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帛的发现与整理

简帛的发现与整理

简帛的发现与整理
简帛的发现与整理

1.简述建国后简帛的发现与整理情况。

二十世纪初,西方探险家纷纷进入我国的西北地区并发现汉晋简牍,揭开了近代简牍帛书出土的序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在简帛发现与整理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边塞遗址到墓葬、井窖,出土地点遍布全国各地;从战国到魏晋,不同时代的简帛陆续被发现;从文书档案到文献、法令,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与此相应,简帛数量也与日俱增。

二十世纪上半叶,由于列强的侵略以及国内战争,研究始终在极度动荡不安的情况下进行;而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学术研究。直到七十年代后期,简帛研究才逐渐走上正轨。因此,本文拟对近三十年的简帛研究状况做一概述。不过,有些地方为了叙述方便,还是要追溯到更早的时期。

一、简帛的发现与整理

敦煌汉简敦煌汉简,是指二十世纪初开始在河西疏勒河流域汉代边塞烽燧遗址中陆续出土的简牍。其中,二十世纪初英国探险家斯坦因第二次和第三次中亚考察时所发现的简牍,以及1944年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的夏鼐等人所发现的汉简,经林梅村和李均明整理,成《疏勒河流域出土汉简》一书,于1984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该书附有《疏勒河流域汉代边塞遗址概述》、《汉简出土编号与汉简著录编号一览表》等,但不含原简照片。

七十至八十年代,嘉峪关市文物保管所甘肃省文物工作队、敦煌市博物馆等部门又在这一地区的马圈湾、酥油土、花海等地发现了一大批汉代简牍。这些简牍,连同斯坦因、夏鼐等人所发现的汉简一起,由吴礽骧、李永良、马建华释校,成《敦煌汉简释文》(不含图版)一书,于1991年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同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含有图版和释文的《敦煌汉简》上、下册。

(1)悬泉置汉简

1990至1992年间,在甘肃省敦煌与安西县之间的甜水井悬泉置遗址出土2万余枚汉简。内容多与邮驿有关,展示了汉代邮驿的面貌,对“置”的职能、管理组织和人员构成等都有明确记载。其中100余件麻纸及纸文书向世人证明:纸在中国西汉时期已大量存在,并已用于书写。发现的《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是国内目前所见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壁书原件,具有很高的文物史料研究价值。出土的帛书信札,共10行,370个字,是目前已知西汉时期最完整和文字最多的私人信件。这些均是研究汉代历史和丝绸之路的重要史料。《文物》2000年第5期公布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甘肃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发掘简报》、《敦煌悬泉汉简内容概述》和《敦煌悬泉汉简释文选》。这批简牍正在整理之中。

(2)楼兰、尼雅文书

这部分文书均出土于东汉至十六国时期鄯善国境内的楼兰地区和尼雅河流域,书写材料既有木简,也有残纸,文字既有汉文,也有佉卢文、粟特文、婆罗迷文,是二十世纪初由英国探险家斯坦因、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以及日本的大谷光瑞等人发现的。文书中的绝大部分为魏晋时期遗物,内容非常广泛,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西域的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和屯戍活动等,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材料,也为研究这一时期的语言文字、书法艺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

其中的汉文文书,林梅村先生将各家刊布的文书编号与原报告出土号逐一核对,并在斯坦因文书编号的基础上进行统一、对原整理者的释文重新校订,并重新编写了《楼兰尼雅遗址概述》,成《楼兰尼雅出土文书》一书,于1985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1988年,文物出版社又出版了林梅村先生的《沙海古卷·中国所出佉卢文书(初集)》。这是目前收集我国出土的佉卢文资料最全的一部书,书中有佉卢文书的汉语释文和拉丁文转写。

(3)武威汉简

1959年,甘肃省武威磨咀子6号墓中出土汉简480枚,包括《仪礼》简469枚,日忌杂占简11枚;同时,在第18号墓中出土“王杖十简”。其中,《仪礼》简为《仪礼》的版本、校勘提供了重要资料,由于简册保存完好,墨迹如新,对于复原古代简册制度提供了具体例证。1964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甘肃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整理的《武威汉简》,公布了这批简牍资料。

1972年,在甘肃省武威旱滩坡的一座东汉早期墓藏中出土了医药简牍,基本上是一部方书,保存医方三十多个,包含了临床医学、药物学、针灸学的丰富内容,为研究我国古代医学提供了重要资料。197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甘肃省博物馆、武威县文化馆整理的《武威汉代医简》。

(4)居延汉简

1930—1931年,中国与瑞典西北科学考察团在今额济纳河流域的汉代边塞遗址中采集到10200枚汉简。内容涉及西北边塞地区的行政、边防、邮驿、屯田及戍卒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等许多方面。其整理情况如下:

劳榦《居延汉简考释释文之部》,四川南溪石印本,1943年

劳榦《居延汉简考释考证之部》,四川南溪石印本,1944年

劳榦《居延汉简图版之部》,台北,1957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居延汉简甲编》(陈梦家主持整理),科学出版社,1959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居延汉简甲乙编》(上、下),中华书局,1980年。该书发表了这批简牍的全部照片和释文,并附有中文的考古发掘报告。

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秦汉魏晋出土文献,文物出版社,1987年)。该书以《居延汉简甲乙编》的释文为底本,在《居延汉简考释释文之部》与《居延汉简甲乙编》的基础上,吸收了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重新校订,纠正了不少错误,并注明各版本的异文,对学术研究大有裨益。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牍整理小组《居延汉简补编》,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发行,1998年。由于采用了先进的红外线摄像技术,一些原来用肉眼无法辨认的字得以识读,因而校正、补充了释文中的不少错误和遗漏,这对于正确理解和使用简牍资料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1972—1976年,甘肃居延考古队又在额济纳河流域,对破城子甲渠候官、甲渠塞第四燧和肩水金关遗址进行发掘,新获汉代木简2万多枚,绝大部分是木简,内容非常广泛,它不仅记录了居延地区的屯戍活动,而且保存了一批从西汉中期到东汉初年的官方文献资料。其整理情况如下: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薛英群、何双全、李永良注《居延新简释粹》,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居延新简——甲渠侯官与第四燧》,文物出版社,1990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中国文物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居延新简——甲渠侯官》,上册为图版,下册为释文,中华书局,1994年

肩水金关的简牍尚未公布。

(5)马王堆帛书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发现了大批帛书,内容包括《周易》、《丧服图》、《春秋事语》、《战国纵横家书》、《老子》甲乙种、《九主图》、《黄帝书》、《刑德》甲乙丙种、《五星占》、《天文气象杂占》、《篆书阴阳五行》、《隶书阴阳五行》、《木人占》、《符箓》、《神图》、《筑城图》、《园寝图》、《相马经》、《五十二病方》、《胎产图》、《养生图》、《杂疗方》、《导引图》、《长沙国南部图》、《驻军图》等。帛书涉及战国至西汉初期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以及科学等各个方面,在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等方面,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目前,这批帛书尚未全部公布,主要整理成果如下:

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物编辑委员会《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出版社,1972年

