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困生的心里特征及教育对策研究报告课题

学困生的心里特征及教育对策研究报告课题

学困生的心里特征与教育对策研究

一课题名称:

学困生的心里特征与教育对策研究

二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开展。常言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月有圆缺,学有迟速〞。学生的差异必然存在,教师必须成认并尊重这种差异。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习上的困难生也逐渐增多,这一群体我们称之为"学困生〞。"学困生〞问题是我们教育对象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是我们教育对象整体的一个不可无视的组成局部,尽管他们的人数不多,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他一直困扰着教师和学校,同时也给家长带来巨大的烦恼。许多差生由于得不到及时帮助,最后对学习彻底放弃,带着遗憾离开学校,继而给社会带来危害。让这局部学困生安康成长,全面开展,学有所成,对学校、家庭、社会,特别市学生本人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 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活动的时机

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困生的实质是学习个体自信心的缺乏与自我概念的消极,因此学困生的教育过程就是树立信心的过程。

3 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奖励竞争机制的外在刺激

4. 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一智能的高度开展,是对人的才智的一种发现和提升,而对于自身不太兴旺的*一智能,可以通过后天的开发使其得到开展。。

四、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 对象:

本班学年总评成绩分别处在后十位的学生为样本

2、方法:

〔1〕)调查法: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反应,分析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2〕个案研究法:通过对班级个别困难学生进展了解,制定措施,实施教育,观察结果,探索规律

〔3〕行动研究法:针对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制定相应对策,在方法上运用,观察效果,并根据反应的问题,调查对策,继续深入研究

五、研究过程

1 申报阶段:〔2017年7月—8月〕:认真选题,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2 准备阶段:〔2017年9月---10月〕:制定研究方案,进展文献研究,进展相关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

3 实施阶段〔2017年11月---2010年3月〕:分析原因,制定对

策,并付诸实践。先进展个案研究,总结经历,同时,撰写可以研究的论文。

4 总结阶段〔2018年4月---10月〕: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展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五研究的容:

〔一〕从学生自身出发进展教育

〔1〕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和认识落后的原因,找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2〕指导学困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3〕激发学困生的学习潜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4〕纠正学困生的行为偏差,培养其良好习惯

〔5〕优化学困生的心里环境,帮助他们找回学习成功的自信心。

〔二〕家校结合,学困生转化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1〕因材施教

教师与家长联系分析孩子成长的每一个足迹和缺乏之处,并找出原因,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作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再差的孩子都不会到达绝望的边缘

〔2〕家长需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家长的素质提高了即可为学生搭建一个和谐、温馨的生活空间,让学生有积极向上的心里支持,他们是容易走出"学困生〞的阴影的。

六研究策略

1、以知促情,以情知理,是转化的核心。

教育家行知说过:"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无私的爱能醒学生的精神世界,能够加深教师与学困生之间的感情,赢得学困生的信赖。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转化学困生的工作中,应该坚持有爱心,有信心,有耐心。当他们学习赶不上队时,热情给予辅导;当他们犯错误时,批评教育要讲究方法和尺度;要压得下心头上"恨铁不成钢〞的火气;要容得下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反复。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教师〞,那教师如果也能像父母一样关心、理解他们,他们会更尊重教师,听教师的话,如果做得不好他们会觉得对不起教师,这样他们时时刻刻都会努力。对于学困生、留守儿童,教师要多一份关爱,适时进展家访,加强家校联系,适时找学困生谈话,了解学生身心和学习、生活上的困难,以便及时帮助它们、解决他们的困难。

3 、抓住典型,有效鼓励,是转化的动力。

心理学研究说明:"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比平常高出3~4倍。〞恰当的表扬和鼓励,能满足其好胜心,激发其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困生学习中的典型事例。

〔1〕抓作业中典型。每一位学生都希望自己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赏,学困生也不例外,在作业批改时,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语,恰当的批语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抓课堂上典型。对学困生在课堂上出色的表现,教师同样不要

吝啬自己的赞语,恰当的表扬鼓励,可以缩短师生的心理差距。如:"观察得真仔细〞、"试一试,你能行〞、"你的见解,令人佩服!〞,从而有效地增强教育教学的活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3〕抓学困生的闪光点。如何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是对教师个人修养与教学方法的挑战。当发现学困生略有了一点学习兴趣时,绝不能松懈,要步步为营,及时鼓励。当学困生尝试成功并取得进步时,须抓住其典型事例进展大力宣传,给其他学困生树立学习的典范,鼓励他们以典范为目标奋起直追

4、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在学困生眼里,往往觉得自己这也差、那也差,教师一定不喜欢他、不关心他,如果教师能特别关注这些学生,他们就会觉得教师很重视自己,有时甚至要比其他学生关心的更多一些,让他们觉得教师还是很喜欢他们的。

5、转化学困生中要有爱心、耐心,而且要持之以恒。局部学困生由于以前根底差,后来学的知识难以承受,学习越来越差,表现也退步,变得消极、冷淡。这类情况教师要在平时加强对这些学生的辅导,对以前不懂的地方细致讲解,作业布置难度适当降低,批改要细,帮助他们逐渐进步。

6、强化心理辅导。对家庭原因、社会原因造成学困的学生,如父母离异、父母单身等情况,教师要及时进展思想教育,让他们懂得自己存在的价值,理解自己肩负着将来改变这一现状的责任,使他们增强生活的意义,产生分发图强的决心。

7、家校携手,适时沟通,是转化的合力。

家庭教育往往是潜移默化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位家长的愿望。但现实往往不尽人意。当家长自己的期望与子女的实际相差甚远时,往往对子女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情绪,从而对子女施加各种压力,或经常埋怨指责,造成学困生巨大的精神压力,从而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抵触或恐惧心理。因此,密切家校联系,增进家校间的沟通、理解、信任、支持尤为重要。实践证明,教师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能融合教师与家长们的关系,拉近学校与家庭间的距离。学校、家庭有机结合,步调一致,对学困生关心、体贴、启发、诱导,促使他们的智力、情感和个性健全地开展,使之逐步跨入先进的行列。

