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HHV-8潜伏期相关核抗原的研究进展

HHV-8潜伏期相关核抗原的研究进展

HHV-8潜伏期相关核抗原的研究进展
HHV-8潜伏期相关核抗原的研究进展

112

HHV?8潜伏期相关核抗原的研究进展

李振飞综述普雄明审校

摘要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一8)又称为Kaposi肉瘤相关疱疹病毒,与Kaposi肉瘤相关疾病关系密切。HI-IV一8潜伏期相关核抗原(I.ANA)是HHV一8的开放阅读框架73(ORF73)编码的一种病毒衣壳蛋白,潜伏感染状态病毒稳定表达LANA,它在病毒基因整合到宿主基因组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且因其较好的表达稳定性和特异性常用来检测HHV一8的感染状态。特别是对其在Kaposi肉瘤发病中的作用研究文献较多。

关键词人类疱疹病毒8型;ORf73;LANA

人类疱疹病毒8型(Human

herpesvims8,HHV一

8)也称为Kaposi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aposissarcoma—

associatedherpesvirus,KSHV)是Kaposi肉瘤(Kaposi’s

sarcolna,KS)、原发性渗出型淋巴瘤(Primaryeffusion

lymphoma,PEL)以及多中心性Castleman病(multicentric

Castlemandisease,MCD)的重要病因。HHV一8感染的

KS包括潜伏感染状态和裂解感染状态。且其编码的

抗原分别为潜伏期抗原和裂解期抗原。近年来的许

多研究已经验证了HHV一8抗原的实用性。1其中,四

种蛋白存在于潜伏感染细胞里,kaposin(ORFK12编

码的若干亚型),v—FLIP(ORF71),v—Cyclin(ORf72)

和LANA(O肿3)。O肿3编码的LANA,ORf72编码

的vCyclin和ORF—K13编码的vFLIP这三个基因被

认为是表达于同一个启动子。2大量研究表明,这些基

因可促进宿主细胞的增殖,抑制凋亡,使病毒更容易

发生免疫逃逸,并且在不断的细胞分裂之间保存着染

色体外的病毒基因。这对I(S发生机制非常重要,因

此理解基因族如何被调控,阐述每个蛋白的分子功能

至关重要。3其中,较为有用的是抗原源于ORF73。本

文结合相关文献对HHV一8的L心A研究进展作一综

述。

1L蝌A的结构

HHV一808F73编码的主要潜伏期相关核抗原

(“埘A),也被称为LANA一1,LNA,LNA一1,它是潜伏

感染的KS肿瘤纺锤状细胞和PEL细胞里的一个病毒

蛋白。4在大量受限的潜伏基因之间,ORF73基因编码

的LANA可能对于通过病毒基因维持的潜伏HI-IV一8

感染的建立至关重要。它是一个大的核蛋白(222—

234kDa,以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为依据)。5基于氨基酸的组成,LANA分为三个区域,

一个脯氨酸和富含残余碱基N末端(LANAi),一个强

酸性的和重复的中央区域,一个C末端(LANAc),它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附属皮肤性病医院,乌鲁木齐,

83000l?综述?

