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学专业炮制考试知识点

中药学专业炮制考试知识点

中药学专业炮制考试知识点
中药学专业炮制考试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1.中药炮制:是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

2.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改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3.中药炮制学的基本任务:是遵循中医药理论体系,在继承中药传统炮制技术和理论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炮制理论,改进炮制工艺,制订饮片质量标准,以提高中药饮片质量,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从而不断创新与发展本学科(1)研究炮制理论(2)规范炮制工艺,(3)制订饮片质量标准

4.中药的起源与发展时期

(1)春秋战国至宋代————炮制的原则、方法、试用品种以初具规模,是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五十二病方》是我国最早有炮制内容记载的医方书《雷公炮炙论》——第一部炮制专著《皇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2)金元明时期————在前人对炮制作用解释的基础上,经系统总结而形成理论,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汤液本草》《本草蒙笙》《本草纲目》《炮制大法》

(3)清代————对某些炮制作用有所发挥,炮制品有所增多,是炮制品品种和技术进一步扩大应用时期《本草述》《修事指南》《本草纲目拾遗》

(4)现代———是炮制振兴、发展时期《中国炮制经验集成》《历代中药炮制发汇典》

第二章中药炮制基本理论

第一节中药制药原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恢复人体阴阳平衡的基本治疗原则,达到缓和或改变性能之目的。

第二节中药炮制生熟理论

一、中药生熟异治或生熟异效:是指仅经过净制或者切制的生品饮片和进一步加热、加辅料炮制后的熟品饮片治疗功效不同。

二、生熟理论的主要内容

1、生泻熟补:一些药物生品寒凉清泻,通过炮制加热、加辅料成为熟品后,药性偏于甘温,作用偏于补益。例,地黄,何首乌

2、生峻熟缓:中药生品饮片药性峻烈,制成熟品饮片后作用缓和。例麻黄蜜制

3、生毒熟减:生品毒性或刺激大,炮制后毒性降低后或缓和。毒指对人体的伤害或刺激,即有大毒,有毒,有小毒的中药,生品毒性大,多外用,内服需加热。例苍耳子,苦杏仁

4、生行熟止:药物饮片行气散结,活血化瘀作较强,炮制后饮片属于收敛,止血,止泻。生行指能行能散能下,熟止指辛散泻下作用降低,甚至产生收敛止泻的效果。

5、生升熟降:药物生熟与药物的升降沉浮有一定的关系,辅料的影响更明显。砂仁

6、升降熟升: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盐炙入肾

第三节中药炮制辅料理论作用理论

1.土制补中

2.米泔水制去燥性和中

3.吴茱萸汁制抑苦寒而扶胃气

4.矾汤制去辛烈而安胃

5.姜炙发散

6.盐制走肾而软坚

7.酒制升提

第四节中药炮制药性理论

一、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1.纠正药物过偏之性味

2.增强药物不足之性味

3.改变药性,扩大药物用途

(1)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是通过“反制”纠正药物过偏之性,以缓和药性。如栀子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伤中;二是通过“从制”,使药物的性味增强,增强疗效。如胆汁制黄连,增强黄连苦寒之性,所谓寒者益寒;酒制仙茅,增强仙茅温肾壮阳作用,所谓热者益热;三是通过炮制,改变药性,扩大药物的用途。如天南星辛温,善于燥湿化痰,祛风止痉;加胆汁制成胆南星,则性味转为苦凉,具有清热化痰,熄风定惊的功效。

二、炮制对升降沉浮的影响

(2)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药物经炮制后,可改变其作用趋向,如酒制引药上行,盐炙引药下行入肾经。

三、炮制对归经的影响

(3)炮制对归经的影响:中药炮制很多都是以归经理论作指导的,特别是用某些辅料炮制药物,如醋制入肝经,蜜制入脾经,盐制入肾经等。

四、炮制对药物毒性的影响

(4)炮制对毒性的影响:去毒常用的炮制方法有净制、水泡漂、水飞、加热、加辅料处理、去油制霜等。具有毒性的中药经炮制均可降低毒性。

问;去毒的途径

1.降低或消除毒性成分干漆,巴豆

2.使毒性成分结构发生变化川乌,草乌,马钱子

3辅料去毒天南星,半夏4.去油制霜巴豆,可单独,也可连用

注意,去毒与存效并重

第四章中药炮制的目的及对药物的影响

第一节中药炮制的目的(举例)

一.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川乌,草乌,附子,半夏,天南星,甘遂,大戟,马钱子,斑蝥

乌头中的乌头碱类生物碱及其降解产物具有较强的强心、解热、镇痛、镇静等作用,炮制后既可保证其临床疗效,又可明显降低毒性

二.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味

甘草经炮制后,其药性由凉转温,功能由清泻转为温补,改变了原有的药性生地黄,性寒,具清热,凉血,生津之功,制成熟地黄后其药性变温,能补血滋阴,养肝益肾

三.增强药物疗效

决明子,莱菔子,芥子,苏子,韭子,青葙子,凡药用子者俱要炒过,入药方得味出———逢子必炒槐米炒炭后鞣质含量增加,从而增加了止血作用胆汁之胆南星能增强南星的镇痉作用

四.改变或增强药物的作用倾向

酒制升提——大黄苦寒,为纯阴之品。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经酒制后能引药上行,先升而后降五.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

杏仁可以止咳平喘,故入肺经,可润肠通便,故入大肠经

柴胡,香附等醋制后有助于引药入肝经,治疗肝病

六.便于调剂和制剂

砂烫醋淬穿山甲,龟甲,鳖甲,蛤粉烫阿胶----使质地酥脆便于粉碎和制剂

七.洁净药物,并利于储藏保管

麻黄根茎分开黄连,苦杏仁,加热处理,能促进与苷共存的酶失活,防止疗效降低

八.矫味矫臭,利于服用

乳香没药生品气味浓烈,清炒或醋制后,除去挥发油,减少刺激性气味。

九.制备新药,扩大临床用药范围

十.改善中药性质,提高商品价值

第二节炮制对化学成分的影响(十大成分)

1 炮制对中药中生物碱类成分的影响生物碱是一类含氮的有机化合物,通常有似碱的性质。大多数生物碱在高温条件下不稳定,受热遭破坏或分解,游离的生物碱大部分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所以在其炮制过程中,多加醋使之成盐,而增加溶出度。对于含有水溶性生物碱的药材应注意在软化切片时,不能水浸泡时间过长。比如槟榔碱,易溶于水且能随水蒸气蒸发,长时间的水浸润使槟榔碱流失,干燥过程也可导致含量略有下降。而将原药材直接打碎成颗粒饮片,更能使槟榔碱完全保留。此外温度对生物碱的成分和含量也有很大的影响。

2 炮制对中药中苷类成分的影响苷类是一类由糖和非糖部分组成的化合物。苷类成分在植物的根、皮、花、果实等类药材中含量较高。在炮制过程中,应根据含苷类药材的性质区别对待。苷类成分一般能溶于水和酒精中,因多溶于水,故水制苷类生药时应尽量少泡多润,以免溶解于水或发生水解而受损失;苷易溶于酒,所以炮制的辅料多用酒,增加溶解度,从而提高疗效。目前,对苷类药材的炮制通常基于两个原因。①杀酶保苷,保持药效。在含苷类药材的细胞中,含有可水解这种苷类成分的酶, 若长期存放,或加工方法不当,在适宜的条件下,酶便可分解其所含的苷类成分,从而使有效成分减少,甚至破坏影响药材质量。所以含苷药材常用炒、烘、蒸、煮的方法炮制,破坏或抑制酶的活性,达到炮制的目的。例如苦杏仁有效成分为苦杏仁苷,同时存在杏仁酶,在入汤剂煎煮过程中,温度适宜酶的活动时,苦杏仁苷迅速被酶解成氢氰酸而挥发损失掉。因此苦杏仁多用烊法或炒法炮制。②水解后产生新的成分增加或改变疗效,降低毒性。

3 炮制对中药中挥发油类成分的影响挥发油是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物,在常温下能发挥,并易随水蒸气蒸馏,所以叫挥发油,或称精油。早在《雷公炮炙论》中就提到不可用火处理,如对茵陈蒿等注明“勿令犯火”,因为药物遇热后,可使药物中挥发油减少。据报道,药物炒炭后挥发油减少80%,炒焦后减少40%,煨或土炒减少20%,醋制、油制、盐制、蜜炙、米泔水制及麸炒损失10%~15%。芳香类药材不宜炒制。如木香、藿香、防风、白芷、川芎等。而药材干燥时不宜超过50℃。含挥发油成分药物的炮制是根据改变药性或减低毒性的需要而进行的。由于挥发油中成分复杂,且多不稳定,所以在炮制时应注意药物中成分的变化而改变疗效。

4 炮制对中药中多糖类成分的影响多糖是中药中普遍存在的一类化学成分,具有抗病毒、抗辐射、抗肿瘤、延缓衰老以及提高免疫功能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多糖已失去糖的性质,多不溶于水。其中药炮制方法亦多种多样,一般可对多糖含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中药疗效,其中酒制法多能将多糖含量提高。用硫酸-苯酚法测定黄芪及其酒制、盐制、米制、盐麸制、炒制炮制品中多糖含量炮制品均高于生黄芪,其中以酒制黄芪为最高。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车前子及其炮制品中多糖含量,并用凝胶色谱法分析,结果多糖含量均降低,多糖结构均改变,清炒及盐炙能使车前子中多糖发生降解,从而影响其多糖含量。对柴胡不同炮制品中多糖以苯酚-硫酸法测定其含量结果生柴胡中含量最高,醋炙柴胡降低了多糖含量。

5 炮制对中药中鞣质类成分的影响

鞣质又称单宁或鞣酸,是一类复杂的酚类化合物。鞣质耐高温,经高温处理,一般变化较小。但是有一些药材经高温处理会导致鞣质含量降低。用络合法考察生狗脊、砂烫品、单蒸品、酒炙品、盐炙品炮制前后鞣质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炮制后鞣质含量降低,若以鞣质为有效成分时,用生品为宜。对生地榆、地榆炭及不同温度、时间烘炙的地榆中鞣质含量比较表明,随着温度升高鞣质含量降低。又如金樱子生品较其他炮制品水煎液中鞣质含量高,清炒品随温度升高鞣质含量有下降趋势,蜜制品和盐制品水煎液中鞣质含量则明显降低[18]。

6 炮制对中药中蛋白质、氨基酸类成分的影响

蛋白质、氨基酸多数可溶于水,炮制时遇热不稳定。例如传统的水蛭烫制不利于水、醇溶性成分的溶出,并使蛋白质变性。经滑石粉烫制后水蛭中17种氨基酸及总氨基酸含量亦均明显下降。滑石粉烫制水蛭,温度达200℃以上,如此剧烈的炮制条件,对该药材的化学成分组成造成了较大影响。对于有毒性的中药可通过加热使蛋白变性降低毒性。苍耳子为治鼻渊要药,但苍耳子中所含的有毒物质苍耳子苷存在脂肪蛋白中,苍耳子中毒可引起严重肝肾病变,甚至导致死亡。因此用中文火炒至焦黄时,苍耳子苷凝固在细胞中不容易煎出,可达到去毒的目的。

7 炮制对中药中有机酸类成分的影响有机酸广泛存在于植物的酸味果实中。低分子的有机酸大多能溶于水,而降低含量,因此水制时应尽量少泡多润,防止有机酸流失。升麻中有机酸含量炮制前后变化很大,软化切片时长时间浸泡是使其降低的主要原因。因此以喷淋浸润处理。有的有机酸往往因加热而被破坏。酸性降低,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川芎经酒炙、麸炒、炒黄、炒焦,其中的阿魏酸含量随着炮制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也逐渐降低,且以炒焦品降低最为明显。

8 炮制对中药中无机成分及微量元素的影响

在矿物和贝壳类药物中大量存在着无机成分,在植物药物中也有一些无机盐类,如钾、钙、镁、碘等,它们或与有机物质结合存在,或成为特殊形状的结晶。炮制对含无机成分的药物也有影响。如夏枯草中含有大量钾盐,若经长时间的水处理,会大大降低其利尿作用,故在处理夏枯草时不宜长时间浸洗。如矿石类药物经过煅烧后失去部分结晶水,成为无水化合物,不仅使药物易于粉碎,而且使药物进一步纯净,起到一定的医疗作用,如明矾为含水硫酸铝钾的复盐,在200℃失去结晶水,煅后凝固蛋白,增强吸水,干燥收敛防腐及抑制作用。。同时炮制可以减少有害元素含量。通过对马钱子炮制前后水煎液中33种元素的测定分析,炮制后元素含量增加的有24种,含量减少的有9种,且大多为有害元素,如汞元素炮制前是炮制后200倍,而炮制后锌、锰、铁、钙、磷均高于炮制前1倍以上。这些有益元素的增加和有害元素的减少及元素内部构成比的改变,为马钱子炮制后毒性的降低及增加通络止痛、消肿散结的作用提供了一定依据[28]

第五章中药炮制的分类及辅料

一.辅料的概念:指中药炮制过程中,除主药之外所加入的具有辅助作用的附加物料,它对主药可起协调作用,或增强疗效,或降低毒性,或减轻副作用,或影响主药的理化性质.

