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政策论文:浅析公共政策执行问题

公共政策论文:浅析公共政策执行问题

公共政策论文:浅析公共政策执行问题
公共政策论文:浅析公共政策执行问题

公共政策论文:浅析公共政策执行问题

摘要:最近十来年来,我国政府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但有很多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政策效果,房地产市场依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公共政策执行层面上分析导致这些结果出现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公共政策政策执行房地产

一、问题的提出

房地产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物质资料之一,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10多年来,政府对房地产市场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依然面临着较多的问题,主要有:房价的过快上涨,远远地超过了居民住房支付能力;投资投机性购房的大量存在,造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的混乱;开发土地供应的失控等等。公共政策作为政治系统权威性决定的输出,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而政策执行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公共政策的成败,它是政策生命周期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正如美国著名行政学者G.艾利森指出:“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到10%,而其余的90%取决于有效的执行。”因此,本文认为房地产问题主要是因为公共政策在执行中出现了变异和扭曲。

二、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分析

公共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只有找到并分析影响到公共政策执行的原因,才能促进政策的有效执行,达到既定的目标。下面结合我国近年来的房地产政策来分析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1.利益目标的不一致。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正如著名学者张金马所说:“由于利益至上的思想起作用,上下级执行主体之间“就会出现一个利益‘过滤’机制。得益越多,越乐于执行;受损越多,越不乐于执行,乃至抵制,变换”。可见利益是影响政策执行的重要因素。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所追求的利益不一致是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效果的首要原因。政府作为社会多元利益的主体之一,也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中央政府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以追求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为根本目的。而地方政府只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强调的是一个部分。当二者的目标发生冲突时就会影响公共政策的整体效果。比如,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调控,中央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在地方政府的执行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阻力,其根本原因还是利益追求的不一致。中央从长远利益出发,而一些地方政府只顾眼前利益,疯狂的抬高土地价格,直接地推动了房价的飙升。根据财政部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为14239.7亿元,同比增长43.2%。当年的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43.7%。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地方财政的重要支柱,也成为了地方官员显示政绩和升迁的重要砝码。地方政府的这些行为与中央关于“完善土地收入管理使用办法,抑制土地价格过快上涨”政策是不一致的。正是由于中央与地方利益目标的不一致才导致了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异化和扭曲。

2.技术因素。公共政策执行的调适对象若出现错综复杂的情况,会给执行的技术增加相应的难度。例如,我国在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过程中,一直在遏制投资投机性购房。但如何准确衡量民众的“买房”是合理的还是投资投机成为一个难题。假设将居民够买的房屋空置下来理解为投资投机行为,那么如何科学的统计这些“空置房”又是一个难题。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就表示:"什么样的状况算住房空置?是这个房子没有人住叫空置?还是空置的时间比如是半年以上叫空置?这里不仅有一个状态,还

有时间问题,很难给出一个标准。还有房产税改革,房产税该如何计算,时机是否成熟以及究竟会对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调控带来怎样的影响,这都是不确定的。因此,调适对象的复杂性也会使公共政策的执行在技术处理上存在着较大的难度。

3.信息的不对称。从现代社会的发展来看,信息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资源。信息的传递速度及对等性也影响着公共政策的执行。在我国房地产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以开发商为主体的利益同盟与普通的购房者就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开发商会利用手中的信息等资源优势同媒体结成利益同盟,从而掌握“话语权”,发布一些有利于开发商利益的信息从而造成民众的恐慌,导致他们在不理性的情况下购房。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也会影响着政策执行的效果。

三、增强公共政策执行效能的途径

执行过程中的异化会使执行主体的公信力受损,严重的影响执行主体的形象,也会影响民众的政治参与热情。因此,为了保证公共政策执行的效果,促进公共政策目标的最终实现,就必须消除政策执行障碍。

1.提高公共政策主体的政策执行能力。政策执行主体的认知水平和执行能力是确保政策圆满执行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有些地方政府不能很好的落实党中央的政策,从而影响了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因此,地方政府要认真学习中央文件,真正的把握“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的精髓。顾全大局,做到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统一、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统一、在房地产市场调控上要与党中央保持同步,提高准确理解和把握公共政策的能力,为政策的有效执行奠定基础。

2.完善行政问责、考核机制。明确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责和权限,做到权责利的统一。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常常由于政策主体的认知水平造成对政策理解上的差异,或者出现执行者与调适对象存在一定的利益,这些往往都会使执行活动偏离政策目标。比如部分地方政府不合理的土地财政政策,甚至会出现官员与房地产开放商勾结等腐败现象。因此,必须对政策执行的过程进行有效地监督控制。监督政策是否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执政主体是否存在违背政策目标的行为。在政策执行结束以后,还要对政策执行的绩效进行科学、客观、系统、全面、有效地评估,以提高政策执行的效率,保证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

3.丰富政策执行的手段。政策执行手段直接关系到政策目标的实现,正如美国著名政策学家詹姆斯·安德森曾经指出:“行政管理机构的实施活动依靠的不仅仅是该机构官员的态度和动机,以及外部的压力,而且取决于该机构所能获取的政策实施技术。”因此,执行主体要科学的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有效手段来保证政策目标的实现。比如,通过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中的手段来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

