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都江堰河流概况

都江堰河流概况

都江堰河流概况
都江堰河流概况

三道堰柏条河

2012-07-01 18:04:15

郫县三道堰柏条河上著名的堰桥全景

三道堰镇街道二(流经镇上柏条河上的永定桥)

由于我们如今去时是枯水季节,在堰桥头上游不远便是供应成都生活用水的成都自来水六厂。为保证成都生活用水供应,上游下闸储水,故下游河内看不到多少水,有的地段甚至河

床干涸。这时河两岸的茶园内也没有多少茶客,但一到夏天,这里便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番景象。

柏条河是李冰“穿二江成都之中”的二江之一,属岷江内江水系,起于都江堰蒲柏闸,止于郫县石堤堰,全长44.76公里。柏条河是成都市供水大动脉

都江堰与成都二江

没有“成都二江”,都江堰怎能滋润天府。“成都二江”是指哪两条江呢?司马迁没有点明,常

璩则明确指出是郫江和捡江。南北朝任豫《溢州记》称:“二江者,郫江流江也。”学术界对“成都二江”的诠释,尚有争议,见仁见智。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流江(捡江)即流经成都的南河,其上游为走马河;郫江即流经成都的府河,其上游河段,有的学者认为是柏条河,有的学者认为是走马河分支油子河。也就是说,成都二江即府南二河。“二江”又是怎样流经成都的?历史上是二江并流,“双过郡下

一、成都市水环境概况

成都市位于长江上游,境内河流纵横,水网密布,有大小河流150余条,总长约1500公里,水域面积8323公顷,绝大多数为岷江、沱江水系,少数为清衣江水系,均为长江中上游水系。岷江干流自汶川县流入成都市后,经都江堰工程分成内江和外江两大水系。岷江内江水系由在都江堰市分水而成的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及其人工建造的农田灌溉渠和分布于平原上的大、小自然河道组成。流经城区的“三河”(府河、南河、沙河)源于柏条河和走马河。府河在城区汇集了南河和沙河后,在双流县黄龙溪流出成都市域进入眉山市境,于彭山县双江镇汇入岷江干流;岷江外江水系主要由岷江干流金马河及发源于西部山区的黑石河、沙沟河、出江河、西河、斜江河、蒲江河等支流组成,金马河在成都市境内汇集这些支流后在新津县岳店子流出成都市进入眉山市境。沱江水系分布在成都市与德阳、资阳毗邻的东北部和东部地区,由北河、中河和毗河三条上游支流在金堂县赵镇以下汇合为沱江的干流,沱江干流于金堂县五凤进入内江简阳市境。

沱江上游右岸支流清白江是岷江分水流入沱江的主要水道,上段为岷江内江水系的蒲阳河,蒲阳河在谭家场人民渠渠首以下称清白江,自此划入沱江流域,于赵镇汇入沱江。

2009年岷江水系水质污染的主要特征为岷江(外江)水系良好,岷江(内江)水系上游段水质良好,达到划定的水域标准,中下游段水质污染较重,主要污染项目为...

力争岷江外江水系新津岳店子出境断面水质全年基本达到Ⅲ类水域标准

岷江水系

干流

岷江是长江上流左岸一级支流,自古即为著名大江之一,又是穿越成都市域中部的最大河流。

岷江干流发源于松潘县岷山南麓的弓杠岭和郎架岭,流经松潘、茂县、汶川等县,过汶川县漩口镇后进入成都市境。在都江堰市二王庙附近有都江堰引水工程引其水源,在左、右岸布设成内、外江两大渠系,岷江中游干流在此改称金马河,至新津县南河汇合口以下复称岷江,干流在新津县邓双乡董坝子出成都市境。入乐山市属彭山、眉山、青神等县,至乐山市有最大支流大渡河自右岸汇入。干流再过犍为县,于宜宾市与金沙江汇合,进入长江。岷江干流全长711公里,总流域面积135840平方公里。都江堰以上为上游,河长341公里,占全流程的48%,平均比降10.5‰,流域面积23037平方公里,占全流域的17%,都江堰至乐山市一段为中游,河长为216公里,占全部流程的30%,平均比降1.7‰,流域面积101550平方公里,占全流域的75%(其中大渡河流域面积占本区间的89%)。乐山市至宜宾市一段为下游,河长为154公里,占全流程的22%,平均比降6.2‰,流域面积11253平方公里,占全流域的8%,岷江干流上游河段大部流经高山峡谷区,流向基本上自北向南,河澜衔

骸?/SPAN>

岷江干流自都江堰市与汶川县分界处(即成都市与阿坝州分界处),至新津彭山分界处(即成都市与乐山市分界处),河段长度为96公里,是为成都市域内的干流长度,其中自都江堰境内都江堰外江闸至新津县境内南河汇合口之间的河段称金马河,河段长81公里,平均比降3.5‰,河宽300~500米,最宽处广滩达1200米。

岷江进入成都市地域后(即进入都江堰市龙溪乡境内),流向由东北转东南,再折向西北,环茅亭娘子岭余脉呈一大河曲,于楠木堰处接纳左岸支流龙溪河,干流又折而向东。至麻溪乡后流向折南,又偏东南,在白沙乡接纳左岸支流白沙河。继又流向东南,形成韩家坝江心洲,以下即为都江堰鱼嘴所分。内江经宝瓶口向东略呈扇形,分出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四大干渠,形成平原上的灌溉水网,覆盖市属各平原县。外江则基本沿南偏东方向而下,较大分支有沙沟、黑石、羊马等河。此段外江习称金马河,左分大朗堰后,即于江家渡入双流县境,于双流崔家林入新津县境,于新津白溪堰接纳右岸支流西河,继而过新津县城,于通济堰处接纳右岸支流南河。以下仍称岷江,河道先略向东转折,再折向南,于新津董坝子出成都市,进入乐山市境内。

岷江成都市段都江堰以上15公里左右河道,保持着天然河流的特点,河道曲折,以汇纳为主,而金马河一段,则具有平原河流特征,河道广阔,以分流为主。金马河平面位置及水系分布经历了较大的历史变迁。

据紫坪铺水文站1937-1985年的资料统计分析,岷江成都市段年平均流量462立方米/秒,

年平均径流量145.70亿立方米;最大年平均流量619立方米/秒,最大年径流量195.10亿立方米(1937);最小年平均流量367立方米/秒,最小年径流量115.60亿立方米(1959),年平均流量最大最小值较差约1.69倍;最大洪峰流量5480立方米/秒(1964),最枯(瞬时)流量为74.7立方米/秒(1979);多年平均悬移质含沙量0.56公斤/立方米,年输沙量760万吨。水量丰沛且较为稳定,为成都平原的人民生活及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可靠的水源。

支流

岷江支流众多,进入市域后,左岸主要支流有龙溪河、白沙河、府河、杨柳河等,右岸主要支流有西河、南河等。

一、龙溪河

龙溪河是岷江上游左岸一级支流,古名龙溪。发源于都江堰市龙池岗西南,初名龙池水,曲折向西南行进,右纳源于铁杉包山的两条山溪,转而向南,左纳自东而来的一条山溪,继行10公里而至南岳,再西南流1公里到东岳,再行2公里至新星,继行1倒里至栗坪,再行3公里右纳来自娘子岭的山溪,至龙溪乡流向转南,过广福再转向东偏南,最后于楠木堰汇入岷江。龙溪河全在都江呤芯衬冢?/SPAN>18公里,流域面积77.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3.44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300立方米/秒。龙溪河上游有一龙池,系天然湖泊,池水清澈,风景秀丽,附近的森林公园为国家一级保护区。

二、白沙河

白沙河是岷江上游左岸一级支流。古名湔水、白沙江。发源于都江堰市光光山南麓,上游称关门山河,流向南偏西,接纳油罐山西麓诸条山溪,在和尚桥(海拔1509米)接纳自西北而来的右岸支流正河(从筷笼子至崩山,河长26公里)。干流又南行4公里,于桃子坪接纳自东北而来的左岸支流小河(源于包袱石梁子,河长15公里)。再南行2公里,于广金坝接纳右岸支流二道河(源于角棚子,河长16公里)。再南行1公里,接纳右岸支流头道河(源于大尖峰西麓,河长14公里)。再转向东南行1.5公里,左纳出自东面黄青桐梁子的两条山溪,又南行3公里至联合,接纳自西而来的右岸支流磨子沟。继而转向东南,行5公里至高原,又向西南行4公里至都江堰市虹口乡,再西南行4公里至王爷庙,接纳自北而来的右岸支流深溪沟(源于狮子坪东麓,河长12公里)。再西南行1公里,右纳燕岩沟,继行4公里过棕花,再行6公里至都江堰市白沙乡,汇入岷江。白沙河长48.2公里,流域面积364平方公里。

据河口附近杨柳坪水文站实测资料,白沙河多年平均流量16.2立方米/秒(1954~1985),年径流量5.11亿立方米,径流深1450毫米;最大年平均流量21.6立方米/秒,最大年径流量6.82亿立方米(1964);最小年平均流量9.59立方米/秒,最小年径流量3.03亿立方米(1974),年平均流量最大最小值较差2.25倍;最大洪峰流量1450立方米/秒(1972),最枯流量1.5立方米/秒(1983);多年平均悬移质含沙量0.6公斤/立方米,年输沙量31万吨。

