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师导学】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2.4 光和颜色练习(2) 浙教版

【名师导学】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2.4 光和颜色练习(2) 浙教版

【名师导学】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2.4 光和颜色练习(2) 浙教版
【名师导学】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2.4 光和颜色练习(2) 浙教版

2.4 光和颜色(2)

点击要点:

1.白光射到三棱镜后可以分解成、、

、、、、

七种色光,这种现象称为。不能再分解的光叫,

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虹就是太阳光的

现象。三原色光:。

2.和都属于不可见光。红外线常用于上。紫外线能杀死,常被人们用来,还能使发光,可以用来鉴别纸币的真伪。适量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人体健康,但过量的紫外线照射,会使人皮肤变黑,诱发。

3.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决定,透明物体只能透过与该物体颜色相同的光,吸收其他颜色的光。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决定。白色物体反射;黑色物体吸收。

课堂讲练:

例1这本书是白纸上印有黑字,每个字都看得特别清楚。我们之所以能看清楚这些字的主要原因是 ( )

A.白纸和黑字分别发出了不同颜色的光进入眼睛

B.白光照到书上,白纸和黑字分别反射出白光和黑光进入眼睛

C.白光照到书上,白纸反射出白光进入眼睛,而黑字不反射光

D.黑字比白纸反射光的本领强

巩固训练1在太阳光下我们能看到鲜艳的黄色的花是因为( )

A.花能发出黄色的光

B.花能反射太阳光中的黄色光

C.花能发出白色的光

D.花能吸收太阳光中的黄色光

例2下面是对太阳光发生色散现象的探究实验。

实验一:用平面镜引入一束日光,通过狭缝照到三棱镜上,

如图所示。调整棱镜的方位,在白色光屏上可以看到白光通过棱

镜折射后得到的彩色光带。把白纸放在棱镜前,让学生看到照到

棱镜上的光是白光,由此得知白光通过棱镜折射后分解成各种颜

色的色光。

实验二:在狭缝前放置红色玻璃(或蓝色玻璃),用白纸显示出照在三棱镜上的光是红光(或蓝光);通过三棱镜后,光改变了传播方向,但不分解,仍然是红光(或蓝光)。

问题:(1)你认为太阳光通过棱镜后在光屏上得到了七色光是因为( )

A.太阳光中含有七色光,由于光的折射,通过棱镜后各色光分散开了

B.棱镜中含有七色光,有太阳光通过时各色光分散出来

(2)你得到(1)中答案的根据是什么?

(3)由实验现象可以看出各色光通过棱镜时,哪种光的偏折最大?哪种光的偏折最小?太阳光发生色散的原因是什么?

(4)实验中,为什么要让太阳光先通过一个狭缝再射到棱镜上?

巩固训练2关于光的色散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的色散是由单色的白光分解成复色的七色光

B.光的色散是由复色的白光分解成单色的七色光

C.光的色散是由七种色光分解为白光

D.上述说法都不正确

跟踪演练

一、选择题

1.据《湘江晚报》报道:“湘江河灯饰景观工程全长6千米,每千米每小时耗电8千瓦时,比普通灯管要节约电能30%一40%,灯光可以有七色同步、七色渐变、七色追逐等变化……”由此可以知道,灯管内光源有几种色光源( )

A.7种 B.5种 C.3种 D.1种

2.太阳光经三棱镜分解后的彩色光透过红玻璃,你在光屏上将看到的颜色是( )

A.白色 B.红色 C.黑色 D.绿色

3.在没有其他光照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绿光照在穿白色上衣、红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是( )

A.全身呈绿色

B.上衣呈绿色,裙子不变色

C.上衣呈绿色,裙子呈紫色

D.上衣呈绿色,裙子呈黑色

4.我们看大海平静时,海水呈蓝色,其主要原因是( )

A.海水里有盐分

B.蔚蓝色的天空映照的结果

C.太阳经过漫反射产生的结果

D.其他色光被海水吸收,蓝光和紫光被海水反射的结果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夏天,若车内空调都不打开,停放在阳光下的黑色轿车内比白色轿车内温度高

B.夏季出行,最好穿黑色上衣

C.绿色对绿色植物的生长最有利

D.彩色电视机的荧屏显示五彩缤纷的画面,这是由于发射器发射的白光发生了色散

6.(2010德州)如图所示是关于国庆60周年大阅兵场景,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

A.迎风招展的红旗呈现红色,是因为红旗折射红色光

B.整个队列整齐划一,观众是通过光沿直线传播来判断的

C.士兵帽子上的军徽熠熠发光,是因为军徽是光源

D.士兵响亮的口号,是通过电磁波传人周围观众耳

内的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照在物体上时,物体的颜色由照射光的颜色决定

B.实验表明,色光的混合规律与颜料的混合规律相同

C.电视机的遥控器可以发出不同的红外线,来实现电视机的遥控

D.任何情况下,紫外线的照射对人体都是有利的

8.在“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诗中,用光学知识解释桃花红的原因是( )

A.桃花自己能发出红光 B.桃花吸收红光

C.桃花反射红光 D.以上说法都不对

9.摄影大师对黑白照片进行暗室加工时,所用温度计的液柱是蓝色而不是红色的,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暗室安全灯是红灯,因而温度计的红色液柱在这种环境中不易看清

B.温度计的蓝色液柱在红光照射下是黑色的

C.蓝色液柱在红光下看得更清楚

D.红色液柱在红灯照射下反射白光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玻璃呈“无色”是因为它能透过一切色光