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上、下,文物出版社,1973年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壹),文物出版社,1974年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老子(马王堆汉墓帛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经法(马王堆汉墓帛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战国纵横家书(马王堆汉墓帛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古地图马王堆汉墓帛书》,文物出版社,1977年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叁),文物出版社,1978年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导引图(马王堆汉墓帛书)》,文物出版社,1979年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壹),文物出版社,1980年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叁),文物出版社,1983年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肆),文物出版社,1985年邓球柏《帛书周易校释》,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周一谋、肖佐桃主编《马王堆医书考注》,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魏启鹏《马王堆帛书·德行校释》,巴蜀书社,1991年

魏启鹏、胡翔骅《马王堆汉墓医书校释》(一),成都出版社,1992年

魏启鹏、胡翔骅《马王堆汉墓医书校释》(二),成都出版社,1992年

此外,陈鼓应先生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马王堆帛书专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也公布了帛书《系辞》、《二三子问》、《易之义》、《要》等篇章的释文。

(6)银雀山汉简

1972年在山东省临沂银雀山一、二号汉墓中发现4900多枚竹简,一号墓竹简内容为《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管子》、《晏子春秋》以及不少军事、政治和阴阳杂占等佚书,二号墓竹简内容为《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这些竹简的出土,为有关古籍的校刊、辑佚和辨伪等工作有重要意义。尤其《孙膑兵法》与《孙子兵法》的同时出土,结束了长期以来关于这两部书的一些悬而未决的争议。其整理情况如下: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八开线装本,文物出版社,1975年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孙膑兵法(银雀汉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5年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孙子兵法(银雀山汉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6年

张震泽《孙膑兵法校理》,中华书局,1984年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银雀山竹书〈守法〉、〈守令〉等十三篇》,《文物》1985年第4期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银雀山汉墓竹简》(壹),文物出版社,1985年吴九龙《银雀山汉简释文》,秦汉魏晋出土文献,文物出版社,1985年

骈宇骞《银雀山汉墓竹简晏子春秋校释》,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

(7)定县汉简

1973年,在河北定县40号汉墓中出土了大批简牍,竹简炭化成块,残损严重,经整理,共有以下几项内容:《论语》、《儒家者言》、《哀公问五义》、《保傅传》、《太公》、《文子》、《六安王朝五凤二年正月起居记》、《日书·占卜》。这批竹书对于辑佚、校勘、订正古籍,提供了珍贵资料。其整理情况如下: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定县40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第8期定县汉墓竹简整理组《定县40号墓出土竹简简介》,《文物》1981年第8期定县汉墓竹简整理组《儒家者言释文》,《文物》1981年第8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定州汉墓竹简·论语》,文物出版社,1997年

(8)云梦睡虎地秦简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中出土了1150多枚竹简,内容为《编年记》、《语书》、《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日书》甲、乙种等。为研究秦国和秦朝的法律制度提供了珍贵资料,弥补了文献记载的空乏。其整理情况如下:季勋《云梦睡虎地秦简概述》,《文物》1976年第5期

云梦秦墓竹简整理小组《云梦秦简释文》(一),《文物》1976年第6期

云梦秦墓竹简整理小组《云梦秦简释文》(二),《文物》1976年第7期

云梦秦墓竹简整理小组《云梦秦简释文》(三),《文物》1976年第8期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八开线装本),文物出版社,1977年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32开平装本),文物出版社,1978年

云梦睡虎地秦墓编写组《云梦睡虎地秦墓》,文物出版社,1981年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八开精装本),文物出版社,1990年

(9)阜阳汉简

1977年,在安徽阜阳双古堆一号汉墓中出土大批木简,损坏严重,清理出十多种古籍,包括《苍颉篇》、《诗经》、《周易》、《年表》、《大事记》、《杂方》、《行气》、《相狗经》、《辞赋》、《刑德》、《日书》等。其整理情况如下:安徽省文物工作队、阜阳地区博物馆、阜阳县文化局《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8期

阜阳汉简整理小组《阜阳汉简简介》,《文笔》1983年第2期

阜阳汉简整理小组《阜阳汉简苍颉篇》,《文物》1983年第2期

阜阳汉简整理小组《阜阳汉简诗经》,《文物》1984年第8期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口诀表》教案

乘法口诀表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自己整理乘法口诀表,使学生知道利用表格来整理知识比较简洁、清楚,懂得合理整理乘法口诀表,掌握整体记忆全部乘法口诀的基本方法。 2、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能熟练的利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乘法式题。 3、使学生有与同伴合作整理知识的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难点: 整理乘法口诀是重点。掌握乘法口诀表示难点。 教学准备: 乘法口诀卡片 教学过程: 一、自主整理全部乘法口诀 1、回忆所学的乘法口诀。 提问:我们学了几的乘法口诀?各有几句?全部乘法口诀共有几句?你怎样知道的?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回忆、计算。然后请部分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结果。 1、师生共同归纳学过的乘法口诀。 (1)、我们已经学习了1~9的乘法口诀:1的口诀有1句;2的口诀有2句;3的口诀有3句;4的口诀有4句……

(2)、全部乘法口诀的句数是:1+2+3+4+5+6+7+8+9=45(利用凑整的方法计算或利用加法结合律把算式变形为同数相加的形式进行简算。) 2、整理所学的乘法口诀。 问:怎样整理45句口诀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1)、小组合作给学具袋里的乘法口诀卡片分类看看能发现什么?(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把口诀卡片摆成自己喜欢的口诀表。 二、探索乘法口诀表的内在规律。 问:观察这张乘法口诀表,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横看、竖看、斜看这张表,说说有什么规律或特征。 学生仍然以小组为单位,先在组里说然后在全班交流。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 三、应用拓展:利用乘法口诀表进行计算。 1、回忆口诀的含义,任意说出一句口诀表示的意义。 2、游戏,比一比,赛一赛 (1)看谁答得又对又快。 出示卡片,学生对口诀。(已知两个因数求积;已知积求两个因数。) (2)想一想:89页3题完成后总结做题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这一节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法律社会学视野中的法的本质观

