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乘除法的意义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人教版乘除法的意义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人教版乘除法的意义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人教版乘除法的意义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材分析

除法是与乘法相反的运算.在前三年半学生经过大量的整数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除法的意义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里在已学的基础上对除法的意义及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加以概括,使学生有更明确的认识.另外教材以前研究的是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的除法,虽然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也曾接触过有余数的除法,但是学生没有从字面上真正理解它的含义,所以本小节教材是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对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及关系式明确地概括说明.

本小节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及有余数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它们进行验算.学习这些知识的同时,也是为进一步学习解简易方程打基础的。那么教学难点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对理解整除概念时,对整除算式中,哪个数能被哪个数整除的几种不同叙述分不清,容易混淆.另一方面是使学生理解余数为什么比除数小.

教法建议

1、运用知识的迁移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基础,把旧知与新知联系在一起.再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教学.例如,在教学乘法的意义时就可以通过学生学过的一道乘法应用题引出,充分让学生思考,并观察、分析、比较由乘法算式转换成除法算式所发生的变化,最后再通过学生的讨论(小组、同桌、集体)、互相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出除法的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讲解有余数的除法时,也可以采用以上的教学方法.

2、注意概念的归纳与概括.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概念时,可以通过与整除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问题,并从发现中归纳总结出什么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可以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可以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

3、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借用各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通过学生的想一想、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悟出知识的真谛,以求得其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培养,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

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教学步骤

(一) 铺垫孕伏

口算: 7×5=9×6=()× 4=3235÷5=54÷6=32÷()=8 35÷7=54÷9=()÷4=8

2.导入: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除法的意义)演示课件“除法的意义”出示课题下载

(二)探求新知

1.教学除法的意义.

(1)出示一组题,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演示课件“除法的意义”出示例题下载

①四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一共有多少人?

②四年级有160人,平均分成4个班,每班多少人?

③四年级有160人,每40人分一班,可分成几个班?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提问:观察,比较上面的3道题,为什么列式和计算方法都不同?

40,4和160在三个题中分别叫做什么数?

第②、③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第②、③题分别是已知两个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分组讨论:根据上面除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联系看,除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呢?

演示课件“除法的意义”出示问题(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除法的意义.)下载

教师归纳: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2)教学除法各部分的名称.继续演示课件“除法的意义”下载

教师提问: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什么?(被除数)

已知的因数叫做什么?(除数)

求出的未知因数叫做什么?(商)(教师板书)

(3)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使学生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反馈:做68页的“做一做”

根据36×14=504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504÷14=□504÷36=□

(4)教学关于0和1在除法中的特性.继续演示课件“除法的意义”下载

①启发同学想:一个数除以1得什么数?

学生自己举例

引导学生得出:一个数除以1,还得原数.

②启发同学想: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得什么数?

引导学生自己举例

老师提问:为什么相除的结果都是0?

教师强调:因为一个数和0相乘才得0,所以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商都是0.

③学生讨论:0能作除数吗?为什么?

教师说明: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5.0÷0不可能得到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2.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及其应用.演示课件“除法的意义”出示口算题下载

(1)口算:

①4×5 ②320÷8

20÷4 320÷40

20÷5 40×8

(2)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继续演示课件下载

教师概括: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板书)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师板书: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3)教学乘法验算

教师出示:32×27=864,让学生用以下两种方法验算.

小学三年级乘除法竖式练习题一(每日20题)

144÷9= 97×3= 352÷5= 296÷4= 860÷2= 220×9= 153×5=357÷6= 75÷5= 42×3= 615÷5= 74×5= 74×8= 50÷6= 200÷7= 121×4= 510÷9= 194÷2= 516×6= 100÷2= 43×8=

125×5= 415÷4= 453÷6= 705÷7= 321×3= 874÷3= 870×3=352÷5= 429÷6= 54×8= 594÷7= 569÷4= 498÷7= 197×2= 974÷5= 483÷8= 320×2= 408÷2= 890×6= 825÷5= 132×2=

285×6= 267÷3= 67÷3= 434×8= 375÷2= 567×6= 362×4= 75×6= 203×8= 168×9= 365÷6= 804÷4= 685÷5= 308÷7= 600÷9= 204÷5= 428÷7= 942÷3= 612÷3= 635÷9= 690÷6=

416÷4= 416÷4= 724÷4= 129÷8= 805÷5= 735÷5= 176÷4= 7200÷9= 4816÷4= 2106×2= 57×28= 744÷2= 118×2= 4702÷2= 96÷3= 726÷6= 917÷7= 252÷2= 906÷6= 96÷4= 84÷7=

