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优势视角下农村精准扶贫模式创新路径探索

优势视角下农村精准扶贫模式创新路径探索

优势视角下农村精准扶贫模式创新路径探索
优势视角下农村精准扶贫模式创新路径探索

优势视角下农村精准扶贫模式创新路径探索

摘要:精准扶贫是我国当前扶贫攻坚战的战略导向。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关注个体及社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注重激发案主的主体能动性和抗逆力,与精准扶贫强调参与各方的能动性、注重脱贫效果的持续性等理念具有内在的契合性。优势视角具有降低负面标签效应、避免扶贫对象被客体化、充分利用有效资源等优点。通过对扶贫对象个体开展“优势视角”教育进行精神扶贫,并依据各自优势进行分类技能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本;挖掘社区资源与优势,推动社区资产建设;链接社会资源,促进多方合作等路径,将优势视角融入农村扶贫工作,能够使贫困群体更快更彻底地摆脱贫困,推动精准扶贫模式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精准扶贫;优势视角;赋权;资产建设;链接资源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8)03-0046-0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农村进城隔代教养的祖辈老人生活困境与干预模式研究”

(17YJC840042);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精准与有效:社会扶贫的理念创新及其实现路径”(201610304010Z)

阶段性研究成果;南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高梅书(1974- ),女,江苏响水人,南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社会工作;季甜甜(1996-),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管理学院学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工作在扶贫工作中的作用。民政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2017年6月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该《意见》以助力脱贫攻坚为目标,以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发挥作用为核心,提出了一系列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政策措施,为社会工作助力脱贫攻坚提供了制度指引。在脱贫攻坚阶段,精准扶贫成为关键词。精准扶贫是反贫困系统的综合实践过程,它更强调参与各方的能动性实践。精准扶贫要把目标的精准考量同效果意义上的精准联系起来,即脱贫效果要有持续性[1]。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强调对案主的需求、特点和优势进行科学评估,激发案主的能动性,在对话与合作中促进案主的自我成长和改变。可见,优势视角与精准扶贫的理念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因此,本文尝试将优势视角引入农村扶贫社会工作,阐述其基本理念、在扶贫工作中的优势及实践路径,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学界对优势视角扶贫模式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从而推动精准扶贫模式的创新发展,让贫困群体更快更彻底地摆脱贫

困。一、优势视角的含义及基本理念

优势视角是美国查尔斯?拉普教授及其团队于1982年在对慢性精神病患者的介入过程中提出的。该研究团队采取全新视角看待那些精神病患者,认为他们虽处于困境、具有疾病或人格缺陷但仍具有优势,而以往这些优势通常被他人和患者忽略。在治疗过程中,拉普研究团队不但充分挖掘精神病患者自身优势,而且充分运用社区资源帮助他们成功融入社区生活[2]。后来,美国堪萨斯大学社会福利学院教授丹尼斯?塞勒伯在《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一书中将优势视角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进行了系统

的阐述。优势视角是在反思传统问题视角的弊端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弥补了传统社会工作中放大案主问题而对其优势、潜能关注不足的缺陷,认为所有的案主都是有潜能的,即便是处于困境中的案主也有改变的可能。优势视角对于案主优势和潜能的关注,在社??工作领域具有“范式革命”的意义。经过30多年的发展,优势视角已成为“社会工作领域的一个基本范畴、基本原理,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开发并利用人的潜能,协助案主从挫折和不幸的困扰中挣脱出来,最终实现其理想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3]。

优势视角的基本理念可以用以下几个核心概念来概括:第一,优势。优势视角不再是专注地集中于案主的问题,而

把目光投向优势和可能性,认为任何个人、家庭、团体和社区都具有自身的资源与优势,即便是处于挫折、压迫、困难中的案主仍具有内在的潜能。“在创伤、痛苦和苦难的荆棘之中,你能看到希望和转变的种子……动员案主的力量(天才、知识、能力和资源)来达到他们自己的目标和愿望,这样案主将会有更好的生活质量。”[4]4第二,赋权。“赋权意味着帮助个人、小组、家庭以及社区在其内部或周围探求和扩展其资源与手段的意图和过程。”[4]14赋权概念强调:助人者要与案主和委托人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将案主视为积极的能动主体;扩大案主的能力和优势;关注个人或家庭与环境之间的互动。第三,成员资格。某个个体或群体,若没有成员资格,就可能有被边缘、异化和被压迫的危险。优势取向承认我们服务的所有人是某一种类的成员,并享有随成员身份而来的自尊和责任。第四,抗逆力。人们在遭遇严重麻烦时会反弹,个人和社区可以克服和超越严重麻烦的负面事件。抗逆力是一种面对磨难而抗争的能力。抗逆力是一个过程――源于迎接自己世界的需要和挑战的关于能力、知识、洞察力和美德的持续成长和阐明[4]16-17。二、优势视角运用于农村扶贫工作中的优点

优势视角在扶贫工作中的运用,能有效弥补传统问题视角扶贫模式的不足,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有利于减少贫困的负面标签效应,让贫困群体获

得应有的尊严

传统问题视角下的扶贫工作,大多只关注贫困者面临的问题,对其自身的优势和潜能关注不足,长此以往,贫困者很容易忽视自身优点,给自己贴上“问题标签”,会变得越来越没有自信。吉林大学的万艳对488个贫困者的心理状况调查显示,725%的人认为贫困影响到了自己的心理健康,953%的人认为低保户的身份给自己带来了负面影响,542%的人认为外界的人轻视自己且不愿与自己合作交流[5]。这种“标签”效应下的不健康心理会降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使他们越发变得消极、悲观,看不到自身的优势和潜能,看不到生活的希望。优势视角强调为案主“赋权”,认为任何人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在介入过程中帮助贫困群体挖掘自身的优势,发现自己的潜能,激励他们追求自己的价值和梦想,找回自信和尊严。同时,突出贫困群体的优势可以改变外界对于贫困群体负面刻板印象,使外界认识到贫困群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能够对他们表达尊重和平等相待。

(二)有利于发挥贫困群体的主体性,避免其被“客体化”

我国传统扶贫模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帮扶模式,也就是“输血式”的扶贫模式,主要是向贫困群体直接提供资金和物资援助。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认为资金的援助并不能真正改变贫困群体的现状,贫困群体更应该实现“能力脱贫”。虽然我国近年来的扶贫模式逐渐从“输血”

模式向增能型的“造血”模式转变,但“问题视角”下的“增能型扶贫”也只是通过引入外来资金,兴办当地教育、建设基础设施和开展科技培训等方式开展,其间扶贫对象的主体性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具有“盲目增能”“被动增能”等缺陷。吉林大学教授李文祥对东北贫困山村――河村的扶贫实践研究发现,以所谓的“增能”扶贫为核心的河村大搞农业科技、小额信贷、就业培训,但在2005―2009年间的脱贫率和返贫率都达到了80%以上,呈现双高现象,并没有真正实现脱贫[6]。返贫率如此之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此过程中村民只是被动地配合扶贫项目行动,主观能动性未能有效发挥。后来,李文祥等人在河村已有的“增能型”扶贫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型”扶贫,既通过资源合作实现了增能,又在管理合作中引导村民养成与现代生产相匹配的观念与习惯,建立与社会相关部门的联系,从而实现了有效扶贫。正是在积极的参与管理中,村民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养成了与现代生产相匹配的观念与习惯,才使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效果,并且这种积极观念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长期效应,能使他们最终真正意义上彻底摆脱贫困。

