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课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DOC)

第一课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DOC)

第一课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DOC)
第一课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DOC)

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教案 2 课时/周

换才是商品。

2、货币的产生过程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

看教材,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点评】: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随着交换的扩大,交换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交换成功必须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在交换中人们发现,某种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它,在用它去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只要交换两次就成功了。于是,这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就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我们把它叫做一般等价物。

在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后来,一般等价物又发生了变化呢?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人们固定的用金银而不是其他商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这是为什么?

【教师总结】:一般等价物的不固定、不统一使商品交换仍有许多不便。由于金银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久藏不坏、质地均匀和容易分割等自然属性,金银逐步地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

【教学过渡】:货币产生了,它是干什么的?在商品交换中起什么作用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总结点评。这就是货币的职能问题。货币的职能就是货币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什么是价值尺度?

【教师活动】: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价值尺度。货币之所以能够作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也有价值,如同尺子本身有长度,可以用来衡量物品的长度一样。为了用货币来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必须给货币本身确定一种计量单位,历史上金银充当货币时一般采用的是重量单位,如斤、两等;纸币产生后,采用了专有的计量名称,如人民币、美元的元等。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叫价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

【学生活动】:讨论:价值尺度需要不需要真实的货币;超市中的价签是不是货币的价值尺度?

【教师总结】:价签就是货币的价值尺度的作用,其并不需要真实的货币。价值尺度就是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子。

【教师活动】:流通手段是什么意思?

【学生活动】:流通手段就是流通所需要的媒介。

【教师活动】: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与物的直接交换,交换的方式是:商品—商品。货币产生以后,商品所有者首先将自己的商品卖出去,取得一定数量的货币,然后再用货币买回自己需要的其他商品。此时交换的方式是:商品一货币一商品。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只能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人们常说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就是这个道理。

当货币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时,就发挥了价值尺度的职能。当货币与其他商品相

交换时,又体现出流通手段的职能,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货币在两个基本职能的基础上,逐渐派生出货币充当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三)纸币和信用工具

1、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教师活动】:(多媒体)一枚金币在使用过程中磨损后其购买力还和原先一样吗?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点评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还是和原先的购买力一样的。因此人们并不“关心”真实的金币的重量,而只关心它的实际购买力。也就是只要有一样东西其购买力和原先的金币一样就行,而不管它是不是金币。这就是纸币。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什么是纸币?纸币为什么能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点评】:作为金银条、块的货币,在每一次交换过程中,都要称重量、查成色,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于是就出现了由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的成色形状、重量和面额价值的金属铸币。早期的金属铸币往往是足值的。但是随着运输和使用的磨损,这些货币很容易变得不足值,这并不影响它同足值的金属货币一样使用。人们由此而意识到可以用其他的东西代替货币进行流通,于是就出现了纸币。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教师活动】:既然国家有权发行货币,是否可以随意决定纸币的发行数量呢?

【学生活动】:在课本上找出答案。

【教师活动】:纸币虽然是国家发行的,但纸币的发行量不是任意的,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度。纸币发行过多,就会出现纸币贬值,造成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的纸币超过了商品流通所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纸币发行过少,会造成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是指市场上流通的纸币减少,人民的购买力下降,物价水平下跌。二者都属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正常现象,都会导致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下降。

2、信用工具

【教师活动】: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还有哪些交易的手段:

【学生活动】:信用卡、储蓄卡、支票等等

【教师总结】:这就是信用工具。(多媒体展示资料,看我们常见的几种信用工具)(1)支票、信用卡

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给持票人或收款人的票据。

(2)电子货币:

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支付的电子货币。电子货币的载体是各类信用卡。

【教师活动】:小明在学校使用校园卡,这小小的“一卡通”使他的校园生活变了样。过去,校园购物、食堂就餐、校内看病、预约上机都要交现金,现在,只要将卡在 POS 机(计算机联网的终端机)上轻轻地一刷,转瞬间一切帐目就结清了。大家说:“真没想到,小小的校园卡竟这么神奇。”现金消费和刷卡消费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持卡人可使用信用卡购买商品或享受服务,也可以使用信用卡存取现金或转账结算。信用卡能减少现金的流通,提供结算服务,方便购物消费,简化收款手续,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极大便利。

第二课时

二、商品价格的变动

(一)商品价格变动的因素

1、供求直接影响价格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资料)2007 年春天开始是猪肉涨价;2008 年后半年猪肉价格下跌;2008 年秋天的四川柑桔下跌。

【学生活动】:讨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都是通过影响商品的需求量或供给量来影响商品价格的。

【教师总结】:上述因素实际上都是通过改变商品的需求量或供给量来影响商品的价格的。雹灾中的苹果,价格大幅度上涨,体现的是气候因素对价格的影响,而实际上,雹灾中的苹果是由于气候变化,造成苹果产量大幅减少,从而影响苹果的供给量,使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苹果的价格.

2、气候、时间等因素间接影响价格

【教师活动】:2008 年 10 月 20 日,四川广元柑橘蛆虫传言蔓延,仅半天时间,全市柑橘市场全面滞销,全国各地经销商生意大赔,橘子卖不出去,橘农望着成熟的果子一筹莫展。祸起何处呢?原来是当地一果农在柑橘园内发现大实蝇,被一网友发布到网络上。消息的广泛传播,造成消费者对柑橘安全感严重丧失,引起大家恐慌,都不敢买了。广元柑橘为什么卖不出去了?你能举出引起价格波动的其他因素吗?