6、查漏补缺,抓好"双基〞,是转化的保障。

〔1〕加强学困生个别辅导,多为学困生开"小灶〞。课外辅导是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局部,学困生由于*些因素的影响,要他们把每一节课的知识点全部在课堂上理解并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不重视个别辅导,势必给他们造成知识衔接上的不结实,久而久之,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将会越来越差。因此,加强学困生的个别辅导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2〕开展"结对子〞活动,及时地为学困生扫除知识障碍。

学困生往往很自卑,一般遇到困难他们不会主动去请教。实践告诉我们,"开展"学困生与学优生〞"特困生与教师〞结对子模式,能及时解决学困生平时遇到的"拦路虎〞,学优生对每一个新的知识点、练习、作业都要帮助一一落实。既减轻了教师课外辅导的压力,又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学困生从中受到关心,既有了知心的小伙伴,也

有了取得进步的小帮手。而学优生在帮教中自身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课题研究

"学困生的心里特征与教育对策研究"

大新镇花园小学

2017.5

学困生心理特征及行为表现的教育对策-4页精选文档

学困生心理特征及行为表现的教育对策学困生在班级中的表现通常为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迟到早退,不完成课堂作业等。这些行为不仅降低了学困生自身的学习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了班级其他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学困生的问题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当今面临的重大难题,为了有效矫正和转化学困生,首先教师要掌握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其次要针对其行为表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教师要经过多次实践和分析,研究出适合学困生发展的教育对策。 一、掌握学困生心理特征 1.学困生都有恐惧和自卑心理。 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强的恐惧和自卑心理,通常表现为思想包袱重,学习意志消沉,害怕当众回答问题或者受到批评。而且他们一直都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对待任何学习活动表现的行为都是退缩和抗拒,他们不敢表现自己,害怕受到挫折。这些心理特征使得学困生在班集体一直扮演着空气的角色,经常被老师和其他同学忽视。 2.学困生逆反和矛盾心理并存。 学困生产生的逆反心理通常表?F为对学校和老师的安排进行反抗、与班级优质生产生对立、顶撞老师、和同学打架。而矛盾心理一般表现为学生情绪不稳定,有时候他们雄心勃勃,但是有时候意志薄弱,感情非常容易崩塌。 3.学困生产生应付心理继而引发厌学心理。 学困生在课堂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态度散漫,对待作业和考试也只是敷衍了事。这种应付心理产生时间长了之后,学生会因为无法接受和消

化知识而产生厌学心理。具体表现行为是学困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当他们在学习遇到困难时会产生消极情绪,并在这恶性循环中自暴自弃,最终放弃学习。 二、学困生心理特征引发的具体表现行为 1.丧失学习兴趣,没有自信心。 这种行为表现具体为当学困生被点名回答问题时他们会一声不吭,而且他们在老师同学面前不敢抬头直视,他们在遇到难题时会产生消极情绪,无法解决问题,这导致他们形成不会写、不想学的恶性循环状态。 2.学困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很弱。 由于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而且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很低,所学内容的概念也很模糊。所以他们在遇到问题时不能有效地进行分析,解决问题对他们来说更是天方夜谭。 3.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踏实认真的态度,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完成课后作业也是应付了事,这导致学困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率。 三、正确转化学困生的有效教育策略 1.不断优化学习环境,发挥教育功能。 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深深受他们所在的学习环境影响。所以学校要为学生营造积极上进、和谐融洽、高雅优美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种学习氛围能够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直保持激情,防止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

课题研究:“学困生”成因、特点及转化策略

课题研究:“学困生”成因、特点及转化策略一、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众所周知,身为人师,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老师都会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我之所以选择此课题,是因为我校是一所公办半寄宿学校,除了部分通校生外,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农村。学校班级里学生众多,他们性格迥异,学业成绩更是千差万别、参差不齐。学困生更是令很多师者难解的疑难。“学困生”就是相对于好生而言的。顾名思义,说白了无非是他们没有积极进取精神和学习成绩差一点。但是,他们之所以差,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学生并不是生来就时如此的,追根究底,是由缺乏学习的兴趣、学习意志薄弱,家长文化程度不高,对孩子生活、学习管理较少、辅导不到位等多种原因造成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千方百计、肯下功夫、循循善诱、锲而不舍,在生活上、学习上给“学困生”更多的关爱,通过教师细心耐心的指导和帮助,把学困生转化成好学生的。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使“学困生”在生活和学习上从新找到自信,让他们走出学习的阴影,使他们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是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急迫而艰巨的任务,为此我们申报了这个研究题目。 运用唯物辩正法和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分析“学困生”的成因、特点,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使每个“学困生”达到最优的发展。换言之,研究不重于理论的新发展,重在利用现有的理论知识,借助于科学有效的方法,以求得学困生问题的解决。 具体的说,主要有以下三个目的:

1、阐述小学“学困生”的成因、类型和特点; 2、通过调查研究设计一套较系统的,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对策; 3、使“学困生”开心的生活,快乐的学习,不断的提高学习质量。 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让学校里每一个学困生爱生活、爱学习,使他们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尝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与突破之处: 本课题在研究“学困生”成因的基础上,分清“学困生”的类型及特点,并寻求转化他们的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对“学困生”进行转化教育工作,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 1、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小学“学困生”成因、特点及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主要包括:(1)“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2)“学困生”的特点。 (3)“学困生”转化的方法与策略。 (4)“学困生”转化的心得体会。 (5)撰写有关“学困生”研究报告和论文。 2、主要观点: 寻找出一条提高“学困生”学习效率,培养学困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新路子,摸索出“学困生”学习方式优化的心方法、新策略。 3、课题研究的创新和突破之处:

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

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 学困生, 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学习上出现困难, 不能完成学业, 而又在个性上反映特别, 被老师和同学不理解的一部分学生。学习困难的学生是学校中不应被忽视的群体, 与学困生相伴的心理特征也 应受到老师的关注。对于这个问题, 我从心理学的角度, 进行了分析, 在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和教育对策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并取得了成效。 在教学实践中, 我发现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心理失调。这些人通常表现为> 情绪波动、通事易怒、任性、自卑、多疑、考试怯场、嫉妒、厌学等。 二是心理出现障碍, 出现一些非正常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这类学生一般表现为> 忧郁—对周围的人和事缺乏热情? 焦虑—因一 些小事而过分焦虑、烦躁不安、担惊受怕? 多动—注意力严重涣散, 做事丢三忘四? 恐怖—对事物的现象和情况一出现便产生一种十分 强烈的恐怖感受? 强迫—反复出现并不愿意出现的观念、意向和行为, 虽想摆脱, 但又身不由己地重复出现, 从而表现出焦虑和不安? 歇 斯底里—具有高度的情绪强度与易变性, 高度的受暗示性和自我显 示感。 上述心理问题对学生的影响是较大的, 往往使学困生心理承受 力差, 直接影响学业, 甚至可能诱发罪错行为。针对学困生的心理问题, 我在教学中着重做了以下工作, 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一、注重对学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一般学生的差异。由于学困生已形成了生理、心理、态度上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在对这些人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 着重以讲述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现象为主, 尽量避免生硬的说教。根据学困生的不同需要, 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某一方面的专题教育, 使他们对心理健康有一个清晰而正确的认识, 并逐渐培养出他对健康心理的认同和心理自助能力。学生心理平衡了, 学习自然也就上去了。 第二、关注学困生的特殊的心理要求。长期以来, 我们的教育教 学存在着无视学困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的缺陷, 从而使学困生的教育 方法缺少探索。例如,我们有的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取得好成绩, 教学中盲目地赶进度, 布置大量的作业, 进行频繁的考试, 教学的 难度和速度超过了学困生的接受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学困生作为一个整体的“人”来接受教育这一事实, 甚至把心理惩罚当成教育学困生的手段, 这是极端错误的。我班有个姓李的学生, 是有名的后进生, 学习成绩差, 作业拖拉, 个人卫生也差, 同学们都看不起他。在我刚接手这个班时, 在一次学校大扫除时, 我看他端垃圾特别卖力, 就表扬了他。他见我不嫌弃他, 就几次向我汇报了班里的情况, 还提出了在放学路上有些同学做不安全的活动的事和要怎样改正的 问题。我看他很想为班上服务, 就安排他当了路段长。自此, 这个学生的学习态度明显地主动了, 作业也按时完成了。我第一次到他家去做家访, 却吃个闭门羹。原来是他父母害怕老师告状, 说他孩子成绩差、表现差, 让邻居知道会丢面子, 于是躲起来了。过了几天后, 我再次进行家访, 这次, 当我列举到他们儿子进步时, 其父母都从心 里笑了。于是我又委婉地提到了他们孩子不大注意个人卫生的事, 要

小学学困生的心理表现及教育对策

小学学困生的心理障碍表现及教育对策 学困生是学校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特殊群体,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学困生比例高达18.6%—36.4%,他们由于学习成绩不如人意,经常遭受家长、同学,甚至老师的冷眼,稚嫩的心灵受到摧残,留下点点创伤,对学习的厌倦、畏惧和紧张也与日俱增。所以,如何看待和帮助这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使他们克服困难和障碍,提高综合能力,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学困生心理障碍表现。 教学的实践和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困生在学习上存在着以下心理障碍。 1、具有明显的自卑感、失落感。由于学困生学习成绩差,家长埋怨,老师指责,同学歧视,导致他们自暴自弃,不思进取。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我不如人”,长期生活在一种颓丧、抑郁的氛围中,对学习丧失信心。 2、具有胆怯心理。学习上遇到困难不敢向老师同学请教,不愿意暴露自己的弱点,怕别人讥笑,结果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形成恶性循环。 3、具有压抑心理。多数差生也想把学习搞好,家长也希望他们成才。但由于基础太差,总是学不好。于是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同学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常常陷于痛苦忧伤难以自拔的心境之中,情绪波动,性格浮躁,导致悲观消极的压抑心理。 4、具有惰性心理。学习上不肯用功,思想上不求上进,只图安逸自在,玩字当头,混字领先,怕动脑筋,缺乏吃苦精神,不愿意在困苦中学习。 5、具有逆反心理。由于差生得到的常常是批评、指责和嘲讽,因此,对老师的教育产生反感,形成逆反心理。 6、志向水平低。普遍的差生都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对自己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总感觉一天不知道该做什么,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结果什么都做不好。 7,注意力不集中,记不住,遗忘快。问卷调查表明:大部分的学困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他们心里想集中,但集中不起来。所学的知识记不住,记住了也很快就遗忘了。

学困生的心里特征及教育对策研究报告课题

学困生的心里特征与教育对策研究 一课题名称: 学困生的心里特征与教育对策研究 二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开展。常言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月有圆缺,学有迟速〞。学生的差异必然存在,教师必须成认并尊重这种差异。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习上的困难生也逐渐增多,这一群体我们称之为"学困生〞。"学困生〞问题是我们教育对象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是我们教育对象整体的一个不可无视的组成局部,尽管他们的人数不多,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他一直困扰着教师和学校,同时也给家长带来巨大的烦恼。许多差生由于得不到及时帮助,最后对学习彻底放弃,带着遗憾离开学校,继而给社会带来危害。让这局部学困生安康成长,全面开展,学有所成,对学校、家庭、社会,特别市学生本人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 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活动的时机 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困生的实质是学习个体自信心的缺乏与自我概念的消极,因此学困生的教育过程就是树立信心的过程。

