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寓言故事

文言寓言故事

文言寓言故事
文言寓言故事

文言寓言故事

牵牛蹊田①

牵牛以蹊②人之田而夺之牛,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③,而夺之牛,罚已重矣④。

【作者介绍】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传述《春秋》的编年史。《左传》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汉代司马迁编著的《史记》说,作者是左丘明,东汉时班固编著的《汉书》说,左丘明曾任鲁国太史,显然,也肯定了《左传》的作者问题。但后人多有异议。现在一般认为最早可能是左丘明所作,后来经过很多人增益。成书年代大约在战国初期或稍后一段时间。书中记载了一些萌芽状态的寓言故事。

【注释】

①选自《左传·宣公十一年》。②蹊:读xī西,旧读xí席,践踏。

③信:确实。④已:太,过分。

【译文】

有个人牵着牛践踏毁坏了别人地里的庄稼,结果被论罪,夺了他的牛。

牵牛毁田的人,确有过失;但因此便夺去他的牛,惩罚实在太重了。 【题旨】罚应当罪。

楚王好细腰①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②。故灵王之臣,皆以饭为节③,胁息然后带④,扶墙然后起。比期年⑤,朝有黧黑之色⑥。

【作者介绍】

墨翟(约公元前480——420年),战国初期鲁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者。他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学并称“显学”,有很高的声誉,《汉书·艺文志》著录《墨子》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其文朴质,

不尚文采,大部分是由其弟子整理的。书中记录了不少寓言故事,言简意赅,发人深思,是我国较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寓言作品。

【注释】

①选自《墨子·兼爱》。②楚灵王:名围。公元前540——520年在位。好:用作动词。喜好,爱好。③节:控制。④胁息:吸气,屏气。带:用作动词,束带。⑤比:至,到。期:读jī基。期年,一年。⑥黧:读lí离。黑色。黧黑之色:形容饿得面黄肌瘦。

【译文】

从前,楚灵王喜欢纤细的腰身。所以,朝中一班大臣,唯恐腰肥体胖,失去宠信。因而不敢多吃饭,把“一日三餐”减为“只吃一餐”。每天起床整装,先要屏住呼吸,然后把腰带束紧;时间长了,一个个饿得头昏眼花,扶住墙壁才能站立起来。

一年之后,满朝文武都成了面黄肌瘦的废物了。

【题旨】上有所好,下必为甚。

帮人笞子①

昔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②,故其父笞之③。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④?

【注释】

①选自《墨子·鲁问》。②强梁:凶暴强横,胡作非为。不材:不成器。③笞:读chī痴。鞭打、杖击。④悖:读bai倍。荒谬。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他的儿子强横凶暴,胡作非为,不务正业,他就鞭打他的儿子。邻家的老人,也拿木棍来打他,还说:“我打你,完全是顺应你父亲的心意啊。”

这难道不是太不合理了吗?

【题旨】干涉者无理。

公输为鹊①

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②,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至巧③。子墨子谓公输子曰④:“子之为鹊也,不如匠之为车辖⑤,须臾刘三寸之木⑥,而任五十石之重。故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巧⑦,不利于人谓之拙。”

【注释】

①选自《墨子·鲁问》。②公输子:即公输般,也称公输班、鲁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一名能工巧匠。③以为:认为。至:极。④子墨子:即墨翟。子是尊称。⑤辖:古代车轴两头的键,有木制的,也有金属制的,为扁平长方形,插在车轴的孔内。⑥刘:即“杀”。据说是秦、晋、宋、卫一代的方言。⑦功:成效。

【译文】

公输子用竹木削制了一只鹊鸟。做成以后,开动机关,鹊鸟展动翅羽,直上九霄,飞了三天,还没落下来。公输子十分得意,自以为巧极了。

墨子知道后,对公输子说:“您沤心沥血制做这只会飞的木鹊,实在不如一个普通匠人做车辖有意义。您看,他们花费很短的时间,使用极少的木料,做成之后插在车轴两端,便可载重负荷,经受五十石的重压。所以说,制做的东西,对人有利益,才能称为‘巧’;否则,没有实用价值,只能叫‘笨拙’罢了。”

【题旨】务实务民为巧方有益。

东郭敞多愿①

齐人有东郭敞者,犹多愿,愿有万金②。其徒请 焉③,不与。曰:“吾将以求封也④。”其徒怒而去之宋。

【作者介绍】

商鞅(约公元前390——338年),战国时卫国人,姓公孙,名鞅,

封于商,故史称商鞅,是当时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初为魏相公孙痤的家臣,后入秦,得秦孝公的赏识和重用,先后任左庶长、大良造。在执政的十九年中,两次实行变法,使秦国由弱变强。秦孝公死后,他被诬告谋反,身遭车裂,全家被害。后人搜其著述,编辑成集,名曰《商君书》。

【注释】

①选自《商君书·徕民》。②金:指黄铜。秦以二十两(一镒)为一金,汉以一斤为一金。③ :读hoū周。周济,救济。④求封:求取封爵。当时用钱可以买到官爵。

【译文】

齐国有个叫郭敞的人,怀有很多的愿望。他梦想获取万金财产。一次,他的门徒请他周济一下,他非但不肯,还煞有介事地说:我将用那笔钱买官求封呢!”他的弟子一听,十分生气,不愿再为他效劳,便投奔到宋国去了。

