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特殊家庭学生的问题化个案研究

小学特殊家庭学生的问题化个案研究

小学特殊家庭学生的问题化个案研究
小学特殊家庭学生的问题化个案研究

小学特殊家庭学生的问题化个案研究

华师大宝山实验学校穆金娣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现状分析:

我校小学部现在有20个班级,小学生人数达813名,据各班班主任统计结果看,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已达62名,占总人数的7.7%,在这些学生中,学习成绩中差、较差的占40%

以上,个性不健全的,如性格孤僻、怪异、行为习惯不良等情况占53%。因此如何对他们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使他们获得应有的良好发展,不仅关系到这些学生本身,而且还关系到未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对他们特别地关注,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从而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消除心灵创伤,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二)关键词的界定:

本文中的“特殊家庭”是指单亲、再婚家庭或父母关系紧张的“危机”家庭,子女领养家庭、隔代代管家庭以及家教失控的家庭等。

(三)研究的意义:

特殊家庭的子女因为所处家庭的特殊,又处在成长阶段,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心理健康、行为习惯等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如果纠正不及时,很容易成为真正的问题生。而且,青少年的成长要受到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四方面因素交互影响,若任何一方失去功能,也将催化青少年产生偏差行为。因此,我们意在通过问题化的个案研究,以开展班队主题活动、心理训练活动、体育锻炼活动、音乐学科兴趣活动、班级特殊关爱活动、社区协同教育活动等预防措施,走进学生心灵,引领他们走出心理误区,使他们健康快乐地生活。所以,我们提出“小学特殊家庭学生偏差行为的问题化个案研究”的课题,主要想结合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通过对校内20个特殊家庭学生的个案跟踪研究,抛砖引玉提出一些矫正措施和工作思考。

二、研究过程及成因分析:

(一)不同类型特殊家庭及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成因

我们通过了近一年的跟踪研究、调查与收集,对不同类型特殊家庭学生的种种表现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他们的心理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单亲家庭:英国心理学家海尔特研究发现,双亲不和比双亲不全有更坏影响。父母离异前的“内战”,离异后的互相攻击,会使子女多生严重的心理变态以及反社会行为。据我们调查的情况看,因夫妻关系恶化导致家庭破损的在校学生绝大多数思想行为偏差较大,切

学习动力不足,有很大困难。

2、再婚家庭:由于偏见等原因,许多子对孩继父或继母持不信任态度,对他(她)们的言行很难接受,不愿向他们敞开心扉,甚至在亲生父母面前也不愿吐露心声,认为人人都不可信,久而久之,便产生孤独感,表现出不合群的个倾向,给对孩子的教育增加了难度。据调查,特殊家庭的孩子心情不舒畅时,多数不愿向旁人倾诉,而是多选择通过暴力动作来发泄情绪的方式减压。大部分此类家庭的同学不愿与正常家庭的孩子交往,而喜欢和同类型家庭的孩子交往,因为在他们身上有较强的同病相怜的倾向。

3、“危机”家庭:我们常把一个家庭关系比做三角形。良好的家庭关系是类似于一个等腰三角形,夫妻构成这个三角形的底边,孩子则是三角形的顶点,顶点到达底边的距离应该是接近相等的。然而,当家庭里的三角关系已经出现“扭曲”时,往往造成孩子和父母亲之间乙方“抱”得太紧,另一方被排除在外。殊不知,处在儿童期的儿童同时需要父亲母亲角色的认同,需要学习男人的规范性和力量性,学习母亲的细心和坚忍。当父母的功能缺失时,孩子自然会出现诸如自我控制力差,做事拖拉等毛病。

以上三类家庭学生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及产生性格上的缺陷集中表现为:

(1)自卑心理。学龄期的孩子正是生理和心理发生变化的时期,这一时期,孩子的情感非常脆弱。家庭的破裂,给本来就很脆弱的心理又蒙上了阴影。他们自感不如人,矮人一等,害怕别从谈及此事,生怕老师、同学看不起自己,因而对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特别敏感。据调查,所有的同学不愿让人知道自己是特殊家庭的孩子,越是年级高越是不愿让人知道自己家庭的情况。83.4%的同学有自卑心理。一年级沙某,父母离异后,随父亲生活,每当老师问起其家庭近况时,该生或沉默不语、或泪流满面,显得沮丧、自卑。三年级杨某,父母离异后,与母亲一起生活。他从来不谈自己家里情况,班里同学也不知道他家的特殊情况。一次偶然的机会,班主任知道了此情况,就对他进行了家访,在家访中,小杨妈妈再三恳请老师保密,因为儿子害怕同学知道此事,会瞧不起自己。像这样的现象不是少数,其他一些离异家庭的同学,对老师、同学的关心也常抱有戒心。

(2)孤独心理。破损家庭不利于家庭生活维持和家庭职能的正常发挥,这类家庭的家长常要扮演双重角色,而这种双重角色的权威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孩子总觉得少一个能理解自己的人,有些单亲家庭,担心孩子在外面吃亏,而不许孩子和任何同学接触,甚至强迫子女与原配偶断绝来往,据调查,义母离异后,子女与另一方来往的只占三分之一不到,而与另一方从不来往的占到近三分之二,也有的父母因婚姻的不幸,自己的心理也有障碍,出于对前夫或前妻的憎恨,向孩子灌输对方如何坏,要孩子一定要争气。有时稍不如意就拿孩子打骂当出气筒发泄情绪,使孩子感到很苦恼很无助,内心的情感不能向父母倾吐,又不愿向

老师或同学诉说,久而久之形成孤独心理,据调查,离异家庭的孩子多数性格较孤僻压抑。如五年级王某,父母离异后与母亲一起生活,母亲是单位行政人员,每天晚上七、八点成钟才回家,平时母子俩交流很少。虽然母亲总在孩子贬低前夫,但孩子在作文中多次回忆了童年时代爸爸与自己一起玩耍的快活情景,文中的爸爸是多么的爱家、尽责,在孩子的心目中爸爸俨然是个和蔼可亲的好爸爸。。

(3)逆反心理。逆反心理表现为“你要我这样,我偏那样”的情绪。这往往是一种由于家长本身有令人不能原谅的错误而给孩子造成的心理上的不信任、厌恶和消极的对抗情绪。学生郭某,父母分居后与母亲一起生活,由于母亲的工作性质要经常在外应酬,好几次到晚上8点多钟还不来接孩子,父亲偶尔回来看孩子,但也只是询问关于她妈妈平时的“劣迹”,有几次还在校门口当着孩子的面争执不休,要房子不要孩子。父母不是把孩子当“皮球”,就是把孩子当“砝码”,以此来要挟对方,忽视了子女和谁一起生活更有利,使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阴影。孩子虽不愿与之生活,但又无法摆脱。久而久之发展到产生对立情绪,甚至对周围同学老师产生仇视。据该生班级班主任反应,每当有学生向老师反应她不守纪律、不按时完成作业时,她总会在事后以各种理由找茬施以报复,或骂人、或打人,有时还扔掉同学的学习用品,藏匿或撕烂同学的练习本,而且拒不承认是自己做的。

究其原因,在儿童的成长中,家庭中的父母无疑是不可取代的重要他人。他们对儿童的态度、看法、行为、言谈,无疑会影响儿童的各个方面。而特殊家庭中,父母或父母中的一方或因离婚或因死亡,而无法给予孩子更多的照顾、关爱。这在孩子看来(因为孩子年龄小,无法独立作出判断,无法深入剖析事情的真相,只看到表面现象),他们只会觉得自己是不受欢迎的,因此父母才会分离,家庭才会破裂,父母才会抛弃自己,自己是没人要的小孩。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有着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而特殊家庭的孩子,其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得不到充分满足,从而容易不安、敏感、自卑。

4、隔代抚养家庭:据了解,独一代父母大多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工作繁忙,生活压力大,一些人并且内心尚未成熟,无法适应为人父母的角色转换。“谁来带孩子”成了困扰他们的问题。于是,祖辈隔代抚养第三代俨然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对于很多老人来说,养育孙子、孙女是他们主要的精神寄托,极易对孩子溺爱。然而,这钟教养方式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会变得任性、贪婪、自以为是,甚至小小年纪就学会了推卸责任。

在隔代抚养家庭中,大部分子女开始隔代抚养的年龄多在婴幼儿时期,没有形成强烈的亲子依恋,亲子亲密度较低;其次,亲子双方信任不足,子女对父母的依赖性较低,不愿与家长分享心事,家长也认为在祖辈的教育下,孩子的自主能力差,自立、自制能力不强,对

孩子所做出的选择不信任;再次,父母工作忙,无暇顾及孩子,致使亲子沟通的次数少,内容单一,也大大影响了双方在沟通上的主动性。

5、家教失控家庭:

家长对子女过于溺爱或者保护过度,孩子就会认为周围的世界都是在自我的掌控之中,自我无所不能,同时也会因为这种虚假的自我效能感过于美好而不愿意离开这种感觉,沉溺于这个阶段不愿长大。这样的孩子在成人后依然会保留着“我是世界的中心,周围人都应该满足我”这种幼稚心理,不能和周围人形成成熟的互动。得到过多宠爱让她始终需要成为“第一”

小嘉是一个独生女,家人和周围的人都极其宠爱她。在小嘉的印象中,从小她就像一个小公主一样,想吃什么就吃到什么,想买什么就拥有什么。特别是母亲认为:“女孩要娇着养”,所以只要她一声令下,家人都会尽量满足她的各种要求,看到她吆五喝六的样子,还会觉得她很可爱。小嘉即使有时言语行为有些过火,也根本没人指责或者严厉地管教她。逐渐地,小敏也就养成了这种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在班里,一旦别人没有满足自己的需求,小嘉就会认为是别人的不对,多次与同学发生冲突;对老师也一样,她希望老师总是称赞自己,表扬自己,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应该受到特殊对待。

以上两类家庭学生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及产生性格上的缺陷集中表现为:

(1)自我效能感缺失

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最早、最多,同时也是最大的。父母的自我效能水平、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所处的社区环境及家庭结构,都会不同程度影响家庭中的子女自我效能的发展。隔代抚养,即由祖辈抚养孙辈,是中国当前广泛存在的一种家庭养育状况,而这类家庭教育中最大的问题是溺爱,导致孩子自我效能感缺失。

由于隔代抚养,老人特别心疼孙儿孙女,加上退休以后,原来工作上、事业上重要的事情都成了浮云,便一心扑在孩子身上上,以此来填补自己时间的空白,挥洒自己的爱心,这样便容易自觉不自觉地出现溺爱,其主要表现包括给孩子过多的零食、玩具、服装,在孩子的玩耍中缺乏引导,生怕孩子磕了碰了不让孩子接受有挑战性的活动,对孩子在学习上和校内外的表现不做分析不提要求,在孩子与同龄人出现冲突纠纷时一味偏袒自家孩子而不是在是非上进行辨析等等。

