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1 物理安全概述

2.1 物理安全概述

2.1  物理安全概述
2.1  物理安全概述

2.1 物理安全概述

1.物理安全定义

物理安全又称实体安全,是保护计算机设备、设施(网络及通信线路)免遭地震、水灾、火灾、有害气体和其他环境事故(如电磁污染等)破坏的措施和过程。

物理安全主要考虑的问题是环境、场地和设备的安全及实体访问控制和应急处理计划等。保证计算机及网络系统机房的安全,以及保证所有组成信息系统设备、场地、环境及通信线路的物理安全,是整个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前提。如果物理安全得不到保证,整个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也就不可能实现。

物理安全是保护一些比较重要的设备不被接触。物理安全比较难防,因为攻击者往往是来自能够接触到物理设备的用户。

2.物理安全技术定义

物理安全技术主要是指对计算机及网络系统的环境、场地、设备和通信线路等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物理安全技术实施的目的是保护计算机、网络服务器、打印机等硬件实体和通信设施免受自然灾害、人为失误、犯罪行为的破坏,确保系统有一个良好的电磁兼容工作环境,建立完备的安全管理制度,防止非法进入计算机工作环境和各种偷窃、破坏活动的发生。

3.影响物理安全的主要因素

(1)计算机及其网络系统自身存在的脆弱性因素。

(2)各种自然灾害导致的安全问题。

(3)由于人为的错误操作及各种计算机犯罪导致的安全问题。

4.物理安全的内容

物理安全包括:环境安全、设备安全、电源系统安全和通信线路安全。

(1)环境安全。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的运行环境应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设计实施,应具备消防报警、安全照明、不间断供电、温湿度控制系统和防盗报警,以保护系统免受水、火、有害气体、地震、静电的危害。

(2)设备安全。要保证硬件设备随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建立健全使用管理规章制度,建立设备运行日志。同时要注意保护存储介质的安全性,包括存储介质自身和数据的安全。存储介质本身的安全主要是安全保管、防盗、防毁和防霉;数据安全是指防止数据被非法复制和非法销毁,关于存储与数据安全这一问题将在下一章具体介绍和解决。

(3)电源系统安全。电源是所有电子设备正常工作的能量源泉,在信息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电源安全主要包括电力能源供应、输电线路安全、保持电源的稳定性等。

(4)通信线路安全。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的装置安装要稳固牢靠,具有一定对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破坏的能力。包括防止电磁信息的泄露、线路截获,以及抗电磁干扰。

浅谈物理学中的抽象和概括

浅谈物理学中的抽象和概括 浅谈物理学中得抽象和概括 1 咨询题得提出 抽象和概括是一种抽象思维方法.许多物理咨询题得提出、物理概念得产生、物理规律得建立、物理理论得形成基本上抽象和概括得结果.由此可见,抽象和概括在物理学得形成进展、完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得作用.本文从抽象和概括得概念、作用和局限性等几方面做了详细得阐述. 2 抽象和概括得概念 抽象和概括是物理学中抽象思维能力得一种,“物理抽象是在观看、实验得基础上,通过物理概念、物理推断和物理推理得形式,对已获得得物理事实进行加工处理而形成得对物理对象、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得本质和规律得认识.”[1]所谓概括,确实是在抽象得基础上,把所有反映物理事物本质得属性结合为一个整体,形成关于物理事物整体得和一般得认识,进而把这种一般得认识推广到同类事物,把握同类事物得共同性和一般性. 抽象性与概括性得统一,是物理抽象思维得一个重要特点,只有通过抽象和概括,才能简化物理对象,形成理想化得过程;在实验和理论分析得基础上得出定量得物理规律. 3 抽象和概括在物理学中得作用 物理学中通过表面现象,揭示内在本质,从而把实际得物质模型化,把复杂得物理咨询题简单化,把具体得物理咨询题理想化,这种简化得过程从思维学得角度上来讲,确实是抽象思维得过程. 31 提炼物理模型论文联盟 “物理模型是依照研究咨询题和内容在一定条件下,对研究客体得抽象,物理模型是物理学中重要得抽象方法之一,它关于差不多规律和差不多理论得建立起着不可替代得作用.WcOm在物理学中,物理模型要紧分三种类型:“客体模型、条件模型和过程模型”.客体模型是客观存在得实际物体通过简化、抽象建立起得物理模型.例如在研究力学中物体得运动时得质点模型.电学中得点电荷、光学中得点光源、弹簧振子、刚体等等,基本上客体模型.条件模型是客观物体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制约物体运动得条件进行取舍,抓住决定条件,忽略次要条件,如此建立起来得理想化条件确实是条件模型.如在平面上运动得物体,若摩擦力f与合力f相比非常小,那个平面称为光滑平面,“光滑平面”确实是条件模型.另外在物理学中得细绳、轻质细杆、稳定电源等等基本上条件模型.过程模型是在一定条件下对具体得运动过程及限制这些过程得条件进行抽象,形成“过程模型”.例如研究地面附近自由落体运动,下落得物体视为“质点”,从静止开始下落得过程中,忽略空气得阻力、浮力、风力、风向等作用,只受到恒定得重力作用,质点在如此理想化条件下运动得过程确实是“自由落体运动”.这确实是一个理想化得过程模型.在热学中,准静态过程也是一个理想化得过程模型.在物理学中理想化条件下得过程模型非常多,如匀速直线运动、简谐振动等等. 在物理学中,正是从实际物体、物理过程、条件中抽象和概括出这些物理模型,才使人们对物质世界得认识不断深化,不断想真理逼近,推动着物理学得进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各种理想物理模型得建立,正是物理学向深度和广度进展得重要标志之一. 32 总结物理概念、定律 物理概念、定律是物理学得理论基础,只有通过抽象和概括,才能形成物理概念,简化物理对象,形成理想化得过程,在实验和理论分析得基础上,得出定量得物理定律.例如:力得概念是通过抽象和概括一类事物得共同本质属性形成得,如:人推车,马拉犁,即力是物体对物体得作用.简谐振动得规律则是在研究单摆和弹簧振子这些理想模型得运动时概括出来得.可见,物理学中得许多概念、定律是通过抽象思维得加工,在实验得基础上概括出来得. 33 用抽象和概括得方法学习物理学

