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春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八单元文明探源第三课中华文明探源第二框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同步测试(

2020春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八单元文明探源第三课中华文明探源第二框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同步测试(

2020春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八单元文明探源第三课中华文明探源第二框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同步测试(
2020春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八单元文明探源第三课中华文明探源第二框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同步测试(

第二框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

[见学生用书P95]

1.古代传说

(1)我国古代流传着大量有关人类起源和古代先民事迹的神话与传说,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

(2)也有关于早期社会的很多传说。其中,炎帝、黄帝等是最为著名的传说人物。

2.炎帝、黄帝的贡献

3.考古发掘和古代传说对我们了解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的意义

考古发掘和古代传说相互印证,都是很重要的历史资料,可以从不同侧面揭示历史事实,帮助我们了解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的发展与沿革。

4.华夏族的形成

(1)时间:距今__五六千年__前。

(2)形成:

①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__部落联盟__时期。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如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起来,打败了东方强大的__蚩尤部落__。

②后来,两个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__华夏族__。炎帝和黄帝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5.尧舜禹时期

(1)禅让制:尧、舜、禹都是我国古代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都是通过__禅让__的方式成为首领的。这种部落联盟__推选首领__的办法,历史上叫作“__禅让__”。 ◆思维延伸

尧――→禅让制舜――→禅让制禹――→世袭制启

(2)大禹治水:

①背景:尧舜的时候,黄河流域洪水泛滥,造成严重的灾害。舜任用__禹__去治水。

②方法:禹采用__疏导__的方法,使平地的积水注入江河,再流入大海,领导人民最终治服了洪水。

③优秀品质:“三过家门而不入”的__忘我奉献__精神、坚持不懈的顽强意志和积极开拓的创新精神等。

6.夏朝的建立

(1)背景:禹做部落联盟首领时,社会生产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2)建立:约公元前__2__070__年,禹建立__夏王朝__。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一、选择题

1.歌曲《龙的传人》中,有这样一句歌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作为龙的传人的汉族,其前身是( D )

A.戎族B.鲜卑族

C.蚩尤部落D.华夏族

2.如图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一位著名的部落首领。下列有关该部落首领的传说,正确的有( A )

黄帝

①他联合炎帝,打败蚩尤部落②他创造了文字③他教人们打井,发明车船④他发明养蚕抽丝技术

A.①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③④

【解析】②④说法有误,黄帝让其下属官员发明文字,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3.如图是黄帝陵套票中的一枚。下列叙述不适宜作为该邮票注释的是( B )

A.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

B.曾与炎帝大战于涿鹿

C.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会建造宫室,制作衣裳

【解析】在涿鹿之战中,黄帝和炎帝联合起来打败了东方强大的蚩尤部落,B项说法错误。4.浙江出土的丝织品残片和黄河上游地区出土的绳纹、蚕纹陶器,证明当时的人们已懂得( A )

A.纺织、养蚕B.纺织、造船

C.纺织、打井D.狩猎、生活

5.某旅游团要去祭拜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们应该去( B )

A.大禹陵B.黄帝陵

C.秦始皇陵D.孙中山陵

【解析】炎帝和黄帝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B项符合题意。

6.“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周易》中的这句话反映了传说时代炎帝时期出现的社会现象是( D )

A.教人农耕B.发明医药

C.发明陶器D.开辟集市

【解析】从题干中的“市”“货”“交易”等关键词可以看出,炎帝时期开辟了集市供人们往来贸易。D项符合题意。

7.下列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首领,是通过“禅让制”推选出来的有( B )

①炎帝②黄帝③尧④舜⑤禹

A.①②③B.③④⑤

C.②③④D.②④⑤

8.“带你走向古老的洪荒神话”,这句旅游景点的宣传标语可能出自( D )

A.半坡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D.大禹陵景区

9.“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国人这样亲切地赞颂黄河的最主要原因是( A )

A.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B.黄河灌溉了大批良田,造福了两岸人民

C.我们的祖先全靠黄河的养育

D.中华民族早期的形成和发展全部在黄河流域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07年4月18日上午,万众瞩目的炎黄二帝巨型塑像落成庆典在郑州黄河岸边炎黄广场隆重举行,海内外各界人士三万多人参加了庆典。炎黄二帝塑像高106米,单眼长3米多、鼻高8米。以山为体,山人合一,浑然天成。塑像左侧为炎帝,广额淳朴,智慧慈爱,右侧为黄帝,威武刚强,气宇轩昂。炎黄二帝塑像包容了中华民族的崇高品质,体现了不屈不挠、勤劳勇敢和开拓并进的宏伟气概。它的建成,将会大大增强全球华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1)炎帝和黄帝被炎黄子孙尊称为人文初祖。人们为什么这样称呼他们?

