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法学讲义

教育法学讲义

教育法学讲义
教育法学讲义

教育法学

总纲

●原理篇(一、二、三)

●主体篇(四、五、六、七)

●过程篇(八、九、十、十一)

●实践篇(十一到十七)

原理篇

●第一章教育法学概论

●第二章教育法的概念

●第三章教育法的价值

第一章教育法学概论

一、教育法学的概念

教育法学是研究教育法律及其问题的学科。

二、教育法学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教育法学研究开始走向成熟。

三、教育法学的性质

可以是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可以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与教育管理学关密切。

四、学习教育法学的意义

(实践)依法治教的需要;(理论)促进教育法学发展的需要

第一章

第一节教育法学的概念

含义

学科的基本特点: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概念范畴、研究范式和学科边界;有一支专门的研究队伍;建立了独立的专业研究组织。

教育法学已经具备了一个学科的基本特点。

(一)教育法学定义(教育法学是什么)

1、新兴独立学科说

教育法学是以理论法学为指导,运用法学共用的方法,吸收邻近法律学科、一般法学以及其他特别法学的研究成果,并在教育法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的独立学科。(何瑞琨)

这段话的前半段指明了教育法学的研究方法,而后半句则指明了教育法学的来源与基础。存在问题:一是定义过宽二是定义本身不明确

第一章

第一节教育法学的概念

(一)教育法学定义(教育法学是什么)

2、综合性边缘学科说

教育法学是一门以教育学和法学为基础,以教育问题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性的边缘学科。(胡文斌)

教育法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以法学原理和教育学原理为基础,是法学和教育学相互渗透的产物,因此它又是法学原理和教育学原理的有机结合。(李晓燕)

理论基础:教育学原理和法学原理

研究对象:教育问题

学科性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

存在问题:学科基础过于狭窄;“教育问题”提法过于宽泛;性质表述用词不准确。

第一章

第一节教育法学的概念

(一)教育法学定义(教育法学是什么)

3、交叉学科说

教育法学,就是运用法学理论研究和解释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交叉学科。(谭晓玉)优点:说明了教育法学的理念基础及其功能。

存在问题:“交叉”学科范围过宽;纯粹的“法学理论”说明种的选择太少。

4、知识部门说

教育法学继承了法学基础理论和行政法学的一切有益因素,包括了教育体系中产生的全新的诸多现象和诸多关系,是一门以法学和教育学的方法论为基础,以教育法为对象,研究学校教育关系的法律调节的特定的知识部门。(劳凯声)

存在问题:“以教育法为研究对象”使研究对象不够全面。

第一章

第一节教育法学的概念

(一)教育法学定义(教育法学是什么)

5、分支学科说

教育法学是以教育规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分支学科。(郑良信)

存在问题:定性不够全面,既是法学的分支学科,也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小结:

五种概念的界定既有共性,也有差异:首先,在学科的理论基础认识方面意见比较一致,

都把法学和教育学作为教育法学的理论基础;其次,在学科的研究对象认识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教育问题、教育法);再次,在学科的基本性质认识方面存在较大分歧。(独立新兴、综合边缘、交叉、知识部门、分支)

第一章

第一节教育法学的概念

(二)教育法学概念新解(教育法学是什么)

在吸收以上概念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教育法学是一门以法学和教育学为主要理论基础,以教育法律及其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案例法、分析法、比较法、语义法、推理法以及系统法等多种方法对教育法律及其问题进行研究,揭示教育法律规律,构建教育法律理论,指导教育法律实践的法学和教育学的交叉性分支学科。”

任务、目的:进行研究,揭示教育法律规律,构建教育法律理论,指导教育法律实践

学科性质:法学和教育学的交叉性分支学科

第一章

第一节教育法学的概念

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

(一)法学研究对象概说

对一般法学研究对象的认识,不同的法律学派有不同的理解。

西方:

自然法学派:自然法(柏拉图、罗尔斯),强调理性、正义、公平、自由、平等、博爱;历史法学派:习惯法;实证主义法学派:实在法;社会法学派:法律维护社会利益

中国:

先秦:刑名法术之学或刑名之学,统治者所制定的规章制度;汉至清末,律令;现代意义上的法学研究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80年代初后得以全面开展;当代:法律现象,法律规律(不尽一致),(如行政法学:行政法或行政法律现象;民法学:民法及其发展规律)

综上:一是法律现象和法律规律;二是法律本身

第一章

第一节教育法学的概念

(二)教育法学研究对象观点评述

比较流行的观点有三种:研究教育法律现象与规律说、研究教育法律说、研究教育法律问题说

1、研究教育法律现象与规律说

孙葆森:教育法学“以教育法、教育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

郑良信:“教育法学是以教育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分支学科”。

教育法律现象≠教育法律问题;规律:是目的,不是对象

第一章

第一节教育法学的概念

(二)教育法学研究对象观点评述

2、研究教育法律说

劳凯声:教育法学“以教育法为对象,研究学校教育关系的法律调节”。

李晓燕:“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是特定的社会现象——教育法规以及由其所引起的一切法律现象”。

教育学还研究可能的教育法律

第一章

第一节教育法学的概念

(二)教育法学研究对象观点评述

3、教育法律问题说

张理智: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既不能超出教育领域,也不能超越法律范围。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产生于教育实践中的包含教育法律事实与教育法律价值的法律问题。

理论?价值标准?

第一章

第一节教育法学的概念

(三)教育法学研究对象定位

综上分析,我们认为:“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法律及其问题。”

1、教育法学以教育法律为研究对象。

教育法律作为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根源于分析法学学派的观点,分析法学学派把法学的研究对象定位为实在法,即“实际上是这样的法律”。比如奥斯丁、凯尔森等。

就法学的发展逻辑来看,先有法律,然后才用法学;先有某个部门法,然后才有研究该部门的法律。所以,教育法学首先要研究实在的教育法律。

但从教育法律的实践来看,教育法学不仅仅研究“实际上是这样的教育法律”,还研究“应当是这样的教育法律”,即以价值为基础的法律,也就是“正义法”。教育既是事实性存在,同时也是价值存在,既要遵循客观规律,也要遵循价值原则。

第一章

第一节教育法学的概念

(三)教育法学研究对象定位

综上分析,我们认为:“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法律及其问题。”

2、教育法学以教育法律问题为研究对象。

教育法学不仅研究存在的教育法律,还要研究教育法律引起的教育法律问题。任何一门科学或学科都起源于对问题的解决。

由教育法律引起的问题很多,从不同角度,大致归纳为这么几类:教育法律的事实问题和价值问题、教育法律的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教育法律的常规问题与革命问题。还应当有教育法律的发展问题(魏哲峰)。

第一章

第一节教育法学的概念

教育法学的研究方法

教育法学的研究方法很多。根据法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结合研究教育法律问题的实际需要,教育法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案例法、分析法、比较法、语义法、推理法和系统法等。

1、案例法是指通过调查、收集和整理有关教育法律问题的案例,并对其分析

和归纳,然后得出教育法律理论。

2、分析法是指对法律的分析、注释和解释等。

3、比较法律研究既可以被看作是一门法学学科,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法学研

究方法。可以是宏观的,也可以是微观的,既可以是横向的,也可以是纵向的。

4、语义法又称语义分析法和语言分析法。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概念以及这些概念所包含的特定的内涵,学习一门学科首先要学习该门学科的语言。

第一章

第一节教育法学的概念

教育法学的研究方法很多。根据法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结合研究教育法律问题的实际需要,教育法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案例法、分析法、比较法、语义法、推理法和系统法等。

5、推理法是把逻辑的方法运用于教育法律的研究中,是根据教育法律事实材料或思维材料,按照逻辑的规则,形成教育法律概念,说明教育法律的内涵,作出教育法律的判断,进行教育法律推理的方法。

6、系统法就是把教育法律作为整体系统进行研究,从教育法律系统与组成该系统的内部各要素,以及要素与要素、教育法律系统与其他系统以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中揭示教育法律系统的性质及其发展规律,及时发现教育法律系统的无序状态或缺失环节,及时补救,促使教育法律系统不断完善和优化。

第一章

第一节教育法学的概念

教育法学的研究任务

(一)研究教育法律及其问题

(二)发现教育法律规律

(三)构建教育法学理论

(四)指导教育法律实践

第一章

第二节教育法学的产生与发展

国外教育法学的发展

教育法律思想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了。柏拉图《理想国》:全部教育公有,教育由国家负责,由国家控制。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少年的教育为立法家最应关心的事业”。

文艺复兴时期及其后,莫尔乌托邦:普及教育,人人受教育。

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重建教育,主张国家建立学校并在必要时强制入学。

启蒙运动时期,爱尔维修:国家应该办公民教育。狄德罗: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应该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教育的法律应该是我们最先接受的法律。”