“隔代抚养”常会导致孩子的社会适应性大打折扣。孩子具有模仿的天性,由老人抚养的孩子往往会在潜移默化中模仿老人的一些习惯,比如动作慢,做事缩手缩脚,而且容易滋生自私任性、娇生惯养、生活自理能力差等毛病,从而限制了孩子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

(2)自恋、依赖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的自我中心特点大多表现为自我重视、夸大、缺乏同情心、对别人的评价过分敏感等等。他们一听到别人的赞美之辞,就沾沾自喜,反之,则会暴跳如雷。他们对别人的才智十分嫉妒,有一种“我不好,也不让你好”的心理。在和别人相处时,很少能设身处地理解别人的情感和需要。由于缺乏同情心,所以人际关系很糟,容易产生孤独抑郁的心情,加之他们有不切实际的高目标,往往易在各方面遭受失败。

依赖型人格的表现形式为:在孩子印象中保护他、养育他、满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万能的,他必须依赖他们,总伯失去了这个保护神。这时如果父母过分溺爱,鼓励子女依赖父母,不让他们有长大和自立的机会,以致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会逐渐产生对父母或权威的依赖心理,成年以后依然不能自主。缺乏自信心,总是依靠他人来作决定,终身不能负担起选择采纳各项任务、工作的责任,形成依赖型人格。

“不断累积的父母的爱会支撑我们的一生。”心理分析学家菲利普·格兰贝尔说道:“可是如果太溺爱,就会使孩子产生这样的信念:整个世界都必须在我的脚下。”家人的过度宠爱往往造成一些人对他人傲慢无礼的态度。他们觉得自己是父母眼中最强、最漂亮和最优秀的,因此肯定自己在别人眼中也应该如此。失去巅峰的地位就意味着失去父母的认可,随后失去社会的认可。

(二)特殊家庭学生的行规偏差与学业后进的成因

1、学校教育归因分析

教育方法失当“造”出了后进生

当今我国的教育并未彻底地从应试教育的误区走出来,小学教育仍围绕着升学这一硬指挥棒转。分数不仅成了学生的命根,也成了教师、学校的命根。这就导致一些教师和学校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致不能长久地坚持甚至放弃了对特殊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这些特殊学生便沦为了后进生。教师错误的教育方法包括:随意批评,不分场合;讽刺挖苦,不留情面;只知训斥,不讲说服;状告家长,转嫁教育;弃之不管,放任自流……上述种种,直接带来的是师生的对立,把孤立无援又不知所措的特殊学生“逼”进了后进生的群体。

2、家庭教育归因分析

家长教不得法,娇严失当。有的家长过分宠爱自己的子女,捧他们为掌上明珠,把他们当作“小皇帝”、“小公主”,娇生惯养、包庇纵容、放任不管;有的家长粗暴无知,对子女抱有“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动不动就施加打骂,家庭缺乏温暖,或家庭成员之间要求不一致,使子女无所适从;有的家长纵容子女贪图享受安乐,给子女灌输一些“学习无用”的思想等。

这就使身处特殊家庭的的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3、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生自身没有端正好学习态度,没有培养起责任感。由于家庭教养功能的缺失、偏差和误区,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对立情绪,不愿接受教师和家长的正面引导,无法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沉醉于低级趣味的东西,甚至接受完全错误的东西,屡犯屡错、屡教不改。

基于以上几点原因,导致特殊家庭学生间接成为行规偏差生和学业后进生,严重影响了校风、班风,并给提高教学质量带来阻力,使学校德育工作面临复杂的处境,其数量和程度的蔓延也使特殊学生的德育转化工作难度越来越大。

三、针对特殊家庭的学生的教育转化策略

特殊家庭子女就像海面上行驶的一叶孤舟,如果舵手能正确掌舵引导,他们同样会避过惊涛骇浪,渡过暗礁险滩,安全抵达胜利的彼岸。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做好特殊家庭子女心灵上的舵手,使他们能茁壮地成长、成才。

1、多渠道多角度,充分了解学生情况。

班主任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学生的心理障碍,多渠道、多方法,走进学生心灵,帮助学生挥去心灵上的阴影。

(1)细心观察。心理上存在问题的学生在行为上多表现为沉默、自闭、孤僻等异常现象,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留心观察,善于发现这类行为特殊的学生,时刻关注;

(2)触膝谈心。班主任要对特殊家庭学生多关心,多帮助,取得他们的信任,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多找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3)定期与学生家长电话沟通或家访。通过电话联系和家访,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家庭真实情况,另一方面通过与家长的接触、沟通,可以了解这些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及家庭教育的开展情况。

2、多沟通多包容,做好学生个别教育。

班主任在充分了解这类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心理特征后,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教育他们,使他们像其他同学一样沐浴生活和学习的阳光。

(1)用爱心感化学生。家庭不幸的学生,尤其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爱。班主任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他们缺失的父母之爱,多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多为他们排忧解难,经常和他们谈心,及时发现和纠正他们的心理问题,加强对他们的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自立自强的生活信念。

(2)加强沟通,充分发挥家校合力。这类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一定要争取家长的密切配合。班主任要定期与家长电话联系或家访,和学生家长深入交流,介绍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了解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启发家长主动关心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弥补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感情缺失;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掌握并应用正确的教育方法。

(3)发挥班集体功能,感受集体的温暖。召开“左手右手”主题班会,以班委为核心,动员全班同学从生活、学习上关心帮助这类学生,让缺失家庭之爱的他们从班集体中得到家的温暖,坚定生活充满阳光,感受校园生活的快乐。

(4)适度宽容,允许学生犯“错误”。特殊家庭学生身上往往存在习惯性的“毛病”,如自由散漫、孤僻自闭、存在暴力倾向等,虽经班主任常态化的教育,往往是时好时坏,反反复复。对这样的学生,班主任要有十二份的耐心和足够的宽容,不能总找他们的“茬”,总是“批评”和“指责”,要允许他们时常犯点在班主任可控和可预见范围的“小错”,给他们逐步改正错误的时间和机会,并与他们共同制定改掉“毛病”的进程表,班主任随时充当引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

(5)赏识教育,放大学生的闪光点。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特别留意这类学生的优点,创造让他们展现自己个性的机会,并适时地给予“赏识”,唤起他们的自信,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坚定学习与生活的勇气。

由于种种原因产生的特殊家庭,受害最深的是他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他们需要我们的“理解和帮助”,他们最缺的是“关心与呵护”,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应主动承担起这份责任,让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也充满阳光。

3、校本培训,加强指导者队伍建设

开展特殊类型学生家庭教育指导,建设一支家庭教育理念新,家庭教育指导经验丰富的指导者队伍是十分重要的。我校重视对这样一支队伍的建设,成立了由德育教导、课题组老师、班主任老师及学科老师共同参与的家庭教育指导者队伍。通过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形式来提升指导者队伍的能力。我们引导老师阅读《家教漫谈》、《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等书籍,帮助老师进一步解读了特殊类型学生的分类、特征、成因及对策;帮助老师分析特殊类型学生家长的教养方式;组织老师学习了特殊类型学生家庭教育指导原则与方法;聘请有关专家对老师进行培训和指导,使他们逐渐掌握开展特殊类型家庭教育指导的基本方法。学校还以论坛形式、展示观摩等形式组织开展了特殊类型学生个别教育视频观摩研讨活动;特殊类型学生家庭教育指导方法的征集活动;特殊类型学生家庭教育的个案分析;特殊类型学生家庭活动设计指导方案等。通过各种学习、研讨活动,我们的指导者明确了特殊学生家庭教育指导的重大意义,知晓了指导任务,掌握了沟通指导的技巧,优化了指

导方法。

4、开展活动,提高指导的实效性

学校对特殊类型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进行一次分析;每学期制定一份特殊类型学生的家庭教育指导计划;每月对特殊类型家庭教育情况进行一次上门指导;每周对特殊类型学生进行一次教育评估并向家庭作一次反馈。我们还要组织不同形式的特殊类型学生及家长座谈会,向家长介绍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对孩子教育方法以及为他们解答一些困惑。

根据五种类型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突出问题,我们学校分别设计了活动指导菜单,并组织相关的培训,重点解决提高特殊学生的家教观念,改进家长的家教方法的问题。我们的培训内容有:亲子沟通类——如何与孩子说说心话,孩子有了烦恼怎么办。学习指导类——怎样协助孩子按时完成作业;如何与孩子一起制定复习计划;习惯养成类——如何教孩子与人交往等。

每学期,学校开展亲子沙龙活动,通过游戏、影片欣赏、读书征文等形式增进亲子情感,改善关系,让家长在活动中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

每月,班主任和课任老师对班上特殊家庭学生在校的行规、学习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估,提出相应的家庭教育指导意见。班主任老师通过家访的形式及时了解家长的教育近况,同时将学生的情况向家长反馈并,指导家长调整家庭教育策略和方法。与家长零距离接触,一对一指导,使家长的家庭教育更有针对性。

四、研究中的反思:

对特殊家庭学生的各类问题需要开展持续的有效的策略研究,并针对其异常心理行为特征进行预防和矫治,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这对学校和社会都将起着积极作用。教师对学生诚挚热爱的情感,能够感染打动学生,乃至转化为学生的心理动力,影响其品德的形成和个性发展的方向,要以身作则,关心教育这样的孩子,并利用自身特殊的地位,协调好家庭、学校、社会和孩子的关系。

文献参考

1、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左丽华、高建华:《行动——成长骨干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3、李晓雯:《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4、李玉龙:《做成功教师的38个切入口》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抓住差生转变的契机教书育人》哈尔滨师范大学,2003

6、马忠虎:《家校合作》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7、张像葵:《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五、相关研究案例附件

特殊家庭学生教育案例

家庭是遮风避雨,释放压力,积蓄精力的港湾;对未成年的学生来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是成长不可或缺的一方天地。父母是他们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在完整、健全的家庭教育中才能实现身心的全面发展。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离婚、犯罪、交通事故等大幅增加,致使现代正常家庭体制分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很多正常家庭的格局被打破,由此产生了单亲家庭、离婚后重新组合家庭等多种类型特殊家庭。离异子女的教育问题便是其中的问题之一。就我们班级来说,44位同学中有两名同学生活在离异家庭中,一名是和父亲以及后母生活在一起。还有一名同学情况更是特殊,父亲是尿毒症病在床上,母亲离婚后不管孩子,孩子跟着奶奶以及姑姑生活。家庭经济条件也比较拮据。我今天阐述的是这名和父亲以及后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状况。案例:

一、问题概述

杨某,女,7岁。是我班一名普通的学生。她性格内向略带有自卑感。课堂表现平平,不喜欢举手发言,不爱和其他同学交流,下课常常独自坐在课桌前发呆。家庭作业质量很差,马虎,经常有不做或是漏做。英语更是很差。不会读的单词和句子很多,考试成绩经常不及格。导致她性格更加内向。

