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球化背景下孔子学院的建设与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孔子学院的建设与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孔子学院的建设与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孔子学院的建设与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孔子学院的建设与发展

亚非学院

越南语

陈先进

12080067

全球化背景下孔子学院的建设和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及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世界各国对汉语与中华文化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逐渐形成潮流。他们对中国独特的悠久的历史文化深感兴趣,中国文化倍受世人的瞩目,一股汉语热扑面而来,中国在和平发展的过程中也急需推广中国的和平发展理念,以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因此诞生了孔子学院这特殊的海外教育机构。

孔子学院的出现肩负着汉语培训与文化交流的任务,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架桥梁。孔子学院使中华文化近距离地走到了西方眼前,零距离接触使外国受众在自己国家就可以感受到原汁原味的中华文化,同时中国热也伴随着文化的深入影响而在西方持续升温,从孔子学院繁荣发展的背后可以看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已有百余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40多个国家,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孔子学院发展到今天,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和主要存在的问题,从营销学的角度出发,以市场运作的相关原理和方法为指导,提出了对孔子学院进行连锁化经营的观点,旨在打造一条以孔子学院为主体的产业链。

一、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和建设与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一)孔子学院发展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日益广泛,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的需求急剧增长。从2004年开始,我国在借鉴英国文化委员会、

法、德、西等国歌德学院、法语联盟、塞万提斯学院等机构推广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取名为“孔子学院”。

几年来,孔子学院建设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华文化的园地、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加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合作的桥梁,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已有接近三百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美国及欧洲最多),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国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截至2009年11月,全球已建立282所孔子学院和272个孔子课堂,共计554所,分布在88个国家(地区)。孔子学院设在88国共282所,国内61所高校和机构参与孔子学院的合作办学,主要提供到国外教授中文的教师和招募志愿者。国家汉办的目标是2012年达到1000所。

(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费问题。

《孔子学院章程》规定:孔子学院总部对新启动的孔子学院投入一定数额的启动经费,孔子学院的年度项目经费由外方承办单位和中方共同筹措,双方承担比例一般为1:1左右;孔子学院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收益用于教学活动和改善教学服务条件,其积累用于孔子学院的持续发展。自从第一家孔子学院建立以来,国家汉办、各主办学校和机构都尽可能地为孔子学院的建设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以保证学院的正常运营,这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确实起到了很明显的效

果。但是由于经费的来源不一,而且并不稳定,有些学院经费紧张,甚至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这就严重影响了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2.人员的问题。

人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管理者的问题,即学院的领导者;一个是教师的问题。孔子学院通常会有两个院长组成领导队伍,一个是中方院长,一个是外方院长,一般是由合作双方学校或机构的教授担任,他们在各自的学术领域当然有很高的造诣和水平,但具体到一个培训学校的日常管理、宣传策划、招生推广等涉及到营销学领域的工作,未必就擅长,因此很多孔子学院在一个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的开张之后,很快就陷入了沉寂,学生人数居低不上,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士气低落,学院的运作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这样一来,不但发展壮大很难实现,就连最基本的生存都是问题。其次,孔子学院的教师主要由国外合作院校汉语教师、中方汉语教师、中方志愿者和中方留学生以及当地聘任的汉语教师组成。不同的学院教师数量也不同,有的只有中方外派的1至2名教师。随着孔子学院汉语教学和文化推介活动的增多,汉语教师缺乏的情况日渐凸现。除此以外,有些国内外派的教师虽然在汉语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但由于不了解当地的教育情况,仍然不能完全胜任当地的汉语教学工作。孔子学院还在幼儿园、中小学开展汉语教学活动,所以还要为幼儿园、中小学汉语教师进行培训,客观上需要各个层面的汉语教师及教育专家,甚至还需要其他专业的中方教师。为此,中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已批准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并已开始招生。但是国际教育硕士目前也存在各

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学费过高,课程的设置与对外汉语方向的研究生区别不大,学成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不明确等等。

3.市场的问题。

我们不可能一直只投入不回报地建设孔子学院,归根结底还是要追求自力更生,所以如何借鉴世界各国语言国际推广的成熟经验开拓汉语教学的市场,吸引当地政府、社区和大企业的支持与参与,是孔子学院面临的又一问题和挑战。有一些学院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和马来西亚全球教育管理集团合作建立的马来西亚全球汉语中心在这方面就走在了前面。他们在学企合作建立孔子学院、遵循市场运作规则开拓汉语教育市场、组织汉语教学和行政管理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而且经济效益显著。此外,有些学院如波兰克拉夫孔子学院作了其他的尝试,该学院在刚刚成立的时候,根据市场上的汉语培训竞争激烈的具体情况,选择首先建立品牌形象的宣传策略。通过举办一系列的中国文化推广活动,他们将孔子学院塑造成一个高规格、非赢利性的中国文化推广机构,拉开了与其他汉语培训班之间的档次。通过举办“春节庆典”“中国诗歌吟赏会”“儒家思想国际研讨会”“中国图片展”等文化活动,依靠直接参与活动的中国文化爱好者的宣传以及当地电视台、电台和网站等媒体的宣传报道,让波兰克拉夫孔子学院一举成名。其实他们的做法,从营销学的角度分析,就是进行差异化宣传,把自身定位在与众不同的地位,避免了扎堆,突出了自身优势,从而实现了不一样的收益。

二、孔子学院连锁化经营的时代背景

经济上,经济全球化已经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主题,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处于一个联系紧密的经济体当中,任何一个主要的经济体出现了问题,都有可能引起局部甚至全球的经济动荡,去年的金融危机以及最近的希腊经济困境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另一方面也说明,有大量的国外资源可以利用,具体到孔子学院的推广和建设来说,由于我国的经济日渐强大,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与我国建立的日渐密切的经贸往来,这就给汉语的推广带来了现实的良机。

政治上,所谓的超级大国早就烟消云散,现在是传统政治强国与新兴政治力量并存且受到新兴力量的严重挑战的局面。在这种局面下,我国处于十分显眼的位置,在国际政治问题中的发言权日益增强,在国际以及局部政治问题的处理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发重要,这就使得汉语成为处理国际事务中必不可少乃至举足轻重的语言。