【答案】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形成的部落联盟是后来华夏族的主体。

(2)炎帝和黄帝巨型塑像为什么建在黄河岸边?

【答案】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生活于黄河流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3)今天我们建造炎帝和黄帝巨型塑像有什么意义?

【答案】示例:对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华夏文明,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自豪感,团结所有炎黄子孙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言之有理即可)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材料二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材料三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传说时代哪种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请举一例说明。

【答案】禅让制。尧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禅让给舜,舜禅让给禹。

(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历史典故?后来禹用什么方法治服了洪水?

【答案】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疏导。

(3)结合相关知识,说说你从材料三中学到了哪些精神。

【答案】示例:先公后私、公而忘私的精神;勤劳勇敢、敢于与大自然斗争的精神;善于动脑、敢于创新的精神等。

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朝阳的历史文化在辽宁省以至于国内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独特优势。人们已经认识到了朝阳历史文化的重要价值。 朝阳悠久的历史可上溯到距今10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在喀左县水泉乡大凌河畔发现的鸽子洞古人类遗址,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北部最早的古人类聚居地。从积石冢群出土的大量精美彩陶和以玉猪龙为首的玉器看,当时的社会已经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生产技术、工艺水平以及审美意识都达到了相当的文明水准。 红山文化大型坛、庙、冢遗址的发现,使朝阳地区成为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推前了1000多年。辽宁省《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项目授牌仪式中我市的牛河梁遗址作为“红山文化遗址”子项目第三次入围《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共有45项不同类型文化遗产被列入最新版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红山文化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是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红山文化的彩陶多为泥质,花纹十分丰富,造型生动朴实。玉器制作为磨制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莹明亮,极具神韵,发展中具备了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龙题材是红山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这一“族徽”性的花纹图案从红山文化早期一直延续到它的晚期。 东北最古老的历史名城。位于朝阳城东南郊的柳城历史久远,战国时,燕置塞上五郡,柳城属辽西郡。至汉朝时,柳城已成为辽西郡西部都尉治所,后被三郡乌桓据为统治中心,十六国时期前燕、后燕、北燕立国88年期间,龙城为三燕都城达52年之久。一座繁华的都城——龙城也成为东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和历史名城。 朝阳现存古塔址22处,多为辽代所建,著名遗存古塔有朝阳城内的南塔、北塔、城东凤凰山上的中寺摩云塔、喀左县城的利州塔等,这些古塔造形美观、工艺精巧,堪称古代建筑的珍存。塔里佛舍利共计2颗,一颗为乳白色骨舍利。另一颗是红褐色血舍利。两颗佛舍利和5颗鎏金彩珠一起供奉在金塔里面的玛瑙罐里,都是国家一级文物。北塔作为佛教历史文化的载体,贯穿了五个朝代。塔中存有三燕、北魏、隋、唐、辽五个时期的夯土、建筑、绘画和雕刻遗迹,历史文化富含量极高。朝阳北塔天宫中出土的辽代玉雕飞天的形象却与人们印象中的飞天大相径庭。北塔天宫出土的辽代玉雕飞天均为天宫里宝盖上的挂饰,玉质洁白滋润,透雕而成。 从远古生物化石到牛河梁红山文化,从三燕盛景到北魏、隋、唐、辽历代重镇,以及以北塔为中心的佛教文化古迹,都是朝阳历史长廊中散落的一地珍珠。朝阳丰富的文物古迹,不但以流源长、分布广、类型多、价值大而成为本地悠久历史的标志,而且为中华民族流源及其文明的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依据。

第3课 华夏之祖

第3课华夏之祖(初中历史七年级) 必修作业模版内容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第3课《华夏之祖》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本班大多数学生基础比较好, 学习积极性高,对学习历史课有兴趣,教师要充分发挥历史教材资源,精心设计教学程序,用多种手段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和线索,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实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目的。3.教学内容分析:本课的主题是“人文初祖”黄帝的传说。教材围绕主题,通过炎黄战蚩尤、黄帝—“人文初祖”和尧舜禹的“禅让”三部分内容,向我们展现了华夏始祖创造华夏文明的历史场景,反映了黄帝、尧、舜、禹对人类文明的演进做出的巨大贡献,他们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黄帝及其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原始社会走向终结,掌握原始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情况 能力目标:掌握教材所涉及的基本知识要点(从炎黄战蚩尤到禹建立夏),初步认识原始社会发展全貌(华夏文明起源和人类社会的演进进程),了解涿鹿之战的意义和有关“人文初祖”黄帝传说的依据,认识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的联系和区别。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通过本课的学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5.教学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黄帝--人文初祖。 教学难点:尧舜禹“禅让”的含义。 6、教学方法:(1)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地图册,使学生了解黄河流域的空间位置以及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的活动区域,使他们对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和部落之间的征战有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 (2)对于“涿鹿之战”,直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征战的部落双方、过程、结果做出解答、在此基础上,得出涿鹿之战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础的认识。(3)通过图示法,表现尧舜禹“禅让”的实质及原始社会的瓦解过程。