(三)有利于充分利用有效资源,提高扶贫工作效率

优势视角注重挖掘案主自身及其所在社区的资源优势,并对这些优势资源进行有效利用。传统问题视角下的扶贫工作往往只看到贫困者的问题,而忽视对其资源和优势的挖

掘。比如许多扶贫项目经常会对扶贫对象进行“一刀切”的某种技能培训,而在培训之前并未对扶贫对象及其所在社区的能力、资源、优势和需求进行科学评估。中山大学张和清教授等人对云南绿寨的扶贫实践研究发现,之前基层政府在绿寨反复调整产业结构,传授给村民换种新品种(甘蔗、洋芋、青刀豆等)的多种技巧,结果都以失败告终,村民的生计状况并无好转,甚至许多农民负债累累。后来,张和清的扶贫团队竭力挖掘当地的优势资源,从当地居民最擅长的老品种水稻种植入手,帮助村民大幅度提高收入[7]。可以看出,绿寨后来的扶贫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在于从村寨既有的优势入手,而不是盲目引进农业科技。优势视角要求对扶贫对象及其所在社区有足够的了解,充分重视在地资源,将外部资金、技术与扶贫对象及其所在社区的文化、历史、优势有效结合,保证扶贫资源的有效利用。三、优势视角下农村扶贫社会工作的创新实践路径

优势视角专注于从案主内部建构自我支持,同时从外部建构社会支持,形成双向的社会支持网络。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挖掘贫困群体的优势,提升其人力资本

1.开展“优势视角”教育,进行“精神扶贫”。受自身弱势的经济状况、边缘化的社会处境等因素影响,贫困人口大多从“问题视角”看待自己,缺乏自信,看不到自己的优势

和潜能,甚至不少人在传统的“输血式”扶贫模式影响下形成“等、靠、要”的依赖思想,陷入“精神贫困”。这种“精神贫困”会成为一种精神桎梏使贫困者裹足不前,甚至自我贬损,消极退缩,影响外界扶贫介入措施的实施效果。若要使扶贫工作精准有效,首先要开展“精神扶贫”。根据优势视角理论,精神扶贫可以从赋权和抗逆力训练着手。如本文第一部分所述,赋权就是“将案主视为?e极的能动主体”并“扩大案主的能力和优势”。几乎所有的事情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都可以视为一种优势,尽管最初这样的优势并不明显,甚至表面上看起来不可能。人们不但获益于成功经验,而且获益于受到的挫折[4]72-73。上文还提到,“抗逆力是一种面对磨难而抗争的能力”“人们在遭遇严重麻烦时会反弹,个人和社区可以克服和超越严重麻烦的负面事件。”基于这些对人的优势、潜能、战胜逆境能力的乐观假设,扶贫者对贫困群体开展精神扶贫时首先要学会接纳和聆听,案主的故事和叙事都包含着他们的优势、兴趣和愿景。要为受助对象创建一个充满关怀和信任的环境,通过积极的设问,引导案主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并从中获得自豪感,进而激发其改变现状的内在动力。比如可以问一些“生存问题”:当你必须面对无数的挑战时,你是怎样坚持下来的?你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或者面对这些困难时,你心里在想什么?哪些困难给了你特殊的力量?你需要依赖哪些特殊的品质才

能战胜困难?还可以问一些“例外问题”:生活中哪些时候感觉状态还可以?你是怎样进入那种好的状态的?生命中的哪些时刻或者事件曾经给了你特殊的抗逆力和指导

[4]77-78?通过这些问题的询问,引导扶贫对象看到自己在面对困难时并非总是束手无策,还是有自己的解决办法,从而有信心实现从自我怜悯到重生、从失败到复活、从抗争到抗逆的转变[4]74。

2.挖掘优势,依据各自优势进行分类技能培训。扶贫者可以通过以下几类问题的设问来挖掘贫困群体的优势和资源:首先,问一些“可能性问题”:你所追求的未来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你喜欢做哪些事情?我如何帮助你达到你的目标?第二,问一些“评价问题”:当人们表扬你时,他们一般会表扬你的哪些方面?第三,问一些“支持问题”:什么人给了你特殊的理解、支持和指导?这些人给了你哪些不寻常的东西?在过去的日子里,什么样的社团、组织曾经对你有过特殊的帮助[4]75?通过“可能性问题”和“评价问题”的询问,可以帮助案主发现其被忽视的优势。比如案主想要改变贫困处境的意愿;对扶贫工作者的信任和积极配合的态度;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健康的身体;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等。通过“支持问题”的询问,可以挖掘扶贫对象可以利用的资源。

在对扶贫对象优势和资源充分挖掘的基础上,根据各自

优势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分类技能培训。一方面,分类培训要结合每个人的年龄、文化程度、兴趣、特长等因材施教。对文化程度较高者要结合其特长、优势进行一些技术性强、科技含量较高的技能培训。对文化程度较低者虽然不适合开展高技术含量的技能培训,但要结合其自身优势开展一些针对性培训,比如有些女性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动手能力强,可以对她们进行一些手工技能的培训。另一方面,对扶贫对象的技能培训要与其所在社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相配合,使个人的发展与社区的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根据优势视角理论,社区的发展也要充分重视本社区资源和优势的挖掘,这样才能事半功倍。(二)挖掘社区资源与优势,促进社区资产建设

美国学者迈克尔?谢若登上世纪90年代提出了资产建设理论。他将资产分为有形资产(主要是指货币储蓄、金融债券等经济资产)与无形资产(包括个人信用、人力资本、文化资本、社会关系网络、政治资本等)[8]。下面着重从中观的社区层面探讨如何挖掘社区的物质、文化及人际资源促进社区资产建设。

1.挖掘社区物质优势与文化优势,促进社区“有形资产”建设。社区的物质资源主要包括当地的气候环境、土壤、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以及“农林牧副渔”等产业资源。社区发展应该因地制宜,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适应并重视在地资源的

挖掘。“社区建设催化着扎根于本地生活和优先性的变迁过程……社区自己的优势或是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被视为核心所在。”[4]16比如在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地区就应在农业发展方面做文章,挖掘当地农民在农业方面的既有优势,并进行进一步的技术培育和提升。张和清教授的团队在云南绿寨的扶贫就是成功范例。在以渔业为主的渔村,则应充分发挥当地渔业优势,并进行一些产业化的运作以锦上添花。比如在广西北部湾的渔村,有人建议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发展休闲渔业[9]。若是在具有良好自然生态的村庄,则可以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资产建设。比如台湾地区一个名为“桃米里”的村庄以“生态社区营造”为方向,成功实现了从一个传统农村向结合有机农业、生态保育和休闲体验的教育基地转型,目前与日月潭一起被大陆游客所了解,成为大多数大陆游客赴台旅游的必去之地。[10]

除了社区物质资源的挖掘,在扶贫工作中,还要深入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品和文化项目,促进文化产业化,增加社区有形资产――经济资产。“优势视角在扶贫方法上更加注重个别化和差异化,符合当地社会文化背景和贫困群体实际需求成为衡量扶助方法专业性的重要指标[11]。文化资源的挖掘目前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已有较多实践,大多数以民族特色手工艺品及民族舞蹈、音乐等形式呈现,尤其在旅游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做得比较好。其实,其

他非少数民族地区也有各地独特的文化可供挖掘利用,或者即便文化特色不够鲜明,也可以盘活在地资源进行“文化深耕”。在此方面,日本的“造町运动”及台湾地区的“社区营造计划”值得借鉴。无论是日本的“造町运动”还是台湾地区的“社区营造计划”都特别重视“在地性”和“文化性”。比如?_湾地区山楂脚社区挖掘了红茶文化,再造了传统的红茶产业;桃米村重新认识到当地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利用青蛙、蜻蜓、蝴蝶等在地资源打造生态旅游产业。

