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藏区古建筑群防雷技术探析

藏区古建筑群防雷技术探析

藏区古建筑群防雷技术探析
藏区古建筑群防雷技术探析

藏区古建筑群防雷技术探析

发表时间:2019-07-23T16:47:28.000Z 来源:《科技研究》2019年5期作者:边巴顿珠

[导读] 通过深入调查藏区的古建筑群,分析古建筑群存在的雷灾隐患,从防雷设计、施工及维护等方面进行入手,确实做到古建筑群的防雷保护作用。

(西藏自治区气候中心西藏拉萨 850000)

摘要:通过深入调查藏区的古建筑群,分析古建筑群存在的雷灾隐患,从防雷设计、施工及维护等方面进行入手,确实做到古建筑群的防雷保护作用。

关键词:古建筑;防雷;技术;探析

引言

古建筑象征着地方的文化,既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也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古建筑多以砖木为结构,受到雷击起火,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西藏的古建筑群比较多,又处于雷电灾害的高发区域。因此为了提高藏区古建筑防御雷电灾害的能力,避免或者减轻由于灾害所造成的损失,防雷技术是藏区文物管理部门关注的重点工作之一。通过深入调查藏区的古建筑群,分析古建筑群存在的雷灾隐患,提出防雷设计、施工及维护等工作要点,做好古建筑群雷电防护。

1古建筑群防雷工作的重要性

藏区古建筑群存在的历史悠久,其文物价值和经济价值都很高,古文物反映了历史上某个时期文明发展的标志,建筑物本身也蕴含了丰厚的历史信息,是历史文明的宝贵遗产,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传递了丰富的文化内容,展现了古代社会的科技水平及政治情况,能够让我们对历史有更好的了解和认知,因此保护古建筑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受到周边环境和建筑结构特点,以及当地雷电活动规律的影响,古建筑群往往会成为雷电灾害的目标。古建筑内,布线通常较为错综复杂,仪器的耐压程度不高,受到雷电的感应,所产生的强大电流感应会将仪器中的电子元件损坏,从而使整个防护系统造成瘫痪,古建筑受到损坏。为了保护古建筑群,国家相关方面也出台了一些规定,但由于古建筑的结构特殊性,进行整改的难度较大,在防雷问题上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并不能达到国家相关规定的预期目的。所以,强化古建筑群的防雷技术,消除雷电安全隐患,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2藏区古建筑群防雷环境分析

根据相关气象资料统计,西藏属于雷电高发地区,每年监测到的闪电条数约4到10万条,其中那曲、拉萨、山南年平均雷暴日数分别高达85.2天、68.9天、57.3天,是同纬度雷暴日数的1到1.5倍。西藏地区古建筑各多建于四周较为空旷的区域,占地面积很大,因此受到雷击灾害的概率也比较大,且古建筑多采用木制结构,并没有预防雷击的设施以及防雷电感应的装置,受到雷击,很可能会使建筑内的电子信息系统遭到破坏,从而导致建筑本身被破坏,或者造成正在参加游客及工作人员的伤亡事故。另外,古建筑建设于地势较高的位置上,较为突出,且古建筑群内的高大树木也多,很容易引发雷击而致使古建筑受到破坏。同时,古建筑物尖顶和边缘上电场场强最大,因此容易引发雷击事件。

3藏区古建群防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古建筑防雷装置存在缺陷

尽管藏区大多数的古建筑群进行了防雷装置的补救措施,但仍然存在着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古建筑虽安装了接闪器,然而最容易受到雷击的部位却没有处于保护所在的范围之内,且防雷引下线不足,独立垂直接地体的数量不多,接地装置的位置也没有安装在合适的位置上,且没有做到均压的措施,也无预防侧击雷的保护,古建筑外的电气管线路设置与防雷系统没有按照规定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另外,古建筑群在进行改建后,室内多了很多的现代设备,以及各种管线路,而原来所做的防雷保护措施却并没有做到相应的扩充和更新,原来的防雷保护是针对建筑物及游客的,现在增添了需要保护的防雷对象,配套的设施不能跟进,这是防雷安全的最大隐患。

3.2缺乏防雷安全设计

古建筑群所建的年代悠久,因此原有的建筑不可能在建造时加入防雷防护装置。而在进行二次改造时,受到地方经济因素的限制,以及审美观念等方面的问题,大多数古建筑群并没有根据防雷的实际需要进行防雷方面的安全设计,仅是安装避雷针等以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等。然而,避雷针并不能从实际出发,不能做到完全对古建筑群的安全防护,而那些被认为层数不多的低建筑物由于被忽略了防雷装置的配备,从而受到雷电的摧毁,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4藏区古建筑群的防雷设计

4.1直击雷的防护

通过在古建筑群上安装避雷针来拦截雷电的侵袭,利用避雷针将高出被保护建筑物的电流吸引到避雷针上,之后再经由引下线和接地装置导入到地面以下,从而使古建筑免于雷电的直击。避雷针在实际上充当引雷的作用,通过其拦截的作用,使电磁脉冲无法造成对建筑物本身及内部设备的损害。虽然,避雷针并不能够做到全方位地保护古建筑,但能够降低其受到雷击的概率,减少受击的次数。为了不破坏藏区古建筑群的整体外观及美观,充分利用古建筑周边的高山地势,架设多根避雷针进行防护。如此,既影响不到古建筑群原有的风貌,二是引雷点和建筑物之间保持了适当的距离,从而避免了电磁脉冲对古建筑物的影响。另外多根避雷针的架设,加大了引雷的概率,降低了古建筑群遭受雷击的风险,且经济上投入较小。

4.2孤立在地势较高的古建筑防雷措施

藏区的古建筑,多修建在悬崖或者岩石边上,因此在这种条件下进行防雷接地的难度较大。为了不使古建筑群原有的风貌遭到破坏,可以从山下至山上引入古建筑裸露的金属管作为自然的接地,并在金属管每隔30m左右的地方进行一次防雷接地工作的处理,每隔100m的地方将消防管道和自来水管道做可靠的跨接处理。这样既解决了环境中不易做接地处理的难题,也能够消除其中存在的静电及电位差等问题。同时,在古建筑群外的3m左右金属管道上焊接40*4的镀锌扁钢隐蔽引入,在不破坏古建筑原貌的基础上,将古建筑群内的各种金属物

