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议谨慎性原则

浅议谨慎性原则

浅议谨慎性原则
浅议谨慎性原则

浅议谨慎性原则

一谨慎性原则的含义

(一)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通俗的说是指在处理企业不确定的经济业务时应持有谨慎态度,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亦即资产计价时从低负债估计时从高,不预计任何可能的收益,但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按照新准则的说法:企业对交易或则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算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则收益,低估负债或则费用。谨慎性原则实际上是风险意识在财务上的体现,时适当防范财务风险的有效手段。

(二)谨慎性原则基本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1.谨慎性原则的概念界定

谨慎性原则又叫做审慎原则, 是指会计人员在面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进行会计处理的时候应当保

持严谨、谨慎、安全的态度, 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 尽量少计或者不计可能发生的收益, 使会计报表使用者、决策者提高警惕, 以便应付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 把风险损失缩小或限制在极小的范围内。

2谨慎性原则的客观理论依据和必然性

谨慎性原则源于会计中的不稳定性并植根于存在风险的经营环境, 有其存在的客观理论依据与必然要求。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不确定性因素很多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 市场的供求关系, 消费者的喜好等属于市场的不确定性而自然环境的变化,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等属于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内部各项管理

制度的修订、企业内部人士的变动、员工素质的高低等属于内在不确定性。

任何一个单位的经济活动不可避免地要与国家、其他单位和个人发生经济联系, 受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企业的经济活动既要面临机遇, 又要经受考验, 从而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对这些经济活动的结果进行估计和判断。企业经济活动的不稳定性表现在应收帐款的可收回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售出存货可能发生的退货或者返修、资产的价值确定和减值损失的计提等。

二谨慎性原则应用的现状

1谨慎性原则应用的现状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应用十分广泛。谨慎性原则是为了防止企业高估资产,低估费用。比如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固定资产核算中加速折旧方法的使用等方法在会计应用中使用十分广泛,都是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为了能够防止企业对资产产生高估以及防止企业对费用、成本产生低估的问题能够起到良好的防范作用。然而,如果企业想进行相反方向的盈余管理(即低估资产和高估费用)就几乎发挥不到任何作用。

很多企业可能表现为“过度谨慎”,以大量的计提资产减值,高估企业的费用的方式达到自身的目的。目前,谨慎性原则在应用的过程中的问题主要就是存在“过度谨慎”的情况。所谓“过度谨慎”,是指上市公司在应用谨慎性原则进行会计处理时,对资产进行大幅度的减值的计提,从而达到避税的目的;延迟收入的确认时间,从而减少当期的收入水平;对企业的类似于广告费用等相关费用进行预提,从而加到当期企业的费用,来缩减企业的利润等这类的“过度谨慎”的往往成为了企业调节利润的工具。极大的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2、在金融企业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分析

金融企业在进行会计实务核算时, 应合理运用谨慎性原则, 如实地反映金融企业的经营风险, 提高金融企业应付风险的能力。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发布实施, 谨慎性原则在金融企业会计实务中已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

(一)在金融工具中的应用

1.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

表1归纳了新会计准则下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 要求将属于金融工具的资产、负债确认为金融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同时要求金融企业尽可能不高估资产和所有者权益, 比较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 使得会计核算建立在更加稳妥的基础上。此外, 对衍生金融工具隐含的各种合同权利和义务也要确认为资产和负债, 将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化纳入表内核算, 使金融企业对衍生金融工具更加谨慎地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

2.金融工具的列报。

金融工具列报包括金融工具列示和金融工具披露。首先, 企业在进行金融工具列报时, 应根据金融工具的特点及相关信息的性质对金融工具进行归类。企业按照金融工具的实质以及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定义, 在初始确认时将该金融工具或其组成部分分别确认为金融资产、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其次,金融企业要把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在表内披露, 在附注中披露已确认和未确认金融工具的有关信

息, 如编制财务报表时对金融工具所采用的重要会计政策、计量基础等信息。这种改变了以前衍生金融工具仅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计价方法和名义金额的做法, 有利于及时、充分反映企业的衍生工具业务所隐含的风险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使财务报表使用者更好地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

(二)在金融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中的应用

金融企业的资产在使用过程中, 应根据谨慎性原则要求, 定期或者至少于年度终了时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金融企业除了对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外, 最主要是各项金融资产的减值准备。《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规定:金融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对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 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 应计提减值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摊余成本后续计量的金融资产, 其发生减值时, 将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与

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之间差额, 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

时, 即使该金融资产没有终止确认, 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 因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计损失, 予以转出并计入当期损益。对于有客观证据表明金融资产发生减值就应计提减值准备的规定, 无疑是谨慎性原则的充分体现。而其中对于贷款的减值准备, 以前是根据贷款五级分类标准来计提呆账准备的, 新会计准则是将该贷款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 这样的计提方法也更加符合谨慎性原则要求。

(三)在金融资产转移中的应用

金融资产转移, 是指企业(转出方)将金融资产让与或交付给该金融资产发行方以外的另一方(转入方)。金融资产转移的重点在于对金融资产是否满足或部分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判断, 而账务处理也在此判断基础上展开。《金融资产转移》准则规定:企业已将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转入方的时候,方能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反之, 则不应终止确认金融资产;如果企业既没有转移也没有保留金融资产所有权上的几乎所有风险和报酬的, 若企业放弃了对该金融资产控制的, 就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反之, 按其继续涉入程度确认该金融资产, 并相应确认有关负债。[ 4] 通过这样的会计处理, 可以看出新会计准则在终止确认企业金融资产时的谨慎态度。

(四)在租赁业务中的应用

《租赁》准则规定:在融资租赁期开始日,承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 其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 4] 新准则应用指南将“未确认融资费用”作为“长期应付款”的抵减科目划分为负债类科目, 在租赁期开始日记入借方, 表示负债的减少。采用实际利率法分期摊销未确认融资费用后, 借记“财务费用”、“在建工程”等科目, 贷记“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 从而避免了以前在《企业会计制度》中把“未确认融资费用”作为资产类科目高估资产的问题。此外, 《租赁》准则规定:在融资租赁期开始日,出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收款额与初始直接费用之和作为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入账价值, 同时记录未担保余值;将最低租赁收款额、初始直接费用及未担保余值之和与其现值之和的差额确认为未实现融资收益。[ 4]新准则应用指南将“未实现融资收益”划分为资产类, 作为“长期应收款”的调整科目, 将融资性质的收益从合同价款中分离出来。但其在租赁期开始日时记入贷

方, 表示资产的减少。只有在按期计算确定融资收入后, 才从该科目转入“租赁收入”科目。《租赁》准则还要求出租人至少应当于每年终了对未担保余值进行复核, 增加不做调整,减少则应重新计算租赁内含报酬率, 将由此引起的租赁投资净额的减少, 计入当期损益;以后各期根据修正后的租赁投资净额和重新计算的租赁内含利率确认融资收入。[ 4] 以上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不论是对承租人还是出租人都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五)在或有事项中的应用

或有事项作为一种状况, 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权利, 也可能是一种现时或潜在的义务。《或有事项》准则规定:或有事项的结果如果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企业, 则形成或有资产, 但或有资产不在表内确认;如果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同时满足负债确认条件, 应在表内确认为预计负债, 且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

加以披露,如果不满足负债确认条件, 企业不需确认负债核算, 但需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作为或有负债加以披露。[ 4] 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对确认的对外提供担保、未决诉讼、产品质量保证、重组义务(上述内容《企业会计制度》已规范)以及固定资产和矿区权益弃置义务等产生的预计负债进行会计计量和披露, 且在持有期间根据确凿证据需要对已确认的预计负债进行调整。可以说, 新会计准则对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更为谨慎。