浓缩于带电荷的和疏水的残基里,6即一个富含脯氨

酸的可能为核定位信号的N一末端区域,一个长的富

含谷氨酸内部重复序列,以及一个包含了假定的核定

位信号的C末端区域。5而且,由于编码LANA的

ORF73高度变化的内部重复序列,因此,它在不同的

细胞株里具有多态性。7

2LANA的功能

L悄A是一个多功能蛋白,可与各种不同的细胞

蛋白如肿瘤抑制因子p53和Rb蛋白等相互作用,即

IANA通过肿瘤抑制因素直接与p53和pRb相互作用

参与肿瘤抑制途径,从而调控病毒和细胞基因的表

达。8LANA—I也可与其他许多细胞转录因子如

ATF4/CREB2和CREB一连接蛋白相互作用,并调节它

们的转录活动。9最近研究表明,LANA与一个新的转

录抑制剂即KLIPl相互作用并且减缓它的转录抑制

活动。LANA可以通过连接负调节蛋白糖原合酶激酶

3p及促进糖原合酶激酶3p的一个细胞周期依赖性核

蓄积作用使8一连环蛋白(细胞骨架蛋白的一种)途径

失调。据报道,含有LANA的转导常可促进原发人类

脐内皮细胞增殖并且延长细胞的生命期02LANA是一

种可在所有潜伏期感染细胞中表达的一种转录调节

因子,除了调节病毒和细胞基因的表达外,它也可通

过p53和视网膜神经胶质瘤一ElF通路结合原癌基因

的作用转导啮齿类动物细胞。通过免疫荧光抗体测

试。显示了HHV一8感染细胞核里一个斑点状的图形

(这个图形表明了LANA参与了潜伏感染细胞里HHV

一8基因的复制和保存),LANA仅仅对于含有末端重

复序列(TR)的质粒的保存,复制,分离起作用,即通过

连接其C末端重复区域到质粒的TR序列,然后LA.

NA的N末端区域整合到细胞同源染色体上。这些研

究结果证实LANA在HHV一8基因的保存中起重要作

用。近来,在哺乳动物细胞里突变病毒检查中也证实

了这一论据。9最新研究表明,HHV一8的LANA可与

糖原合成酶3(GSK一3)相互作用,并且以一种方式重

新配置GSK一3,LANA使核GSK一3失活并且改变万方数据

GSK一3底物的蛋白功能。加

3I.ANA在l(S发病中的机制

LANA对HHV一8的潜伏感染状态的基因复制和保存起重要作用。HHV一8的佻(末端重复序列)和LANA分别为病毒潜伏期复制的顺式作用元件和反式作用元件。¨LANA一1通过C一末端的DNA一连接区

域连接Tit里的序列(即顺式作用元件),N一末端染色体连接序列与宿主细胞同源染色体相连结。12据Garber等研究表明,LANA的c一末端结构区域对于特定区域DNA的结合是足够的,且它是通过抑制一个单一的TR连接区转录的。它并不像EBNA一1那样通过oriP的连接来激活转录,因此,LANA与EBNA一1的功能相似,但它们是以完全不同的机制所完成的。另外,LANA并不结合自己的启动子,而是具体结合HHV一8末端重复序列里的一个不完全的20bp的回文结构的序列。13

近来,ViejojBorbolla等发现IANA的C末端里的—个最小区域,它对于连接并复制基因DNA,激活异源性启动子,与有丝分裂异染色质相互作用,产生二聚作用是必须的,但它不是充足的。“据You等研究表明,与LANA的C基端相互作用的有Brd4,证实为在基因转录方面发挥作用的一种蛋白。并且显示RING3/Brd2和Brd4在LANA连接方面具有不同的作用。同时,他们提出,Brd4可能通过调节由LABIA所转换的CDK2启动子发挥作用。15另外,Limited等的实验证实,LANA的N末端在瞬时转染293和293T细胞系里抑制HHV一8和EBV瞬时复制系统,而LANA—lC末端仅特异地抑制其他细胞里的HI-IV一8瞬时复制系统。这与之前的报道相符合,进一步强调了LA.