古建筑防雷设计与施工探讨

古建筑防雷设计与施工探讨 发表时间:2018-12-28T10:46:01.90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9期作者:黄举康[导读] 我国古建筑物种类繁多,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我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地凯防雷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我国古建筑物种类繁多,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我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有的历史记载上来看,雷电是导致古建筑物受损的主要自然灾害,雷击不仅会对古建筑物直接造成损害,而且因为古建筑物大多数是木质结构,从而会引起古建筑物起火,使得古建筑物大面积受损,可见,古建筑物的防雷极其重要。同时,古建筑物的造型各异、结构独特,因此,在设计与施工时要考虑到安全美观、隐蔽可靠等实际问题。本文通过鉴于古建筑物设计的特点、遭受雷击的原因以及我国现阶段古建筑物防雷设计与施工的现状分析,对于其中的一些要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古建筑物;防雷;探讨 引言 古建筑防雷设计与施工,相较于现代的砖混、框架结构建筑物,在整体的结构强度上比较脆弱,所以其施工过程要格外小心。中国的古建筑物以木质结构为主,整体的结构精巧,造型独特、美观,采用构架制的结构原理,而且古建筑物主要对飞檐大做文章,使得防雷设计与施工的难度加大。同时,在相应的历史记录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古建筑物在遭受雷击后都不能够完全复原。所以,对于古建筑物的深度保护,防雷装置的正确设计与施工是必不可少的。 一、古建筑物容易遭受雷击的原因分析 (一)古建筑遭受雷击的外部因素分析 通常情况下,古建筑物建设的选址都是在一些地势相对较高的地方,或者是靠近山水的附近地带,也正是这样的环境条件下,才更加容易受到雷电的袭击。因为山区的地形凹凸不平,并且十分陡峭,山地周围的土壤湿度也比较高,所以一旦出现雷电天气,土壤的导电性能就非常好,整个山地表面也就非常容易聚集电荷,进而就会对古建筑造成严重的雷击现象。 除此之外,由于古建筑在修缮保护建设的过程中,设计师们又逐渐地引入了更多的现代化元素,而这些现代化元素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古建筑受到雷击的可能性。根据相关的调查情况显示,很多地区的古建筑内部都被引入了各种消防设备、报警设备以及监视系统等。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些现代化设备的引入,增加了古建筑遭受雷击的几率,而且绝大多数古建筑也都没有安装相应的防雷设备系统。 (二)古建筑遭受雷击的内部因素分析 从古建筑建设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类型来看,绝大多数都是属于砖木结构,并且其建筑特点大多数情况下也都是属于相对比较高翘的飞檐及屋顶,这些飞檐及屋顶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几乎都是以木材为主,所以一旦古建筑受到了雷击,非常容易引起火灾。 尽管我国的古建筑主体建设结构多数都是砖木结构,但是实际上却存在诸多金属材料制成的装饰物放置于古建筑内部,比如很多大殿正脊中部都埋设有金属宝盒,而这些金属宝盒主要就是用于辟邪,也有一些古建筑的屋面是用金属链条来进行装饰的,通过实际的建筑情况来看,古建筑对于这些金属材料制成的装饰品并没有任何接地处理,进而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雷击的概率。 二、古建筑防雷保护的技术措施 (一)古建筑直击雷防护 为了能够防止古建筑遭受雷击,就一定要采取科学合理的防雷保护措施,而且所遵循的一个施工原则:不破坏原有建筑物的任何部位,不影响古建筑物的任何观感,先保护后施工,恢复如初,修旧如旧,既达到防雷的效果又展现原有风貌。在对古建筑进行安装防雷装置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对古建筑本身产生任何程度的损害。防雷装置在实际安装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固定、支撑以及连接等环节就一定要采用一些属于非常规的方法,使用这些非常规的方法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对古建筑造成二次破坏。与此同时,在实际安装防雷措施的过程中,也一定要严格根据相关的施工标准操作要求进行施工,事先对古建筑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并且制定出一套可行的防雷设计方案。 (二)古建筑直击雷防护装置的形式 1、接闪器 通过古建筑的外形可以看出,大多数古建筑的结构是相对比较复杂的,而且屋面的造型以及屋脊的造型也非常多样化,所以在对接闪器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应该要进一步的结合古建筑自身所具有的外形特点来挑选合适的类型,包括接闪器的外形、材料以及颜色等均要考虑。古建筑的防雷装置在实际安装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的遵循不带来二次破坏的原则,在敷设避雷带的过程中不能在古建筑上以打孔的方式来对卡子进行固定,可以使用一些类似U型的固定件来进行固定,而且接闪导线的固定支件所具有的高度不能小于150mm,可选用25mm×2mm的不锈钢亚光支架。在不损坏原建筑物的前提下,采用与古建筑物屋顶颜色一致的材料,如紫铜等材料作为避雷带,避雷带之间的连接,可选用铜管进行压接,这样避雷带既保证电气连通性,也保证了机械强度,又达到减小雷电流产生的电动力危害,在敷设避雷带时尽量避免直角、锐角弯曲,采用圆弧形弯曲。(见图1)。

