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建设论文基层党工作论文社区文化建设论文

社会建设论文基层党工作论文社区文化建设论文

社会建设论文基层党工作论文社区文化建设论文
社会建设论文基层党工作论文社区文化建设论文

社会建设论文基层党工作论文社区文化建设论文

加强基层党的工作分析

摘要: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既是当前基层党的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又对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前党的基层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不足有:基层党建工作亟待加强、社会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传统工作方法单一滞后、支持投入力度不够。加强基层党的工作,要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抓出成效:要以服务发展为目标,厘清党的工作定位;以维护稳定为目标,改革社会管理体制;以执政为民为目标,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以激发活力为目标,创新基层工作方法;以凝神聚力为目标,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关键词:社会建设;基层党的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社会建设是基层党的工作的重要内容。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要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管理规律,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5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又专题研究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社会管理关系民生和国家兴衰成败,是国内外都很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加强基层党的工作,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既是当前基层党的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又为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对基层党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当前我国社会管理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对继续抓住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1.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基层党的工作的基本内容

“基层”和“基础”是我们事业发展的根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不稳,全局受损。正如魏徵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所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加强社会建设,必须脚踏实地,从基层抓起,从基础做起。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离不开基层党的工作。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的工作,是推动基层建设、化解基层矛盾、维护基层稳定的重要保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说到底都要靠基层来落实,要靠党的基层工作。基层工作是推进改革开放的主战场,是落实党和国家政策的最前沿,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基层是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领域,是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前沿阵地,是联系居民的桥梁和纽带。基层工作是各种项目、各项工作得以具体落实的平台和载体,很多基础性工作,都是首先在基层开展的。离开了基层工作,任何事业、任何工作、任何项目都只能成为空中楼阁,无法落到实处。可以说,没有党的基层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是一句空话。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基层党的工作的基本内容。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推进,中国社会的深层结构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过去那种

自然经济、社会流动性极低的社会已被一个高速发展、社会流动性极强的社会取而代之。“中国社会已经完成了一个从封闭的农业社会向开放的工业和商业社会转化的进程,并和西方同步地转向信息社会。” ①由于中国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想要把基层工作做好,如果仍然采用原来“大政府、小社会”的传统社会管理模式和社会管理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站在时代发展的新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强基层党的工作,必须以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为重要内容,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妥善协调利益关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解决社会管理领域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社会管理理念、体制和方法的创新推动和谐社会的全面建设。

2.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对基层党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与中国新一轮“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紧密

相关。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的活跃性、差异性明显增加,社会总体良性发展与局部发展不平衡的矛盾长期存在,对基层党的工作提出了新的严峻挑战。“在过去三十多年中,中国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工业革命和社会革命,但这个过程自然也是矛盾和冲突增加的过程,一个比较中性的、强势的、有为的政府使我们成功地防止了不少国家变革中出现的那种社会失控和国家解体,减少了改革中不同利

益的矛盾和冲突。中国通过政府动员和劝导,大大降低了解决复杂矛盾的代价。” ②而中国今天则要在自己的国土上,化解所有工业化、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其难度可想而知。当前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社会管理领域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没有同步推进,事关民生的社会事业发展不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矛盾、文化冲突、民族宗教问题等呈现多发态势,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社会矛盾越来越具有触点多、燃点低、处理难的特点。这些现象表明我国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求各级党组织要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提高利益整合能力,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上,苏共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20

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共运走向低潮,虽然原因复杂,但苏共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社会管理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扼制了社会发展的活力,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近一个时期,突尼斯、埃及等中东、北非国家发生的社会危机和动乱,都与社会管理密切相关。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开始的时候,中国能否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崛起,关键在于中国模式包括社会建设的模式能否不断完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要基层党的工作方位、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途径、工作载体、工作作风等各方面都进行全方位的转变转换,需要寻找、构建、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

理念、管理体系、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3.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转变基层党的工作方法

其一,基层党的工作需要适应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的变化。当前,作为传统管理体制基础的“单位组织”把社会问题解决在基层的能力弱化,而大量新兴社会组织采取了“非单位”的管理体制。在城市就业总人口中,“单位人”由过去占95%以上下降到现在占25%左右,原有的单位管理网络在弱化,而新的社区管理网络还不够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基层党的工作要更加深入基层社会,直接面对分散的“社会人”开展工作。