在文化上,随着经济政治联系的加强,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碰撞、交流甚至冲突都有所加强。在这样的碰撞与冲突中,强势的文化势必会占上风,而作为传播文化最重要的手段——语言,势必也会随之发扬光大。近年来,我国的传统文化如传统节日、功夫、民俗节目乃至电影产品等的影响力都与日俱增,这就给汉语的传播与推广营造了良好的文化背景。

三、孔子学院连锁化经营的内涵和外延

(一)内涵

所谓连锁化,众所周知,就是建立总部加分店的经营与推广模式,具体到孔子学院来说,就是在北京建立一个总部,负责全球的孔子学

院的前期筹备、中期支持、后期维护,但要把握总体的战略方向,规范化的管理保障,关键时刻的强有力的支持,具体的日常经营管理实务以及各个学院的推广招生等工作,放权由各学院的工作人员实施执行。

(二)外延

对孔子学院进行连锁化经营,内部是建立良性规范的学院复制模式,外部来说就是要打造一条以孔子学院为主体的涉及到相关行业的产业链。这条产业链涵盖了市场调查与研究、教师培训与选拔、教材编写与推广、市场宣传与策划、招生等方方面面的环节。每一个环节上都必须有相应的专业人员就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人的就业问题。

四、孔子学院连锁化经营的方法策略和步骤

(一)前期市场调查,研究分析调查结果,确定建立孔子学院的地址

我们不能随意地在某个地方建立一所孔子学院,要综合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环境、文化氛围、风俗习惯等等,最重要的是对我国的态度,跟我国有没有经贸等方面的往来,存不存在学习汉语的动机和理由,或者兴趣。如果这些方面都满足的话,就可以考虑建院。

(二)确定建院主体

确定建院主体,即是由国内院校和当地院校合作,还是相关机构之间进行合作,或者是政府之间的合作,这个问题的确定要考虑上述

市调分析的结果。在选择院校和机构时,要综合考虑分析它们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合作双方。

(三)招聘建院的人员

在确定了建院机构后,要确定相关的工作人员,包括两部分,一是管理者,主要负责学院的前期宣传推广、日常的经营管理、危机处理、招生策划等工作;二是汉语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熟悉当地的文化习俗。当然,如果有兼备这两个条件的人员更好,而且在建院初期,管理和教学通常是同步进行,所以对人员的要求一定要是既懂得教学又懂得管理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四)招揽生源

学生是学院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保障,在上述方面都确保无误的前提下,没有学生上课,那学院的生存便无以为继,更谈不上可持续地、长久地、精耕细作地发展了。就如客户是企业的衣食父母一样,生源同样是我们建设孔子学院的经济来源。在建院的初期,肯定是投入期,在投入期过后,要进入增长期和稳步发展期,绝不能一直依靠国家汉办或者其他机构的资金支持。无论怎样,自力更生继而创造效益是建设孔子学院的一个长远也是基本的方向。

(五)做好日常的经营管理

孔子学院的管理不是做好日常的教学工作就万事大吉了,要把学院当作企业来经营,把树立品牌形象、做好公关策划、维护各方关系、搞好学习后的服务等等方面提上日程,并具体而又细致地实施执行,保障孔子学院健康、良性、高效的可持续发展。

五、孔子学院连锁化经营的时代意义

把孔子学院进行连锁化经营,目的就是打造一条以孔子学院为主体的产业链。纵观经济发展的历史,任何一条产业链的建立,都会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解决大量人员的就业问题。具体到孔子学院而言,又可以提升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形象,增强国际影响力,让文化对经济和政治的贡献发挥到最大。同时,这条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旺盛的产业链如果能够精耕细作,长久经营下去,可谓功在当代,利在万世。

【参考文献】

[1]沈苏儒.对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2]常殿元.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方兴未艾[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02).

[3]聂映玉.孔子学院概述.上海教育科研.2008(03).

[4]陈刚华.从文化传播角度看孔子学院的意义.学术论坛.2008(07).

[5]李瑞晴.海外孔子学院发展浅析.八桂侨刊.2008(01).

浅议孔子学院发展现状

浅议孔子学院发展现状 自2004年以来,孔子学院已经走过了14年的历程,在汉语推广和中华文化传播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试图概述孔子学院发展历程,分析发展态势,指出发展问题,提出解决思路,以简要阐析孔子学院发展现状。 标签:孔子学院汉语推广中华文化传播发展现状 一、孔子学院发展历程 相比于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国家,中国汉语推广起步较晚。1950年7月,清华大学为来自东欧国家的来华留学生举办了“中国语文专修班”。这可谓是中国最早的对外汉语教学。之后,类似于这样的专修班如雨后春笋一般不断涌现在中国各大高校,尤其是各大外语院校及综合大学。在这,不得不提及一所大学,北京语言大学。该校于1962年创办,时名为“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教学、中华文化教育便是其建校目的。此外,民间还存在许多市场化汉语推广机构,国内有“新东方”、“中文时代”等汉语学校,海外有诸多“华文教育”机构。 孔子学院历史可以追溯到2004年在乌兹别克斯坦签署的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合作办学协议。协议规定,塔什干孔子学院依托塔什干东方学院成立。但其运营时间晚于同年11月设立的韩国首尔孔子学院,直到次年才开始运营。自2004年以来,孔子学院已经走过了14年的历史。截止2017年底,全球146个国家(地区)建立起了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孔子课堂。①发展不可不谓迅猛。 二、孔子学院发展态势 孔子学院如今已遍布全球六大洲,尤以北美、欧洲和亚洲最为密集。在北美,起初汉语教学仅限于华人移民及其后代。但囿于求学、工作等原因,从移民第二代开始,说汉语、识汉字已经不再是华人移民的必备技能了。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中美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华文教育开始在美国兴起。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开设孔子学院数量最多的国家。截至2016年,全美共拥有109所孔子学院和348个孔子课堂,其中包括2008年设立的全球第一家电视孔子学院——黄河电视孔子学院,注册学生达40万。而根据美国2005年的一份调查显示:全美开设汉语课程的中学只有200所,仅有2万人学习汉语,只占学习外语孩子的1%。 ②可谓是,几乎无人学习汉语。通过对比,我们不难看出美国已经刮起了一股“汉语热”。 相比于北美,欧洲学习汉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近代来华的传教士,之后扩展到汉学家。但面向公众的汉语教学起步同北美一样,起步很晚。目前,欧洲大陆拥有百余所孔子学院,开设密度高居五大洲之首。欧洲首家孔子学院——斯德哥尔摩孔子学院于2005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成立。全球首家商务孔子学院——伦敦商务孔子学院和首家中医孔子学院——伦敦中医孔子学院也落户于欧