2.提升社区社会资本,促进社区“无形资产”建设。谢若登的资产建设理论中的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个人信用、人力资本、文化资本、社会关系网络、政治资本等。社区中的无形资产就是指社区成员所拥有的上述资本。社区成员的人力资本等内容在上文已经加以讨论,此处着重对社区成员的社会关系网络建设问题进行讨论。加强社区成员之间社会关系网络的建设有助于提升社区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就是指社会连结,以及伴随而生的规范和信任。”[12]1普特南对意大利的研究发现,决定地区政府是否有效运作的重要因素是结社生活是否有活力,以及在这个区域里陌生人之间的信任程度。[12]7类似地,要想促进贫困农村社区的发展,除了各级政府自上而下的政策、资金的扶持以及提高村民个人的人力资本,还必须加强社区的人力资本建设,加强社区居民之间的连结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信任,这样才能使政策更有效地

执行,资金更高效地利用。那么,如何加强社区民众之间的连结和信任?可以运用社会工作的小组工作方法,帮助村民组成多种民间社会组织,通过在组织内的互动、交流,协商社区事务,共同探讨脱贫致富之路,同时还能提高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多例实践案例已经证明了社区居民自下而上的参与对推动社区发展的重要性。比如钱宁教授的团队在云南的扶贫实践中,通过建立社区议事会、社区文化夜校、妇女小组和农业技术小组、建立社区发展基金等多种草根组织,由村民自己推选负责人,自己组织活动,管理资金,协调生产、学习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村民们不再像开始时那样消极被动,而是能够积极参与商讨社区事务,自己组织起来解决社区问题,社区参与意识和能力显著提高[13]。社区居民最了解自身需求,只有充分发挥当地居民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他们的聪明才智,才能真正使扶贫工作满足他们的需求,不至于出现服务与需求脱节错位现象。需要强调的是,在农村社区人力资本建立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乡村精英的作用。有研究发现,乡村精英对地方内在资源与文化底蕴了解充分,在农村内源式扶贫,特别是关注贫困主体自我发展能力、探求地方特色反贫困路径的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14]。

(三)链接社会资源,促进多方合作

除了提升村民的人力资本以及促进社区资产建设,还要

发挥社会工作链接社会资源的功能,帮助村民建立外部的社会资源网络,推进村民与政府、社会、市场间进行有益互动。

1.及时了解政府和社会的有关扶贫信息,帮助村民与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实现有效链接。目前大多数贫困人口集中于边远地区,信息闭塞,对政府的扶贫政策及有关扶贫信息不能及时了解。扶贫者要及时向村民传达政府的扶贫政策,并在科学评估村民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传递相关扶贫信息,以帮助村民在就学、就业、医疗等方面获得政府资源与社会资源。近年来,一些国家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农村地区,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的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但在项目的选择、项目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国家意志占据主导地位,从项目实施的效果来看,出现了国家意志和地方政府的一些冲突。[15]之所以出现冲突,主要是这种自上而下的项目实施方式,未能对村民及社区的问题、需求和优势进行充分评估。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有一套严谨的程序,强调需求调查――问题分析――制定方案――实施方案――评估与跟进的动态评估与介入的规范性过程。在国家大力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介入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社会工作机构及其工作者应尽快深入贫困农村地区对当地进行

精准的需求评估,并以此为基础将政府及社会资源与村民的需求进行精准链接,从而达到精准扶贫的效果。 2.

及时传达市场信息,搭建城乡公平贸易平台。现代社会是信

息社会,信息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进行权力、利益交换活动的最重要资源。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农民由于信息的匮乏很难根据市场信息有效地组织生产,经常出现农产品大片滞销的状况,甚至有一些掌握信息的强势集团,通过对农民封锁信息,坑害农民,从中渔利。所以,增强贫困农民获取信息的意识、渠道和能力对其脱贫至关重要。社工在初期要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并向扶贫对象有效传达,之后要逐步培养他们获取信息的意识,拓宽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强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除了在信息方面的帮扶,社工还应帮助农民加强组织化,成立各种合作社,增强与城市工商业者谈判的能力。同时,社工还可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城乡之间搭建公平贸易的平台。比如“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通过在城市建立公平贸易的直销平台这种城乡合作式的扶贫策略在帮助村民增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6]。

参考文献:

[1]王思斌. 精准扶贫的社会工作参与――兼论实践型精准扶贫[J]. 社会工作,2016(3).

[2]宋丽玉,施教裕. 优势观点: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36-37.

[3]庞飞. 社会工作两种视角的比较分析[J]. 社会工作,2009(9)(下).

[4]丹尼斯?塞勒伯. 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

式[M]. 李亚文,杜立婕,译.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5]万艳. 贫困群体心理问题解决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D]. 吉林大学,2013∶20.

[6]李文祥,郑树柏. 社会工作介入与农村扶贫模式创新――基于中国村寨扶贫实践的研究[J]. 社会科学战线,2013(4).

[7]张和清,杨锡聪,古学斌. 优势视角下的农村社会工作――以能力建设和资产建立为核心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

模式[J]. 社会学研究,2008(6).

[8]迈克尔?谢若登. 资产与穷人――一项新的美国福利政策[M].高鉴国,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81-202.

[9]庞云云. 社会工作优势视角下的广西北部湾渔村社区发展探析[D]. 广西师范大学,2011∶25.

[10]陈统奎. 再看桃米:台湾社区营造的草根实践[J]. 南风窗,2011(17).

[11]李芳,向德平. 社会工作引领扶贫济困“精准”时代[N]. 中国社会报,2016-10-25 (002).

[12]大?l?哈尔彭. 社会资本[M]. 黄克先,黄惠茹,译. “国立编译馆”与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翻译发行,2008.

[13]钱宁. 农村发展中的新贫困与社区能力建设:社会

工作的视角[J]. 思想战线,2007(1).

[14]曾明,曾薇. 内源式扶贫中的乡村精英参与――以广西自治区W市相关实践为例[J]. 理论导刊,2017(1).

[15]谢冰雪. 资产为本视角下的社区发展――基于新疆H村社区发展项目的个案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

[16]张和清. 社会工作如何助力扶贫济困[N]. 中国社会报,2016-03-04 (004).

【责任编辑:张晓妍】探讨与争鸣探讨与争鸣

国内外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研究及建议

国内外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研究及建议

国内外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研究及建议 摘要:本文分析了国内外主要金融扶贫模式,包括日本农协金融扶贫模式、印尼小额贷款银行扶贫模式和我国政府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金融机构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产业金融扶贫模式、互联网金融扶贫模式等,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金融精准扶贫的主要做法,研究了我国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思想、金融产品创新、配套服务、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做好金融精准扶?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精准扶贫;金融供给;农村金融;农村信用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7(11)-0073-03 一、国内外金融精准扶贫模式比较及借鉴 (一)国外金融扶贫模式 1、日本农协金融扶贫模式。日本农协是一种合作性金融组织是促进“三农”发展比较成功的典型代表,承担向农村地区提供资金的职能。日本合作性金融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基层的是农业的金融组织、中层的是农业信用联合会(简称“信农联”)、最高位的是农林中央金库和全国信联协会。在日本农协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体系中,政府补助是推动农

协体系高效运作的重要保障,政府通过财政资金补贴和农业信用基金对农协进行支持,有效解决了农村地区资金短缺问题,并有效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不断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提升农民生活水平。 2、印尼小额贷款银行扶贫模式。 印尼人民银行(BRI)是印尼主要的国有商业银行之一,向印尼数百万农村居民提供了大量且可持续性的金融服务,同时在商业运作上也获得了巨大成功,印尼小额贷款银行模式主要特点:一是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是印尼BRI可持续运营的基础。资金来源包括资本金、财政资金和中央银行贷款、储蓄资金及银行间信贷等资金。二是建立了较完善的组织管理架构。从上到下包括小额信贷部、地区分行、地区支行、农村网点,印尼BRI共有4046个农村银行。三是建立了可持续运营能力较强的小额信贷模式。BRI小额信贷遵循利率市场化原则,但和非正规金融利率相比,小额信贷利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实际上在降低贫困农民贷款获得门槛基础上,也降低了其融资成本,同时也实现了BRI的盈亏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主要金融扶贫模式 国内金融扶贫方式较多,包括政府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金融机构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产业金融扶贫模式、互联网金融扶贫模式等。政府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主要由政府

