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三部曲

哲学三部曲

哲学三部曲
哲学三部曲

哲学三部曲

【《哲学三部曲》之序——我的所谓“思想体系”的来由】

路都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我们一般在先都会预设一个目的地,但只为了走路而走路的人也是有的。不过即便有了目的地,却未必知道方向,未必知道怎样走下去;路总是要一步步的走下去的,走着走着,渐渐的你会发现其实这就是你所要走的方向,你目的地就在前面。但或许你终于会发现,这不是你应该走的发现,这样的再走下去,你到不了那个目的地。怎么办呢?是顺着路走,还是掉个头?是坚持找寻先前的目的地,还是把它丢掉?

在这方面,我觉得我是幸运的。一开始,在我大略的知道我要去哪里的时候,很选择了几个方向,虽有些是迷途,不过到最后,我究竟选对了方向,所以,我一直摸索着走到现在,前面的路有些渐渐明晰起来的趋势,我不大感得先前的那种如身在雾海中的迷茫了。

现在回想起来,那种不知道方向的感觉真真是教人害怕啊!有时甚至到了这样的地步,就像是归还的游子找不到家,真不知要把自己置身何处了。有些事情,事后去回想,似乎觉得一切都是必然的。但在一步步的走着的时

候,其间的迷惘与不知所措,却每每会让人举步维艰。

现在,我想以一种“过来人”的眼光,去回顾一下我所走过的路,看看能否找出些于人于己有些益利的东西来。其实,那些自命的所谓“过来人”,就是回过头来自以为可以看清以前走过的路的人。

倘使要扯得远一点,那就从开始确立自己要“做个好人”那时候起头罢。这是十余年前,其时刚“步入社会”不很久,因为总相信“好人有好报”的流言,也总以为好人会受人尊敬,而况还意外的不知从哪里听来一句“要做事先做人”的话,我竟信以为真了。其实来说罢,我不信也不行,因为除了装个好人模样,我实在没有别的资本也没有别的出路了。要学历没学历,不过刚摆脱文盲;要外表没外表,一年前还因为照相像个“先天性愚型病”患者而没要毕业照片;能力是更不消说,我连去银行帮个女同事交无牌单车的罚款的勇气都没有,最后还让她自己一个人去。就这副德性,当然也没有作恶的本事了。

后来呢?后来是就开始天天揣着一张硬纸,但凡遇到做错的或者可以有更好的做法的事,可以让我这样做了能更接近一个好人的事,我统统把它们记在这张厚纸上面。再后来呢?我成功了么(当然是说的做好人成功,不是别的成功学讲的成功)?并没有的。不但没有,我竟然最后连在这个社会的好人是个什么样子都不知道了。

这也是当然,连目的地都不清楚了,还会知道怎么走下去的么?不过,这也只是一个“中间的”目的地,“终极的”目的地,总是还在心间的,那就是怎样才能过得更好一些。

我像所有的在现实里无路可走而又觉到无聊赖的人一样,我打算给精神找个寄托了。在当时的我看来,要这样就只有两个方法,一个是绘画,一个是文字。当然了,这只是就个人的能力以及爱好而言。我当时是在一个极小的小镇,教绘画的书很难找。唯一的一家文具店兼小书店里寻过两次,也还是没有。终于鼓了莫大的勇气请老板带几本,此后是许多天的等待,然而,究竟来了。虽则不过是一套书里的一半,于我也是极可宝贵的。再后来,学了半年画,却画不出个鸡模狗样,于是便又连着“中间的”目的地一同消失了。

至于说到“文学梦”,我最早是打算写个武侠小说的,或许很多曾经被武侠小说感染过的人也有过这样的想法。我也就开始实行起来了,在幻想中编排着“火爆而悲壮的打斗场面”、“凄美而缠绵的爱情故事”,也是大约半年,我终于连自己也开始耻笑起那两本不太厚的稿子来。当这个梦也碎掉之后,我无法可想了。

生活中有许多的偶然,而生活也每每让这许多偶然所推动。而我,就是遇到了一个这样的改变我的生活的偶

然,我不知道遇到这样的偶然是不是总归是必然?

说到这里,我就又要说起我与鲁迅先生的那次“邂逅相遇”了。“春运时的‘出行难’,本于我无关的,因为厂里每年包车。然而这一回临行时却有了意外,竟多出几个人来。商议的结果,是选出我们几个‘不名一文’的人另去乘火车。买的票是傍晚的,其时才中午,距发车时间还很久长。于是到街上走来走去的走一走,不经意地进到一家现在忘了名目的书店,并无目的的买了一本鲁迅的《散文、散文诗、诗》。那是一本选集,谁编的,现在可是全忘却了。但当时确是喜欢之极,真真是‘如获至宝’一般。此后是断断续续的读了十来遍,也还不感得厌,就如鲁迅所说的‘一发而不可收’。”

我后来想,文字当然也还是那些文字,不过编排出来的模样不一样了,而且,这里面还有了使文字获得生命的东西——思想。而我也渐渐地知道,我的新的目的地就快出现了,我的应该走的途路正在前面等着我。

鲁迅的文字或者思想,都有最后的一个指向,就是要让抵制一切残暴与昏眯,让所有人到1宽阔光明中去,从此幸福的度日,合理的昨日。但这一切的根底在人,人立而后凡事举。所以,他最后以文字与思想来立人,来疗救国人那些精神上的疾病。

从中,我找到了我的目的地,但方向呢?鲁迅那时候

所极力批评但“封建主义”似乎已然不在了,现在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全然不同的时代。我知道,我不能全照着老路走,还必须自己寻出别样的方向来。

既然根底在人,再深入一步,就是本性的问题了。我于是开始去寻找人的本性,从佛教的“性空”,到孟子的“性善”,再到荀子的“性恶”,再到告子的“食色”,又到杨朱的“善恶兼有”,总之,遍寻了一通,没有我所以为好的。之后,我又以为心理学应该很能解决这个问题,就去专意的读心理学,此后还有休谟的《人性论》以及别他一些跟人性有关的书籍。到最后,我竟然发现自以为好的“人性论三部曲”了,这实在是难得的喜事。接下来,我又发现“人生发展三部曲”,慢慢的,我开始意识到,我需要一套的理论体系,而不单单是一两个的观点了。

我的想要建立一个体系,其实还有别一层的想法,就是我不知从哪来得来的经验告诉我,倘要成为“思想家”,是非得有一套自己有些“独特”而又有些价值的理论体系的。鲁迅早被封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倘使这三者我能得其一,此生也就“足矣”了。

于是,到了这里,体系的问题被提了出来,但在那时,其实还是个很模糊的概念,一如早先的寻找人的本性一样,既不知它长什么样子,也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但有一点我是可以确定的,就是除了那个终极的目的地之外,

我找到了仅次于它的那个目的地了——建立一套思想体系。

万事开头难,这话是很不错的,因为开头往往连方向也弄不清楚。接下来,又是漫漫的上下求索了。照着我开始的想法,我应该把几乎跟人生有重大关系的方面的理论给找出来,于是渐渐的就凑齐了十个“三部曲”,但至于整个的体系应该是怎样,在我把理想这篇东西写出来之后,我仍然是毫不清楚,所以我在理想中说,我连这些的三部曲以怎样的关系编排顺序都不清楚,更就不知道它的架构应该是怎样。后面的路正长,我也从来不肯懈怠。终于,该来的总归要来,我在一次与朋友谈闲天时,忽然就悟道所谓的体系就应该是哲学里的“世界观”加“方法论”。这是一个偶然的事件,但我很确定的知道,这也是一个必然的事件。因为,我早两年就知道哲学将对我的人性论以及体系将会大有帮助,所以在读心理学的同时,我也多看些哲学方面的书,这一切,都是早有准备的。

但是,即便到了这时,我还是不很清楚体系的最基本架构应该怎样,而我怎样才能让自己以及别人一眼就能看清我的体系的模样。哲学的书极少有这样概括的东西,就是把一个宏大的理论体系概括成三五部分的最简单架构,而且这最简单架构能充分的说明这理论体系的几乎一切方面。这就好比你拿一棵树打比方,整个的理论体系要化成