B.衣服呈白色是因为它能发出白光

C.衣服呈红色是因为它吸引红光

D.物体呈黑色是因为它能反射一切色光

二、填空题

11.将下列做法和紫外线作用或特性用线连起来。

做法紫外线特性

A.适当晒太阳 a.能杀死微生物

B.医院用紫外线消毒 b.有助于合成维生素D

C.用紫外线验钞 c.使荧光物质发光

D.夏天用遮阳伞 d.防止皮肤病变

12.电视画面的颜色是由、、三种色光合成的,三种色光混合在一起的颜色是。

13.在一张白纸上用绿颜料写一个“光”字,把它拿到暗室。当只用红光照射时,你看到的现象是:红纸上面有一个色的“光”字。

14.如图所示,是某房间遭枪击后留下的“线索”。B是玻璃

窗上留下的“弹孔”,A是子弹打击到墙壁上留下的“痕迹”。

M是房间对面的高层楼(M楼与被射击房间距离较近,子弹速

度很大)。为了近似判断子弹是从M楼哪一房间射来的,用细

绳把AB连起来,沿细绳AB看到M楼的C处。由此判定,子弹是从M楼C处房间射来的。从科学角度分析,这样判断的根据是:光在空气中是沿

的。

三、实验、简答题

15.如图,把一只透明无色玻璃杯放在窗台上,在杯子底下靠近室内的一边平放一张白纸,在杯子中盛满清水。当阳光照射到窗台时,观察白纸上出现的彩色光带,弯曲的光带外侧和内侧分别呈现什么颜色?这是阳光的色散现象吗?这里并没有棱镜,为什么也会出现这一现象?

16.用红、绿两块玻璃或两张塑料透明纸分别放在你的左、右两眼前,如果你只睁一只眼,眼前的白纸会是什么颜色?当你睁开双眼时,白纸又会是什么颜色?

提高班习题精选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月亮是一个巨大的光源

B.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340米/秒

C.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

D.世界上最早做小孔成像的人是阿基米德

2.要使眼睛看到一个物体( )

A.这个物体一定是光源

B.物体和眼睛一定在一条直线上

C.物体和眼睛之间肯定有光线

D.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看到

3.光线从空气射入某种液体,它的传播速度( )

A.一定增大 B.一定减小

C.保持不变 D.有减小的,也有增大的

4.科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分别用相同强度、不同颜色的光来照射,玻璃管均有水滴排出但数量不等(不考虑温度对水滴排出的影响)。表中所示的是相同时间内排出的水滴数。该小组研究的问题是( )

光照排出的水滴数(个)

红光26

蓝光32

黄光 2

绿光 1

A.不同颜色的光对植物呼吸作用的影响

B.不同颜色的光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C.不同颜色的光对植物蒸腾作用的影响

D.不同颜色的光对植物水分吸收的影响

5.某些动物(如响尾蛇)靠红外线来捕食,它们是根据猎物身上发出的红外线来确定猎物的位置。下面哪个是人们模仿响尾蛇的这一特点而发明出来的( )

A.可以进行科学实验的宇宙飞船

B.一种可以跟踪敌方飞机的导弹

C.红外线照相机

D.红外线夜视仪

6.为了探究太阳光的颜色,小明同学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

(1)按图所示进行实验,在光屏上形成一条彩

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

这个现象说明。

(2)在上述实验过程中发现,若在三棱镜与光

屏之间插入一块红玻璃,发现光屏上只有

红色光,其他地方是暗的,如图所示。这

一现象说明。

(3)在第(1)步基础上,在白屏上蒙一张绿色纸,发现屏

上只有被绿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其他地方是暗的,

如图所示。这一现象又可以说明。

1.4 光和颜色(2)

【点击要点】

1.红橙黄绿蓝靛紫光的色散单色光复色光色散红光、蓝光、绿光

2.红外线紫外线遥控器微生物杀毒灭菌荧光物质皮肤癌

3.透过光的颜色反射光的颜色所有色光所有色光

【课堂讲练】

例l C解析:通常白色物体对照射到它上面的各种色光都能反射,以白光照射它时,反射的就是白光,这些白光投射到人眼里,人就感到此物体是白色。而黑色物体则对各种色光的反射能力都很弱,基本无光投毓到人眼里,人对此物体的视觉就是黑色。

巩固训练l B

例2 (1)A(2)因为实验中,将太阳光用红色滤光片过滤后,只有红光通过棱镜时,没有得到七色彩带,而是发现红光发生了偏折。这说明实验一中彩带的出现是由于太阳光是一种复色光,通过棱镜时发生了色散。

(3)由实验图可看出紫光通过棱镜时偏折最大,红光偏折最小。由此可知太阳光发生色散的原因是各色光通过棱镜时偏折程度不同。

(4)先让太阳光通过狭缝再经过棱镜色散,能在光屏上得到依次序列排列的各色光。如果让太阳光直接射到三棱镜上,会有许多光束发生色散,在光屏上有许多色光会发生重合,色光混合能形成另一种色光,就不能在光屏上得蓟依序列排列的各种色光。

巩固训练2 B

【跟踪演练】

1.C 2.B(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它能透过的光的颜色)3.D 4.D 5.A 6.B 7.C 8.C 9.D 10.A 11.A—b B—a C—c D—d

12.红绿蓝白色

13.黑

14.直线传播

15.色散现象阳光斜射入水中时发生了色散,纸上弯曲的彩色光带外侧出现红色,内侧出现紫色。

16.睁开左眼,白纸是红色韵;舔并右眼,白纸是绿色的;睁开双眼,白纸是黄色的

【摄高班习题精选】

1.C 2.C 3.B 4.B 5.B

6.(1)红、橙、黄、绿、蓝、靛、紫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2)红色透明体只能透过红色光(或某种颜色的透明体只能透过这种颜色的光)(3)绿色不透明体只能反射绿色光(或某种颜色的不透明体只能反射这种颜色的光)

科学六年级下册实验题汇总

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题汇总 (一)研究鱼颜色的保护作用的实验。 (三)完成点燃花生米的实验,研究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研究内容:点燃花生米,研究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实验材料:火柴(打火机)、细铁丝、花生、小烧杯、软木塞、水等。 实验方法:(1)用细铁丝或针将一粒花生米固定在软木塞或橡皮泥上;(2)点燃花生米,加热适量水;(3)花生米燃烧完后,测一测水温。 实验结论:燃烧一粒花生米,加热了水,花生米中的化学能就转换成光能和热能。