【学生回答】:除供求外,影响商品价格因素的还有气候、时间、习俗等,甚至网络的创意等因素也会改变商品供求关系引起价格的波动。

(二)商品价值决定价格

1、价值决定价格

【教师活动】:以上我们分析了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然而,夏利车再贵贵不过宝马,再便宜也不会比普通自行车价格低。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来回忆一下,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学生活动】:是因为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由价值决定,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教师活动】: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价格和价值是不是完全一致呢?如果不是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商品的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实行等价交换,但是由于商品供求关系不断变化,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供不应求时,价格高于价值,供过于求时,价格低于价值。

2、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教师活动】:从我们已学的知识中,我们知道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价值量的大小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人类劳动时间决定。在现实中,商品的价格是不是由每个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呢?

【学生活动】:结合多媒体展示的资料讨论分析

学生1: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甲生产的自行车的价值量不是最大的,甲、乙、丙三者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一样大。

学生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商品的价值量成正比,因而事实上甲生产的自行车并非价值量最大的,如果甲的价值量最大的话,就会导致生产技术越低,效率越低的生产者赚得钱越

多的矛盾。商品生产者要获利更多,就必须缩短个别劳动时间。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得非常正确。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才能解决生产者越懒,工具越差,技能越低,价值量越大的矛盾。商品生产者只能提高个别劳动时间,使个别劳动时间等于或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才能获利,否则,就得亏本。

(三)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

【学生活动】:商品的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但是,在市场上,我们会发现商品的价格不是固定不变的,同一商品的价格总是不断地上下波动。

【教师活动】: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体现着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只要存在商品经济,这一规律就必然会发生作用。

2、价值规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师活动】:价值规律在日常生活中到底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学生活动】:看书并回答

【教师总结】:价值规律主要是通过商品的价格涨跌来影响人们生活的,当商品价格上升时,人们就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商品价格下降时,人们就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3、价值规律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

【教师活动】: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供求变化影响价格变化,而价格变化也会影响消费需求,从而引起供求状况的变化。也就是说,供求关系与价格是互相影响的。请看看本8 页的示意图: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这一图表说明,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利润减少,生产者就会缩小生产,减少供应量;供应量减少了,又会导致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利润增加,生产者就会扩大生产,增加供应量。可见,价格变动会调节生产者主动扩大或减小商品生产。

第二,刺激企业不断改进技术,降低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教师活动】:价格变动还会促使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请同学们想想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思考、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点评】:因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劳动生产率提高,个别劳动时间减少,就会获得更多利润,就会在价格竞争中更具优势。所以,价格变化与竞争,会刺激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教师活动】:看多媒体,保暖内衣销售的例子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找出问题。

【教师总结】:说明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重视商品质量。

因为,消费者是为了购买到质量好的商品,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谁生产的商品质量好,谁的商品需求量就大,就能得到更多利润。这就要求生产者适应市场变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专”,使自己的产品符合市场需要,符合消费者需要。

第三课时

第24课时第一课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经济政治·职业生活 教案 第2--4课时 第1课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货币;货币的基本职能;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价 值规律的作用;影响消费的因素。 2、理解:通货膨胀;供求关系对价格变动的影响;商品价值 与价格的关系;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健康的消费观。能力目标: 1、纸币不是货币;解释生活中导致某中商品价格变动的原 因,增强学生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 2、认识正确的消费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货币是怎样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用途;何时何地购买商品比较经济划算,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培养合理的消费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货币的产生;价值规律的作用;健康的消费观念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如何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 教学方法 引导、自主探究相结合,讲授法、小品表演法,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 第一单元透视经济现象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回顾、讨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活动都离不开金钱,提出问题:金钱就是经济学中的货币,本节课将从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等方面去了解货币,从而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由货币的产生而出现了价值规律的作用和消费的问题,就是我们学习这一堂课的主要任务。 学生活动: 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讲授新课 第1课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一、正确对待金钱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什么是商品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许多琳琅满目的商品,例如:粮食、电视机、机器、房子等。这些物品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耗费了人的体力和脑力生产出来的;这些物品不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的,而是供社会和别人消费的,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到达别人手中。我们把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叫作商品。 教师点评: 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 2、货币的产生过程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思考,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 看教材,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活动: 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点评: 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随着交换的扩大,交换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交换成功必须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在交换中人们发现,某种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它,在用它去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只要交换两次就成功了。于是,这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就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我们把它叫做一般等价物。

第1课商品的交换和消费

教师姓名:刘莹 学科:经济政治与社会 哈卫校 第一课商品的交换和消费 1掌握货币的概念;货币的基本职能;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价值规律 的作用;影响消费的因素。 2 、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和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理解价值规律的作 用,了解不同消费心理和科学消费的原则。 《经济政治与社会》 是职业学校的学生新接触的一门学科, 为便于同学们 对于新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课堂上通过复习旧课, 导入新课,讲解新课, 总结 本次课内容,布置作业进行讲授。 每次课前要清点人数,严格考勤。 关注学生 的课堂表现,通过对所学内容的提问、问题讨论等方式提高学习兴趣, 参与课 堂活动,理想并掌握所学内容。 关于教材: 一、 如何把握《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这本教材 写的是什么?) 二、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出现新变化 (学生最关心什么?) 三、 怎样处理《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材(如何教好这门 课?) 解答: 一、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度把握《经济政治 与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伟大道路, 主 要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中 国梦,最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经济建设:核心概念,市场经济,第一、二单元 政治建设:核心概念,民主政治,第三、四单元 文化、社会建设:核心概念,和谐社会第五单元 授课时间 2014.03.03 (第一周)) 学时 重占 .~I~A 八、 、 自觉运用价值规律,形成科学合理 的消费观。 难点 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掌握价 值规律和影响价格变化的因 素。 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 辅助手段、教具 课件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对 学 生 的 关 注 教学环节