3 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奖励竞争机制的外在刺激 4. 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一智能的高度开展,是对人的才智的一种发现和提升,而对于自身不太兴旺的*一智能,可以通过后天的开发使其得到开展。。 四、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 对象: 本班学年总评成绩分别处在后十位的学生为样本 2、方法: 〔1〕)调查法: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反应,分析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2〕个案研究法:通过对班级个别困难学生进展了解,制定措施,实施教育,观察结果,探索规律 〔3〕行动研究法:针对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制定相应对策,在方法上运用,观察效果,并根据反应的问题,调查对策,继续深入研究 五、研究过程 1 申报阶段:〔2017年7月—8月〕:认真选题,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2 准备阶段:〔2017年9月---10月〕:制定研究方案,进展文献研究,进展相关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 3 实施阶段〔2017年11月---2010年3月〕:分析原因,制定对

学困生心理特点分析及教育对策

学困生心理特点分析及教育对策 摘要:学困生是每个中学都存在的一种特殊群体,他们往往学习成绩较差, 在校内的各项成绩都不优秀,且大多有些不良习惯,缺乏了上进心。国内的不少 教育专家已经在各个领域对学困生进行了研究与调查,希望针对此类孩子提供一 个合理的教育措施,以促使他们能产生学习积极性,调动他们的知识潜力,让他 们由学困生转变为优秀学生。本文重点分析学困生的心理特点,产生根源以及针 对学困生的合理教育措施等进行了研究,希望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学困生;心理特点;教育对策 一、引言 所谓"学困生",一般而言智力发展是正常的,但他们的认识、能力、品德、 思想方面存在一些脱离正常的问题,不愿正常接受知识,学习成绩严重落后同年 级学生,无法满足最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条件,必需要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及 教育策略给予挽救或矫治的现象。相比于其他的学生,必须花费更多时间与精力,才能学会知识。 二、学困生的心理特点 关于学困生,不可简单化、笼统地归类。从德、智、体、美、劳五大方面考虑,学困生也并不是处处是短板,他们可能仅仅是某一方面出了问题,但同样的,他们身上也存在着闪光点。有些学生可能思想品德较好,但是学习成绩却不理想,有些学生学习成绩好,但身体素质比较差,还有些可能其他各方面都挺优秀,但 是品德方面确有瑕疵,由此可见,对于学困生而言,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分别对 待其侧重点。对学困生的心理特征进行剖析,就必须把握主体性矛盾,区分轻重 缓急,从根本上认识学困生的心理。 2.1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

一些表现不好的学困生,往往遭到父母的指责,同学的嘲笑、挖苦,加之一 些老师的另眼相看,让学生感到低人一等,从而自暴自弃。同样,一些学困生也 痛恨自已的笨,不成器,对于落后的学习效果,也不是没奋斗过、努力过,但却 又一次一次品尝挫折的痛苦,所以就动摇了,退缩了,也缺乏了信心。这一类学 困生大多是精神方面的学困生,他们对待学业的态度尚端正,思想与品德虽然较 为良好,但对学习效果却总是没有大的起色。 2.2逆反心理强,容易自暴自弃 有些表现不好的学困生,因为一直遭受他人对自身的忽视,容易产生仇视心态,这个阶段的学困生会对其他人的一些好言相劝产生逆反心理,严重一点的甚 至会就此沉沦,放弃自己,以一种反社会的态度面对生活。这类学困生思想观念 已经发生了很严重的病变,对一切事物抱有怀疑态度,发展到最后,有可能从单 方面有问题的学困生,发展成德、智、美等各全方面的学困生,并对他们自身造 成了巨大的精神创伤。 2.3不以为然,忽视问题的存在 在当今只重视学习成绩的条件下,学业成绩优秀的会得到父母、教师,乃至 学校的表彰,却忽略了部分学生本身存在的某些缺点或不足。因此,对于学习成 绩好的孩子,校方、家长很可能会对他们的思想观念败坏、体质不佳、运动能力 较弱视而不见,不以为然。甚至觉得,只有学习成绩太好,对这些毛病都没有大 不了,却忽略了错误的存在,从而导致这种现象的累积,最后或许就会造成大错。 2.4不思进取,以违纪为乐 有些学困生出生于优渥的家庭中,受环境的影响,再加上家庭对其要求也低,逐渐对自己放任不管,各方面都选择放纵,逐渐沦为学困生。也有部分学生为了 展示自我,而以打破纪律精神为荣。也因此,觉得打破纪律精神是勇气,穿奇装 异服是个性,酗酒斗殴则是成熟。这种现象的产生,归根到底是由于道德方面的 原因。而学困生这种特殊的心理特征,是和家庭教育环境、社会教育氛围、学校 教师水平等各种因素密切相关的。所以掌握了学困生主要的心理特征以后,就必

学困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的研究

学困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的研究 学困生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困难,成绩较差的学生。学困生的存在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不容忽视的问题。学困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的研究对于教育教学工作至关重要。本文将针对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展开研究,并就如何实施有效的教育对策提出一些建议。 一、学困生心理特征研究 1. 学习焦虑 学困生普遍存在学习焦虑的问题。他们可能会因为面对难题而感到沮丧、焦虑、甚至绝望。这种焦虑会导致他们缺乏学习动力,以及对学习的恐惧感。学困生的学习焦虑往往是由于自我价值感低、学习能力不足等原因造成的。 2. 自我意识低 许多学困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价值产生了怀疑和否定。他们往往在学习中遇到挫折时会认为自己是无能的,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这种自我意识的低下会影响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3. 注意力不集中 学困生在学习时往往会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容易分心、做作业或复习时缺乏持续的注意力,这会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进而影响学习成绩。 1. 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努力,帮助学困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要告诉他们,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取得好成绩,更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要鼓励学生不要过于重视考试分数,而是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2. 强化自信心 学困生需要更多的鼓励和肯定,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家长和老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只有自信的学生才能更好地面对学习中的挑战。 3. 提供专业的帮助 学困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需要学校和家庭提供专业的帮助。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学习辅导班、请家教或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计划等方式,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问题。