孔子仁学的美学精神.

第四节 孔子仁学的美学精神 一、孔子的原始儒学 儒学源远流长。 原始、原型意义的“儒”这一学术课题, 曾经引起诸多学人的关注与研究。 其“儒”字出现于典籍的一文本, 是《论语·雍也》。 ?文云:“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这里既然已有“君子儒”与“小人儒”的区别,说明孔子时代的“儒”已不是原始、原型意义上的了。原始、原型意义之“儒”,为“濡”。 ?上古司礼者行礼(祭祀祖先、山川等之前,先行浴身净体,表示对被崇拜者的虔诚。儒既然是司礼之人,那么,他所从事的司礼这一职业,自然不无神秘兼神圣的意义。 ?神秘者,具有自远古传承而来的神灵意识,说明儒的文化之源,是以“巫”为主导形态的原始宗教; ?神圣者,是由原始宗教文化发育(祛魅而来的道德伦理。 ?《礼记·儒行》说:“儒有澡身而浴德。” ?儒是这样的一个文化角色,一方面带有自远古巫祝那里传承而来的文化胎记;另一方面,又是一种新时代的道德人格的榜样,儒在孔子时代,具有属于他那个时代的“现代性”。

?儒在行礼之前须洗尽自己肉身的污垢,又必澡雪精神,洗涤心田,在道德伦理上达到自律自净。 ?儒的崇高,在于他总是披着从原始巫祝那里接引而来的那一件拖着长长阴影的巫术“法衣”,又以道德人格的时代新形象,挺立在新时代的文化舞台之上。 ?孔子时代的儒,在人格建构上已基本脱离了巫术神格意义的纠缠。 ?研究孔子仁学的美学意义这一课题,必先认识孔子仁学的文化学意义。首要的问题,是孔子及其学说关于神的文化态度。 ?中国文化自古“淡于宗教”,却并不等于说没有“神”的意识。以“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为文化箴言的孔子,对神并没有绝对地拒绝,也没有把神看得很重。孔子是站在“人”的立场来观照神的,他既不媚神,也不渎神。 ?“敬鬼神而远之”,一个极富思想意蕴的人学命题。 ?“鬼神”同是尊奉与疏远的对象,这是关于鬼神的第三种人生态度。它是一种进退自如、左右逢源、富于弹性的文化策略。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 ?如不祭呢?那么,神就不“在”了。神不是一个本体,也便缺乏权威性。神是“祭”出来的,不是笃信彼岸确有“神”在,彼岸之“神”不妨有,也不妨没有。 ?《左传·哀公六年》说楚昭王病笃,却拒绝祭神,孔子称赞其“知大道”。 ?孔子对“鬼神”并不盲目崇信,“子不语怪、力、乱、神”。虽非绝对“不语”,但他对“鬼神”满不当回事,是可以肯定的。“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可谓又一力证。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当代大学生如何爱国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如何爱国 我们,当而代大学生,祖国母亲活力四射的孩子,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更应正确的认识毛阿敏在《绿叶对根的情意》里唱到绿叶总是深深依恋着根,唱出了游子对祖国的爱恋,当今时代的爱国主义,联系并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做到精神上爱国,行为上爱国,给我们的祖国带来活力和希望。那么,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现状,我们如何爱国呢?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它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和文化。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的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而对于我们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挑战,这挑战不仅在经济方面,而且在政治和文化方面。此外,正如课本上所说,我们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上,需要树立一些重要观念:1 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2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3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是的,当我们怀着一颗平等公正的心去报效祖国时,其渠道更多,空间更广了。而科学是人类的结晶,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理应为全人类服务。科学无国界,但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家的命运与祖国却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都对国家的繁荣富强担负着重大责任。世界是多彩的,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既利用其带给我们的机遇发展自己,又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按照本国国情发展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民族文化。 其次,坚定自己的信仰,做到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团结统一,有理想有行动亦尤为重要。如果我们只有着单一的一股爱国热情,而没有实际的行动和条件,我们又能给我们的祖国带来什么呢?如果说,革命年代战争年代对我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爱国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爱国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源远流长。自古以来,爱国的思想和行为收到人民的褒奖和敬仰。中华民族由多民族融合而成,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共同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各民族中都涌现出了许多为国家和民族做出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他们的英雄业绩为历史所铭记。中华民族的爱国注意优良传统内涵极为丰富,要在新的形式下进一步发扬光大。 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集成借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含公家丰富。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它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和文化,对爱国主义也提出了挑战。正确认识当今时代的爱国主义,必须联系并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复杂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

如何处理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的关系就是我们每个人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赖连成一个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随着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的扩大,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已成为当今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 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是: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跨过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 二,爱国主义和基本要求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和国家,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2)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3)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4)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海外孔子学院的发展探析