基于文物保护的防雷技术研究

基于文物保护的防雷技术研究 发表时间:2020-01-09T09:14:52.76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20期作者:张洁茹徐乐陈忠涛吴崇岳钱丹 [导读] 文物,是十分珍贵、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而且,大多数的文物,也都具有着不可复原性,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扬州市气象局江苏扬州 225009 摘要:文物,是十分珍贵、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而且,大多数的文物,也都具有着不可复原性,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对于文物古建筑而言,除了需要强调外观的保护之外,而且还需要充分地做好相应的防雷安全工作。在文物保护中,防雷技术是经常会使用到的,而且避雷设施也是基本的项目。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文物古建筑的保护难度大,所以更是需要予以高度的重视。在本文中,就针对这部分的内容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文物保护;防雷技术;防雷设施 我国的文物,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其中,古建筑物更是以其庞大的数量、特色的结构以及无法估量的历史价值而备受人们的关注。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古建筑物也占据着十分特殊的地位。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也十分重要。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文物来说,古建筑的性质比较特殊,而且通常也不能够进行迁移保护。所以,在实际情况下,防雷技术也经常使用。加强对古建筑的防雷保护,是十分重要的措施。 一、古建筑易受雷击的原因 由于我国的古建筑风格多样、数量多,而且又极具艺术价值,所以在文物保护中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的古建筑,都是以木结构为主。一旦遭受雷击,就很容易起火,从而造成一定的文化和经济损失。因此,加强对古建筑的防雷保护,也是重要的问题。具体来说,古建筑易受雷击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其中,结构特点,就是一大主要原因。由于古人们大都缺乏自然知识,所以在修建古建筑物时很多都建在了容易遭受雷电袭击的位置。比方说地势比较高的山上、土壤电阻率易发生突变的山脚等,例如北京钟鼓楼、武当金山顶等。和谐建筑风格比较气派、宏伟,而且也具有高耸的屋脊。但是,这也为雷击创造了好的条件。在当时,混凝土建筑还没有使用,大都是以却砖木为主。这些材料一旦被雷击中,就很容易导致发生火灾。除此之外,在很多古建筑物的正脊中部,还埋设着有金属宝盒。而这,也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增加建筑物接闪放电的可能性。除此之外,若是内部存放大量的金属物,也会增加雷击隐患。比方说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就存放了近千余口铜质或铁质的古钟,雷击概率非常大。 二、在进行古建筑防雷设计时应当遵循的原则 (一)需要遵循安全性原则 从实质上来说,安全性,其实是开展古建筑防雷设计的关键原则。在对古建筑进行防雷设计时,需要严格地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的安全设计标准来进行,积极地发挥出各项防雷设施的作用,确保古建筑的各个部分都能够受到防雷保护,从而在最大的程度上确保古建筑的安全。 (二)需要遵循先进性的原则 具体来说,古建筑的防雷保护工作,不仅非常重要,而且也非常复杂。因此,在实际情况下,要想大大地提高古建筑的防雷保护效果,也就需要确保防雷技术的先进性。为此,相关的负责部门不仅需要加强对防雷技术的研究和推广,而且也应该积极地引进其他国家比较先进的防雷技术,从而为古建筑防雷保护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保障。 (三)需要遵循经济合理性原则 古建筑防雷保护工作的开展,是不能够随意进行的,需要充分地考虑到整个项目的经济性。并且,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加强对成本的控制,还应该充分地选择效能较高的防雷技术和防雷产品,确保能够在有限的经济成本内提高整个古建筑防雷保护的效果。 (四)需要遵循持久性原则 从实质上来说,古建筑防雷保护工作的开展,不仅仅只是为了保护古建筑的安全和完整,也为了保证建筑内部物品的安全。因此,在开展防雷保护工作时,也需要遵循持久性原则,尽可能地选择材料优质、使用寿命比较长的防雷材料。 三、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常见的防雷技术 (一)注重电源防雷 从实质上来说,雷电对于电器的损害,通常最容易发生在电源部分。因此,针对古建筑的防雷保护,也需要电源防雷。在实际情况下,根据电源配电线路的重要性程序,可以进行程度不同的保护。但是,在使用开关型SPD与限压型SPD时,应该将之间的间距控制在10m以上。而限压型SPD之间的间距,则应该控制在5m以上。在实际情况下,还需要确保SPD的接地线规格满足相关的规定,并以最短的距离在LPZ交界处就近接地。 (二)安装接闪器 接闪器,通常都会安装在最容易遭受累积的部位,主要以短接闪杆(带)为主。在实际情况下,接闪器的安装,可以有效地避免古建筑物直接遭受雷击。在安装接闪器的时候,通常需要注意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应该将接闪杆安装在古建筑正脊吻兽的两侧,并且与引下线连接。其二,将接闪带布设在正脊、垂脊以及戗脊和檐角处,将高度控制在10~15cm之间,并用卡子卡牢。其三,接闪器的材质和规格,都应该严格地满足相应的要求,确保其能够充分地发挥出防雷作用。 (三)安装引下线 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古建筑的防雷保护中,若是需要安装引下线,通常都是利用明敷的方式。而引下线的安装位置,通常也需要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和相关的要求来进行精准安装。一般来说,在人行通过地面向上的一定位置,需要安装紫铜棒。并且,在安装引下线的位置,还需要设置相应的警示标语,提醒人们在雷雨天保持距离,并且尽量不要触碰引下线的保护管,以此来保障他们的人身财产安全,为检测维护人员的检测巡检工作提供方便。另外,在安装的过程中,若是需要进行焊接,那么也都是采用放热熔焊接的形式,将引下线和接闪带、同根引下线的各个段之间都进行合理的焊接处理,使其保持T字型的形状。另外,在每根引下线在和地面相距1.8m 的位置,还都

(完整版)防雷接地技术交底

工程名称分部工程 分项工程名称防雷接地安装 交底内容: 3.屋顶避雷带、避雷网、避雷针安装作业条件 (1)避雷带、避雷网支架做完。 (2)防雷引下线做完。 (3)具备调直场地和垂直运输条件。 (4)需用脚手架处,脚手架已搭设完毕。 三、施工工艺 3.1 工艺流程 3.2 操作工艺 1. 接地装置安装 (1)人工接地体(极)安装 1)接地体的加工:接地体应使用热镀锌钢材制作,长度不应小于2.5m。为便于打入,可将接地体一端加工成尖型。 2)挖沟:根据施工图要求及现场接地体的实际布置情况,沿接地体的线路挖深为0.8m~1m,底宽为0.5m 的沟,沟底清理干净。见图20-37。 3)安装接地体(极):沟挖好后,应及时安装接地体和焊接接地干线。将接地体用手锤打 交底单位接收单位本单位水电班组 交底人接收人 年月日

工程名称大连红星国际项目分部工程电气工程技术分项工程名称防雷接地安装 交底内容: 人地中。土质较坚硬时,防止将接地体顶端打劈,可在顶端加护帽或焊一块钢板加以保护。当接地体顶端距离地面600mm时停止打人。 4)接地体间的干线焊接:接地体间的连接干线一般采用40x4mm镀锌扁钢。首先应将镀锌扁钢调直,侧放于接地体一侧。从接地体一端开始,用接地卡子卡住。接地极与扁钢焊接牢固,如图20-38所示。清除药皮,做好防腐处理。 接地体安装完毕后,应对接地电阻进行测试。合格后方可进行回填,分层夯实。并做好电阻测试记录及电气接地装置隐检记录。 (1)自然接地体安装 1)利用底板钢筋做接地体。将底板钢筋搭接焊成方格形接地网。再将标有防雷引下线的柱内主筋(不少于2根)底部与底板筋接地网搭接焊好,并在室外地面以下将柱内主筋焊好连接板,并将两根主筋用色漆做好标记。 交底单位接收单位本单位水电班组 交底人接收人 年月日

古建筑物防雷设计方案

XXX寺古建筑物防雷设计方案 河南扬博防雷科技有限公司 1

一、古建筑物现场概述 XXX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全年日照数2808小时,年最高气温达40摄氏度,最低气温为-20摄氏度,年均温9.5摄氏度,年均降水量460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025毫米,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雨量集中在每年的7、8、9月份。冬春季节多风,最大风速7.2米/秒,风向多北西。结冰期从11月开始,翌年3月解冻,冰期约5个月。冻土深度0.5--0.8米。无霜期平均202天。文物馆为歇山式仿古建筑,长米,宽米,高米。主体是XX结构,屋顶上层坡,下部坡,全部用琉璃瓦勾彻,金碧辉煌,雄伟壮观。主殿两侧,东西长米,宽米。文物馆主殿高大并且没有雷电防护措施。整体防雷在不破坏整体美观并安全、经济的原则下进行设计。本案结合贵方实际情况对寺内文物作详尽设计。 二、古建筑物防雷设计依据及设计方案 ●GB50057-1994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2010年版) ●GB50343-2012《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A267-2000 《计算机信息系统雷电电磁脉冲安全防护规范》 ●IEC 61024 《建筑物防雷》 ●GB50165-92 (摘要)《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 ●GB/T 50314-2000《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YD/T926-1~3(2000)《大楼综合布线总规范》 ●GB/T50311-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2887—89 《计算机场地安全要求》 依据中国气象局第11号令《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符合《气象法》、《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省气象条例》、《省防雷减灾实施办法》和《市人 2

