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电影《低俗小说》中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方式及其对电影的影响

浅谈电影《低俗小说》中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方式及其对电影的影响

浅谈电影《低俗小说》中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方式及其对电影的影响
浅谈电影《低俗小说》中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方式及其对电影的影响

浅谈电影《低俗小说》中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方式

及其对电影的影响

姓名________

学号________

日期________

目录:

1.人们眼中的《低俗小说》

2.《低俗小说》的后现代叙事技巧的应用

2.1时空交叉

2.2对于断点的应用

2.3圆形叙事

3.《低俗小说》对电影的影响

摘要:《低俗小说》是一部后现代主义影片,该影片中采用了后现代主义的叙事风格,让人费解的同时又引人深思,看似混乱的电影剧情,发人深省。本文从《低俗小说》中圆形叙事风格角度对昆汀·塔伦蒂诺的这部电影进行多层面的分析。

关键词:叙事结构圆形叙事《低俗小说》

正文:《低俗小说》这部电影整个故事都是一个大的圆形叙事结构,在序幕中“小南瓜”和“小兔子”两个人商量在餐厅打劫,在结尾的时候,两个人恰巧打劫了正在吃饭的文森特和朱尔斯两个人,这是一对矛盾,两个初次犯罪的人碰到了两个惯犯,两个即将步入罪恶深渊的人遇到了两个深陷罪恶深渊的人,结果不难想象,两个人新手理所当然的败了。

1.人们眼中的《低俗小说》

影片《低俗小说》采用了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方式,这种叙事方式不同于我们传统理念中的线型叙事方式,他是多角度的、多层面的,因此我们在第一次观看《低俗小说》这部影片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时无法看懂这部影片,所以这部影片在播放以来就一直饱受争议,理解它的人说它是一部好片,而这部片子之所以好就是因为其叙事风格好。更有人说这部片子不好,而不好的原因也就是因为它是一部看是去十分混乱的片子,故事情节不够紧凑,故事处理乱七八糟。

2.《低俗小说》的后现代叙事技巧的应用

对于《低俗小说》这部影片来说,虽然大家褒贬不一,但是电影中后现代主义叙事方式的应用却是非常的成功,简单总结起来,《低俗小说》主要应用了以下叙事方式。

2.1时空交叉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着一个近乎独立的空间,在这个独立的空间之外,有不同的故事正在发生着。

我们在分析一个事件的时候,往往都是采用的线性的分析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却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点,有很多事情在发生。

如何将这些事情或者是事件一同描述出来,这是一个问题,描述不当甚至会让人产生混乱之感,《低俗小说》就是这种状况,导演选取了发生在两天之内的几件事情进行描述,但是涉及到故事发生的时空性,所以导演采取了后现代的叙事风格,也就是将这几个不同的事件交叉在一起进行描述,这样我们就看到了一种现象,“小南瓜”和

“小兔子”计划打劫,然后文森特和邦妮在一起玩耍、跳舞、吃饭、暗生情愫。然后文森特和朱尔斯两个人去完成马沙给的任务,然后布奇违抗马沙的命令,打死对手后逃走,又回去拿回自己的怀表,碰到奉命追杀他的文森特,而文森特却被布奇杀死在马桶上。然后马沙亲自去追杀布奇。在随后的剧情中,令人混乱的事情出现了,已经死亡的文森特竟然“死而复生”,他和朱尔斯竟然在敌人的伏击中幸免于难,对于这次死里逃生的经历来说,朱尔斯选择了退出黑帮生涯,而文森特却选择了继续自己的黑帮生涯。然后两个人交接任务以后去餐厅吃饭,碰到了第一次实施打劫的“小南瓜”和“小兔子”两个人。整部影片的这种叙事风格让我们一时无法接受,因为这完全脱离了我们的认知观念,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导演将各种事件简单地拼凑在了一起,有人甚至认为这种叙事方式连小学生都能完成。其实这种时空交叉的叙事风格是一种十分科学的叙事方式,这种叙事方式能够将事件完美的展现给大家,因果、动机等等,可以说都是最为详实的第一手资料,这才是事件发展的最真实的过程,这才是因果关系的内在联系。

2.2对于断点的应用

在我们看《低俗小说》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导演将许多故事时间进行断开,放在一边,然后去叙述新的故事,然后新的故事中某个时间又被断开,另一个故事又出现了,通过这种断点的应用,一个又一个悬念出现在了观众的脑海中,这样就引起了观众对于影片的思考,究竟会有着怎样的结局,下面的情节将会如何发展。因此一

个又一个的疑问充分调动了观众的好奇心,而剧情的发展却又往往出人意料,让人欲罢不能。

一部好的电影要把故事、事件、情节这三个概念区分出来,电影情节是将整个事件进行再现,而故事却是将整个事件抽绎出来的一个时间序列,而事件却是被穿插在时间和因果链上的东西。《低俗小说》这部影片就很好的做到了这三个概念的区分,导演高高在上地将所有的故事、情节、和事件剥离出来,然后进行再加工,将时间打乱,运用空间变换的方式将整个事情讲述清楚,虽然很多人可能看完这部影片以后第一反应是并没有看懂这部影片,但是在其静思的过程中,他会发现整个故事是如此的合理,而导演的这种看似毫无章法,完全混乱的拼凑方式又是如此的合情合理。这种毫无章法正是导演的真实功底所在,而这种完全混乱的拼凑方式也正是这部电影的精华所在,因为这部电影就是依靠着这种叙事方式,抓住了观众的心理,阐释了电影的精髓。

2.3圆形叙事

由于一个人所处的空间的局限性,他所看到的事情只是在他眼前正在发生的事情,而许多其他的事情虽然也在同时进行着,但是他无法看到的,但是他眼前的这个事情的发生却可能和其他的事情存在着因果关系。举一个十分浅显的例子,一个人在饭店吃饭,但是他却不知道有多少人在为着他的这顿饭服务着,但如果要把这些为他这顿饭服务的人全部找出来,那将是一个十分大的工程,同时也是一个毫无意义的工作。

而《低俗小说》的导演就是做成了这件事情,他将涉及到“小南瓜”和“小兔子”打劫到的所有的事和人找了出来,然后又将与之有关的事件全部罗列出来,这样这个繁杂、而又臃肿的人物关系和体系就出现在了我们面前,怎么将这些人和这些事件进行处理,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而导演却避重就轻,运用圆形叙事方式将所有的事件穿插在故事上,在某个时间,布奇和文森特相遇大吵一架,另一个时间,文森特和朱尔斯两个人西装笔挺地将任务完成,但是两个人又穿着随意甚至是可笑的T恤衫去复命,而后朱尔斯放下了武器,拿起了《圣经》,因为他需要的是救赎;而文森特却依旧走在自己的道路上,吸毒、杀人,甚至是和自己的老大的妻子邦妮产生好感,两个人的最终命运也是不同的,马沙和布奇冰释前嫌,文森特被杀死在马桶上,朱尔斯却对第一次步入罪恶道路的“小南瓜”和“小兔子”进行了劝解。