【题旨】吝则人财两空,众叛亲离,事与愿违。

五十步笑百步①

梁惠王曰②:“寡人之于国也③,尽心焉耳矣④。河内凶⑤,则移其民于河东⑥,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⑦。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⑧,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⑨,兵刃既接⑩,弃甲曳兵而走 B11 。或百步而后止 B12 ,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为百步耳 B13 ,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作者介绍】

孟轲(约公元前372——289年),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字子舆,是当时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曾一度为齐宣王客卿。他死后,

门徒编辑其著述为《孟子》,共七篇。孟轲言辞犀利,长于比喻,文章气势磅礴,善于雄辩。在《孟子》中引用的一些寓言故事,精粹深刻,富有风趣,标志着寓言这一文学形式的成熟。

【注释】

①选自《孟子·梁惠王上》。②梁惠王:即魏惠王,因魏都由安邑迁至大梁,故称梁惠王。名莹。公元前370——335年在位。③寡人:古代国君自称。国:作动词用,治国。④耳:而已、罢了。⑤河内:指黄河北岸,今河南济源县一带。凶:灾荒。⑥河东:指黄河以东,今山西西南部。⑦亦然:也是这样。⑧加:更。⑨填:象声词,形容鼓声。⑩兵:兵器。

B11 曳:拖着。走:逃跑。 B12 或:有的人。 B13 直:副词,仅仅。

【译文】

梁惠王说:“我治理国家,可算尽心了。河内遭灾,我便将灾民移至河东,并调河东的粮米救济河内。河东遭灾,我也这样处理。看看邻国的政治,没有象我这样尽心竭力的。可他们的百姓并未减少,而我的百姓也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让我用战争来作比喻吧。在战场上,双方对阵,战鼓一擂,开始交锋。败者丢盔弃甲,拖着刀枪,掉头就逃。其中,有的士兵逃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逃了五十步停下来。逃了五十步的嘲笑那些逃了一百步的,您看行不行呢?”

梁惠王说:“当然不行,他们只不过是没有逃到一百步而已,但同样也是临阵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既然知道这个道理,那您也就不必希望您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题旨】量略有别,但本质相同,均可笑。

以羊易牛①

王坐于堂上②,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③?”对曰:“将以衅钟④。”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⑤,若无罪而就死地⑥。”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注释】

①选自《孟子·梁惠王上》。②王:指梁惠王。堂:殿,这里指庙堂。

③之:作动词,到……去。④衅:读xìn信。古代新钟铸成,杀牲用血涂填钟上之砂眼,叫做“衅钟”。⑤觳觫:读húsù斛速,恐惧战栗的样子。⑥若:象这样。就:走向。

【译文】

梁惠王坐在庙堂上,正好堂下有人牵牛走过。惠王看见,便问:“将牛牵到哪儿去啊?”牵牛人回答道:“要杀掉它,用它的血涂钟。”惠王说:“赶快放掉它?我不忍心看它那惊恐战栗的样子,象这样没有罪就被杀死。”牵牛人问:“那就不必涂钟了吧?”惠王忙说:“怎么可以不涂钟呢,换只羊吧!”

【题旨】仁爱之心人皆有之,眼不见则不顾。

揠苗助长①

宋人有闵其苗之长而揠之者②,芒芒然归③,谓其人曰④:“今日病矣

⑤!予助苗长矣⑥!”其子趋而往视之⑦,苗则槁矣⑧。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⑨;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⑩,而又害之。

【注释】

①选自《孟子·公孙丑上》。②宋:春秋时代国名,都城在今河南省商丘县一带。闵:读mǐn敏。忧虑。揠:读yà亚。拔。③芒芒然:十分疲倦的样子。④其人:指家里人。⑤病:疲倦。⑥予:我。⑦趋:跑

去。⑧则:已经。槁:枯萎。⑨耘:锄。⑩非徒:不但。

【译文】

宋国有个人,忧虑自己田里的禾苗长的太慢。这天,他干脆下田动手把禾苗一棵棵地从泥里往高拔了一节。他疲惫不堪地回去,对家里人说:“今天可累坏了!我一下让禾苗长高了许多。”

他的儿子听了,连忙跑到田去看。满田的禾苗全都枯萎了。

世上不愿意帮助禾苗生长的人太少了。但有的人看到事情不能马上见效,便舍弃不干,这象是只种田,不锄草的懒汉;而有的人却又脱离实际,争于求成,就象这拔苗助长的蠢汉。这样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题旨】违背规律,欲速则反为害。

王良与嬖奚①

昔者,赵简子使王良与嬖奚乘②,终日而不获一禽。嬖奚反命曰③:“天下之贱工也。”或以告王良。良曰:“请复之。”强而后可④,一朝而获十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简子曰:“我使掌与女乘⑤。”谓王良,良不可,曰:“吾为之范我驰驱⑥,终日不获一;为之诡迂⑦,一朝而获十。诗云⑧:‘不失其驰⑨,舍矢如破⑩。’我不贯与小人乘 B11 ,请辞。”

【注释】

①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②赵简子:即赵鞅。春秋末年晋国的卿。王良:当时善于驾车的人。又名王子期、王于期。嬖:读bì闭。受宠信的小臣。奚是其名。

③反:同“返”。命:报告。④强:勉强。⑤掌:执掌。这里指驾车。女:同“汝”。

⑥范:规范,规矩,作动词用。范我驰驱:即把我的驰驱纳入规范中。古时驾车打猎,有一定的“御法”:尘土不能扬出轨道,马蹄应该发足相应,快慢得当。

⑦诡迂:多变迂回,不依法驾御。

⑧诗:指《诗经》。

⑨驰:即“驰法”,不作动词。

⑩破:射中目标。

B11 贯:同“惯”。小人:品德低下的人。

【译文】

从前,晋国大夫赵简子命王良驾车和他的宠臣嬖奚一起外出狩猎。不料劳累一天,一无所获。嬖奚回来报告说:“王良是天下最低劣的车夫。”

