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经济解释(一)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经济解释(一)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经济解释(一)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经济解释(一)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经济解释(一)

王健1赵蓉2

1.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100871

2.上海市卫生局医政处

建国以来,我国医疗机构一直由计划经济下的政府公共部门控制和组织管理,医疗服务以一种强制性的低水平、普遍免费或低价的模式提供。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改革环境下,政府部门正在重新评估和建立其在卫生服务提供体系中的角色和功能定位。针对在医疗服务提供中普遍存在的低效率和对服务利用者的反应性差(poor responsiveness to users)等问题,改革涉及服务提供体系中医疗机构的产权属性、管理体制及其内部的运行机制。医疗卫生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有公共产品也有私人服务;医疗机构既要救死扶伤,也要成本核算;既要考虑社会责任,也要考虑市场需求。中央政府近年来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加大社会保障项目的转移支付等,使得中央政府无力再通过公立医疗机构向全民提供低价或免费的医疗服务,同时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的增加加大了居民对医疗服务的选择权。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市场,也就成为缓解政府卫生投入不足,满足人民多样化的医疗服务需求、适合国情的,使用有限的资金解决卫生保健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分析医疗卫生改革的宏观走势,结合资源配置和服务提供体系现状,可以认为改革将在资源配置和医疗服务中引入竞争机制、医疗卫生供给将形成多元化参与格局。

我国医疗机构绝大多数是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主体属于非营利性质。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多种形式办医,医疗机构的投资呈现多元化态势,股份合作制、中外合资和“一院两制”等不同产权形式的医疗机构得到了逐步发展。2001年通过对医疗机构实行分类管理,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占有较高比例。在美国,60%的社区医院是非营利性的,为近70%的住院患者提供治疗服务,并提供30%的护理院服务(Folland et al, 2001)。基于非营利性机构在卫生保健领域中的重要性,我们尝试运用经济学理论来解释非营利性机构的产生和发展,并比较其与营利性机构及政府办事业单位在经济行为上的区别,探讨对非营利性机构的一些重大问题的理解。同时对非营利性医院的发展和探索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深化进行了若干思考。

一、非营利性机构定义

非营利性机构通常被认为是提供慈善物品或社区服务,以捐赠为其主要收入来源的机构。但这一定义并未给出非营利性与营利性机构在经济学上差别的解释。国外文献表明,一方面许多营利性机构向社区提供重要的商品和服务,包括为穷人提供食品、住房等基本物品;另一方面许多非营利性机构也为富人服务,还有许多与营利性机构展开竞争,按照与其营利性竞争对手一样的价格出售商品和服务,从中获得其最大份额的收入。可以说非营利性卫生保健机构90%以上的收入来自业务收入。用经济学的语言定义非营利性机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具有不可分配约束,以区别于营利性机构,也就是说没有任何机构或个人对非营利性机构的盈余有合法的索偿权(Folland,2001)。机构的收支结余在非营利性机构被称为盈余,在营利性机构则称之为利润。除了不可分配约束造成两类机构目标不同以外,非营利性机构与营利性机构的区别还体现在,非营利性机构享有免税待遇,包括所得税、财产税、销售税和捐赠税等。

我国目前的经济实体可分为私人营利性机构、政府机构和合资机构三类。从社会经济制度分析其成因,

可以看出正是经济结构、法律约束和社会阶层对非营利性机构的需求促使了非营利性机构的存在和快速发展。

二、若干关于非营利性机构的经济学解释

1、非营利性机构:需求未被满足的公共物品提供者(温斯布罗德, 1975)

经济学者发现一定条件下完全竞争行业在经济学意义上是有效率的,经验数据表明竞争通常可以促进增长。在介绍温斯布罗德关于非营利性机构作为需求未被满足的公共物品提供者的经济学解释前,有必要对政府机构作用的标准先作一解释。按照传统经济学解释,政府可能在竞争性市场趋于失灵时,特别是商品或服务是公共物品和具有外部性时,才有提高市场效率的作用。

有显著外部正效应的商品在自发的市场上倾向于供给不足。社会收益是个人收益与对社区的外部正效应之和。需求由于只体现个人收益,而不能充分体现社会收益,发出的市场信号就是错误的或不足的,从而市场生产的产量就会低于使社会净收益最大化的产量。经济学称之为无效率,我们称这种情形为市场失灵的一种。经济学者一般都承认这种外部性的存在,但在外部性问题的重要性及其适宜的修正方法上还没有达成一致。显著的外部性的存在为政府发挥作用提供了可能,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政府活动也可能导致的低效率运作。不过,主流经济学家的观点通常认为在某些情况下政府行为会提高社会的净收益。在经济学中,公共物品指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非排他性意味着不能有效地把不付费的人排除在该物品的消费之外。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消费该物品不会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由于私人厂商没有权利收税和强制消费者付费,对于公共物品,绝大多数公民会选择搭便车而不是购买。所以公共物品常常由政府机构提供。这是温斯布罗德关于非营利性机构解释的理论基础。

温斯布罗德的理论认为,非营利性机构的产生是由于自发的利润驱动的市场活动不能提供足够的有外部正效应的物品或服务,而政府提供的这类公共物品或服务在一部分人看来又是不足的。这部分人群包括那些最热衷于公共物品给社区带来的外部收益的人,他们就成为非营利性机构的创建者。温斯布罗德的分析大体上适用于能给社区带来普遍外部收益的服务。因而,当有足够多的人对营利性部门或政府提供的这些服务的数量或质量感到不满时,就产生了非营利性卫生保健机构。这一理论为历史上非营利性医院的出现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在美国和许多国家,医院作为慈善机构出现的,最初主要靠捐赠维持,向穷人提供服务。此外,该理论还解释了非营利性机构带来的更广泛的外部收益,包括高水平、有声望的医院可能会增强一个社区的自豪感,增进其福利水平。

随着医疗保险覆盖面的扩大,比如美国的老年医疗保险计划和穷人医疗救助计划的实施,捐赠在医院收入的比例下降。到1996年,在美国非营利性医院中,捐赠平均只占医院收入的3% 不到,仅3%的患者靠捐赠或福利作为他们开支的主要来源。这一事实佐证了温斯布罗德的理论:个人需求相当稳定,而公共部门的供给或资助却有所增加。随着现金捐赠的减少,其他形式的投入及非营利性医院的其他优点变得日益重要,比如,现在董事会成员和其他个人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就比以前更加重要了。目前,政府通过税收豁免对非营利性机构进行补贴。