3.《低俗小说》对电影的影响

在电影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低俗小说》可以说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小说,它的出现虽然并不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第一部电影,但是它的出现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因为它将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叙事方式发挥到了极致,他所代表的的是电影发展的一个时代,它反映了这个时代里的人们的生活状况:混乱,没有人生目标,甚至没有选择。

这部片子的最成功的之处还在于其影响,对于大众的影响,对于社会的影响,当时在好莱坞,黑帮的电影是最叫座的电影,在中国,古惑仔甚至就是票房的保证。那如何才能把人们从这种迷途中召唤回

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而《低俗小说》这部影片就担当起了这个角色,它将文森特和朱尔斯两个人的不同选择,以及最终两个人的不同命运进行了一个描述,让人们清楚的知道,你选择了什么样的道路,那你就选择了什么样的结局。

结语:《低俗小说》这部电影将“文森特和邦妮的故事”、“金表”、“邦妮的处境”等三个大的故事和序幕还有结尾五个部分糅合在一起进行叙述,虽然导演采用了好莱坞最为老套的黑帮题材,但是他却运用了独特的后现代主义的叙事风格,将每一个小故事讲述的高潮迭起,矛盾重重,整部影片形散而神聚,在看似混乱的结构中展现出了一种和谐的结构,给人以无限的美感和遐想,影片中还应用了不少的黑色幽默,让人在会心一笑的同时能够深思,而这种深思又有了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因为他所展示的是人性和社会。

参考文献:

[1]胡慧珍.乱序的美感——浅析电影《低俗小说》的叙事艺术[J].大众文艺,2011,05:83.

[2]常田月.论后现代主义在电影低俗小说中的应用[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10:337.

[3]黄贺,陈世丹.论《欧洲中心》的后现代主义历史书写[J].山东外语教学,2011,05:102-107.

[4]叶丹晴.与时间无关——论《低俗小说》中的后现代悬念[J].电影评介,2002,04:40-41.

[5]颜春龙.从影片《低俗小说》看美国后现代文化在电影媒介中的传播[J].电影评介,2007,23:67-68.

[6]郝建.叙事狂欢和怪笑的黑色——好莱坞怪才昆廷·塔兰蒂诺创作论[J].当代电影,2002,01:59-68.

[7]田德蓓.O.C-布卢姆短篇小说的后现代叙事方式[J].外国文学,2002,06:15-18.

[8]刘乐.坏孩子的天空[D].重庆大学,2010.

[9]周福宝.电影中的后现代转向[D].山东师范大学,2011.

[10]李硕.昆汀·塔伦蒂诺电影叙事结构分析——以《落水狗》和《低俗小说》为

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75-78.

[11]方芳.克里斯托弗·诺兰电影“不确定性”特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12]蔡春露.威廉·加迪斯与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2,02:184-192.

[13]胡全生.情节之概念与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情节[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05:8-14.

[14]袁洪庚,范跃芬.论 D.M.托马斯的后现代主义叙事策略[J].当代外国文学,2005,04:71-77.

[15]薛凌.论电影叙事模式的演变[D].西北大学,2003.

[16]沈金耀.试析近年来小说中的后现代主义[J].小说评论,1989,02:9-12+24.

[17]翟红.论8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的语言实验[D].苏州大学,2004.

[18]禹秀玲,杨一铎.试析电影《画皮》的后现代主义叙事策略[J].青年文学家,2009,12:64+66.

[19]龙迪勇.空间叙事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8.

[20]房伟.艰难的生成与暧昧的整合[D].山东师范大学,2009.

微电影论文参考文献二

[1]张高伟.论微电影的叙事艺术[J].美与时代(下).2011(07) [2]杨雅雯.后现代语境下的微电影研究[D].湖南大学2013 [3]侯光明.论中国微电影大时代的到来及其发展路径[J].当代电影.2013(11) [4]刘佳佳.从“鲶鱼效应”看微电影对广告的影响[J].经济论坛.2011(10) [5]康初莹.“微”传播时代的微电影营销模式解读[J].新闻界.2011(07) [6]李程.后现代语境中的靡菲斯特[J].中国研究生.2013(10) [7]李旭璐.对微电影广告《66号公路》的符号学解读[J].新闻传播.2013(09) [8]王安权,汪庆华.微电影定义研究综述[J].青年文学家.2013(23) [9]陈日红.微电影与文化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10]张波.论微电影在当下中国的生产及消费态势[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03) [11]崔兆倩.浅析微电影的现状及发展[J].新闻爱好者.2012(04) [12]李荣荣.传播学视域中的微电影叙事策略探究[J].东南传播.2011(12) [13]郑晓君.微电影--“微”时代广告模式初探[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06) [14]陈红莲.网络“微电影”的传播学解读--以《老男孩》《四夜奇谭》等的热播为例[J].今传媒.2011(12) [15]宋娜.后现代语境下的影像拼贴[D].山东大学2010 [16]王玥琪.审美文化中的奇葩[D].四川师范大学2013 [17]苏杭.后现代语境下的娄烨电影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4 [18]刘圆.“穿越”题材影视剧研究[D].重庆大学2013 [19]王茜.后现代视野下华语同性恋电影的美学呈现[D].贵州大学2009 [20]王长武.微电影的传播特征与市场前景展望[J].中国电影市场.2011(09)