学困生的成因及教育对策研究

学困生的成因及教育对策研究 随着教育的普及,国家对于学生的教育投入也越来越大,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存在学习困难的问题,那么这些问题的成因是什么呢?如何有效地帮助这些学生进行学习呢? 一、学困生的成因 1.身体因素 身体上的健康问题会影响到学习,例如视力、听力、脑损伤等问题都会对学习产生影响。视力问题会影响到课堂笔记和书本阅读;听力问题会影响到听课和理解;脑损伤则会影响到记忆和思考。 2.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例如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的教育背景和家庭成员的关系等问题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会受到自卑等心理问题的困扰,家庭教育环境不好的学生可能在学习习惯和方法上存在问题。 3.自身因素 学习困难的造成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因素。学习兴趣草率、自信心不足、缺乏自觉学习的能力、懒惰、心理问题等都是学

生自身原因。 二、教育对策 1.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与此同时,每个学生都有其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理解记忆方式,老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配合图表展示、绘图的方法,配合实际案例的讲解等,争取让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优势进行学习。 2.丰富教材 丰富多样的教材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因为教材设计好,有助于更好的引导学生,梳理知识;早期电信课堂中的多媒体教材就很好地展现了这一点。如有些人缺乏可以尊重他们的眼光和兴趣的教材,而同类别的教材就能有巨大的差别。 3.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是解决学习困难的有效方法。教师应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兴趣,同时在教学中也应该重视表扬学生的表现,尤其是鼓励其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 4.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

中学“学困生”心理发展特点及教学策略

中学“学困生”心理发展特点及教学策略 作者:张艳茹彭晓菲王天仕 来源:《河南农业·教育版》2021年第03期 关键词:学困生;心理发展;教学策略 学习困难的学生通常简称“学困生”,一般是指智力发育正常,无生理缺陷,但学习效果较差,没有达到国家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研究表明,大多数学困生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心理发展水平的落后,与成绩相比,家长和教师应该更加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特点,并且制定出合理的教育教学策略,为学困生提供心理辅导和训练,帮助学困生进行积极的转化,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加他们的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热爱学习。 学困生一般和普通学生一起接受学校教育,在很多方面甚至很难找出两者的不同,但是为了帮助学困生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我们首先要将学困生辨别出来。以往国内普遍用学习成绩作为学困生的评定标准,有时甚至直接把学困生划分为“差生”,这种片面的划分不符合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要求,很有可能会忽略学困生在某方面的特长。学生的学习成绩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生理因素、学校教育、家庭因素、社会环境都可能导致学生厌学、弃学、成绩下降,其中,智力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而智力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认知,认知包括注意、思维、感知觉、记忆、想象等,故不能单纯以成绩判断学生是否是学困生[1]。 一、中学“学困生”心理发展特点 (一)注意方面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进入中学后,学困生常常存在各种原因引起的注意缺陷。处于青春期的中学学生对自身和外界环境有很大的好奇心,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他们在小学时期对外界事物缺乏了解,比较听家长和教师的教导,但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和知识经验的丰富,中学生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模式,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张。青春期在某个角度而言也是一段叛逆期,中学生会更加关注他们的外貌、言行举止等外在表现,而不是仅仅关注课本知识内容,他们还更加渴望能够融入社会,因此,很多中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同时,由于学习习惯的不适应和学习强度不断增大,学困生的知识基础较薄弱,精神疲劳、压力过度、学习目的不明、缺少积极主动性、教学方法不适应等因素都会影响他们的课堂注意力。 (二)思维方面

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及干预研究

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及干预研究 一、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心理特点 小学数学学困生由于其数学成绩不理想,同时又缺乏老师及家长的关心,容易产生不良的情绪,进而影响他们对于数学的学习。小学数学学困生,普遍存在着以下的心理特点: 1.自卑心理 由于小学生的年纪较小,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开展尚未成熟,缺乏一定的自制力,同时还具备爱玩的天性。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比拟喜欢通过表现自己的形式来得到来自老师、家长以及同学的赞赏,他们不太喜欢将自己做得缺乏的方面展现给别人。对于学困生而言,由于他们的学习成绩较差,经常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甚至会受到来自他们的批评和指责,于是就产生了自卑心理,导致他们在遇到一些问题时不敢向老师请教,从而导致了恶性循环,使得他们的学习成绩得不到进步。 2.焦虑心理 对于小学数学学困生而言,由于他们在数学上学习比拟困难,加上他们过于自尊的心理,他们面对老师的课堂提问、限时交作业以及课堂测验等老师用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的活动时,往往会由于自身的根底知识不扎实而不能及时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便会产生焦虑心理。 3.厌学心理 对于学困生而言,由于他们对于数学知识的承受才能比别的同学稍慢点,在课堂学习中,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可能需要花费比其他同学更长的时间来

进展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学困生而言,他们会产生焦躁的情绪,而这种不安的情绪更加不利于他们对于知识的吸收,于是在他P_x0011_中间便出现了学也学不会的现象,久而久之,就会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产生厌学的心理,在课堂上学习中精力也会更加不集中。 4.消极应付 数学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的不理想,对于知识的掌握不是很透彻,根底知识不扎实,他们在面对老师布置的任务时,由于知识的缺乏,往往会显得力不从心,但是又迫于老师及家长的压力,产生了消极应付的心理,对于老师布置的任务草草了事,来应付家长和老师。 5.逆反心理 学困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没能受到老师的高度重视,他们经常会看到老师对那些学习成绩好、在课堂上积极与老师进展互动的学生进展表扬,自己却被无视,于是产生了逆反心理,在课堂上他们会成心做一些扰乱课堂秩序的事,影响老师的教学活动,来引起老师的注意。 二、对小学数学学困生不良心理特征的干预措施 基于上述描绘的小学数学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不良的心理特征,老师应当根据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对他们采取一些心理干预措施,使学困生可以及时消除不良心理,主要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1.感情投资 无论是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还是对于那些小学数学学困生而言,学生在其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都渴望得到关爱,因此,小学数学老师为了可以有效地帮助学困生消除不良的心理特征,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不要怕自己学不会,也不要担忧自己学得比别人慢,只要努力学习就一定会有结果,小学数