农村发展模式探究

农村发展模式探究 现在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农村成为了我们能否真正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阻力。如何破解农村存在的问题,何种发展模式能真正带动农村的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重视而又必须深入探究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的现状 这些年随着我国对“三农”的重视,我国在农村发展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目前我国农村还存在一些问题急需我们重视和解决。 1.相对贫穷 从2002年到现在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都在三倍以上。而且不同地区的农民收入也有所差距,据统计,2011年我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地区是上海达到了16054元,最低的地区是甘肃仅有3039元,相差很悬殊。 2.增收缓慢 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收入确实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在这个时期之内,相比之下现阶段我国农民的增收速度是很缓慢的。1979-1988年这十年间我国农民收入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7.7%,而十一五时期我国农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8.3%。 3.科技落后 一直以来我们国家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就相当低。据统计2011年我国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为53.5%,而发达国家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都达到70%-80%,像英、法等国都已经达到90%。 4.人才匮乏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快速发展,我们需要的应该是有文化,善经营,懂管理的现代型农民,可是受城镇化,民工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民的人数在减少,我们所需要的的现代型农民更少。所以人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问题。 这些现象证明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的不是很理想。其主要原因是农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模式及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过低。如何破解这些难题,就需要我们找出一种好的模式来改变这种情况,以促进农村发展。 二、农村发展模式探究

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精准扶贫是我国新世纪扶贫战略的重大转型,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已经开始扶贫政策并取得了重大成就,而且在“十三五规划”中,精准扶贫计划成为会议重要内容之一。在这一背景下,论文就“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一题进行详细探究,首先简要介绍了我国扶贫政策的转变,其次指出了目前我国在扶贫这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后根据现存的问题提出了创新型的解决方案。 【Abstract】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s a major transformati on of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y in the new century. In 1980s,China began to help the poor and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And in the “13th Five-Year Plan”,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program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the conference. Under this background,the paper makes a detailed study on the topic of “Research on the Policy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China and its Innovation Path”. Firstly,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is briefly introduced. Secondly,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work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China are put forward. Finally,based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some innovative solutions are put forward. 标签:精准扶贫;扶贫政策;政策创新 1 引言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贫困问题一向是各种社会性质以及各种经济形式所面临的共同话题。但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有了显著提高,我国数以亿计的国民拜托了贫困生活,逐渐走向了小康生活,但是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地域辽阔,另外,我国北上广地区的繁荣发展,带动了周边城市经济的进步这就导致我国南北经济收入差距相对较大的特点,我国经济的发展处于相对失衡状态。因此,精准扶贫的开展能够更好地缓解贫困地区经济滞后问题,所以,精准扶贫的创新途径在目前扶贫政策研究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位置。 2 我国扶贫政策的演变及其挑战 我国农村贫困化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出现的严重阻碍社会发展的问题,是影响城市与农村共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由于不同地区的不同经济类型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因此,贫困整治政策也是不同的,我国经过多年的努力实践与探索,已经逐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扶贫体系,我国经济扶贫政策经历了以农村制度改革减少贫困的发展阶段、以貧困区域为主要对象的有计划的大规模扶贫政策、以解决群众温饱问题为目标的开发阶段的扶贫政策、以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活条件的巩固温饱问题的扶贫计划、提高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精准”扶贫计划五个阶段[1]。我国扶贫计划由“解决温饱问题”逐步提升到“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精准扶贫计划,体现出我国扶贫政策的目标更加明确、措施更加具体,适应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阶段特征,更加符合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实际

创新扶贫模式,充实“三支队伍”——农业产业扶贫经验总结-其他工作总结范文.doc

创新扶贫模式,充实“三支队伍”——农业产业扶贫经验总结- 其他工作总结范文 近年来,我市以贫困户增收和主导产业做强为基调,创新扶贫模式,充实“三支队伍”,唱响了产业发展带动增收致富的主旋律。 一、明晰思路,牵准“牛鼻子” 突出产业发展在脱贫攻坚中的优先地位、以贫困户脱贫为核心,以做强致富产业为支撑,以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载体,以70%以上贫困户聚焦到主导产业链上并依托产业脱贫增收为落脚点,推动全市农业产业扶贫取得实效,增强扶贫产业持续增收的发展后劲。 二、精准施策,做强“新引擎” (一)健全“一个机构”,强化组织保障。市县农业部门均成立了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落实了工作责任。市局健全了领导干部分片负责区县制度,一名局领导分片联系一个区县的产业扶贫工作,各司其职开展帮扶、暗访和督导,形成了激发能动性、增强整合性、注重动态性、把握精准性和提升廉洁性“五个助推”扶贫攻坚工作机制。与各区县农业部门签订责任书,分季度召开农业产业扶贫工作现场会,全面保障驻村农技员到村工作生活补助、培训费和意外伤害保险等工作待遇。 (二)完善“两个规划”,引领产业发展。一是因地制宜制定

市、县、村产业扶贫规划。认真摸排贫困户劳动力状况,对有条件、有能力发展产业的贫困户因户施策规划扶贫产业,形成了《贫困户到户产业规划表》,二是规划5万余名贫困人口发展产业或通过产业基金入股、土地入股等形式让其依附在主导产业链上,帮助其依托产业增收致富。 (三)优化“三支队伍”,确保帮扶到位。一是调整充实驻村农技员,为农业技术“把脉”。113个贫困村选派114名驻村农技员,对已脱贫村继续帮扶,严格工作考勤考核和工作督查。二是优化专家服务团,解决技术“梗阻”。全市94名专家组建专家服务团5个,根据农事季节、产业发展、贫困村和贫困户需求进村入户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三是组建巡回服务小组,开展“诊疗”服务。全市组建由县、乡421名农业技术人员人员组成101个服务小组,负责全市981个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非贫困村农业技术巡回服务。累计建立科技示范基地26个,培育科技示范户1653户,推广新技术、新品种130项,解决技术瓶颈41个(四)狠抓四个落实,增强工作动力。一是落实奖惩管理考核。市、区县农业部门分别与114名驻村农技员签订目标责任书,定期不定期组织开展督查考核,将农技员驻村帮扶工作纳入年终考核,推行领导约谈、“召回”或问责机制。同时对工作成效突出的进行表彰,2017年,旭阳镇马石村驻村农技员邱源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脱贫攻坚“五个一”驻村帮扶先进个人;推荐车正权等3人为2017年度全省优秀驻村农技员,由省脱贫攻坚领

产业扶贫

产业扶贫(合作社)案例 一、背景及概况 七里乡七里村位于衢州市区西北部,距离市区27.5公里处,全村共有3个村民小组,2个自然村,98户,312个人口,其中有党员10名。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以毛竹产业和外出务工等为主。由于群众思想观念落后、文化程度不高,对市场经济和经营策略缺乏足够的认识,根深蒂固的小农思想严重影响了农民的进程。因七里村主导产业柑橘受各种影响导致农民减收或者无收入,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在七里村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村民主任叶建华的带领下,于2009年从仙居引进蓝莓6000余株,把原有的12余亩柑橘全部砍掉,种上蓝莓,并且成立了柯城区云雾蓝莓专业合作社。 二、主要做法 1、以产业扶贫为契机,调整产业结构。产业扶贫是促进产业投资收益与贫困地区发展的双赢策略,是在新时期为投资者寻找发展机遇,为贫困者寻找致富道路、为社会寻找均衡安定的全赢政策。七里乡属贫困山区,七里村坚持把产业化扶贫作为扶贫到户、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全力打造“创业园+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引导贫困农民调整结构实现增收。柯城区云雾蓝莓专业合作社于2009年3月成立,采用“创