分液体辅料和固体辅料.液体辅料:酒,米醋,蜂蜜,食盐水,生姜汁,甘草汁,黑豆汁,胆汁,麻油,米泔水固体辅料:稻米,麦皮,白矾,豆腐,灶心土,蛤粉,滑石粉,河砂,朱砂.

第七章中药饮片厂的设计及生产管理

第一节中药饮片生产工艺程序

1.原料药材选择

2.净制

3.软化4切制5.炮制6干燥7灭菌8包装9成品检查10装箱、外包装

第二节中药饮片厂的设计

一、中药饮片厂建设的基本要求

1.自然条件好

2.有发展的余地

3.便于合理安排

4.条件便利应避开地震多发区、洪涝区、矿石区、机场、电台区名胜

二、厂房车间技术力量设计

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应建立与质量保证体系相适应的组织机构。除了合理的机构设置以外,各级各类人员的设置和设计也应符合饮片生产要求。一般来说,1.主管生产和质量的企业负责人,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并具有中药专业知识2生产和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应具有中炮制医药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并具有三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3从事药材炮制操作人员应具有中药炮制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4.从事毒性药材等特殊特殊要求的生产工作人员,应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5.从事质量检验的人应具有检验知识,掌握相关质量标准和实际操作技能,并具有经验鉴别能力。6从事仓库保管、养护人员应掌握中药材、中药饮片储存养护知识和技能

第三节中药饮片工业的管理(内容)

一.目标管理是根据上级要求及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定时期的总目标,并分级落实到部门和人员,确定各部门及个人目标,以及实现目标而展开的一系列组织,激励和控制等活动的科学管理办法

二.人才管理即对技术人员培训、科技人员的合理使用、职工素质等方面的管理

三.工艺管理即对生产工艺流程的管理,完善改进不合理的工艺采用合理的、先进的、机械化程度高的工艺

四.质量管理即对确定和实现质量要求所必须的全部职能和活动的管理

五.设备管理即对机械设备的选购使用、维修保养、更新改造等方面的管理

第四节中药饮片工业的改革方向

一.饮片生产现代化

1.炮制工艺规范化

2.炮制机械设备自动化和生产连续化

3.包装计量规格化和自动化

4生产管理信息化

二.饮片质量标准化和检测现代化

三.生产经营规模化

四.药材来源基地化

第八章中药炮制研究

第一节概述

一、中药炮制研究的意义

1.搞清炮制历史沿革,正确的运用现代化学知识和手段进行实验设计的研究

2.搞清炮制的作用原理,指导和促进炮制方法的改进,使得炮制工艺规范化

3.制定科学可行的质量标准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第二节中药炮制研究的内容

(一)1、传统经验与历史文献的研究2、炮制理论与炮制原理的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包括中药制药理论、中药生熟理论、辅料作用理论、药性变化理论。中药炮制原理的研究就是探讨中药炮制减毒、增效、缓性或产生新药效理论的机理,这就是炮制研究的核心。只有了解中药炮制前后理化性质和药理作用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临床意义。3、炮制方法与工艺研究4、饮片质量保准研究5、辅料质量标准的研究6、中药加工炮制设备的研究

7、中药相关产品的研究

(二)中药配方颗粒的研究

中药配方颗粒:指单味中药饮片经水提取液浓缩而制成的颗粒。其目的不是替代中药饮片,而是适应市场需求对饮片的补充。因其不能单独使用,只供中医临床配置处方用,所以加上“配方”两字

优点:它保证了原中药饮片的全部特征,能够满足医师进行辩证论治,随证加减,药性强、药效高、同时又具有不需要煎煮、直接冲服、服用量少、作用迅速、成份完全、疗效确切、安全卫生、携带保存方便、易于调制和适合工业化生产等许多优点。近年来中药配方颗粒在美国、欧洲、澳大利亚、韩国、日本、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发展极快。韩国、日本、台湾、香港除满足本地区外还大量出口。我国的中药现代化发展严重滞后,中药配方颗粒推广极慢。其有效成分、性味、归经、主治、功效和传统中药饮片完全一致,保持了传统中药饮片的全部特征,既能保证中医传统的君、臣、佐、使和辩证施治、灵活加减的特点,优于中成药,又免去了病人传统煎煮的麻烦,同时还可灵活地单味颗粒冲服,卫生有效。

2.中药超微粉的研究

中药超微粉系指采用超微粉体技术将中药饮片粉碎成一定粒径的粉体。

超微细粉继承了中药散剂、煮散、袋泡剂的优点,保留了中药或复方的全部组成及其药效学物质基础。

第三节中药炮制研究的方法

一.课题选择

1.选择原则选择科研课题,即确定科研的主攻方向和具体目标,是科研的起点和关键。

必须坚持实用性、可行性、科学性、创新性、效益性的选题原则

2.选题途径

从当前炮制研究存在的问题选题从中药已知的特种成分入手选题从中药药效或毒副作用入手选题从中药配伍理论和技术展开联想从历代医药典籍中寻找课题将其他学科理论和技术引进炮制学。

第九章净选加工

一、概述

净选:是中药炮制第一道工序,是药材制成饮片或制剂前的基础工作,几乎每种药材在使用前均需进行净制。净制是在切制、炮炙或调制、制剂前,选取规定的药用部分,除去非药用部位、杂质及霉变品,虫蛀品,灰屑等,使其达到药用纯度标准的方法。

净选加工的目的:1、分离药用部位,如麻黄去皮等,2、进行分档便于在水处理和加热过程中分别处理,使其均匀一致。3、除去非药用部位,使调配室剂量准确或减少服用时的副作用,4、除去泥沙杂质及虫蛀霉变品。

二、清除杂质

方法:挑选,筛选,风选,水选水选的方法:洗净,淘洗,浸漂

水选的注意事项:应严格掌握时间,对其有效成分易溶于水类药材者,一般采用“抢水洗”(快速洗涤药材,缩短药材与水的接触时间)法,以免损失药效,并及时注意干燥,防治霉变,降低疗效。传统净制方法: 摘揉擦刷剪切挖剥等。

三、分离和清除非药用部位

去毛:有的药物表面或内部,常着生很多毛绒,服后能刺激咽喉引起的咳嗽或其他有害作用,故须除去,消除副作用,所去之毛包括药材表面的细绒毛,鳞片,以及根类药材的须根。制作:一般采用刷除,砂烫,筛选,风选,挑拣等,根据不同的药物,分别采用下列方法:烫去毛---根茎类,果实类刷去毛---叶类药材撞去毛---根茎类挖去毛---果实种子类

第十章饮片切制

饮片切制:将净选的药物进行软化,再切成一定规格的片,丝、块、段等炮制工艺。

饮片切制的目的:1、便于有效成分煎出 2、利于炮炙 3、利于调配和制剂 4、便于鉴别 5、利于贮存。

一、切制前的水处理 1、目的:使药材吸收一定量的水分,使药物质地由硬变软,便于切制,同时除去泥沙杂质,使药物洁净,并能缓和药性,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2、适宜趁鲜切制的药材:富含水分的草类,质地坚硬的块根、块茎,果实种子类药材。3、常用水处理方法:淋法(喷淋法)适用于气味芳香,质地疏松的全草类、叶类、果皮累和有效成分容易随水流失的药材如薄荷,佩兰,香薷,枇杷叶等。淘洗法适用于质地松软,水分易渗入及有效成分易溶于水的药材,如五加皮,瓜蒌皮,白鲜皮,合欢皮等。

泡法适用于质地坚硬,水分较难渗入的药材,如天花粉,木香,乌药等。漂法适用于毒性药材,用盐腌制过的药物及具有腥臭异常气味的药材,如川乌,草乌,天南星,半夏,附子等。

润法适用于质地较坚硬的药材。优点:有效成分损失少,饮片颜色鲜艳,水分均匀,饮片平坦整齐,润后很少出现炸心,翘片,掉边,碎片等,既保证质量,又可以减少有效成分损耗,有“七分润工,三分切工”之说。

伏润(闷润):经过水洗、泡或以其他辅料处理的药材,用缸等在基本密闭的条件下闷润,使药材内外软硬一致,利于切制,如郁金,白术,川芎等。

二、药材软化程度检查方法:1、弯曲法 2、指掐法 3、穿刺法 4、手捏法。

饮片类型规格有: 1、极薄片 2、薄片 3、厚片 4、斜片 5、直片 6、丝(包括细丝和宽丝)7、段 8、块。

三、饮片的干燥自然干燥类型及适用范围:黏性类适用于粉质类油质类芳香类

色泽类

五、不良因素对饮片的影响药材处理不当出现以下现象: 1、败片 2、翘片 3、变色和走味 4、油片(走油)5、发霉。

第十一章炒法

炒法的注意事项: 1、充分干燥,避免僵子,炒哑2、大小分档,避免受热不均匀 3、选择适当的火力4、搅拌均匀,出锅迅速 5、锅要预热

用火的程度主要有文火,中火,武火,文武火。文火即小火,武火即大火或强火,文武火即先文火,后武火,或文火,武火交替使用。介于文火和武火之间的即为中火。

清炒法的目的:增强疗效,如炒王不留行,紫苏子,牛蒡子等,焦麦芽,焦山楂等;降低毒副作用,如莱菔子,瓜蒌仁等;缓和药性,如葶苈子,牵牛子等;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如地榆,大蓟,牡丹皮等;保证疗效,利于贮存如槐米,苦杏仁等

注意事项:1、药物必须大小分档,选择适当火力 2、搅拌均匀,出锅迅速 3、炒前锅要预热 4、充分干燥 5、利于调和制剂。

炒黄:将净制或切制过的药物,置炒制容器中,用文火或中火加热,并不断翻动或转动,使药物表面呈黄色或颜色嘉盛,或发泡鼓起,或爆裂,并逸出固有香气的方法。

炒响:牵牛子决明子炒出汗:侧柏叶炒香:酸枣仁白芥子

炒爆花:王不留行炒去刺:苍耳子炒变色:冬瓜子

二、加辅料炒法

麸炒目的:1、增强疗效,如山药,白术等 2、缓和药性如枳实,苍术等,3、矫臭矫味如僵蚕等加辅料炒得操作方法:1、砂、土、滑石粉、蛤粉炒:辅料炒至灵活或滑利状投药 2、麸、米炒:辅料炒至冒烟投药。