摘要: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汉语和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适应推广汉语和中华文化的需求,孔子学院近年来也迅猛发展。本文对海外孔子学院开展的意义、发展历程和发展背景进行了阐述,并通过对海外孔子学院发展中的问题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促进其继续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汉语推广;孔子学院;发展 2004年11月首家孔子学院子在韩国首尔成立,自此中外合作创办的孔子学院在海外迅速发展起来。海外孔子学院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1],满足海外汉语学习的需求,促进汉语教学,推广中华文化,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海外孔子学院的数量与日俱增,社会环境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海外孔子学院在发展过程不可避免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何解决相关问题,有待广大教师和相关管理人员积极探讨。 一、开展海外孔子学院的意义 海外孔子学院的教学内容中推广汉语占主要地位。一个国家的语言被世界各国拿来学习,是对该国家国际地位的认可以及这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的强烈表现。孔子学院将汉语推广作为工作中的重点,把汉语中承载着的中华文化推广到世界各地。孔子学院顺应时代潮流将汉语进行推广,将中华民族的文化进行了有效传播,中华民族的艰苦奋斗赢得了世界各国人士的认可和向往,加强汉语是作为中外交流、展现中国魅力的一架桥梁。孔子学院的工作,增强了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2004年首家孔子学院成立之后,孔子学院在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之后又在各地设立了150多所孔子学院[2],不同地区的孔子学院发挥着各自的优势,在国外成为代表中国的一种符号,外国友人将孔子学院当做学习汉语,了解中国,学习中华文化的重要场所。孔子学院的各项工作,有力地扩大了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影响。 孔子学院促进了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与此同时,对中国的经济也产生了推动作用。目前来看,世界各国对汉语教师。汉语教材以及汉语资料等中国资源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中国的艺术品、流行音乐、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也越来越深入的融入到世界文化中。另外,中国文化的发展使得外国企业对中国的市场产生兴趣,近几年来中国吸引了很多外企来华投资,汉语文化的传播为经济往来之间的语言问题扫除了障碍。 二、海外孔子学院的发展历程以及背景 1、海外孔子学院的发展历程 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与日俱增,与国际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逐渐广泛、深入,响应海外"汉语热"、"中文热"的文化现象,中国教育部联合国家汉语推广小组在2002年做出在海外创办汉语推广机制,2004年3月将海外非营利性汉语推广机构命名为"孔子学院",当时中国国务委员陈至立提出:孔子学院的宗旨是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华文化[3]。孔子学院提供的服务有:面向海外社会各界人士开展汉语教学;培养汉语教师,提供、创造汉语教学资源;举办汉语考试测评机构和汉语教师资格证书认证工作;开展对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当代信息研究;在中国教育、文化和经济、社会等方面为国外提供信息咨询。 2004年6月,正在乌兹别克斯坦访问的中国当时的国家主席胡锦涛亲自出席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孔子学院的协议签字仪式,可见中国国家领导人对孔子学院建立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同年11月,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挂牌成立。2005年国家汉办在北京召开世界汉语大会,大会强调了多元文化构架下发展汉语文化的重要性,闭幕式上还举行了海外孔子学院的授牌仪式,从而大大推动了孔子学院的发展。孔子学院已遍布世界各地。此后的2006年间,《孔子学院章程》、《孔子学院中方资金管理办法》正是发布实施,章程颁布后的2007年到2008年间,每次孔子学院大会的召开都在很大程度上为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献出很大力量。

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和文化内涵问题

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和文化内涵问题 一、引言 当前,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着每个国家和地区,推动各个国家和地区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各个民族和国家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联系日益紧密。全球化进程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人类带来经济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为世界文化和语言生态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需要人们清醒的认识。 二、不断变化中的世界文化 1. 文化的定义与分类 英语的文化概念culture,其拉丁词根cult原义为耕作、开垦、开化。汉语的文化概念取自于《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康德认为,文化就是有理性的人按照自己的目的自由地创造自己的能力的过程和结果。泰勒认为,文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观念精神)的总称。艾默生指出,文化就是指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一般来说,根据文化的结构和范畴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地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2. 文化的演变 任何文化都有着以自己文化为中心的倾向,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有的文化表现得不太明显,有的文化则表现得非常强烈。一种文化总是适合于一个群体的生存方式,凡是属于这个群体的成员,皆对在这种自己熟悉的文化氛围下生活感到舒服和习惯,对于他文化总是有一种陌生或异样的感觉。相比之下,他们各自都会觉得自己的文化比所接触或看到的异文化要好。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指出,如果任何人得到机会在世界上所有国家中选择一套最好的信仰的话,他将毫不犹豫地选择他自己国家的信仰。希罗多德进而断言,每个人都认为本国习俗和宗教是最好的。客观上讲,这是一种正常的文化心态,能不能劃到文化或种族中心主义的范畴,还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因为这种文化优越感只是局限于一种特定文化群体的体验,可以说它是一种文化的偏见,但并不会影响到其他民族的文化发展。 三、现代语言观 语言观就是人们对语言的本质的认识与看法。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人们对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摘要:孔子仁学思想以道德个人主义为支点,倡导一种以生命契合为主要特征的人际伦理,追求一种以社会和谐为主要价值取向的社会政治秩序;孔子的仁人君子教育在政治领域引发了一场由血而优则仕到学而优则仕的制度革命;在由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变的今天,我们面临着制度创新和文化重建的历史任务,从孔子仁学思想中汲取智慧,仍然是我们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不二选择。 《论语》言“仁”者五十有八章,“仁”字凡百有六见。据考证,孔子之前,已经有人偶尔使用过“人二”来表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亲爱,但只是孔子才赋予“仁”以全新的文化内涵。《论语》文本中“仁”的含义大致可以分成为以下几层: (l)“仁”首先是一种足以使人诚服的人格魅力。孔子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这种“仁为己任”,对自己所选定的人生目标坚定不移,倾 其毕生而追求之的精神;这种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无求“生以害仁”,只求“杀身成仁”的豪迈气概,不是着实让人心醉神迷吗?因此,“仁”便是一种足以让人为之诚服的崇高,所以《论语》是一种将合换心的征服,因而是一种人格美的展示,是一种爱的艺术的实践。 孔子认为:统治的哲学虽然可以说是征服的哲学,但是好的统治者绝不应该用武力去强迫人民接受他的统治,而应该以爱为武器,用自己的人格之美去征服民心,让人民心悦诚服地追随自己。因此我们说,孔子之“仁”首先是一种人格的力量,一种高尚品德对他人和社会的感化和征服作用。 (2)“仁”倡导一种道德个人主义。孔子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雍也》)。这里孔子将“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确立为基本的道德原则,这种道德原则介乎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之间,强调一种在移情式理解基础之上的人际互爱。孔子又强调“为仁由己”,指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这是一种由道德自律达于心灵自由的义务伦理。在孔子那里,个人不是向外寻求相对他人(物)的自由,而是向内寻求相对于自己的自主,即人格的独立和道德的自主。人只有实现在道德上的自主,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自己的理由,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人自由,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把孔子的道德主张称为“道德个人主义”。由孔子仁学所开出的道德自律,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自律是存在着根本差异的,因为西方的道德自律是一种上帝绝对命令的内化,而仁学的道德自律完全由自己的本心开出,所以仁学对人们道德觉悟的要求似乎更高。(3)“仁”是孔子匡时济世之良方。孔子不仅仅是一个思想家,同时还是那种具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殉道精神,勇于靠自己的亲身奋斗去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实践家。为了实现其政治抱负,他需要培养一批不但能够理解并拥护他的政治主张,而且愿终生为之奋斗的“志士仁人”。为此,他“有教无类”,以教为业,以“六艺”授人,且整理国故,“删正六经”,开了中国教育与学术民间化的先河。孔子所要培养的,是那些能够按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去改造社会,匡扶正义,营造社会仁爱精神的济世之才。孔子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仁人君子”,即他要把他的弟子们培养成那种具有“仁者爱人”、“泛爱众”的人格情操,同时又具有为实现“天下归仁”而奋斗的“志士”,这些被称之为“君子”的志士们“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卫灵公》);“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学而》);“无终食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4)“仁”是一种人生修为之方法。孔子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微子》);仁人君子者“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里仁》)。要求君子须以诚信待人,以恭敬律己。同时还必须摆脱物欲的束缚,故“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里仁》);于是“饭疏食饮水,曲胧