(六)在所得税业务中的应用

《所得税》准则中明确规定:除了可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情况以外, 企业应当确认所有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对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企业则应当以很可能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其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此外, 准则还规定资产负债表日, 企业应当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果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利益, 应当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应用中的两面性在会计原则体系中强调谨慎性原则,是为了在新的会计环境下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保证会计目标能够得到充分体现。但是,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运用谨慎性原则也有其不利的一面。

三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应用中的两面性

(一)谨慎性原则的优越性

1.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遏制利润操纵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目前,会计信息不透明、不真实的现象相当严重。强化企业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对于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遏制会计人员随意操纵企业利润都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企业提供更加客观的会计信息。

2.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谨慎性原则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要求人们在会计处理上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风险与损失,提供反映经营风险的信息,这样有利于保护投资者与债权人的利益,也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3. 有利于企业作出准确的经营决策,提高抗风险能力。会计信息建立在谨慎性原则的基础上,能有效避免管理者过于乐观估计各方面因素,从而作出正确决策,提高企业抵御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能力。

4.有利于政府更好地把握经济态势。采用谨慎性原则有利于政府部门更全面、更审慎地分析经济形势,正确处理经济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的关系,这也是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保证整个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创造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谨慎性原则的局限性

1.在实务操作中带有极大的主观性。企业常利用谨慎性原则的模糊性规定而不充分估计风险和损失,滥用该原则以达到实现虚增利润和欺骗外部信息使用者的目的,导致会计信息具有不可验证性,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2.本身具有较强的倾向性。由于谨慎性原则本身具有较强的倾向性,本期的利润稳健了,后期的却不稳健。如存货,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使得当期利润计算偏低,期末存货价值减少,会导致以后期间销售成本偏低,从而使利润反弹。对于期末存货占资产比重较大的企业来说,成为操纵利润、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

3.与其他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相冲突。谨慎性原则是对经营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所做出的一种反映。由于它本身所具有的倾向性、不平衡性以及实务操作中所存在的一些随意性,使它与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原则等其他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经常发生冲突。

4.使会计报表的公允性难以衡量。谨慎性原则定义中指出“要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而怎样才算合理,费用和损失是否会发生?这些均是不确定因素,都有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由于操作空间大,难免会为会计舞弊打开方便之门。

三、将谨慎性原则应用与会计信息充分披露有机结合起来

不同的职业判断会导致选择方法及其所产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不同,最终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判断。凡是与谨慎性原则应用有关的、会影响信息使用者对目前和未来理性判断的信息,都应在财务报告中作出全面陈述。

1.在会计实务核算中提取必要的坏账准备金,将不能收回的应收账项作为坏账损失,及时计入费用,可以避免企业虚盈实亏;报表提供的应收账款更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2.对短期投资的期末计价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提取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并将市价低于成本的金额确认为当期损失,因此当市场波动较大或短期投资占流动资产比重较大时,将不会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报告产生重大影响。

3.固定资产加速折价法即计提折价总额的大部分在使用早期各年摊作费用,这样可以尽快收回固定资产投资。

4.对企业面临潜在的存货损失,可以通过合理低估存货,高估产品当期销售成本,从而减少当期利润的办法来得到补偿。

5.大多数企业都存在特定经济业务所造成的潜在债务,如果利用谨慎性原则对这种或有负债进行反映,就可以使会计报告提供出尽可能全面的会计信息,特别是报告出有可能发生的损失。

(四)坚强审计监督,强化内在约束机制

为防止企业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用或滥用谨慎性原则,应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体系。同时,应强化企业内在约束机制,优化会计行为,从而使谨慎性原则得到合理应用。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之一,它对具体会计核算行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美国安然公司的倒闭,其中原因之一就是该公司严重违反了谨慎性原则,为了使自己的股票价格上升,人为提高企业利润,结果是制造了一个定

时炸弹,最后走向破产。

二、会计谨慎性原则在实际运用中的局限性

1、与会计核算原则的冲突

( 1) 与真实性原则的冲突。真实性原则就是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依据, 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而谨慎性原则要求在会计实务中确认可能发生但尚未发生的损失与费用, 这明显与真实性原则相矛盾。同时, 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中的市价确定、或有损失的确定都带有很大程度上的不确定性,直接威胁着会计信息的如实反映。

( 2) 与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的冲突。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凡属本期已实现的收入或应负担的费用, 不论本期是否收付, 均应计入本期的收入或费用”, 它强调的是确认收入、费用发生的时间及其归属; 而谨慎性原则将现在尚未发生的、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费用提前计入损益, 这显然违反了“不是本期发生的费用均不得计入本期”的权责发生制原则的配比原则要求, 必然会影响到企业利润的正常计算。

( 3) 与历史成本原则的冲突。历史成本原则要求“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 除国家另有规定外, 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但在谨慎性原则下, 存货可以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 这是对历史成本原则的背离。

( 4) 与可比性、一致性原则的冲突。可比性、一致性原则要求, 会计核算应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 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并且不得随意变更。但是谨慎性原则允许企业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的变化改变会计核算的口径和方法, 因而与可比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发生冲突。

2、税法对谨慎性原则运用的制约

现行税法对税前列支的费用规定有别于会计制度的规定, 如四项准备金的提取, 在计算所得税应税所得额时, 超过3‰以上的坏账准备金及提取的其他三项准备金均应调整应税所得额, 这就导致企业还需补交所得税, 并直接增大企业当期的现金流出, 这不能不使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受到局限。

3、市场价格机制对谨慎性原则运用的制约

目前除对上市公司股权投资及上市债券投资以及少数商品在市场上和有关部门颁布的价格信息外, 绝大多数商品及股权难以确定其公允价格, 即难以确定资产的可变现价值, 包括应收账款的回收率及可能性均是会计人员难以把握的, 这往往靠他们的职业判断力。鉴于目前市场价格机制及价格信息披露状况和我国广大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均难以使谨慎性原则得到适当落实。

四谨慎性原则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复杂化。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进行应用会导致会计核算过程更加复杂。对于资产需要定期或出现减值迹象时进行减值测试,这增加了会计核算过程的工作量。而对于资产进行减值测试时,往往需

要的不仅仅是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涉及很多其他专业的知识。这对会计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而对于有些资产的减值计提后还有可能转回,这又使得会计人员不得不关注资产减值迹象是否消失,并判断减值迹象消失造成影响的程度。会计人员必须对资产的性质以及市场行情非常了解,这都加大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

2.与历史成本的冲突。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的一种,其强调的就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谨慎性原则在应用的过程中就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更具有相关性。因此,两者之间必然发生冲突。谨慎性原则在应用的过程中与历史成本之间难免会存在冲突现象,企业的资产在购进时确定了资产的历史成本,但是会计核算过程中需要保持谨慎性原则,当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和使用加速折旧方法时,定会导致与历史成本之间发生冲突。这就导致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对会计计量属性之间的冲突发生。

3.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的差异。企业基于谨慎性原则对企业资产进行计价,国家从保证税收的角度对企业基于谨慎性原则所确定的账面价值并不认同,这就导致了企业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从而不仅导致会计人员纳税时变得繁琐而出现差错,从而导致国家税收的损失。

(一)谨慎性原则在公司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会计的谨慎性要求在

企业中越来越受重视,然而,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在减少

公司利益损失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特别

是部分公司以谨慎性为由,操作公司利润。具体来说,

表现在以下方面。

1.本身的局限性

谨慎性作为一种会计原则具有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在实际工作中也没有特定的理论依据。一方面,它只是作为一种原则性的要求,而在详细的使用规模、办法、计量方面都没有具体的规范要求。另一方面谨慎性原则自身就有着不确定的特征,主观性较大,在会计核算中难免出现偏差,如果偏差较大,甚至会致使会计数据失真。