中职教案第一课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教案(首页) 教研室政语教师课程经济政治与社会教研室主任 专业班级11护理周次1 课次1 单元及课题第一课商品的交换和消费 授课方式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教学资源多媒体 引入新课 金钱就是经济学中的货币,本节课将从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等方面去了解货币,从而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重点难点 重点:1.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2.价格和价值规律 难点: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形式。 本次课应达目标 1. 认知:说出商品的概念、货币的本质。阐述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和作用 2. 情感态度观念: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3. 运用: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教学评价及作业 评价:教学形式多样,增强互动,寓教于乐,效果好! 作业.教材体验与探究P10:第1—7题。

第一课商品的交换和消费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引入新课(5分钟)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讨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活动都离不开金钱,提出问题:金钱就是经济学中的货币,本节课将从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等方面去了解货币,从而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60分钟)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同时提出问题: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 (1)、商品及其价值 商品使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是不是一切物品都是商品?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成为商品? 学生活动:思考P2两个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 教师活动:商品既然是劳动产品,它里面就消耗了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叫商品的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商品交换与消费教案

教案 教学安排课型:理论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案例分析法、渗透教学法、 教学资源多媒体、板书 授课题目(章、节)第1章第1节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商品的基本属性 2、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3、熟悉影响价格的因素 4、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 5、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重点与难点: 重点:商品的基本属性、影响价格的因素、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科学的消费观难点: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规律性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设计(100分钟): 一、课堂导引(12分): 创设情境提问:人们在市场上买、卖的是什么?(5分钟): 通过概括引出商品的概念 二、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 1、多种多样的商品 (1)商品的含义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产生的条件 社会分工和产品属于不同的劳动者是人们进行商品交换的基本条件 2、商品的基本属性 1)商品的使用价值 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去购买商品?商品具有什么属性? 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联系教材P3“走进生活”想一想:有使用价值的都是商品吗?商品、其它自然界物品、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如何? 商品必然有使用价值,劳动产品必须对人们有用,才能成为商品,否则就不成其为商品。 其它自然界物品、劳动产品对人类也有一定的用处,同样具有使用价值。但它们如果没有用于交换,不是商品。 (2)商品的价值 联系教材P3想一想:不同的商品为什么能够按照一定的比例相交换呢? 比如:1把斧子=20千克大米 不是因为使用价值相同; 不是因为如“重量、体积”等自然属性相同; 它们的相同点是都耗费了一定的体力和脑力; “ 1把斧子=20千克大米”说明它们耗费了等量的人类劳动,即它们具有等量的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思考:人们选购商品时,总希望“物美价廉”。那么,“物美”和“价廉”各是从什么角度提出的要求呢?它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物美价廉”是商品本身两个基本属性的反映。“物美”是使用价值的标准;“价廉”则是人们从价值角度提出的提出的要求。人们在选购商品时,总是力图找到这两个标准的最佳结合点。 学习拓展 企业为什么在把重视产品质量作为企业的生命?谈谈作为生产经营者,应树立怎样的质量观? 3、货币的基本职能 (1)货币的产生 想一想:我们是如何进行商品交换的?交换分几步进行?中间的媒介是什么?人类最初的商品交换和我们今天一样吗? 货币是在商品交换长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经历了四个阶段 1、偶然的物物交换。 2、扩大的物物交换。 3、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 4、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 (2)货币的本质 从货币的产生和发展看,货币神秘吗?

第2-4课时 第一课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经济政治·职业生活 教案 第 2--4课时 第1课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货币;货币的基本职能;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价 值规律的作用;影响消费的因素。 2、理解:通货膨胀;供求关系对价格变动的影响;商品价值 与价格的关系;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健康的消费观。 能力目标: 1、纸币不是货币;解释生活中导致某中商品价格变动的原 因,增强学生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 2、认识正确的消费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货币是怎样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用途;何时何地购买商品比较经济划算,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培养合理的消费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货币的产生;价值规律的作用;健康的消费观念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如何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 教学方法

引导、自主探究相结合,讲授法、小品表演法,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 第一单元透视经济现象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回顾、讨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活动都离不开金钱,提出问题:金钱就是经济学中的货币,本节课将从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等方面去了解货币,从而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由货币的产生而出现了价值规律的作用和消费的问题,就是我们学习这一堂课的主要任务。 学生活动: 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讲授新课 第1课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一、正确对待金钱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什么是商品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许多琳琅满目的商品,例如:粮食、电视机、机器、房子等。这些物品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耗费了人的体力和脑力生产出来的;这些物品不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