第一章

第二节教育法学的产生与发展

国外教育法学的发展

教育法律的理论研究是从19世纪开始的。

施泰因,德国行政管理学家,行政管理学的创始人,首先倡导国家利用法律对教育事业进行干预,开创了对教育立法问题的理论研究。

贺拉斯?曼,美国公立教育创始人,对教育法制问题进行了研究,推动了教育法制化进程,倡导实行普及义务教育,建立免费的公共教育制度。

18世纪中期之后,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以及普及教育的需要,德法美日等国家和地区先后颁布法令,以立法的形式实施义务教育。教育法律的实践在客观

上又要求人们对法律问题进行研究,但早期的研究主要是从行政或从一般法学的角度进行的。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法制化进程的加快,教育法律问题也日益复杂,教育法律理论研究就开始作为独立的领域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第一章

第二节教育法学的产生与发展

国外教育法学的发展

德国:立法最早,较早研究教育法律。施泰因,率先研究教育法律问题;黑克尔:合作的学校法学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本系统的教育法学著作。

美国:重视判例的汇编、解释与研究。爱德华兹法院与公立学校:最早的学校判例法的研究著作之一。诺尔特、林恩学校法教师手册:第一部系统的教育法学著作,建立了教育法学的理论体系。

日本: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教育法律问题复杂化,相关的研究专著开始出现,主要讲述了国家管理教育的原则问题、教育行政法制化问题、学校的自治权利问题等。1963年,兼子仁著的教育法提出了教育法学的基本体系,对国民的教育权、教育行政、学校管理的条件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美国及日本先后成立了教育法学的学术组织,并出版了相关刊物。

第一章

第二节教育法学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教育法学的兴起

(一)中国教育法律起源的历史考察

先秦时期,法家主张依法治国。

商鞅:“圣人之为国也,壹赏、壹刑、壹教。壹赏则兵无敌;壹刑则令行;壹教则下听上。”韩非:“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秦朝:采用法家主张实行“书同文”、“行同伦”、“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文教政策。后“焚书坑儒”,“禁私学”。

汉代初期,“无为而治”,开放私学。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选贤任能”,儒家学说成为历代王朝的法律所规定的“官学”。

隋朝:科举考试制度开始建立。唐朝:得以完善。清朝:该制度一直沿用。

第一章

第二节教育法学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教育法学的兴起

(一)中国教育法律起源的历史考察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维新运动,重视教育,兴办新学。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废除科举制度,建立现代学制。

1912年,南京临时国民政府成立后立即成立了教育部,开始制定有关教育方面的法规,改造旧式教育,建立新式教育体系。

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颁布了一系列的教育法令、规程、章程,对各类学校教育采取了法制管理。但由于诸多原因,并没有得到有效执行。

1949年,新中国成立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针对各级各类教育颁行了一系列的规章、规程和办法,加强对教育的制度化管理,促使中国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存在问题:一是法律效力有限,二是法制不健全,更由于受极“左”路线的干扰,基本上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

第一章

第二节教育法学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教育法学的兴起

(一)中国教育法律起源的历史考察

综上,从远古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教育法律虽有思想,但没有理论;虽有一些零星的法规,但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系统的教育法律实践。也没有什么教育法律研究。

(二)中国教育法学研究的兴起

中国真正以法治教和进行教育法律研究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至今,经历了起始、发展、深化等阶段,从21世纪开始趋于成熟。

1.恢复阶段(1981 —1985)

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新中国成立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第一步教育法律,标志着我国教育开始走向法治的轨道。

第一章

第二节教育法学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教育法学的兴起

(二)中国教育法学研究的兴起

2.发展阶段(1986 — 1990)

1985年,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5月27日,公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6年,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教育研究》于1986年11期刊载了《国外教育法学发展概述》一文,教育立法和教育法学研究兴起热潮。

3.深化阶段(1990—1999),我国教育发展开始全面走上法制轨道。

1991.9,《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3.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995.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初步建立新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

教育法律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劳凯声,《教育法论》,我国当代第一部系统研究教育法律问题的学术著作。

第一章

第二节教育法学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教育法学的兴起

(二)中国教育法学研究的兴起

4.走向成熟(2000年以后)

2000年,“全国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专业委员会”成立并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学术年会,自此,我国有了一支专门研究教育法律问题的专业队伍,有了自己的专业学术团体,每年都有一批论著问世。教育法学开始走向成熟和繁荣。

第一章

第三节教育法学的性质

教育法学的学科性质

教育法学是法学和教育学的交叉性分支学科。

根据类别,法学分为:国内法学,国际法学,法律史学,比较法学和外国法学。由此,教育法学是国内法学的一个分支,具有民法学、行政法学的性质。

根据认识论的角度,分为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由此,教育法学是应用法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同时,教育法学也可以看作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教育法学不能离开教育学而存在。

第一章

第三节教育法学的性质

教育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教育法学是在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中成长和发展的,与法学、教育学、管理学、政治学和经济学关系密切。

第一章

第四节学习教育法学的意义

依法治教的需要

(一)教育立法的需要

离教育法制化的要求还相距较远。

(二)教育执法的需要

无法可依,有法不依。

(三)提高教育工作者法律素质的需要

从政策、纪律到法制。

促进教育法学发展的需要

建立教育法学体系,为处理教育法律问题提供法理依据,促进教育学研究的深化和具体化。

第二章教育法的概念

一、教育法的含义

国家制定和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和规定教育活动和教育关系的系统的行为规则。

二、教育法的地位、功能和作用

相对独立的部门法,有相对独立的体系,主要有规范功能、标准功能、预示功能和强制功能。

三、教育法的渊源

来源于宪法、教育法规以及其他法规,如民法、行政法、刑法等。

第二章

第一节教育法的含义

教育法的含义

(一)法律的定义

中国古代:“法”既通“刑”,也通“律”。“法亦律也,故谓之为律。”《唐律疏义》“法”主要作刑律解,而“律”则为刑典之正宗。

“法”主要表示世界万事万物运行和发展的根本法则,强调必然性、客观性;“律”

主要指法令、约束、规范,强调上对下的管制与约束。

西方法学中存在“法”与“法律”对立的争论,认为法是事物的本质表现,而法律则是权力意志的反映。这主要是由自然法和实在法的二元对立造成的。

其实自然法论所说的绝对的正义和道德的法则是没有的。实在法也不完全是立法者个人意志的表达,它同样是维护一定阶级的利益的。

第二章

第一节教育法的含义

教育法的含义

(一)法律的定义

法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法律是从整体意义上或抽象意义上来说的,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宪法、法律、法令、条例、规则、决议、命令等。

狭义的法律只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权力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在我国主要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所制定的法律,它是我国法律的主要渊源,国务院及其各部委、地方权力机构等制定的法规、规章、规定等都不得与此相抵触。

第二章

第一节教育法的含义

教育法的含义

(二)教育法视野中的教育

教育法是法的一种形式。教育法主要涉及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问题。教育法律调整的核心是教育法律关系。

教育法视野中的教育活动是指正规的教育。正规的教育也即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的教育者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全面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以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国家主要是运用教育法律对正规的教育进行规范:规范教育主体的教育活动和由此所引起的各种教育关系。

教育法律不涉及非组织的教育活动。

第二章

第一节教育法的含义

教育法的含义

(三)教育法的含义

教育法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根据制定教育法的主体性质的不同,广义的教育法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教育行为规范体系及其实施所形成的教育法律关系和教育法律秩序的总和。广义的教育法的制定主体是多元化的。狭义的教育法是只有国家权力部门制定的教育法律,在我国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所制定的教育法律。

根据教育法律所调整的教育活动范围或对象的不同,广义的教育法指调整的教育

活动和规定的所有的正规教育活动和教育关系的法律规范。狭义的教育法主要是指调整教育行政关系的法规的总称。

第二章

第一节教育法的含义

教育法的含义

(三)教育法的含义

从教育的性质出发,这一定义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来理解:

1.教育法是调整和规范教育活动和教育关系的规则。

“法是人的行为的一种秩序。‘一种秩序’是由许多的规则组成的一个体系,发并不是像有时所说的一个规则,它是具有那种我们理解为体系的统一性的一系列规则。”

(凯尔森)

作为法的规则具有系统性、规范性、概括性的特点。

教育法就是教育主题在教育活动中的行为规则体系。

第二章

第一节教育法的含义

教育法的含义

(三)教育法的含义

2.教育法制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教育活动规范。

制定,一般指成文法而言,成文法是由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并经过法定的程序制定出来的,表现为教育基本法、教育法律、教育法规等具有不同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

认可,一般只习惯法而言,即国家未经一定程序,而直接赋于某种实际存在并为人们所遵守的行为规则以法律效力,承认它是现行的法律规范。

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教育活动方式有三种,一是可以这样行为(授权性规范),二是应该这样行为(命令性规范),三是不应该这样行为(禁止性规范)。

第二章

第一节教育法的含义

教育法的含义

(三)教育法的含义

3.教育法具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则。

道德规范;宗教戒律;社会习俗;法律

4.教育法制国家绝大多数公民意志在教育方面的体现。

教育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又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教育行为规范,它自然就要体现国家统治阶级的意志。国家不是抽象的,而是人民和公民所构成的共同体。