2.应用中存在主观臆断性

当前情况下,中国的市场信息、价格机制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不够健全,公允价值难以准确计量,加上谨慎性原则的使用缺少客观的规范,导致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很难验证,因此,利用谨慎性要求而操作会计盈利的情况十分普遍。例如有些公司通常采用两种做法,在披露成绩时,为了表现一个好的成绩,就不获取减值预备,当公司不景气时,又采纳慎重性要求,造出前期亏本后期成绩持续上升的假象,这样很容易人为操作盈利费用。

3.与其他核算原则存在冲突

首先,和可靠性、及时性原则的冲突。谨慎性原则要求尽量发表和承认估计的丢失而完全不承认和尽量不发表利得,而可靠性要求关于经济业务的核算应当不偏不倚,以客观的事实为根据,真实地反映经济业务的内容。另外,及时性要求时效,时间就是金钱,然而在时效的前提下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不符合谨慎性要求。其次,和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性原则的冲突。权责发生制准则侧重的是收入发生的时期和其归属,但谨慎性原则考虑到没有发生的或者即将发生的也计入费用当中。配比准则要求一定会计时期的各项收入与其相关联的成本费用应在同一会计时期内承认计量,以便准确核算和考核效果;而谨慎性原则则是尽可能在当期承认可能的丢失费用,今后承认或不承认可能的收益,这必然会影响到会计赢利的核算。

4.相关会计从业人员的谨慎性素质相对偏低

任何公司的运营都离不开会计人员,牵扯到公司财务方方面面,这就要求会计相关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更加谨慎,特别在运用谨慎性原则的时候更要把握一个度。目前,许多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仍有很多不足之处,在实际工作中对谨慎性原则的运用相对困难。例如计算可变现净值的时候,因为涉及到三个估价,即估计售价、估计成本和估计净值,如果其中任何一个估计误差较大时,得出的可变现净值都会相差很多。这些都需要会计从业人员对相关资产收益等计量的方法进行合理的估计和判断,一旦涉及到判断就难免在操作上受到会计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这也是由于我国高素质会计从业人员的稀缺,增加操作难度。

五解决和对策

(一)解决滥用谨慎性原则的对策

1.限制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的使用。基于谨慎性原则,企业对资产可以计提减值准备。但是,也出现了通过减值准备的使用来操纵利润的现象。因此必须对企业对资产减值准备的利用空间。例如说,是否可以对企业的像应收账款、存货这类流动性比较强的资产不允许转回其已经计提的减值或者通过增加转会过程中的限制条件来进行规范。这都可以很好的控制企业对资产减值的使用,从而能够更好的防止企业滥用谨慎性原则进行利润操纵的现象发生。为了能够更好地限制企业资产减值的使用,从法律的层面进行约束和限制最有效果。此外,从行业规范的角度也可以进行补充控制,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到对企业资产减值准备使用的限制。

2.加强企业信息披露强度。企业对于谨慎性原则的利用可以通过信息披露进行约束。信息披露是人民了解公司的十分重要的途径,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信息不对称产生的矛盾,因此披露强度的增加十分重要。企业经常是可以通过财务报告的方式来对企业的谨慎性原则进行披露,亦可以通过定期的公告的方式对企业的谨慎性原则进行披露。这都可以提升披露强度。企业应该披露企业会计核算的领域、谨慎性原则的具体应用的条件、谨慎性原则应用的影响等。通过公司信息的披露可以防止企业滥用谨慎性原则的发生。

3.提升会计人员的判断能力。谨慎性原则的应用需要会计人员的判断。这种判断一方面基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基于会计实践过程中的经验累积。因此,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是否恰当,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较强的判断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不断的提升会计人员的理论素养,还要求会计人员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的变化作出判断的经验。这两方面都是会计人员对谨慎性原则能够较好应用的前提。我们需要定期的对会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考核,不断的提升会计人员的判断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防止会计人员滥用谨慎性原则,从而对企业的利润进行操纵,防止企业做出危害相关利益者利益的行为。

(二)对策

1.资产方面公司在涉及资产方面尤其需要运用谨慎性原则,特别是在估价中,通常情况下,会计人员都是选择低估资产价值,这也是谨慎性原则的表现方式之一。在资产估值方面,现行会计准则给予了充分的考虑。一方面,会计准则对资本化利息的标准确立上表现出谨慎性原则,因为它严格设置了资本化的条件,最大限度的防止了资产的虚增。另一方面,无形资产的确认也是谨慎性原则的表现。在会计准则中规定,

企业在后期运营过程中所取得的各种无形资产,在入账的时候应该依据该资产产生前的研究和开发费用,以及产生时的注册费、律师费等等来确定。

2.收入方面

在企业会计准则中,对收入的含义是这样描述的: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具体来说,收入的确认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其标准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商品所有权的风险被转移到了购货方。第二,一般情况下与商品所有权相关联的管理权,以及出售的商品的控制权也被企业放弃了。第三,对于企业的相关收入和成本都要经过准确细致的计量。第四,必须与企业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才能计入企业收入。这几个条件符合了才能算作企业的收入,相反,不确认收入,这一规定能够防止企业虚增收入。

3.或有事项的应用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经常会遇到不确定的经济事项,造成一定影响,从而产生或有事项。通常来说或有事项分为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但是企业对于或有事项是不能进行确认的,只能进行相关的信息披露。随着事件的发展,最终或有资产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企业,而或有负债则流出企业,但是谨慎原则则认为应该将其确定为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另外,新会计准则还明确了或有资产的披露中,如果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或者产生一定影响,还得对相应的原因也做好批注,务必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体现了信息披露的谨慎性原则。谨慎性要求是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之一,但是在具体的会计工作中,谨慎性能带来正负两面的影响,因此会计相关从业人员在认识谨慎性利弊的同时,要恰当的把握谨慎性的度,不浮夸也不谨小慎微,充分发挥谨慎性作用,深入其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尽量使企业风险降到最低,保护企业投资者的利益,促进企业的健康良好发展。政府还应当多层面、多角度改进企业对适度的谨慎性会计执行不到位的行为,促使适度的谨慎性会计政策深入会计实务。当然,在合理运用谨慎性要求的同时,还得针对现实中的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这样才能更好的使企业的财务核算更富有弹性特征,有效的降低企业各种风险,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一)如何在会计实务中正确应用谨慎性原则

1.缓解与其他原则间的矛盾。谨慎性原则常常与会计实务中的其他原则发生冲突,因此,缓解与其他原则问的矛盾要作为首要任务来完成。

(1)缓解谨慎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的矛盾:在我国发布的会计原则中,客观性原则居于所有原则的首要位置。因此,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必须建立在维护客观性原则的基础上,当和客观性原则发生冲突时,首先要应用客观性原则。

(2)缓解谨慎性原则与权责发生

制的矛盾:当谨慎性原则与权责发生制发生了冲突时,要根据当时的经济活动来决定。当经济活动不确定因素较高时,就要选择谨慎性原则,有利于规避风险;当经济活动的不确定因素较低时,就要选择权责发生制了,这有利于企业合理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谨慎性原则的一些具体条款要具有可操作性。要想真正做到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能够应用,就一定

要加强谨慎性原则的条款的规范性,尽快制定和实施各种具体的会计准则。在会计实务中,可以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条件进行一些必要的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一些人为的主管随意性。

3.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判断力和职业道德。所有原则都是死的,只有人才是灵活的。任何的会计原则的实施都离不开会计行为的主体——会计人员。在我国现有的会计制度中,严格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在应用谨慎性原则时把握好“度”。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力和职业道德是应用会计政策的关键,因此更加应该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判断力和职业道德。最重要的作法就是组织从业人员定期学习、培训,通

过多样的形式,转变从业人员落后的观念,增强他们去落实谨慎性原

则的主观能动性,在会计实务中力求客观、公正。

4.与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进行有机结合。由于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会决定着经营者能否正确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因此,会计在财务报表中要恰当陈述会影响投资人和债券人等信息使用者决策的信息。谨慎性原则在应用上夹杂了一些管理人员的主观判断,缺乏理性思考,所以在应用中要做到:在相关的报表内对信心予以确定;在表外附注对于企业财务状况的说明;不必要的说明不要在报表中出现。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将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和谨慎性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企业的经营者对经营状况有所了解。(二)正确运用谨慎性原则的措施

