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口与环境高考试题8

人口与环境高考试题8

人口与环境高考试题8
人口与环境高考试题8

题组二

(山东省聊城实验中学2010届高三12月月考)如图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某新兴城市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1997年至1998年,该城市的人口增长率是( )

A .16.7%

B .14.3%

C .0.9%

D .5.7% 2.1991年至1998年,该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 .人口出生率高

B .人口死亡率低

C .大量人口迁入

D .原有人口基数小 3.该城市人口迅速增长,近期可能导致的主要问题是( )

A .人口老龄化突出

B .城市经济缺乏活力

C .社会劳动力不足

D .城市用地压力增大 答案 1.D 2.C 3.D

(吉林省延边二中2010届高三第三次阶段性测试)图3是奥地利1951-2001年五个阶段人口增长状况 示意图,期间人口死亡率保持稳定,读图判断4~5题。

4.奥地利人口自然增长的低谷期发生在( )

A .1961—1971年

B .1971一1981年

C .1981—1991年

D .1991—2001年 5.近三十年来,奥地利人口增长的最主要特征是( ) A .负增长显著 B .机械增长显著 C .自然增长显著 D .过度增长显著 答案

4. B

5. B

图3

6.(山东省聊城实验中学2010届高三12月月考)读“世界及各大洲人口增长动态统计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拉丁美洲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②北美洲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没有变化;③亚洲的人口死亡率始终低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④欧洲的人口出生率始终低于同期大洋洲的人口出生率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B

(安徽省池州市七校调研2010届高三第一学期 12月考试)下表反映了2001年~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据此完成7~8题:

7.关于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主要由人口多的国家迁往人口少的国家 B.主要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

C.全球迁出人口少于迁入人口 D.主要由亚洲国家迁往拉丁美洲国家

8.下列关于人口迁移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减轻了迁入地的就业压力 B.加重了迁出地的环境压力

C.为迁入地提供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 D.对迁出地人们生活观念的更新没有帮助

答案 7.B 8.C

(福建省清流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图4是人口增长示意图(甲)和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示意图(乙),读两图完成9-10题。

9)

A. ①

B. ③

C. ②

D. ③

10、依据图4及所学相关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国人口增长模式主要为原始型,C国大体符合我国目前人口增长状况

B.D国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这与该国的人口严重老龄化密切相关

C.①③两阶段城市人口比重增长均较为缓慢,其原因相同

D.以上说法有两个是正确的

答案 9.C 10.C

(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2010届高三12月调研测试)读某国家的人口资料,分析回答11~12题。

11.有关该国人口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再生产特点属于“高高低”模式B.人口再生产特点属于“高低高”模式

C.处于人口增长的第二阶段D.处于人口低速增长阶段

12.有关该国人口问题及对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青少年人口比重过大B.老年人口比重过大,劳力不足

C.实行计划生育政策D.该国要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

答案 11.BC 12.BD

(湖南省衡阳八中2010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表1为“2008年我国人口统计表”。读表完成13~14题。

13.有关我国人口增长变化因果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基数大,自然增长率高

B.出生率高,每年净增人口

C.死亡率低,老龄人口增加快

D.经济增长快,城市化水平高

14.我国人口增长带来的主要问题是()

A.环境承载力已达极限

B.城市化发展速度过慢

C.劳动力资源严重短缺

D.教育、医疗压力过大

答案 13.C 14.D

(山东省曲师大附中2010届高三11月份质量调研)读某市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金字塔示意图。该市的平均期望寿命已提高到78岁。完成15~16题。

15.左图反映的该城市人口增长模式是()

A.“高—高—低”模式B.“高—低—高”模式

C.“高—高—该”模式D.“低—低—低”模式

16.与流动人口相比,户籍人口()

A.劳动力数量较少B.劳动力比重较大

C.性别构成较合理D.年龄构成较轻

答案 15.D 16.C

(浙江省2010届高三第一次五校联考)读我国四大地区人口流动示意图,回答17—19题。

17.四大地区中人口流入量最大的是()A.东部地区B.中部地区C.西部地区D.东北地区

18.四大地区中人口流动量最小的是:()A.东部地区B.中部地区C.西部地区D.东北地区

19.促进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A.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B.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C.环境状况的变化D.交通条件的改善

答案 17.A 18.D 19.A

(浙江省新安江中学、寿昌中学、严州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近年来,中国流动人口逐年增加,2007年来沪人员总量近六百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读我国近年来流动人口增长曲线图,回答20题。

20.下列因素中与我国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迅速增加关系最不密切的是()

A.农村经济的发展,剩余劳动力增多 B.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劳动力需求量增长

C.户籍制度改革,为人口流动松绑D.人口增长迅速,就业压力增大

答案 D

(辽宁省沈阳二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表1教据,表明了北京市与河南省人口增长的差异,根据表1回答21—22题。

表1 2003年北京市与河南省人口增长指标(%)

21.有关北京和河南人口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是河南省B.北京人口总量呈现负增长

C.北京人口老龄化程度大于河南省D.河南省的人口增长类型属于传统型

22.导致北京市人口总增长率高的原因是( )

A.土壤肥沃B.政治稳定C.经济发达D.气候温暖湿润

答案 21.C 22.C

读“中国2005年-2050年人口变更图”(图9)。回答23题。

图9

23.此图反映出:()