我国教育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是人民的意志。

5.教育法是教育规律的法律体现。

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的内在的必然关系和客观的运行法则,是任何人任何组织都不能违背的。

第二章

第一节教育法的含义

教育法的特点

教育法的特点是教育法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不同于其他社会规范的特性和作为一种法律不同于其他法律的特性,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实质上的国家意志性、强制性、规范性、普遍性的统一

(二)对象上的确定性与广泛性的统一

(三)形式上的分散性与集中性的统一

(四)内容上的稳定性与易变性的统一

第二章

第一节教育法的含义

教育法与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是指政党和政府制定的对教育活动的指导方针和行政措施。教育法与教育政策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

(一)教育法律教育政策的联系

1.一致的目的。都决定于上层建筑。

2.共同的意志。统治阶级意志要国家化、普遍化和现实化,政策就要转化为国家

意志,在政策的指导下制定教育法律。但教育政策和教育法都要以宪法为依据。

3.相互依存。教育政策是教育法律的雏形,而教育法律则是教育政策的依据。

第二章

第一节教育法的含义

教育法与教育政策

(二)教育法律与教育政策的区别

1.制定主体不同。一般性法律以及教育法律是由特定的立法机关制定的。政策既

可以由政党制定,也可以有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制定。

2.执行方式不同。教育法律的执行系国家的强制力为后盾的。政策的执行主要是

依靠行政力量或党的纪律。违犯的惩罚方式不同。

3.调适范围不同。政策制定的灵活性和及时性决定了政策调整的范围是特定的,

有一定的时间性。教育法律更具有稳定性和长效性,适用的范围更广,对教育活动以及教育关系的规范是根本性的。

4.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急于要解决的、暂时的、尚未定型的;要严格界定的、

严肃对待的、比较稳定的)

第二章

第二节教育法的地位、功能和作用

教育法的地位

法学和教育学的交叉性分支学科教育法是相对独立的部门法。

法学和教育学的交叉性分支学科(一)教育法与行政法

教育法调节的许多方面属于教育行政关系,“教育法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干预和管理,

或者统称为国家调控教育的原则,这种调控在我国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通过行政行为实现的。因此,教育法就其基本性质而言,可以界说为调整教育行政关系的法规的总称”。(劳凯声)区别:1、教育法所调整的对象的面相对要广;2、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有多种,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单一;3、教育法规范的内容复杂多样;4、教育法调控的手段既有强制性的,也有指导性的,行政法则主要是强制性的。

第二章

第二节教育法的地位、功能和作用

教育法的地位

教育法是相对独立的部门法。

(二)教育法与民法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教育法的某些内容属于民法范畴,其核心内容是调整和规范各种主体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区别:民法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教育法主要涉及教育领域;民法所调整的是一般的民事关系,教育法所调整的则是特殊的民事关系;民法不调整行政关系,而教育法还要调整教育行政活动和教育行政关系。

第二章

第二节教育法的地位、功能和作用

教育法的地位

(三)教育法是相对独立的部门法

部门法也成为法律部门,是根据一定标准和原则所划定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

法律不同门类的划分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一是考虑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领域,二是考虑法律调整的不同方法。

教育法调整的教育关系属于教育领域而非其他领域。

法律调整的方法是对违法行为采取的制裁形式。教育法的调整方法是以批评教育、行政处罚、行政处分为主,也有追究刑事责任的,但不是主要的方法。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保护受教育者,特别是青少年学生;保护教师的职业权利;维护学校的权益。

第二章

第二节教育法的地位、功能和作用

教育法的地位

(四)教育法的层级及其效力

1.教育法的层级:

第一层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宪法中的关于教育的法律规范。

第二层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教育基本法。

第三层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教育单行法。

第四层级,国务院制定的教育行政法规。

第五层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教育法规。

第六层级,国家教育部以及国务院各部委制定的部门教育规章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的教育规章。

第二章

第二节教育法的地位、功能和作用

教育法的地位

(四)教育法的层级及其效力

2. 教育法的效力。

下一层级不能与上一层级相抵触,而上一层级为下一层级的制定提供依据和指导。

(五)教育法的体系

教育法体系指教育法作为一个专门的法律部门,按照一定的原则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完整统一的整体。可分为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

纵向结构指对相同调整内容或对象的教育法,按照效力等级而建立的体系。横向结构是根据教育法的不同类别形成的。(第 54 页图2 —1)

第二章

第二节教育法的地位、功能和作用

教育法的功能

教育法的功能指的是教育法的属性、内容及其结构所决定的教育法的潜在的效用。教育法具有规范功能、标准功能、预示功能和强制功能等。

(一)规范功能

教育法律是由各种规范组成的,具有约束人们的教育行为的功能。

(二)标准功能

教育法律规范是人们教育行为的标准,也是判断人的行为正确或不正确的标准,是一种普遍的标准和尺度。

(三)预示功能

教育法律的预示功能可以使人们预先对自己的活动作出计划和安排,以减少教育活动的偶然性和盲目性,提高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和质量。

(四)强制功能

法律制裁可以保证权利得以实现,义务得以履行,是教育活动有序化。教育法律制裁大多属于行政制裁,具有强制功能。

第二章

第二节教育法的地位、功能和作用

教育法的作用

教育法的作用指教育法律内在生命力的外部表现,是其内在功能作用于教育实践所引起的实际效应。

(一)指引作用

教育法的指引作用指教育法体现了国家教育发展的目的、政策,指引人们按照国家的目的和要求开展教育活动。它是教育法的规范功能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外部表现。表现为正向指引和负向指引。

(二)评价作用

教育法作为国家的一种普遍的强制性教育行为标准,具有判断、衡量人们的教育行为的作用,即评价作用。教育法的评价作用是教育法的标准功能的外部表现。它包含两个特点:一是突出的客观性,二是普遍的有效性。

第二章

第二节教育法的地位、功能和作用

教育法的作用

(三)教育作用

教育法律规范的预示功能决定了教育法具有教育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国家把人们对教育的普遍要求凝结为稳定的教育行为规范,并向人们灌输这些规范,使其内化为人们的教育思想意识,并借助于人们的教育行为而使其得以传播。二是通过教育法律的实施从正负两方面对人们产生教育作用。

(四)保障作用

教育法的保障作用指教育法保证各种教育主体的教育权利得到实现,教育义务得到履行,从而使教育活动有序、有效进行。这种作用是教育法的强制功能的表现。

第二章

第三节教育法的渊源

法律的渊源可以简称为法源。教育法源主要是国家根据法定的职权和秩序制定的关于教育方面的规范性文件,主要有宪法、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教育规章、教育条例和规定。

宪法

(一)宪法规定了教育法的基本指导思想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

(二)宪法规定了教育立法的基本原则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原则;

宪法至上原则。

(三)宪法规定了教育活动的基本法律规范

规定了国家发展教育事业的目的、形势和任务(19);规定了公民受教育的权利(46);规定了公民有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自由(47);规定了父母或监护人的教育义务(49);规定了教育管理的权限(89、107、119)

第二章

第三节教育法的渊源

教育法律

教育法律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或专门的立法机关制定的教育法规性文件。分教育基本法律和教育单行法律。

(一)教育基本法律

教育基本法律是依据宪法制定的调整教育内部、外部相互关系的基本法律规范,是教育法律体系的“母法”。

我国的教育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1995-3-18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并于同年九月一日施行的。

(二)教育单行法律

教育单行法律是国家根据宪法和教育基本法律的原则制定的规范和调整某一教育和教育的某一具体部分关系的教育法律。教育单行法律门类可以根据教育的层级和类别制定。我国教育单行法律一般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

第二章

第三节教育法的渊源

教育法律

(二)教育单行法律

目前,我国已经制定并公布实施的教育单行法律、法规有八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0-2-12;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4-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10-31;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5-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8-8-29;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1999-6-2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2002-12-28

第二章

第三节教育法的渊源

教育法律

(三)教育行政法规

教育行政法规市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为实事、管理教育事业,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律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特点:规范某一类教育事业,相对稳定。

宪法第八十九条:国务院有权“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

教育行政法规一般有三种:条例、规定、办法或细则。

条例:指对某一方面的教育行政工作比较系统、全面的规定。

规定:指对某一方面工作的部分规定。

办法或细则:指对某一项行政工作的较为具体的规定。

第二章

第三节教育法的渊源

教育法律

(四)地方性教育法规

地方立法机关制定的教育规范性文件。一般称为“条例”。

我国宪法规定,“省、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它们的常务委员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分两种:执行性、补充性;自治性。

(五)教育规章

国务院各部委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在自身权限内发布规定。一般称为“行政规章”。分部门教育规章和地方性教育规章两种。

第二章

第三节教育法的渊源

教育法的其他渊源

除以上法源外,教育法律的渊源还有行政法、民法、刑法等。

教育政策、教育判例也是教育法渊源。

第三章教育法的价值

●一、教育法价值的含义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教育法的价值是一定的教育主体的需要与教育法的

关系的范畴。

●二、教育法的社会价值

●教育法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三、教育法的个体价值

●教育法体现公正、公平、自由等人类的基本价值,可以保障个人受教育权利的实

现。

第三章

第一节教育法价值的含义

●价值

●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哲学上,价值表示的是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状态。

●价值反映了主体的需要和理念,反映了对主体的需要的确定和评价标准,而主体

的需要以及主体对客体价值的判断决定于主体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教育法的价值

●教育法的价值是一定的教育主体的需要与教育法的关系的范畴,即教育法的属性

对教育法律主体的需要的满足。

●根据对不同对象的意义,教育法的价值分为教育法的社会价值和教育法的个体价值。

●教育法价值的评价

●教育法价值的评价,是人们根据自身的教育需要和教育目的,对教育法的价值进

行估计、比较、批评、选择、确定、预测和判断的过程。只有通过评价,教育法价值才体现出来。

●教育法的价值的评价是人的主体性的反映。

第三章

第二节教育法的社会价值

●教育法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为教育法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秩序价

值。

●教育法的政治价值

●(一)政治的定义

● 1.政治是什么?