第1课教案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教学单元] 第1课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1、识记:货币;货币的基本职能;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价值规律的作用;影响消费的因素。 2、理解:通货膨胀;供求关系对价格变动的影响;商品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值规律的表现 形式;健康的消费观。 能力目标:1、纸币不是货币;解释生活中导致某中商品价格变动的原因,增强学生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 2、认识正确的消费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货币是怎样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用途;何时何地购买商品比较经济划算,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培养合理的消费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1、货币的产生;价值规律的作用;健康的消费观念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如何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 [教学方法]引导、自主探究相结合,讲授法、小品表演法,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单元透视经济现象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讨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活动都离不开金钱,提出问题:金钱就是经济学中的货币,本节课将从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等方面去了解货币,从而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由货币的产生而出现了价值规律的作用和消费的问题,就是我们学习这一堂课的主要任务。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讲授新课 第1课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一、货币的神奇力量 (一)从古到今话货币 1、什么是商品 教师引导学生举例 【教师点评】: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 2、货币的产生过程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看教材,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点评】: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随着交换的扩大,交换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交换成功必须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在交换中人们发现,某种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它,在用它去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只要交换两次就成功了。于是,这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就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我们把它叫做一般等价物。 在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后来,一般等价物又发生了变化呢?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人们固定的用金银而不是其他商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这是为什么? 【教师总结】:一般等价物的不固定、不统一使商品交换仍有许多不便。由于金银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久藏不坏、质地均匀和容易分割等自然属性,金银逐步地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 【教学过渡】:货币产生了,它是干什么的?在商品交换中起什么作用呢?

《经济政治与社会》第一章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课时序号: 1 2015年 3 月 11 日学科名称经济政治与社会授课时数 1 课题第一课商品的交换和消费 第一节商品和货币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掌握商品的概念以及商品的基本属性。 2.掌握货币产生的过程;货币的含义、职能。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运用基本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学好商品经济理论,有助于正确认识经济现象和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 教学重点 难点 商品的基本属性以及货币的职能。 教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教具使用多媒体 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复习提问导入新棵设疑:以农夫山泉为例分析:农夫山泉源出于千岛湖水面下70米,长年水 温12摄氏度,天然清纯,味道甘洌,富含多种矿物质,经过十三道工序加 工成可口的农夫山泉天然千岛湖水、采集来的千岛湖水、经过加工后的农夫 山泉三种水有何不同?分别以自然物品、劳动产品、商品来命名。 学生讨论、回 答 讲授新课 第一课商品的交换和消费 一、商品和货币 (一)多种多样的商品 1、商品的含义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要准确地理解商品的概念,首先必须把握两个条件:一是商品必须是劳动产 品;二是必须用于交换。 学生分析 A.自然状态下的阳光,空气? B.商店里卖的农夫山泉,乐百氏是不是商品? C.声音不是商品,美国加州某青年游历全世界,录下了各种鸟鸣,松林喧哗, 瀑布奔泻,小溪潺潺的声音,经过剪辑,开办了“自然之声”豪华商店,满 足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理需要,成为很多失眠者的催眠曲,生意兴隆,这种声 音是不是商品? D.你从商店买来送给同学的生日礼物是不是商品? E.废品是不是商品?废品收购站收购的废品是不是商品?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学生讨论并 分析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课后反思

《商品的交换和消费》课后反思 李涵 我于9月4日在高二计算机3班上了我开学第一节课,其中有可取之处,但更多的是不足,为了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老师,我特反思总结如下: 一、准备实施过程 我主要备了课本和教参,主要讲解了商品的含义、商品基本属性和货币的职能,现在总结觉得只是吃透知识的百分之八十,同时欠缺对小资料的收集,使知识掌握不透彻,没有充分的备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没有充分掌握知识容量和授课时间,并且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我吸取经验教训,努力改进。 二、教师和学生建议 (一)学生建议: 1、优点: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课堂能力较好,具有亲和力,感情细腻,讲解详细。 2、建议:希望老师可以增加教学趣味性,讲点小故事和实际生活经历。 (二)老师建议: 1、本节课内容过多,可以精简内容,可以多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举例,贴近学生生活,课堂会更好。 2、板书不完全,本门课应该结合时事政治热点话题。 三、改进措施

这是我的开学第一课,从备课到上课一直很迷茫,庆幸的是王采全老师悉心帮助我,提点我,还有王利民老师、高丰琴老师在百忙之余去听我的课,给我悉心评课,使迷茫的我找到了方向,正确认识自我,了解了《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了解了学生,为了不辜负老师们和学生们的期望,为了使自己成长更迅速更优秀,我的改进措施如下: 1、以后可以借助网络和课外书资源,使备课更加充分。 2、多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举例,增强课堂趣味性,使课堂更加有吸引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能力和兴趣。 3、积极了解大多数学生的课堂接受能力,合理调节课堂弹性和备课内容的含量,增强与学生感情,发现学生闪光点。 4、优点继续保持,做一名具有亲和力、心思细腻、眼中心中有学生的好老师。

第一课商品的交换和消费教案

第一单元透视经济现象 第一课商品的交换和消费 一、教学目标: 1、透视商品交换的现象,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理解货币在商品交 换中的作用。 2、透视商品价格的变化,懂得影响价格的因素,认识价格变动的影 响,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 3、透视选购商品的现象,评析更新的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二、教学重点: 1、商品的基本属性 2、影响价格的因素 3、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4、科学的消费观 三、教学难点: 1、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2、科学的消费观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内容: (一)商品和货币:(1)多种多样的商品(2)商品的基本属性 (二)价格和价值规律:(1)影响价格的因素(2)价值规律的作用 (三)消费和消费观:(1)不同的消费行为 (2)常见的消费心理 (3)科学的消费观