三、西河

西河,岷江右岸一级支流,发源于崇庆县西部山区火烧营,上游蜿蜒于苟万山区的深山峡谷中,河源至鹞子崖河段称文井江,鹞子崖至味江河口段称朱崇河。在元通场附近与干五里河、味江河、泊江河、沙沟河相汇,以下始称西河。经崇阳镇至集贤乡后,入大邑县境,在沙渠与白马河汇合后,于蒙渡入新津县境,又于顺江与黑石河、羊马河相汇,至白溪堰注入岷江正流(金马河)。干流河长108公里,平均比降4‰,总流域面积1156平方公里。

据鹞子崖水文站1968年至1985年实测资料统计分析,西河年平均流量14.9立方米/秒,年径流量4.68亿立方米,径流深1328毫米;最大年平均流量19立方米/秒,最大年径流量5.59亿立方米(1975);最小年平均流量10.6立方米/秒,最小年径流量3.35亿立方米(1969),年平均流量最大最小值较差1.79倍。实测最大洪峰流量1170立方米/秒(1975),最枯流量2.45立方米/秒(1972)。1951年至1956年曾在元通镇设水位站,1957年在马家磨设水位站,1982年水位站又迁元通镇上场以西,控制河长64公里,流域面积758平方公里,实测年平均流量52.2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7.45亿立方米。

西河支流干五里河,属岷江二级支流。清乾隆年间(1736~1796)修《崇庆州志·山川》载:“干五里河两头皆水,惟中五里独干,故名。”究其原因,大概在地穴中,有一段为暗河。干五里河发源于和平乡(三郎镇)山区大崩槽老顶南坡与六顶山东坡之间,西北流向东南,经大瀑布后,名响水沟,再下数里为龙石岩,即九龙沟,继续东南流,出山区后经何家场、上元乡味江村,至胥家河坝汇入味江。干流河长27公里,平均比降5.8‰,流域面积107平方公里。上游九龙沟是成都市名胜之一,沟内生态良好,风景宜人。据和平水文站1981年至1994年实测资料统计分析,年平均流量2.83立方米/秒,年径流量0.89亿立方米。

西河支流味江河,属岷江二级支流。《槐轩杂著》载:“唐安西北有味江,泉洌而甘。”唐安即今崇州市。《太平寰宇记》载:“味江出青城县长乐山下,水味甘美,故名。”味江河发源于崇州市和平乡(三郎镇)以北山区大崩槽老顶东坡,东北流入都江堰市境,上游河段称太安河,流至坪乐村后折向东南,经泰安乡至东河村,折向东流,经西河乡后再入崇州市镜,又经街子、上元,纳干五里河后于胥家河坝汇入西河。味江河干流河长42公里,平均比降3.9‰,流域面积172平方公里。

四、南河

古名邛水、赤水,岷江右岸一级支流,发源于邛崃县西部山区,上游分二源,源于镇西山的称火井河(又称文井江),源于天台山的称夹关河(又称白木江),二河于齐口相汇后始称南河。流至白鹤乡出山谷入平原,至临邛镇西石灰包纳出(chu)江,至回龙乡两河口纳蒲江河,到羊安镇合江寺纳斜江,于戴林出邛崃县入新津县境,再经商隆场,最后于新津县城五津镇汇入岷江。干流河长135公里,平均比降1.06‰,流域面积3640平方公里。

据南河水文站实测资料,年平均流量28立方米/秒(1965~1970),年径流量8.52亿立方米,年径流深594毫米;实测最大洪峰流量5500立方米/秒(1980),最枯流量0.6立方米/秒(1972)。

南河左岸支流出(chu)江,岷江二级支流。发源于大邑县西部山区,流经天车坡、双河、出(chu)江、三坝等乡(镇)后,在向营出山谷流入平原,又经大邑新场、邛崃桑园,于临邛镇西汇入南河。干流河长84公里,平均比降4.5‰,流域面积497平方公里。出(chu)江上游山区河段坡度较陡峻,水能资源丰富,已建成梯级电站;下游水源较丰沛,已建成一批引水渠堰。

据新场水文站1955~1985年实测资料统计分析,其年平均流量15.3立方米/秒,年径流量4.84亿立方米,径流深1222毫米;最大年平均流量21.5立方米/秒,最大年径流量6.81亿立方米(1964);最小年平均流量10.6立方米/秒,最小年径流量3.35亿立方米(1969),年平均流量最大最小值较差2.03倍;实测最大洪峰流量1840立方米/秒(1955),最枯流量0.45立方米/秒(1985)。

南河左岸支流斜江,岷江二级支流。发源于大邑县境内邛崃山脉雄黄岩东麓,主流三岔河经龙王庙、八角台、鲁店子,再经大邑县城关晋源镇和苏家、安仁、唐场、邛崃县冉义、羊安等乡(镇),于合江寺注入南河。干流河长78.4公里,平均比降3.5‰,流域面积821平方公里。

据大邑水文站1956~1994年(1968~1976年无实测资料)实测资料统计分析,其年平均流量6.8立方米/秒,年径流量2.15亿立方米,径流深814毫米;最大年平均流量9.83立方米/秒,最大年轻流量3.11亿立方米(1987);最小年平均流量3.98立方米/秒,最小年径流量1.26亿立方米(1965),年平均流量最大最小值较差2.47倍;实测最大洪峰流量1040立方米/秒(1978),最枯流量为零,斜江断流(1956)。

斜江支流密布,呈树枝状,主要支流有太平河、龙泉河(蔡家沟)、陈家河、毛家沟、粗石河(敦义河)、青霞河、东河、小南河等。在斜江上引水的中型渠堰有联合堰、永济堰、三轮堰、黄沙堰、汤堰等。

南河右岸支流蒲江,古名蒲水,岷江二级支流。发源于丹棱县新场乡土地坳,经名山县马岭乡后入蒲江县境,复经西南、霖雨、蒲江县城关鹤山和天华、寿民、临江等乡(镇),于五星场纳临溪河,入邛崃县境,在回龙乡两河口注入南河。蒲江河干流河长62公里,平均比降4‰,流域面积820平方公里。

蒲江河支流临溪河,南河二级支流,岷江三级支流。发源于名山县万古乡锦夙山,东流经名山县的百丈、黑竹、茅河,蒲江县的复兴、西崃、敦厚、松华等乡(镇),于五星场附近汇入蒲江河,临溪河干流河长357.5公里,平均比降3.5‰,流域面积358平方公里。

五、芦溪河

芦溪河,又名鹿溪、黄龙溪,为天然山溪河流,属都江堰水系府河左岸支流。发源于成都市龙泉驿区长松山西坡王家湾。北流经清音溪至宝狮口,折向西南经柏鹤寺入双流县境。过白沙坡、煎茶溪、石滚河,于籍田镇左纳来自东面龙泉山的赤水河(一称柴桑河,长28公里,流域面积117.8平方公里)及来自东南二峨马鞍山的龙眼河(一称倒流水,长34公里,流域面积191.8平方公里)。折向西流,至黄龙溪,汇入府河。芦溪河长77.9公里,平均比降12‰(其中柏鹤寺至籍田镇0.8‰),流域面积675平方公里。

六、玉溪河

玉溪河,青衣江上游一级支流(大渡河二级支流,岷江三级支流),又名玉玺河、芦山河、大川河。源出大邑县西部山区,上游分二源,东源为黑水河,西源为黄水河,两源于芦山县中咀汇合后,折向南流,称大川河,至相开,折向东流,经快乐、群江,入邛崃县境,复折向西南流,至杉木林再入芦山县境,经宝盛、龙门、隆兴、升隆、芦阳(芦山县城)等乡(镇)后,先后与宝兴河、天全河、荥经河汇合,自飞仙关始称青衣江。玉溪河干流河长113公里,流域面积1414平方公里。

玉溪河上游东支黑水河,发源于大邑县与汶川县交界处的红蛛池,南流汇合大峰的白英沟、小药山的三岔沟,以及晒田坪、干草坪等支沟,至中咀与黄水河相汇合。黑水河长26公里,流域面积193平方公里。

玉溪河上游西支黄水河,发源于大邑县与汶川县交界的荣苍岭,上源名小沟,东南流,与来自南门、老坐棚两源的牛井河相汇合后始称黄水河。再向东南流,纳沙湾沟、磨房沟、金鸡峡沟等支沟,至中咀与黑水河相结合。黄水河河长30.5公里,流域面积204平方公里。

沱江水系

干流

沱江是长江上游左岸一级支流,基本呈南北流向穿越成都市域东隅。因沱江接纳岷江水源,与岷江有连通关系,故成为非封闭型流域的特殊江河。

沱江上源有绵远河、石亭江、湔江三支。东源绵远河河源较长,通常被视为正源。中源石亭江在广汉三江镇易家河坝汇合西源湔江后,即与绵远河相汇。三源相汇后的干流,进入金堂县境,改称北河。北河自北向南流至金堂县赵镇,有都江堰内江渠系中的清白江(中河)、毗河先后相汇,以下始称沱江。南行至金堂峡穿龙泉山入丘陵区,经金堂县淮口镇、五凤镇纳黄水河后,东流3公里即出成都市地域,进入内江市属简阳县境。沱江干流流经简阳、资阳、资中县至内江市,有右岸支流球溪河,左岸支流阳化河(资水河)、濛溪河、小青龙河、大清流河等依次纳入。干流再南过富顺县,纳石岸支流釜溪河,近泸县又纳左岸支流濑溪河,下至泸州市汇入长江。

