三年的同学们在中午放学后兴致勃勃地来到学校校标周围的操场进行“学校经纬度测量实验”的地理课外测量活动。 ①取一根长度约1m的标杆,找一块水平地面,将圆杆垂直竖立在地面上,量出标杆长度L 1; ②通过早上6点日出时的杆影确定方向坐标; ③当北京时间12时后(通过校正后的手表或收音机确定),按下秒表; ④当杆影和正北方向重合时停止秒表,记录北京时间正午十二点到本地地方时十二点的时间差ΔT,量出标杆影子L2; ⑤利用数学公式计算出石狮当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H,再通过已知该日(秋分日)前后太阳直射纬度——赤道(0°),利用公式(H=90°—纬度差)求出学校的纬度δ; ⑥通过所得时间差换算经度差,得出学校的经度Φ(校园经度=120°E-ΔT/4min)。 六、实验结果 实际测量的结果各组平均值(24.88°N,118.56°E)与GPS卫星测得校园经纬度(24.60°N,116.69°E)虽然存在一定的误差,但作为使用简单工具测量的结果还是可以接受的。 七、实验遇到的问题 1、实验的器材不够精确:如皮尺、拉尺易偏移,存在微小误差,测量的标杆太粗或者不够垂直等;

[其他论文文档]高中地理活动教学方法的探究

高中地理活动教学方法的探究 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学生不能吃透知识点,经研究发现这种情况的发生存在诸多原因,其中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高中生学习中存在的障碍专门讨论活动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在我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活动教学作为先进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适量的运用活动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地理;活动教学;有效策略 随着新课程教学模式不断深入课堂,教师的教学方式与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在这种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逐渐走出了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而且,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中,活动教学方法成为教师在地理教学运用的主要教学模式,能够确保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并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下面,笔者对此浅谈几点见解。 一、影响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的主要因素 (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 在学习过程中,高中生的态度虽然显现出很冷静或者严肃的状态,但学生始终都处在一个被动的学习状态,不愿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与观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学质量效果就会较差。在高中阶段,学生会不断增强自我意识,同时也会提高自我价值。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会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如学生不会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但也不会接受教师的建议和指导,只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地理知识,导致地理知识水平低。另外,长期在传统教学理念影响下,学生与家长都没能正确理解地理知识的重要,不注重地理活动式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地理知识较差。 (二)教师的教学观念 在具体的地理教学活动中,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大多数教师都只注重所讲的教学内容,不重视教科处之外的教学活动,导致了教学质量的降低。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达到教学目标,教师通常会采用灌输式教学法给高中生传授地理知识,从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导致学生对学习地理知识积极性的降低。这也是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二、新课改下有效实施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的策略 (一)合理制定活动教学的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地理知识和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地理课

高中地理必修3 教案 区域农业发展 第一课时

第1课时 一.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二.出示学习目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达到以下目标,请看投影。 1.了解东北地区的基本概况 2.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三.自学指导:同学们,如何完成本节的学习目标呢?主要靠大家自学,请同学们认真完成自主学习的内容,6分钟后检测,看谁完成的最好。 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1.范围:包括①__________三省和②__________东部。 2.地理条件 (1)气候条件: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③________________气候区,雨热同季。热量和水 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④____________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⑤_______ ___的影响。 (2)地形、土壤条件:a.地形类型齐全;b.⑥________、黑钙土分布广泛。 (3)社会、经济条件 a.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b.⑦________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利于⑧________农业的发展。 c.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利于⑨____________和⑩__ ______的发展。 二、农业布局特点 1.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包括?______平原、?______平原、辽河平原。2.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山区。 3.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__________、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四:先学过程: 1.学生看书,教师巡视,提醒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 2.自学检测(大家都自学的很认真,现在老师来检测一下大家的自学效果。点名要求学生来回答或者板演,其他同学认真做在册子上,书写要规范。 思考: 1.为什么东北大米的品质优良,富含多种营养物质? 2.东北地区农区发展畜牧业有哪些有利条件? 五.后教过程(学生交流答案,教师点拨) 1.更正:同学们有没有不同意见?请要补充或者更正的同学举手。 2.讨论:看回答的是否正确?为什么?最后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