四、结语

房地产在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一举一动都牵扯着国人的神经,这也就决定了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复杂性,房地产政策的执行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对于公共政策执行问题的研究,我们还必须从理论到实践、从感性到理性、多元化的分析。

参考文献

[1] 王骚.政策原理与政策分析[Ml.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2] 吴春华.行政管理学[Ml.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3]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l.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 刘圣中.公共政策学[Ml.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5] 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Ml.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 [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l.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020最新电大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题库(含答案)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2020最新电大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题库(含答案)

二、多选题 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ABCD)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选择 B.综合 C.分配 D.落实 2.政策的导向是(AB)的导向。 A.行为B.观念C.条件D.文 3.公共政策的功能包括(BCD ) A规制功能 B.导向功能C.调控功能 D.分配功能 4公共政策核心主体包括(ABCD)。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 C.司法机关 D.(执)政党 5.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ABC )。 A.核心主体 B.准公共政策主体 C.社会公众 D.政党 6.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主要包括(ABCDE)1 A.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 B.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

能力C.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 D.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E.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 7. 公共决策体系包含着(ABCD )等子系统。 A. 信息 B. 智囊 C. 决断 D. 监控 8. 外部监控体系是由(ACD)等组成。 A.人民群众 B.政党 C.新闻舆论 D. 社会团体 9、决断系统在公共政策及其运行中的作用(ABCD)。 A.选择政策方案 B.确定政策目标 C.设计政策方案 D.界定政策问题 10.确定决策目标的标准是(ABCD)。 A.目标具体明确 B.目标有效协调 C.目标具有可操作性 D.目标与手段的统一 11.拟定公共决策方案的原则(ABCD)。 A.多方案原则 B.排斥性原则 C.多要素原则 D.可操作性原则 12.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形成共识的途径通常有(ABC)。 A.交换 B.说服 C.强制 D.妥协 13.追踪决策的特征主要(ABCD) A.回溯分析 B.非零起点 C.双重优化 D.心理效应

房产论文(公共政策分析)

从公共政策体制及运行看城市住房问题 以社会政策的视角看问题,在社会领域老白姓拥有六项基本权利一一生存权、健康权、受教育权、工作权、居住权和资产拥有权。其中两项一一居住权和资产拥有权,都与住房问题直接相关。对国人来说,居住权可能比较容易理解,但另一项基本权利,亦即资产拥有权,也许更重要。古人曰“安居乐业”,“安居”是排在“乐业”之前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只有“安居”,才能“乐业”,因为只有当大多数(譬如60%以上)老百姓都有了自己的“坛坛罐罐”,古人说,“有恒产者有恒心”,构建和谐社会就有了物质基础。 而近年来,随着无处不在的房地产宣传,在“主流意:识”中,“房地产政策” 儿乎等同于了“城市住房政策”。而实际上,住房政策属于社会政策的范畴,不同于属于经济政策的房地产政策,特别是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更需要社会政策。 回看我国二十年的住房发展,最主要的变化是从租赁型向购买型房地产的转变。我国住房从1984年开始实施货币化,到现在25年了,进程比较快。人均的居住面积从原来的6. 7平米到了如今的近30平米,不仅面积增加了,功能和条件也都改善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8年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深化城市住房改革,我国的房地产业也随之逐步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业为解决白姓安居乐业、城市面貌的改善和带动产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统计数据表明,房地产业在投资当中占20%-30%的份额,对拉动GDP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住房公共政策方面,2007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我国要建立与完善住房公共制度,再加上后来出台的廉租房管理办法,应该说现在已经明确地规划了以住房保障为主要内容的住房公共政策的发展方向。 一个综合的住房战略是至关重要的,社会问题乂与之息息相关。政府的作用是什么呢?是监管者,还是促进者,还是提供者呢?这是政府接入的范圉,从低中收入的家庭以及公共租赁住房,住房拥有权、所有权汁划。我国口询已初步建立起住房制度的法规框架,对住房及住房保障制度的实施进行相应的规范。而全国性住房政策的制定涉及国务院多个部委,如自2003年以来,建设部联合财政部等相关部委,相