705÷5=585÷5=745÷5=847÷7=98÷7=426÷3=784÷7=447÷3= 256x9= 384÷4= 111x9= 110÷5= 222x7= 184÷2= 122x7= 75÷3= 188x5= 440÷5= 133x5= 56÷2= 154x3=

乘除法的关系备课讲稿

乘除法的关系

乘除法的关系 教学内容: 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11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及其关系,能够改编乘法或除法算式,懂得0不能作除数的道理。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 结合应用题的教学,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乘除法的意义,能够改编乘法或除法算式。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理解0不能作除数的道理。 教学设计: 一、课题引入 1、复习加减法的关系 课件出示加减法的关系: 加数+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师生共同复习 2、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掌握的真不错,今天我们要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已经获得的感性认识加以提高。(板书课题:乘除法的关系) 二、新知探究 师: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将达到以下学习目标(课件出示学习目标):同学们有信心吗?生:有 1、自学第9页例1,思考下面问题 课件出示7个问题: 1、上面3个算式各解决了什么问题? 2、除法与乘法有什么关系? 3、乘法中积和因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4、在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商之间有什么关系? 5、你能根据24×5=120写出两个除法算式吗? 还能根据180÷30=6写出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吗? 6、在()÷12=20中,()里面应填几?你是怎样想的? 7、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2、教学例1. 每棵树上挂了4个灯笼,12棵树上共挂了48个灯笼。 4×12=48(个) 48÷12=4(个) 48÷4=12(棵)

分式的乘除法 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下册《分式的乘除法》教案 教学目标: 1.分式乘除法的运算法则和乘方运算法则;会进行分式的乘除、乘方运算. 2.类比分数乘除法的运算法则.探索分式乘除法和乘方的运算法则. 3.在分式乘除法运算过程中,体会因式分解在分式乘除法中的作用 4.通过师生共同交流、探讨,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认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分式乘除法和乘方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分子、分母是多项式的分式的乘除法的运算.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式的基本性质,我们可以发现它与分数的基本性质类似,那么分式的运算是否也和分数的运算类似呢?下面我们看投影片

观察上面运算,可知: 两个分数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两个分数相除,把除数的分子和分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数相乘. 即a b ×c d =ac bd ; a b ÷c d =a b ×d c =ad bc . 这里字母a ,b ,c ,d 都是整数,但a ,c ,d 不为零. [师]如果让字母代表整式,那么就得到类似于分数的分式的乘除法. 二、讲授新课 1.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师生共析]分式的乘除法法则与分数的乘除法法则类似: 两个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两个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式相乘. 2.例题讲解 出示投影片

练一练:计算 (1)b a · 2a b ; ()22329b a a b b +?-- 出示投影片 )将算式对照分式的除法运算法则,进行运算;(练一练:计算 (1)(a 2 -a )÷1-a a ; (2)y x 12-÷21y x + 三、随堂练习

乘除法的关系和运算律

乘除法的关系和运算律 一、加法运算律只有:交换律和结合律。没有分配律 1、交换律: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例: a+b=b+a . 扩展: A+B+C=A+C+B=C+B+A 2、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 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在和第一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C=A+ ( B+C ) 二、乘法运算律: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乘法才有分配律乘法交换律是两 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a×b=b×a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另外一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 再和另外一个数相乘,积不变。 如a × b × c=a × (b × c) a × c+b × c= ( a+b )× c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等于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和不变。 字母表达是:a×(b+c) =a×b+a×c 扩展:变式一 a×(b-c) =a×b-a×c 变式二 a×b+a=a×(b+1) 乘法分配律的拓展: 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个数分别去乘相减的两个数,再把积相 减。用字母表示为:

(a-b)·c=a·c-b·c a·c-b·c=(a-b)·c 三、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因数×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没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数+ 余数 除数=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商=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余数)÷除数 (3 )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注意:0 不能作除数。 (4)整除:a÷b(b≠0)=c 则 a 能被 b 整除,b 能整除a。 (5) 0 乘任何数等于0,0除c 任数(不等于0)等于0 四、减法简便运算: 1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用字母表示:a-b-c=a-(b+c) 2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先减去后一个数再减去前一个数。 用字母表示:a-b-c=a— c-b 五、除法简便运算: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乘除法竖式计算200题