其二,基层党的工作需要适应“中间社会”的崛起和壮大。“中间社会”最早由奥古斯特孔德提出,是指独立于国家政府和公民个体之间的社会组织形式。改革开放以来,“中间社会”在我国发展迅猛,主要包括:新型社区、非官方和非营利组织、公益组织、各类民间团体和宗教团体。基层党的工作需要深入到“中间社会”当中积极开展工作。

其三,基层党的工作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民”的基本原则,不断创新基层党的工作方法。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加强基层党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民”,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使基层党组织自觉成为社会管理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

总之,我国发展既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的任务艰巨繁重。社会管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基层与广大人民群众联系最紧密、最切近、最直接。基层党的工作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二、当前党的基层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不足

我们党建党90年、执政60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管理经验,初步形成了一系列社会管理方法。但是面对社会转型期的新情况,面对社会管理科学化的新要求,党的基层工作在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法律政策、方法手段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在社会管理方面的能力还比较薄弱,方式方法上还比较粗放,社会管理模式明显滞后于现实。

1.基层党建工作亟待加强

在思想观念上,一些领导干部重经济建设、轻视社会管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理念还没有树立起来。基层党组织建设,目前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党员队伍老化。尤其是农村党员,目前表现为“五多五少”,即老年党员多,青年党员少;男党员多,女党员少;老党员多,新党员少;低学历党员多,高学历党员少;外出党员多,在家务农党员少。其中一大批有经济头脑、有致富特长的青壮年骨干队伍外出,对农村党员的发展和后备干部培养带来难度,造成农村党建的“青黄不接”。二是思想教育软化。有的基层组织学业

务积极,学理论冷淡,“三会一课”制度不能很好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作风缺乏,党内民主气氛和团结和谐受到影响。三是组织管理虚化。一些基层党组织隶属关系不顺,如非公经济组织党员来自各地,有的处于“组织关系不转,党费不交,组织生活不过,党员权利义务不履行”的“四不”状态。有的基层组织对无职党员、下岗党员以及流动党员管理缺失,存在“有时什么都管,有时什么都不管”状况。有的党员认为自己“汇报思想无门、政治学习无处、参加活动无着”。四是党务活动低俗化。一些基层党组织活动存在娱乐化、低俗化、散漫化等错误倾向,个别地方热衷于借党内生活、党组织活动的名义,搞公务旅游、公费娱乐。与此相应,领导方式也存在弊端,作风建设亟待加强。

2.社会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当前,我国社会体制改革在很多领域正处于探索阶段,许多具体的制度设计还不完全符合基层工作要求,“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远未形成,群众的诉求表达渠道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没有设立统筹社会领域管理工作的专门的统一组织。政府对社会的管理都是各自为政、互不相干,从而导致上级管理部门对基层工作综合协调不够,缺乏社会管理所需要的全面的社会政策。二是基层权力与责任不对等。基层组织肩负着大量社会责任,却没有处理相关社会问题的权力,导致基层工作中存在职责不清的现象。过于强调属地的作用,忽视了职能部门的作用,大量工作都压在了基层组织,基层组织疲于应付,“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三是有限政府的理念尚未确立。政府对自身的社会管理职能认识不清,对社会管理应该管什么、怎么管和管到什么程度等这些前提性问题缺乏科学和成熟的理解。个别社会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脱离现实,出现了社会管理服务与群众需求不对称的现象,与群众需求存在差距,很多群众急需的社会服务跟不上。四是社会管理法治模式还没有完全确立。实现从“人情社会”、“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的根本转变还十分困难。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的社会组织管理的基本法律。对于如何规范大量的信访行为,引导和利用社会舆论、新兴媒体,有效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等,缺乏相应的位阶较高的法律规定。五是社区群众对社会管理的参与程度较低。基层群众自我组织的基础薄弱,公民社会组织不发达,广大群众的志愿精神和公共精神不成熟或缺乏,限制了更多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在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治理中实现。

3.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从本质上讲,党对自身的管理也属于社会管理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种种原因,基层干部队伍存在知识结构陈旧、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不仅影响了党的形象和政治威信,而且造成了干群关系紧张,社会矛盾激化。一是基层干部缺少必要的教育培训,加上自身不加强学习,对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理解不准,掌握不牢,开展工作时往往提不出思路,找不到抓手。二是由于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缺乏自主权,约束太多,常常是“有功无偿,有过要赔”,导致基层干部对风险十分敏感,害怕负责任,决策