(四)比较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五)实验内容:用尺子挑报纸的实验。 实验材料:报纸,尺子等。 实验方法:(1)在向下压尺时,尺成为一根杠杆。(2)轻而慢的向下压尺子时,观察有什么现象。(3)快而重地向下压尺子时,观察有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1)慢压时,能翘起报纸;(2)快压时,报纸哪怕是破裂,也不会轻易被抬起。 我的解释:向下压尺时,尺成为一根杠杆。在慢压时,空气能进入纸下,是上下大气压相等,从而能翘起报纸;而在快压时,空气来不及大量进入纸下,作用在纸上的向下气压远大于纸下向上的气压,所以报纸哪怕破裂,也不会轻易抬起。

(六)研究问题:把一条小金鱼放进一个装了三分之二冷水的试管里,用试管夹夹住试管的底部,把试管的上半部分放在蜡烛上烧,金鱼会有生命危险吗?为什么? 我的假设:小金鱼不会死。 实验设计: (1)实验器材:小金鱼、试管、试管夹、蜡烛、水等。 (2)操作步骤:把一条小金鱼放进一个装了三分之二的试管里,用试管夹夹住试管的底部,把试管的上半部分放在蜡烛上烧,观察小金鱼会不会有生命危险。 (3)我的结论:小金鱼没有死。 (4)为什么会这样?请解释。 答:金鱼不会有生命危险。试管内的小金鱼之所以能够存活。一是由于水是热的不良导体;二是加热的位置在试管的上端;三是热的传递方向主要是向上。小金鱼虽然能存活,但能持续的时间不长。如果改变加热的位置,或者将试管尽可能平置,金鱼就会处于危险境地了。 (七)研究问题:剪下纸杯的杯底,按同样的大小,在餐盒上剪下一个圆圈,把纸杯插进餐盒的圆孔内,做一个“气垫汽车”。用力往纸杯里吹气,“气垫汽车”能开动吗?为什么? (1)我的假设:气垫汽车能开动。 (2)实验设计: ①实验器材:剪刀、纸杯、餐盒等。 ②操作步骤:剪下纸杯的杯底,按同样的大小,在餐盒上剪下一个圆圈,把纸杯插进餐盒的圆孔内,做一个“气垫汽车”。用力往纸杯里吹气,观察“气垫汽车”能否开动。 ③我的结论: 气垫汽车能开动。 (3)“气垫汽车”能行驶的秘密是什么?请解释。(3分) 答:气流进入杯中后受纸杯壁的阻挡向后下方吹出,向下方的力托起气垫汽车,向后方的力推动气垫汽车前进。

七年级科学光的反射和折射测试题

七年级科学光的反射和折射测试题

第5节光的反射和折射 (第一部分) 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 反射回来,光传播到物体表面是否也 能反射呢? 2、如图;AO是,OB是,点 O是,ON是,∠AON 是,∠BON是,∠AON 与∠BON的关系是。 3、光射到平面镜表面产生的反射是_________, 光射到粗糙的木板表面产生的反射是________。 4、电视机遥控发出的红外线对着电视机可实行 其各项功能的转换,若将遥控对着你背后的墙,你能将电视机打开或关上吗?______ 5、在灯光下,你能看见本身不发光的物体,这 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束平行光竖直入射到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 则反射角是()

D.迎着月光走或背着月光走时,都应是地上暗处是水 10、关于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是 () A.前者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后者不遵循反射定律B.两者都遵循反射定律 C.放电影时,屏幕对光的反射是镜面反射D.不是平行光射向镜面, 就不遵循反射定律 11、有一光电控制液面高度的 仪器,是通过光束在液面 上的反射光线打到光电屏(能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进行处理)上来显示液面高度,然后通过装置调节液面的高度,如图所示,当光电屏上的光点由S1移到S2,表示液面高度。(填“上升”、“下降”或“不变”)12、完成下面的光路图。

13、已知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画出下图中的平面镜。 14、如图所示,太阳光与水平面成50°角,要利 用平面镜使太阳光沿竖直方向照亮井底。则 镜面与水平面所成角的度数应等于 。 15、黑板用久了会产生“反光”现象,字看不清楚, 这是因为黑板发生 出来的光线比 粉笔字发生 出来的光 作出光源S

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科学知识点

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皮肤有痛觉、触觉、冷热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6、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 7、进行辨别味道实验,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影响(或干扰)。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在空气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声音的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真空。 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 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 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位觉感受器(平衡)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听觉感受器在耳蜗。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迅速张嘴,捂紧双耳,目的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5、乐音的三个特征:a、音调--声音的高低,跟振动的快慢(或频率)有关 (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b、响度--声音的强弱,跟振动幅度、离声源远近有关 (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 c、音色:是声音的品质和特色。 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声音响度单位是分贝。 1、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 2、光的传播特点: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①小孔成像②影子的形成③月食、日食④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3×105km/s),空气中次之。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3×105千米/秒×365×24×60×60秒=×1012千米。 光的传播速度:真空>气体>液体>固体 3、光的色散: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彩色光带中颜色的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其中紫色光的折射角最大,红光最小。所以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混合而成。三原色是:红、绿、蓝。 4、看不见的光:①红外线的应用:遥控器、红外测温仪、红外摄像仪、红外望远镜。 ②紫外线的应用:荧光效应、杀菌、消毒。臭氧层能吸收太阳光中大部分的紫外线。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同步练习题2.5光的反射和折射