2、非营利性机构:对契约失灵的一种反应(汉斯曼, 1980)

另一种与非营利性机构有关的理论是汉斯曼(1980)提出的,他指出非营利性部门在一种特殊的契约失灵的情形中扮演了有用的角色。当购买者不能轻易地觉察所购买的产品数量或质量时,就会发生契约失灵,厂商和服务的购买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解释非营利性机构的作用方面就变得十分重要。人

们预期企业可能会基于其利益而可能通过违约来增加利润。而由于非营利性机构的盈余不能分配,其违约的激励就更小。非营利性机构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捐赠者的利益,进而也促使市场更加有效率。汉斯曼(1980)提出过这样的观点:虽然契约失灵理论适用于护理院(Nursing Home)服务,但并不一定适用于医院。医院的患者处于医生的直接监护下,医生是患者的代理人,几乎没有通过高估服务质量向患者传达错误信息的激励因素,更有甚者,医生有促使或鼓励患者选择可能的最高质量的服务的动机。

斯隆(1988a and 1988b)进一步指出那些支持契约失灵理论的研究者常常采用双重标准。在美国医生服务领域,几乎所有服务都是由营利性机构提供的,这似乎为契约理论的应用提供了成熟的条件。消费者会发现要了解医生服务的质量与了解医院服务的质量一样困难,那么非营利性机构为什么不接手医院服务部门呢?更近的研究支持了契约理论的观点。赫斯(1999)发展了存在契约与信息问题的卫生保健市场模型,从理论上看,该模型显示非营利性机构倾向于达到一定质量范围的最高水平。他强调非营利性机构可能促使营利性机构提高服务质量,进而从整体上提高服务的平均质量。

3、医生在医院产业的作用(贝斯利益集团理论模型,1983)

以上理论大体上解释了非营利性机构的存在。贝斯(1983)提出了一种特殊的解释非营利性医院产生的理论,称为利益集团理论(intrest group theory)。

贝斯从对美国医院的历史沿革及其作为机构性质的关注点入手,他指出美国的医院在19世纪是慈善机构,医生大多是在医院无偿提供服务,当时医生对医院在技术上或经济上的依赖程度尚未很高。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医院成了医生的工作场所,在一家或更多医院拥有行医权对于医生的执业至关重要。医院的规模也迅速扩大,医生对医院的运作更加关注,他们越来越多地扩大和运用了作为一个利益集团的影响力来对医院施加影响。通过控制医院的行医权,组织起来的医生获得了某种程度的市场势力,例如医师协会。在这一理论下,医生偏好非营利性医院,他们在其中可获得更大的决策权力,确保医生收入的增加。对非营利性医院的税收待遇和补贴也部分地是由于医生的政治支持而产生的,从而降低医生的投入成本使医生获益。

为解释对非营利性医院的补贴(包括税收减免和资金补助)实际上是向大多数一般公众课税来增加更小部分的医生利益这一反常现象,贝斯提出了利益集团理论。利益集团理论认为当少数人构成的利益集团的利益高度统一,并且其成员资格相互一致时,小集团可能比大多数人构成的团体更加强有力。在贝斯描述的这种理论上的情形,也就是以牺牲普通公众的利益为代价使医生获得重大的和不平衡的利益,可能只代表着一种受管制的均衡。

4、几种经济学解释的比较

许多理论解释了非营利性机构的存在。在有些情况下,这些理论是互补的;在另一些情况下,又完全不同。温斯布罗德把非营利性机构的存在放在一个三部门经济中来解释:营利性机构、政府和非营利性机构。根据他的观点,非营利性机构的出现是为了提供没有得到满足的公共物品的需求,大多数情况下该物品的提供都存在显著的外部正效应。汉斯曼的观点是对这一解释的补充,他强调在契约失灵时,非营利性机构存在的特殊作用。这两种理论让我们洞察到提供医院服务和护理院服务的非营利性机构盛行的原因,在这两种理论中的每一种理论下,公众认同非营利性机构的存在(如允许对其有利的特殊税收政策)都讲得通。

相反的,贝斯提出了医生偏好非营利性医院的利益集团理论。在贝斯的解释中,医生偏好非营利性医

院,并且出于个人收益的考虑,用他们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增进了非营利性机构的作用。在贝斯的解释之下,对非营利性医院的优惠待遇并不是明确地代表了公众的利益。这些关于非营利性机构尤其是非营利性医院的多样化的理论,在医院行为理论的多样性上得到了反映。

三、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发展的若干思考

对于医疗机构的分类管理,“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概念的提出,本身带有浓厚的西方文化的痕迹,目前国内的管理,将除公立医院外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同时纳入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管理,在“民非企业”中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属于其中的实体性公共服务机构[1]。要思考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发展,前提是给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在医疗服务提供体系中的定位。基于目前我国发展中国家,政府财政投入卫生资源有限的现状,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以其固有的特性和运行方式,决定了其将长期在我国的医疗服务体系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对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发展,政府应通过引导、调控和支持等方式[2],为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发展积极创造平等竞争环境。政府可参考其他国家和地区非营利性医疗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教训,结合当地卫生资源的区域卫生规划,制定出适合本地区特点的适宜的鼓励民营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发展的相关政策规范。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发展一方面是要加快推进公立医院的改革,包括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通过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建立部分公立医疗机构资金退出、机制转让机制。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吸引社会多元投入,发展民营医疗机构,发挥其在调整医疗服务结构和体制创新方面的积极作用。根据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鼓励优质的社会资源进入卫生领域,吸引社会资金举办医疗机构,扶植高素质、高起点和有竞争能力的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避免低层次重复。鼓励非营利性民营医疗机构进入基本医疗服务领域。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存量调整,举办医疗机构,参与公立医院的退出,优先考虑退出二级乙等医院、企业医院等利用效率低下的机构,发展的方向是补充或改善区域内医疗服务[3]。通过实践加深对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等政策理解,力求在认识和操作上有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Bays, C.W., “Why Most Private Hospitals Are Nonprofit,” 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2 (1983): 366-385.

Folland S., Goodman A.C., and Stano M.The Economics of Health and Health Care.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2001.

Hansmann, H.B., “The Role of Nonprofit Enterprise,” Yale Law Journal 89 (1980): 835-901 Hirth, R.A., “Consumer Information and Competition between Nonprofit and For-profit Nursing Homes,”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18 (1999): 219-240.