有人将嬖奚的告诉了王良。王良说:“请再去打一次猎。”嬖奚勉强同意了。结果马到功成,一个早上就猎获十只飞禽。嬖奚回来高兴地报告说:王良真是天下最优秀的车夫。”

赵简子听了,对嬖奚说:“我让他为你驾驭车马吧。”

他对王良一讲,王良却执意不肯,说:“第一次虽然一无所获,但我是按御法驾驭!第二次我只好违法迁就,一举猎获十只飞禽。《诗经》说:‘不违反驰驭的方法,射出的箭才能命中目标。’我从来不给小人驾车,请允许我谢绝吧。”

【题旨】因地制宜,事半功倍,反之,一事无成。

楚人齐语①

有楚大夫于此②,欲其子之齐语也。……一齐人傅之③,众楚人咻之④,虽日挞而求其齐也⑤,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⑥,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注释】

①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②大夫:官名。夏、商、周三代以卿、大夫、士三者为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③傅:教。

④咻:读xiū休。喧哗,取笑。

⑤齐:作动词。讲齐语。下文“楚”同。

⑥庄:当时齐国都城临淄的街道名。岳:当时临淄的里巷名。

【译文】

有个楚国大夫,想让自己的儿子掌握齐国的方言,请了一位齐人做老师专门教授。但由于儿子生活在楚人中间,一个教师教导,许多楚人喧哗取闹,所以尽管每天鞭打督促,仍然没有多少长进。

后来,他把儿子安置在齐国都城老百姓聚居的庄、岳地方,儿子很快就掌握了齐语。即使每天打着让他说楚地的方言,也办不到了。

【题旨】客观条件好坏是事情成败的重要因素。

月攘一鸡①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②,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 _郏 氯烈患Γ 源 茨耆缓笠裓-④。”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⑤,何待来年!

【注释】

①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②攘:读rǎng嚷。偷。

③损:减少。

④已:停止。

⑤斯:则。

【译文】

有一个人,他每天偷邻家的一只鸡。有人劝告说:“这可不是好人的行为。”他听了以后,说:“即然如此,请让我先少偷一些,改作每月偷一只,到明年再停止偷。”

既然已经知道这样做是错误,就应很快改正,为什么还要等到来年

呢!

【题旨】对待错误应痛改之,杜绝根苗。

齐人乞 ①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②,则必餍酒肉而后返③。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返;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④,吾将良人之所以也⑤。”早起,施从良人之所之⑥,遍国中无与立谈者⑦。卒之东郭 间⑧,之祭者乞其余⑨,不足,又顾而之他⑩。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 B11 ,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 B12 ,施施从外来 B13 ,骄其妻妾 B14 。

【注释】

①选自《孟子·离娄下》。

②良人:这里指丈夫。

③餍:读yàn厌。饱食。

④显者:指地位高贵的人。

⑤:读jiàn见。窥探。

⑥施:读yī夷。同“迤”,斜行。这里指跟踪。

⑦国:国都。⑧卒:最后。 :读fán凡。坟地。

⑨之:向。余:指祭毕的酒食。⑩顾:四顾。他:别的祭者那里。

B11 讪:读shàn扇。骂。

B12 未之知:即“未知之”。

B13 施施:洋洋得意的样子。 B14 骄:作动词用。炫耀之意。

【译文】

有个齐国人,和妻妾一起生活。他每次外出,总是酒足肉饱而归。

他的妻子十分奇怪,问他和谁一起饮宴,他说都是些有钱有势的显贵人物。

妻子听了,心中疑惑,便和妾商量说:“我们的丈夫每次外出,总是酒足肉饱而归,问他和谁在一起吃喝,他说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物。可家里却从来没有什么高贵人物来过。我想看看他究竟到哪些地方去。”

第二天清早起来,她便偷偷地跟在丈夫后面,观察他的去向。然而,走遍全城,竟没一个站住和他说话的人。最后,却见他走到东门外坟地里,向上坟祭奠的人乞讨祭毕的酒食。而且一处不够,又到别处去讨。原来这就是他吃饱喝足的门道!

他的妻子气愤地回到家中,把所见所闻告诉了妾了,并说:“丈夫是我们终身指望和依靠的人,谁料他如今却是这样!”妻妾二人正在院里一边责骂,一边相对哭泣。那个丈夫还不知道,大摇大摆地外边回到家中,仍然得意洋洋地向他的妻妾夸耀起来。

【题旨】卑鄙而无羞耻的夸耀者,掩饰着伪君子的丑恶嘴脸。

得其所哉①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②。子产使校人畜之池③。校人烹之,反命曰④:“始舍之,圉圉焉⑤;少则洋洋焉⑥;攸然而逝⑦。”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注释】

①选自《孟子·万章上》。

②馈:读kuì愧。赠送。郑子产:即公孙侨,字子产,春秋时代郑国大夫,著名的政治家。③校人:掌管池沼的小官吏。④反:同“返”。命:复命。⑤圉:读yǔ语。圉圉:困乏的样子。⑥洋洋:活泼自由的样子。⑦攸然:疾走的样子。这里指鱼迅速向池水深处游去。

【译文】

从前,有人赠送国大夫子产一条活鱼。子产让校人把它养在池里。

这个小官吏把鱼烹调吃了。却报告子产说:您让我养的那条鱼,刚刚放进水里的时候,还呆板迟滞,半死不活的;过了一会,就摇头摆尾,自由活动起来;后来,很快就游得无影无踪了!”子产信以为真,高兴地说:“可到了该去的地方了,可到了该去的地方了!”

