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孙犁的思想矛盾及其艺术解决_重读_铁木前传_

孙犁的思想矛盾及其艺术解决_重读_铁木前传_

孙犁的思想矛盾及其艺术解决_重读_铁木前传_
孙犁的思想矛盾及其艺术解决_重读_铁木前传_

Ξ

【孙犁研究】

孙犁的思想矛盾及其艺术解决

———重读《铁木前传》

郭宝亮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北京 100875)

摘 要:《铁木前传》是孙犁创作于50年代中后期的一部重要作品。发表以来颇多争议,但往往各执一词,未能探究其真正含义。实际上它集中体现了孙犁思想的内在矛盾,是其矛盾的艺术解决。一方面在表面上孙犁认同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另一方面在深层次上孙犁又对人本主义个性自由思想充满向往,因而,作品中充满矛盾,而正是这些矛盾使这篇小说成为传世之作。

关键词:孙犁;《铁木前传》;思想矛盾;主流文化;个性自由;亚对话文本

中图分类号:I 20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Ο5587(2004)01Ο0086Ο05

《铁木前传》作为孙犁的最后一部小说,在他

的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这部中篇小说不仅是十七年文学园地里少有的奇葩之一,也是我们研究孙犁内在思想的重要线索。长期以来,人们对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见仁见智,争论不休,冯健男先生在60年代曾撰文指出它的主题思想是表现“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斗争”的[1](P428)。滕云在1979年撰文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献给养育了我们的乡土,献给在这片乡土上劳动生息的父老,献给艰难而又美好的童年,献给刚刚展布在乡间的社会主义晨曦,献给正在诞生和成长的一代新人,献给那些注定要在歧途上踟躇一阵子的人们,献给那负载着我们大家越过逆流礁石的阻碍驶向新岸

的生活之船的歌”[2](P450)

。还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悲歌友情和人性”的[3](P458),等等说法不一而足。为什么这篇不到五万字的小说能产生如此大的歧义,一方面说明时代文化语境的变化和发展,为小说提供了不同的读者,另一方面也在于这篇小说本身主题的多义性,使不同的读者(批评者)读出了自己的一部分,因而遮蔽了小说更深

层次的复杂状况。实际上,这篇小说集中体现了孙犁内在思想价值上的深刻矛盾性,如果不理解

这一点,就不能深刻地理解这篇小说。近几年来,有些论者已经精彩地指出了这一点,比如杨联芬在《孙犁:革命文学中的“多余人”》这篇文章中,就富有启发地指出了孙犁思想中的矛盾性;张景超在《再释孙犁》一文中,也有类似表述。不过,他们在谈到《铁木前传》时,只是作为证明孙犁内在矛盾的例证,并没有做深入的艺术分析,而且还有贬抑这篇小说的明显倾向[4]。我觉得,恰恰是孙犁的内在矛盾性,成全了这篇小说,使这篇小说在艺术性上成为传世之作。

这篇小说在结构上有三条线索:第一条线索是黎老东和傅老刚的友情线;第二条线索是六儿、九儿和小满儿的爱情线;第三条线索则是四儿、九儿、锅灶等青年人的集体生活线。这三条线索交织在一起,构成小说的有机整体。

第一条线索的故事在表层结构上体现的是孙犁对一种主流意识形态观念的认同,即“两个老朋友显然站在了不同的地位上。黎老东完全觉到了这一点,傅老刚很快也完全觉到了,这就是我们悲剧产生的根源。”在这里,孙犁演绎的仍然是“亲不亲阶级分”的时代主流话语。因而,它给我们的感觉就是由于建国初农村两极分化的现实,造成了

Ξ收稿日期:2003Ο06Ο09

作者简介:郭宝亮(1961Ο

),男,河北邢台人。河北师范大学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主研文艺学和新时期小说。2004年1月第27卷第1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Jan.2004Vol.27No.1

铁木两个阶级兄弟的友谊破裂。但是,在深层结构中,体现的又是孙犁的一种什么思想呢?孙犁在谈到《铁木前传》的写作起因时说:“它的起因好像是由于一种思想。这种思想,是我进城以后产生的,过去是从来没有的。这就是:进城以后,人和人的关系,因为地位,或因为别的,发生了在艰难环境中意想不到的变化。我很为这种变化所苦恼。”[5](P151)这里的关键词是“进城以后”,因此城市生活是作家的苦恼之源,它表明作家对城市生活的极端厌恶,正是这种厌恶才使孙犁自然要产生对农村生活特别是对童年生活的怀想。正如孙犁所说的:“这本书从表面上看,是我一九五三年下乡的产物。其实不然,他是我有关童年的回忆。也是我当时思想感情的体现。”[5]这里所说的思想感情就是对城市生活的厌恶以及对童年生活的充满诗意的回忆。因此,在这篇小说之上便氤氲着浓郁的挥之不去的感伤情调和诗意抒情氛围,感伤和抒情成为这部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延续了孙犁小说固有的诗意抒情风格,成为孙犁小说具有永恒魅力的主要修辞手法之一。小说一开始就这样写道:“在人们的童年里,什么事物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一笔荡开,就与现实拉开了距离,把人们带进遥远的童年记忆里,由此便奠定了小说诗意的基调。小说的结尾用了独立的一章专门抒发童年生活的感慨:“童年啊,你的整个经历,毫无疑问,像航行在春水涨满的河流里的一只小船。回忆起来,人们的心情永远是畅快活泼的。然而,在你那鼓胀的白帆上,就没有经过风雨冲积的痕迹?或是你那昂奋前进的船头,就没有遇到过逆流礁石的阻碍吗?有关你的回忆,就像你的负载一样,有时是轻松的,有时也是沉重的啊!”这个结尾,有人认为是多余的败笔[4](P4),这是因为没有看到小说整体诗意性抒情的结构特点,正是这个抒情性结尾,才使整篇小说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很好地体现了作家厌恶城市、怀想乡村童年生活的价值取向。为什么孙犁进城以后会产生这样的价值取向,这和他长期的农村生活和在农村的革命斗争生活有关。农村生活特别是童年生活的无拘无束、活泼畅快以及人际关系中的淳朴、真诚、平等都与进城以后的等级地位形成对比。由此可见,厌恶城市、怀想乡村童年生活的价值取向的核心是对自由、真诚和平等的呼唤。在这里既体现了孙犁对五四时期自由平等思想的承接,又有传统文化中贵农贱商、为富不仁等观念的认同,同时又与主流文化中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谋而合。因此,孙犁思想本身就是一个极端矛盾的统一体,任何简单的对他的取舍都是不当的。

第二条线索是孙犁用笔最著、也最能体现孙犁思想矛盾的一条线索。用杨联芬的话说就是在其中有两种叙述声音。这条线索中,六儿与九儿的感情其实算不上是爱情,那只是童年的两小无猜的童趣亲情,随着六儿的年龄的增大,美丽的满儿的到来,才真正唤醒了六儿的爱情。在这一线索中,六儿、满儿以及杨卯儿、黎大傻夫妇,还有跑车拉脚儿的黎七儿,都是作为落后分子来描写的。这一艺术处理正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所赋予的声音。六儿身上的二流子灰败气、满儿的堕落气、杨卯儿的乖戾气,都是主流文化公认的不能接受的东西。有意思的是,作家无一例外地把这些落后人物都处理成“商人”:六儿不愿劳动,就做点花生仁之类的小买卖;杨卯儿是个小货郎;黎大傻夫妇开包子铺;黎七儿赶车拉脚儿。甚至连黎老东也在赶制大车准备加入黎七儿拉脚儿的行列,这个行列被四儿们说成是“走资本主义”。这一方面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指认,另一方面,我国传统中的重农抑商的观念是不是也在起作用?我们可以这样说,建国初期的这种对“资本主义”及其落后分子的指认,正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与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观念奇妙结合的产物。由此看来,孙犁对这一干人物的艺术处理,就不是不得不为的被动行为,而是真诚的主动的指认。

然而,孙犁思想价值上的矛盾在此暴露无疑。一方面,孙犁是一个具有儒家气质的传统文人,又是经过革命战火熏陶的革命文人,而传统与革命在某种意义上,又可以归结为农民文化,正是农民文化使传统与革命具有了更多的契合点;另一方面,孙犁又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知识分子,五四以来的启蒙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与价值早已成为他思想价值的组成部分,因此,在意识的深处,对个性的崇尚和对人的尊重,也是孙犁的毕生追求。于是,他感觉到自己笔下的六儿、满儿、杨卯儿等落后人物,恰恰都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他们往往聪明伶俐能干,是农村中的能人。因此,孙