位于黄河流域的山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位于黄河流域的山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现已发现最早的山东古人类“沂源人”距今约40-50万年。细石器时代是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后李文化、北辛文化等时期的遗址在山东的发掘也显示了当时山东地区文明的高度发展。几万年来,山东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为中国文明史上璀璨的一页。 一、细石器时代 什么是细石器?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 在考古学上 ,“细石器时代”是以细小的打制石器 为主要特征的石器时代,是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与新石器时代早期之间的过渡阶段 ,过去习惯上称为“中石器时代” ,这一阶段的文化 ,突出特点是石器遗存往往以细小石器为主 ,所以通常被称为“细石器文化”。 细石器是指形状细小的一种打击石器。用打击法打出的细石核、细石叶及其加工品。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盛行于中石器时代。这种石器长度一般在2—3厘米,常见器形有石叶、石镞、小石刀、石片等(省博有具体实物)。

山东有哪些地区是细石器时代的代表?网上搜集资料,举例分 析一下。 二、后李文化 后李文化是中国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因首次发掘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后李文化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于山东泰沂山脉以 我找到了

北、小清河以南的冲积地带,经碳十四测定,年代约为距今8500-7500年之间。 方案设计:请同学们尝试设计一个研究后李文化意义的方案。小组共 同确定要研究的问题,制定一个研究方案,并在班内交流一下。 研究内容名 称 小组成员姓名 及所在班级 研究的基本目标 研究内容 后李遗址是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配合济南至青岛高速公路建设工程时发现的。经过正式发掘的遗址主要有临淄后李、潍坊前埠下、张店彭家庄、章丘小荆山、西河、邹平孙家、西南村、长清月庄等。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北方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之一,被列为199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以发掘面积较大的西河遗址为例,主要遗存有房址、石器、骨器、陶器等。房址均为半地穴式,深度0.3-0.4米,形制多为圆角方形,面积30-50平方米,一些房屋的地面和墙壁发现了烧烤痕迹。石器有磨制和打制,包括石磨盘、石磨棒、石斧、石凿等。骨器有骨锥、骨镖、骨匕、骨镞等。陶器多红褐、灰褐色,火候不高,制作工艺为泥条盘筑、泥片贴塑,器表多素面,流行附加堆纹、压印纹等,器形以圜底器为主,亦有少量平底器和矮圈足器。墓葬在后李遗址有发现,均为单人仰身直肢葬,随葬品极少。 方案设计:

七年级历史第3课:华夏之祖学案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教材 历史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历史教案 / 初中历史 / 七年级历史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第3课:华夏之祖学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历史给人们提供了经验,历史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没有历史就没有传承,就没有其他各种学科。历史不仅仅留给我们只是,同样也有教训,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历史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学习目标】: 1.知道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包括炎黄对华夏族的形成的贡献;尧舜禹的让;夏朝的建立。 2.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祖先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文明的演进做出了巨大贡献。 【学习重点】:黄帝──“人文初祖” 【学习难点】:对“禅让制”的认识。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阅读第12~14页教材,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思考回答 1、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征战各部落双方、过程、结果)

2、看教材13页下面的插图,说说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3、我们为什么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 (二)阅读第14~16页教材,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思考回答 1、什么是禅让制?这种制度出现在什么时期?与哪些部落联盟首领有关?这些部落联盟首领都有哪些高尚的品质? 2、用自己的话概述夏朝的建立(原因、时间、人物、意义) 二、合作探究: 远古传说和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三、精讲点拨 1、黄帝所进行的一系列战争,打破了氏族之间狭隘的界限,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而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 2、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是从中华文明的始祖黄帝算起的。黄帝发明了衣裳、舟车、宫室、挖井等,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后人还把其他一系列发明创造都归于黄帝名下,认为他对中华早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缔造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称他为华夏的“人文初祖”。 3、“禅让”的实质——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其表现有两点:新的部落联盟首领是通过部落联盟会议民主推选出来的,;被推举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没

西蜀岷山: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精选资料

西蜀岷山: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中华文明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文明,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多个文化源头和文化源头区。中华民族的始祖不仅有黄河流域古代部落集团的父系首领黄帝和炎帝,还有公认的女性始祖黄帝元妃嫘祖。人类由山地走向平原,加上基于对神奇自然现象的不解而产生的超自然神灵信仰,历史上普遍存在圣山及超自然神的崇拜,在中国即古史传说中的圣山“昆仑山”崇拜和超自然神“上帝”崇拜。神仙崇拜和道教信仰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二千多年来一直深深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发展,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发现表明,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从而改写了中华文明起源史。这一切,皆集中于一个地区――西蜀岷山。而中国古代盛行的“五岳四渎”山川崇拜,其至尊之地和长江的江源地也在西蜀岷山。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支系众多的藏羌彝系统民族,在民族渊源上依然与岷山有着重要联系。因此,研究西蜀岷山的历史文化,应是中华文明探源工作的重要内容。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于今天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有着重要意义。为此,笔者特撰写本文,希望引起人们对岷山历史文化及其资源价值更加广泛的关注和高度重视,促进对岷山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关于岷山的概念及其地理范畴