A 劳动力增加

B 性别比平衡C老龄化趋势 D 独生子减少

答案 C

(山东省单县高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检测)根据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课题小组的研究报告,1952年,我国农业的劳动力容纳力已基本饱和,大体维持“一个人的活儿,一个人干”。假设“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社会劳动者增长率=剩余劳动力增长率”,结合右图回答24~26题。

24.下列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各阶段,我国人口增长状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A .①时期,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B .②时期,人口生产暂处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阶段

C .③时期,人口生产处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阶段

D .④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25.依据图中信息,下列年份中,我国社会剩余劳动力的增长率最大的是( ) A .1958年 B.1965年 C.1975年 D.1985年 26.图示时期,大多数年份我国社会剩余劳动力增长率较大,这说明我国( ) A.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度提高 B.人口出生率特别高 C.城市经济发展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有限 D.城市化进程大幅加快 答案 24.C 25.B 26.C

(江西省吉水二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周测(二))图5是人口再生产模式示意图,读后回答27—28题。

27.引起Y 时期人口出生率波动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经济增长与衰退的周期性波动

B .全球气候冷暖的周期性波动

C .国家人口政策的周期性波动

D .全球传染性疾病传播的周期性爆发 28.X 时期社会处在 ( )

A .由畜牧业向定居农业转变

B .由农业向手工业转变

C .由农业向传统工业转变

D .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变 答案 27.A 28.D

5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知识点(可编辑修改word版)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1.1人口增长模式 ●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基数大(约60 多亿),人口增长快。 J 型曲线,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慢,发展中国家增长快 ●2、影响人口增长直接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影响人口增长根本原因: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社会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5、、人口增长模式: 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出生率、死亡率均在4%左右,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 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出生率3%左右、死亡率在1%以上,自然增长率在2%左右。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出生率、死亡率均在1%左右,自然增长率在1%左右及以下。 ●6、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 A、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差异: (1)模式不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 (1)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0.1%) 即出生率低于死亡率。人口连续多年负增长的欧洲国家如意大利、匈牙 利、俄罗斯、德国等。零增长:希腊、葡萄牙、波兰、奥地利 (2)日本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左右,也很低。 (3)北美(仅含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口自然增长率稍高,约在0.4%到0.8% C、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异 a、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b、除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外的大洋州其它国家和非洲国家——“过渡型” c、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过渡型”和“现代型” ●如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拉美的古巴、乌拉圭等是现代型。 ●中国:有些地区已经属于“现代型”,如上海 D、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 ●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政治制度、经济、计划生育的实施,20 世纪70 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人口金字塔图判读:人口总数,年龄构成,性别比例,人口增长快慢,人口增长模式,社会负担轻重 1.2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人口数量不能超过环境资源供应能力,也不能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这就是环境的限制性。 ●2、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3、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即最适宜人口数量。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描述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2.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关注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4.运用资料搜集与分析的方法,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假如你正置身于这样拥挤不堪的人群中,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和想法? 不仅行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且正常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从而感受到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合理的生存空间。 2、造成人群如此拥挤的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从表面上看,是由于人口在某一地区过于集中; 从根本上看,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以及人口流动过于集中。 想一想?全球及我国人口的现状怎样?发展前景如何?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 (二)、全球及我国人口的现状及前景 1、全球人口现状及前景 目前,全球平均每秒钟便有4.4个婴儿降生,不仅出生率令人震惊,而且分布也相当不平衡,不到57%的新生人口集中在亚洲,26%在非洲,9%在南美,5%在欧洲,3%在北美,不到1%在大洋洲。目前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是每天增加大约20万人,相当于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城市的人口。 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5个国家依次为:中国(13亿)、印度(11亿)、美国(2.97亿)、印尼(2.23亿)、巴西(1.81亿) 预计到2050年,印度将拥有16亿人口,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而中国以14亿人口居第二位。 2、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讨论: a、我国人口近几百年来为什么会明显增多? ?出生率较高和逐渐下降的死亡率,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使人口增长加快。 ?人口基数过大。 b、生物种群消长的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吗? 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所以,生物种群消长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的一面。但是,人不同于一般的生物:人具有特别发达和善于思维的大脑;具有制造工具和能动地调控人口增长以及能动地改造和保护自然的本领,等等。所以,生物种群的消长规律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 我国人口的现状与前景: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总人口为6.01亿。 1963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总人口为7.23亿。