公共政策论文

“三农”问题的剖析与政策及其几点建议 徐文 摘要: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近几年来,随着农业、农村形势持续好转,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2009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审时度势,果断出台一揽子计划,及时采取加强“三农”的重大举措。 关键词: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政策;建议 Abstract: The so-called "three rural" issue refers to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on these issues. In recent years, with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continued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to achieve sound and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maintain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providing important support,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In 2009, in response to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and maintain steady and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State Council, the overall situation into consideration, decisively put the package in a timely manner to strengthen the "three rural" a major step. Keywords: Country ;Agriculture; Farmer; “T hree rural issue”; Policy ;Suggestion 一、浅析“三农”问题 (一)农业问题 主要突出表现在农业产业化方面的问题。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其脆弱地位并没有根本改变,增长曲线始终处于波动之中。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而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产—购—销一体化的体制不顺畅是现代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某些政策倾向和外部环境对农民的利益造成损害时,农民就会采用减少投入、甚至撂荒的方式表示不满,由此导致减产。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 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二)农村问题 关于农村问题所涉及得面实在是太宽了,包括农业和农民问题也都属于该范畴,因此它所存在的问题也是诸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发展,从04年至08年的五个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了解决的方针及措施。从环境保护层面上,明确了加强水利、林业、草木建设,促进生态修复,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从基础政权层面上,明确了发展基层民主,深化改革乡镇机构改革,完善政务、村务的公开,实现基层群众自治;从收入分配层面上,明确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农民收入;从社会保障层面上,明确了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和生活保障制度;等等还有许多问题及其对策。 (三)农民问题 关于农民的问题也比较多,最突出的也就是农民的文化素质问题和农民增收问题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所带来的一些问题。 农民的文化素质通常是指其所具备的文化知识水平,反映农民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程度和掌握文化知识量的多少、质的高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民文化素质状况,一般是用全体

2020公共政策案例分析范文

新时期我国的耕地保护问题 一、案例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如,资源环境制约日趋严峻,农产品供求总量趋紧、结构性矛盾上升,来自国际市场的影响明显加大,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民新的就业门路不多,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适应农民需求,其中,我国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在这个拥有世界上五分之一的国家里,耕地不仅关系到GDP的增速,关系到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安定的问题,更是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生命线,“民以食为天,国以食而立。”而耕地恰恰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正所谓“没天哪有地,没地哪有粮”。当前,我国耕地不断减少的原因如下: (一)城市化建设对“耕地”的侵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城市发展的最快时期。据统计,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约 3.8亿,城市化程度大约为30.4%。据专家预测,我国到2050年,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70%,在未来50多年中,将有约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家属进城,变为城市人口。这样不仅要建立大量新城市,而且现有的许多城市都要程度不同地扩大其规模。按照每个城镇人口占地100平方米计算,增加5亿城市人口,约需要土地5万平方公里,即7500万亩。 首先,新城市的建立和老城市的扩大是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表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而占用一部分耕地,是不可避免的。但无论如何,城市化所带来的占用耕地的需要,与耕地保护两者之间毕竟产生了矛盾,如何正确处理这对辩证的矛盾的统一体,是一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违法用地现象严重 据《中国土地报》报道,陕、粤、赣、豫、皖、鲁、吉、川、湘、浙等10

东财在线《公共政策分析》离线作业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论文(案例)考核 课程名称 作者 学籍批次 学习中心 层次 专业

一、论述政策执行的过程与手段 答:一、政策执行过程的诸环节 政策执行过程包括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准备、组织准备、政策实验、全面实施等环节。 1 、政策宣传 政策宣传是政策执行过程的始环节和一项重要的功能活动。要使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必须首先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政策宣传就是统一人们思想认识的一个有效手段。执行者只有在对政策的意图和政策实施的具体措施有明确认识和充分了解的情况下,才有可能积极主动地执行政策。因此,各级政策执行机构要努力运用各种手段,宣传政策的意义、目标,实施政策的方法和步骤。 2 、政策的分解 政策分解就是通常所说的制定计划,它是政策实施初期的另一项功能活动,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必经之路途。制定执行计划,应遵循下列原则: ( 1 )客观性原则。编制计划要切实可行,积极可靠,排除臆断;计划的各项指标,不保守也不冒进:既不是唾手可得的,也不是经过努力仍然高不可攀的;对有关人力、物力、财力等条件,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切不可含糊笼统。 ( 2 )适应性原则。编制的计划要有适应环境变化的弹性机制,特别是要有应对意外情况发生的防范机制。 ( 3 )全面性原则。编制计划要能够统筹方方面面、理顺各种关系,切忌顾此失彼。计划前后衔接、轻重缓急有层次,不同管理层次的计划各有侧重。 ( 4 )一致性原则。执行机构内部各职能部门要做到工作目标和政策目标保持一致,上下级的政策目标保持一致,以增强组织上的统一性和方向上的一致性。 3 、物质准备 物质准备主要是指必需的财力(经费)和必要的物力(设备)两方面的准备。执行者应根据政策执行活动中的各项开支编制预算。预算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才算落实了经费。必要的设备,包括交通工具、通讯工具、技术机械设备、办公用品等,是政策执行的物质手段。只有具备了必不可少的设备条件,政策执行才有可能顺利进行。 4 、组织准备 组织准备工作是政策具体贯彻落实的保障机制。组织功能的发挥情况,直接决定着政策