NAN末端的在HHV一8潜伏期DNA复制的起始端方面的重要性。¨而且,Kato—Noah等应用共免疫沉淀实

验证实,K—bz巾在BCBL一1细胞里与LANA相互作用,且K—bZIP和K—Rta对于起点依赖性DNA复制是必须的。K—bZIP是ORFS0编码的反式作用因子,即裂解期开关蛋白,被认为是EBVZta的同系物,且对于DNA复制是必须的,另外,K—bZIP与K—Rta相互作用,可以抑制某些病毒启动子转活效能。坫Grund.hoff等报道LANA的表达与可供选择细胞里的基因稳定结合表明,LANA可能促进潜伏期DNA复制。"此外,LABIA可以诱导HHV一8潜伏感染的核累积,也可以用于H1F—la抑制蛋白的抑制因素。HⅡ’一la是一个无处不在的表达的转录调节因子,它存在于血管发生和肿瘤生长的大量基因的诱导里。l(S是一个高度血管化内皮细胞源性肿瘤。埔LANA可直接与一个低氧反应者结合,即低氧诱导因子HIF—la。据报道,LANA不仅增强HIF—la的转录活动,而且增强它的mRNA水平。据Cai等用免疫共沉淀和免疫荧

113光实验表明,低氧诱导的哪一8裂解性复制至少部分受控于LANA和HIF—la协同作用。侉在HI-IV一8感染的细胞里,LANA可以与核有丝分裂器蛋白(N1tMA)结合,且NuMA对于子细胞里HHV一8基因的保存是必须的。而且,NuMA和LANA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HHV一8基因的分离和保存是关键的。据报道,它是通过一个有丝分裂特异相期间的连接和释放时序控制机制所完成。∞Id(DNA连接蛋白的抑制因素)在体内外的l(s肿瘤细胞的高水平表达,表明HHv一8的LANA可能至少部分是负有责任的。其结果为HHV一8允许KS肿瘤细胞逃避正常细胞周期的调节,以促进它们的增殖。

4LANA在临床流行病学中的应用

由于HHV一8细胞培养不容易被分离出来,因此,感染通常是由PCR或者血清学所决定。虽然PCR几乎在所有的I<S损害组织可以探测到HI-IV一8的DNA,但在外周血单核细胞里,病毒DNA载量常常不足以探测到。为了补充PCR和更好理解HI-IV一8感染的过程,许多血清学试验已被建立。如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Westernblot等。为了增加敏感性和特异性,许多研究已经验证了HHv一8抗原的实用性。最有用的抗原是源于ORF65,OREl3,和K8.1。1

另外,据研究表明病毒血症并不是HHV一8感染的必须组成部分,经PCR检测有50%的K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可检测到HI-IV一8DNA。用血清学方法检测HHV一8编码蛋白的特异性抗体时,发现该抗体在感染后可长期存在,比PCR敏感性好。且在KS患者中,无论在潜伏期还是裂解期,HHV一8编码的蛋白在血清学检测时可以作为有效抗原,70%一100%l(S可检测出此种抗原。由ORF73编码的I.ANA和ORF65编码的小衣壳蛋白,是l(s患者潜伏感染血清检测的两个关键核抗原。然而,二者的检出率的高低有待进一步探讨。

5结语

自从1994年HHV一8被确定为l(S的感染因素后,几乎所有类型的l(s中观察到HHV一8感染。之后,人们对HI-IV一8的病毒学,致病机制及I临床预后进行了广泛深入地研究。HHV一8在KS的发病机制涉及到许多方面,如病毒基因,细胞因子及机体免疫状态失调等,LANA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然而它对于l(s的发生发展是必须且重要的,因此,它的作用机制及其在临床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CorchemJL,E唱一chunMar,SpiIa可,ela1.c0唧咖ofsero-

万方数据

114

l,唱icassaysfordet枷onof

ltlllJbodit瞎agai.sthtmaanherpesvi腿一

8.ClinDiagLabImmunol200l;8(5):913—921.

2YeFe,ZhouFc,Yoo‰,Disru—on

ofKap06i’s期嗍一asso-ciiltedherr,es.抵latentnudear删geIlleadstoabortive呵Iis伽呛persistence.JViIDl2004;78(20):11121—11129.

3PearceM,Malslnn哦S,Wilson

AC.T捌pts盯日)diI培K12,v

—FLIP。v—Cydin,andthemicroRNAclusterofKap06i’s8al'CO-

嫩一associated

herpesvirus

originate岛macollilnonwon此r.JViml2005;79(22):14457—14464.