【题旨】听其言而观其行,不惑于花言巧语。

文言寓言故事阅读训练 40篇

文言寓言故事阅读训练(40则) 1《傅马栈最难》 桓公观于厩①,问厩吏曰:“厩何事最难?”厩吏未对,管仲对曰:“夷吾②尝为圉人③矣,傅马栈最难”:先傅曲木,曲木又求曲木;曲木已傅,直木无所施矣。先傅直木,直木又求直木;直木已傅,曲木亦无所施矣。(《管子·小问篇》) 注释:①厩:马房。②夷吾:管仲的表字。③圉人:养马的人。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桓公观.于厩()②傅.马栈最难()③曲木又求.曲木() (2)翻译下面句子 直木已傅,曲木亦无所施矣。 (3)从某一角度,概括这一篇寓言的寓意。 2《烛邹亡鸟》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王曰:“勿杀,寡人闻命矣。”(《晏子春秋》)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使烛邹主鸟而亡之.()②召吏欲杀之.()③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 (2)翻译下面句子。 ①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②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 (3)从某一角度,概括这一篇寓言的寓意 3《东野稷败马》 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庄公以为文弗过也,使之钩百而反。颜阖遇之,入见曰:'稷之马将败。'公密而不应。少焉,果败而反。公曰:'子何以知之?'曰:'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庄子?外篇?达生》)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①使之钩.百而反( ) ②稷之马将败.( ) ③公密.而不应() (2)翻译下面句子。 ①东野稷以御见庄公 ②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 (3)从某一角度,概括这一篇寓言的寓意。

中国寓言小故事文言文及翻译 (2)

中国寓言小故事文言文及翻译 1、刻舟求剑 原文: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2、自相矛盾 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东西穿不透的。”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本来,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并存的。 3、郑人买履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其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在家里量了自己的脚,把尺码放在了他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自己忘了带尺寸了)就说:“我忘记带尺码了。”返回家去取尺寸。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4、买椟还珠 原文: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羽。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鬻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译文: 有一个楚国人卖他的珠子给郑国人,用木兰做了一个匣子,用桂椒熏染它,用珠玉装饰它,再用火齐珠镶嵌它,最后用翠鸟的羽毛点缀它。但那个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却退还了他的珍珠。这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了,不能说是善于卖珍珠。

文言文寓言故事阅读训练1

文言文练习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①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长:做首领。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子无.敢食我也:(2)兽见之皆走.: (3)吾为子.先行:(4)故.遂与之行: 2.翻译下列句子 (1)天帝使我长百兽 (2)子以我为不信 3.根据故事内容给题目写出相应的成语(写在文前横线上)。 4.请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未穷.青之技()(2)秦青弗.止。() (3)响遏.行云。()(4)薛谭乃射.求反() 2.翻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3.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一毛不拔 一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王曰:“既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即唤夜叉拔之。方拔一根,猴不胜痛叫。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方.拔一根()(2)既.欲做人() (3)拔之.()(4)不胜 ..痛叫() 2.翻译画线句子。 3.文中有一成语是,它的意思是: 东施①效颦 西施②病心③而颦④其里⑤。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注释】①东施:越国的丑女。②西施:越国的美女。③病心:心口疼。④颦:皱眉。⑤里:乡里。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 ②挈妻子而去之走.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译文: 3.阅读上文及链接材料,请针对东施失败的原因,给提一点建议。 我想对你说: 4、和“东施效颦”意思相近的一个故事是:()

中国寓言小故事文言文及翻译

小故事文言文及翻译 1、刻舟求剑 原文: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 u q )1 其舟,曰:是吾(w u)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 下去的地方。”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2、自相矛盾 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东西穿不透的。”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本来,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并存的。 3、郑人买履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其度。”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在家里量了自己的脚,把尺码放在了他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自己忘了带尺寸了)就说:“我忘记带尺码了。”返回家去取尺寸。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 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4、买椟还珠 原文: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羽。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鬻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译文:有一个楚国人卖他的珠子给郑国人,用木兰做了一个匣子,用桂椒熏染它,用珠玉装饰它,再用火齐珠镶嵌它,最后用翠鸟的羽毛点缀它。但那个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却退还了他的珍珠。这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了,不能说是善于卖珍珠。 5、狐假虎威 原文: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译文: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

2018年高考语文之文言寓言故事阅读训练(40则) 及答案

文言寓言故事阅读训练(40则) 1、傅马栈最难 桓公观于厩①,问厩吏曰:"厩何事最难?"厩吏未对,管仲对曰:"夷吾②尝为圉人③矣,傅马栈最难:先傅曲木,曲木又求曲木;曲木已傅,直木无所施矣。先傅直木,直木又求直木;直木已傅,曲木亦无所施矣。" (《管子·小问篇》) 注释: ①厩:马房。②夷吾:管仲的表字。③圉人:养马的人。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桓公观于厩() ②傅马栈最难() ③曲木又求曲木() (2)翻译下面句子。 直木已傅,曲木亦无所施矣。 (3)从某一角度,概括这一篇寓言的寓意。 2、烛邹亡鸟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王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晏子春秋》)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②召吏欲杀之() ③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 (2)翻译下面句子。 ①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②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 (3)从某一角度,概括这一篇寓言的寓意。 3、东野稷败马 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庄公以为文弗过也,使之钩百而反。颜阖遇之,入见曰:"稷之马将败。"公密而不应。少焉,果败而反。公曰:"子何以知之?"曰:"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 (《庄子·外篇·达生》)(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①使之钩百而反( ) ②稷之马将败( ) ③公密而不应()

