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导学案:1.1《人口的数量变化》1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导学案:1.1《人口的数量变化》1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导学案:1.1《人口的数量变化》1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导学案:1.1《人口的数量变化》1

《人口的数量变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人口数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并能一一揭示其原因。

2.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差异和成因。

3.识记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分析当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的差异。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决定因素:是由①__________和②________共同决定的。

2.人口增长的时间分布

(1)总趋势: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③____________的。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④________时期。

(2)世界人口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生产工具和⑤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进步。

3.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1)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⑥________水平,人口增长⑦________。

(2)发展中国家:由于⑧________________,民族经济发展及⑨____________事业进步,人口⑩________下降,因而人口增长?________。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

(1)构成:由a?__________、b?__________和自然增长率。

(2)类型及特点

特点

类型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___

A(?__________)高

_

?___

低高

B(?________)

_

C(?________)低低?____

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21○22

(1)过程:由?________型转向________型,继而向________型逐步过渡。

(2)差异性

a.时间上

Error!

b.空间上

Error!

我的疑惑

1. 

2. 

3. 

探究点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

【探究材料】

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

人口(亿)时间(年)

10~20100

20~3030

30~4015

40~5012

50~6012

【探究问题】

1.从上面的图表,我们看到了世界人口不断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目前已经达到了相当庞大的数量,到1999年10月12日,已达到60亿,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7 000多万的数量在继续增大。人口自然增长受哪些因素影响?

 

 

 

 

 

2.结合材料中的图表和教材P2~P3图1.2 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和图1.3 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分析人口数量的时间变化特点,并分析影响人口增长变化的原因。

 

 

 

 

 

3.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签署一项政令,鼓励妇女多生育,以扭转人口数量下降趋势。根据这项政令,俄罗斯设立“父母荣誉勋章”授予那些多生孩子的“英雄母亲”。俄罗斯人口每年以超过70万的速度在减少,若这一趋势发展下去,到2050年,人口数量将减少一半。与此相反,我们国家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结合教材P3图1.4 1950~2 005年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探究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分布有什么差异?出现了哪些人口问题?各采取了哪些措施?

 

 

 

 

 

 

【规律总结】

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最根本的是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即

【考例探究1】 根据各洲人口状况和下表资料,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地区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人口自然

1.6%

2.6%-0.1%0.6% 1.8% 1.1%

增长率

(指不含墨西哥及其以南国家的北美洲)

A.非洲人口的出生率最高,死亡率最低

B.欧洲经济发达,死亡率较低

C.拉丁美洲的新增人口比北美洲的三倍还多

D.世界新增人口最多的大洲是非洲

探究点二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探究材料】

材料一 阅读教材P5图1.6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和P6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案例1。

材料二 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及其自然变化(2000年)

地区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非洲 3.8 1.4 2.4拉丁美洲 2.40.6 1.8亚洲 2.20.8 1.4发展中国家 2.50.9 1.6大洋洲 1.80.7 1.1

北美洲 1.40.90.5

欧洲 1.0 1.1-0.1发达国家 1.1 1.00.1

全世界 2.20.9 1.3【探究问题】

1.阅读教材P5图1.6,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差异。

(1)三种不同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各有怎样的差别?

 

 

 

(2)三种模式可能分别出现于人类社会的什么历史时期?

 

 

 

(3)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2.通过材料二表格的数据,分析不同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差异及原因。 

 

 

 

 

 

3.阅读案例1,了解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及原因。

 

 

 

 

 

 

【规律总结】

人口增长模式是人口发展的基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人口增长模式不同。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经济、文化及环境等的差异,因而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增长模式类型转变并不具有同步性。

【考例探究2】 下列关于人口增长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发达国家处于“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B.发达国家人口均表现为负增长

C.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均处于“传统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D.我国还不属于“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课前准备区

①出生率 ②死亡率 ③不断增长 ④快速 ⑤社会生产方式 ⑥较低 ⑦缓慢 ⑧政治上独立 ⑨医疗卫生

⑩死亡率 ?很快 ?出生率 ?死亡率 ?原始型 ?高 ?传统型 ?高 ?现代型 ?低 ?原始 传统 现代 现代型 传统型 现代型 

○21○22○23○24○25○26传统型 现代型 传统型 现代型

○27○28○29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人口的自然增长由人口基数及自然增长率决定;自然增长率由出生率、死亡率决定,即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

2.