“岷山”一名历史久远,是中国最古老的名山之一。早在《尚书?禹贡》中已有大禹治水:“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华阳黑水惟梁州。岷、蟠既艺,沱、潜既道”,“岷山之阳”等记述。毛泽东《七律?长征》诗中的“更喜岷山千里雪”诗句,更是让现当代无数的中国人耳熟能详。在历史文献记载中,“岷山”亦称“蜀山”、“汶山”、“渎山”、“沃焦山”等,在古史神话传说记载中则称“昆仑山”、“成都山”、“成山”、“成侯山”等。岷山的概念,在历史文献记载中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古人所记载狭义的岷山指岷江源头区的今岷山山脉中段,以茂县九顶山为主峰。唐代《元和郡县志?剑南道中》茂州汶山县条下记载:“(岷山)去青城山百里,天色晴明,望见成都。山岭停雪,常深百丈,夏月融泮,江川为之洪溢,即陇山之南首也。”清乾隆时期地理学家李元《蜀水经?江水》考证:“江水又南经九顶山,禹贡岷山也,在州东南二十五里。……《汉书》注曰:岷山一名鸿蒙,一名沃焦,在陇山南首,故称陇蜀,直上六十里。……晁以道曰:蜀山近江源者,通为岷山,连峰界岫,重叠险阻,不详远近。青城、天彭诸山所环绕,皆古之岷山,青城乃其第一峰也。……其高六十里,山有九峰,故名九顶。”古人认为长江江源发源于此段山脉腹地,山有岷山、蜀山、汶山、渎山等名,故长江江源段亦称岷江、蜀江、汶江(水)、渎江(水),岷江一名沿用至今。 广义的岷山指北起甘肃东南部岷县境内,南止成都平原西部

《中华文明探源》教案

《中华文明探源》教案 第一课时 《中华文明的曙光》 一、【课程标准】 课标: 2-1-2:列举中国境内远古文化遗存,讲述华夏先祖传说,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地域特征。 2-1-3:列举表明文字出现,阶级、等级和国家形成的实例,知道它们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解读:“列举”、“讲述”、“知道”这几个行为动词较明确地反映出本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史实,并懂得历史结论的得出需要充分的历史证据,初步学会“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同时,通过找寻文明起源的标志及文明的发展,知道中华文明的延续性。 二、【教材简析】 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文明探源》的最后一课,属于主题二“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中的专题一:探索早期出现的几大文明区域,突出中华文明渊源。作为八年级与七年级衔接的这个单元,旨在为学生八年级学习历史做好适应性的准备,内容与原来的八年级教材也有较大幅度的改动。尤其是本课的第一框《中华文明的曙光》,原八年级教材中古中国文明的起源是和其他三大古文明起源放在一课,同属于“大河文明”。现在把其他三大古文明放在前,而中华文明放在后,不是否定它们的共性,而是让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学生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把握方法,突出中华文明渊源。同时,也突出了中华文明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延续性。 2、教材结构分析: 农业发展 文字萌芽 阶级分化文明的诞生 早期城市 原始宗教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了解新石器时代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陶器的制作与使用、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古代城市的出现等文明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书本知识,说出中华文明起源的史实;通过阅读图表,分析史料,描述我国新石器时代农业生产发展的条件、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城市及原始宗教的出现;通过比较讨论、合作探究,分析大河文明产生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原始文明,体会物质生活的提高促进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改善,感悟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传承。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文明诞生的史实依据。 教学难点:城市与农业聚落的区别,大河流域文明产生的原因。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以史导论法、图表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阅读归纳法、比较分析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1、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设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类早期的几个文明区域,同学们还记得诞生于大河流域的几个文明吗? 学生回答、交流。 教师解释:为什么说那是文明的出现?是因为这些流域不仅诞生了早期农业,而且出现了文字萌芽、阶级分化、早期城市及原始宗教等,这些的产生都是文明起源的标志。在上节课的内容中,我们也知道了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也孕育出了灿烂的文明。那今天,随老师一起回到新石器时代,去探寻中华文明的源头。 设计意图:回顾大河流域孕育文明的知识,切入黄河和长江流域,直入主题。教师解释文明诞生的标志,抛出引子,带领学生进入本课的探究与学习。 新课教授: 2、自主阅读,提炼归纳。 阅读书本109-111内容,对照文明出现的标志,找出证明早期中华文明出现的历史证