网络安全简答题

网络安全简答题精选 一、简答题 1、简述物理安全包括那些内容? 防盗,防火,防静电,防雷击和防电磁泄漏 2、简述防火墙有哪些基本功能?(写出五个功能) 建立一个集中的监视点 隔绝内外网络,保护内部网络 强化网络安全策略 对网络存取和访问进行监控和审计 实现网络地址转换 3、简述无线局域网由那些硬件组成? 无线局域网由无线网卡、AP、无线网桥、计算机和有关设备组成。 4、简述网络安全的层次体系 从层次体系上,可以将网络安全分成四个层次上的安全:物理、逻辑、操作系统和联网安全 5、简述TCP/IP协议族的基本结构 ?TCP/IP协议族是一个四层协议系统,自底而上分别是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6、简述网络扫描的分类及每类的特点 扫描,一般分成两种策略:一种是主动式策略,另一种是被动式策略。 被动式策略是基于主机之上,对系统中不合适的设置、脆弱的口令及其他同安全规则抵触的对象进行检查,不会对系统造成破坏。 主动式策略是基于网络的,它通过执行一些脚本文件模拟对系统进行攻击的行为并记录系统的反应,从而发现其中的漏洞,但是可能会对系统造成破坏。 7、简述常用的网络攻击手段 网络监听、病毒及密码攻击、欺骗攻击 拒绝服务攻击、应用层攻击、缓冲区溢出 8、简述后门和木马的概念并说明两者的区别

木马(Trojan),也称木马病毒,是指通过特定的程序木马程序来控制另一台计算机 后门:是绕过安全性控制而获取对程序或系统访问权的方法 本质上,木马和后门都是提供网络后门的功能,但是木马的功能稍微强大一些,一般还有远程控制的功能,后门程序则功能比较单一,只是提供客户端能够登录对方的主机 9、简述恶意代码的概念及长期存在的原因 恶意代码是一种程序,它通过把代码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镶嵌到另一段程序中,从而达到破坏被感染电脑数据、运行具有入侵性或破坏性的程序、破坏被感染电脑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的目的。 原因:在信息系统的层次结构中,包括从底层的操作系统到上层的网络应用在内的各个层次都存在着许多不可避免的安全问题和安全脆弱性。而这些安全脆弱性的不可避免,直接导致了恶意代码的必然存在。 10、简述安全操作系统的机制 安全操作系统的机制包括:硬件安全机制,操作系统的安全标识与鉴别,访问控制、最小特权管理、可信通路和安全审计。 11、简述密码学除机密性外还需提供的功能 鉴别、完整性、抗抵赖性 鉴别:消息的接收者应该能够确认消息的来源;入侵者不可能伪装成他人。 完整性:消息的接收者应该能够验证在传送过程中消息没有被修改;入侵者不可能用假消息代替合法消息。 抗抵赖性:发送者事后不可能虚假地否认他发送的消息。 12、简述入侵检测系统的概念及常用的3种入侵检测方法 入侵检测系统:是能够对入侵异常行为自动进行检测、监控和分析的软件与硬件的组合系统,是一种自动监测信息系统内、外入侵的安全设备 常用的方法有3种:静态配置分析、异常性检测方法,基于行为的检测方法和文件完整性检查。 13、简述网络安全框架包含的内容 网络安全策略 网络安全策略和标准 网络安全运作

无线通信系统中基于物理层安全的安全通信

无线通信系统中基于物理层安全的安全通信由于无线媒质的开放性与广播性,使得恶意用户可以截获在无线媒介中传送的信息,从而对无线通信的安全性带来很大的挑战。无线通信系统中基于物理层的安全着眼于OSI模型的物理层,利用无线通信理论、信息处理、随机处理、博弈论及信息论等领域的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对物理层通信进行了适当的设计,提高或增进网络的安全性能。 基于物理层的安全方法一般利用了无线媒质的特征,比如信道衰落、信号干扰、多节点合作以及多维信息发送等。基于无线通信物理层的安全问题是当前无线通信中的研究热点之一,尽管文献中已经有了众多的研究成果,但无线通信中的安全问题仍然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本论文中,我们将主要从信息论的角度研究无线网络的安全问题,力图进一步提高无线通信的安全性。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针对无线广播信道经历瑞利衰落的情形,分析了全双工系统的安全性能,理论推导出了非零安全容量和安全中断概率的闭式解。 理论分析结果以及仿真结果都表明,如果具有全双工功能的接收机在接收信号的同时可以发送一个辅助的人工噪声,那么与仅发送端发送人工噪声的情形相比,系统的安全等级可以得到提高。即便对于窃听节点距离信息源非常近,合法接收机距离信息源较远的情形,依然可以达到安全传输的效果。 2.针对蜂窝通信系统,论文提出了一种利用保护节点提高安全性的方法。该方法通过部署一些保护节点来防止窃听者截获合法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传送的信息。 这些保护节点专门发送额外的人工噪声来使窃听信道的质量恶化。论文中同

时考虑了上行通信和下行通信的情形。 结果表明,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实现蜂窝系统的安全性和健壮性。3.为了改善中继系统的安全性能,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次优干扰方案。 在此方案中,信噪比最好的中继节点转发信息,信噪比最差的中继节点发送干扰信号,并且仅当这两个信道满足一定条件时发送机密信息,否则发送普通信息。仿真结果表明,由于机密信息仅在对合法接收机有利的情形下传输,这使得窃听者获取发送信息的难度加大,从而使系统的安全性得以提高。 4.为了改善点到点双向通信中信息被截获的概率,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线性编码的安全传输方案。在此方案中,随机线性编码的生成多项式由接收方控制,编码的构造方式使得窃听者除非完整截获双向通信的所有数据,否则无法破解发送端发送的任何一个数据包。 因此,通过加长编码长度,或者降低发送功率,就可以使窃听者破解机密消息的截获概率变得非常低。