1.体现谨慎性原则的会计准则和制度的相关条款应尽量具有可操作性。从我国现有会计规范看,有些体现谨慎性原则的具体方法操作性是比较强的,如后进先出法、加速折旧的方法等。但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资产发生减值的判断标准不够明确,特别是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作为决定资产减值准备数额决定因素的“可变现净值”的确定较为困难,这为企业利用谨慎性原则进行操纵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因此,可就“可变现净值”的确定问题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标准,以指导企业的会计实践。

2.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奠定基础。任何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在会计实务中的贯彻和运用都离不开会计行为的主体——会计人员。鉴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可选择性”的范围日益扩大,尤其是如何保证会计人员在应用谨慎性原则时把握好“度”,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提高职业判断能力,使其能够准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实质,在对不确定性的事项进行估计和判断时,力求客观和公正,避免主观随意性。

3.将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与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有机地结合起来。谨慎性原则的运用首先是对会计领域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事项进行判断时所体现的一种态度;其次才表现为一系列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不同的判断会导致其对方法的选择,当然也会导致不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其结果最终会影响到信息使用者特别是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因此,凡是与谨慎性原则运用有关的、会影响投资人和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对目前和未来理性判断。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关系到企业的利益和国家的财务收支,这样的特殊性就要求会计人员在应用谨慎性原则时必须严格遵守会计制度,加强会计监督,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使谨慎性原则能在会计实务中更加科学的应用。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能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得到稳妥地开展,企业得到可持续发展,国民的经济也将得到更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仁伟.新会计准则下对谨慎性原则应用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7(10中):317-318.

[2]李国助.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应用研究[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63-66.

[3]李晓梅,关新红.金融企业会计[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4]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5]马淑娟.论谨慎性原则在财务会计中的运用[J].山东社会科学,2010(7):95-97.

谨慎性原则运用的适度性研究

国内图书分类号:F234.4 学校代码:10213 国际图书分类号:657.24 密级:公开 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谨慎性原则运用的适度性研究 硕士研究生:李伯丽 导 师:王福胜教授 申请学位:管理学硕士 学科:会计学 所在单位:经济与管理学院 答辩日期:2009年6月 授予学位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Classified Index: F234.4 U.D.C: 657.24 Dissertation for the Master Degree in Management RESEARCH ON THE MODERATION OF THE CONSERVATISM PRINCIPLE Candidate:Li Boli Supervisor:Prof. Wang Fusheng 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Master of Management Specialty:Accounting Affiliation: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Date of Defence:June, 2009 Degree-Conferring-Institution: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谨慎性原则作为一项重要的会计准则,经过长达500年的历史演化,它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同时,对谨慎性原则的质疑和批判也一直伴随其左右。学者们在对其利弊权衡过后,越来越提倡适度地应用谨慎性原则。本文以谨慎性原则应用的适度性为命题,期望本文的研究能够推动相关会计理论的发展,同时在实践中能更好地指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本文首先介绍了谨慎性原则的基本理论,谨慎性可以分为条件谨慎性和无条件谨慎性,它的演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机械观点、传统观点和量化观点。国际上公认谨慎性原则有四大动因:契约因素、诉讼风险、税收因素和政治成本。在这些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谨慎性原则自身逻辑的矛盾以及其与其他信息质量要求的冲突,提出适度谨慎性原则的观点是理论演绎的结果也是现实选择的必然。委托代理产生了信息不对称,谨慎性原则也是信息不对称的表现,不同程度的谨慎性应用产生不同的经济后果,不同的谨慎性选择是各方博弈的结果,存在着促使契约双方帕累托最适度的谨慎性程度选择。 本文选择Fisher判别方法建立了谨慎性原则运用适度性的判别模型,通过使用与谨慎性指标具有显著相关性的收益质量指标作为分组标准,通过对比各种谨慎性计量指标的优缺点以及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筛选出判别变量体系,构建了完整的我国上市公司谨慎性原则运用适度性的判别体系。以2007年我国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的数据为依据,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经过实证筛选,总共有九个指标进入了最后的判别函数,这九个指标是影响我国信息技术行业公司谨慎性原则运用适度性的主要因素;样本公司按照谨慎性程度的高低分为两组是合理的,这时候判别模型的参数估计显著,判断准确率较高,模型是理想的;样本公司分为三组的时候,模型判别效果不佳。 关键字:谨慎性原则;适度性;判别分析

浅析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

浅析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19-05-09T13:34:21.970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19年3期作者:马妮[导读] 谨慎性原则贯穿于会计实务的方方面面,其实质是以保护企业为宗旨,改变收入和费用的时间性分布,虽然目前已经被广泛采用,也成为现在企业财务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摘要:谨慎性原则贯穿于会计实务的方方面面,其实质是以保护企业为宗旨,改变收入和费用的时间性分布,虽然目前已经被广泛采用,也成为现在企业财务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的具体应用中是一把“双刃剑”,在处理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业务时,从业人员选择的会计政策不符合要求,因而影响会计政策的可靠性。此外,企业有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都会操纵利润、虚估资产,使被暴露的会计信息无法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会计实务;措施前言: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指运用谨慎的职业判断和稳妥的会计方法进行会计处理,充分预计可能的负债、损失和费用,尽量少计或不计可能的资产和收益,以免会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引起报表使用者的盲目乐观。目前,在我国会计实务中,如果不遵循谨慎性原则,可能使企业不能释放帐务上的风险;而用之过度,又会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玩弄数字的工具,同时使国家财政蒙受损失。 1.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1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与制度规定不够明确 谨慎性原则的模糊规定易造成应用中的主观臆断性,由于相关条款不明确,很容易被操控。企业常利用谨慎性原则的模糊性规定而不充分估计风险和损失,或滥用该原则以达到实现虚增企业利润和欺骗外部信息使用者的目的。比如一些企业在计提坏账准备时,可以自行确定计提比例,或者在核算存货发出成本时,可以随便选择先进先出法或加权平均法,这些都会导致当期的利润不符合实际情况。 1.2会计人员在实务操作中带有极大的主观性 由于谨慎性原则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并且会计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影响会计要素的精确确认和计量,因此相关人员只能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估计和判断,所以,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可能会使会计工作发生一些与客观实际不符的现象,具体为以下两种:一是谨慎不足。由于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会使利润下降,有些企业领导或地方政府害怕企业因执行谨慎性原则造成各项经济考核指标下降,影响他们的“政绩”,所以不使用或滥用谨慎性原则,进而最终影响了企业的长期利益。二是“过度”谨慎。一些企业出于避税及其他目的宁可多计损失,不能预计收益,导致应该计入账的不及时入账或者不入账,对应计提的成本费用的规定标准,故意扩大计提的范围和标准。因此谨慎性原则成为了企业经营者隐瞒利润、逃避税收的秘密武器。 1.3谨慎性原则与其他原则的冲突 客观性原则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而谨慎性原则要求在会计实务中确认可能发生但尚未发生的损失与费用,这明显与客观性原则相矛盾。同时,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中的市价确定,或有损失的确定都带有很大程度上的不确定性,包含着一定的、难以辨认的主观因素,影响会计信息的如实反映。另外,谨慎性原则与权责发生制也存在冲突。权责发生制的核心是根据实际发生期间来确认收入和费用。而谨慎性原则却需要将未发生的、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以及费用提前计入损益,这与权责发生制原则的核心发生了冲突。因此在财务收支的确认,尤其是在收入的确认上,权责发生制要求严格实行应收应付制,不考虑是否存在虚收现象。而谨慎性原则要求必须稳健经营,任何收入必须建立在可以实现的基础上,以防止和杜绝虚收。与历史成本原则的冲突体现在在历史成本原则的要求下,财产物资的计价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当出现物价变动情况,除了国家有另外的规定外,企业不得调整账面价值。但谨慎性原则要求存货可以采用成本市价孰低法计价,市价指的是重置成本,当重置成本低于存货的历史成本时,存货计价就按重置成本计价,这明显与历史成本原则相悖。这样两个本来各自成立的原则,在收支确认这个范围内就形成了明显的一对矛盾。 2.合理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建议 2.1谨慎性原则的相关条款应具有可操作性 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资产发生减值的判断标准不够明确,特别是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作为决定资产减值准备数额决定因素的“可变现净值”的确定较为困难,这为企业利用谨慎性原则进行操纵留下了一定的空间。为防止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用或滥用谨慎性原则,确保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谨慎性原则的合理应用。因此,应就“可变现净值”的确定问题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标准,以指导企业的会计实务。国家有关部门还应出台相应解释性规定,限定上市公司具体业务的操作,把谨慎性原则的具体要求规定详细,制定出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指南,缩小信息提供者的“活动空间”,增强其具体应用的相对明晰性和可操作性。加强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与税法政策的协调一致为了促进企业合理地积极地运用谨慎性原则,实现会计制度与税法制度协调统一是有必要的,这样可以缩短税收政策与会计制度之间的差异。相关部门应设立专门机构处理两者的关系,在沟通协调中使税收合理化,减轻由于不合理的税收导致企业纳税负重,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2对会计人员进行定期职业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会计人员是会计行为的真正主体,因为必须由他们贯彻使用会计准则、会计方法。企业选择适合自身的会计政策,使得会计报表反映信息真实、可靠,这些都是对会计人员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提出的要求。因此会计人员应系统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加强后续教育,应用专业知识对确定和不确定的会计事项进行确认和计量,力求实事求是,避免主观随意性。所以会计人员应该学习会计法、相关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知识,在工作的实践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业务水平和道德质量,帮助企业显现出更加客观真实的财务情况和经营取得的成果。此外,鉴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可选择性”的范围日益扩大,会计人员在应用谨慎性原则时该如何把握好这个“度”,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提高专业胜任能力,使其能够准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实质,在对不确定性的事项进行估计和判断时,力求客观和公正地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3避免谨慎性原则与其他原则的冲突