史时期农业革命前

农业革命时

工业革命时期20世纪以来

数量少数量较多持续增加数量多

增长缓慢增长加速明显加快空前增长

人口变化原因

人们获取食物

能力低,抵御

疾病和灾害水

平差,人口死

亡率高

生产力水平

提高,食物

供应稳定可

靠,死亡率

下降

生产力水平大大提

高,人们获得充足

的食物,完善的医

疗服务,死亡率很

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

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灾

害和疾病防御能力不断提高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

适应性不断增强

3.(1)大洲之间的差异:亚洲人口数量最多,非洲人口增长最快。

到2005年止,各大洲按人口由多到少排序: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

大洋洲。

2005年与1950年相比,人口增长数量由多到少排序: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的增长大部分来自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2)国家之间的差异

长速度原因分析

今后几十年人

口数量预计举例

备注

达国家缓

比较稳定,一

些国家的人口

数量还会逐渐

减少

俄罗斯

、德国

和日本

展中国家

政治上的独立,

民族经济的发展

,医疗卫生事业

的进步,人口死

亡率下降

人口增长开始

趋于缓慢(由

于很多国家实

行控制人口的

措施)

中国、

印度

在世界每年新增人口中,发展中

国家占到了80%以上,其中印度

、中国、巴基斯坦、尼日利亚、

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就占

了每年世界新增人口的一半(3)人口增长慢的国家出现的人口问题:①国防兵力不足,劳动力缺乏;②社会用于老

年人的退休和养老费用增加,加重社会经济负担;③老年人生活困难和精神孤独等社会问

措施:鼓励生育(长期);接纳外来移民(短期)。

人口增长快的国家出现的人口问题:人口增长太快,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加;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卫生、交通等各方面的社会开支扩大,压力增大,影响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资源需求增大,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废弃物增多,造成资源和环境问题,人地矛盾进一步被激化。

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考例探究1 C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拉丁美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北美洲地区的三倍,而总人口远大于北美洲地区。]

探究点二

1.

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所处历史阶段原因原始型高高低原始社会时期

传统型高低高农业社会、工业文明

现代型低低低后工业文明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原始型发展为传统型主要是由于死亡率发生的变化,传统型逐步发展成现代型则是由于出生率发生了变化。

2.

地区代表

地区

人口增长模

备注

发达国家欧洲

和北

现代型

20世纪50年代后,发达国家的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到70年

代中期,以欧洲和北美为代表的发达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平均不足1%,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现代型

发展中国家亚非

由传统型向

现代型的转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已降至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

平,但人口的出生率仍较高

整个世界由传统型转

向现代型的

过渡阶段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

原因:在工业革命以后,由于不同国家、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差异的扩大,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也随之扩大。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更加明显。

3.(1)前工业化时期——原始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传统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型。

(2)原因: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主要因素

从原始型转变为传统型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

从传统型转变为现代型生产力水平、社会福利、文化观念、国家政策、自然

环境

考例探究2 A [所有发达国家都已进入“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最新整理高一地理高一地理必修一全册学案及答案.docx

最新整理高一地理教案高一地理必修一全册学案及 答案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课前预习: 1、列举出不同类型的天体。 2、请说出一个天体系统必备的条件有哪些? 3、光年是的单位,1光年约为。 4、用图示的方法描述天体系统的层次关系。 5、八大行星共同的运动特征是、、。 6、请将八大行星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依据。 7、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有哪些? 课堂探究: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具有哪些特点?并说明理由(依据)。 2、在教材P3图1.2和教材P4图1.4中找到地球,用简洁的语言说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3、运用提供的材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行星。 4、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存在生命所必须的条件地球上具备这些条件的原因 知识结构:(用框图的方式描述本节的知识结构) 请将下列表述填在框图中 ①物质属性②运动、有序③天体④天体系统及其级别⑤在不同级别天体系统中的位置⑥在太阳系中的位置⑦地球与其他行星运动特征的比较⑧地球与其他

行星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的比较⑨安全的宇宙环境⑩自身条件:温度、大气、液态水 达标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天体及天体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天体形态多样,是物质的,但天体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B、总星系是人类所知的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所以总星系即为宇宙 C、太阳系是比银河系低一级的天体系统 D、只有相邻的天体可以构成一个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的层次,按由低到高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B、银河系、太阳系、行星系、地月系 C、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D、地月系、恒星系、银河系、总星系 3、下列属于地球上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的是() A、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是距离太阳最近的 B、月球绕地球公转 B、有适宜生命过程发生和发展的湿度条件 D、有液态水的存在 读“太阳系局部图”,C为小行星带,回答4~8题: 4、图中共有几类天体() A、2类 B、3类 C、4类 D、5类