活动往往议而不决、踌躇不定、缺乏自信。三是个别基层党员干部缺乏主人翁意识,得过且过、不求进取、循规蹈矩,工作态度消极、情绪低落,不想干事、不愿干事、不敢干事、遇事推诿。一些干部对基层工作缺乏归属感,产生消极迷惘思想,贪图安逸,缺乏改变现状的胆略与热情。

4.传统工作方法单一滞后

虽然全国各地在社会管理和创新上有很多探索,如“义马经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三门峡信访评估机制等,就是河南在社会管理和创新上取得的突出成就,但是,一些基层工作者习惯于使用计划经济的方式方法来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层工作问题,存在组织惰性;习惯于依赖党极高的政治权威和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来实现社会管理,社会管理思想观念陈旧落后,社会管理过程形式相对单一,社会管理创新缺乏动力;习惯于使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而忽视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忽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注重提高基层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凡此种种,导致在基层开展工作时“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管用”。一些基层党员干部不懂得怎样积极主动地去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也不明白如何与群众良性互动,甚至不会说话,语言表达苍白无力: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在很多场合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遇到矛盾时,也束手无策,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怎么干”。个别基

层干部甚至延用宗族方式、家庭方式、族群方式乃至宗派的方式管理群众。个别基层干部对不同的基层社区类型不加区分,导致很多工作方法与基层实际情况不相符合。

5.支持投入力度不够

长期以来,人们对基层工作的性质、职责、任务缺乏深入了解,一些领导干部对基层工作理解不深、支持不足,导致基层工作难度较大、力量单薄,“无人办事”、“无钱办事”的问题,成为困扰基层党的工作正常开展的老大难问题。基层成了最苦最累的地方,基层工作成了费力不讨好的苦差事。当前,乡镇(街道办事处)、城乡社区存在编制紧缺、人手不足的问题,个别部门人手紧缺甚至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导致工作常常处于被动应付状态,没有精力深入群众,更无法进行探索创新。工作经费缺乏的问题也十分突出。由于缺乏经费保障,一些基层办公服务设施简陋,长期得不到更新和添置,个别地方基层工作甚至处于“无米下锅”的窘迫境地,工作覆盖面和影响力受到严重制约。社区卫生、养老、医疗、残疾人康复等,本是深受群众欢迎的工作,但由于后期资金、人才、技术跟不上,无法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基层工作中还存在着基层干部工资待遇不高,基层选人用人难度加大,个人成长进步空间有限的问题,从而导致基层人才队伍不稳定,后备力量偏少,工作积极性不高。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当前,基层党的工作,要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抓出成效。要总结推广我国社会管理成功经验,借鉴国外社会管理有益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自我完善和发展。要进一步理清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工作思路,明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任务,进一步改革完善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方法手段,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1.以服务发展为目标,厘清党的工作定位

基层党的工作与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要根据农村、企业、社区等不同类型基层组织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加大基层工作力度。要积极探索“村村联建”、“社企联建”、“社区党站”等新型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巩固和扩大基层组织覆盖面,形成城乡统筹、网络分布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在农村,要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探索按产业“链条”建立党的组织;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规模化的需要,探索建立联合党组织;实行以强村带弱村或以大村带小村的办法,建立联合党组织,也可以实行村企联合,以企带村,以龙头企业为主带本村或邻村建立联合党组织。在企业,要加强困难企业党的工作。建立党建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分析和沟通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具体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制定关、停、并、破方案时,要将企业党组织的设置、隶属关系调整等问题作为重要内容一同进行安排,不允许出现“有党员无组织、有组织无上级”的现象。要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工作力度。坚持从实际出发,通过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村企联建等方式,灵活设

置党组织。对有党员但暂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企业,可以按照行业相近、地域相邻的原则,建立联合党支部;对仅有个别党员,又不具备建立联合党支部条件的,可以将组织关系挂靠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街道、社区党组织;对没有党员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可由所在地党委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指导企业开展党建工作。在城市,要大力推进社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新兴领域党的工作,不断提升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党建水平。坚持边组建边调整、边巩固边提高,及时做好在城市新区、开发区、新建居民区、城中村、城郊村调整和健全党的组织工作,理顺隶属关系,转变工作内容和方式。推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开创“一栋楼一个党支部,一单元一个党小组”的楼宇党建模式。