2.5 光的反射和折射(第2课时)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的四幅光路图,能正确反映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的传播情况的是 ( ) A. B. C. D. 2.如图所示,在空气中让一束光斜射向一块平行玻璃砖,则另一侧的出射光线示意图正确的是 ( ) A. B. C. D. 3.在初中科学的学习中,我们经常提到的“像”有: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③放大镜成像;④ 投影仪投影在屏幕上成的像;⑤汽车观后镜中的像。下列关于上述“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属于实像的是①②③ B.属于虚像的是④⑤ C.由于反射而成的像是①②⑤ D.由于折射而成的像是③④ 4.手电筒发出的光向下照射到一个空烧杯底部,光线投射到烧杯底部形成一个圆形光斑(如图中虚线 所示),若再向烧杯中注水到一定高度时,烧杯底部的光圈会变为如图中的 ( ) A. B. C. D. 第4题图第5题图第6题图第7题图 5.生活处处是科学,下图中与如图所示铅笔在水中弯折现象形成原理相同的是 ( ) A.树的倒影 B.彩虹 C.手影 D.小孔成像 6.某校新建一个喷水池,在池底中央安装一只射灯。池内无水时,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池壁上,在 S点形成一个亮斑,如图所示。现往池内注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站在池旁的人看到亮斑的位 置在P点;如果水面升至b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Q点,则 ( ) A.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和S点重合 B.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下方 C.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上方 D.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上方 7.为避免司机低头观察汽车仪表、忽略路况造成事故,厂商开发出抬头显示器:汽车仪表安装在驾驶 台上、显示面水平朝上,可机平视,借助透明挡风玻璃看到竖直的仪表显示的像,如图示时刻, 司机平视就能看到车速数为“90”等行车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此时仪表上直接显示出的速度数信息是“06”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光的反射和折射

第五节光的反射和折射(第1课时) 班级姓名 [知识准备] 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光传播到物体表面是否也能反射呢 2、如图;AO是,OB是, 点O是,ON是, ∠AON是,∠BON是, ∠AON与∠BON的关系是。 3、光射到平面镜表面产生的反射是,光射到粗糙的木板表面产生的反射是。 4.下列各成语所反映的情景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一叶蔽目B.镜花水月C.立竿见影D.凿壁偷光 5.小汽车的挡风玻璃不竖直安装的主要原因是为了() A造型美观 B减少外界噪音干扰 C增大采光面积 D排除因平面镜成像造成的不安全因素 7、光线射到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与平面镜成60°角,当入射角增大5°,则()A.反射角为65°B.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为10° C.反射角为35°D.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为65° 8、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公园里盛开的鲜花,这是由于光在鲜花表面() A.产生镜面反射B.产生漫反射C.被吸收D.产生色散现象 9、雨后晴朗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下面的判断正确的是() A.迎着月光走时地上发亮处是水,背着月光走时地上暗处是水 B.迎着月光走时地上暗处是水,背着月光走时地上发亮处是水 C.迎着月光走或背着月光走时,都应是地上发亮处是水 D.迎着月光走或背着月光走时,都应是地上暗处是水 10、关于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前者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后者不遵循反射定律B.两者都遵循反射定律 C.放电影时,屏幕对光的反射是镜面反射D.不是平行光射向镜面,就不遵循反射定律 11、有一光电控制液面高度的仪器,是通过光束在 液面上的反射光线打到光电屏(能将光信号转化 为电信号进行处理)上来显示液面高度,然后通 过装置调节液面的高度,如图所示,当光电屏 上的光点由S1移到S2,表示液面高度。 (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12、完成下面(a)、(b)的光路图。 图 图(a) 图(b) (第12题图)(第13题图)

(完整word版)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纯知识点(最新)

第一章水 1.海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96.5%。海洋中平均每1000克海水中含有盐类物质35克。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 2.地球上的水按其状态分为:固态水、液态水和气态水。水按存在空间分为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3.陆地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3.5%,其中淡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2.5%, 4.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是冰川水和地下水。人们容易利用的淡水是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 5.在植物中含水量最大的在水生植物,最少的是干旱环境中的苔藓植物。 6.人体的含水量占人体体重的60%左右。所以我们每天必须补充2—2.5L水。 7.标准大气压下,在冰的熔化过程中:当冰低于0℃时,冰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当温度升高到0℃时,冰开始熔化,在这个过程中,它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此时它的状态是固液并存。直到完全熔化时,,温度又继续上升。冰的熔点和水的凝固点都是0℃。 8. 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沸腾。 9.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 10.蒸发时要吸收热量,使周围物体的温度降低。 11.蒸发和沸腾的区别:①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②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才能进行。而且在沸腾的过程中,物质还必须继续吸热。但是温度不变。 12.液化:物质由气体变成液体的过程。使气体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13.升华:物质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的过程,凝华:物质由气体变成固体的过程。 14.以上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以上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凝华。 开水壶嘴冒白气属于液化;冰衣服变干属于升华;湿衣服变干属于升华;樟脑丸消失属于升华;雾的形成属于液化,露水的形成属于液化;雾凇的形成属于凝华;霜的形成属于凝华;酒精挥发属于汽化。 15.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6.在水循环的过程中,水的总量保持不变,它使水成为可再生的资源。 17. 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液体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水是良好的溶剂,在水中可以溶解各种固态、液态,气态的物质。天然水是溶液。 18. 一般来说取用块状的固体药品用镊子,粉末状的用药匙,也可以用纸槽。 19.不同物 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是不同,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也不同。 19.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是不同,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也不同。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题集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题集合 (一)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 加热前加热后的变化结论 白糖白色晶体 颗粒首先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 况下变成液体的白糖;然后 继续加热, 白糖的颜色逐渐 变深,直至全部炭化,如果继 续加热,黑色的炭还会燃烧. 加热白糖的过程 中.先发生物理 变化————白 糖的熔化. 随后发生了化学 变化————白 糖的炭化. 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蜡烛也在不断地燃烧.它也同时发生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液体的蜡烛油气化厚燃烧是化学变化. (二)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小苏打的特点:白色粉末或细微结晶.无臭、味涩.易溶于水.白醋的特点:无色的液体.闻上去有一股酸味. (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现象: 产生大量气泡.用手触摸玻璃杯的外壁.感觉比原来凉了一些. (2)探究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的现象. 探究的问题: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什么气体? 我的假设:可能是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方法: 1、往杯子里插入燃烧的细木条.观察发生的现象. 2、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观察发生的现象; (以上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3、将产生的气体导入一个装有澄清石灰水的透明玻璃杯中.观察澄清石灰水的 变化. 实验现象: 1、往杯子里插入燃烧的细木条.火焰立刻熄灭. 2、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蜡烛火焰熄灭. 3、将气体导入澄清的石灰水时.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分析和实验结论: 产生的气体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能和澄清的石灰水发生化学变化.小苏打