业园+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由七里乡大学生创业园统一经营、管理,着力打造“蓝莓种植示范基地”。 2、强化龙头带动,提升产业发展后劲。七里村在合作社发展的同时,也逐渐将发展重点转移到带动产业,帮助农民致富上来,为了更好的让农民掌握蓝莓种植技术,提高蓝莓产品的竞争力和技术含量,柯城区云雾蓝莓专业合作社邀请区林农业局高级农艺师以及区科技局专业人工来七里村免费对农民蓝莓的管理、蓝莓的采摘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性的培训,使更多的农民参与到这一事业当中。 3、发展其他扶贫产业,帮助农民增收。在蓝莓采摘淡季,同样在七里村党支部书记、村民主任的带领下,根据七里村的实际情况,租赁大量田地进行黑木耳的种植,同样采用“创业园+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 三、创新成效与作用 1、蓝莓基地和黑木耳基地不断扩充。 3、开展党员服务承诺活动,积极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机制。金盛百香果专业合作社党支部按照“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小组建在致富项目上,党员示范岗设在创业岗位上”的思路,按照每个党员的特长和爱好,根据产业实际,党员“公开承诺”职责和目标,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党员示范基地”等创先争优活动,党员从自身实际出发,发挥特长,量力而行,由党员自愿提出承诺事项,制定承诺的目标、

农村发展模式思考

农村发展模式的思考 一开始将本文的题目定为《农村发展模式的思考》主要原因是,我希望自己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去看待回农村发展的问题,即不仅自己可以致富,而且还能以点带面,使多个产业都具有一定的经济规模,带动整个村里的村民一起致富,并且在政府的支持下,对乡镇的整体经济进行规划、调整和扶持,使这个村庄往更高层次去发展。 一、农村发展模式 带着这样的想法,我首先是去了解了各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向成功者学习!即先在中国范围内找几个比较成功的村。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华西村、南街村和小岗村(在我的脑海里,我一直以为小岗村是非常成功的典型)。希望通过分析这三个村的经营模式,来学习和借鉴一些经验,最好是能复制到自己所在的村庄——很明显这是非常天真的想法,甚至连模仿都是奢侈。 1、华西村、南街村和小岗村 据了解,新农村建设中的华西村、南街村和小岗村经营模式分别为政府主导型(苏南模式,以发展乡镇集体企业为主的地方政府推动型模式)、集体经济主导型(南街村模式,由“能人”企业家与村政府领导人组织资源)和家庭分散型(小岗模式,通过完善农村土地制度组织资源)经营。从发展梯度上看,3个地区分别展示了我国农村发达地区、次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差别,反映了我国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从产业结构上看,3个地区分别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反映了目前我国农村发展的不同格局。(参考文献:新农村建设模式的比较研究及其启示——以华西村·南街村和小岗村为例)。华西村、南街村和安徽凤阳小岗村是非常成功的模式,后来才知道前两个村施行的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小岗村则是政府造出来的用新闻粉饰出来的所谓承包到户的“成功典型”。我非常失望,集体经济肯定不是说我们想搞就搞,承包到户涉及土地流转等问题,现状又这么不乐观,所以根本不是什么可以借鉴的成功典型。 2、“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

优势视角下农村精准扶贫模式创新路径探索

优势视角下农村精准扶贫模式创新路径探索 摘要:精准扶贫是我国当前扶贫攻坚战的战略导向。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关注个体及社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注重激发案主的主体能动性和抗逆力,与精准扶贫强调参与各方的能动性、注重脱贫效果的持续性等理念具有内在的契合性。优势视角具有降低负面标签效应、避免扶贫对象被客体化、充分利用有效资源等优点。通过对扶贫对象个体开展“优势视角”教育进行精神扶贫,并依据各自优势进行分类技能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本;挖掘社区资源与优势,推动社区资产建设;链接社会资源,促进多方合作等路径,将优势视角融入农村扶贫工作,能够使贫困群体更快更彻底地摆脱贫困,推动精准扶贫模式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精准扶贫;优势视角;赋权;资产建设;链接资源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8)03-0046-0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农村进城隔代教养的祖辈老人生活困境与干预模式研究” (17YJC840042);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精准与有效:社会扶贫的理念创新及其实现路径”(201610304010Z)

阶段性研究成果;南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高梅书(1974- ),女,江苏响水人,南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社会工作;季甜甜(1996-),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管理学院学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工作在扶贫工作中的作用。民政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2017年6月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该《意见》以助力脱贫攻坚为目标,以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发挥作用为核心,提出了一系列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政策措施,为社会工作助力脱贫攻坚提供了制度指引。在脱贫攻坚阶段,精准扶贫成为关键词。精准扶贫是反贫困系统的综合实践过程,它更强调参与各方的能动性实践。精准扶贫要把目标的精准考量同效果意义上的精准联系起来,即脱贫效果要有持续性[1]。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强调对案主的需求、特点和优势进行科学评估,激发案主的能动性,在对话与合作中促进案主的自我成长和改变。可见,优势视角与精准扶贫的理念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因此,本文尝试将优势视角引入农村扶贫社会工作,阐述其基本理念、在扶贫工作中的优势及实践路径,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学界对优势视角扶贫模式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从而推动精准扶贫模式的创新发展,让贫困群体更快更彻底地摆脱贫

关于金融精准扶贫实施方案

关于金融精准扶贫实施方案1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 〕25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 〕17号)、《关于全面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银发〔20 〕65号)、《关于以改革创新精神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黔党办发〔20 〕23号)和《关于印发〈贵州省信贷支持精准扶贫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黔扶通〔20 〕64号)等文件精神,探索建立财政扶贫资金、金融信贷资金与贫困户生产经营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完善小额贷款扶贫机制,有效缓解建档立卡贫困户生产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增加贫困户收入,结合我州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支撑,积极探索金融扶贫的有效路径,在建立扶贫产业融资项目库和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的基础上,以小额信用贷款为载体,以支农再贷款和扶贫贴息为杠杆,以推动落实农户贷款税收优惠、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等政策为激励手段,以建立县级风险补偿机制为风险防范措施,通过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鼓励金融机构针对信用度较高的农村贫困人口开展免担保小额贷款,充分发挥扶贫资金撬动信贷资金的杠杆作用,提高金融机构积极性、提高贫困农户贷款覆盖率、降低贫困农户融资成本、融合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和精准扶贫,有效帮助贫困户更好更快实现增产创收、脱贫致富目标。 二、工作原则 (一)产业扶持原则。坚持以产业发展为引领,发挥扶贫农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围绕“肉羊、蔬菜、核桃、甘蔗、薏仁、油茶、中药材、精品水果等重点产业,大力实施“6155”工程,丰富产业内容,延长产业链条,扩大产业规模,着力打造我州山地特色农业。 (二)贫困户优先原则。对有融资需求的建档立卡贫困农户、扶贫农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优先贷款、利率优惠,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金投入效益。 (三)信用贷款优先原则。对信誉良好的建档立卡贫困信用农户给予免担保、免抵押小额信用贷款,同时积极引导融资性担保机构为扶贫开发提供融资担保,降低担保费用。贷款发放以贫困户受益为前提条件,与增加贫困户收入、解决贫困户发展问题紧密结合,主要解决贫困户发展生产资金瓶颈问题。 (四)自愿公平原则。开展扶贫信用贷款工作要充分尊重贫困户意愿,由贫困户自行决定是否申请贷款;尊重金融机构的自主经营地位,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按照商业原则参与扶贫贷款工作,提高服务水平。 (五)龙头带动原则。通过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市场竞争优势产业化扶贫农头企业,形成一批支撑县域经济、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致富的产业化企业,达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目的。 (六)试点先行全面铺开的原则。根据州内产业发展现状,选择乡(镇、街道)扶贫工作机构健全的兴仁、安龙、贞丰等县作为我州扶贫小额信用贷款试点县;其它县(市、试验区)可根