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究

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究 ──野外地貌认识的开放性教学 摘要 地理是以地球表层空间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传统地理学科教学主要在课堂中言传身教,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实地地理环境进行教学,这使得地理学习枯燥无味,且让人感觉地理科不具实用性。为了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我多次开展实地教学,在此把其中一次以野外地貌认识的综合实践课整理,与大家分享。 关键词教学探究野外地貌综合实践 第一部分教学活动设计 一、地理综合实践课的设计背景 大自然是最好的地理教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零距离向自然环境学习,这样既直观又能激发想象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在建立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充分体验地理知识的实用性,最终上升为理性认识。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同时满足学生探索自然的奥秘。”情感态度价值观中也强调:“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关心国情,关注环境,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今年高一是我省课程标准教材第二届学生,在高一的教学中我带领学生们开展过四次野外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还进行当地冬至日太阳高度角测量的实验记录,还有观察日出并据日出时间及当地经纬度计算昼夜长短等一系列室外的地理课的教学。在此我把第三次综合实践活动课做了整理与大家一起分享,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指正。 二、教学设计 1、设计思路 地貌随处可见,很多学生却视而不见,因此完全有必要结合实地情况进行教学。基于“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满足学生对不同地理的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等地理新课程理念,我设计了利用身边的丰富的地理素材进行教学的思路。通过情景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问题的认识,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获得知识,通过拓展应用使知识内化。这样学生所学的知识才牢靠扎实,而且印象深刻。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学科观测、地理实验。 (2)结合实例分析探究具体地貌的形成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让学生对地貌形态进行描述。 (2)让学生对地形的成因做简单分析。

开展地理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设计

课外地理教育实践基地的功能和应用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史地组邹春华 摘要:当今,研究性学习方式中的课外教育实践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我校作为江西省重点中学,在课外教育实践方面以地理课题组为突破口,加强 了对此的研究工作。课题组依据《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提出了以专题 研究性学习为主的高一学生地理研究性活动课程。本课题将依据学生特 点,并依托我校的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瑶里开展“关注科学、关注自 然、关注生活”的专题调查研究活动,以使研究性学习中的课外教育实 践课程顺利进行。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外地理教育实践基地 活动课程是以自主性、实践性和创造性为主要内容特征的课程体系,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中学地理活动课程既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又是当前地理教学改革从封闭式转向开放式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巩固和深化学生的地理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领域。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交际能力以及自信、毅力、灵活等品质。为了培养新时代的中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很有必要进行地理课外活动。 1.国外课外地理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概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理教育的发展受到新教育理念的影响,开始重视“户外教育”(这里指校外教育)。美国的中学地理教育强调对“真实问题”的学习,即以自然现象或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作为学习主题。英国中学的主要做法是带领学生开展商业(工业)点布局调查、植被普查、天气观察、考察生态农场和自然保护区或地质博物馆等活动,强调“在实地感受和了解地理环境”。德国在国家公园(也有植物园)等合作建立自然地理学习中心。新加坡教育部则制定有关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第一课时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的概念及我国农业发展状况,了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提高读图、析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理解农业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掌握阅读使用地图及图表资料,学会从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根据资料图片、乡土地理知识,说明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注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2.学会用表格比较的方法说明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尝试运用已学过的我国地形、气候等方面的知识,分析理解我国东西部、南北方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农业作为基础的重要性,熟悉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用实例说明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 理解农业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 教学方法 电子白板辅助教学读图分析小组讨论探究 课前准备 课件、课前学案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学生思考:你能说说歌词中提到了哪几种农业生产类型?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 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 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 听完这首歌,谁来回答问题。同学发言,导入今天学习的内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二、新课学习 (一)什么是农业?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刚才同学们说到了农业的一些部门,其实农业不仅包括种植业还包括林业、渔业、畜牧业。什么是农业呢?多媒体展示:出示农业的概念 师: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规律,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主要的农业部门有哪些?这个问题刚才我们已经说过了,谁来说一下? 多媒体展示:下列图片属于哪个农业生产部门?多媒体分别展示四组图片,每出现一组学生说出属于哪个农业部门。 种植业、林业、渔业主要包括海洋渔业和淡水渔业,我们靠海部分的渔业是海洋渔业,畜牧业。 师:下面来做个练习看看你是否理解农业。 展示练习:判断真伪。 判断下列活动是否属于农业,属于何种农业? 人工养殖珍珠、采矿、打猎、养鱼、造纸。 (二)农业与我们 可以说农业与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的吃、穿、用都离不开农业,请你说一说我们生活中吃、穿、用哪些来自农业? 多媒体展示图片,大家再来看这几幅图片说明分别来自农业的哪些部门。 农业不仅为我们提供吃、穿、用等物资资料也为我们发展工业提供原材料和消费市场。你能列举农业可为工业提供哪些原材料么? 师补充:棉、麻、丝为纺织工业提供原料,小麦、水稻、花生、油菜籽、牛奶为食品工业提供原材料;森林为建筑工业提供原材料;森林、皮类为家用品制作提供原材料等等。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能够知道农业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关系非常密切,下面关于农业地位的说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修订稿)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修订稿)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 境和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 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地理 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等地理核心素养,学会运用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 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有见识、有胸怀、有责任感、有行 动力的公民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 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通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 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2.构建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围绕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 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 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 3.创新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育和形成过程的要求与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生活等情境中开展丰 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直观、实时、 生动的地理教学环境。 4.建立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以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水平、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检测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价值判断能力、思维 能力、实践能力等的水平,全面反映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炼, 是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中或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