2019-2020年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第3课 华夏之祖的传说冀教版课后辅导练习第四十八篇

2019-2020年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3课华夏之祖的传说 冀教版课后辅导练习第四十八篇 第1题【单选题】 传说是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历史叙述。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其形象是远古众多部落崇拜物的综合体。与龙形象形成密切相关的传说是( ) A、盘古开天 B、炎黄传说 C、禅让传说 D、大禹治水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2015年9月大型原创动画连续剧《黄帝史诗》在央视少儿频道首播。自上映以来,全国各地观众反映强烈,剧中提到的黄帝被尊称成为( ) A、治水英雄 B、人文初祖 C、兵家鼻祖 D、一代天骄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每年清明节,为纪念中华民族的这位人文始祖,数万华夏子孙会聚在他的陵前,以“九鼎八簋”的传统礼制及浩大乐舞举行祭祖活动。你知道这位“人文初祖”是( ) A、尧 B、舜 C、禹 D、黄帝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我国古代有许多抗击自然灾害的英雄传说。其中,一心治水,在外多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英雄”是( ) A、炎帝 B、黄帝 C、尧 D、舜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文中“轩辕”指的是( ) A、黄帝 B、炎帝 C、秦始皇

D、汉武帝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说的是( ) A、炎帝 B、黄帝 C、尧 D、禹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小轩决定假期中和家人一起去拜祭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们应去( ) A、黄帝陵 B、大禹陵 C、秦始皇陵 D、中山陵 【答案】: 【解析】: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高中历史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农业起源的时间,中国培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中国早期农业的特点,中华文明出现的神话人物、时间与特点。 理解:(1)农业出现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2)神话传说和考古发掘对早期历史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教材,了解原始农耕产生的时间,概况,找到有用信息。 (2)分析考古材料,明确距今1万年前后,原始农耕出现,早期农耕聚落-姜寨遗址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早期中华大地的文明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等等,体会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考古和神话传说的认识,感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定程度上形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通过对大量考古材料的认识,学生感悟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难点 原始农耕的意义,中华早期文明起源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中华文明的起源 已知祖国境内距今17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人类,最初的人类生存方式与动物几乎没有区别,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处于一种野蛮状态。人只能完全凭自然的支配。然而,人类在数百万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累积生活中的经验,一点一滴地创造了人类所特有的财富——文化。最初文化的诞生,其外在的表现形式首先是简单而粗糙的生产生活用具(展示旧石器时代的相关图片,学生形成一定感性认识),表明人类已经出现了文明的曙光。原始农耕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是人类文明诞生的基础。 【讲授】原始农耕 原始农耕(板书) 大家迅速阅读课本第一段,找出原始农耕产生的时间,使用工具和生产内容(板书)

提问:我们何以知道一万年前我们出现了原始农耕的? 引入相关考古材料1,半坡;2,磁山;3,河姆渡;4,玉蟾岩 除了粟和稻之外,根据考古发现黍、稷、大豆也起源于中国。(板书) 根据上述考古发现,同学们还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中国原始农耕的特点:稻作农业和旱作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板书) 原始农耕的出现产生什么影响呢? 1,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2,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板书)早期的农耕聚落中的生产和生活是什么面貌呢? 姜寨一致反映的历史信息: 1,小家庭已经成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 2,聚落由家庭—家族—氏族三级组成。 3,聚落内部共同耕作,平均分配(考古发现,大房子内无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拥有大型连通灶和可供20-30人同时睡觉的土床,并非为某个人或某个家庭所居住),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幻灯片展示和板书相结合)这也是生产的组织形式。 【讲授】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板书) 谈到中华文明,很多人首先会想起这样一些人物:盘古、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展示图片),这些叫做神话传说(板书) 上古的神话传说不是真实的历史,但作为集体记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先民创世的几个阶段,从中可以探索出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些风貌,因此也可以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证据。我们还不能不提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黄帝,叙述黄帝(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相互融合,成为我们华夏民族的主干,所以我们自称炎黄子孙。(板书)正如这个称呼本身所揭示的那样,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我们可以自称为炎黄子孙而自豪和骄傲。 展示陶寺城址的图片的同时加以叙述。展示牛河梁遗址并加以叙述,请问同学们,刚才我向大家展示的是什么史料——考古发现(板书,)这两则考古材料说明了什么,请大家讨论(视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__山东省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这次活动中具有怎样的独特的优