78

郭宝亮 孙犁的思想矛盾及其艺术解决

犁对这些人物往往都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理解。在《铁木前传》中,作家除了对黎大傻的老婆表示出极大的厌恶之外,对其他落后人物,作家没有丑化,反倒生动地叙述了他们的可爱与不同于常人的个性特点。即便是杨卯儿这一次要人物,作家也把他写得异常生动。杨卯儿当货郎总是赔钱,原因“不是好吃懒做,也不是为非作歹,只是为了那么一股感情上的劲儿。”杨卯儿追逐自己喜欢的女人被打,其行为固然可笑,但也并不令人厌恶,甚至让人觉着他还透露出一股执著劲儿。对于六儿、满儿,作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六儿从小聪明伶俐,招人喜爱,不仅黎老东和傅老刚喜欢,实际上,作家所设置的“叙述的读者”也是喜欢的。六儿的聪明在于他的会玩儿,小时侯,他带领着九儿捉松鼠、掏家雀儿,长大后又童趣不改,玩鸽子、放老鹰,其中充满着天真与不合常规的落拓不拘的个性,对此,孙犁并没有直接加以谴责,从整篇小说对童年的回忆氛围和对游戏细腻的描写来看,孙犁对此尚有欣赏的态度。六儿不愿意做一个地道的庄稼人,却选择了轻巧的小买卖生意,这是聪明人的选择;六儿也很乖巧孝顺,他时而盛一碗老豆腐给父亲和哥哥四儿的做法,并不完全是为了讨好。作品将四儿与六儿进行对比,作家通过黎老东对四儿和六儿的态度上,让人感到了两人的不同资质和性格。黎老东斥责四儿笨,使我们看到四儿正是那种老实巴交的农民,这种老实恰与六儿的聪明形成对比。从当时主流文化来看,老实是受到时代青睐的,而聪明则是一种时代的错误。正像王蒙笔下的梁有志、梁有德一样,他们不同的人生命运,正是时代文化的产物。时代需要老实人,这是集体主义的必然要求;而时代讨厌聪明人,是因为聪明人往往个性强,容易产生个人主义。一句话,老实人听话,而聪明人有自己的头脑,因而是危险的。在《铁木前传》里,六儿并没有明显的劣迹,惟一让人诟病的就是他同满儿的关系。但作品里我们看不到六儿的丝毫游戏心态,反倒显得很真挚、很纯情。六儿迷上了满儿,小说写道:“六儿没事做,放一条板凳在炕沿儿下面,呆呆地望着她抽香烟。”可谓痴情之极。而满儿也不像在胡闹,当六儿说抓住了杨卯儿的鸽子挣了钱为满儿买棉袄时,满儿却认真地说:“我和你的交情并不在吃喝上面。”可见,两人的爱情是真挚的。

不过,小说有时也会这样写:“六儿就黑夜白日地在这一家鬼混”。“鬼混”这一具有贬义倾向的话语,是当时主流文化的话语,它也表明了作家的内心矛盾。

小说最精彩的是对满儿这一形象的艺术处理。和往昔孙犁笔下的女性形象一样,这也是一个光彩夺目的形象。但这一形象却是被包裹在“堕落”、

“落后”雾瘴里的。为什么满儿这一外来者一来到黎村就给人留下不安分甚至“堕落”、

“落后”这样的印象,而同是外来的九儿就没有呢?这首先是由于她的非凡的漂亮,在当时的情势下,女人的漂亮与男人的聪明一样,都是时代的错误。那个时代崇尚的是老实、朴实甚至是土气。满儿的漂亮是她的“原罪”,而九儿的“黑”却是九儿被接纳的通行证。满儿之所以被黎村人看成“另类”,还有一个最大的症结是她有一个黎大傻老婆这样的落后姐姐。按照当时的阶级政治的逻辑,满儿的“落后”甚至是“堕落”就是顺理成章的。不过,满儿的确也有落后的表现,比如她不爱参加政治学习,不爱参加集体活动等,但是满儿也曾经是个团员,宣传婚姻法时她也积极了一阵,对文件上讲男人女人是平等的道理也充满了向往和憧憬。不过一旦涉及到她的具体生活方式问题,她就不再感兴趣。对于这样一个外表美丽而内心复杂的女子,孙犁一方面按照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规范以及农民文化习惯给予她“堕落”、

“落后”的评判,另一方面,孙犁又根据人本主义的价值准则,给予她丰富的内心以充分的理解,给予她的鲜明的个性以充分的尊重。省里来的干部的叙述参与是孙犁对自己内在矛盾进行艺术解决的颇具匠心的安排。这个干部,实际上就是隐含作者的化身,他的视点和声音正是作家的另一个视点和声音。通过这个干部的视点和声音,我们了解了杨卯儿,也了解了真正的满儿。满儿———这个外表美丽、内心复杂的女子,并不是一个堕落的水性扬花的女人,只因为婚姻不自由,使她忍受着内心很大的辛酸和折磨,她心灵手巧,敢说敢为,浑身充满青春的活力,追求幸福、追求自由,这哪里又是堕落,分明是五四精神的再现呀!这个声音正是干部视点给我们的:

他望着这位青年女人,在这样夜深人静,

男女相处,普通人会引为重大嫌疑的时候,她

88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的脸上的表情是纯洁的,眼睛是天真的,在她

的身上看不出一点儿邪恶。

这就是小满儿,这就是被流俗或是主流文化划入另类的满儿。接下来的对话,说明满儿与其姐的迥然不同。满儿说:“你了解人不能像看画儿一样,只是坐在这里。短时间也是不行的。有些人,他们可以装扮起来,可以在你的面前说的很好听;有些人,他就什么也可以不讲,听候你来主观的判断。”说罢,“她先是声音颤抖着,忍着眼泪,终于抽咽着,哭了起来,泪珠接连落在她的袄襟上。”这些言语举止,说明满儿内心的苦闷以及渴望交流、渴望被理解的痛楚。但是,这样的女人在当时又有谁理解她啊!那是一个要求整齐划一的集体主义时代,个性和个人自由就等于异端,又有谁敢于去理解这样的女人!所以干部想:了解一个人是困难的。这种想法不仅是针对满儿的,也是针对当时时代的发问。

然而,干部毕竟是主流文化的代表,他对满儿的理解是有条件的,满儿虽不是一个堕落的女人,可也是一个落后的不合时代潮流的人。于是干部想帮助她并按照主流文化的模式改造她。干部邀请满儿开会一章,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在这一章中,干部本来是要引导满儿的,结果却被满儿变被动为主动带到村外的一条充满坎坷的道路上,干部半开玩笑地说这不是正路,这是不是意味着干部对满儿的同情充满了危险。而终于没有到达会场,满儿施了花招逃脱了,这是不是也象征着主流文化想按照同一模式来改造人的不可能,因为满儿所追求的是爱情婚姻的幸福,如果变成一个好人,在当时还不可能离婚的情况下,就只能回到家里,做一个好媳妇,或一个集体中的螺丝钉,也就意味着要永远失去六儿,永远失去爱情,失去自由和幸福,这对于满儿来说,是绝对不可以的。最终,满儿还是登上了六儿的大车,跟着富农黎七儿走了。满儿也许找到了自己的幸福,但这一幸福在主流文化看来却是与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的。在这里,孙犁显然是充满矛盾的,对于这一矛盾的艺术解决,孙犁没有采取简单化的方式,没有像当时许多作品所做的那样,让人物幡然悔悟,而是尊重人物自身的性格逻辑,给人物一个开放的结局。

第三条线索是四儿、九儿和锅灶等青年团的集体生活。这显然是作品中的符合时代潮流的正

面生活层面。然而,和所有当时描写正面生活和形象的作品一样,往往都显得单薄、肤浅。在这条线索里,他们的生活无非是学习、宣传、打井、栽树,作家对他们的描写也不能说不是充满热情的,按照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所谓的进步就是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极大地压抑个人的一切欲求,包括正常的婚姻爱情生活。也就是当时常说的“把一切献给党,献给新社会”。大公无私、乐于奉献,成为最重要的伦理话语。四儿把自己家的灯油拿出来供团里学习,把自己家的铁锹拿出来供打造钻井之用,这一切都同黎老东等人热心个人发家致富形成鲜明对照。但是,在这条线索中,作家有意无意之间也流露出另一种情绪,就是对四儿的过分理想化的、不切实际的言语和行为给予善意的讽喻性提示。作品设置的人物锅灶,正可以代表作家的这另一个声音。当四儿充满激情地幻想道:“同志们,我们一定要把我们的村庄建设成一个富裕繁荣的村庄。到那个时候,我们青年团开会就不会再在这样冷的屋子里开会,我们要盖起一座很好的礼堂来。”这个时候,锅灶警告他说:“离题太远了,”要让他讲点实际的。锅灶关于满儿对六儿的吸引力比青年团的吸引力要强烈得多的观点,并流露出羡慕的意思,都表明了集体主义生活的不切实际与空想和枯燥的实质,从而反衬出个性主义的更合乎人性的特点。集体主义是禁欲的,四儿有关打光棍儿的说法,以及锅灶的反驳,说明集体主义内部的分歧,也体现的是孙犁的内在矛盾。另外,九儿对六儿的感情直到六儿完全变心,九儿仍对其留恋有加。九儿也曾严肃地思考:爱情的结合同童年的伴侣并不一样,只有在共同的革命目标上,在长期协同辛勤工作里结合起来的爱情,才能经受得起人生旅程的万水千山的考验,才能巩固和永久。这只是理智的思考,而在感情上九儿又怎能忘记青梅竹马的六儿呢?小说的结尾,当傅老刚问起六儿时,九儿只能以难言的沉默来掩饰自己无法排解的愁绪。九儿这种矛盾和复杂性正是孙犁思想中的矛盾和复杂性的艺术再现。