浅论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一、谨慎性原则的涵义及必要性 (一)谨慎性原则的涵义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会计人员对某些经济业务存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一种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谨慎性原则的本质就是资本保持或资本维持,其经济含义是只有在资本得到维护或成本得到弥补以后,才能确认收益。按照新准则的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能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因素,会计人员不得不经常面对它,并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这些不确定因素进行估计。因而,谨慎性原则是对历史性原则的修正,对减少企业风险和经营的不确定性具有重大意。 (二)谨慎性原则的必要性 1.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选择会计处理方法时,应当尽可能建立在比较稳妥可靠的基础上,对资产估价和收益计量用宁低勿高,对损失和费用计量采取宁高勿低的方法,以回避或转移经营风险。这就使企业有效避免短期化行为,保护各会计主体所拥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从而维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2.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近几年,虚假会计信息日趋泛滥,已严重危及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规范会计行为、治理会计环境、确保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领域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谨慎性原则要求适度少计或不计可能的资产和收益,这将对会计人员随意操纵企业会计利润的行为形成一定的遏制作用,有利于企业提供更加客观的会计信息。 3.有利于规避不确定因素或风险。对于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在进行会计核算时,遵循谨慎性原则预先估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可以客观、审慎地反映经营中的风险因素,规避或转移未来不确定的风险损失,防范于未然,促使管理者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始终保持较为清醒的认识,不至于被“过分乐观”的情绪所左右,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

试述谨慎性原则在无形资产核算中的运用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年第7 卷第1 期 试述谨慎性原则在无形资产核算中的运用 葛道洲 (安徽省水利会计学会,安徽芜湖,241000 ) 企业会计准则第二章第十八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我们知道,谨慎性原则是指在某些经济业务和会计事项中有在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会计人员应尽可能选用一种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权益的做法进行会计核算,并合理地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要求我们在会计处理上持谨慎小心的态度,充分估计风险和损失,尽量少计或不计可能发生的收益,把风险损失缩小到或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1 .无形资产的计价应遵循谨慎性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无形资产和其他商品一样,有其自身价值。企业取得无形资产主要是通过外购、自创和其他单位投资转入三种途径。对于无形资产的计价,企业会计准则第三章第三十一条规定:购入的无形资产,应以实际支付的价款作为入账价值;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按照这一规定,只有通过上述途径取得的无形资产,才能按其取得的实际成本入帐;否则即使企业拥有某项无形资产,也不能将其资本化。 无形资产按实际成本入帐,在实际应用中对于购入的和投资转入的无形资产来讲是可行的,但对于某些自创的无形资产却很难用货币准确计量,如专利权和专有技术等。这些无形资产一般研制过程较长,而且是否成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理论上讲,自创的无形资产的价值应包括研制过程中创造该项无形资产所发生的全部支出。出于谨慎态度和简便可行的考虑,遵循谨慎性原则应将自创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作为技术研究费用,从当期收益中扣减,待试制成功申请并取得专利时,应将申请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支出作为无形资产入帐。 与固定资产相同,无形资产也存在价值减损的问题,因此应对无形资产的帐面价值进行定期检查。对无形资产的价值减损,应确认为当期费用,其减损的价值得以恢复,按己恢复部分确认为当期收益。当然,遵循谨慎性原则并不是说可以人为任意 地夸大风险损失的可能性和金额,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的原则中仅作为一种修正原则,它要以客观性原则即真实性原则作为前提,既不抬高资产的收益,也不压低负债和费用。如何在无形资产计价中把握这两种核算原则呢?在具体处理过程中,针对无形资产不确定性的特点,应从谨慎性原则考虑,对其真正形成无形资产之前的资本性支出不予资本化,直接列为当期费用,这样,既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又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对客观性原则的修正。2 .无形资产的摊销应遵循谨慎性原则无形资产是一种长期使用的特殊资产,虽无具体的实物形态,但也同别的资产一样有一定的有效期限,它所具有的价值有权利或特权会随着时间、技术的发展而全部消失。由于无形资产价值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的特点,对于无形资

浅析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正式)

建东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析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系部名称经济管理系 专业班级13会计5班 学号121610221 学生姓名严红 指导教师李晓颖职称讲师 完成日期2016年4月25日

浅析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摘要 基于理论视角,面对经济活动中存在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谨慎性原则是会计实务中最为重要的基本原则之一,正确掌握和使用谨慎性原则,则能够从容应对外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避免风险损失的扩大,或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而在实际工作中,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经营风险随之提高, 也造成了客观经济环境下不确定因素的激增,在这样的形势下,作为会计信息使用主体的投资者,也更为关注与不确定性信息相关的风险提示。基于此背景,本文将以谨慎性原则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在企业会计实务中的优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其在会计实务中的现实问题,并藉此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以期为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应用;优点;问题;建议

目录 第一章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1) 1.1收入确认 (1) 1.2资产减值准备计提 (1) 1.3固定资产加速折旧 (1) 1.4或有事项确认 (1) 1.5借款费用资本化确认 (2) 第二章谨慎性原则实务中应用的优点 (2) 2.1为企业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2) 2.2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2) 2.3有利于降低或转移企业各项经营风险 (3) 2.4可以有效的保护公司董事的利益 (3) 2.5实现税收最优化 (3) 第三章谨慎性原则在应用中存在的的现实问题 (3) 3.1受制于自身的局限性 (3) 3.2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具有极大的主观判断性 (4) 3.3企业内部财务会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4) 3.4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存在冲突 (5) 第四章谨慎性原则在应用中有效运用的策略 (6) 4.1拓宽谨慎原则的适用范围 (6) 4.2削弱谨慎性原则在运用中的主观色彩 (6) 4.3提升企业财务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7) 4.4协调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 (7)