(完整版)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可编辑修改word版)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1. 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 地月系 (课本 P3 图 1.2) 太阳系 银河系 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 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 P4 图 1.4) 1. 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 P8 图 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 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 P11 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 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 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 0 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笔记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99年世界60亿,05年中国13亿) 1.决定自然增长的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时间和空间均不平衡。 时间:不断增加(总趋势),不同时期特点不同,20C世界人口快速增长。 空间:发达国家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增长迅速。 3.世界人口增长地区分异 增长数量低到高:亚、非、拉美、欧、北美、大洋 增长速度低到高:非、拉美、亚、大洋、北美、欧 2002人口前10名:中、印、美、印尼、巴西、巴~坦、俄、孟、尼日~人口逐渐减少者:俄、德、日、匈 4.影响人口增长因素:生产力及经济水平、科教文卫/政策、宗教、人口基数。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类型: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 注意:高于3%则认为出生/死亡率高,低于1%则认为自然增长率低。 模式转变的标志:死亡率的下降。 2.地区差异(二战后更明显) 发达国家:现代型 发展中国家:传统现代型转变的过渡时期 世界整体:过渡时期 我国:现代型(中/韩/古/乌是发展中国家里的现代型) 3.影响增长模式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 宗教信仰、生育观念、人口年龄、性别构成等。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概念: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标准:跨越行政区,一年以上,居住地发生改变。 2.分类及特点 (1)国际人口迁移——按是否跨越国境划分 (2)国内人口迁移——按是否跨越国境划分

(3)农村→城市,城市→农村,农村→农村,城市→城市——按迁移方向划分 3.人口迁移的意义 迁出地:缓解人地矛盾,减轻人口压力;造成人才流失,农田荒废。 迁入地:解决劳动力不足,促进经济发展,加速城市化;环境/住房等问题。 意义:调整人口分布及余缺,加强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促进发展/缩小差距。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源、矿产。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水平、交通通讯、婚姻家庭、文化教育。 政治因素:国家政策、政治中心的转移、战争 个人需求变化(往往起重要作用) 我国古代:“永嘉之乱”后第一次北方居民南迁高潮;“安史之乱”后第二次, 南方人口首次多于北方,重心在长江流域;“靖康之难”后第三次。 美国:第一次南北战争,第二次工业/城市化,第三次农业危机(南→北/西), 第四次老工业区衰落(东北→西南“阳光地带”),第五次老区改善。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环境可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研究某种资源与人口的关系)。 2.环境人口容量:某地在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条件下,利用资源及其他条件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研究某一地区 整体环境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3.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资源(首要因素):正相关 科技水平:正相关 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水平:负相关 4.全球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悲观者,乐观者,中间论(100~110亿)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1.人口的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生活方式和健康生活水平,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条件下,某国或地区最适宜的 人口数量。 2.人口合理容量对于制定区域的人口及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都有重大意义。 3.当前全球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城市化/老龄化→环境与资源问题。 全人类实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合理容量,任务艰巨。 措施:尽可能控制人口,保障发展的平等权利,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受地形/水系/交通线等影响) 团块状:成都、合肥、华盛顿——平原地区 组团状:重庆——山区或丘陵 条带状:兰州、洛阳、西宁、宜昌——河谷地带(污染几率大)