Sloan, F.A., Michael A.M., and Joseph, V., “Effects of the Medicare prospective Payment System on Hospital Cost Containment: An Early Appraisal,” Milbank Quartely 66 (1988a): 191-219.

Sloan, F.A., Michael A.M., and Joseph, V., “Medicare Prospective Payment and the Use of Medical technologies in Hospitals,” Medical Care 26 (1988b): 837-853.

Weosbrod B. “Toward a Theory of the Voluntary Non-Profit Sector in a Three-Sector Economy,”in Altruism, Morality, and Economic Theory,edited by Edmund S. Phelps.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1975.

[1]贾西津王名, 构建我国“非营利性”医院的组织框架中国行政管理 2002年第1期 P33-37

[2]周向红, 试析我国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发展理论与实践 2001年第10期 P66-67

[3]赵蓉等,社会多元办医的实践与思考中国卫生资源2002年第五卷第三期,P112-115

最高人民法院民间借贷的最新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民间借贷的最新司法 解释 为了更好的妥善化解民间借贷纠纷,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结合相关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具体情况,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通知》,请阅读下面的文章了解全文详情。 为了更好的妥善化解民间借贷纠纷,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结合相关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具体情况,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通知》,请阅读下面的文章了解全文详情。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间借贷的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通知》 (法[2011]33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 当前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整体形势良好,但是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地方出现了与民间借贷相关的债务不能及时清偿、债务人出逃、中小企业倒闭等事件,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了较大冲击,相关纠纷案件在短期内大量增加。为践行能动司法理念,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妥善化解民间借贷纠纷,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审判执行工作。民间借贷客观上拓宽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社会融资需求,增强了经济运行的自我调整和适应能力,促进了多层次信贷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但实践中民间借贷也存在着交易隐蔽、风险不易监控等特点,容易引发高利贷、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甚至破产以及非法集资、暴力催收导致人身伤害等违法犯罪问题,对金融秩序乃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也使得人民法院妥善化解民间借贷纠纷的难度增加。因此,人民法院应当高度重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审判执行工作,将其作为“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重要工作内容,作为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重要切入点,通过依法妥善审理民间借贷纠纷,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健康有序发展,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经济学基础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机会成本: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4.需求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的观点。 5.供给定理: 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供给量增加的观点。 6. 供求定理:任何一种物品价格的调整都会使该物品的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 9. 替代品:当一种物品的价格下降引起另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减少时,这两种物品被称为替代品。 10. 互补品:当一种物品的价格下降引起另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增加时,这两种物品被称为互补品。 11. 需求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 12. 需求收入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 13. 供给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 14. 价格上限:可以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高价格。 15. 价格下限:可以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低价格。 17. 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 18. 生产者剩余:卖者出售一种物品得到的量减去其生产成本。 21. 弹性:衡量买者与卖者对市场条件变化的反应程度。 22. 企业为购买交易成本:是各方在达成协议与遵守协议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 26. 自然垄断: 在消费中有排他性但没有竞争性的物品 28. 可变成本(AC):是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29. 边际成本(MC) :衡量额外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 30. 总成本(TC):企业为购买投入品所支付的货币量。 31. 总收益(TR):企业从销售其产品中得到的货币量。 32. 平均收益(AR):告诉我们企业从销售的普通一单位中得到了多少收益。 33. 边际收益(MR):是增加一单位销售量引起的总收益变动。 34. 自然垄断:当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的成本为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劳务时,这个行业是自然垄断。 38. 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一个经济收入和支出的衡量。GDP是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39. GDP平减指数:是用名义GDP与真实GDP的比率乘以100计算的物价水平衡量指标。40. 消费物价指数(CPI):是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标准。 41. 货币:是经济中人们经常用于向其他人购买物品与劳务的一组资产。 42. 货币在经济中有三种职能:交换媒介、计价单位、价值储藏手段。 43. 货币流动性: 是一种资产可以兑换为经济中交换媒介的容易程度。 44. 通货: 是公众手中持有的纸币钞票和铸币。 45. 通货膨胀:是物价总水平的上升。超速通货膨胀是极高的通货膨胀率。 46. 贸易政策: 是直接影响一国进口或出口物品与劳务的政府政策. 48. 矫正性税收: 是用于纠正负外部性影响的税收。也叫做庇古税. 49. 成本—收益分析: 是比较提供一种公共物品的社会成本与社会收益的研究。 50. 显性成本: 是需要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 51. 隐性成本: 是不需要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 52. 经济利润: 为总收益减去总成本,包括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 53. 边际产量(MP): 生产过程中任何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是增加一单位投入所引起的产量增加。 54. 有效规模是使平均总成本最小的产量. 55. 固定成本(): 是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56. 沉没成本是已经发生而且无法收回的成本。 57. 价格歧视: 是以不同价格向不同顾客出售同一种物品的经营做法,尽管对两个顾客的生产成本是相同的。

关于幸福的经济学解释

关于幸福的经济学解释 幸福=效用/欲望2010-03-19 10:10 关于幸福的经济学解释 崔宇 (按:关于幸福的定义,古往今来,说法不一,但现时代大家基本认同幸福就是一种感觉,一种心情的愉悦。你认为自己幸福、舒服、惬意、爽,那就是幸福。其程度,全凭自己的感觉、理解来把握和品位。崔宇先生对此结合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并给出新颖的定义。这里,虽未经其同意,但冒昧转载,供我的好友们欣赏和玩味。在此,向崔先生表示感谢。) 最近,“幸福”和“尊严”成了中国社会的流行词。这缘于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令人振奋的表态──“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尊严”似乎容易理解,即要让人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由和权利,但“幸福”却是最熟悉的陌生词,如果不知道幸福是什么,就不知道幸福在哪里,如何让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也就并不容易。 虽然许多先贤圣哲都把幸福当做人类社会唯一的追求和目标,但由于幸福来源于人类的心理感受,最终是一个哲学或者宗教的命题,所以很难给幸福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也很难定量的衡量。但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幸福总是相似的,虽然很难回答“幸福是什么”,但仍然可以圈定一些构成幸福的基本要素,即寻找到幸福的必要条件。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都将财富,或者说物质的丰富和满足,当成了幸福最根本的、甚至唯一的要素。这一点从经济学对于幸福的态度可见一斑。 在经济学诞生之前,人类追求幸福和智慧,但哲学家摇身一变成了经济学家,人类便混淆了幸福和财富的界限,开始疯狂追求物质和财富,并将其当做幸福的阶梯。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之前,还写过一本《道德情操论》,这是一本被世人认为同《国富论》水火不容的著作,因为这本书认为所谓自理性经济人和“看不见得手”导致的财富增长并不会带来幸福,本质上是一种欺骗,但“正是这种欺骗不断地唤起和保持人类勤劳的动机。正是这种欺骗,最初促使人类耕种土地,建造房屋,创立城市和国家,在所有的科学和艺术领域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遗憾的是,亚当斯密的提醒被后辈们抛在脑后,经济学由此诞生,更多地研究容易衡量的财富,但却远离了幸福。特别是进入20世纪后,经济学开始彻底远离哲学和伦理学范畴,仅仅关注自利的理性经济人在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值得一提的是,经济学里讲的个人效用最大化,其 本质是数量的“多多益善”,还隐含着随着收入增加效用将增加的含义,这意味着收入或财富最大化是经济学的终极追求。但即使收入或财富最大化,效用也最大化,但并不意味着幸福最大化,对个人如此,对国家也如此。 上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经济学家认识到了这一点,也有了“幸福经济学”这一小分支,引入了心理学的分析和社会学的调查方法,通过抽样调查和计量分析来研究人类的幸福,但这种带有