●政治是一种伦理价值追求。

●政治是一种超然力量的体现。

●政治是对权力的获得、保持和运用。

●政治是一种公共管理活动。

● 2.政治的定义。

●政治是指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

和实现特定权力的一种社会关系。三个规定性:

●政治是以一定的经济为基础的;政治的核心是围绕着特定的利益;政治是借助于

行政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活动。

第三章

第二节教育法的社会价值

●教育法的政治价值

●(二)教育法与政治

●教育法是国家的意志在教育方面的体现,一方面直接受政治的制约,并为政治服

务;另一方面,它又确认和调整政治关系,直接影响政治并促进政治的发展。

●(三)教育法的政治价值

● 1.教育法的政治秩序作用。

●教育法对政治稳定的促进是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进行的。

● 2.教育法促进政治发展的价值。

●人民参与政治的扩大,一方面影响政治思想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政治制度

的改革。

第三章

第二节教育法的社会价值

●教育法的经济价值

●(一)“经济”的含义: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得以建立的基础;物

质生产、分配、交换或消费的活动;国民经济的泛指,指国民经济各部门。

●经济与教育的关系: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与速度;教育的发

展对经济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教育法与经济

●教育法决定于经济的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的水平是教育法制定的基础;教育法使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得到了保证。

●(三)教育法的经济价值

●教育法可以保障教育发展所需要的必要的经费。

●教育法通过对教育管理规范化使教育资源得到合理和充分利用。

第三章

第二节教育法的社会价值

●教育法的文化价值

●(一)文化的含义

●广义: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社会观念、道德价值观念、行为模式、风俗习惯等社会现象。

●(二)教育法与文化

●教育与文化是相互联系的两种社会存在。教育活动就是文化传递和转化的活动。

●教育的内容是文化,文化的繁荣能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就是说,教育发展

受到文化发展的制约。但另一方面,教育是文化传播、继承和发展的根本机制。

第三章

第二节教育法的社会价值

●教育法的文化价值

●(三)教育法的文化价值

●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把继承和发展人类的优秀文化作为教育的基本原则,这就保

证了教育内容的广泛性、丰富性和多元性。

●教育法规定了教育者的学术自由和专业权威。

●教育法规定了教师在传递文化过程中要体现民族特色和一定统治阶级的价值取

向。

●教育法保证了文化发展处于良好的秩序当中。

第三章

第二节教育法的社会价值

●教育法的秩序价值

●(一)秩序于教育秩序的含义

●“法是人的行为的一种秩序”。

●广义:秩序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和变化的稳定性。

●秩序应用于社会领域就被称为社会秩序。社会秩序主要是由相对稳定的社会组织

体系、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整合运行所表现出来的规则性与普遍性。

●教育活动也需要秩序。教育秩序主要涉及教育活动的秩序和教育活动过程中调整

各种关系的准则。

●(二)教育法的秩序价值

●建立教育活动秩序的价值。

●建立教育关系秩序的价值。

第三章

第三节教育法的个体价值

●教育法的正义价值

●(一)正义的含义

●辞海:(1)公正的;公正的道理。(2)语言文字上的恰当、正确的含义。(3)符

合政治和道德准则的行为。

●一般意义上:公平、公正、正直、合理等。

●伦理:善、美德、高尚品质。使人们能够公平地各得其所、满足人们合理的需要

和意愿。

●政治经济上:建立合理的、公正的政治经济制度,以保证人们公平地获得其经济

利益和政治权利。社会制度的正义,就是把社会合作所创造的价值财富和其他利益以及社会合作的负担或责任合理地分配给社会成员,同时又能够公正妥善地处理社会中的各种冲突。

第三章

第三节教育法的个体价值

●教育法的正义价值

●(一)正义的含义

●法学:在政治上有组织的社会中,通过这一社会的法院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及安排人们的行为;现代法哲学的著作家们也一直把它解释为人与人之间的理想关系。

(庞德)从法律上说,正义应该包括双重含义:一是法律本身是公正合理的,为大多

数人所接受或愿意遵守;二是这种法律是可以得到执行的,以保证正义的法律得到施行。

●亚里士多德:正义意味着某种平等。这种平等的正义可以分为分配的正义和改正

的正义。

●罗尔斯(美):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提出了作为公平的正义理论。论述

了社会正义和个人正义之分以及实质正义和形式正义之分。社会正义原则是指社会制度的正义,个人的正义原则首先是个人在一定条件下应对制度所负责任的原则。实质正义指制度本身的正义,形式正义是指对法律和制度的公正和一贯的执行。

第三章

第三节教育法的个体价值

●教育法的正义价值

●(一)正义的含义

●综上:正义是人类普遍认为的崇高的价值,是个人行为或社会制度的公正性、平

等性、合理性、有序性。

●绝对的正义是没有的,正义是相对的、发展的,具有时代性、阶级性。

●(二)教育法的正义价值

●两层含义:教育法本身是正义的;教育法能够公正地调整和规范教育关系和教育

行为。

● 1.教育法本身是正义的

●教育法以正义为理想和原则;教育法律规范是公正合理的。

● 2.教育法能够公正地调整和规范教育关系和教育行为。

●教育法律规范是评判教育活动的标准;评判者或执法者须严格按照教育法执行。

第三章

第三节教育法的个体价值

●教育法的平等价值

●(一)平等的含义

●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享有同等的待遇。

●卢梭:“人生而自由、平等。”平等是一种契约上的平等。

●马克思:“平等是人在实践领域中对自身的意识……他表明人对人的同等对待关

系或人的关系。”

●恩格斯:平等对于无产阶级而言,或者是对极端不平等的自发反应,或者是从对

资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反映中产生的。实际上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

●平等具有历史性和相对性。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人平等是一种普遍的事实,但

也不是绝对的平等。平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第三章

第三节教育法的个体价值

●教育法的平等价值

●(二)教育法的平等价值

●平等作为人类的理想和现代国家政治的原则,是通过法律来体现和实现的。平等

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个普遍的法律术语。

●教育法也是以平等作为其法律过程的基本原则之一,以追求教育平等作为其基本

理念。

●教育法的平等价值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保证本国所有公民都有受教育的平等的

权利,二是使每个公民有平等接受教育的义务。

●对于受教育能够成为人的法定的权利和义务,有三种解释:“公民权说”,“生存

权说”,“学习权力说”。以法律的形式把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固定下来的重要意义是可以确保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得到落实,并使受教育者、家长或监护人和国家的教育义务得以履行。

●教育平等不等于教育平均。

第三章

第三节教育法的个体价值

●教育法的自由价值

●(一)自由的含义

● 1.自由是人追求的最高价值。自由是限制与打破限制的统一;同时限制也是自由

的条件。自由总是一定条件下的自由,是永远相对的。

● 2.自由是必然基础上的自主选择。人的自由和人的主体性的大小取决于人对必然

性和规律性掌握的程度。人的自由是在掌握自然必然性、历史必然性基础上的思想和实践的自主的选择性。

● 3.自由是个体社会性自由。社会性自由指的是立足于一定社会现实的个人思想自

由和实践自由的统一。真正的自由指的是社会性自由。

● 4.自由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和谐。人的自由不仅指在内容方面和物质方面

得到满足,更主要是人的一种主体体验。自由实际上是物质的丰富和精神自由的统一。

第三章

第三节教育法的个体价值

●教育法的自由价值

●(二)教育法的自有价值

●从法律的角度看,必要的限制是自由的保证,没有必要的限制就没有自由。法律

就是为了使人获得自由并为争取更多的自由而提供保障。

● 1.教育法的自由价值表现在确保受教育者在法律的范围内获得自由。

●自由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表现。教育作为建构人的主体性的活动,也必然要着眼

于主体的自由精神的建构,即启发受教育者对自由的意识、热爱、追求,教育他们对自由有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教育是人实现自由的基础,而自由又是教育的基本价值规定。

●教育法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保证受教育者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自由的学习和自