产业扶贫年度工作总结

产业扶贫年度工作总结 ----WORD文档,下载后可复制编辑修改---- 【说明】产业扶贫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的扶贫开发过程,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以下是作者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和市产业扶贫工作会议、全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专项整改动员布置会议精神,充分认识到脱贫攻坚重在产业,成在产业,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增收的重要抓手。我县紧紧牵住绿色产业这个“牛鼻子”,立足霍山特色资源,创新多种模式、采取多种渠道引导、鼓励有条件的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扩大特色产业扶贫覆盖面,为全县贫困户脱贫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特别是在市农委8月中旬和9月下旬二次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专项督查后,我委针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认真制定了整改措施,逐条落实到位。现将我县20xx年度产业扶贫工作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组织领导开展情况:一是成立专门机构,确定专人负责。县扶贫开发领导组下设一个产业扶贫工作组,组长由农委一名副主任兼任,农委抽6人、林业局4人、中药材发展局2人、茶蚕办4人组成工作组成员,并设有专门办公室,有4名同志常驻办公。同时又成立了县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领导组,组长由农委主任兼任,在农委内下设一个专门扶贫办公室,抽二名同志专职负责日常工作。二是抓好谋划,立足产业这个脱贫之基,统筹谋划特色产业发展、政策设计、工作布署,为县委政府当好参谋。出台了《霍山县特色种养业扶贫工程实施方案》与《实施细则》,编制了霍山县特色种养业20xx年度扶贫工作重点与分月工作计划,协助43个贫困村制定产业脱贫计划,逐户量身定制脱贫措施,稳定和深化产业扶贫政策。三是抓好调度,通过召开调度会、定期通报、信息交流等措施,推动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四是抓好协调,对于产业扶贫推进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能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争取各相关部合支持与配合,形成产业扶贫的强大合力。20xx年上半年全县召开了二次产业扶贫现场观摩会,5月份还专门开展了产业扶贫工作专项检查。8月下旬和10月下旬,针对市农委二次督查反馈情况进行了二次专项整改。

创新产业扶贫模式 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蒲城县产业扶贫新模式调研 来源:综合处日期: 2017-12-20 作者:秘书处 蒲城县作为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目前有119个贫困村、1.5万户5.1万贫困群众需要脱贫,其中有产业发展意愿和能力的10318户37145人。脱贫攻坚启动以来,通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建立了领导小组议事、信息台帐、专项督查等工作机制,形成了县镇干部“321”包联帮扶责任体系。按照“六个一批”要求,在统筹抓好教育、搬迁、兜底保障的基础上,蒲城县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谋划,以龙头企业为牵引、以新型经营主体为纽带、以园区建设为基础,一手抓产业帮扶,一手抓合作组织建设,积极探索出“产业联结”、“产业菜单”等产业扶贫模式,走出了一条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和集体经济积累壮大的“双赢”路子。截止目前,全县选定参与企业和新型经济组织45个,建成或在建产业园区(基地)45个,帮带贫困群众3015户10913人,指导自主发展产业650户2379人,光伏扶贫614户2279人。 一、创新产业扶贫模式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产业扶贫的关键就是培育发展能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致富产业。脱贫攻坚开展以来,蒲城县坚持县委统一领导,镇党委统筹主抓,村支部全力攻坚,党员干部全面参与,一村一策、因村施治,一户一策、户户不同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村级党支部在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在苏坊、龙阳等地的产业扶贫中做了有益尝试,形成六种有效的产业扶贫模式。

一是以苏坊镇桥绒村为代表的“镇政府+产业园区+新型经济组织+贫困户”带动扶助模式。该模式成为农业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扶贫样板,充分发挥了政府在脱贫攻坚中的主导作用。以10000余亩的苏坊现代农业园区为依托,由镇政府负责建设产业园区,村集体负责管理园区公共事务,专业合作社分区域按照统一培训、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加工、统一回收、统一销售“六统一”标准进行生产指导,由贫困户或产业能人进行生产劳作。 具体来说,园区由镇政府争取资金,建成主干路、生产路硬化、滴灌配套、绿化等基础设施,并跨村完成1780亩核心区建设。桥绒、党定、苏坊三个村“两委”具体负责园区管理,已建成温室大棚272座、无支架大棚553个,分别由田运果蔬、佳宏尚品、绒乐瓜菜、农乐原瓜菜四个专业合作社实行分区域管理,由产业能人租赁使用,贫困户以5万元贴息贷款、流转土地入股或以土地租金价入驻园区从事生产劳作。以现价计,贫困户每年每棚可收入3万元,并可获得入股分红收益4000元,当年即可实现脱贫。 该模式实现了财政扶贫资金的资本化运用,村集体可收取1600元/年的承包费,除去土地租金,三个村集体每年可获收益13万元。村集体收益由镇“三资办”统一监管,用于帮助贫困户脱贫和发展村级公益事业。例如,桥绒村为了帮助贫困户脱贫,特别制定了扶持政策,对贫困户,每个无支架大棚补助5千元、日光温室补助2万元,第一年地租全免等,减少了贫困户的生产成本。目前,每个棚的收入至少在2万元以上,三年实现全村328户贫困户脱贫任务。

关于扶贫模式单一化的探索

关于扶贫模式单一化的探索 近年来,我国根据扶贫形势的变化,及时引入新的扶贫理念,调整扶贫思路,改进扶贫方式,探索出了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的多种有效组织模式。探索符合贫困地区实际的扶贫模式,努力减少贫困人口,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差别式扶贫是新阶段扶贫到户的有效途径,是新形势下努力减少贫困人口的有效措施,是加快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一、对新时期扶贫模式的有益探索 差别式扶贫就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扶贫模式。它包括两层涵义:即根据农户不同的贫困原因,实行有针对性的扶持措施;按照农户不同的贫困程度,对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绝对贫困户和低收入户制定不同的扶贫标准,扶贫资金重点向贫困人口倾斜。二是定好项。坚持“政府引导,因地制宜,群众选项,专家论证”的原则,把项目的选择权交给群众,召开群众会议开展讨论,让群众自己说思路、选项目,然后把需要扶持的项目按照轻、重、缓、急分类汇总,组织专业部门技术人员进行实地考察,对群众初步确定的项目进行科学论证,最终确定扶贫到户具体项目。三是分类扶。坚持贫困户优先和重点扶持的原则,召开村组干部、村民代表会议,对已确定的扶贫项目制定差别式扶贫方案。 一是破解了扶贫项目难以落实到贫困户的问题。以前,扶贫项目难以落实到贫困户的原因,主要是扶贫对象不够明确具体,农村贫困户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看得见,摸不着,贫困户多数都是通过村组干部指定的,有些项目自然就落到了“关系户”、“人情户”头上。实施差别式扶贫到户,首要任务是对农户按照贫困程度进行分类,对低收入户和绝对贫困户进行甄别。 二是焕发了贫困户极大的建设发展热情。差别式扶贫立足于落实贫困农户的项目选择权、实施参与权和效果的受益权,用政策激励和引导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让贫困农户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建好项目,实现脱贫致富目标。 三是解决了贫困户建得起、建得好项目的问题。实施差别式扶贫政策,提高对贫困户的资金补助标准,能有效地解决贫困户建得起和建得好项目的问题。 四是促进了贫困地区社会和谐稳定。以前,部分贫困户因多种原因没有得到扶贫项目,在心理上很不平衡,对村干部和得到项目的农户有强烈的抵触和怨恨情绪,群众扯皮闹事、上访告状的比较多,村干部威信较低。实施差别式扶贫政策以后,多数贫困户得到了国家扶贫项目,村干部和能人大户真心实意的帮、传、教,为贫困户解决各种困难,得到了他们的信任和拥护,许多长期积累的矛盾得到有效化解。 三、对完善新时期扶贫模式的建议 一是工作保障压力大。差别式扶贫到户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缺少必要的工作经费。二是部分干部群众思想有障碍。扶贫搬迁、沼气建设等项目,省里有明确统一的扶贫标准,基层政府没有资金配套,致使这些项目难以实施差别式扶贫政策。为此,我们有以下几点建议: 1、进一步提高对差别式扶贫到户重要意义的认识。紧紧瞄准贫困群体予以扶持,是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扶贫资金到了村里如何使用,不同的群体有