4硼'atanabeT,SLigayaM,AtldmAN,eta1.Kap06i’s8almOlna一酗-soeiatedllt田七瓶late,icy—a蒯atednuclearantigenprolongsthelifespanofprin_Iaryhumanumbilicalveinendothelialcells.JVirol2003;77(11):61踞一6196.

5KappersDA,RobertsonKS.娜’sSal'comll—as∞eiated啡一virusreaetivatinisregutatedbyinteractionoflatency—associatednuclearantigenwithreeombirmtionsimalfll却lel'w_,e—biIldingpl晌Jk,themajordown曲reameffectorofthenotchsignalingpathway.JVirol2005;79(6):34醴一3478.

6WongLY.WilsonAC.Kaposi’s毹m加眦一a煳oeiatedhell懈vilml砒eI畔一捌蒯越ednuclearantigeninducesastrongherd011.bind-

i.gtoterminalrepeatDNA.JVirol2005;79(21):13829—13836.7撕YJ,DengJI-I,P,abkinC,eta1.Hot一啊variations“Ka-posi’8翻Ⅱ姗豫一ns∞eiatedherpesvi船latentnuclearantigenandapplicationinger,otypingbyP(温一RFLP.JGenVirol2000;81:2049—2058.

8HuJ,Garb盱AC。ltenneR.Thelatency—associatednuclearanti.genofKalx强i’ft.&Ⅱc啊越一associatedherpesvirussupportslatentDNAreplicationindividingcell8.JVirol2002;76(22):11677—11687.

9IimC,SeoT,JungJ,eta1.Identification0favinlstram一枷ng.

regutaloryelementOnthelatentDNAreplicationofKap06i’88alrCOnla一舢eiated

herpesvirus.JGenViml2004;85:843—855.

10hJ,Mltl'lJlrl

H,Simmay1,eta1.Kaposi’s髓Ic哪一associatedherpesvinlsLANAproteill凼椰n狰llatesrluclelu"glyeogensr.th雠kinase3activityalldconsequentlyblocksdifferentiation.JViM2007;81(9):4722—4731.

11BarbemAJ,BallestasME,Kayel<M.1heKap06i’s鼬r嘣强一蹭-soeiatedhelpesvimslatency—associatednuclearantigenlNtermi-lm¥ise晒蒯alforch∞n的例m七associalion,DI、IAl肥plieation。andepiso.1epersistence.JVirol2004;78(1):294—301.12VenmSC,ChoudhuriT,配nllR,eta1.Latency—as龇iated眦.dearantigen(LABIA)ofKap0日i’8铀嘲lm—a880eiatedherpesvir-usir吐魄犯协with砸ginrecognitioncomplexesattheLANAbinding8equel'lcewithintheterminalrepeats.JVirol2006;80(5):2243—2256.

13Gad)erAC,ShuMA,HuJ,eta1.DNAbindingandI肿砌撕伽0fgeneexpre∞ion

bythelatency—n鲫eiatednuclearantigen0fKa—posi’s8alreonla—associatedherpesvirus.JVirol2001;75(17):7鼹2—7892.

14Vi咖一BorbollaA,OttingerM,BrtiningE,e£a1.Brd2,mNG3interactswithachromatin—bindingdomainintheKap08i’s髓胁眦一associatedherpesvimslatency—associatednuclear枷缈l(LANA—1)thatis砌酬formultiplefUI枷OIISofLANA—1.JVi商20c15;79(21):13618—13629.

15YouJ,Slini,,tt舢V,DenisGV,eta1.Kap06i’B同uo明豫一as80-cial耐hf叩暇舶la忙rIcy—associatednuclearantigeninteracts

withbromodolminproteinbrd4011h06tmitoticcll】ron如目D“-es.JVi舯l2006;80(18):8909—8919.