麸炒: 注意火力适当一般用中火,并要求火力均匀,锅要预热,课先取少量麦麸投锅预试,以“麸下烟起”为度。

米炒的目的:1、增强药物的健脾止泻的作用,如党参 2、降低药物的毒性,如红娘子,斑蝥 3、矫正不良气味如昆虫类药物。

米炒操作方法:1、米拌炒法:先将锅烧热,加入定量的米,用中火炒至冒烟时,投入药物,拌炒至一定的程度,取出,筛去米,放晾。

第十二章炙法

一、米上炒法: 先将锅烧热,撒上浸湿的米,使其平贴锅上,用中火加热炒至冒烟时投入药物,轻轻翻动米上的药物,至所需程度取出,筛去米,放晾酒炙法

1、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定量黄酒拌炒的方法称为酒炙法。酒炙主要目的:

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如大黄、黄连、黄柏等。增强活血通络作用如当归、川芎、桑枝。矫臭去腥如乌梢蛇、蕲蛇、紫河车等。操作方法:先拌酒后炒药先炒药后加酒酒炙法的操作方法一般多采用第一种,因第二种不易使酒渗入药物内部,加热翻炒时,酒易迅速挥发,故少用。除另有规定一般用黄酒。黄酒用量:一般为每100kg药物,用黄酒10--20kg。

二、醋炙法

1、将净选或切制的药物,加入定量米醋拌炒至规定程度的方法称为醋炙法。主要目的:

降低毒性,缓和药性如甘遂、京大戟、芜花、商陆等。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作用如乳香、没要、三棱、莪术等。矫臭矫味如乳香、没要、五灵脂等。

2、操作方法:先拌醋后炒药;先炒药后喷醋

3、注意事项:醋炙前药物应大小分档。若醋的用量较少,不宜与药物拌匀,可加适量水稀释后,再与药物拌匀。一般用文火炒制,勤加翻动,使之受热均匀,炒至规定的程度。树脂类、动物粪便类药物必须用先炒药后喷醋的方法;且出锅要快,防熔化粘锅,摊晒时宜勤翻动,以免相互黏结成团块。

三、盐炙法

1、将净选或切制的药物,加入定量食盐水溶液拌炒的方法称为盐炙法。

2 主要目的:引药下行,增强疗效如杜仲、小茴香、车前子、益智仁、知母、黄柏等。缓和药物辛燥之性如补骨脂、益智仁等。增强滋阴降火作用如知母、黄柏等。

3操作方法:先拌盐水后炒;先炒药后加盐水

四、姜炙法:

1、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定量姜汁拌炒的方法,称为姜炙法。

2目的;制其寒性,增强和胃止呕的作用,如黄连,竹茹缓和副作用,增强疗效,如厚朴等

3操作方法:生姜的用量一般为每100千克药物,用生姜10kg,若无生姜,可用干姜煎汁,用量为生姜的三分之一。

五蜜炙法将净选或切制的药物,加入定量熟蜜拌炒的方法称蜜炙法。1、熟蜜的含水量控制在10%--13%为宜。2、、目的: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增强补脾益气的作用缓和药性矫味和消除副作用 3、操作方法:先拌蜜后炒药先炒药后拌蜜通常为每100kg药物,用熟蜜25kg

六、油炙法所用辅料包括植物油和动物脂两类。

注意事项:1、一定要控制好温度和时间,否则,易将药物炸焦,致使药效降低或者丧失药效,2、油脂涂酥药物时,需要反复操作直至酥脆为度。

第十三章煅法

(一)明煅法的注意事项1、“存性”,防止灰化,特别是植物药;以免煅制时生熟不均2、将药物大小分挡;

3、根据药物颗粒的大小,确定加热时间和温度;

4、煅制品的使用多捣细或研成细粉;

5、矿物类药物需炮制质脆,

(二)白帆的炮制注意事项:1、煅锅不应是铁锅(成生红色的三氧化二铁)等金属容器传统上用砂锅,防止腐蚀;2、应一次煅透,中途不可停火,以免夹生;3、不要搅拌,搅拌会令药物的表面温度下降,结晶水不易除去内热不断容积,传热性能降低,局部温度过高,而使枯矾呈黄色;4、煅锅不应加盖,以免影响水分蒸发;5、炮制时易放出有腐蚀性气体,因此要注意操作者的劳动保护,保持良好的通风

(三)火候判断方法1、湿纸或大米(白纸或大米呈深黄色);2看烟色,白烟→黄烟→青烟→无烟;3、滴水(四)扣煅法法——煅炭的㈠主要目的1、改变药物性能,成生或增强止血作用,如血余炭等;2、降低毒性,如干漆等㈡操作方法:锅+锅盖→盐泥封严,扣锅上圧重物→用武火加热至一定程度→降低火力→离火→取出药物煅法分为明煅法,煅淬法,扣锅煅法。

(五)煅炭的主要目的: 1、改变药物性能,产生和增强止血的作用,如血余炭等,2、降低毒性,如干漆等、

第十四章蒸煮燀法

1、圆汽:药物在煮制过程中,由于火力较大,使水分大量蒸发,而在蒸器周围出现大量蒸汽的现象

2、上水:药物在蒸制过程中,由于连续加热,蒸制手机过长或处理不当,使药物吸水过多,难以干燥的现象炙法

2、蒸制的目的:改变药物性能,扩大用药范围如何首乌,地黄等。增强疗效如肉苁蓉等。缓和药性如大黄,女贞子等。减少副作用如大黄,黄精等。保存药效,利于储存,如黄芩,桑螵蛸等。

3、操作方法清蒸加辅料蒸法炖法

4、注意事项:需用液体辅料拌蒸的药物应待辅料药物被吸收尽后再蒸制。蒸制时一般先用武火加热,待圆汽后改为文火,保持锅内有足够的蒸汽即可,但在非密闭器中酒蒸时,从开始到结束要一直用文火蒸制,防止酒很快挥发,达不到酒蒸的目的。蒸制时需要注意火候,若时间太短则达不到蒸制目的,若蒸的太久,则影响药效,有的药物可能上水,致使水分过大,难于干燥。须长时间蒸制的药物,应不断加开水,以免蒸汽中断,特别注意不要将水蒸气煮干,影响药物质量,须日夜连续蒸制者应有专人值班,保证安全。加辅料蒸制完毕后,若容器中有剩余的液体辅料,应拌入药物后再进行干燥。

二、煮制的目的: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如川乌,附子等。清洁药物,如珍珠等。

三、燀法

目的:1、在保存有效成分的前提小,除去非药用部分,如苦杏仁等,2、分离不同药用部位,如白扁豆等。

操作方法:先将多量清水加热至沸腾,再把药物连同具孔盛器,一起投入沸水中,稍微翻烫片刻,约5--10分钟,加热烫至种皮由皱缩到膨胀,种皮易于挤脱时,立即取出,浸漂于冷水中,捞起,搓开种皮,种仁,晒干,簸去或筛去种皮。

第十五章复制法 1、定义:将净选后的药物加入一种或数种辅料,按规定操作程序,反复炮制的方法2、目的: 降低或消除药物毒性或刺激性,如半夏等。改变药性,如天南星等增强疗效,如白附子等。矫臭矫味,如紫河车等。

操作方法: 复制法没有统一的方法,具体方法和辅料的选择可视药物而定,一般将净选后的药物置于一定的容器中,加入一种或数种辅料,按工艺程序,或浸,泡,漂,或蒸,煮,或数法共用,反复炮制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

注意事项: 1、时间可以选择在春,秋季。2、地点应选择在阴凉处,避免暴晒,以免腐烂并可加入适量明矾防腐, 3、如果要加热处理,火力要均匀,水量要多,以免糊汤。

第十六章发酵,发芽法

一、发酵

目的:1、改变原有性能,产生新的治疗作用,扩大用药品种,如六神曲,建神曲,淡豆鼓等。2、增强疗效,如半夏曲。

操作方法:根据不同的品种,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加工处理后,再置温度,湿度适宜的环境中进行发酵,常用方法: 药料与面粉混合发酵,直接用药料进行发酵。用前法炮制如六神曲,建神曲,半夏曲,沉

香曲等,后者如淡豆鼓,百药煎等。

发酵过程主要是微生物新城代谢的过程,因此,此过程要保证其生长繁殖条件:菌种:主要利用空气中微生物自然发酵,但有时会因菌种不纯,影响发酵的质量;培养基:主要为水,含碳物质,无机盐类等,如六神曲中面粉为菌种提供了碳源,赤小豆为菌种提供了氮源;温度:一般最佳温度30--37℃,温度太高则菌种老化,死亡,不能发酵,温度太低,虽能保存菌种,但繁殖太慢,不利于发酵,甚至不能发酵;湿度:一般发酵相对湿度控制在70%—80%,湿度太大,则药物发黏,且易生虫腐烂,造成药物发暗,过分干燥,则药物易散不能成形,经验一“握之成团,指间可见水迹,放下轻击则碎”为宜。PH值4—7.6,在有充足的氧或二氧化碳条件下进行。

注意事项:1、原料在发酵前应进行杀菌,杀虫处理,以免杂菌污染,影响发酵质量,2、发酵过程须一次完成,不中断,不停顿,3、温度和湿度对发酵的速度影响很大,湿度过低或过分干燥,发酵速度慢甚至不能发酵,而温度过高则能杀死霉菌,不能发酵。

二、发芽法

目的:通过发芽,淀粉被分解成糊精,葡萄糖及果糖,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并产生各种消化酶,维生素,使其具有新的功效,扩大用药品种。

操作方法:选择新鲜,粒大,饱满,无病虫害,色泽新鲜的种子或果实,用清水浸适度,捞出,置于能透风漏气的容器中,或已垫好竹席的地面上,用湿物盖严,每日喷淋清水2-3次,保持湿润,约经2-3天即可萌发幼芽,待幼芽长出0.2-1cm左右时,取出干燥。

水飞法:某些不溶于水的矿物药,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将不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类药物经反复研磨,而分离制备极细腻粉末的方法。

巴豆——巴豆味辛,性热,有大毒。具有峻下积滞,逐水消肿,豁痰利咽,蚀疮的功能。生品仅供外用蚀疮。去油制霜后,降低毒性,缓和其泻下作用。巴豆脂肪油具有强烈的泻下作用和刺激作用(0.01-0.05及起作用)紫河车——用新鲜的紫河李,除膜及脐带,反复洗漂至去尽血液。加适量花椒、黄酒蒸或置沸水中略煮后,干燥,砸成小块或研成细粉酒炒紫河车——取净紫河车块,用酒拌匀,待酒吸尽后,用文火炒至酥脆为度。用时研磨。可使蛋白质凝固,达到去污脱脂胆南星----每100千克制天南星细粉,用牛(或猪羊胆)胆汁400千克(胆膏粉40)即100:400 半夏:清半夏,半夏:白矾=100:20 姜半夏,半夏:生姜:白矾=100,25,12.5 法半夏,半夏:甘草:生石灰=100,15,10