总而言之,孙犁的《铁木前传》中的这三条线索,是既有关联又彼此独立的。每一线索中的人物和情节均按照自己的逻辑发展。作者给作品以开放性的结构,不武断干预人物个性的展示,从而

98

郭宝亮 孙犁的思想矛盾及其艺术解决

为自己的思想价值的矛盾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艺术解决方式。这一方式实际上就是巴赫金所说的对话的方式。巴赫金在谈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时说:“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这的确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在他的作品里,不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识支配下层层展开;这里恰恰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之中,而相互间不发生融合。”[6]我觉得,孙犁的《铁木前传》虽然不能硬性照搬巴赫金复调小说的理论,但也可以比照这一理论称为“亚对话”小说。所谓“亚对话”小说,就是说孙犁还不像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具有明确的对话意识,而是在创作意识上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所规定的元叙事话语产生了朦朦胧胧的怀疑,因而产生思想矛盾,并在这种矛盾中形成自己看似不和谐的叙事。孙犁在一篇谈《铁木前传》的创作通信中呼吁要“强调真正的现实主义”[5],这里的真正现实主义就是对当时创作中的教条主义的拒斥。保持自己思想中的矛盾不给予简单化的解决,并让这种矛盾遗留在作品中,因而使作品中充斥着多种声音,进而使作品成为具有“亚对话”潜质的复杂文本。正是这种艺术解决方式使《铁木前传》成了一部难得的传世之作。

参考文献:

[1] 冯健男.孙犁的艺术(中)———〈铁木前传〉.孙犁专集,贵州

人民出版社,1983.

[2] 滕云.〈铁木前传〉新评.

[3] 邱胜威.悲歌友情的失落渴求人性的复归[J].孙犁专集.

[4] 杨联芬.孙犁:革命文学中的“多余人”[J].现代文学研究丛

刊,1998,(4).

[5] 孙犁.关于〈铁木前传〉的通信[J].孙犁专集.

[6] 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J].诗学与访谈,河北教

育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 李 靖]

Sun Li’s ideological contradiction and his artistic resolution

———Reanalysis of the novel Tiem u

GUO Bao2lia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Abstract:The novel Tiem u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orks by Sun Li in late1950s.For it gives rise to a disputable analysis and a critical comment ever since,but not getting anywhere substantial and con2 clusive.Based upon the long2term research by the author and the disputes by critics,the author of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this very novel reflect the novelist’s ideological contradictions identified by means of artistic resolution.Specifically,the novelist accepts the ideological discourse of the main stream on the one hand, and utters his desire for the individual freedom on the other.Therefore,the work is full of contradictions, which,in turn,enable the novel to be his masterpiece.

K ey w ords:Sun Li;Tiem u;ideological contradiction;mainstream cultures;individual freedom;sub2 text of discourse

09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黄鹂》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黄鹂 ——病期琐事 这种鸟儿,在我的家乡好像很少见。童年时,我很迷恋过一阵捕捉鸟儿的勾当。但是,无论春末夏初在麦苗地或油菜地里追逐红靛儿,或是天高气爽的秋季,奔跑在柳树下面网罗虎不拉儿的时候,都好像没有见过这种鸟儿。它既不在我那小小的村庄后边高大的白杨树上同黧鸡儿一同鸣叫,也不在村南边那片神秘的大苇塘里和苇咋儿一块筑窠。 初次见到它,是在阜平县的山村。那是抗日战争期间,在不断的炮火洗礼中,有时清晨起来,在茅屋后面或是山脚下的丛林里,我听到了黄鹂的尖利的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叫。可是,它们飞起来,迅若流星,在密密的树枝树叶里忽隐忽现,常常是在我仰视的眼前一闪而过,金黄的羽毛上映照着阳光,美丽极了,想多看一眼都很困难。 因为职业的关系,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真是有些奇怪,有时简直近于一种狂热。在战争不暇的日子里,这种观察飞禽走兽的闲情逸致,不知对我的身心情感,起着什么性质的影响。 前几年,终于病了。为了疗养,来到了多年向往的青岛。春天,我移居到离海边很近,只隔着一片杨树林洼地的一幢小楼房里。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一个人住在这里,清晨黄

昏,我常常到那杨树林里散步。有一天,我发现有两只黄鹂飞来了。 这一次,它们好像喜爱这里的林木深密幽静,也好像是要在这里产卵孵雏,并不匆匆离开,大有在这里安家落户的意思。 每天,天一发亮,我听到它们的叫声,就轻轻打开窗帘,从楼上可以看见它们互相追逐,互相逗闹,有时候看得淋漓尽致,对我来说,这真是饱享眼福了。 观赏黄鹂,竟成了我的一种日课。一听到它们叫唤,心里就很高兴,视线也就转到杨树上,我很担心它们一旦要离此他去。这里是很安静的,甚至有些近于荒凉,它们也许会安心居住下去的。我在树林里徘徊着,仰望着,有时坐在小石凳上谛听着,但总找不到它们的窠巢所在,它们是怎样安排自己的住室和产房的呢? 一天清晨,我又到树林里散步,和我患同一种病症的史同志手里拿着一支猎枪,正在瞄准树上。 “打什么鸟儿?”我赶紧过去问。 “打黄鹂!”老史兴致勃勃地说,“你看看我的枪法。” 这时候,我不想欣赏他的枪技,我但愿他的枪法不准。他瞄了一会儿,黄鹂发觉飞走了。乘此机会,我以老病友的资格,请他不要射击黄鹂,因为我很喜欢这种鸟儿。 我很感激老史同志对友谊的尊重。他立刻答应了我的要

孙犁《芦苇》阅读答案

芦苇--孙犁 敌人从只有十五里远的仓库往返运输着炸弹,低飞轰炸,不久,就炸到这树林里来,把梨树炸翻。我跑出来,可是不见了我的伙伴。我匍匐在小麦地里往西爬,又立起来飞跑过一块没有遮掩的闲地,往西跑了一二里路,才看见一块坟地,里面的芦草很高,我就跑了进去。 呀! 有人惊叫一声。我才看见里面原来还藏着两个妇女,一个三十多岁的妇人,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她们不是因为我跳进来吃惊,倒是为我还没来得及换的白布西式衬衣吓了一跳。我离开她们一些坐下去,半天,那妇人才镇静下来说:同志,你说这里藏得住吗? 我说等等看。我蹲在草里,把枪压在膝盖上,那妇人又说:你和他们打吗?你一个人,他们不知道有多少。 我说,不能叫他们平白捉去。我两手交叉起来垫着头,靠在一个坟头上休息。妇人歪过头去望着那个姑娘,姑娘的脸还是那样惨白,可是很平静,就像我身边这片芦苇一样,四周八方是枪声,草叶子还是能安定自己。我问:你们是一家吗? 是,她是我的小姑。妇人说着,然后又望一望她的小姑:景,我们再去找一个别的地方吧,我看这里靠不住。 上哪里去呢?姑娘有些气恼,你去找地方吧! 可是那妇人也没动,我想她是有些怕我连累了她们,就说:你们嫌我在这里吗?我歇一歇就走。 不是!那姑娘赶紧抬起头来望着我说,你在这里,给我们仗仗胆有什么不好的? 咳!妇人叹一口气,你还要人家仗胆,你不是不怕死吗?她就唠叨起来,我听出来这个姑娘很任性,逃难来还带着一把小刀子。真是孩子气,她说,一把小刀子顶什么事哩? 姑娘没有说话,只是惨惨地笑了笑。我的心骤然跳了几下,很想看看她那把小刀子的模样。她坐在那里,用手拔着身边的草,什么表示也没有。 忽然,近处的麦子地里有走动。那个妇人就向草深的地方爬,我把那姑娘推到坟的后面,自己卧倒在坟的后面,自己卧倒在坟的前面。有几个敌人走到坟地边来了,哇啦了几句,就冲着草里放枪,我立刻向他们还击,直等到外面什么动静也没有了,才停下来。 不久天也黑了,她们商量着回到村里去。姑娘问我怎么办,我说还要走远些,去打听打听白天在梨树园里遇到的那些伙伴的下落。她看看我的衣服: 你这件衣服不好。再低头看看她那件深蓝色的褂子,我可以换给你。先给我你那件。 我脱下我的来递给她,她走到草深的地方去。一会,她穿着我那件显得非常长大的白衬衫出来,把褂子扔给我:有大襟,可是比你这件强多了,有机会,你还可以换。说完,就追赶她的嫂子去了。 《芦苇》阅读题答案: 选文第一段表现我怎样的处境? 两个妇女为什么因我还没来得及换的白布西式衬衣吓了一跳? 妇人歪过头去望着那个姑娘,姑娘的脸还是那样惨白,可是很平静,就像我身边这片芦苇一样,四周八方是枪声,草叶子还是能安定自己写出了姑娘什么特点? 为什么我的心骤然跳了几下? 结合选文和自己的理解,说说芦苇的象征意义 芦苇阅读答案: 处境:处于绝境,略有焦虑。 妇女:因为知道我是敌人的目标,生怕连累到她们。