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看一种新物质————二氧化碳.这种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三)铁片和铁锈比较记录表 颜色光泽空隙手感敲击导电磁铁 铁片灰白 色有无光滑较韧能导 电 能吸 引 铁锈红褐 色无有粗糙较脆不导 电 不能 吸引 通过观察比较.我们得出了什么结论吗?铁生锈是化学变化? 答:通过观察比较可以确定.铁锈和铁不是相同的物质.即铁锈是一种新生成的物质.所以铁生锈是化学变化. (四)铁生锈与空气的关系 研究的问题: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吗? 我们的假设: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因为我们发现铁钉暴露在空气中的部分已经生锈.铁钉在木板中的部分没有生锈. 实验材料:3个同样大小的盘子.3枚同样的铁钉、水、菜油 实验方法:1、用同样大小的盘子.其中两个分别装上水、菜油. 2、把一枚铁钉放在空盘子中与空气接触.另一枚铁钉完全浸没在菜油里.还有一枚铁钉一半放在水里. 4、每天观察记录一次. 5、观察到的现象 时间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 空盘子无变化无变化无变化有点生锈 水盘子水变色生锈锈多了绣更多了 菜油盘子无变化无变化无变化无变化 实验结果:铁钉在空盘子里是会生锈的.但是生锈的速度很慢;铁钉在菜油盘子中没有生锈;铁钉在水盘子中生锈的速度很快.而且生锈的量也很多.现象很明显. 原因分析: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并且铁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五)铁生锈与水和空气的关系

七年级科学光的反射及折射、透镜

七年级(下)科学第三章光 上课日期:2014年11月30日 学员姓名: 王麒麟 授课教师: 冯娟 一、教学目标 掌握光的反射定律、折射定律;透镜成像特点;光学作图(包括光的反射图,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凸透镜、 凹透镜的几条特殊光路图) 二、知识要点 (一)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 ⑴ 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 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⑵ 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 ,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4、反射作用: 有利:生活中用平面镜观察面容;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数物体是由于物体反射光进入我们眼睛。 有弊:黑板反光;城市高大的楼房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反光造成光污染。 5、面镜: ⑴平面镜: 成像特点:①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正立”“等大”“虚象”“像、物关于镜面对称 ③像、物大小相等 ④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律 作 用:成像、 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 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⑵球面镜: 定义:用球面的 内 表面作反射面。 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 会聚在一点; 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应 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定义:用球面的 外 表面做反射面。 性质: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应用:汽车后视镜 (二)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透明物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注意:当光垂直入射到界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2、光的折射定律: ①光折射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凹面镜 凸面镜 α α γ γ

最新整理初中科学教案七年级科学光和颜色.docx

最新整理初中科学教案七年级科学光和颜色 1.4光和颜色(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太阳光的组成,知道白光是复色光 2、了解光的三原色是:红、蓝、绿及三原色的组合后的颜色 3、了解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4、知道看不见的光:紫外光和红外光 5、知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和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 重点难点 1、点:白光是复合光,三标棱镜对白光的折射作用,物体颜色的成因 2、点:理解白光的色散现象及规律;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和透明物体颜色的成因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1、教师准备:幻灯机、蜡烛、电灯、三张玻璃纸(红、绿、蓝)、颜料工具一套、太阳能小电扇、电视摇控器一个。 2、学生准备:三棱镜、平面镜、肥皂泡泡盒,太阳能计算器、光盘、颜料工具一盒、每组同学做一幅太阳镜:红、黄、绿、蓝。 3、课前做好用平面镜分解太阳光的实验。 [准备引入] 打开窗帘让学生判断射入的光是什么颜色的? [课题揭示] 小游戏:让学生玩用肥皂水吹泡泡的游戏。同时观察吹出来的泡泡表示是什么颜色?

展示图片:彩虹图片 演示:让一位学生上台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反射到白墙上,并观察白墙上光的颜色。找一找墙上出现了几种颜色? [新课展开] 一、光的色散 提问:白色的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和肥皂泡后,为什么会出现七色色呢?经过三棱镜后也出现了七种颜色,说明白光是单色光吗?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呢? 讲述: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七种颜色的现象称为光的色散,是由英国物理学家牛顿首先发现的 生活中的哪个现象就是光的色散现象?——彩虹 观察: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电视屏幕上的颜色。能看到几种颜色。 太阳光的组成——太阳光是一种复合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注意与生活中说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不同。 二、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讲述:电视屏幕上只能观察到三种颜色:红、绿、蓝。但是我们却能看到更多的七色。这是怎么回事呢? 动画演示:光的三原色及二色、三色的混合色。 红、蓝——品红色红、绿——黄色绿蓝——青色红、绿、蓝——白色 三、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 光有红、绿、蓝三种色光,颜料盒里也有红、绿、蓝三种颜料,把他们混合会怎样? 小组实验:每个同学作一个混合实验:红、绿—— 红、蓝——绿、蓝——红、绿、蓝——