“根、干、枝、叶”等几部分,而且要能和树的各部分的机能相吻合。但我没有看到这样的理论体系。

研究佛法,也是一个偶然事件,开初只是为了显得有深度,并没有别的特别的目的。而且也没有想到能得到跟架构有关的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然而,出乎意外的事情发生了。佛法的“四圣谛”,竟然是世间最简易的又最全面的体系架构。一切都似乎迎刃而解了,我的思想体系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个清晰而简易而全面的时代。

现在我知道,倘使我建成了这一整套的“思想体系”,那我也就有了一整套自己的哲学了。所谓的思想体系,就是一整套的包括了世界观、方法论以及理想的哲学观念。

路总是要一步步的走下去的,走着走着,渐渐的你会发现其实这就是你所要走的方向,你目的地就在前面。但或许你终于会发现,这不是你应该走的发现,这样的再走下去,你到不了那个目的地。怎么办呢?是顺着路走,还是掉个头?是坚持找寻先前的目的地,还是把它丢掉?我很庆幸自己走对了方向,但即便有时走错了,我也仍然回选择回过头,重新再去找自以为对的方向,而不是将错就错下去。而在这途路上一直指引着我的,就是心中那一份从来没有熄灭过的理想和希望。

【《哲学三部曲》之一——哲学是什么】

开头起先,还是要来说些“老生常谈”的东西。所谓的“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是个很“初始”的问题,同时也是个很“终极”的问题。说它“初始”,是因为一般要去研究的人,第一个就会遇到它,而且避不过,倘使对它没有一个自己心里清楚的解答,那应该就算未入门了。而说它“终极”,是因为研究到最后,你所要面临的仍然是它。假使到了这时你的解答跟最初的一样,那就要么你是天才,要么究竟还是没入门。

“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这两个看起来差不多的问题,认真去想一想,其实是很不一样的。但我这里不打算来分辨这两个问题的不同,我所问的“哲学是什么”,就是要以此给我的个人哲学下一个定义。

我时常喜欢想些事情,也时常会努力的要去想清楚一些事情,这就使我每每会在心里对自己发问;其实,发问也是很重要的,爱因斯坦就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我就很以他的这句话为真。当然,这指的是那些“开创性”的新问题,我虽然也不断地问着,却并没有问出过什么“创造性”,大抵都是“老生常谈”的东西。

能提出好的问题很重要,能恰当的提出问题同样也很重要。有些问题,在相应的学术领域有名人提出过,我们

再照着去想,即便想得的结果再怎么不靠谱,最起码我还是在想着真正的这个领域里的问题;但平庸如我辈倘去提出一个没有专家学着提出过的问题,而要攀附说是这个领域里的问题,这就很使人有些忐忑了,得出的答案的好坏暂且不说,人家一看到这样一个莫名其妙的问题,恐怕立时就要将你排除在这领域之外了。

幸而,我的这个问题是早有无数人提过的,而且此后还会有无数人提下去,这就少了“不入流”的风险,也不至于一开始就被人判作“门外汉”了。不过倘使真要试着去回答这个问题,被判作“门外汉”的风险是一直都在的。但是,谁又不是从“门外汉”冒着风险的走向“门内汉”的呢?所以,风险也罢,走不进也罢,我总要试着走一走的。

但我终于还是怕走不进,这哲学的大门,巍峨耸立着,一般人确是很难企及的。在我,是早把自己判在这“一般人”的里面的,既然正统的大门进不去,我不妨姑且自己关起门来造车罢。所以,我也就等于在这里先打了个广告,就是我所说的东西,都是自说自话,我对于哲学的定义,也是给我的个人哲学的定义,是毫不敢牵扯别人的。再说,这东西即便想牵扯也牵扯不上,因为本来就几乎没有一个“普世”的人皆为准的对它的定义。

都说许多的哲学问题没有确切的答案,其实倒是有着太多的确切答案,而许多的这样的答案中的任一个,都确

切到别的确切答案不能反驳它。对于这个“初始”又“终极”的“哲学是什么”的问题,也是一律的,也有着许多的确切的解答。而我想要得出我自己的答案,不妨先来看看这些著名的哲学家们的说法。

对于这样的问题,我向来喜欢简单,因为没有“底气”,太细了我自己也不很懂,所以我并不准备从哲学的起源、发展以及各个流派说开去,自己都毫不清楚,怎么去说?这就像去假扮一个毫不熟悉的角色,只能是装模作样的摆摆空架子,倘要他做出许多细节来,就非得露陷不可。所以我现在也自画招供,其实不过做做样子,说些模棱的大话罢了。但是太简单了也不行,如果只是把辞典上的注释搬上去,又何必早早地挂起一个预告还作“序”呢。

招供了之后,那就看看各家的解答罢。

在我们所处的社会里,比较正统的哲学的定义是: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倘要从早一点看,就要提到柏拉图了。他说:“惊奇”是哲学家的标志,是哲学的开端。哲学是由惊奇而发生,在其注目之下,万物脱去了种种俗世的遮蔽,而将本真展现

出来。由此,它把自己展现为一种真正解放性的力量。不过,这似乎算不上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定义”。

那么,再看下去,何如?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都是由于惊奇而开始哲学思维的,一开始是对身边不解的东西感到惊奇,继而逐步前进,而对更重大的事情发生疑问。一个感到困惑和惊奇的人,便自觉其无知。”看来,这个似乎也不是的。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黑格尔认为:“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运动,哲学是对绝对的追求;哲学以绝对为对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

十八世纪德国著名浪漫派诗人、短命天才诺瓦利斯关于哲学的定义,是: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哲学活动的本质原就是精神还乡,凡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活动皆可称之为哲学。

与这位短命天才有些相似的,就是伟大的爱因斯坦了,他是这样谈论哲学的: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我向来不怎么喜欢的胡适,对于哲学的定义,倒也挽回了我的几分好感。在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中,他指出:“凡研究人生且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求一个

且要的解决。这样的学问叫做哲学。”

而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出自己的哲学定义:“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此外,还有许多的名家的对于哲学的或简或繁的定义。毛泽东说:什么叫哲学?哲学就是认识论。费尔巴哈说:哲学是关于真实自然的科学。洛克说:哲学是对人类理智本身性质和能力的考察,并通过这种考察来探讨人类的知识。梅洛·庞蒂说:哲学的根本任务是重新学习如何看待世界。其正确路径是把极端的主观主义和极端的客观主义联合起来。霍布斯说:哲学是关于物体的原因和结果的关系的科学。

此外的此外,还有些无名氏的说法,我们不妨也来一起开开。有人说:哲学是人在求知欲望的驱使下,对一切引起自己兴趣的个别事物,追问其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的思考与探索。还有人说:哲学是人类对世界终极意义的认识和界定,它在认识和界定中使我们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中合理化,从而为我们提供心灵的慰藉。也有人说,哲学还是对人的自我一种定位工具。它告诉我们自身在自然中、社会中所处的位置,我们努力的方向在哪里以及我们内心对于周围环境的真实感受。也还有人说,哲学是理性对于信仰的研究,是理性

对人与自然规律的总结。哲学是指一种特别的方法或是信念。

看了一通这些纷繁复杂的各家对于哲学的定义,我们不免倒要糊涂了,简直就有些晕头转向,到最后,我也仍然没有看出,哲学到底是什么。

其实,我还是比较认可那个“正统”但哲学的定义的。也就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但是,我要有我自己的对于哲学的定义,就不能照搬这个“正统”过来。先前,我总以为所谓的“世界观”就是对于世界宇宙的正确认识的系统的观点,当然了,我所以为的“认识”,是指的世界的过去与现在,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认知。当一直有了这样的先入为主的偏见之后,我就不知道“理想”要摆在这个定义的哪个地方了。于是,这里面似乎就出现了“断层”。有了“世界观”,我们还必须有理想,这个理想才是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而所谓的“方法论”,也就是怎样达到这理想之境的方法论。