由的创造。

第三章

第三节教育法的个体价值

●教育法的自由价值

●(二)教育法的自有价值

● 2.教育本身的自由。

●教育法保证教师自由地进行教学和学术活动,民主的参与教育管理活动。

●学校等教育机构法人地位得以确立,保证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和自主性。

高等教育法测试试题

高等教育法选择题 1、教育法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具有法学与教育学边缘性质的法学分支学科 _____。A、16世纪的欧洲国家B、17世纪的欧洲国家C、19世纪的欧美国家D、20世纪50年代末的欧美国家 2、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是_____。A、教育现象B、教育法律现象C、行政现象 D、行政法律现象 3、_____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教育法学著作。A、《国家与教育》B、《学校法学》C、《法院与公共学校》D、《教育法》 4、标志着我国教育工作进入了全面依法治教的新时期的法律是______。 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5、外国教育法的兴起是在______。A、古希腊时期B、资本主义经济上升时期C、二十世纪初D、二战之后 6、1947年______义教育。A、《教育基本法》B、《教育敕谕》C、《学校教育法》D、《社会教育法》 7、教育法制建设的关键是______。A、有法可依B、有法必依C、执法必严D、违法必究 8、建国以来_____。A、《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C、《高教六十条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9、教育法最主要的渊源是_____。A、宪法B、国际法C、法律D、行政法规 10、我国教育法体系是以_____为主体。A、宪法B、教育基本法C、单行教育法D、教育行政法规 11、教育法体系中的“母法”是_____。A、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法律规范B、教育基本法C教育行政法规D、教育规章 12、有关教育法的规范性文件在文件名称、条文格式和用语逻辑等方面的结构是教育法的_____。A、形式结构B、层次结构C、部门结构D、内容结构13、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 法______。A、追究行政责任 B、承担民事责任 C、追究刑事责任 D、追究违宪责任 14、侵犯教师、受教育者、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合法权益 ______。A、追究行政责任B、承担民事责任C、追究刑事责任D、追究违宪责任 15、侵占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______。A、承担民事责任B、追究行政责任C、追究刑事责任D、追究违宪责任 16、人民法院受理教育行政案件______ 内立案。A、3日B、5日C、7日D、10日 17、我国教育的总目标是______。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B、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C、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18、对于教育行政处分、教育人事任免争议______来解决。A、教育行政复议 B、教育行政诉讼 C、教育民事诉讼 D、教育申诉制度 19、在市场经济体制下______。A、高等学校的行政管理者B、高等学校的管理者C、高等学校的办学者D、高等学校的举办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e8164944.html,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作者:唐良艳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25期 【摘要】当前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学教学体系,必须立足于目前我国的国情及实际情况,在不断深化法学理论研究的前提下加强我国法学学科建设,构建并完善中国特色法学体系。下面具体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教学模式的各项特征进行阐述。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教学模式基本特征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5-0014-02 法学体系是我国法制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从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一直都非常重视法学教育,并在法学理论研究上投入了很多,旨在推进法学学科及教材体系建设。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开始了有关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及世界政治方面的研究。 1.多层高等法学教育体系趋于成熟 中国法学教育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在学历层次上主要由中转、大专、本科等部分构成,随着近年来法学教育中国模式开始形成,中专层次渐趋取消,大专教育也逐渐缩减,目前该教学体系主要由法学学士、硕士及博士阶段教育构成,法学专科教育仅起到补充性作用,目前该法学教育体系已经基本发展成熟。中国法学硕士学位研究生主要定位在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培养研究型的人才,该专业毕业的学生为学术法律人,并非实务法律人,从当前的法学二年级学科专业招收现状可以看出,法学硕士教育的学术性指向非常明显。中国法律硕士教育发展经历了从专门招收法学本科生,发展到了法学与非法学本科生均招收,旨在培养行政执法、立法、司法、法律服务等方面的高层次管理与专业人才。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快速扩大,法学博士教育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逐渐成为我国法学教育、法学研究的重要力量。 2.多元化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形成 中国大学法学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提供理论基础,其目的并不在于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其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在于,既要传授法律知识与法学理论,同时还体现出了一定专业特性的法学特色教育,它贯穿于整个法律职业生涯中。法学基本教育在我国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虽然当前法学教育机构多种多样,体系中也有很多不同的层次,法学教育开展的过程差别也很大,但是法学基本教育是相同的,其最基本教学内容都是法学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这里以法学本科教育为例,专业课程设置上共设置了宪法学、法理学、刑法、刑事诉讼法等14门课程,是国家统一的核心课程,也是法学本科教育阶段的重点内容。法律大专、法律硕士、法学硕士也有层次、学科上的不同,但是目前其整体上的统一性基本形成。 3.多轨制法学教育制度初步完善

中国法学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中国法学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摘要]从1949年到2009年,中国法学教育经历了几次大的改革,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化法学教育模式,但中国法学教育依然面临着来自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审视和挑战。文章通过对两广部分高校法学教育现状的调研,提出当前法学教育存在盲目扩张与质量下降并存、大众化教育与精英化教育相矛盾、理论教学与法律实务相脱节、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相矛盾等问题,并深入探讨了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提出改革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学制体系,加强法律实务培训等措施。 [关键词]法学教育现状发展趋势 中国法学教育有着60多年的历史,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但也面临着沉重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当前,法学院系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法科学生如何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学者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当前法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1.盲目扩张与质量下降并存。在我国,受利益驱动,法学专业成为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几乎每所院校都在争取设立法学院系或法学专业。除专门的政法院校和综合性大学设置法学院系外,师范院校、外语院校、财经院校也基本开设了法学专业,就连农业、林业、石油、化工等理工科院校,甚至艺体、医学类院校也纷纷开设法学专业。2010年,全国设立法学本科专业的普通高等学校已达620所,在校法学本科生将近30万人。据统计,广东省39所本科院校,除5所医学院校和3所艺体院校因学校性质不宜开设法学专业外,其余31所院校就有28所独立设置法学院系或开设法学专业;广西22所本科院校,除4所医学院校和1所艺术院校因学校性质不宜开设法学专业之外,其余17所院校就有13所院校设置法学院系或开设法学专业,且在2005年之后设立法学院系的多达7所。不少院校一块法学牌子高高挂起,二三个教授便申办法学专业的情形并不鲜见,但无论是办学的软件条件还是硬件条件都存在不足,很多法学院系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学科知识结构也不尽合理。据调查,广州市某大学法学院30余名教师中,来自历史、政治、科学社会主义、哲学、外语、中文等学科的教师竟然占据了半壁江山,在仅有的法学科班出身的教师中,本系毕业留校者又占据了一半以上。广西13所开设法学专业的院系,正高职称法学教授在4人以下的就有6所,即使在发达的广东地区,部分法学院系也仅有2~3名教授。实际上,相当多的院校并不具备设置法学专业的基本条件,师资专业性不强,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目标不明确,软硬件设施缺乏,在盲目扩张的同时,教育质量呈下滑趋势。

教育法律法规精华知识

教育法律法规精华知识 依法执教——当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法律素质 1、依法执教: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的规定,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逐步使教育教学工作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 2、依法执教具有四个特点:①执教主体的特定性;②执教依据的专门性;③执教性质的特殊性;④权利和义务的双重性。①依法执教的主体是特定的微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只能是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中任教的教师和其他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人员;②作为整个教育活动中的一个环节——实施教育的教师的执教活动,必须依照教育法律进行并受教育法律调整和规范;③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行为,既不能任意行使也不能随意放弃,而是集权利处义务为一体,表现为权利和义务的双重性。 3、当代教育为什么必须依法执教?(或简述当代教师依法执教的义务)答:当代教师依法执教是因为:①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②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③教师法律素质的亟待提高;④教师以德执教的必然要求;⑤教师依法维权的迫切需要。 4、简述全国人大制订教育法律有哪几部?答:全国人大制订教育法律有:①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②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④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⑤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⑥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⑦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微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与教育有关法律《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 5、我国第一部教育法律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颁布实施至今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0年。 6、“依法执教”和“以法执教”区别:依法执教是指依据法律来进行执教活动,其内容和形式都必须符合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具体规定。以法执教则是指运用法律手段进行执教活动,它侧重于法律形式的应用。 【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法律基础知识

教育法律基础知识 教育法律基础知识一: 1、狭义的教育法,是特指国家最高权利机关制订的有关教育的规范性文件,即教育法律,在我国它专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最高方面的规范性文件。 (简答,重点看) 2、教育法的特点:①教育法是一种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规范。这是从教育法所具有规范性角度来探讨的;②教育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国家意志性的角度探讨) 国家能过法定程序采取制定或认可两种方式确定的行为规范才能成为法。 ③教育法是统治阶段在教育方面意志的体现。(鲜明的阶级性角度)④教育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特殊的强制性角度)⑤教育法是教育客观规律法定化了的行为规范。(遵循的客观规律性的角度) 3、教育法的体现的统治阶段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统治阶段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复定的。 4、教育法的基本原则:①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②体现教育的民主性原则;③保障教育的公共性原则;④确保教育的战略地位原则;⑤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原则。 5、体现教育的民主性原则体现受教育机会一律平等。教育机