清半夏:长于化痰,以燥湿化痰为主,用于湿痰咳嗽,痰热内结,风痰吐逆,痰涎凝聚,咯吐不出

姜半夏:温中化痰、降逆止呕,用于痰饮呕吐,胃脘痞满

法半夏:祛寒痰、调和脾胃,用于痰多咳嗽,痰饮眩悸川乌炮制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毒性。炮制原理:双酯型生物碱性质不稳定,遇水,加热易被水解或分解得到苯甲酰单酯型生物碱(苯甲酰乌头胺)。其毒性为双酯型乌头碱的1/200-1/500.再进行水解,得到亲水性氨基醇类乌头原碱(乌头胺)其毒性更低黄芩主含黄酮类成分如黄芩苷、汉黄芩苷是其主要有效成分。两者在黄芩酶的作用下水解得到黄芩素和汉黄芩素。而其有不稳定,易被氧化成醌类物质而变绿,使疗效降低故用冷水浸,酶活性最强。蒸煮可破坏酶的活性何首乌--蒸法。生首乌苦泄性平兼发散,具有解毒消肿,润肠通便,截疟的功能。经黑豆汁伴蒸后,味转甘厚而性转温,增强了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的作用。石决明--石决明味咸,性寒。具有平肝潜阳,清肝明目的功能煅石决--明咸寒之性降低,平肝潜阳的功效缓和,增强了固涩收敛,明目的作用白矾内服过量能刺激胃粘膜而引起反射性呕吐。苦矾消除了引吐作用,增强了止血止泻作用。外用能和蛋白质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物质而沉淀,减少疮面的浸出物而起生津保护作用。白矾--解毒,祛痰,防腐石灰--解毒,使半夏质地疏松,防腐生姜--解毒,助祛痰,止呕作用甘草--解毒,助祛痰,止咳作用葶苈子炮制作用:1、具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能,生品力速而较猛,降泄肺气的作用较强,长于利水消肿,宜于实证。2、炒后药性缓和,免伤肺气,可用于实中挟虚的患者,多用于咳嗽喘逆,腹水胀满。决明子炮制作用:具有清热明目,润肠通便的功能。生品长于清肝热,润肠燥。用于目赤肿痛,大便秘结。炒后能缓和寒泻之性,有平肝养肾的功效,用于头疼,头晕,青盲内障。蒲黄跑制作用:具有行血化瘀,利尿通淋的功效,用于瘀血阻滞的心腹疼痛,痛经,产后瘀痛,跌打损伤,血淋涩痛。蒲黄炭止血作用增强,常用于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

苍术炮制方法:麸炒苍术:每100kg苍术片,用麦麸10kg.

山药炮制作用:具有补脾益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功能,山药以补肾生精,益肺阴为主,用于肾虚遗精,尿频,肺虚咳喘,阴虚消渴。土炒山药以补脾止泻为主,用于脾虚久泻,或大便泄泻。麸山药以补脾健肺为主,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延胡索炮制作用: 具有活血,利气,止痛的功能,用于胸肋,脘腹疼痛,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跌打肿痛等,生品止痛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效果欠佳。醋延胡索行气止痛作用增强,广泛用于身体各部分的多种疼痛症候,酒延胡索以活血,祛瘀,止痛为主。

车前子炮制作用: 具有清热利尿1.生品半夏:化痰止咳、消肿散结,用于疮疡肿毒,痰湿咳嗽

天南星生品:有毒,祛风止痉,多用于破伤风

制南星:毒性降低,燥湿化痰作用增强,多用于顽痰咳嗽

胆南星:毒性降低,药性由温转凉,味由辛转苦,功能由温化寒痰转化为清热化痰,以清热化痰、熄风定惊力强,多用于痰热咳喘,急惊风,癫痫等症

续断生品补肝肾、强筋骨为主。用于腰膝酸软,关节痹痛。酒炙后,能增强通血脉、续筋骨、止崩漏作用,多用于崩漏经多,胎漏下血,跌打损伤,乳痈肿痛。盐炙后引药下行,能增强补肝肾、强腰膝的作用。用于腰背酸痛,足膝软弱

常山:有常山、炒常山、酒常山。常山性味苦、辛,寒;有毒。归肺、肝、心经。生用上行,有较强的涌吐痰饮作用,多用于胸膈痰饮积聚。炒黄或酒炙后可减轻恶心呕吐的副作用,毒性降低,既可单用浸酒或酒煎服以治疟疾,也可配伍以祛痰截疟。厚朴炮制作用:厚朴生晶辛味峻烈,对咽喉有刺激性,故一般内服都不生用。姜炙后可消除对咽喉的刺激性,并可增强宽中和胃的功效。多用于湿阻气滞,脘腹胀满或呕吐泻痢,积滞便秘,痰饮喘咳,梅核气。

香附生香附:具有行气解郁、调经止痛的功能。醋香附:专人肝经,增强疏肝止痛作用,并能消积化滞。酒香附:能通经脉,散结滞,多用于治疔寒疝腹痛。四制香附:以行气解郁、调经散结为主,多用于治疗胁痛、痛经、月经不调等证。香附炭:性味苦涩,多用于治疗妇女崩漏不止等证。麻黄有四个常用炮制品:①麻黄生品:发汗解表和利水消肿力强。多用于风寒表实证,风水浮肿,风湿痹痛,阴疽,痰核。②蜜麻黄:性温偏润,辛散发汗作用缓和,以宣肺平喘力胜。多用于表证较轻,而肺气壅闭,咳嗽气喘较重的患者。如用于咳嗽较甚,痰多胸满;或用于痰喘不得卧,痰多清稀。③麻黄绒:作用缓和,适于老人、幼儿及虚人风寒感冒。用法与麻黄相似。④蜜麻黄绒;作用更缓和,适于表证已解而喘咳未愈的老人、幼儿及体虚患者。用法与蜜炙麻黄相似。【炮制方法】去杂质,用温水略泡片刻,捞入筐内,上盖湿布,次日取出,先将根选出,后切成3分长横片、晒干。制麻黄绒:取切好麻黄,放研槽内,用手轻轻研成绒状取出,筛去灰尘,备用。炙麻黄:每斤药片用蜂蜜2~3两,倒入锅内炼开,再投入药片拌炒,至金黄色摊冷,以疏散不粘手为佳。

甘草生品味甘偏凉,长于泻火解毒,化痰止咳。蜜炙甘草甘温,以补脾和胃、益气复脉力胜,性味由凉转温,功能由清变补,这是较典型的“生凉熟温”、“生熟异治”的例子。故生甘草主要用于痰热咳嗽,咽喉肿痛,痈疽疮毒。而炙甘草则用于脾胃虚弱,心气不足,脘腹疼痛,筋脉挛急,脉结代等症。

六神曲[炮制方法]

1、神曲杏仁、赤小豆各4kg,碾成粉末,面粉100kg混匀,加入鲜青蒿、辣蓼、苍耳草各7kg的煎汁,制成软才,压成扁平方块,用鲜苘麻叶包严,放入箱内,上面覆盖鲜青蒿,30~37℃,4~6天发酵,待药面生出黄白霉衣时取出,除去苘麻叶,切成2.5cm的小块。

2、炒神曲麦麸炒或清炒

2、焦神曲文火炒至表面焦褐色,内部微黄色,有焦香气时。

[炮制作用]

生六神曲健脾开胃,并有发散作用。多用于治疗感冒食滞。

麸炒后以醒脾和胃为主;多用于脾困纳呆,饮食积滞,肠鸣泄泻等。

炒焦后消食化积力强,以治食积泄泻。

山楂炮制方法(1)炒山楂取净山楂,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色变深时,取出,放凉(2)焦山楂取净山楂,置锅内用武火炒至表面焦褐色,内部黄褐色,取出,放凉(3)山楂炭取净山楂,置锅内用武火炒至外表焦黑色,但须存性,喷淋清水,取出,晒干

大黄生大黄:即原生药材的饮片。主要功能为攻积导滞、泻下通便,用于胃肠实热积滞,大便秘结。

熟大黄:生大黄用黄酒拌匀,置容器内密闭,隔水炖后至内外呈黑褐色时取出,干燥制成。熟大黄泻下作用缓和,却增强了活血化淤作用,尤其适合老人体虚并有淤血证者。

酒大黄:生大黄用黄酒喷淋拌匀,稍闷,用微火炒至色泽加深后放凉即可。酒能引药上行,因此酒大黄可清上焦实热,对吐血、鼻出血、头痛、目赤、咽痛、口疮、牙龈肿痛等疗效更加。

大黄炭:生大黄用武火炒至外表黑色后放凉就是大黄炭。大黄炭收敛和吸附作用增强,止血止泻,可用于大肠有积滞的便血,以及吐血、崩漏等病症。

马钱子的质量要求:生马钱子按干燥品计算,含士的宁因为1.20%~2.20%,马钱子碱不得少于0.80%;马钱子粉按干燥品计算含士的宁应为0.78%~0.82%,马钱子碱不得少于0.50%,水分部的过14%,

炮制研究:马钱子,主含生物碱,其中以士的宁和马钱子碱为多,还有伪番木鳖碱,伪马钱子碱,异番木鳖碱,异马钱子碱等16种生物碱和马钱子苷,士的宁和马钱子碱是马钱子中的有效成分和有毒成分。

鸡内金醋制的作用:鸡内金醋制质酥易碎,矫正了不良气味,有疏肝助脾的作用,用于脾胃虚弱,脘腹胀满

大题:

一、明煅法的注意事项1、“存性”,防止灰化,特别是植物药;以免煅制时生熟不均2、将药物大小分挡;3、根据药物颗粒的大小,确定加热时间和温度;4、煅制品的使用多捣细或研成细粉;5、矿物类药物需炮制质脆,

二、白帆的炮制注意事项:1、煅锅不应是铁锅(成生红色的三氧化二铁)等金属容器传统上用砂锅,防止腐蚀;2、应一次煅透,中途不可停火,以免夹生;3、不要搅拌,搅拌会令药物的表面温度下降,结晶水不易除去内热不断容积,传热性能降低,局部温度过高,而使枯矾呈黄色;4、煅锅不应加盖,以免影响水分蒸发;5、炮制时易放出有腐蚀性气体,因此要注意操作者的劳动保护,保持良好的通风

三、火候判断方法1、湿纸或大米(白纸或大米呈深黄色);2看烟色,白烟→黄烟→青烟→无烟;3、滴水

四、扣煅法法——煅炭的㈠主要目的1、改变药物性能,成生或增强止血作用,如血余炭等;2、降低毒性,如干漆等㈡操作方法:锅+锅盖→盐泥封严,扣锅上圧重物→用武火加热至一定程度→降低火力→离火→取

出药物

五、名解:1、圆汽:药物在煮制过程中,由于火力较大,使水分大量蒸发,而在蒸器周围出现大量蒸汽的现象2、上水:药物在蒸制过程中,由于连续加热,蒸制手机过长或处理不当,使药物吸水过多,难以干燥的现象3、净选加工中药材在切制、炮炙或调配、制剂前,均应选取规定的药用部位,除去非药用部位、杂质及霉变品、虫蛀品、灰屑等,使其达到药用的净度标准,称净选,4\饮片切制:将净选的药物进行软化,再切成一定规格的片,丝、块、段等炮制工艺。5、伏润(闷润):经过水洗、泡或以其他辅料处理的药材,用缸等在基本密闭的条件下闷润,使药材内外软硬一致,利于切制,如郁金,白术,川芎等。\

六、淘洗法1)定义:淘洗法是用清水洗涤或快速洗涤药物的方法。2)适用药物:适用于质地疏松,水分易于渗入及成分易溶失的药材,如五加皮、白鲜皮、南沙参、石斛、防风、龙胆等。3)操作方法:将药物投入清水中,经淘洗后或快速洗涤后及时取出,稍润即可切制。由于药材与水接触的时间短,故又称为“抢水洗”

七、净漂1)定义:漂法是将药材用多量水,经多次漂洗的软化方法。古代多用长流水漂洗。2)适用药物:①毒性药物;如乌头、附子、半夏、南星②含盐分多药物;如肉苁蓉、昆布、海藻、全蝎③有腥臭气味的药物:如紫河车、五谷虫、人中白等3、操作方法:将药物浸入多量的清水中,并每天换水2~3次,一直漂洗至规定的天数或规定程度。乌头、附子、南星等毒性药物以取个大体实者,切开放于舌上,以半分钟内不出现刺舌感为准;含盐分药物以无咸味为准;紫河车等以漂去瘀血、无腥臭气味为准。

八、清除杂质、水选、去毛的种类?