第34卷第2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4 No.2 2013年2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eb.2013 论法律社会学视野中的法的本质观 李小文 (湘潭大学 法学院,湖南 湘潭 410013) 摘 要:文章在法社会学的视野中,以社会利益关系为出发点,论证了法的本质——法是由社会对比力量状况决定的,对社会利益关系的权威性调节。 关键词:法本质;法律社会学;社会力量;社会利益关系 中图分类号:D920.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3)02-0160-02 一法的本质的法社会学探讨的逻辑起点 (一)社会的本质:社会利益关系 何谓利益?通俗的讲法利益就是好处,它能使人的某种需要或愿望得到满足。霍尔巴赫说:“所谓利益,就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性情和思想自身的幸福观与之联系的东西;换 句话说,利益其实就是我们所谓幸福的必需品。”[2]现实社会的利益包括以下基本要素:第一,利益的主体是人。第二,利益的客体就是所需要的满足和由这种满足所驱动的良好的心态。第三,利益的内容即能够满足人的需求的对象,它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两种存在形式。而个体利益总是要依靠外界才能满足,在个体利益不断满足的过程中,作为个体的人逐步与他人形成了在利益分配和占有上形成的关系,这就是利益关系。[3]人类社会的活动都是围绕利益分配和占有而展开的,因此,人类社会本质社会可以说是一种利益关系。 (二)学者们对法与社会利益关系的揭示 (1)爱尔维修的观点。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认为可以用利益来解释包括法律在内的所有社会现象。他比较全面的阐述了利益规律的问题,他认为正如运动规律统治了物质世界一样,利益规律掌控了人的精神世界。爱尔维修在利益规律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法治国理论,要用法律来约束掌握权力的人,使他手中的权力能够为公众服务、为多数人谋福祉;对民众的自由也要限制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私人利益不能漫无边界,不能侵犯社会公共利益。他断言:利益是人快乐或痛苦的根源,利益主宰着人类对所有问题上的一切判断,利益能赋予人们快乐同样也能消除人的痛苦。他提出了要对个人利益进行正确分析,在法律完善的情况下,利己心不完全会导致罪恶的发生。 收稿日期:2012―10―29 作者简介:李小文(1985-),男,湖南新化人,湘潭大学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法学理论、法律社会学等。 (2)边沁的观点。边沁运用功利理论说明英国的社会生活,他把英国的商人、市侩作为标准的人,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作是一种赤裸裸的互相利用、互相剥削的关系。法律的目的是为了使整个社会的福利最大化。边沁不仅主张善是一种幸福,而且主张每个人总是追求他所认为的幸福。所以,立法者的职责是在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间进行调节。他认为公共利益是诸多个人利益的综合体,所以个人利益在利益体系中是居于首要地位,虽然个人利益应该服从于社会公共利益,但人们首先感受和追求的都是个人利益。一定程度上,个人利益的增加能促使整个社会利益的增加。 (3)耶林的观点。德国法学家耶林从“法是国家权力通过外部强制手段所保证实现的最广义的社会生活条件的总和”和“权利的基础是利益”这种认识出发,深入探讨了法律的目的以及法律是如何处理相互冲突的利益的。耶林指出,人是有目的的动物,人的活动是有动机的,作为人类活动一部分的法律也有其自身的合目的性和规律性。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无目的法律,法律的目的是为了平衡私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实现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的糅合,从而构建起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与社会的协作关系。耶林还指出,法是不可能天衣无缝的,因此类推总是存在的,而类推不能仅靠概念和逻辑,必须根据有关的利益进行。 (4)庞德的观点。庞德认为法律能以最小的代价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法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平衡各种社会利益关系。法律尽最大的努力防止社会冲突的发生并保护各种社会利益,进而满足人们的欲望和需求。而这一切,都是通过社会控制的方式实现的。[4]庞德将法律秩序所保护的利益分为个人利益、公共利益、社会利益三类。他指出了某种法律制度欲达到其目的,就必须通过如下步骤:其一,对包括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在内的各种社会利益予以承认;其二,规定各种利益的边界,在这些边界之内,上述各种利益将会得到法律的承认,并通过法律规范赋予其法律效力;其三,法律为实现各种利益设置了一些保障措施,任何侵犯法 160

简帛书法艺术鉴赏

简帛书法艺术鉴赏 近百年来,地下简帛文献的大量出土,给中国书法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前所未有的新材料,给现代书家提供了汉唐碑拓所不可比拟的原始墨迹和崭新范本。在研究领域,对中国书法史的认识在不断更新。在创作园地,简帛书法的艺术创作更是异军突起,空前活跃。有鉴于此,我们试将中国历年出土的有代表性的简帛书法名篇按时代先后作一次粗线条的巡礼,以期对当今简帛艺术的研究和创作有所助益。 湖北曾侯乙墓楚简 在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简帛书法是起源很早但发现和兴盛得很晚的一种特殊载体的书法。它相对于甲骨文书法和金文书法来说,有其特殊的地域性差别。尽管在甲骨、金文中就已经有由简册编连而会意的“典”、“册”等字,但迄今为止,尚没有在商、周遗址中发现过简帛的痕迹。简帛书法的出现,一开始就跟崇尚浪漫、巫风昌盛的荆楚之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楚民族缘起于祝融部落集团,最早族居于淮水流域之荆(今湖北西部的荆山一带),周成王时封熊绎于楚,始有荆楚之名。至楚穆王时(前625-前614年),楚人北上,方显示出不同凡响的进取精神和称雄中原的气概。至楚庄王时,楚人问鼎中原,与齐、秦、晋争夺霸权,先后扩境江南,灭国六十一,拓疆五千里。至楚康王十四年(前546年),在弭兵盟会中夺得霸主的地位,成为春秋时期最为强盛的富强之国。 随着楚国的发展和强盛,孕育于这块山川灵秀、巫风浓郁、夷夏杂糅的神奇土地上的楚文化更是以其神秘浪漫、自由奔放的色彩而形成一支足可以与中原文化相媲美的南方文化的代表。而作为楚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楚系文字,更是从一开始就显示了其独特的风格特征。 如现在所知最早的西周晚期的楚公家钟(前876-前842年)铭文,其形体虽与西周金文并无大异,但其构形风格则大异其趣,不仅粗犷恣肆,野气十足,而且洋溢着自由浪漫的气息,故清人吴大瀓《愙斋集古录》称:“字体奇肆,于此见荆楚雄风。”自此而下,楚系文字从春秋至战国虽经历了从雄肆到秀丽再到圆浑的演变发展,但其中以结体工整修长、线条婉转灵动、富有装饰性的秀丽型风格一直是楚系金文的典型代表,如《王子午鼎铭》(前577-前552年)、《王子申盏》(前505-前489年)等。 春秋时期的楚系金文可以说已是风标独具,自成格局,战国时代,楚系文字更以其大量的简帛墨迹丰富了中国书法史发展演变的资料,其中,湖北省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楚简就是现在所知最早的楚简墨迹之一。 曾侯乙墓发掘于1978年,该墓出土了包括曾侯乙编钟在内的青铜器、漆器等珍贵文物7000余件,现均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这里所说的部分楚简原件也在陈列之中,它们虽然没有曾侯乙编钟那样庞大和引人注目,但在中国书法史中的特殊地位却实在不应该小觑。 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简共有240余枚。简长72-75厘米不等,宽1厘米左右,每简的字数27个上下。内容主要是记载葬仪用的车马与兵甲,是战国时代常见的遣策文字。在这种特殊的载体上,我们既能感觉到楚系金文的传承,又能领略到楚简文字的神韵。细观其笔墨运动,可以看到,其用笔大都方起尖收,笔力爽劲而锋利,线条多呈上拱右耸之势,刚劲而富有变化,如横画沉稳上挑下擫,竖画笔立悬针,撇捺露锋而坚挺,字形纵长,笔致跳动而有节奏,具有一种很爽朗遒健的书法风格。