我因为先前依照佛陀的“四谛”的体系架构,简化出一个“三只脚”的架构:苦、愿、道。具体来讲,就是我们终于认为世界上是多有苦处的。还是那句话,所谓的理想,不过是人因为不满于现状而心造出来的逃路。那为什么会不满呢?当然是因为这世间在“我”看来,是“苦多于乐”的,并且

“我”深受其苦;因为不满,就有要找到逃路的意思,而这就是我们的理想,这里我把它叫做“愿”,它是描绘我们的理想之境的;但要达到这理想之境,要实现这“愿”,我们要找的正确的方法(方法论),而这,就是“道”了。

所以,依着我的偏见,就可以看出少的是哪一个环节了,当然就是理想这一环节。单是,真正的世界观并不是只看到世界宇宙的过去和现在的,它也根据我们对于过去与现在的正确认识,而得出一个近乎必然的“将来”。也就是说,真正的世界观,是包括了我们对于世界宇宙的过去、现在、将来的整体的认识,是我们对于世界从前往后的一个整体的系统的观点。于是,我还是最为认同这个“正统”的定义。不过,我要把理想给突现出来。

最后,我的对于我自己个人哲学的定义,就是:哲学,就是让我们看清世界,再以此设定可望的理想之境、并带领我们走向我们的理想之境的理论体系。

而我的个人哲学所要研究的问题,就是怎样去证明你的理想是目前现实的合理的走向,有没有希望达到,以及要找到怎样去达到这理想之境的方法。

不管我们是出于“惊奇”,还是起自我们本身的“苦感”,或者是对“绝对”与“精神家园”的追寻,再或者是寻求一个“且要的解释”以及“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总之,我们做的这一切,不都是我们为了要达到我们的理想之境么?

同样的,我也认同哲学是“一切其他学科之母”的,哪一样于人们有利的学科,不是我们为了改变现在而要达到理想之境的工具或者方法之一端呢?而哲学,就是这个给我们指出了方向也统含了一切去到方法的学问。

【《哲学三部曲》之二——我的个人哲学】

哲学,它永远对我保持着它所应有的神秘,我却总想揭开它的面纱。

在不知多久以前的以前,当哲学这个词最早进入到我的脑中起,它在我的想象里就一直都是个神奥的东西;即便到了现在,哲学在我的眼前也仍然披着层神秘的纱巾。

记得在一本书上看到过,有一个教哲学的教授把第一堂课跟最后一堂课的主题都设定为“哲学是什么”,而且他在第一堂课上就宣告:“当你们学完这门课之后,对于这个问题可能比现在知道得更少。”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个问题该就跟哲学本身的神秘有关了。

我不知道早先有否去刻意记住它,但当有一天我在脑海中觉到它它的时候,我同时也给它贴上了“玄奥”的标签。有一回,其时是已经在我外出谋食之后了,我们摆摊的路街上总有个保安的,很年轻,戴着副眼镜,斯斯文文的,又每每会煞有介事的踱着步子,似乎在丈量地面;有时说

话也煞有介事的拿起别样的腔调,有些像是官腔,但确乎又不是。我后来听说他是读了哲学系的大学生,做保安是临时的。噢,原来如此,我似乎了然了些原委,但这也更给我脑中的哲学加增了些神秘。

但这也只是稍一掠过的念想,此后也几乎不再想起,我其时并没有想过我会跟这神秘的哲学沾上什么关系。

真正让我想要去接近它,是我发生了要去探寻人的本性的想法之后的事情。一开始我是想看看心理学的,以为这个跟我所要探寻的问题最近,也最有帮助。然而开篇就看到这样一段话:很久以前,宇宙中的一颗行星上出现了人类。很快,这种生物就对其自身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们想知道:“我们是谁?我的的思想、感受和行为从何何来?我们又是如何去理解、掌握和管理我们周围的人?”心理学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以及从哲学和生物性的世界性起源开始,进而发展成为一门旨在描述和解释我们如何思考、如何感受以及如何行动的科学。

或许是这段话引起了我对哲学的关注,也或许,我早就有了借助于哲学来探究本性问题的想法,只是这段话让我的这个念想更为切迫了。总之,我在一面读心理学的时候,一面也四处开始找哲学书籍了。但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那个“哲学是什么”,对于这个初始又终极的问题,我自己的答案,是到得现在才自以为有了一点眉目的,其间的

反复纠缠,自是不提。虽则并没有什么新意,在我,却是标志终于开始在撩着哲学面前的这块纱巾了,我于是就赶紧把它写在了前一篇《哲学是什么》的末尾。不过那篇东西收尾有些仓促,有朋友就说自己的观点并没有怎么表明,我自己也是知道展述太少的,只在最后写了一个“定义”,附加一小段对这“定义”的解释,对于这问题还没有展开来说清楚。

这一篇的东西,我原本是打算写作《哲学死了?》的,也就是写出来对于这个问题的一点看法,但经朋友一提醒,觉得把“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再展开来,并且示出相应的我的个人哲学的“体系架构”,到第三篇再写我由这个定义与架构而选择的“哲学的方向”,这样的看起来,才更能衔接好成为一个整体。不过,还有一点小小的麻烦,就是《理想》的“总序”又要去改过了。

不过还是要感谢朋友的提醒,感谢许多朋友的一直以来的有意无意的、达意不达意的、是其意不是其意的诸般提醒,有这许多的朋友,是很可以给我以匡扶与驱策的。看来,这篇东西注定要成为这个“体系”的“中心”了。

我因为早就想建立一个“思想体系”,而且分成了许多的篇章,于是很多的想法就分散着,可能这一篇的东西,要看了上一篇才知道这些想法怎么来的;在则除体系之外,也多写有些东西,而每每又会突然的意外收获,这时候,

这些意外的收获也就成了一些设想的来源。倘是没怎么看过我的文字的朋友,不免会以为有些说法很单调,或者突兀,但这大抵是因为我在别处说过,相同的东西不必要赘述,所以一般到第二次说起时就会从略,但这样对于看者总会有碍的。在这里就给自己开脱一下,免得落下说话含糊的口实。

其实这个“哲学三部曲”里的观点,也是来自于“体系”之外的别他文字里的。说是偶然,其实也是必然,因为我写那个《释迦牟尼猜想系列》,本就是要得到对于我的体系有所助益的东西。

在《释迦牟尼猜想》系列散文的最后一篇,《佛陀的启示》的里面,我最后对自己的体系架构是这样定位的:参照了佛陀的这个思想体系之后,我所得到的就是,我知道了一个体系所该有的最基本的架构,而唯有以这样的架构,才能让人一眼看清你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理想。但我因为一直有个毛病,就是很有些喜欢“三部曲”,所以,我把佛陀的体系架构改一改,形成一个“三只脚”的架构:苦、愿、道。

也就是从这个体悟,我把我的个人哲学定义为:哲学,就是让我们看清世界,再以此设定可望的理想之境、并带领我们走向我们的理想之境的理论体系。

看清世界,我们就终于会觉到现实中的“苦”,终于会想

着要做些改变。虽则这世界也并不是像佛陀所说的“一切皆苦”,但终归是“苦多于乐”的情状,总归是让我们会想到要改变,想到要去另一个的比现在好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心中的理想,这个我们想要去到的地方,我把它叫做“愿”,它是描绘我们的理想之境的。但要达到这理想之境,要实现这“愿”,我们要找的正确的方法,而这,就是一般所说的“方法论”,也就是我所谓的“道”了。

这样的来说明了我的体系的架构之后,我现在要把体系里面的主要内容,亦即十个“三部曲”,给编排在这框架之内了。本来,最好的编排法,是哪几个放在“苦”里面,哪几个放在“愿”里面,哪几个放在“道”里面,但是,照着我的那些“三部曲”的内容,这样是放不了的。因为,大多的里面,倒是既有“过去”又有“未来”的,既含着导致这“苦”的因,也含着让我们向往的“愿”,还有些给我们指导的“道”。但又未必是一篇就代表一个部分,有时候倒是那个“道”在整个的“三部曲”之中,整体的既现示着“苦”,又表达了“愿”,还包含着“道”。所以,这个编排法倒是行不通。