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提出背景、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是什么?分析山东区域经济发展趋势。 1.提出背景 2009年4月份,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国家已经在沿海地区确立了“5个流域”的龙头地位,广东作为珠江三角洲的龙头、上海作为长江流域的龙头、广西作为大西南地区的龙头、天津作为环渤海地区的龙头、辽宁作为东北三省的龙头。但随着流域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也迫切需要一个便捷的出海通道,由此,我国首个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造也就确立了山东在黄河流域的龙头地位,它也将改写中国区域经济版图的格局。 2.战略定位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经济引擎、环渤海经济圈南部隆起带、贯通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长三角经济区的枢纽、中日韩自由贸易先行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要遵循海陆统筹、海洋开发与保护并重、集中集约用海和综合配套改革的原则,争取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的经济引擎。 3. 战略目标 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3.发展趋势 (一)“一体两翼”:两点拉动,青岛为龙头,半岛城市群为核心的一体化格局显现。 (1)“一体两翼”的概念 “一体”,是指以青岛为龙头,以青岛、济南两大中心城市为支撑,主要由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两大板块组成的区域。“两翼”分别指北临渤海湾的黄河三角洲和南接苏豫皖的鲁南经济带。 (2)“一体两翼”经济发展架构的由来、进程 2007年,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一体两翼”的区域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的实施,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省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增强山东在全国区域发展中的竞争力。一体推进,两翼展开,区域经济发展迈出新步伐。 近年来,山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宏观调控为契机,努力探索区域发展新思路,沿海经济大省山东着力构建的“一体两翼”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正在逐步显现出来,区域经济发展迈出新步伐,为全省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态势做出了积极贡献。(3)一体带动两翼,两翼支撑一体,合力推动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体两翼”新战略,从过去着力从东西横向上解决东西差距问题,转而从南北纵向上探求山东经济协调发展,丰富和深化了对山东区域发展特点、趋势和规律的认识,对于促进工作指导转变,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统筹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注重自主创新和培育服务业。我省应当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支撑力;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山东“六大产业基地”即食品及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能源及煤化工基地、精品钢铁基地、优质建材基地、机械制造基地、商贸物流基地。同时,把服务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提高服务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2019年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第3课 华夏之祖的传说练习题四十五

2019年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3课华夏之祖的传说练习题四十五 ?第1题【单选题】 孙中山祭文:“惟我皇祖,承天御世,钟奇孕灵……翦蚩尤于涿鹿,战炎帝于阪泉。挥斥八埏,疆里万国。用是奠基中夏,绥服九州。”这里的“皇祖”是指( ) A、黄帝 B、尧 C、舜 D、禹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炎帝和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始祖,所以中国人和海外华人。自称为( ) A、“华夏子孙” B、“伏羲子孙” C、“炎黄子孙” D、“黄帝子孙”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各个时期中,社会状况与“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的情况相符合的是( ) A、原始人群时期 B、山顶洞人时期 C、半坡原始居民时期 D、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们生活的地区是( )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淮河流域

D、珠江流域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一代伟人孙中山的诗句“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反映的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是从下面哪一人物开始的( ) A、黄帝 B、炎帝 C、舜 D、禹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龙的形象突出反映了( ) A、中国人想象丰富 B、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 C、中华民族锐意进取精神 D、华夏族是由不同部落融合而成的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炎帝和皇帝两个部落联盟结合在一起,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为( ) A、满族 B、蒙古族 C、华夏族 D、藏族 【答案】: 【解析】: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练习(解析版)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在一次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问道:“他是哪种远古人类?”大屏幕提供了几个片段:(1)生活在北京周口店;(2)会使用火,并会长时间保存火种;(3)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我们可以推测出,“他”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居民 【答案】B 【解析】 依据题干提供的片段: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会使用火,并会长时间保存火种、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结合课本所学,生活在距今70-20万年的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共同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过着群居生活: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B项符合题意;山顶人也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但是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进化的非常接近现代人。C项不合题意;元谋人生活在云南省元谋县,A项不合题意;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我国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2.世界农业发展进程经历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主要阶段。其中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综合发展的结果。我国原始农业 A.由“刀耕火种”发展到铁器牛耕 B.为古代文明社会形成奠定物质基础 C.采用育秧移栽方式种植水稻 D.重要标志是农作物种植和城市出现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原始农业阶段,我国远古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狩猎生活中熟悉了动植物的习性,逐渐学会了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动物。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很早就种植蔬菜的国家。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国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史实。故选B。

2019年精选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第3课 中华文明之祖中华书局版习题精选七十五