试论谨慎性原则的利弊及其正确运用(一)

试论谨慎性原则的利弊及其正确运用(一) 摘要]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指出,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设置秘密设备。它属于会计核算的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谨慎性原则带有两面性,一方面它能避免虚增资产和浮夸利润从而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在运用该原则时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随意色彩,使得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经常发生冲突,甚至为粉饰财务报表留下了空间。本文从会计的定义和职能的角度来分析谨慎性原则的利弊,并对其正确运用提出了几点意见。关键词]谨慎性原则盈余管理利益相关者会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竞争和风险的日益加剧,会计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越来越高,以投资者为主体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的风险信息的披露。因而,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成为必然。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和具体会计准则对谨慎性原则的规定更加明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八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而新制度则更加明确地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然而,谨慎性原则自身的局限性使得其如何正确运用成为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谨慎性原则的定义 谨慎性原则的思想萌生历史悠久。美国著名会计学家查特费尔德在其《会计思想史》中称谨慎性原则可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上千份芝诺纸草会计档案中。后来,在中世纪的庄园会计中,英国最大庄园的账目每年均要经庄园主和他的家族议会检查,而且常常是由选定的审计官员进行的。会计账目的记录使审计人员和管家之间产生一种微妙的对立,这种会计代理产生受托责任,并为谨慎性原则的产生奠定了基础,那时“谨慎性原则的学说来自面临审计的庄园管家进行自保的对策”。那时的谨慎性原则就是要高估损失,低估收入。进入19世纪,股份公司异军突起,受托责任盛行。英国接连发生了几起银行破产和公司舞弊事件,因此,随着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化,会计处理中的不确定事项增多,会计风险加大,会计人员出于谨慎,在会计处理中往往低估资产和收益,高估负债和费用。“为了避免法律风险,防止从资本中分配红利,会计师们倾向于采用另一个极端的办法,即故意低估资产价值和利润,成本与市价孰低的原则更加受到尊重”,此时的谨慎性原则是为了抵制高估资产价值和低估负债。进入20世纪,谨慎性原则更加盛行,但对谨慎性原则的普遍关注是在30年代经济危机之后,反思中人们认为,在大危机之前虚夸利润的会计报告的泛滥,导致各方面对经济的“盲目”乐观,是引发大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谨慎性原则得以重用,其地位得到最终确立。 具体地说,谨慎性原则(Prudence)亦称审慎原则、稳健性原则、稳健主义、保守主义等,在会计环境中存在不确定因素和风险、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的精确性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应运用谨慎的职业判断和稳妥的会计方法进行会计处理。充分预计可能的负债、损失和费用,尽量少计或不计可能的资产和收益,以免会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引起报表使用者的盲目乐观。 谨慎性原则可以体现在确认、计量、报告等方面。它要求:会计确认标准稳妥合理;会计计量不得高估资产、权利和利润;会计报告提供尽可能全面的会计信息。 谨慎性原则是在保守主义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不能将其完全等同于保守主义。因为保守主义的信条是:确认一切可能的损失,但避免预计任何可能的收益。算足可能的损失,无视可能的收益。其极端是一贯地、蓄意地、一概地多计费用和损失,少计资产和利润。甚至建立秘密准备,人为操纵利润。造成信息误导。 应用谨慎性原则的依据有二:1.会计环境中存在着大量不确定因素影响会计要素的精确确认和计量,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估计和判断;2.是因为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经济活动有

会计谨慎性原则问题的探究学习资料

会计谨慎性原则问题 的探究

会计谨慎性原则问题的探究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竞争和风险日益加剧,会计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越来越高,以投资者为主题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的风险信息的揭示,从而,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成为必然。谨慎性原则是一项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会计核算原则,目前已在时间范围内被各国会计准则所广泛采用。谨慎性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中一项重要原则,运用广泛,可防止抬高资产和收益,压低负债和费用,并起到预警风险和化解风险的作用。但实际运用中存在利用谨慎性原则操纵利润的现象,因此要采取必要措施趋利避害,使会计信息更具客观性。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企业探究 一、引言 谨慎性是传统会计中一项历史久远、影响深远但又颇具争议的计量原则。我国自1993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首次引入了谨慎性原则,在2001年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中这一原则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许多体现谨慎性原则的会计处理方法被引进,它对会计实务的影响也日渐凸现,但我国对谨慎性原则的研究大多处于解释运用表层面,本文试图深入分析谨慎性原则的内涵、起源和经济影响,以丰富我们对谨慎性原则的认识。 二、谨慎性原则的基本理论 (一)谨慎性原则的含义

谨慎性原则即稳定性原则,是指某些经纪业务中有几种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应当尽可能选用对所有者权益产生影响最小的方法和陈旭进行会计处理,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即所谓“宁可预计可能的损失,不可预计可能的收益”。 (二)谨慎性原则的提出 (1)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因素,会计人员在处理这些业务时,不得不经常面对它,并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这些不确定因素进行估计。(2)企业是一个独立的商品生产和经营者,它负有以自己收入抵偿自己的耗费并保证企业顺利、稳定发展的责任。 (3)企业面临着一个有风险的市场,企业必须谨慎的处理一切经济业务,以保证企业在市场的动荡中立于不败之地。比方说,只要企业同其他企业有经济往来就有可能发生坏账:另外企业在经营中也存在资产过时削价处理和其他损失等情况。对于上述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则应遵循谨慎性原则,即将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预先估计入账,待费用或损失发生时,由于已经提前预计,就不会使企业经营成本造成忽高忽低的。 (三)谨慎性原则的本质 企业之所以乐于接受谨慎性原则,是因为它对企业而言是有利的。谨慎性原则有两个本子:第一,以保护企业为主旨。金属性的会计处理可以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避免风险和损失,按谨慎性的会计处理可能会与某些企业的厂长经理的短期利益发生冲突。在实行承包经营和企业中,某些厂长经理总希望在自己的任期内完成承包指标,出现了少计费用,多计利润的现象。但谨慎性原则是从风险上考虑保护企业的,在时间上尽可能快地将资产转化成费用,从收益中获得补偿。第二:收入和费用的时间性分布。谨慎性会计处理原则并非从性质

浅析谨慎性原则运用

浅析谨慎性原则运用 摘要: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正确理解与应用谨慎性原则十分重要。会计谨慎性原则,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要求人们在会计核算处理上持谨慎小心的态度,以应付纷繁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将风险损失缩小或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竞争和风险的日益加剧,会计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越来越高,以投资者为主体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的风险信息的揭示,从而,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成为必然。但作为一项会计原则,谨慎性原则带有两面性:一方面它能避免虚增资产和浮夸利润从而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在运用该原则时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随意色彩,使得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经常发生冲突,甚至为粉饰财务报表留下了空间。本文介绍了会计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核算中的具体运用的情况,揭示了其逐渐暴露的局限性,并针对局限性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和措施。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局限性会计核算

引言 谨慎性原则起源于中世纪财产托管人解脱其受托责任的策略,二十世纪初至三十年代前是一项占支配地位的会计原则,当时主要表现为对资产的低估;经济危机之后,谨慎性原则所体现的内容扩大到对收益的确认和会计报表披露。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目标从报告经管责任向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转化,谨慎性原则也逐渐成为对披露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的会计信息的修订性原则。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市场风险,比如金融风波、债务人的死亡、破产、固定资产因技术进步而提前报废、恶性竞争等情况,谨慎性原则正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要求人们在会计处理上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这样有利于保护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也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但谨慎性原则若使用不当,也可能降低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同时还可能导致企业设置秘密准备,使会计信息失真。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在《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和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正确理解谨慎性原则,并针对其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进行具体的阐述,对正确进行会计核算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指出了谨慎性原则在中国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及提出了几点建议。 正文 一、谨慎性原则的涵义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企业为了克服市场经济固有的不确定性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的种种风险,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要求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处理上持谨慎小心的态度,以应付纷繁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将风险损失缩小或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的一种方法。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WTO的加入、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会计信息使用者面临的

