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构建与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24 MB
- 文档页数:30
教育管理公共效劳平台省级数据中心建立指南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发布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编制2013 年4 月1前言本指南的附录是技术资料性附录。
本指南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提出。
本指南由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负责解释。
i目录一、引言 (1)二、建立目标与根本原那么 (3)2.1 省级数据中心的建立目标 (3)2.2 省级数据中心建立应遵循的原那么 (3)三、建立总体要求 (4)3.1 满足应用系统部署和效劳的需要 (4)3.1.1 承载信息系统部署 (4)3.1.2 承载自建及其他应用系统的部署运行 (5)3.1.3 提供本省教育信息化根底设施云效劳 (5)3.2 形成完善的根底设施环境 (5)3.3 符合及教育部信息化有关标准规 (5)3.4 建立集中统一的教育根底数据库 (6)3.5 构建网络与信息平安保障体系 (6)3.6 建立运行维护和技术效劳体系 (7)3.7 规省级数据中心建立工程管理 (7)四、建立容 (9)4.1 省级数据中心分类 (9)4.2 机房设施 (9)4.3 省级教育管理云平台 (12)4.3.1 总体架构 (12)4.3.2 根底设施层 (13)4.3.3 云平台管理层 (21)4.3.4 桌面云效劳 (23)4.4 公共软件平台 (24)4.4.1 应用公共支撑平台 (24)4.4.2 数据库平台 (26)4.4.3 密码平安效劳平台 (27)4.5 信息平安保障体系 (27)ii4.5.1 信息平安保障体系总体要求 (27)4.5.2 信息平安方针策略 (29)4.5.3 平安技术体系 (29)4.5.4 平安管理体系 (36)4.6 运行维护与技术效劳体系 (39)4.6.1 机构和职责 (39)4.6.2 运行维护效劳体系总体架构 (40)4.6.3 运行维护效劳体系建立容 (41)附录一规划容与测算方法及参考案例 (47)附录二统一规划的信息系统一览表 (55)1一、引言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是?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开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以及?教育信息化十年开展规划〔2011-2020 年〕?中确定的重要容,是支撑教育管理现代化、促进教育改革开展的基础性工程。
sql课程设计学生管理系统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SQL语言的基本知识,能够使用SQL语言进行数据库的增删改查操作,并能够运用SQL语言进行简单的数据库设计与优化。
在技能目标方面,学生应能够熟练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库的创建、表的创建、数据的插入、查询、更新和删除等操作。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学生应能够理解数据库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数据安全和数据保护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数据管理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SQL语言的基本语法、数据库的创建和管理、表的创建和管理、数据的增删改查操作、SQL查询语句的编写等。
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如下:1.第一章:SQL语言简介1.1 SQL语言的背景与发展1.2 SQL语言的基本语法2.第二章:数据库的创建和管理2.1 数据库的创建2.2 数据库的删除与修改3.第三章:表的创建和管理3.1 表的创建3.2 表的删除与修改4.第四章:数据的增删改查操作4.1 数据的插入4.2 数据的删除与更新4.3 数据的查询5.第五章:SQL查询语句的编写5.1 单表查询5.2 多表查询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首先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介绍SQL语言的基本概念和语法,然后通过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掌握SQL语言的实际应用,最后通过实验法让学生亲手操作数据库,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教材将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SQL语言知识,多媒体资料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SQL语言的应用,实验设备将允许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