全球化背景下的传统文化

全球化背景下的传统文 化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境 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全球化的过程方兴未艾。2l世纪是全球世纪,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兴起,将在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一切方面形成一场席卷全球的世界风暴。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超国家的、超国界的、全球性的力量在行动,全球性的问题在蔓延:环境污染的全球化,人口爆炸以及由之而来的移民问题的全球化,核武器以及其他大规模毁灭武器扩散所造成的对全人类的威胁,恶性传染病、毒品买卖与犯罪活动的全球化,甚虿垃圾处理都成了全球性的问题。同时,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如资源、粮食、贫困等问题都带有了令球意味,然而,在众多的问题中,文化似乎始终牵动着人们最敏感的神经,因为文化是各民族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人们永远的情结。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昭示着以往那种各民族文化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的终结。一.全球化加速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人们公认的历史现象与过程,但是,对于经济伞球化是否会带来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却成了迄今为止最具争议的概念之一。人们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相关的学术着作更是数不胜数,时至今日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实际上,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曾经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过程。不是人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因此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伴随社会存在的变迁,迟早会发生社会意识的相应变动。所以,只要我们承认经济生活中全球化的存在,我们就无法否认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可以说文化全球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全球化一样,都是全球化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文化全球化并不就是全球性民族文化的趋同,而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全球大规模的交流与互动。这种文化的交融,不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融化到另一个民族的文化之中,导致这个或那个民族文化的消失,或使本民族的文化受到削弱;卡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区域经济 合作的思考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是不容忽视的现实,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经济现象。为了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区域经济合作应着眼于市场多元化战略,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的总体协调。 一、经济全球化下的区域经济合作 经济全球化是国家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市场化、信息化和自由化的条件下,生产国际化、贸易化和金融自由化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由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其表现形式呈现出多样性,使区域经济合作与经济全球化既有互相统一的一面,也有互相对立的一面,两者是对立统一的。无论经济全球化,还是区域经济合作,经济大国和强国其间的纵横的作用,无论是建设性的还是阻滞性的,对区域经济的合作都是举足轻重。这客观上促进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资源和市场等日趋全球化,使各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得不采取市场化取向的调整。 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区别 全球化的本质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市场经济是一种

资源配置方式,它并不是由某种社会制度所决定的,它不具有任何社会制度的性质。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核心,也是全球化进程的最基本动因。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各国经济均被卷入世界市场,经济活动的诸环节在世界范围内运作,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密不可分,呈现出某种整体化、一体化的趋势。市场化有其相对独立的运行轨迹,在世界经济范围内,则表现为市场化在一国内、区域内、世界范围内的逐级演进,最终将促成一体化的全球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形成一个整体的自然发展过程。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区别有三个方面:一是本质不同。经济全球化是国际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国际生产关系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流动与合理配置;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范围内有关各方在经济政策等方面的互利互惠合作。二是实现资源市场化配置的范围不同。经济全球化是在全球范围内。经济全球化的目标是在国际生产力的发展下,促进世界各国在总体上实现资源市场化的配置;区域经济合作是有关双方为追求区域经济内部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三、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关系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所呈现的前所未有的发展,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但在理论层面,关于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关系,却一直是学术界所争论的热点问题。区域经济合作的产生,应当将它看作是国家