1、.挑选:指用手工挑拣的方法清除杂质,操作方法一般用挑选、颠簸、摘法等。⑴挑出非药用部位;⑵拣出用其他方法不宜除去的肉眼可见的杂质,如木屑、砂石、杂草、枝梗等⑶挑出霉烂虫蛀等变质的药材;

⑷大小分档。

2.筛选:根据药物与杂质的体积大小不同,选用不同规格的筛和罗,过筛清除杂等,如菊花、元胡、浙贝母等。筛选的对象:⑴与药物体积相差悬殊的杂质:泥土等;⑵药渣和残留的辅料:麦麸、河砂;⑶大小分档:果实种子、块茎块根。

3.风选利用药物与杂质的质量(轻重)不同,借助风力清除杂质及非用药部位。如细小种子类需除果柄、叶、梗、花梗、干瘪之物。

4.水选(洗漂)用水冲洗除去杂质或利用药物与杂质的比重不同,借助水的浮力清除杂质。

水选可分为洗净、淘洗、浸漂三种方法。其对象:⑴表面或内部附着的泥土、盐分,如大枣,海藻,昆布;

⑵比重不同的杂质或药用部位,如酸枣仁与核的分离,蝉蜕、蛇蜕质轻;

九、制霜法的分类及炮制目的:1、药物经过去油制成松散粉末,或析出细小结晶或升华、煎熬成粉渣的方法称制霜法。根据操作方法不同,可分为去油制霜——巴豆霜、千金子霜、柏子仁霜、瓜蒌子霜、大风子霜、木鳖子霜;渗出制霜——西瓜霜;升华制霜——信石;煎煮后成粉渣而成霜——鹿角霜。2、炮制目的:降低毒性,缓和药性(巴豆霜、千金子霜、大风子霜、木鳖子霜);消除副作用(柏子仁霜、瓜蒌子霜);洁净药物(砒霜);制造新药,增强疗效

十、水飞法相关内容:

1、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将不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类药物经反复研磨制备成极细腻粉末的方法,称水飞法。

2、水飞法适用于不溶于水的矿物药——朱砂、雄黄。

3、水飞目的:去除杂质,洁净药物;使药物质地细腻,便于内服和外用;防止药物在研磨过程中粉尘飞扬,污染环境;除去药物中可溶于水的毒性物质,如砷、汞等。

4、操作方法:将药物适当破碎,置乳钵中或其他容器中,加入适量清水,研磨成糊状,再加多量水搅拌,粗粒即下沉,立即倾出混悬液,下沉的粗粒再研磨,如此反复操作,至研细为止。最后将不能混悬的杂质弃去。将前后倾出的混悬液合并静置,待沉淀后,倾去上面的清水,将干燥沉淀物研磨成极细粉末

十一、提净法 1、某些矿物药,特别是一些可溶性无机盐类药物,经过溶解,过滤,除净杂质后,再行重结晶,以进一步纯制药品,这种方法称为提净法。2、适宜于芒硝、硇砂。3、提净目的:药物提净均可使其纯净。硇砂还可降低毒性。此外,芒硝提净可缓和药性,增强疗效。4、提净操作:根据不同品种而采取适当的方法。有的药物与辅料加水共煮,如芒硝。有的药物,加水溶化后,滤去杂质,再加醋,在容器上隔水加热,使液面析出结晶物,随析随捞取,至析尽为止,如硇砂。

十二、朱砂水飞的操作及目的:1、操作:取粗朱砂粉,用磁铁吸尽铁屑,置乳钵内,加适量清水,研磨成糊状,至手捻细腻无声时,加多量清水,使成红色混悬液,稍停,即倾出上层混悬液。下沉的粗粉如上法继续研磨,如此反复数次,除去杂质,合并混悬液,静置后分取沉淀,晾干,研散。2、目的:使药物达到纯净,极细,便于制剂及服用

十三、芒硝的炮制方法及加萝卜的作用:

1.制芒硝(1)取萝卜,洗净切片,置锅内加水煮透后,加入皮硝共煮,至全部溶化,取出,过滤或澄清后倾出上层液,放冷至芒硝析出,取出芒硝,干燥即得。每皮硝100kg,用萝卜10-20kg。(2)取原药加水煮溶,过滤,清除泥沙杂质等不溶物,再浓缩成浓液,注于瓦盆中,置冷处,使析出结晶,取出,晾干。

2、加萝卜作用:(1)使药物纯净,萝卜与芒硝共煮,可进一步吸附杂质,提高纯净度,使色泽更加洁白。(2)提高疗效。萝卜有消积化滞,降气宽中。之功,与芒硝共制后,可增强芒硝软坚润燥,消导下气通便作用。(3)缓和药性萝卜性味甘温与芒硝共煮可缓和芒硝的苦咸寒凉之性。(4)降低毒性萝卜能水解众多朴硝中重金属盐类,从而具有解毒作用。

十四、芒硝与风化硝的区别:1、芒硝为朴硝(将天然产品加热水溶解过滤,除去泥砂及不溶性杂质,将滤液静置,析出的结晶是芒硝的粗制品,称为朴硝,杂质较多,不宜内服)用萝卜煮制后所得的品种,煮制后可提高其纯净度,同时可缓和其咸寒之性,并借萝卜消积滞、化痰热、下气、宽中作用,而取其消导降气之功,以增强芒硝润燥软坚、消导、下气通便之功。具泻热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的功能。以消积散痈见长,多外用于乳痈。用于实热便秘,大便燥结,积滞腹痛,肠痈肿痛。芒硝主含含水硫酸钠

(Na2S04·10H20)。

3、风化硝为芒硝经风化,失去结晶水后的无水硫酸钠,其性缓和而不泄利,长于治上焦心肺痰热,牙龈肿痛,目赤,小儿惊热膈痰;而且可以外用于疮面、咽喉肿痛、口舌生疮。风化硝主含硫酸钠(Na2S04)。十五、雄黄与朱砂为何忌“火煅?”答:1、朱砂的主要成分为硫化汞(HgS),尚含有微量的杂质。杂质主要是游离汞和可溶性汞盐,后者毒性极大,为朱砂中的主要毒性成分,同时朱砂受热可使硫化汞氧化分解产生游离汞,而使其毒性增加;水飞可使朱砂中毒性成分汞的含量下降,亦可降低铅等重金属的含量。水飞时洗涤次数越多,可溶性汞盐的含量越少,而对HgS含量基本无影响。2、雄黄主含硫化砷(As2S2),As2S2毒性很小,但雄黄中夹杂有剧毒化合物As2O3,(俗称砒霜),临床用药需炮制以降低或除去As2O3.雄黄受热可使硫化砷氧化分解产生As2O3,而使其毒性增加;研究发现,雄黄在空气中受热,当温度上升到180℃以上,至220℃~250℃时,As2S2大量转化生成As2O3,毒性增加,故雄黄不能加热炮制,且水飞后宜低温干燥或晾干。现多用水飞法炮制,水飞法能降低雄黄中As2O3的含量

十六|各种方法的目的:

1、烘焙法目的:使药物充分干燥,便于粉碎和贮存。

2、煨法的目的是除去药物中部分挥发油及刺激性成分,从而降低副作用,或缓和药性,增强疗效。煨制的药物均可增强止泻作用。

3、水飞目的:去除杂质,洁净药物;使药物质地细腻,便于内服和外用;防止药物在研磨过程中粉尘飞扬,污染环境;除去药物中可溶于水的毒性物质,如砷、汞。

4、提净目的:药物提净均可使其纯净。硇砂还可降低毒性。此外,芒硝提净可缓和药性,增强

5、干馏法的目的:制备有别于原药材的干馏物,以适合临床需要。

6、特殊制法的目的在于制备新的药物产生新的临床功用

十七、饮片切制的目的:1.便于煎出有效成分 2.提高煎药质量3.利于进一步的加工炮炙 4.利于调配及贮存:5.便于鉴别: 6.利于制剂:

十八、饮片软化程度的检查方法:水处理以后,需要检查药材软化的程度是否符合切制要求,常采用一些传统的检查方法,习称“看水头”或“看水性”。弯曲法:检查长条状药物;以药材略弯曲,不易折断为合格。如白芍、山药、木通、木香等;指掐法:检查团块状药物。如白术、白芷、天花粉、泽泻等;穿刺法:检查粗大块状药物。如大黄、虎杖等;手捏法:检查两端粗细不规则的根和根茎类药物和颗粒状的块根、果实、菌类药物。如当归、独活、元胡、枳实、雷丸。

十九、饮片的自然干燥类型及适用范围:1、粘性类:代表性的有玉竹、黄精以及天冬。此类药材主要是糖分过高,粘性质含量较高。使用明火烘焙。2 粉质类:如山药、天花粉,含有较多的淀粉。使用微火烘焙,缩短干燥周期。 3 油质类:常见的有当归、川芎等。含有较多挥发油或脂肪油的中药饮片。一般采用微火烘焙(防止发黑变焦)4 芳香类:薄荷、白芷等。此类中药气味是衡量药物疗效的重要指标。在干燥过程中必须最大可能保留香味。在切片之后不宜在烈日曝晒,不宜使用猛火烘焙。切片后在阴凉通风处摊开阴干。 5 色泽类:如玫瑰花,荷叶等。干燥的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其颜色的变化。一般白色的可进行日晒,而且颜色会越晒越白;黄颜色的,最好采用小火烘焙,在保留颜色的同时可以增加其香味;其他颜色鲜艳的,如花类的,一般在阴凉通风处阴干.

2017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冲分知识点整理(二).

2017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冲分知识点整理(二 4.有利于药材商品规格标准化。通过加工分等,对药材制定等级规格标准,使商品规格标准化,有利于药材的国内外交流与贸易。 5.有利于包装、运输与贮藏。经过产地加工,应使药材形状符合商品要求,色泽好,香气散失少,有效成分含量高,水分含量适度,纯净度高,保证药材的质量和用药的安全。 二、常用的产地加工方法 1.捡、洗 将采收的新鲜药材除去泥沙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但具芳香气味的药材一般不用水洗,如薄荷、细辛、木香等。鲜用药材洗后晾干,进行保鲜处理。 2.切片 较大的根及根茎类、坚硬的藤木类和肉质的果实类药材有的趁鲜切成块、片,以利干燥。如大黄、鸡血藤、木瓜。但对具挥发性成分和有效成分易氧化的则不宜切成薄片干燥,如当归、川芎等。 3.蒸、煮、烫 含浆汁、淀粉或糖分多的药材,用一般方法不易干燥,须先经蒸、煮或烫的处理,则易干燥,同时使一些药材中的酶失去活力,不致分解药材的有效成分。但加热时间的长短不等,视药材的性质而定,如天麻、红参蒸至透心,白芍煮至透心,太子参置沸水中略烫。有些动物药,如桑螵蛸、五倍子蒸至杀死虫卵或蚜虫。 4.搓揉

有些药材在干燥过程中皮、肉易分离而使药材质地松泡,在干燥过程中要时时搓揉,使皮、肉紧贴,达到油润、饱满、柔软或半透明等目的。如玉竹、党参、三七等。 5.发汗 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为了促使变色,增强气味或减小刺激性,有利于干燥,常将药材堆积放置,使其发热、“回潮”,内部水分向外挥散,这种方法称为“发汗”,如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等。 6.干燥 除少数药材,如石斛、鱼腥草、地黄、益母草等,有时要求鲜用外,大多数药材经加工后均应及时干燥。干燥的目的是除去新鲜药材中大量水分,避免发霉、变色、虫蛀以及有效成分的分解和破坏,保证药材质量,利于贮藏。 《中国药典》规定药材产地加工的干燥方法如下: (1烘干、晒干、阴干均可的,用“干燥”表示。 (2不宜用较高温度烘干的,则用“晒干”或“低温干燥”(一般不超过60℃表示。 (3烘干、晒干均不适宜的,用“阴干”或“晾干”表示。 (4少数药材需要短时间干燥,则用“曝晒”或“及时干燥”表示。 近年来常使用远红外加热干燥、微波下燥、冷冻干燥等新方法干燥药材。 第五章中药质量标准和鉴定 第一节中药的质量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32条规定:“药品必须符合国家药品标准”,“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药品标准为国家

史上最全的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必考知识点归纳

精选考试类文档,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祝同学们考得一个好成绩,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史上最全的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必考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一)《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该书系 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 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奠定了本草学理论基础。 (二)《本草经集注》:魏晋南北朝陶弘景著,载药730种。在各 论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初步确立了综合 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三)《新修本草》:又称为《唐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共载药850种。 (四)《证类本草》:宋代唐慎微,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

(五)《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六)《本草纲目拾遗》:清代赵学敏,载药921,新增716种,创古本草收新药之最,完成第六次大总结。 (七)《中华本草》:当代。中药,民族药,包括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含药最多。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四气之外,还有平性,寒热偏性不明显者。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次于热,凉次于寒。能够减轻或消除 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 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 所示作用: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回 阳救逆等作用。 二、五味: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确立依据:1.药 物的真实滋味。2.药物的功能。今药味确定,主以药效, 参以口尝。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三、五味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

中医学整理(重点!)

