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新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77.00 KB
- 文档页数:108
人体解剖学教案教案标题:人体解剖学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人体解剖学的基础知识和概念。
2. 掌握人体各器官和组织的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剖技能。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教材和资源:1. 人体解剖学课本2. 解剖模型和图谱3. 视频和多媒体资源4. 解剖切片或实际解剖材料(可选)教学步骤:引入与导入阶段:1. 用一个引人入胜的视频或图像展示人体解剖学的重要性,并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分享对人体解剖学的初步认识,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知识讲解与演示阶段:1. 以系统的方式介绍人体各个系统(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循环系统等)的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
2. 使用解剖模型、图谱、多媒体资源,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展示每个系统的主要器官和组织。
3. 结合解剖切片或实际解剖材料(如动物器官),讲解器官的微观结构和相关解剖术语。
实践与应用阶段: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个特定的人体系统,编制该系统的解剖图谱或解剖模型,展示给全班。
2. 实际解剖观察:在实验室或解剖室中,组织学生观察和解剖动物(如青蛙或小鸟)的解剖结构,巩固学生对人体解剖学理论的理解。
3. 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人体解剖学在人类和其他动物身上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
总结与评价阶段:1. 回顾人体解剖学的主要概念和技能,并与学生讨论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收获。
2. 进行小组或个人形式的简单测验,检查学生对人体解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提供个别指导和反馈。
教学扩展:1.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如研究人体解剖学的最新进展和技术应用。
2. 指导学生进行小规模研究项目,例如比较人体解剖学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变化或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变化。
3. 导入相关科学职业信息,如医生、解剖学家等,激发学生对相关职业的兴趣和了解。
教学评估:1. 学生对解剖图谱或模型的制作和展示情况。
DOI:10.19392/j.cnki.1671-7341.201921023高职检验专业《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肝脏教学设计杨娟王莉娟李永玲宝鸡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宝鸡721013摘要:在充分熟悉教材内容、全面了解学情的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对高职检验专业人体解剖学“肝脏”这一部分教学内容,按照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进行说课设计,有效提高教研活动实效、教师素质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肝脏;教学设计说课是一种建立在备课或讲课基础上的教研活动,从起初的教室边上、走廊上简单的即兴而说,到现在面对专家领导,按照一套相对完备的模式和要求而说,经历了悠久的历史。
目前在全国各地的教育教学系统所举办的各种教学大赛、教研活动以及教师资格认定中,说课均被普遍采用。
[1]它的基本内涵是教师以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为目的,独立的进行思考、备课并在教学研究人员和同行面前介绍自己对某个教学内容的理解,并从说教材、说学法教法、说学情等方面系统的阐述设计思路,同行进行评价。
[2]本文就高职检验专业《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中“肝脏”一节的说课设计与大家共同探讨。
1教材分析解剖学为医学基础课,我们选用的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任晖主编/教育部“十三五”规划教材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
本教材的特点有:紧扣培养目标、内容简练、语言通俗易懂、配图典型清晰、临床案例新颖,且具有网络增值服务,学生可课外反复学习。
“肝脏”系本书第二章第三节内容,属本教材中消化系统章节的重要内容,学好本节课内容,可为后续生理、病理等医学基础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石。
2教学目标在仔细研究高职检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的基础之上,结合我校制定的检验专业课程标准及学生的自身学习情况与特点,我们设立了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态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肝脏的位置、形态和结构;掌握胆汁的产生与排出途径。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学计划一、教学主题及目标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是医学领域的重要学科,对于培养医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该教学计划,旨在使学生系统地了解人体结构、组织构造及其发育过程,掌握相关解剖和胚胎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后续的临床实践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1. 人体解剖学1.1 人体基本结构:骨骼系统、肌肉系统、血管和神经系统等;1.2 脏器解剖学: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等;1.3 解剖学标本和影像学实验:使用尸体标本和医学影像学技术,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人体结构。