2.以维护稳定为目标,改革社会管理体制

当前,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社会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要求,积极推进社会管理理念、体制、机制、制度、方法创新,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建设,完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要加强源头治理,必须深化改革,消除影响社会秩序与活力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创新社会管理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一是设立统筹社会领域管理工作的专门的统一组织。要做好基层社会管理干部选拔培养工作,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基层社会管理队伍。同时,要切实加强对基层党组织社会管理的投入,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

投到基层,确保基层社会管理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综合领导的职能和作用,加大社会管理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力度,切实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二是建立和完善诉求表达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建立方式多样、规范有序、畅通高效的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渠道,完善政务公开制度、民主决策制度,提高公众参与程度,加强和改进信访制度,教育和引导诉求方依法有序理性表达诉求。三是建立健全虚拟社会综合管理机制。按照“积极引导、依法管理、整体管控、确保安全”的原则,健全网络管理法律法规,建立网上动态管理机制,促进建立网络媒体自律公约,健全网上舆情引导处置机制,及时跟踪、正确引导舆情动态,加强对网络的实时动态管控,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四是加强社会管理法治建设。制定《社会组织管理法》,加强群众自我组织建设力度,打造负责任的亲民政府形象。

3.以执政为民为目标,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执政为民,要求我们的社会建设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虽然时代和形势变了,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依靠群众推动事业发展的传统不能丢。干部的政绩在于人民的利益,干部的前途在于人民的幸福。在干群关系中,干部始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我们要把群众工作作为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来抓,真正做到社会管理工作让人民得益,让人民满意,让人民高兴,使群众教育更有成效,使干部的作风发生根本性转变。一方面,对于我们的干部来说,要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增进

群众感情,视群众为亲人,把群众当主人,始终“以人为本”。要坚持情系群众,感恩群众,敬畏群众,从而更好地为人民群众代言,为人民群众谋利。另一方面,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上要坚持真正做到让群众来参与,让群众来评判,让群众唱主角。当然,最重要的,社会管理工作要让群众满意和高兴,还必须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4.以激发活力为目标,创新基层工作方法

科学的方法对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工作至关重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国家的执政党均不同程度地主张以“治理”取代“统治”,放弃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改行双向互动的平行管理,非常注重执政党与公民的互动,努力使普通民众成为社会建设中的活力因素。当前,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要借鉴这些方法,按照“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的原则,积极探索新的更加务实的模式和做法,多用深入一线的方法,多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多用平等协商的方法,多用宣传解释的方法,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一要注重提高基层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注重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针对不同类型的基层社区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二要下大力气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把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重大举措落实到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上,把改善民生的重点放在农村和困难群众上,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要积极开展

“网络问政”。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互联网在中国民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国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网络问政成排解民忧“直通车”。要建立一个良性的“网络问政”互动机制,让党政机构特别是基层组织与社会在网络问政平台上实现互信。四要改革完善基层干部考评方法和体系。通过制度创新,在目标设置、方式方法、考评标准等方面大胆探索创新,基本形成较为规范的基层干部考评体系。科学设置目标,按照“分类指导”原则,努力构建“分类、分层、分级”的考核框架,使考评工作不断走向制度化、系统化、科学化轨道;细化绩效评估,注重从质和量两方面入手,努力探索“定性、定量、定向”的评价模式,解决“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注重成果运用,采取管理、教育与奖惩等多方面约束手段相结合的综合办法,努力形成考评的正确导向;扩大社会效应,按照“责任分明、相互衔接、考评结合、群众监督”的方针,努力建立“考核、评议、监督”的运行机制,从“官评官”到“官评民评”结合,不断扩大基层干部考评的社会影响。五要加大对基层人才、资金、资源的投入力度。要对长期从事基层工作的党员干部采取政策倾斜,政治上予以重用,经济上提高待遇。

5.以凝神聚力为目标,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而要实现社区和谐,就必须高度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发挥文化工作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作用。一要强化思想道德建设。社会秩序是人们价值认同的结

果,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和谐有序社会的基础性工程。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二要建设和谐文化。努力形成讲秩序、强责任、守诚信、重包容的文明风尚。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教育引导公民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健全个人心理医疗服务体系,大力开展个人心理调节疏导工作,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三要开展丰富精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如开展各种体育比赛,开展春游活动等,还可以举办社区文化节、居民健身运动会、绿色环保行动、中秋晚会、元宵晚会和社区狂欢节等大型的社区文化活动。

总之,要加强基层党的工作,就要围绕服务发展、维护稳定、执政为民、激发活力、凝神聚力等目标定位,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注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