二、原因分析

通过和她谈话以及给她的父亲和母亲打电话沟通,我了解了一些孩子的生活状况。她其实是一个性格外向的孩子,是父母亲的离异造成了孩子性格上的巨大变化。她的父亲是一个很能干的人,因为嫌弃母亲而又另外组织家庭。所以,母亲对父亲的怨恨很深,她在离婚前的一段时间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时,把这种怨恨种子埋在了孩子的心里。可是迫于生活的压力没有能力抚养孩子,只能将孩子忍痛判给父亲。父亲因为不满孩子母亲的种种做法,所以离婚后剥夺了她每月一次探视孩子的权利。这样,孩子思念母亲,又得不到父亲的安慰。日积月累导致孩子上课时也不能集中精力,听课效率低下。家庭作业也没人辅导,所以成绩不佳,生活中的阴影给她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创伤,性格也就有了巨大的变化。

三、心理辅导和教育的过程

第一步:倾心交谈,坦然接受父母离异的现实。

我利用课间,中午休息时间,和她谈心。了解她早餐吃了什么,谁送她上学的,今天谁会来接她。让她知道自己在老师心目中与其他同学没有什么两样。并通过谈话,让她知道其

实父母离婚并不是一件多么见不得人的丑事情。很多孩子在父母离婚后,通过自己的努力生活和学习得并不比别人差。让她愿意和我交谈,并把我视为朋友。

第二步:加强与其父母的联系,说服其父母,虽然离异了,也要尽父母的责任,使其感觉到父母还是爱她的。

通过与她母亲电话联系,母亲得知孩子的现状也很焦急。我答应每周三的中午让她们母女同一次电话,让母亲和女儿长谈。让她消除对父亲的怨恨,让她了解父母离婚这个现实。每个月让母亲来学校一次,探望女儿,以解孩子对母亲的思念之苦。同时我也积极地和她的父亲联系。虽然,她的父亲不愿和老师交流这方面的事情。但是,我发现她的后母倒也还和善。于是,我就把他当成杨的生母来交流。生活中我发现她有什么问题,就直接和她交流,学习中需要什么帮助我也和她说。她倒也能够做到称职,孩子在生活方面和学习方面倒也有些进步。

第三步、挖掘其闪光点,帮她重新树立自信心。

杨某虽然成绩不是很好,但她对音乐,书法感兴趣。因此,利用她对音乐的兴趣,在班干部选举前我有意让她展示自己,果然如我所料,后来她当选了班级的文娱委员,并在之后的班级工作中参与黑扳报的设计。由于我经常性的谈话和鼓励,给了她自信,也让她多了些朋友。课下我看到她和同学交流了,也和同学游戏了,性格变得开朗了许多。自信心的增强会迁移到其它方面的活动和学习中去,每次活动结束,她的脸上都露出了舒心的笑容,我常会摸摸她的头,鼓励她这样学习成绩就一定会赶上来。

四、教育效果

通过深入的沟通和谈心,加强家校联系,挖掘其闪光点,杨某取得明显变化:

1、行为方面

不再沉默寡言,性格变得开朗了,成绩也有起色了。孩子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愿意和老师以及同学交流。

2、学习方面

对学习也开始产生了兴趣,课堂上专心听,有时还举手要求发言,家庭作业基本能按时完成,学科成绩稳步提高。

五、案例反思

1、杨某的转变过程告诉我们,对学生正确的心理健康辅导,是转化他们的重要手段,因此,老师要深入了解其存在的心理障碍,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杨某是离异家庭的子女,由于缺乏父母的爱,其心灵很容易受到伤害,往往对老师和同伴的关爱有一种特别的渴望。师爱和友爱虽不能代替父爱和母爱,但至少可以使学生感受

到学校生活的温情和暖意。因此,作为老师需用父母般炽热的爱去温暖其心灵,塑造她健康的人格。同时还要动员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力量,用温暖的集体来感化、帮助她。

3、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注意挖掘其闪光点,多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教师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应多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让他们的亮点得到充分的发光,

使他们由被动变主动、由消极走向积极。

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没有挫折。对挫折如果处理得好,能够成为学生进步的新起点、前进的新动力;处理得不好,则会变为思想上的下滑点,倒退点。离异家庭学生身上的挫折点很多。不仅表现在父母的离异上,在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都有挫折,为此,教育者必须首先抓住这一思想转变的关节点,及时地进行劝慰,开导。用真情去打动学生,用实意去感化学生,使学生从教育者身上获得爱的温暖。对离异家庭学生的教育工作是复杂而又艰巨的,还需教育者不断地探索和研究。让这些学生在承受着家庭的不幸的同时,能够在学校获得一种完整、全新的教育,能够在学校得到心灵上的补偿,使他们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这也是所有教育者的共同心愿吧!

给你我的爱

——离异家庭子女如何教育六岁——是一个多么诱人的年龄,天真烂漫属于它,活泼可爱属于它,它应该是灿烂的,丰富多彩的。可是当我刚接到这个一年级班级时,有一个小女生却和这些词无缘,在她脸上找不到一丝笑容,好象她是个不会言笑的孩子,她的名字叫cc。

一、问题概述

她矮矮的个子,黑黑瘦瘦的,常常梳着两只羊角辫,目光深邃而无光,不太爱笑,性格有些不合群,穿着虽然整洁。她留给我的印象是和这个年龄有些吻合。在新学期开学不久的一次品社课上,上课的时候讲到每个孩子都一个幸福的家庭,有疼爱他的爸爸妈妈,无意间发现cc的眼眶红红的,将头暗暗放在手臂上,紧紧的皱着眉头。渐渐地,半个学期过去了,新同学们慢慢熟悉了,午间、课间休息的时候,其他孩子都聚在一起唧唧喳喳地聊个没完,惟独她只会坐在那只属于她的位置上地远远地听着,不参与讨论,好象在她周围的一切与她相隔得非常遥远,就连轻松、快乐的唱游课,她也不太言笑,心里好像心事重重的样子。

看着这一切,我无意识地感觉到,她一定有着一段不寻常的经历。当我的目光再次和她那无助的目光交汇时,我的心颤抖了,我无法不去接近她,无法不去关心她,我想:我要用母亲般的爱去叩开她心灵深处的窗户,让她享有同龄人所有的欢乐。

二、原因分析

于是,我有意无意地去和她接触,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摩,一个浅浅的微笑,这些都给了她精神上的鼓励,后来,我从她的口中点点滴滴地了解到:她很爱自己的爸爸和妈妈,很期待周末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公园游玩。可是当她很小的时候,父母之间的感情就亮起了红灯,家庭矛盾与日俱增,父母之间经常争吵不休,大打出手。在她四岁时,父母之间感情破裂而离婚。

父母离婚后,她随父亲,性格极度内向非常自卑,不愿敞开心扉,性格孤僻不合群、脾气倔强、我行我素。

虽然父亲经常给予她金钱上的补贴,接送她上学放学,但对她的学习、衣着、就上早上起来梳个小辫子都无暇顾及。长此以往,在孩子的心目中,对父亲变得渐渐陌生。而她母亲平时工作比较忙碌,她隔几天就会去妈妈那里,但cc总是不能同时得到父母的爱,也就失去了原本应该属于她的天真和烂漫,变得不爱笑、孤僻和不合群了。

三、心理辅导和教育的过程

中国有句古话:解铃还须系铃人。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亦是这样。这样看来,孩子的根源问题还是在于家长,在于她的父母。

孩子的父母离婚后,孩子一直跟随父亲生活。因此在法律上,父亲是孩子目前最理所当然的监护人。之前,因为父亲对孩子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心灵上关心很少,孩子对他总有难以亲近之感。因此,在孩子心中树立好爸爸的形象是解决该生问题的第一步。

首先,父亲要对孩子的情况引起重视,自觉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作为父亲,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用一颗爱心,去抚育自己的孩子。除了物质上满足孩子的需求,还应在精神上给孩子“粮食”。我们都知道如果不亲自接触孩子,作为父亲,即使不厌其烦地对孩子说“爸爸为了你一直在拼命地工作”,也不会打动孩子的心。父亲应在生活上尤其在孩子的心灵上备加体贴和关心,尽可能地抽出时间和孩子相处,交流感情,让孩子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可以在说笑、挠痒痒、玩游戏、一起吃饭等这种具体的接触之中,让孩子对父爱有真切的感受,父亲的美好形象便会印象在孩子的心中。实在没空回来,可以通过电话和孩子聊聊叙叙,拉进自己和孩子的距离,两者之间既是辈分关系,又是朋友关系。这样,孩子即能进入可接受状态,不会有排斥现象,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机缘,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便会如鱼得水,轻松自如。比如:引发孩子主动参与一些简单的家务活,让孩子说说发生在学校里的趣事,都是孩子和自己缩短距离的契机。

其次,父亲要对cc由于父母离异而产生的情绪上的波动要给予理解。父亲要真心的与她交谈,向孩子耐心解释造成不完整家庭的原因,告诉cc他和母亲离婚的原因不是因为她,他们都是爱她的,并没有抛弃她。可以让cc把内心积压的话都慢慢说出来,说出对妈妈的爱、说出希望爸爸多陪陪她等。更要对孩子在学校遇到的人际交往、学习困难和烦恼表示理解,帮助解决,鼓励孩子面对现实,多和同伴交往,勇敢对待,尽量弥补孩子缺少的母爱,让孩子的心灵得到安慰。

最后,父亲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可以多看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尽可能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帮助cc。教孩子自理自立能。

妈妈作为经常陪在cc身边照顾她的日常生活的亲人,对cc的影响至关重要!首先,妈妈要多体谅多理解小沈对她的依赖、依恋,毕竟别的小朋友一回家给自己做饭的是妈妈,而她不是阿姨,爸爸、妈妈的同事。

其次,妈妈每天要多跟cc交流。因为有时爸爸工作太忙了长时间不在家,在妈妈家居住时,可以多和cc说说话这样不会让她觉得孤单,让她感受到妈妈对她的关心和爱护。多带cc出去转转,鼓励她和邻里街坊的小孩玩,为她和同伴的交往创造条件。也可以邀请小朋友、同学来家玩。

总的来说,一定要为离异家庭的子女要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让他们感觉到被爱和幸福的感觉。

四、教育效果

通过一学期深入的沟通和谈心,加强家校联系,挖掘其闪光点,cc有了明显的变化:1)老师和班主任应经常主动地接近她,和她谈心,使cc心中有一种亲切感,让她能够把心里话说出来,排除心中的烦恼,cc可以用正常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老师和父母都会及时了解她的学习和生活,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

2)在学习上要多辅导、多鼓励。渐渐得,cc上课的时候,开始举手回答问题了,各科老师也常给她练习的机会,平时对她的点滴进步都给予表扬、鼓励,树立起她的学习信心。cc的各科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她也变得快乐了,爱笑了。

3)积极cc的父母参加圣诞迎新活动、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孩子健康的心理必须在活动中培养,在交往中得意巩固,因此,每当学校有亲子活动的机会,老师可以尽力让cc父母参加,这种活动不仅可以增进亲子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可以让cc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

五、案例反思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面对那些父母离异的不幸家庭的受伤孩子们,只要教师用更多的关心、更多的爱,让爱渗透到孩子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让他们在爱心中感受真情和温暖,肯定能重塑他们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只要教师能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提供具体的帮助和辅导,也一定能扶持他们比较顺利地度过这一人生难关。只要教师有信心,不以“回天无术”而轻易放弃这些块“难啃的骨头”,肯定会换来“浪子回头”。

cc作为我们班级一个离异家庭子女的个案,具有大多数离异家庭子女的共性特点。我通过研究cc的教育策略,也影射出了大多数离异家庭子女的一些普遍性教育方法。当然,我们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才是最好的!