江苏省启东中学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学案:1.2 区域发展阶段

江苏省启东中学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学案 湘教版必修Ⅲ第一章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 班级学号姓名 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一、学习目标:1、能够说出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 业产值比重等)。 2、结合“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一实例,比较说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区域 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提高运用案例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 学习难点:区域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 二、浏览教材,自学填空 (一)区域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教材P8)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有哪些? 常用的指标有、、等。 2、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有什么规律?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与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表现出 ……的总体发展趋势。 (二)区域发展阶段 3、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哪些影响?(教材P8) (1)区域产业结构:传统农业占有的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型工业和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2)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缺乏拥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现代化交通线路数量,分布。区域对外开放程度,对外贸易规模甚小,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 (3)区域发展状态:整个区域处于状态。 (4)区域内部人地关系:。 4、工业化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哪些影响?(教材P9) (1)区域产业结构: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第产业在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劳动力开始由农业向业和 业大规模转移。 (2)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相继出现一系列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 基地。此时,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要显著地高于区域的平均发展速度,中心城市对于区域的 作用大幅度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程度逐步。 (3)区域发展状态:整个区域处于状态。 (4)区域内部人地关系:。 5、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哪些影响?(教材P11) (1)区域产业结构:加工制造业向型和型全面升级。第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相当大的比重。第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地超过第产业,科技、教育、金融、贸易、信息、旅游等部门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尤其是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2)区域空间结构: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络逐步形成。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区域的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 (3)区域发展状态:整个区域处于状态。 (4)区域内部人地关系:。 补充拓展一: 区域的发展由初期开发到成长壮大,随着资源开发规模的扩大,城市和工业区不断地向外扩展,人地关系越来越复杂,从相对协调走向日趋紧张,企业老化,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高,以及环境问题也接踵 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本章规划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在区域性经济发展中,经济总量增长与结构演进相互关联和互动。经济总量的增长为结构调整、转换、升级提供了经济基础,结构演进则增强了资源配置能力,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率,实现经济总量的更快增长。 工业与农业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工农业的增长和结构合理与否,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促进和延缓作用。工农业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可带来人类的不同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形成乡村或城市等不同的聚落形态。本章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Ⅱ》“第二、三、四章”经济地理的基础上,结合典型区域,以案例的形式,提供基本的思维方法、原理,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区域的认识,还能促使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学习到有用的地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区域经济发展在不同的区域表现为不同的发展前景。区域经济发展包括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它们都是在充分考虑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共同因素下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经济体。本章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布局和方向。 我国有许多农业生产基地,不同的地区,其生产情况、面临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尽相同。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是我国农业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区域,发展条件优越,以东北地区为例,不仅可以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还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我国工业基地既有面临困境的老工业基地——辽中南重工业基地,也有经久不衰的沪宁杭工业基地和京津唐工业基地,也有改革开放后以新兴工业和轻工业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工业化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而从发展的方向来看,各地从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更可以找寻发展的有利条件,具有更广泛的借鉴意义。工业化的实施,必然使非农业人口在一地聚集,导致了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缺乏科学指导而造成某些城市化问题,具有普遍性。因此,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了解工业和城市发展的典型案例。 通过东北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案例教学,可了解经济领域发展的内在规律,达到知识迁移的效果。 本章教学时间共7课时,第一节3课时,第二节2课时,问题研究2课时。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从容说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目前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不同地区,人们以惯有的生产方式经营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实现区域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如何才能使各地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潜力,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是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学习有用的地理等新理念的体现。 区域农业发展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稳定的农业模式和结构,地理条件是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教材以东北地区的区域农业地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教材在处理影响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时,分析了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对东北地区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阐述,并不面面俱到,做到综合性与主导性因素统一,充分体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修订版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修订稿)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组 2017年4月5日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1 (二)基本理念1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2 (一)学科核心素养2 (二)课程目标4 三、课程结构4 (一)设计依据4 (二)结构5 (三)学分与选课6 四、课程内容7 (一)必修课程7 (二)选修Ⅰ课程10 (三)选修Ⅱ课程15 五、学业质量标准 (28) (一)学业质量标准水平 (28) (二)水平说明 (34) 六、实施建议34 (一)教学与评价建议34 (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51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58 (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60