第一章导论 1.《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四大医学典籍可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其中《黄帝内经》和《难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 2.《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3.《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4.两晋隋唐时期:《雷公炮炙论》最早制药学专著。《新修本草》政府颁行第一部药典。 宋金元时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方)》宋代以前病因理论总结。《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验舌专著。 5.《洗冤录》是世界上较早的法医著作。 6.《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之大成,由[明]李时珍所著。 7.中医理论体系主要有三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密切相连,同时还受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这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 辨证论治:包括辩证和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辩证:将四诊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然后概括为某一性质证的过程。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是理,法,方,药理论体系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8.中医学的认知和思维方法:司外揣内,注重整体研究,援物比类。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阴阳学说 1.阴阳学说是指运用阴阳对立统一关系来研究解释物质世界中的一切实物和现象中相互 对立,相互依存及其消长变化规律的学说。 2.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基本概念) 3.阴阳的基本特征: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 的,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 4.阴阳属性的特点: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 5.下午为阳中之阴,下半夜为阴中之阳。 6.阴阳相互关系: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 7.六腑为阳,五脏为阴。 8.用阴阳来指导疾病的治疗: (1)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胜、亢奋,尚未损及对方时,此为实证,当损其有余。如“阳盛则热”,用“热者寒之”。“阴胜则寒”,用“寒者热之”。(2)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即虚证。 (3)[明]张景岳提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疗方法。 第二节五行学说 1.基本概念:“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行 列,次序,二是指运动变化。 2.土的特性:生化,承载,受纳。 3.金的特性:肃杀,潜降、收敛。

中药学知识点

《中药学》知识点 《中药学》知识点 中药学 1.四气:寒、热、温、凉。 2.五味:辛、甘、酸、苦、咸。 3.归经药性:指药物对机体的选择性治疗作用,在于指明作用部位和范围。 4.向上:呕吐、喘咳; 向下:泻利、崩漏(bēnglòu)、脱肛(gāng); 向外:自汗、盗汗; 向内:疹(zhěn)点隐没; 能够改变或消除这些病势趋向的药物性能,称为升降沉浮。 5.七情:相须、相使、相杀、相畏、相反、相恶、单行。

6.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 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 藜芦反人叁、沙叁、丹叁、玄叁、细辛、芍药。 7.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 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宫桂畏石脂;人叁畏五灵脂。 8.特殊煎服方法的目的: ◆后下:防止芳香性有效成分挥发而降低药效; ◆包煎:防止药液发粘糊锅或刺激咽喉出现咳嗽; ◆另煎:避免药液被其它药渣吸收而影响疗效; ◆洋化(即溶化):防止糊锅或形成糊状,影响其它药物有效成分煎出; ◆冲服:充分发挥药效、避免药材浪费。 9.中药:中药材、饮片、中成药。 10.中药鉴别方法:显微鉴定。 11.中药鉴定的依据:《中国药典》和《局颁药品标准》。 12.中药鉴定的取样原则:

◆100件以下,取样5件;◆100~1000件,按5%取样; ◆超过1000件,超过部分按1%取样;◆不足5件的逐件取样; ◆贵重药材,无论包件多少均逐件取样。 13.中药鉴定中平均样品的量一般不得少于实验所需用量的3倍,留样的保存期至少1年。 14.精密称定:是指称取重量应该准确到所取重量的千分之一。 15.称定:是指称取重量应该准确到所取重量的百分之一。 16.中药害虫防治方法: ◆经验贮藏;◆利用温度贮藏;◆化学试剂处理;◆气调养护和钴辐射灭菌。 17.制定中药质量标准的原则:安全有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8.主要本草著作: ◆《神农本草经》:为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本草经集注》:为我国最早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 ◆《新修本草》(即《唐本草》):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家药典。 ◆《证类本草》: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

中医学基础学习知识(相互学习知识重点)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 五脏:肝、心、脾、肺、肾 整体观念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中医学基本特点官窍:目、口、鼻、耳、舌 形体:皮、肉、筋、骨、脉 辨证论治1)病、症、证 2)辨证论治辨证 论治 .整体观念:人是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相统一。1)人是有机的整体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诊断上以外知内;治疗上整体调整;结构上不可分割;2)人与自然相统一:时间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地域因素对人体的影响症:症状或体征。指疾病的临床表现。 病:疾病的简称。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转归的完整的病理过程。 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特性的概括,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 辨证:将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基本特征 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可变性:事物的阴阳属性随其对立面的变化而变化,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方向转化可分性:阴阳之中可分阴阳 对立制约:对立——阴阳属性相反、相对制约——阴阳相互抑制、约束 阴阳的相互关系互根互用:互根——阴阳互相依存,互为前提。互用——阴阳相互促进 消长平衡:阴阳相互消长、阴阳协调平衡 阴阳相互消长:指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存在着量的增减和比例大小的变化 阴阳协调平衡:指阴阳双方的消长在一定限度内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 阴阳相互转化:指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条件:“极”、“重”“甚” .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指导疾病的治疗 五行的概念:是指木、火、土、金、水五大类事物及其运动变化。 木曰曲直本义:描述树木枝曲干直的生长状态。引申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 火曰炎上本义:火苗有炎热向上的特点。引申义:温热,升腾。 五行的特性水曰润下本义:水有滋润下行的特性。引申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土爰稼穑本义:土主管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引申义: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本义:金有顺从变革的特性。①金属的器物可随人的意向改变形状②革土生金。 引申义:沉降,收敛,肃杀。

中医学重点知识点整理

名词解释 四气:药物分为寒、热、温、凉四性,又称四气。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藏象:藏,是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象,其涵义有二:一指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其二指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现象。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物质,气又是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总称。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腧穴:“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归经:药物对某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少,甚至无作用,这种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称归经。 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治疗。 假神:指垂危病人出现的暂时性的某些症状“好转”的假象,提示病情恶化,脏腑精气将绝,预后不良。 相生: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资生、促进和助长作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侮: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简答题 一、五行的特性 1.木曰曲直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 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木”。 2.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等特性的事物和 现象,都归属于“火”。 3.土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性的事物和 现象,都归属于“土” 4.金曰从革凡具有肃杀、潜降、收敛等特性的事物和 现象,都归属于“金” 5.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特性的 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水” 二、整体观念——整体是指统一性,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和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连,同时还受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这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集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中医内科学必考知识点资料全

1、感冒的基本病因——风邪。 2、“风者百病之始也”——出自《素问·骨空论》 3、‘感冒’一词——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 4、‘辛温’与‘辛凉’的立论——出自《丹溪心法》 5、感冒与风温的鉴别特征——前者少传变、热度低。后者传变、热度高、汗后热复。 6、感冒与咳嗽的病机鉴别——感冒:肺气失宣、卫表不和。咳嗽:肺气上逆。 7、感冒与咳嗽的小病历鉴别特征——有表证则属于感冒。 8、‘咳嗽’一词——出自《内经》。 9、“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出自《素问·咳论》。 10、“咳嗽之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出自《景岳全书》。(此立论首先提出者——明·张介宾) 11、咳嗽——是中医内科的单一病种,也包括西医多种疾病的症状。 12、内伤咳嗽的基本病理因素(病理产物性病因)——痰;火。(注意与脏腑失调病因相区别。) 13、明确‘哮’与‘喘’的鉴别——始于《医学正传》明·虞抟。提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的鉴别特点。

14、“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出自《金匮要略》。——是论述‘哮病’的内容(干扰答案常见‘咳嗽’、‘咳喘’、‘哮喘’) 15、‘哮喘’——始见于《丹溪心法》。提出“哮喘专主于痰”。 16、哮病的病机特征——宿痰伏肺(夙根学说),外邪引动。 17、哮与喘的关系——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18、哮与喘的鉴别:(哮多兼喘;喘未必哮)(哮分寒热;喘分虚实。)哮:病名;声响;阵发;呼吸有声;R↑;突然、反复发作喘:症状;气息;持久;呼吸困难;R↑↑;陈旧、持续发作(急、慢性、迁延性) 19、哮病的治疗原则——发时治标(祛痰理气);缓时治本(扶正祛邪)。 20、哮病——多责之于肺、脾、肾。喘病—多责于肺、肾。 21、喘病的虚实鉴别: 实证:邪气壅肺;痰浊阻滞。肺气上逆。气急声高、有力、深长;呼出为快; 虚证:肺肾不足;气失摄纳。肺气上逆。气怯声低、无力、短促;深吸为快; 22、喘病——始见于《内经》。“肺高则上气肩息”——《灵枢》。‘上气’指喘证症状。