经济学基础-名词解释2021

经济学基础-名词解释 [三] 名词解释: 练习二 1.生产资料所有制:P15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体系,它包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的关系。 2.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P16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简称所有制结构, 它是指各种所有制形式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所处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 私营经济:P30 私营经济:是指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私有制经济。 4. 外资经济:P31 外资经济:是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的统称,也叫“三资企业”。练习三 5、按劳分配P38 答:按劳分配:它的基本要求是:凡是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都必须参加社会劳动,社会在作了必要的扣除以后,以劳动为尺度,按照劳动者为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无权参加分配。 6. 级差地租II :P44 答:级差地租II :指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入同量资本具有不同生产率所形成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 7.资本P43 答:资本是能给所有者带来增值额的价值,是市场经济运行发展的基本要素。 练习四 8.资源配置P55 答:资源配置:是指如何将有限的资源以某种规则分配到不同产品的生产中,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练习五 9.市场体系P71 答:市场体系:就是商品交换关系中的各种市场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统一体。 10.技术市场P74 答:技术市场:是指以技术商品和技术服务为交换对象的交易场所。 11.信息市场P75 答:信息市场:是人们以知识、咨询、信息资源等进行交换和服务的场所或领域。 练习六 12.偏好P79

幸福经济学

幸福经济学 大文豪萧伯纳说过,经济学是使人幸福的学问。的确,经济学的强项就是研究人类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最大化的收益。对于人类而言,生命短暂,没有人能够永久地活下去。有限的生命,应当充分利用,尽可能多地获得幸福。 幸福经济学是研究单个的决策主体对其人生(包括爱情、家庭、人生道路、工作与休闲等)的选择(权衡)的学问。研究幸福经济学必须遵循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因为幸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子集,与其他学科在研究方法上有本质的区别。 西方经济学范式,就是以价格经济学和一般均衡理论为基础理论、以理性人都是自私的“经济人”假设为理论出发点、以私有制为经济基础、以价格机制为市场的核心机制、以竞争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博弈为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以利润最大化为微观经济的最终目标、以经济规模最大化为宏观经济的最终目标、以线性非对称思维方式和还原论思维方法为方法论特征、擅长数量分析、在“实证化”的名义下把经济学的实证性与规范性对立起来的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模式、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 在这种环境下,“财富悖论”由此产生。西方经济学的“财富悖论”:经济学教人怎样增加财富,但不能教人怎样幸福,财富和幸福之间没有建立应有的联结。“幸福悖论”的根源在于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是价格机制,是以金钱为代表的物质财富的增加;在这样的“经济学”的引导下,不是使财富成为人的手段,而是使人成为财富的手段;不是使经济发展成为人全面发展的手段,而是使人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手段;从而使财富增长与经济发展越快,人越成为财富与经济的奴隶。西方经济学以价格机制为核心机制,科学性与主体性相对立,不可能实现人的幸福与全面发展。 解决“幸福悖论”的根本途径,是使经济学的科学性与主体性得以统一。因此必须对经济学重新定义与定位,把幸福经济学看成新的经济学范式,把主客体关系看成是基本的对称经济关系,把幸福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经济学和经济发展的目标,以价值机制取代价格机制成为经济学的核心机制。

2020最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

2020最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 民间借贷 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及其相互之间,而非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年息36%内受国家法律保护,超过36%无效。 2020最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 1、对民间借贷行为及主体范围、受理与管辖进行了规定。 司法解释规定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及其相互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从借贷主体的适用范围上与金融机构进行了区分。规定了民间借贷案件的受理与管辖,包括起诉条件、民间借贷合同履行地的确定以及保证人的诉讼地位等问题。 2、对民间借贷案件涉及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交叉的情况作出规定。 规定对于涉嫌非法集资犯罪的民间借贷案件,人民法院应当不予受理或者驳回起诉,并将涉嫌非法集资犯罪的线索、材料移送公安或者检察机关;对于与民间借贷案件虽有关联,但不是同一事实的犯罪,人民法院应当将犯罪线索材料移送侦查机关,但民间借贷案件仍然继续审理;借款人涉嫌非法集资等犯罪或者生效判决认定其有罪,出借人起诉担保人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3、明确了民间借贷合同的效力。 规定了自然人之间民间借贷合同的生效要件;规定企业之间为了生产、经营需要签订的民间借贷合同,只要不违反合同法第52条和本司法解释第14条规定内容的,应当认定民间借贷合同的效力;企业因生产、经营的需要在单位内部通过借款形式向职工筹集资金签订的民间借贷合同有效;借款人或者出借人的借贷行为涉嫌犯罪,或者生效的判决认定构成犯罪,民间借贷合同并不当然无