336÷21 858÷39 918÷27 888÷37 645÷32 432÷46966÷23 731÷79 980÷28 828÷36 294÷29689÷34 618÷88 372÷45 444÷76 4321÷48 350÷34930÷32 864÷36 694÷17 598÷26 609÷879100÷2405070÷397936÷26 450÷25 289÷444200÷700 117÷25 2627÷71=2170÷70=3528÷63=988÷13 = 2680÷67=138÷69=1342÷61=320÷32 = 5695÷67=344÷43=1794÷26=1400÷14 = 960÷30=1715÷35=1680÷42=1200÷12 = 1462÷43=2790÷93=1798÷31=1330÷14 = 1980÷45=3132÷54=2340÷45=3024÷42 = 2145÷39=3792÷48=4940÷76=341÷31 = 5529÷57=1420÷20=4278÷69=216÷18 = 624÷26=3300÷60=4712÷76=1386÷99 = 4770÷53=216÷24=3420÷57=3298÷97 = 3268÷38=528÷48=2350÷47=770÷35 = 600÷30=1269÷47=7644÷78=1296÷18 =

666÷18=1161÷43=799÷17=7310÷86 = 256÷16=196÷14=225÷15=289÷17=169÷13=144÷12= 121÷11=324÷18=400÷20=648÷88=441÷21=484÷22= 529÷23=88÷42=72÷36=560÷70=450÷55=98÷71=432÷54= 128÷47=210÷73=96÷25=366÷64=729÷92=567÷78= 361÷19=736÷86= 552÷85=141÷37=522 ÷95=368 ÷43= 345÷51=462 ÷65=588 ÷74=324 ÷93=294 ÷28=504 ÷86= 387 ÷94=392 ÷78=664 ÷89=388 ÷46=740 ÷57=177 ÷36= 534 ÷64=282 ÷66=594 ÷63=285 ÷35=368 ÷82=288 ÷44= 595 ÷78=215 ÷56=144 ÷97=133 ÷76=180 ÷55=153 ÷93= 108×26 38×312 47×210 138×59 82×403 126×89 203×32 312×25 123×6247×210 568×39 1307×46 54×312 234×46 613×48 320×25 25×529 136×15 215×36 325×65 52×315 57×158 36×215 35×126 235×12 321×19321×16 332×24 33×215 125×63 55×226 165×24256×31 306×12 260×15 303×46 65×224325×40 167×48 336×25 137×481 91×214 325×68 336×221 245×131

乘除法的意义及关系教案

乘除法的意义及关系 浙江省青田县城东小学吴丽春 教学目标: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2、掌握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会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3、能根据知识的迁移,找出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知识间的迁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同学们,今天我给你们上可课,你们都认识我吗?(生答)我来介绍一下,我姓吴,所以你们就叫我-吴老师。就现在而言,我是你的老师,你是我的学生。我们是怎样的关系呢? 2、师:今天吴老师给你们上课,高兴吗?(生:高兴)现在我要看看那一小组的同学坐得最好,好的奖励1小组3个五角星。(教师奖励五角星)。今天啊,我们的同学表现真好! 3师: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把刚才老师提供给你

的一些信息和数据,能编成应用题吗? 生:“吴老师要奖励四年级的同学,每组奖励3个五 角星,奖励4组,一共要奖励多少个五角星? 师:算式怎样列啊? 生:乘法算:3×4=12(个) 师:假如用加法算那就是:3+3+3+3=12(个) 师:刚才几个相同加数,用什么方法比较简便。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以后遇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计算,我们就用乘法 来计算。 比如说:老师现在要练习写粉笔字,写了“吴”,“吴”,“吴”,“吴”再写一个“吴”,刚才写了几 个(生:5个),一共写了几画?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简便呢?齐读意义 二、教学除法 1、师:我们再来看这道题,谁能把它改编成一道除法应用题。算式是什么? 生:12÷3=4(组) 生:12÷4=3(个) 板书三种算式,说说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2、观察算式,找出他们之间的关系。 师:那这三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有怎样的关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分式的乘除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分式的乘除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通过实践总结分式的乘除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式的乘除法运算。 2、 使学生理解分式乘方的原理,掌握乘方的规律,并能运用乘方规律进行分式的乘方运算。 3、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用类比的方法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分式的乘除法、乘方运算 难点:分式的乘除法、混合运算,以及分式乘法,除法、乘方运算中符号的确定。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分式的约分?约分的根据是什么? (2)下列各式是否正确?为什么? 二、 探索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 1.回忆: 计算:4365÷; 10 965? . 2.例1计算: (1)222222x b yz a z b xy a ÷; (2)x b ay by x a 2222?. 由学生先试着做,教师巡视。 3.概括:分式的乘除法用式子表示即是: 4. 例2计算:4 93222--?+-x x x x . 分析:①本题是几个分式在进行什么运算? ②每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是什么代数式? ③在分式的分子、分母中的多项式是否可以分解因式,怎样分解? ④怎样应用分式乘法法则得到积的分式?