第八章:地球能容纳多少人——人口与环境

第八章地球能容纳多少人——人口与环境 教学目标:了解社会发展与人类自身发展的关系 了解人口的增长与环境保护不可分割的关系 重点:理解人口的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难点:理解并将社会发展与人类自身发展的关系应用 教材分析 人口、环境是人类社会的最基本要素,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是人口地理的重要内容。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在人类社会的初期和早期,人口的生存完全依赖于自然环境。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到了现代,人口适应环境的能力比过去大大增强了,但人口数量的变化、素质的提高及人口迁移和分布的改变,仍然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类与其他生命的最主要区别,就在于其不是消极地适应环境,而是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又以自身的行为影响和改变着环境。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生产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改造日益增强。人口与环境的这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初中地理中,已涉及到一些人口与环境方面的内容,但这些内容主要侧重于感性认识或现象。而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重点讨论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这虽与以前所学的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其内容的理论性更强一些,专题知识水平也有较大提高。 大纲要求的“人口与环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素质与环境及人口迁移与环境,这三个内容反映了人口与环境的内在关系。教材编写基本上按照大纲要求进行。本单元共有6课:讲人口再生产内容的有1课;讲人口数量与环境内容的有2课;讲人口素质与环境内容的有1课;讲人口迁移与环境内容的有2课。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探讨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但在第1课首先安排讲述人口再生产。人口再生产是人口发展的基础,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规律,是人口学的重要内容。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们所掌握的人口学知识,比起初中地理的内容,将深化一大步。同时也为正确理解和认识人口与环境、人口与发展的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第2课安排讲人口数量与环境,教材从环境对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制约作用,及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两方面分析了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第3课讲环境人口容量,这部分内容实际上反映的是环境对人口数量的制约,通过这一课的讲述,会使学生对为什么我国要控制人口增长有进一步的认识。第4课讲人口素质与环境,主要从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和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这两方面,探讨人口素质与环境的关系。本课讲述的重点在第二部分,即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第5课讲人口迁移与环境,主要分析了影响人口迁移的环境因素,并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探讨了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以及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第6课简单分析了我国人口迁移的一些基本情况,重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流动人口问题。 教材在讲述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时,大多是联系实际来展开的,但由于课时限制,举的例子还不够多。我们鼓励教师能多收集一些资料,特别是能把当地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例子,结合到课堂教学中,或发给学生课下阅读。本单元的综合练习和各课的“活动”,许多也都要求联系实际生活,并设计有多种形式,如问答题、判断题、选择题、绘图题,还有小调查和读文心得等,旨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 1.1人口再生产 在“人口与环境”这一部分并没有安排人口再生产的教学内容,那么,教材为什么要讲这一内容呢?我们理解,大纲中所要求的“人口发展”的内容,实际上指的就是“人口再生产”。严格地说,人口再生产虽然是人口发展的基本内容,却并不能等同于人口发展。教材

高三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试题分类汇集人口与环境专题

人口与环境专题 一、单项选择题 读人口增长示意图(图1),完成1~2题。 1.与当前我国人口再生产状况相符的类型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关于④类国家人口问题的正确叙述是 A.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老龄人口多 B.青壮年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过重 C.人口素质偏低,教育压力过大 D.城市人口比重过高,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与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上海黄清、静安和卢湾3个区(中心区)减少人口69.17万,而浦东、闵行、宝山、徐汇、普陀、嘉定6个区(边缘区)增长人口299.4万,其中浦东增加101.41万……65岁以上的老人比重为11.5%,比1990年上升了2.1个百分点……。据此回答3—4题。 3.上海中心区和边缘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反映了 ①郊区的经济发展迅速②边缘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定高于中心区③上海的城市化 进程中,主要为“郊区城市化”④边缘区的交通、住房条件变差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4.上海在未来几年里 ①应严格控制外来人口的迁入②人口老龄化问题将日趋突出③允许生二胎 ④更关注社会养老保险、老人医疗护理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5.两地自然增长率相同,那么 A.它们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肯定相同 B.它们的人口出生和死亡率一定相同 C.它们的生产力水平大体相近 D.它们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右图为“不同城市间的人口流动趋势示意图”(图2), 据此回答6-8题。

6.符合图中所示人口流动趋势的国家和地区是 A.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B.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 C.20世纪90年代的欧洲D.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 7.引发图中所示的城市人口流动,最主要动机是 A.政治因素B.环境因素 C.经济因素D.文化因素 8.目前发达国家人口从大城市迁向小城镇,主要原因是 A.环境条件B.生活水平 C.交通条件D.就业条件 纽约曼哈顿有两个中心商务区(简称CBD),一个是华尔街地区,为著名的金融贸易区,白天人来人往,可一到晚上人去楼空,成为“空心城”;另一个是以洛克菲勒为中心的商务区,白天游人如织,夜晚歌舞升平,成为“不夜城”。据此回答9—10题。 9.“空心城”反映CBD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A、经济活动最为繁忙 B、建筑物高大稠密 C、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D、内部分区明显 10.与不夜城相比较,空心城没有发挥CBD的哪一项功能 A、商业活动 B、金融贸易 C、通讯联络 D、休闲娱乐 右图中等值线a、b、c呈有序排列,读图回答11—12题: 11.如果图中a、b、c代表美国某大城市的地租等值线图,则甲最有可能为 A、中心商务区 B、住宅区 C、工业区 D、文化教育区12.图中甲点代表某城市(某种文化源地),周边为乡村,则由甲到周围乡村的近距离文化扩散类型较为可能的是 A、刺激扩散 B、传染扩散 C、等级扩散 D、迁移扩散 读图4,X、Y、Z为某城市的局部区域,据此回答13~15题。 13.若图中X、Y、Z分别是西欧某城市的3个功能区,那么 A.X是工业区B.Y是绿化带C.Z是居民区D.Y是工业区14.若X、Y、Z为某平原上的3个区域,人口密度X>Y>Z,则3个区域内级别相同的某商业职能部门的服务范围可能是 A.X地最大 B.Y地最大C.Z地最大D.不确定 15.若X、Y、Z3个区域地租水平为X>Y>Z,则高楼林立、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区域是