(发展战略)要如何发展农村经济

论如何发展农村产业化经济 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农村经济发展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的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村经济发展工作是各级政府、各个农村工作者都在思考的课题。农村经济的发展从“农”字的外面看是“政策、科技、投入”的结合,而从经济本身发展来思考,应当是“投资、消费和出口拉动”的合力。农村经济要达到发展的目标,做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社会安定和谐”,促进“富民强村、科学跨越”的步伐。如何让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迎头赶上,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现在通过对农民整体素质偏低,高成本、低产出的传统农村发展经济的模式,小生产与大市场的不适应的现状分析,认为发展特色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是农村经济走出发展困境的必由之路,并就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对策。 一、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粮食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基础,必须努力保持粮食供求的“紧平衡”是国家的策略。农村经济要发展,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是主要的方面。 一是要运用好国家的价格和补贴“两个杠杆”,提高农民特别是种粮农民的积极性。“粮食直补、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和粮种补贴”三项种粮补贴对农民进行的补贴,是国家的一项长

期政策,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向主产区倾斜,国家对种植粮食的财政奖励力度也进一步加大。 二是要用强化科技进步和农田基本建设“两个手段”,为农村粮食生产服务。要充分发挥农村农业科技资源现有的优势,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不断加强现有科技成果推广,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农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同时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实施新增粮食产能建设规划高标准粮田、推广保护性耕作,巩固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和沃土工程等重大项目的建设。 三是要在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前提下搞好农村的土地流转。历次农村改革的核心,都是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标准的,这是生产各要素中最突出和最活跃的部分。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而土地流转是土地规模经营的基础。因此做好土地流转工作,一是自愿、二是依法、三是有偿,在用途不变,不能强制的前提下,要做好土地流转和土地规模经营的示范带动效用,对流转不动的土地要用“规模经营效益”的办法逐步引导。 二、切实大力推进农村产业化经营 农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农村现代化经济要求农业要产业化,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产业化的要求来改造传统农业,实现由传统农业向

创新产业扶贫 实现融合共赢

创新产业扶贫,实现融合共赢 一只公羊要配几只母羊?中国这对于养羊户来说是个常识,正常比例是1∶20左右。 河南一位通过5万元扶贫贷款养羊的贫困户对此并不熟悉,40多只母羊才配了一只公羊,导致一部分母羊怀不上小羊羔,只好将空怀母羊低价卖掉。新生小羊体质孱弱,这也是因为贫困户不清楚母羊怀孕时要添加蛋白质等营养饲料。 同村另一些贫困户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养羊,技术培训、防疫、饲料、回收等都由企业负责,贫困户只要按照企业标准饲养,取得了成功。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在河南调研产业扶贫时了解到的这件事令他感触颇深。?可见,产业扶贫模式相当重要,能力较弱的贫困户养几只羊还可以,规模大了,技术和管理上就会出现很多纰漏,难以通过产业脱贫致富,甚至还会为此背上债务。? 产业发展是脱贫的重要引擎,但如何成功地发展脱贫产业,使其成为贫困户?会生蛋的鸡?,需要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和办法,多角度、多领域探讨扶贫模式,循因施策,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实现精准脱贫的可持续性。 抱团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合作成功 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精准扶贫?的重大方略,精准脱贫

主要途径中?五个一批?首要的就是产业扶贫,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 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雷明对精准扶贫方略的真正涵义有着更深一层的理解,他对《经济》记者说:?精准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准,由大水漫灌改为效率更高、定位更准的扶贫,包括对贫困人员、实施的方法、策略的提升;二是精,各参与主体要由动员转变成自觉自愿的行动,考验的是机制模式服务是否符合市场的需求,进入良性运行;三是久,要保障扶贫产业是长期的、可持续的,不能离开帮扶的支撑又回去了,要让脱贫产业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其中,实现贫困户的持续性增收挑战性最大,这也是我国提出千年发展目标中的重要部分。 ?首先,现在的市场条件与以往大不一样,以前贫困地区农民温饱都没解决,扶贫项目多用于生产粮食供自己消费,现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贫困地区的产品需要在市场上实现更多价值。其次,目前很多农产品都是过剩的,市场上都是农业新型主体,拥有很强的竞争力,让贫困农户以单门独户的方式与他们竞争难以成功,很多简单的产业扶贫模式多是半途而废。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创新,让贫困户与市场主体合作,在产业链中做能做的事,把技术、管理、市场等交给专业的主体去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获得收益。?汪三贵对《经济》记者说。 对此,雷明强调:?产业扶贫的对象是具备劳动能力的对象,

国内外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研究及建议

国内外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研究及建议 摘要:本文分析了国内外主要金融扶贫模式,包括日本农协金融扶贫模式、印尼小额贷款银行扶贫模式和我国政府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金融机构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产业金融扶贫模式、互联网金融扶贫模式等,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金融精准扶贫的主要做法,研究了我国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思想、金融产品创新、配套服务、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做好金融精准扶?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精准扶贫;金融供给;农村金融;农村信用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7(11)-0073-03 一、国内外金融精准扶贫模式比较及借鉴 (一)国外金融扶贫模式 1、日本农协金融扶贫模式。日本农协是一种合作性金融组织是促进“三农”发展比较成功的典型代表,承担向农村地区提供资金的职能。日本合作性金融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基层的是农业的金融组织、中层的是农业信用联合会(简称“信农联”)、最高位的是农林中央金库和全国信联协会。在日本农协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体系中,政府补助是推动农

协体系高效运作的重要保障,政府通过财政资金补贴和农业信用基金对农协进行支持,有效解决了农村地区资金短缺问题,并有效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不断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提升农民生活水平。 2、印尼小额贷款银行扶贫模式。 印尼人民银行(BRI)是印尼主要的国有商业银行之一,向印尼数百万农村居民提供了大量且可持续性的金融服务,同时在商业运作上也获得了巨大成功,印尼小额贷款银行模式主要特点:一是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是印尼BRI可持续运营的基础。资金来源包括资本金、财政资金和中央银行贷款、储蓄资金及银行间信贷等资金。二是建立了较完善的组织管理架构。从上到下包括小额信贷部、地区分行、地区支行、农村网点,印尼BRI共有4046个农村银行。三是建立了可持续运营能力较强的小额信贷模式。BRI小额信贷遵循利率市场化原则,但和非正规金融利率相比,小额信贷利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实际上在降低贫困农民贷款获得门槛基础上,也降低了其融资成本,同时也实现了BRI的盈亏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主要金融扶贫模式 国内金融扶贫方式较多,包括政府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金融机构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产业金融扶贫模式、互联网金融扶贫模式等。政府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主要由政府