七年级科学光和颜色教案

教师备课记录表

小结:板书:光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正在发光;2、光必须是自身发出的。如太阳是光源,而月亮不是光源;台灯只有在打开时才是光源。以上的月亮、宝石、电影屏幕、镜子类似光源却不能称为光源。我们却能看到它,是因为它能反射光,反射光再进入我们的眼睛,所以就看到了,并不是他们自身发光。而火柴、电视、火炬、各种霓虹灯,如果没有说明点燃过点亮也不能算作光源。 提问:你可以把它们按一定的共同特征分类吗? 答:光源还可分为天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夜光石)和人造光源(如篝火、点燃的蜡烛、照明灯、激光手电筒、手电筒) 【例1】:生活中许多物体可以发光,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C) A.水母 B.萤火虫 C.月亮 D.发光的霓虹灯 练1、下列物体中一定属于光源的是(D) A.电灯 B.蜡烛 C.钻石 D.太阳 【知识点2】:光的传播 一、光的传播 设问:1、你是怎么区分白天和黑夜的?太阳光从哪儿发出来的?太阳离我们近吗?那么太阳发出的光是怎么传播到地球表面的呢? 2、打开电灯时,整个房间都会亮吗?那么光是怎么从电灯传到各个角落的? 问:同学们看到过光传播的路径吗?那你能否作出一种假设,假设光在空气中是以什么路径传播的?你能否举出生活中你曾经能明显地看到过光的传播路径的例子? (放映机的光束;穿过森林的太阳光束;雾天车灯的光束) 提问:光能在什么物质中传播?(空气、水、玻璃……所有透明物质) 这些物质有什么共同特点?光总是沿着这样的路线传播吗?有没有条件限制呢? 演示:激光的图片(用激光手电,将光的红点射在墙上。) 活动:1. 将一束激光射到空气中,观察激光在空气中传播的路径。 2. 将一束激光射到水中,观察激光在水中传播的路径。 3. 将一束激光射到玻璃中,观察激光在玻璃中传播的路径。 小结:从这些实验可以得出:板书2、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提问:①那在不同的物质中呢?(在同一种物质中光线是直的,但射到两种物质的界面上时会弯折。)②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那光的传播需不需要介质呢?(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能够在真空中传播。)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题汇总精修订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题汇总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题汇总(一)研究鱼颜色的保护作用的实验。 (二)科学探究:通过实验寻找仙人掌耐旱的原因。

(三)完成点燃花生米的实验,研究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研究内容:点燃花生米,研究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实验材料:火柴(打火机)、细铁丝、花生、小烧杯、软木塞、水等。 实验方法:(1)用细铁丝或针将一粒花生米固定在软木塞或橡皮泥上;(2)点燃花生米,加热适量水;(3)花生米燃烧完后,测一测水温。 实验结论:燃烧一粒花生米,加热了水,花生米中的化学能就转换成光能和热能。 (四)比较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五)实验内容:用尺子挑报纸的实验。 实验材料:报纸,尺子等。 实验方法:(1)在向下压尺时,尺成为一根杠杆。(2)轻而慢的向下压尺子时,观察有什么现象。(3)快而重地向下压尺子时,观察有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1)慢压时,能翘起报纸;(2)快压时,报纸哪怕是破裂,也不会轻易被抬起。

我的解释:向下压尺时,尺成为一根杠杆。在慢压时,空气能进入纸下,是上下大气压相等,从而能翘起报纸;而在快压时,空气来不及大量进入纸下,作用在纸上的向下气压远大于纸下向上的气压,所以报纸哪怕破裂,也不会轻易抬起。(六)研究问题:把一条小金鱼放进一个装了三分之二冷水的试管里,用试管夹夹住试管的底部,把试管的上半部分放在蜡烛上烧,金鱼会有生命危险吗为什么 我的假设:小金鱼不会死。 实验设计: (1)实验器材:小金鱼、试管、试管夹、蜡烛、水等。 (2)操作步骤:把一条小金鱼放进一个装了三分之二的试管里,用试管夹夹住试管的底部,把试管的上半部分放在蜡烛上烧,观察小金鱼会不会有生命危险。 (3)我的结论:小金鱼没有死。 (4)为什么会这样?请解释。 答:金鱼不会有生命危险。试管内的小金鱼之所以能够存活。一是由于水是热的不良导体;二是加热的位置在试管的上端;三是热的传递方向主要是向上。小金鱼虽然能存活,但能持续的时间不长。如果改变加热的位置,或者将试管尽可能平置,金鱼就会处于危险境地了。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光的反射和折射 第1课时教学设计

1

课题光的反射和折射第2课时日期 教学 目标 1.了解物体在平面镜里的像是虚像,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3.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独立分析概括概念和规律的能力。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 难点 分析 重点:平面镜成像的探索、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难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成像的原理,虚像概念的建立 课程资源 的准备 教学预设调控对策学生用小镜子观察自己 观察与阅读:学生观察自己所带的平面镜,结合阅读课本给出平面镜的定义。 学生:①图1中一台钟在镜子里的时刻是1点25分,那么这台钟的实际时刻是___。 学生实验P70 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学生用玻璃板代替镜面,让玻璃与刻度尺垂直,用两支相同的蜡烛放在刻度尺上, 一支点燃,移动另一支蜡烛,直到从玻璃前面的各处看来,这支蜡烛也好像点着似 的止。把末点着的蜡烛拿掉,再用光屏接收。实验时,记录物到镜面的距离和像到 镜面距离。 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结果: 学生分析概括平面镜成像特点。 板书: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像,称为虚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 等;像与物大小相等。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相对平面镜具有对称性。 当人向镜面走近时,则人在镜中的像:①由大变小;②由小变大;③不变。 用蜡烛代替人逐步向镜面移近,观察像的大小,证明像与物体大小相等与物体到镜 面距离远近无关。 用光路图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师边板画边讲解边指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作法:①过发光点S作垂直于镜面的入射光SO,则入射角为0度,据光的反射定 律可知反射角为0度。作反射光OS。

小学科学全国优质课教案光的反射

小学科学全国优质课教案 《光的反射》(第一课时) 北京市平谷区山东庄中心小学刘春梅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光的反射”一课,是首师大版科学第六册“光与生活单元”的教学内容。从课标和教材的要求来看本课聚焦的是光的反射概念。学生建立光的反射概念之后,教材又安排了通过纸筒在平放的镜子中分别找一找上、中、下三个气球(拴在铁架台上)、两个平面镜用纸或胶条连接在一起,看镜子中的像、自制万花筒、自制潜望镜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看到的现象除了与镜面反射有关还与漫反射也有关,所以本节课聚焦的是两个科学概念:光的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一个认识(命题或判断):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 镜面反射是指光遇到镜面障碍物发生偏折返回的现象;漫反射是指光遇到粗糙面障碍物向四面八方反射的现象。这两个概念的定义方式都为发生定义,即“属概念”为光现象,“种差”为发生偏折返回,即以发生方式的区别下定义。这里以建构主义学习为指导思想,以逻辑学概念定义理论为依据,通过设计揭示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发生的实验,让学生体验和认识反射和漫反射的发生过程及特点,遵循发生定义方式获得科学概念。采用逻辑思维方法中的典型归纳法(科学归纳法),即:由一根光线、一束光线的行为推广到无数光线的行为,建立普遍结论(光的反射和漫反射的科学概念)。 一个认识: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它是经历认识过程,得到的科学判断,也是以建构主义为指导,通过设计学生的观察活动建立此认识。具体的观察活动设计,又是以逻辑学理论为依据。选择运用典型归纳法,即:一个物体漫反射可以形成视觉,可以代表多个物体或无数个物体。视觉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由于不易察觉、观察,为此教师根据观察实验方法中的增强感觉知觉的方法——对比法,设计有光和无光条件,指导学生对物体的视觉效果进行对比感知。