公共政策学课程论文政府公共关系论文

-191- 教育教学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 2010年第5期renliziyuanguanli 公共政策学是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以解决重大社会公共问题为目标,旨在探讨政策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二战后,政策科学首先在美国兴起并迅速扩展到其他国家,成为当代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并对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为使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学生了解政策科学的基本原理,掌握政策科学过程方法,使公共政策学课程更加适应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要围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加强公共政策学课程的建设,充实土地政策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1 公共政策学课程的主要内容 公共政策是一种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相联系的悠久的历史现象,作为公共权力、公共职能和公共责任的伴生物,自从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权力产生起,公共政策事实上就一直伴随着人类活动,是最古老的人类社会现象之一[1]。国外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公共政策作出了不同的界定。公共政策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哈罗德?D ?拉斯维尔(H.D. Lasswell)和亚伯拉罕?卡普兰(A. Kaplan)认为:公共政策是一项含有目标、价值和策略的大型计划。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D .Easton)认为,公共政策就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的分配。政策科学研究者托马斯?R ?戴伊(T. R. Dye)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选择作为或者不作为的行为。决策理论研究者詹姆斯?E ?安德森(J. E. A n de r s on )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的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我国的政策科学是在80年代以后才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1992年,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成立,标志着政策科学作为一门学科已得到国内许多人的认可和重视,这极大地推动了政策科学在我国的发展,加快了政策科学在我国的学科化步伐。综合国内外不同学者的观点来讲,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威机构在其职能范围内,在对社会发展状况作出基本判断的基础上,按照某种能够获得公众认可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案中选择出来的对社会问题的解决行之有效的法令、策略和办法的总称[2]。 90年代之后,我国一些高校相继开设了政策科学的相关课程,建立了以“政策科学”或“公共政策”为名的科研教学机构,在未被列入国家学科专业目录之内的情况下,一些高校在其他专业名目下,招收了以政策科学或公共政策、政策分析为研究方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为政策科学培养人才。党校系统和行政学院系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党政部门工作的需要,也在党政干部培训中开设了部分政策科学 的课程[3]。目前,全国大多数院校都已开设了政策科学的相关课程,一部分高校在政治学、行政学或其他专业范围内招收政策科学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总的来说,近年来我国政策科学的教学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为促进我国政策科学的学科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从教学角度来看,公共政策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导论、政策系统篇、政策过程篇和政策分析方法篇四大部分。(1)导论:主要讨论政策科学的研究纲领,包括政策科学的兴起,政策科学的“范式”,即政策科学的对象、性质、范围和方法,以及中国政策科学学科的建构等主题。(2)政策系统篇:这一部分包括政策与政策系统、政策行动者、公共决策体制和公共政策工具四个主题,涉及公共政策的内容与实质,政策系统的构成及其划分,官方的和非官方的政策行动者以及思想库,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中外公共决策体制的比较,现代公共决策方式,各种类型的政策工具等内容。(3)政策过程篇:这一部分包括政策过程的概念框架、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与监控、政策终结和政策周期等五个主题,涉及政策过程研究的各种途径,政策过程的各个基本阶段,中西方政策过程的差别,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基本经验等内容。(4)政策分析方法篇:这部分内容涉及政策分析的过程及步骤,政策分析的各种模式、方法和技术。包括政策分析过程的基本框架、政策分析过程各种常用的方法、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公共政策的伦理学分析、系统分析方法和创造性思维方法等内容。最后是对这门课程进行提纲挈领的总结,讨论如何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问题。 2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对公共政策学课程提出的客观要求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要通过质量工程的实施,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上取得突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显著增强。国内不同大学根据其特色,分别制订了适合本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综合起来讲,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 设的需要,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土地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受过土地规划、测量、计算机、地籍管理、不动产估价等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强的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创新精神与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研究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4]。 基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结合土地科学学科领域的研究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公共政策范式的发展过程,包括政策所遵循的基本理论、价值原则、决策方式、实施手段等内容,这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公共政策学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土地管理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是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根据这一决策,2003年以来,中央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5]。但由于土地宏观调控是一项全新的举措,其运作机制和理论框架都还处于探索阶段。理论上的不成熟,给实践操作带来了一定困难。首先,如何建构一个比较系统的土地宏观调控理论体系,要回答土地宏观调控中的三个核心问题:一是土地政策为什么能够参与宏观调控;二是土地政策如何参与宏观调控;三是土地政策如何更有效地参与宏观调控。在此基础上,提出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运作机理和操作模式以及提高土地调控有效性的具体路径,从而构筑比较系统完整的土地调控理论体系。 其次,如何创造性地解决土地宏观调控中的诸多理论难题,包括土地调控的理论框架、政策目标、政策工具、传导机制、操作模式、土地政策与其他政策之间的搭配应用等都是当前理论界面临的难题,尤其是土地政策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等相互配合应用的理论基础和具体策略等。 再次,实践中在研究土地调控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宏观调控的形势和要求,提出土地政策在房地产市场调控、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领域的应用路径和措施等一系列实用性较强的土地调控政策措施。 3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公共政策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与体会 土地资源管理的专业性很强,要根据公共政策学课程特点,结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的整体素 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实践探讨 邵战林 (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 【摘要】结合公共政策学的主要内容和教学大纲的授课要求,在综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探讨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学生讲授公共政策学的重点内容,灵活运用互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将理论学习与讨论交流、模拟实践、参与课题等自主学习、实践实习有机结合,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公共政策学 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中图分类号】C 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5-0191-02