平时表现将占课程总评的30%,主要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
作业将占课程总评的40%,主要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能力。
考试将占课程总评的30%,主要评估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校园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设计方案目录1.1建设目标 (3)1.2建设内容 (4)2.1总体设计原则 (4)2.2架构设计要求 (5)2.3性能设计要求 (6)2.4标准化设计要求 (6)2.5数据和接口要求 (7)4.1统一身份认证子系统 (8)4.2统一授权管理系统 (9)5.1学生事务管理系统 (10)5.2教务管理系统 (13)5.3资产设备管理系统 (18)5.4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含即时通讯系统及电子邮件系统) (21)5.4.10即时通讯系统 (22)5.4.11电子邮件系统 (23)5.5校园一卡通应用系统 (24)5.6图书馆管理系统 (24)6.1应用系统整合 (24)6.2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处理服务器 (25)第一节项目概况1.1建设目标学校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为学校配备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服务、一流的设备,把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的职业化培训学校。
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客观上要求学校在管理效率、教学质量、科研水平、服务水准等方面必须具有先进的信息化处理技术,实现培训教学管理的信息化。
学校建设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构建信息化的培训教学环境,最大限度实现培训资源的共享,提高培训管理的效率、加快职业培训信息化建设步伐;同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巨大优势,促进职业教育规模的发展及提高教学的质量;从而提高学院的影响力及知名度。
学校首期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的建设立足于长远,充分考虑到信息一体化的规划建设,首期建设要完成以下建设目标:(1)建成一个门户——统一应用门户。
在建设各业务应用系统之前,首先需要将南海学校信息化建设项目作为一个整体,并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构建统一门户平台。
在统一门户平台上集成业务应用系统。
在统一门户平台的管理下,各个应用系统遵守统一的标准规范,并行开发、集成、实施业务应用系统。
(2)开发一个平台——系统支撑平台。
在建设各业务应用系统之前,首先需要将南海学校信息化建设项目作为一个整体,考虑从基础环节统一规划,并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形成一套基础应用平台体系。
教育培训行业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方案第一章引言 (2)1.1 编制目的 (3)1.2 编制依据 (3)1.3 适用范围 (3)第二章项目背景与目标 (3)2.1 项目背景 (3)2.2 项目目标 (4)2.3 项目意义 (4)第三章信息化平台建设总体设计 (4)3.1 平台架构设计 (4)3.1.1 设计原则 (4)3.1.2 架构设计 (5)3.2 技术选型与标准 (5)3.2.1 技术选型 (5)3.2.2 技术标准 (5)3.3 系统集成与兼容性 (5)3.3.1 系统集成 (5)3.3.2 兼容性 (6)第四章教育资源建设 (6)4.1 教育资源规划 (6)4.2 资源开发与整合 (6)4.3 资源管理与服务 (7)第五章教学管理与评价 (7)5.1 教学管理模块设计 (7)5.1.1 课程管理 (7)5.1.2 课堂教学管理 (7)5.1.3 学生管理 (8)5.1.4 教学计划管理 (8)5.2 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8)5.2.1 多元化评价 (8)5.2.2 科学合理 (8)5.2.3 动态调整 (8)5.2.4 评价指标体系 (8)5.2.5 评价方法 (8)5.2.6 评价结果应用 (8)5.3 教学质量监控 (8)5.3.1 监控机制 (9)5.3.2 监控内容 (9)5.3.3 监控手段 (9)5.3.4 监控结果处理 (9)第六章学生管理与成长 (9)6.1 学生信息管理 (9)6.1.1 管理目标 (9)6.1.2 功能模块 (9)6.1.3 实施策略 (9)6.2 学长档案 (10)6.2.1 管理目标 (10)6.2.2 功能模块 (10)6.2.3 实施策略 (10)6.3 学生个性化发展 (10)6.3.1 管理目标 (10)6.3.2 功能模块 (10)6.3.3 实施策略 (11)第七章教师发展与培训 (11)7.1 教师信息管理 (11)7.1.1 教师基本信息管理 (11)7.1.2 教师教学成绩管理 (11)7.1.3 教师培训记录管理 (11)7.2 教师培训模块设计 (11)7.2.1 培训需求分析 (11)7.2.2 培训资源整合 (11)7.2.3 培训计划制定 (12)7.2.4 培训过程管理 (12)7.3 教师评价与激励 (12)7.3.1 教师评价体系 (12)7.3.2 教师评价流程 (12)7.3.3 教师激励机制 (12)7.3.4 教师成长档案 (12)第八章平台运营与管理 (12)8.1 运营管理策略 (13)8.2 信息安全与保密 (13)8.3 用户服务与支持 (13)第九章项目实施与推进 (14)9.1 项目实施步骤 (14)9.2 项目风险管理 (14)9.3 项目评估与调整 (15)第十章持续优化与发展 (15)10.1 平台升级与优化 (15)10.2 新技术应用与推广 (16)10.3 行业合作与发展 (16)第一章引言1.1 编制目的本方案旨在针对教育培训行业的特点,提出一套全面、科学的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方案。
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与维护方案第一章:项目背景与目标 (2)1.1 项目背景 (2)1.2 项目目标 (3)第二章:需求分析 (3)2.1 功能需求 (3)2.1.1 平台概述 (3)2.2 用户需求 (4)2.3 技术需求 (4)第三章:系统设计 (5)3.1 系统架构设计 (5)3.1.1 技术选型 (5)3.1.2 系统架构层次 (5)3.2 模块设计 (6)3.2.1 用户管理模块 (6)3.2.2 教育资源管理模块 (6)3.2.3 互动交流模块 (6)3.2.4 统计分析模块 (6)3.3 数据库设计 (7)3.3.1 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7)3.3.2 数据库表关系设计 (7)3.3.3 数据库索引设计 (7)第四章:平台开发技术选型 (7)4.1 开发语言选择 (7)4.2 开发框架选择 (8)4.3 数据库技术选择 (8)第五章:平台建设实施 (8)5.1 项目实施计划 (8)5.2 项目管理 (9)5.3 质量控制 (9)第六章:平台测试与验收 (9)6.1 测试策略 (9)6.2 测试流程 (10)6.3 验收标准 (10)第七章:平台运维管理 (11)7.1 运维团队建设 (11)7.2 运维流程 (11)7.3 故障处理 (12)第八章:安全保障措施 (12)8.1 信息安全策略 (12)8.2 数据保护 (12)8.3 系统备份 (13)第九章:培训与推广 (13)9.1 培训计划 (13)9.1.1 培训目标 (13)9.1.2 培训对象 (13)9.1.3 培训内容 (14)9.1.4 培训方式 (14)9.1.5 培训时间 (14)9.2 推广策略 (14)9.2.1 推广目标 (14)9.2.2 推广对象 (14)9.2.3 推广渠道 (14)9.2.4 推广活动 (14)9.3 用户支持 (15)9.3.1 用户支持目标 (15)9.3.2 用户支持方式 (15)9.3.3 用户支持团队 (15)第十章:项目评估与持续改进 (15)10.1 项目评估方法 (15)10.2 项目评估指标 (16)10.3 持续改进策略 (16)第一章:项目背景与目标1.1 项目背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
教育行业智能教学平台构建方案第一章概述 (3)1.1 项目背景 (3)1.2 项目目标 (3)1.3 项目意义 (3)第二章需求分析 (4)2.1 教育行业现状分析 (4)2.2 用户需求分析 (4)2.3 功能需求分析 (4)2.4 技术需求分析 (5)第三章系统设计 (5)3.1 系统架构设计 (5)3.2 模块划分 (5)3.3 数据库设计 (6)3.4 界面设计 (6)第四章教学内容构建 (6)4.1 课程体系设计 (6)4.2 教学资源整合 (7)4.3 教学活动设计 (7)4.4 教学评价体系 (7)第五章智能教学引擎 (7)5.1 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7)5.2 智能推荐算法 (8)5.3 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 (8)5.4 智能辅导与评估 (8)第六章用户管理 (8)6.1 用户角色与权限设计 (8)6.2 用户注册与登录 (9)6.3 用户信息管理 (9)6.4 用户行为分析 (9)第七章教学互动与管理 (10)7.1 教师端功能设计 (10)7.1.1 课堂管理 (10)7.1.2 课件共享 (10)7.1.3 作业发布与批改 (10)7.1.4 互动交流 (10)7.1.5 成绩管理 (10)7.2 学生端功能设计 (10)7.2.1 课堂互动 (10)7.2.2 作业提交与查询 (10)7.2.3 成绩查询 (11)7.2.4 互动交流 (11)7.3.1 成绩查询 (11)7.3.2 课堂表现 (11)7.3.3 通知接收 (11)7.3.4 互动交流 (11)7.4 教学管理与分析 (11)7.4.1 教学数据统计 (11)7.4.2 教学质量评价 (11)7.4.3 学生学业分析 (11)7.4.4 教学资源优化 (12)7.4.5 教学成果展示 (12)第八章安全与隐私 (12)8.1 数据安全 (12)8.1.1 数据加密 (12)8.1.2 数据备份 (12)8.1.3 数据访问控制 (12)8.2 用户隐私保护 (12)8.2.1 用户信息收集 (12)8.2.2 用户信息保护 (12)8.2.3 用户信息查询与修改 (12)8.3 网络安全 (12)8.3.1 网络防火墙 (12)8.3.2 入侵检测系统 (13)8.3.3 安全漏洞修复 (13)8.4 法律法规遵守 (13)8.4.1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13)8.4.2 遵守行业规范 (13)8.4.3 配合监管部门 (13)第九章测试与评估 (13)9.1 系统测试 (13)9.1.1 测试目标 (13)9.1.2 测试方法 (13)9.1.3 测试步骤 (14)9.2 用户测试 (14)9.2.1 测试目标 (14)9.2.2 测试方法 (14)9.2.3 测试步骤 (14)9.3 效果评估 (15)9.3.1 教学效果评估 (15)9.3.2 学习效果评估 (15)9.3.3 运营效果评估 (15)9.4 持续优化 (15)第十章项目实施与推广 (15)10.1 项目实施计划 (15)10.3 市场推广策略 (16)10.4 后期维护与升级 (17)第一章概述1.1 项目背景科技的快速发展,智能化教育已成为教育行业的重要趋势。
教育机构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技术方案第1章项目概述 (5)1.1 数字化教学平台背景 (5)1.2 建设目标与意义 (5)1.3 技术方案整体架构 (5)第2章需求分析 (5)2.1 功能需求 (5)2.2 功能需求 (5)2.3 用户需求 (5)2.4 安全需求 (5)第3章技术选型与架构设计 (5)3.1 技术选型原则 (5)3.2 技术架构设计 (5)3.3 系统部署架构 (5)3.4 数据架构设计 (5)第4章用户端设计与实现 (5)4.1 用户角色与权限管理 (5)4.2 学习管理系统 (5)4.3 互动交流平台 (5)4.4 移动端应用设计 (5)第5章教师端设计与实现 (5)5.1 教学资源管理 (5)5.2 课程设计与发布 (5)5.3 作业与考试管理 (5)5.4 教学效果分析 (5)第6章内容管理系统 (5)6.1 课程内容管理 (5)6.2 知识库建设 (5)6.3 教学资源库建设 (5)6.4 内容审核与发布 (6)第7章数据分析与挖掘 (6)7.1 数据采集与处理 (6)7.2 学习行为分析 (6)7.3 教学质量分析 (6)7.4 数据可视化展示 (6)第8章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6)8.1 智能推荐系统 (6)8.2 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 (6)8.3 智能问答与辅导 (6)8.4 教学设计与实现 (6)第9章云计算与大数据应用 (6)9.1 云计算平台架构 (6)9.3 数据存储与处理 (6)9.4 云计算与大数据在教育行业的应用 (6)第10章网络安全与运维保障 (6)10.1 网络安全策略 (6)10.2 数据备份与恢复 (6)10.3 系统监控与维护 (6)10.4 灾难恢复计划 (6)第11章项目实施与验收 (6)11.1 项目实施计划 (6)11.2 质量控制与风险管理 (6)11.3 项目验收标准与方法 (6)11.4 项目运维与持续优化 (6)第12章培训与售后服务 (6)12.1 培训体系建设 (6)12.2 培训内容与方式 (6)12.3 售后服务与技术支持 (7)12.4 客户关系管理与实践案例分享 (7)第1章项目概述 (7)1.1 数字化教学平台背景 (7)1.2 建设目标与意义 (7)1.3 技术方案整体架构 (7)第2章需求分析 (8)2.1 功能需求 (8)2.1.1 功能模块划分 (8)2.1.2 功能详细描述 (8)2.2 功能需求 (9)2.2.1 响应时间 (9)2.2.2 并发能力 (9)2.2.3 系统容量 (9)2.3 用户需求 (9)2.3.1 界面设计 (9)2.3.2 操作习惯 (9)2.4 安全需求 (10)2.4.1 数据安全 (10)2.4.2 用户隐私保护 (10)2.4.3 系统安全 (10)第3章技术选型与架构设计 (10)3.1 技术选型原则 (10)3.2 技术架构设计 (10)3.3 系统部署架构 (11)3.4 数据架构设计 (11)第4章用户端设计与实现 (12)4.1 用户角色与权限管理 (12)4.1.2 权限管理 (12)4.1.3 用户权限控制实现 (12)4.2 学习管理系统 (13)4.2.1 课程管理 (13)4.2.2 作业与考试 (13)4.2.3 学习进度跟踪 (13)4.3 互动交流平台 (13)4.3.1 论坛 (13)4.3.2 消息通知 (13)4.3.3 问答 (13)4.4 移动端应用设计 (13)4.4.1 用户界面设计 (13)4.4.2 功能模块适配 (14)4.4.3 功能优化 (14)第5章教师端设计与实现 (14)5.1 教学资源管理 (14)5.2 课程设计与发布 (14)5.3 作业与考试管理 (14)5.4 教学效果分析 (15)第6章内容管理系统 (15)6.1 课程内容管理 (15)6.1.1 课程内容分类与组织 (15)6.1.2 课程内容存储与检索 (15)6.1.3 