电影 记忆碎片叙事结构分析

记忆碎片叙事结构分析 碎片化与空间化的叙事结构 何峻峰 2012210722 《记忆碎片》(Memento)是克里斯托弗·诺兰在2000年时导演的一部非常经典的悬疑片。他采用彩色和黑白画面交替,顺序和倒叙的还有插叙各种叙事手法使影片获得了非常精致的效果。相对于很多悬疑电影的情节跌宕,该片剧情平铺起来甚至可谓简单,甚至片头可以说是毫无亮点,但几分钟之后,主人公莱尼的自白的出现开始紧紧的抓住观众的心。诺兰就是用自己的才华和大胆造就了这样一部举世无双的电影。从叙述角度和叙述手法等影片的叙述特点方面来考察,可以发现,这部片子充满了空间化的叙述倾向。电影以主人公莱尼作为叙述视角,莱尼是整部影片的主要焦点,他目前唯一的记忆就是自己家里惨遭强盗闯入,妻子被杀死,自己也因为头部受到严重撞击而失去了短期记忆的能力,他生存下来的唯一记忆就是要替自己的妻子报仇。而现在,既然他已经失去了短期记忆能力,也就是说,在他的生活中已经没有了时间的概念,一切发生在眼前的都是陌生的,时间在他的生活当中已经不存在,他只能以惯性或者趁自己在仅有的几分钟记忆内把发生的事件用笔记录在物件上来代替头脑的记忆。那也就是说,如果要用顺叙的手法将这个故事讲下去,这个故事将毫无新意,而诺兰就是利用了主人公这个特殊的病例,采用了新颖的片段式叙事和倒叙的并在其中加入插叙的叙事方法,也就是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将这个故事讲述得精彩无比。 片段一(正常画面):画面采用回放的方式,地上的血迹开始回流,子弹开始回到手枪内部,手枪回到莱尼手内,然后倒放着莱尼对着泰迪的脸开了一枪,泰迪大叫一声。 片段一(黑白画面):黑白画面莱尼从旅馆中醒来,开始讲诉电影的另一条线。 片段二:(正常画面):莱尼在旅馆门口拿着泰迪的照片向旅馆老板询问此人,这时候泰迪从宾馆外面走进来叫莱尼的名字,莱尼说我叫莱纳,然后跟随泰迪来到停车场准备开车,并拿出照片指出泰迪准备开门的车不是自己的,旁边的车才是莱尼自己的。然后泰迪说自己开玩笑,然后和莱尼一起上了旁边的车。车子行驶过程中泰迪指出这辆车的窗户坏了,自己可以帮他把车修好,然后又对莱尼要去的目的地表示不赞同与不乐意。他说:“你去那鬼地方干什么?”,但是他们还是来到了莱尼照片上那间破房子。短暂的交谈过后,他们走进屋子,莱尼摸出泰迪的照片,泰迪的照片后面写着“这人不可信,是这个人,杀了他”。然后莱尼一拳将泰迪击倒在地,并无视泰迪叫他下地下室的解释开了枪。 片段二(黑白画面):莱尼继续在旅馆里面,他提到了自己靠字条生活,并摆放安排地井井有条,这一部分也提到了杰克斯·萨米这一人物,似乎萨米也是一个失去了短时间记忆的病人。 片段三(正常画面):旅馆内的莱尼在泰迪的照片上写上“杀了他”然后来到旅馆门口询问老板有没有看见过这个人,并说明自己患有疾病,失去了短期记忆。这时候,泰迪

论微电影的叙事艺术

113 2010年最热门的事件毫无疑问是微博在大陆地区的全面落 地开花。微博以一种全新的姿态介入了我们生活,成为老百姓 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微简历”、“微小说”等等昔日对时空有着 严格限制的文字体系与艺术形式,也纷纷加入了“微”的行列, 其中也包括让人耳目一新的微电影。这之中的佼佼者有《老男 孩》、《赢家》、《指甲刀人魔》、《天堂午餐》、《一触即发》等等, 这些优秀作品短小精悍,叙事较为完整,在网络上均有千万次 的点击量,在传播效果上远远超过了其他媒介。根据新华社的 报道,今年五月,微电影节也已经在北京成功举办,有百余部 微电影参与了角逐,并且评选出了最佳微电影《小心,我爱 你》……这一切都在向我们预示着微电影的光明前景。 一、微电影的产生背景与定义 当代法国哲学家利奥塔认为,后现代时期的特点是从大叙事到小叙事的转变,这一转变在媒体研究中的回应就是从“广播”(broadcasting)到“窄播”(narrowcasting)的转变,就是精品销售而不是杂货拍卖的时尚,就是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审视边缘性成长的视角[1]。以一种没有道德意向的说教形式来表达文化差异,这是有目共睹的现代滥调[2]。当后现代遇到了同样以解构和碎片化为乐的互联网络,人类的艺术文化必然会激起巨大的回响。在麦克卢汉成功预言“媒介即信息”与人类“地球村”之后,我们也看到,主流文化(主旋律),精英文化(艺术)和大众文化(娱乐)被杂糅在了一起,文化生态日益多元,权威和指示性话语被日渐消解,取而代之的却是各种各样的只言片语。 中国的电影发展也是一样,从家庭伦理到国族情怀,直到第五代的黄土寓言之后,已经再没有一个统一发声的群体,而是以不同导演为代表,有着不同的价值诉求。电影不再是严格的90-120分钟的、制片厂体制下在电影院播出的完整产品,而可以是时长不固定的、极其个人化的、在网络上随意点击就可收看到的片段。 后现代文化的标志是文化工业的出现,消费意识深深植入了人们心里,多元价值取向让艺术生活化,艺术大众化,同时生活也艺术化了。快速复制是这一时代的关键词,这也便是微博中的“转发”功能。超现实主义的电影作品如英格玛的《MEACULPA》,音乐混杂,画面梦幻,用暗示、对比、隐喻、象征、镜头的抽格升格等蒙太奇式的手段以及虚构、快节奏的剪接,手持摄影、纪实等等方式,营造出了别样的艺术氛围,而且这些电影的速度都要比传统电影快,极其重视视觉快感,因此让人目不暇接,血脉贲张[3]。  陈凤军曾经撰文说:微电影是指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下观看、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30 秒-3000 秒)放映”、“微周期制作(1-7 天或数周)”和“微规模投资(几千元-数十万元/部)”的视频短片[4]。而网易微电影节对微电影的限定则是:微电影不同于草根拍客作品,它有一定的创作门槛和较高的制作水准,并要求以创意取胜,而且更便于随时下载和观看。 因此可以说,微电影是在后现代文化大行其道的当下,网络与电影(电视)互动所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电影形式。这种电影的时长、投资、制作规模都比传统电影短小,但又制作精良,不同于普通的DV短片。 二、微电影的叙事特点 法国文学理论家布雷蒙在重新审视俄国形式主义代表普罗 论微电影的叙事艺术 文/张高伟 微博大行其道的今天,微电影也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微电影不是简单的“DV作品”,它也不同于商业化的广告与音乐电视(MV),可以说,微电影开创了一种网络影视叙事的新模式。尽管微电 影在当前有着强劲的生命力,但是依然有自身的一些缺陷。时间的限制使它不可能在电影院的院线生存。 微电影的这种艺术形式注定了要与广告联姻,但是假如整部电影都成为广告的附庸,那么微电影也将失 去思考的力量与社会关注的价值。随着互联网技术与影视艺术的融合,微电影将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投 入到新媒体的竞争之中。但更重要的是,它还需要广大电影工作者与电影理论家的指导,使其健康、有 序地发展。 《天堂午餐》剧照《老男孩》剧照 文学与传播