2019年精选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3课中华文明之 祖中华书局版习题精选七十五 第1题【单选题】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每年清明节,为纪念中华民族的这位人文始租,数万华夏子孙会聚在他的陵前,以“九鼎八簋(guǐ,古代盛食物的器具)”的传统礼制及浩大乐舞举行祭祖活动。这位“人文始祖”是( ) A、尧 B、舜 C、禹 D、黄帝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成就被人们誉为是黄帝发明的是( ) A、发明陶器 B、开辟集市 C、发明车船 D、发明医药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龙的形象突出地反映了( ) A、中国人善于想象 B、华夏族是由不同部落融合而成 C、中华民族的锐意进取精神 D、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记载: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地点)之野,遂擒杀蚩尤。该材料中地点应该是( ) A、巨鹿 B、赤壁 C、涿鹿 D、牧野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材料中的“神农”是( ) A、炎帝 B、黄帝 C、尧 D、舜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如图,2008 年5 月17 日,百载难逢的奥运圣火,走进了千年古城绍兴,并以大禹陵(见下图)为起点,经历了名副其实的文化之旅。你知道哪项关于大禹的描述是正确的( ) A、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 B、自称为“始皇帝”,建立皇帝制度 C、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D、是治水英雄,最早实行禅让制 【答案】:

【部编版2019历史】探源中华文明学案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案 欧阳遇中学李彩霞【课标要求】 【学习任务一】:课前预习课文,完成课文思维导图 【学习任务二】:研读史料,完成重点探究 探究主题一:猿与早期人类的故事 经过多少万年之久的努力,手和脚的分化,直立行走,最后确定下来了,于是人就和猿区别了开来,于是音节分明的语言的发展和头脑的巨大发展的基础就奠定了,这就使得人和猿之间的鸿沟从此成为不可逾越的了。——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在半坡遗址的许多窑穴、房屋和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粟粒,在河姆渡遗址还有大量石斧、骨耜猪纹陶器等工具。 问题:1、模拟猿到人直立行走的历程,思考原始人通过“劳动”相继制造或使用了哪些工具?这些工具在从猿至人的转变中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2、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有什么进步性? 探究主题二:关于文明曙光的故事 众说纷纭说“文明” 人类从铁矿的冶炼开始,并由于拼音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拉克洪认为不论任何文化只要具备了下列三项因素中的两项,就是一个古代文明。这三项标准是:1.有高墙围绕的城市,城市居民不少于5000人;2.文字;3.复杂的礼仪中心。 《朗曼当代英语词典》“civilization”词条下有四种解释,其中第一条的意思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它具有高水平的艺术、宗教、科学、政府及文字等。 以上是思想家哲学家人类学家对于文明出现的标志的看法,一般认为,文明的出现有物质、政治制度、精神文化发展三个方面的表现,即在物质领域出现农耕文明、城市;在政治方面出现阶级、制度、国家;在精神领域出现文字、艺术。文化的出现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中国科学家对中华文明的起源进行了探索。 继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一一“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又一项由国家大力鼓励扶持的重大科研项目,其主旨是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历史与古代文化。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不仅关系着中国文明史的课题研究,也关乎着世界文明史的课题研究。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作为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两支分布南北的典型的考古学文化,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目前,专家对这两个文化遗址做了大量的考古工作,挖掘出大量有价值的信息。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的地理背景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的地理背景 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遗产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所以竺可桢把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的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称为“方志时期”。“方志时期”又称为寒冷时期 仪器观测期:因为自1900那边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所以,竺可桢把这一时期称为“仪器观测器” 九州:对广大地域自然区域的不同,古代人就已经有相当深入的认识。保存在{尚书}中的{禹贡}篇,就代表着古代人的认识。这份文献以北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划分为冀、衮、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尽地利之教:是先秦时期魏国的李悝宣扬的一种对土地深度利用的方法,其由政府监督农民提高单位亩产量,表现出集约经营的特点 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开封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河)、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中国地势和地形特点 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自西向东构成了三个落差显著的阶梯。 第一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第二阶梯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 第三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海拔50米。 整个中国的地势和地形就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 气候变化大势 著名学者竺可桢在{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中指出气候大势是由暖变冷的四个时期: 1、温暖期(前3000-前1100) 2、寒暖交错期(前1100-1400) 3、寒冷时期(1400-1900)“方志时期” 4、“仪器观测期”(1900-现在) 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 其次是存在地理通道的优势。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大自然总留给人以交通的便利 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在中国显得十分重要。关中地区是四塞之地,黄河在它的西、北、东三面环绕,南面是秦岭山脉,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北有阴山山脉、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之固,此地还有泾水、渭水流过,真可谓沃野千里,山河表里。而且此地有富裕的经济后方,有方便的交通,进可攻退可守,所以称为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晋北地区坐落在山西高原上,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发祥地,据说尧舜时期就在谷地的偏南地区建立过都城。而晋北地区又与蒙古高原相连接,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再加上太行山脉的某些断裂处又可以止痛华北地区,所以历来就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总之,正因为关中及晋北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的重要,不仅使大量的人群聚集在这里,而且又使便利的交通让各地域之间进行相互的文化交流,因此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精选2019-2020年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第3课 中华文明之祖中华书局版习题精选第三十一篇