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历程及孔子学院在传播中华文明中的作用

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历程 对外汉语教学在中国的发展是相对比较晚的,它是随着新中国建立,中国对外交流逐渐增多才发展而来的。 1950年7月,清华大学筹建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机构。清华大学教务长、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任班主任。该班于1951年初正式开始授课。但由于政治和经济多方面的原因,建国初对外汉语教学还一直是属于短期培训的角色,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学科建设在中国兴起还是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日、美等众多国家纷纷跟我建交。随之,40多个国家要求向我派遣留学生。国内高校也陆续恢复招生。正是在国内外的这种形势下,北京语言学院于1973年复校,接着,北京和其它若干省市的高校也先后恢复或开始接受留学生。北语并于1975年试办、1978年正式开设了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本科教学。教学规模的扩大和本科教学的创建为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学科的产生准备了良好的基础。 而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对外汉语教学才开始真正有了长足的进步。1978年北京市的语言学家们以学术的敏感及时发出呼吁:“要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设立相应的专业,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但是,这个学科、专业叫什么,并没有正式命名。1982年,中国才正式确立“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学科名称。随着对外开放的进程,对外汉语教学也逐渐受到重视。1987年我国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严格了对外汉语教学的管理制度;各高校不同程度地提升了对外汉语教学机构的行政级别;加强了对从教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开始进行统一的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把对外汉语教学列入规划,强调“要大力加强对外汉语教学”,1989年,当时国家教委的一项通知中,就指出“发展对外汉语教育事业是一项国家和民族的事业”。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除了北京语言大学已建设成为中国唯一的一所专门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和中华文化教育的国际型大学之外,全国已有近400所大学开展长期的和短期的对外汉语教学,甚至某些中等学校也都积极开展了短期的对外汉语教学。在华外国留学生逐年上升,除北京语言大学外,像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每年在校留学生都在千人以上。 全球化兴起“汉语热”而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真正迎来自己的春天还是在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世界逐渐进入信息时代,进入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时代,整个语言科学在21世纪的地位越来越高。由于中国近20年来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国际地位迅速提升;又由于中国有无比巨大的广阔市场,所以任何类型的国家,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为了和平与发展,为了自身的国家利益,都不能不跟中国打交道,而要跟中国打交道,不能不要求他们的国人努力学习汉语。 因此与中国的强势发展相呼应,在全球,汉语热也不断升温,汉语正逐步成为一种强势语言。据报纸报道,现在许多欧美国家已将汉语列入高考外语考试任选科目之中。 在美国,12种外语中汉语的选修人数是增加得最快的一个语种,已成为第三大通用外国语;现在已有800多所大学设有中文系、所,许多中学也都开设了中文课,有些州(如犹他州)还通过法律规定汉语作为中学必修课。而法国的汉语热从巴黎街头的一则广告中可以体会:“学汉语吧,那意味着你未来几十年的机会和财富。”法国有近3万人学习汉语,人

语言全球化背景下汉语的维护与国际传播

语言全球化背景下汉语的维护与国际传播 外语系08级11班刘靖馨 摘要:随着中国崛起于世界大国行列之中,“汉语热”成为必然趋势,然而在全球化瞬息万变的风云场中,如何维护和有效传播汉语成为亟待我们的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对外汉语;国际化;专业化 中国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科技成果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支持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从而跻身于世界大国行列。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西欧、拉美、亚太等地区跨国经济组织相继建立并运行,其中尤其以西欧共同体完成向欧盟的过渡以及世界贸易组织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最具划时代意义。欧盟统一劳务市场的建立、管理和科技人员在各国间的自由流动要求各国高等学校加速调整教学内容,增加彼此了解,相互承认学历和学位等。这一切使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内容。 欲制定这一进程中的各项“游戏”即竞争规则,则要求各国现代大学培养出足够数量的、不仅通晓国内、也通晓国际“游戏”规则、在国内和国际上均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人才,以便在科学技术领域内为本国占领一定数量的制高点,因此种种因素使中国对外教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吸引力,高等教育国际化越来越为各国所重视,成为各国在以知识为基础的世界经济竞争中提高人才与科技优势,长期保持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1】语言是人类情感交流,是思想沟通最直接、最重要的载体,是人们互相理解、发展友谊的桥梁,是国家、民族合作发展的纽带。汉语是中华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文化和哲学理念的最佳表达方式,无论是国家和人民的对外展示,还是外国要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都必须先从汉语入手。从对外教育的价值和发展趋势上分析,当前抓住时机加强并扩大对外汉语教学是大势所趋,是国内外主观客观因素的需求,是知识全球化的需求,是全力推动留学生教育的需求。积极推进对外汉语教学是中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举措。因此,对外汉语,也成为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备受各国人所青睐的的语言。但是,由于人类文化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矛盾现象,一方面是文化的多元、趋新和融合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决定论;另一方面则是文化的对抗、逆反和泛滥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技术决定论。这是合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是历史的必然。这种种状况表明,当今的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其突出标志是文化的开放,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开放。开放就意味着多元化、趋新和融合,同时也就意味着对抗、逆反和泛滥。所以,如何在这个矛盾的世界局势下是汉语发展的顺利,被更多各国人所接受、学习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人就这个方面发表关于如何维护汉语的四方面的对策。 一,如何维护汉语 (1)维护汉语的重要策略是推动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传播是中国文化的伟大事业。首先,要充分认识汉语国际传播的全球化大环境。汉语热是国际需求的体现,我国软实力的提高是基本要求。其次,要认清汉语的国际地位和汉语国际传播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世界和平发展的意义。其三,要学习其它语言的世界传播经验,特别是英语和法语的世界传播策略。其四,要实现汉语的国际推广,应该以汉语教学为主体,媒介传播和民间传播相结合,作旗舰式的逐渐推进。研究最后认为,