电气安装中防雷接地工程的技术浅谈

电气安装中防雷接地工程的技术浅谈 摘要:在变电站电气安装中的防雷接地安装技术的作用尤为突出,面对现今安 装技术方面所存在的弊端,相应的变电站电气安装单位必须对防雷接地系统的安 装工作进行合理分析,在明确防雷接地等级需求的基础上,对其安装技术要点进 行掌握,将其中的各组成部分进行合理安装,进而保证其能够发挥较强的安全保 障效果。 关键词:电气安装;防雷;接地工程;技术 1电气安装中防雷接地工程安装技术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我国居民的用电量不断提升,而随 着变电站工程项目的逐渐增多,变电站工程项目的复杂性也在逐渐增大。通过防 雷接地工程安装技术,可以降低雷电对变电站电气设备的影响。变电站电气工程 受到雷电的影响和威胁比较大,不仅会造成变电站电气工程中各类设备的损伤, 还会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造成威胁。因此,利用防雷接地系统可以有效解决此 类问题,防雷接地系统的应用可以提升变电站工程对于雷电损害的防控效果,将 所存在的雷电威胁及时导入地下,进而对变电站电气工程发挥较强的保护作用, 从而可以保证变电站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 2电气安装中防雷接地施工技术 2.1防雷接地施工技术 防雷接地施工是整个防雷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各种形式的雷电反击 都是通过防雷接地设备将电流引入大地。因此,在施工时要严格按照施工标准开 展测量工作,当实际测量值不符合标准时,要及时通过人工接地极进行调节。例 如在搭建圆钢与底钢板时,要采取双面焊的方法,确保搭接为圆钢直径的6倍长,焊接工艺要保证焊接的高质量和高饱满度度,防止出现夹渣、裂纹、虚焊等不合 格的现象。为了方便防护工作的高效进行,要做好防腐工作以便延长装置的使用 寿命的同时,将焊接触用有色油漆做好标注,为方便防雷地下引线工作的开展做 好准备。 2.2避雷带支架安装技术 在防雷接地施工中,避雷带支架的安装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避雷带支架的 安装首先,要严格依照施工情况和设计图纸,准确确定安装位置,不能单凭个人 主观臆断。如果实际情况和设计图纸有差距时,要及时进行沟通后进行人工调整。其次,要应用电锤在屋面沿外墙上进行直线打孔,然后将避雷带支架插入已打好 的孔中并及时浇灌泥浆,将其堵实,按相关规范标准直径≥8圆钢避雷带横平坚直 安装牢固。最后,要及时清理安装过程中产生的粉尘,确保整个支架安装工作的 顺利完成。 2.3防雷地下引线施工 防雷地下引线施工也是整个防雷接地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安装防雷引线时,施工人员要严格按照实际图纸的设计开展施工,保证施工操作合理,使工程 施工符合相关标准与规范。防雷地下引线对安装位置、施工材料选择、安装线路 都有严格的要求,如果施工人员擅自更改引下点的位置,将会大大影响整个防雷 系统的效果。因此,在施工前,工作人员要对不同强弱的电箱位置进行观察,在 进行引下线工作时,要保证设备不外漏、导电部位已隐藏。同时,充分利用扁钢 将电缆桥架、金属线槽及接地装置三者有效了解,提高连接的可靠性。

古建筑物雷电防护设计(闪盾防雷)

古建筑物雷电防护设计 中国的古代建筑遗存是几千年中国古老文明的宝贵遗产,由于战乱和人为破坏,仅存的文物古迹弥足珍贵。中国的古建筑物以其独特的结构、无法估量的历史价值而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其承载的建筑思想、建筑美学和营造法式贯穿于秦汉以至明清两千余年,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光大。因此,保护古代建筑遗存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尤其是古建筑物的防雷保护。 古建筑火灾原因分析 回溯历史上已经发生的火灾使古建筑遭受灭顶之灾的原因,大致可以归为两大类,即天灾与人祸。 天灾方面,最常见的是:雷击起火 古建筑物遭雷击,或因雷电起火被焚毁的事件不胜枚举。如文献记载,明朝时北京故宫前朝三大殿三次遭雷击被焚,永乐十九年,奉天、华盖、谨身三殿遭雷击焚毁;嘉靖三十六年“大雷雨,戌刻火作”,三殿被焚 殃及午门;万历二十五年归极门雷 击起火,延至三殿,一时具烬。清 光绪十五年,天坛祈年殿遭雷击焚 毁。1969年承德避暑山庄普佑寺, 因未安装避雷设备,遭雷击起火, 著名的法轮殿和周围群楼、配殿94 间全部付之一炬;2004年5月11日山西运城稷山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

佛寺遭雷击发生火灾,经消防人员奋力扑救,大殿才免遭劫难,但仍有部分建筑被毁坏;如2005年8月1日大同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总镇署遭雷击起火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普惠寺大雄宝殿遭遇雷击起火大雄宝殿完全被烧毁。经初步调查,大火烧损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920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逾2千万元。2010年7月24日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普惠 寺大雄宝殿发生火灾。经初步调查, 起火原因为雷击,烧损钢筋混凝土结 构建筑920平方米。乌兰浩特市普惠寺大雄 宝殿受雷击发生火灾 雷击引起古建筑起火,有两种情 况:一是古建筑没有安装避雷设施而透受雷击;二是古建筑虽然设有避雷设施,但避雷设施的保护范围没有达到要求,同样可以遭受雷击。 现代建筑防雷技术和技法,是建立在西洋式的建筑形式和现代建筑结构基础上的。依据建筑物防雷原理如何进行中式古建筑防雷保护,目前尚无相应的规范标准,这需要文物界、建筑界和防雷界共同努力,制定适合中式建筑的防雷设计标准和施工工艺标准。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无以伦比的,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用途、规制、等级区分,外形上总体有庑殿式、歇山式、悬山式、硬山式;按屋顶形式区分有攒尖顶、卷棚顶等;按格局区分有殿、堂、楼、阁、亭、榭、廊、厦、坊、塔等;按建筑层级区分有单檐、重檐,以致多檐。除石坊、砖塔外,屋架主要为木结构,梁、柱、斗、拱、檩、椽、窗、扉均为木材制作。