沱江干流从绵远河源头大盐井起算,全长636公里,平均比降3.7‰,总流域面积27860平方公里。因上源三支及都江堰内江二支与成都平原水网交叉,水量补给关系复杂。西界以都江堰渠首—柏条河—府河—东风渠总干渠到龙泉驿一线为界。金堂峡内有三皇庙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6590平方公里,其下区间面积21270平方公里为水源封闭区。

沱江干流在金堂赵镇以上称上游,河道长134公里,占全流程的21%,平均比降2.5‰,流域面积6475平方公里,占全流域的23%。赵镇至内江市河段为中游,河道长300公里,占流程的47%,平均比降0.5‰,流域面积12694平方公里,占全流域的46%。内江市至泸州市河段为下游,河道长202公里,占全流程的32%,平均比降0.3‰,流域面积8691平方公里,占全流域的31%。

据三皇庙水文站实测,年平均流量240立方米/秒,年平均径流量75.7亿立方米(1941~1985);最大年平均流量352立方米/秒,最大年径流量111.0亿立方米(1948);最小年平均流量147.1立方米/秒,最小年径流量46.38亿立方米(1969),年平均流量最大最小值较差2.39倍;最大洪峰流量8110立方米/秒(1981),最枯流量3.4立方米/秒(1987);悬移质含沙量0.8公斤/立方米,年输沙量6.03万吨。据下游富顺东家湾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23283平方公里)实测,年平均流量412立方米/秒(1952~1985)。

沱江干流成都市段全在金堂县境内。自北河起始处起,至金堂赵镇滨江公园止,河段长13.5公里。自赵镇至五凤镇西,河段长48公里。因此沱江干流在成都市地域内长度为61.5公里。市域内沱江支流除湔江外,尚有毗河、清白江(中河)以及其他山溪河。沱江干流穿越龙泉山金堂峡,长达13公里,由于峡谷地形有束水作用,汛期水位抬升,赵镇经常被淹。

支流

成都市地域内沱江水系分支众多,清白江、毗河虽属沱江支流,但均为都江堰内江渠系主干,并非天然河流,故放在下章详述。现将市域内其余主要支流分述于下。

一、湔江

湔江,古称湔水、蒙水、彭水、王村河等,沱江一级支流,发源于龙门山中段的茶坪山,上游称金河,有著名风景区银厂沟,先后有白水河、白鹿河汇入。出关口(古称堋口)后进入平原,经湔江堰,以下河段历史上曾分为九支。小石河为排洪干道,鸭子河为沿山山溪集水河,其余已改为灌溉渠系。鸭子河与小石河流至什邡县马井镇又相汇合,向东南流入广汉市境,称鸭子河,绕广汉城北,再向东南流至三江,先后与石亭、绵远河相汇合,入金堂县境称北河,于赵镇与中河(清白江)、毗河相汇后称沱江。湔江在关口以上的山区河段长65公里,平均比降15.3‰,流域面积626平方公里;关口到湔江(鸭子河)与石亭江汇合口之间的平原河段长57公里,平均比降5.24‰,流域面积1068平方公里。湔江总长122公里,总流域面积1694平方公里。

据关口水文站1956~1985年实测资料统计分析,年平均流量23.5立方米/秒,年径流量7.45亿立方米,年径流深1190毫米;最大年平均流量32.6立方米/秒,最大年径流量10.31亿立方米(1960);最小年平均流量13.5立方米/秒,最小年径流量4.26亿立方米(1982),年平均流量最大最小值较差2.4倍;实测最大洪峰流量4490立方米/秒(1978),最枯流量2立方

米/秒(1981)。

湔江出山口后,历史上最多曾分为九支。自东而西依次为鸭子河、小石河、马牧河、濛阳河、小濛阳河、白土河、新润河、新开河、清白江,号称“湔江九河”。

现鸭子、小石二河于什邡县马井乡北汇合为一,仍名鸭子河。清白江南流至彭县北君平乡,与都江堰内江渠系蒲阳河汇合而东流,原新开、新润、濛阳等河先后汇入。马牧、白土等河今已废置。因此,前代的湔江九河今已归一,即为鸭子河(小石河)。

鸭子河发源于彭县思文、楠木、永定三乡交界的尽头山南麓,自北而南汇纳鹿茸溪(六龙溪)、花园沟、刘家沟、白石沟,经彭县永定、楠木、万年、红岩等处,于慈母山进入什邡县境,再经隐丰场至马井场,与小石河相汇。以下即为小石河原下段河道,向东偏南流,于广汉市和兴乡入石亭江,湔江河道亦止于此。石亭江向东南流至易家河坝汇入北河(即沱江干流)。

二、山溪河

市境内属沱江(含北河)一级支流的山溪河,自上游而下依次有官仓河、海螺河、桤木河、水磨河、清溪河、兴隆沟、鲤鱼溪、万家河、黄水河、杨溪河、壮溪河、资水河。其中壮溪河在简阳县境汇入沱江,资水河在资阳县境汇入沱江,其余各河均在金堂县境汇入沱江。

官仓河,又名龙爪溪,发源于中江县石泉场。流向西南,过汉金桥、螃蟹店,至金堂县官仓场,沿途左纳黄家湾、花棚子、高冲、刘家营等山溪,右纳千沟桥、桂花园、尖峰山、林家祠等山溪,然后于七座坟汇入北河(沱江)左岸。金堂县境内河长13公里,流域面积34.6平方公里(总流域面积95.9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1.1立方米/秒。

海螺河,又名石板河,水源有二,均出自金堂县。其一源自老牛坡大山后的横梁子,流向西南,为盐井沟;另一源自狮子梁,流向东南,与盐井沟汇流,称海螺河。全流程14.8公里,过踏水桥汇入沱江左岸,流域面积58.5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0.7立方米/秒。

桤木河,又名三州水、沙河、溪水河,发源于龙泉驿区文安场。北入青白江区,经福洪纭⑶迦

?/SPAN>21公里,流域面积115.6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1.2立方米/秒。

水磨河,发源于青白江区人和乡罗家山,流经人头山、鸳鸯井、石王庙、磨子坪、双拱桥、五家田、四方碑、猴子桥、川方庙汇入沱江右岸。该河左岸接纳雷打滩、小云顶、老龙湾、大云顶、回龙庙、东岳庙等山溪,右岸接纳五显庙、秦家湾诸山溪。河长16公里,流域面积83.83平方公里。

清溪河,又名金溪河,发源于中江县太平岩。西南入金堂县境,左纳福兴河,右纳长乐河、赵家河。过三烈乡(川主庙),于淮口镇红岩寺汇入沱江左岸。干流河长47公里(其中金堂县境内河长25.7公里),流域面积304平方公里(其中金堂县境流域面积125.2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3.06立方米/秒。

兴龙沟,发源于金堂南木山。沿途接纳黄家场、陶家梁子、石庙子、立早湾等山溪,经红花

槽、麻石桥、唐家湾,在淮口镇以上汇入沱江左岸。河长10.5公里,流域面积15.1平方公里。

鲤鱼溪,一支发源于高板乡的高石梯,流经八角井、邱家糖房,另一支发源于东岳庙。两支在邱家糖房相汇,于淮口镇下,汇入沱江左岸。河长10公里,流域面积13.9平方公里。

万家河,发源于龙泉驿区长安乡龙泉山柏树坳西洞子,在龙泉驿区境内称长安沟,又名龙凤沟。由西南向东北流,至油房村进入青白江区境,称石板河,又名茅店子河,折向东流,与成渝铁路并行,经陈家湾车站、人和乡(茅店子)后折向东南流,至红花塘车站入金堂县境,称万家河,又名小溪河,民国《金堂县志》曾称金水河。以下河道蜿蜒南流,于五凤镇两河口乱石滩汇入沱江右岸。万家河河道总长30.8公里,其中龙泉驿区河段长8公里,青白江区河段长15公里,金堂县河段长7.8公里,流域总面积103.65平方公里。

黄水河,源自龙泉驿区的清水乡帽壳顶。集上游安家沟、把桶沟、张家沟、文庙沟诸山溪,在操场坝与象鼻嘴之间合流,始称黄水河。至娘娘庙有毛家沟自左流入,至金相寺下的两河口有史家沟自右流入。至太乙庙前,有陈家沟、杨家河自右流入,汇流后经五凤镇,汇入沱江右岸。河长17.5公里,流域面积53.73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0.53立方米/秒。

杨溪河,又名柳溪河,上源有二支,左支发源于金堂县包包店,向西北流经石龙场、洼堰沟至高板桥;右支发源于金堂县四方碑,向西北流经钟家桥、唐家沟,折西南至高板桥。二源合后西南行。过回龙桥、金简桥、谢家桥,向南汇入沱江左岸。干流河长28公里,其中有6.5公里为金堂县与简阳县界河;总流域面积71平方公里,其中金堂县境内66.3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0.6立方米/秒。

壮溪河,又名金简河,发源于金堂县黄桷垭及两河,在金简桥合流,流水口庙、平安场至新桥。市境内流域面积60.13平方公里,流程19公里,新桥以下属内江市简阳县,尾水汇入沱江左岸,年平均流量0.47立方米/秒。