高三地理教案人口与环境

高三地理教案人口与环境 高三地理教案人口与环境 【知识体系和要点】 (一)人口与环境 1.人口再生产 (1)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概念: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使人口总体延续 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全世界:属于过渡型,处在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 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等负增长,美、加、澳、新 西兰等国自然增长率稍高 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大部分、 大洋洲除澳、新外)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 已进人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2.人口数量与环境 (l)人口数量的变化 (2)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 (3)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原始社会:人口少,影响小 农业社会:社会经济水平有了提高,生态环境有了一定程度

的破坏 工业社会:人口激增,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压力;生活排污量增多,污染环境;生产扩大、污染扩大 人口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污染主要原因不只是人口的增长, 主要是由于不重视保护环境等原因造成 3.环境人口容量 (l)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影响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资源是首要因素 (2)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4.人口素质与环境 (1)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 人口身体素质的概念:人口群体平均的身体健康状况 (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好坏,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有着特殊的 影响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着人们的环境观、 资源规和发展观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直接的影 响 科学文化素质不同的人口,对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也大不相 同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测试题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测试题 一、基础测评(单项选择题) 1.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出现于 A.工业化社会 B.原始社会 C.封建社会 D.高度发达的社会 2.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是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高出生率、较低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 C.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3.关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具有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征 B.世代更替快 C.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 D.是第二次生产力大发展的结果 4.目前,世界人口增长模式是 A.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B.过渡人口增长模式 C.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D.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5.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和最低的大洲分别是 A.大洋洲、非洲 B.欧洲、非洲 C.非洲、欧洲 D.亚洲、拉丁美洲 6.在人口增长模式中,具有低死亡率的是 ①原始人口增长模式②传统人口增长模式③过渡人口增长模式④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7.人类历史上出现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是因为 A.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B.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自然灾害和战争爆发 C.不同地区人口居住地的自然环境不同 D.农业和工业的出现 8.人口增长模式决定于 A.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总数 B.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社会生产力 C.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D.人口出生率、人口总数、社会生产力

9.根据各洲人口状况和下表资料,正确的结论是 A.非洲人口的出生率最高、死亡率最低 B.欧洲的新增人口最少 C.世界新增人口至少50%分布在亚洲 D.拉丁美洲的新增人口至少是北美的3倍 10.下列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的是 ①日本②韩国③印度④巴西⑤古巴⑥埃及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④ D.①②⑤ 11.下面四块假想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相同,人口机械增长对四地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由大到小的排序是 A.①>③>④>② B.③>①>②>④ C.④>③>②>① D.④>①> ②>③ 12.人口普查表明,近年来城市人口增长很快,下列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都快 B.城市人口自然增长趋缓,机械增长加快 C.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加快,机械增长趋缓 D.主要受国际移民的影响 13.不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的是 A.资源数量 B.科技发展水平 C.消费水平 D.人类社会发展阶段 14.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大②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小③消费水平越低,人均所需资源越少,环境人口容量越小④社会分配制度等因素,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也有影响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15.可导致环境人口容量降低的因素有

(福建专用)2019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过关五人口与环境练习(含解析)

专题过关五人口与环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15年以来,难民潮困扰欧洲。读“难民潮迁移路径图”,回答1~2题: 1.引起2015年难民潮的根本原因是( ) A.收入下降 B.灾害频繁 C.战争威胁 D.就业困难 2.这次难民潮对欧洲带来的地理影响是( ) A.缓解劳动力不足的矛盾 B.有利于提高欧洲的环境人口容量 C.推动欧洲各国城市化进程 D.提高欧洲国家社会保障水平 春节是万家团圆的日子,春运是一道特殊的风景。2017年春运期间,360网站发布了《2017年春运网络购票大数据报告》,下图为2017年春运网络购票十大出发城市分析。据此回答3~4题: 3.从图中可以看出,2017年春运出发地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其主要原因是南方地区( ) A.乡村生态良好,吸引城市居民 B.侨乡众多,海外游客迅猛增加

C.气候温暖,来此越冬人数增加 D.经济发展较快,外来人口较多 4.北京成为2017年春运网络购票十大出发城市中唯一的北方城市,其原因与南方地区不同的是( ) A.历史文化名城,游客比重大 B.高等院校云集,返乡学生多 C.环境优美,吸引外来人口 D.经济发达,劳动力需求量大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与第五次相比,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如下表所示。(注:抚养比=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读表,回答5~7题: 5.根据该数据可以反映出我国( ) A.人口增长加快 B.出生率低于死亡率 C.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D.劳动力仍较充足 6.甲省( ) A.人口进入零增长 B.老龄化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C.有大量人口外出打工 D.抚养比上升 7.甲省最可能是( ) A.贵州 B.广东 C.甘肃 D.四川 富顺县、安岳县和中江县是四川省的三个传统农区。下表示意富顺县、安岳县和中江县(以下简称“三县”)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情况(2014年)。据此回答8~10题:

湘教版第一章《人口与环境学案》word教案

立发中学高一地理期末复习学案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 一、预学案 【预学目标】 1.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及其分布; 2.中国人口增长状况。 3.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各种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 4.地球及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 5.人口迁移的判别 6.了解近现代世界和我国的人口迁移的特点,分析其主要原因 【预学重难点】 1.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及其影响因素。 2.理解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等概念,结合我国实例,了解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意义。 3.了解近现代世界和我国的人口迁移的特点,分析其主要原因 1.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低的因素有哪些?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什么? 参考答案: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观等。 生产力发展水平。 2.“高—高—低”模式______________以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可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两种类型。两种的异同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工业革命以前原始型传统型相同点:出生率都很高不同点:传统型的死亡率有所下降。 3.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广度和深度上有什么趋势? 人类开发利用的资源种类越来越多,对资源利用的深度不断提高。 4.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出现了哪些问题?这对人类社会有什么影响? 自然资源具有有限性,人类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与资源的有限之间存在着矛盾。事实上,5.人口迁移有哪几种类型?其中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又是什么?日常生活中你留意到身边发生过哪些人口迁移现象?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将其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前者包括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等;后者通常包括省际迁移和县际迁移;根据人口迁移方向的不同将其分为从农村到农村、从农村到城市、从城市的城市、从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其中从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日常生活中的人口迁移现象:外出上大学或出国留学;毕业后到外地工作;有同学随父母工作调动去了外地;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到到城市;三峡移民等等。 二、启学案 【启学目标】 1.人口问题 2.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及其分布; 3.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合理容量及其特点。 【启学重难点】 1.有关人口图表的判读。。

山西省高三地理专题复习之人口与环境

山西省高三地理专题复习之人口与环境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8题;共36分) 1. (4分) (2014高一下·沁阳月考) 下列①②③④示意图反映了一些国家近年来的人口迁移状况,这些国家是() A . ①德国、②俄罗斯、③日本、④美国 B . ①俄罗斯、②德国、③美国、④日本 C . ①美国、②日本、③俄罗斯、④德国 D . ①日本、②美国、③德国、④俄罗斯 2. (4分) (2017高一上·海南期中) 中国逐步实施“单独二胎”政策,主要是为了() A . 缓解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B . 增加总人口 C . 解决独生子女的问题 D . 提高人口质量 3. (6分) (2018高一下·南昌期中) 人口迁移率是指迁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迁入为正,迁出为负。左图为“人口增长曲线图”,右图为“我国某地区人口迁移率与自然增长率曲线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左图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人口增长曲线,符合图2所示地区人口增长特征的是() A . ③ B . ② C . ④ D . ① (2)右图所示地区人口数量最多的时间大约出现在() A . 2005年 B . 2010年 C . 1910年 D . 1970年 (3)下列地区中,与右图所示地区人口迁移特征最符合的是() A . 西藏 B . 三峡库区 C . 黑龙江 D . 上海 4. (6分)甲图表示某国人口自然状态下的增长轨迹示意图,M表示增长初期,N表示末期。乙图为该国人口增长过程的中期阶段,农村人口的年龄结构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特征,读图完成问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选择题专题训练

高考一轮复习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 量选择题专题训练 不同地区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环境人口容量。下图为不同因素在不同时期对应的人口规模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1.甲、乙、丙、丁四个要素对应正确的是 A.甲—自然资源B.乙—生活消费水平C.丙—社会生产力D.丁—人口迁入 2.要提高我国东部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可行的措施是 A.扩大耕地面积B.加大住房建设C.人口大规模迁出D.加强科技应用 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图为某省区环境人口容量“木桶效应”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 3.图示省区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取决于 A.矿产资源B.水资源C.土地资源D.生物资源 4.推断该省区最可能是 A.新疆B.湖北C.山东D.广东 5.提高该省区环境人口容量的可行性措施是 A.大力开采地下水B.加快矿产资源开发C.提高植被覆盖率D.迅速扩大耕地面积 下图示意某个时期宁夏部分县级行政区的环境人口容量(单位:万人),读图回答6—7题。6.影响图中宁夏各县级行政区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主要因素是 A.矿产资源B.淡水资源C.地形地势D.科技水平 7.宁夏南部地区今后一段时间人口发展的正确做法是 A.放宽生育政策,鼓励生育 B.增加人口密度,接纳宁夏北部地区的移民 C.垦荒拓耕,向宁夏东部地区迁入部分人口 D.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向宁夏北部地区迁入部分人口 兰州市地处黄土高原、蒙新高原、青藏高原三大高原的交界处,位于两山中间,黄河穿城而过。下表为兰州市人口容量总结表(单位:万人)。据此,完成8—9题。 8 A.311;345B.207;344C.227;338D.207;338 9.为增大人口容量,兰州市可采取的最有效措施是 A.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容积率B.治理污染,改善环境质量 C.跳出河谷,开发新的城市用地D.发展科技,提高开放程度 10.下图是N、M两国人口年龄金字塔结构图,关于两类国家人口合理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N类国家因环境人口容量潜力大而人口增长快 B.M类国家因人口数已超过环境人口容量而导致人口萎缩 C.N类国家因资源十分丰富所以环境人口容量大 D.M类国家因经济、科技发达所以环境人口容量较大 我国西北地区海拔高,地势高低起伏,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植被大部分为荒漠,是目前我