但是我又不得不找出一个编排法,既然架构出来了,主要内容也早经设定,这两样不相符,不能顺意的联结,就证明着我的体系还远未“成型”。这可不是我所愿见,几年下来的功夫,好不容易凑出了内容与架构,终归却拼接不上,可不就白费了许多的心力了么。

如此,我必要先来再看看这些的“三部曲”在我的体系里面起着这样的作用,有着怎样的地位。

起先的“美好三部曲”,是说明我的何以生起这理想的原委的;第二位的“哲学三部曲”,就是给我的整个体系设定架构以及指明方向的;第三的“世界三部曲”,是给我看清些这世界(亦即社会),同时也指明我的理想之境的;第四的“责任三部曲”,是说明造成“苦”的原委以及我应该怎样做的方法的;第五的“进化三部曲”,是显示着我向着这个理想之境的必然以及合理性的;第六的“发展三部曲”,是从人生发展的角度去说明我们向着这个理想之境的必然以及合理性的;第七的“本性三部曲”,是从人性的角度去说明我们向着这个理想之境的必然以及合理性的;第八的“意义三部曲”,是给我的这一切找到一个我能依归的意义的;第九的“自由三部曲”,就几乎全是描述我的理想之境了(也就是我赖以“超越”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所在:自由之后怎样);第十的“希望三部曲”,是论证我要达到这个理想之境,是否有希望,也就是我的“希望哲学”,是关乎信仰的。

这样的看来,我的以理想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之中,起因也说明了,架构也明晰了,现状也几乎明了了,依据现状而设立的理想之境也出现了,我们自身的责任也都明确了,我们的发展方向以及本性“走向”也都合于这理想之境,我也就此找到了我这样苦苦追寻这理想的意义,而且,我

中国哲学史知识点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发展 内容提要 中国哲学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三代之时。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哲学获得了第一次大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哲学派别,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传统,对后世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中国哲学的发生 1.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在“三皇五帝”的传说中,就表现出了中国思想发展的最初内涵与性格特征。 2.殷商与西周,都以氏族社会为基础,但在观念形态上却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殷人以“帝”为最高信仰,而周人“祈天”的同时却提出了“敬德”的观念。殷周之际的中国思想世界的这一变化,在中国最古老的两部著作───《尚书》与《易经》中集中体现出来。 3.春秋时期出现了社会结构的大变动。这种社会结构的大变化,反映在思想观念上表现为由宗教走向理性。这一思想过程在《诗经》中鲜明地反映出来。 4.进入战国时期后,改革变法成为时代潮流。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结构大变动,出现了新兴的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士阶层。时代的变迁与士阶层的兴起,促成了中国思想世界的空前活跃,形成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格局。对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及阴阳家。 第二章孔子创立的儒家哲学 1.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由他的学生们记录整理的《论语》一书,保存了孔子的言论思想,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文献。 2.孔子的哲学观念结构集中体现在“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一语中。孔子一方面认可“命”,表现出中国人的思想由尊“天”到信“命”的观念变化;另一方面则第一次鲜明地凸显了“仁”,形成了一个仁学体系。孔子以“爱人”为“仁”的基本含义,其“仁学”体系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仁”的情感性,二是“仁”的普遍性,三是“仁”的族群本位性,四是“仁”的实践性。 3.孔子对何以成“仁”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形成了他的“为仁由己”的道德哲学与“为政以德”的政治哲学。 4.孔子的思想对以后中国哲学、中国思想、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孔子以后,儒家学者们从不同方面展开了他的思想,形成了儒门的分化,也促成了儒学的发展。 第三章老子奠基的道家哲学 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开创者。多数研究者认为,老子即较孔子年长的老聃。《老子》一书记载了老子的思想,但其成书有一过程,并非一人所著,亦非一时所成。《老子》有多种文本,既有传世本,也有近30年出土的帛书本和竹简本。

文学及哲学类英语词汇

英语分类词汇:文学相关词汇 classical literature 古典文学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现代文学 popular literature 大众文学 light literature 通俗文学 folklore 民间文学 saga (river) novel 长篇小说 short novel, long short story 中篇小说 short story 短篇小说 love story 爱情小说 deterctive story 侦破小说 mystery story 怪诞小说 whodunit 推理小说 humorous story 幽默小说 historical novel 历史小说 essay 随笔 book of travels 游记 reportage 报告文学 criticism 评论 best seller 畅销书 anthology 选集 the complete works(of) 全集 edition, printing 版 masterpiece 杰作 copyright 版权, 著作权 deluxe binding 精装 flat stitching 平装 smyth sewed 线装 humanities 人文学科 writer 作家 book 书 volume 卷 theatre 戏剧(美作:theater) drama 话剧 comedy 喜剧 tragedy 悲剧 farce 滑稽剧 play 剧本 the three unities 三一律(一个情节,一个地点,一个时间) playwright 编剧 act 幕 scene 场 plot 情节 intrigue 错综复杂的剧情 story 故事 episode 逸事 ending, denouement 结局 poetry 诗歌 poet 诗人 poem 诗 epic poetry 史诗 epopee 叙事诗 ode 颂歌 sonnet 十四行诗 verse, stanza (诗)节 line (诗)行 rhyme 韵脚,押韵 metrics 韵律学,格律学 prose 散文 novel 小说 biography 自传 allegory 寓言 science fiction 科幻,科学幻想小说 satire 讽刺诗 essay 杂文 composition 学术著作 rhetoric 修辞学 oratory 讲演术 declamation 朗诵技巧 improvisation 即席讲演 criticism 批判主义 critic 批评家 wit 才智,创作才能 eloquence 文才 lyricism 抒情性流行书站

南京大学中国哲学考研复习指南

首先,我需要重申的一点就是,考中国哲学,最重要的是“志愿”,这也是中国传统学术的立身之本,即夫子所谓“十有五而志于学”,“志”最重要。如果你果真立志考上中国哲学的研究生,那么,本科专业的问题,可以暂且放在第二位。 其次,我需要说,尽管“志愿”为最重,专业放第二,但因为这毕竟是一场选拔性的考试,所以本专业与跨专业还是有所区别的,本专业的同学经过四年的专业内的学习,很多专业知识与答题思路等都已经熟络,所要做的就是根据南京大学的要求进行复习、巩固,对于跨专业的同学来说,首要的任务就是打好基础,现熟悉并进入该专业的领域中,学会用中国哲学的方式思考问题。我本人的本科专业是对外汉语,文史哲不分家,所以跨专业不算太大,加之对于传统文化有着素来的兴趣,所以也易于上手。即便如此,我也是一步一步先进行基础的阅读,再慢慢熟悉中国哲学的基本理路而展开复习的,这个过程对于所有跨专业的同学都很重要。顺便说一句:考研公共课自然不用说,全国统考,大家都用一本大纲,但专业课每个学校的侧重点和考试风格都不一样,所以这样的情况下及时抓取你所报考学校学员的信息很重要,如果跨考可能难度就更大,我在北京爱考机构的专业课辅导老师就是在读的研究生助教,信息量自然不用说,连复试导师喜欢听啥都能知道,不用有那些后顾之忧,我才可以踏踏实实安心背书,在分数上下硬功夫。 接下来,就说一说具体的复习问题。 从现在开始到2015年的考研,大约算来还有10个多月的时间,时间是完全充分的,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复习的过程应该是先松后紧的,但这个“先松”也要有个张弛之度,我的要有一个长期的规划,一般来说,我建议大家可以把复习阶段这样划分: 第一阶段,现在——本学期末。重点:英语(单词、阅读)、中国哲学史部分。 第二阶段,暑假。重点:英语(加入作文)、中国哲学史部分(系统笔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三阶段,开学——国庆节。重点:英语、中国哲学史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 第四阶段,国庆节后——11月中旬。加入政治的复习。 第五阶段:11月下旬——考前。冲刺阶段、查漏补缺。 我的考研历程大约就包括这五个阶段,也是我给各位的建议,当然,我的建议并不代表一种规律,但我以为这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毕竟其效果是可观的。接下来,我会根据现阶段的情况,重点给大家说一说第一阶段的复习要点,考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艰苦的,在最后实现考试顺利的总目标下,需要“跬步”来积累,所以这一次我只详细说明第一阶段,也是打好基础的最重要之阶段。对于基础差心里没底,复习摸不着头绪的同学可以报个专业课辅导班,辅导班也要慎重选择,不靠谱的更会雪上加霜,北京爱考的专业课辅导口碑就不错。会根据你报考的学校和专业给你安排在读的研究生助教来讲课(都知道学校老师不能出来讲课吧,所以信息量最大的也就是导师的研究生了) 一.关于英语: 我的英语分数很一般,所以并没有很大价值的建议,好在英语的攻略和各种经验在网上或是现实中都是最多的,各位只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咨询都不难找到复习的方法。我在这里只是简略的说几句关于英语的忠告,有些曾是前辈学长、学姐给予我的: 1.英语没问题,考研就没问题。——这句话有些绝对,学中哲的恐怕都不喜欢说这么绝对的话,但这无妨于一个事实,那就是英语确实很重要。这不合理,却是国情,现阶段,我们的考研复习必须把英语放在特殊的位置,保证55分的分数线。 2.英语的复习最关键在把握单词与真题。——这是复习考研英语颠扑不破的真理,这学期英语复习的重点也是单词,背单词需要不辞辛苦,若能背熟考研单词中的绝大多数,最后应付考试应当是不成问题的。真题的重要性自不必说,我这里不详细讲了。单词的参考