资水河,又名阳化河,古名环溪、资溪,沱江中游左岸支流。上源隆盛河有左右两支。右支三岔河,发源于金堂县三溪乡麻蝈案、黑皇寺山麓;东南过乐济桥、松茂桥、新桥,左纳石佛河;又向南过永济桥,至金堂县鱼箭滩,左纳永兴河;再南至龙王凼,左纳广兴河(冯店河);再向南偏西,又东南至白鹤嘴,左纳东溪河(又新河、蔡家河);再南至回龙寺,右纳水口山河;再至金堂县云合,左纳土桥河。以下即出成都市,入内江市。因其河曲较多,故古代有环溪之名。阳化河经简阳、资阳县境,于资阳县碑湾两河口汇入沱江,全长139公里,流域面积1845平方公里。

市境内属沱江二级支流的山溪河,主要有西江河、袁家沟、跳蹬河等。分述如下:

西江河,毗河支流,沱江二级支流。发源于龙泉驿区柏杨沟,北流至八角水出山口,沿龙泉山西翼坡足自南向北流,至石板滩入新都县境,再曲折北流至青白江区姚渡乡入毗河。西江河干流河长51公里,流域面积430平方公里。

袁家沟,绛溪河一级支流,沱江二级支流,海螺河的上游。发源于龙泉驿区山泉乡南乡飞营山腰,自东折向南,流入茶店乡,经大田村、石经村入简阳县境,复经贾家等乡(镇),于

海螺乡雷家坝汇入绛溪河。袁家沟在龙泉驿区境内又称盘龙溪、大田沟、汤家河,入简阳后又称海螺河、贾家河。干流河长36公里,流域面积235平方公里。干流上建有大田水库。

跳蹬河,绛溪河一级支流,沱江二级支流,赤水河的上游,因从龙泉驿至天峨场河段无桥,只有石礅,故名跳蹬河。发源于龙泉驿区万兴乡大石村,南流经双溪、天峨、茶店等乡入简阳县境,称赤水河,于简阳县石堰乡汇入绛溪河。干流河长56.5公里,流域面积193.3平方公里。干流上建有高洞子水库。

都江堰水系

内江

都江堰经过两千多年的不断完善,形成了现今内、外江水系分流的格局。内江引水干渠始于都江堰鱼嘴左侧,东偏南经宝瓶口,过灌县南桥,于三泊洞有兴文堰引水口和仰天窝节制闸,将内江总干渠分为两股,左支至太平桥(宝瓶口以下1080米)有蒲柏闸,以下又分两支,北为蒲阳河,南为柏条河。右支至锁龙桥(宝瓶口以下970米)有走江闸,以下又分两支,左为走马河,右为江安河。这就是内江水系的四大干渠,分述于下。

一、蒲阳河

蒲阳河为内江水系中最北的干渠,起于灌县太平桥(今蒲柏闸)。进口处渠宽约26米,东偏北流,先后有灵岩沟、万丈沟、铜马沟自左岸汇入,于8.1公里处经蒲阳镇公路桥,折向东南流,8.3公里处左纳龙安河,大、小干河子,9公里处左纳石槽沟,11公里处左纳南溪河,13.7公里处过驾虹桥,19.9公里处左纳挨山河后,进入彭县境。又于23.8公里处左纳土溪河,24.5公里处设节制闸,左分人民渠。闸后即为蒲阳河下段,改称清白江。蒲阳河长24.5公里,流域面积178平方公里,进水口年平均流量94立方米/秒,年径流量26.42亿立方米。

二、清白江

清白江实为蒲阳河人民渠进水闸以下河段,为都江堰内江干渠。以闸为起点,在流程 1.05公里处设有新桥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301平方公里)。据实测,该河年平均流量53.2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6.66亿立方米,最大流量1050立方米/秒(1960年9月30日)在流程8.95公里桃花滩处有湔江分支之一的清白江(习称小清白江,以与本渠相区别)自左岸汇入,在彭县北君平乡平闯口,右岸有暮水河引水口,在郫县唐元乡石坝子,右岸有原锦水河引水口。继续沿彭县与新都县界线东南行,经新都县高宁乡、利济乡,在流程32.2公里处以下,又沿彭县、新都界线东行,41.4公里以下广汉、新都界线东行,于46.4公里处过广汉市向阳乡南,57.4公里处至万福场北。继而东南行,61.5公里处至三水镇,65.5公里处入金堂县境,当地称中河。东转南,于70公里处过清江乡南,于78.8公里处绕金堂县赵镇,与毗河相汇,

再东行汇入北河。沿途又分为工业用水渠、上、下马棚堰,兴隆堰,清白堰,青茅堰等支渠。清白江自人民渠进口起,至汇入北河止,长81公里,流域面积636.5平方公里。

锦水河为清白江右岸主要分支。引水口原位于郫县唐元乡石坝子,向东南经古城乡、高宁乡后入新都县境,于白洋沱汇入毗河左岸。1982年另建锦水河分干渠,进水口移至高宁乡公毅村火烧堰处。东南流经高宁、大墓山、清白站、新繁镇,再向东经新民站、雷音寺,左纳杨柳堰尾水,又东偏南经马家、普利寺、破水碾至铁路桥,以下即利用原杨柳堰渠道(旧名督桥河、绣川河),过洪水碾、黄土堰、金桂桥入金堂县汇入毗河。

三、柏条河

柏条河为内江水系干渠之一,起于灌县太平桥(今蒲柏闸),东偏南流经灌县幸福、天马、郫县唐昌、三道堰等乡(镇)至石堤堰与走马河分支徐堰河相汇合,柏条河即止于此,以下称为毗河。自蒲柏闸至石堤堰,河长44.8公里,流域面积258平方公里。进水口年平均流量41.5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1.76亿立方米。

四、毗河

毗河为柏条河下段干渠,起于石堤堰枢纽闸,闸下右支为府河,左支即毗河。自毗河口,东南流经新毗桥入新都县境,东流经龙桥、斑竹园、柏水、三河、太兴等乡(镇),至白洋沱左纳锦水河。东过苟家滩,向东偏北行,过张庵大桥后入青白江区境。又东北流经祥福、日新、绣水、姚渡、玉虹等乡,于姚渡乡右纳西江河,于绣水乡左纳绣川河,于杨柳乡入金堂县境,至金堂县赵镇与清白江(中河)相汇合。毗河全长65.55公里。毗河首段年平均流量26.4立方米/秒,年径流量8.34亿立方米。

五、走马河

走马河为内江水系干渠,起于灌县走江闸。在流程3.2公里处,左分柏木河(渠长13.1公里)。继而东南流至聚源场,左分徐堰河。又至郫县两河口左分沱江河,以下改称清水河。于青羊宫纳磨底河尾水,以下改称南河(又称锦江),再行至安顺桥汇入府河。

走马河同下段清水河、南河共长64.1公里。其中走马河长26.7公里,流域面积415平方公里;清水河、南河长37.4公里。进水口年平均流量92.9立方米/秒,年径流量26.61亿立方米。

徐堰河为走马河左岸分支,起于灌县聚源场下和平桥闸,东南流经导江村、崇义乡双玉桥、田家桥入郫县境,继经幸福桥、普济桥、永宁桥、清安桥(新民场),以下左纳柏木河;继东南过罗家桥、永静桥(程家船)、窦章堰至牛角濠,与柏条河相汇于石堤堰闸。徐堰河长36.6公里(其中郫县境内27.5 公里),流域面积163平方公里,进口年平均流量37立方米/秒。

沱江河为走马河左岸分支,起于郫县两河口,东南流经长生桥、祝家桥、波罗滩,至郫县西门过宋公桥,绕至城北经鲍家碾、玉龙桥、田家桥、罗家堰,入成都市金牛区境,经周家巷,于柳阴村由北转南,在雍家渡以上1公里处汇入府河。沱江河长26.7公里。

六、府河、南河、沙河

府河为走马河下段河道,与毗河同起于郫县石堤堰闸,南流经郫县团结乡,于郫县安靖乡南左分东风渠总干渠,以下行进于郫县与金牛区界,南到雍家渡,右纳沱江河。府河城区河段始于其流程27.2公里处的洞子口,左分沙河后,形成东支与南支,东支向西流,与南支汇于联合木制品厂,又过上河湾、诸葛庙,流程3.5公里,南经木材加工厂至西北桥,流程2.6公里。再东南行2公里至万福桥,0.9公里至北门大桥,1.7公里至红星路大桥,1公里至猛追湾桥,再转西行0.7公里至新华路桥,1.3公里到东风桥,0.8公里至东门大桥,又行0.9公里至南河口,在此处接纳清水河下段锦江(南河)后,再东南行0.8公里至九眼桥,1.5公里至望江楼,以下南行0.4公里,折西行0.9公里,有分支南流,又南行0.9公里至桂溪,又行1公里至白药厂左纳沙河,城区府河段至此为止,共长20.9公里。以下入双流县境,流经中和场、姐儿堰、中兴场(华阳镇)。于流程66.9公里处至二江桥,右纳江安河,至流程74.4公里处有正兴水位站,81.5公里处至永安,89.5公里处至红花,92.5公里到黄佛,于100.5公里处有芦溪河自左岸汇入,103.5公里处至黄龙溪。乃出双流县境,入乐山市彭山县境,又西南流至江口镇汇入岷江左岸。府河自石堤堰至江口,全长115公里,流域面积2090平方公里,进水口年平均流量48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4.33亿立方米。