2. 组织胚胎学2.1 组织学:组织学的基本概念和组织结构,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等;2.2 胚胎学:胚胎发育过程及各器官系统的形成;2.3 组织学实验:使用组织切片和显微镜观察技术,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组织学知识。
三、教学方法和活动安排1. 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教师讲授、实验观察、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等。
2. 活动安排2.1 讲授活动:教师通过PPT和多媒体等辅助工具,结合生动形象的解剖模型和标本,讲解人体结构和发育过程。
2.2 实验观察活动:组织胚胎学课程设置实验室环节,让学生亲身参与标本观察和显微镜下的实验操作,加深对组织结构的理解。
2.3 课堂讨论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复杂解剖和胚胎学现象,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2.4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将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完成相关解剖和胚胎学案例分析。
四、教材使用为了保证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我们将采用以下教材:1.《人体解剖学》:主要介绍人体各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医学胚胎学与组织学》:主要介绍人体胚胎发育过程及各器官系统的形成。
此外,还将借助可视化教学资源,包括解剖模型、标本、显微镜和PPT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五、评估方法为了确保学生对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们将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包括考试、实验报告和小组讨论等。
《人体解剖学教案》word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人体解剖学知识,使学生掌握人体各器官的结构、位置、形态和功能,为后续医学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教案适用于医学院校学生,共计十五个章节。
二、教学目标1. 掌握人体各系统的解剖结构,包括骨骼、肌肉、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等。
2. 了解人体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功能和相互关系。
3. 学会使用解剖学术语,能熟练阅读和理解解剖学图谱。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人体解剖学概述1.1 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内容与方法1.2 人体解剖学的分支与发展第二章:人体轴与面2.1 人体轴2.2 人体面第三章:人体器官的基本结构3.1 细胞与组织3.2 器官与系统第四章:骨骼系统4.1 骨的基本结构与分类4.2 关节的基本结构与分类4.3 骨骼肌的基本结构与分类第五章:神经系统5.1 神经元与神经纤维5.2 中枢神经系统5.3 周围神经系统5.4 神经反射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2. 直观教学法:使用图谱、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人体结构。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参与解剖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30%。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人体解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评的30%。
3.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人体解剖学知识的掌握,占总评的40%。
4. 实践操作考核:评估学生在解剖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占总评的10%。
六、教学资源6.1 教材:《人体解剖学》教科书6.2 图谱:人体解剖学图谱、挂图6.3 模型:人体器官模型、骨骼模型6.4 实验材料:解剖实验用品、解剖标本七、教学安排7.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组织胚胎学教案范文教案:胚胎学教学目标:1.理解胚胎学的定义、目的和重要性。
2.掌握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和对环境的敏感性。
3.了解胚胎学在医学和生物科学领域的应用。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巧,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胚胎学的定义与发展历史。
2.人类胚胎的发育过程及其调控机制。
3.胚胎发育期间的主要器官形成与功能发育。
4.胚胎的环境敏感性及其意义。
5.胚胎学在医学和生物科学领域的应用。
教学过程:Step 1: 胚胎学的定义与发展历史(20分钟)介绍胚胎学的定义和发展历史,重点强调胚胎学对于生物科学的贡献和医学的重要性。
Step 2: 人类胚胎发育过程及调控机制(30分钟)讲解人类胚胎的发育过程,包括卵子受精、胚胎分裂和组织器官形成等阶段,并介绍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调控机制,如基因表达调控和信号转导。
Step 3: 胚胎发育期间的器官形成与功能发育(30分钟)讲解胚胎发育期间主要器官的形成和功能发育,例如心脏、大脑和肾脏等器官。