古典文献学题库

古典文献学概要 中国古代无“文献学”之名却有文献学之实 ?孔子修“六经”目录学、版本学、校雠学三者融为一体的学问 ?始于西汉末刘向、刘歆父子,当时叫“校雠” ?近代受西方学术影响,一些传统学术被冠以“××学”之名,如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即传统上的字书、韵书、训诂“校雠学”,“古典文献学” “文献学”之名的提出 ?梁启超1920年《清代学术概论》:“全祖望亦私淑宗羲,言文献学者宗焉。” ?1923年《中国近三百学术史》:“明清之交各大师,大率都重视史学——或广义的史学,即文献学。” ?1928年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例言》:“本编亦采其谊,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 成为高等教育的独立学科 ?建国后标点整理“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 ?50年代末翦伯赞等教授建议建立文献学专业 ?在魏建功先生领导下,1959年在北大中文系创建国内第一个古典文献学本科专业?上世纪80年代初张舜徽先生提出招收文献学研究生,于是在历史系设置历史文献学专业 ?从此就形成了古典文献、历史文献两个专业并存的局面 古典文献学是怎样的一门学问 ?传统的文献学包括文献形态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辑佚学、编纂学、典藏学;文献标点、注释翻译、考证、文献检索、出土文献等?古典文献学的功用 ?传统上即明道,教化,娱情,考辨,经世 ?古典文献学是治中国文史之学最基本的学问 程千帆:文献学学不好,将来会被人欺负的 平时说话要负责任进行学术研究不能不顾学术常识 ?他曾就读于复旦、柏林、苏黎世、哈佛,通晓八国语言,先为清华大师,后教于牛津,学贯中西。家学深厚,全唐诗10万首都可倒背如流,晚年目盲后,全靠口述,出口成章,学生整理其听课笔记便成国学巨著。号称500年才出的一个教授,蒋介 石称之为国宝,他就是陈寅恪,死于文革。(有种人叫天才,惊采绝艳啊。) ①全面认识文献,进入古代文化、学术宝库的钥匙。“得门而入,事半功倍” ?秦观?“楼观”“寺观”;“观看”“观瞻”。 ?元韦居安《梅涧诗话》:陆放翁名游,字务观。“观”字系去声。或云其母梦秦少游至而寤,遂生放翁,因以其字命名,而名为字。《后村诗话》载史相力荐放翁,赐第,其 去国自是台评。王景文乃云“直翁未了平生事,不了山阴陆务观”。放翁见诗,笑云:“我 字务观乃去声,如何作平声了?”近时方蒙仲有《奉题刘后村文稿》数首,内一绝云:“昔闻秦七与黄九,后有幼安与务观。”“观”字亦作平声。想后村见之,亦发一笑。 ?陆游《题秦少游像》“我名公字正相同” ②指引读书治学、寻检资料。通过目录、类书、索引等工具书,用较少的时间,尽可能全面地找到所需资料,并鉴别、确定可靠的版本 ?陈垣:“不懂研究的方法,会读一辈子的书终不能入门。” ?程千帆:“今天中文系学生知识面狭窄,不能融会贯通,不会收集和整理材料,当然也

《简帛研究》格式规范

附録:?簡帛研究?文稿技術規範 ?簡帛研究?文稿技術規範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適當調整?從?簡帛研究二〇一四?輯開始執行?敬請同仁垂注? 一二作者投稿?敬請惠寄打印稿或電子稿(WORD+PDF文檔)?文稿務請達到齊(内容提要二關鍵詞二正文二注釋均完整無缺)二清(整齊清晰)二定(係作者定稿)? 二二文稿全文繁體横排(如果需要保留格式?個别簡文可豎排)?標題下標出作者工作單位二姓名?如果是國外學者?請在工作單位前添加國别?并加 [] ?如[韓]?内容提要300字以内?關鍵詞3 5個? 三二文内分層或小節的標題數字順序依次是:一二?二二?三二?四二 ?(一)?(二)?(三)? (四) ?1.?2.?3.?4. ?(1)?(2)?(3)?(4) ?文内一級標題漢字數碼后用頓號?後 出標題題文?文内二級二四級標題後緊接標題?三級標題阿拉伯數字後加 . ?如:一二名籍的格式 (一)物價波動狀况與换算失誤 1.臨潼銀鋌與安邑分司 (1)婺源縣的事例 四二爲突出引文的重要而另立段落者?引文第1行起首空4格?從第2行起?每行之首均空2格?引文的首尾不加引號?引文的注釋號標在引文最後標點之後? 五二系統在默認狀態下不能處理録入的文字?請造字或以圖片形式插入正文? 六二關於數字的用法: (一)數字用法以國家技術監督局1995年12月公布的?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規定?爲基 本依據?并考慮到本專業的特殊性? (二)如下情形使用阿拉伯數字: 1.作者的一般性叙述?如: 漢武帝實行鹽鐵官營?在全國40個郡國中設立鐵官49處? 2.公曆世紀二年代二年二月二日?如: 1922年12月初?顧頡剛到商務印書館編譯所任專任編輯? 3.公制的度量衡單位計數與計量?包括正負數二分數二小數二約數和百分比?各種物理量360

谈《社会学视野下的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什么》中的研究方法

音乐与影视学院霍鹏09515398 谈《社会学视野下的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里看 到了什么》中的研究方法 最近浅读了著名学前教育学者刘晶波的著作《社会学视野下的师幼互动行为研究》这本书,我对这本书感触很多,并且被书中深入浅出的理论和方法所启发。 在其中第三章讲到了其研究方法,首先第一节是确定研究对象,将范式的概念运用到师幼互动研究中,运用人际互动的范式原理细化了研究对象,将结构范式的师幼互动研究归为师幼关系,将过程范式的师幼互动研究归为师幼互动行为研究。 第二节的标题中说到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这一节先说到了关于研究方法选择上的问题,作者根据实际情况排除了测验法、量表法、调查研究等方法,而作者倾向于现场观察法却又有一定的制约。由此我们可以反思出:每一种研究方法并非适用于任何情况;在进行研究前应该充分计划并全面考虑,这样才能提高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继而介绍了作者采用的人种学的研究方法,它主要包含了确定研究现象、确定研究对象、假设的概括、收集资料、分析、形成研究报告等6个环节。 第三节是人中研究方法的具体应用,也是作者在这一章里着重讲解的一节。首先对于研究对象所采取的方式是抽样,这一部分从理论到实际操作方法过度,包含了三个步骤:明确研究对象的总体、确定样本行为发生的地域范围与行为主体、确定具体师幼互动行为事件。当研究对象确定以后,作者将现场观察法的实施分为三个部分来进行阐述:观察者的身份界定、观察内容与记录方式和观察时间的安排。这一部分包含了详细的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如:将观察者的身份界定为非参与者,在客观记录师幼互动时还要注意到教师对于部分研究的敏感;记录方法采用了时间取样与时间取样的办法,以5分钟为一个记录时段,并根据具体情况顺延等等。这一节中还讲到了访谈法的运用,作者也详细的讲解了其作用、分两类阐述各类步骤以及注意事项。 第四节,资料的整理与分析,首先将原始资料分为师幼互动行为事件一类和研究过程中突显出的问题与家长、幼儿教师的访谈记录两种类型。然后分四步进行整理:初步整理是补全资料,对资料调整保证其完整、准确;第二步是将其分类,作者将收集来的资料分成大班和小班两部分,并仔细阅读访谈记录进行筛选;第三步是分析资料,旨在整体把握师幼互动行为事件的基础上,寻找适当的分析单位,对其进行概念化处理,并相应地确立起原始观察资料进行下一步细化分析工具与分析框架;第四步是对资料进行量化处理,并与要研究的问题相结合。 从这一章里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以及敏锐的观察视角,对于我们在研究方法这方面受益匪浅。