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题

第二部分实验题 第二学期六年级《科学》重点实验题(10 道) 1、用蒸发法制作晶体(P8)(掌握) 制作材料:食盐、碱面或味精、水、滴管、玻璃片。 制作方法:制作一些浓的食盐、碱面或味精的溶液,用滴管滴几滴在玻璃片上,待水分自然蒸发后,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就是它们的晶体。 2、自制简易显微镜(P10)(了解) 制作材料:两个直径相同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纸筒和胶带。制作过程:上下移动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直到看到物体最清晰的图像,用纸筒和胶带把两个凸透镜固定下来,一个简易的显微镜就做好了。 3、观察白糖的变化(P28)(掌握) 用长柄的汤匙取一小勺白糖,小心地移到蜡烛火焰上,慢慢加热白糖发生了什么变化?继续加热呢? 现象:在加热过程中,白糖逐渐熔化,继续加热,会产生气泡,白糖的颜色逐渐加深,直至全部炭化,能闻到焦味,如果继续加热,黑色的炭还会燃烧。 实验结论;白糖在加热过程中,先发生了物理变化,又发生了化学变化。 4、在米饭上滴一滴碘酒,会发生什么现象?(P30)(掌握) 颜色发生了变化,产生了一种蓝色的物质。 5、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P32)(掌握) (1)取一只玻璃杯,倒入三匙醋,然后小心地倒入一匙小苏打,我们看到什 么现象?(小苏打和白醋反应后,有气泡冒出,产生了大量的气体。)(2)把玻璃片盖上,用手摸玻璃杯,有什么感觉?(把玻璃片盖上,用手触摸玻璃杯的外壁,能够感觉到稍微比原来凉一些。) (3)用燃烧的细木条伸人杯中,观察到什么现象?像到水一样,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会有什么现象?根据这个信息,你们可以做出怎样的推断? (燃着的火焰熄灭了。推断小苏打和白醋反应后产生的气体能使燃着的火焰熄灭和比空气重。) (4)分析已经获得的证据,能判断出杯中的气体是什么气体吗?为什么? (不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同步测试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第五节光的反射和折射科学试卷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同步测试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第五节光的 反射和折射科学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简答题 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光传播到物体表面是否也能反射呢?2.在灯光下,你能看见本身不发光的物体,这是为什么? 3.各种机动车辆为提醒它后面的尾随的车或行人的注意,车后都装有红色警示灯。自 行车后面也装有尾灯。说是“灯”,其实里面并没有灯泡,白天不起作用,但晚上在公路上行驶时,后面的汽车灯光一照,它就通红透亮,从而引起后面汽车驾驶员的注意,为什么有这样的效果呢?(如图所示的是尾灯的结构:红色且互相垂直的三角形小玻璃片。) 4.你知道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将一根筷子斜放入装有水的杯子里,从上面往下看,筷子发生了什么变化?________。6.空杯底放一枚硬币,移动杯子,使眼睛看不见硬币,保持此位置不变,慢慢向杯中 倒水,随着水的升高,你是否能看见硬币?______ 二、填空题 7.如图;AO是______,OB是_____,点O是_________,ON是_______,∠AON是 _________,∠BON是_______,∠AON与∠BON的关系是________。 8.光射到平面镜表面产生的反射是_________,光射到粗糙的木板表面产生的反射是

________。 9.电视机遥控发出的红外线对着电视机可实行其各项功能的转换,若将遥控对着你背后的墙,你能将电视机打开或关上吗?______ 10.有一光电控制液面高度的仪器,是通过光束在液面上的反射光线打到光电屏(能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进行处理)上来显示液面高度,然后通过装置调节液面的高度,如图所示,当光电屏上的光点由S1移到S2,表示液面高度。(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11.如图所示,太阳光与水平面成50°角,要利用平面镜使太阳光沿竖直方向照亮井底。则镜面与水平面所成角的度数应等于。 12.黑板用久了会产生“反光”现象,字看不清楚,这是因为黑板发生出来的光线比粉笔字发生出来的光线。(填“强”或“弱”) 13.晚上,在漆黑的房间里,桌子上铺一张白纸,在白纸的中央放一枚小平面镜(镜面朝上)。当手电筒的光正对平面镜与白纸照射时。从正面看,是平面镜亮,还是白纸亮?_________。从侧面看,是_________亮。

新教材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七下新教材科学第二章 第一节:感觉世界 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 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_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T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T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_而闻不出这 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T 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T味觉细胞(接受刺激)T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T大脑(形成味觉)。 6、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 7、进行P5的活动时,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影响(或干扰)。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_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15C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第三节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 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 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T外耳道T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T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T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T 听神经(传导信息)T 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_。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 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 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_ 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_20000赫兹之间。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第四节光和颜色 1、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 2、光的传播特点: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①小孔成像 ②影子的形成③月食、日食④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3x 108m/s),空气 15 中次之。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3X 108米/秒x 365x 24 x 3600秒=9. 4608x 10 米。 3、光的色散: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彩色光带中颜色的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其中紫色光的折射角最大,红光最小。所以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混合而