《夜莺演唱会》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莺演唱会 [俄]契诃夫 我们把带来的野餐布铺在河岸绿茸茸的嫩草地上,作为我们的立足之地。我们脱下外套,随手放在一边,这里实在是太好了,我们无须支付二十戈比的保管费,我们眼下不在剧院,因此也没有剧场招待员在这里。我们自在地在布上趴着,用手掌撑着下巴,两条腿弯曲着交叠在一起,在空气中自由自在地舒展着、摇晃着。眼睛的正前方是一处颇陡的褐色土岸,身后面则是很大的一片黑乎乎的小树林。溶溶的月光覆盖在我们身上,树林、草地,还有广袤无垠的原野也都沉浸在月色之中。空气清新、凉爽,深吸一口气,隐隐还带着青草的味道。而在远方,有一盏红色的灯火忽明忽暗,发出微弱的光……一切是如此的安静祥和,这样的时刻最适合歌唱家的演出。只希望它,今夜的歌唱家——夜莺,不要白白浪费我们的耐性,早一些登场才好。但是我们等了很久,直到昏昏欲睡,它也没有出来。在等待中,我们只好先听别的演唱者的歌声。 今晚的晚会由布谷鸟的独唱开始。它在我们身后的小树林深处懒洋洋地“咕咕”叫起来,叫了十来声,便没有了声音。就在这时,我们头顶上飞过两只红脚隼,它们发出刺耳的尖叫声,然后飞快地掠过。紧接着大名鼎鼎的歌手黄鹂上台了,它展开它的歌喉,严肃认真地唱起来。真不愧是有名的歌手啊,我们听着它的歌声,感到心旷神怡。若不是一群白嘴鸦扑啦啦飞回树林过夜,打断了黄鹂的歌声,我们真愿意就这样一直听下去。月亮周围出现了一团鸟云,随着一片“哑哑”的叫声,刚才那群白嘴鸦争先恐后地落到了树上,它们吵闹了很久都没有消停下来。 大概是听到白嘴鸦们的吵闹不休,住在芦苇丛中的青蛙们也不甘示弱地“呱呱”叫起来。整整半个小时,这场没有指挥棒指挥的音乐会,在众位歌手声嘶力竭的演唱中终于有了一阵小小的安静。忽然,一只昏睡的鸫鸟开始叫起来,为它伴唱的是林间山鸡和苇莺,它们的声音听起来是那么缥緲,甚至分不清来自哪个方向。随后便是幕间休息,四周一片寂静。只偶尔有一两只坐在观众席中的蛐蛐,不甘寂寞地“瞿瞿”唱几句,打破四周的沉寂。在幕间休息的时候,我们的耐性达到了极限,我们开始抱怨这位演唱家。从夜幕降落大地,月亮爬上树梢、爬上树林上空的天穹,直到现在,它都不曾露过一面。又经过一阵漫长的等待,主角终于登场了。不知从哪个方向飞来的夜莺歇在一棵幼小的树上,只站了下脚便“扑枝”一声飞进了一丛黑刺李中,它摇晃着寻了一个舒服的站姿,尾巴转动一阵,便站住不动了。今天的它仍然穿着那身灰色的羽衣……一般来说,这位歌唱家是不太注重自己的外表的,它

心中的芦苇阅读理解附答案

心中的芦苇阅读理解附答案心中的芦苇阅读理解附答案 ①在我的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一方瘠土,筛风弄月,潇洒倜傥。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宁静浓缩成永恒的沉默. ②芊芊芦苇,在滩涂上扎根,无拘无束;在纤桥旁A (摇撼摇动摇曳),蓬蓬勃勃.从苍翠的湖绿,渐渐化作凝重的黑色,却依旧亭亭玉立,倩影婆娑.即使翻越季节的山峦,静候白露降临,那满目的芦花与天上的白云融为一体,绵延至月光不可触及的地方,也依旧洁白,充满蓬勃的张力,然后在冰冷的纯洁里面画上生命的句号. ③这白发苍苍的芦苇,是樵夫柴担上悠然飘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间挥之不去的一抹苍凉的妩媚.像衣香鬓影的女子涉水而来,从古代,从《》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遂成千古绝唱。洄流中,弄蒿荡舟的少年水手,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映衬着茂密的芦苇,写下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 ④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

⑤易水之滨,悲凉的旋律中,荆轲①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王的不归路,他抽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扬.汨罗江边,披发行吟的逐臣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奸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替君分忧.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涌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生命的枝叶包裹起千千万万人民的崇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是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 ⑥真正拥有芦苇,是在大学时代.我喜欢在学校后面的江边漫步----那里,茂密的芦苇像无边的绸带,向着远处缓缓铺开.流苏似的芦苇,像云,阵阵清香在如纱似雾的月光中B (消失弥散弥漫).牛乳般的暮霭流动如烟,小鸟在苇丛中呢喃,还有几声虫唱.宁静,温和,洋溢的诗情触手可及.倘是周日,阳光缓缓地流泻,我用苇叶编一只小船,轻轻放入江中,看它悠悠地随风而去.更多时候,我一卷在握,于芦花下,和屈原同愤,跟太白同醉,与东坡同发少年狂.在绵绵秋雨和茸茸的芦花编织的透明心境中,我读懂了字里行间的辛酸、痛苦、孤独、浓醇、率直和苦涩。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铸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把它揉碎了,咽下,宁可肝肠寸断,也要噙着泪带着微笑,轻轻地说,往事如烟啊! ⑦人是孱弱②的,就像一根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的韧性,那种连自己都有可能意识不到的坚韧,陪伴着我们一路向前.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芦苇的阅读附答案

芦苇的阅读附答案 【原文】 芦苇 孙犁 敌人从只有十五里远的仓库往返运输着炸弹,低飞轰炸,不久,就炸到这树林里来,把梨树炸翻。我跑出来,可是不见了我的伙伴。我匍匐在小麦地里往西爬,又立起来飞跑过一块没有遮掩的闲地,往西跑了一二里路,才看见一块坟地,里面的芦草很高,我就跑了进去。 “呀!” 有人惊叫一声。我才看见里面原来还藏着两个妇女,一个三十多岁的妇人,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她们不是因为我跳进来吃惊,倒是为我还没来得及换的白布西式衬衣吓了一跳。我离开她们一些坐下去,半天,那妇女才镇静下来说:“同志,你说这里藏得住吗?” 我说等等看。我蹲在草里,把枪压在膝盖上,那妇人又说: “你和他们打吗?你一个人,他们不知道有多少。” 我说,不能叫他们平白捉去。我两手交叉起来垫着头,靠在一个坟头上休息。妇人歪过头去望着那个姑娘,姑娘的脸还是那样惨白,可是很平静,就像我身边这片芦草一样,四面八方是枪声,草叶子还是能安定自己。我问:“你们是一家吗?” “是,她是我的小姑。”妇人说着,然后又望一望她的小姑,“景,我们再去找一个别的地方吧,我看这里靠不住。” “上哪里去呢?”姑娘有些气恼,“你去找地方吧!” 可是那妇人也没动,我想她是有些怕我连累了她们,就说: “你们嫌我在这里吗?我歇一歇就走。” “不是!”那姑娘赶紧抬起头来望着我说,“你在这里,给我们壮胆有什么不好的?” “咳!”妇人叹一口气,“你还要人家仗胆,你不是不怕死吗?”她就唠叨起来,我听出来她这个小姑很任性,逃难出来还带着一把小刀子。“真是孩子气,”她说,“一把小刀子顶什么事哩?” 姑娘没有说话,只是惨惨地笑了笑。我的心骤然跳了几下,很想看看她那把小刀子的模样。她坐在那里,用手拔着身边的草,什么表示也没有。 忽然,近处的麦子地里有人走动。那个妇人就向草深的地方爬,我把那姑娘推到坟的后面,自己卧倒在坟的前面:有几个敌人走到坟地边来了,哇啦了几句,就冲着草里放枪,我立刻向他们还击,直等到外面什么动静也没有了,才停下来。 不久天也快黑了,她们商量着回到村里去。姑娘问我怎么办,我说还要走远些,去打听打听白天在梨树园里遇到的那些伙伴的下落。她看看我的衣服:“你这件衣服不好。”再低头看看她那件深蓝色的褂子,“我可以换给你,先给我你那件。” 我脱下我的来递给她,她走到草深的地方去。一会,她穿着我那件显得非常大的白衬衫出来,把褂子扔给我:“有大襟,可是比你这件强多了,有机会,你还可以换。”说完,就去追赶她的嫂子去了。