附录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 (64) 二、地理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65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学会运用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有见识、有胸怀、有责任感、有行动力的公民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 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通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2.构建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围绕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

第1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教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 二、地理条件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3.地理条件分析 ⑴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

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策略

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策略 摘要:地理综合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层面,在综合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可以 全方位地提升地理学科的知识能力和地理模型构建的思维能力。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系列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途径,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地理;综合实践 引言: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学校对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加重视。教师可以通过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实践相结合、转变授课模式、开展具体户外活动等方式,实现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与核心素养的密切联系,从而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 地理素质培养教育工作。 一、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实践相结合 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习惯中随处可见,尤其是高中所学的地理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实践活动息息相关,我们学习地理知识的目标也是将所掌握的知识合理地应用到生活实践当中。这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任务的备课过程中重视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核心素养的渗透。教师通过让学生认识地理、运用地理达到增强学生对地理深层次认识的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高中人教版地理《城市空间结构》介绍的高级住宅区分布特点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同学呈现出高级住宅区的分布情况。学生对这些高级住宅区分布情况进行详细的观察分析,从而自主总结出高级住宅区的分布特点。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结合所学到的地理知识进行补充和完善。这样教师通过尽可能地创设具体的实际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现实生活中的地理情况,从而帮助学生提升 从生活中认识地理、了解地理并合理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高级住宅区的特点与自己居住的城镇地图相结合,找出城镇适合建立高级住宅的地域,并指出选址合理的理由,从而让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地理知识,进一步深化地理课程知识。通过地图的联系,学生可以构建发散性思维能力,帮助学生 在理论知识基础上联合实际生活,在生活中体会学习理论知识的乐趣,增加学习地 理知识的信心,从而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热爱。 二、转变授课模式,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模式 为加强学生地理知识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通过大量的课堂学生互动、小组讨论形式促进师生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地理想象能力,通过教师的知识讲解与学生的图形思维能力、空间构建能力相结合,加 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学生在课堂交流过程中的思维碰撞促进自身知识的完善,增强了学习的体验感,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先进的教学仪器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打开学生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例如,在《地球公转》一章的教学任务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手段构建四个地球的昼夜变化图像,并在这些图像中呈现出一年四季地球受到的光照影响,通过投影设备可 以将四个季节的地球昼夜分布图依次展开,利用先进的设备为学生思维想象能力的锻炼提供基础。教师让学生在阅读教材内容后仔细观察这些图像的特点,使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地球不同季节的光照分布模型。学生通过对每个模型进行对比,在自己的思维中区分各自的特点。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地球公转时由于光照的不同对季节变化产生的影响,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构建能力。 三、开展具体户外活动,增强学生地理具体实践能力