七、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透视经济现象 第一课商品的交换和消费 正板书: 一、商品和货币 1、商品的含义 2、商品的基本属性 二、价格和价值规律 1、影响价格的因素 2、价值规律的作用 三、消费和消费观 1、不同的消费行为 2、常见的消费心理 3、科学的消费观 副板书: 铝碗电解铝 农夫山泉 牛肉价格<大葱价格可能吗? 海南香蕉价格 “中国首善”陈光标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案例一:高贵的铝走入百姓人家 法兰西帝国皇帝拿破仑第三(1808—1873)喜欢宴请四方宾客,每次设宴时,宾客们用的都是银碗,只有拿破仑第三一人用的是铝碗。因为当时的铝碗比银碗珍贵得多。皇帝用铝碗,正是为了显示他的尊贵和富有。为了炫耀军功,皇帝还把军旗上的金星改为铝星。无独有偶,几乎在同一时代,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1834—1907)编制了举世闻名的化学元素周期表,沙皇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奖励给门捷列夫一只代表最高荣誉的奖杯——铝杯。 19世纪末,科学家发明了电解制铝的方法,生产铝的社会劳动生的率大大提高,铝的价值下降到原来的千分之一左右,此时,1克鑫或银的价值已经大大超过了1克铝的价值。过去只有皇帝才能用得起的铝碗、铝杯早已经变成价值低廉了。到了现在,普通百姓家里铝锅等铝制品已是普通消费品了。 提问:为什么以前只有皇帝才能用得起的铝现在变得普通低廉? 评析:主要是技术进步,导致生产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大大减少,所以其价值量就低,价格也就低。那么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什么是价值量?价格受哪些因素影响呢?我们在这一节课中将会一一学习,大家把课本翻到第一课〈商品的交换和消费〉。 〈二〉学习新课 一、商品和货币

二年级第一课商品的交换与消费测试题

中职二年级经济政治第一课商品的交换与消费测试题 班级学号姓名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选出并填写在题后答题框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50分)某农民一年生产了2万千克粮食,做了如下处理。据此回答1——2小题 1、你认为下列哪一选项属于商品() A、自己吃掉1千千克 B、支援灾区1千千克 C、做饲料喂猪2千克 D、卖给国家1千千克 2、由上题的答案可知,商品是() A、用来交换的商品 B、交给国家的劳动产品 C、供他人消费的劳动产品 D、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以往,手机功能繁琐,使用数据业务往往需要复杂的设置和操作。针对这些问题中国移动公司按照客户在外观、开关机一键上网专用键、菜单呈现以及服务内容等方面要求,与著名厂家联手为客户“量身定制”了“心机”。据此回答3——4题 3、手机用户对手机功能有不同的需求,说明人们关注() A、商品的使用价值 B、商品的价值 C、商品的交换价值 D、商品的价格 4、中国移动公司和手机生产厂家为客户量身定制手机主要是为了() A、生产出更能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 B、更好的实现商品的价值 C、尊重顾客的上帝地位 D、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5、关于货币和金银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成了货币 B、金银天然就是货币 C、货币的本质就是金银 D、金银就是一般等价物 “十一”,小张在国美商场看到一台最新款的42英寸的液晶电视标价8888元。据此回答9—10题: 6、这“8888元”是() ①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②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③现实的货币④观念的货币 ⑤商品的价格⑥商品的价值 A、①④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⑥ 7、上述材料中的8888元是由商品的()决定的 A、价值 B、使用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

中职经济社会与政治教案 第一课:商品的交换和消费

2019年上半年《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 教材: 中职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经济政治与社会》(主编:沈越张可君)第三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授课班级: 动漫1803班(实验楼六楼西头北。)20人(5人一组) 平面设计1804班(实验楼六楼西头南。)24人(6人一组)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逐步认清自己今天和未来的角色变化:消费者——企业的劳动者——经营者,民主政治的受益者——参与者——建设者等。 2.我们也将学习和掌握成为这些角色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正确的观念和初步的能力。 教学内容: 经济:第一、二单元。 政治:第三、四单元。 社会:第五单元 第一单元透视经济现象(6课时) 一、本单元在全书的位置:基础。 经济是政治、文化、社会的基础。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经济是基础。 二、本单元的内容编排角度 按照消费者、劳动者、纳税人和理财者三个角度去编排。 消费者层次:透视商品交换和消费(第1课) 劳动者层次:企业的生产与经营(第2课) 纳税人和理财者层次:个人收入和理财(第3课) 三、本单元的知识范围:基本的经济常识。 四、学习目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劳动观,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为学生参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做好知识能力的铺垫。 第1课商品的交换和消费(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理解货币的作用,理解交织规律的作用,形成正确的金钱观。 2.懂得影响价格的因素,认识价格变动的影响,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 3.评析常见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教学要求: 1.认知:商品及其基本属性;货币的来历及其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影响价格的因素和价格变动的影响;树立科学消费观。 2.情感态度观念:1.正确的金钱观。2.培养效率意识、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 3.科学的消费观。 3.运用:(1)能识别商品。(2)能举例说明货币在商品中的作用,正确对待货币。(3)能根据某一商品价格的变化制作价格曲线图,分析价格变化的原因。(4)根据个人每月或每半月的零花钱,设计个人(半)月消费方案。(5)提出做好环保行动的建议并自觉践行。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 商品的概念;2.货币及货币的基本职能; 3.价值规律的作用; 4.科学的消费观; 难点:1.商品的基本属性;2.价值规律的作用; 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结合典型案例,使用多媒体教学,运用提问、讨论等形式,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把抽象的问题讲好、讲活。 教学方法:PPT讲解、辩论赛、抢答赛。 授课过程: 一、商品和货币 (一)商品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要点:(1)首先是劳动产品。(2)用于交换。前提是这个东西属于所有者。 举例子:医用氧气是劳动产品,而且需要使用者用钱去交换。所以它是商品。空气中的氧气是自然存在的,不是劳动创造的,我们不需要花钱去呼吸氧气,所以它不是商品。 还有哪一组能举个例子。 比如,超市上的花生是商品,自家地里产的花生就不是商品。 家里的费纸盒不卖就是废物,废品收购站的纸盒就是商品。等等。