解 原式=)2)(2()3)(3(32-+- +?+-x x x x x x =2 3+-x x . 5.练习: ①课本第8页练习1。 ②计算:2()x y xy x xy --÷ 三、 探索分式的乘方的法则 1.思考 我们都学过了有理数的乘方,那么分式的乘方该是怎样运算的呢? 先做下面的乘法: (1)=??=??? ??b a b a b a b a 3=????b b b a a a 33b a ; (2)=???=?? ? ??b a b a b a b a n n n b a . 2.仔细观察这两题的结果,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与同伴交流一下,然后完成下面的填空: (m n )(k ) =___________(k 是正整数) 3 4.练习:(1)判断下列各式正确与否: (2)计算下列各题: 学生小结: 1. 怎样进行分式的乘除法? 2.怎样进行分式的乘方? 22212(1)441x x x x x x x -+÷+?++-

四年级下数学《乘除法的关系和运算律》测试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 《乘除法的关系和运算律》测试题 姓名---------- 成绩---------- 【基础练习】 一、把得数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 72×13+13×72 ··48×100 58+137+63+42 ··54×100-54×2 8×17×125 ··72×13×2 48×99+48 ··(58+42)+(137+63) 54×98 ··(125×8)×17 二、判断: 1.96×25+4×96=25×4×96。() 2.口算23×3,先算20×3,再算2×3,然后把两个积相加,这是应用了乘法分配律。()3.25×4÷25×4=100÷100=1。()4.99×15=(100-1)×15=100×15-1。()5.根据乘法分配律,63×99=99×63。()6.(a-b)×c=ac-bc。() 三、选择: 1.125+65+75=67+(125+75)应用了()。 A、加法交换律 B、加法结合律 C、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56+56×4与()相等。 A、56×(4+1) B、56×4+1 C、4×(56+1) 3.347-98用简便方法计算是()。 A、347-100-2 B、347-(100+2) C、347-100+2 4.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是()。 A、ab=ba B、(ab)c=a(bc) C、(a+b)c=ac+bc 【计算练习】 一、直接写出得数: 32×3=16×4=48×2=37+54= 16×60=63÷21=53-38=102×8= 二、在□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40+7)×6=□○□○□○□ 15×26+15×14=□○(□○□) (□+□)×□=□×5○5+3 53×□+x×□=a×(53+□) 三、先计算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再比较它们的结果,在○里填上合适的符号: 32×(30-2) ○32×30-32×2 (40-4)×25 ○40×25-4×25 25×(40×4) ○25×(40+4) 45×59+45 ○45×59

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学习内容)

教学内容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材第5页~第8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对算式变换的比较,理解和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在探索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况的能力,进一步感悟运算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用抽象文字表示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内在逻辑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目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看到屏幕里的图片,有什么感觉?(出示各种美丽的花朵) 预设: 生:非常漂亮,感觉很香…… 2.师:是的,花不但是植物繁殖的重要部分,而且还有着很多美好的寓意。荷花代表着纯洁,牡丹则代表着高贵。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用数学的眼光来欣赏花,看看大家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 (出示主题图) 3.师: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预设: 生: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多少枝花?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开放的、是富有美感和艺术感的。在课的开始,通过对花的欣赏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在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时,引出研究问题。 (二)自主探究,乘、除法定义。

1.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能够解决吗?请每个同学自己动手试一试。 2.学生独立解题 3.汇报交流,展示解题过程: 预设: 生1:3+3+3+3=12 生2:3×4=12 4.师:大家都是怎么想的? 预设: 生1:每个花瓶中有3枝花,四个花瓶一共就是4个3相加。 生2:4个3,也可以用乘法表示,就是3×4。 5.师:看来4个3相加也可以表示为3×4。你认为哪种表示方式更简便呢?为什么? 预设:乘法,因为加数个数多时可以用一个数表示个数。 6.你还能提出什么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7.师: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乘法? 预设: 生: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 (板书:乘法定义) 8.师:你知道乘法算式中这些数都叫什么名字吗? 介绍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因数×因数=积) 9.师:在上节课我们学习加、减法时发现一个加法算式可以改写出两个减法算式。今天你能结合情景和这个乘法算式也改写出用其他运算方法计算的问题吗?小组讨论一下。 9.学生讨论并列式。 (2)12÷3=4 (3)12÷4=3 10.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这两个除法算式代表什么含义? 预设: 生1: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可以插几瓶?