关爱特殊学生

一、案例分析

通过新课程背景下班主任角色的探索,我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自己的责任是如此重大。我想: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和孩子心灵沟通的灵魂工作者。我的理解是: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作为班主任,只有热爱学生,特别是关爱特殊的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

二、原因分析

我班有一名特殊学生小陈。在幼儿园的时候就是一名特别多动的孩子,刚进小学时,不会排队,经常跟丢队伍,还莫名其妙失踪。老师的指令听不懂,上课还会插嘴,想讲话了一定要讲出来,不太懂得遵守课堂纪律。哭起来没完没了,刚来时让我费了不少脑筋。学习成绩十分不理想,行为习惯又很差。应该如何教育她呢?我想绝对不能对他放任不管。但我又有些担心,对他严格要求,会不会让他建立对教师的对立情绪。我想:只要出于对他真正的关爱,孩子还是能理解老师的。最后,在家长的陪伴下能安静听课了,队伍也能跟上了,也不随便离开队伍了。当然,对于他点滴的进步,我也及时表扬。现在,他的进步应该很大的。从不做作业,到作业都能交了。从交白卷,到考试有时能及格了。

但是,就当我感觉小陈同学有了很大进步的时候,他又开始退步了。虽然,对此我也想了一些办法,但最终期末考试的成绩他又不及格了。我有些灰心了,但转念一想,我觉得作为班主任的我还是不能放弃。于是,我对他进行了家访。通过与他的妈妈,爸爸和他自己的对话,我们达成了一致,坚定信念,继续从思想态度和学习习惯两个方面来对他进行转化。同时,通过家访,我也取得了小陈同学家长的支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本学期小陈同学还是有了明显的进步的。特别是,能够主动做作业了,这对于他来说已经是很了不起的。当然,开学以来,有时他的表现还是有反复的。我也知道,对于他的教育是一个长期不懈努力的过程,但是我想:只要教师付出真心了,孩子是一定能够感受到了。相信,我会成为小陈同学人生旅途中一个值得记忆的老师。

三、案例反思

孩子需要父母的爱,才能健康成长;学生需要老师的关怀,才能茁壮成长。对于小陈这样的特殊学生,作为教师的我,更加应该义不容辞地去引导、帮助他,以满腔的爱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和其他的孩子一样学习生活。

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只有对自己的学生充满执着的爱,才能激发出做好这一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才能坚定不移地辛勤耕耘,获得丰硕的育人之果。热爱学生,是教师全部职业活动中最宝贵的一种情感,没有对学生的爱,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成功的教育。爱,让心灵与心灵更加靠近。

以真心换真心

一、基本情况

从2012年九月开始,我又开始担任新一届一年级的班主任,早在暑假,便开始了家访。从中,了解了大部分学生的情况。其中,小A同学的情况引起了我的关注。在与他父母的交流中我得知,他爸爸是做生意的,平时工作特别忙,根本无暇管他。而他妈妈常年在外地工作,基本只有寒暑假才在这里。从他妈妈口中也得知,他从小父母管教比较少,胆子很大,也比较调皮,但是本性是很善良的。

二、行为表现和学习习惯

果不其然,在开学后不久,我就发现,不管是上课还是下课,他总是班级里面特别活跃的那个学生。下课时,喜欢和同学追逐打闹,还特别喜欢主动去招惹其他同学,总有同学来向我报告说:“杜老师,小A同学无缘无故打我。”上课时,他也是比较随意的,很喜欢在课上插嘴,站没站样,坐没坐样。其他任课老师也多次向我反映该生的情况。最可气的是,他还屡教不改。

有一次课后,又有同学向我反映,他们一排5个学生的桌布都被人用粉笔划了一根线。经过调查,得知坐在该排小A同学在那天捡到过粉笔。于是,我就私下里找他谈天。起初,他还不承认,不过当我发现他在讲话时略有紧张的神情和不停握手掌的举动时,我更加肯定了自己的猜测。在我循循善诱之下,他终于承认是他做的。原因就在于他也曾经被人划过,他这么做是为了报复。经过教育,他承认了错误,并表示以后肯定会改正。

三、指导思想

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他们的闪光点,哪怕是特殊生也是一样。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每个学生都是一粒种子,只是发芽开花有迟有早,只要我们引导得当,终究会等到绽开智慧的花苞。”于是,在课上课后我用心去观察该生。慢慢地,我发现小A身上也有不少优点,他本质其实是一个很善良的男孩子,聪明好学,很有上进心。他还特别喜欢音乐,打鼓打得非常好。他之所以比较调皮捣蛋,爱去招惹别人,其实也是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作为我们老师而言,只要正确教育,用耐心、爱心去关爱他们,我相信他是可以转化的。

四、主要措施

(一)、多鼓励。针对他在课上比较活跃,好发言这个特点,我在课上尽量多的给他发言和表达自己的机会。答对之后大加表扬,这对于增强他的自信心而言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渐渐地,他在课上不是那么随意了,而是学会了举手发言,学会了倾听。

(二)、多谈心。在课后我会找机会便和他聊天,及时了解他的想法。在他犯错的时候,耐心地和他讲道理;当发现他自己有小情绪时,像朋友那样和他聊天,疏导他的情绪;当他

遇到困难时,像长辈那样帮助他,给他鼓励。

(三)、多沟通。我也会时常和他家长取得联系,及时和家长沟通他在学校的表现。希望和家长一起努力,使他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小A同学之所以有平时那样的表现,其实与她父母的教育,他母亲长期不在身边,有着一定关系的。所以,即使他母亲在外地,我也会及时和她沟通,希望她在教育儿子方面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五、反馈

渐渐地我发现,同学来向我告他状的次数少了,他也没有以前那么调皮了。在和他讲道理时,从他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他的善良和懂事。从他内心来讲,他也是希望自己受大家欢迎,只是坏习惯养成了,一时难以改掉。在第一学期的期中练习中,他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这时,我就表扬他,希望能激励他继续好好表现。当然,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对于像小A这样比较特殊的学生,对他的关注是长期的,对他的教育也是需要循序渐进的。我们要给他时间,给他空间,相信他肯定会越来越好。作为他的班主任老师,也会一如既往地做好教育工作。对于他的点滴进步,对于我而言就是很大的欣慰。

六、总结

总之,通向孩子心灵之路并不是肥沃的田野。要想收获,需要辛勤地耕耘,需要阳光和雨露。只有把教师的爱转化成阳光和雨露,才能在这片土地上长出健康的幼苗。对于特殊生,我们老师要更多地倾注爱心和耐心,以尊重和宽容去激励他们上进,引导他们健康成长。相信从热爱学生的角度出发,我们对特殊生的付出肯定是有收获的!

一名特殊的转学生

“金老师,请出来一下。”

听到班级门口教导主任的声音,我想应该是转学生来了,便立刻向孩子们示意了下出去。随即映入我眼帘的是一位老人和一个小女孩,定睛一瞧,很惊讶:那孩子我认识!她怎么回来读一年级了?

我还很清楚地记得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学时的那一幕,瘦小的她躲在一位老人身后,探出她黝黑的小脸,脸上有好奇、有害怕。而我则从最初的震惊转为纳闷:她是小李,一年级时在我们学校读书,后来因父母离异跟着父亲回到四川老家去了。现在都一年级第二学期了,她怎么会出现在这儿呢?不是应该读二年级了吗?当时的我心中产生了无数个问号。

对于这位特殊的转学生,我已经事先认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对于之后对她的教育,我心中有了点底,也有了一定的自信。虽然通过和小李之前班主任曹老师的交流,我知道这孩子当时成绩很糟糕,学习习惯也比较差,可是我想:毕竟是第二次读一年级了,而且还在老家读过一个学期两年级,学习上应该有些起色了。于是,我向大家简单介绍了下小李,孩子们也很热烈地欢迎她。

日子一天天过去,问题一点点出现了。因为有过一点基础,所以现在小李的成绩还能处于班里中下的水平,可是学习态度很不好,作业也常常忘带或是忘做,如果一直这样下去,真的很担心她会跟不上。另一方面我更担心的是,她还没有融入这个班集体,课后常见她一个人孤单地坐在位置上,发着呆。和小李的妈妈联系了好几次,可是因为是做生意的,所以一直在外忙着,没时间盯着她,而由外公带着。老人对于外孙女总是百依百顺,学习方面也无法辅导。

对于小李的这种情况,我开始和办公室里的老教师们交流,并查看了些资料,试图从各方面来对她进行转化。

创造契机,树立自信心。因为自己已经是第二年读一年级了,所以小李的内心是自卑的,对外界事物比较封闭,她将事情都藏在心里,就常会被我看到在发呆。为了及时了解、掌握她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我通过个别谈话、沟通家长、表扬鼓励、正面疏导、指明方向等方法,发现她的闪光点,比如数学成绩有进步,及时完成上交数学作业,就以此作为教育转化的突破口和推动其前进的动因。我从肯定小成绩、小进步入手,让她品尝到受赞许、表扬的欢乐,从而树立起自信心。在她通过努力取得成绩时一方面及时肯定,一方面又提出新的目标,循序渐进。由此她看到了希望,激发了进步的内在潜力,确立起了不断进步的信心。总之,抓住有利时机,多给她实践表现机会,让她实实在在感受到自

己在班级中的价值,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让其反复感受到成功,克服自卑,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树立学习自信心。

家庭是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和起点。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中的宝贵财富。家庭环境、家长素质及家长的教育观念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发展。对离异家庭的孩子来说,最受伤害的是心灵和情感。所以,对于这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她需要更多的爱。于是,我约小李妈妈认真地谈了谈孩子的近况,并分析了利害关系,希望能更关心她的生活和学习。而老人那里,也需要多提醒,不要让“爱”变成“害”。另一方面,我也从小李平时的写话练习中发现她很想念爸爸,常常提到“希望爸爸身体健康、生意兴隆”等字眼。因此,我也想方设法联系到了远在四川的小李父亲,希望他能够每周都联系下孩子,多关心多鼓励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上积极进取。

同时,我觉得同学们的帮助对一个转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同学的力量有时胜过老师的力量。同学之间一旦建立起友谊的桥梁,他们之间就会无话不说,同学是学生的益友。我先和几个班干部谈话,让他们在平时和她多接触,班级活动能让她参加的也多参加。为了更好的转化她,我特意安排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的女同学――我们班的学习委员和她做同桌,目的是发挥同桌的力量,在学习和生活中帮助她。