效,而应当根据合同法第52条和本司法解释第14条规定的内容确定民间借贷合同的效力。 4、对互联网借贷平台的责任承担进行了规定。 规定借贷双方通过p2p网贷平台形成借贷关系,网络贷款平台的提供者仅提供媒介服务,则不承担担保责任,如果p2p网贷平台的提供者通过网页、广告或者其他媒介明示或者有其他证据证明其为借贷提供担保,根据出借人的请求,人民法院可以判决p2p网贷平台的提供者承担担保责任。 5、关于民间借贷合同与买卖合同混合情形的认定问题。 明确规定,当事人通过签订买卖合同作为民间借贷合同的担保,借款到期后借款人不能还款,出借人请求履行买卖合同的,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民间借贷法律关系审理。按照民间借贷法律关系审理作出的判决生效后,借款人不履行生效判决确定的金钱债务,出借人可以申请拍卖买卖合同标的物,以偿还债务。 6、关于企业间借贷的效力的认定问题。 根究当前的实际情况,规定企业为了生产经营的需要而相互拆借资金,司法应当予以保护。同时也专门对企业间借贷应当认定无效的其他情形作出了具体规定。 7、关于民间借贷合同无效的认定问题。 具体列举了民间借贷合同应当被认定为无效的情形,包括:1、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又高利转贷给借款人,且借款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2、以向其他企业借贷或者向本单位职工集资取得的资金又转贷给借款人牟利,且借款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3、出借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借款人借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仍然提供借款的;4、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5、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的。

经济学基础名词解释、简答题及答案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0分) 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指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当一个人连续消费某种物品时,随着所消费的该物品的数量增加,其总效用(total utility)虽然相应增加,但物品的边际效用即每消费一个单位的该物品,其所带来的效用的增加量)有递减的趋势。 2.需求 指居民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所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3.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总和与实际支付价格总和的差额. 4. 边际收益 指增加一单位产品的销售所增加的收益,即最后一单位产品的售出所取得的收益.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1小题8分,2、3、4每小题9分,共计35分) 1.简述完全垄断市场的特征? 只有一个生产者,因而它是价格的决定者,而不是价格的接受者。 完全垄断者的产品是没有合适替代品的独特性产品。 其他企业进入这一市场非常困难。 2.供求定理的内容? (1)如果供给不变 需求增加使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增加; 需求减少使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 (2)如果需求不变 供给增加使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 供给减少使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 可以归纳为,需求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3.不同职业为什么存在工资差别? 工作难易度、卫生状况、荣誉程度差异 技能难易度差异 工作频率差异 信任程度差异 从业成功率差异 4.列举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四个以上),并进行分析。 如富人和穷人“打的”—稀缺资源不同,富人是时间,穷人是钱。 闯红灯—预期收益和预期成本。 家电降价销售而大米不能—需求价格弹性。 享受城市里洁净的马路,免费的图书馆,免费的公园—公共物品等等。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0分) 1.机会成本 指如果一种生产要素被用于某一特定用途,它便放弃了在其他替代用途上可能获取的种种收益,所放弃的收益中最大的收益就是这一特定用途的机会成本。 2.效用 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和服务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3. 无差异曲线 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组商品的不 同数量的各种组合。 4. 转移支付 又称无偿支出,它主要是指各级政府之间为解决财政失衡而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是用以补充公共物品而提供的一种无偿支出,是政府财政资金的单方面的无偿转移,体现的是非市场性的分配关系。

经济学与幸福.doc

经济学与幸福 作者:王鑫 来源:《北方经贸》2012年第08期 摘要: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的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改善。但与此同时,我们却发现人们的幸福水平并未像财富的增长那样显著提高。实现幸福的基础在于对个人自由的充分保证,这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之一。 关键词:幸福;收入;适应力;社会比较 中图分类号:F01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8-0056-01 一、引言 自1776年《原富》首次出版以来,主流经济学家们一直沿承着斯密的传统,把研究的重点集中在经济增长的本质和原因上。然而,马尔萨斯(1798)很早就开始提醒经济学家们:“亚当斯密博士公开表明的研究对象是国民财富的本质和原因。但或许还存在着他更感兴趣的研究,依我看,就是影响国民幸福的原因。只是他通常把这两者混杂在一起”。现代经济学家们关注经济增长是基于这样一个看似正确的假定:财富、收入或者说商品的增加通常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幸福。在此假定条件下,一个简单的逻辑推论就是,富人肯定比穷人幸福。但真的是这样吗?事实上,对幸福的许多理论和经验研究都已经明确无误的表明:更好的客观生活条件(收入或者财富)对于个人福利没有显著影响。 二、“幸福悖论”的行为经济学解释 在19世纪的经济学中,经济学家通常把幸福或满足程度等同于“效用”来看待。当时的“效用”概念是基于幸福体验的,具有伦理学意义。但20世纪初,在帕累托(1909)发起的经济学科学革命中,情感因素已被从经济理论中驱逐出去。经济学家明显或隐含的接受了功利主义的观点,认为所有的欲望或幸福感觉都可以测量折算成价格,简单加减之后,变成一个统一的效用函数,然后把这个函数最大化。通过这种“科学方法”,幸福的伦理学精神就被转化成了经济学精神,这时的幸福就只具有边沁意义上的量的差别,亚里士多德所定义的不同质的幸福是不存在的。经济学中,我们最关心的是效用或者说是幸福与收入的关系。在经济学基本假设条件下所推导出的“显示偏好理论”一个主要观点便是:一个人可以通过增加收入来提高其幸福程度。但是,许多关于幸福的经验数据却揭示出收入与幸福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里,笔者尝试运用Gulboa和Schmeidler(1994)提出的认知效用函数对这种“幸福悖论”给予解释。 (一)效应函数形式及说明

经济学基础名词解释

经济学基础名词解释 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 1. 稀缺性有限的资源和无限的欲望 2.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其稀缺资源 3. 效率社会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的特性 4. 平等在社会成员中平等地分配利益的特征 5. 理性为了达到目标而尽可能系统性地做到最好 6. 机会成本得到某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 7. 边际变动对现行计划的增量调整 8. 激励某种引起人行动的东西 9. 市场经济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10. 产权一个人拥有并使用稀缺资源的能力 11. 看不见的手利己的市场参与者可以不知不觉地使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原理12. 市场失灵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状况 13. 外部性当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有影响的状况 14. 市场势力一个人或一群人不适当地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15. 垄断市场上只有一个卖者的情况 16. 生产率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17. 通货膨胀物价总水平的上升18. 经济周期经济活动的波动第二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1. 科学方法客观地建立并检验结论 2. 经济模型基于假设对现实的简化 3. 循环流向图表示物品和劳务、生产要素及货币支付在家庭和企业之间如何流动的经济图形 4. 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和资本这类投入 5. 生产可能性边界一个图形,表示在可获得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经济可以生产的