学习资料:赵敦华_西方哲学史笔记

西方哲学史笔记 应对该课程的对象、大概内容范围、学习和研究的方法、目的和意义等问题有所认识。 、应以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 在“西方哲学史”的冠名下,有许多内容不同、甚至差异很大的论著。显然存在对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解。诸如“西方”、“哲学”、“发展的过程划分”等,而其中的关键是对“哲学”的理解,造成不同的“哲学史”。 思考:通过对西方哲学史上不同阶段的哲学家对“哲学”的含义表述的分析,从中能得到一些什么启示和结论)尽管存在差异,但是各异的哲学史表现出来的共性又是明显的和主要的 1、哲学问题的终极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 2、哲学问题的综合性; 3、哲学问题的超越性; 4、具体是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伦理学这样的基本问题。 因此我们看到各种哲学史收录的史料大同小异,当然在编排和分析利用上会有很大的差异。二、学习西方哲学史的目的和意义。 概括三点: 1、通过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2、通过学习,可以大大增长和深化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眼界。 3、学习哲学史是培养和锻炼我们理论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除了体观点: “学习哲学最好学习哲学史”。它应该集中地体现了学习哲学史的重要性和意 义,现了以上第3 点的意义外,强调了哲学的历史性和探索真理的过程性,更符合哲学本身的性质。 三、学习西方哲学史的原则和方法。 1、坚持哲学的党性原则,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线,同时也要划清辩证法与形而上 学、正确与错误之间的界线。 当然这里有一个如何去划线的问题。 2、坚持阶级分析、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 要避免简单化和绝对化。

3 、坚持逻辑和历史的统一的原则。 4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尝试与哲学特性一致的方法 : 辩证法(论辩的方法、对话的方法) 思考题 1、学习西方哲学史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2、学习西方哲学史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3、西方哲学史中的哲学家的 “哲学 ”范畴(概念)分析。 第一章 希腊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希腊哲学在西方哲学史的地位 用美国哲学史家梯利的观点来讲 1、希腊哲学奠定了一切后来的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础。 2、希腊哲学几乎提出和提供了两千年来欧洲文明所探索的所有的问题和答案。 3、希腊哲学提供了人类思想从神话式的原始形式演进到复杂多样的体系的一个最好的例证。 当然它这种地位是与希腊哲学处于哲学的素朴阶段联系在一起的,应在历史中理解它的地位。 二、希腊哲学的产生问题 一)从外部条件来讲 : 1、以人类活动经验的积累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为条件。 2、东方民族文化产生的影响。 二)但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开始,是希腊哲学产生的内在原因起主要作用。 1、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有助于激发智慧和意志,开 活跃批评和思索的精神。 2 、政治制度的特性有助于理性的发现。 三)古希腊神话中的哲理是古希腊哲学重要的思想渊源。 从古希腊神话的特征中可见到神话中的哲理特征。克塞诺芬尼 的,穿着衣服,并且有着凡人一样的音容相貌。 三、希腊哲学的特点 一)希腊哲学研究的问题由外在的自然向内在的人类本身转移的特点。 表现为自然哲学到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的发展,最后形成亚里士多德的综合 阔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眼界, : “凡人们幻想着神是诞生出来

一、哲学、文学、历史学大类

一、哲学、文学、历史学大类 1.哲学类:哲学,逻辑学,宗教学,伦理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美学,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 2.中国语言文学类:汉(中国)语言文学(教育),汉语(言),中国语言文学(化),中文应用,对外汉语,华文教育,应用语言学,戏剧影视文学,古典文献,文学,中国文学,汉语言文学与文化传播,汉语言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化,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阅读与文学教育,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秘书(学),文秘(学),中文(文秘或秘书)教育,现代秘书,司法文秘(秘书)等专业文秘(秘书),文秘,涉外文秘,秘书学,文秘与办公自动化,涉外文秘与公共关系,安全秘书、涉外文秘与公共关系,学科教学(语文),语文教育 3.外国语言文学类:英语,俄语,德语,西班牙语,日语,蒙古语,意大利语,韩国语,翻译硕士,应用英语,实用英语,应用日语,应用俄语,应用德语,应用韩语,商务英语,外贸英语,商务日语,应用西班牙语,应用意大利语 4.新闻传播学类: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传播学,新闻采编与制作,新闻学与大众传播,新闻与传播,信息传播与策划,传媒策划与管理,编辑出版,大众传播,媒体创意,影视广告,主持与播音,电视节目制作,广播电视技术,摄影摄像技术,音像技术,影视多媒体技术,影视动画,电视制片管理,影视灯光艺术,数字传媒艺术,电视摄像,摄影,作曲技术,剪辑,录音技术与艺术 5.艺术设计类:美术学,绘画,雕塑,美术,书法学,书画鉴定,艺术学,艺术设计学,艺术设计,影视学,广播影视编导,照明艺术,会展艺术与技术,产品造型设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电脑艺术设计,电脑美术设计,人物形象设计,装潢艺术设计,美术装潢设计,装饰艺术设计,雕塑艺术设计,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广告设计与制作,广告与装潢,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应用艺术设计,陶瓷艺术设计,广告与会展,广告,舞台艺术设计,商务形象传播,艺术硕士,学科教学(美术),美术教育,音乐教育 6.表演艺术类: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钢琴伴奏,钢琴调律,乐器维护服务,乐器维修技术,音乐科技与艺术,表演艺术,舞蹈学,舞蹈编导,舞蹈表演,戏剧学,戏剧戏曲学,戏曲表演,戏剧影视文学,电影学,导演,表演,影视表演,广播电视艺术学,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编导,摄影,录音艺术,动画,播音与主持艺术,服装表演,模特与礼仪,杂技表演,艺术硕士,学科教学(音乐) 7.历史学类:历史学,世界历史,考古学,博物馆学,民族学,文物保护技术,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文化人类学,海洋史学,学科教学(历史),历史教育 1 / 1

文学与哲学 唇亡齿寒

文学与哲学 唇亡齿寒 甘肃省庆阳市赵远兴 【原文】“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受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 ——《左传·僖公五年》【大意】春秋时 候,晋献公想要扩充 自己的实力和地盘, 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 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 境,要派兵灭了虢国。 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 间隔着一个虞国,讨 伐虢国必须经过虞 地。“怎样才能顺利 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们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

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出自《左传·僖公五年》 【哲理评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地存在着。第一,任何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同唇齿相依。第二,任何事物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虞国国君只看到了美玉和宝马,没有看到虢国一旦灭亡,可能会殃及自己的国家,结果是贪小便宜,国灭身亡。这就启示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在了解个别事物时,要注意把握同它有关的周围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在分析事物时不要孤立地看问题。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部分,不见整体。 【探究练习】 下列成语中体现了联系的观点的是 A.竭泽而渔B.辅车相依C.画饼充饥D.疱丁解牛 【答案解析】A项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原理;C项是唯心主义观点;D项体现的是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辅是指古代车两旁的横木,车即车子。辅车相依比喻事物之间相互依存。因此答案是B项。

