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地理命题规律

高考地理命题规律

高考地理命题规律
高考地理命题规律

高考地理命题规律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高考命题规律

一、有关特征的描述

(一)地形特征

地形类型(有哪些地形)、地势及起伏状况(海拔、相对高度)、主要地形区分布、以那些地形为主、重要地形剖面图特征

(二)气候特征

气温(生长期、积温)--热量条件、最高最低气温、年较差;

降水(干湿状况)--水分条件、季节分配情况、年际变化大小、总量多少;

大气运动(盛行风(季风)、风带、气压带);

水热组合—同一地区时间上水热组合状况;不同地区空间上水热组合状况

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气候地区差异

(三)河流特征

水文特征:水量大小,水位季节变化大小,补给类型,汛期长短,含沙量大小,有无结冰期、凌汛,流速、落差、水能资源等。

水系特征:河流长度,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及其形态,河网密度,落差或峡谷分布、弯曲状况、是否有地上河等。

如:松花江水文特征和成因分析:松花江由于纬度位置较高,冬季长,气温低,所以结冰期较长;春季由积雪融水补给出现春汛,夏季由雨水补给出现夏汛,有两个汛期;流经地区林木茂密,含沙量较少;由于水量较充足,汇入支流较多,水量较大。

(四)农业生产特征

地域类型、农作物种类、部门结构、生产水平

(五)工业生产特征

发达程度、部门结构、技术水平、地域分布

二、成因问题

自然环境有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因果关系规律。资源环境优势、缺陷的形成,灾害的形成有其内在的原因。注意用联系的观点,地理灾害的成因分析尤其如此:

(一)自然环境特点—综合成因分析

这类题先定位最为重要。应注意图表中的数值,在平面地图中植被类型和农业地域类型,以“水环境”为中心,围绕“气候—地形”这一重要成因因子来分析。

如气候成因分析

(1)气温高低:

纬度—太阳辐射;

洋流—寒暖流;

海陆分布—海陆热力差异;

地形—地势高低;

人—植被破坏和城市热岛。

(2)降水多少

风带、气压带、季风—环流形势(西风带、低压带、海风、夏季风);

洋流—寒暖流;

地形—迎风坡与背风坡;

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人—对林、草、湖、湿地的破坏与保护。

下面是近几年常用的考法:

在小比例尺地图中(多在选择题中、大范围平面图中),一般是考大地理格局因素即:纬度因素和风带、气压带、季风因素。

在大比例尺地图中(多在非选择题中、小范围平面图中),一般是考地理格局地因素即:地形因素、洋流因素、海陆热力因素和人为因素。

(二)地理灾害的综合成因分析:多从“天、地、人”三角度综合采点分析例:说明淮河夏季洪涝多发的原因和措施?

天(气候因素)--淮河流域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地(地形地貌因素)--扇形水系,汇水快;下游地势低平,又曾为黄河的洪泛区,河床高悬。

人(社会因素)--不合理地利用资源,破坏植被引起水土流失,河床变浅;围湖围滩造田降低了河湖的调蓄能力。

又如:西南地区滑坡、泥石流多发的原因:

天(气候因素)--夏季多暴雨;

地(地形因素)--山区地势起伏大;

(地质因素)--地壳活跃,断裂发育,岩石破碎

人(社会因素)--破坏植被和地表结构

再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天(气候因素)--夏季多暴雨;

地(地形因素)--千沟万壑,地形破碎;

(土壤因素)--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河流因素)--河流比降大,流速快,流水侵蚀作用强

(植被因素)--地表植被稀少;

人(社会因素)--破坏植被和地表结构

此外北方地区春季沙尘暴多发的原因、华北春季缺水的原因、西北荒漠化的原因等都可以按此思路思考分析。

(三)地理事物时空特点的成因分析

锁定使用的地理原理。以季节变化原理、大气运动原理、河水补给原理、地质作用原理等最为重要,应注意进行逆向推理。

1、如气候的变化、天气的变化:多从近地面的热力环流原理进行分析,用“气温-气压-气流-天气”进行逻辑分析。

2、海上什么时候出行多与风浪有关;其逻辑关系为“温差大(如冬季)-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海浪大-出行不便”,“温差小(如夏季)-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海浪小-出行方便”

3、对于河流的补给要掌握不同地区的补给类型和规律(与气温、降水类型有关):我国东北春季雪水、夏季雨水补给;华北是夏季雨水大量补给;西北部是夏季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华南是春季锋面雨、盛夏台风雨;地中海气候则是冬雨补给等。