文献学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中国历史文献学 2、课程性质:专业 3、周学时/学分:2/2,实训部分,1学分 4、授课对象:历史学专业 5、使用教材:杨燕起、高国抗主编《中国历史文献学》(修订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9. 二、课程简介 中国历史文献起源极早,而形成为专门之学则较迟。以“文献学”为专门学科者,晚近始有所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历史文献学”在部分高等院校历史系开设以来,逐渐列入了历史学科教学体系,目前正处于不断完善之中。 本课程以中国历史文献为对象,考察它的载体形式与文献类别,叙述其历史发展与成果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总结整理利用它的方法与理论。任务是探讨和阐述历史文献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形成过程、表现形式、流传过程、结集编纂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总结整理历史文献工作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评介。 教学分四部分进行:一、概论历史文献学的定义,历史科学与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等诸多理论问题。二、介绍文献载体形式与文献类别。 三、以重要文献学家、重要历史典籍和重大事项为线索,阐述从先秦两汉到20世纪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史。四、系统介绍历史文献学的基本方法与基本知识,了解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传注等若干方法的原理和内容。 三、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学习“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目的是认识文献的演变过程,扩展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和利用中国历史文献的能力,为从事历史学研究或古籍文献整理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中国历史文献学”这门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批判继承祖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自觉性与责任感。 历史文献学是一门实用性与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希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历史文献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文献整理工作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进度表 (注:此计划,可视教学实际情况适当变动。) 五、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办法 1、考核方式:笔试与其中作业、实训成绩相结合 2、成绩评定办法:实训成绩10%,期中作业20%,期末考试70%。 六、理论部分 第一章概论(教学时数2) 一、文献与历史文献

楚系简帛_心部字族_与先民的思维观念意识_雷黎明 (1)

[摘要]楚系简帛“心部字族”指存现于楚地出土简帛文献中所有以“心”为形符的字。这类字所从“心”符形 体基本相同,位置较为固定,有刻意存现“心”符的倾向;与战国前甲骨文、金文相比,其不重复单字量迅速增加。这类字字义量丰富,通假义占比较大,虚词义极为稀少,且存在文献类型差异。它们的存现及表义情况反映出楚地先民的自我认识已高度深入,心理情感在急遽丰富,主观观照情态行为,品评人、物趋于精微及大力宣扬心性文化等思维观念意识。 [关键词]楚系简帛;心部字族;存现;表义;文化[DOI 编号]10.14180/https://www.doczj.com/doc/de11829001.html,ki.1004-0544.2017.05.010[中图分类号]H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7)05-0057-06 楚系简帛“心部字族”与先民的思维观念意识 基金项目: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骨干项目(SKGG14001)。 作者简介:雷黎明(1978-),男,甘肃通渭人,文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 先民们认为,“心”乃思维之器官,人类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是在“心”的支配下进行的。这种观念在文字这种特殊的文化载体中也有体现,特别是以“心”为形符的字,它们表达的语义更是先民思维意识的直接反映。因而,我们可以通过文字,主要是“心部字”来探讨先民的思维意识。这种研究早已开启,除散见于相关论著针对个别“心部字”的探究外,系统研究也已出现。罗志翔先生《〈说文〉“心部字”研究及溯源》[1]按意义对《说文》“心部字”进行了分类、溯源,分析了战国、金文、甲骨文中的“心部字”,还分析了战国“心部字”繁盛的原因,进而探讨了古人思想和心理的变化历程;林源先生《〈说文解字〉心部字研究》[2]将语义场理论与隐喻学理论应用于对文字本义的推源考证,将全部《说文》“心部字”系联成一个意义体系,通过分类分组考证了“心部字”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这些系统研究主要以《说文》所收“心部字”为依据,通过推源“心部字”的本义来探究先民的思维心理,较为充分。 然而,这些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1)研究范围基本限定于《说文》。罗文虽将研究范围扩充到战国文字、 金文和甲骨文,但成文较早,近出古文字材料未及收录。(2)研究对象限定为“心部字”。尽管有些字从“心”,但《说文》归入他部,因而未作为研究对象。(3)意义范畴局限于本义。固然,“心部字”的本义能够反映先民的思维心理,但其他字义或许更是先民思维意识的具体化,不宜缺失。 鉴于上述既有研究的局限,本文拟以《楚文字数字化处理系统》[3]及其升级版为平台,充分吸收学界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全面清理楚系简帛文献所见“心部字族”,从历时断代的视角探讨它们的存现及表义特征,进而探究战国楚地先民的思维意识。本文所指“心部字族”是指楚系简帛文献中一切以“心”为形符的字,包括归入《说文》“心部”的字、本以“心”为形符而归入《说文》他部的字,以“心”为形符而《说文》未收的字以及本从其他形符而楚系简帛改以“心”为形符的字等。 本文用来清理“心部字族”的楚系简帛材料包括长沙仰天湖楚墓竹简、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信阳楚墓竹简、曾侯乙墓竹简、包山楚简、望山楚简、长沙五里牌楚墓竹简、郭店楚墓竹简、九店楚简、新蔡楚墓竹简、上 □雷黎明1,2 (1.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甘肃兰州730070;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100732)057/

法社会学视野中的法官造法.