(完整版)中药资源学资料重点总结.doc

石河子大学2012 级中药学 中药资源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中药资源学:是研究中药资源的特点,种类分布,蕴藏量,活性成分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的 科学。 2.民间药:也称草药。是指在局部地区的草药医生和民间用来防治疾病的天然药物及加工 品,通常根据经验用药,无医药理论指导也无统一的加工炮制工艺。 3.民族药:我们国家少数民族使用的,以本民族传统医药理论和实践为指导的天然药物及 其加工品。 4.蕴藏量:指某种药用动植物资源在一定时间和地区范围内的自然蓄积量,可分为总蕴藏量 和可利用蕴藏量 5.年允许量:在一年内允许采收的量,既不影响其自然更新和保证永续利用的采收量。 6.最大持续产量:保证在采收某种药用动植物资源时,仍能保持其原有资源量,即在正常自 然更新时所允许采收的最大产量。 7.3S 技术:是遥感( rs)地理信息系统( gis)和全球定位系统( gps)三种技术的简称。其中,遥感 技术是基础,地理。。。起辅助信息处理作用,全球。。。用于辅助空间定位。 8.就地保护:是将药用动植物资源及其生存的自然环境就地加以维护,从而达到保护药用动 植物资源的目的。 9.异地保护:又称迁地保护。即将珍稀病危药用动植物种类迁出其自然生长地,保存在保护 区,动物园植物园等,进行引种驯化研究。 10.道地药材 11.外业调查:实地调查是取得中药资源蕴藏量的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方法,要在充分掌握被 调查地区的地形土壤气候植被和农业林业牧业等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制定一切可行的调查路线和 调查方案,进行实地调查。 12.内业整理:是对野外实地调查取得的原始数据资料标本进行系统整理,并分析研究药材 的历史资料和数据。 13.维药:维药历史悠久,在发展过程中,采阿拉伯、古希腊等民族医药之所长,并受到中 医学的影响,是我国民族医药的独立分支,历史上为西域各族人民的繁衍和昌盛做出过重要 贡献。 二、简答题 1.中药资源九大区域(关怀南海,浙川藏蒙维) 2.主要民族药种类:藏蒙维傣壮药五大类 3.药用植物的濒危程度划分为:我国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将濒危植物分为三个 保护等级:即一级保护植物,指具有极为重要的科研,经济和文化价值的稀有濒危种类;二 级保护植物,指在科研或经济上有重要意义的稀有或濒危种类;三级保护植物,指在科研或 经济上有一定意义的渐危或稀有种类。 4.植物类中药包括:藻类,菌类,地衣类,苔藓类,蕨类,种子植物类。 5.中药资源学研究内容: a 中药资源调查技术; b 药用动植物资源区划与产地适宜性分析; c 药用动植物资源的野生抚育和可持续利用; d 药用动植物资源的动态规律和合理开发利用研 究; e 积极寻找和扩大要用动植物新资源; f 濒危用用动植物资源的评价与监测。 中药资源的地位与价值: a 中药资源是人类健康事业的物质保障; b 是中药产业发展的物质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 第一章导论 人类最早形成的三大传统医学:中医学,古巴比伦学,印度医学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 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等)的影响古代自然科学(天文、历法、气象、农业、数学等)的渗透古代医疗经验(针灸、汤液等治疗)的积累 ? ? ? ? 中医理论体系 主导思想:整体观念 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 生理病理学基础: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 诊治特点:辨证论治 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 《黄帝形神一体观 ⑵病理的整体性: 病脏及他脏病脏及系统 ⑶诊治的整体性: 司外揣上病下取 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形—神—自然—社会 (二)恒动观念 中医学认为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在不停运动。 1.生理上的恒动观: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中(如气血的循环);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多学科知识交互渗透的产物。中医学的科学范畴: 2.病理上的恒动观:疾病的病理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如外感风寒束表的感冒,失治误治,入里化热)(三)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病---疾病的名称,如感冒病、水肿病。症----症状和体征,是具体的疾病表现。

如头痛、恶寒、咳嗽、胸痛。证----又称证型,是疾病发展过程中 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证反映了疾病的本质。 证包括: 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等) 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 病、证、症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1.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候都由症状和体征构成。 2.有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阴阳的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 1.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并不是某一特定的事物和现象,而是对物质世界每两种相关事物或现象的概括。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是对证候的辨析和因证候而治。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2.阴阳的相关性 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相关事物或现象范围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五行的概念 “五” :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行” :一指行列、次序,,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二)五行的特性 1 木曰曲直---生长、生发、条达。 2 火曰炎上---温热、升腾、向上。 3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4 金曰从革---潜降、肃杀、收敛。 5 水曰润下---滋润、向下、寒凉、静藏。 2.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 (四)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2019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冲分知识点整理(

2019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冲分知识点整理( 4.有利于药材商品规格标准化。通过加工分等,对药材制定等级规格标准,使商品规格标准化,有利于药材的国内外交流与贸易。 5.有利于包装、运输与贮藏。通过产地加工,应使药材形状符合商品要求,色泽好,香气散失少,有效成分含量高,水分含量适度,纯净度高,保证药材的质量和用药的安全。 【二】常用的产地加工方法 1.捡、洗 将采收的新奇药材除去泥沙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但具芳香气味的药材一般不用水洗,如薄荷、细辛、木香等。鲜用药材洗后晾干,进行保鲜处理。 2.切片 较大的根及根茎类、坚硬的藤木类和肉质的果实类药材有的趁鲜切成块、片,以利干燥。如大黄、鸡血藤、木瓜。但对具挥发性成分和有效成分易氧化的那么不宜切成薄片干燥,如当归、川芎等。 3.蒸、煮、烫 含浆汁、淀粉或糖分多的药材,用一般方法不易干燥,须先经蒸、煮或烫的处理,那么易干燥,同时使一些药材中的酶失去活力,不致分解药材的有效成分。但加热时间的长短不等,视药材的性质而定,如天麻、红参蒸至透心,白芍煮至透心,太子参置沸水中略烫。有些动物药,如桑螵蛸、五倍子蒸至杀死虫卵或蚜虫。4.搓揉 有些药材在干燥过程中皮、肉易分离而使药材质地松泡,在干燥过程中要时时搓揉,使皮、肉紧贴,达到油润、饱满、柔软或半透明等目的。如玉竹、党参、三七等。 5.发汗 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为了促使变色,增强气味或减小刺激性,有利于干燥,常将药材堆积放置,使其发热、“回潮”,内部水分向外挥散,这种方法称为“发汗”,如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等。 6.干燥 除少数药材,如石斛、鱼腥草、地黄、益母草等,有时要求鲜用外,大多数药材经加工后均应及时干燥。干燥的目的是除去新奇药材中大量水分,幸免发霉、变色、虫蛀以及有效成分的分解和破坏,保证药材质量,利于贮藏。 《中国药典》规定药材产地加工的干燥方法如下: 〔1〕烘干、晒干、阴干均可的,用“干燥”表示。 〔2〕不宜用较高温度烘干的,那么用“晒干”或“低温干燥”〔一般不超过60℃〕表示。 〔3〕烘干、晒干均不适宜的,用“阴干”或“晾干”表示。 〔4〕少数药材需要短时间干燥,那么用“曝晒”或“及时干燥”表示。 近年来常使用远红外加热干燥、微波下燥、冷冻干燥等新方法干燥药材。 第五章中药质量标准和鉴定 第一节中药的质量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治理法》第32条规定:“药品必须符合国家药品标准”,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总论 一、中药的概念 1.“中药”:是指在中医中药基础理论指导下用以防病治病的一部分天然药及其加工品。 2.“草药”:实际也是中药的一部分。由于中药以植物药占多数,所以历来就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 3.“本草学”:人们习惯称记载中药的典籍为“本草学”。 中药分类: 天然药: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合成药、半合成药:有机药品类、 无机药品类、 生物制品类 二、中药学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三、中药学的内容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原始社会药物的起源劳动创造了医药 中药的起源,是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的结果。 二、夏商周时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 酒剂、汤剂的发明和应用 《诗经》 《山海经》 三、封建社会中药学的全面发展 1.秦汉时期(公元前220年~公元264年) 《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本书载药365种,根据药物功效分为上、中、下品三类。 上品120种,当时认为有补益作用,无毒,可以久服的药物。

中品120种,能治病补虚,有毒或无毒,酌情使用的药物。 下品125种,能治病多毒,祛邪破积,不可久服的药物。 本书对中药学的贡献: (1)是按药物功效分类的创始。三品分类法。 (2)所载药物功效大多也都是行之有效的。如:麻黄治喘、常山截疟,黄连治痢、海藻疗瘿、苦楝子驱虫、当归调血、阿胶止血、乌头止痛、水银疗疥等等。 (3)将当时的用药经验,上升为理论。提出四气五味、配伍禁忌、“七情合和”在临床的应用规律。 (4)并介绍了中药的产地、采集、炮制、制剂、配伍、禁忌、服法等用药原则问题。 (5)书中介绍了水银、铅丹、雄黄的提炼在世界制药化学史上也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6)它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是我国最早的珍贵的药学文献,被奉为医药学的四大典籍著作之一,后世医家,在这一基础上不断补充和发展。 2.两晋南北朝时代(公元265年~580年) 《本草经集注》梁代·陶弘景:载药730种 《雷公炮炙论》:南朝刘宋时代,雷敩,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抱扑子》:晋,葛洪,撰写了完整的炼丹著作。 3、隋唐时期(公元581年~907年) 《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经政府批准,由长孙无忌、李…T领衔编修,由苏敬实际负责。全收药844种,新增药物 114种。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 4、宋金元时期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唐慎微 ,全书 33卷,载药 1558种,较前增加 476种,附方3000余首。为后世保存了大量古代方药的宝贵文献. 5、明代 《本草纲目》, 李时珍,该书共52卷,载药1892种,改绘药图1160幅,附方11096首,新增药物374种,本书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和生态条件分为16纲,60类。

中医学重点整理

重点整理 1、五行得相生相克次序 五行相生得规律与次序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得规律与次序就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2、五脏六腑得主要生理功能与系统连属 五脏 (1)君主之官——心脏 主要功能:主血脉、主神明 在志为喜、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液为汗 与小肠相表里,五行属火 (2)相傅之官——肺脏 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在体合皮、在华为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 与大肠相表里,五行属金 (3)仓廪之官——脾脏 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开窍于口,其华为唇 与胃相表里,五行属土 (4)将军之官——肝脏 生理功能:主疏泄、肝藏血 在体合筋、在华为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与胆相表里,五行属木 (5)做强之官——肾脏 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 主骨生髓、在华为发、开窍于耳与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 与膀胱相表里,五行属水 六腑 胆:贮存与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胃: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与。 小肠:主受盛与化物,就是泌别清浊,“小腹主液”。 大肠: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膀胱:贮尿与排尿,依赖肾得气化功能。 三焦:通行元气,总司气机与气化,为水液运行得道路。 【奇恒之腑(胆,脉,骨,髓,脑,女子胞)】 3、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得发展与病机得变化,以及邪正消长得差异,机体得反应性不同,治疗上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运用不同得治法加以治疗。 异病同治,指不同得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得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得证候,可以采用相同得治法治疗。 宗气、营气、卫气得主要生理功能P70 宗气:基于胸中之气,属后天之气得范畴。宗气走息道以司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 营气: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得气,就是血液得重要组成部分。“营阴”。化生血液、营养全身。 卫气:行于脉外而具有防御作用得气。“卫阳”。防御外邪、温养全身、调控腠理。 【元气:人体最根本、最重要得气,就是人体生命活动得原动力。“原气”、“真气”。元气推动与调节人体得生长发育与生殖功能。元气继发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得生理活动。】

中药学考试必备知识点

中药学1 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桂枝:辛甘温,归心、肺、 紫苏:辛温,归肺脾经。 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去风解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白芷:辛温,归肺胃经。 生姜:辛微温。归肺脾经。发汗解香薷:辛微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辛夷:辛温。归肺胃经。散风寒,苍耳子:辛苦温。有小毒。 辛凉解表药: 薄荷:辛凉。归肝肺经。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 牛蒡子: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桑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葛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泻。 柴胡:苦辛微寒,归心包络、肝、郁,升举阳气。 升麻:辛甘微寒。 清热泻火药: 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清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栀子:苦寒,归心肺肝胃三焦经。消肿止痛。 夏枯草:苦辛寒。归肝胆经。清肝芦根:甘寒,归肺胃经。 天花粉: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燥湿药: 黄芩: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清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清黄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龙胆草:苦寒,归肝胆膀胱经。清苦参: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甘苦寒,归心肝经。清热玄参:苦甘咸寒,归肺胃肾经。清牡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赤芍:苦微寒,归肝经。 紫草:甘寒,归心肝经。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甘寒,归肺心胃经。清热连翘:苦微寒,归肺心胆经。清热蒲公英:苦甘寒,归肝胃经。清热大青叶:苦咸大寒,归心肺胃经。牛黄:苦凉,归肝心经。 鱼腥草:辛微寒,归肺经。清热解射干:苦寒,归肺经。清热解毒, 白头翁:苦寒,归大肠经。清热解板蓝根:苦寒,归心胃经。清热解青黛:咸寒,归肝肺胃经。清热解土茯苓:甘淡平,归肝胃经。解毒紫花地丁:苦辛寒,归心肝经。清穿心莲:苦寒,归胃肺大小肠经。马齿苋:酸寒,归大肠肝经。清热归心肾脾经, 止痛,调和药性。补阳药: 归肾肝经。补肾阳, 调冲任, 归肝肾经。 补肾阳, 归心脾经。 微寒, 归肝肾经。 。 。