会计谨慎性原则的起源与经济影响

会计谨慎性原则的起源与经济影响 2006-11-98:42黄梅【大中小】【打印】【我要纠错】 摘要:谨慎性是传统会计中一项历史久远、影响深远但又颇具争议的计量原则。作者分析谨慎性原则的内涵及其演化过程;阐明谨慎性起源的三种解释:契约解释、诉讼解释和税收解释,说明这些解释的理论含义而且列举了相关的实证证据;有关谨慎性的经济影响,包括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和股票市场价格的影响;指出对谨慎性的主要批评。 关键词:会计谨慎性;会计准则;净资产账面价值 谨慎性是传统会计中一项历史久远、影响深远但又颇具争议的计量原则。我国自1993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首次引入了谨慎性原则,在2001年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中这一原则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许多体现谨慎性原则的会计处理方法被引进,它对会计实务的影响也日渐凸现,但我国对谨慎性原则的研究大多处于解释运用表层面,本文试图深入分析谨慎性原则的内涵、起源和经济影响,以丰富我们对谨慎性原则的认识。 一、谨慎性原则的内涵及其演化 谨慎性原则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它最早是财产托管人解脱其受托责任的一种策略,后来被会计人员所认同接受,逐渐成为一项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但又颇具争议的会计核算原则。 从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看,这些概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受托责任观下的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当时的财产托管人为了减轻受托责任,对其托管财产的增值不进行任何预计。随着19世纪会计受托责任的盛行,会计人员面对着日益上升的诉讼风险,普遍存在强烈的灾难意识,中世纪财产托管人减轻责任的谨慎方式逐渐为会计界所认同,进而形成了受托责任观下的谨慎性原则。受托责任观下的谨慎性原则的表述很多,其中最典型的是Bliss 在1924年给出的一个定义:不预计利得,但预计一切损失[1].它意味着会计师可以运用各种手段低估资产和收入,高估负债和费用,以减轻受托责任。这种观点本身缺乏会计学和经济学的理论依据,它只是站在“实用主义”的角度来对谨慎性进行定义,强调蓄意地、一贯地低估净资产和利润,招致了对谨慎性的诸多批评。谨慎性原则的批评者认为,谨慎性的蓄意低估,会形成大量的“秘密准备”,有违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公允表达的要求。 2.决策有用观下的谨慎性原则。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会计目标由受托责任观转向决策有用观,对谨慎性的批评也日渐激烈,谨慎性的原理和内涵被会计职业团体或准则制定机构重新审视。美国的FASB在它的概念框架研究中反复讨论了这个概念,并且试图用“审慎”来取代这一概念,在财务会计概念

谨慎性原则及其运用事例

谨慎性原则及其运用事例 谨慎性原则即稳健性原则,是指某些经济业务有几种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应当尽可能选用对所有者权益产生影响最小的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即所谓“宁可预计可能的损失,不可预计可能的收益”。 会计谨慎性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中一项重要原则,运用广泛,可防止抬高资产和收益,压低负债和费用,并起到预警风险和化解风险的作用。但实际运用中存在利用谨慎性原则操纵利润的现象,因此要采取必要措施趋利弊害,使会计信息更具客观性。 运用事例 在资产方面:谨慎性原则在资产方面应用很多,首先,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的开发成本直接计入当期费用,而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应选择合同期限、法律期限、经营期限,10年中最短者;其次,由于固定资产的使用存在较大的无形损耗,所以采取加速折旧法;再其次,企业应当定期或至少每年年度终了全面检查各项资产,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计提减值准备,其中包括:短期投资减值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坏账损失准备、存货跌价准备;最后、在物价上涨时,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选择后进先出法,物价下跌时选择先进先出法。 在收入方面:如果劳务的开始和完成分属不同的会计年度,应按劳务的完成程度确认收入,如果完工程度不能可靠计量,按实际消耗成本确认收入,当发生成本高于可能收回效益,按实际能收回收益确认收入。

债务重组方面:新制度规定债务人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或非现金资产清偿某项债务的,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现金或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若发生债务重组损失,确认为当期损失。在债权人方面,当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或债转股清偿债务时,债权人应按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作为受让资产或股权的入账价值,而不能以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入账。 投资及清算股利的应用:《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中规定,以放弃非现金资产取得的长期股权,股权投资成本以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公允价值超过所放弃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扣除未来应交的所得税后的金额,作为资本公积的准备项目。如果所取得的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更为清楚,也可以取得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确定。对于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有投资期限的按投资期限摊销,没有投资期限的按不超过10年的期限摊销。在清算股利方面,采用成本法时除追加或收回投资外,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一般应保持不变,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应作为当期收益。

谨慎性原则浅析

谨慎性原则浅析——原理及应用

研究目的 通过对会计工作的谨慎性原则的历史起源、具体内涵和实际应用的了解,加深我们对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事务中的必要性以及它的利弊的认识。进而以学习正确地运用谨慎性原则为契机,郑重承诺: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诚实做人、诚信做事! 一、谨慎性原则的原理及发展 谨慎性原则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它最早是财产托管人解脱其受托责任的一种策略,后来被会计人员所认同接受,逐渐成为一项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但又颇具争议的会计核算原则。 从中世纪开始的受托观的谨慎性原则是由于9世纪会计受托责任的盛行,会计人员面对着日益上升的诉讼风险,普遍存在强烈的灾

难意识,中世纪财产托管人减轻责任的谨慎方式逐渐为会计界所认同,进而形成了受托责任观下的谨慎性原则。 受托责任观下的谨慎性原则的表述很多,其中最典型定义是不预计利得,但预计一切损失.它意味着会计师可以运用各种手段低估资产和收入,高估负债和费用,以减轻受托责任。这种观点本身缺乏会计学和经济学的理论依据,它只是站在“实用主义”的角度来对谨慎性进行定义,强调蓄意地、一贯地低估净资产和利润,招致了对谨慎性的诸多批评。谨慎性原则的批评者认为,谨慎性的蓄意低估,会形成大量的“秘密准备”,有违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公允表达的要求。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由规范研究逐渐向实证研究转移,大量的会计实证研究的文献涌现出来。作为谨慎性原则的研究也逐渐转向实证研究为主,要对谨慎性原则进行实证分析就必须有相应的定义来界定它、量化它,因此从实证研究中涌现出谨慎性的大量定义。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两个:一个是Feltham和Ohlson在1995年提出的定义,该定义指出:如果企业股权的市场价值在时点π+1的期望值与企业股权在时点π+1的账面价值之差在π趋于无穷大时的情况下大于0,则认为企业会计是谨慎的;另一个是Basu在1997年提出的定义,该定义对谨慎性原则的解释是:会计人员倾向于对好消息(利得)的确认比对坏消息(损失)的确认要求有更加严格的证据。 从这两个定义可以看出,实证研究中对谨慎性原则的定义抓住了谨慎性的实质,前者反映的是谨慎性低估企业净资产账面价值的特

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浅谈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班级:会本1102班 学号:11501740226 姓名:谭彬田

摘要:谨慎性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较早的得到了各国会计界的认可。我们应在充分了解谨慎性原则应用的优点和缺点的基础上,更好地在会计工作中应用谨慎性原则,以扬长避短,发挥其最大作用。本文就其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做了一些分析。 Summary: One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prudent accounting principles to be followed in the enterprise, has been recognized earlier national accounting profession. We should fully underst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prudence, based on a better job in accounting principle of prudence, to avoid weaknesses, play to their maximum effect. In this paper, its application in practice of accounting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应用会计