2019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时间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同一条纬线上地方时东早西晚推导出在同一时刻同一条纬线上地方时时间数值东边的地点大于西边即东加西减。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说明:①已知经时(计算的首要条件):先确定题中信息中已知点的地方时时间和对应的经度。 ②同减异加(已知点和所求点经度差的计算):已知点和所求点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一度四分(根据1小时15度) ④东加西减(计算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要不过180°经线判断东西(即同为东经,数值大者在东;同为西经,数值大者在西;一东一西,不看和值,东经在东,西经在西)。 ★3.区时的计算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 说明: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15°,若余数小于7.5,则除得的商就是该经度所在的时区数;若余数大于7.5,则除得的商加1就是该经度所在的时区数。 ②已知区时:先确定题中信息中已知点的时区和对应的区时。 ③时区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④东加西减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东边用加号,在已知时区的西边用减号。要不过180°经线(判断东西时区即同为东时区,数值大者在东;同为西时区,数值大者在西;一东一西,不看合值,东时区在东,西时区在西)。 二、日期范围的确定方法 1.日期范围计算原理 人为日界线:大体与180°经线重合;自然日界线:地方时0点(24点)经线。新一天起始点(最西点)经线自然日界线;旧一天起始点(最西点)经线人为日界线 ★2.新一天和旧一天计算方法 180°经线的地方时是几时,进入新的一天的区域所占时间就是几小时;进入旧一天的区域所占时间就是24减几小时。 三、★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轨迹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各地(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相反。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各地(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相反。 ③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除极点外),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全球昼夜平分。 ④出现极昼的地方(极点除外):北半球太阳正北升起,正北落下;南半球太阳正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篇一: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二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 1.3所在的时段,指导学生自学p3第一段,让学生分析近100年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教师提问:从以上计算结果中,你得到什么信息和启发? 学生思考回答,师生总结: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虽然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长的数量不一定下降。 过渡:就整个世界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长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那么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是否相同呢? 板书:2、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变化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3图1.4)让学生读图,思考下列问题:(1)2000年,各大洲按人口由多到少的排序是?(亚非欧拉北美大洋洲) (2)2000年与1950比,人口增长数由多到少的排序?(亚非拉欧北美大洋洲) (3)计算50年来各大洲人口的年平均自然增长率。(非拉亚大洋洲北美欧)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全套学案

第一章 行星地球 1.1宇宙中的地球 1、宇宙中的天体包括 、 、 、 、 、 等。 2、运动中的天体 、 ,形成天体系统。 3、读p3图1.2,按照天体系统的层次....... ,填写下面的框图,并在右侧绘制太阳系示意图。 其中, 是目前人类能够观测到的宇宙部分。 ▲4、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练习: 1、 图1中包括的天体系统有 A. 一级 B. 二级 C. 三级 D. 四级 2、地球是太阳系一颗特殊的行星,主要体现在 A. 是太阳系中体积、质量最大的行星 B. C. 既有自传运动,又有公转运动 D. 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3、关于地球成为太阳系中存在生命物质的特殊行星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 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不断变化 B. 宇宙时空无限大,天体运动互不影响 C. 地球体积大小合适,使水以液态形态存在 D.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表具有适宜的温度 4、太阳系在天体系统中的层次是 A. 最高一级 B. 最低一级 C. 次于银河系 D. 并列于河外星系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概念辨析: 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来自核变),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 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称为太阳。 练习: 1、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大气、水、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是 A. 重力势能 B. 生物能 C. 太阳辐射能 D.风能 2、太阳活动对地球造成的影响有 A. 诱发地震和潮汐现象 B. 产生“磁暴”和“极光” C. 诱发潮汐现象和降水量变化 D.干扰电离层和无线电广播通讯 3、我国史书曾记载有汉成帝河平元年三月(公元前28年)“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这种现象发生在太阳大气层中的 A. 光球层 B. 色球层 C. 日冕层 D.中心核层 4、下列现象与太阳活动无关的是 A. 世界上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的周期为11年 B. 1989年3月发生短波通信15次中断 C. 产生“磁暴”现象 D. 月亮圆缺的各种形状变化 1.3 地球的运动(一) 1、地球的运动包括运动和运动两种基本形式。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 “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记忆]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 快 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 条件改善,寿命提高 工业革命开始 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 快 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 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 自然增长率 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 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 平 增长缓慢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 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比较稳定,一 些国家的人口 数量还会逐渐 减少 俄罗斯、德国、 日本 发展 中国家水平较高 人口增长很 快,世界新增 人口中,发展 中国家占到 80%以上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 经济的发展,医疗卫 生事业的进步,人口 死亡率下降 人口增长开始 趋于缓慢,很 多国家实施人 口控制措施 中国、印度、 巴基斯坦 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高低高(过渡模式)“三低”模式 特点 出生率高高高低 死亡率高高低低 自然增长率极低较低高低 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快速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 生产力水平 ? ? ?→ ?不断增长 分布热带原始森 林等地区的 落后民族较落后的发 展中国家或 地区 亚、非、拉等洲的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意大利、 匈牙利、瑞典等)和部分发展中 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鲁教版高中高一地理必修二导学案全套(全册)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编写:刘龙华 审稿:陆其勇考试要求考点人口增长模式 ①知道世界人口增长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②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 一、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1、在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十分,人们抵御灾害、疾病的能力很差, 人口的增长十分; 2、18 世纪产业革命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 3、二战后,由于科技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大大, 国际大环境相对等原因,世界人口特别是国家人口增长。 二、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 又称,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率率和 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不同人口增长阶段的比较发展阶段 增长阶段增长阶段增长阶段增长阶段人口出生率和死亡人口出生率仍保持人口出生率开始下人口出生率、死亡率都比较高,自然在较高水平,但死降,死亡率继续下率、自然增长率都增长率低,且波动亡率迅速下降,人 降,并达到低水平,很低。人口增长缓人口增长特点较大。人口增长处口自然增长率提自然增长率逐渐降慢,有些国家甚至于相对静止或低速高, 人口急剧增长。低。人口增长的速度已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状态。开始减缓 增长。高、、低高、、高高、低、高低、、低人口增长模式(型)(型)(型)(型)出现在工业化初欧美发达国家一般期,发达国家一般开始出现的在 20 世纪 50 年代前农业社会时期 18 世纪末到 19 世国家时间、国家 后开始进入这个阶纪初开始进入这个段阶段生活在热带原始森 非洲东部的坦桑尼大多数大多数目前分布地区林深处的一些土著 亚、肯尼亚等国家国家发达国家居民三、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1、当今世界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尤以人口增长、数量和人口年龄结构严重等引起的问题最为突出。 2、世界人口增长极不平衡。目前发展中国家人口持续增长势头,而发达国 家人口数量已保持。 3、人口问题的不同表现自然增人口问题典型国长率水平表现后果对策家举例人口增长劳动力、采取鼓励发达保持较和人口 青壮年负担的政策,并接国家水平化等纳来自大多面临人口不利于 出生率、自发展大多赞同实行然增长,以中国、印度、巴中水平较及 0∽14 岁的基斯坦国家政策少儿比重等等问题 问题的解决练习巩固1.人口增长模式决定于() A.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总数 B.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社会生产力 C.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D.人口出生率、人口总数、社会生产力2.在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中,最先转变的是() A.出生率 B.死亡率 C.自然增长率 D.生育率读世界人口数量增长图,回答3--4 题: 3.1950 年后的人口增长特点是() A.十分缓慢 B.迅速增长 C.速度加快 D.保持稳定4.从图示来看,1770 年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其原因是() ①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②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③平均寿命延长④人口出生率上升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5.产业革命后,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减少B.没有战争 C.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D.农业的发展6.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处于() A.原始低增长阶段B.加速增长阶段 C.增长减缓阶段 D.低速增长阶段7.下列国家和地区中,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第四阶段的是()