物理学概论学习心得

物理学概论学习心得 篇一:学习物理学概论的心得体会 学习物理学概论的心得体会 还记得刚进入大学开始学习时,我对物理学感到很迷茫,我不知道自己将要学的是什么。但是通过高老师详细的讲解之后,我发现原来物理学对我们的生活很重要,原来物理学是这样慢慢壮大的,原来是有那么多先辈的伟大付出的,原来有那么多充满乐趣的故事。那种对未知的探索,那种对科学的执着,那种探索的乐趣,一切都深深的吸引了我。 物理学是研究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性质、运动和转化、内部结构等方面,从而认识这些结构的组成元素及其相互作用、运动和转化的基本规律的科学。物理学可以分为经典力学、电磁学、热力学和统计力学、相对论和量

子力学。 其中经典力学是研究宏观物质做低速机械运动的现象和规律的学科。而牛顿则是经典力学的主要创作者,他深入研究了伽利略的现象行理论以及行星绕日运动的经验规律,发现了宏观低速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 热学是研究热的产生和传导,研究物质处于热状态下的性质及其转化的科学。对于热现象的研究逐步澄清了关于热的一些模糊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开始探索热现象的本质和普遍规律。而关于热现象的普遍规律的研究就称为热力学。到19世纪,热力学已趋于成熟。19世纪中期,焦耳等人用实验确定了热量和功之间的定量关系,从而建立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在卡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克劳修斯等科学家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达了宏观非平衡过程的不可逆性。深入研究热现象的本质,就产生了统计力学。统计力学应用数学中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大量粒子的平均行为。

经典电磁学是研究宏观电磁现象和客观物体的电磁性质的学科。在18世纪,人们早已发现电荷有两种,而在18世纪末发现电荷能够流动,这就是电流。在19世纪前期,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小磁针偏转,而后安培发现作用力的方向和电流的方向,以及磁针到通过电流的导线的垂直线方向相互垂直。不久之后,法拉第又发现,当磁棒插入导线圈时,导线圈中就产生了电流。在电和磁的联系被发现以后,法拉第引进力线的概念并产生了电磁场的概念。19世纪下半叶,麦克斯韦总结了宏观电磁学的规律并引进了位移电流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组偏微风方程来表达电磁现象的基本规律,并预言了存在以光速传播的电磁波。而后,赫兹用实验证明了麦克斯韦预言的电磁波具有光速和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偏振等一切光波的性质。从而完成了电磁学和光学的综合。 19世纪末期经典物理学已经发展到很完美的阶段,许多物理学家认为物理

物理概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 1、举例说明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对高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 物理学在人类近代社会发生的三次技术革命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第一次技术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主要标志是蒸汽机的广泛应用,这是牛顿力学和热 力学发展的结果; 第二次技术革命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主要标志是电力的广泛应用和无线电通信的实现, 这是电、磁现象的研究和经典电磁场理论的重大突破所带来的辉煌成果; 第三次技术革命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并一直延续到今天,这是建立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发 展的基础上,其特点是出现了以微电子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学科、新材料、新能源、新技 术的兴起和发展,如核反应堆、晶体管、激光器,医学上的超声、核磁共振和湮没技术等等。 2、简述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物理学研究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物质的性质、物质的运动规律、 物质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以及各种物质形态内部结构的基本规律。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 (1)时间上大到宇宙的起源,小到夸克的寿命 (2)空间上大到宇宙的范围,小到夸克的线度 (3)速度上从静止物体到物质运动速度的极限光速s m 8103? (4)质量上研究范围很大,例如中微子质量只有kg 3810-,太阳质量是30210kg ?,两者 的数量级相差68 10。 第二章(1) 1、一个质点在xoy 平面内运动,运动方程为432 12-+= t t y ,53+=t x 。则s t 2=时该质点的运动方程和速度分别为(C ) (A )j i 411+,j i 43- (B )j i 411+,j i 43+ (C )j i 411+,j i 53+ (D )j i 411+,0 2、一运动质点在某瞬时位于矢径()y x r , 的端点处,其速度大小为 (C ) ()dt dr A ()dt r d B ()22?? ? ??+??? ??dt dy dt dx C ()几个答案都不对D 3、某质点的运动方程为6533 +-=t t x ()SI ,则该质点作 (D)//对此方程进行二次求导即可 (A )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正值

无线通信中物理层安全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无线通信中物理层安全问题及其解决方 案 篇一:无线通信系统物理层的传输方案设计 (无线局域网场景) 一、PBL问题二: 试设计一个完整的无线通信系统物理层的传输方案,要求满足以下指标: 1. Data rate :54Mbps, Pe 3. Channel model :设系统工作在室内环境,有4条径,无多普勒频移,各径的相对时延为:[0 2 4 6],单位为100ns ,多径系数服从瑞利衰落,其功率随时延变化呈指数衰减:[0 -8 -16 -24]。 请给出以下结果: A. 收发机结构框图,主要参数设定 B. 误比特率仿真曲线(可假定理想同步与信道估计) 二、系统选择及设计设计 1、系统要求 20MHz带宽实现5GHz频带上的无线通信系统;速率要求: R=54Mbps;误码率要求: Pe 2、方案选取根据参数的要求,选择作为方案的基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改进,使实际的系统达到设计要求。 中对于数据速率、调制方式、编码码率及OFDM子载波数目的确定如表 1 所示。 与时延扩展、保护间隔、循环前缀及OFDM符号的持