微电影广告叙事策略探讨-广告设计论文-设计论文

微电影广告叙事策略探讨-广告设计论文-设计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广告不仅仅是一种营销活动,更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广告传播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微电影广告作为一种新型的广告形态,其迅速发展日益受到广告主的重视。因此,从品牌营销的战略视角解读中国微电影广告的市场传播和营销中的价值,对于推动微电影广告的发展十分重要。 关键词:微电影广告;品牌传播;叙事策略 1微电影广告产生

随着互联网发展而兴起的视频网站等新型媒体,充分的利用其传播速度快、传播方式便捷、传播双向性强等特点改变了以往的广告传播形式。新媒体拓宽了信息的传播渠道,也使得信息的接收具有碎片化特色。在此背景下,广告开始采用电影叙事手法与艺术表现,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由微视频逐步发展为微电影广告这一新型广告模式。微电影广告是伴随着新的媒介技术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广告形态,严格地说,它是微电影的衍生或分支。早在2010年,微电影一词开始在互联网中频繁使用,而让人们真正的意识到微电影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广告形式,应该是从凯迪拉克为其旗下品牌汽车拍摄的微电影《一触即发》。其在影片中采用了电影酷炫的艺术表现手法吸引受众的眼球,同时巧妙地把品牌的信息融合到故事情节中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触即发》可以说是国内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微电影广告,自此以后,微电影广告的越来越受到广告主的重视,开始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2微电影广告发展存在的问题 微电影广告在制作成本、投放方式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因此

日益受到广告主的青睐。近两年来“微电影广告”已经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创作规律,成为品牌传播不可或缺的手段。从制作层面来说,微电影广告采用电影的制作方法,通过听觉以及画面来传达信息,吸引受众的关注;从创意层面上来讲,它通过重构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以贴近生活的方式感染人;从投放渠道来看,它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传播,传播渠道广、传播速度快、传播过程中互动性强。虽然微电影广告的数量众多,但并不是所有的微电影广告都能够取得良好的品牌传播效果。究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微电影广告内容本身不符合受众的信息需求,题材老套,缺乏创意;二是微电影广告的传播环节没有引起广告主的足够重视。微电影广告的传播不能单纯的依靠互联网平台的分享、转载等方式,广告主应该主动围绕微电影的内容,策划一系列的传播推广活动,促使微电影广告能够起到很好的传播效果。在加上微电影广告拍摄成本较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微电影广告的发展。微电影广告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广告形式,其实质就是广告的一种形式。如果我们将微电影广告视为一种商业活动与文化艺术的结合体,那就不难发现,微电影的创作、传播的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商业活动与文化艺术两者的利益关系对充分发挥微电影广告的传播效果尤为关键。微电影广告所追求的传播效果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宣传推广,也就是主要通过情感化、艺术化的叙事方式与视听语言,在潜移默化之间与受众形成内心的共鸣,完成隐性的渗透,而并非简单地推送品牌形象、提高标识曝光度。反观之,如果在微电影广告创作中淡化思想性、艺

影视叙事学

导论:当代叙事学与电影叙事理论 宋家玲《影视叙事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中国电影出版社 李稚田《电影语言:理论与技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美)大卫·波德维尔,《电影形式与风格》,北京大学出版社 (加)安德烈·戈德罗,(法)弗朗索瓦·若斯特,《什么是电影叙事学》,商务印书馆 (美)悉徳·菲尔德,《电影剧作问题攻略》,世界图书出版社 “故事讲述是对真理的创造性论证”,“一般而言,伟大的作家都不是折衷主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使自己的作品严格地聚焦于一个观念,一个能够点燃其激情的主题,一个他毕生探求不断有精彩创新的主题。” (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20世纪的叙事学诞生于法国。1969年茨维坦·托多洛夫第一次提出“叙事学”(Narratology)这个术语。叙事学是由拉丁文词根[narrato(叙述、叙事)],加上希腊文词尾[logie(科学)]构成的顾名思义,叙事学是研究叙事作品的科学。 什么是叙事? 叙:说、讲述、陈述。事:事件,实际存在过的或虚构的事件。叙事就是对一个或一个以上真实或虚构事件的叙述. 一个叙事有一个开头和一个结尾;叙事是一个双重的时间段落;任何叙述都是一种话语;叙事的感知使被讲述的事件“非现实化”;一个叙事是一系列事件的整体。 什么是叙事学? 叙事学是研究叙事的本质、形式、功能的学科,它研究的对象包括故事、叙事话语、叙述行为等它的基本范围是叙事文学作品。简而言之,叙事学是研究“叙”和“事”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学说。 故事的存在形态: 口传时代:故事以行吟和说唱的形式存在,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播。 印刷时代:以文字为媒介讲述的故事,记录和保存在话本和小说中。 电子时代:以影像为媒介讲述的故事,保存在胶片、磁带或光盘中。 电影与叙事: 电影是时空高度自由的直观的视听形象系统,凡是优秀的电影作品总是能调动一切的视听符码,来表现一个精彩的故事。可以说,电影是讲故事最好的载体。 电影叙事学,是以叙事电影为研究文本,探讨叙事电影中的叙述者与接受者, 时间与空间,故事与情节,视点与结构等叙事问题。 它立足于这样的一对假定矛盾,即叙述者和接受者的矛盾.叙事就是叙述者与接受者作斗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叙述者总是利用各种可能性来控制和影响接受者。而接受者又总是对叙述者所叙述的一切将信将疑,接受者总是想找出文本背后的叙述者,而叙述者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把接受者缝合在故事当中。 影像叙事元素:

试论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手法

试论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手法 试论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手法字数:4045 字号:大中小 【摘要】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潮迅速地蔓延到各种文艺形式的领域之中,电影作为一种文艺形式也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手法既有后现代主义的一般特征又有电影这种特殊文艺形式的独有特征,本文简要分析了一些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手法,以及后现代主义手法受到欢迎的原因。 【关键词】电影;后现代主义;后现代电影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叶出现的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然而它并非一产生就是世界性的,后现代主义的正式出现是20世纪50年代前期,其声势浩大并震撼思想界是在70年代至80年代,这一阶段,在欧美学术界引起一场世界性的“后现代主义论争”,到了90年代初,后现代主义开始由欧美向亚洲地区“播撒”。使后现代主义成为一个当代社会的热门话题。后现代主义是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在吸收了现代主义的因素同时对现实主义又有了超越和突破,尽管学术界对后现代主义思潮还存在诸多争议,但它作为一场文艺思潮确实对文艺创作和评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谈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美国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家杰姆逊向我们这样描述到:“后现代主义文化已经是无所不包了,文化和工业生产和商品已经紧紧结合在一起,如电影工业,以及大批生产的录像带、录音带等等,在19世纪,文化仍然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方法。而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文化已经完全被大众化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文学创作中的后现代主义作品可谓比比皆是,但此种艺术思潮对文艺活动的影响却不仅限于文学,它对电影艺术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美国电影理论家尼克?布朗说:“电影理论目前似乎正处于我们称之为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的一组研究课题的发展史的终点和我们认作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的一组课题与主题的起始阶