法社会学视野中的法官造法 2008-01-20 内容提要:立足于立法中的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争,分析立法中根深蒂固的缺陷,比较和区分两大法系中法官适用法律的不同方法与结局,系统阐释司法实践中法官解释和适用法律的几种状况,探析法官造法的必然性与限定性。 关键词:立法,造法,自由裁量权,法官 在法治进程中,把法律发展得重心压在立法上,完全指靠立法机关开动立法机器,出台、制定或批发大量的法律、法规,希冀法官被动、机械地依赖和服从法律,这是不现实和不可能的。当法官面对法律的漏洞和缺陷时,他将如何适用法律?是成为机械运用法律的法匠,还是通过法律解释,自我创设可适用的法律和规则?[1]法官能否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法官将“法外”因素-带进或“插入”司法中时,其造法的依据和局限是什么?这是本文思考的主要问题,本文的写作方法多少运用了法律社会学[2]和现实主义法学[3]的方法,文中有很多不足或偏激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有为与无为:立法中的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争 自近代以来,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争始终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以笛卡尔和卢梭等人为代表的理性主义者认为“人生来就具有智识和道德的禀赋,这使人能够根据审慎思考而形构文明”[4]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17、18世纪盛行于欧洲大陆的唯理主义,对成文法规则采取绝对的信奉,他们相信:法律是一种理性的社会秩序,法律是人在其理性和智识的作用下精心设计的结果,是人类可以驾驭的人为创造的产物,是人类能够积极、主动扩展的策略。只要人类制定出完善、周密、清楚的法律,把一切社会关系都置于法律的调整之下,构建出健全的法律体系,就能规范和奠定社会秩序。于是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非常重视立法工作,开动立法机器,指望通过大规模的立法活动,作到“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带动或推动社会的发展。这种观点被19世纪欧洲大陆的德、法等国非常推崇,概念法学或法典万能主义就是这种思想影响的结果,后来发展到极端,欧洲大陆国家无不希望制定一部完美的法典,巴不得写下生活所需要的一切法条,比如法国民法典的制订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预见一切,简化一切”,再如1794年的《普鲁士地方普通法典》就有17000多条,1832年俄国法律汇编也竟达42000多条,从那时开始,国家制定法或法典化极为普遍,法规的数量之多,内容之庞杂真是令人叹为观之。 概念法学秉持理性主义信念,对人类的理性能力和语言力量深信不疑,他们强调法律的逻辑理性,坚持“成文法至上”和“法典之外无法源”。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构建一个上下之间层次分明,层属关系结构严谨的.“法律体系”是完全可能的,这一法律体系可以把世间万物需要法律规范的东西涵盖进去。成文法体系或法典是“被写下来之理性”,它不存在任何漏洞,人类制定

社会学视野中的白领阶层

第29卷第12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 ol.29 No.12 2008年12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ec.2008 社会学视野中的白领阶层 郑锐 (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社会学系,湖南 长沙 410081) 摘要:白领阶层虽然已为众多研究者们所瞩目,但学术界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仍然是一种众说纷纭的局面。文章分析了西方白领阶层研究的历史和中国白领阶层的发展。从社会学视角来看,白领阶层是一个其成员具有中高等教育程度、拥有专业性和脑力劳动性的职业,形成了独特生活方式(或品味)、具有较高的社会声望,收入水平在特定社区内处于当地中等层次的社会群体。 关键词:社会学;白领阶层;职业性质 中图分类号:C9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08)11-0157-04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鼓励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们对新的社会阶层更加关注,白领阶层作为“新的社会阶层”的构成部分,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白领”一词起源西方。20世纪40年代以后,随着主要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完成,资本主义社会向着以工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为标志的“管理社会”转变。伴随着这一转变,出现了一个不具有资本所有权但却有管理权的管理阶层,和一个由技术人员、办公室工作人员以及一般行政人员、宣传专家等薪金雇员所构成的专业技术群体。这些职业人员不同于老式中产阶级:小农场主、店主和小企业主,美国社会学家莱特?米尔斯在1951年所著的《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书中,将其称为“新中产阶级”或“白领”。米尔斯分别就白领的经济地位、社会声望、权力地位进行了分别描述:就财产而言,白领雇员的地位和雇佣劳动者相当;就职业收入而言,他们“大致处在中间位置”;从事白领职业的人要求获得高于雇佣劳动者的声望,在美国全国范围内,即使低等白领雇员的大多数也依旧享有中等的声望;在工作过程中,白领职业者行使着一种派生性的权力[1](P57-P59)。米尔斯指的“白领”阶层涵盖了很广的范围,白领职业者在现代美国社会中的生产部门、服务部门、分配业、协调业中都有分布,同时,白领行业本身在增长,而且在每一行业内部白领职业也在增长。在美国的现代职业中增长最快的是白领阶层。构成美国白领阶层中最大的三个职业群体分别是学校教师、商店内外部的推销人员和各式各样的办公人员。这三者形成了美国白领人群的主体。在19世纪50年代,白领职业已经覆盖了美国中产阶级总体的一半以上[1](P50-P51)。同时,米尔斯认为在白领世界中是分层次的:那些年老的工业收稿日期:2008-10-10 作者简介:郑锐(1978-),男,湖南永州人,湖南师范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 界巨子将日常工作移交给了企业的经理们,这些经理们在顶层,这些顶层的管理者对不同层次中的中层管理者发号施令,其中包括商店的接待人员、工薪领班、州或联邦政府雇佣的农业和家政顾问、联邦调查员,以及受过法律训练的警方调查员[1](P1)。他在书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白领”这一社会阶层的特征:1.依附于庞大机构,专事非直接生产性的行政管理工作与技术服务;2.无固定私产,不对服务机构拥有财产分配权,较难以资产论之;3.靠知识与技术谋生,领取较稳定且丰厚的年薪或月俸;4.思想保守,生活机械单调,缺乏革命热情,但为维持其体面与其地位相称的形象而拒绝流俗和粗鄙的大众趣味[2](P90-111)。根据1982年出版的New Coolins Concise English Dictionary中词条的界定:“白领”是指在办公室中从事非体力劳动、按月领取报酬、具有专业性职业的工作人员(nonmanual and usually salaried workers employed in professional and clerical occupations.)[3](P1345)。 我们不难发现,西方“白领”首先是职业具有专业性特点的脑力劳动者;其次,具有较高的社会声望;再次,收入水平在特定的社区内处于当地收入水平的中等层次。 “白领”,这一名词在中国大陆的走红与1987年米尔斯的著作《白领:美国的中产阶层》以中文版本的出版有着一定的关系。改革开放为中国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一些变化,许多新兴行业的兴起造就了社会变迁时期新群体的出现,“白领”为这些群体提供了一个现成的身份坐标[4](P261)。 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在社会生活宏观和微观的变化背景下,西方“白领”的生活方式在中国城市得到传播和产生影响。正如米尔斯曾感叹20世纪由于白领大众化的生活方式,白领已经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气息和人生体验一样,在现实中,中国白领阶层正在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中国学术界对于“白领”概念的界定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各有其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主张[5](P125-P127):(一)以不同的劳动方式所做的界定。“白领”是脑力劳动 157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限定选修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文献学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本课是为历史文化学院历史专业本科生开设的限定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 以中国古代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为对象的学科就是中国历史文献学。通过本课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历史文献的各类载体形式的发展、历史文献的内容类别、总结整理利用历史文献的经验和方法,叙述和评价历史文献的历史发展和成果。 (三)教学内容 主要包括中国历史文献的载体类别、历史典籍文献的类别和编纂体例,历史文献的整理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四)教学时数 一学期14周,每周2课时,共28课时。 (五)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安排课堂讨论。 二、正文 第一章载体类别文献 教学要点: 从文献的载体和制作技术的角度,考察文献的产生、发展、传播和表现形式,开拓学生的文献视野,略知各类载体文献的制作过程。 教学时数: 共用四周8课时讲授。 教学内容: 一、印刷术通行以前的文献形式 1、甲骨文文献 2、金石文献 3、简牍文献 4、缣帛文献 5、抄本文献 二、印刷文献形式 1、雕版印刷的方法 2、册页制度的发展 3、书籍的几种演变形式 考核要求: 能够了解各种文献的特征,系统掌握文献发展的各个时期及步骤。 第二章中国历史文献的类别 教学要点: 通过系统介绍历史文献的类别、各类文献的编纂体例,揭示丰富多彩的历史文献内容。教学时数: 共用6周12课时讲授。 教学内容: 一、经、史、子、集四部典籍文献 二、类书、丛书文献 三、佛教、道教文献