16Kato—NoahT,XuY,Ro翻ettoCC,eta1.Overexpm略ionoftheKaposi’ssalrcon惜一associatedh朗尹es订n玛lrazl鲢etivalorK—Rtaclil'lcomplementaK—bZIPeeletionBACmidandyields锄ell—halx捌OowthpI砣r帅.JVirol2007;81(z4):13519—13532.17GrundhottA.CanemD.n陀ll,tency—associatednuclearantigenofKar,osi’88田℃o眦一assoeialedherpesviruspermitstm-plicationofterminalr叩哪一∞ntailliIlgplasmids.JVirol2003;77(4):2779—2783.

18CaiQ,Mt珊kaIIIiM,SiIt,eta1.Apotentiala—helixmotifintheaminotexmimls0fLANAencodedbyKap06i’s髫缸c饵m—as咖eiatedherpesvirmiscriticalfornudearaccumulation0fHIF—lainllon/l曲.JVirol2007;81(19):10413—10423.

19CaiQ,LanK,VenmSC,eta1.Kap06i’ssarcoma—a鲫oeiatedherpesviru8latentpi∞teinLANAinteracts

with脏一lalpha.Tolll期汕eRTAex]311蜥ondlⅡiIlghypoxia_.1atencycontrolunder

lowoxygenconditions.JVirol2006;80(16):7965—7975.

20siH,VermaSC,IaIl聊lMA,etai.Kaposi’8蚰a--eoma—assoei.ated11.玎谢警洒一encodedLAJNA锄il】健删withthenuclearmi.totieapparatusproteintoreguk,tegenomerrlainteP.,aneeandflegl'警-tion.Jvi耐20嘴;82(13):6734—6746.

.(收稿:2∞9—03—27修回:21109—05—07)

万方数据

大豆分离蛋白改性的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704044); 作者简介:李海萍(1984-),女,硕士研究生; 3通讯联系人,E 2mail :cesyjz @https://www.doczj.com/doc/dd9486510.html,. 大豆分离蛋白改性的研究进展 李海萍,易菊珍3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高分子研究所,广州 510275) 摘要:首先介绍了大豆分离蛋白的基本组成与结构,然后分别从化学改性、酶改性和物理改性三个方面对 大豆分离蛋白改性进行了综述。其中,在化学改性方面,针对大豆分离蛋白中含有的氨基、羧基、巯基等不同活性基团的改性原理及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在酶改性方面,主要介绍了谷胺酰胺转胺酶、木瓜蛋白酶等对大豆分离蛋白的改性作用。在物理改性方面,介绍了共混、加热改性等目前研究较多的方法。通过化学、物理和酶等方法等来引起分子结构的微变化,可使人们获得各种符合预期的性能优良的产品,开发其在医药、化工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大豆分离蛋白;结构;改性 引言近年来,由于全球石油危机及环境污染问题,以石油为原料、不可降解的聚合物材料的广泛使用引起 了大家的担忧[1],而且塑料垃圾掩埋后,有毒单体和小分子低聚物的释放又会污染地下水资源 ,给人类和 生物体健康构成威胁。因此,人们致力于研究通过可再生农作物开发环境友好、可生物降解的材料。大豆分离蛋白(s oybean protein is olate ,SPI )是一种重要的植物蛋白,是每年都可进行大量种植的可再生资源,而且具有无毒、可降解等优点,在材料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大豆蛋白包含多种功能团,如氨基、羟基、巯基、酚基、羧基等。这些活性基团可作为化学改性或交联的位点,来合成各种功能可与以石油为原料的材料相当或更优的新型聚合物。因此,本文介绍了大豆分离蛋白的基本组成与结构,并对基于大豆分离蛋白功能基团的改性研究进行了综述。 1 大豆分离蛋白的基本组成及结构 大豆分离蛋白(S oybean Protein Is olate ,SPI )是以低变性脱脂豆粕为原料,采用现代化的加工技术制取的一种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功能性食品添加剂或食品原料。其主要组成元素为C 、H 、O 、N 、S 和P ,还含有少量的Zn 、Mg 、Fe 和Cu 。大豆分离蛋白中蛋白质含量高达90%以上,含有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其主要 氨基酸含量如表1所示[2]。 SPI 主要包括β 2大豆伴球蛋白(7S 球蛋白,β2conglycinin )和大豆球蛋白(11S 球蛋白,glycinin )两种成分[3]。其中β2大豆伴球蛋白是由α’2(69kDa )、β2(68kDa )和β2(42kDa )三种亚基组成的分子量约为~180kDa 的三聚体糖蛋白,三种亚基分子量不同文献报道有所差别[4]。大豆球蛋白是由五种分子量为54kDa ~64kDa 的亚基(G 12G 5)组成的分子量约为~320kDa 的六角形化合物。各个亚基的基本结构通式为A 2SS 2B ,其中A 表示分子量为34~44kDa 的酸性多肽,B 表示分子量约为20kDa 的碱性多肽,A 和B 由 二硫键(SS )连接。Utsumi [5]、Maruyama 等[6]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并通过X 射线晶体衍射法推导出大豆球蛋 白和β2大豆伴球蛋白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关于微核诱导实验