辩论赛扶贫的理论、模式、难点、途径

扶贫的理论、模式、难点及路径 一、扶贫的主要理论 国外学者对扶贫开发问题的研究早于我国,他们称之为反贫困理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系统。 1、纳克斯提出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纳克斯(Nurkse)在他的《不发达国家资本的形成》一书中认为,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经济中存在着两个恶性循环,一个是因为低收入而导致低储蓄、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再到低收入;一个是低收入导致低购买、低投资、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再到低收入。这两个循环相互作用,阻碍了经济发展,使得发展中国家一直处于经济缓慢发展和难以摆脱贫困的境地。纳克斯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发展经济,走出贫困,就一定要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国民储蓄能力,进而促进资本的积累与形成。该理论指出了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主要原因,也为这些国家摆脱贫困指明了方法,但由于过于强调储蓄和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功用而受到非议。 2、纳尔逊的“低水平陷讲”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基本处在维持生命或者接近这一水平的均衡状态,也就是所谓的“低水平均衡陷讲”。他认为当人均收入低于人均收入这一理论值时,国民经济收入的增长就会被比国民经济收入增长更快的人口增长所抵消,从而使得人均收入倒回到维持生命的阶段;而当人均收入大于人均收入这一理论值时,国民经济收入增长又超过了人口增长,人均收入就会相应增加;然而一旦国民经济收入水平下降到与人口增长水平一致,那么这两者之间就会达到一种新的均衡。故在最低人均水平增长到人口增长率相等之间,就存在着所谓的“低水平均衡陷讲”。该理论分析了资本不足、人口增长过快对经济增长的阻碍,强调了资本积累和形成对摆脱“低水平均衡陷讲”的决定性作用。 3、舒尔茨的促进人力资本形成理论 1960年舒尔茨在著名的《人力资本投资——一个经济的观点》的演说中提出:经济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最重要的是人的因素。他还认为人的质量水平决

创新产业扶贫机制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扶贫对于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扶贫开发中,我区各地从实际出发,大力推进以特色农业、资源型工业、民族和边关旅游、劳务经济等为主的产业扶贫,并根据自身自然条件、要素禀赋、经济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市场变化特点,积极探索创建多种产业扶贫新模式,在提高扶贫开发质量和效益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必须进一步发挥产业扶贫的重要作用。 从我区实际看,目前制约产业扶贫的问题主要有:产业扶持资金投入不足,特别是后续资金不到位,影响产业培育和持续发展;龙头企业培育扶持不够,数量少、规模小、示范带动能力不强;产业化基地建设推进不平衡,一些贫困地区始终未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基地,规模效益不显现;产业项目与市场不衔接,市场竞争力弱;产业扶贫创新机制不完善,等等。要把创新产业扶贫模式作为完成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目标任务的重要举措,在发展产业扶贫中促创新,在创新中谋产业扶贫大发展。为此,应努力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加快扶贫产业发展,夯实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基础 精心编制我区产业扶贫规划,确立具有我区优势和特色的产业发展类别、扶持项目,发挥产业扶贫的最大效应。特色农业和特色旅游业是农民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的主要来源,要下大力气壮大我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推动“万元增收工程”,集中力量在种植业、养殖业和林业等培育一批千百亿元产业,打造“万元片区”“万元村屯”“万元示范农户”,示范带动周边贫困农户发展。加强旅游开发规划引导,对贫困地区山水风光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带动旅游相关的餐饮、旅馆、电信、交通等传统服务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拓宽旅游扶贫的发展空间,增加旅游产业的带动效应。 抓好产业项目开发,培育贫困群众增收的新增长点 项目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发展一个好的入户产业项目,是帮助农户实现快速增收、稳定增收、持续增收的有效措施。要以市场为导向选好产业项目,努力做到户户有产业、村村有项目。在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方面,大力发展粮食、蔗糖、水果、桑蚕、蔬菜、茶叶、中药材、生猪、家禽、渔业、肉牛、肉羊、肉兔等重点产业,促进产业标准化建设;在发展非农产业方面,大力发展缫丝、制药、剑麻、木片加工等农林产品加工项目,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等专题旅游项目,以及发展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民族传统美食、农副土特产品开发项目。通过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等扶贫产业模式,把有特色、有优势、有市场的产业开发项目发展起来,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立足本地实际,探索创新产业扶贫模式的实现路径

金融精准扶贫工作计划

金融精准扶贫工作计划 【篇一:银行精准扶贫工作总结】 双包双促精准扶贫工作汇报按照县委、县政府安排,我局包抓*** 村的“双包双促”精准扶贫工作,现对我局包扶工 作汇报如下: 一、当前工作开展情况一是成立机构,确保扶贫责任精准。全县“双 包双促精准扶贫”工作部署之后,***高度 重视,及时召开会议,精心安排部署,成立了局长任组长,三名副 局长任副组长,局班子其 他成员和局属各股室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双包双促精准扶贫” 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 组下设办公室,落实了专人具体办公,并抽调2名干部长期驻村开 展工作。二是调查摸排,确保扶贫对象精准。村上在2013年新一 轮扶贫开发调查的过程中,已经 作了大量调查工作,在此基础上,***先后三次派出工作人员,深入 到***村对一百多户贫困 户家里进行了调查核实,最终识别出全村共有***户***人符合精准扶 贫条件,并对第一批*** 户帮扶对象名单和首批扶贫贷款***户名单进行了公示,为下一步精 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奠定了 工作基础。 三是科学规划,确保扶贫项目精准。在摸底调研的基础上,我局及 时制定了《***村双包 双促精准扶贫实施方案》,确定了以******龙头,高山村组发展核桃、牛羊养殖业,川道村组 发展商贸劳务的产业发展思路,并对未来三年全村的基础设施、产 业发展、社会事业、居住 环境、人力资源等五个方面的项目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目前规 划文本已经完成。四是干部包抓,确保示范带动精准。按照科级领 导帮扶2户,一般干部帮扶1户的要求, 采取抓点带面,示范带动的模式,首轮由***、镇、村干部共包抓42 户精准扶贫示范户,协 助贫困户选准项目,提供技术,发展产业,协调***银行为符合条件 的贫困户配套3-5万元的

精准扶贫政策下产业扶贫模式评价及成效调研

精准扶贫政策下产业扶贫模式评价及成效调研 1.项目实施情况 产业扶贫是开发式扶贫的核心内容。借全国扶贫攻坚战的契机,本次调研地四川省遂宁市桂花镇按照市区相关要求,结合贫困村实际情况,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助力精准扶贫,为产业发展增添后劲。桂花镇在2016年与2017年桂花镇曾有的五个贫困村中的金井村、瓦窑村与响堂村陆续退出贫困村序列。其中2018年计划燕窝村退出贫困村序列。 为深入了解桂花镇的扶贫模式,学习当地优秀的扶贫经验,本团队通过访问桂花政府及问卷走访贫困村及贫困户的方式,获取详细信息及数据,分析产生调研结论及相关建议,借以希望为当地产业扶贫助力。此外,活动过程中,团队积极通过网络媒体进行宣传,扩大影响力。 2.调研结果 2.1扶贫成果 (1)拥有一套完善的帮扶体系 桂花镇贫困村实行“五个一帮扶”,即每个贫困村要求有一个联系领导、一个帮扶单位、一个第一书记、一个驻村工作组、一个驻村农技员。政策方面包括易地搬迁、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扶贫基金用于教育扶贫、医疗救助、信用社小额贷款以及产业扶贫。通过这些扶贫政策和资金扶持,桂花镇努力使贫困户达到脱贫标准,做到“两不愁三保障”。 (2)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贫困户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桂花镇坚持以精准扶贫为手段,多措并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实地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各贫困村已修建或正在修建文化室和卫生室,村内广播电视、光纤网络实现全覆盖,各村均新建村道路、产业道路,并新建整治渠道及堰塘,保障了生产生活用水和用电。 (3)特色产业带动,促进村经济发展 通过走访以及村干部介绍,我们了解到桂花镇除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还着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首先,通过流转土地,引进产业发展规模化田藕种植、花椒种植,获得村集体收入。其次,桂花镇还与可士可公司建立合作,开展可士可四季橘香有机农业连片扶贫开发示范区项目,促进当地增收。另外,通过当地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