产量组合 6. 机会成本得到某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 7. 效率从可获得的资源中得到最大产量 8. 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他们在市场上如何相互交易9.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10. 实证表述世界是什么样的表述 11. 规范表述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表述 第三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1.市场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 2.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和卖者、以至于每一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 3.垄断只有一个卖者的市场 4.需求量买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的量 5.需求定理一种观点,认为在其他情况相同时,当一种物品价格上升时,这种物品的需求量减少 6.需求表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表格 7.需求曲线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8.正常物品在其他情况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增加的物品

幸福感 微观经济学分析

(2)这是一个走向富足的时代,却不是一个幸福的时代。为什么,经济发展了,生活变好了,人们心灵深处的幸福感,却越来越少? “我们拥有的一切都在增多,唯独幸福除外。” 在《幸福为什么越来越少》一书中,美国学者格雷戈·伊斯特布鲁克有一个经典的比较:用铅笔和方格纸绘制一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美民众生活变化的曲线图,你会发现,几乎每一项体现社会福利的客观指数,如人均收入、人均寿命、住房面积、汽车人均拥有量、每年旅行次数、智商分数等都在提高。然而,体现人们内心感受的幸福指数,近50年来几乎没有增长,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口比例,20世纪40年代以来一直在下降——几乎所有的一切都越来越好,人们却没有觉得更幸福。这一现象与时下的中国颇为相似:30年来高速发展的中国,一切似乎都在越来越好。但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内心的幸福与安宁仿佛成了奢求。 显然,这是一个走向富足的时代,却不是一个幸福的时代。为什么,经济发展了,生活变好了,人们心灵深处的幸福感,却越来越少? 1.没有渴求就没有幸福。渴求被满足的过程越艰辛,越困难、越曲折,获得的幸福感就越大,同时也越令人感动。幸福从字面理解就是幸运的福气,也就是说,幸福是不容易获得的,是用金钱买不来的。人们获得的幸福感都是暂时性的,就像不幸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幸福感以及不幸感都会逐渐淡化的,所以,我们如果想继续拥有幸福,想过幸福的生活,就必须去满足更多的渴求。一般情况下,快乐比幸福容易获得,幸福的获得比较难,因为幸福的获得往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或有较大难度,或有较大的风险,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根据上述的幸福原理,我们知道幸福与物质财富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而与渴求却有直接的关系,不管你是穷人还是富人,只要拥有渴求,并且渴求被得到满足,那么你就可以获得幸福。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大幅、不断地提高,大多数人许许多多以前贫穷时的渴求资源,现在已经不再成为渴求资源,比如渴求能吃上面包,能吃上糖果,孩子能上得起学,圣诞节上,孩子能穿上新衣服,能有圣诞礼物等等有许许多多的贫穷时代渴求资源,对现在的大多数人而言,已不再是渴求资源。所以,随着大多数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渴求资源却在不断的减少,同时渴求的成本也在不断地上升,如渴求拥有豪华轿车,渴求拥有别墅甚至渴求到太空旅游等。所以现在欧美大多数人不但获得幸福成本增大了,同时获得幸福的资源(机会)也变少了。 2.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些需求的满足,一般总是从低到高一层层实现的。缺乏基本生活条件的人,幸福感的体验往往较低。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提出一个幸福方程式:幸福指数=满足程度/欲望(也即满足欲望的条件/欲望)判断一个人的幸福与否,从这个公式中就可以得到答案:以得数1为分界岭,等于1或者大于1大就会感觉到幸福,比1小就会不幸福。借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上一代人比我们幸福、农民的幸福感高于城里人。因为,他们的欲望更容易满足。

(完整版)最高法院发布民间借贷案件司法解释全文,另附十大权威解读

最高法院发布民间借贷案件司法解释全文,另附十大权威 解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已于2015年6月2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55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9月1日起施行。来源| 最高法院 法释〔2015〕18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15年6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55次会议通过)为正确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之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规定。第一条本规定所称的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及其相互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因发放贷款等相关金融业务引发的纠纷,不适用本规定。第二条出借人向人民法院起诉时,应当提供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以及其他能够证明借贷法律关系存在的证据。当事人持有的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没有载明债权人,持有债权凭证的当事人提起民间借贷诉讼

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被告对原告的债权人资格提出有事实依据的抗辩,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不具有债权人资格的,裁定驳回起诉。第三条借贷双方就合同履行地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事后未达成补充协议,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仍不能确定的,以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第四条保证人为借款人提供连带责任保证,出借人仅起诉借款人的,人民法院可以不追加保证人为共同被告;出借人仅起诉保证人的,人民法院可以追加借款人为共同被告。保证人为借款人提供一般保证,出借人仅起诉保证人的,人民法院应当追加借款人为共同被告;出借人仅起诉借款人的,人民法院可以不追加保证人为共同被告。第五条人民法院立案后,发现民间借贷行为本身涉嫌非法集资犯罪的,应当裁定驳回起诉,并将涉嫌非法集资犯罪的线索、材料移送公安或者检察机关。公安或者检察机关不予立案,或者立案侦查后撤销案件,或者检察机关作出不起诉决定,或者经人民法院生效判决认定不构成非法集资犯罪,当事人又以同一事实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第六条人民法院立案后,发现与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虽有关联但不是同一事实的涉嫌非法集资等犯罪的线索、材料的,人民法院应当继续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并将涉嫌非法集资等犯罪的线索、材料移送公安或者检察机关。第七条民间借贷的基本案件事