洗洁精蚕豆根尖细胞的 微核诱导及检测 摘要根据微核诱导的原理,以未受污染的蚕豆和洗洁精为材料,测定洗洁精对 根尖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洗洁精会诱导微核的产生。说明洗洁精在超过一定浓度内对生物细胞是有害的。 关键字:蚕豆、洗洁精、微核、诱导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micronucleus induced by unpolluted fava beans and a detergent, detergent effect on root tip cel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tergent will not induce micronucleus. Detergent in a certain concentration in biological cells are harmless. Key words: beans, detergent, microkernel, induction 一、实验原理 微核简称(MCN),是真核生物细胞中的一种异常结构,往往是细胞经辐射或化学药物的作用而产生。 在细胞间期微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游离于主核之外、大小应在主核1/3以下。微核的折光率及细胞化学反应性质和主核一样。 一般认为微核是由有丝分裂后期丧失着丝粒的断片产生的,但有些实验也证明整条的染色体或多条染色体也能形成微核。这些断片或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末期被两个子细胞核所排斥便形成了第三个核块。 已经证实微核率的大小是和用药的剂量或辐射累积效应呈正相关,这一点和染色体畸变的情况一样。所以可用简易的间期微核计数来代替繁杂的中期畸变染色体计数。 由于大量新的化合物的合成,原子能应用,各种各样工业废物的排出,使人们需要有一套高度灵敏、技术简单的测试系统来监视环境的变化。 只有真核的测试系统更能直接推测诱变物质对人类或其它高等生物的遗传危害,在这方面,微核测试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且有研究显示以植物进行微核测试与以动物进行的一致率可达99%以上。 目前,微核测试已经广泛应用于辐射损伤、辐射防护、化学诱变剂、新药试验、染色体遗传疾病及癌症前期诊断等各方面。 利用蚕豆根尖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微核测试,可准确显示各种处理诱发畸变的效果,并可用于污染程度的监测。 本组选择了洗洁精来做微核实验,因为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类洗涤剂相继问世,其使用范围变得越来越广,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好多方面。人工合成的洗涤剂成本低、去污力强、种类多,主要分为阳离子型、阴离子型和非离子型3 类(其中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使用频率最高)。但是洗涤剂可通过皮肤渗透到血液中,导致人体血液中Ca2+含量下降以及细胞染色体畸变。此外,含合成洗涤剂的废水排入水体后,将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并致水体富营养化,从而破坏水环