人口与环境教案

人口与社会环境 教学目的: 1.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明确环保的重要性,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2.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使他们从身边做起,自学地用行动来保护环境。 3、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优美的环境,环境需要人们去保护、改造。 主备教师:顾素芳 教学过程: 一、明理提高 1、数万年以前,地球上气候温暖,森林茂密,自然条件非常好,人们沐浴着大自然的恩泽。近些年,人类不注意保护,乱伐林木,乱开矿产,破坏资源,使地球臭氧层被破坏,人们生活的空气、水、土壤正在遭到严重污染,植物受损害,河里鱼死了,草也不生长。这就至使我们的生活受到恶劣影响,人类的健康得不到保证。 2、目前,世界上已鉴定的生物物种有150多万种,前几年地球上平均每天至少有一种生物灭绝。而现在平均每小时消失一种生物。世界上最大的一只重达900千克的海龟,在威尔士海滩丧命。 3、近几年来,由于内蒙古大沙漠边缘的绿色植物遭破坏,树林被砍伐,沙漠以每年1公里的速度向东南方向推进。沙尘暴正在向人类示威! 二、政府举措 1.从1996—2010年,中国政府将采取两项重大举措:一是对污染排放实行总量控制;二是要出台《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宣战。 2.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设立了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三、自觉倡议 1、随手关闭水龙头,因为一个滴水龙头每天流掉20升水,每年流掉7000多升水。一吨水可以发电100度,可供三口之家用二个月。一吨水可以织布200米,能做80套校服。一吨水可炼150公斤钢。 2、少吃品香糖。因为口香糖的残迹十分难消除,对环境污染大。 3、买菜购物多用布袋。因为塑料袋增加了垃圾的数量,污染了土壤和地下水。 4、不乱扔废弃物。 5、每年为我们的家园种植3—5棵树。 6、庭院室内养花种草。 7、节约纸张,回收废纸。因为回收1吨废纸可以少砍17棵大树,生产800公斤纸,减少35%的水污染。 8、不吃野生保护动物,维护生态平衡。 9、参加一次环境保护义务宣传活动。

2021年江苏高考地理复习练习讲义:专题八 人口与环境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 专题八人口与环境 备考篇提纲挈领 【考情探究】 课标解读考情分析备考指导内容解读 人口增长与人口分布人口增长、 人口分布 命题情境以人口统计图或人口政策为主,考查频率较高,难度适中,部分稍 难;题型以选择题为主,主要考查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人 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分布考查较少,突出对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 考查,体现了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的学科素养 复习备考时重点关注人口政策的 变化,结合人口统计图或人口政 策分析人口增长和人口迁移等相 关问题 人口迁移与人口合理容量人口迁移、人 口合理容量 【真题探秘】

基础篇固本夯基 【基础集训】 知识1人口增长与人口分布 下图为世界人口纬度分布图,阴影示意各纬度人口数量多少。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 A.北半球中低纬 B.北半球中高纬 C.南半球中低纬 D.南半球中高纬 答案A 2.图中人口集中分布的影响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C.矿产资源 D.交通 答案B 我国将适时出台渐进性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下图为我国2012—2017年人口增量变化情况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3.图中主要反映出当前我国人口() A.增长过快 B.外迁增多 C.老年人口变化不大 D.劳动人口不断减少 答案D 4.我国出台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有利于() A.缓解人口老龄化进程 B.降低社会养老负担 C.推进养老产业发展 D.延长人口寿命 答案B 知识2人口迁移与人口合理容量 下图为1982年以来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变化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我国流动人口增长率最大的时期是() A.20世纪80年代 B.20世纪90年代 C.2000—2009年 D.2010—2019年 答案B 2.影响我国2015—2017年流动人口规模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产业转移 B.人口政策 C.交通建设 D.资源开发 答案A 近年来,北京、上海等地均设定了人口“天花板”。北京在2020年的人口总量将控制在2300万以内,上海在“十三五”期间将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2500万以内。下图为2013—2016年北京和上海常住外来人口变化图。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3.北京市设定人口“天花板”的主要原因是() A.水资源短缺 B.矿产资源枯竭 C.土地资源紧张 D.生物资源减少 答案A 4.近年来北京、上海常住外来人口的变化及原因是() A.逐渐增加,交通拥堵加重 B.逐渐减少,房地产调控加强 C.先增加后减少,产业结构调整 D.先减少后增加,环境质量恶化 答案C 综合篇知能转换 【综合集训】 考点一人口增长与人口分布 下图为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图中界线为著名的胡焕庸线,界线两侧人口密度有明显的差异。据此完成下面两题。(双选)

中考地理-世界人口的分布-专题练习含解析

专题10世界人口的分布 1. 某同学编写了一段顺口溜——“高纬高山①,沙漠内陆②,雨林湿又③,人们定居难。”以下选项最能反映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及成因的是() A. ①旱、②寒、③热 B. ①寒、②旱、③热 C. ①热、②旱、③寒 D. ①寒、②热、③旱 2. 读下面某大洲轮廓图,关于该大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口主要分布于东部、东南部和南部 B. 南部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 C. 全部位于东半球、北半 球 D. 所有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 3. 读漫画“苦难的母亲”,完成以下问题 (1)漫画反映的问题是() A.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衡 B. 世界人口增长过快 C. 环境污染严重 D. 社会抚养老人负担重 (2)漫画反映的问题主要出现在下列哪些大洲() ①亚洲②欧洲③非洲④北美洲⑤南美洲⑥大洋洲。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4. 亚洲的东亚、南亚人口密集的主要原因是() A. 世界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 B. 物产丰富、经济发达、人口大量迁入