第1课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课堂练习

第1课商品的交换与消费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农民收获了2000斤粮食,其中1000斤留给自己食用,200斤送给城里的亲戚,800斤送到农贸市场出售。其中属于商品的粮食是( )。 A 1000斤自己食用的 B 200斤送给亲戚的 C 800斤送农贸市场出售的 D 自己食用和送亲戚的4 2 废品收购站收购的旧报纸( )。 A 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 B 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 C 有价值,没有使用价值 D 既没有使用价值,又没有价值 3 关于货币的观点错误的是( )。 A 货币是和商品同时产生的 B 货币是商品 C 货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D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4 1949年5月,国民党政府的纸币发行量上升65万倍,在1937年能买两头黄牛的100元纸币只能买一粒大米的一千万分之2 45。这一事实说明( )。 A 纸币是国家发行的,政府可以决定发行的数量 B 货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导致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C 为了保证纸币不贬值,政府发行的纸币越少越好 D 纸币可以作为财富储藏起来,等待纸币升值 5 笔记本电脑从几万元降至几千元的根本原因是( )。 A 技术的进步,导致生产笔记本电脑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 B 人们的消费能力提高了 C 笔记本电脑日益普及 D 市场上电脑销售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6 近年来,彩电价格不断下跌,火柴价格不断上涨。但是一盒火柴的价格上涨,不会涨到与一台彩电的价格相等;一台彩电的价格下跌,不会跌到与一盒火柴的价格相等。这说明( )。 A 使用价值大的商品,价格就高 B 不同的商品各有用处,无法比较其价值 C 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价格以价值为轴心上下波动 D 商品的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所以商品价格违背了价值规律 7 据报道,由于俄罗斯大量抛售库存的铜,国际市场上铜供过于求,铜价下跌,每磅跌到1美元。后来,西方国家和中国经济发展对铜的需求增加,世界上铜的库存又减少,使铜价回升至每磅1 5美元。这说明( )。 A 商品的价值是由其生产的数量决定的 B 商品的价格和价值总是不相符的 C 商品的价值是由其销售的价格决定的 D 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8 “十一”黄金周期间,许多商家请来大腕明星帮助其进行产品宣传,往往购买者如潮。商家这么做是利用了消费者的( )。 A 求同心理 B 求异心理 C 求名心理 D 求实心理 9 有位准备购买轿车的消费者说“新车一上牌就成了二手车,就开始贬值,越用越贬值。对我来说,汽车只是一种为我服务的工具,什么品牌无所谓,关键是质量要好,价格要实在”。从消费心理角度看,这是一种( )。

第一课商品交换与消费教案

第一课商品交换与消费教案 课程名称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主题商品交换与消费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和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了解不同消费心理和科学消费的原则。 [2]思想教育目标:正确看待商品价格的变化,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念,培养效率意识、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树立科学消费观。 职业技能教学点:能用价值规律分析商品价格变化情况。 教学难点: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掌握价值规律和影响价格变化的因素。 教学重点:自觉运用价值规律,形成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例证法、情景导学法。 教学设计: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课—总结本次课内容—布置作业。 教学设备:黑板\教室\粉笔,也可兼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及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结合预习、板书、图片、故事、提问、讨论等进行课堂讲解。 课前布置:让预习本课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与板书备注 清点人数: 对学生上课实到情况进行清点、登记,严格考勤。 提问与思考: [1]为什么要学习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 [2]如何学习好本课程? [3]《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什么性质的课程? 预习新课4分钟 讲解新课: 第一课商品交换与消费 第1学时 一、商品和货币 1.多种多样的商品 同学们天天都与商品打交道,那么究竟什么是商品呢?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这个定义包含两层意思: 第一,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不是用来自己消费的,而是用来与他人交换的;第二,商品不是自然物,而是劳动产品。并不是有用的东西就是商品,阳光、空气有没有用?当然有,但它不是劳动产品,是大自然奉献给人类的宝贵财富,但阳光和空气却不是商品,因为它不是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二因素):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教案1-2:商品价格的奥秘

教学过程 课前复习 提问: 1、货币有哪些基本职能?(5个方面) 2、货币的演变有哪些形式? 3、如何正确、合理、理性地使用信用卡? 新课导入 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我们同学当中,有没有人买过对联啊?对联平时也那么畅销吗? 对联作为一种应景的商品,只有在特定的时候才有人买,而且价格波动很大。商品价格的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又是谁来给商品定价的呢?学习了这一节,同学们就可以 解答这些问题了。 新课教学 第一课学会理财和消费 第二节商品价格的奥妙 一、了解商品的价格 示例:钢笔和铅笔;自行车跟宝马;恐龙蛋和鸡蛋;铁和金;玻璃和钻石。 商品的价格由其自身的价值所决定,同时还要受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思考: 1、什么是商品? 我们把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叫做商品。 (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叫商品) 2、货币的产生 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3、过程 (1)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 (2)扩大的物物交换; (3)一般等价物做媒介。 (一般等价物的不固定、不统一使商品交换仍有许多不便。由于金银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久藏不坏、质地均匀和容易分割等自然属性,金银逐步地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 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1.商品的定价 大多数商品价格由市场定价→市场价格由经营者确定→经营者定价依据是生产经营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 2.商品价格波动原因:主要由市场上商品供给和需要之间的不平衡引起的。 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供求直接影响价格;气候、时间等因素间接影响价格 3.政府指导价: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按照定价权限和范围,规定基准价及其浮动幅度,指导经营者制定价格。 4、商品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由价值决定,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5、价值规律的作用 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 (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2)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价值规律主要是通过商品的价格涨跌来影响人们生活的,当商品价格上升时,人们就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商品价格下降时,人们就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价值规律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 第二,刺激企业不断改进技术,降低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二、商品的交换 1.交换的原因:参与交换的人都没有自己需要的物品,而又别人需要的物品,未来满足各自的需要,节约自身劳动,获取适当的、称心如意的物品,就需要展开交换活动。 2.交换原则:等价交换。 3.商品交换经历的三种形式:物物交换→简单商品流通→商业 4.交换途径的转变:柜台式的商店→超市→网购 5.思考:商家促销的方式有哪些?——广告、折扣 三、学会合理消费 1.阅读课本P14,把自己一个星期的消费情况写下来,看看哪些是必须支出,哪些是不必要支出? 2.消费的类型