经过一个学年的具体教育转化工作,现在的小李,在各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上进心增强了,对自己有了信心,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等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与同学、老师的关系也融洽了许多,整个人的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的改观。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体会到转化特殊生与培养优等生同样重要,对特殊生我们只要关心、爱护他们,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老师的关心,使他们有亲切感、安全感、信任感。我坚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特殊家庭学生心理个案分析

特殊家庭学生心理个案分析 特殊家庭学生心理个案分析 一、案例介绍 小龙(化名)是一位二年级的男同学,他长着一对大眼睛,头发有点发黄,个头矮小。成绩中上,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站起来低头回答,声音很小,其他学生听不清。下课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让他去和同学玩,总是慢腾腾的走出教室,站在远远的地方默默地看别人玩,脸上毫无表情。 二、个案分析 自卑畏怯的心理大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大多数同学通过自我调节、老师和家长的帮助,通过集体生活的锻炼都能得到克服。但也有个别学生因各种各样的原因,面对激烈的竞争,总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自卑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 1.个人因素 通过观察,我发现他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 2.家庭因素

小龙其实非常聪明,不到三岁时,爸爸妈妈离婚,从此妈妈去了外地,又有了新的家庭,并有了孩子。爸爸长年在外打工,即使在家也很少跟小龙交流。他在家大部分时间是跟爷爷奶奶一起过,老人疼孙子,怕别人家的孩子欺负孙子,又怕被人瞧不起,不让他跟别人家的孩子玩,时间长了,小龙跟小伙伴在一起总是胆怯,做什么都各个不入,甚至从小爷爷奶奶就跟小龙说,他妈妈死了。这样便使他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 3.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学生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学生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叹,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就慢慢占了上风。再加上老师片面地认识学生,对优等生日趋偏爱,更进一步加深了小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的自卑心理日趋严重。 三、辅导过程 1、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特殊家庭学生心理个案分析

“特殊”学生教育案例

“特殊”学生教育案例 一、学生情况 性别:男 年龄:十一岁 年级: 三年级学生 二、问题及行为表现 1、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完成作业,但没有钻研精神。 2、情绪不稳定,易冲动。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 3、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有依赖心理,聪明但不爱动脑。 4、性格孤僻。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无责任心。 三、有关资料的调查 李某同学今年十一岁了,本应该上四年级了,但由于频繁转学而降级两次。在家里是独生子。从小在爷爷奶奶及父母的共同关心和呵护下长大,由于是长李,更是得到奶奶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溺爱,谁也不能碰他一下,谁也不能骂一句,父母爱于面子也放松了对他的教育,再加上家庭优越的物质条件,使他养成了固执、偏激、倔强的性格,办事不爱动脑,我行我素,不计后果,出了问题又缺乏责任感,表现出逆反心理。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事,多一点也不想做,没有毅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根基打得不牢,使学习成绩处于下游。做了错事,不接受批评,不让人家说,

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反抗心理。 四、个案分析 针对李某同学的个性心理特点,经调查了解,我认为他的个性问题来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两个方面: 1、鉴于他从小娇生惯养,被捧为掌上明珠,凡事随心所欲,被家庭主要成员所溺爱,过于放纵,使他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乏自理自立能力,养成了依赖别人和惰性心理。 2、在班级里,一则年龄大,二则学习成绩不好,又缺乏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对较难的问题不愿意动脑筋,又不肯问别人,不懂装懂,长期发展下去,知识掌握不牢。就产生了自卑心理。认为反正也就这样了,甘拜下风,自暴自弃,致使成绩下降,凡事总觉得自己对对自己认识不清,出现情绪不稳定现象。 五、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 1. 根据李某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他的本质是好的,如果与家长配合共同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他是会有改变的。 2. 他经常犯错误,出问题的方面,我则耐心指导,认真帮助他分析错误原因,让他自己找出错误所在。同时,没有放松对他的教育,用爱心去关怀爱护,用爱心去严格要求,

六年级数学特殊生案例分析

六年级数学特殊生转化案例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 一、案例介绍 本班郭良旺同学,自控能力差,上课一贯不专心听讲,爱做小动作。作业马马虎虎,潦潦草草,作业速度较慢,总是拖拖拉拉,经常不按时完成。由于在学习上存在惰性,以至于学习成绩较差。但是一到下课,他就生龙活虎玩耍开了,有时还特别淘气,惹来其他孩子告状。放学回家,扔下书包,就去玩耍,只有代管家长看着,他才会做点作业,若是不看着,根本不会自觉地做作业。但是该生性格随和,乐于与同学交往,能听老师的话。 二、问题分析 1、自身因素 态度不够端正。平时比较好动、倔强,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空间想象力都很好,导致成绩低下的主要原因是懒惰、散漫,对学习缺乏主动性。 基础不够扎实。拼读音节的能力很差,很多要求会读的字不会读,很多要求会写的字不会写,基础非常差。基础知识的不巩固,极大地影响了新知识的学习。 2、家庭因素 家长不够关心。他的父母忙着做生意,他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虽然生活上都是爷爷奶奶照顾的,但是在学习上他的爷爷奶奶一窍不通,孩子回到家后放任自流。由于父母太忙,很少去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平时,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等到成绩出来了,要是不理想,就对孩子一顿痛打。正因为如此,孩子从小就养成了懒散、爱撒谎、爱欺负别人的不良恶习。 三、矫正情况 1、个别面谈。 常与该生作个别面谈,以全面了解其心理状况,问题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在谈话中了解到,其实该生也想完成作业,只是因为上课管不住自己,没有认真听课,有时就不知道怎么做,做什么。平时做作业的动作又比较慢,完成作业的时间就花得比较多了。 2、与家长沟通与协调。 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家长到校面谈等多种方式,了解该生的家庭情况及其在家的表现。同时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和各方面的表现。 指导家庭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学习辅导。如定期检查孩子的家庭作业;指导孩子进行预习、复习,了解孩子在学习在遇到的困难,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上、生活上的困难,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 3、对该生进行个别辅导,并提出辅导要求。

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个案研究方案

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个案研究方案 问题的提出: 问题学生一般是指道德品质差、行为习惯不良、心理不健全、表现明显异于同龄人的学生。这类学生一般纪律涣散,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学习成绩差,有自卑、戒备、逆反、冷漠,情绪不稳定,易冲动等心理问题。打架斗殴、寻衅滋事,擂肥逃学等也常常是问题学生,他们的行为往往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甚至导致恶性刑事犯罪,让社会和家庭都为之忧心忡忡,也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和教育质量。 我校是一所城郊农村初级中学,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纷扰,学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适应不良等心理问题。2003-2006年,为了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我校开展了“城郊中学生心理障碍调查分析与学校辅导策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针对问题学生的心理辅导策略的实际效果不如人意,在家校协作层面,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能很好的与学校教育实现整合,形成合力。学校教育受到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极大困扰。 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在最近十年越来越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注。由于问题学生得不到科学的引导和教育最终导致违法犯罪几乎成为社会公害。党和人民对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寄予厚望。在这样的情势下,学校和教师理所当然应该承担起教育问题学生的重任。然而,事实表明问题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尽管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热点和重点,但也是困绕广大教师的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曾经有不少单位和个人对问题学生教育开展过方方面面的研究,包括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研究,但是从近年来问题学生不断增多,青少年违法犯罪率不断升高的严峻局势看来,问题学生的帮教和感化工作成效有限,没有能找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因此,继续开展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研究,深入探索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个案与问题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成因,非常有现实性。作为初中学校也急需有新的思路和对策研究解决此类学生的教育问题。 这一课题的研究将使本校更加深入系统地关注问题学生的教育问题,这对于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减少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探究正确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研究这一课题将提高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依据和假设: 1、政策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末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当前末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面临许多新问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风气尚未全面形成,还存在种种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消极因素;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随着人员流动性加大,一些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误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各级妇联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要与社区密切合作,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并积极运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充分发挥各类家庭教育学术团体的作用,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为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由此可见,研究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整合,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初中学校义不容辞的职责。 2、理论依据 国内相关研究表明:问题学生的“问题”都可以在其家庭教育中找到依据和成因。其中14-17岁是问题学生不良行为的高发期,最容易导致违法犯罪。初二和高一年级行为问题发生率最高。两成以上的问题学生来自单亲或离异家庭,半数问题学生的家长只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有七种家庭教育方式会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特殊学生个案例分析

特殊学生个案例分析 2014 春机电苏奉火我做班主任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做这件事最简捷的途径有两种: 一是通过班干部会的了解,二是通过晚自习逐个同学了解学生的情况。我首先通过班干部会来研究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争取最大限度地了解他们。其中有一名同学给我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他是班里为数不多的“特殊”学生之一,好吃懒惰、爱慕虚荣、集体荣誉感特差,迷恋网络,从不积极参加各项活动。经过家长、班主任和 政教处等多次教育,仍没有悔改的意思。作为专门做思想工作的班主任,我虽然没有学生工作的经验,但直觉告诉我对于这个特殊的学生,必须用特殊的方法,不宜早下结论,就算他真的有问题,也应该先观察,多了解,全面掌握他的情况,教育方法也一定要想 得周到、细致、科学,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才能给予他实实在在的帮助。在细 致观察了解的基础上,找准契机,以适当的谈话方式,以平等的态度与一位被认为是“问 题学生”的某某进行心灵的沟通,实现其心理和行为方式的转化。 【案例分析】 通过多次和他家长的谈话,才知道一直和我联系的人是他的爷爷,从他爷爷那里才知道这个孩子从小父母就不在他身边,爷爷奶奶在照顾他的时候特别的溺爱他,可以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帮他做,盛饭,叠被子如此的小事情,都是爷爷奶奶包办,所以养成了花钱流水,好吃懒惰的坏习惯。再加上初中在恒兴中学就读,和其他孩子比吃比穿比花钱,进一步加剧了坏的习惯的形成。 来到陈利后,在校生活,由于习惯不好,有懒,不打扫寝室卫生,个人卫生有糟糕,所以,班级的寝室的其他同学都很讨厌他,再加上他本来就不擅长沟通交流,同学冷落