续时间相关的参数如表 2 所示。 的参数 参考标准选择OFDM系统来实现,具体参数的选择如下述。 3、OFDM简介 OFDM的基本原理是将高速信息数据编码后分配到并行的N个相互正交的子载波上,每个载波上的调制速率很低(1/N),调制符号的持续间隔远大于信道的时间扩散,从而能够在具有较大失真和突发性脉冲干扰环境下对传输的数字信号提供有效的保护。OFDM系统对多径时延扩散不敏感,若信号占用带宽大于信道相干带宽,则产生频率选择性衰落。OFDM的频域编码和交织在分散并行的数据之间建立了联系,这样,由部分衰落或干扰而遭到破坏的数据,可以通过频率分量增强的部分的接收数据得以恢复,即实现频率分集。 OFDM克服了FDMA和TDMA的大多数问题。OFDM把可用信道分成了许多个窄带信号。每个子信道的载波都保持正交,由于他们的频谱有1/2重叠,既不需要像FDMA那样多余的开 销,也不存在TDMA 那样的多用户之间的切换开销。 过去的多载波系统,整个带宽被分成N个子信道,子信道之间没有交叠,为了降低子信道之间的干扰,频带与频带之间采用了保护间隔,因而使得频谱利用率降低,为了克

学习物理学概论的心得体会

学习物理学概论的心得体会 还记得刚进入大学开始学习时,我对物理学感到很迷茫,我不知道自己将要学的是什么。但是通过高老师详细的讲解之后,我发现原来物理学对我们的生活很重要,原来物理学是这样慢慢壮大的,原来是有那么多先辈的伟大付出的,原来有那么多充满乐趣的故事。那种对未知的探索,那种对科学的执着,那种探索的乐趣,一切都深深的吸引了我。 物理学是研究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性质、运动和转化、内部结构等方面,从而认识这些结构的组成元素及其相互作用、运动和转化的基本规律的科学。物理学可以分为经典力学、电磁学、热力学和统计力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其中经典力学是研究宏观物质做低速机械运动的现象和规律的学科。而牛顿则是经典力学的主要创作者,他深入研究了伽利略的现象行理论以及行星绕日运动的经验规律,发现了宏观低速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 热学是研究热的产生和传导,研究物质处于热状态下的性质及其转化的科学。对于热现象的研究逐步澄清了关于热的一些模糊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开始探索热现象的本质和普遍规律。而关于热现象的普遍规律的研究就称为热力学。到19世纪,热力学已趋于成熟。19世纪中期,焦耳等人用实验确定了热量和功之间的定量关系,从而建立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在卡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克劳修斯等科学家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达了宏观非平衡过程的不可逆性。深入研究热现象的本质,就产生了统计力学。统计力学应用数学中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大量粒子的平均行为。 经典电磁学是研究宏观电磁现象和客观物体的电磁性质的学科。在18世纪,人们早已发现电荷有两种,而在18世纪末发现电荷能够流动,这就是电流。在19世纪前期,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小磁针偏转,而后安培发现作用力的方向和电流的方向,以及磁针到通过电流的导线的垂直线方向相互垂直。不久之后,法拉第又发现,当磁棒插入导线圈时,导线圈中就产生了电流。在电和磁的联系被发现以后,法拉第引进力线的概念并产生了电磁场的概念。19世纪下半叶,麦克斯韦总结了宏观电磁学的规律并引进了位移电流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组偏微风方程来表达电磁现象的基本规律,并预言了存在以光速传播的电磁波。而后,赫兹用实验证明了麦克斯韦预言的电磁波具有光速和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偏振等一切光波的性质。从而完成了电磁学和光学的综合。 19世纪末期经典物理学已经发展到很完美的阶段,许多物理学家认为物理学已接近尽头,以后的工作只是增加有效数字的位数。开尔文在除夕夜的新年祝词中说:“物理大厦已经落成······现在它的美丽而晴朗的天空出现两朵乌云,一朵出现在光的波动理论,另一朵出现在麦克斯韦和玻尔的能量均分理论”而恰恰是这两个基本问题和开尔文所忽略的放射性孕育了20世纪的物理革命。 1905年,爱因斯坦为了解决电动力学应用于动体的不对称创建了狭义相对论,即适用于一切惯性参考系的相对论,推出了同时的相对性和动系中的尺缩、钟慢的结论,完美地解释了洛伦兹变换公式,从而完成了动力学和电动力学的综合,并彻底否认以太的存在。1915年,爱因斯坦又创造了广义相对论。把相对论推广到非惯性系。广义相对论解释了用牛顿引力理论不能解释的一些天文现象。 另一方面,普朗克提出了黑体辐射公式,并用能量量子化假设从理论上导出,首次提出物理量的不连续性。1905年,爱因斯坦以光的波粒二象性解释了光电

中学物理教试题学概论习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0XX级物理学中学物理教学概论期末考试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是______________。 2、物理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的本质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的反映。 3中学物理教学资源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中学物理教育分为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阶段。 5、目前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模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题研究模式和合作学习模式。 6、中学物理教学的基本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讨论法和谈话法等。 7备课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备学生。 8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是在传统的物理教学法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其发展历程经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阶段。9演示实验根据在教学中的目的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和______________相结合的产物。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性是指( ) A讲授的物理内容必须是正确无误。 B讲授任何一个物理问题都必须讲深、讲透、讲全。 C对任何一个物理问题或原理的表述都必须是十分严格。 D所有的物理实验都必须是高度精确的。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应该是() 中心地位D 主宰地位C 主导地位B 主体地位A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下列属于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该着重贯彻的教学原则是( ) A发展性原则B双边性原则C科学性原则D教育性原则 4.新课程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室课程资源,以下()不属于实验室课程资源。A教学设计及教案B实验器材余试验资料C光学投影媒体与影视录像D 实验模型与挂图 5.以下原则中不属于中学物理教学原则的是( ) A科学性原则B生动直观性原则C形象性原则D启发积极思维原则 6.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讲授法、实验法、()基于