论微电影的叙事艺术

论微电影的叙事艺术 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网络流媒体、自媒体的不断发展,微电影逐渐从网络电影中显现出来并成为一个时代的事实、情感的表现形式。这是一个信息爆炸和审美疲劳的时代,这是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这种在时间和表现效果上融合了电视剧、电影、广告等电子媒介的微电影所拥有的令人血脉喷张的情节发展、中近景镜头的特写、悖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等多种多样的叙事艺术往往受到了年轻一代的热捧和追逐。 这是一个充满了新概念和新定义的时代,微电影从“微化”的时代中凸现出来并逐渐成为一种主流文化。那么到底什么是微电影?微电影是以反映社会问题、追播社会热点、传递人文情感或呼吁人们行动为目的综合运用各种策划、拍摄、剪辑技术等各种手段的时长不超过3000秒的制作成本低、无时空限制的视频短片。 第一,从叙事角度来说,微电影叙事角度往往是多种交叉的。电影的叙事角度主要有三种:全知全能叙事(第三人称叙事)、限制叙事(第一人称叙事),纯客观叙事(第三人称或无人叙事叙事)。而对于微电影而言,其叙事角度是这三种交叉混合的,符合大多数年轻人后现代的艺术审美。例如:微电影《杨妮妮与李娇娇的双重生活》当中,在前2分钟左右都是旁白在极为快速讲述故事情节,交代事情发生的起因,而在旁白之后就是电影的俩个主角的对话了。其实微电影实现的三种叙事角度的不断转换和结合达到了更好的表达效果,既奠定了电影的一个叙事基调又能更容易表达人物的主观情感和电影的主要思想。 第二,从叙事结构来说,大部分微电影的叙事结构都是非线性的,是有悖于传统叙事结构的。一般电影的叙事结构主要有:因果式(戏剧式)线性结构、回环式套层结构、缀合式团块结构、交织式对照结构、梦幻式复调结构等。作为有悖于传统叙事结构的微电影,其叙事结构往往是非线性的,大部分运用回环式套层结构和交织式对照结构居多。仍以微电影《杨妮妮与李娇娇的双重生活》为例,电影以杨妮妮与李娇娇这对从未见过面的双胞胎为了给自己单亲家长找伴侣而开始讲两条线索交于一点,而以交换生活为原因又分化了两个线索并由此展现了两种不一样的生活态度,形成了两种鲜明的对比。最后电影以破裂的家庭重归于好为结局将两条线索重叠在一起,这部微电影可以称作微电影中交织式对照结构的典型了。再如微电影《少年》,该电影以讲述一对少年情侣在广阔的芦苇荡从甜蜜到报复杀害的故事。影片中出现大量的穿插在故事情节中的对茫茫苇荡的特写和对少年的面部特写,使得故事被拆分得有些零散但是就是这种零散带来的不确定性却使人思考和紧张。所以,这样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就使得微电影的情节安排比较零散,连贯性不强,而且不够严谨。然而微电影的艺术却因为这个原因可以很好的表现出来,毕竟留白或者不确定性是人们头脑中艺术意识的来源,也是调动观众意识参与的因素。 第三,从微电影的叙事内容上来讲,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子传播技术是近几年才进入文化市场的,微电影的目标观众主要是更易于又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少年。所以微电影的叙事内容不管是从选题上还是从情节安排上微电影的叙事内容大部分是与年轻一代人息息相关的。 1.从近几年点击率比较高的微电影的内容上看,微电影的选题方向是比较趋于表现社会热点和呈现青年主题的。我大致将微电影的选题分为一下几个类型:表现一代人或一个群体的回忆和情感的类型(回忆型);体现少年时代的美好或种

论“后现代电影”与电影后现代性

论“后现代电影”与电影后现代性 摘要:电影在艺术形态上具有科技性、复制性、综合性、商业性、拟象性、现象学色彩等后现代艺术特性。所以,电影天然地具有后现代特征。在某种程度上说,电影就是后现代艺术。我们在讨论电影与后现代之间的关系时,首先要弄清的不是“后现代电影”问题,而是“电影后现代性”问题,即电影具有怎样的后现代性。所有后现代电影的讨论都必须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关健词:“后现代电影”电影后现代性拟象 关于“后现代电影”( postmodern film),国内影评界所提已经甚多。在谈论电影问题时,无论是在学院研究还是在大众传播中,“后现代电影”都是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语汇。然而相反的是,在众多谈论“后现代电影”的话语中,却很难见到对这一概念有清晰的界定,众说纷纭的解释往往都只是谈及问题的一面,未曾指出后现代电影确切的后现代性(postmodemity )。所以,这一称呼反而成为一个流行却暖昧的词汇。 究其原因,首先,在于“后现代性”这一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学界对此的界定仍在讨论之中,所以要论清电影的后现代性就相当困难。由于对“后现代性”的说法众多,在讨论电影问题时,论者往往就执其一种,而忽略其他,以至于产生偏误认识。其次,很多谈论“后现代电影”的文章,其论说重点多是放于电影的叙述层面之上,无论是谈及叙述结构的碎片化,还是谈论人物语言的无厘头风格,或者分析故事内容的互文性,或者强调主题精神的反英雄主义等,都是把电影当做了文学,往往是从文学后现代性视角人手,去揭示电影的后现代性。电影作为综合艺术,包括了文学性的一面,因此从这样的文学性角度去分析是必要的。但是,太多文章只关注到这一方面,而忽略电影本身的艺术形态特点以及美学风格特征,所谓的“后现代电影”往往只是“后现代文学”的翻版,对电影后现代性的理解上,就有着明显的偏误。 后现代思潮在20世纪初期开始萌芽,在20世纪后期忽然爆发,其影响遍布于所有文化领域。电影艺术产生于19世纪即将终结时,在整个20世纪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它正是伴随着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电影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它天然地与后现代文化紧密在一起。它既是后现代文化的推动力,又成为后现代文化的突出表现与重要组成。从而电影天然地具有了后现代性。文化产品的后现代性就是指其所具有的后现代文化个性。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因为其科技性、复制性、综合性、商业性、拟象性、现象学色彩等特性,