会平等表现三个方面:起点上(入学上)的平等、过程上(就学过程)的平等和终点上(学业成就上)。 6、教育法的作用:①指引作用;②评价作用;③教育作用;④预测作用;⑤强制作用;⑥奖励作用。 7、教育法律规则的结构三要素:假定、处理、法律后果。 8、教育法律规则的类别:三个类别,分别是①按照教育法律规则调整方式的不同划分授权性规则和义务规则。②按照教育法律规则强制性程度的不同划分,强制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③按照教育法律规则内容确定性程度的不同划分,确定性规则、委托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 教育法律基础知识二: 1、判定是不是教育法律关系标准:如师生是,朋友不是。 l是教育法律确认和调整的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 2、教育法律关系构成要素: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权利和义务)、客体。 3、作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一般必须同时具备法律规定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在少数情况下至少也应具备权利能力。 4、行为能力: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人;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5、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种类为:①公民;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③国家机关。

中国法学教育的目标困境及教育模式的重置探讨

中国法学教育的目标困境及教育模式的重置探讨[摘要]法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出更多法学专业人才,为司法理论 体系完善和法律制度创新提供更多人力资源。然而我国现有的法学教育模式并不够完善,其中还存在面临着一些选择难题和困境。如何完成我国法学教育模式的有效重置成为了当前相关教育部门关注的焦点。文章在分析我国法学教育的目标困境基础上,来谈谈教育模式的重置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法学教育;选择;目标困境;教育模式;重置 法学教育与其他专业教育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法学教育本身是为了法律制度完善和创新而服务,所选择的法学教育模式与法学教育目标不同,未来的司法发展方向越会出现较大的差异。因此可以说,慎重选择法学教育模式,制定法学教育目的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对法学教育模式的选择不但是一个教育理念的选择,更是一个教育技术方法的选择。目前中国法学教育模式还徘徊在大陆法系教育和英美法系教育之间,并且仍面临着一定的法学教育目标困境。以下笔者就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来对当前我国法学教育的目标困境进行简单分析,并探讨其教育模式的重置途径。 一、当前我国法学教育目标的特点 就目前我国法学教育发展现状而言,其教育目标所表现出的特点主要依附性、特殊性和综合性。 (一)依附性。从社会历史发展角度来看,法学体系一直以来都是为当前统治者或社会领导者而服务的。也就是说,法学本身并不具备独立性,其发展是根据当时的社会形态和政治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很难有属于自己的发展特色和规律。即使发展到今天,我国法学教育目标在设定上依然是为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而服务,其与一般的人文社会科学并无太大区别,并没有体现出自己的特殊性和相对自治性,这对于法学体系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极为不利的。 (二)特殊性。中国是一个法治国家,遵循依法治国的思想理念,这样就将法律放在了一个较高的政治地位,带有很浓的行政色彩。在实际的法学教育实践中,法学教育已经基本形成了围绕立法、司法的教育体系,其所培养出的法学人才在社会立法和司法机关工作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立法方向和司法发展趋势。因此可以认为,法学教育目标具有较大的特殊性,其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着我国未来的法治发展,是与其他行业或人文专业的教育目标有着明显区别的。 (三)综合性。我国法学教育模式一直以来都受到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教育模式的影响,分别吸取其中的应用优势,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如大陆法学教育模式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对学生的判断力和洞察力要求较高,而英美法系教育模式则更注重其广泛性和灵活性,对学生立法技巧和辩论技巧的培养有着一定借鉴意

法律诊所教育模式

法律诊所教育模式及其对法学教育的启迪 【摘要】法律诊所教育借鉴了医学院诊所教育的模式,将法学专业学生置于“法律诊所”中,促进学生对法学理论的深入理解,其优点在于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意识,以实现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的统一,该教育模式对我们的法学教育及其改革有很重要的启迪。 【关键词】法律诊所法学教育模式法学教育改革启迪 法律诊所教育模式简况 1.法律诊所的含义 法律诊所(clinic legal education)又称诊所法律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法学院兴起的一种新的法学教育方法。望文生义,诊所式法律教育又称为“临床法律教育”。是指仿效医学院学生在医疗诊所临床实习的做法,原则上在有律师执业资格的教师指导之下,将法学专业学生置于“法律诊所”中,为处于生活困境而又迫切需要法律援助的人提供法律咨询,“诊断”其法律问题,开出“处方”,以此促进学生对法律理论的深入理解。其优点在于培养法学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意识,特别是律师职业技能,以实现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的统一。[1] 从2000年秋季开始,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我国借鉴美国法学院的经验,首次在北京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等全国7所高等院校尝试运用诊所式法律教育方式

开设“法律诊所教育”选修课程。后来,包括西北政法大学在内的许多政法院校以及设有法学专业的院校尝试了法律诊所教育模式 展开教学。 2.法律诊所产生的背景 20世纪美国的民权运动使得律师和法学院的学生们不仅专注于 高深的法学理论,同时更多地开始关注法律规则在实践中的作用以及不足。这种变化让美国法律界和法律院校开始认识到:法律院校不仅应提供法律服务,而且应培养学生有意识地为处于不利地位的一方委托人提供法律帮助。于是,法律诊所教育便应运而生。从形式上看,法律诊所教育借鉴了医学院诊所教育的模式。在医学院里,医科学生除理论学习之外,还必须花费大量时间从事临床实习,实 习的地点便在医院或诊所。他们在诊所为不同的病人诊断和治疗,完成一名执业医生全部执业素质的训练。而美国法律界、法学教育界正是看到医科学生在诊所实习能较全面地接受真实医务增强实 践能力的特征,便将这种医科实习方法移植到法学教育中,故命名 为“法律诊所”。[2]法律诊所教育模式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法律运用的真实感,能够让学生切身体会实际办案以及操作运用法律的过程,而不像课堂教学中案例分析的许多案例是虚拟的、呆板的,只满足案件设定者的教学需要。 3.法律诊所课程教学形式 法律诊所教学形式比较灵活,但一般包括角色扮演和实际代理案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心得 通过对《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其中一员的我对高等教育政策法规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自身的定位也有了一定认识。以下对《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各章重点,高等教育的法律地位、以及结合本人在高等学校工作的心得体会进行总结。 一、《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各章重点内容总结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共七章内容,其中第一、二、三章分别阐述了高等学校、高等学校教师、高等学校学生的法律制度;第四章论述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第五章阐述了高等职业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法律制度,第六章讲的是民办高等教育法律制度的相关内容,第七章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相关法律制度进行了总结。 第一章——高等学校法律制度,共五节内容;分别从高等学校的类型、设立变更与终止、权利与义务、章程、以及内部组织机构五个方面对其内容进行了阐述。高等学校的类型:按举办主体划分,分为公立高等学校和民办高等学校;按办学形式划分,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按办学层次划分,分为本科层次院校和专科层次院校;高等学校的设立:原则、基本条件、程序;高等学校的变更具体内容有基本形式、变更的审批、变更的核准;高等学校终止包含了学校终止的情形、审批;高等学校的权利:自主管理权、教育教学权、招生权、学籍管理权、颁发证书权、聘任权、管理财产权、拒绝干涉权、其他权;义务:遵纪守法义务、贯彻方针义务、维护权益义务、提供情况义务、合理收费义务、接受监督义务;高等学校章程包含了地位、内容、制定与修改的主要内容;高等学校的内部组织机构:校长负责制。 第二章——高等学校教师法律制度,共五节内容;论述了高等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高等教师资格制度、职称制度、聘任制度,以及高等教师常见的法律纠纷和权利救济等问题。教师的法律地位,是指依照法律规定,教师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位置;高等学校教师的权利: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学生管理权、报酬待遇权、参与管理权、进修培训权;高等学校教师的义务:遵纪守法义务、教育教学义务、政治思想品德教育义务、尊重学生人格义务、保护学生权益义务、提高自身思想业务水平义务;高等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具体来说是

教育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教育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教育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一、教育法的含义和特征 含义:广义的教育法是指一切调整教育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所有的教育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法律法规中有关教育的规定。狭义的教育法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制定的有关教育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即教育法律。 特征:1教育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2教育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3教育法规定了教育主体的权力和义务;4教育法的实现由国家强制力作保障;5教育法为教育关系为特有的调整对象;6教育法的调整方法具有自身的特点。 二、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1、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 2、体现教育的民主性; 3、保障教育的公共性; 4、确保教育的战略地位; 5、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教育法的渊源和体系 1、教育法的主要渊源:1宪法,2教育法律,3教育行政法规,4地方性教育法规,5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6教育规则。 2、教育法的体系:1教育法体系的横向结构:教育基本法、基础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社会教育法、学位法、教师法、教育投入或教育财政法;2教育法体系的纵向结构:第一层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宪法中关于教育的条款;第二层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教育基本法;第三层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教育单行法;第四层级,国务院制定的教育行政法规;第五层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以及其他法定地方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教育法规;第六层级,教育部及国务院其他行政部门制定的教育规章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务委会以及其他法定地方权力机关制定的教育规章。 3、教育法的作用:1指引;2评价;3教育;4保障;5规范;6强制。 4、学习教育法的意义:1落实教育战略地位的需要;2教育立法的需要;3教育执法的需要; 4保障受教育权的需要。 四、教育法律关系含义和特征 含义:是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力和义务关系。 特征:1教育法律关系是依教育法形成的社会关系,是教育法律规范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2教育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关系;3某种教育法律关系的存在,总是以相应的现行的教育法律规范为前提。 五、教育法律关系的分类与构成要素