他,于是他就经长玩手机,形成“独立王国” ,沉溺网络。 对于这样的学生,班主任一定要耐心的找他谈话,用平易近人的语气分析该生所存 在的问题,并分阶段的各个击破该生的不好习惯,同时鼓励其他同学不要有有色的眼光去 对待他,要给予该生帮助。通过多次的平等对话,该生也开始勤快了,上网少了,寝 室是有反映最近该生的表现良好。 【解决方案】 在他一次玩手机被科任老师收了手机之后。当我让班长找他来谈话时,他按时来到 了办公室,进门时怯怯的。为了消除他的恐惧,我开玩笑:“听说今天上课又加料啦,过头了”。他不好意思说:“上课很无聊,所以就,,”。我又说:“希望这是最后一次哦,能做到吗?”他不再说话。我心想:没必要吧,又没批评你。我就说“老师只是指出你的错误, 以后改过来就好了,并没有批评你,怎么了”,他说:“反正我犯错误太多,给大家留下了 不好的印象,所以就破罐子破摔了。”我知道他对游戏挺兴趣的,在接下来的谈话中,我 从他所爱好的网络游戏谈起,激励他可以学好计算机,将来开发自己的游戏。他说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谈话,走时他又从门外探出头说要替他保守秘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还经常交流,他认为我是仅有的能理解他的人,在真正关心他。经过将近一个 学期的不懈努力,他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也开始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与同学的交往也多了。 【经验与启示】 通过对他的教育,我感触颇深。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具有爱心是一切的前提,还 必须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必须具有多方面的能力,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应当是一名 理论型的、科研型的教育工作者。这也使我感觉到谈话法对做学生工作的重要性。做学

特殊家庭情况学生的心理辅导个案

特殊家庭情况学生的心理辅导个案莘庄镇小学邹烨彬在学校辅导班中, 大多数都是由于先天性的智力障碍而无法与智商正常的孩子一起学习的孩子学习的地方, 但是每次在我去辅读班活动区域护导的时候, 都会发现一个眼神灵活, 但是行为十分古怪甚至偏执的孩子, 经询问辅读班老师后, 得知这个孩子并不是因为智力障碍而在辅读班学习的。 智力正常的孩子为什么会在辅读班上课呢?这里有些其他什么原因么,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下这个孩子的情况。一、基本情况 小徐,男, 9岁,辅导班学生。性格上,好动、略有些自闭。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主要问题有:不合群,孤独,无法与他人正常交流,语言表达能力差,吐字发音不清,经观察发现即使在辅读班里,也经常受到排挤。学习能力不差,对一些游戏、玩具往往一学就会,但是对于学习却表现出极不耐烦的态度, 往往连老师布置的简单的写字作业都无法完成。家庭情况比较特殊,小徐从小就被父母遗弃,由一对老夫妻抚养长大,但是由于这对老夫妻年龄较大,文化程度不高,而且又都是聋哑人,所以小徐从小连说话都没有人教,过着“野孩子”一样的生活,随着老夫妻年龄的增大,已经无法承担抚养小徐的重担,于是由莘庄镇镇政府出面, 安排了一位在某养老院的工作人员作为小徐的养父及临时监护人,负责照顾小徐的衣食住行。 二、辅导过程 (一情况分析 小徐为什么会有现在这样的状况, 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就是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 而且又是被聋哑人抚养长大, 缺乏幼年时期必需的家庭教育, 导致其人格、心理发育的不健全, 作为一个“人”的“社会性”下降,这也就直接导致之后一段很长时间内小徐表现出的“自闭症”症状,即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和他人完全无法沟通交流。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就是自己的父母,孩提时代的家庭教育过了这个年龄, 哪怕是亲生父

特殊学生案例分析

特殊学生案例分析 镇安县三岔小学叶鑫[ 基本情况] 我班有名学生叫康先林,他是个特别调皮、贪玩的学生。作业总是不做即使做了也是拖拖拉拉、偷工减料。在学校上课或者是读书总要监督他他才做,自觉性极差。可是有一天我一直监督着他学习我发现那节课所上的语文知识他还是好多都懂得。读词语呀,课文意思呀他都知道。孩子这么聪明为什么就是不能自主的学习呢?通过家访我了解到:康先林的爸爸妈妈忙于生计,由爷爷、奶奶代为照顾。他们根本管不住孩子,所以不能很好的约束管教孩子,孩子养成了懒惰、贪玩、依赖的个性。 [ 案例分析] 小学生的懒惰主要是由于家庭的培养方式不当,再加上隔代教育父母或爷爷奶奶怕孩子年幼做不好事情,总主动为孩子承担一切杂务,结果不但使孩子失去了做事的兴趣,而且会对别人为自己做事习以为常,自己却什么都不会干,什么都不愿干,这样形成的惰性还会扩展到其他方面。依赖长辈的督促完成作业、任性贪玩、以至于畏难、依赖、自我约束能力差等。 [ 解决方法] 1、让学生认清惰性的危害。惰性不但给父母增加负担,给自己以后的前途带来弊端,给周围的人带来危害,削弱自己的斗志最终落得平庸、失败的下场。 2、与家长沟通。教师、家长都积极地让学生学习、劳动,鼓励学生

动手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4、帮助孩子走出畏缩的困境。教师帮孩子把欠缺的知识补起来,并定时查看学生的听课学习情况。逐渐将成绩赶上来。基础知识扎实了,孩子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就不会把作业当成负担,而把攻克难题作为一种乐趣了! [ 信息反馈] 经过我、家长和孩子一段时间的努力,康先林的学习习惯还是有所进步上课积极发言,作业按时完成。他已经懂得应该通过自己的亮点赢得别人的赏识。我希望他能一直加油努力向前。 二0一六年一月六日

典型学生案例

特殊学生跟踪调查表 陈江川在我班的表现不尽人意。我接替五年一班班主任时,先是陆续有学生报告他爬单杠、跳乒乓球台,骂人。接下来就开始上课迟到,随便下座位。大家写作业时,他突然唱起歌来,喊同学的名字,做一些莫名其妙的动作,引得大家哄笑。对老师的批评教育满不在乎。课间欺负同学,故意损坏别人的东西,喜欢嘲笑同学,但自己又做得不好。 (一)家庭背景 1、家庭成员 父:34岁,工厂管理人员 母:31岁,无固定职业者 2、个人成长史 陈江川出生时头部曾受到较严重挤压,幼儿时做过多次CT检测,未发现脑部异常。上过一年幼儿园,大部分时间由爷爷在家看管,但爷爷的过份溺爱,造成孩子性格执拗、行为偏差。 3、家庭教育情况 父:长期在厂里忙,每天很晚回家,基本没有时间对孩子进行学习方面的指导,对孩子出现的问题行为,态度粗暴,孩子惧怕父亲是怕挨打。 母:没有稳定工作,无工作时能每天接送孩子,是陈江川家庭教育的具体承担者和学校的联系者,认识到爷爷的宠爱对孩子习惯的形成造成了不良影响,曾经制止孩子去爷爷家。但有工作时,又无暇顾及孩子,仍由爷爷代管。 (二)学校背景 1、班级环境 虽然是低年级孩子,但对事物已经具有了初步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对调皮、欺负同学的学生有排斥现象。 2、科任老师看陈江川 上课不听讲,总搞小动作,随意讲话、吃东西,干扰课堂教学,对老师的批评满不在乎。 3、同学看陈江川 上课影响他人学习,很讨厌。 欺负同学,故意破坏别人的东西。 不愿和陈江川玩,认为他的习惯不好。 (三)陈江川自述 喜欢父亲,因为休息时候会带我出去玩,但又怕父亲,发起火来,就得挨打。不怕母亲,她不会打我。也喜欢爷爷,每次要钱爷爷都会给,不高兴时可以向爷爷发火,爷爷也不生气。 关于在校表现:上课想认真听讲,但坐不住。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总想找人玩。但大部分同学不爱和我一起玩。 三、陈江川问题的分析 (一)基本需要满足的缺乏 1、亲情的需要 父母给陈江川提供了物质生活的保障,在生活上,母亲对孩子百般呵护,在学习上,绝不含糊,但因为陈江川上课不听讲,作业无法独立完成,又不听母亲的话,母亲见自已的付出得不到回报,虽然着急但也无可奈何,渐渐放松了原先的严格要求,放任自流。孩子在家常常听到的不是鼓励赞扬而是喝斥、批评,更加丧失了学习自觉性。 爷爷虽然宠爱孩子,但回家后不让陈江川与其他孩子玩,陈江川常期跟大人一起生活,形成了与其他孩子交往的障碍。 2、归属的需要

对一个特殊学生教育的案例分析

对一个特殊学生教育的案例分析 通过教师专业化的学习,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实验,让我认识到: 1、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学会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 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及对自己的超越. 学生是社会的人,“社会的人”是相对“生物的人”而言,其最重要的标志是有理想、有意识、有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作为“社会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尊严、个性和心理境界.有研 究表明,学生最大的精神需求是受到尊重,他们希望与别人、与成年人、与教师平等相处、相互尊重、彼此理解.虽然教师比学生的知识更广博、能力更强、经验更丰富,但二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新的学 生观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坚信对学生的尊重、信任、理解、关心是教育好学生、这是塑造好学生心灵的前提.我在课上、课下加大了对王某的关注,多问他,看着他写作业.找同学和他玩,带 他上厕所.此外,我利用晨检、班会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孩子知道,我 们这个班,就像一个大家庭,家中的每个人要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王 某在咱们班里个子最小,有时做错了事,我们大家要原谅他,多让让他.写作业时,他和你说话,你不要搭理他,这样他就不会再找你聊天了, 或者你提醒他赶快写作业.课间,谁要是欺负他,我们大家要保护他, 要批评欺负王某的人.同学间要谦让,要宽容些,从小要学会关爱他人,长大后,才能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此外,与家长密切合作,从家庭、学校两方面统一思想,共同教育王某.) 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教师不能把学生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人.教师要研究学生现实的认识水平、思想水平、经验水平,而不能简单地以自己的思想、感情、

2、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家庭教育中如何给力 库尔勒市第三中学王玉娟 引子: 小洋是个聪明的孩子,头脑灵活,思维活跃而且模样长的也非常讨人喜欢。刚进学校上初一年级,他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特别强,学习成绩始终是在班里名列前茅。本来这么聪明又活泼的孩子老师应该是非常喜欢,同学也很愿意跟他做朋友的,事实却恰恰相反。在校的老师觉得他很让人头痛,同学也很反感他。小洋有个坏毛病,喜欢插别人的话,小辰还有多动的毛病,无论是上课还是其他活动,他始终没有办法让自己安静下来,还特别爱接嘴,造成老师经常为了他而停下来没办法正常上课。教学进度没法完成,他的特殊行为也影响到班里其他同学的听课、学习情况,就这点也让老师非常头大。 在这个案例中,孩子的表现的确让我们很担忧,这么小的孩子就如此行为,等他长大了,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后果不堪设想。那么,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让孩子变成了这样的呢? 一.个案基本情况: 小洋,男,民族:汉族,出生年月:1997.10.2 二.个案背景 父亲是建筑工地包工头,长期在外地工作,家中只剩母亲和他两人。母亲负责照顾料理他的生活以及对他学习进行辅导和督促。母亲只有初中文化水平,没有工作。由于父亲很少在家,因此小辰跟父亲