微电影剧本的改编策略浅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e3159766.html, 微电影剧本的改编策略浅析 作者:陈亚伟 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4期 摘要:微电影剧本改编不是一种简单的移植,而是在忠实和深刻理解原作品的基础上过行的一种从内容到形式的再创造,是改编者根据原作品提供的生活、故事、思想按照微电影艺术的特殊要求和表现方式进行构思、整理、再创造的艺术活动。 关键词:微电影剧本;改编;原著 近年来以微电影为代表的“微”传播将传统的电影演变为一场草根文化的大众狂欢。由于微电影传播的全民性、开放性、多样性和互动性使得电影艺术开始从曲高和寡的艺术殿堂中走出来,以更加随和的姿态走进大众生活中。同时,微电影的流行也改变了我国电影的潮流化进程,使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人人电影”时期。只要有条件、有创意,人人都有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到微电影创作过程中。 微电影剧本创作大概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原创剧本,另一种是改编剧本。原创剧本是作者运用电影思维和电影艺术的规律和特点,将自己的体验、理解和评价创作成为剧本。一直是微电影创作的主流。由于微电影的大众参与性,并不是所有的拍摄者都会自已创作剧本,大部分拍摄者在实际的拍摄计划中都会对已有剧本进行改编以适应自己的电影剧情要求。 改编剧本是以的原有的作品如小说、戏剧、散文、神话、其他影视剧、其他剧本为题材基础,按照编剧导演的改编思路,结合微电影的艺术特点与技术要求进行重新编写,使其成为一部能进行微电影拍摄的剧本。 1 微电影剧本改编题材的选择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微电影所面对的观众群。观众的年龄层次和文化层次决定着改编作品内容的层次。目前微电影的受众已十分大众化,从少年到老年,从农民工到白领,都可以是微电影的受众,对微电影受众群的分析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每一部故事性微电影或广告性微电影都有自己独特的受众群。(2)原作品具有可提炼的内容和主题。在进行改编时,原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应是明确的、正能量的,可提炼的,过于繁杂与晦涩的主题和内容不适合微电影表现的。因为微电影毕竟是通过网络有可能传达给全体受众的,必须要遵守我国的法律和制度。 2 微电影剧本改编的方法 微电影剧本改编不是一种简单的移植,而是在忠实和深刻理解原著的基础上过行的一种从内容到形式的再创造,是改编者根据原作品提供的生活、故事、思想按照微电影艺术的特殊要求和表现方式进行构思整理再创造的艺术活动。微电影剧本改编有着不同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转化法。转化法是将一部作品在保持大致情节不变的情况下经过删减或增

现代主义电影与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异同

姓名:陈碧梅 院系:海峡动漫系 年级: 专业:汉语言文学(媒体创意方向)学号:

摘要: 现代主义选入电影,要比它选入诗歌、绘画、音乐等晚一、二十年。1907至1914年,立体主义流行一时,而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则还处在幼年时期:无声的长故事片刚刚出现,蒙太奇技巧还在萌芽阶段。但电影毕竟是一种“二十世纪的艺术”,它对其他艺术的影响有着极强的接受力,所以在不多几年之后,在现代主义艺术革生的欧洲便开始了一场电影先锋运动,这是现代主义在西方电影中的第一次兴起。 现代主义电影是由表现传统的戏剧化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深入到表现人物内心更细微、更隐秘的情绪变化,探索人性中最本原的东西(张扬个人直觉和情绪),横向再现社会生活、任务情绪,注重任务情绪的自然流动(意识流)、使电影由视觉艺术升华为内心感受的艺术影片。 后现代电影并不把原叙事所追求的共时(即通过同一性的中心维系作用实现整体思想的一致,如电影“梦幻般完美的故事”、“逻辑缜密的对白”、“封闭的结构”以及“完满的结局”等)看作是自己的终极目的。后现代作品更倾向于打破求同的稳定模式,而强调差异的不稳定模式,或者说提倡语言游戏的异质多重本质,即多元式的话语异质。具体地说,就是从影片的“文本叙事”、“话语传达”到“受众接受”的各个层面都引入多元化的概念,不再强求故事、结构与电影文本内在表达的至全至美和接受共鸣,转而更宽容地面对影片各层面的断裂、局限、矛盾与不稳定性。 Modernism in the film, than it selected poetry, painting, music, twenty years later. From 1907 to 1914, cubism, popular, and the film as an art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long story silent just appeared, montage technique in bud stage. But the film is a kind of " Twentieth Century art ", its effect on other art has a strong capacity, so after a few years, in the modern art leather raw Europe began a movie avant-garde movements,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e rise of modernism in western movies. Modern movie is displayed by the traditional dramatic storyline and characters to depict the inner emotional changes more subtle, more intimate, explore the most primitive nature of things ( publicity personal intuition and emotion), lateral

低俗小说后现代主义电影

从电影《低俗小说》看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叙事模式与 主题思想 摘要:本文从后现代主义电影研究概况出发,从电影《低俗小说》分析了后现代主义电影分段独立叙事、时空错乱的美感、首尾呼应圆形叙事等叙事模式特点,并分析了后现代主义电影对历史深度的消解以及对通俗性、日常性的关注,并分写后现代主义影响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关键词:低俗小说;叙事模式;主题思想

目录 一、后现代主义电影的概况 (3) 二、从《低俗小说》看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叙事模式和方法 (3) ㈠后现代主义电影叙事模式之来由 (3) ㈡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叙事模式 (4) 1.分段独立叙事 (4) 2. 时空乱序的美感 (5) 3. 首尾呼应圆形叙事 (5) 三、从《低俗小说》看后现代主义的主题思想 (6) ㈠后现代主义电影对历史深度的消解 (6) 1.对美国历史文化的大量戏仿 (6) 2.对表现影片主题思想的作用 (7) ㈡后现代主义电影对通俗性与日常性的关注 (7) ⒈暴力事件与人物功能在故事情节中的淡化 (7) ⒉偶然性事件在故事发展中的作用 (8) ㈢后现代主义影像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9) 四,后现代主义电影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启示 (9) 参考文献 (10)