《区域农业发展》学案

4.1《区域农业发展》第一课时学案 我参与,我快乐;我合作,我进步!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东北地区的范围以及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2.理解东北地区因地制宜组织生产,形成不同特色的农业布局。 3.以在学习“东北地区农业”中所掌握的分析方法对其它区域实行分析,学会实行知识、水平的迁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东北地区的位置、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设置问题情境,讨论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与农业布局的关系。 3.学生使用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尝试小组合作分析其他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升地理审美情趣。 2.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合作探究的水平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 3、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一、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 二、地理条件 1、东北主要范围:(行政区)、、、 2、东北成为我国主要、、生产基地的条件。 (小组合作学习)对照书本P60页,讨论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1)东北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有利:绝大部分属于气候,同季,基本满足一年一熟需求。 不利:农作物易受的影响。 (2)地形:东北地区包括、、三类地形区,从而为农业经营提供了条件。 (3)土壤:土广布,土层,含量高。 (4)东北主要的社会经济条件: ●我国重要的,(工业提供设备、等,又从农业获取原料。) ●发达,拉动本区的外向型经济。 ●开发晚、低。(机械化水平、良好的生态和资源决定其可发展、农业。)(小组学习成果展示)评价东北发展农业的条件。 (小结)区域农业发展分析思路。 四、学以致用 (讨论环节)结合下列给出的相关襄阳的资料,谈一谈你对襄阳地区农业的理解和建议 材料一:襄阳地形襄阳属于中国地形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武当山余脉的山区,中部为较开阔岗地平原,东部为大洪山和桐柏山之间的低山丘陵区, 材料二:襄阳气候襄阳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具有明显的南北过渡性。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雨适中,雨热同季等特点,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越的气候条件。 材料三:襄阳土壤襄阳市地形复杂,植被类型多样,受气候及人类长期生产活动的影响,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土壤。耕地土壤尤其是水稻土比重较大。 材料四:襄阳交通襄阳自古为交通要塞,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历为南北通商和文化交流的通道。如今的襄阳更是交通优势突出,以襄阳为中心的高速公路呈双十字形与周边城市相联。 材料五:襄阳人口截止2009年末,襄阳全市户籍总人口为588.88万人。其中农人口331万人。 材料六:襄阳工业襄阳市是全国十大工业明星城市之一,是中央、省属三线军工企事业集中的城市,工业总产值仅次于武汉市,居湖北省第二位。纺织工业是全国39个重点城市之一,全市工业已发展形成以轻工、纺织、机械、汽车制造、电子、医药、建材、冶金、化工、食品为主要产业支柱的工业体系。 材料七:襄阳是农业大市,农业基础较好,先后被确定为全国20个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十大夏粮主产区之一、三大芝麻产区之一、全国商品肉牛生产基地、秦巴山高香茶种植基地。初步形成了以粮食、油料、茶叶、棉花、水果、畜牧、蔬菜、林特为主的8大主导产业。 【课后练习】 1、关于东北地区的叙述,准确的是() A.东北区域就是指东北三省B.东北区域跨三个温度带,四个干湿带 C.三面环山,是我国最大林区D.耕地面积广大,但人均耕地少 2、三江平原土地肥沃,但2000年国务院下令停止开垦,你认为主要原因是() A.东北地区粮食过多,出售困难B.将剩下的荒地作为今后发展用地 C.近些年气候干旱,土壤肥力降低D.保护湿地,改善生态环境。 3、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与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商品粮基地相比,东北地区的优越条件是 A.单位面积产量高 B.地广人稀 C.交通发达 D.水热条件好 4.关于东北地区资源的优势,叙述准确的是() A.绝大部分平原地区是黑钙土,其有机质含量全国最高B.山环水绕;平原相间分布,不利于农业大规模机械化 C.可耕荒地多,自然肥力高D.人多地多,人均耕地全国最高 5. 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A 东北地区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地区 B 东北地区气温低的原因主要是海拔较高 C 热量是限制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气象因素 D 东北地区的气候要素中,水热配合不佳 6 我国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基地是() A.江淮地区B.三江平原C.江汉平原D.东北平原 谢谢同学们的参与,我参与,我快乐;我合作,我进步!

高中人文地理考查实践活动

高中人文地理调查实践方案 一、地理实践的目的及意义 1.目的: (1)理论联系实际,让课堂从教室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到现实之中去实践,从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巩固知识,进一步认识自然、社会,体现地理科学的奥秘; (2)体现乡土地理教育的价值观; (3)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4)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 2.意义: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是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以丰富的自然、社会等教学资源让学生直接获得经验的一项生活体验性活动。在地理教师指导下,培养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感受生活、学以致用的能力。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之一。 二、实践内容和基本要求 本次课外实践活动,主要是在校外指导学生对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鉴定;识别城市土地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现状;调查荒废土地的演化历史,探寻其荒废的原因;了解社会对荒废土地的认知态度和期望;目前政府对荒废土地的管理、长远规划等。此外,学会判读地图,在地图上定点;绘制调查路线和简易的区域素描图;学会采访和收集地理信息的方法;编写课外实践报告。 三、课堂教学内容和依据 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功能分区 四、调查实践过程 (一).准备阶段 1.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考察活动路线、活动环境及安全因素估计,实地探测。 2.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做“地理实践活动方案”。 3.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4.安全教育、环保教育、活动纪律教育。 5.实践活动小组划分。 (二)走访调查阶段 本次综合实践内容为高中区域地理的相关内容,涉及地图判读、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类型、交通、经济、国家政策等诸多内容。 地点一:磁灶镇陶城路 第一组: (一)活动内容 1.观察、记录废弃土地地理位置、地形、地貌、面积、形状。 2.观察、记录废弃地目前利用状况。 3.观察、记录废弃地周边土地利用状况、交通状况。 (二)任务1.记录并整理废弃地的利用现状; 2.亲手绘制废弃地地理位置示意图; 3.采集和整理相关图片 4. 结合自然地理要素总结该片土地废弃的原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