“学困生”心理特点分析及教育对策

“学困生”心理特点分析及教育对策 作者:李鼎杰 来源:《教师·上》2010年第10期 “学困生”就是指在学习上有困难有障碍的学生,这些学生虽然在智力、生理、心理等方面没有先天的缺陷,但是由于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等后天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不能够严格律己,学习成绩较差,行为习惯不好,心理压力大。作为人师应该深入地分析学困生的心理状况,爱护每一个学生,宽容他们,激励他们,帮助他们摒弃自卑心理,树立自信,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个性特长,走上成才之路。 一、学困生心理特点透视 1.自卑心理 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组织纪律较差,常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冷落、同学的冷嘲热讽,长期处于被压抑的境遇之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班级都觉得抬不起头来,总是觉得自己能力比不上他人,由此,心态变得消极了,积极向上的心理被压抑了,不再和同学交流沟通,不敢在课堂发言,不愿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对于需要付出努力才能做好的事情就缺少应有的自信。 2.逆反心理 学困生上课不注意听讲,喜欢在课堂上起哄捣乱,作业也不按时完成,有时候甚至公然与老师作对等,这些都是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表现。学生的逆反心理是由于自尊心受到伤害,心理失去平衡后走向对立面的变态心理。学习态度不端正,屡屡触犯校规校纪,受到来自学校、家长、教师的批评后,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滋生出极强的对立抵抗情绪。 3.厌学心理 学困生大都有强烈的厌学情绪,他们学习动力不足,目标不明确,上课时候往往心不在焉,课后作业不及时完成,不主动学习,甚至发展到逃课逃学的地步。学困生学习基础较为薄弱,接受能力不强,往往是考试的失败者和学力的落伍者,无论他们如何地努力却还总是落在后面,付出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对学习对考试就变得相当反感,厌学情绪也就滋生出来了。 4.惰性心理 有的学生脑袋瓜聪明,思维很活跃,接受能力也很强。但是他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不愿意多思考,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学习任务,缺乏持之以恒的耐性和毅力,久而久之,学习成绩退步,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成了学困生。学习落后之后,更加不思进取,助长了他们惰性心理的形成。 二、教育策略解析

学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培训作业之专题讨论 学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海原县李旺镇教委买玉忠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说来,心理健康至少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无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具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则是从积极的、预防的角度提出要求,目的是要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心理处于最佳的发展状态。 就小学生来说,积极的心理状态表现在热爱学习,精力充沛,上进心强对生活热爱,自尊自重,有强烈的责任心等等。相反,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以下症状,如缺乏自信、悲观厌世、抑郁、焦虑、失眠、逃避、恐惧、烦躁和过多的内疚自责等。说明已经出现困扰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其中的对学习对他人的严重焦虑、恐怖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交织在一起,成了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学困生心理问题来源的因素分析 一种现象的产生,总是有其原因。学困生的这些心理问题从何而来?分析起来,其来源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为外在因素,一为个人因素。 (一)外在因素 1、来自社会的困扰。日益进步的社会也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弊端。如社会竞争力的增强,从某一角度看,使得人与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出现人对人的信任度在降低。同时,对人的焦虑度在不断上升。这反映在学困生身上更是明显。他们总是觉得有人在不怀好意地注意自己,特别是在学习上遇到挫折时,如果发现有人在注意自己,心里就会感到紧张。他们经常觉得有同学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发现人家在背后议论他,他会感到讨厌。他们在游戏或与别人的竞争中输给了对方,就不想再干了。又如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诸如枪杀、盗窃、拐骗、桥塌、火灾、交通事故等也同样困扰着他们,使他们对整个社会充满了一种恐惧感。他们经常感到后面有人跟着自己。有些学困生害怕很多东西:害怕到高的地方去害怕听到打雷声害怕乘车穿过隧道或路过高桥害怕黑暗,喜欢整夜开着灯睡觉。他们还常常做恶梦。 2、来自学校的压力。 (1)学业的压力。对于学困生来说,在学习上,他们无疑是一群落伍之

浅谈学困生的心理特征与教育对策

浅谈学困生的心理特征与教育对策 一.首先要理解到学困生是客观存有的。 1.学困生的知识和个性存有的差异。 2.学困生与环境存有着差异。例如:学校附近有营业性的网吧,歌舞厅,电子室和桌球室等,都严重的影响着学困生的学习。 老化,教育手段的陈旧等都影响着学困生 的学习。 二.分析学困生的“学困”的成因: 1.学困生普遍存有着“自我中心主义”、“自尊心强”与学习成绩差之间的矛盾。 2.学困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较低,学习态度不端正和学习目的不明确。 3.学困生各方面水平较差,包括理解水平,记忆水平和动手操作水平其语言表达努力。 4.教育工作者对学困生的教育观点陈旧,教育方法上的失误导致学困生更厌学。 A:把学困生当包袱,认为他们是班级管理的绊脚石。 B:认为学困生是差生。在生活和思想上,没有给予充足的关心和协助。 C:留下学困生补课,认为只有这样,才不至于拉班里的后腿。 D:变相体罚学困生。例如:体罚学困生劳动,站立等。 三.对学困生教育的策略。 1.对于这些学困生我们应该少一点惩罚,多一点关心,多一点接触,多一点体贴。 2.要尊重学困生的人格与尊严。 3.以平等,公平,公正的心态去对待学困生。 4.多给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例如 A:回答比较简单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习题。 B:尽量给其特长有施展的机会。有些学困生有着文艺表演,体育,美术,音乐等特长,应该给他们一个施展特长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5.多给予具体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A:协助他们认真的查找存有差别的原因。 B:对学困生的辅导工作不在于多,而在于准。要把握好对学困生的辅导的量度与难度。 C:多参加与学困生一起活动和学困生在一起时,尽量不提他的弱点和差别。以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D:协助学困生认真分析和总结成功的经验,巩固成果,树立信心。 E:多给与他们鼓励。特别是在当他们的学习有进步的时候,要即时的给予他们鼓励。 最后,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应该争取更多的时间和学困生谈心,走到他们的心里。用一片爱心去关心他们。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对学困生多一点关心,多一点理解,用我们的爱,用我们的热情去教育他们,感化他们,我相信,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效。