一、后现代主义电影的概况 “后现代主义”一词首先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的文学与艺术领域,杰姆逊把后现代主义定义为“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1“英国学者阿兰·洛德威对后现代有一段评价:“后现代初出茅庐但又颓废苍老;它颇富才华,同时又十分邪恶;它沉醉消解分析,同时又异想天开;它的面貌似曾相识,同时又是最新时髦。后现代主义是个悖论的结晶,一个大杂烩的合成体”2 后现代主义电影既不是一种电影类型,也不是一个电影流派,它是电影发展到某个历史阶段所形成的具有某些后现代特征的电影。英国导演阿伦派克1981年执导的电影《迷墙》被后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开山之作,而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现代主义电影在美国、欧洲和香港等地才逐步发展成熟,后现代主义电影在主题上热衷于战争、暴力、毒品和性,表达了高科技工业社会对人的异化与精神摧残,如《天生杀人狂》(1994年)、《猜火车》(1996)、《两杆大烟枪》(1998年)、《楚门的世界》(1999年),在电影叙事结构上开创了时空交错、分段叙事、游戏解构的方式,如《罗拉快跑》(1998年),语言表达则彰显着无逻辑以及偶然的拼贴、剪贴的方式,《低俗小说》(1994)。 在我国香港,以王家卫与周星驰电影为代表的一系列电影也彰显了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特征,王家卫的阿飞正传》(1991年)、《重庆森林》(1994年)、《东邪西毒》(1994年)等,打破了传统电影叙事的常规,以随意剪贴的方式展现了意识流式的片段,而周星驰的电影则以无厘头的故事情节与人物语言表现了后现代主义的通俗性与商业性,近些年来,中国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也相继出现了一些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但是由于中国大陆的审查制度以及技术因素的影响,真正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电影几乎是不存在的。 二、从《低俗小说》看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叙事模式和方法 ㈠后现代主义电影叙事模式之来由 后现代主义文化是一种拼贴文化,解构主义大师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把拼贴和蒙太奇看成是后现代话语的主要形式。美国的波林·玛丽·罗斯诺认为“拼贴”是:“一种关于观念或意识的自由流动、有碎片组成、互不相干的大杂烩式的拼接物,它包容了新与旧之类的对应环节。它否认整体性、条理性和对称性;它以矛盾和混沌而沾沾自喜。”3 所以,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叙事模式就来自于拼贴文化,后现代电影的叙事改变了传统电影叙事的线性结构以及完整感,倾向于将割裂的碎片进行重新组合与拼凑,以重新结构的碎片以及部分来代替整体,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模式反映了艺 1【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自序》P7 2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P317 3【美】波林·玛丽·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第4页。

微电影的叙事艺术

论微电影的叙事艺术 由于自己一直以来都非常 喜欢的陈翔和王栎鑫这两个大 帅哥,所以当他们俩主演的微 电影《暴走》(包括上部和下部) 在优酷网上播出后,我便迫不 及待地上网观看了。刚看完微 电影《暴走》的时候,当时心 里的潜台词就是“什么啊,这故事情节发展得也太快了吧,怎么只有一个高潮,开头、起因和结尾怎么这样短呢?还没怎么看呢,就结束了啊。”后来,又仔细认真地观看了两遍,终于把这部微电影的故事发展情节弄清楚了。微电影《暴走》,主要是以热血青春为线索,教育和引导现代的年轻人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选择正确的实际行动去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要做一个对得起自己的人;也要相信真爱存在于世界上的每个角落,而这个“爱”包括的范围是非常广的,它不光是指爱情,它还指亲情、友情、兄弟情、姐妹情、师生情等等。这部微电影主要是围绕着陈翔饰演的林亦诚、王栎鑫饰演的程念、刘忻饰

演的苏信、徐唯饰演的程心、刘超饰演的路超等组成的“暴走一班”展开的,将处于十八岁上下的年轻人的那种热血、叛逆、兄弟情义、姐妹情谊、青春的气息等等进行了微电影叙事艺术的加工,传递出了一种“青春是一场战斗,无需借口”的口号,最终将一种所谓的正能量通过微电影这个平台传达给了广大的互联网受众。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微电影开创了一种网络影视叙事的新模式。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微电影就是吴彦祖主演的《一触即发》,这部微电影属于广告性质的微电影。随后,出现了很多精彩的微电影,比如筷子兄弟的《老男孩》、甘键的《我爸》等等。在这些微电影中所使用的新的叙事艺术形式是指什么呢?想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先要弄明白什么是微电影? 所谓的微电影(也称为微型电影,又称微影)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而且暂时在中国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简单来说,微电影的含义有两层。首先,在广义上是指,只要是在网络等新媒体平台上播出的所有自制视频都可以称之为微电影。而从狭义上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

中西方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解读

中西方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解读 1995年,鬼才导演昆丁·塔伦蒂诺一部《低俗小说》技惊四座,当之无愧夺得当年金棕榈,并以800万成本换来2亿美元的总票房,可谓是名利双收。“低俗小说”指的是那种内容、装帧简陋通俗的小说。他把所有严肃的东西,暴力、性、政治、国家的战争都变得像快餐一样容易吞咽,赋予了独立电影新的生命力,使之逐渐被主流电影所接受。他凭借《低俗小说》这部电影将自己造就成一个后现代电影英雄。 后现代主义究竟在电影和生活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或者说,后现代主义的笃信者如何将对现代生活的叛逆融入到电影中的呢? 解读里程碑之作《低俗小说》,不难发现,昆丁的后现代主义作风是彻底地将暴力美化或风格化。它让观众意识到,这一时刻,你看电影是在娱乐,原来杀人越货的勾当也可以如此轻描淡写。塔伦蒂诺化暴力为玩笑,化性为玩笑,化政治为玩笑,化历史为玩笑。通过约翰·屈夫塔和乌玛·瑟曼在夜总会跳摇摆舞的一场戏,塔兰蒂诺轻松地回顾了美国的电影史、音乐史和舞蹈史,加上黑色电影和硬汉小说中对待暴力和罪恶的冷漠态度、强盗片的人物设计格局、香港警匪电影的激烈动作;魔幻现实主义的奇迹与现实的混淆,使得《低俗小说》的后现代大拼接达到了狂欢的程度。说起跳舞,我突然想到了周星驰早期电影《百变星君》中也有一段摇摆舞,同样的发型,同样的服饰,同样的动作,同样的吸毒过量(主角换位了而已),不难看出,是周星驰在向昆丁的经典致敬。作为港产喜剧电影的重量级人物,在我看来,周星驰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黑色幽默和后现代主义大师。他的早期电影多半饰演的都只是一些市井小人物和看似无关痛痒的“跑龙套”,但结局往往是小人物拯救了大家,“跑龙套”才是真正的主角,再次,也是完成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生存的定位。说他是香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大师,不为过。贯穿他电影的小人物拯救危机的思想,不就是一种对当代理性社会的反叛吗?那些电影中衰的不能再衰的小角色,却从来都不是一无是处,总有能招来观众喜爱的一面,从中透出的是一种草根文化无序混乱却真实地特点,与那些衣冠楚楚却内心肮脏的“假正经”相比,观众爱憎立现,这不就是一种形象的后现代主义解读吗? 举一例分析,《大话西游》是周星驰的巅峰之作,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其无厘头风格达到了巅峰:无厘头而搞笑至极的台词,清晰却无序的剧情发展,小角色到英雄的蜕变……并且它也走了一条经典独立电影(虽然它的外壳是主流商业电影的包装)的经典路线,上映时票房惨淡,下映