Step 4: 胚胎的环境敏感性及其意义(20分钟)探讨胚胎对环境的敏感性,介绍胚胎受到外界环境影响的可能结果,并强调胚胎环境敏感性对于人类发育和健康的重要性。
Step 5: 胚胎学的应用(30分钟)介绍胚胎学在医学和生物科学领域的应用,包括生殖医学、干细胞研究和胚胎毒理学等方面。
Step 6: 实验演示(30分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例如观察胚胎的发育过程或探究胚胎对不同环境因素的敏感性。
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胚胎样本和相关实验器材。
Step 7: 小组讨论与总结(2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胚胎学的应用和意义,并总结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教学评价:1.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2.学生实验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3.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总结报告。
教学资源:1.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2.实验材料和器材。
1.王岐山,陈步友.胚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年。
2. David L. Denning. 胚胎发育及其应用[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年。
人体组织学与胚胎学辅导教案第一章:绪论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体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让学生了解人体组织学与胚胎学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人体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人体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人体组织学与胚胎学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应用。
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了解人体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人体组织学与胚胎学的重要性。
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人体的基本组织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体的基本组织及其结构和功能。
让学生了解各种组织的特点和识别方法。
2.2 教学内容人体的四大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各种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组织的识别方法和技巧。
2.3 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标本,展示各种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各种组织的识别方法。
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人体的器官和系统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体的主要器官和系统及其结构和功能。
让学生了解各个器官和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3.2 教学内容人体的主要器官和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
各个器官和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各个器官和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3.3 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标本,展示各个器官和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各个器官和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第四章:人体的发育与衰老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体发育和衰老的基本过程。
让学生了解影响人体发育和衰老的因素。
4.2 教学内容人体的发育过程:胚胎发育、胎儿发育、婴儿期、儿童期和青春期。
人体的衰老过程:衰老的原因和特征。
影响人体发育和衰老的因素:遗传、环境、营养等。
人体解剖与组胚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编写人:审核人: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适用专业:课程名称:人体解剖与组胚学课程代码:课程类型:专业基础学分:5.5总学时:88 理论学时:76 实验(上机)学时:12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医学基础课、护理临床课等二、课程简介(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人体解剖与组胚学】包括解剖学、组织学和胚胎学3门课程。
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各系统器官正常的形态结构及其位置毗邻的形态科学;组织学是借助显微镜研究人体微细结构及其功能的科学;胚胎学是研究个体的发生、生长发育规律的科学。
人体解剖与组胚学是本专业学生的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的重要基础课程。
学习该门课程的任务是理解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的大体形态结构及其位置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体的微细结构、发生发育规律的知识,为其他医学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应达到的目标要求)人体解剖与组胚学的教学包括理论讲授和实验。