五年级语文上册类文阅读及答案-1 白鹭

类文阅读-1 白鹭 春天的黄鹂(节选) 黄鹂,单是汉字,就已构成视觉上的灿烂了;单是音节,就已充满听觉上的(宛婉)转了。“羽毛新刷陶潜菊,喉舌初调叔夜琴”,古远的诗句就在枝条上翠绿着。面对此情此景,谁不耳聪目明? 仿佛凤凰栖于碧梧,仙鹤止于高松,()春天里的翠柳,()能展现黄鹂的全部美丽。鸟是树金黄的心跳,树是鸟翠绿的羽毛。黄鹂鸣于翠柳,是鸟在其中生命得以辉煌、人在其中心情得以超然的一种极(致至)。黄鹂就这么一叫,天就澄明了,地就碧绿了,人就轻松了。 那是春天里一(副幅)最美丽的画面:黄鹂早早醒来了,柳树早早就站在等待里,谁都不想辜负这明媚的春光。尽管这个春天来得太晚太晚,这是盛唐的秩序被打乱后第一个色彩(清青)丽的春天。让花草落泪去。让马蹄纷乱去。蜀中的天堑之险,应该把喧嚣挡在外面的。浣花溪畔,有花便是韵脚,有水定在吟咏。 那一刻,诗圣走在黄鹂的歌里,黄鹂歌在诗圣的诗里。“两个黄鹂鸣翠柳”,这其中的一个,便是诗圣自己了。看着一行深受鼓舞的白鹭,诗圣把耳朵望成了八方。黄鹂唱着,诗圣吟着,两个黄鹂奏出千年不去的绝响。 (选自《牛城晚报》2009.03.13) 1.用“√”画出文中括号中正确的字。 2.“两个黄鹂鸣翠柳”出自诗圣的《绝句》,请将这句诗补全。 3.在文章括号中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并造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自然的内容。 【参考答案】 1.婉致幅清 2.杜甫一行白鹭上青天 3.只有……才……示例:朋友之间,只有相互体谅,才能搞好团结。 4.从听觉的角度描写黄鹂的鸣叫抑扬动听。 杜鹃(节选) 郭沫若 杜鹃,敝(bì pì)同乡的魂,在文学上所占的地位,恐怕任何鸟都比不上。 我们一提起杜鹃,心头眼底便好像有说不尽的诗意。 它本身不用说,已经是望帝的化身了。有时又被认为薄(báo bó)命的佳人,忧国的志士;声是满腹乡思,血是遍山踯躅;可怜,哀惋,纯洁,至诚……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了爱的象征。这爱的象征似乎已经成为了民族的感情。 而且,这种感情还超越了民族的范围,东方诸国大都受到了感染。例如日本,杜鹃在文学上所占的地位,并不亚于中国。 然而,这实在是名实不符的一个最大的例证。 杜鹃是一种灰黑色的鸟,毛羽并不美,它的习性专横(héng hèng)而残忍。 杜鹃是不营巢的,也不孵卵哺雏。到了生殖季节,产卵在莺巢中,让莺替它孵卵哺雏。雏鹃比雏莺大,到将长成时,甚且比母莺还大。鹃雏孵化出来之

《芦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芦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敌人从只有十五里远的仓库往返运输着炸弹,低飞轰炸,不久,就炸到这树林里来,把梨树炸翻。我跑出来,可是不见了我的伙伴。我匍匐在小麦地里往西爬,又立起来飞跑过一块没有遮掩的闲地,往西跑了一二里路,才看见一块坟地,里面的芦草很高,我就跑了进去。 呀! 有人惊叫一声。我才看见里面原来还藏着两个妇女,一个三十多岁的妇人,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她们不是因为我跳进来吃惊,倒是为我还没来得及换的白布西式衬衣吓了一跳。我离开她们一些坐下去,半天,那妇人才镇静下来说:同志,你说这里藏得住吗? 我说等等看。我蹲在草里,把枪压在膝盖上,那妇人又说:你和他们打吗?你一个人,他们不知道有多少。 我说,不能叫他们平白捉去。我两手交叉起来垫着头,靠在一个坟头上休息。妇人歪过头去望着那个姑娘,姑娘的脸还是那样惨白,可是很平静,就像我身边这片芦苇一样,四周八方是枪声,草叶子还是能安定自己。我问:你们是一家吗?

是,她是我的小姑。妇人说着,然后又望一望她的小姑:景,我们再去找一个别的地方吧,我看这里靠不住。 上哪里去呢?姑娘有些气恼,你去找地方吧! 可是那妇人也没动,我想她是有些怕我连累了她们,就说:你们嫌我在这里吗?我歇一歇就走。 不是!那姑娘赶紧抬起头来望着我说,你在这里,给我们仗仗胆有什么不好的? 咳!妇人叹一口气,你还要人家仗胆,你不是不怕死吗?她就唠叨起来,我听出来这个姑娘很任性,逃难来还带着一把小刀子。真是孩子气,她说,一把小刀子顶什么事哩? 姑娘没有说话,只是惨惨地笑了笑。我的心骤然跳了几下,很想看看她那把小刀子的模样。她坐在那里,用手拔着身边的草,什么表示也没有。 忽然,近处的麦子地里有走动。那个妇人就向草深的地方爬,我

《黄鹂——病期琐事》阅读答案

《黄鹂——病期琐事》阅读答案 黄鹂——病期琐事 (一)初次见到它,是在阜平县的山村。那是抗日战争期间,在不断的炮火洗礼中,有时清晨起来,在茅屋后面或是山脚下的丛林里,我听到了黄鹂的尖利的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叫。可是,它们飞起来,迅若流星,在密密的树枝树叶里忽隐忽现,常常是在我仰视的眼前一闪而过,金黄的羽毛上映照着阳光,美丽极了,想多看一眼都很困难。 (二)第二年春季,我到了太湖,在江南,我才理解了“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两句的好处。 是的,这里的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这里的茂林修竹,桑田苇泊,这里的乍雨乍晴的天气,使我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这是一种极致。 是的,它们的啼叫,是要伴着春雨、宿露,它们的飞翔,是要伴着朝霞和彩虹的。这里才是它们真正的家乡,安居乐业的所在。 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 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这就是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这就是景物一体。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吧。这正是在艺术上不容易遇到的一种境界。 1.作者“想多看一眼(黄鹂)都很困难”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两句的好处在于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在第(一)节中,作者说“听到了黄鹂的尖利的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叫”,在这里,“黄鹂的啼叫”的象征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3.“它们的啼叫,是要伴着春雨、宿露,它们的飞翔,是要伴着朝霞和彩虹的”形象地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4.①作者在文段(一)中流露的情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在文段(二)中流露的情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②作者说“这正是在艺术上不容易遇到的一种境界”,那么,你认为艺术上应有的境界是什么?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不超过30个字。(2分)《初次见到它,是在阜平县的山村……》答案 1.(2分)①它迅若流星,一闪而过。 ②体现了“景物一体”。(或“美好事物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中得以发挥”) 2.(2分)象征抗战时期革命文艺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2分)环境对事物有很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4.①既高兴又遗憾极度欣喜(各1分) ②艺术创作必须有自由而美好的广阔天地,才能发挥自己的极致。(2分)

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试题 - 第一单元阅读能力专项训练《故乡的芦苇(节选)》(含答案)