最高法,民间借贷解释

为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充分保护人民群众和广大民事主体在民间借贷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资金融通秩序,最高人民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之规定,结合审判实践,经审判委员会五次专题讨论,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值此司法解释公布之际,最高人民法院负责人就《规定》的有关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问:请您具体给我们解释一下《规定》出台的具体原因是什么,该解释与1991年出台的《若干意见》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答:谢谢你提这个问题。其实民间借贷由来已久,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里一直都存在民间借贷,延续到现在。在世界各国也存在民间借贷。对于民间借贷这种现象,官府进行管制也是长期的,比如说古代明清时期,管制的利率不能超过三分,如果再高就按照刑法手段处理。新中国成立以后,最高人民法院最早于50年代初对东北辽宁就有过一个关于民间借贷的批复,里面就确定了四倍利率这样一个做法,以后长期以来这个四倍利率一直在审判实践中运用,1991年,我院曾就民间借贷案件问题颁布了《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当时制定那个解释的时候继续沿用了这个做法。 现在为什么在这样一个时代,要重新全面地修改制定民间借贷的司法解释呢? 1991年的司法解释是根据1979年以来改革开放的情况,总结当时的审判经验作出的。这个规定对于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从1991年以后,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1993年我们确立了要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变化就更加巨大。我觉得这个变化产生了一种新的需求,至少有这么几点: 第一,民间借贷的内容发生了变化,以前老百姓的民间借贷主要是生活性借贷,例如生活缺钱,向朋友亲戚借点。生产经营性借贷所占的比重相对较低。但是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国民的财富在增长,因此民间借贷的内容也在发生变化。就目前来讲,生产经营性的借贷大幅度上扬,相反生活性的民间借贷大幅度下降。大家生活的周围恐怕很少有朋友因为生活窘迫借款,这个所占的比重已经比较低。这是我们要考虑的一个因素。 第二,这几十年来民间借贷的主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民间借贷的主体几乎都是自然人,在计划经济时代,很少有企业借贷的,在改革开放特别是1993年之后,借贷的主体逐渐地从自然人之间的借贷、自然人与企业之间的借贷发展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借贷,主体变化很多,甚至发展到企业的负责人以自然人的身份借贷,借贷以后又用于企业,这样的情况非常复杂。这是第二种变化,也是我们面对这样的情况需要考虑的现实。

《经济学基础》作业

《经济学基础》课程作业 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作业要求:题目可打印,答案要求手写,该课程考试时交作业。 (一)名词解释 1.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新增效用,也就是总效用的增量。 2.等产量线: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 3.奥肯定律:奥肯定律是来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 4.GDP:即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 5.凯恩斯陷阱:又称流动性陷阱,是指当一段时间内即使利率降到很低水平,市场参与者对其变化不敏感,对利率调整不再作出反应,导致货币政策失效。 6.经济增长: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 (二)简答题 1.根据弹性理论说明为何谷贱伤农? 答:需求弹性指,商品价格变动百分之一时,商品需求变动的百分比再乘以100。需求弹性小于1时,商品需求增加的百分比小于商品价格下降百分比,这时不可以通过降价扩大销售量来增大总收益。销售量增大的效应被价格下降抵消了。农民是生产粮食等生活必需品的,而生活必需品又是需求弹性小于1的,说以粮食价格下降,使农民收入减少,即谷贱伤农。 2.短期边际成本与短期平均成本是什么关系? 答: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与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C)相交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这一点称为收支相抵点)。在这一点上,短期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在这一点之左,短期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在这一点之右,短期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把下面这张图画一下就OK了啊,但是手写的时候把A VC曲线和AFC曲线删了把,我不知道怎么去掉啊....)

经济学是使人生幸福的学问

经济学是使人生幸福的学问 摘要:梁小民的《经济学是使人生幸福的学问》是北大教授为普及经济学知识,向大众介绍经济学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利器。就像上世纪60年代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让哲学从哲学家的书斋和课堂中解放出来,成为群众手中锐利的武器。那是一个阶级斗争的时代,用斗争哲学去武装群众,可以让群众斗得更热闹,普及哲学服务于政治。如今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了,武装群众的应该是经济学。这正是普及经济学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关键词:经济学;市场经济;幸福收益 一作者简介 梁小民1943年出生于山西。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1994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研究;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北京商学院。现任国务院特邀监查员,国家价格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家评委、北京市社科基金评委,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从事当代西方经济学教学与研究,译有《经济学原理》(曼昆著)、《经济学》(迈克尔·帕金著)等专著、译著教科书50余种,著有《经济学是什么》、《小民读书》、《小民谈市场》、《小民说话》、《我谈》、《我看》、《黑板上的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纵横谈》、《宏观经济学纵横谈》、《书生议事》等。二文章简介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经济学的普及程度还相当低。建立市场经济的改革是一场革命,需要有广大民众的参与和支持。当群众对经济学有所了解时,他们会更好地理解改革。在改革中,所有的人都要转变观念,而普及经济学是有利于观念转变的。 网上有许多笑话都是嘲讽经济学家的。有一则笑话说,经济学的用处就是应付经济学这门课的考试。在许多人看来,经济学或者是经邦济世的学问,太深奥;或者是经济学家玩的游戏,与群众无关。其实这些都是误解。

最高院:关于民间借贷的司法解释

关于民间借贷的司法解释(完整版) 2014-08-05国曜律师事务所 关于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的规定有那些呢?民间借贷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同时又是一种法律现象,具有以下几个主要法律特征: (1)民间借贷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借贷双方通过签订书面借贷协议或达成口头协议形成特定的债权债务关系,从而产生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债权债务关系是我国民事法律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关系一旦形成便受法律的保护。 (2)民间借贷是出借人和借款人的合约行为。借贷双方是否形成借贷关系以及借贷数额、借贷标的、借贷期限等取决于借贷双方的书面或口头协议。只要协议内容合法,都是允许的,受到法律的保护。 (3)民间借贷关系成立的前提是借贷物的实际支付。借贷双方间是否形成借贷关系,除对借款标的、数额、偿还期限等内容意思表示一致外,还要求出借人将货币或其他有价证券交付给借款人,这样借贷关系才算正式成立。 (4)民间借贷的标的物必须是属于出借人个人所有或拥有支配权的财产。不属于出借人或出借人没有支配权的财产形成的借贷关系无效,不受法律的保护。(5)民间借贷可以有偿,也可以无偿,是否有偿由借贷双方约定。只有事先在书面或口头协议中约定有偿的,出借人才能要求借款人在还本时支付利息。 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合同法规定的借款合同包括两部分:一是金融机构之间及其与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的借款合同(金融机构之间的借贷关系称同业拆借),二是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但社会经济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借款关系比合同法涉及的广泛,还包括非金融企业之间的借款关系、自然人和非金融企业之间的借款关系。案由第20种第(2)

经济学基础试题及参考答案

2006~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 《经济学基础》试卷( A 卷) 考试形式:开(√)、闭()卷 注:学生在答题前,请将密封线内各项内容准确填写清楚,涂改及模 糊不清者、试卷作废。 一、 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答案号填在题后的括符内) 1、1、资源的稀缺性是指:( B ) A 、世界上的资源最终会由于人们生产更多的物品而消耗光 B 、相对于人们无穷的欲望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C 、生产某种物品所需资源的绝对数量很少 D 、企业或者家庭的财富有限,不能购买所需要的商品 3、2、作为经济学的两个组成部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 C ) A 、 互相对立的 B 、 没有任何联系的 C 、 相互补充的