高中地理必修一一轮复习学案

第一章行星地球 本章考点: 1.掌握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宇宙探测的意义. 2.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地理意义. 3. 能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本章重难点: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地理意义.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课标解析 (1)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有特殊的行星。 (2)能够运用有关资料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二、主干知识点的梳理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 概念:中各种物质的存在形式。 常见的天体:、、、、、等。 2.天体系统 概念:宇宙中运动着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总星系系 系系 系 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九大行星的位置:距太阳由近到远依次为、、、、、、、、。 2.运动特征:、、。 3.按、、等特征,通常将九大行星分为、、三类。(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地球是中唯一具有生命物质的行星。原因有:

2.、适中: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 3.内部物质的运动:不断产生:逸出、凝结,形成:汇集到地表低洼地带,形成了。 三、典题解析 1、1994年7月苏梅克—列维(SL-9)彗星撞击木星,与该行星相邻的是()[1998年全国] A.地球、火星B.地球、木星C.火星、土星D.木星、金星 答案:C 解析:该题所选材料并非教材所提供的资料,要求学生注意课外有关读物所提供的天文地理知识信息。此题考查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2、仰望晴朗的夜空,北极星周围各星座的视运动状况是() A.静止不动B.部分有位移 C.绕北极星作顺时针方向转动D.绕北极星作逆时针方向转动 答案:D 解析:该题考天球视运动的的规律。观察天球上所有天象变化都为天体的视运动,并非真正的运动轨迹;地球自西向东运动,人们视觉感受到的天体运动都是东升西落;面对北极星,所有的天体都围绕北极星作逆时针方向运动。 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与其他行星相比较,地球的条件是非常优越的.首先,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加上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适当,使得全球能够接受适量的太阳光热.整个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约为15℃,适于万物生长,而且能够使水在大范围内保持液态,形成水圈.而水星和金星离太阳太近,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分别为地球的6.7倍和1.9倍,表面温度达350℃和480℃;木星、土星距太阳又太远,所获得的太阳辐射的能量仅为地球的4%和1%,表面温度是-150℃和-180℃;更远的三颗行星的表面温度则都在-200℃以下,环境条件十分严酷。 (1)为什么水星和金星表面温度很高,而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表面温度很低?温度过高或过低对生命形成、发展有什么影响? (2)地球在太阳系中独特的优越条件是。 (3)想一想,如果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不适当,对生命活动会产生什么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由于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温度平均为15℃,同时也为有液态水提供了条件,同时自转和公转周期不长,也会使地球的年较差、日较差不太大,这样才有利于生命的生存和发展。 答案:(1)主要与它们同太阳的距离有关。水星、金星距太阳近,接受太阳辐射多,所以温度高;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则距太阳远,接受太阳辐射少,所以温度低。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生命的产生和发展,如果温度过高,则由于热扰动太强,原子根本不能结合在一起,也就不能形成分子,更不用说复杂的生命物质了。如果温度过低,分子将牢牢地聚集在一起,只能以固态和晶体存在,生物也无法生存。(2)具有适宜的温度(3)自转或公转周期过长,则白天或夏天升温过高,夜晚或冬天降温过低,无论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生命活动的形成和发展。 四、课堂练习 美国东部时间(西五区)2004年1月15日3时21分,美国宇航局向“勇气”号火星车发出了驶下登陆平台的指令,大约90分钟后,“勇气”号发回了已确认登陆火星的信号。该火星车的主要使命是寻找着陆区域是否存在过液态水的证据,这将有助于加深对地球以及地球上生命起源和进化等的认识。读下表中的相关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人教版新课标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记忆]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 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