防雷接地施工技术措施

目录 一编制说明 编制依据 《湖南城步十里平坦风电场110kV升压站工程项目管理实施规划》 《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DL ) 《变电(换流)站土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及评定规程》(Q/GDW1183-20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电力工程部分(2006版)》 《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建设安全健康与环境管理工作规定》(国家电网工[2003]168号)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施工工艺示范手册》(基建质量[2006]135号)《关于利用数码照片资料加强输变电工程安全质量过程控制的通知》(基建安全[2007]25号); 《湖南省电力公司输变电站工程施工标准化作业指导书(2007)》 湖南省电力公司变电站工程标准化施工作业票(湘电公司基建[2008]755号)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200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验收及评定规程》DL/T 《国家电网公司十八项电网重大反事故措施》 施工图纸《防雷接地》 适用范围 本措施适用于湖南城步十里平坦风电场110kV升压站工程防雷接地施工。二、工程概况 湖南城步十里平坦风电场110kV升压站工程采用避雷针方式防直击雷,设两根构架避雷针30m。 根据本工程岩土电阻率测试报告,所区平均土壤电阻率取值为1427Ω.m。接触电势、跨步电势分别要求接地电阻为Ω和Ω。 根据所区电阻率分布特点,本工程采用以水平接地体为主的人工接地网,埋深,考虑在填方区敷设深层接地网,在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埋深。局部采用垂直接地体作为集中接地装置。避雷针集中接地装置不敷设降阻剂。各级电压避雷器接地引线与主地网连接处设置5根50×50×5 L=2500㎜的镀锌角钢作垂直接地极。 三、人员组织及分工 表3-1

建筑防雷工程施工设计方案

2016年旧楼提升改造项目 屋面避雷修复 施工方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目录

一、编制依据 二、工程概况 三、工期要求 四、人员配备 五、工期保证措施 六、施工现场平面图 七、施工内容及施工方法 八、质量保证措施 九、安全保证措施 十、电气工程成品保护措施十一、施工不扰民措施 十二、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措施

旧楼防雷工程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1、《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 2、《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D501—1~4 防雷与接地安装 3、实际现场踏勘情况。 二、工程概况 1、工程简述 2016年吉林市江南高新区旧楼防雷安装。建筑物高为:21m、长为:42m 宽为:12m。 2、工程内容 防雷接地与屋顶避雷安装。 3、工程特点 (1)该工程边施工边设计,突击作业多,现场变更频繁,要求有很强的预见性。 (2)本工程除了执行国家规范以外,还要执行吉林市有关地方标准,施工要求高。 (3)空间紧凑,交叉作业多,施工难度大。 (4)洁净楼内卫生,保证居民的出行,施工要求高。 三、工期要求 开工日期:2016年月日,竣工日期:2016年月日。 四、人员准备

(1)责任人 机电管理部经理和质量总监为主要监督人员,机电管理部经理为防雷接地施工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 (2)电气工程师 要求监督指导施工人员为为电气专业工程师,有施工员证和上岗证,有防雷接地施工经验,能够详细的对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并能现场指导施工,把控质量。 (3)材料员 负责进场材料的检验工作和材料保管发放工作,确保工地上所使用材料均符合国家标准及设计、业主、监理要求。 (4)电焊工 焊接作业人员必须持电工特殊工种上岗证和焊工特殊工种上岗证,在楼面及高空作业的焊工必须上岗前必须先进行体检,确保身体健康后方可上岗。焊接质量必须满足施工规范及业主、监理、防雷办等部门验收要求。 所有操作人员必须进行入场安全教育和施工安全技术交底,并且考核合格后才可进入施工现场进行施工。 五、工期保证措施 为确保按期完成施工前编制总计划,设置进度控制点,施工中编制月进度计划,周进度计划,每日排好今明两大控制点,合理地调配人员。 六、施工内容及施工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94)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使建筑物(含构筑物,下同)防雷设计因地制宜地采取防雷指施,防止或减少雷击建筑物所发生的人身伤亡和文物、财产损失,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建筑物的防雷设计。 本规范不适用于天线塔、共用天线电视接收系统、油罐、化工户外装置的防雷设计。 第1.0.3条建筑物防雷设计,应在认真调查地理、地质、土壤、气象、环境等条件和雷电活动规律以及被保护物的特点等的基础上,详细研究防雷装置的形式及其布置. 第1.0.4条建筑物防雷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建筑物的防雷分类 第2.0.1条建筑物应根据其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按防雷要求分为三类。 策2.0.2条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一、凡制造、使用或贮存炸药、火药、起爆药、火工品等大量爆炸物质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二、具有0区或10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三、具有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第2.0.3条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 二、国家级的会堂、办公建筑物、大型展览和博览建筑物、大型火车站、国宾馆、国家级档案馆、大型城市的重要给水水泵房等特别重要的建筑物。

三、国家级计算中心、国际通讯枢纽等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且装有大量电子没备的建筑物。 四、制造、使用或贮存爆炸物质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 人身伤亡者。 五、具有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六、具有2区或1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七、工业企业内有爆炸危险的露天钢质封闭气罐。 八、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06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及其它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 九、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3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 注,预计雷击次数应按本规范附录一计算; 第2.0.4条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及省级档案馆。 二、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12次/a,且小于或等于0.06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及其它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 三、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6次/a,且小于或等于0.3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 四、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6次/a的一般性工业建筑物。 五、根据雷击后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及产生的后果,并结合当地气象、地形、地质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确定需要防雷的21区、22区、23区火灾危险环境。 六、在平均雷暴日大于15d/a的地区,高度在15m及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的高耸建筑物;在平均雷暴日小于或等于15d/a的地区,高度在20m及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的高耸建筑物。 第三章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第一节 -般规定