据望江楼水文站1942年~1994年实测资料(包括用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插补的资料)推算,年平均流量37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1亿立方米。由于望江楼水文站所控制的流域不闭合,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很大,随着东风渠灌溉面积的不断扩大,从府河引走的水量逐年增多,望江楼水文站的年平均流量及枯期流量均呈减少的趋势。洪峰流量均值约364立方米/秒,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1120立方米/秒,出现在1947年7月4日,其重现期为100年,次大洪峰流量为1050立方米/秒,出现在1981年7月13日,其重现期为70年。

据正兴水位站1982年~1985年实测资料,年平均流量77.3立方米/秒,年径流量28.55亿立方米。

南河上游为走马河尾段清水河,清水河流经龙爪堰后,又称浣花溪,在迎仙桥纳磨底河后称南河,又称锦江。绕成都市南,东流经老南门大桥、锦江大桥、新南门大桥、安顺桥,于南河口汇入府河。

沙河为府河左岸分支,进水口在金牛区洞子口街道附近,穿越川陕公路、成彭公路,至双水碾小学,纳凤凰河(螃蟹堰)尾水。又东行0.7公里至曾家祠,再东闲?/SPAN>0.6公里,又南经成都化工厂,行1.2公里至驷马桥。又南经上下三洞桥、踏水桥,穿建设路,东南经杉板桥至跳蹬河,南至多宝寺转西南过上五桂桥、五福桥、沙河大桥,穿静居寺路西南流,于成昆铁路以北汇入府河左岸,全长20.9公里。

沙河原有旧河道主要用于农田灌溉,兼排泄区间暴雨洪水。解放后,为满足东郊工业区的用水需要,对沙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扩改建设,分三期施工,于1957年5月竣工,现为成都市工业及生活用水的大动脉。

七、江安河

江安河古称阿斗河,又名酸枣河,后称新开河,本属外江水系,1957年改为与走马河并列引水,成为内江水系中的干渠。起于灌县走江闸,东南流经灌县聚源场、土桥乡至三邑桥,沿温江与郫县分阶段继续东南行,至镇子乡新和村入温江县境,经万春、柳城、涌泉等乡,至邹家场后入双流县境,过鸹ㄇ牛

?/SPAN>95.76公里,流域面积390平方公里,进水口年平均流量34.1立方米/秒,年径流量9.65亿立方米。

杨柳河原为岷江左岸分支,于温江县玉石堤以下引水,初名杨武堰,1957年改由江安河骆家滩引水,1970年渠系改造时在青龙嘴引水,为江安河右岸分支。南流经温江县通平、柳江、和盛、柳城、柳林和双流县柑梓、彭镇、红石、黄水等乡(镇),于陶家渡下赵筏子入新津县境,南流过黄泥沱,于毛家渡汇入岷江左岸。杨柳河原长60公里,1979年对杨柳河进行改造,旧有河道裁弯取直,河长缩为52.3公里,流域面积320平方公里。

外江

都江堰鱼嘴将岷江分为两支。其右侧称为外江,实为岷江正流,外江右岸引水干渠,原主要有沙沟河、黑石河、羊马河三条。各干渠进水口时有变迁,历代均有改建。1949年以前,外江堰系总干渠为沙黑总河,在灌县小罗堰引水,至下游300米处左分黑石洞,右分沙沟河。羊马河则在以下11.9公里处梁家船引水。1952年黑石河引水口下移,改在漏沙堰,同时将羊马河改在黑石河的布袋口引水。1961年冬在漏沙堰修节制闸,闸前称为沙黑总河,仍由小罗堰引水,闸后分为沙沟河、黑石河。1974年修建外江节制闸,又利用此闸的第7、8孔作为沙黑河进水口。1982年新建的沙黑河进水闸,成为沙黑总河的正式进口,小鱼嘴拆除。现将外江水系主要干渠分述如下:

一、金马河

金马河即岷江干流成都河段,具体讲是指都江堰外江闸至新津县岷江大桥的河段,长72.7公里。该河段的上段因在灌县城南,当地又称正南江。金马河自外江闸起,南偏东流,经灌县灌口、玉堂、中兴、民兴、徐渡、沿江,温江区玉石、通平、和盛、三圣、永胜、金马,崇庆县听江,双流县擦耳、红石、杨公,新津县花园、花桥等乡(镇)。于白溪堰纳西河,五津镇纳南河后,又复称岷江。

历史上沙沟河、黑石河、羊马河、江安河、大朗堰等河渠均自金马河引水。解放后经渠系改造,基本定型。沙黑总河自外江闸分水,至漏沙堰分为沙沟、黑石二河,羊马河则成为黑石河支流,江安河改在内江取水。大朗堰、石马堰仍自外江引水,主要引回归水和地下水。

二、沙沟河

沙沟河为外江水系干渠,起于灌县玉堂乡沙黑闸,南流至玉堂乡东,于梁家桥右纳螃蟹河,于流程3.4公里处左分环山渠,至中兴场北,于8.2公里处右纳石定江,又于13公里处中兴

乡二江桥右分泊江河(长17公里),左分沙沟河(1970年渠系改造后,沙沟河旧道已废,仅存泊江河),继续西南行,入崇庆县境后,经三宝庵至元通镇汇入西河左岸。沙沟河(含泊江河)全长31.7公里。流域面积134平方公里。进水口年平均流量42.5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1.8亿立方?/SPAN>。

螃蟹河为沙沟河右岸支流,系天然河流,发源于灌县赵公山南麓山王庙沟,东南至玉堂场下梁家桥汇入沙沟河,河长15公里,流域面积24平方公里。石定江为沙沟河右岸支流,也是天然河流。发源于灌县孙家沟,折东南至灌县中兴场汇入沙沟河,河长13.9公里,流域面积39.9平方公里。

三、黑石河

黑石河为外江水系干渠,起于灌县玉堂乡沙黑闸,向南偏东流,经灌县中兴、民兴、石羊、柳街,崇庆县观胜、梓潼、廖家、羊马、安乐、大划等乡(镇),于三江镇左纳羊马河,入新津县境,于龙王渡汇入西河左岸。黑石河河长76.4公里,流域面积65平方公里,进水口年平均流量28.0立方米/秒,年径流量7.69亿立方米。

四、羊马河

羊马河历史上曾为岷江正流,后演变为外江系统干渠之一,现经调整,成为黑石河支流。1949的以前,羊马河在灌县大兴乡金马河右岸羊马河口引水,经灌县徐渡、八角、顺江、柳街等乡,至关羽庙入崇庆县境,右分清阳河,又南流至三江镇,与黑石河相汇,河长60公里。1970年渠系改造时封闭羊马河口,灌县徐渡乡均义村以下的羊马河道作为区间排洪河道。1975年又缩窄河床,加固岸堤,现有河长48公里。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 一、知识讲解 1.河流 ①注入海洋:绝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是额尔齐斯河,注入印度洋的河流是雅鲁藏布江和怒江。 ②水文特征的地区差异。 (2)京杭运河:自北向南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在南水北调工程中作为东线的输水通道。 (3)主要湖泊: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湖区和东部平原湖区。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湖泊,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 (4)如何判断一条河流是否有凌汛? 河流有凌汛,一般符合下列两个条件:①有冰期;②由低纬流向高纬。 二、高考试题 (2016·新课标全国Ⅱ,9~11)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下图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河床断面。1964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据此完成(1)~(3)题。 (1)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 A.1~3月B.3~6月

C.6~9月D.9~12月 (2)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 A.径流量增大B.河道淤积 C.流速加快D.河床展宽 (3)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 A.切断潮流泥沙补给B.加速汛期洪水下泄 C.提高潮流冲淤能力D.拦截河流入海泥沙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枯水期,河床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河床较高、较宽;汛期,由于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河床变深、变窄。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枯水期,结合该河流位于浙江东部,9~12月期间降水较少。故选D。第(2)题,河流上游水库建成后,水库下游河流径流量会减小,海水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会加剧,会导致河道淤积。故选B。第(3)题,由上面分析可推知河口修建水闸,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海水倒灌和潮流带来的泥沙对河道的淤积。故选A。 答案(1)D(2)B(3)A 三、命题点我国主要河流的特征分析 读黄河干流沿线年径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图,回答(1)~(2)题。 (1)含沙量变化图中,正确反映黄河含沙量沿程变化的折线是 A.折线① B.折线② C.③折线 D.折线④ (2)“人在水下走,船在天上行”是图中黄河哪一河段的自然景观 A.源地—兰州 B.兰州—河口 C.河口—龙门 D.旧孟津—利津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河口以上河段即黄河上游河段植被覆盖较好,水土流失较轻,河流含沙量小;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最大;下游河段含沙量仅次于中游,④折线符合题意。第(2)题,“人在水下走,船在天上行”描述的是黄河地上河河段,即旧孟津—利津河段。 【答案】(1)D(2)D 三、跟踪训练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 1 都江堰建于公元前256年,2200多年来,至今仍在发挥它的巨大效益 Dujiangyan Dam was built in 256 B.C. amazingly it is still in operation after 2200 years 介绍来自网络资料: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建过程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