点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 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 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记忆]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1、1宇宙中的地球 导学案(图片式答案)

课 题 §1.1宇宙中的地球 年级/学科高一地理课时 1 页数8 设计人审核人使用时间2019-9-1 学习目标1. 能说出各类天体的主要特点、太阳系中各类行星的特点; 2. 能用图示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说出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的关系。 3. 能说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4. 会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5. 简述(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宇宙环境及自身条件,阐述如何判定某天体存在生命。 【课前准备】 知识点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熟读课本正文和图片,联系所见所闻,回答一下问题) 1、你认为宇宙是什么样子的?里面有东西南北方向吗? 2、宇宙中有什么?这些物质统称为什么? 3、阅读课本第P2,总结以下常见各类天体的特点,并作为小常识记住。 恒星: 行星: 卫星: 星云: 流星: 彗星: 4、什么是天体系统?通过分析图1.2用图示的方法描述各级天体系统间的层次关系。 知识点2: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读图1.4,太阳系中有几大行星?它们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 小行星带在什么位置? 2、读图1.4和表1.1,地球的运动特征与其他七大行星相似还是差异很大?具体表现为什么? 3、读图1.5,八大行星中体积最小、质量最轻的是,体积最大、质量最重的是,与地球体积、质量相似的有,它们统称。距太阳最近的是,距太阳最远的是。 知识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1、如果说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你知道地球的特殊性指什么吗? 2、地球上存在生命是因为具备哪些条件? 3、如果有外星人,我们应该到哪寻找外星人?

【课堂探究】 【探究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的概念: 2、简述常见各类天体的特点,并能识图。 恒星: 行星: 卫星: 星云: 流星: 彗星: 【即时训练】识图 3、判断下列事物属于天体的是。 A飞机B天上的云C陨石(陨星) D流星(流星体)E河外星系 F地球G人造卫星撞击留在宇宙中的残骸 结论:判断是否是天体的方法: 4、天体系统概念: 运用图表说明各级天体系统间的层次关系。 5、借助天体系统说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什么位置? 【即时巩固】 【探究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读太阳系模式图,按要求填图。 2、简述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的依据。 【探究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的特殊性 1、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有哪些? 2、如何判定某天体上是否可能存在生命? 【课堂小结】学了哪几个问题?列出本节知识框架。 【随堂巩固】 1、关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高中地理必修一 全书导学案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 (1)概念:宇宙间□ 01物质的存在形式。 (2)常见类型:□02恒星、星云、□03行星、流星、彗星、卫星等。 2.天体系统 (1)概念: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04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层次 总星系??? ? □05银河系? □06太阳系 □07地月系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 [自我探究] 各类天体中,最基本的天体是什么?

