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试论科学社会主义观的新发展

***

(**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1级**专业** 475004)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立足于对时代的科学判断,集中探讨和体现了发展科

学社会主义新主题的要求;以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为实践依据,初步解答了作为一种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问题,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观;着眼于对马恩科学社会主义观的继承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起了科学社会主义观的新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观;新发展;中国特色

科学社会主义观,就是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核心问题所形成的一系列科学的思想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讲,马恩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无疑是科学社会主义观的原生形态,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都对这一原生态的社会主义观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1]。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成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观的新形态,正是从这种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意义上来讲的,是从其对马恩科学社会主义观的突破性意义而言的。

l9世纪中期,社会矛盾的激化、先进思想的困惑、解决社会问题的各种方案的破产催生着新的社会发展观的诞生马克思、恩格斯以他们突出的成就使社会主义最终由空想变成科学。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相继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一批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2]。这实际上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理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为实践依据初步解答了作为种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

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实际上就是指社会义在中国这样的经济社会落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问题。从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来讲,有一个问题自从社会主国家诞生就突出地存在着,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其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只有在经济社会高度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不可能在一国内单独建立。尽管19世纪70年代以后,马克思在初步研究了俄国生产方式特点和社会矛盾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与西欧社会发展道路不同的,东方落后国家如何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峡谷、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一落后国家如何

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能性问题,但马克思反复强调,俄国向未来社会过渡的“新支点”即俄村社生产方式的经济二重性只能说明其存在着向社会义过渡的历史可能性,找到其“自由发展的正常条件尤其是充分利用西欧资本主义的先进生产力及其一切肯定的成就才是问题的关键。

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的设想通过列宁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在苏联得到实现,20世纪50年代,通过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创造在新中国得以实现。然而现实中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状况下建立的,如何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现代化生产力关系,如何解决制度的先行性与生产力及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可跨越性所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矛盾成为新的问题。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上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体现的科学社会主义观,具有深刻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它把马克思方法论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的存在系统转化成了具有本体论意义的社会主义的存在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形成和不断发展,不仅表明我们已经开始将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来对待还开始注重从社会形态演进的视角概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和建设规律,并从世界历史变化的宽广视野总结其在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与当代资本主义相互竞争与合作的关系。邓小平同志强调:“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实际上就是对在经济社会相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实践探索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为标志真正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征程,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和新一代领导集体围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不断思索和实践,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我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拓展了科学社会主义观的新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其对落后国家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的探索,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了一定的借鉴性意义;因其对时代主题和时代观的准确定位,彰显了其当代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时代性意义因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结合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验证了自身在社会实践发展过程中的科学意义。而其之所以成为科学社会主义观新形态的最直接理论依据就在于,它在诸多基本理论观点上突破了马恩的科学社会主义观。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眼于对马恩科学社会主义观的继承创新

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理论。这个理论是我们党为什么在现阶段必须实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政策而不能实行别的路线和政策的基本根据,有助于我们形成对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克服我们长期未能克服的超越历史阶段的“左”倾急性病,也为不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向其“自由发展的正常条件” (即马恩科学社会主义观关于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模型)的衔接开辟了新的途径。这个理论为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厦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从认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到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再到新一代领导集体作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的整个发展过程,我们逐步确认了,这个理论的创立是一个区别于以往社会主义理论具体形态的社会主义观新形态诞生的重大标志社会主义本质论。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界定,既纠正了过去长期的偏颇认识,也改变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质内容。历史和现实清楚地表明,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的“一主多元”的所有制结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效形式。

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的重大目标。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和丰富是一个明显区别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这一特殊形态的新概括,也与马恩社会主义观的设想不同科学发展观理论。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而提出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理论是区别于以往社会主义观的系统全面的社会主义发展观新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观新形态中最新最为重大的内容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主表现在: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是从哲学基础即“精髓”基本原理的全面继承,使它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内在的联系性和高度的统一性。第二,中国特色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这种发展不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背离,而是在其普遍真理的指导下运行的。第三,这种发展就性质和意义来说,不是表现在个别的或一般的问题,而是表现在一系列基本问题上;不是通常的理论和践的“修修补补”,而是历史性的创新;不是单纯的论观点的量的增加和延伸,而是一种理论体系的质的突破与飞跃。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观的新境界

在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之后,如何建立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制度就成了马克思主义者不懈探索和追求的主题。在俄国“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制度变成现实之后,世界上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就成为一个突出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一方面,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都不是一次性变革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甚至到现在我们也不能说完全完成了这个转变。另一方面,马恩毫无疑问已从根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列宁主义的最伟大功绩正是在于把社会主义从抽象的理论形态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制度。

然而,根据不同时期和阶段的主题要求,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探索并非一帆风顺。总的来讲,马恩所处的时代与探讨的主题背景可以用“革命和战争”来加概括,列宁和毛泽东革命生涯的背景同样没有脱离这一总体性框架,以至长期革命思维的惯性使毛泽东晚年对时代背景的变换在认识上产生了偏差。在总结既有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敏锐地把握住中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从“革命与战争”的时代观转换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他指出:“当前世界上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3]。”邓小平同志对当今时代总的特征和主流趋势作出的这一新的科学判断是我党在新时期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前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以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展开和发展的现实基点。时代观的准确定位,自然带来社会主义发展新主题的确立: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尽管马恩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但紧张的革命斗争环境和实践需要让他们无暇和不可能深入思考这一问题,列宁和毛泽东尽管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性飞跃,但对科学社会主义观的认识并非真正突破了马恩的思路框架,因而这仍是一个需要马克思主义者艰苦探索和认真思考的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中央第二代、第三代和新一代领导集体立足于对时代观的准确把握,创造和充分利用和平的国际环境,抓住机遇,千方百计发展自己。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两个建设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三个建设再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合作、和谐和建设理念的转变和确立使我们党在国际国内局势发生变化时始终能把握大局,正确应对,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科学社会主义观当代新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凝聚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心血。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突出标志理论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丰富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执政、发展问题上高度的理论自觉,也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观新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石仲泉.邓小平理论:科学社会主义观的新形态[N].北京日报,2004—06—07.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1.6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