C. 自然条件优越,人类聚居的历史悠久 D. 工业发展最早,商业贸易活动频繁 5. 下图是世界人口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①②③④是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其中位于欧洲的是() A. ①B . ② C. ③ D. ④ (2)⑤处人口稀少的原因是() A. 经济发达 B. 气候寒 冷 C. 炎热干 燥 D. 地势高峻 6. 6月至7月,某探险队沿①到④线路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地理探险考察,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1)沿途队员们发现人口分布稀疏的地区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途中探险队员们曾遭遇“狂风暴雨”的天气,这个地点最有可能是() A. ①B . ② C. ③ D. ④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教案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教案 Unit 1 teaching plan of population and enviro nment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 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 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人文地理知识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日常生活方面的 作用,了解人口地理主要内容,理解主要概念和原理。 2.学会阅读相关图表,分析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3.树立进一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观念。 1.了解人口再生产概念、类型及其转变 2.了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情况 教学重点: 1.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比较两种“低自然增长率”的本质区别。 2.培养学生绘图技能,让学生对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有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读图、表,分析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

新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中要求,这一单元内容属于“人 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大纲中要求的“人口发展”的内容,实 际指的就是“人口再生产”。严格地说,人口再生产虽然是人口 发展的基本内容,却并不能等同于“人口发展”。两者的内涵并 不完全相同。 人口发展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素质 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改变, 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绝对数量的变化及人口增长速度的 变化:人口素质反映的是人口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人口 结构可包括自然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地域结构等,在社会发展 的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结构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本单元我们从人口再生产谈起。 一、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1.人口再生产概念:狭义的概念,即教材中提出的:人口内 部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 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使人口总体不断延续下去。实际上,人口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的集合体,其构成是错综复杂的。他们的年龄、性别、民族、文化水平、职业、宗教信仰等等 方面并不完全相同。在人口再生产过程中,不仅人口数量在变化,总人口中的年龄、性别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地域结构及人口的 素质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种意义上的人口再生产是广义的人 口再生产。

人口与环境高考试题28

题组四 (安徽省怀远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读“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比重图”,判断1~3题。 1、2007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2129万人。图中“*”表示我国 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0~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 ) A. 93% B. 23% C. 13% D. 60% 2、与10年前相比,我国人口中0~14岁比重下降了34.8%, 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39%,而总人口仍增加了近 1.3亿。因此,我国新世纪解决人口问题的主要任务是( ) A. 控制人口盲目流动 B. 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 C. 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 D. 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比重 3、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①我国人口总数下降②若干年后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将下降③老龄人口比重继续增 大,社会步入老龄化后劳动力不足④青壮年承担的负担加重,经济增长缓慢,社会福利增大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 1.B 2.B 3.C (福建省惠安县崇武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周考(二))读中国劳动适龄人口(15-64岁)比重及其年增长率变化预测图,完成4-5题。 4.图中信息反映( ) A.2010年以前劳动适龄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年增长率呈下降趋势 B.2015年劳动适龄人口最多 C.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和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年增长率无关联性 D.2050年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达到最低值 5.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2010年以前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上升与我国人口增长惯性有关 B.2010年以后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降与人口老龄化有关 C.目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D.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年增长率一旦低于零,即导致劳动力严重不足 答案 4.A 5.D (黑龙江省哈九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测试)2000年,我国开展了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共有12.95亿人,给我国的资源与环境造成了沉重的压力。据下列图表回答6~8题。

人教版必修3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案

必修3第6章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描述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b.阐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能力目标 运用资料搜集与分析的方法,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3.情感目标 关注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世界和我国人口现状及前景 1.全球人口的现状及前景 展示世界人口已达 70亿图解,加以讲解,让学生关注目前世界人口 现状和发展前景,知 道世界人口分布的不均衡。 震惊,而且分布也相当不平衡,约 57%勺新生人口集中在亚洲, 26% 在非洲,9%fe 南美,5%在欧洲,3%在北美,约1%在大洋洲。 环节 讲授 新课 观察、 分析、 回答。 描述 世界 和我 国的 人口 现状 与前 景。 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是每天增加大约 20万人,相当于一个有一定规模 的城市的人口。 2.我国人口增长的情况 展示我国人口增长的情况曲线图,让学生分析曲线回答问题。 14人口/亿 2 10- (2000)12-95 (1995 )12.3 (1982)10. (19491 <1928) 问题1:我国人口近百年来为什么会明显增多? 问题2:生物种群消长的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吗? 3.我国人口的现状与前景 结合我国国情,讲解我国人口的现状、前景和目标。 (1 )现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全面推行计划生育工作, 实行一对夫妇只生一孩政策,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 已经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步入老龄化国家行列。 2016年全 国实行二孩政策,以扭转低生育水平,防止人口过度老龄化,劳动 力人口数量下降,实现养儿养老等问题,禾U 国利民,喜大普奔。