理论讲授主要通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介绍人体各系统的组成;各器官的基本形态、结构特点、位置关系及微细结构。
实验采取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标本、模型及自学等方法,并密切结合活体的观察和触摸,将书本上基础理论与标本模型相结合,加深对人体基本结构的理解与掌握,并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学时安排说明根据专业需要及教学大纲要求选做本专业12学时的实验课。
四、实验教学内容及要求人体解剖学实验实验项目:一、骨学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目的:掌握骨的构造。
躯干骨的组成,椎骨的一般特征和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胸骨角、肋弓的概念。
颅骨的分部,鼻旁窦的名称、位置及开口部位,颅囟的概念。
肩胛骨、肱骨、尺骨、桡骨的主要形态结构。
髋骨、股骨、胫骨、腓骨的主要形态结构。
熟悉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
骨的分类。
胸骨的分部,肋的组成,肋骨的形态特点。
脑颅骨和面颅骨的组成,下颌骨的形态特点,颅底内、外面的主要形态结构,眶与骨性鼻腔的形态结构。
第一章绪论 教学内容: 1、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的定义及分科。 2、掌握人体的组成。 3、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常用术语。 一、人体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的定义和分科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教材重点分属三门学科: 人体解剖学:主要凭肉眼观察的方法,对正常人体形态结构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 组织学:借助显微镜观察人体的组织切片,研究正常人体细胞、组织及器官微细结构的科学。 胚胎学:是研究人体胚胎发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人体的组成 1、人体的基本组成: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 2、人体从外形上可分为:头、颈、躯干和四肢。 3、内脏的概念: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系统的大部分器官都位于体腔内,并借一定管道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故总称为内脏。 三、常用的解剖学术语 1、解剖学姿势(标准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上肢下垂,两足并拢,手掌和足尖向前的姿势。 2、方位按照解剖学姿势,规定了人体的特定方位。 (1)上和下:近头者为上,近足者为下。 (2)前和后:胸、腹为前,腰、背为后。 (3)内侧和外侧:依正中线(正中矢状面)为标志;近正中线者为内侧,远正中线者为外侧。 (4)内和外:指空腔器官和体腔;近腔者或腔内面为内,反之为外。 (5)浅和深:近表皮者为浅,远表皮者为深。 (6)近侧和远侧:(近端和远端)主要对四肢及其附着部位而言;靠近躯干者为近侧,远离躯干者为远侧。 3、轴和面 (1)轴 ①矢状轴呈前、后方向。 ②冠状轴呈左、右方向。 ③垂直轴呈上、下方向。 上三轴互相垂直。 (2)面 ①矢状面前后方向将人体纵切为左右两部分的切面。 ②冠状面(额状面)左右方向将人体纵切为前后两部分的切面。 ③水平面(横切面)水平方向将人体横切为上下两部分切面。对器官而言,沿着器官长轴纵切或横切,分别称为纵切面和横切面。 第二章基本组织 教学内容: 1、基本组织的概念。 2、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分布。 3、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分类及分布。 4、腺上皮的构成及分类。 5、外分泌腺及内分泌腺的定义。 基本组织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四类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结构故称基本组织。 组织由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细胞间质对细胞有支持和营养等作用。 第一节上皮组织 上皮组织简称上皮,它的结构特点是细胞多,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很少。 上皮组织按其分布和功能,可分为被覆上皮、腺上皮、生殖上皮和感觉上皮。本节仅介绍被覆上皮和腺上皮。 一、被覆上皮 (一)结构特点 1、结构特点①细胞排列紧密呈膜状;②细胞有极性,一端朝向游离面,另一端朝向基底面;③一般无血管,靠基膜层渗透供应营养。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如皮肤感觉灵敏。④分部在人体体表和衬在体内多种管腔和囊的内面。 (二)分类 被覆上皮分类简表 被覆上皮单层上皮单层扁平上皮 单层立方上皮 单层柱上皮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复层上皮复层扁平上皮 变移上皮 (1)单层扁平上皮:由一层扁平细胞构成,细胞呈扁平形,细胞核扁圆,位于细胞中央,根据分部部位可分为: 1)内皮:分布于心、血管及淋巴管内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 2)间皮:分布于胸膜、腹膜及心包等处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 (2)单层立方上皮:由一层立方形细胞构成,细胞核呈圆球形,位于细胞中央。主要分布于小叶间胆管及肾小管和甲状腺滤泡壁等处。 (3)单层柱状上皮:为一层柱状细胞排列而成,细胞间夹有少量杯状细胞。细胞核为椭圆形,靠近细胞基底部。 单层柱状上皮主要分布于胃肠、胆囊等处粘膜的内表面,具有保护和吸收等功能。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柱状细胞、梭形细胞、锥体形细胞、小颗粒细胞及杯形细胞等构成。其特点是:游离面有纤毛,主要分布于呼吸道的内表面,具有保护和分泌的功能。 (5)复层扁平上皮:也称复层鳞状上皮,由多层细胞构成,其浅部是数层扁平细胞,中部是数层多边形细胞,基底部是一层呈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 复层扁平上皮最大特点是,表面不断脱落,基底层不断增生。