《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矫正研究》课题设计

《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矫正研究》课题设计《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矫正研究》课题设计 《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矫正研究》课题设计 一、课题的提出 所谓的学困生是指那些无心学习,不守纪律,犯有一定过错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较差,常被同学讥笑和排斥,也令老师头痛。学困生虽然在学生中为数不多,但依然占有一定的比例,活动能量大,影响面宽,给学校 教育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同时也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块沉重的绊脚石,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们创造性的工作中,对差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没有哪一位老师不这样认为……”。学困生他是客观存在的,其家庭背景,社会环境,性格特征,学校教育对他们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他们是学校中的另一类弱势群体,教育工作者不应对其漠然视之,忽视、放弃他们,这与今天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宗旨: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使人人学有所长,从而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是相违背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更新观念,重视学困生,关心学困生,帮助学困生。因此做好学困生的转化是每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不仅关系到这部分学生的前途,而且对转化校风,和社会风气等具有重大意义。 由于当今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各种不健康因素的影响,加上单亲家庭子女、弱势群体子女的增多和独生子女的自身弱点,学困生人数的比例有逐年上升的倾向。这一问题除了社会因素外,相当部分的学业不良学生的形成与他们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有很大的关系。新课改要求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品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已成为广大教

育工作者的共识。因此,我们决不能丢下或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哪怕是暂时的学困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才的机会。这是我们研究这一课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课题理论依据 本课题主要研究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的从心理特点上加以分析,消除阻碍他们进步的心理障碍,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培养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师注重学生人格、地位的平等,真正的走进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学生才会向老师敞开心扉,师生间才可相互了解,达到真正的沟通心灵。情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刺激,可以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排除学习障碍。针对学困生的自身特点,充分挖掘其大脑功能强的区域,因材施教,扬长避短,从而满足其心理需要,并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使困难学生由自卑→自信→自尊→自强,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学困生进行切实可行的心理辅导,增强其自信心,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并以此促进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是转化学困生的唯一途径。同时及时有效的抓好学困生转化工作是搞好教育教学 中必行的一件大事,其意义非常重大。 三、课题的界定 一些传统观点认为学困生是指那些智力低下、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这样的界定只是概括出学困生的部分表现,并没有揭示出学困生的实质问题。随着对学困生问题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学困生问题的内涵。依据国内比较公认的标准,将学困生界定为:无明显感官障碍,但实际成就与其智力的期望值存在显著差异的学生。那么,何谓“学困生”呢?我们认为,学困生是学业不良的学生,是指在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心理品德等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

学困生学情分析及教育策略调研报告

学困生学情分析及教育策略调研报告 我们所说的学习困难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差生”,也不是残疾学生,更不是弱智学生,所以我们把它定义为:“智力正常但学习状况异常.完成学习任务有困难”的学生。我们考察分析了学习困难学生的现状,依据他们的用难程度、形成原因及外在表现,具体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基础薄弱型 学习基础差是这类学生学习上的主要障碍。据我们调查测试,发现学习困难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方面,不同项目内容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并不是所有的方面基础都差。问题较大的如;语文学科中认识常用字失分率为44.5% ,基础阅读失分率为41.6%;数学学科中基础运算和代换失分率均超过50%;英语学科中基础词汇和基础语法的掌握情况极差,听说水平接近于零特别是随着教育环境的改变、教学内容的扩展与加深,以及课业负担的逐步加重,这些学生难以适应新的要求,日积月暴厌学情绪有增无减.从而成为稳定性学习困难学生。(二)动力缺失型 这类学生在学习动机、态度、意志及自我意识等方面处于弱势。他们在学习上动力不足,常常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目过。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利有意注意的稳定性为例,观察表明.学习困难学生课内大多数时间未进人学习角色.其中相当一部分甚至根本无意于学习活动。数字划消法的调研结果表明,学习困难学生的有意注意稳定性水平过低于普通学生的平均发展水平,相差两个标准差。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国内外研究资料都已证实,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其有意注意稳定性的相关程度达到0.5以上。再以学习习惯为例,据我们问卷调查,学习困难学生中有预习习惯的只占14.9%,有复习习惯的只占 16.2%,有独立完成作业习惯的只占11.%。(三)能力低下型 这类学生的动机、意志、自我意识水平都不低,但学习能力有限,基本的学习技能没有掌握,制约了他们的学习活动,尽管百般努力,然而收效甚微。我们曾用语文、数学学习能力量表测得:语义、数学学习能力低于常模的分别为62.1%、78.75%,与常模平均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转变这种类型的困难学生.往往要花较大的力气。 (四)品德缺陷型 这类学生学习目的不明,自我控制能力差,且受家庭、社会的负面影响较大,道德品行不端.以致演变成为“问题学生”。 那么,形成学习困难学生的原因究说是什么呢?根据我们的研究.从困难学生的视角来看.主要因素不外乎外部和内部两大方面。 (一)外部因素 1传统教育的消极影响从封建时代的科举取仕直至今天的升学考试,本质上体现的是应试式教育和淘 汰式教育。长期积淀的“劳心者治人”及教育中“优胜劣汰”的观念,给学生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导致一部为学生害怕读书甚至干脆放弃学习:社会上存在

小学学困生学习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矫正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学困生学习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矫正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学困生的问题在小学学生中普遍存在,它阻不仅碍了学生健康、全面发展,而且还困扰着整个小学接待的教育,影响着教育的效益。许多专家学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从不同角度对学习困难学生做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一定的理论和改进方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科教兴国,培养现代化科学人才的战略举措,是基础教育的一大革命。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核心的国民教育。所以我们更应该充分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中来,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揭示学习规律,教给学习方法,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因此结合教学实际对学困生问题进行研究成为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 陈至立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中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定要抓教育思想观念的问题,要能明确的回答:我们究竟应该树立哪些新的教育思想,转变哪些教育观念”。但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推进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思想和陈旧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在继承传统教育思想丰富遗产的同时,必须扬弃那些带有明显封建时代痕迹的教育观,必须注意到,科举文化的流弊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对现代教育的科学认识。至今,教育教学工作中仍然存在着的某些认识误区和行为偏差,其主要原因,就是在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的问题上没有突破性进展。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教育实践、思想观念是