公共政策学毕业论文参考例文

公共政策学毕业论文参考例文 浅析我国计划生育政策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计划生育政策是由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资源、 环境承载能力,民族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决定的。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从中国现实国情 出发,作出了实行计划生育的人口政策并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我国少出生了4亿多人,为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全面进步创造 了有利的人口环境。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减少以及生育观念的 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必要对我国现行计划生育政策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以期实现 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 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符合现实国情的英明决策 建国后,由于人民翻身做主人,我国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由最初的5亿左右增长到70年初的7亿左右,人口的高增长与社会物质财富的低增长的矛盾十分突出。由于经济发展 滞后,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工程远远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特别是城镇就业压力迫使我 们不得不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 一计划生育政策是根据当时国情作出的必然选择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建国之初,我 国仍保持着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处于世界上出生率,婴儿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基本保证,卫生与 受教育水平也有提高,人口再生产迅速进入高增长。与此同时,我国存在着社会经济发展 战略和方针及人口政策的失误,致使在转变过程中出现了人口过快增长的问题。我国人口 基数大和增速快导致社会发展进程缓慢,经济建设步伐放缓,人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资源储量有限而消耗较大,环境承载力面临巨大的压力。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 须把人口数量控制在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实行计划生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根本措施,也是唯一的办法,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二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要条件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之一。人口存在、发展的基础是经济,人口的发展又受到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同时,经济社会的主体是人口,经济发展的 水平与结构受生产和消费两方面的直接影响。70年代以来,我们实施控制人口数量的计划生育国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有效控制人口的数量,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 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人口增长速度放缓,出生率降低,人口年龄结构得以调整,人口 负担降低,节约了大量的资源,可用于经济的发展,进而提高经济增长率和加大资本的积累。其次,解决了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虽然我国国土辽阔,但人均可耕地面积较少,粮 食的供应一直是我们的亟待解决的难题,有效控制人口的增长,较大的降低了粮食供应带 来的压力。再次,控制人口数量对于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世界环上的自然资源是

关于公共政策论文的精选

关于公共政策论文的精选 新建本科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研究 教育部文件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学校要紧密结 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计划。《形 势与政策》是高校思政课中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途径, 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目标 《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正确认识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国内 外形势,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分析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的爱国主 义热情,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其教学目标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认识形势与政策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包括马克思 主义的形势与政策观、科学分析形势与政策的方法论、形势发展变化的规律、政策的产生 和发展、政策的本质和特征等基础知识。 第二,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内容,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 成的一系列政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不断完善的政策体系。 第三,培养学生掌握正确分析形势和理解政策的能力,特别是对国内外重大事件、敏 感问题、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 第四,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感知国情民意,体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把对形势 与政策的认识统一到党和国家的科学判断上和正确决策上,把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师资队伍有待加强。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自身发展的平衡性,把从事思政教学的师资主 要投入到《中国近代史》、《毛邓三》等课程上,而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主要交由各 班主任辅导员来教学,存在兼职教师多、青年教师多等现象。专职辅导员的工作重心是学 生管理、服务工作以及各种行政事务,而兼职辅导员的工作重心是主要从事专业课程教学,两者不能很好地把主要精力应用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另一方面,辅导员班主任大 多不是思政专业,对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形势与政策的水平有待提高。因此,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生重视不够。高校大学生把主要的精力用于学习以备将来考研和就业,而对于《形 势与政策》课程无论对考研和就业似乎帮助不大,因此大多数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 认识不清,不感兴趣。另外,在信息化的今天,学生可以广泛借助于网络、手机等媒介获 取国内外的重大信息,大多数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课不能满足他们的信息需要。教学

杨匡公共政策分析论文

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专业:08行政管理 学号:200810301096 姓名:杨匡 对政府在公共医疗资源配置的行为分析 摘要: 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各方面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得到滋润。经济发展了,医疗卫生条件应该得到发展。但是不然,在飞速发展的经济背后,却是我国落后的医疗卫生条件和医疗环境的恶化。这是由于我国政府在公共医疗资源配置上的行为不当造成的,主要包括过度强调经济发展的错误观念,政府失去对医疗资源配置的主导等。本文将就政府在公共医疗资源配置上的行为进行分析。 关键词: 公共医疗资源配置行为失当 正文: 医疗是与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一大民生问题,是人生存与发展的一个基本要求,是现代公民拥有的基本权利。当一个国家的医疗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保证,那么这个社会将会面临严重的社会动荡。改革开放以前,尽管中国经济的底子很薄、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高,但在公共医疗领域,却可以得到国民的普遍承认。70年代末,中国已成为拥有最全面医疗保障体系的国家之一,80%-85%的人口享有基本医疗保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增长创造了连续二十多年的高速度奇迹,科学技术等都取得了大大的进步。在这个一片大好的经济形势和背景之下,公共医疗理应得到的是同样飞速的完善和发展,但是结果却是让大家失望的。据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的评估,中国是世界上公共医疗资源配置最不公平的国家之一。 究竟是为什么呢?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了,科技发展了为什么医疗问题却是与经济发展背道而驰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究的问题。 一,我国的医疗资源配置现状和原因 首先是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偏低,政府财政投入严重不足。我国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严重不足,在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国家对卫生投入不足,又没有及时建立起有效的筹资机制,约占世界20%的人口,仅享受了世界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的2%;政府财政支出中卫生事业费支出的比例在不断降低,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6%下降到2004年的4.5%。其占科教文卫事业费的比例,从1990年的13.44%降到了2003年的8.81%。这个比例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2004年在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投入只占17%,企业和社会承担27%,56%是居民个人承担。在公共医疗的投入方面,政府没有达到必须的比率,催生了医疗费用高,乱收费等的情况医疗成本更多的由百姓来负担,导致很多人没有钱看病。政府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存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挂念,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医疗的重要性的认识明显不足,导致对其的投入也不足。一直强调的发展就是硬道理已经被理解为经济增长就是硬道理,普遍的认为经济发展了,医疗也自然的好了,其他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公共政策分析论文