防火墙技术综述

防火墙技术综述 Internet的迅速发展给现代人的生产和生活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飞跃,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弥补了人们的精神空缺;而与此同时给人们带来了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网络安全。网络的安全性成为当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很多企业为了保障自身服务器或数据安全都采用了防火墙。随着科技的发展,防火墙也逐渐被大众所接受。但是,由于防火墙是属于高科技产物,许多的人对此还并不是了解的十分透彻。而这篇文章就是给大家讲述了防火墙工作的方式,以及防火墙的基本分类,并且讨论了每一种防火墙的优缺点。 一、防火墙的基本分类 1.包过滤防火墙 第一代防火墙和最基本形式防火墙检查每一个通过的网络包,或者丢弃,或者放行,取决于所建立的一套规则。这称为包过滤防火墙。 本质上,包过滤防火墙是多址的,表明它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网

络适配器或接口。例如,作为防火墙的设备可能有两块网卡(NIC),一块连到内部网络,一块连到公共的Internet。防火墙的任务,就是作为“通信警察”,指引包和截住那些有危害的包。包过滤防火墙检查每一个传入包,查看包中可用的基本信息(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端口号、协议等)。然后,将这些信息与设立的规则相比较。如果已经设立了阻断telnet连接,而包的目的端口是23的话,那么该包就会被丢弃。如果允许传入Web 连接,而目的端口为80,则包就会被放行。 多个复杂规则的组合也是可行的。如果允许Web连接,但只针对特定的服务器,目的端口和目的地址二者必须与规则相匹配,才可以让该包通过。 最后,可以确定当一个包到达时,如果对该包没有规则被定义,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事情了。通常,为了安全起见,与传入规则不匹配的包就被丢弃了。如果有理由让该包通过,就要建立规则来处理它。 建立包过滤防火墙规则的例子如下: l 对来自专用网络的包,只允许来自内部地址的包通过,因为其他包包含不正确的包头部信息。这条规则可以防止网络内部的任何人通过欺骗性的源地址发起攻击。而且,如果黑客对专用网络内部的机器具有了不知从何得来的访问权,这种过滤方式可以阻止黑客从网络内部发起攻击。

物理学概论习题答案(1)

第二章习题答案 1.什么情况下你可将物体视为质点?从“质点模型”你能获得一种研讨问题的什么方法? 解:质点是指只有质量而无大小、形状的点。 例如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的大小和形状就可以忽略,从而可以把地球看成是一个“点”,但考察地球自转问题时就不能把地球看成一个“质点”了。 从方法论上叫做建立模型,简称建模,即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从哲学上说叫抓主要矛盾。 3.你能表明描写运动的四个物理量——位矢、位移、速度、加速度的物理含义及单位吗? 解:位矢物理含义:由坐标原点向质点所在位置画一个有向线段r 来表示质 点所在的位置, 这个有向线段称为位矢。单位是米,符号m 。 位移的物理含义:由t 时刻质点位置指向t t ?+时刻质点位置的一个矢量。单位是米,符号m 。 速度的物理含义:无限小位移r d 和经历此小位移的无限小时间t d 的比值, 称为瞬时速度,简称速度。单位是米每秒,符号m/s 。 加速度的物理含义:无限小速度变化量v d 与对应的无限小时间t d 的比值, 称为瞬时加速度,简称加速度。单位是米每二次方秒,符号 2s m 。 4. 知道了在平面上运动质点在s 21=t 时刻的坐标为(3m ,8m),在4s 2=t 时刻的坐标为(7m ,14m),试分别确定在2,4秒时的位矢和这段时间内的位移及平均速度。 解:对于平面运动,位置矢量表达式为)(m j y i x r += s 21=t 时,位矢为)(831m j i r +=。 4s 2=t 时,位矢为)(1472m j i r +=。 这段时间内的位移)(648)-14(3)-7(12m j i j i r r r +=+=-=? 平均速度)(m/s 322 464j i j i t r v +=-+=??=

无线通信系统中物理层安全技术探讨

移动通信│MOBILE COMMUNICATION 18 2018年第1期无线通信系统中物理层安全技术探讨 高宇鑫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惠州518000 摘要: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通信设备逐渐呈现小型化、多样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数据传播速率。由于无线传输通道具备广播特点,因此对通信保密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最近几年,在物理层安全技术中,主要采取了传输链路物理特点,在物理层编码、调制以及传输方式的基础上实现了安全性通信,在各个学术界中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因此,主要论述了传统安全传输技术和物理层安全技术存在的不同性,然后研究了物理层中的多天线分集技术、协作干扰技术以基于信道物理层安全技术,最后提出了物理层安全技术未来发展范围。 关键词:无线通信系统;物理层安全技术;未来发展范围 中图分类号:TN929.5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n Physical Layer Security Technology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Gao Yuxin ZTE Corporation, Guangdong Huizhou 518000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devices have gradually become smaller and more diverse, which has improved the data transmission rate to some extent. Because the wireless transmission channel has broadcast characteristics, there is a stricter requirement for confidentiality of communication. In recent years, in the physical layer security technology, 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mission link have been adopted, and security communication has been implemented on the basis of physical layer coding, modulation, and transmission methods. It has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in various academic circles and application. Therefore, it mainly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security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and the physical layer security technology. Then it studies the multi-antenna diversity technology and cooperative interference technology in the physical layer based on the channel physical layer security technology, and finally propose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scope of the physical layer security technology. Keywords: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physical layer security technology; future development range 无线通信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尤其是在通信应用区域内,极大地增强了通信水平和整体能力。可是,在无线通信信道中,由于受到固有广播性、开放性以及传输链路不稳定性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无线通信系统与传统的有限通信系统相比较而言,更容易受到非法用户的监听和侦察,从而引发传输数据流失等现象。最近几年,出现的小米移动云泄露等情况,都说明了信息安全在无线通信领域中起到的重要性。所以,设计安全、高效稳定的无线通信系统在国家安全、商业机密等内容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创新安全通信,可以增强国际现代化水平,提升我国的竞争力。1 无线通信系统中物理层安全技术发展背景 传统的安全技术主要采取密钥管理、身份确认等方式,其安全机制建立在计算机密码学方法的基础上,在应用计算机网络上层协议的设计中增强信息的准确性。传统安全技术一般依靠破解生成密钥需要较高的计算复杂度来提高加密算法的有效性,但是在计算能力不断提升和信息运输场景呈现多样化的背景下,传统密钥体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随着计算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量子计算的出现,以计算复杂度为基本理论基础设计的现代