课程内容更新与维护 (15)6.2 知识库建设 (16)6.2.1 知识库构建原则 (16)6.2.2 知识库内容组织 (16)6.2.3 知识库维护与更新 (16)6.3 教学资源库建设 (16)6.3.1 教学资源分类与组织 (16)6.3.2 教学资源存储与检索 (16)6.3.3 教学资源共建与共享 (16)6.4 内容审核与发布 (16)6.4.1 审核流程设计 (16)6.4.2 审核标准制定 (17)6.4.3 发布与反馈 (17)第7章数据分析与挖掘 (17)7.1 数据采集与处理 (17)7.2 学习行为分析 (17)7.3 教学质量分析 (17)7.4 数据可视化展示 (18)第8章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18)8.1 智能推荐系统 (18)8.3 智能问答与辅导 (19)8.4 教学设计与实现 (19)第9章云计算与大数据应用 (19)9.1 云计算平台架构 (19)9.2 大数据平台架构 (19)9.3 数据存储与处理 (20)9.4 云计算与大数据在教育行业的应用 (20)第10章网络安全与运维保障 (20)10.1 网络安全策略 (20)10.1.1 安全策略制定原则 (21)10.1.2 安全策略内容 (21)10.2 数据备份与恢复 (21)10.2.1 备份策略 (21)10.2.2 备份操作 (21)10.2.3 恢复操作 (21)10.3 系统监控与维护 (21)10.3.1 系统监控 (22)10.3.2 系统维护 (22)10.4 灾难恢复计划 (22)10.4.1 灾难恢复策略 (22)10.4.2 灾难恢复操作 (22)第11章项目实施与验收 (22)11.1 项目实施计划 (22)11.2 质量控制与风险管理 (23)11.3 项目验收标准与方法 (23)11.4 项目运维与持续优化 (23)第12章培训与售后服务 (23)12.1 培训体系建设 (23)12.1.1 培训需求分析 (23)12.1.2 培训计划制定 (23)12.1.3 培训资源整合 (23)12.1.4 培训效果评估 (23)12.2 培训内容与方式 (24)12.2.1 培训内容 (24)12.2.2 培训方式 (24)12.3 售后服务与技术支持 (24)12.3.1 售后服务流程 (24)12.3.2 技术支持团队 (24)12.3.3 服务质量监控 (24)12.4 客户关系管理与实践案例分享 (24)12.4.1 客户关系管理策略 (24)12.4.2 实践案例分享 (24)第1章项目概述1.1 数字化教学平台背景1.2 建设目标与意义1.3 技术方案整体架构第2章需求分析2.1 功能需求2.2 功能需求2.3 用户需求2.4 安全需求第3章技术选型与架构设计3.1 技术选型原则3.2 技术架构设计3.3 系统部署架构3.4 数据架构设计第4章用户端设计与实现4.1 用户角色与权限管理4.2 学习管理系统4.3 互动交流平台4.4 移动端应用设计第5章教师端设计与实现5.1 教学资源管理5.2 课程设计与发布5.3 作业与考试管理5.4 教学效果分析第6章内容管理系统6.1 课程内容管理6.2 知识库建设6.3 教学资源库建设6.4 内容审核与发布第7章数据分析与挖掘7.1 数据采集与处理7.2 学习行为分析7.3 教学质量分析7.4 数据可视化展示第8章人工智能技术应用8.1 智能推荐系统8.2 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8.3 智能问答与辅导8.4 教学设计与实现第9章云计算与大数据应用9.1 云计算平台架构9.2 大数据平台架构9.3 数据存储与处理9.4 云计算与大数据在教育行业的应用第10章网络安全与运维保障10.1 网络安全策略10.2 数据备份与恢复10.3 系统监控与维护10.4 灾难恢复计划第11章项目实施与验收11.1 项目实施计划11.2 质量控制与风险管理11.3 项目验收标准与方法11.4 项目运维与持续优化第12章培训与售后服务12.1 培训体系建设12.2 培训内容与方式12.3 售后服务与技术支持12.4 客户关系管理与实践案例分享第1章项目概述1.1 数字化教学平台背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1 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构建与设计 项目概述 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构建与设计简介 项目名称 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构建与设计 时间安排 5天 表数量 10 项目难度 ★★★★☆
项目简介 随着高等院校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高校信息化的提升,其核心是以校园网为载体最大程度地利用网络资源的共享,方便、快捷等优点,压缩工作周期,实现教学管理的信息化、高效化以及自动化。根据学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工作的基本流程,教学管理信息应用系统由四个功能模块组成: 1.学生选课管理模块:实现学生选棵录入、学生选课调整和学生选课审核等功能。 2.学生信息管理模块:实现学生学籍注册、学生转学、学生毕业和学生成绩管理。 3.教学调度管理模块:实现排课和调度管理、教师管理、等功能。