河南古建筑直击雷防护 古建脊瓦避雷带避雷针安装

河南古建筑直击雷防护文化古建脊瓦避雷带避雷针安装图片防雷验收检测 编辑:郑州万佳防雷薛红 一、古建筑直击雷防护设计和施工遵循的原则 在古建筑上安装防雷装置不能对古建筑物本身造成损害。防雷装置要在古建筑物上固定、支撑、链接和敷设时就必须用非常规的方法,不能因未安装防雷装置而对古建筑物造成二次破坏。同事施工过程中也须严格遵守施工操作规程。古建筑年代久远,大部分建筑经历长年的风雨侵蚀,不能因为施工不慎而对古建筑物造成二次破坏。 防雷装置安装后要对古建筑物起到防雷保护作用。这一点也是我们所有工作的最终目的。有些古建筑一旦损坏,往往是无法复原。我们应对古建筑做详细全面的勘察,系统的分析研究,制定出相应可行有效的防雷设计方案,并最终确保防雷设计方案的严格执行。 安装的防雷装置要尽可能美观,与古建筑的风格样式和谐统一。因此采用的防雷装置应尽可能做到与原古建筑融为一体,不能喧宾夺主。尽可能使其融入古建筑物本身,并且要和周围环境和谐统一。 二、古建筑直击雷防护装置的形式 1、接闪器 由于古建筑的外观复杂,屋脊和屋面的造型多,因此接闪器的形式、外观、材质和安装工艺的选择应充分结合古建筑的类型和屋顶形制慎重选择。古建筑防雷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文物保护原则。选择使用接闪导线的颜色应与古建筑物相应位置的颜色协调一致。既要做到保证其防雷效果,也要做到不影响古建筑的外观与其周围环境协调一致;还要尽可能避免对古建筑造成破坏。 在古建筑物上敷设避雷带,其支持卡子不能靠在古建筑上打孔来固定,这会破坏古建筑,可以采用U型(抱箍式)固定件、固定螺丝与瓦面之间应加橡胶垫进行保护,接闪导线的固定支件的高度不宜小于150mm,可选用25mm*4mm的热镀锌钢。避雷带之间的连接,可选用铜管进行压接,三根货多根避雷带连接时可在没根避雷带上压铜鼻,铜鼻之间用螺丝固定连接。这样避雷带即保证电气连通性,也保证了连接的机械强度。避雷带敷设时要与古建筑物顶的金属装饰物都做好电气连接,确保金属物都有良好的接地。 2、引下线 古建筑物引下线敷设时,应避开建筑物的正面,尽量在建筑物的侧面、后面等不经常被人注意到的地方敷设,并做到分段固定,并以最短路径敷设到接地体,敷设应平正顺直、无急弯。每条引下线,在地面以上1.8米家庄绝缘套管,以防止接触电压对人员的伤害。引下线涂刷成与古建筑墙面相同或相近的颜色,减少对古建整体外观的影响。 沿古建的木立柱引下时,建议采用多股铜线作为引下线,圆形抱箍固定。 3、接地装置 接地装置的材料选择和现代建筑物类似,采用热镀锌角钢和扁钢敷设就行。古建筑接地装置的形式,要充分考虑古建周围场地、环境施工时受局限的情况,应本着为节约经费和有利于防止跨步电压危害的原则。 敷设时还需注意接地装置与地下管线路的安全距离。若达不到规范要求的需连接成一体,构成均压接地网。这样可以使到接地网界面以内的电场分布比较均匀,可以减小跨步电压对游客的危害。如果遇到电阻率高的区域,可考虑采用换土、降阻剂、接地模块等方法。注意在进行接地施工时应避免掘到地宫或其他文物,在挖掘之前要进行自诩勘测。接地装置开挖时,需对对面所敷设的古砖、石做好标记和编号,回填时,将其恢复原貌。 三、防雷电波侵入和雷击电磁脉冲的措施 当古建筑内安装有低压电气系统和(或)电子系统时,古建筑内有大型金属构件或存在体积较大的金属物体时,应有防雷电波侵入和雷击电磁脉冲(LEMP)的技术措施。防

古建筑的防雷资料

古建筑的防雷资料 古建筑一般是指古人遗留下来的具有较长历史年代的寺、庙、殿、楼、塔等建筑,它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的历史资料,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瑰宝。由于古建筑多为木结构,火灾荷载较大,一旦遭雷击起火,火势易蔓延,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而我国现存古建筑的防雷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防雷引下线少,不易采取均衡电位措施,没有防球雷措施等。因此笔者撰文介绍几种常见的防雷技术,希望对古建筑防雷工作有所启示。 一、古建筑易遭雷击的原因和规律 1. 古建筑易遭雷击的原因 一般雷击类型可分为直击雷、感应雷、雷电波侵入和球雷四种。对古建筑危害较大的主要是直击雷和球雷。而要产生雷击,首先必须有足够的电量积累,达到一定的强度,击穿绝缘空气,形成电流通道;其次要有突出的物体造成其周围电场突变,感应出异号电荷。古建筑多为木结构,木材经过千百年变得十分干燥,在雨天潮湿,电阻率变小,并且内部年久积满灰尘,易积蓄净电,带有电荷容易引来雷电流。还有很多古建筑建于高山上,本身地势较高,且位置突出,更容易遭受雷击;同时有些古建筑内高大树木较多,也容易引雷殃及古建筑。 2. 古建筑的雷击规律 雷击规律的影响因素。大量雷害事故统计资料和试验研究证明,雷击的地点和建筑物遭受雷击的部位是有一定规律的,这些规律称为雷击规律。地面上建筑物的性质、形状,以及建筑物的结构、内部设备情况对雷击的选择都会产生影响。当雷电先驱发展到离地面不远的空中时,地面上的电场不断增强,在高大建筑物的尖顶和边缘上场强最大,构成雷电发展的良好条件。雷电先驱就自然被吸引到这些地方,因此高大建筑物就容易遭雷击。 A、地点上的规律。雷害事故表明,多数雷击发生在靠近河湖池沼和潮湿地区,其次是大树、旗杆、杉槁,球雷占8%. B、雷击部位上的规律。古建筑易受雷击的部位多为屋角兽头、房脊和梁柱以及丰宝铜顶。北京十三陵长陵的棱恩殿、鼓楼、故宫的承乾殿皆因兽头、屋脊被雷击起火,也恰恰说明了这一规律。故此在防雷时应加以防范。 二、古建筑防雷技术 随着科技大发展,人们对雷电知识的了解逐步深入,防雷技术也不断更新,但主要有以下7种:避雷针防雷法、法拉第笼式防雷法、滚球防雷法、E·F避雷保护系统、消雷器防护法、避雷设施保护法、人工影响雷电防雷法。几种方法各有侧重,对古建筑较为适用的是避雷针防雷法。 1. 避雷针系统