大豆中主要抗原蛋白致敏机理的研究进展

2008.05 32 大 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平衡的氨基酸,是人和畜禽优质的植物性蛋白源。但其中含有的 抗原蛋白会导致人和动物的过敏反应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大豆抗原蛋白是指大豆及其制品中含有的一些大分子蛋白质或糖蛋白,可引起人或畜禽产生过敏反应,又称为致过敏因子。研究表明,大豆中主要的抗原物质有2种: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据报道,生 大豆中具有抗原活性的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含量分别占大豆总蛋白质含量的10%~20%和1%~2%。目前,在欧美等国,大豆已被列为引起食物过敏反应的八大食物过敏源之一,过敏人群常表现为颤抖、咽喉水肿、皮疹和急性哮喘等症状。另外,在畜禽生产中,日粮过敏反应的现象也时常发生,在幼龄动物饲料中添加生大豆作为蛋白质来源会导致仔猪、犊牛等的腹泻、肠黏膜细胞增生等一系列不良反应,严重的甚至导致死亡。 随着大豆及其制品在人类食品和动物饲料中的广泛应用,由大豆引起的食物过敏现象呈上升趋势。自20世纪30年代Duke首次发现大豆蛋白可引起婴儿腹泻、虚脱和肠道炎症反应以来,人们对大豆蛋白的研究便从未间断,现已从婴幼儿、仔猪和犊牛对大豆蛋白的过敏反应现象 大豆中主要抗原蛋白致敏机理的 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农业部饲料工业中心/孙 鹏 摘 要 该文简要介绍了大豆中主要抗原物质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对幼龄畜禽致敏作用的研究现状, 并对其机理进行了综述,同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工作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大豆球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致敏机理 逐渐深入到大豆抗原蛋白的致过敏机理研究。 1 大豆抗原蛋白的组成结构 大豆中约含35%~40%的蛋白质,根据沉降系数的不同可分为4大类,即2S、7S、11S和15S组分。其中,具有抗原性的蛋白主要包括大豆疏水蛋白(Hydrophobic protein),大豆壳蛋白(Hull proteins),大豆抑制蛋白(Profilin),大豆空泡蛋白(Vacuolar protein),大豆球蛋白(Glycinin)和β-伴大豆球蛋白(β-Conglycinin)等。前已述及,大豆球蛋白(Glycinin)和β-伴大豆球蛋白(β-Conglycinin)是大豆中免疫原性最强的两种抗原蛋白,二者约占大豆蛋白的70%左右。 1.1 大豆球蛋白(Glycinin) 大豆球蛋白是大豆中的主要贮存蛋白之一,占大豆籽实蛋白质的40%以上,分子量在320kDa~360kDa,有5个亚基,分别为A1aB2(G1),A1bB1b(G2), A2B1a(G3),A3B4(G4),A5A4B3(G5),每个亚基由酸性多肽链(A,31kDa~45kDa)和碱性多肽链(B,18kDa ~20kDa)经二硫键连接而成。 1.2 β-伴大豆球蛋白(β-Conglycinin) β-伴大豆球蛋白(β-Conglycinin)是7S组分的主要成分,约占大豆蛋白总量的30%左右,β-伴大豆球蛋白(β-Conglycinin)是糖蛋白,分子量范围140kDa~170kDa,由α、α’和β三个亚基组成,其相对分子质量为76kDa,72kDa和53kDa,各亚基都含 新进展

线粒体自噬研究概论

线粒体自噬 线粒体自噬研究概论 关于线粒体自噬 线粒体自噬(mitophagy)是指细胞通过自噬的机制选择性地清除线粒体的过程。选择性清除受损伤或功能不完整的线粒体对于整个线粒体网络的功能完整性和细胞生存来说十分关键。 线粒体自噬主要的作用有几个方面: 1.选择性清除功能受损的线粒体 2.选择性调节细胞内线粒体数量 3.通过线粒体影响诸多生理和病理学过程 Fig:The pathways of mitophagy for quality control and clearance of mitochondria 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2013)20,31–42