(2)翻译下面句子。 ①东野稷以御见庄公。 ②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 (3)从某一角度,概括这一篇寓言的寓意。 4、济阴贾人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也。"立而观之,遂没。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 B、犹为不足乎?(表示疑问的语气助词) C、渔者黯然而退。(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 D、舟薄于石又覆。(介词,在) (2)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济阴之贾人() ②向许百金() ③舟薄于石又覆() ④盍救诸?()() (3)对下列各句的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有渔者以舟往救之。 有个打鱼人划着船前去救他。 B、我济阴之巨室也。 我是济阴的富豪。 C、渔者载而升诸陆。 打鱼人托着他并把他送到岸上。 D、立而观之,遂没。 打鱼人站在岸上看着商人,商人就淹死了。 (4)根据这则小故事,以其中某一人物为对象,写一句评论的话。 富人: 渔者: 旁人: 5、子罕弗受玉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1)给这段文字加上标点。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或()②诸()③弗()

古文寓言故事

篇一:文言文寓言故事 文言文寓言故事 一、狼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 及走,又从之。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 翻译:寓意: 二、稚犬报仇 龟生村民赵五家,犬生子方两月,后随母行,忽为虎噬。五呼邻里,数壮夫持矛逐之,虎捷驰不可及。 稚犬奔衔虎尾,虎带之以走。稚犬为棘刺挂罥,皮毛殆尽,终不肯脱,虎由此系累稍迟,追及毙刃下。 翻译:寓意: 三、饿死狙公 楚有养狙(jū)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①。旦日,必部分②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 木之实,赋十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箠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 曰:“否,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③乎?”言未既,众狙皆寤④。其夕,相与伺⑤狙公之寝,破栅毁柙⑥,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翻译:寓意: 四、蒙人 蒙人衣以狻猊之皮以适圹,虎见之而走。谓虎畏己也,返而矜,有大志。明日服狐裘而往,复与虎 遇。虎立而睨之。怒其不走也,叱之,为虎所食。 翻译:寓意: 五、患在鼠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 “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翻译:寓意: 六、荆人畏鬼 荆人有畏鬼者,闻槁叶之落与蛇鼠之行,莫不以为鬼也。盗知之,于是宵窥其垣,作鬼音,惴弗敢 睨也。若是者四五,然后入其室,空其藏焉。 或侜之曰:“鬼实取之也。”中心惑而阴然之。无何,其宅果有鬼。由是,物出于盗所,终以为鬼窃而

成语寓言故事文言文版

成语寓言故事文言文版 成语寓言故事文言文版篇1:【掩耳盗铃】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 原文:“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 恶己自闻之,悖矣.” 译文: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 轰地响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 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 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成语寓言故事文言文版篇2:【自相矛盾】 《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比喻自己的言行相互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成语寓言故事文言文版篇3:【叶公好龙】 语出《庄子·逸文》 子张见鲁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礼.托仆夫而去,曰:“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犯霜露,冒尘垢,百舍重研,不敢休息以见君.七日而 君不礼,君之好士也,有似叶公子高之好龙也.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经,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 似龙而非龙者也.今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以见君,七日而君不礼,君非好士也,好夫似士而非士者也.诗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敢托而去.”

这个成语讲的是春秋时期楚国叶(今河南叶县)的叶公子高很喜欢龙,家里到处都画着龙.天上的龙知道了,就来到他家,龙从窗户上向 里看.叶公一看见龙,吓得面无人色,失魂落魄.以后,人们就讽刺那些 只是口头上说喜欢,言行却不一致的人为“叶公好龙”. 成语寓言故事文言文版篇4:刻舟求剑 原文: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向前 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成语寓言故事文言文版篇5:揠苗助长 原文: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 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 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 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 了它。 成语寓言故事文言文版篇6:郑人买履 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其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 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最新人教版小升初文言文之寓言故事七知识交流