中药学知识点整理

一.第一部政府修订的本草,本草学的巅峰,南北朝、清代的本草,宋代最被政府推荐的本草 1.世界第一部政府修订的本草是《新修本草》(657年长孙无忌等组织,实际是苏敬主编) 2.《经史政类备急本草》是宋代最被政府推荐的本草,本书经宋政府的三次官宦修校,分别称《经史证类大观本草》(公元1108年),《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公元1116年)和《绍兴校定经史证类轿急本草》(公元1159年),简称《证类本草》 3.南北朝 《神农本草经集注》成书于公元502年左右,南朝齐、梁间陶弘景著,记载了七百三十种药物。认为医药知识来源于劳动人民。首创“朱墨分书、大小结合”的文献标志法。 4.清代 清代医学主要成就集中在温病学上 药学代表著作有: 《本草纲目拾遗》公元1765年,共10卷,载药921种《本草纲目》未载药物716种赵学敏所著,他于1759年与民间“铃医”(走方郎中)赵柏云合作写成《串雅》。是医学史上一部罕见的适合广大群众需要的很有实用价值的著作。 5.本草学的巅峰 明代是中草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对古代本草学作了全面整理、总结和提高,并吸取了大量的民间药和外来药,写成了伟大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该书载药1892种。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为十六纲、六十类。这种科学的分类法,是中古本草学最完备的分类系统。 二.道地药材的定义、四川,东北、江苏、云南、浙江的道地药材。 1.道地药材: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质高,疗效好,素有盛名 2.川:连贝母附子甘肃:当归 宁夏枸杞子内蒙古甘草 吉林人参山西黄芪党参 河南牛膝地黄山药江苏苍术薄荷 浙江白芍白术云南三七 广西肉桂广东砂仁等 三.水飞法适用的药材,西瓜霜的制备。 1.水飞法是研粉方法之一,适用于矿石和贝壳类不易溶解于水的药物如朱砂等,目的是使药物粉碎得更加细腻,便于内服和外用。在水飞前先将药物打成粗末,然后放在研钵内和水同研,倾取上部的混悬液,然后再将沉于下部的粗末继续研磨,这样反复操作,研至将细粉放在舌上尝之无渣为度。水飞并可防止粉末在研磨时飞扬,以减少损耗。 2.西瓜霜:将西瓜皮切碎(约10斤)和皮硝(5斤)拌匀,装入黄沙罐内,盖好,挂于阴凉通风处,带砂罐外面有白霜冒出,用干净毛笔或纸片刷下,装入瓶内备用。有清热、消肿作用,适用于咽喉肿痛及口疮等症。外用吹患处,适量。咽下并无妨碍。并可点眼,以治目赤肿痛,加蒸馏水化作眼药水尤良。

中药学知识点梳理.doc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中药学知识点梳理 学习中医,肯定是以大量的记忆为基础的!比如学习中药,记住中药的功效是重中之重,尤其是与众不同的功效,这就是考点! 比如羌活、白芷、藁本,皆有止头痛之功,但分别善治太阳、阳明和巅顶头痛。 比如具有升阳之功的药物有:柴胡、升麻、葛根;但柴胡善疏肝解郁,升麻还可清热解毒,葛根善解肌生津、还可止泻,善治颈项强痛。 比如解表药中具有止血作用的,就是荆芥。 比如既可以解表,又可以除烦的,就是淡豆豉。 因为紫苏有解表散寒、行气宽中的功效,所以风寒表证而兼气滞胸闷的患者首选紫苏。 …… 把中药的功效记住,是应对各种中药考题的前提,是轻松顺利通过《中药学》的关键! 只有把中药功效已经牢记了,才谈的到灵活应用,否则其他一切皆无从谈起! 当然,背诵是必需的,也是需要下苦功的! 《中药学》总论: 1. 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主要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2. 四气,又称四性(寒、热、温、凉),是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 3. 五味不仅仅是药物味道的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4. 五味的作用:①辛:能行、能散、能润。②甘: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③酸:收敛固涩、生津。④苦:泄热、燥湿、坚阴。⑤咸:软坚散结、泻下通便。⑥淡:渗湿、利小便。⑦涩:收敛固涩。 5. “升降浮沉”指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的作用趋向。 6.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①四气五味;②质地轻重;③炮制;④配伍。 7. 归经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的或特殊的治疗作用。如朱砂、远志能治疗心悸失眠,说明它们归心经;桔梗、杏仁能治疗胸闷、咳喘,说明它们归肺经;白芍、钩藤能治疗胁痛抽搐,说明它们归肝经。 8. 确定归经学说的理论基础是脏腑经络理论。 9. 中药的“七情”配伍(尤其是所举得例子,必须牢记!): ①单行——单用一味药物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如独参汤。 ②相须——是两种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疗效。如麻黄配桂枝,能增强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的作用;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 ③相使——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如黄芪补气利水,茯苓利水健脾,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疗效。大黄泻火通便,芒硝润燥通便,可增强大黄峻下热结,排除燥屎的作用。 ④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 一、名解 1、真头痛:为头痛的一种特殊重症, 其特点为起病急骤, 多表现为突发的剧烈头痛, 持续不解, 阵发加重, 手足逆冷至肘膝, 甚至呕吐如喷, 肢厥、抽搐。 2、眩晕: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 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 故统称为“眩晕”。 3、关格:是以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浊邪壅塞三焦,而致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临床特征的危重病证。 4、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5、血证: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 6、自汗: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 7、盗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 8、外感表实无汗为刚痉,表虚有汗为柔痉。 9、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10、颤证是指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二、填空、选择 1、积聚:病因:情志失调、饮食所伤、感受寒邪、病后所致;病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聚证以气滞为主;积证以血瘀为主;病位:肝脾。食滞痰阻证—临床表现:腹胀或痛、腹部时有条索状物聚起,按之胀痛更甚,便秘,纳呆,舌苔腻,脉弦滑等。 2、鼓胀:病变脏器:主要在于肝脾, 久则及肾。 3、内伤头痛病因:情志不遂、饮食劳倦、跌扑损伤、体虚久病、禀赋不足、房劳过度;风寒头痛特点:头痛连及项背,常有拘急收紧感或伴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内伤头痛常见证型:肝阳、血虚、痰浊、肾虚、淤血头痛。痰浊头痛:临床表现:头痛昏蒙, 胸脘满闷, 纳呆呕恶, 舌苔白腻, 脉滑或弦滑。治法: 健脾燥湿, 化痰降逆。代表方: 半夏白术天麻汤。药物:半夏、陈皮; 白术、茯苓; 天麻、白蒺黎、蔓荆子。瘀血头痛临床表现:头痛经久不愈, 痛处固定不移, 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 舌紫暗, 或有瘀斑、瘀点, 苔薄白, 脉细或细涩。治法: 活血化瘀, 通窍止痛;代表方: 通窍活血汤加减。常用药:川芎、赤芍、桃仁、益母草活血化瘀止痛; 当归活血养血; 白芷、细辛辛散通窍止痛。 4、眩晕的治疗原则是:补虚泻实,调整阴阳。虚者:滋养肝肾, 补益气血,填精生髓。实证:平肝潜阳,清肝泻火,化痰行瘀。 5、中风发病之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等先兆症状;肝肾亏虚证 主症: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代表方:左归丸合地黄饮子。 6、热瘴特点:热甚寒微,或壮热不寒,头痛,肢体烦疼,面红目赤,胸闷呕吐,烦渴饮冷,大便秘结,小便热赤,甚至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苔黄腻或垢黑,脉洪数或弦数。冷瘴特点:寒甚热微,或但寒不热,或呕吐腹泻,甚则嗜睡不语,神志昏蒙,舌苔厚腻色白,脉弦。 7、水肿基本病机:肺失通调, 脾失转输, 肾失开阖, 三焦气化不利。病位:在肺、脾、肾, 而关键在肾。转归:阴水、阳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水肿各证之间亦可以相互转化。湿毒侵淫证临床表现:眼睑浮肿, 延及全身, 皮肤光亮, 尿少色赤, 身发疮痍, 甚则溃烂,恶风发热, 舌质红, 苔薄黄, 脉浮数或滑数。湿热壅盛证:遍体浮肿, 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 烦热口渴, 小便短赤, 或大便干结, 舌红, 苔黄腻, 脉沉数或濡数。治法: 分利湿热。代表方: 疏凿饮子加减。 8、劳淋:小便不甚赤涩,溺痛不甚,但淋漓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膏淋临床表现:小便混浊,乳白或米泔水,上有浮油,置之沉淀,或伴有絮状凝块物,或有血液、血块,尿道热涩疼痛,尿时阻塞不畅,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濡数,代表方:程氏萆薢分清饮

中药学重点总结

执业药师中药学 考什么?——各论比例高,功能主治 如何讲?——提炼精华,突出重点 如何学?——抓住重点,勤练习题 第一章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重点解析 《神农本草经》 《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拾遗》 《中华本草》 作者、药物数量、成书年代、学术贡献 《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著,南北朝,载药730种 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大量药物采收、制剂、“诸病通用药”、“服药食忌”等 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等 系统、全面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内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主要药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新修本草》 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书成于公元659年,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科德药方书》早887年。 以《本草经集注》为祖本,新增药物120种,共850种;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简称《证类本草》,为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唐慎微,在《嘉祐本草》、《图经本草》的基础上,广泛采集医家常用与民间习用的验方单方,又从经史百家文献中整理出大量有关医药 学资料编写此书。 书稿初成于公元1082年,定稿于公元1108年以前。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 《本草纲目拾遗》 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作者:赵学敏 补遗、正误《本草纲目》,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收载的716种; 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与文献价值。 练习题 最佳选择题 首次全面系统整理、补充《神农本草经》的本草著作就是( )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本草纲目拾遗》 D、《本草经集注》

《中药学》知识点梳理

《中药学》总论: 1. 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主要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2. 四气,又称四性(寒、热、温、凉),是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 3.五味不仅仅是药物味道的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4. 五味的作用:①辛:能行、能散、能润。②甘: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③酸:收敛固涩、生津。④苦:泄热、燥湿、坚阴。⑤咸:软坚散结、泻下通便。⑥淡:渗湿、利小便。⑦涩:收敛固涩。 5.“升降浮沉”指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的作用趋向。 6.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①四气五味;②质地轻重;③炮制;④配伍。 7.归经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的或特殊的治疗作用。如朱砂、远志能治疗心悸失眠,说明它们归心经;桔梗、杏仁能治疗胸闷、咳喘,说明它们归肺经;白芍、钩藤能治疗胁痛抽搐,说明它们归肝经。 8.确定归经学说的理论基础是脏腑经络理论。 9. 中药的“七情”配伍(尤其是所举得例子,必须牢记!): ①单行——单用一味药物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如独参汤。 ②相须——是两种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疗效。如麻黄配桂枝,能增强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的作用;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

③相使——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如黄芪补气利水,茯苓利水健脾,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疗效。大黄泻火通便,芒硝润燥通便,可增强大黄峻下热结,排除燥屎的作用。 ④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 除。 ⑤相杀——一种药物能够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从不同角度而言的两种提法。 ⑥相恶——是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如人参恶莱菔子,即莱菔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⑦相反——是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或副作用。如甘草反甘遂、贝母反乌头等。 10.相须、相使能提高药效(增效); 相畏、相杀可以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减毒); 相恶是药物拮抗作用,抵消或削弱其中一种药物的功效,应尽量避免使用; 相反是药物相互作用,产生毒性反应或强烈的副作用,属于用药禁忌。 11. 十八反:①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②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 ③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12. 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13. 十九畏与“七情”配伍中的“相畏”意义不同,十九畏是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为药物配伍禁忌,相畏是减弱或消除毒副作用,是应当运用的药物配伍。 14. 妊娠用药禁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