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1、宝瓶口的修建过程 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 叫“离堆”。 之所以要修宝瓶口,是因为只有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才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 2、分水鱼嘴的修建过程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为了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修建者李冰在开凿完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由于分水堰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 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作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都江堰水利岷江排沙洪灌溉 【论文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都江堰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构造原理,浅析了修建都江堰的重大意义。 都江堰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区以西的岷江上游。是在战国末年,由时任秦国蜀郡郡守的李冰及其子主持建造的。它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唯一以无坝引水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具有引水灌溉、防洪排沙以及水运、城市供水的多重效用。整个工程可分为渠首和灌溉水网两大系统,渠首又由鱼嘴(分水堤坝)、飞沙堰(泄洪排沙道)和宝瓶口(引水口)等三项主体工程以及金刚堤、人字堤等附属建筑组成。两千多年来,由于都江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为什么称都江堰,都江是哪条江呢?《蜀水考》说:“府合,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人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 为什么要修宝瓶口? 只要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这样既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玉垒山山石坚硬,民工们用铁具凿、挖、撬,工程进度极其缓慢。后来,一个有经验的老民工建议,应当在岩石上开一些沟槽,然后放上柴草,点火燃烧,岩石在柴草的燃烧下就会暴裂,可以加快挖的速度。实践证明这个办法非常有效。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在玉垒山开凿了一个20米宽、40米高、80米长的口子,因形状很像瓶口,因此叫“宝瓶口”。奔流不息的岷江水通过宝瓶口源源不断地流向东部旱区,这样,东部的农田得到了灌溉。都江堰的第一大工程终于完成了。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室瓶口,怎样才能让水更多地往东流入宝瓶口呢?从而引出要修分水鱼

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

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 都江堰坐落于成都附近,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四川都江堰市城西。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 都江堰水利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都江堰工程至今犹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灌区范围的扩大,从1936年开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浆砌卵石技术对渠首工程进行维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设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没有改变,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 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高考地理——《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知识点复习

高考地理——《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知识点复习 1、河流的基本特点 2、 定;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②流量(以雨水补给的河流,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③含沙量(决定于流域内地面植被状况),④结冰期有无或长短(最冷月月均温),⑤水能蕴藏量(由流域内的地形、气候特征决定) (1)不同地区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和成因:

3、 长江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峰,干流沿途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市,区)。注入东海,为我国最长、年径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其中自源头到湖北宜昌为上游,主要流经了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接纳了大量支流,水量大增,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自宜昌到江西湖口为中游,长江中游流经平原区接纳了鄱阳湖,洞庭湖,汉江等水系,水量大增,荆江河段九曲回肠,易泛滥成灾;江西湖口以下为下游,下游流经平原地区河流支流已不多,但由于水量大,地势低平,防洪任务艰巨,长江重要的支流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等,其中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已建成的大型水利工程有葛洲坝(三峡的上游干流)、丹江口(汉江)、安康、二滩(雅砻江)、龚嘴(岷江支流大渡河),隔河岩(清江)、五强溪(沅江)、乌江渡(乌江)、在三峡的西陵峡中三斗坪正在建设世界最大的三峡水利工程枢纽工程。 (1)防洪与灌溉

4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9个省级政区(青、陇、川、宁、内蒙、陕、晋、豫、鲁),注入渤海,长度与流域面积均居我国第二,但水量很小。内蒙古河口镇以上为上游,黄河上游青海省境内,流经青藏高原,水量不大,水流平缓,河水清澈;自青海龙羊峡、经甘肃刘家峡至宁夏青铜峡的峡谷段,水能资源丰富;在宁夏,内蒙古境内,黄河流经平缓的地形区,水流平缓,气候干旱,加上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大量引水灌溉,水量有所减少;河口镇至河南孟津为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接纳了汾河,渭河等支流,水量增加,特别是河水含沙量大增(90%黄河泥沙来于此);孟津以下为下游,流经华北平原,由于长期人工筑堤束水,黄河下游河床高于两岸地面数米,形成“地上河”,所以黄河下游沿途水量渐少,支流很少,且易发洪涝灾害。而由于中上游地区用于生产、生活的引水量过大,造成下游河段在春末夏初季节几乎每年发生断流现象。 黄河主要的支流有:上游河段有洮河和湟水,中游段有无定河、延河、汾河和渭河(其支流有泾河、洛河)等。 (1)母亲河的奉献

世界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征详细

世界主要河流水文特征 一、世界 莱茵河:发源于阿尔卑斯山脉北麓,自南向北注入北海,河口附近为世界最大的港口----鹿特丹。该河流经西欧最发达的经济区----鲁尔区,具有较高的航运价值。该河流的水文特征:水量较大,水量的季节变化小,流速平稳,无明显的汛期,无冰期,含沙量小。(结合西欧的气候和地形特点: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流经的多为地势低平的平原地区) 伏尔加河:自北向南注入里海,为世界最长的内流河。流经俄罗斯经济发达的欧洲部分,航运价值很高。其水文特征:为内流河,靠积雪融水和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径流量不大,春季径流量最大(有积雪融水补给),冰期较长。 俄罗斯在西伯利亚地区的三大河流:自西向东依次为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叶尼塞河为二大地形区分界河。三条大河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流经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水文特征:水量较大(有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越往东大气降水越多,而纬度高且植被覆盖好,蒸发量较小),含沙量较小,冰期长,且河流的下游地区有凌汛,水能丰富。 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上的河流:西侧水系流程短,水流急,丰富的水能,而东侧的支流路程较长,水流较缓,流入波罗的海。 刚果河:地处赤道热带雨林气候区,流经刚果盆地,注入几内亚湾。水文特征:水量很大(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量大,且流域面积广,支流多,汇水多),径流量季节变化小,含沙量小(流经地区植被覆盖好),无冰期,但水流急,水能丰富。刚果河两次穿越赤道,要注意流向的变化。难点:刚果河径流量最大的季节是秋季(见大图册P19):刚果河南北两侧的支流分别流经南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区,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区的湿季为每年的6---10月,而南半球则是9月到次年的5月,当南北半球的支流同时进入雨季时,刚果河的水量最大,所以是秋季。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四川都江堰市城西,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然连续使用,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渠首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目前灌溉面积已达40余县,1998年超过一千万亩。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每当春夏山洪暴发之时,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任蜀郡太守(太守相当于现在的专员,或大于专员,小于省长),他为民造福,排除洪灾之患,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主体工程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达到了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为此,李冰在其子二郎的协助下,邀集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岷水东流的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在无火药(火药发明于东汉时期,即公元25年至220年间)不能爆破的情况下,他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热涨冷缩的原理),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低水位每秒流速3公尺,高水位每秒流速6公尺)因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率众又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狭长的小岛,形如鱼嘴,岷江流经鱼嘴,被分为内外两江。外江仍循原流,内江经人工造渠,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为了进一步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长200公尺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让人们知道“枯水(低水位)不淹足,洪水(高水位)不过肩”。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 运用了回旋流的理论都江堰每年都接待不少外国游人,其中有些是水利专家。有的水利专有他细观看了整个工程的设计后,都对它的高度的科学水平惊叹不止。比如飞沙堰的设计就是很好地运用了回旋流的理论。 都江堰渠首的三大主体工程: 鱼嘴分水工程

地理专题: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地理专题: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一、河流 1、河流的基本特点 2、内外流河及其水文特征。(延伸内流湖) [注意]河流水文特征分析: ①水位(决定于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 ②流量(以雨水补给的河流,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 ③含沙量(决定于流域内地面植被状况); ④结冰期有无或长短(最冷月月均温);

⑤水能蕴藏量(由流域内的地形、气候特征决定)(1)不同地区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和成因:

补充:河流水系特征指:河流的发源地、流向(地势高低、河道大小来判断)、河流长度(距海的远近)、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及其分布、河流的形状(如树枝状、辐射状、辐合状水系、平行状或称为梳状水系、格子状和网状等)、河道宽窄曲直(上游山区河段切割作用显著,河谷成V字形;下游河谷展宽,水流缓慢,泥沙沉积,河岸两侧形成冲积平原或三角洲)等。基本上受地形地势影响(相对高度、倾斜方向、山脉走向、表层岩性)如: ①树枝状水系:是最常见的水系形式。它常见于原始地形平坦、岩性均一的地区,如平原区和黄土高原区。如长江。 ②平行状水系:以各级河流相互平行排列为特点。常见于有适当的坡斜,或坡度较陡的地区。平行水系不仅见于由于掀斜式构造上升区域,如云南西部横断山区的平行峡谷区,及单斜区顺岩层倾向的斜坡上,甚至发育在大片缓斜的泛滥平原上,如淮河在豫、皖两省黄泛区的各支流也见到这种水系。 ③放射状水系:以高地为中心,河流呈放射状向四周外流,构成放射状水系,常见于穹窿山地和火山锥分布区。若各河由四周山地向盆地中心流注,则构成向心状辐合水系。 ④环状水系:在穹窿山地外围和火山周围,发育环状水系。 ⑤辫状水系指发育在三角洲、冲洪积扇、山前倾斜平原上,由许多汊流构成的水流交错、形似发辫的水系。如沱沱河,黄河三角洲、阿拉斯加育空河、北美普拉特河、新西兰、印度布拉马普特拉河辫状水系;例如描述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高山(系属横断山脉余脉)大河自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形势。上游山区河段切割作用显著,河谷成V字形、两岸高山耸立、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下游河谷展宽,水流缓慢,泥沙沉积,河岸两侧形成冲积平原、其中湄公河平原是本区最大平原。 (2)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和成因:

世界主要河流及特点

世界主要河流及特点 一、xx 1、西部多xxxx:xx,xx等; 2、东部河流短小; 二、xx 1、湄公河(东方的多瑙河),流经6个国家(老挝、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中国(澜沧江)),形成东南亚最大冲积平原; 2、xx、xx注入xx; 三、xx 1、恒河(圣河):喜马拉雅山南断,主要雨水补给,形成恒河平原(南亚最大冲积平原); 2、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游在中国(雅鲁藏布江)喜马拉雅山北坡,雨水补给; 3、印度河:发源冈底斯山,冰川融水为主,沙漠地区的灌溉水源(外流河); 四、xx 1、内陆河:锡尔河,阿姆河——咸海,高山冰雪融水; 2、xx:xx——xx水系; 3、湖泊:内陆湖:里海(世界最大)、伏尔加河(内陆河最长的)、乌拉尔河、咸海; 五、xx和xx 1、xx:第一xx6600千米; 2、xx:xx,xx; 3、xx:1700千米 4、死海:-400米(世界最低点);

六、撒哈拉以南xx 1、刚果河:流量世界第二,水利资源丰富; 2、xx:世界第二大淡水湖; 3、xx:世界第二深; 七、xx 1、总括:河网稠密,河湖众多,水量达,利于航运;水位变化小; 2、莱茵河:发源于瑞士境内阿尔卑斯山,向北流入北海,流经鲁尔区; 3、多瑙河:发源于德国西南部的山地,流经8个国家(世界最多),在罗马尼亚注入黑海; 八、xx东部和xx 1、俄罗斯:大河多,水量充沛(雪水补给),封冻期长; 2、伏尔加河:内陆河,自北向南(注入里海),黄金水道; 3、xx:xx,xx水系; 4、xx、xx、xx(xx); 5、贝加尔湖(最深),世界第二大淡水湖; 九、xx 1、密西西比河(世界第四河—长度,流量;灌溉水源); 2、圣劳伦斯xx; 3、五大湖:苏必利尔湖、休伦湖、密歇根湖、安大略湖、伊利湖(冰川作用形成,苏必利尔湖-最大淡水湖); 十、xx

都江堰水利工程历史意义

都江堰水利工程历史意义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这项工程要紧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操纵进水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7市(地)36县(市、区)1003万余亩农田的灌溉,成都市50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是四川省国民经济进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其灌区规模居全国之冠。 都江堰渠首三大主体工程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修建在岷江出山口处。那个地方群山环抱,大江中流,气势恢宏,景色绝佳。堰功人物,代代相济;文人墨客,多会与此。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要紧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

人民渠 都江堰灌区是四川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四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物华天宝,地杰人灵”,历史上有“天府之国”的美誉。灌区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都市华彩及城镇风光,异彩纷呈,美不胜收。灌区水利,星罗密布,各展风韵,各具特色,令人赏心悦目,“人民渠、东风渠、三合堰、通济堰,碧水荡伯;黑龙滩、三岔湖、鲁班水库,湖光涟滟;龙泉洞穿,天工开物,灵水泉涌”。全灌区呈现出“长龙地上走,银河天际流;彩虹起深谷,高峡出平湖”的壮丽图景。 都江堰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是中华文化的杰作。

世界主要河流水文水系知识汇总

世界主要河流水文水系知 识汇总 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

世界主要河流 一:亚洲 [一]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发源地:蒙古高原北部,西伯利亚南部山地。 补给水源:以春季的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注入地:北冰洋。 水文特征:河流结冰期长,流量季节变化大,常在河流下游形成凌汛。备注:

1:凌汛发生的条件:纬度较高,河流由低纬流向高纬。 2:这些河流的下游发生凌汛但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很小,原因:在这些河流的下游纬度高人口稀少,工农业不发达。 3:鄂毕河在中国叫额尔齐斯河(在我国内陆地区的外流河) [二]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湄公河,湄南河,红河。 发源地:青藏高原: 补给水源:大气降水。 注入地: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注入印度洋。

湄公河,湄南河,红河注入太平洋。 水文特征:水量大,水位变化大,无结冰期。 备注:这些河流都是国际河流: 萨尔温江:在中国称怒江亚洲东南部河流,长约2,400公里,为东南亚大河和缅甸最长河流。发源于西藏唐古剌山脉,经中国云南流入缅甸,注入马达班海湾。上游流经高山峡谷。部分河段通地方小船。因有急流险滩,使其难以成为重要水道。下游通航里程不足160公里。主要被利用於浮运柚木。 红河:越南北部最大河流。发源于中国云南省西部,在中国境内称元江。呈西北—东南流向,在中国河口瑶族自治县以南进入越南,称红河。东南流经首都河内,分支注入北部湾。 湄公河:在中国是澜沧江湄公河约3/4的流域面积在其下游流经的四国——老挝、泰国、柬埔寨与越南。

湄公河三角洲位于越南的最南端,又称九龙江平原,是越南最富饶的地方。也是越南人口最密集的地方。 伊洛瓦底江:亚洲中南半岛大河之一,缅甸的第一大河。中国古称大金沙江和丽水。 [三]:恒河,印度河,布拉马普特拉河。 发源地:青藏高原。 补给水源:大气降水 注入地:恒河,印度河注入孟加拉湾。

一道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综合题.doc

一道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综合题 四川省广汉市金雁中学叶家模邮编:618300 一、【背景材料】2002年11月25日星期一编写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我国长江支流岷江上游,是当今世界上唯一存留,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古代水利系统工程。这座古老的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1年,历经2250多年仍在发挥作用,被全球水利界誉为“人类水利史上的丰碑”。自2002年11月13日起,国家将对它的内江进行断流、维修,工期42天,耗资3000万 元。运用所学知识回答1-8题 1、都江堰水利工程具有的功能有 ①灌溉②排沙③防洪④发电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都江堰渠首三大主体工程是 ①分水鱼嘴②宝瓶口③金刚堤④飞沙堰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位于四川岷江上游的都江堰市西北9公里处,是四 川省西部大开发中的一项标志性大型水利工程,是新 中国成立以来四川建设的最大水利工程,也是举世闻名的都江堰灌区的重要水源工程。它是 A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B二滩水利枢纽工程 C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D关口水利枢纽工程 4、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战国末期秦国----主持修建的。 A史禄 B 李冰 C 郑国D白公 5、从经济常识看,对都江堰的内江进行断流、维修,耗资3000万元。这里的3000万元属于①非生产性基本建设资金②公共消费资金③扩大再生产资金④国家财政支出的一部分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6、从哲学上看,对这项工程进行断流、维修。表明了 A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紧密结合的B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C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和推D整体决定部分,关键部分影响整体 7、从政治常识看,对这项工程进行断流、维修。体现了 A国家在行使搞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B党在行使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C国家在行使政治统治职能 D国家在行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 8、简述四川盆地成为“天府之国”的历史和地理原因? 二、【简析】 这是一道以“都江堰水利工程内江断流、维修”为切入点而设计的综合题,考查地理、历史及政治的相关知识点。第1~3题考查地理知识,第4题考查中国古代史的有关知识,第5、6、7题考查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的有关知识。第8题考查的是历史知识与地理知识的综合分析。 三、【参考答案】 1、A 2、C 3、A 4、B 5、D 6、A 7、A 8、第一,人口稠密,开发较早,历代统治阶级的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加之有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和庞大的渠系工程,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历史)第二,为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地肥沃,便于精耕细作。(地理)。第三,气候温和,雨热同季,降水较多,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是我国重要的农耕地区。(地理)。 (本文于2003年1月8日发表于《考试报》第三期上。供同行们参考)

都江堰的中文导游词介绍范文5篇

都江堰的中文导游词介绍范文5篇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下面是我搜集都江堰的中文导游词介绍范文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都江堰的中文导游词介绍范文(1)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关于都江这一名称的来源,《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的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1]

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在位期间,蜀郡郡守李冰率领蜀地各族人民创建了都江堰这项千古不朽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都江堰工程至今犹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灌区范围的扩大,从1936年开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浆砌卵石技术对渠首工程进行维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设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没有改变,都江堰以其“历史跨度大、工程规模大、科技含量大、灌区范围大、社会经济效益大”的特点享誉中外、名播遐方,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世界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 都江堰的中文导游词介绍范文(2)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镇,是中国建设于古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通常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风景名胜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我国主要河流

我国主要河流 一、长江 1.源流概况 (1)发源地——青海省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 (2)流经11个省市区,注入东海;流经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五大地形区。 (3)长度(6300 km)、水量(1万亿m3)、流域面积(180万km2)均为全国之最。(4)上中下游的划分: 2.长江的开发——主要开发长江的水能资源和天然航道 (1)长江巨大的水能资源 ①水能资源集中在上游河段 a.原因——处于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水量丰富 b.水能具体集中在两段——源头~宜宾段;长江三峡段。 注:长江三峡的形成原因:地壳上升,江水强烈下切形成。 ②主要水电站——二滩、三峡、葛洲坝