分式乘除法教学设计教案

§3.2分式的乘除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式的乘除法则,运用法则进行运算,能解决一些与分式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探索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的过程,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说明其合理性 (三)情感与价值目标 渗透类比转化的思想,让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学到方法,受到思维训练. 教学重点 掌握分式的乘除运算 教学难点 分子、分母为多项式的分式乘除法运算. 教学目标 一、情境导入 通常购买同一品种的西瓜时,西瓜的质量越大,花费的钱越多,因此人们希望西瓜瓤占整个西瓜的比例越大越好。假如我们把西瓜都看成球形,并把西瓜瓤的密度看成是均匀的,西瓜的皮厚都d ,已知球的体积公式为33 4R v π=(其中R 为球的半径,)那么 (1)西瓜瓤与整个西瓜的体积各是多少? (2)西瓜瓤与整个西瓜的体积的比是多少? 2.观察下列运算: ,43524532543297259275,5 3425432??=?=÷??=???=?,.279529759275??=?=÷ 猜一猜??=÷=?c d a b c d b a 与同伴交流。 二、讲授新课 经观察、类比不难发现,ac bd c d a b =?.ad bc d c a b c d a b =?=÷ 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分式乘除法法则 例1计算(1)223286a y y a ? (2)a a a a 21222+?-+ 注意:分式运算的结果通常要化成最简分式或整式 例2计算(1)x y xy 22 63÷ (2)41441222--÷+--a a a a a 小结:①分式的分子、分母都是几个因式的积的形式,所以约去分子、分母中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注意系数也要约分 ②当分式的分子、分母为多项式时,先要进行因式分解,才能够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 做一做:通常购买同一品种的西瓜时,西瓜的质量越大,花费的钱越多,因此人们希望西瓜瓤占整个西瓜的比例越大越好。假如我们把西瓜都看成球形,并把西瓜瓤的密度看成是均匀的,西瓜的皮厚都d ,已知球的体积公式为33 4R v π= (其中R 为球的半径,)那么(3)买

三年级上册乘除法竖式计算题()

825×5= 916×8= 921×2= 7×367= 5×198= 689×4= 105×5= 50×2= 368×5= 538×3= 906×5= 133×7= 603×6= 812×7= 860×3= 647×7= 786×4= 689×2= 783×8= 9×38= 750×4= 188×5= 274×6= 343×4= 480×6= 270×3= 306×9= 25×4= 905×5= 450×8= 809×4= 367×2= 907×5= 740×8= 864×7= 562× 5= 528×4= 952×6= 965×6 = 562× 6= 513× 6= 8×545 = 432×8= 212×7= 222× 5= 528x 5 = 422×3= 452×6= 424×7= 524×8= 561×3 = 452×4= 854 x 4= 552 x 2= 465 x 2= 456x 5 = 156×5= 612×4= 446×9= 125×2 = 103 x 6 = 122 x 8 = 135 x7 = 123 x 4= 452 x 4= 589 x 9 = 623 x 3= 958 x 6= 364 ×9= 35×2= 359×3= 567×8= 602×9= 46× 2= 606×8= 603×7= 198×8= 426×4= 6×37= 48×5= 326×5= 482×8= 370×7= 784×5= 76×8=486×2= 607×5= 900×8= 915×3= 560×4= 458×5= 423×3= 87× 9= 362×6= 525×3=254×5= 53×3 =142×7= 32× 7= 45×8= 514× 5=433× 6=25×7=302× 4= 59× 7= 420×8= 793×8= 816×4= 4×53= 5×42= 6×96= 55× 6= 287×7= 448×2= 217×7= 306×6= 4 ×43= 67× 5=77× 3= 55× 6= 81× 7= 505×5= 3×92= 412×4= 18×9= 101×9= 91×7= 102×7= 986÷2= 536÷4= 831÷7= 312÷4= 186÷6= 267÷3= 480÷5= 228÷3=

乘除法各部分之关系

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青岛版四年级下册22--23页6—9题 教学目标: 1、在计算与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中体会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除法的性质。 2、经历探索发现的过程,获得成功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概括能力。 3、能运用乘除法的关系、除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一)探索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谈话)同学们还记得吗?乘法和除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我们在二年级学的根据乘法口诀五七三十五咱们就能写出四道算式,谁来说说能写出那四道算式?指名口答。 课堂预设: 5×7=35 7×5=35 35÷7=5,35÷5=7 (设计目的:唤起旧知,以利迁移) 2、(教师出示教材22页第6题第(1)小题。)出示35÷7=5,根据这道除法算式我们可以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说一说是怎样根据这道除法算式我们可以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小组讨论交流。 课堂预设: 生1、我是根据被除数÷除数=商,所以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 生2、我是根据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积,所以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生3、这里积就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一个因数相当于除数,另一个因数就相当于商 3、根据780÷13=60独立写出一道除法算式和一道乘法算式,指名交流。 情况预设:780÷60=13 13×60=780 4、每人根据刚才的样子,多写一些这样的算式,小组交流。 生1、24÷6=4 24÷4=6 4×6=24 生2、120÷60=2 120÷2=60 20×6=120 生3、45÷6=9 45÷9=6 9×6=45 …… 5、观察这些算式,你能不能想到一种办法,能概括地表达这种变化?