的沟通和交流很少,他根本不了解父亲其实是怎样一个人。小辰的父亲文化程度也较低,平时只要小辰犯错误或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就会用粗暴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把孩子打一顿来解决问题。父母亲常常因为教育孩子的问题而产生矛盾,可以说小辰生活在一个不够安定、和睦的家庭环境中。 三.个案分析 事实上,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多半是源自对父亲行为的模仿。家庭环境中父母的行为方式是幼儿模仿的主要对象,父母有爱动手的习惯,孩子就也很快地表现出这样的行为特点。我们经常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将一些不好的东西传递给了可爱的孩子。希望孩子好,就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这是一方面的提示。 仔细分析案例还可以发现,当孩子表现出错误倾向时,家长没有去寻找孩子出现问题的缘因,而是将孩子痛打一顿以解决问题,这样的办法并不有效。原因在于父亲没有让孩子“心服口服”。以暴力解决问题时,由暴力产生的不满情绪就会储积下来,它像洪水猛兽,必须找到发泄的途径,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正确的疏导,就会造成孩子心灵的扭曲,最终产生过激行为。正如我们在物理中学过的经典力学原理,你用多大的力,就会产生多大的反作用力。“你打我,我打猫”是孩子潜意识中典型的反作用力心态。该怎么办呢?我想起了大禹治水的故事。据传说,禹的父亲鲧花了9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治服。因为他是水来土掩,造堤筑坝,采取的是“堵”的办法。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而大禹总结经验,采用了疏导的方

特殊家庭学生教育对策研究

特殊家庭学生教育对策 研究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特殊家庭学生教育对策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一)概念界定 本课题所界定的“特殊家庭”这一概念,是相对稳定的、和谐的家庭而言,是指特困家庭、残疾家庭、离异家庭、单亲或无亲家庭、犯罪家庭、领养家庭、再婚重组家庭、寄宿寄养家庭和留守家庭等。 (二)研究背景 通常一个温暖的家庭应是一个完整的家庭,既有父爱,又有母爱,父母之爱有机融合,维系着家庭的平衡,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不断地更新,以及离婚率、犯罪率,失业率、交通事故等大幅增加,致使现代正常家庭体制分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很多正常家庭的格局被打破,由此产生单亲家庭、离婚后重新组合家庭,寄养家庭,犯罪家庭、残疾人家庭、特困家庭等多种特殊家庭类型。 我国自1995年以来,离婚对数突破100万,离婚率突破10%。据全国妇联统计,中国离婚家庭中有67%的家庭有孩子,这意味着,大量的孩子因为父母婚姻关系破裂而成为特殊家庭子女。有关调查材料还显示,我国有14%的中小学生有心理障碍,其中尤以特殊家庭子女为甚。据介绍,近年来青少年犯罪中特殊家庭孩子占78.5%。特殊家庭给孩子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由于这些孩子过早地失去了正常的父母之爱,造成爱的残缺,过早地承受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其智力,性格,情绪,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和良好发展受到压抑或扭

曲,并造成学生成绩下降,思想道德品质下滑,而且也导致行为异常和心理异常和心理偏常,甚至出现犯罪的现象。 可见,对特殊家庭孩子管教不到位,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这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未来国家人才的竞争,人口素质的提高,无疑是一个不可低估的不利因素。因此,开展对特殊家庭学生教育对策的研究,并针对其异常心理行为特征进行预防和矫治,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这对学校和社会都将起着积极作用。 2、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现如今对于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已引起了各地教育部门的重视,各方也从多种角度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如南京附属中学的《特殊家庭问题学生赏识教育个案研究》、广西省已进行了《特殊家庭学生情感优势智能开发的研究》、江苏省的太仓市进行了《特殊家庭与学校教育的研究》等,国外及我国和重视家庭教育的台湾地区对于特殊家庭教育都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指导学校的教育,但是对于针对性及实践指导意义符合本地区、本校及依据不同类型的特殊家庭学生进行的具体研究还不是很精细,这也是我校进行此课题研究的意义和重点所在。就此而言,此课题在原有研究基础上,在深入的同时亦有所突破。 (三)、研究意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探索到行之有效的针对特殊家庭学生开展的特色教 育,是特殊家庭学生能够在温暖、健康、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学校通过对特殊家庭学生的引导、关爱,对特殊家庭家长的教育,对学校各方力量的积极调动、温暖、和谐氛围的全面营造,有利于学生合理正确的情感、

特殊学生教育案例_特殊教育案例.doc

特殊学生教育案例_特殊教育案例 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对特殊学生和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一直都是教育中的重点和难点。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关于特殊学生教育案例,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特殊学生教育案例篇1: 顾某,男,7岁,小学一年级学生,上课时,别的孩子能按教师的要求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而顾某稍不注意就钻到桌下,在教室内到处爬,在桌面上、墙上乱画,到同学的座位旁拿别人的东西,拿剪子剪同学的头发和衣服,上课从不听讲,作业从来不写,一分钟都没办法安静。课间操时,要么在队伍中穿梭,要么躺在地上。课间活动时经常伤害他人,拿着铅笔和尺子打闹,入学一周不到就将班上的同学都打了个遍,其中一个孩子被其推到黑板角上,撞破了耳朵,发生了流血事件。因此班上的孩子时时告他的状,也不太喜欢和他玩。老师找他谈心时,他根本不能倾听,无法集中注意力,往往是"顾左右而言他",无法与其交流,如果训斥,则咬牙切齿,眼睛翻白,不予理睬,让人束手无策。 2、家庭生活背景 父母都是靖江人,属于外来务工家庭。父亲在饭店做厨师,母亲推销白酒,平时很少和孩子交流。小的时候和乡下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由于农村老人对男孩子的溺爱,可以说是无任何约束和管制,什么都玩,什么都敢干,三岁时就曾经从一米多高的草堆上跳下,不知道害怕,也不注意自身安全,肆意妄为也让他自己伤痕累累。家长对其思想品质、行为习

惯等方面也很少关心,是那种典型的"自由生长"。 3、学校教育背景 (1)老师看顾某 初进校园,就发现他很好动,眼神不定。进入课堂后感觉他更特殊:上课一分钟也定不住神,总爱满教室爬,喜欢到别的同学座位下去捣乱,拿同学抽屉、书包里的东西,拽你的胳膊,拖他的腿,严重干扰课堂,有时甚至让课堂教学无法进行,对老师的批评根本不予理睬,更不能接受,无法与其交流。 (2)同学看顾某 上课影响他人学习,很讨厌;欺负同学,故意破坏别人的东西;不讲卫生,习惯很不好,不愿意和他玩。 二、问题分析 (一)基本需要满足的缺失 1、亲情的需要:父母让顾某在"小餐桌"生活,晚上九点左右才会接他回家,根本没有感情的交流,更没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因为顾某上课不听讲,经常调皮捣蛋,作业无法完成,又不听母亲的话,因此对其不是打就是骂,渐渐地对其失去信心,索性放任自流,任其发展。顾某因此也对父母存在敌对情绪。 2、归属的需要:由于顾某学习习惯不好,成绩差,同学们不愿与其交朋友。再加上经常被老师批评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其他同学,同学们对他的疏远,造成了顾某归属需要的缺乏。 3、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独立意识的增强,表现自我的需要越来

特殊家庭----留守、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案例

留守、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案例一个有父母之爱的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可是现在许多父母都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常年在外打工,对自己的孩子往往疏于教育再加上老人无法替代父母的教育,甚至老人过于溺爱而导致孩子行为习惯很差,自制力缺乏,留下越来越多的孩子缺少母亲的关爱,父亲的呵护。这些孩子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留守儿童。有人曾说过: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就解决了农村的教育问题。我班就用一个既是留守又是单亲的孩子,针对该生这种情况,我及时进行了家访,从他爷爷奶奶谈话中,我了解到他的家庭的特殊。于是我会经常把他在校的表现如实及时地反馈给家长,引导家长经常通过电话和孩子多交流。 一、基本情况: 刘欣磊同学,男,14岁,留守加单亲,是个学困生,父亲常年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抚养。经过调查、走访、电话联系家长等途径,发现了该学生存在的问题: 1.纪律方面:自由散漫,不来从不请假,理由家中没手机。日常行为习惯欠佳。他学习基础较差,很少说话,从不与学生交流。 2.学习方面: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兴趣和求知欲,

经常听课精力不集中,书写潦草,作业不能认真完成,学习成绩差。个人卫生极差。 3.思想方面:孤僻,缺乏进取心,放任自流,贪玩。缺乏良好的班级意识,班级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没有热情。 二个案原因分析 1 情感方面存在缺失。他的父亲常年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抚养,对一切都很冷漠。离开了父亲的关怀,又缺少母爱,他没有了安全感,对社会没有信任感,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态度就很容易走向极端。没有父亲的呵护,没有理性的沟通,孩子的心灵易受创伤,严重的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从而产生强烈的自暴自弃心理和逆反心理。 2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父亲常年在外,根本谈不上对孩子进行教育,他只是为孩子提供吃饭、住宿,更是谈不上教育。而父又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事实上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造成了负面影响。他只是以生活照顾为主。 3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自身家庭的的原因,最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青年的影响和诱惑,由于缺少必要的保护机制,不能切断这种诱惑,所以,会慢慢的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 三、辅导策略与过程 1、改变其家庭教育环境。首先,我与他的父亲取得联系,让他勤跟孩子打电话交流沟通,要求他的父亲多抽一些

家庭教育案例范文大全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家庭教育案例范文大全 篇一:家庭教育优秀案例(原创) “人之初,性本善。习相近、性相远。”三字经里开篇之句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人和人之间最初并不存在较大差异,但后天教育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他最终是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还是危害社会的蛀虫。所以说,人是能教得好的!好人是教出来的,坏人也是教出来的!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可是,当前我们面临的种种现实状况是:社会诚信严重缺失!各种媒体的夸张渲染、错误引导,孩子成长的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和染污,要做好家庭教育谈何容易呢!作为父母,我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很多成长经验是需要家长言传身教的,不能将教育责任简单地推给学校和老师,因此,从孩子小时开始,我就有特别注重对她的家庭教育,以下仅将其中一个关于“考试不好,不想学,还发脾气,如何改正缺点,树立信心”的案例与大家分享一下。 案例描述: 孩子上学后有一次小测验没有得满分,而且还出现较多

错误,开家长会时我急忙询问究竟,打开作业,作业本被涂改地乱七八糟,几乎要破了,没有一丝干净整洁的痕迹。老师的指责,让我颜面尽失。回到家后,我将作业本狠狠地摔在桌子上,厉声呵斥。女儿说了一句“不就是错了一点吗,有什么了不起”。这句话一下子激怒了我,我认为,她非但 没有认识到错误,还敢顶撞家长,这是最大的教育失败。当时我没有顾忌太多,只顾大声地发泄不满。后来,她再也没有说话,直至被我训哭,被她爸爸带到卧室。此后几天,我再提出看她的作业本,她都是小心翼翼地,对学习有种抵触情况,而且还不敢大声说话。 案例分析:训斥过后我一直在思考,究竟这场训斥式的教育是否合适,有没有过分。孩子考试不好有几种原因,一是老师前一天晚上已经布置了作业,要求父母配合孩子练习,第二天要在课堂上进行测验,我和孩子爸爸因为家里的其他事情而没有及时带孩子一起复习;二是女儿害怕写得慢被老师说,总是听完老师的题目就下笔写,写到一半发现错了又用橡皮擦,而改过之后时间又往往来不及听一下道题目;三是她认为自己可以写好,只是没有听清楚题目,才说了那句我认为是顶撞我的话。后来我考过她,确实她都会。 案例反思: 一、家长要尽职尽责,切实发挥家庭教育的配合作用 作为父母,我们要尽全力配合老师的课堂教育,发挥好