简要探讨古建筑的雷电防护措施

简要探讨古建筑的雷电防护措施 摘要:在我国古建筑保护与修缮工作中,要根据古建筑的建筑特点进行防雷、 防火等技术处理,以保证古建筑在以后能够更好地展示历史风貌、实现其历史与 文化价值,本文首先就古建筑的主要特点以及实际隐患进行了分析,而后就其防 雷指导以及防雷设计与技术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古建筑;雷电;防护措施 引言 古建筑是我国古代人民居住的场所,其在建筑领域与古文化探索领域都有极 高的价值,很多古建筑的布局、装饰、结构都非常有文化气息,是我国古代建筑 工匠智慧的结晶,而一些古建筑中的布置与装饰又能够体现建筑主人的文化理念,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种载体,针对古建筑进行保护还应根据其自身防雷、防火 隐患进行分析,从而探索有针对性的防雷措施与技术方法。 1我国古建筑的特点以及防雷隐患分析 我国古代建筑虽然技巧非常先进,但是才材料方面相对单一,很多古建筑的 主体结构都是以木质结构为主,这类建筑虽然利于抗震,却不利于防火,而如果 遭受雷电打击就会非常容易起火,且火势蔓延速度很快,对建筑行业和历史行业 都会造成巨大损失,当代较有名的雷击古建筑事件就是故宫在1987年遭受雷击 而发生火灾的事件。我国古建筑在防雷方面存在如下隐患: 1.1我国古建筑防雷隐患探讨 我国古建筑在建设地理位置以及结构等方面不同于其他建筑,因此其遭受雷 击的几率较其他建筑更大,具体有如下表现:其一就是我国古建筑很多都修建在 地势高峻的位置,或者在一些较为开阔的区域修建高大建筑,这样的地理环境决 定了其容易遭受雷电袭击。其二就是我国保留下来的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古建筑 通常都较为雄伟,由于我国古代审美特点决定古代建筑通常有高耸的屋脊,这样 的建筑结构导致其非常容易引起带电云层放电。其三很多古建筑为了吉祥寓意会 在大殿正脊的特定位置进行金属宝盒的安置。这样就增加了其遭受雷电袭击的几率。其四,我国古建筑基本都是砖木结构的,如果受到雷电侵袭就会非常容易导 致其木质结构燃烧而引起火灾。 1.2我国古建筑现有防雷缺陷探讨 其一,部分古建筑未能安装符合现代要求的防雷设施,虽然我国早在1982年就已经提出了对各地古建筑进行防雷保护装置的安装要求,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有大部分古建筑未能进行防雷设备的安装工作。 其二,一些古建筑安装的防雷设施不符合防雷标准要求,虽然有些古建筑已 经接受了防雷技术改造,安装了具有防雷效果的设施,但是这些防雷装置还有一 些技术缺陷,例如其接闪器难以对建筑中需要雷电防护的部位形成全面保护,以 及防球状雷电的技术措施缺失等,由于部分古建筑经营管理机构对于防雷设计以 及建筑所处的雷电环境存在认识不清的情况,对于古建筑的防雷级别设置不够科学,也降低了建筑防雷设置的安全性。 其三,大多数古建筑并不具备同现代建筑物等同的地理环境以及相应的地质 条件,加上古建筑通常在外观结构上更具复杂性,也就导致古建筑防雷技术施工 难度较大,其雷电防护装置系统化布设效果就相对较差。

浅谈古建筑防火

浅谈古建筑防火 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古建筑被无情的大火吞噬,给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遗憾,也成为文物保护、消防工作者的重大课题。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古建筑越来越受到火灾的威胁。如何适应社会和经济条件的变化,防止发生火灾事故造成的损失,是消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就古建筑与火灾原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就消防对古建筑保护方面进行探讨,以求得保护之良策。 1、古建筑火灾原因分析 1.1雷击起火 古建筑物遭雷击,或因雷电起火被焚毁的事件不胜枚举。如文献记载,明朝时北京故宫前朝三大殿三次遭雷击被焚。雷击引起古建筑起火,有两种情况:一是古建筑没有安装避雷设施而遭受雷击;二是古建筑虽然设有避雷设施,但避雷设施的保护范围没有达到要求,同样可能遭受雷击。 1.2长期干旱高温 导致古建筑特别是木制结构的建筑物或其间的堆积物自燃,引发火灾。 1.3生产用火 如寺院加工香、烛,不慎引起火灾。 2、古建筑火灾扑救难度 由于古建筑所处的位置、古建筑的结构、古建筑内置设施等多因素的限制,形成火灾扑救的障碍。一旦古建筑着火,火情往往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控制,故其损失往往惨重。 (1)大部分古建筑采用纯木、砖木、土木建造,耐火等级低,火灾荷载大,

经过千百年的风干,极易燃烧。如果是寺院,其内悬挂的帐幔、字画等物,进一步加大了火灾荷载。如果是民居,其内家具、衣被等,也是易烧不易灭者。 (2)殿高堂阔,连片成群,没有有效的防火分隔,极易蔓延。一旦其中一个建筑失火,就会引起火烧连营。发生火灾时回廊就成为火灾蔓延通道。文化古村落,也是民居连片,一旦起火,也是连片遭殃。 (3)古建筑群普遍存在消防通道不畅的问题,如平遥古城最窄的通道还不足1米,无疑限制了常规消防车的通行,一旦发生火情,后果将不堪设想。而大多数古建筑远离城市,道路崎岖,消防队不能及时赶到现场,加上水源缺乏,一旦失火,难以扑救。而位于只有狭小通道的古建筑群落中某些建筑物起火,由于消防通道的阙如,消防车也是难能直临现场。 (4)由于建筑物自身,或其间的堆积物,或其间的电线与电气等因素导致起火,而起火因素多而不定,也会给扑救造成一定的难度。 3、“消”的对策和措施 要将消除隐患、扑灭火势落实到实处,还必须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购买必要的消防器材(消防水带、水枪、消防水泵等)并且能够使用,远水解不了近渴,当古建筑发生火灾时,城市消防队一时难以到达,利用以上装备就会使古建筑单位具有消灭一般和初期火灾的能力,达到自救的效果。 (2)古建筑所在单位及消防队平时应多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古建筑的位置、建筑形式、结构特点、重点部位、道路和水源等情况,要充分估计风力和风向可能对火势蔓延的影响,作好战前准备,制定灭火预案,并定期演练。 (3)在山区的古建筑发生火灾,如果危及森林的安全时,应在主要蔓延方向,对紧靠古建筑树木的树冠上射水保护,必要时可砍伐树木,开辟出防火隔

(完整版)图解防雷接地施工技术要点

防雷施工技术要点 防雷接地引下线利用混泥土柱内两根?16以上主筋及混凝土灌注桩四根?16主筋焊接作为引下线,跨接线采用≥12mm圆钢。引下线上端与避雷带焊接,下端与接地装置焊接。相邻的两处引下线间距不大于18米。接地装置为利用基础桩内及基础底板内主筋焊接形成的接地网,所有设备房、电气竖井、电梯井的接地干线以及预留人工接地极的镀锌扁钢、接地端子板等与接地网可靠焊接。 用于避雷接地系统的镀锌圆钢、镀锌扁钢、镀锌角钢等材料必须是热镀锌件,品种规格应符合设计图及型材标准要求,具有材质检验证明书及出厂合格证。 1、搭接长度:圆钢与扁钢搭接为圆钢直径的6倍,双面施焊。扁钢与钢管,扁钢与角钢焊接,紧贴角钢外侧两面,或紧贴3/4钢管表面,上下双侧施焊。扁钢与扁钢搭接为扁钢宽度的2倍,不少于三面施焊。 2、焊缝要求:焊缝应饱满并有足够的机械强度,不得有夹渣、咬肉、裂纹、虚焊、气孔等缺陷,焊接处的药皮要敲净。

3、引下线与梁钢筋跨接。

4、利用柱主筋作防雷引下线时,主筋连接的两端应作跨接处理。

5、总等电位和局部等电位根据设计要求,用镀锌扁铁引出。 6、引下线应采用油漆做标记,防止错焊导致上下不连通。 7、均压环。I类建筑30m以上,II类建筑45m以上应焊接均压环。作为接地均压环的圈梁钢筋选取圈梁上层左右2根直径≧16mm的钢筋,若直径小于16mm,可选用圈梁上层4根钢筋作接地均压环。各均压环与防雷引下线按规范做