《分式的乘除法》教学设计-01

《分式的乘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类比得出分式的乘除法则,并会进行分式乘除运算。 2 了解约分、最简分式的概念,会对分式的结果约分。 重点、难点: 重点:分式乘除法则及运用分式乘除法则进行计算 难点:分式乘除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分数的乘除法复习 计算:(1)2924231039 ?÷;() 分数乘法、除法运算的法则是什么? 2 类比:把上面的分数改为分式:()(1) ,2f u f u g v g v ?÷(0u ≠)怎样计算呢?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分式的乘除法(板书课题) 二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 分式的乘除法则 ()(1),2(0)f u f u f u f v f v u g v g v g v g u g u ???=÷=?=≠?? 你能用语言表达分式的乘除法则吗? 分式乘分式,把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分别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然后约去分子、分母的公因式。 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2 分式乘除法则的初步应用及分式的约分和最简分式的概念 例1 计算: ()()22232321;2511 x y x x y x x x ?÷--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 点评:(1)分式的乘法,可以先把分子、分母分别相乘再约去分子、分母的公因式,这叫约分。分子、分母没有公因式的分式叫最简分式。

(2)分式的除法运算实际上是转化为分式的乘法运算,这里体现了“转化”的思想。 三 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 需要分解因式才能约分的分式乘除法 例2 计算:(1)22221486;(221211 x x x x x x x x x +?÷-+++) 点评:如果分子、分母含有多项式因式,因先分解因式,然后按法则计算。 2 分式结果的化简及化简的意义 例3 化简:2222944(1);(2)692x x x x x x x --+++- 点评:在进行分式运算的时候,一般要对要对结果化简,为什么要对分式的结果化简呢? 请你先完成下面问题: 例4 当x=5时,求22969 x x x -++的值。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要对分式的结果化简了吗?(把分式的结果先化简,可以使求分式的值变得简便) 3 四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1计算:()()()()()22232226811;263;(4)24433212x y x y x xy x x x y x x x ?÷?+÷+++- 2化简:()()22 2521;21025xy x x xy y y y y x +-+++- 3下面约分对吗?如果不对,指出错误原因,并改正 () ()22222222)112221=;22+22()33x y x y x x y x y x y x y x x +++===+++++( 4 有这样一道题“计算:2222112005."1x x x x x x x x -+-÷-=-+的值,其中甲同学把x=2009错抄成2900”,但他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你说这是怎么回事? 五 反思小结,拓展提高 作业:P 34 1,2,3 B 1,2,3

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自学导读单 一、温故知新 口算下面各题。 7×8= 10×5= 25×4-= 56÷7= 50÷5= 100÷4= 56÷8= 50÷10-= 100÷5= 说说你的发现。 二、新课先知 1、像例2(1)题这样的加法算式,你还能再写出几个吗?把它们改写成乘法算式。 2、比较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你有什么想法?乘法算式简便在哪里? 3、比较加法列式与乘法列式的结果、意义是否相同。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可以写成乘法算式呢? 4、什么叫乘法?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叫什么? 5、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一下(2)题、(3)题与(1)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么算?除法与乘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你能说说在什么情况下用除法计算吗? 6、什么叫除法?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叫什么? 7、乘、除法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除数、商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预习体验 试着完成课本“做一做”

导学案 一、自学检测 根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算式。(课本7页的2题) 二、巩固练习 1. 计算下面各题,并利用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35×48= 147÷7= 2.下面各题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课本7页的1题) 3. 6箱蜜蜂一年可以酿蜜420千克。每箱蜜蜂一年可以酿蜜多少千克?(解答后,改编成一道用乘法解决的问题) 三、课堂检测 1.根据上面的算式,直接写出得数。 22881÷263=87 472×23=10856 87×263=() 10856÷472=( ) 22881÷87=() 10856÷23=( ) 2.填空 ()×15=105 105÷( )=7 ()÷( )=() 3.课本第7页第5题。 四、拓展练习 136-47+○=100 □÷4-10=15 ○=()□=()