最新人教版小升初文言文之寓言故事七

人教版六年级文言文专项训练 寓言故事七 现代文 鲁迅与萧红 ①一九三四年十月,一个二十三岁的东北姑娘,突然闯进鲁迅先生的生活来,她立即引起鲁迅先生的注意。先生待她如亲人,又视她如调皮的女儿,她就是萧红。 ②一个陌生的东北姑娘,从遥远的关外来到举目无亲的上海。原来一颗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心,被几年来流浪生活给打击得已经有点冰冷了。然而,当她找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希望产生了,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 ③在这以前,这世界上已经有了一个寂寞的萧红,一个在生活中挣扎搏斗的东北姑娘。萧红呢,从小得不到父爱,没有家庭的温暖,她把鲁迅当作老师和父亲。原来的一双对人间有些怀疑的眼睛,一下子便明亮起来;一个孤立无援的贫弱女孩子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家。 ④鲁迅先生的一家同这个东北姑娘一见如故。鲁迅先生喜欢她,关怀她;许广平同情她,爱她,处处照应她。甚至连小海婴(周海婴,鲁迅先生的独生儿子)也不愿意离开这位年轻的、梳着两条小辫子的东北阿姨。萧红成了鲁迅先生家中的常客,亲密得宛如一家人。 ⑤萧红,正是由于鲁迅先生的帮助闯进了上海文坛。从此,一股沁人心脾、清新如朝霞的风便吹进了文艺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才华的青年女作家诞生了。 ⑥萧红在文坛上健步地奔跑。人们都看到她前进的脚印下,也流着一位慈祥的老人的汗珠,这位老人正是伟大的鲁迅。 ⑦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没有鲁迅先生,也就没有萧红。她很可能默默无闻地寂寞下去,甚至颓唐地毁灭自己。是的,没有鲁迅先生在荆棘满地的前面为青年们开路,萧红同时代的一批青年作家也就不可能冲出牢笼走进文坛。三十年代出现的一批生龙活虎的青年作家,有谁没有受过鲁迅的哺育呢?在建立我国现代文学队伍方面,鲁迅先生立下了不朽的功勋。鲁迅是中国青年作家之父,他一生对青年的帮助,是人们万世所感念的。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2分) 举目无亲: 一见如故: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7分) (1)当她找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希望产生了,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心里的冰块”是指萧红 萧红,“心里的冰块融化了”是因为。 (2)萧红在文坛上健步地奔跑。人们看到她前进的脚印下,也流着一位慈祥老人的汗珠,这位老人正是伟大的鲁迅。 “健步奔跑”是指。

文言文寓言故事

文言文寓言故事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① 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 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 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长:做首领。 译文: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 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 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 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有一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把 它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后,他忘记带量好的尺码。拿到了 鞋子,才说:“我忘记了带量好的尺码。”于是返回去取尺码。等到 他返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卖鞋的也走了,他最终没买到鞋。 有人问:“你为何不用脚试试呢?”他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 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 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自己就以为学完了,于是便告辞离开。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那歌声使树木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停住了。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回来(继续学习唱歌),(从此)一辈子不敢再说回去的事了 一毛不拔 一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王曰:“既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即唤夜叉拔之。方拔一根,猴不胜痛叫。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译文:一猴子死了,被带到地府见到了冥王,求冥王让他转世为人。冥王说:“想要做人,就必须把你身上的毛拔干净。”说完就叫夜叉动手拔猴子身上的毛,只拔了一根,猴子就忍受不了拔毛之痛,冥王笑着说:“畜生,看你连把根毛都受不了了,要怎么做人!”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专项:寓言故事拓展阅读(现代文、文言文)

辅导讲义 学员姓名:学科教师: 年级:辅导科目:语文 授课日期时间 主题第12讲寓言故事拓展阅读 教学内容 1.能够掌握阅读文言文型寓言故事的基本方法; 2.能够读懂并且理解寓言故事所要表达的深层寓意。 说起童话寓言故事,相信每个人都不陌生,说一说你都知道哪些童话寓言故事呢? 同学说:“比如《365夜故事》、《格林童话》等。” “能具体说一说你最喜欢的故事吗?”——老师 “比如《白雪公主》、《灰姑娘》等。”——学生 “能说一说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个人物呢,说一说你的理由。”——老师 “我最喜欢白雪公主,因为她很善良,很美丽。”——学生 “呵呵,我也是。我们都知道童话和寓言故事都不是真实发生的事情,但是里面一定蕴含着一些哲理和启示。今天我们将要进入到童话寓言的阅读学习哦!”——老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 ②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如果放上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道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专心致志,集中一个主要目标。如果三心二意,左顾右盼,那就任何事情也做不成。 教法指导: 1、教师引导学生,可以讨论合作,完成题目;也可以生生PK,比一比谁是答题王! 2、针对学生不会或不熟悉的题型,教师可趣味解释,也可让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进行帮助解答。 3、注意:此部分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情况和熟练度,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把控答题的进度,营造出课堂的紧张度和刺激感。 多变的狐狸 ⑴很久以前,“森林学校”里有两个学生:野兔和狐狸。 ⑵野兔学习很认真,它总是准确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狐狸的学习稍差些,所以,它一见到野兔,就很客气地打招呼,问一声好。野兔也总是以礼相答。 ⑶过了几天,野兔由于生病,学习成绩下降,落到了狐狸后面。病好后,它就背上书包去上学。路上,它遇到了狐狸。 ⑷“狐狸同学,你好哇!”野兔先向狐狸打了一个招呼。 ⑸狐狸好像没听见,仍旧向前走。 ⑹怎么了狐狸你不认识我了吗野兔跟上去问接着说我是你的同学野兔呀 ⑺“谁知道你是哪里的一只野兔子,竟敢和我称同学,哼,走开!”狐狸不屑一顾地回答。 ⑻野兔感到很委屈,它一声不响地来到学校,开始努力学习起来。 ⑼又过了几天,野兔的成绩又名列前茅了。这天放学后,野兔又遇到了狐狸。 ⑽“啊,野兔,你好呀,我是你的好同学狐狸。”狐狸毕恭毕敬地站在一旁,亲热地说。 ⑾但是,野兔走开了,它不愿再和多变的狐狸交朋友了。 1、文中的“落”字应选择读音(① lǎ② lǎo③ luò); “背”字应选择读音(① bèi ② bēi ); “称”字应选择读音(① chèn② chēn g③ chèng) 2、给画“”的段落加标点。 3、按事情发展顺序给文章分段,恰当的一组是() A. ⑴⑵‖⑶~⑻‖⑼~⑾ B. ⑴‖⑵‖⑶~⑻‖⑼~⑾ C. ⑴‖⑵~⑻‖⑼~⑾ D. ⑴⑵‖⑶~⑸‖⑹~⑽ 4、文中野兔成绩下降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 ;而引起狐狸多变的原因