我国法学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完善

我国法学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完善 发表时间:2019-04-29T16:10:01.84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4期作者:魏红梅 [导读] 摘要:目前,我国的法学专业教学模式只重视学生的理论素养,对实践能力关注较少,这种教学模式使高校的法学专业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没有什么实践能力,所以这些毕业生必须要在工作岗位上重新学习。 金川集团有限公司职工培训中心甘肃金昌市 737100 摘要:目前,我国的法学专业教学模式只重视学生的理论素养,对实践能力关注较少,这种教学模式使高校的法学专业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没有什么实践能力,所以这些毕业生必须要在工作岗位上重新学习。从2005年起,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就开始走逐年下滑,法学专业甚至成为了最难找工作的几个专业之一。如何破解法学专业就业难的问题,是我们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近几年,国家开始逐步认识到法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中央政法委和教育部联合出台了一个文件,即《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这个文件明确指出法学专业必须要更加突出实践教学,学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促使法学专业必须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 关键词:法学教育;实践教学;改革 一、法学实践教学概述 法律是一种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法学教育中的实践教学主要是传授法律规范在实践中的运用技能,通过虚拟场景模拟法律知识的社会运行,或者真实观摩法律实践案件、实验鉴别具体案件中的证据、推理法律案件所表征的事实情况,训练学生法律知识应用、法律思维、法律推理以及法律语言的运用,提升其法律职业技能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法律运用知识,丰富实践经验,发挥学生学习法律、运用法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与锻炼理论联系实践和法律问题发现、解决的能力,最终为从事法律职业奠定基础。实践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引导学生注重知识学习的实践性方向,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法律应用的创新能力。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听、说、思、写、辩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像法律职业者那样思考、写作、表达和行为,执业过程中表现出法律职业者应有的素质、能力和才智,其最终目的就是教育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职业化专门化的法律人才。通过不同实践内容和不同实践形式的训练,不仅能够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法学基本知识和法律知识体系,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法律推理、法律语言运用、法律文书制作等法律职业技能。 二、我国法学教育现状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法学教育,其目的主要是传授法律基本知识、训练法律职业思维、培养合格乃至优秀的法律人才。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我国法学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体现在师资力量的积累,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方式的多样等方面。虽然这些成就是可喜的,但我们也应该正视我国的法学教育与国外的差距以及我国法学教育面临的新问题,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积极面对并尽快解决这些问题。第一,法律信仰教育缺失;第二;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第三,与法律资格考试的关系失衡。理论与实践脱节是我国法学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究其根本,主要是因为:第一,我国的法学教学模式承袭了大陆法系国家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我国的法学教学模式是以法律概念作为基本元素来讲授,然后逐步讲授相关法律规则、原则乃至法律制度,从而构建起完整的法学教学体系。这样下来,就形成了我国法学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第二,受我国高校人事制度和教育制度的限制,导致高校的老师有相当部分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一来,培养出的学生的职业素质可想而知。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势必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法律专业人才。 三、我国法学教育实践教学的完善措施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并重 传统的法学教育更多地与其他通识性学科教育相同,注重通识性教育和素质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只是注重理论传授,即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理论教育。作为一门本身属于实践应用型的学科,法学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我国法治建设中的专门人才,教育内容应当是应用型和实践型的。因此,我国的法学教育应当从理念更新入手,转变通才教育理念,转而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需求。同时,应当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理念,实现系统知识培养与实践能力并重,培养其职业伦理和职业技能。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围绕提升实践应用能力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以及学术评价系统。同时,采取开放式培养模式,与法律实务部门联合培养,解决应用型法治人才社会需求持续增加与高等院校实践教学资源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 2、建立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 学校层面要有顶层制度设计,要建立法学实践教学管理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实践教学建立成熟稳定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老师的积极性。要对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把控和管理,确保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要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总体管理,确保实践教学取得好的教学质量,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所以,必须要建立科学、合理、可行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评价机制必须能全面的反映实践教学的全过程,既要对教师进行评价,也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评价,还要对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运行是否规范有序进行评价和管理。3、把握教学侧重点 在法学实践教学工作中,教师要为学生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目标,让学生沿着教师的指导思路正确前行,从而把控住学习的重点,让实践学习有所成绩。此外,法学专业的分项较多,明确教学目标能够让学生找准自己的定位,并真正培养出满足不同需要的法律人才。培养合格的法律人才是法律实践教育的基本目标,从世界范围看,不同国家对法律人才的培养目的基本存在一致性,但在价值观取向上却不同。例如,在一些欧美国家,法律系的学生重视其实用性技能的传授,在实践教学中亦关注学生“实战”技巧的培养,其学生毕业后往往从事法律职务。 4、引入 CIPP 模式完善教学效果考评体系 CIPP模式是美国教育评价家斯塔弗尔比姆提出的课程评价模式,他认为评价过程由背景评价(Context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Evaluation)和结果评价(ProductEvaluation)组成。依据这一理论,独立学院法学教学效果考评体系需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一,摆正人才培养定位,明确教学目标。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为培养应用型法治人才,其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掌握丰富扎实的法律知识并具备一定的实务操作能力。法学专业的每门专业课都应围绕这一目标和人才培养定位展开,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要以此为导向。唯有此,方能保证目标的实现。二,建立科学高效的教学评价监督机制。对教师的评价不仅仅关注其教学效果,还应注重其教学投入、教改努力等方面,教学评价从多方面展开,既有反映法学专业教学的常规性指标,也

高等教育法规概论

高等教育法规概论 法律的概念(P1)广义:与法的含义相同,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称。狭义:具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教育法的概念: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教育活动的行为规则的总称。教育法律关系(P28):是法律关系的一种,它是指由教育法律规范所确认和高速的,以人们在教育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立法的概念(P57):立法也称“法律的制定”。广义立法泛指有关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法规的活动。狭义立法专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依据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狭义的法律)的活动。 法律适用的概念(P61):法律适用是法律实施的一种基本方式。广义的法律适用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和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将法律运用于具体的人或组织的专门活动;狭义的法律适用是专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法律处理各种案件的专门活动。 遵守法律的概念(P62):遵守法律是法律实施的基本形式。它是指公民、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都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去行为,它们的活动都是合法的行为,而不是违法的行为。 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概念(P73):国家对教育进行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和工作制度的总称。主要包括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设置、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之间的职权划分。高等教育行政行为的概念(P76):高等教育行政行为是指教育行政主体在对高等教育实施行政管理活动或行使职权过程中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 高等教育学制的概念(P94):高等教育学制即高等教育学校教育制度,主要包括各类高等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与联系。 高等教育学业证书的概念(P97):是指经国家批准设立或认可的高等学校及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对在该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正式注册并完成了规定的学业的受教育者颁发的证书。高等学校学位制度:国家或授权高等学校根据毕业生的学历及实际学术水平,授予他们一定的学位称号,以表明其知识能力的等级制度。 教师资格制度的概念(P134):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是我国公民从事教师职业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身份。 教师职务制度的概念(P137):是国家对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及各级岗位任职条件和取得该岗位职务的程序等方面的有关规定的总称。 教师聘任制度的概念(P138):是高等学校与教师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由高等学校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设置一定的工作岗位,按照教师职务的职责、条件和任期聘请具有一定任职条件的教师担任相应职务的一项制度。 法律救济的概念(P164):法律救济是指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裁决社会生活中的纠纷,从而使权益受到损害的相对人获得法律上的补救。 教师申诉制度的概念(P169):是<<教师法>>所规定的为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的行政救济制度,即教师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学生申诉制度的概念(P171):指学生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教育法>>及其他法律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教育法律责任的概念(P199):指由行为人的违反教育法律规范的行为所引起的,应当由其依法承担的惩罚性的法律后果。

教育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教育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一、教育法的含义和特征 含义:广义的教育法是指一切调整教育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所有的教育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法律法规中有关教育的规定。狭义的教育法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制定的有关教育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即教育法律。 特征:1教育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2教育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3教育法规定了教育主体的权力和义务;4教育法的实现由国家强制力作保障;5教育法为教育关系为特有的调整对象;6教育法的调整方法具有自身的特点。 二、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1、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 2、体现教育的民主性; 3、保障教育的公共性; 4、确保教育的战略地位; 5、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教育法的渊源和体系 1、教育法的主要渊源:1宪法,2教育法律,3教育行政法规,4地方性教育法规,5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6教育规则。 2、教育法的体系:1教育法体系的横向结构:教育基本法、基础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社会教育法、学位法、教师法、教育投入或教育财政法;2教育法体系的纵向结构:第一层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宪法中关于教育的条款;第二层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教育基本法;第三层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教育单行法;第四层级,国务院制定的教育行政法规;第五层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以及其他法定地方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教育法规;第六层级,教育部及国务院其他行政部门制定的教育规章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务委会以及其他法定地方权力机关制定的教育规章。 3、教育法的作用:1指引;2评价;3教育;4保障;5规范;6强制。 4、学习教育法的意义:1落实教育战略地位的需要;2教育立法的需要;3教育执法的需要; 4保障受教育权的需要。 四、教育法律关系含义和特征 含义:是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力和义务关系。特征:1教育法律关系是依教育法形成的社会关系,是教育法律规范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2教育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关系;3某种教育法律关系的存在,总是以相应的现行的教育法律规范为前提。 五、教育法律关系的分类与构成要素