考核要求: 了解四部最基本文献,知道这些书的作者、内容、版本流传情况、学术价值、如何利用它们研究历史。 第三章整理历史文献的基础知识 教学要点: 总结和概述历史文献整理的方法和经验,为当代的古籍整理和文献工作服务。它包括对传统文献目录、版本、校勘、考据、辨伪、辑佚、注释等各学科知识和经验的条理和运用。教学时数: 共用四周8课时。 教学内容: 一、古代对图书目录整理 二、古代版本学概况 三、古籍校勘知识 四、考据、辨伪、辑佚 考核要求: 大致了解整理历史文献所应具备的知识、古代对图书目录的整理情况、校勘四法的内容及运用。 三、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目 1、谢玉杰主编《中国历史文献学》民族出版社1999年9月版1版 2、黄永年著《古籍整理概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月版1版 3、黄永年著《古文献学四讲》鹭江出版社2003年9月1版 4、陈垣著《校勘学释例》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7月版1版 5、柴德赓著《史籍举要》北京出版社2002年1月版1版 6、刘国钧著《中国书史简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10月版1版

社会学视野中的司法(读书笔记)

社会学视野中的司法 纯粹法学理论、纯粹社会学 纯粹法社会学 法社会学,专注于研究法律的效能,将法律现实与某种标准进行比较。总会发现在标准与现实、理论上的法律与实施的法律之间存在着差距,因此法律程序总是不断地表现出低效能而需要改革。 法律随地点的不同而不同,但无论何处都遵从于同一个主题,即社会空间的结构。 一、案件社会学 1、观点:法律原则本身不足以预测或解释案件是如何处理的。 论证:无数研究表明法律上相同的案件—关于同样的问题,拥有不同的证据支持,常常的得到不同的处理。换句话说,法律是可变的。它因案件的不同而不同。它是因情况而定的。总之它是相对的。(刑事案件、民事案件都存在类似的情况)。 那么究竟什么可以很好地预测或解释案件呢? 1、观点:每一个案件的社会结构可以预测和解释案件的处理方法。 论证:研究发现每一个案件有其社会特征,谁控告谁?谁处理这一个案件?还有谁与这个案件有关系?这些人的社会性质则决定了案件的社会结构。双方或多方当事人的社会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案件的走向趋势。很多案件情况类似,适用法律相同,但是判决却很不一样,仔细观察这些案件,会发现他们仅仅区别于当事人的关系不同。因此认为案件的社会结构对于案件处理方法的预测和解释起到着关键作用。

二、法律量的变化 案件的社会结构与每一项法律行为都有关系,而这些法律行为对于案件的影响,我们可称之为“法律量的变化”。 所谓的法律量,是指施加于个人或群体的政府权威的数量。针对被告的每一项法律行动是案件所引起的法律总量的一个增量。(可以理解为正式的起诉、控方或原告的胜诉、对被告的惩处) 1、对手效应(谁告谁) 列举两个因素:两造的社会地位、两造的亲密程度。 两造的社会地位: 模式一:同等地位的人之间的侵犯(a低犯低、b高犯高) 模式二:不同地位的人之间的侵犯(a低犯高、b高犯低) 两造的亲密程度:“引起法律量的不同” 2、律师效应 律师虽然降低了许多案件打官司的可能性,但在其他一些情况下他们的作用下恰好相反。“引起法律量的不同” 3、第三方效应 法官等人、权威性、其自身的社会特征 需要注意的是权威性不是完全来自于社会地位,而是从第三方与对立双方的关系中产生的。 第三方与对立双方的距离越远,案件的解决越容易越具有权威性。 4、讲话的方式 证人的叙述方式、以一种社会地位高的人的方式作证,可以提高他们在法庭上的

马王堆简帛(合阴阳)

马王堆简帛(合阴阳) 合阴阳凡将合阴阳之方,握手,出腕阳,揗肘房,抵腋旁,上纲,抵领乡,揗拯匡,覆周环,下缺盆,过醴津,陵勃海,上恒山,入玄门,御交筋,上欱精神,乃能久视而与天地侔存。交筋者,玄门中交脉也,为得操揗之,使体皆乐痒,悦怿以好。虽欲勿为,作相呴相抱,以恣戏道。戏道:一曰气上面热,徐呴;二曰乳坚鼻汗,徐抱;三曰舌薄而滑,徐屯;四曰下液股湿,徐操;五曰嗌干咽唾,徐撼,此谓五欲之征。征备乃上,上揕而勿内,以致其气。气至,深内而上撅之,以抒其热,因复下反之,毋使其气歇,而女乃大竭。然后热十动,接十节,杂十修。接形已没,遂气宗门,乃观八动,听五音,察十已之征。十动:始十,次廿、卅、、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十、百,出入而毋泻。一动毋泻,耳目聪明,再而音声章,三而皮革光,四而脊胁强,五而尻髀壮,六而水道行,七而至坚以强,八而腠理光,九而通神明,十而为身常,此谓十动。十节:一曰虎游,二曰蝉附,三曰尺蠖,四曰囷角,五曰蝗磔,六曰猿踞,七曰蟾诸,八曰兔骛,九曰蜻蛉,十曰鱼嘬。十修:一曰上之,二曰下之,三曰左之,四曰右之,五曰疾之,六曰徐之,七曰希之,八曰数之,九曰浅之,十曰深之。八动:一曰接手,二曰伸肘,三曰直踵,四曰侧钩,五曰上钩,六

曰交股,七曰平踊,八曰振动。夫接手者,欲腹之傅也;伸肘者,欲上之摩且距也;直踵者,深不及也;侧钩者,旁欲摩也;上钩者,欲下摩也;交股者,刺太过也;平踊者,欲浅也;振动者,欲人久持之也。瘛息者,内急也;喘息,至美也;累哀者,玉策入而痒乃始也;吙者,盐甘甚也,啮者,身振动,欲人之久也。昏者,男之精壮;早者,女之精积。吾精以养女精,前脉皆动,皮肤气血皆作,故能发闭通塞,中府受输而盈。十已之征:一已而清出,再已而臭如燔骨,三已而燥,四已而膏,五已而芗,六已而滑,七已而,八已而脂,九已而胶,十已而,已复滑,清复出,是谓大卒。大卒之征,鼻汗唇白,手足皆作,尻不傅席,起而去,成死为薄。当此之时,中极气张,精神入藏,乃生神明。