孔子的仁学思想

孔子的哲学思想 内容摘要: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爱人”与“知天” 为思想主旨,孔子开创性地建立了一个包 括世界观,天命观,认识论,方法论在内 的哲学思想体系。 关键词:仁学,仁与礼,天人观,中庸,生而知之,学而知之 孔子,字仲尼。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记载,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爱人与知天为其思想主旨,孔子开创性地建立了一个包括世界观,天命观,认识论,方法论在内的哲学思想体系。其哲学思想范畴的逻辑架构为道,仁,礼,知,中庸,而其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则正沿着相反递进的时序展开;就历史过程看,始于远古,讫于殷周之际的原始人本主义哲学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源头。春秋末年,孔子经历艰苦求学思索和坎坷的人生磨难,基本上沿着传统的道路,将哲学思想爬梳推演到新的高度。孔子经历了“礼学-仁学-易学”三个阶段。 (一)孔子的世界观 孔子晚年作自我思想总结时说:“吾十而有五而志于学,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一生以弘道为自觉的己任,把闻到视为超越一己之生死的大事,指出:“朝闻道,夕死可以,孔子晚年整理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被后世称为《六经》,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 在先秦哲学中,“道”是一个重要的范畴。其含义,一是指事物之间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类指规律;二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形而上者谓之道;三是运动变化的过程。在孔子晚年的时候,将“道”提升到世界观的境界。孔子的形而上学经历了一个由性与天道的一般探讨到易理研究的过程,其转折点是孔子晚年学《易》,孔子以《易》之道为统领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成熟的,精致的形而上学体系。 从宇宙自然到社会人事伦理,在孔子哲学范畴中便是由“道”而“仁”,构成孔子哲学中的两个基本范畴。“仁”是讲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孔子认为仁的基本形式是“爱人”,要求将人作为人来看待,强调了人有爱和尊重的需求,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出了仁学的思想体系,仁爱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在后来则成为整个儒家文化的中心范畴。孔子的“仁者爱人”,在自我肯定的同时,也肯定了对象,这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这种彼此肯定,彼此相爱中,体现了对人作为人或人格的尊重,也尊重他人的自立,自达,同时,孔子要求每一个人都从自我做起,主张“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自我主体,要有一种道德的自觉,强化主体自律和自我内省,这就为以后的修身养性的学说打开了大门。仁爱在孔子具有一般的人类之爱的意义,仁爱是对完全非人性的奴隶制宗法等级秩序的合理性的否定,当然,孔子也是宗法等级制的拥护者,他看到这一制度需要以仁爱的形式来修饰社会等级秩序的内容。 仁爱在孔子又是一种道德义务,强调人内在的道德自觉性,重在培养人的德性。这是出于彼此相爱的人格相互尊重的需要,又是一种为仁由己的道德自律,同时,孔子把孝悌作为“仁”的根本,强调个体生命在群体,族类中实现自己,由此延伸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心理结构。

浅析全球化背景下传统知识的国际保护

浅析全球化背景下传统知识的国际保护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知识产权的保护也逐步走向法律的全球化。为了对抗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方面的优势地位,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保护传统知识、遗传资源和民间文学艺术的主张要求,以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实现双赢。传统知识的保护作为知识产权保护中国际协调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已日益凸显出来。有关遗传资源、传统知识的保护,已纳入中国本次专利法的修订中。为此,今将视角切入到人权这一角度,旨在通过深入地分析,探求保护传统知识较为有效和可行的法律途径,以实现在国际层面上对传统知识的保护。 标签:全球化;传统知识;国际保护;人权 导言 传统知识从远古走来,承载着漫长的人类历史,体现着特定群体的文化形态和信仰体系,代表着人类最为古老的智慧传统和知识,在全球市场中的价值日益被察觉,从历史与文化的高度来考量,传统知识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区来说是其成为一个国家一个社区的根本所在。保护传统知识主要不是经济问题,而是一个保卫多元化的世界文化问题。作为当今世界主流的第三代人权观,其要义在于发展权和集体人权的提出。这对保障发展中国家,包括传统部族的相对资源优势——传统知识——有着重大的意义。在对待传统知识的国际保护问题上,人权不应理解为对任何人或群体的恩赐与施舍,而是觉醒和奋进的个体或群体生命应该享受的权利空间与必要的尊重。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智力成果传播日趋国际化的结果。由于知识产权起源于各国君主通过特别榜文、敕令的形式而授予的一种特权,因而早期的知识产权的保护有着严格的地域性限制,随着垄断经济的发展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的严格地域性在一定程度上已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保护范围更广的国际保护。 在全球化社会的浪潮下,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应如何作出选择以达到利益的平衡,以实现在国际层面上对传统知识的保护,正是本文所旨在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知识相关问题概述 (一)传统知识与知识产权——超越知识产权的“知识产权” 依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所下的定义,传统知识是指“基于传统的文学、艺术或科学作品;表演;发明;科学发现;外观设计;标记、名称和符号;未公开信息和所有其他在工业、科学、文学或艺术领域内产生的基于传统的发明和创造”,并把“基于传统的”进一步解释为“知识系统、创造、创新和文化表达一般地从一代传向下一代,通常被认为与特别的民族和地域有关,并随着环境变化而经常地演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职能转变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职能转变 发布时间: 2007-10-4 19:20:38 被阅览数: 1420 次作者:王东梅 文字〖大中小〗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商 品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贸易。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将突破传统的一国范围而在全球范围内成为基础性的调节机制。市场对资源优化配置基础性作用的扩展,极大地改变了政府的运作基础和环境,原来在一国范围内构建的传统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现实。为更多地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2001年中国主动做出了加入世贸组织的重大战略选择,这意味着中国更深入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之中,中国经济将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国际 竞争与考验。这种竞争,从表面上看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但其背后是政府管理方式、机制、职能与效率的竞争。如何适应新形势,调整政府职能,从而在全球化进程中趋利避害,是当前中国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带来的挑战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 轨的国家。因此,中国政府转变职能同时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和经济欠发达三重挑战,这就使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任务比任何一个国家都更为艰巨。 1.要求政府必须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经济全球化是以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为基础的,没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就没有生产要素国际间的自由流动,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的经济全球化了。中国的市场化改革的任务远未完成,市场体系还很不完善。中国要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竞争优势,必须尽快完成本国的市场化改革,加快建立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体制环境,以吸引世界范围内的人才、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汇聚,借以推动本国经济快速发展。 2.要求政府在开放市场过程中必须合理把握进程市场开放是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属性。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就必须开放其国内市场,这是发展中国家最终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但伴随着市场开放而来的,往往是发展中国家国内产业受到冲击,其弱小的国内经济容易被强大的外部经济冲垮,对开放与改革进程产生不利的影响。这就要求政府在推进市场开放中要循序渐进, 在扩大开放前要加快国内改革,提高国内企业和市场对外部冲击的适应能力,同时合理把握市场开放进程,采取得力措施化解开放市场可能引起的矛盾,使负面效应尽可能降低。 3.要求政府必须建立更加完善的宏观经济调控运行机制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中国既要防止内部经济的过冷与过