精选2019-2020年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3课中华文明 之祖中华书局版习题精选第三十一篇 第1题【单选题】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此诗是纪念谁的碑文( ) A、黄帝 B、大禹 C、蚩尤 D、女娲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黄帝联合炎帝,打败了一个勇猛异常的部落首领,这个部落首领是教材上哪个传说中的人物( ) A、尧 B、舜 C、大禹 D、蚩尤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远古时期,黄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被派去治理水患,历时13年,风风雨雨,昼夜辛劳,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战胜洪水的是( ) A、尧 B、舜 C、禹 D、黄帝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传说中,植五谷,尝百草,制历时,兴贸易,开创了我国原始农业文明的始祖是( ) A、燧人氏 B、神农氏 C、轩辕氏 D、伏羲氏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被中华民族尊称为“人文初祖”的是( ) A、仓颉 B、蚩尤 C、黄帝 D、炎帝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被人们尊称为神农氏的是( ) A、炎帝 B、黄帝 C、尧 D、舜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传说中,植五谷,尝百草,制历法,兴贸易,开创了我国原始农业文明的始祖是( ) A、燧人氏 B、神农氏 C、轩辕氏 D、伏羲氏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黄帝和炎帝曾联合打败的部落首领是( ) A、蚩尤 B、共工 C、神农 D、伏羲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被尊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是( ) A、黄帝 B、炎帝 C、尧 D、舜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 (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方案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知道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夏商周三代早期国家的制度。因本课学习内容从元谋人一直讲到西周灭亡,时间跨度大、内容多,所以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 中华文明起源部分,注意使用地图,尤其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文化遗存,培养学生时空观的同时,更好认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特征。夏商周早期国家发展情况应删繁就简,引导学生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学目标 1.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 通过列表比较了解中国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文化遗存发展状况,进一步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3.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

流长的特点,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4. 通过文献资料、图片资料,从整体上认识夏商周各朝代的基本情况和演变过程,了解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从时空角度,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从部落到国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石器时代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教学难点: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用历史长河图展示从猿到人的演进过程 我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境内分布着丰富的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这些文化遗址和文化遗存为人类起源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是研究从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转变规律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国古人类遗址分布具体有哪些?又有什么特点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内容——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案

第3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案 第3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案 【特别提示】 导学案只是老师教学的一个辅助,千万不能完全一成不变地依据导学案来教学,如果机械使用导学案,堂教学过程将毫无生气,也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单元分析】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第一单元的特点 时段:从早期人类约170万年至距今约4000多年前。 特点:“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单元叙述了从元谋人、北京人到山顶洞人的演进过程,勾画了中华大地早期人类进化的轮廓。中华文明遍布各地,呈现了多元发展、互相渗透、融聚一体的特点。炎、黄作为传说人物成了炎黄子孙的人文始祖,反映这一时代的巨大进步。 (二)第一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下设4: 第1“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正文有三目,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北京人是重点。 第2“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正文有三目: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及大汶口原始居民。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是重

点,农耕文化的特征是难点。 第3“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正文也是三目:炎帝与黄帝、尧舜“禅让”、大禹治水。炎帝与黄帝是重点,“禅让”是难点。 第4“破解彩陶之谜”是一堂学习与探究。 (三)第一单元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为什么以“中华文明起源来概括?”而不以“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远古时代”来命题? (1)强调历史的连续性。说明今日文明是古老文明的延续,以求表现中华文明发展的特点。 (2)强调人性化。以祖先创造的实际成果入手(如用火,种植粟、稻,房屋),有利于直接感受祖先对后人的恩泽,较“母系氏族繁荣期”为好。 (3)强调贴近生活。“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专业用语太难,而“中华文明”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兴趣。 (4)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由于采取主题单元式安排教材,同一个单元内应相互照应。以“中华文明起源”能概括四内容。 2.谁是中华大地最远古的人类? 目前一致公认的是元谋人。另有重庆的巫山人(240万—180万年前)、山西的西侯度文化(180万年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导学案

第10课鸦片战争 【课标要求】列举1840年至186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再认再现的主要史实有:虎门硝烟、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的签订,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②再认再现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理解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③通过引导学生对鸦片战争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相关条款进行内容、危害等方面的深入比较分析,培养、提高学生比较、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本课的图片、视频资料比较丰富,通过“情境再现”法,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使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和合作学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两次鸦片战争迫使中国打开国门,破坏中国的主权,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列强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认识落后就有可能挨打的道理,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目标:(1)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危害;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的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2)通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地”看问题的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南京条约》、《天津条约》难点: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 一、复习巩固: 《固学案》127,《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二、知识体系: ★鸦片战争(第一次)(1840-1842年) 1、爆发背景和原因: (2)原因: ①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为而对外扩张。 ②直接原因:虎门销烟。时间:;人物:。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