特殊学校培智学生的个案分析

特殊学校培智学生的个案分析 一、自己不会坐车回家,自律能力低下,培养自己坐车回家. 1.金××的基本情况 姓名:金×× 性别:男 出生年月日:1999年1月15日 家庭状况:父母离异,由父亲来养育。父亲去韩国打工,由姑姑抚养。 健康状况:因血液里有毒,治疗无效总是脸上身上长出红疙瘩。 姑姑经常给他吃中药,吃得有些不耐烦。 2.主要问题行为描述及主要症状

2005年第一次担任培智班的时候,金××是我们班级里年纪最小的。金××的父母到教导处报到的时候,他就是一个很另类的孩子。一般情况下,到我们学校报到的孩子都是超过学龄来校的,金××是六岁来到学校的,比其它孩子还早一年到校。没有受过学前教育的金××,很淘气,没有自律意识,学校报到时,还爬到老师的桌子上。 班级6名学生当中,金××是最淘气最顽皮的。观察一周后发现,不但多动还有发音的问题,一系列的问题让我思考了一阵。什么都不知的情况下没上过幼儿园,自由惯了的他,要适应这个学校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这段时间有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在学校算是很优秀的,能自立的学生。不但能自己坐车回家,还知道算钱,乐于帮助人,尊重老师,跟同学们谈得来。

(1)语言障碍(因舌头缺陷手术失败更严重)自信心低,说话时眼神不正视对方。做什么事情都是犹豫不决,做对了也不敢面对。 (2)人际交往障碍 舌头的缺陷自信心低下。 (3)情绪与行为异常 本来没有好的环境让金××没能进行语言训练,舌头的手术失败更让他失去信心,没有自尊。没有了自信心做什么事儿很倔强,不听老师的话,自己想做的事情必须要做。3年级的时候,老师说他几句,自己企图走道回汪清百草沟的家。 (4)不良生活习惯 缺乏自信心,学习方面,生活方面都是犹豫不决,自己做对的也是不敢说出来。脾气很倔,发脾气时,连老师也不给面子,

特殊学生德育案例

特殊学生德育经验 陕西省咸阳市乾县特殊教育学校屈金花 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也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成材的地方,这是对每一所普通学校最基本的要求。而对于特殊教育学校来说,学生除了了解最基本的生活常识,掌握一定的生活能力,思想品德教育也尤为重要。因为孩子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残疾,品德教育较普通孩子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下面我谈一下我们乾县特殊教育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实例。案例背景: 我校的生源绝大多数属于中、重度智力障碍的学生,其中还包括一部分多重障碍学生。鉴于孩子的特殊性,在家里,有的家长溺爱他们,几乎一切生活琐事为他们代办,有的家长没有耐心,干脆代替孩子做了,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就这样了,也不指望他长大能干什么,于是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放弃了孩子。当孩子来到学校,大多数不会文明用语,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更不会主动帮助他人。特别是我校的王少乐和李佳莹同学表现尤为突出,王少乐动不动就掀翻桌椅,毒骂老师,李佳莹是名眼睛长得很漂亮的女孩,但她总是不讲卫生,手、脸、衣服总是脏兮兮的,动不动就躺在地上打滚示威,有时可以哭闹到半夜十二点,谁也拿她没办法。特殊孩子们由于生理的原因,他们参与各类社会活动的机会不多,交往的对象一般尽局限在家人和老师。这一现状,严重

影响了学生思想认识、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为了进一步落实我校“同在蓝天下,共享美好生活”的办学理念,逐步实现残疾儿童身体逐渐康复,思想得到教育,生活能力获得提高的教育目标,我校下大功夫彻底从零做起,安排部署了一系列制度和校内外实践活动,以此来教育感染他们。 案例主题: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同在蓝天下,共享美好生活”,如何让孩子们感受到美好的生活,不再受歧视和异样的目光,我校全体教职工为爱撑起了一片蓝天。 案例方法: 1、仔细观察,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通过多次仔细观察,发现11岁的男孩王少乐虽然撒泼行为恶劣,但是他胆小怕事,老师稍微大点声,他就赶紧爬起来跑掉,但内心不甘心,骂骂咧咧的,又忍不住地看老师的进一步行动。 10岁的李佳莹吃饭不擦嘴,爱流口水,着急了就用袖口擦一擦,头发乱蓬蓬的,早晨起床没有梳头的习惯,穿了一周的衣服,下周一来还是那身脏衣服。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回到教室,她还坐在秋千上不下来,老师拽她,她就撒泼哭闹。 王少乐和李佳莹没有上过学,没有是非观念,更不懂尊敬老师,文明用语,也不知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没有美丑的思想。

一个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案例

一个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案例 一、明阳天下国际教育培训个案基本情况 主要表现: 1.纪律方面:自由散漫,日常行为习惯欠佳。 2.学习方面: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兴趣和求知欲,经常听课精力不集中,作业不能认真完成,学习成绩差。 3.思想方面:孤僻,缺乏进取心,放任自流,贪玩。 二、个案背景: 1.该生父母离异,判给父亲抚养。父亲白天在外面做生意,晚上回家也不了解孩子情况,只看到孩子好的一方面,且认为孩子没有母爱,渐渐对孩子形成溺爱。 2.该生主要由年迈的奶奶代管,与其生活在一起。由于奶奶只有一个孙子,将其视为掌上明珠,宠爱有加,隔代教育效果差,造成孩子固执、任性等不良的性格。 3.该生零花钱较多,与同学攀比现象严重。但该生生活自理能力差,有较强的依赖心理。 三、原因分析: 通过和班主任老师、任课教师一起分析潘立维的情况,我们发现,造成潘立维现在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 1.家长离异的时候没有顾忌孩子的感受,没有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让孩子产生严重的不安全感。虽然该生判给父亲抚养,但是,其父因为忙于生意,没有多少时间照顾孩子,把孩子丢在年迈

的奶奶家里,给孩子一种被抛弃,没人要的感觉,严重的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内心失去平衡,觉得自己是多余的,没有得到应有的关爱,从而产生强烈的自暴自弃心理和逆反心理。 2.家长因为内心的愧疚,对孩子过分溺爱,特别是潘立维在奶奶家生活时,奶奶因为年事已高,教育能力很差,因此,没有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相反,过分的娇惯孩子,在物质上尽量的满足,基本上是有求必应,但是,对孩子的学习,则放任自流,长期这样,造成孩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任性骄横,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对学习没有兴趣,开始还能敷衍应付,后来,连应付都怕难了。 3.教师对这样的学生的教育,和一般的学生等同,没有采取必要的特殊措施。.按照学校正常的教育程序,是教育不好这样的学生的,但大部分老师没有根据实际情况,付出更多的关爱和耐心,如潘立维在六年级的时候,家长曾要求老师帮助该生下午辅导作业,但老师因为家庭事物较多而拒绝了。这样,该生就失去了一个转变的机会。 4.潘立维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自身的原因,最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青年的影响和诱惑,和他们混在一起,讲什么哥们义气,吸烟上网玩游戏,整夜不回家。由于缺少必要的保护机制,不能切断这种诱惑,所以,学生会慢慢的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 四、转化措施: 针对潘立维的特殊情况,学校决定采用特殊的教育措施,具体说来,分以下几步来进行教育:

特殊幼儿教育案例_特殊儿童教育案例

特殊幼儿教育案例_特殊儿童教育案例 特殊幼儿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是不可缺少的,以下是分享给大家的关于特殊幼儿教育案例,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吴豪,4周岁,性格外向,好动,喜欢表达,行为态度极其随意。中班从其他幼儿园转到我园。父母工作较忙,繁忙的工作之余几乎没有时间和豪豪接触交谈,豪豪大部分时间由爷爷、奶奶照料,老人对他百依百顺,样样事情包办代替。因还有一个一岁多的小妹妹,所以妈妈大部分时间在照顾妹妹,不听话时妈妈就会打他,因此十分怕妈妈。 豪豪比较任性,随心所欲,学习专注时间极短,没有一刻是安静下来的。进行活动时总是离开位置,经常自己独自一人走开去玩,或者经常嚷着要去厕所,只有在老师斥责下才稍微收敛一下,很快又故态复萌。在活动中表现霸道常常与其他幼儿抢玩具,或是打小朋友,几乎每天都给老师批评。但是语言表达能力强,聪明智商高,经常不专心但也能回答出问题,而且知识面广。他不懂与人相处,易发脾气,经常被人告状。不乐意听取同伴与老师的要求与建议,有时会故意做一些令人讨厌的事情。他喜欢绘画,喜欢自由发挥,并有创意,但是没有耐心,通常画到一半就乱画一通,画面凌乱。是一个非常特别及有个性的孩子。 教师可多观察,亲近、帮助他,并尽量创设自由、宽松的环境,

从而适当帮助他逐步提高自控能力。生活上加以关心,给他时间,在经医生确诊他并未患病的基础上,让他逐步养成良好的小便习惯。在日常生活与游戏中多作正面引导,稳定其情绪,纠正其任性、发脾气的不良习惯。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注意发现豪豪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发扬,使豪豪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提高豪豪的自信心。鉴于他特别渴望别人重视的特点,老师与他建立朋友的关系,与他聊天讲小秘密,了解他的内心,让他感受到老师的爱。现在豪豪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是一个从认识过渡到行为,并且逐渐内化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地不断调整目标,进行循序渐进的教育。 特殊幼儿教育案例篇2心心是一个小女孩,是今年9月刚入学的小班孩子。她不爱说话,行动也很缓慢。感觉总是比别人慢一拍。开学初,以为孩子还没有适应,但是进入正轨将近2个月,孩子还是这个样子。这让我不得不关注她。一次,在课后,孩子们课间休息时,我不经意的瞟到,心心正手舞足蹈的唱着上一课学的歌曲。我小心翼翼的走到她身边,就怕吓走她心中的小欲望。她还是发现了,一看我走进,马上变成害羞的小刺猬,蜷缩了起来。我不放弃,走到她身边,蹲下来,说:“心心,你刚才在唱歌是吗?老师听到了,你唱的真棒,比刚才上台的小朋友表现的还要好。能不能再唱一遍给老师听呀?”她不动声色,只是低着头看着手指。接下来一段时间,不管我怎么说,她就是保持着这一个动作。我的接近还是失败了。 在集体活动的时候,我发现她还是愿意参与的,能够和小朋友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