【文言文寓言小故事】 文言文故事大全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文言文寓言小故事】文言文故事大全 文言文式的寓言故事是比较难懂的,特别是一些陌生的词语,可是我们也要尝试去阅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文言文寓言小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文言文寓言小故事篇一 桓公观于厩①,问厩吏曰:"厩何事最难?"厩吏未对,管仲对曰:"夷吾②尝为圉人③矣,傅马栈最难:先傅曲木,曲木又求曲木;曲木已傅,直木无所施矣。先傅直木,直木又求直木;直木已傅,曲木亦无所施矣。" (《管子·小问篇》)

翻译: 桓公察看马厩,问养马人道:"马厩里的事什么最难?"养马人还未回答,管仲答道:"我也曾经做过养马人,敷设马栅栏最难:如先敷设歪的木条,歪的需要歪的来配,歪的木条用上了,直的木条无法用上。如先敷设直的木条,直的需要直的来配;直的木条用上了,歪的木条无法用上。" 文言文寓言小故事篇二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列子》)

译文 薛谭在秦国的名叫青的人那里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青的技艺,他自己觉得已经学完了,就辞别青要回家。青也不留他,在郊外的大路旁为他饯行,打着节拍唱起悲伤的送行歌,歌声使林木振动,歌声使行走的云停下。薛谭于是向青表示道歉并请求留下,此后他终身不敢提到回家了。 文言文寓言小故事篇三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 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韩非子》) 译文附录: 楚国首都郢有人给燕国宰相写信,是在夜晚书写的,灯火不够亮,于是对拿蜡烛的人说:"把蜡烛举高点。"说了便把"举烛"写到信上。"举烛"不是书信的本来的内容。 燕国宰相得到书信便阅读,说:"举烛的意思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的意思,就是举荐贤能并任用他们。"燕国宰相告诉国王,国王非常高兴,国家得到很好的治理。 治理是得到了治理,但并不是书信原来的意思。现在的学者大多是类似这样的人。

寓言故事,文言文阅读理解

第九讲小精灵学古文:名篇精讲+能力提升(二) ——寓言故事 教主传功 怎样理解文言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 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_______”,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_______”,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有的文章在句子的结尾会一些语气词,它的作用是增强语气,这样的词语我们就可以不翻译。 3.“_______”,就是增补。 ①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变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必细察 ..其纹理” “细”“_____________”; “察”“_____________”; “必细察其纹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③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4.“______”,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昂首 ..观之” “昂”“______”; “首”“______”。 5.“______”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蛙于草中,视牛渐进,庞然大物也,嫉之。遂吸气鼓腹,欲逾于牛,谓伙曰:“吾腹稍大,似牛乎”伙曰:“去远矣!”蛙怒,复吸气鼓腹,曰:“今如何”曰:“与前无异。”蛙暴起,又吸气鼓腹,须臾,腹裂而死。牛历其旁,践蛙尸于泥上。此谓不自量力者也。 【巩固练习】 1. 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 庞然.. 大物也: ② 嫉. 之: ③ 欲逾.于牛: ④ 蛙暴.起: ⑤ 牛历. 其旁: 2. 翻译下列句子。 (一)蛙与牛斗 精灵笔头 名篇精读 小精灵笔头

成语寓言故事文言文版

成语寓言故事文言文版 篇1:【掩耳盗铃】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 原文:“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译文: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 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篇2:【自相矛盾】 《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又誉 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比喻自己的言行相互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篇3:【叶公好龙】 语出《庄子·逸文》 子张见鲁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礼.托仆夫而去,曰:“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犯 霜露,冒尘垢,百舍重研,不敢休息以见君.七日而君不礼,君之好士也,有似叶公子高之好龙也.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经,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 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今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以见君,七日而君不礼,君非好士也,好夫似士而非士者也. 诗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敢托而去.” 这个成语讲的是春秋时期楚国叶今河南叶县的叶公子高很喜欢龙,家里到处都画着龙.天上的龙知道了,就来到他家,龙从窗户上向里看.叶公一看见龙,吓得面无人色,失魂落魄.以后,人们就讽刺那些只是口头上说喜欢,言行却不一致的人为“叶公好龙”. 篇4:刻舟求剑 原文: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小学生用文言40则寓言故事

小学生用文言40则寓言故事 1、傅马栈最难 桓公观于厩①,问厩吏曰:"厩何事最难?"厩吏未对,管仲对曰:"夷吾②尝为圉人③矣,傅马栈最难:先傅曲木,曲木又求曲木;曲木已傅,直木无所施矣。先傅直木,直木又求直木;直木已傅,曲木亦无所施矣。" (《管子·小问篇》) 注释: ①厩:马房。②夷吾:管仲的表字。③圉人:养马的人。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桓公观于厩() ②傅马栈最难() ③曲木又求曲木() (2)翻译下面句子。 直木已傅,曲木亦无所施矣。 (3)从某一角度,概括这一篇寓言的寓意。 2、烛邹亡鸟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王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晏子春秋》)(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②召吏欲杀之() ③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 (2)翻译下面句子。 ①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②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 (3)从某一角度,概括这一篇寓言的寓意。 3、东野稷败马 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庄公以为文弗过也,使之钩百而反。颜阖遇之,入见曰:"稷之马将败。"公密而不应。少焉,果败而反。公曰:"子何以知之?"曰:"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 (《庄子·外篇·达生》)(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①使之钩百而反( ) ②稷之马将败( ) ③公密而不应() (2)翻译下面句子。 ①东野稷以御见庄公。 ②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 (3)从某一角度,概括这一篇寓言的寓意。 4、济阴贾人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也。"立而观之,遂没。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