全球化背景下中美语言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中美语言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 【摘要】:20世纪90年代,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宣布“世界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全球化是21世纪的一个新命题,它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每个国家的各个领域。在语言教育方面,由于全球化加剧了各国间的语言接触和语言竞争,同时,全球化也拓展了人们的语言观。因此,语言教育在全球化时代显得更加重要,各国都在探索如何制定有利于本国在新时代的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国际形象的语言教育政策。国与国之间的比较与借鉴是常用的也是有效的分析和完善本国教育政策的方法之一。这也正是比较教育研究的价值所在。美国的全球化程度高,语言教育政策研究深,而且美国的语言教育生态与中国的有许多雷同之处:都是多民族、多语言和多人口的大国。因此,本文拟对全球化背景下的中美语言教育政策进行比较研究。这是一个跨社会语言学和教育政策学两个学科的比较研究,本文将采取比较法、文献法和实证法来进行对比分析。本文首先阐述了全球化的含义、特点以及全球化对各国语言教育的影响,接着论文梳理并整合了全球化时代的语言观和语言教育政策的理论体系,分析了影响语言教育政策制定的主要因素:社会语言背景、全球化与英语帝国主义、语言观以及人们对语言既是民权又是人权的觉醒等因素。学校是语言教育政策实施的中心领域,因此,语言教育政策的内容主要是解决学校中的以下三个问题:语言的国内外推广问题、学校教学语言的选择问题和外语的教育问题。这三个问题分别涉及到一个国家的强势语言、少数民族语言和外

语的教育政策。因此,本文在实践部分着重比较研究了中美强势语言、少数民族语言和外语的教育政策,剖析了各自的语言教育政策特点,并提出了美国语言教育政策对中国语言教育政策的启示。最后,文章提出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构建和谐语言教育政策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该比较研究的结果可以为中国语言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提供一些研究数据和政策参考,同时还可以为语言教育政策的研究者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参考,因此,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本论文共有八章,构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第一章;第二部分由第二、第三和第四共三章构成;第三部分则包含第五、第六和第七三章;第四部分就是第八章。第一章绪论,本章阐述了选题的来源与研究的问题、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特点、研究创新、研究资料的收集以及研究的基本结构。第二至四章是本论文的理论部分。第二章阐述了全球化的含义、特点以及全球化对各国教育、语言教育和语言教育政策的影响。第三章简述了语言观的定义、嬗变和作用,重点梳理了全球化背景下的四种语言观(即语言身份论、语言人权论、语言资源论和语言软实力论)以及这些语言观对语言教育政策取向的影响。第四章是语言教育政策,该章论述了教育政策、语言政策和语言教育政策三者的关系,并重点阐述了语言教育政策的定义、内容、主客体、影响因素和制定意义。第五至第七章是本论文的实践部分。这三章分别就中美两国在强势语言、少数民族语言和外语三方面的教育政策进行比较研究。每章首先从理论上论述该类语言规划的重要性,然后描述两国在该类语言教育和语言教育政策方面的现状,并评

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与价值

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与价值 摘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而仁学思想贯穿于其全部思想和行事中,对当时的中华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近代有学者将仁视为形而上的东西,对其仁者爱人的内涵也有截然不同的说法。本文试图从孔子的教育活动、政治思想、民族思想中揭示孔子仁的涵义及爱人的范围,并将仁学思想置于当时的思想界对其进行评判。 关键词:孔子;仁学;内涵;比较法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生于礼崩乐坏之春秋,长于周公所封之鲁国。其先祖为宋人,微子之后。曾祖房叔避难奔鲁,为防大夫。父叔梁纥为鄹大夫,晚年续弦娶鲁颜氏女“野合”[1]1905而生孔子。由于社会的变迁和家族的衰落,至孔子时他已沦为贵族最底层之士族。加之父母早丧,家境贫寒,所以曾为“委吏”、“乘田”等小官。[2]187孔子虽贫且贱,然居文献之大邦,儿时常陈俎豆,设礼容,十五志于学,学无常师,故在而立之年已有“知礼”[3]68之誉,并收徒设教。他曾周游列国、席不暇暖,表现出对政治的极大热情,尽管从政时曾有出色的政绩,然“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1]1909终不能行道。他生前仅是一位自叹“道不行”[3]113的“丧家之狗。”[1]1921死后虽历代封建王朝对其推崇备加,“然专制时代之君臣,虽推尊孔子,表彰儒术。其实断章取义,别具私心,存其仁义之言辞,略其封建之背景,忘其平阶级之宗旨,遗其君子儒之教义。”[4]61又自“欧洲文化输入中国以来,中国的思想界,起了一个很大的变化,这一个大的变化,每次都把孔子作为反对的目标。”[5]143故孔子虽位居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有中国第一大圣人之誉,然其为中国历史上最不幸之人可知。近代以来有人将历史上和现实中的一切问题都归咎孔氏,于是,孔子成了专制阶级的历史幽灵,此真不明孔子仁学思想真义之宣传。诋毁孔子的声音虽不始于近代,然在近现代历史中孔子思想所受扭曲却是于今为烈! 一、释仁 晚近学者曾对孔子思想的核心提出过见仁见智的回答,越来越多的人则倾向于“仁”是其思想的核心。不仅《吕氏春秋》载:“孔子贵仁。”[6]233高赞非先生也说:“我们完全有理由说‘仁’是孔子的思想最核心的问题”[7]197,“‘仁’象一条红线一样贯穿在孔子全部思想领域内,离开仁的思想,对孔子是什么也理解不了的。”[7]213“仁”虽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但在讨论孔子所说仁之前有必要谈谈仁字之本义。 许慎在《说文》中例举了仁字的三形三义:其一、亲也,从人二;其二、古文仁从千心作;其三、古文仁或从尸。历来释仁者,多依第一义,但许慎本人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