文献学发展及现代社会背景下的文献学工作

文献学发展及现代社会背景下的文献学工作 新乡市第二中学历史组曹新齐 摘要:本文主要回顾了文献学在各个时期的内容、特点,使人们详细了解了文献学的发展,为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的文献学工作提出了要求和方法。 关键词:文献文献学张舜徽古典文献学专科文献学现代文献学文献学的专门研究新的文献形式知识经济网络资源 文献的历史与人类文明的历史几乎是同步的。有了文献,也就有了文献的各种活动,在文献和文献工作的发展基础上,逐渐积累了经验及其认识,形成人类社会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门类文献学。文献学之所以成为科学不仅在于它拥有丰富的实践来源,而且在于它具有“文献与文献工作”这一独特的研究对象。 文献学博大精深,孕育了上千年,它承担的是一项基础性的研究工作,正如张舜徽先生所言:“我们最大的目的,便是要在对文献进行了整理、编篡、注释工作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删繁就简,创立新的体例,运用新的观点,替研究工作者们提供方便,节省时间,这便是文献学的基本要求和任务”。正因为文献学对科学研究的独特贡献,因此被学者们誉为20世纪的一门显学。 一、文献学发展简要回顾 自从人类有了文献,就有了关于文献的各种活动,文献学(Documentation)可以说是以文献为直接研究对象,在文献工作实践的基础上经历代学者们归纳、总结、升华而形成的一门独立的学科。纵观20 世纪中国文献学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文献整理的具体方法、经验的总结到有关理论的抽象、概括,从古典文献学、专科文献学、现代文献学到文献学的专门研究的过程,文献学逐渐独立并迅速发展,涌现出许多有关文献学的研究成果。 1.古典文献学 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实际上是指以考证典籍源流为核心内容的中国古典文献学,在古代,从事于研究、整理历史文献的学者称之为校雠学家。所以,文献学也被人们称之为校雠学。20 世纪初,由于“西学东渐”的影响,中西方文化融合,文献环境的变化促使一批学者广义地提出“文献学”这一概念。“文

有关中国古代简帛图书的检索方案

有关中国古代简帛图书的检索方案 一、分析课题 简帛是纸发明之前我国文献的主要载体,对其出土与文献的介绍等方面的内容,检索将围绕此类内容选择合适的工具书和数据库. 二、检索工具和检索方法 (一)纸型工具书 1.《文史工具书概述》 检得简帛见于《文史工具书概述》第45页. 2.《中国简牍集成》 3.《中国简帛书籍史》 4.《楚系简帛释例》 5.《简帛》 (二)互联网搜索引擎 1.百度 以“简帛”为检索词检索,检得百度百科中只有研究简帛的图书信息 2.谷歌 以同样的检索词检索,得到的仍是以百度为准. 3.维基百度 以“简帛”为检索词,有更多关于简帛的信息. (三)网络数据库 1.江苏教育学院图书馆 2.超星数字图书馆 以“简帛”+“书名”+“全部联合检索”,共检得16种图书,其中《简帛: 发现与研究》, 《楚汉简帛书典》等对本课题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3.OPAC系统 以“简帛”+“所有字段”+“中文文献”联合检索,共检得203条结果 4.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以“简帛”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论文数据库,中国优 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联合检索2000-2012年间的数据,共得到236条 记录. 三、检索结果分析 简帛是自殷商迄魏晋长时期的书写材料,之后才被纸取代.自1901年开始各地发现简帛,利用一些纸型文献能够查看到最透彻的简帛研究. 互联网搜索的结果,搜索的不多,维基百科里的信息或更多,并且相对全面,所以可以以维基百科的结果为准,但仍需不断改善,更新. 本校图书馆有关简帛的书更寥寥无几,可以到南京图书馆,或北京图书馆去翻阅. 本课题目的在于写介绍简帛图书的文章,算是一般性的学术研究,因此,中国期刊全文数据中的内容还是会用到的.

史学和社会学视野中的陈翰笙无锡调查

史学和社会学视野中的陈翰笙无锡调查 汪效驷1,郑杭生2 (1.安徽师范大学 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中国人民大学 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北京 100000) 摘 要:陈翰笙领导的无锡调查是我国社会学史上一次典范的社会调查,推动了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进程,实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从理论到实证研究的突破。无锡调查体现了陈翰笙重实证和学科融合的治史理念,为中国近代乡村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提供了范本和史料。 关键词:陈翰笙;无锡调查;社会学意义;史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C9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07)02-0101-05陈翰笙(1897—2004)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在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主持工作期间,领导了对能够说明中国农村社会结构本质的江南、河北、岭南等地的大规模社会调查,其中以无锡农村调查最为突出。此次调查具有重要的社会学意义和突出的史学价值。本文在追踪无锡调查来龙去脉的基础上,对其史学和社会学价值进行充分挖掘,以此彰显陈翰笙对中国近现代学术作出的突出贡献。 一、陈翰笙其人和无锡调查始末 陈翰笙出生于清朝末年的江苏无锡县,为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于1915年赴美国勤工俭学,在芝加哥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又赴德国,在柏林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27岁的陈翰笙即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在历史系和法学系讲授《欧美通史》、《史学史》、《美国宪法史》等课程。1929年初,陈翰笙受蔡元培的委托,担任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社会学组的组长并主持该所工作,在此期间领导了著名的三江流域农村调查;在农村调查的基础上于1933年底发起成立了左翼民间学术团体——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担任会长至1951年该会解散。1936年,陈翰笙在美国纽约任太平洋关系学会国际部研究员、《太平洋事务》季刊编辑,40年代后期,先后在华盛顿州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并在约翰?哈近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和纽约亚洲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陈翰笙也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社会活动家。早在执教北京大学时期,他就受到李大钊的影响和感召,并由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Academic 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2007年3月第2期Mar.2007No.2 其介绍加入处于国共合作时期的国民党,从此走上革命道路。1927年,李大钊遇害后,陈翰笙被迫前往苏联,在国际农民运动研究所任研究员。1932年,陈翰笙参与宋庆龄、蔡元培等人组织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活动,多方营救被捕的革命同志和爱国人士。30年代后期,陈翰笙辗转去莫斯科任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特约研究员,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共产党创办的《华侨日报》工作;抗日战争期间在香港、桂林等地协助宋庆龄办理工业合作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陈翰笙受周恩来的邀请回国工作,50年代,先后任外交部顾问、外交学会副会长、中印友好协会副会长等职,多次参加外事活动,并任《中国建设》杂志编委会副主任,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60年代初,陈翰笙任中国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室主任,负责世界史学科的重建和发展工作。“文革”后,陈翰笙继续领导和从事各种学术活动直至仙逝。 无锡调查的动因可以追溯到发生在莫斯科国际农民运动研究所的一场争论。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在共产国际内部引发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争论。以马扎亚尔为代表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论者认为,中国共产党没有弄清中国的社会性质,因而采取了错误的革命方针和政策,导致了革命的失败。1928年,在莫斯科出版了马扎亚尔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一书,对“亚细亚的社会”特征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和总结,否认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认为中国农村已进入资本主义时代[1],从而将这场争论推向高潮。当时陈翰笙与马扎亚尔同在国际农民运动研究所工作,在中国农村、中国革命问题上,两人存在着巨大 收稿日期:2006-11-12 作者简介:汪效驷(1968— ),女,安徽师范大学副教授,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郑杭生(1936— ),男,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