部编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阅读能力专项训练《故乡的芦苇(节选)》 故乡的芦苇(节选) 樊发稼 ①多年来最令我魂牵梦萦、永远不能忘怀的,却是故乡的芦苇一一就是那些看来似乎很不起眼的、朴实无华的芦苇。一片片,一簇簇,迎着轻风,摇曳(yè)着修长的碧玉似的秀枝,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拂着,给乡村平添几分恬(tián)静和飘逸。 ②几乎所有的河沟、小湖、池塘,都被绿色的芦苇掩映着。 ③每年,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寒意还未散尽的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diàn)青色的脑袋。它长得很快,要不了多少日子,它就可以长到几尺高,快活地舒展出它那扁平的狭长的叶子。 ④到这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最喜欢摘一片芦叶,熟练地卷成小小的哨(shào)子,放在嘴边,吹出各种悦耳的乐音。孩子们为这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在亮晶晶的小河边,在碧青青的草地上,快乐地奔跑着,_A_,_B_ ⑤我们还喜欢用芦叶折成绿色的芦叶船。手巧的伙伴,还会从旧火柴盒上剪下小片片当成舵(duò),安在小船的尾部,还用香烟盒里的锡(xī)纸做成小小的银色的帆叶。我们个个光着小脚丫,伏在河滩上,小心翼翼地把各自的小船移到水面上。“开船嘐!开船啰!”于是,在一片欢呼雀跃声中,绿色的“船队”便满载着我们纯真的幻想,顺流而去……

⑥在那星月交辉的夏夜,我最喜欢带着弟弟到芦苇丛中抓纺织娘。纺织娘通体透明,头上长着两根细长的触须,身上裹着两片薄薄的玻璃纸似的羽翼。我们把捉到的纺织娘小心地放进小竹笼子里,怕它们饿,就塞进几朵金红色的南瓜花,然后将笼子挂在蚊帐架上,任纺织娘用好听的歌声伴我们进入甜蜜的梦乡…… ⑦啊,故乡的芦苇!因为你给过我不少童年的欢乐,所以我一直对你怀有一种特殊的亲切之感。每每想起你,我就会沉浸在童年美好的回忆中。 答题步骤 第一步: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 第二步:想想作者是怎样把句子写生动的: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哪些词语用得贴切,这些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第三步:根据提示写出答案。 阅读练习题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恬静一( ) 舒展—( ) 幻想一( ) 2.读句子,完成练习。

中考语文阅读答案黄鹂阅读答案.doc

2013中考语文阅读答案:《黄鹂》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 及答案- 黄鹂 黄鹂又名黄莺,在古代诗咏鸟篇中,是描述最多的一种。千里莺啼绿映红,它的歌声美,而且总是和春连在一起。我国产有金黄鹂,黑头黄鹂,彩色黄鹂,黑枕黄鹂,鹊色黄鹂五种,其中黑枕黄鹂分布最广。黑枕黄鹂嘴红,自嘴基起横过眼睛到枕部都有两道黑眉,嵌在金黄色的羽毛中,翅和尾翎漆黑秀丽俊逸。 北京有个听鹂馆,杭州有个柳浪闻莺,人们都爱莺歌燕舞,源出一心,因为它象征着生机勃勃。黄鹂是上海地区的夏候鸟,也是旅鸟。黄鹂冬在南方直至南海等地越冬,春末初夏在上海地区营巢繁殖,还有许多经过上海继续向北,去我国中部、东部生活。上海动物园的树林里,有时留下黄鹂。黄鹂很少下地,飞速极快,瞬间消逝,往往只闻其声,不见其影,特别是在繁殖期,雄鸟小叫似行云流水,悠扬颤抖,大叫时清脆悦耳,音韵多变,有时似珍珠落玉盘,有时似雁语声声,有时似猫耳轻呼,真妙不可言,但过不了多久,黄鹂的歌声嘎然而止。它们隐匿在高大的阔叶树上,用麻、草茎、棉絮编织一只十分精致的巢,呈吊篮式。雌鸟在巢里产24枚粉红色有玫瑰斑点的卵,在摇啊摇的吊篮里孵化,雄鸟默默地在远处警戒并担任觅食工作,它们再也不想惊动谁。 雌鸟经过18天孵化,雏鸟出壳,再经过18天的哺育,小鸟长成出飞,这期间双亲捕捉各种昆虫,其中百分之九十都是农村害虫。在哺雏的18天中,据统计每天每巢要哺育喂食70次,再加上双亲自己吃的,消灭了大量的害虫。可见黄鹂不但,还。

阅读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一段的内容。(不超过15个字) 2、第二段中划线的句子,抓住黄鹂的___特征来介绍;句中有一组排比句,其说明的是____。 3、第三段中划线的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 ,其作用是为了说明_____。 4、本文着重从黄鹂的____ 和_____两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5、结合短文,给文末写上一个递进关系的归结可见,黄鹂不但______ ,还_____。 参考答案: 1、黄鹂的种类和黑枕黄鹂的形态。 2、歌声美黄鹂的歌声音韵多变。 3、列数字黄鹂消灭害虫多。 4、习性繁殖。

夕阳下的芦苇花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夕阳下的,芦苇花 谢彦秋 ①秋雨已有些时日,天已转晴,经多时的阳光沐浴,突然想起去早该去的地方走建。…… ②我推开车门,朝河那边一片芦苇丛望去。眼光中,夕阳照耀下的芦丛焕发着的七彩之光,竟然在悠悠跳跃似的反复流泻,整个芦丛的上端,仿佛成了一条神奇的多彩河流:那高高扬起的芦苇花,在色彩斑斓里,是那样的高雅,忽闪银亮透晶的风范。我沿着马路狂跑,急不可耐地想把自己全投了过去,随自己的那颗心,在夕阳下的美景里真正的疯狂一次。 ③眼前,高高扬起的芦苇花,在夕阳的流光里,随着微风在轻轻的晃动,她们飘柔的英姿,比起我跳动的心脉还柔和,给了我人间少有的温柔感觉。 ④这大片的芦苇丛里,芦苇花参差不齐。有的是刚刚从叶芯抽出的旗帜尖儿,如同古时的油纸伞尚未撑开的情状;有的只是闪开了半节,还在微微的颤动,犹如刚涉世的少女,夫亘亟堕着羞怯;有的还温情在芦花芯里,侍机而出。无论是何种情姿,在我的眼里,她们都是无比的柔美而多情。多情中,有无数种生命就在这里繁殖发展。 ⑤一对小鸟突然飞出芦丛,叽叽喳喳地飞到对面的芦丛深处。我有些后悔,知道是自己不小心惊扰了它们的宁静。 ⑥一束芦花随凤有了明显的摆动,我顺手把她牵了过来,接着,又牵了几柬,轻轻把她们合在一起。我把合在一起的几束芦花,一根根.的从叶片芯中扯了出来,恬饰着我的心怀。一手拿着扯来的芦花,一手又不自觉地伸了过去,欲把一根还未抽出的剑一般的芦花扯来。刚伸过去的手,突然自觉地停在了半空中。文见一个小小的即将长为成虫的生命,叮在青色的“剑”上,看是不久将飞旋自如在芦丛里的小精灵,是这片芦苇丛中又一种族生命活力的显现。我把手缩了回来,拿着已扯来的芦花走出芦丛,站在芦丛的边缘,来一次热烈的思考! ⑦想着,自己今天差点又毁灭了一个生命。生命原本就没有大小和种族之分,都是世界流动着的活力和精彩的血脉。生命,在自然界的感情里没有贵贱之别。 ⑧眼前,夕阳下这片高昂、美丽的芦苇花给整个山野、河流带来了无穷的快乐!我却高兴不起来。不由自主地举起手中的芦花,看了又看,看了又看,只见她们没了精神样的散软、虚弱,与芦丛中高扬的花儿相比,是两种模样,逊色了很多。 ⑨一脑的惭愧,我不知所措地拿着手中的芦花掉头急走,身后一阵阵冷风追赶,知道是芦花的灵气在向我诉说:生命都一样的重要!生命都一样重要啊! ⑩一路上,我的眼光就没有离开手中的芦花,只见她们的气色、她们的生命在不停地变化。我懂,她们不久会转化到垂危的边缘。我不知道自己还会怎样去想?怎么去做? 我打算用一玻璃瓶子,盛满水,把手中的芦花多养几日。(文章有删节) 1.作者在第⑨段中说自己“一脑的惭愧”,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作者为什么惭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意,说说你对“生命原本就没有大小和种族之分,都是世界流动着的活力和精彩的血脉。”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随自己的那颗心,在夕阳下的美景里真正的疯狂一次。”中“疯狂”一词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内容和表现方法方面财第④段中画线句子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年级阅读理解单元检测(附答案)1