世界经典哲学类书籍推荐

世界经典哲学类书籍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性心理学》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理想国》 《西方哲学史》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权力意志》 《新工具》 《纯粹理性批判》《文明论概略》 《劝学篇》 《伦理学》 《耶稣传》 《时间简史》 《逻辑哲学论》 《精神现象学》 《物性论》 《感觉的分析》 《精神分析引论》《基督何许人也——基督抹煞论》 《科学的社会功能》《人有人的用处》《科学史》 《人类理智新论》《逻辑学》 《哲学研究》 《新系统及其说明》《道德情操论》 《实践理性批判》《美学》 《判断力批判》 《基督教的本质》《薄伽梵歌》 《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物种起源》 《物理学》《人类的由来》 《人性论》 《人是机器》 《法哲学原理》 《狄德罗哲学选集》 《野性的思维》 《哲学史教程》 《科学与近代世界》 《人类的知识》 《精神分析引论新编》 《自然宗教对话录》 《基督教并不神秘》 《科学中华而不实的 作风》 《一年有半,续一年有 半》 《时间与自由意志》 《哲学辞典》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苏鲁支语录》 《文化科学和自然科 学》 《十六、十七世纪科 学、技术和哲学史》 《科学哲学的兴起》 《灵魂论及其他》 《斯宾诺莎书信集》 《实验心理学史》 《最后的沉思》 《纯粹现象学通论》 《近代心理学历史导 引》 《佛教逻辑》 《神圣人生论》 《逻辑与知识》 《论原因、本原与太 一》 《形而上学导论》 《诗学》 《路标》 《心的概念》 《计算机与人脑》 《十七世纪英格兰的 科学、技术与社会》 《卡布斯教诲录》 《薄伽梵歌论》 《尼各马可伦理学》 《论老年论友谊论责 任》 《实用主义》 《我的哲学的发展》 《拓扑心理学原理》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科学社会学》 《埃克哈特大师文集》 《逻辑大全》 《简论上帝、人及其心 灵健康》 《宗教的本质》 《论灵魂》 《科学的价值》 《内时间意识现象学》 《艺术即经验》 《宗教与科学》 《感觉与可感物》 《行为的结构》 《真理与方法》 《阿维斯塔》 《善的研究》 《人类知识原理》 《伦理学体系》 《科学与方法》 《第一哲学(上下卷)》 《物理学理论的目的 与结构》 《思维方式》 《发生认识论原理》 《爱因斯坦文集》 《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 《数理哲学导论 《耶稣传(第一、二卷)》 《美学史》 《原始思维》 《面向思的事情》 《普通认识论》 《莱布尼茨与克拉克论战 书信集》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批评 性解释》 《物理学和哲学》 《尼采(上下卷)》 《思想录》 《道德原则研究》 《自我的超越性》 《实验医学研究导论》 《巴曼尼得斯篇》 《人类理解论》 《笛卡尔哲学原理》 《人生的亲证》 《认识与谬误》 《哲学史讲演录》 《圣教论》 《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 《人类知识起源论》 《回忆苏格拉底》 《心的分析》 《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 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科学与假设》 《宗教经验之种种》 《声音与现象》 《苏格拉底的申辩》 《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问题》 《论有学识的无知》 《保卫马克思》 《艺术的起源》

解读罗素((西方哲学史》的方法论

内容来源: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第22卷第4期 OF THE GRADUA TES V ol 2001 SUN YAT一SE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22 NQ4.2001 解读罗素《西方哲学史》的方法论 肖经纬 【内容提要】本文从方法论的角度,分别从罗素的哲学现、历史观及方法 论三个层面上对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一书进行剖析,尝试通过对其写作的立 场、态度、取材及评价标准、视角等方面的探讨逐一考察罗素如何解读西方哲 学发展史以及如何解释西方哲学发展史。 【关键词】罗素西方哲学史方法论 哲学大师写哲学史彭在历史上并不多见。而且,不管有意还是无意,他们都不可避 免地将自己的哲学观点带进哲学史,所以,他们所写的哲学史,或多或少都寄托了自己 的哲学理念。十九世纪黑格尔所写的《哲学史讲演录》,至今仍是人们研究黑格尔哲学 思想的重要文本,尤其是他在书中所表达的哲学史方法论,比如把哲学史看作是一串圆 圈的圆圈等等,迄今还在影响着我们不少人的哲学史研究。现代逻辑实证主义的主要代 表人物之一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liy)中,以哲学 大家的手笔,高屋建瓶,恢宏磅礴,以独到的视角论述了两千多年西方哲学发展的历 史。本书不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而且也是我们研究罗素本人哲学观的重要资料。 一、哲学的定义 t 要考察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就不能不考察罗素的哲学思想。事实上,如果说, 罗素的哲学只是他所从事事业(寻求确实知识)的一个副产品[’〕的话,《西方哲学史》 亦只是其哲学研究的一个副产品而已。这本广为哲学爱好者所熟知的书,在罗素所有的 著作中,并没能占据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即使罗素本身丰富的哲学主张在其写作 《西方哲学史》过程中亦没有留下什么烙印,他始终坚持着一个客观的、解释者的立场,但他对哲学研究所持的态度及其所运用的方法在本书中仍然得到了一贯的应用。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的绪论中对哲学下了一个定义(与其在其它场合所下的定义 并不完全一致),“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 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 但是它又象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2]他认为哲学的作用在于使我们避免因为过于相信科学而变得麻木不仁或者因过于依赖神学而变得狂妄傲慢。这也是一个罗素并没有说出来的,而在《西方哲学史》中处处可见的对哲学家的评价标准,例如对康德和杜威的批评[3]罗素在哲学上的目标,是要在经验主义的基地上,运用高度发展了的逻辑分析技几术,寻求人类知识牢固而坚实的基础,以及科学可靠无误的根据。这表现在《西方哲学史》一书中,是他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了“内在无矛盾性”作为评价一个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和体系的优劣的标准,例如洛克,如他所说的,

哲学和文学的区别

文学是什么?文学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放和洒脱;文学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和细腻;文学是飘然思不群的浪漫和奇丽;文学是合为时而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和真实。 文学是什么?文学是“为人性辟眈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千锤百炼;文学是飘然思不群的清新俊逸;文学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苦吟诗章;文学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神来之笔。 文学是什么?文学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民意识;文学是岳武穆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爱国之情;文学是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悲壮之音…… 文学是什么?文学是曹孟德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之声;文学是李太白对生命短暂的那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的感喟;文学是琵琶女浔阳江畔的凄凉之音;文学是苏东坡对人生如梦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无奈之情;文学是李清照那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幽思;文学更是那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待残荷听雨声的萧瑟…… 文学是什么?文学是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文学是汉代的赋,唐代的诗,宋代的词,元代的曲,明清的小说。文学是一切植根于土地,来源于生活而又远远高于生活的思想结晶,文字精华…… 文学是童年时的歌谣,少年人的梦想,中年人的创作和感悟,老年人的回忆和感触…… 1.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世界观包含人生观,价值观。它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区别:二者对象不同,哲学的对象是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或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的对象是世界的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两者的关系是普遍和特殊、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3)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联系: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认识基础;各门具体科学以哲学为理论指导。 回答者:Zhhobi - 高级魔法师七级1-4 19:48 科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考察科学的一门学科。它以科学活动和科学理论为研究对象,探讨科学的本质、科学知识的获得和检验、科学的逻辑结构等有关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基本问题。 哲学是什么?这是一个问题,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我们说它简单是因为它应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概念解释 忠恕: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终之意。“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即自己不想要的东西绝不强加给人。 浩然之气:刚正之气,就是人间正气,是大义大德造就一身正气。即浩大刚正的精神。 良知良能:人的天赋的首选观念和本能。孟子把良心称为本心,本心是性善的基础或根据。 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岀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道”所反映岀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岀来。“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 心斋:心斋,谓摒除杂念,使心境虚静纯一,而明大道。意为打扫屋子里的杂物才可以放更多的东西,放下只为更好的拿起。心斋就是虚空的心境,即超越功利的审美心境、审美态度。 坐忘:“坐忘”,静坐的姿态,“忘”的状态,是一种用身心求正道的实有的生命状态,不是一种自我陶醉或麻醉。然而不是他忘完了,而是已经融入到血液里,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忘记并不见得是坏事,记得也不见得就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见其行,“心不动故。”“形都泯故。”以实现心灵之清净;以超越自我、回归生命为寄托来实践身心的超越境界、完美境界。 化性起伪:化性起伪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因为人性的放纵会造成不可收拾的恶果,所以必须对它进行改造,即“化性起伪”。“伪”,指后天的人为作用。圣人极其礼、法就是为了改造人类的恶性而产生的。 制名以指实:区分贵贱尊卑,使人各安其位,并揭露诡辩和欺瞒。 三表:第一表,“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第二表,“原察百姓耳目之实”;第三表,“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谶纬:谶书和纬书的合称。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迷信附会儒家经义的 一类书。 黄老之学:黄老,黄帝和老子的并称。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 始人,故名。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黄老学派假托黄帝的名义,弓I进法家学说,改造老子的道家思想,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这就是黄老思想。黄老思想的特点是“无 为而治”。 今文经学:经学中研究今文经籍的学派。今文经,指西汉学者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传授的儒家经典。 古文经学: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籍的学术流派。古文经是指汉初发现的先秦时期的古文经籍三纲领八条目:朱熹在