物理学概论心得体会1

物理学概论新的心得体会 在高中时我就对物理有浓厚的兴趣,高三时就卖了《普通物理学》,应为当时我们班上有许多同学都买了一些大学教材,如《普通生物学》、《无机化学》、《高等数学》等书。然而我发现《普物》比其他的都要难得太多(当时有许多符号都不知道),到了大学学了《高数》后才发现都是以高数为基础的各种公式的变形,要用到许多《高数》知识。 高考填志愿是我就填写了一些物理学专业,当时没有想过读师范专业,但前面几所学校都没上,最后还是读了师范专业,我想应该没有多大区别。 刚进入大学开始学习时,我对物理学感到很迷茫,我不知道自己将要学的是什么。但是通过高老师详细的讲解之后,我发现原来物理学对我们的生活很重要,原来物理学是这样慢慢壮大的,原来是有那么多先辈的伟大付出的,原来有那么多充满乐趣的故事。那种对未知的探索,那种对科学的执着,那种探索的乐趣,一切都深深的吸引了我。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它的理论结构充分地运用数学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以实验作为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它是当今最精密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 物理学是一种自然科学,注重于研究物质、能量、空间、时间,尤其是它们各自的性质与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物理学是关于大自然规律的知识;更广义地说,物理学探索分析大自然所发生的现象,以了解其规则。 物理学分为:牛顿力学、理论力学、电磁学、电动力学、热力学、统计力学、

相对论、量子力学等分类。 物理学研究分为四个领域: 凝聚态物理 研究物质宏观性质,这些物相内包含极大数目的组元,且组员间相互作用极强。最熟悉的凝聚态相是固体和液体,它们由原子间的键和电磁力所形成。更多的凝聚态相包括超流和波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在十分低温时,某些原子系统内发现);某些材料中导电电子呈现的超导相;原子点阵中出现的铁磁和反铁磁相。凝聚态物理一直是最大的的研究领域。历史上,它由固体物理生长出来。1967年由菲立普·安德森最早提出,采用此名。 原子、分子和光学物理 研究原子尺寸或几个原子结构范围内,物质-物质和光-物质的相互作用。这三个领域是密切相关的。因为它们使用类似的方法和有关的能量标度。它们都包括经典和量子的处理方法;从微观的角度处理问题。原子物理处理原子的壳层,集中在原子和离子的量子控制;冷却和诱捕;低温碰撞动力学;准确测量基本常数;电子在结构动力学方面的集体效应。原子物理受核的影晌。但如核分裂,核合成等核内部现象则属高能物理。分子物理集中在多原子结构以及它们,内外部和物质及光的相互作用,这里的光学物理只研究光的基本特性及光与物质在微观领域的相互作用。 高能/粒子物理 粒子物理研究物质和能量的基本组元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也可称为高能物

无线携能通信网络的物理层安全研究

无线携能通信网络的物理层安全研究 当今世界,无线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不断地改变着人们获取和发送信息的方式以及世界范围内信息的传递方式。但由于无线信道的开放特性,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极易受到非法用户的干扰或窃听,从而导致保密信息泄露。物理层安全技术利用无线信道的物理特征进行协议设计从而达到保密传输的目的,可以有效提高通信系统的整体安全性能。与此同时,组成无线通信网络的各类终端设备功能更强,工作强度更大,耗费的电量更多,能量不足成为网络服务质量提升的阻碍。无线携能通信网络通过能量采集技术向无线设备补充能量,可以有效延长无线网络的寿命。将物理层安全技术与无线携能网络相结合,既可以增强无线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又可以缓解网络设备能量不足的问题,因此本文对无线携能通信网络的物理层安全性能展开研究,具体工作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研究了不同物理层安全策略对无线携能通信网络安全性能的影响。首先,在无线携能通信网络中加入干扰节点,分析了人工噪声对系统安全性能的影响。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干扰节点的加入可以有效提高系统的安全性能。其次,考虑了源节点与窃听节点之间存在直传链路的场景,中继节点采用随机转发协议转发保密信息。分析表明,通过合理的协议设计,可以降低窃听节点译码成功的几率。最后,针对存在多个中间节点的无线携能通信网络,提出了一种中继与干扰节点的选择策略。本文推导得出了系统安全中断概率的闭式表达式,并通过仿真对理论结果进行了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合理选择中继与干扰节点可以获得更好的安全性能。针对包含多个供电基站

和多个中间节点的无线携能通信网络,提出了一种联合中继与干扰节点选择的安全传输策略。首先,根据供电基站-中间节点之间的信道增益选择最优的供电基站。其次,通过综合考量供电基站-中间节点、中间节点-目的节点以及中间节点-窃听节点的信道增益选择出最佳的中继与干扰节点。最后,分析了系统的安全中断性能,推导得到了系统安全中断概率的闭式表达式,并通过仿真对理论结果进行了验证。仿真结果表明了本文提出的中继与干扰节点联合选择策略优于现有节点选择方案,并与穷举法获得的最佳策略性能接近。