第一课-商品交换与消费习题和答案

第一课商品交换与消费 一、单项选择 1、人们之所以要购买某种商品,是因为(B ) A 某种商品具有价值 B 某种商品具有使用价值 C 某种商品具有交换价值 D 某种商品需要交换 2、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常考察商品的标准是“物美价廉”,这里的“物美”和 “价廉”分别是指(C) A 价值和交换价值 B 美好的外观和低廉的价格 C 使用价值和价值 D 价值和交换价值 3、在正常情况下,一辆汽车的价格总是高于一辆自行车的价格。这是因为(A ) A 生产一辆汽车比生产一辆自行车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多 B 生产一辆汽车比生产一辆自行车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多 C 一辆汽车比一辆自行车实用 D 人们更喜欢汽车 4、通常所说的“物以稀为贵”应理解为(D ) A 商品稀少价值就大 B 使用价值决定价值 C 价值决定使用价值 D 供求关系影响商品的价格

5、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是(B) A 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 B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C 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 D 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 6、甲乙丙生产同样的鞋子分别用了八、七、六个小时,谁生产的鞋子价值量大 (D) A 甲B乙C 丙D 一样大 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中的“现有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A) A 现时社会上同一生产部门绝大多数生产者已经达到的生产条件 B 少数落后的生产者达到的生产条件 C 多数先进的生产者达到的生产条件 D 专门指劳动者的生产工具 8、秋装在夏季末市时价格通常较高,过了一段时间,价格逐渐下降,根本原因是(B) A 人们喜新厌旧的审美追求 B 新秋装供不应求,旧秋装供过于求 C 生产秋装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 D 生产秋装的厂家竞争激烈,不得不降低价格 9、关于纸币的说确的是(D)

第1课商品的交换和消费教案

青年教师汇报展示课教案 第一单元透视经济现象 第1课商品的交换和消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 三、重难点突破 四、教学方法 五、教学工具 六、课时安排(1)掌握商品的概念; (2)掌握货币的职能。 培养学生辨别和判断事物的能力。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掌握货币的职能。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协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讲授法,举例法。 黑板,多媒体。 1课时。

七、教学步骤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组织课堂 二、导入新课三、 讲 授 新 课准备上课 请同学们回想昨天外出时 买了哪些东西,依据学生的回答 导出本节课题。 一、商品 1、概念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 品。 特点:(1)商品必须是劳动 产品,是通过人类劳动产生的。 (2)商品是用来交换的, 不以交换为目的生产出来的产 品不是商品。 举例:(1)农民种的粮食留给自 己吃的/用来卖钱的。 (2)空气/医院里的氧气。 (3)教师节要到了,小明把自 己动手作的礼品送给教师/从商 店买来礼品送给教师。 商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 一定阶段的产物。 商品交换的基本条件:(1) 社会分工 (2)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基本属性 (1)使用价值 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 要的属性。如粮食可以充饥、房 屋可以居住。 (2)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 就是商品的价值。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 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如物美价廉、物有所值。 稳定情绪,预习新课 学生思考:昨天外出时买了 哪些东西? 学生思考:这个概念中有两 个关键点。也就是商品的两 个特点。 学生思考:以下例子是否是 商品? 学生思考:课本P2图中有 哪些商品。 学生思考:因为古代社会生 产力不发达,所以现在我们 有的哪些东西在古代是没 有的? 学生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进 行商品交换? 学生思考:我们为什么要买 某件商品? 学生思考:不同商品含有的 人类劳动量都是一样的 吗?

第一课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

前言 一、基本知识 前言部分是全书的起始课。本课的前言部分主要介绍了经济的指导思想、经济常识的基本内容和学习经济常识的重要意义。通过前言部分的学习,可以使我们把握本课程的知识体系,认识到学习经济常识的重要性。 二、重点难点分析 1、学习经济常识课程的意义是前言的重点 对学习经济常识的意义的把握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学习经济常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状况,明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任务和方向 第二,从个人方面看,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个人懂得经济常识有助于自己更好的参与经济活动,增强自己经济活动的有效性。 第三,学习经济常识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法制和道德观念,自觉规范自己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从而树立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一课:商品和商品经济 第一节商品 一、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一、基本知识点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3、商品的基本属性 4、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二、重难点分析 1.商品的概念。 商品的概念是经济常识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也是本单元的重点。要准确理解商品的概念,关键是要把握住劳动产品和交换这两个构成商品的条件。第一,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凡不是劳动产品的物品,如自然状态的阳光、水、空气、雨水等,都不是商品。第二,必须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劳动产品可以是用来交换,也可以不交换。一种劳动产品,如果不是用来交换,就不是商品。如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如果是用来自己消费的,就不是商品,因为没有进行交换;如果是用来销售的,那就是商品,因为它既是劳动产品又是用于交换的。这里的交换指的是商品和商品之间的交换,封建社会农民向地主缴纳的地租、送给别人的礼物虽然是劳动产品,但是没有交换,所以不是商品。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才是商品。 2、商品经济产生的过程和条件 这是本课的难点。