(2)长江优越的天然航道——“黄金水道” Ⅰ.长江航运发达的原因 ①自然条件:流量大,江阔水深;水位季节变化较小;冬季不冻;支流众多。 ②社会经济条件:a.流域内资源丰富,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客货流运输量大;b.干流航线与铁路、公路、京杭运河等相交织,形成庞大的水陆运输网;c.水运与铁路运输相比,具有运量大、投资省、成本低等优点。 Ⅱ.新中国对长江航道的治理 治理的主要河段——川江段(滩多流急)和荆江段(“九曲回肠”) 附:荆江的治理 ①千里长江,险在荆江。原因是:河道特别弯曲, 水流不畅。 ②治理措施——a.裁弯取直;b.修建分洪工程; c.加固荆江大堤。 3.长江的防洪——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 (1)防洪的重点在中下游地区 (2)中下游洪水的来源:①上游的干支流;②南 面的洞庭湖、鄱阳湖两大水系;③北面的汉江。 (3)中下游地区易出现洪灾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a.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丰沛,尤其个别年份,流域内普降暴雨,上游河段与中游南北支流的洪水同时汇入干流;b.中下游地势低平、河道弯曲。 ②人为原因:上中游过度砍伐植被,水土流失加剧,使中下游河道淤塞,泄洪能力降低;中下游围湖造田,湖泊减少,调节水量的功能下降。 (4)防洪措施 ①上中游植树造林,保持水土——“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②中下游加固江堤;兴建分洪、蓄洪工程;裁弯取直;退耕还湖 二、黄河

世界主要河流运输概况修订稿

世界主要河流运输概况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世界主要河流运输概况 国外: 1、美国.密西西比河 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最长的河流,全长为6262公里,列世界第四长河。其干流和支流,流经美国31个州和加拿大2个省,流域面积达322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五位。密西西比河的主要支流包括:伊利诺斯河、密苏里河、俄亥俄河、田纳西河、阿肯色河等,形成一个庞大的水系,是美国内河航道网的主干,流向自北向南。 密西西比河沿岸密布大城市、工业区,美国最大的海港新奥尔良也位于密西西比河入海口的三角洲,良好的航运条件和城市依托造就了密西西比河发达的内河运输业。密西西比河水系货运量约为7亿吨,主要运输货种为煤炭、食品及农产品、石油及制品、原材料等大宗散货。 2、欧洲莱茵河 是第一大河,发源于境内的北麓,西北流经、、、和,最后在附近注入,全长1232千米。 自1815年以来,莱茵河已成为水道,干线通航里程约为1000公里,货运量约亿吨,主要运输货种为建材、石油、金属矿石、煤炭等,近年来集装箱运输、汽车滚装船运输发展迅速。

3、欧洲.多瑙河 多瑙河在欧洲长度仅次于,是欧洲第二长河。它发源于德国西南部,自西向东流,流经、、、、、、、、,最后注入,河流全长2850千米,流域面积万平方千米。 多瑙河干流为自由通航的国际航道,可通航里程2742公里,可通航支流30多条,较重要者有左岸的蒂萨河、奥尔特河、普鲁特河,右岸的德拉瓦河、萨瓦河、、伊斯克河等,此外,德国在多瑙河上游凯尔海姆向北跨过,建170千米长的运河和一系列船闸,与支流相连,构成多瑙——美因——莱茵运河,东南至黑海,西北至,贯穿欧洲大陆。多瑙河全河航运总量保持在1~亿吨之间,受欧洲政治和航道本身因素等影响,货运量并未获得重大突破。 4、俄罗斯.伏尔加河 伏尔加河位于俄罗斯的西南部,全长3690千米,是欧洲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最长的,流入, 流域面积达136万平方千。 伏尔加河及其支流是俄罗斯最重要的内河航道,除外,支流最重要的航运干线是谢克斯纳伏河、奥卡河、莫斯科河、卡马河、别拉雅河和乌法河,并建有伏尔加河——莫斯科河、伏尔加河——运河、伏尔加河——波罗的海运河、——波罗的海运河共五大人工喝道,把伏尔加河变

都江堰水利工程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都江堰水利工程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张程农水03 1002040319 摘要: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镇,是中国建设于古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通常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这个“生态水利工程”对周边农业及农业环境有着巨大的影响。 关键字:都江堰,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生态水利工程,农业环境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1、岷江鱼嘴分水工程 鱼嘴分水堤又称“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包括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设施。 其主要作用是把汹涌的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鱼嘴是对水流季节性分配的重要部分。水量大的将大量水引入外江;水量少的时候就将大量水的引入内江。合理方便灌溉。 2、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 飞沙堰溢洪道又称“泄洪道”,具有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 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飞沙堰的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3、宝瓶口引水工程 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 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宝瓶口极大的利用当地的地势,对当地的环境,尤其是农业环境无太多负

都江堰简介

都江堰简介 都江堰全景(资料图片)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境内,岷江上的大型引水枢纽工程,也是现有世界上历史最长的无坝引水工程。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秦蜀守李冰主持兴建。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工程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水运、城市供水等多种效益。成都平原因此富庶,自古有“天府之国”美称。都江堰始名于宋代,宋以前称都安堰、湔堰或犍尾堰。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截至1998年,都江堰灌溉范围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 都江堰的工程结构古代都江堰以竹笼、木桩和卵石为主要建筑材料。以竹编笼内填卵石,用来建造鱼嘴、飞沙堰、内外金刚堤和人字堤等工程。每年岁修需更换竹笼一万多条。为了减少每年岁修工程量,历代水工和劳动人民不断谋求工程结构的改造,尤以鱼嘴为重点。元代曾以石料修砌鱼嘴,并

在其顶端铸铁龟;明代修砌鱼嘴,前置铁牛分水;清代复用砌石鱼嘴。这些工程均因基础不稳,未能持久。1936年改以竹笼为基础,前端与两侧护以木桩,其上修筑砌石鱼嘴,工程延续时间较长,直至1974年修外江闸时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其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都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都江堰名称由来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音:jian peng)”,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都江堰就叫“湔堋”。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直到宋代,在宋史中,

我国的河流和湖泊

我国的河流和湖泊 (一)描述河流水文特征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描述:①水量大小;②水位季节变化大小; ③汛期及长短;④含沙量大小;⑤有无结冰期、有无凌汛现象;⑥落差及水能。 (二)※河流的补给形式: ⑴雨水补给: 河流最主要的补给形式.如热带雨林气候区.热带草原气候区.季风气候区.地中 海式气候区. 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河流. ⑵地下水补给: 如我国的西南地区的河流.其他喀斯特地形区的河流地下水补给量较大. ⑶ 湖泊水补给: 河流源头湖水补给河水.中下游地区河湖互补.丰水期河水补给湖水.枯水相反. ⑷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纬度较高的地区.如我国东北区. ⑸永久性冰雪融水补给: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如我西北的塔里木河. 提示:大多数河流有多种补给水源.只不过以某种补给为主而已. 从流量过程曲线分析原因 (三)从流量过程曲线分析原因 ①流量是由河水来源决定的。②洪水期出现在夏秋、枯水期在冬春的河流,一般多为雨水补给,但地 中海气候区河流刚好相反。③汛期出现在夏季的河流,除由雨水补给外,也可能是冰川融水补给。④春季和夏季出现两个汛期的河流,除由雨水补给外,还可能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⑤河流在冬季断流可能是河水封冻的缘故,内流河往往是由于气温低,冰川不融化,没有冰川融水补给所致。⑥曲线变化和缓,多系地下水补给,也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区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河流。 ☆流向:河流流向由地势特点决定。 影响流域面积大小的因素主要有:(1).地形地势(限制河床宽度);(2).支流数目(影响汇水区域); (3).气候(降水影响河流流量)。 ★河流航运:航运条件分析从以下几个方面 (1).气候,降水影响河流流量和流量的季节变化以及河流水位高低,决定河道的宽度,气温影响冰期,决定河流是否四季通航; (2).地形,落差大小,决定水流是否平稳,主要出于对航行安全的考虑; (3).通航里程的长短; (4).航运价值是否高,还要受其流域或沿岸人口、城市、经济的影响。 莱茵河与长江: 莱茵河:处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终年温和多雨,河流因补给水源充足而终年流量大且稳定,没有明显的枯水期;主要流经平原地区,流域内落差较小,通航里程长;流域内经济达,航运价值高。 长江:由于长江流域主要地处我国湿润地区,流域内降雨量丰沛,河流水量大,汛期长,一年四季均可通航;多数干支流经地区地势平坦,因而通航里程长;江阔水深,通航条件优越;流域内经济发达,航运价值高,有“黄金水道”之称。 (四)如何分析河流上游段成灾的原因及治理和开发利用的前景? 由于坡陡流急是所有河流上游段的基本特点,因此河流上游成灾的基本原因也是共同的,即径流不稳定,丰水期水量大、流速快,易造成洪涝灾害;枯水期则因不易保住水分,因此往往发生旱灾。明确了成灾的基本原因,治理、开发措施也就容易得出,即采取措施变不稳定径流为稳定径流,如建造水库,把洪水蓄积起来以备旱季所用,这就能控制洪涝和干旱;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地表径流流速变缓,水分渗入地下成为稳定的地下水,可有效地缓解水旱灾害及水土流失;此外,水库建成后,随之可利用落差和稳定水源,发展水电事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