主要分布于皮肤的表皮,以及口腔、食管、肛管和阴道的内表面。该上皮具有耐摩擦,和较强的保护功能。 (6)变移上皮:也称移行上皮,由数层形态不规则细胞构成,最大特点是可随所在器官的容积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层数和形态改变,故称变移上皮。主要分布于输尿管和膀胱等处的内面。 (三)被覆上皮有保护、吸收、分泌及排泄等功能。 (四)上皮细胞的特殊结构 1.上皮细胞的特殊结构 (1)微绒毛:上皮细胞的细胞膜与细胞质向细胞游离面突出形成的细小指状突起。它的主要功能是扩大了细胞的表面积,有利于细胞对物质的吸收。见于小肠管等处。 (2)纤毛:亦是细胞膜与细胞质向细胞游离面突出形成的细小指状突起,但比微绒毛粗长,可有规律地向一定的方向摆动。见于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二、腺上皮和腺 具有分泌功能的上皮称腺上皮,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所构成的器官称腺。 根据分泌物质排出的方式,腺可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 (一)外分泌腺 外分泌腺具有导管,故又称有管腺。根据构成的细胞数量,可分为单细胞腺和多细胞腺。 1.单细胞腺:杯形细胞是人体唯一的单细胞腺,它夹布于肠管的单层柱状上皮细胞之间和呼吸道上皮细胞之间,可分泌粘液。 2.多细胞腺:一般由分泌部和导管两部分构成 (1)分泌部:一般由单层细胞围成,具有分泌功能。 1)根据分泌物的性质:分为浆液腺、粘液腺和混合腺。浆液腺分泌浆液;粘液腺分泌粘液;混合腺的分泌物既有浆液又有粘液。
(2)导管:主要由上皮细胞构成,是输送分泌物的管道。导管的一端与腺腔相通,另一端开口于有关器官的管腔或体表。 (二)内分泌腺 内分泌腺无导管,分泌物直接渗入血液中,故又称无管腺。 内分泌腺的分泌物称激素(hormones) 第二节结缔组织 教学内容: 1、结缔组织的构成、分类及功能。 2、疏松结缔组织的构成及细胞特点。 3、软骨组织的构成及分类。 4、骨组织的构成及显微结构。 5、血液的组成及血细胞的分类、正常值及功能。 结缔组织由少量细胞和大量的细胞间质构成,细胞间质包括纤维和基质。具有支持、连接、营养、保护和修复等功能。 一、固有结缔组织 固有结缔组织即通常所说的结缔组织,分布广泛。 (一)疏松结缔组织 疏松结缔组织又称蜂窝组织,其特点是细胞少,但种类较多。细胞间质中的纤维排列散乱、疏松,基质丰富。广泛存在于人体的组织之间、器官之间以及器官内,构成器官的组成成分。 1.细胞间质含有基质和纤维两种成分。 (1)基质:是一种粘稠的物质,它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蛋白多糖和水等,能阻止多种侵入体内的细菌扩散。 (2)纤维:分为3种,即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 2.细胞主要有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和肥大细胞等。 (1)成纤维细胞:是疏松结缔组织中成分最多的一种细胞,主要功能是合成基质和纤维,与创伤愈合有密切关系。能促进成纤维细胞合成和分泌的是维生素C。 (2)巨噬细胞:是血液中单核细胞进入组织分化而来具有吞噬进入结缔组织内的异物和细菌;逸出血管的红细胞以及组织内衰老死亡的细胞;同时还参与免疫反应。 (3)肥大细胞:是血液中碱性粒细胞进入组织内分化而来,胞质内含有大量的粗大颗粒,其内含有肝素、组织胺及慢反应物质。肝素有抗凝血作用,组胺和慢反应物质与过敏有关。 (4)浆细胞:由淋巴细胞分化而来,它能合成免疫球蛋白(抗体)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疏松结缔组织概要名称结构特点功能特点纤维胶原纤维为主要纤维、成束排列,又称白纤维韧性大、抗拉力强纤维弹性纤维纤细;排列散乱,又称黄纤维具有弹性网状纤维很细、分支多、交织成网、数量很少细胞成纤维细胞为主要细胞,呈扁平星形或梭形合成基质和纤维脂肪细胞较大,呈圆形或卵圆形,核在周缘贮存脂肪系统巨噬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有强大的吞噬能力和免疫作用浆细胞呈圆卵圆形,核似车轮产生抗体(二)致密结缔组织 致密结缔组织的结构与疏松结缔组织近似,主要分布于肌腱、韧带、皮肤的真皮及器官的被膜等处,具有连接、支持和保护等功能。 (三)脂肪组织 1.构成:主要由大量脂肪细胞构成。 2.分布:主要分布于浅筋膜、网膜及肠系膜等处。 3.功能:具有贮存脂肪、缓冲机械性压力、阻止体内热量散发和参与脂肪代谢等功能。 (四)网状组织 1.构成:网状组织主要由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构成。网状细胞为一种星形多突起细胞,相邻网状细胞的突起彼此连接成网,故称网状组织。 2.分布:网状组织主要分布于骨髓、淋巴结、脾和淋巴组织等处,参与构成这些器官的支架。 二、软骨组织与软骨 (一)软骨组织的一般结构:软骨组织由软骨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细胞间质包括基质和纤维。基质呈凝胶状,软骨细胞位于基质内,主要由水和软骨粘蛋白构成,包埋在基质中的纤维主要为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 软骨分类分类结构特点分布透明软骨含少量胶原原纤维,新鲜时呈半透明状喉、气管、支气管、肋软骨、关节软骨等弹性软骨含大量弹性纤维,交织成网,有弹性耳廓、会厌等纤维软骨含大量胶原纤维束,韧性好耻骨联合、椎间盘等三、骨组织与骨 骨组织由细胞间质和骨细胞组成,细胞间质是由凝胶状的基质和大量胶原纤维构成,其内有大量的钙盐沉积,故细胞间质十分坚硬且有一定韧性。 1.骨基质即骨组织的细胞间质。其化学成分分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 (1)有机成分:主要为胶原纤维和少量凝胶状基质。 (2)无机成分:又称骨盐,主要为钙盐。 2.骨的细胞有骨细胞、骨原细胞、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均分部于骨基质内。 (二)骨的结构(以长骨为例) 骨由骨质、骨膜、骨髓构成。此处重点讲述骨质。 骨质可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 1.骨密质结构致密,分布于骨的表层,其骨板分三种类型: (1)环骨板:略呈环形,构成骨密质的外层和内层,分别称为外环骨板和内环骨板。 (2)骨单位:又称哈弗系统,位于骨密质的中层。是由骨板呈同心圆围成的圆柱状结构,中轴有中央管,内含血管和神经。 (3)间骨板:是一类外形不规则的骨板,主要分布于骨单位之间。 2.骨松质结构疏松,分布于骨的内部,由骨小梁连接而成,骨小梁:为细小的片状或针状平行排列的骨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