95物理学概论第七热学

複習: 1. 平均值與標準偏差的定義及簡單計算。 2. 空氣柱共鳴實驗: 實驗裝置為何?如何判斷聲波波長?如何已知頻率音叉求聲速? 3. 聲音的三要素音調、音量(響度)、音色與波的關係,音調與 高低有關:音 量與 有關,音色則牽涉到聲音 音、 音百分比分配的問題。 4. 請說明琴弦的長短、鬆緊、粗細與所發音關係? 5. 不同樂器彈奏相同的音符,到底有那些相同與相異? 6. 紫外光波長範圍200nm 到400nm 、問其頻率範圍為何? 7. 汽車速率每小時90公里,可以換 算成每秒多少公尺的速率? 8. 右圖在何處速率最大?15 9. 10. 11. 手握裝水杯子在垂直面上做圓週運動,設手長 60cm ,杯口向圓心,則每秒最少要轉幾 週水才不至於流下? 12. 力作用的有兩種表現:1.力?作用距離= 變化; 2.力?作用時間= 變化。 13. 一物體質量3Kg 、速率5m/s ,則其動能、動量各多少?要在0.1秒的時間內停止下來, 需要多少牛頓的力量? 14. 600W 的電熱器5分鐘內提供多少焦爾熱能?換算成多少卡熱能?這些熱能可以使100 克的水升幾℃? 15. 什麼是ABS ?與緊急剎車的關係為何? 16. 力矩是什麼?其效用為何? 17. 高台跳水的人,如何使身體在空中轉快一點? 18. 壓力的定義為何? 19. 為什麼高山煮飯不易熟? 20. 阿機米德原理:浮力等於 的液體重。 21. 浮力中心(浮心):浮力的等效作用點。船舶為何要載重物壓艙? 22. 物體受重力作用,重力的等效作用點稱為 。 23. 為什麼冬天容易中風?引用物理公式說明之。 24. 血管管徑縮為一半,則血管血液流率成為原來的多少倍? 25. 柏努力方程222212112 121gy v p gy v p ρρρρ++=++流體流速越大,則壓力越 26. 為什麼在鐵道旁火車高速通過時,行人會感受到一股吸力?

《中学物理教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中学物理教学概论 第一章中学物理教学目标 ①中学物理课程总目的: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中学物理课程的目的是确定物理教学目标的依据。 ②科学素养:一个人对科学的基本认识,态度以及应用科学处理日常和社会问题的能力。包括:科学知识、方法、思想、精神、应用、能力等方面 ③国际上对公众科学素养的评价:一、对科学术语和基本概念的认识。二、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认识。三、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认识。 ④中学生应具备的科学素养:科学知识与技能、过程方法与能力、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认识。 ⑤物理课程对提高科学素养的作用: 1.激发学生认识和探索自然规律的愿望,学习科学探究方法。 2.增进对自然界基本规律的认识,掌握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3.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4.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和世界观。 ⑥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科学素养在中学物理学科中的具体表述,是物理教师确定中学物理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 (1)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目标变化: 1.把学生的好奇心、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放在首位。 2.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3.注重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和活动的参与和体验。 4.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5.注重培养正确的科学观和对社会与人类的责任感。 (2)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变化: 1.注重奠定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基础 2.注重学生主体性和学习自主性,特别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⑦科学探究是物理学的本质特征之一 ⑧课程具体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一是改变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片面关注知识与技能的问题,二是为了表述的清晰与方便。) 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学目标: 一、学习最基本的物理知识并了解其应用,掌握初步的实验技能,初步认识物理学及其与技术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二、经历观察物理现象、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等学习方式,学习最基本的科学方法,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培养学生对自然界和物理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⑩高中物理教学目标 一、学习物理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发展对物理学自身及其与其他学科和经济、社会关系的认识。

地球物理学概论概念

《地球物理学概论》模拟题(补) 一.单项选择题 1、地球内部的古登堡面是()分界面。 A.地幔与地核B.地壳与地幔C.上地幔与下地幔D.内核与外核 2、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最有效的物探方法是()勘探。 A.地震 B.重力 C.电法 D.磁法 3、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遇到两种地层的分界面时,一部分能量返回原地层形成()。 A.透射波 B.反射波 C.滑行波 4、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大的岩石是()。 A.花岗岩 B.变质岩 C.粘土 D.页岩 5、重力勘探是基于岩矿石的()差异,通过观测重力场随空间、时间的变化规律来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及寻找矿产能源的。 A.弹性B.磁性C.电性D.密度 6、地壳的下界面称为()。 A.硅铝层 B.硅镁层 C.莫霍面 7、波在()里传播的距离,叫波长。 A.一定时间 B.一个周期 C.一种介质 8、纵波的特点是质点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 A.垂直 B.不垂直 C.一致 D.不一致 9、物理地震学认为,地震波是()。 A.一条条射线 B.沿射线路径在介质中传播 C.一种波动 D.面波 10、岩石埋深越大,其()。 A.密度越大 B.密度越小 C.孔隙度增大 D.孔隙度不变 11、岩石的孔隙度越大,一般有()。 A.地震波传播速度越大 B.岩石密度越大 C.岩石密度越小 D.有效孔隙度一定大 12、地震勘探最主要的是()地震法。 A.折射波 B.透射波 C.反射波。 13、静自然电位的符号是()。 A.SSP B. Usp C. SP D. Ed 14、横波的特点是质点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 A.垂直 B.不垂直 C.相同 D.不相同 15、促使地壳的物质成分,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等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各种自然作用,统称为( )。