分式的乘除法 教案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分数的乘除法,掌握了分数的乘除法法则,在学习分式的乘除法法则时可通过与分数的乘除法法则进行类比学习。在前面学习了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为分式的运算和结果的化简奠定基础。 能力基础:在过去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已初步具备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和类比的学习方法。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分式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和因式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分式的乘除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分式加减法和分式方程等知识奠定了基础。因此,我认为,本节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能进行简单的分式乘除法运算,能解决一些与分式乘除有关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经历从分数的乘除法运算到分式的乘除法运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类比的探究能力,加深对从特殊到一般数学的思想认识。 情感目标:教学中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渗透类比转化的思想,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式乘除法的法则及应用. 教学难点:分子分母是多项式的分式的乘除法运算。 三、教法分析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标改革的目标,新课标要求把过去单纯的老师讲,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师生互动式教学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 四、学法分析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对分数乘除法运算比较熟悉,加上对本章第一节分式及其性质学习,抓住初中生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和活跃的思维能力,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这些心理特征,因此,我认为本节课适合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一方面运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由于分式的乘除法法则与分数的乘除法法则类似,以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乘除法则,易于学生理解、接受,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加深理解分式的乘除运算。 五、教学过程分析 1、类比联想,探究新知 师生活动:首先让学生计算式子(1)2424 3535 ? ?= ? 5252 7979 ? ?= ? (2)525959 797272 ? ÷=?= ? 242525 353434 ? ÷=?= ? 解后反思:(1)式是什么运算?依据是什么?(2)式又是什么运算?依据是什么?能说出具体内容吗?(如果有困难教师应给于引导) (学生应该能说出依据的是:分数的乘法和除法法则)教师加以肯定,并指出与分数的乘除法法则类似,引导学生类比分数的乘除法则,猜想出分式的乘除法则.(板书)分式的乘除法则是: 【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2单元 乘除法的关系和乘法运算律测试卷(含解析答案)

第2单元乘除法的关系和乘法运算律 例1:两个数相乘,如果第一个因数增加12,第二个因数不变,那么积增加60;如果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增加12,那么积增加144.原来的积是多少?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第一个因数增加12,第二个因数不变,就是增加了12个因数,积增加60,60÷12=5,由此可以求得一个因数为5;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增加12,就是增加了12个因数,积增加144,用144÷12=12,由此可以求得另一个因数为12,由此可以求得原来两个数相乘的积。 解答: (60÷12)×(144÷12) =5×12, =60; 答:原来两个数相乘的积是60。 例2: 分析: (1)把16化成10+6,再运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简算即可; (2)把220化成200+20,再运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简算即可。 解答: 如图所示: (1)16×3 =(10+6)×3 =10×3+6×3=30+18 =48 (2)220×4 =(200×4)+(20×4)=800+80 =880

所以答案为:10,3,6,3,30,18,48;200,4,20,4,800,80,880。 例3:粗心的小明在计算一道乘法计算题时,误将其中一个因数63看成65,结果算出得数是1495.你能推算出这道算式是什么?正确得数是多少吗? 分析: 我们可以根据因数=积÷另一个因数,用1495除以65可求出另一个因数是多少,再乘正确的因数63可求出正确的得数是多少,据此解答。 解答: 1495÷65=23 63×23=1449 答:这道算式是63×23,正确的得数是1449。 例4:一辆公共汽车和一辆小轿车同时从相距450km的两地相向而行,公共汽车每时行40km,轿车每时行50km,几时后两车相距90km?(计算两车还未相遇时需要的时间) 分析: 此题属于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要熟练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求出两车相距90km 时,两车行驶的路程之和是多少。 首先根据题意,用两地之间的距离减去90,求出两车相距90km时,两车行驶的路程之和是多少;然后用它除以两车的速度之和,求出几时后两车相距90km即可。 解答: (450-90)÷(40+50) =360÷90 =4(小时) 答:4时后两车相距90km。 例5:两个工人加工零件,甲每时加工24个零件,乙比甲每时多加工8个,每人每天加工8个小时,两人一周可加工多少个零件?(工作日按5天计算) 分析: 我们可以先求出乙的工作效率,再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分别求出两人一周加工零件个数,再把求得的零件个数相加即可解答。 解答: 24×8×5+(24+8)×8×5 =24×8×5+32×8×5 =960+1280 =2240(个) 答:两人一周可加工2240个零件。 例6:甲乙两队学生从相隔18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一名学生骑自行车以每小时14千米的速度在两队间不停的往返联络,甲对每小时行5千米,乙对每小时行4千米,两队相遇时,骑自行车的学生共行多少米?