文言文寓言故事阅读训练

寓言故事1: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①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长:做首领。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子无.敢食我也:(2)兽见之皆走.: (3)吾为子.先行:(4)故.遂与之行: 2.翻译下列句子 (1)天帝使我长百兽。 (2)子以我为不信。 3.根据故事内容给题目写出相应的成语。 4.请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参考答案: 1.(1)不(2)跑(3)你(4)因此 2.(1)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 (2)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 3.狐假虎威 4.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假借别人的权威,招摇撞骗的人,也说明做事如果不加以分析,往往被假象迷惑。) 译文: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寓言故事2: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1)“何不试之以足?”(2)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而置之其坐通(2)反归取之通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先自度其足何不试之以足 B.宁信度无自信也 C.郑人有且置履者遂不得履 D.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 3.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 (1)反归取之()(2)何不试之以足()(3)至之市而忘操之()()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用括号补出省略的内容。 5.为什么这位郑人会“宁可相信尺码而不愿相信自己的脚”? 参考答案: 1.(1)坐-座(2)反-返 2.D 3.(1)尺码(2)履(3)到、往;尺码 4.(1)(你)怎么不用其所长脚试试它呢? (2)(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啊呀。 5.因为他是因循守旧的教条主义者。(言之成理即可) 译文:有一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把它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后,他忘记带量好的尺码。拿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了带量好的尺码。”于是返回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卖鞋的也走了,他最终没买到鞋。有人问:“你为何不用脚试试呢?”他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文言寓言故事阅读与训练

文言文寓言故事阅读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①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长:做首领。 译文: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子无.敢食我也:(2)兽见之皆走.: (3)吾为子.先行:(4)故.遂与之行: 2.翻译下列句子 (1)天帝使我长百兽 (2)子以我为不信 3.根据故事容给题目写出相应的成语。 4.请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人买履 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1)“何不试之以足?”(2)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有一个想买鞋子的国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把它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后,他忘记带量好的尺码。拿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了带量好的尺码。”于是返回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卖鞋的也走了,他最终没买到鞋。有人问:“你为何不用脚试试呢?”他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而置之其坐通(2)反归取之通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先自度其足何不试之以足 B.宁信度无自信也 C.人有且置履者遂不得履 D.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 3.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 (1)反归取之()(2)何不试之以足()(3)至之市而忘操之()()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用括号补出省略的容。 5.为什么这位人会“宁可相信尺码而不愿相信自己的脚”? 列子学射 列子①学射,中矣,请于关子。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子。子问:“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子曰:“可矣,守而勿失②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故圣人不查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①列子:名御寇,战国时国人;子:写在姓氏后,对人的尊称。②守而勿失:记住他,不要忘记。 译文:列子学射箭,射中了,于是(列子)向关子请教(射箭)。关子问:“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说:“不知道。”关子说:“还不可以。”(列子)回去后再练习了三年,又向关子请教。关子问:“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说:“知道了!”关子说:“可以了,(你)要牢记这个道理,不要轻易地丢弃。不只有射箭是这样的,治国修身也是这样。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请于关子()(2)又以报关子()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经典寓言故事文言文练习

经典寓言故事文言文练习 (一)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①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释】①长:当首领。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虎求百兽而食之.()(2)子.无敢食我也() )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3)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4 (二)画蛇添足 楚有祠①者,赐其舍人②卮③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④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①祠:古代贵族每年四季祭祀祖先,各有名称,春祀叫做“祠”。②舍人:战国和秦汉时期,王公贵族的门客称舍人。③卮:古代盛酒的器皿。④画地:在地上作画。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引酒且.饮之 (将要) B.数人饮之不足.( 够 ) C.我能为之.足 ( 的 ) D.终亡.其酒(丢失)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一人饮之有余.()(2)乃左手持.卮() (3)我能为.之足()(4)遂.饮其酒()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4. 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2分) (三)黔驴技穷 【唐】柳宗元 黔①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②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③,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④大阚⑤,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注释:①黔(qián):现四川贵州。②慭(yìn)慭然:惊恐疑惑、小心谨慎的样子。③狎(xiá):亲近而态度不庄重。④跳踉(liáng):跳跃。⑤阚(hǎn):怒吼。 1

文言文寓言故事阅读训练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①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长:做首领。 译文: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子无.敢食我也:(2)兽见之皆走.: (3)吾为子.先行:(4)故.遂与之行: 2.翻译下列句子 (1)天帝使我长百兽 (2)子以我为不信 3.根据故事内容给题目写出相应的成语。 4.请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1)“何不试之以足?”(2)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有一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把它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后,他忘记带量好的尺码。拿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了带量好的尺码。”于是返回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卖鞋的也走了,他最终没买到鞋。有人问:“你为何不用脚试试呢?”他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而置之其坐通(2)反归取之通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先自度其足.何不试之以足. B.宁信.度无自信.也 C.郑人有且置履.者遂不得履. D.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 3.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 (1)反归取之()(2)何不试之以足() (3)至之市而忘操之()()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用括号补出省略的内容。 5.为什么这位郑人会“宁可相信尺码而不愿相信自己的脚”? 列子学射 列子①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问:“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②也。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