高中政治《分配、交换、消费》教案

高中政治《分配、交换、消费》教案 第三章分配、交换、消费 一、重要考点梳理 1、国民收入的分配?提示:(1)、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的不同点与相同点: ①、不同点:从内涵看,社会总产值是¨毛产值’’.国民收入是¨净产值”.GD P与GNP则是¨增加值¨。从生产的部门看.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涉及的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各行各业;GNP、GDP涉及的是社会所有部门。从计算方法看.社会总产值重复计算;国民收入尽管不重复.但范围太窄;GNP、GDP既不重复计算.范围叉宽。 ②、相同点:它们具有相同的经济意义:一定时期的总量,不同程度地反映一国一定时期的经济实力;一定时期的增量,不同程度地反映一国经济发展速度;一定时期的人均量,不同程度地反映一国生产力水平和人均富裕程度。四项经济指标量的增加途径都很多,但根本上都是提高经济技术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 ?(2)、关于国民收入最终用途的分类.应注意,财政支出中的行政、科教、文卫的日常支出属于消费,其相关的基本建设虽然是非生产性的.但属于积累;国防支出属于消费.但应付战争所需要的物资储备则属于积累。?(3)、关于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应注意:不能把积累与消费的关系等同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不能片面地认为¨高积累有利于生产发展.高消费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积累或消费部分过多.最终都既不利于生产发展.又不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 2、财政收入和支出 提示:正确理解三种类型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运用国家预算和税收等财政手段,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来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平衡的一种经济政策。财政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部分.财政收入的基本手段是税收,财政支出的基本手段是政府的预算拨款。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财政政策可分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即扩张性财政政策)、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即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即中性财政政策)。它们在含义、实施目的、实施背景、所采取的措施等方面存在着不同。?3、财政的巨大作用?(1)、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关键是大力增加财政收入。?(2)、财政收入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财政收入还要受分配政策的制约。并非国家财政收入越多越好,应统筹兼顾,综合考虑。?4、税收及其基本特征?提示:(1)、把握“税收”与“利润”“债务”“罚款”及“收费”的区别。 (2)、违反税法的四种行为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在于它们都没有依法向国家缴纳税款.都是违反税法的行为,都要受到法律制裁。不同点在于违反税法的手段、方式不同,偷税、骗税采用的手段较隐蔽,而欠税、抗税则比较直接、明显。?随堂笔记 (3)、偷税与骗税的区别。偷税与骗税虽然都是采用欺骗的手段,但前者目的在于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后者目的在于获得国家的税收优惠.并集中表现在用欺骗的手段获得国家的出口退税。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商品交换与消费教案

学院教案 授课日期:年月日教案编号:1(按授课次数编号)教学安排课型:理论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案例分析法、渗透教学法、 教学资源多媒体、板书 授课题目(章、节)第1章第1节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商品的基本属性 2、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3、熟悉影响价格的因素 4、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 5、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重点与难点: 重点:商品的基本属性、影响价格的因素、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科学的消费观 难点: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规律性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设计(100分钟): 一、课堂导引(12分): 创设情境提问:人们在市场上买、卖的是什么?(5分钟): 通过概括引出商品的概念 二、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 1、多种多样的商品 (1)商品的含义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产生的条件 社会分工和产品属于不同的劳动者是人们进行商品交换的基本条件 2、商品的基本属性 1)商品的使用价值 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去购买商品?商品具有什么属性? 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联系教材P3“走进生活”想一想:有使用价值的都是商品吗?商品、其它自然界物品、劳动产品之 间的关系如何? 商品必然有使用价值,劳动产品必须对人们有用,才能成为商品,否则就不成其为商品。 其它自然界物品、劳动产品对人类也有一定的用处,同样具有使用价值。但它们如果没有用于 交换,不是商品。 (2)商品的价值 联系教材P3想一想:不同的商品为什么能够按照一定的比例相交换呢? 比如:1把斧子=20千克大米 不是因为使用价值相同; 不是因为如“重量、体积”等自然属性相同; 它们的相同点是都耗费了一定的体力和脑力; “ 1把斧子=20千克大米”说明它们耗费了等量的人类劳动,即它们具有等量的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思考:人们选购商品时,总希望“物美价廉”。那么,“物美”和“价廉”各是从什么角度提出的要求呢?它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物美价廉”是商品本身两个基本属性的反映。“物美”是使用价值的标准;“价廉”则是人们从价值角度提出的提出的要求。人们在选购商品时,总是力图找到这两个标准的最佳结合点。 学习拓展 企业为什么在把重视产品质量作为企业的生命?谈谈作为生产经营者,应树立怎样的质量观? 3、货币的基本职能 (1)货币的产生 想一想:我们是如何进行商品交换的?交换分几步进行?中间的媒介是什么?人类最初的商品交 换和我们今天一样吗? 货币是在商品交换长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经历了四个阶段 1、偶然的物物交换。 2、扩大的物物交换。 3、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 4、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 (2)货币的本质 从货币的产生和发展看,货币神秘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