乘除法的关系及运算律知识点整理

乘除法的关系及运算律【知识要点】 (一)、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因数×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①没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商= 被除数÷除数 ②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商×除数 + 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商= (被除数-余数)÷除数 (3)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注意:0不能作除数。) (4)整除:a÷b(b≠0)=c 则a能被b整除,b能整除a。 (二)乘法运算律 1、乘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个规律叫做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 a×b=b×a 2、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先将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它们的积不变。这个规律叫做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3、乘法分配律: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为: (a+b)×c=a×c+b×c 或 a×c+b×c=(a+b)×c 乘法分配律的拓展: 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个数分别去乘相减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减。 用字母表示为: (a-b)×c=a×c-b×c a×c-b×c=(a-b)×c (三)减法简便运算: 1、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用字母表示:a-b-c=a-(b+c) 2、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先减去后一个数再减去前一个数。

用字母表示:a-b-c=a—c-b (四)除法简便运算: 1、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用字母表示:a÷b÷c=a÷(b×c) 2、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先除以后一个数再除以前一个数。 用字母表示:a÷b÷c=a÷c÷b (五)积的变化规律 ①一个因数缩小(扩大)几倍,另一个因数扩大(缩小)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②一个因数缩小(或扩大几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随着缩小(或扩大)几倍。 ③一个因数扩大m倍,另一个因数扩大n,积扩大m×n倍; 一个因数缩小m倍,另一个因数缩小n,积缩小m×n倍; 一个因数扩大(缩小)m倍,另一个因数缩小(扩大)n倍,积扩大或缩小m÷n倍。 (六)解决问题: 1、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延伸:追及问题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2、工程问题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3、最多、最少问题 人数最少多买贵的,人数最少多买便宜的。 4、购物、旅游合算问题

(八年级数学教案)分式的乘除法

分式的乘除法 八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分式的基本性质? 2.分式的变号法则? 【新课】 数学小笑话:(配上漫画插图幻灯片) 从前有个不学无术的富家子弟,有一次,父母出远门去办事,把他交给厨师照看,厨师问他:我每天三餐每顿给你做两个馒头,够吗?”他哭丧着脸说:不够,不够!”厨师又问:那我就一天给你吃六个,怎么样?”他马上欣喜地说:够了!够了!” 问:这个富家子弟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 分数约分的方法及依据是什么? 1.提出课题:分式可不可以约分?根据什么?怎样约分?约到何时为止?

学生分组讨论,最终达成共识. 2.教师小结: (1)约分的概念: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2)分式约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3)分式约分的方法:把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分解因式,然后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 (4)最简分式的概念: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时,叫做最简分式. 3.例题与练习: 例1约分: (1); 请学生观察思考:①有没有公因式?②公因式是什么? 解:. 小结:①分式的分子、分母都是几个因式的积的形式,所以约去分子、分母中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幕,注意系数也要约分. ②分子或分母的系数是负数时,一般先把负号提到分式本身的前边.

(2); 请学生分析如何约分. 解:. 小结:①当分式的分子、分母为多项式时,先要进行因式分解,才能够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 ②注意对分子、分母符号的处理. (3); 解:原式. (4); 解:原式 (5); 解:原式. 例2化简求值: 其中 ?/、I 7 ? 分析:约分是实现化简分式的一种手段,通过约分可把分式化成最简,而最简分式

【教育资料】四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测试第二单元乘除法的关系和运算律2∣西师大版学习精品

西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乘除法的关系和运算律单元训练(2) 一、填空。 1.用字母表示下面的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________ 乘法交换律________ 乘法结合律________ 乘法分配律________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说运用了什么定律。 (1)45×32=32×□ (2)69+53+47=69+(□+47) (3)43+55+57+45=(43+□)+(55+□) (4)103×42=□×42+□×42 (5)61×43+57×61=61×(□+□) 3.填上“>”、“<”或“=”。 12×6+6×28________6×(12+38)40×15________16×40 125×8×25×4________125×8+25×4 197-37+63________197-37-63 200÷4×5________200÷(4×5)1200÷4÷6________1200÷24 二、判断。 4.27+33+67=27+100. () 5.125×16=125×8×2. () 6.134-75+25=134-(75+25 )() 7.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乘以这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结果不变,这是乘法分配律。() 8.24×40+40=24+1×40 () 三、选择。 9.32×25×125=(4×25)×(8×125)运用了() A. 乘法交换律 B. 乘法结合律 C. 乘法分配律 D.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10.与128-(127-27)的结果相等的是()。 A. 128 –127+27 B. 127-127-27 C. 127-27+127 11.125×88最简便的计算方法是() A. 125×(80+8) B. (130-5)×88 C. 125×8×1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