D、宏观经济学包含微观经济学 3、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B ) A、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B、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C、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D、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4、在家庭收入为年均8000元的情况下,能作为需求的是( C ) A、购买每套价格为5000元的的冲锋枪一支 B、购买价格为5万元的小汽车一辆 C、购买价格为2500元左右的彩电一台 D、以上都不是 5、当汽油的价格上升时,对小汽车的需求量将:(A ) A、减少 B、保持不变 C、增加 E、不一定 6、均衡价格随着:( C ) A、需求与供给的增加而上升 B、需求的减少和供给的增加而上升

C、需求的增加与供给的减少而上升 D、需求与供给的减少而上升 7、在市场经济中,减少汽油消费量的最好办法是:(C ) A、宣传多走路、少坐汽车有益于身体健康 B、降低人们的收入水平 C、提高汽油的价格 D、提高汽车的价格 8、政府为了扶持农业,对农产品实行支持价格。但政府为了维持这个高于均衡价格的支持价格,就必须:( B ) A、实行农产品配给制 B、收购过剩的农产品 C、增加对农产品的税收 D、给农民补贴 9、比较下列四种商品中哪一种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最大:( C ) A、面粉 B、大白菜 C、点心 D、大米 10、若价格从3元降到2元,需求量从8个单位增加到10个单位,这时卖方的总收益:

《经济学是使人生幸福的学问》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经济学是使人生幸福的学问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经济学的普及程度还相当低。市场经济的改革是一场革命,需要广大民众的参与和支持。在改革中,所有的人都要转变观念,而普及经济学是有利于观念转变的。 经济学是一门选择的科学。每个社会、每个企业、每个人都会遇到欲望与资源的矛盾,都必须作出选择。一个人每天只有24小时,既要工作又要休闲,把多少时间用于工作,多少时间用于休闲,这就是一个选择。当然,经济学并不是为我们遇到的各种矛盾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告诉我们分析与解决矛盾的方法和思路。 人们做出选择是为了实现最大化的目标,例如个人幸福的最大化、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等等。其实,最大化是所有动物的本能。动物追求最大化是凭本能,人追求最大化是靠理性。这种理性就是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经济学家研究发现,可以通过对增量的分析来找出实现总量最大的方法。比如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利润是总收益与总成本之差。经济学家把产量增加一个单位而引起的收益增加称为边际收益,成本增加称为边际成本。他们证明了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产量就能实现利润最大化。这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用这个原理去指导企业生产就可以少走弯路,少交学费。 当人们谈到最大化时往往有些误解,例如,把人的目标定义为收入最大化,或者把社会的目标定义为GDP(国内生产总值)最大化。其实经济学家所说的最大化不是一元的最大化,而是多元的最大化。如果仅仅把人的目标定义为只包括收入的一元函数,为了使收入增加而不惜一切代价,其结果往往是,人生并不幸福。只有把人的目标定义为包括收入、社会地位、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等在内的多元函数,追求这种多元函数均衡的最大化,人才会幸福。同样,一个社会也是如此,不能把GDP作为唯一的目标。经济学家认为,只有达到多种目标

民间借贷解释简要

规定》的主要内容 本解释共三十三个条文,主要包括: (一)关于民间借贷的界定。这一部分主要是对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的适用范围作出规定,对民间借贷行为及主体范围予以明确界定。民间借贷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对于国家正规金融行业自发形成的一种民间融资信用形式,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且为社会广泛熟悉,“民间借贷”这一称谓已经约定俗成。在我国,借贷市场主要由金融机构借贷和民间借贷组成。本司法解释解决的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因资金融通而发生的争议。解释第一条第一款开宗明义“本规定所称的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及其相互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这个界定体现出了民间借贷行为特有的本质和主体范围。从称谓的形式上明晰了与国家金融监管机构间的区别,也从借贷主体的适用范围上与金融机构进行了区分。 (二)关于民间借贷案件的受理与管辖。从民间借贷现实情况来看,民间借贷的资金大多属于民间的自有或闲散资金,具有松散性、广泛性的特征。由于借贷关系的双方当事人之间又多有亲属关系或同事、同乡、同学等社会关系,在借贷形式上往往表现出简单性和随意性。不签订书面借款合同或仅仅由借款人出具一张内容简单的借据、收条或欠条的情形较为常见。一旦发生纠纷,借贷双方往往很难举出充分证据证明其主张或抗辩。此时,人民法院是否应受理此类案件在司法实践中素有争议。司法解释的这一部分主要规定了民间借贷案件的起诉条件;民间借贷合同履行地的确定以及保证人的诉讼地位等问题,为立案登记制背景下更好地发挥司法对民间借贷纠纷的受理和管辖提供了法律依据。 (三)关于民间借贷案件涉及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交叉的规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日趋多元复杂。在民间借贷纠纷当中,此类案件往往与非法吸收公

曼昆经济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经济学基础》模拟试卷一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5小题10分) 1、消费者剩余: 2、国民收入: 3、均衡价格: 4、供给价格弹性: 5、无差异曲线: 二、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15小题15分) 1、经济学上所说的稀缺性是指() A.欲望的无限性 B.资源的无限稀缺 C.资源的相对有限 D.欲望的相对有限 2、宏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 A.资源配置 B.资源利用 C.整个经济如何实现最大化 D.国民收入的决定 3、如果X商品价格上升,引起Y商品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则() A.X与Y是替代商品 B.X与Y是互补商品 C.X与Y 是独立品 D.X与Y无法确定 4、当汽车油价急剧上涨时,对汽车的需求将( ) A.减少 B.保持不变 C.增加 D.以上都

有可能 5、如商品甲和乙是互补品,甲的价格提高将导致 ( ) A.乙的需求曲线右移 B.乙的需求曲线左移 C.乙的供给曲线右移 D.乙的供给曲线左移 6、如果一种商品的需求缺乏弹性,商品价格上升5%将使 () A.需求量的增加超过5% B.求量的增加小于5% C.需求量的减少超过5% D.需求量的减少小于 5% 7、如果价格上升10%能使买者总支出增加2%,则该商品 的需求价格弹性() A.缺乏弹性 B.富有弹性 C.具有单位弹性 D.完全无弹 性 8、对于一种商品,消费者想要的数量都已有了,这时 ( ) A.总效用为零 B. 边际效用小于零 C. 边际效用最大 D.总效用最大 9、缘于一种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导致的对该商品需求的 变化叫做() A.收入效应 B.替代效应 C.溢出效应 D.挤出 效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