公共政策分析结课论文 班级:公共事业管理2009级 姓名:贺鹏飞 学号:109515048 电话:139191144121

甘肃省大学生就业形势 摘要: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成为突显的社会问题,而且有愈演愈烈的局势。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那么,甘肃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如何,面临着哪些挑战和机遇,大学生该到哪里就业?本文以甘肃省2007年以来的大学生就业状况来分析如今的就业形势以及大学生面对就业形势的各种心理。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难,就业压力 正文: 一、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由就业难引发的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得到广泛重视。那么,最近几年的就业到底有多难呢? 来自省人事厅的一项统计表明,2007年甘肃省31所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共5.3万多人,比去年增长23.5%,比全国平均增幅高出3.5个百分点;全省8所师范院校毕业生近1.7万人,与2006年基本持平。与此同时,2007年甘肃省城镇劳动力供给总量达35万人,而全省计划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只有15万人,就业岗位缺口达20万左右。根据教育部对全国30个省份高校毕业生供需比的统计,2005年1∶0.93,2006年为1∶0.83,需求相对有所下降。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事厅厅长杨诚在兰州理工大学作报告时指出,2007年乃至未来一个时期,急剧增长的人数与有限的就业岗位矛盾十分突出,就业竞争空前激烈。 近几年,甘肃省加大了政府调控毕业生就业的力度,政府花钱买岗位安置毕业生人数逐步增加。据人事部门预计,2007年省内外院校甘肃生源毕业生回来要求政府安排的人数将增加;近年来,甘肃省已有6000余名毕业生服务在基层,编制经费困难等问题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 据统计,“十五”期间,甘肃省共实现了10万余名非师范类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年底就业率都稳定在85%左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8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起200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 2008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有所下降,而职高院校学生就业率与往年持平。统计研究数据表明,2008届“211”工程所属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非失业率90%),非“211”本科院校为87%、高职高专为84%;而2007届半年后就业率“211”院校为93%(非失业率94%)、非“211”本科院校为90%、高职高专院校为84%。其中,2008届大学毕业生约三分之一的就业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完成的。 按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中国2008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59万,其中大学毕业生总数约为529万(本、专),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2008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就在国内外读研究生的人数21.43万,毕业半年后的就业人数达到约434万人。在毕业半年后的73.56万的失业大学毕业生中(包括有了工作又失去的),有51.59万人还在继续寻找工作,有5.46万人无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另有16.51万人无工作无学业也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 从以上的资料可以看得出,甘肃省就业形势是非常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出路问题直接关系到每一位毕业生的成长和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校毕业生总量大、增幅高,大学生就业形式日趋严峻,加之当前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无疑进一步增加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 二、各种就业政策分析 众所周知,扩大就业岗位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出路。近年来,党政机关采取“凡进必考”,招考竞争十分激烈,一个职业有几十人甚至上千人竞争;科教文卫等事业单位受

2020公共政策案例分析范文

一、案例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如,资源环境制约日趋严峻,农产品供求总量趋紧、结构性矛盾上升,来自国际市场的影响明显加大,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民新的就业门路不多,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适应农民需求,其中,我国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在这个拥有世界上五分之一的国家里,耕地不仅关系到GDP的增速,关系到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安定的问题,更是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生命线,“民以食为天,国以食而立。”而耕地恰恰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正所谓“没天哪有地,没地哪有粮”。当前,我国耕地不断减少的原因如下: (一)城市化建设对“耕地”的侵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城市发展的最快时期。据统计,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约亿,城市化程度大约为%。据专家预测,我国到2050年,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70%,在未来50多年中,将有约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家属进城,变为城市人口。这样不仅要建立大量新城市,而且现有的许多城市都要程度不同地扩大其规模。按照每个城镇人口占地100平方米计算,增加5亿城市人口,约需要土地5万平方公里,即7500万亩。 首先,新城市的建立和老城市的扩大是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表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而占用一部分耕地,是不可避免的。但无论如何,城市化所带来的占用耕地的需要,与耕地保护两者之间毕竟产生了矛盾,如何正确处理这对辩证的矛盾的统一体,是一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违法用地现象严重 据《中国土地报》报道,陕、粤、赣、豫、皖、鲁、吉、川、湘、浙等10个省,1992-1994年共清查出各类土地违法案件32万宗,违法用地面积达500