步步高2017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六人口与环境滚动检测卷

专题六人口与环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位于中部沿海,这里芦苇丛生,是我国最大的滩涂湿地。每年11月到次年3月,丹顶鹤会在滩涂地越冬。近年来滩涂面积年增900公顷。结合“丹顶鹤迁徙路线图”,完成1~2题。 1.影响丹顶鹤迁徙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向季节变化 B.气温季节变化 C.湿地水量季节变化 D.栖息地面积变化 2.丹顶鹤在湿地越冬比在迁徙路线上的辽河口、黄河口湿地具有的优势是( ) A.食物来源丰富 B.人类活动较弱 C.气候温暖湿润 D.滩涂面积最大 答案 1.B 2.C 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地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依据图示信息可知,丹顶鹤栖息地只有纬度位置有明显的改变,据此可以判断影响其迁徙的主要原因是气温季节变化。第2题,本题考查区域环境特征。对比分析湿地与辽河口、黄河口湿地,因湿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所以其更具有气候方面的优势。 读“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完成3~4题。 3.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代表的含义所起的作用( )

A.① B.② C.③ D.④ 4.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 A.⑤ B.⑥ C.⑦ D.⑧ 答案 3.A 4.B 解析第3题,松花江的水文特征是水位较低,流量相对较小,有结冰期;珠江的水文特征是水位高、流量大,无结冰期。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明显的不同在于水量(与降水要素有关)和有无结冰期(与气温要素有关),而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与图中序号①所示含义相符。第4题,黄土高原地貌特征是千沟万壑(沟谷发育,支离破碎),其形成原因主要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冲刷、切割作用),属水文要素的影响。 (2016·平湖模拟)地表环境中各事象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当某事象发生变化时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所示,中心事象(甲)是指( ) A.森林破坏 B.气候变化 C.人口数量增多 D.冰雪覆盖扩大 6.上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综合性 B.区域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 答案 5.A 6.C 解析第5题,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吸收二氧化碳、调节地表径流等作用。森林的破坏会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第6题,自然环境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水分盈亏量是降水量减去蒸发量的差值,反映气候的干湿状况。当水分盈亏量>0时,表示水分有盈余,气候湿润;当水分盈亏量<0时,表示水分有亏缺,气候干燥。下图为“我国两地年平均水分盈亏和温度曲线图”。读图,完成7~8题。

2019版浙江高考地理(选考1)复习专题检测5人口与环境

专题检测五人口与环境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我国已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并进行全面的评估。下面是“我国四次人口普查的人口金字塔统计图”。读图,完成第1~2题。 1.上面4幅人口金字塔图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④③②① D.③④②① 2.20世纪80年代以来,家庭户平均人口规模不断缩小,1990年缩减到4.0人,2010年缩减到 3.1人,2012年进一步缩小为3.02人。导致我国家庭户人口规模越来越少的原因不可能是( ) A.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 B.迁移流动人口增加 C.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D.人口的快速增长 答案:1.A 2.D 解析:第1题,结合不同时期金字塔图中不同年龄段比重和我国人口增长特点,图①中少年儿童人口比重最大,时期最早,然后依次判断并排列出早晚顺序。第2题,结合题干要求及选项判断,人口的快速 增长会导致家庭规模越来越大,不会越来越少。 (2018·浙江温州高三适应考试)读某地2000年和2013年人口结构示意图,完成第3~4题。 3.该地人口结构变化会( ) A.影响产业结构 B.延长平均寿命 C.加重社会负担 D.缓解就业压力 4.适应该地人口结构变化趋势,当地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提前退休政策 B.扩大基础教育规模 C.适度调整人口政策 D.迁出劳动密集型产业 答案:3.A 4.C 解析:第3题,在人口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对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被称为抚养比。劳动年龄人口一般指15~64岁的人口。图中显示2000年和2013年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重上升,社会处于“人口红利期”,因此就业压力增大,社会负担减轻,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上升,0~14岁少年儿童比重下降会影响产业结构。故A项正确,C、D两项错误。延长平均寿命主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相关,与人口结构变化无关,故B项错误。第4题,图中人口结构变化反映当地出生率下降,老龄化逐渐明显,为缓解未来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应当适当地调整人口政策,比如我国的二孩政策。故C项正确。针对老龄化问题,应适度推迟退休年龄,故A项错误。因当地出生率下降,未来适龄入学人口数可能减少,因此不适于扩大基础教育规模,故B项错误。当地就业人口比重上升,迁出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利于解决就业问题,故D项错误。 5.表中信息反映的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导因素是( ) A.科技水平 B.自然资源 C.开放程度 D.消费水平 6.下列关于青藏地区人口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地域广大,资源丰富,环境人口容量大②地处内陆,气候湿热,环境人口容量小③生态脆弱,环境人口容量小④可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增大环境人口容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5.B 6.B 解析:第5题,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表中各地的可承载人口与年生物量呈正相关。第6题,青藏地区“高寒”,自然条件恶劣,环境脆弱,环境人口容量小;太阳能资源丰富,可以充分利用,以增大环境人口容量。 (2018·浙江11月选考,4~5)下图为2016年世界四个国家的人口结构金字塔图。完成第7~8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