影视叙事学

影视叙事学

导论:当代叙事学与电影叙事理论 宋家玲《影视叙事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中国电影出版社 李稚田《电影语言:理论与技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美)大卫·波德维尔,《电影形式与风格》,北京大学出版社 (加)安德烈·戈德罗,(法)弗朗索瓦·若斯特,《什么是电影叙事学》,商务印书馆 (美)悉徳·菲尔德,《电影剧作问题攻略》,世界图书出版社 “故事讲述是对真理的创造性论证”,“一般而言,伟大的作家都不是折衷主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使自己的作品严格地聚焦于一个观念,一个能够点燃其激情的主题,一个他毕生探求不断有精彩创新的主题。” (美)罗伯特·麦基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20世纪的叙事学诞生于法国。1969年茨维坦·托多洛夫第一次提出“叙事学”(Narratology)这个 术语。叙事学是由拉丁文词根[narrato(叙述、叙事)],加上希腊文词尾[logie(科学)]构成的顾名思义,叙事学是研究叙事作品的科学。 什么是叙事? 叙:说、讲述、陈述。事:事件,实际存在过的或虚构的事件。叙事就是对一个或一个以上真实或虚构事件的叙述. 一个叙事有一个开头和一个结尾;叙事是一个双重的时间段落;任何叙述都是一种话语; 叙事的感知使被讲述的事件“非现实化”;一个叙事是一系列事件的整体。 什么是叙事学? 叙事学是研究叙事的本质、形式、功能的学科,它研究的对象包括故事、叙事话语、叙述行为等它的基本范围是叙事文学作品。简而言之,叙事学是研究“叙”和“事”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学说。故事的存在形态: 口传时代:故事以行吟和说唱的形式存在,以口

【最新文档】微电影论文参考文献-word范文模板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微电影论文参考文献 微电影论文参考文献大家能找到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微电影论文参考文献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微电影论文参考文献范文【1】 [1] 张高伟. 论微电影的叙事艺术[J]. 美与时代(下). 201X(07) [2] 杨雅雯. 后现代语境下的微电影研究[D]. 湖南大学 201X [3] 侯光明. 论中国微电影大时代的到来及其发展路径[J]. 当代电影. 201X(11) [4] 刘佳佳. 从“鲶鱼效应”看微电影对广告的影响[J]. 经济论坛. 201X(10) [5] 康初莹. “微”传播时代的微电影营销模式解读[J]. 新闻界. 201X(07) [6] 李程. 后现代语境中的靡菲斯特[J]. 中国研究生. 201X(10) [7] 李旭璐. 对微电影广告《66号公路》的符号学解读[J]. 新闻传播. 201X(09) [8] 王安权,汪庆华. 微电影定义研究综述[J]. 青年文学家. 201X(23) [9] 陈日红. 微电影与文化研究[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X(01) [10] 张波. 论微电影在当下中国的生产及消费态势[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X(03) [11] 崔兆倩. 浅析微电影的现状及发展[J]. 新闻爱好者. 201X(04) [12] 李荣荣. 传播学视域中的微电影叙事策略探究[J]. 东南传播. 201X(12)

[13] 郑晓君. 微电影--“微”时代广告模式初探[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X(06) [14] 陈红莲. 网络“微电影”的传播学解读--以《老男孩》《四夜奇谭》等的热播为例[J]. 今传媒. 201X(12) [15] 宋娜. 后现代语境下的影像拼贴[D]. 山东大学 201X [16] 王玥琪. 审美文化中的奇葩[D]. 四川师范大学 201X [17] 苏杭. 后现代语境下的娄烨电影研究[D]. 浙江理工大学 201X [18] 刘圆. “穿越”题材影视剧研究[D]. 重庆大学 201X [19] 王茜. 后现代视野下华语同性恋电影的美学呈现[D]. 贵州大学 201X [20] 王长武. 微电影的传播特征与市场前景展望[J]. 中国电影市场. 201X(09) 微电影论文参考文献范文【2】 [1] 周安华主编.电影艺术理论[M].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X [2] 张沛着.隐喻的生命[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X [3] 张桐语. 纪实性影视作品叙事语言研究[D]. 广西师范学院 201X [4] 赵理惠. 《钢的琴》视听语言分析[D]. 西南交通大学 201X [5] 王跃. 基耶斯洛夫斯基影片中的视听语言研究[D]. 云南艺术学院 201X [6] 宋瑞. 青春主题微电影的社会文化价值阐释[D]. 陕西师范大学 201X [7] 张东苗. “意义的森林”[D]. 陕西师范大学 201X [8] 贺文佳. 电影语篇中语法隐喻的语用策略研究[D]. 成都理工大学 201X [9] 郭世飞. 影像媒体视听语言的实验性与文化阐释[D]. 大连工业大学201X [10] 景天竹. 时间与空间的魔术数字媒体影像的视听语言表现[D]. 北京交通大学 201X [11] 闫喜英. 宫崎骏动漫电影视听语言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 201X

微电影论文参考文献

微电影论文参考文献 [1] 香凝. 《六尺之下》的“三我”人格结构[D]. 福建师范大学 2021 [2] 孔晓飞. 电影《卧虎藏龙》音乐的美学探略[J]. 小说评论. 2021(S2) [3] 刘璐. 论电影音乐对人物情绪的营造[D]. 天津师范大学 2021 [4] 陈媛. CEPA前后内地与香港合拍片在内地传播的比较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2021 [5] 安颖. 微电影的传播模式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21 [6] 蓝晓璐. 浅析地产三维动画影视广告片中的编导意识[D]. 福建师范大学 2021 [7] 周晶. “治愈系”电影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21 [8] 张妮. 微电影的传播分析[D]. 湖北大学 2021 [9] 李桂珍. 全球化背景下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走出去”研究[D].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10] 刘孟德. 身体美学视野下的徐克电影[D].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11] 徐小勇. 《1942》影视元素分析[D]. 西北民族大学 2021 [12] 尹翠. 新媒体时代中国电影的发展研究[D]. 郑州大学 2021 [13] 兰子君. 电影人专题片的创作[D]. 福建师范大学 2021 [14] 张怡. 浅析纪录片的平铺直叙问题及其改进办法[D]. 福建师范大学 2021 [15] 曾美静. 李玉电影作品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21 [16] 吴积燕. 移民形象与主体性的.呈现:八十年代以来香港电影移民人物形象研究 [D]. 福建师范大学 2021 [17] 颜静如. 中国电影里的哑女形象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21 [18] 肖锐. 从侯麦系列影片的人物话语探讨其叙事特征[D]. 福建师范大学 2021 [19] 孙皓. 电影音乐大师及其名作[J]. 音乐世界. 2001(10) [20] 彭茗玮. 社会信息学视域下广告隐喻的认知解释[D]. 浙江大学 202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