行为的影子,透过行为现象可以看到它的本质是观念在起作用。行为是一面镜子,透过镜子可以映射出观念方面的东西。改变教育行为必须改变教育观念。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是我们农村小学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如果教师忽视了学困生这一特殊群体,就谈不上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转化学困生,帮助他们积极参加教育教学活动,与培养优等生一样重要,尤其实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对学困生的关爱和帮助,不让一个学困生掉队,就更有其重要意义。因此《小学学困生学习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矫正研究》既针对目前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又将日常工作与科研工作相结合,在研究工作中寻找一种新的,有价值的,有实效的,可操作性强的转化学困生的模式,既满足当前新课程的需要,又能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本课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学困生虽然在学生中虽然为数不多,但依然占有一定的比例,影响面宽,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也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块沉重的绊脚石。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习能力障碍的学生在语文和数学的学习中,出现某种特殊学习能力或多种学习能力出现缺陷,其主要是指学生在理解、应用、听说读写、分析综合、运算推理等方面出现的困难和失调。简单地说,学习能力障碍就是指学生的智力正常,又刻苦学习,但是学习成绩却始终不理想,这种情况发生的学习困难称之为学习能力障碍。这与学生厌学,缺乏学习意愿和学习动力导致

学习困难学生心理研究分析报告

<<学习困难学生地心理研究>>课题实施情况汇报 灵台一中课题组 <<学习困难学生地心理研究>>是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该课题于2009年3月申报,2009年8月被批准立项.课题组负责人是柳忠革,课题组成员有王勇、王洁琼、闫志利、徐海霞.下面我受课题组负责人柳忠革地委托就课题实施情况向各位领导和老师做一汇报. 第一部分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地提出 教过高一地老师就清楚,高一新生入学到中期考试 两个月地时间里,学生地成绩下滑很厉害,有些学生 地成绩几乎不到入学成绩地一半.有些家长很怀疑我 们老师地教育教学能力.化学教研组就主动在高一开 展了《初中高中化学教学地衔接与过度》、《高一化学 纠错研究》等课题研究,为了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地

积极性,也开展了《生活中化学知识抢答赛》、《化学竟赛》、成立了奥赛辅导班、化学技能竞赛等等,所有这些活动对提高学生地化学成绩起到了一定地作用,但对学习困难学生还是收效甚微.教和学是一个有机统一地整体.如何大面积提高学生地成绩,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就成为我们备课组和教研组常常讨论地最多地一个话题.开展心理研究、进行心理疏导是解决学困生成绩提高地关键.这样<<学习困难学生地心理研究>>课题就诞生了. 二、同等课题国内外研究地现状及现实意义 本研究是针对化学学科特点而提出来地,在高等教育如此发展地今天,如何让他们学好化学,以适应他们将来就业地需要,这是摆在高中化学教育工作者面前地一件大事.通过化学这门学科带动其他各科,由简单到复杂,慢慢让他们形成良好地学习习惯.我们既要面对学习优异地学生,也要面对学习困难地学生.对学习困难地学生地教育是学校普遍感到伤脑筋地问题.因此,加强研究,将有助于推进高中化学教学地整体提高,提升高考质量,为高校输送大批合格人才.

《学困生心理分析及转化对策》课题结题报告

《学困生心理分析及转化对策》课题结题报告

《学困生心理分析及转化对策》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在班级授课制的同时,尽可能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实施因材施教 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均衡的发展。然而现实是各校、各班都还存在相当一部分的“学困生”(据调查我校学困生大约占15%),这些学生虽然在受教育的时间、地点、老师、策略等诸方面上与其他学生是均衡的,但是由于受家庭环境、学业基础、心理个性、意志品质各方面的影响,个体发展却极不均衡。不均衡的发展导致学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据抽样调查每一位学困生几乎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心理不健康更加重学生的不均衡发展,因此,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学校、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教育家斯宾塞指出:“正确地进行教育不是一件简单容易地事,而是一个复杂和困难的任务。”所以,怎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校、老师来说有许多的困惑。 (二)缩小由于不同文化环境的家庭,各种类型的父母或监护人不当的家庭教育方法,造成的学生之间的差距,使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发展 (三)消除社会不良风气,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此进行研究,认真分析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及时疏导学困生成

通过课任老师及班主任反馈的信息和期末检测的成绩分析,各班大约有5—8个学困生,占全校的15%左右。这些学困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学习失去兴趣;害怕与老师交往;对自己失去信心,不奢望成功;对任何事情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甚至有着逆反心理(见附件一《紫金城小学学困生成长档案》)。对此,我们教师要做的是:(1)当好学困生的知心朋友:用真诚去启开封闭的心灵窗户;用乐观、健康的心境去感染抑郁、沮丧的失衡心理,同时了解他们的心声、他们的“结症”,从而进行分析他们形成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及对症下药的方法、。 (2)指导学困生剖析自己: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优缺点、性格特征、喜欢的、讨厌的、进步的、没进步的------制成一张张“镜子卡”,不断重新认识自己的发展,不断体验天天进步的快乐,逐渐萌芽“自怜自爱”。同时,让他们彼此交流“镜子卡”,互相促进、互相分享,增强“我爱我自己”的自信心理。 (3)为学困生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激活他们的心理历程,达到自我觉醒、自我发展;分班讲述生动而又蕴含着教育意义的故事:《丑小鸭》、《笨鸟先飞》、《牛顿的故事》、《龟兔赛跑》、《凿壁偷光》、《伤仲永》,用故事里的人、事来激励他们,教育他们,让他们扬起风帆、乘风破浪;设计开心而又具“春风化雨”功效的游戏;安排轻松而又有竞争的自我表现活动;营造平等自由而又能吐露心声的氛围;呈现没有压力而又融进学习方略的练习;设置挫折而又品尝到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