五年级上册科学光的反射教案教案资料

五年级上册科学光的 反射教案

五年级科学上册光的反射教案 赵小强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教学是光是怎样传播的延续,同样是研究光的传播特点,不同的是这节课是研究光在传播中碰到障碍物会怎样,学生将通过相关实验认识光的反射,并了解生活中利用光的反射的例子,从而让学生明白知识可以让生活更美好。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3、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过程与方法: 1、按照说明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2、制作简易潜望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教学重难点: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 难点:光的反射原理。 教具准备:手电筒镜子课件 教学设计思路:借助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然后通过亲历探究活动得出光的反射概念,通过照亮物体让学生能够运用最后运用光的反射及利用反射原理搞的制作,进一步理解光的反射原理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光是怎样传播的?光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2、光传播的速度是多少?光传播的速度是30万千米每秒。 3、光从太阳到达地球需要几分钟?光从太阳发出到达地球需要8分钟。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光的反射,了解反射的作用。 二、体会方法,感受反射 (一)反射含义 1、师:想一想:为什么我们对着镜子使用电视的遥控器,还是能够 打开电视呢?生:反射

2、光的反射:①什么叫反光?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反射也叫反光。 ②反射光是怎样传播的?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③展示生活中运用光反射原理物体。 探照灯、照镜子、反光镜、太阳灶、灯罩、教室的墙壁涂成白色等。 3、凸面镜原理:凸面镜的表面是凸起的,当光线射到凸面镜后,不会聚于一点,而是要发散开来。所以它要比尺寸相同的平面镜观察的范围要大得多。 4、凸面镜:能够聚集光线。额镜、奥运会圣火的采取。 (二)自然现象反射——月全食 师:月全食中月亮为什么是红色的呢?(图例) 原来,这个现象是跟折射有关的。太阳的光线经过地球表面大气层的时候会被折射,因此一部分的光线仍然可以到达地球的影子。 另一方面,由于大气层会把大部份蓝光散射,所以有较多的红光到达月球(如图)。红光被月球表面反射回来,所以看起来是红色而不是漆黑一片。 (三)课外延伸 1、照明灯上为什么要装灯罩? 灯罩可以把灯泡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本来向下的光线结合在一起。 2、教室的墙壁为什么要涂成白色? 白色的墙壁有利于反射。 3、眼睛瞳孔的变化? 光线强烈时,瞳孔缩小;光线弱时,瞳孔放大。 4、课后用一面镜子对着自己的眼睛,把头从黑暗处移到光明处,观察瞳孔的变化?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光的反射和折射

第五节光的反射与折射(第1课时) 班级姓名 [知识准备] 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光传播到物体表面就是否也能反射呢? 2、如图;AO就是 ,OB就是 , 点O就是 ,ON就是 , ∠AON就是 ,∠BON就是 , ∠AON与∠BON的关系就是。 3、光射到平面镜表面产生的反射就是 ,光射到粗糙的木板表面产生的反射就是。 4、下列各成语所反映的情景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就是 ( ) A.一叶蔽目 B.镜花水月 C.立竿见影 D.凿壁偷光 5.小汽车的挡风玻璃不竖直安装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 A造型美观 B减少外界噪音干扰 C增大采光面积 D排除因平面镜成像造成的不安全因素 7、光线射到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与平面镜成60°角,当入射角增大5°,则( ) A.反射角为65° B.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为10° C.反射角为35° D.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为65° 8、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瞧到公园里盛开的鲜花,这就是由于光在鲜花表面( ) A.产生镜面反射 B.产生漫反射 C.被吸收 D.产生色散现象 9、雨后晴朗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下面的判断正确的就是( ) A.迎着月光走时地上发亮处就是水,背着月光走时地上暗处就是水 B.迎着月光走时地上暗处就是水,背着月光走时地上发亮处就是水 C.迎着月光走或背着月光走时,都应就是地上发亮处就是水 D.迎着月光走或背着月光走时,都应就是地上暗处就是水 10、关于镜面反射与漫反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就是( ) A.前者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后者不遵循反射定律 B.两者都遵循反射定律 C.放电影时,屏幕对光的反射就是镜面反射 D.不就是平行光射向镜面,就不遵循反射定律 11、有一光电控制液面高度的仪器,就是通过光束在 液面上的反射光线打到光电屏(能将光信号转化 为电信号进行处理)上来显示液面高度,然后通 过装置调节液面的高度,如图所示,当光电屏 上的光点由S1移到S2,表示液面高度。 (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12、完成下面(a)、(b)的光路图。 图 图(a) 图(b)

七年级科学光和颜色

七年级科学光和颜色 14 光和颜色(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太阳光的组成,知道白光是复色光 2、了解光的三原色是:红、蓝、绿及三原色的组合后的颜色 3、了解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4、知道看不见的光:紫外光和红外光 、知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和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 重点难点 1、点:白光是复合光,三标棱镜对白光的折射作用,物体颜色的成因 2、点:理解白光的色散现象及规律;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和透明物体颜色的成因 程资的准备与开发 1、教师准备:幻灯机、蜡烛、电灯、三张玻璃纸(红、绿、蓝)、颜料工具一套、太阳能小电扇、电视摇控器一个。 2、学生准备:三棱镜、平面镜、肥皂泡泡盒,太阳能计算器、光盘、颜料工具一盒、每组同学做一幅太阳镜:红、黄、绿、蓝。 3、前做好用平面镜分解太阳光的实验。 [准备引入] 打开窗帘让学生判断射入的光是什么颜色的? [题揭示]

小游戏:让学生玩用肥皂水吹泡泡的游戏。同时观察吹出的泡泡表示是什么颜色? 展示图片:彩虹图片 演示:让一位学生上台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反射到白墙上,并观察白墙上光的颜色。找一找墙上出现了几种颜色? [新展开] 一、光的色散 提问:白色的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和肥皂泡后,为什么会出现七色色呢?经过三棱镜后也出现了七种颜色,说明白光是单色光吗?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呢? 讲述: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七种颜色的现象称为光的色散,是由英国物理学家牛顿首先发现的 生活中的哪个现象就是光的色散现象?——彩虹 观察: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电视屏幕上的颜色。能看到几种颜色。 太阳光的组成——太阳光是一种复合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注意与生活中说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不同。 二、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讲述:电视屏幕上只能观察到三种颜色:红、绿、蓝。但是我们却能看到更多的七色。这是怎么回事呢? 动画演示:光的三原色及二色、三色的混合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