[提示] 恒星和星云。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八颗行星 八颗行星根据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划分为三类。 划分 类地行星 巨行星 远日行星 名称 A 水星、 B 金星、 C □ 01地球、D 火星 E 木星、 F □02土星 G □03天王星、 H 海王星 2.地球普通性的表现 (1)运动 特征????? 同向性:绕日公转方向都是□ 04自西向东□05 近圆性:绕日公转的轨道近似圆形□ 06共面性:绕日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 (2)结构特征:与其他□ 07太阳系行星(水星、金星和火星)有许多相似之处。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1.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适合生物□01生存和繁衍的行星。 2.存在生命的条件 (1)外部条件?? ? 太阳状态□02稳定宇宙环境□ 03安全

(2)自身条件???? ? 适宜的□04温度条件适合生物生存的□05大气条件 液态水 [自我探究] 为解决地球上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人们曾提出移民月球的构想,要想把这一想法变成现实,你认为应重点解决月球上哪些方面的问题? [提示] ①解决昼夜温差大的问题,控制合适的温度;②寻找或解决生存用水问题;③通过氧气的制造和存储运输,保证氧气的供应。 『自我反馈』 1.下列天体与我们的视觉对应正确的是( ) A .流星—轮廓模糊 B .行星—一闪即逝 C .星云—圆缺多变 D .彗星—拖着长尾 答案 D 解析 太空中我们看到一闪即逝的流星、圆缺多变的月球、轮廓模糊的星云、拖着长尾的彗星。 2.下列天体系统中,不包括地球的是( ) A .总星系 B .河外星系 C .银河系 D .太阳系 答案 B 解析 河外星系不包括地球。 3.属于类地行星的是( ) A .火星 B .木星 C .天王星 D .土星 答案 A 解析 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和土星属于巨行星,天王星属于远日行星。 4.月球上没有生命的原因不包括( ) A .距离太阳过远 B .昼夜温差过大 C .没有液态水 D .没有大气层 答案 A 解析 月球与太阳的距离较为适中,故A 项符合题意。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图文版,最全面最详尽

习一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3、赤道的周长约40000千米,经线圈长约40000千米 二、地球仪 ㈣经纬网的常见形式 N S 纬线是直线,经线连接南北纬线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同心 圆,经线是由极点向四周呈放

★三、经纬网的应用 1.确定地理坐标 方法:⑴确定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间隔,一般情况俯视图是45°,侧视图是30° ⑵从已知经线开始沿自西向东的方向,依据东经增大,西经减小,标出各条经线的度数 2.利用经纬网确定方位 (1)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或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或正西的关系。 (2)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的方位,既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的判定: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北,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南 东西方向的判定:①两地都为东经,度数大的偏东,②两地都为西经,度数小的偏东。③一东一西,当二者经度和小于180度,东经偏东,当二者经度和大于180度,西经偏东。(在已知各地经纬度的情况下,用此规律最简单) 【说明】在经纬网图中判定东西方向,只要保证两点间的经度间隔小于1800 ,均可按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确定东西方位. 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 (1)经线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即经线长度)大约是111km (2)赤道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大约也是111km,由于各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其他纬线上l °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 纬度km 。 4.两地间最近航线方向的判断----球面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通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部分长度 ⑴同一经线圈上的两点,最短距离的劣弧线就在这个经线圈上. ⑵出赤道外,同一纬线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劣弧向较高纬度凸. ⑶晨昏线是大圆,处在晨昏线上两点的最短距离就是两点之间的最短晨昏线 复习课二 地 图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1.比例尺 ①概念: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120°E

高中地理必修二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导学案,含答案)

第二章第2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主要城市的分布和等级划分,知道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等级划分的标准是不同的。 2、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3、了解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的嵌套理论,了解不同等级城市空间分布特点。 【重难点】 1、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2、不同等级城市空间分布特点。 课前预习案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等级划分 (1)依据:城市 。 (2)我国情况:我国的城市按人口规模分为 、 、 、 四类等级。 2、城市服务功能 (1)服务范围: 及城市附近的 和广大的农村地区。 (2)特点:范围 ,也没有明确的 。 (3)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范围、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 3、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扩大的基本条件(城市等级不是一成不变的) (1) (城市等级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2) (3) (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体系:是指同一个区域中,不同级别城市的 。 2、启示:

课内探究案 探究点一: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范围 结合下表和图,回答问题: 1、(填上表)请根据非农人口规模分别对赤坎镇、开平市和江门市进行城市等级判定。 思考按现行的我国城市等级划分标准划分城市等级合理吗 2、请根据资料分析赤坎镇 居民出行到开平市和江门市的距离和频率关系。 3、(填上表)你认为赤坎镇附近的居民在寻求下列几组不同服务时,会选择哪个城市为什么 A 购买纸、笔、米、面等日常消费品,看头痛感冒等常见病,上小学等 B 购买彩电、冰箱等生活用品,看一些大病或者上高中等 C 购买时装等高档商品,看疑难病症,上大学或听音乐会,参观博览馆等 探究点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读右图“六边形服务网络图”,判断图中三个城市 (甲、乙、丙)的等级的级别,号填入括号内,并用线段将 与其相对应的图例、符号连接起来。 ( )最高级城市 · ……… ( )中级城市 ○ –––– ( )最低级城市 ⊙ 2、读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名称 赤坎镇 开平市 江门市区 (三区) 城镇非农人口 万 万 139万 城市等级判定 距离 0 KM 15 KM 76 KM 前往该地频率 每周一两次 两三个月一次 每年一两次 寻求服务功能 低等级城市 (小城市) 城市数目 城市功能 服务范围 相互距离

高中地理必修一1.1导学案

1.1人口的数量变化导学案命制人:宁亚清审批人: 一. 学习目标 1. 了解世界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 了解不同国家应根据实际采取相应的人口政策 3. 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其地区分布 二. 知识记忆 知识点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一)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 (二)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特点: (1)总趋势: (2)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不同。 [探究一] 小组活动 1、读图1. 2 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回答问题:2页 2、完成3页的活动 (三)世界人口的增长地区分布特点: (1)大洲之间的差异 读图思考: ①比较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增长的差异。 ②任意选择两个大洲或地区,从人们的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四)人口政策(图1. 5) 读图思考: 为实现人口与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共同目标,各国或各地区能否采取相同的人口政策及措施?为什么? 知识点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重点) 1、人口增长模式构成指标: 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 (1)划分依据: (2)划分:三种类型(图1. 6)。 读图思考: 分析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之间的相互关系,描述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 (3)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的转变过程: 知识点三、我国的人口政策及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政策: 2、人口增长模式: 【探究二】小组活动案例1(6页) 1.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代表性例子——芬兰(从18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的变化情况分析) 2. 了解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的原因。 (1)前工业化时期—— 18世纪中期,芬兰在普通农民中实行土地私有制,自由建立小农场,这使农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那时劳动力需要量大,人口出生率高,但是由于生存环境较恶劣,人口死亡率也高。 (2)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 工业化开始后,芬兰人口的死亡率有了明显的下降。1825~1830年期间,死亡率下降至2.4%,出生率仍在3.8%的水平上,使得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年平均自然增长率达1.4%,人口增长以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为特征。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由于制造业的发展,至1960年产业工人约发展到了人口的30%。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以及开垦新土地受到了限制,芬兰南部的很多小居民点扩大,人口集中。工业化导致了城市化(1960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从而使城市生活方式普遍得到认同。伴随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芬兰妇女地位得到提高,传统的生育观念得到较大改变,加之社会福利提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必背版(完整版)

1 第一章行星地球 2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3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4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5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6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7 8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9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10 11 河外星系 12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3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14 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15

16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17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8 19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0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21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 22 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23 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4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25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26 活动); 27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28 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29 30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31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32

高一地理 必修二第一单元学案

高一地理 必修二第一单元 人口的变化导学案 第一讲 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 [考情展望] 1.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点及地区分布。2.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问题及对策,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与区别。3.学会各类人口统计图表的判读。 知识点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 1.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 2.总趋势:不断增长。 3.两种差异 (1)时间差异 (2)空间差异 ①特点:地区上不平衡。 ②表现?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 小贴士: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最根本的是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知识点二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模式类型 Ⅰ.原始型 Ⅱ.高高低 Ⅲ.现代型 特点 传统型 高低高 低低低 转变过程 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影响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和相关的人口政策 2.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 (1)发达国家:现代型。 (2)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传统型。 (3)全世界: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 (4)我国: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小贴士: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但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真正实现,要通过出生率下降来完成。 知识点三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 (1)概念:环境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 (1)实质:某地环境承载力的直观反映。 (2)制约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

3.人口合理容量 (1)实质: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意义: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的制定,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谋求措施 小贴士:在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三个主要因素中,资源是最主要的因素,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都通过影响资源供应能力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如下图所示: 考点一[032] 世界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和人口问题 1.人口增长在空间上的不平衡性 2. 3.分析人口空间差异的一般思路 比较不同区域的人口增长状况的差异→分析不同区域人口增长差异产生的原因→说明其各自存在的人口问题及其影响→探寻解决人口问题的对策 (1)一个地区的人口增长数量不仅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也取决于人口基数的大小。 (2)一般来说,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的。但在某一特定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