无线网络安全面临的技术挑战及未来趋势_高春雪

2017年3月下 无线网络安全面临的技术挑战及未来趋势高春雪(运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省运城市044000) 【摘要】由于广播的传播特质,无线空中接口对于任何用户均是开放的,这完全不同于有线网络,通信设备通过电缆进行物理上的连接,节点在没有直接关联的情况下是无法访问网络的。开放的通信环境使无线传输比有线通信更容易受到恶意攻击,包括被动窃听数据拦截和干扰合法传输。对此,本文讨论了无线网络的安全漏洞及相应的防御机制,并探讨了一系列在无线网络安全研究方面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关键词】无线网络;安全;防御机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222(2017)06-0083-02 1前言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无线通信为满足用户迅速增长的要求,其基础设施和服务出现一个激增的趋势,据统计,全球移动户数量已达到68亿,其中有40%的用户使用互联网,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网络犯罪活动也呈上升趋势,给用户造成大量的损失,因此,提高无线通信安全显得尤其重要。 无线网络一般采用OSI协议体系结构,包括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MAC层和物理层,与这些协议层相关联的安全威胁和漏洞通常是在每个层单独保护,以满足安全要求,包括真实性,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在本文中,我们讨论了从物理层到应用层不同的无线攻击及其相应的防御机制,并探讨了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开放性问题,对其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展望。2无线网络中的安全性能要求 在无线网络中,信息在被授权的用户之间交换,由于无线介质的广播性质,该传播过程很容易受到各种恶意威胁。无线网络的安全要求为保护无线传输与无线攻击而指定,如窃听攻击、DoS攻击、数据篡改攻击,恶意节点的攻击,等等。一般来说,无线通信的安全应满足真实性,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要求,详情如下: (1)真实性:指确认网络节点的真实身份,以区分授权用户和未经授权的用户。在无线网络中,一对通信节点在建立数据传输的通信链路之前应首先进行相互认证。通常情况下,网络节点配备了无线网络接口卡,并具有唯一的MAC地址,可用于身份验证的目的;再次,除了MAC身份验证外,还有其他的无线认证方法,包括网络层认证、传输层认证和应用层认证。 (2)保密性:指只限制预期用户的数据访问,同时防止信息泄露给未经授权的实体。以对称密钥加密技术为例,源节点首先加密原始数据(通常称为纯文本),使用一个仅与目的地共享的加密算法和密钥;其次,加密的纯文本(称为密文)发送到目的地,然后使用密钥接收文本,由于窃听者不知道密钥,它是无法偷听的密文的明文的。 (3)完整性:指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源信息未被未经授权的用户进行任何修改和伪造。数据完整性可能遭受所谓的内部攻击,例如,节点妥协攻击,更具体地说,一个节点被攻击时,节点可能会因为恶意攻击包括消息注入、虚假报告、数据修改等损害数据的完整性。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利用自动代码更新检测受损节点,以保证受损节点被定期检测到。 (4)可用性:指授权用户能够随时随地访问无线网络的要求。违反可用性,称为拒绝服务,将导致授权用户成为无法访问无线网络,这反过来又导致不满意的用户体验。 综上所述,无线网络的安全性能要求应该和有线网络一样,包括真实性、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要求。然而,由于广播的广播传播的性质,实现这些无线网络中的安全要求比有线网络更具挑战性。例如,无线网络的可用性是非常脆弱的,因为施加无线电信号的干扰攻击,可以很容易地破坏和阻断无线物理层通信。因此,与有线网络相比,无线系统的安全性能面临更高的要求。 3无线网络的安全漏洞及挑战 无线网络和有线网络有相似之处,它们都采用OSI分层协议的体系结构,在本节中,每一层都有自己独特的安全挑战和问题,由于不同的层依赖于不同的协议,因而表现出不同的安全漏洞。以下总结了无线攻击可能遇到的安全漏洞及挑战。 3.1物理层攻击 物理层位于最底层,用于指定信号传输的物理特性,无线通信的广播特性使其极易受到窃听和干扰。在无线网络中,只要窃听者位于源节点的传输覆盖区域,会话极有可能被窃听。为保证机密传输,采用加密技术,依靠秘密密钥,以防止窃听攻击拦截数据传输,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窃听者窃听到会话,因没有密钥而很难从密文中提取到信息。 此外,在无线网络中的恶意节点可以很容易地干扰正常用户间的通信,这被称为干扰攻击(也称为DoS攻击),损害合法用户的网络可用性。为此,扩频技术(将信号发射在比原来频带较宽的光谱带宽上)被广泛认可为抵御DoS攻击的有效手段。 3.2MAC层攻击 在MAC层,CSMA/CA,CDMA,OFDMA智能信道接入控制机制使多个网络节点访问共享介质。通常,每个网络节点配备一个网卡和一个唯一的MAC地址用于用户认证。攻击者试图用恶意更改其分配的MAC地址被称为MAC地址欺骗,这是MAC攻击的主要技术。此外,MAC的攻击者通过窃听网络流量,通过分析听到的流量窃听节点的MAC地址,这称为身份盗窃攻击,攻击者试图通过身份盗窃假装是合法的网络节点,并获得受害者节点的保密信息。 除了上述MAC欺骗和身份盗窃,MAC层的攻击类还包括MITM攻击和网络注入。通常,一个MITM攻击是指攻击者为了拦截一对合法通信节点的MAC地址首先“嗅”网络的通信,然后模拟两个受害者并建立与他们的联系,这样,MITM攻击者作为受害者使他们之间的中继觉得他们之间的沟通与对方直接通过专用连接。在现实中,他们的会话被攻击者截获和控制。相比之下,MITM攻击的目的是防止网络设备的运行,如路由器,交换机等,通过注入伪造的网络重新配置命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压倒性的伪造的网络命令开始,整个网络可能会瘫痪,因此需要重新启动或重新编程的所有网络设备。 3.3网络层的攻击 网络层攻击利用IP层的弱点,即所谓的Smurf攻击、IP 欺骗和劫持。具体说来,IP欺骗是攻击者复用一个伪造的IP 地址用于隐藏身份或冒充另一个网络节点进行非法活动。IP 劫持如果攻击者成功劫持到IP地址,就可以断开合法用户重 通信设计与应用8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