阅读理解单元检测(附答案)1 一、二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练习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个树坑挖好了。邓爷爷精心地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土。他站到几步之外仔细看看,觉得不很直,连声说:“不行,不行!”他又走上前把树苗扶正。 一棵绿油油的小柏树栽好了,就像战士一样笔直地站在那里。邓爷爷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1)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写出了小柏树________的样子。(2)从文段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邓爷爷植树很认真?请你填一填。 ________地挑选树苗、________地看树苗直不直、把树苗________。 (3)邓爷爷为什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答案】(1)小柏树;战士;直直地挺立 (2)精心;仔细;扶正 (3)邓爷爷看到自己栽的小树很直,所以他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解析】 2.阅读小木屋。 大公鸡 我家有一只漂亮的大公鸡,头上长着红红的冠(guān)子,尖尖的嘴,圆圆的眼睛后面有一小撮(zuǒ)突起的毛,毛底下藏(cáng)着它的小耳朵。身上长满油亮油亮的羽毛,像披着一件五彩的衣服。细长的腿上长着金黄色的爪子。长长的尾巴向上翘(qiào)着。它走起路来昂着头,有时还拍打着彩色的翅膀,“喔喔喔”地叫,样子真威武。 (1)作者写大公鸡的头时,先写________,再写________,然后写________和________。(2)这段短文,主要写大公鸡的________ (3)用波浪线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4)找出文中表示颜色的词:________ (5)找出文中表示声音的词:________ 【答案】(1)冠子;嘴;眼睛;耳朵 (2)样子、外形 (3)身上长满油亮油亮的羽毛,像披着一件五彩的衣服。 (4)红红;油亮油亮;金黄色 (5)喔喔喔 【解析】 3.阅读理解,完成练习。 好消息 三月的微风把好消息轻声告诉了一朵云,云儿背着许多小雨滴。

会思想的芦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会思想的芦苇 赵丽宏 最近回到我曾经“插队落户”的故乡,一下船,就看到了在江堤上迎风摇曳的芦苇。久违了,朋友!芦苇,曾经被人认为是荒凉的象征。然而在我的心目中,这些随处可见的植物,却代表着美丽自由的生命,它们伴随我度过了艰辛的岁月。 从前,芦苇是崇明岛上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芦苇的一身都有经济价值。埋在地下的嫩芦根可解渴充饥,也可入药。芦叶可以包粽子,芦叶和糯米合成的气味,就是粽子的清香。芦花能扎成芦花扫帚,这样的扫帚,城里人至今还在用。用途最广的,是芦苇秆,农民用灵巧的手,将它们编织成苇帘、苇席、芦篚、箩筐、簸箕,盖房子的时候,芦苇可以编苇墙,织屋顶。很多乡民曾经以编织芦苇为生,生生不息的芦苇使故乡人多了一条活路。我在崇明“插队”时,曾经和农民一起研究利用地下的沼气来做饭。打沼气灶,也用得上芦苇。我们先在地上挖洞,再将芦苇集束成捆,一段一段接起来,扎成长十数米的芦把,慢慢地插入洞中,深藏地下的沼气,会沿着芦把的空隙升上地面,积蓄于土灶中,只要划一根火柴,就能在灶口燃起一簇蓝色的火苗,为贫困的生活增添些许温馨。在我的记忆中,这是一件无比奇妙的事情。 在艰苦的“插队”生涯中,芦苇给我的抚慰旁人难以想象。我是一个迷恋自然的人,而芦苇,正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美妙礼物。在被人类精心耕作的田野中,几乎很少有野生的植物连片成块,只有芦苇例外。没有人播种栽培,它们自生自长,繁衍生息,哪里有泥土,有流水,它们就在哪里传播绿色,描绘生命的坚韧和多姿多彩。 春天和夏天,它们像一群绿衣人,伫立在河畔江边,我喜欢看它们在风中摇动的姿态,喜欢听它们应和江涛的簌簌絮语。和农民一起挑着担子从它们中间走过时,青青的芦叶掸我衣,拂我脸,那是自然对人的亲近。最难忘的是它们开花的景象,酷暑过去,金秋来临,风一天凉似一天,这时,江边的芦苇纷纷开花了,那是一大片皎洁的银色,在风中,芦苇摇动着它们银色的脑袋,在江堤两边发出深沉的喧哗,远远看去,犹如起伏的浪涛,也像浮动的积雪。使我难忘的是夕照中的景象,在绚烂的晚霞里,银色的芦花变成了金红色的一片,仿佛随风蔓延的火苗,在大地和江海的交界地带熊熊燃烧。冬天,没有被收割的芦苇身枯叶焦,在风雪中显得颓败,使大地平添几分萧瑟之气。然而我知道,芦苇还活着,它们不会死,在冰封的土下,有冻不僵的芦根,有割不断的芦笋。只要春风一吹,它们就以粉红的嫩芽,以翠绿的新叶为人类报告春天的消息。冬天的尾巴还在大地上扫动,芦笋却倔强地顶破被严霜覆盖的土地,在凛冽寒风中骄傲地伸展开它们那柔嫩的肢体,宣告冬天的失败,也宣告生命又一次战胜自然强加于它们的严酷。 我曾经在日记中写诗,诗中以芦苇自比。帕斯卡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这比喻使我感到亲切。以芦苇比人,喻示人的渺小和脆弱,其实,可以作另义理解,人性中的忍耐和坚毅,恰恰如芦苇。在我的诗中,芦苇是有思想的,它们面对荒滩,面对流水,面对南来北往的候鸟,舒展开思想之翼,飞翔在自由的天空中。我当年在乡下所有的悲欢和憧憬,都通过芦苇倾吐了出来。 我曾经担心,随着崇明岛的发展和进步,岛上的芦苇会渐渐消失。然而我的担心大概是多余的,只要泥土和流水还在,只要滩涂上的芦根还在,谁也无法使这些绿色的生命绝迹。我的故乡,也将因为有芦苇的存在而显得生机勃发,永葆它的天生丽质。 这次去崇明,我专门到堤岸上去看了芦苇。芦苇还和当年一样,在秋风中摇晃着银色的花朵。那天黄昏,我凝视着落霞渐渐映红那一大片芦花,它们在天地之间波浪起伏,像涌动的火光,重又点燃我青春的梦想…… 16.文章的标题在设计上有什么巧妙之处?(4分)

初中语文经典阅读题及答案心中的芦苇

初中语文经典阅读题及答案心中的芦苇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19——23题。(14分) ①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畔一方瘠土,筛风弄月,潇洒倜傥。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亘古的沉默,醉倒了金风,醉倒了诗人。仿佛是王维的山水诗,寻不出现实意味和历史痕迹,只有一抹淡远空灵飘浮于烟的高度,还有一分清高,一分落寞,一分不为人知也无意让人知晓的随意与散逸,原始般的单纯和清淡。 ②芊芊芦苇,在滩涂上扎根,无拘无束;在纤桥旁摇曳,蓬蓬勃勃。从苍翠的湖绿,渐渐化做凝重的墨色,却依旧亭亭玉立,倩影婆娑。即使翻越季节的山峦,静候白霜降临,那满目的芦花与天上的白云融为一体,绵延至月光不能触及的地方,也依旧洁白光泽,充满蓬勃的张力,然后在冰冷的纯洁里面画上生命的句号。 ③这白发苍苍的芦苇,是樵子柴担上悠然飘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宇间挥之不去的一抹苍凉的妩媚。像衣香鬃影的女子涉水而来,从古代,从《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遂成千古绝唱。泅流中,弄篱荡舟的少年水手,采兰撷芷、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映衬着茂密的芦苇,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 ④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那么,你能听到许多滩边涯际拉纤的号子和寨头镇尾浪漫的故事。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

⑤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悲凉的旋律中,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扬。乌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肠寸断,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声中,虞姬挥动长剑、裙袂飘飘,作最后的生命之舞。在她倒下的地方,雾茫茫,一片绢素,那是一岸的芦花在为这悲怆的诀别飘雪飞霜。汨罗江边,披发行吟的逐臣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佞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替君分忧。生命的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生命的枝叶包裹起千千万万人民的祟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 ⑥真正拥有芦苇,是在大学时代。我喜欢在学校后面的江边漫步——那里,茂密的芦苇像无边的绸带,向着远处缓缓铺开。流苏似的芦花,像云,阵阵清香在如纱似雾的月光中弥散。牛乳般的暮霭流动如烟,小鸟在苇丛中呢喃,还有几声蝉鸣,几声虫唱。宁静,温和,洋溢的诗情触手可及。倘是周日,阳光暖暖地流泻,我用苇叶编一只小船,轻轻放人江中,看它悠悠地随风而去。更多的时候,我一卷在握,于芦花下,和屈子同愤,跟太白同醉,与东坡同发少年狂。在绵绵秋雨和茸茸的芦花织成的透明心境中,我读懂了字里行间的辛酸、痛苦、孤独、浓醇、率真和苦涩。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铸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把它揉碎了,咽下,宁可肝肠寸断,也要噙着泪带着微笑,轻轻地说,往事如烟啊! ⑦人是孱弱的,就像一根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