【推荐】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结合──浅谈苏轼的《前赤壁赋》-推荐word版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结合──浅谈苏轼的《前赤壁赋》 黄智平苏轼是我国古代的文学大家,其散文代表北宋时期最高成就。尤其值得 一提的是他的《前赤壁赋》,在这篇犹如舷歌洞萧般哀怨,又如清风明月般的 美文中,我们既尝到“文学”的美味,又获得“哲学”的启发,是为“文学” 与“哲学”的完美结合。 苏轼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在文坛影响深远。他的散文代表北宋古文运动的 最高成就。刘熙载在《艺概》中评价苏轼的文章:“有寓理,有寓情,有寓气,有寓识。”苏轼善于将议论、描写、抒情等艺术表现手法结合起来,抒发自己 的哲思。苏轼的《前赤壁赋》可谓是此种文章的杰出代表。有人形象地说,人 类的苦闷欲求宣泄,于是又继生了哲学。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与哲学便都是 苦闷的产物。而苏轼的这篇《前赤壁赋》正是“文学”与“哲学”完美结合的 绝妙佳篇,文中写景、抒情、文理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组成了一个玲珑剔透 的文学“水晶球”,把作者忧患于人生的巨大苦闷和更为惊人的自我解脱力, 和盘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要想欣赏这篇“文学”与“哲学”完美结合的佳作, 就不得不演绎一下“文”、“哲”产生的根源──苦闷,苏轼的人生遭遇,尤 其是政治失意而引发的思想苦楚。 《前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 “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 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 管制生活。1082年壬戌,苏轼作《前赤壁赋》。他在黄州作的诗中,曾经 痛苦地描写过此时的忧郁苦闷的心情。“我谪黄岗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 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⑴。《前赤壁赋》正是作于苏轼政治上失意,行动上不自由,生活困苦,心情极其苦闷的时期。在他的赤壁词中,即有 过明显表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现实中的我却只能 “早生华发”,“一樽还酹江月”地慨叹“人生如梦”。在这种沉重的精神压 力之下,东坡内心有着深刻的感发,他开始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感慨世事的纷忧 与虚无,但如果仅是“入乎其内”地感叹人类的沧桑,这就不能产生我们今天 对他的文釆及人品的钦佩。东坡之所以成为“白首忘机”的“东坡老”⑵,更 有他善于“出乎其外”的“自我解脱”的另一面(这一面至关重要)。人的一 生中,不可能没有打击,问题是面对打击的态度。在残酷的政治斗争面前,苏 东坡既想超脱又不能超脱。他在《书〈前赤壁赋〉》后中说:“轼去岁作此赋,未尝轻以示人,见者盖一二人而已。钦之(傅尧偷的字)有使至,求近文,遂 亲书以寄。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这段跋语,对于了解作

梯利《西方哲学史》要点

梯利《西方哲学史》 12-13梯利本《西方哲学史》的特点: 介绍各种体系时,我们将注意让作者摆出自己的观点,而不泛加品评。应当让每个哲学家有机会充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而不要常常加以批驳,使他受到干扰。 评价:哲学的初学者最大的缺点就是不够谦虚,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对哲学史上的各种哲学思想的评价原则:13 评价一种思想体系,必须着眼于它本身的目的和历史背景,着眼于同它直接的前身和后继的体系相比较,着眼于它的前因后果以及由它所引起的发展。因此,我们的研究方法是历史的和批判的。 评价:真正有水平的研究必定是“历史的和批判的”。 研究哲学史的好处:13 研究哲学史的价值应当很明显。有识之士都对存在的根本问题和人类力求在文明的各个不同阶段所作的解答感兴趣。此外,这种研究有助于人们理解自己的时代和其他时代,通过揭示各种思想所依据的根本原理,会使我们弄清过去和当代的伦理、宗教、政治、法律和经济思想。 评价:学习哲学史的目的要非常明确。 声明:转载请注明作者和“转载自学术观察(74209 别理我 -------------------------------------------------------------------------------- 第一编希腊哲学 第一篇自然哲学 第一章早期希腊思想的起源和发展 希腊哲学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它的政治、文学、宗教和哲学的关系。3-7 自然和社会条件;多山的小岛、交通便利,工商业发达,城市兴起,财富积累和分工精细政治:变动和过渡时期——从部落首长制、经过贵族政治到民主政治 文学:反映变动社会的特点——事实是这样,个人正在开始分析和品评人生,他不仅过生活而且对生活有所思考;不不再满足于表达其民族通常的概念和理想,而是被激励着去提出他本人伦理的、政治的和宗教的思想和希望。 宗教:同其他民族一样,最初是自然崇拜,后来发展为多神教,创造了神仙社会,直到形成奥林匹斯的比较纯净的概念。神仙的系谱或神谱:试图解释世界的起源。这里,不是采取我们所了解的科学的和逻辑思考的方式,而是求助于诗人的想象和通俗的神话。诗人追问他周围的事物和想象是怎样产生的,并根据简单的日常经验作出解释,认为那是生殖或人类意志所造成的:黑暗和夜晚相结合而生白昼;天和地相结合而生河。 哲学:神谱学和创世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只能满足含有诗意的想象,而不能满足进行推理的理智的要求;它们求助于超自然的力量和动因,而不求助于自然的原因。只有以理性代替幻想,用智慧代替想象,摈弃超自然的动因作为解释的原则,而以经验的事实作为探究和解说的基础,这时才产生哲学。 希腊哲学概观:7-9 希腊哲学从探究客观世界的本质开始。它最初主要是对外在的自然感兴趣(自然哲学),只是逐渐地转向内部,转向人类本身而带有人文主义性质。第一个大问题是:什么是自然,因而什么是人类?第二个问题:什么是人类,因而什么是自然?从自然到人类这一兴趣的转移导致人类精神问题的研究,即研究人类思想和行为,研究逻辑、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和诗论。后来,注意力更特别地集中于伦理问题:什么是至善?什么是人生的目的和目标?伦理学成了主要课题,研究逻辑和形而上学是为了帮助解决道德问题。最后,上帝和人同上帝的关系问题,即神学问题,占有显著地位,希腊哲学象它开始一样,乃归结于宗教。