三、分布规律描述

(一)从总体上看是把握“点”、“线”、“面”的哪种分布趋势;要说明该地理事物叠加在哪一个地理事物之上,通常是说叠加在哪一个地形之上。

1.“点”状分布一般有“沿某个方向区域较疏或较密”,或该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

如北京市市镇体系分布规律是西北较稀,东南较密;

如上海“宝山钢铁厂”分布在上海市区的东北方向,北临长江。

2.“线”状方位分布应说明其沿哪个方向的走势及其疏密特点。

如新疆的聚落(城市)分布特点是沿山麓边缘分布在铁路沿线及大河出山口处较密集。

又如“我国1月0℃等温线”分布,可描述为东段大致为东西走向,近似于与纬线平行;西段大致为东北-西南走向,近似于与青藏高原东缘山麓平行。

3.“面”状分布应说明该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围,即东南西北的界限,或该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及大致的面积。

如黄土高原分布范围是东起太行山,西至祁连山以东,北起长城,南至秦岭。(二)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描述的分类

1.按形状分类

(1)线状地理事物(2)面状地理事物(3)点状地理事物

2.按属性分类

(1)自然地理事物(2)人文地理事物

3.按变化特点分类

(1)渐变性地理事物(2)非渐变性地理事物

4.按情境分类

(1)看图描述(2)推理描述

(三)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描述的主要方法

(1)分段描述法;

(2)分区域描述法;

(3)分季节描述法;

(4)分类描述法;

(5)定性与定量描述法; (6)极值描述法; (7)成因描述法; (8)先分后总法; (9)原理描述法。 例: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规律 例:(等值线图中)地理事物分布的描述方

法:

极值描述法:把握地理事物分布的极值,再由极大值向极小值连续描述。 (有时需要指出极值所在方位)

等值线:的描述方法:延伸方向(走向)、疏密 四、区位因素分析评价型

回答此类问题注意两点:根据题目要求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阐述问题;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对于农业、工业、城市、商业、交通区位问题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1.农业布局:

自然因素─气候(气温、光照、降水、温差等)、地形、水源、土壤 社会因素─市场(国内、国际)、交通、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农业机械化水平、冷藏保鲜技术)、政策、地价、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数量及价格、土地面积与人口数量。

时间

年际季节日

变化空间

水平

垂直

纬度(南北)

海陆(东西)

2.工业布局:

自然因素─土地、资源、能源、水源、环境

经济因素─农业经济基础、距离(距原料产地、燃料产地、市场的远近)、交通、劳力(技术和素质)、科技、地价、信息(广告、品牌效应)

社会因素─政策、国防需要、解决就业、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社会服务和生产协作)

环境因素─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

地理位置—沿海地区、经济较发达地区条件较好

3.城市布局: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

社会经济因素─交通、资源、政治、军事、宗教、旅游、科技、农业基础

4.人口分布: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

社会经济因素─交通、经济、文教、开发历史、农业基础

5.铁路布局:

自然因素─位置、地形、河流、气候、生物。

经济因素─经济条件(经济水平和经济需要),科技水平,沿途资源状况(矿产、农业产品、旅游资源等)

社会因素─政治(政策支持、维持国家稳定繁荣),民族(促进民族团结),国防(巩固国防、保卫祖国边疆)

6.港口分布:

水域条件─航道深度和宽度,泥沙淤积和潮汐影响,船舶停靠港湾,

陆域条件─开阔平坦的地形,腹地广阔,城市依托。

7.旅游区位:

游览价值(质量、集群状况、地域组合),市场距离,交通条件与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环境承载量,开发现状

五、判断说理型

答好此类题的关键是理由要充分,思路要清晰。先审清题意,找出关键词,回归教材;然后结合提供的信息,理清具体理由;最后分析判断,得出问题的结论。

六、解决措施型

不论哪类问题的解决措施首先要明确原因,对症下药;此类问题开放性强,要点要尽量多;措施可以包括法律、行政、宣传、经济、工程技术手段等,地理学科重点答工程技术手段。生物、工程、技术措施等。

水、石油、矿产等资源短缺的解决措施还可以从开源、节流上思考;国际性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可以答国际合作和地区合作;自然灾害的解决措施包括预防和治理等。

补充:对方向的描述

1.教材知识:

地理方位法─如东北方向、自西向东等

经纬线法─经线或纬线延伸方向

经纬度法─经度或纬度变化的方向

2.地理事物:

山脉走向:无向性。如太行山的走向是—东北-西南走向或西南-东北走向。

河流流向:有向性。如密西西比河的流向是自北向南。

等温线走向:依托法。如某大陆等温线东段与海岸线平行,西段东西走向(与纬线平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