法可靠连接,各楼层外墙的各类金属设施均应就近与其等电位连接,连接点应不少于两处。 防雷接地施工常见问题: 一、避雷带、引下线、接地体、均压环搭接的长度不够,焊接处有夹渣、焊瘤和气孔等。 二、地钢筋网连接点的错焊、漏焊,漏设外引接地联结点或检测点预埋件。 三、在用结构钢材代替避雷针(网)及其引下线时,破坏了镀锌层防锈漆,螺栓连接片未经处理,片与片之间有缝隙等。 四、引下点间距偏大,引下线跨越变形缝处未加设补偿器,接地体安装埋设深度不够或引出线未作防腐处理。 五、屋面金属物(如管道、梯子、旗杆和设备外壳等)未与屋顶防雷系统相连,等电位联结跨接地线线径不足。 六、电气设备接地(接零)的分支线未与接地干线连接。

古建筑物防雷措施探讨

古建筑物防雷措施探讨 发表时间:2018-09-08T15:07:44.303Z 来源:《建筑细部》2018年2月上作者:丁书江 [导读]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现存的古建筑物既是我们历史的见证者,同时也是我们文明发展的象征 绍兴防雷安全检测有限公司 312000 摘要: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现存的古建筑物既是我们历史的见证者,同时也是我们文明发展的象征。保护古建筑物对于中华民族的传承有着深远的意义,古建筑物防雷保护正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如何做到既能满足古建筑物防雷要求,又不影响古建筑美观。这就要求我们防雷工作者转变防雷观念,采取有效的措施,为我国的古建筑防雷保护作出突出贡献。 关键词:古建筑物;防雷要求;措施 中国的古建筑大多以风水玄学为背景,靠山临河,多处于地势较高的山脉、丘陵位置、江湖湖泊旁,或者是坐落在容易产生土壤电阻率突变的山脚边,并且这些古建筑物往往都是布局精妙,格局宏大。加之,大部分古建筑物中包含的金属材料和外缘易起火的的砖木结构。这些特征恰好都为其遭受雷电的侵袭埋下了不安全因素。 因此,综合分析古建筑物结构、建造特点、建材性质以及所在地理环境等要素,结合古建筑防雷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防雷措施,使其既能满足古建筑物的美观又能达到防雷效果。这是目前古建筑物防雷技术措施运用的关键所在。 1、古建筑物遭受雷击的主要原因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古建筑遭受雷击和建筑材料以及结构方面有很大的;联系,另外古建筑低地理位置也属于其中一种,总结起来,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我国古建筑主要以木结构和砖石建筑为固定基础。由于木材内部疏松,木材堆积年复一年,木材表面静电很大,容易吸引雷电电流。结果古建筑被雷击了。 (2)大多数古建筑物为体现“福瑞祥和”,大多都会在建筑的大殿正脊中部埋设有金属宝盒。有些建筑的房顶内部还设有锡背,极大地增加遭受雷击的概率。而像是飞檐、翘角、梁柱、屋脊、吻兽、塔刹等构架都是突出建筑轮廓的,都是易受雷击部分,存在着相当危险的安全隐患。 (3)从古建筑选址的地理环境可知,基本情况下地势都非常高,同时在空旷的风景区、江河湖泊的附近,为了能够更好的确保整体的高贵,需要重点突出其位置,因此很容易受到雷击影响。而其四周一般都还会有高大的树木,成片的分布,对于高大的树木会进一步增加雷击的影响。 (4)为了保护古建筑,国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但毕竟是有限的。此外,古建筑的结构不能重建,所以一些建筑物仍然有很大的防雷安全问题。一些建筑物的防雷设施的安装和使用不符合要求,反而成为引雷的导火索,存在安全隐患。 2、古建筑物防雷措施 2.1防直击雷措施 2.1.1接闪器 接闪器的选择是最为直观的反映防雷美观和实效。对于在建筑物正脊、硬山脊、屋檐等易受雷击的部位宜采用明敷接闪带的接闪方式。接闪带在安装时高出正脊、斜脊屋檐瓦等100~300mm,沿建筑屋脊的轮廓弯曲,通过抱箍式支持卡子与瓦面固定。接闪带水平敷设时,支持卡子的间距为0.8~0.9m,垂直敷设时,支持卡子的间距不大于1m,转弯处支持卡子的间距为0.5~1.0m。,接闪带网格根据建筑物类别设置网格大小。如果条件苛刻的情况,可以安装预放电避雷针(ese避雷针),提前泄放电流。 2.1.2引下线设置 引下线主要设置在远离游客和出入口建筑的侧面,材料可选用Φ8mm以及上的圆钢或者-40X4mm的扁铁等,根据建筑物长宽确定引下线数量。引下线上端与接闪带连接,下端与接地母线相连接。在各引下线上距地面0.3~1.8m之间装设断接卡,在距地面上2.7m至地下0.3m处采用pvc绝缘塑料管等保护措施,塑料管的颜色应与建筑物颜色相统一,并在醒目处张贴防雷警示牌。 2.1.3接地装置 由于古建筑基础多为石材和木质为主,且其在区域地质条件相对复杂,接地装置主要以人工接地体为主。如地面以下遇到特殊三合土及砖石基础时,可采用XIT离子接地极为接地装置,预计每条引下线安装一组离子接地极(独立接地网)。接地极采用深孔安装离子接地极的施工做法,按就近安装避开游人的原则,选择在僻静之处进行安装。对每一接地极距地面不足1m处进行绝缘处理(安装绝缘护套管),水平接地体采用BV95mm2铜绞线,与垂直接地体及水平接地连接线之间采取放能焊接工艺。 2.2侧击雷的防护的必要性 侧击雷一般多用于高层建筑物,普通的和楼层不高的建筑物一般都不需要做侧击雷。但随着近年来雷电发展的认知,有一种雷电形式迫使我们重点建筑物需要增加侧击雷,那就是球形雷。 球状闪电,俗称地滚雷。通常在雷暴时发生,为圆球形状的闪电。球状闪电的危害较大,它可以随气流起伏在近地空中自在飘飞或逆风而行。它可以通过开着的门窗进入室内,常见的是穿过烟囱后进入建筑物。它甚至可以在导线上滑动,有时会悬停,有时会无声消失,有时又会因为碰到障碍物爆炸。 因此做好侧击雷工作相当重要。在进行侧击雷防护措施时,应首先考虑不会对古建筑物本体造成影响。宜在古建筑物的外围每3-6m设置圈式均压带,均压带与古建筑物的金属物均可靠连接在接地体上。此外,在古建筑物的外门窗安装金属纱窗、沙门或较密的金属保护网并可靠接地。所有的门窗都安上玻璃,使其没有空洞,预防球形雷从空洞窜进古建筑物内。 2.3闪电电涌侵入防护和电磁感应的防护 古建筑物的现代化改良,势必要带入用电设备和消防管网,从而产生各类古建筑物用电问题。而对于防雷主要是涉及闪电电涌和雷电波感应侵入的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