公共政策论文

公共政策在危机管理中的效用与分析 摘要:公共政策是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权力机构针对社会公共问题的解决,通过民主政治程序制定和执行的行动方针和行为准则,是国家公共权力运行的集中体现,是政府实施危机管理的重要途径。因此,如何运用有效的公共政策应对公共危机是政府提高危机管理能力的关键所在。近年来,伴随着各类突发危机的发生,政府的公共政策制定能力在实际磨练与总结中得到显著的提升,但还是面临一些难题与困境。基于此,以政府在青海玉树地震中表现出的公共政策制定能力为例证,对我国危机管理中公共政策制定的现状与出路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危机管理。公共政策。玉树地震 正文 近年来,各类突发性公共危机频繁发生。从03年的“SARS”到“禽流感”,再从2008年的“暴雪冰灾”到“5.12汶川大地震”,再到刚刚发生的“青海玉树地震”,无不触动着我们的神经。这些公共危机破坏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给公众的心理造成了严重影响。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管理者,如何制定有效的公共政策,科学有效地进行危机管理,已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正如斯蒂尔曼所说,危机对于思想的影响相对来说是短暂的,它仅限于在相对小的制度变革上发生作用,如果抢救时期有周密的准备和明智的行政管理,我们可以将危机化解到最小程度[1](p50)。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要求:“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而且,国务院自2005年以来每年都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可见,国家对应急管理的建设是相当重视的。 一、危机管理与公共政策制定。 (一)危机与危机管理。 “危机”一词在政治上表明政府体制或政府所面临的紧急状态,是相对于政府的常规性决策环境的一种非常态的社会环境。危机管理领域的著名学者罗森塔尔(Rosenthal)的观点最具代表性。他认为“:危机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事件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性决策的事件。”可见,危机是一种非常态的事件,是一种决策情势,是具有高度不明确性和需要采取迅速决策等不利情境的汇聚。 (二)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使用非常广泛的概念之一。罗伯特。埃斯顿认为,政府处于周围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包围之中,其每一步行为都要体现为政府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托马

公共政策论文

公共政策 摘要:公共政策是国家制定政策为祖国的各种公共问题,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制定策略的一门政策制度。公共政策公分四个主要阶段: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终结。 关键词:公共政策、概念、意义、类型、功能、特性。 公共政策的导论 政策科学的发展:起步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1943年,拉斯维尔在其备忘录上提到“政策科学”这一术语,1950年,拉斯维尔与劳纳主编了《政策科学:范围与方法的新近发展》。 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政策科学研究获得了新的进展,在政策系统与政策过程的研究上取得显著的成就,特别是在政策评估、政策执行和政策终结方面形成了各种理论。 最新发展:20世纪90年代至今,西方政策科学表现出两种趋势,一是对原有研究主题的深化,另一种是拓展新的研究方向。 公共政策 概念:公共政策是权威的国家机构及公共团体为了实现特定的公共目的,对社会价值进行合理配置的决定与实施过程。具有公共性、价值性、权威性、动态性。功能:一,目标导向功能,目标导向功能指的是公共政策对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规定了特定的目标,并以此来引导社会经济朝向这一目标发展。二,法律规制功能,经济性规制主要是通过许可认可等手段,对企业的进入、退出、产品或服务的价

格或质量、交易方法和条件所进行的规制;社会性规制为保障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卫生、教育、文化、福利以及防止灾害、保护环境而对危害社会安全和秩序的行为实行的规制。三、利益协调功能,利益协调功能就是对国家和地方范围内出现的利益矛盾、冲突加以缓解、调和、协调,使它不断趋于和谐。四、政治象征功能,这类政策没有具体的实施措施,也没有明确的财政支持,它用宏观的规范性话语来规定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确立调整社会秩序的标准与条件,以此来达到表达政府政治态度和决心、表明政府立场的作用。五、社会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是指公共政策能够运用其财政的物质动力来实施其具体措施,以达到改变现状、实现预定目标的作用。类型:从政策内容标准来划分有政治政策、经济政策、文化政策、军事政策、外交政策;从政策层级标准来划分有元政策、基本政策、具体政策;从政策功能标准来划分有分配性政策、规制性政策、再分配性政策、构成性政策。主体:立法机关(立法机关是最主要的政策制定主体,它代表着国家意志的表达);官僚机构(官僚机构是最重要的公共政策主体);政党(政党是进行政治整合,政治意志表达的政治组织。它由具有共同志愿和政治理想的公民组成,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可以参加国家重大的政治活动,影响各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政党分为执政党和在野党两大类);利益集团;思想库(思想库主要是由公共政策领域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对公共政策方案制定、决策、实施、监控和反馈等过程进行跟踪式的分析、咨询、报告、提出修改意见等的组织机构。思想库有官方思想库、半官方思想库、民间