一、谨慎性原则的概念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之一,是针对在会计环境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会计要素的确认的精确性受到影响,会计人员对某些经济业务在不同的处理方法的程序可能选择的情况下,不影响合理选择,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用谨慎的职业判断和稳妥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处理。凡是可以预计的负债,损失和费用,我们都应该用相关的准则进行充分的记录和确认,而对没有把握的资产和收益,则应当按照相关的准则少计或不计,以免使会计报表所反映的会计失真,从而造成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乐观预测或者盲目决策。其本质就是资本保持资本维持。由于谨慎性原则充分考虑了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而不考虑可能取得的收入和收益。就使得会计信息比较稳健。 二、我国企业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必要性 我国企业是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中间摸爬滚打起来的,国外是市场经济,国内是计划经济,当年我们是在两个的夹缝中实践。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成果是确定了市场经济,从“计划经济”到“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再慢慢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过程。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国企业发展迅速,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已成为企业经营状况的晴雨表,市场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目前会计环境中还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并且经营风险较大,所以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风险信息的揭示,从而,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成为必然。在当前,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趋势已经趋于明朗。我国目前要尽量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一致,不能照搬,要坚持本国特色。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强调突出谨慎性原则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的主要应用 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的运用呈阶段性发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企业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的风险信息的揭示。现阶段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企业会计中的运用可以归纳如下方面: (一)从资产方面来看。谨慎性原则要求充分预计可能的损失和费用,避免虚计资产价值。(二)从负债方面来看。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确认与计量负债时,应避免延缓确认负债和

谨慎性原则理论分析

一谨慎性原则的定义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在处理企业不确定的经济业务时,应持谨慎的态度。也就是说,凡是可以预见的损失和费用都应予以记录和确认,而没有十足把握的收入则不能予以确认和入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竞争和风险的日益加剧,会计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越来越高,以投资者为主体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的风险信息的披露。因而,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成为必然。 谨慎性原则(Prudence)亦称审慎原则、稳健性原则、稳健主义、保守主义等,在会计环境中存在不确定因素和风险、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的精确性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应运用谨慎的职业判断和稳妥的会计方法进行会计处理。充分预计可能的负债、损失和费用,尽量少计或不计可能的资产和收益,以免会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引起报表使用者的盲目乐观。谨慎性原则是在保守主义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不能将其完全等同于保守主义。因为保守主义的信条是:确认一切可能的损失,但避免预计任何可能的收益。算足可能的损失,无视可能的收益。其极端是一贯地、蓄意地、一概地多计费用和损失,少计资产和利润。甚至建立秘密准备,人为操纵利润。造成信息误导。 长期以来,会计理论界对谨慎性原则的作用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谨慎性原则的支持者认为谨慎性原则的存在是由于会计工作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的,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它既是会计处理过程的要求,又是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因此,美国的斯特林说它是”会计计价最古老的,也许是最深得人心的一项原则”,我国的会计学者阎光华先生认为“它在西方会计学中,是一项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际意义的重大会计惯例,是最古老的会计信条之一”。而谨慎性原则的反对者则认为,谨慎性原则与历史成本原则相矛盾,而且存在较大的主观因素,因此会降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 企业是不同利益相关者利益的集合,其间存在多方面、多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人与代理人利益往往不一致。在企业,会计主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并对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进行监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主要有如下的职能:第一,会计信息有助于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并据以作出经济决策、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第二,会计信息有助于考核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第三,会计信息有助于企业内部管理当局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总的来说,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为各个利益相关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但会计并不是一个硬性的系统,它无处不充满着专业判断。也就是说,它允许企业在不伤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的前提下,选择对企业更加有利的会计政策或估计,以达到双赢的局面,甚至是帕雷托最优状态。笔者正是要从这个角度来分析谨慎性原则的利与弊。

试论稳健性原则在财务分析中的运用

稳健性原则又称谨慎性原则,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要求人们在会计核算处理上持谨慎小心的态度,要充分估计到风险和损失,尽量少计或不计可能发生的收益,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者保持警惕,以应付纷繁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把风险损失缩小或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因此,稳健性原则的本质是资本保持及以此为核心对企业经营能力和偿债能力加以维护。在财务分析过程中,同一财务分析指标往往有多种计算方法,从而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反映出不同的经济信息。作为企业财务报表使用者在分析企业会计信息时也应该持稳健态度。本文拟就稳健性原则在财务分析中的运用作初步分析。一、短期偿债能力分析中的运用 1,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l00%这一比率用于衡量企业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保障程度,亦即流动资产在短期债务到期前可以变为现金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然而在流动资产中往往有些项目在实际情况下不能很快转变为现金。从会计处理来看,某些挪借的公款或呆帐、坏帐是通过其应收款、长期应收帐款等科目反映的。从稳健原则出发,应当在计算流动比率指标时予扣除或根据具体情况按一定比例扣除。另外,在资产负债表的流动负债中最好应加上将有可能发生的可以预计的或有负债,如产品质量保证金、应收票据贴现、诉讼赔偿金等。 2。速动比率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100%该指标用于衡量企业流动资产可以在当前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一般认为这一指标越高,债权人的债务风险越小。就速动资产,在国内外会计实务中,有两种计算方法。 (1)一般计算方法(减法) 速动资产=流动资产一存货财政部93年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就是以这种方法进行计算的。 (2)保守的计算方法(加法) 速动资产=货币资金十短期可上市证券十应收账款净值(含应收票据) 美国多数企业财务报表分析采用这种方法。其中,货币资金不合其他货币资金,如外埠存款,指定用途的银行存款;应收帐项则要扣除长期应收款。上述两种计算方法,使速动资产计算结果有时会差别很大。因为保守的速动资产扣除了数额较大的预付帐款和其他流动资产。就我国企业资产负债表所列项目来看,这些其他流动资产包括其他货币资金,长期应收帐款,其他应收款,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债券投资,不能用于交付的偿债基金,技改基金等,这些项目的会计数字,在流动资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同时又难于随时变现以偿还债务。因此,衡量企业即时偿付能力更为稳健的指标是现金比率,它等于现金及存款再加现金当量与流动负债之比。其中现金当量为预期三个月内可收回的债券,股票投资,这个指标在分析企业财务困难,面临破产清算时尤其有用。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中的运用长期偿债能力指标主要是资产负债率。公式:资产负债率=期末负债总额/期末资产总额×100%该指标反映企业举债经营的比率。用于衡量企业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程度。对于不同产业,不同行业有不同的标准,如农业不依靠贷款举债投入,因此这一指标通常在20%左右,工业等第二产业一般在40一60%之间,而第三产业则相对较活。我国资产负债率较高有着体制上的原因,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没有破产风险,企业留利、折旧基金统一上交财政,而证券市场的不发达又使得企业外部资本性投资少。企业要发展,只有依靠借债。作为企业债权人,希望该指标越低越好;作为投资者,只要企业资产报酬率大于负债成本率,负债多一点也无妨;经营者则希望有一个合理比率,因为过高会影响企业融资信誉,过低则影响企业生产扩展。在具体分析时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empirenews.page--]1.少数股东权益。将一个非百分之百拥有股权的子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合并以后,必然要加上一个少数股权的帐户来反映子公司中占少数股权的其他股东权益。在资产负债表上,少数股东权益通常列在股东权益(所有者权益)之前。在西方国家,有些企业在计算债务比率时不包括少数股权,理由是少数股权并不是将来要偿还的债务。而另一些企业将少数股权包括在债务总额中用于计算债务比串,理由是少数股权也是企业的外部筹资,是企业使用的全部资本的一部分。由于少数股权使企业(对母公司的所有者来讲)虚增了一块资产,为使分子分母所反映的内容相对应,则必须要把少数殷权包含在负债中。 2.可赎回优先股。是指由股份公司发行的,可以在需要时以一定价格赎回的优先股。它可以增加企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