“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庄子》

“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庄子》 《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 ①《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内篇:《内篇·逍遥游》《内篇·齐物论》《内篇·养生主》《内篇·人间世》《内篇·德充符》《内篇·大宗师》《内篇·应帝王》外篇:《外篇·骈拇》《外篇·马蹄》《外篇·脍箧》《外篇·在宥》《外篇·天地》《外篇·天道》《外篇·天运》《外篇·刻意》《外篇·缮性》《外篇·秋水》《外篇·至乐》《外篇·达生》《外篇·山木》《外篇·田子方》《外篇·知北游》杂篇:《杂篇·庚桑楚》《杂篇·徐无鬼》《杂篇·则阳》《杂篇·外物》《杂篇·寓言》《杂篇·让王》《杂篇·盗跖》《杂篇·说剑》《杂篇·渔父》《杂篇·列御寇》《杂篇·天下》②《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第一,想象奇幻第

二,构思巧妙第三,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第四,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风格。③《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大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juàn)”,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在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中国哲学史简介

我崇拜朝气,欢喜自由,赞美胆量大的,精力强的。一个人行为或精神上有朝气,不在小利小害上打算计较,不拘于物质攫取与人世毁誉;他能硬起脊梁,笔直走他要走的道路,他所学的或同我所学的完全是两样东西,他的政治思想或与我的极其相反,他的宗教信仰或与我的十分冲突,那不碍事,我仍然觉得这是个朋友,这是个人。我爱这种人也尊敬这种人。因为这种人有气魄,有力量。这种人也许野一点,粗一点,但一切伟大事业伟大作品就是这类人有份。他不能避免失败,他失败了能再干。他容易跌倒,但在跌倒以后仍然即刻可以爬起。 沈从文:《篱下集》题记 用这段话来形容约翰-克利斯朵夫-克拉夫脱,应该是最合适的。 看前几卷的时候,我觉得克利斯朵夫——除去他的优点来说——固执,敏感,自尊心过强,做事不够理智,情商不够。今天上晚自习的时候,一个人坐在那,听着老师讲着一些很肤浅的东西,突然明白了克利斯朵夫之所以为他自己。克利斯朵夫是无论如何也不肯向世俗屈服的啊!多么伟大!克利斯朵夫!我懂你了!世界上只有两种人,读过克利斯朵夫故事的人和没有读过的人。 从十二月7号开始“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到23号星期二在杨星星的新闻史课上读完最后一卷,十六天里克利斯朵夫与我紧紧相伴。在罗曼罗兰的笔下,克利斯朵夫从一个坚强而倔强的孩子长成一个伟大而孤独的音乐家。年轻的时候,他敢于反抗一切陈规旧俗,俗世权威。成年以后,他又敢于开创着属于自己的真正的伟大的音乐,直到亲人好友都离去,最后孤独的死去。 他的一生是那么曲折,说不上快乐的童年,过早的就要承担家庭的重任,最初的两个爱人都相继离开他。萨皮纳也离去。与阿达交往,与城里人反目。流落巴黎,最初无比穷困,走投无路。后来终于遇到奥里维,却是以安多纳德的离去为代价。终于有了朋友了!奥里维!第七卷是最为意外的一段,突然插入耶南的家族史,与前文相对应,引出后面更加精彩的内容,让人直呼过瘾!然而巴黎动乱,奥里维离去了,葛拉齐亚出现了,带给他新的慰藉,却也没能陪他走到最后。他孤身一人了,最后死去了。克利斯朵夫! 其实在中间每读到一些地方,都有一些感想的,只是我急着尽快要读完,就没有记下来。当多年以后,克利斯朵夫重回那个故乡的时候,遇到童年的爱人弥娜,那一段可真有趣!克利斯朵夫在外流浪多年,有些名气,更多的是曲折。而弥娜此时已经嫁为人妇,看到克利斯朵夫,热情的介绍着自己现在的生活。克利斯朵夫心里则是别有一番滋味! 看完克利斯朵夫,我也好想写一个这样的故事,可以写啊!写一个90年代出生的人,他所经历的一生。要太早一点的话,如80年代,70年代,就不行,因为我没有那些经历就写我所在的时代好了,90年代出生,经历初高中应试教育。进入大学,

有关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学习方法

关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学习方法 篇一: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心思想 摘要:冯友兰在其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的提出、确立、深化、拓展和综合的发展进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方法论自觉;由他所提出的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方法所形成的方法论系统,是20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为实现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近现代转化作出了积极贡献;他试图从方法论上将中国传统哲学的直觉主义方法、西方哲学的逻辑分析方法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辩证法打通,实现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融会贯通,为中国哲学史研究开启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冯友兰把历史学的方法、哲学的方法和其他学科的方法相结合,为中国哲学史研究和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冯友兰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他一生孜孜以求,所著的“贞元六书”和“三史”成为在20世纪中国哲学史上名篇佳作,所创立的新理学形成了与熊十力、梁漱溟所建构的新心学相对峙的哲学体系,为中国哲学的创新发展和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所提出的“正的方法”(逻辑分析方法)与“负的方法”(直觉主义方法)、“照着讲”与“接着讲”的方法、“释古”方法、“抽象继承法”等在探索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推进了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近代化、现代化。这里仅

从三个方面简要说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的特点及贡献。 一、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始终都保持着高度的方法论自觉 在中国哲学及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冯友兰自始至终都保持着高度的方法论自觉。20世纪20年代初,他初涉哲坛,就明确把比较方法、科学方法和哲学方法作为治中国哲学史的基本方法。例如,1920年底作的《与印度泰谷尔谈话》一文,其中谈到要把中国的旧东西(当然包括中国哲学)当事实来研究,所用的方法就是科学的方法;他所作的《柏格森的哲学方法》一文,主张分析方法与直觉方法的统一;《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对中国哲学之历史及其后果的一种解释》一文运用的是以西释中、以今释古的比较方法;1923年写成的博士论文——《天人损益论》,于1924年由上海印书馆出版时改名为《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已初步提出了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1925年以后,他在研究、讲授、撰写中国哲学史的过程中,扬弃了中国传统的“汉学”方法和“宋学”方法,采纳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和逻辑分析方法,于30年代初出版了具有中国哲学史典范意义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1937年与人合著的《怎样研究中国哲史?》一文,提出了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六种方法,即钻研西洋哲学、搜集哲学史料、详密规划迹团、探索时代背景、审查哲人身世和评述哲人哲学,构筑了较为系统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他于30年代中期对“释古”方法的阐释,30年代末关于“照着讲”和“接着讲”的提出,40年代对“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的系统论述,丰富、深化了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并创立了融贯中西的新理学哲学体系。五六十年代,他在自觉接

中国哲学史的考试重点

中国哲学史的考试重点 以下内容是摘自书中,个人理解或多或少有不足之处敬请原谅。如有错误请及时提出更改。 一、翻译题(英译汉)共计十题 题目组成是关于仁和道的古文,题目为英语,答题用汉语。五句关于仁,五句关于道。 1.“The child cannot leave the arms of its parents until it is three years old. This is why the three years' mourning is universally observed throughout the world.” 答:“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2.“Let the ruler be ruler, the minister minister, the father father, and the son son”. 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3.“The superior man comprehends yi; the small man comprehends li.” 答:“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Do not do to others what you do not wish yourself.”答: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The man of jen is one who, desiring to sustain himself, sustains others, and desiring to develop himself, develops others. To be able from one's own self to draw a parallel for the treatment of others; that may be called the way to practice jen.” 答:“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your superiors in the employment of your inferiors.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your inferiors in the service of your superiors.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those who are be-fore, to precede those who are behind.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those who are behind, to follow those who are before.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on the right, to display toward the left.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on the left, to display toward the right. This is called the principle of applying a measuring square.” 答:“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壬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絮矩之道。” 7.“Chung and shu are not far from the Way. What you do not like done to yourself, do not do to others. ...Serve your father as you would require your son to serve you. ...Serve your ruler as you would require your subordinate to serve you....Serve your elder brother as you would require your younger brother to serve you. ...Set the example in behaving to your friends as you would require them t o behave to you...” 答:“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 8.“Our master's teaching consists of the principle of chung and shu, and that is all.” 答:“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9.“The reason why the superior man tries to go into politics, is because he holds this to be right, even though he is well aware that his principle cannot prevail.” 答:“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0.“Is jen indeed far off? I crave for jen,and lo! jen is at hand.” 答:“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11.“The wise are free from doubts; the virtuous from anxiety; the brave from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