公共政策分析论文中国农村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公共政策分析 使用对象:模块名称:专业限选 学分:2 考试形式:论文 学生学号:学生姓名: 对于中国农村教育现状的分析及思考 内容提要:农业、农民、农村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 农民文化的现代化是制约农村政治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农村教育状况直接影响到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与否。当前, 我国农村教育的状况非常令人担忧。在农村学校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教学质量一直不高,课堂效果不尽如人意,普遍存在着课堂教学低效的状况,整个农村教育处于教育的边缘化,所以改变农村教育现状刻不容缓。 关键词:农村教育教学低效边缘化 一、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 (一)师资力量不足,教师问题繁多 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农村教师的素质偏低。农村学校特别是小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民办转公办或村聘的教师,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仅凭经验施教,思想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加之学校给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培训、交流的机会较少,多数教师不能进行教研和教学改革。第二,农村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缺乏创新意识等一系列问题。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新课程改革,他们往往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第三,师资数量不足。农村学校的专业教师普遍严重缺编,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劳技等学科专职教师更是严重短缺。第四,教师队伍不稳定农村教师在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工资待遇和福利与城市教师相差甚远。这大大影响了农村教师从事农村教育的积极性和使命感,造成了农村教师队伍的极不稳定。第四,性别比例差距大。新生代乡村教师女性居多,多出身于农村,多有留守经历。新生代乡村教师群体逐步呈现“女性化”特征。调研显示,以特岗教师为主体的新生代乡村教师中女性比接近60%。 但是在另一方面,也有各种原因导致了农村的师资力量不足。由于是在农村地区教师的生活生活困难。从大城市走进偏僻甚至凋敝的乡村,与外界的沟通成为最大的障碍之一。此外,狭小的住宿、办公空间,给教师的工作、生活也带来很大的不便。再者,教师的社会地位低下,在与周围的体力劳动者相比时,教师们发现自己的工资比他们还低,这给同样辛

东财2019年3月课程考试《公共政策与政策分析》论文(案例)考核课程题目标准答案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 课程考试论文(案例)考核 课程名称 作者 学籍批次 学习中心 层次 专业行政管理

一、什么是方案规划?政策方案的规划都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一、政策规划的概念〃 (一)、政策规划的意义政策规划或方案规划是政策制定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环节。政策问题一旦被提上议事日程,接着就进入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及政策规划阶段。政策规划是理性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必要阶段之一,借助这一阶段,政府既可以梳理和明确价值倾向和重要的价值准则,并以此为据排列出解决诸多公共政策问题的先后顺序,又可以预先检验社会和公众对政府政策的理解度、信任度、支持度,同时对社会和公众形成价值导向、利益导向和行为导向。 (二)、政策规划的概念和特征政策规划:是政府针对现实某些政策问题在未来可能演变或生成的情形,系统地制定一套解决预案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政策构想。包括问题界定、(问题界定见第四篇)目标确立、方案设计、后果预测、方案抉择五个环节。) 政策规划的特征:(1)政策规划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既定的政策问题。(2)政策规划的基本内容是方案设计和方案择优。(3 )政策规划既是一种研究活动,又是一种政治行为。一方面政策规划需要借助专家进行问题界定;另一方面,由于政策涉及人们之间利益的调节和分配,规划过程中众多参与者一起利益、价值观和信仰不同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特点。政策规划实际上也就是政府和非政府行为者之间的一种互动过程,而政策就是这种互动的结果。 二、政策规划的原则 (1)信息原则:信息是政策规划的基础材料,从某种意义上讲,政策规划的过程就是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和处理的过程,政策规划的成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的全面、具体、准确、及时。如果没有充分的信息保障,政策规划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系统协调原则:系统性是社会问题的重要特征之一。任何政策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社会大系统内,不同范围、领域、层次的社会问题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这就要求政策规划工作的参与者必须牢固树立系统观念,在决策活动中要根据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系统特征,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战略与战术、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主要目标与次要目标的关系。考虑问题以大局为着眼点,从事物的整体出发,去认识、分析和处理局部性问题。人们对系统的认识是随着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深化的。 (3)科学预测原则:政策规划是对未来事物所作的行为设计和方案抉择,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活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预测是保证政策规划成功的必要前提。只有建立在可靠预测基础上的政策方案,才是具有现实可行性的政策方案。 (4)现实可行原则:政策规划应注重可行性分析,认真考虑主客观多种制约因素,如时间、空间、能力、技术、人力、物力等。 (5)兼听原则在政策方案的论证过程中应注意听取不同的意见。“意见完全一致时不轻易做出选择”,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划思想,体现了事物在矛盾中运动的规律。“完全一致”往往掩盖了事物的本质,特别是那种轻易形成的“一致”很可能并不是真正意义的一致,英明的判断和正确的抉择往往都是在不同意见的激烈争辩和交锋中取得的。见解的冲突被认为是通往正确之路的一种有利工具,因为它可以使人们注意到问题的各个方面。从这种角度来看,矛盾斗争的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