一年级【部编语文】 阅读理解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语文】阅读理解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一、一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练习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黄鹂(lí)捉虫子 一只小黄鹂,第一次离开妈妈,自己出去捉虫。 她飞了一整天,回到家里,妈妈问她看到些什么。 小黄鹂说:“我只顾(gù)捉虫子,什么也没看到。” 妈妈停了停,说:“孩子,我们要做的事多着呢,可不光是捉虫子呀。” 第二天傍晚,小黄鹂又飞回来了。 妈妈问:“今天你做了些什么?” 小黄鹂说:“我看到一只白头翁(wēng),他真可怜,已经老得不能提虫了。我把捉到的虫子送给了他。” “我还到了森林医院,请来啄木鸟大夫为邻居白杨树爷爷治好了病。” “回来的路上,我还看到一只小百灵鸟,她的歌声真好听,我跟着学了半天。我想,将来我也许会唱得比她更好听。” 妈妈高兴地笑了。 (1)小黄鹂第一次离开妈妈捉虫子,妈妈问她看到些什么,小黄鹂是怎样回答的?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2)第二天,小黄鹂做了哪些事?()(多选) A. 把捉到的虫子送给白头翁。 B. 请啄木鸟给白杨树治病。 C. 跟小百灵鸟学唱歌。 (3)妈妈会怎样表扬小黄鹂?想一想,写一写。 【答案】(1)我只顾捉虫子,什么也没看到。 (2)A,B,C (3)孩子,你真棒!你不但捉了虫子,还做了好事,学了唱歌,真好! 【解析】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树医生 一棵老树生了病,有些叶子黄了。 一个医生飞来,落在树上。他用嘴这里敲敲,那里敲敲,找到了生虫子的地方,就啄一个洞。他伸进长舌头,把虫子一个一个地钩出来吃。吃完虫子,张开翅膀飞走了。 老树的病让医生治好了,慢慢地长出新叶子来。 这个医生就是啄木鸟。 (1)这篇短文共有________个自然段。第二自然段共有________句话。 (2)根据短文内容填写动词。 ________舌头 ________虫子 ________叶子 (3)为什么说啄木鸟是医生呢?

走进芦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走进芦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清寒的早春,阳光已经有些灿烂了,风却依然凛冽,丝丝地割人。 滩上有一大片芦苇,大概可以称为“芦苇荡”了。早些年,一到秋天,芦苇就被人砍了去,或当柴烧,或作造纸原料。不知是因为忙碌,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这片芦苇没有在秋天里被砍去,就这样以整体的阵势,经历了一整个冬天。寒冷无疑征服了它们,改变了它们。那种征服与改变是强有力的,无法抵御的,你只有接受它,听凭它摆布。你能做到的只是心中有数,紧紧地守住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本质的东西。 你这样做了,所以你才能这样依然故我,那寒冬只改变了你的外在,你的容颜,你的服饰。而你的心已经沉入脚下的泥土,在那里顽强地越冬,如那些同样在泥土中越冬的小动物。 生命的顽强在于有它保留自己本质的有效方式,这种方式它不必告诉别人,它必须守住这至关重要的秘密。 但芦苇毕竟真的变得苍老了,一片褴褛,一片令人心酸的枯衰,只那一声不响的沉默还在显示着它本性的强硬。枯叶在风中呜咽,枯干的芦花在风中摇曳,似乎都是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这大片的无可奈何是不是让我也受了感染,情不自禁地无可奈何了呢? 人生有太多的无可奈何,就像那些无可奈何的芦苇一样。

我们经历过,也可能为此沮丧过。我们同样在被岁月与生活征服和改变的时候,裹紧身子,守住信念与信心,摆出一副越冬的样子。或许我们的外在形体也确实被改变了,褴褛和枯衰了,但我们的心也在厚厚的泥土之中,那泥土就是我们无边的智慧和倔强的秉性。我们失去些什么,得到些什么呢?我们无疑是战胜了,保住了我们的本性与本质。我们无疑会为此庆幸,为此作为胜利者而越发目光敏锐、坚定不移、信心百倍。 走近芦苇,想跟芦苇说些什么?芦苇无言,我亦无言,无言是否也是一种理解,一种沟通,一种心有灵犀呢?脚下泥土松软,头顶阳光充沛,泥土与阳光都是春天的样子了。芦苇和我近在咫尺,这是怎样的一种亲近?生命的亲近,躯体的亲近,思想和心灵的亲近,或者另外一些我们尚且弄不明白的思维和行为的亲近。我们同样在越冬之后带着褴褛和枯衰走进早春的,在没有欢呼和荣誉的寂静之中,在容易被遗忘的一隅,在往往可能遇到的误解和鄙视的目光之下,我们是不是由衷地涌起一缕无可奈何呢?也许不会,这时候的我们已经因经历太多,明了和洞悉一切而宠辱不惊了。我们明白了自身的价值和崇高之处,我们还需要那些烟云一霎的掌声和鲜花吗? 脚下松软的泥土弹跳着,暗示我行走的节奏。我便感觉到了我的轻盈和愉悦,一种解透人生、战胜自己的轻盈与愉悦。

莺阅读理解附答案

莺阅读理解附答案 莺 莺居住在花园里,树丛中,或是种植蚕豆青豆等的莱田里,一般在蔬莱架子上栖息;它们在这里玩耍、搭窝,不停地出入,直到收获 季节。这时,它们迁徙的日期临近,该离开这块乐土,离开爱的家 园了。观看它们叽叽喳喳相互追逐好似看一场节目,它们的打闹并 不过火,争斗也是天真无邪,结果总是以几支歌结束。莺是轻浮爱 情的象征,如同斑鸠是忠贞爱情的象征一样。莺总是快乐无忧,充 满活力,它们实际上并非缺乏爱情;也不缺少对爱情的忠诚,雌莺孵 卵时,雄莺在旁边千呵万护,与它共同迎接小生命的降生,直至成 长后也不分离。 莺生性胆小,在与它同样弱小的鸟类面前都常常躲避,尤其害怕遇到最危险的敌人.——伯劳。然而危险一旦过去,一切便抛至脑后,用不了一会儿,它又、变得欢乐愉快,又唱又跳。它只在树林中最 茂密处唱歌,这时总把自己隐藏起来,尤其是在炎热的中午,只偶 尔才在树丛边上露面,但很快便又回到密林中去。早晨可以看见它 采集露水,在夏季短暂的雨后,它常来到湿润的树叶上,摇晃树枝 洗淋浴。 在莺类中,黑头莺叫得最好听,声音最流畅,有些像夜莺。我们可以长时间地享受它妙美的歌声,甚至在春天的唱诗班销声匿迹之后,仍可以听到树林里黑头莺的歌声。它们的歌喉轻快纯洁,尽管 音域不太宽广,但十分美妙动听,婉转而富有层次;这歌声仿佛涵养 了树林的清新,描绘了恬静的生活,表达了幸福的感受,听到这些 大自然的幸福鸟歌唱,谁能不为之动情呢? 1.“乐土”即文中说的,具体指哪些地方?(2分) 2.莺“”快乐无忧,充满活力”和前文的哪些词句照应?和后文 的哪些词句呼应?(3分)

3.从哪里可以看出莺“并非缺乏爱情,也不缺少对爱情的忠诚”?(3分) 4.第2段中“在与它同样弱小的鸟类面前都常常躲避”一句有什么作用?(3分) 5.第2段中写莺唱歌的有关内容与前面说的“莺生性胆小”有联系吗?为什么?(4分) 6.分别写出每段话的大意。(3分) ① ② ③ 7.“听到这些大自然的幸福鸟歌唱,谁能不为之动情呢?”这句话是____________句,请把它改成陈述句。(4分) 1.花园里,树丛中,或是种植蚕豆青豆等的莱田里,一般在蔬莱架子上栖息。 2.和前文的“玩耍、搭窝”照应,和后文的”欢乐愉快,又唱又跳“呼应 3.从“雌莺孵卵时,雄莺在旁边千呵万护,与它共同迎接小生命的降生,直至成长后也不分离”这几句话可以。 4.说明莺生性胆小 5.没有联系,只说明了莺这种鸟天性喜欢唱歌。 6.答案从略 7.这反问句听到这些大自然的幸福鸟歌唱,谁都会为之动情。 看了莺阅读理解附答案的人还看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