项目目的 了解管理信息应用系统的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方法,掌握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流程。
涉及主要技术 数据库的分析与设计 Transact-SQL 编程环境 SQL Server 2000
项目特点 通过学习本安例,可以了解并掌握数据库设计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
技术重点 使用标准的数据库设计方法实现数据库的分析与设计。 技术难点 数据库中各种不同类型信息关系的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实现。
第一章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设计 1.项目介绍 教学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业务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学生成绩管理包括:各院系的教务人员完成学生学籍注册、毕业、学籍异常处理,各授课教师完成所讲授课程成绩的录入,然后由教务人员进行学生成绩的审核认可。 学生选课管理包括:学生根据开设课程和培养计划选择本学期所修课程,教务人员对学 2
生所选课程进行确认处理。 教学调度安排包括:教务人员根据本学期所开课程、教师上课情况以及学生选课情况完成安排课、调课、教师管理。 1.1 数据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整个数据库设计过程的基础,要收集数据库所有用户的信息内容和处理要求,并加以规格化和分析。 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是描述用户需求的重要工具。数据流图描述了数据的来远和去向,以及所经过的处理;数据字典是对系统所需要处理的数据结构的进一步的描述。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字典和数据流图包括以下内容。 1.1.1系统的基本数据字典 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数据字典的内容如下: 学生基本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学号、班级代码、姓名、性别、政治面貌、职务、籍贯、出生日期、家庭住址等。 课程基本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课程代码、课程名称、讲授课时、课程学分、人数等。 教师基本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教师编码、教师姓名、性别、所学专业、职称、籍贯、出生日期、家庭住址等。 教室基本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教室编码、教室类型、教室容量等。 系别基本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系代码、系名称、系地址、系电话等。 专业基本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专业代码、专业名称、专业性质、专业简介、所授学位等。 成绩基本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科目号、学号、科目名称、科目分数等。 选课基本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课程号、学号、修课审核人、成绩审核人等。 授课基本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课程号、教室编码、教师编码、授课时间、授课周次等。 班级基本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班级代码、班级名称,班级简介等。 1.1.2 系统的基本数据流图 数据流图是从数据和对数据的加工处理的角度来描述系统的图形。数据流图的基本组成元素如下图所示:
数据存储
图3-1数据流图的基本组成元素 加工处理 加工处理 数据来源 数据输出 3
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数据流图如下所示: 学生选课信息 课程信息 选课审核信息 图3-2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数据流图
学生成绩信息 学生考试信息
学籍注册管理 个人考试信息
毕业归档信息 成绩确认信息
毕业归档信息 学生学籍信息 图 3-3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数据流图
学生 教务员 选课管理 新增课程
学籍及成绩管理 教务员
任课老师 学生 考试成绩
新入学的学生信 4
排课信息 个人考试成绩
排课信息 排课信息 排课信息
图3-4 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数据流图 1.2概念结构设计 概念结构设计是把用户的信息要求统一到一个整体逻辑结构中,此结构能够表达用户的要求,是一个独立与任何DBMS软件和硬件的概念模型。 概念结构设计是以需求分析所得到的系统数据字典和系统数据流图为输入,经过加工处理后,输出系统的实体、联系模型(ERM)。 实体、联系模型(ERM)图的基本组成元素如下图所示:
图 3-5 实体、联系模型( ERM)图的基本组成元素图
教务员 教学调度 任课教师
学生 课表信息
实体 联系 实体 属性 属性 属性 属性 属性 属性 属性 属性
属性 属性 5
实体、联系模型( ERM)是概念设计阶段描述概念结构模型的只要设计工具,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E-R图包括以下内容。 1.2.1学生实体的E-R图
图 3-6 学生实体E-R图 1.2.2班级实体的E-R图
图 3-7 班级实体E-R图 1.2.3教室实体的E-R图
学生 学号 性别 姓名 出生日期 家庭住址 籍贯
政治面貌 职务
班级
教室 班级代码 班级名称 班级简称 入学时间
教室编号 教室容量 教室类别 6
图 3-8 教室实体E-R图 1.2.4系别实体的E-R图
图 3-9 系别实体E-R图 1.2.5课程实体的E-R图
图 3-10 课程实体E-R图 1.2.6任课教师实体E-R图
系别 系名 教师 课程 系地址 课程名称 系代码 课程代码 计划人数 课程学分 课时 教师姓名 籍贯 所学专业 出生日期 性别 教师编码 家庭住址 系电话
职称 7 图 3-11 教师实体E-R图 1.2.7专业实体的E-R图
图 3-12 专业实体E-R图 1.2.8成绩的E-R图
图 3-13成绩实体E-R图 1.2.9各实体间的E-R图
专业编号 专业 学位授予 专业名称 专业性质 专业简介
成绩 科目号 科目名称 科目分数 8 图 3-14 各实体间的E-R图 1.3逻辑结构设计 逻辑结构设计是将上一步所得到的概念模型转换为SQL Server支持的数据模型,并对其进行优化。 逻辑结构设计是以概念结构设计所得到系统的实体、联系模型(ERM)为输入,经过转换处理后,输出系统的关系数据结构(表结构)。 通过系统的实体、联系模型(ERM)进行系统的关系数据结构(表结构)转换的总体原则如下: 1)E-R图中的实体和有属性的联系转换成关系 2)E-R图中的属性转换成关系的属性 数据库的表结构是逻辑设计阶段描述逻辑结构模型的主要设计工具,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表包括以下内容: 1.3.1 Teacher(教师信息表) 教师(教师编码,教师姓名,性别,所学专业,职称,籍贯,出生日期,家庭住址) 字段名 字段类型 长度 主键或外键 字段值约束 对应中文属名 Tnum nchar 5 主键 Not null 教师编码 Tname nvarchar 10 Not null 教师姓名 Tsex nvarchar 2 (男,女) 性别 Tspeciality nvarchar 16 Not null 所学专业 Ttitle nvarchar 16 Not null 职称 Tbirthday nvarchar 8 出生日期 Tnativeplace datetime 12 籍贯 9
Taddress nvarchar 30 家庭住址 表 3-1 教师信息表
1.3.2 Student (学生信息表) 学生(学号,班级代码,姓名,性别,政治面貌,职务,籍贯,出生日期,家庭住址) 字段名 字段类型 长度 主键或外键 字段值约束 对应中文属名 Snum nchar 10 主键 Not null 学号 Sname nvarchar 10 Not null 姓名 Ssex nvarchar 2 (男,女) 性别 Stitle nvarchar 16 Not null 职称 Sface nvarchar 10 政治面貌 Sbirthday datetime 8 出生日期 Saddress nvarchar 30 家庭住址 class_code nvarchar 20 外键 Class.code 班级代码 Snativeplce nvarchar 12 籍贯 表 3-2 学生信息表
1.3.3 Speciality (专业信息表) 专业(专业代码,系代码,专业名称,专业性质,专业简介,所授学位) 字段名 字段类型 长度 主键或外键 字段值约束 对应中文属名 SPcode nvarchar 20 主键 Not null 专业代码 SPname nvarchar 20 Not null 专业姓名 spechar nvarchar 30 专业性质 specshort nvarchar 20 专业简介 degree nvarchar 20 可授学位 depar_code nvarchar 20 外键 Department.code 系代码 表 3-3 专业信息表
1.3.4Department(系信息表) 系别(系代码,系名称,系地址,系电话) 字段名 字段类型 长度 主键或外键 字段值约束 对应中文属名 DPcode nvarchar 20 主键 Not null 系代码 DPname nvarchar 10 Not null 系名称 DPaddress nvarchar 30 系地址 telephone nvarchar 12 系电话 表 3-4 系信息表
1.3.5 Class(班级信息) 班级(班级代码,专业代码,班级名称,班级简介) 字段名 字段类型 长度 主键或外键 字段值约束 对应中文属名 CLcode nvarchar 20 主键 Not null 班级代码 CLname nvarchar 10 班级名称 CLspecshort nvarchar 30 班级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