小学生应当了解哪些法律常识

小学生应当了解哪些法律常识 各位同学:你们好! 今天,我给大家上一堂法制课,希望大家进一步提高法制观念,在学法、知法、守法上有所帮助,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小学生应当了解哪些法律常识》 一、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法律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是当今法治社会的需要。首先,学好法律才能做到知法、守法,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法商”,知道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自觉地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正确适用法律对待和处理自己周边的纠纷,从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防止违法犯罪,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护法。 其次,学好法律才能正确地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学生享有法律赋予的生命权、受教育权、继承权健康权、名誉权、人身自由权等权利受法律保护,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例如:有的个别学生父母让自己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子女辍学,学生:你遇到这种事情怎么办?你学了《义务教育法》就知道你的父母违反了《义务教育法》:父母必须使适龄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规定,可以向学校或有关单位报告,求得解决。再如:某家养的狗咬伤了行路的学生怎么办?你学习了《民法通则》等127条后,就知道: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的饲养人或管理人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总之, 只有学法,才能知法、懂法,才能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三、学好了法律才能自觉地维护法律的权威与尊严,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法律体现人民利益,违法就是违背人民利益,损害了人民利益,国家的法律靠全体人民来维护,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不仅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也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学习了法律,就知道那些是违法犯罪的行为,从而

法学教育教学模式阐述.docx

法学教育教学模式阐述 一、高等法学毕业生就业素质的构成 素质是主体(个体、群体、人类整体)以先天秉性为基础,在外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以自主活动为中介,在对人类文明接纳、加工、整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的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它外化为个体在实践活动中的态度和行为的基本倾向于稳定特点。高等法学毕业生的素质包含以下两个方面:(1)从素质类型上分,高等法学毕业生的素质包括人文素质、职业素质和学术素质。人文素质是与科学素质相对而言。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分科过早过细,理工科学生很少接触文史文化知识,虽然在自然科学学习和研究上取得很大成绩,但人文素质匮乏。法科学生尽管在高等教育阶段学习了具有人文社会科学属性的法学专业,但由于专业分科过细的影响和法学专业的工具性特征等因素,人文素质也不容乐观。职业素质是法科学生的从业能力,包括知识储备、知识运用、职业伦理等内容,是一个社会人立足社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能力素质。学术素质是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无论在何种职业岗位上,单纯技术性知识难以保障可持续发展,经历一定的学术训练和具备一定的学术素养是法律人健康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从素质教育方法上分,高等法学素质教育包括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科学知识的积累和进步也是持续加速,早期过窄的专业知识难以适应快速变迁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促使我们拓宽专业口径,注重与相邻学科专业知识的衔接,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通识教育。当然,

这也是我们的薄弱环节。日本教育界评论我国的高等教育专业太专,把大学教育变成了职业培训,这种评论不无道理。专业教育是基于明确的职业定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根本要求。一个毕业生可能进入社会的所有领域,或者说,哪里有法律调整,哪里就需要法律毕业生,但是,法学教育是有自己的专业领域的,有特定的学科结构和知识要素,有特定的人才培养任务和标准,不能因通识教育的加强而忽视专业教育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高等法学素质教育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 二、高等法学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 1.在动态的教学程序方面,以教师主动为主,师生互动为辅。从教学主体在参与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来划分,教学模式分学生主动型、教师主动型、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从教学效果的角度来看,学生主动型教学模式是最理想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每个学生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情况,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达到个人学习的最佳效果。学生主动型教学模式虽然较为理想,但由于学生个体素质参差不齐,实际上很难达到理想效果。所以这种教学模式很难全面推进。由于教学资源和条件所限以及教学传统的惯性,当前我国高等法学教学模式基本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占主动地位,学生被动接受,仅有部分院校和教师在有意识地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2.在动态的教学方式方面,以课堂讲授为主,讨论答疑为辅。根据教学实施的具体方式来划分,教学模式可分为教师讲授型、学生

我国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基本内容和你认为存在的问题

作业题目:高等教育法规概论作业(授课教师:牛志奎) 所属课程:高等教育法规概论(授课教师:牛志奎) 作业要求:请从下面三个问题中任选一题,进行回答,不少于1500字。 1. 简单陈述一下我国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基本内容和你认为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高等教育法指的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1998 年8 月29 日通过、自1999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主要内容包括 总则(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原则及主要管理机制) 高等教育基本制度(高等教育所涵盖的内容和标准); 高等学校的设立(高等学校设立的条件和审批程序); 高等学校的组织和活动(高等学校内部的组织机构和分工活动); 高等学校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高校教师和其他人员的任职条件、权益和义务); 高等学校的学生(学生的权益保护和义务); 高等教育投入和条件保障(经费来源和使用监督)。 《高等教育法》规定了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规定相应的教育方针和发展方 向同时也比较原则地规定学校和学生在教育关系中的权利义务。 我国的教育法指的是1995 年3 月18 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1995 年3 月18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5 号公布自1995 年9 月1 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主要内容包括: 总则(强调教育的目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原则及主要管理机制); 教育基本制度(确定国家设立的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 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制度、教育考试制度等);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设立的条件、权利和义务以及管理机制)、 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的权利义务和管理制度); 受教育者(受教育者的权利义务) 教育与社会(社会各界对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支持和义务) 教育投入与条件保障(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于教育的财政支出来源和保障机制) 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对外教育交流合作的原则和规程)《教育法》是教育法律体系中的基本法,作为教育法体系中的“宪法”,规定国家教育方面的基本政策和大政方针,原则性比较强,对全部教育法律法规起统帅作用。 此外,我国现有的教育法律法规还有《义务教育法》(1986 年)、《职业教育法》(1996 年)、《民办教育促进法》(2002 年)、《教师法》(1993 年)。另外,还有国务院的一些配套行政法规,如《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教师资格条例》等,教育部的配套规章 主要有《教师资格实施办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它们共同构成我国当前 教育法律体系,其中义务教育法》(1986 年)、《职业教育法》(1996 年)、《民办教育促进法》(2002 年)、《教师法》(1993 年)和高等教育法、教育法六部法律构成了当前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在三大最基本的教育社会关系中,关于国家与教育者关系和国家与受教育者关系的法律是非常健全的,从《教师法》的内容来看,也主要是涉及国家对教师资格的认定及相关制度,是宏观管理方面的一部法律。而调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的法律法规则非常薄弱和欠缺。

教育法律法规知识点总结

复习时要侧重时间、部门、法律责任和具体数字。 第一章教育法律基础 教育法规概述 一、内涵:教育法规即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条例、规章等 规范性文件的总和。是一切调整教育关系的法律规范的 总称,是现代国家管理教育的基础和基本依据。 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具有共同目的,都决定与上层建筑 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的不同点:两者主体不一样,执行 方式不相同;法规效力比较强,政策适用比较广;法规 政策有区别,解决问题不一样 二、类型 1、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创制方式和表达方式) 2、根本法和普通法(效力等级和内容重要程度) a、《宪法》是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具有最 高法律效力的法律是根本法也叫基本法 b、《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教育 的根本法、基本法 3、实体法和程序法(法规的内容) 4、一般法和特殊法(适用范围) 三、体系结构(纵向结构) 宪法(根本大法、母法);教育基本法(教育宪法、教 育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教育单 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2006 年修订;教育行政法规(条例、规定、办法或细则) 《教师资格条例》《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地方性教 育法规(条例、办法、规定、规则、实施细则等)《河 南省义务教育实施办法》 教育法规的层级

1、教育法规的纵向层级: a、宪法中的教育条款 b、《教育法》:1995年由全国人大制定, 又称“教育母法”或“教育宪法” c、部门教育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单 行法律 主要法律及时间: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全国人大通过的,2006年人大常委 会修订,地位稍高)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d、教育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发布,教 育法实际操作的主体,内容多;有细则、 条例、规定等 e、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地 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省、直辖市、省 会、较大的市),要报全国人大常委会 备案 f、教育行政规章:最低级别的法规 教育法规体系结构:“一最高,二基本, 三单项,四行政”(《宪法》是教育法 律法规的最高层次,教育基本法是《教 育法》人大常委会指定的单行法律。国 务院制定的是行政法规) 2、横向结构: a、教育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5年 b、基础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 育法》1986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