线粒体自噬的信号通路 1)Pink/Parkin pathway 2)Bnip3/Nix pathway 3)FUNDC1pathway Fig.Mitophagy pathway:Pink1/Parkin OR Bnip3/Nix Pink1/Parkin pathway:E3泛素连接酶Parkin和蛋白激酶Pink1一起介导了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引起的线粒体自噬的发生,当线粒体损伤后,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引起Pink1蛋白在损伤线粒体上的积累,能够吸引Parkin到损伤的线粒体上。Parkin使得线粒体外膜上的很多蛋白发生泛素化,从而能够募集其他一些相关蛋白,介导线粒体自噬的发生。

线粒体自噬 汉恒线粒体自噬研究工具与研究方法 汉恒生物有多种线粒体自噬病毒研究工具可以提供,便于直接感染目的细胞后直观地观察线粒体自噬的变化 一、汉恒线粒体自噬表型研究工具 1)Ad-GFP-LC3腺病毒病毒系统,可高效感染目的细胞,表达GFP-LC3,感染感染后细胞可在荧光显微镜下实时观察自噬的整体水平(由于GFP荧光偏弱,暂停Ad-GFP-LC3销售, 慢病毒单标LV-GFP-LC3荧光正常,正常销售); 2)Ad-HBmTur-Mito腺病毒系统(红光标记),为汉恒生物自主研发的线粒体特异性定位荧光探针(pHBmTur-Mito)可准确定位标记线粒体,结合汉恒独家推出的双荧光LC3细胞自噬腺病毒的使用,即可准确实时地追踪线粒体自噬的动态过程; 使用方法:Ad-GFP-LC3+Ad-HBmTur-Mito共感染目的细胞,confocal检测双荧光共定位的情况,如果共定位,则存在线粒体自噬!(下图说明:红色标记为线粒体,绿色标记自噬小体,二者有共定位时代表自噬发生) 二、汉恒线粒体自噬通路研究工具 1)Ad-Parkin-EGFP 2)Ad-Bnip3-EGFP+Ad-Nix-EGFP 3)Ad-FUNDC1-EGFP

降解大豆抗原蛋白菌株的的筛选及发酵条件探究的方案设计

降解大豆抗原蛋白菌株的的筛选及发酵条件探究的方案设计 摘要:大豆抗原蛋白既是大豆的主要营养成分,又是大豆抗营养因子之一,是限制大豆及 其制品在人类营养和动物饲料中利用的主要因素。本文根据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对降解大豆 抗原蛋白菌株的的筛选及发酵条件进行试验的设计。 关键词:大豆抗原蛋白细菌筛选发酵条件 大豆粕蛋白质含量高达40%~55%,含有人体所必需的8 种氨基酸,为全价蛋白源,在 动物饲料及人的高蛋白营养保健品中常作为优质原材料。但生大豆中含有多种抗营养因子, 且所含的主要蛋白质7S 伴球蛋白及11S 球蛋白均为大分子蛋白质,有很强的抗原性,能激 起特异的免疫应答,食用后不仅会导致血清中抗大豆免疫球蛋白IgG 滴度的升高,而且会 造成小肠局部发生器质性的损伤。这些大分子蛋白质被统称为大豆抗原蛋白。 大豆抗原蛋白的抗营养作用主要有: ①降低饲料蛋白质的利用率; ②由于活化免疫系 统而提高了维持需要; ③增加内源蛋白质的分泌,导致粪氮增加; ④有些敏感动物会出现过 敏反应,导致腹泻、生产性能下降甚至死亡。因此,消除大豆抗原蛋白对动物饲养有着极其 重要的意义。产酶菌的水解作用是降低大豆蛋白抗原性的有效方法,但其作用程度受交菌株 种类极大的的影响。所以筛选具有高效率的降解大豆抗原蛋白菌株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石慧 等的研究发现在众多的降解大豆抗原蛋白菌株中,枯草芽孢杆菌效果极好。因此本设计方法 在枯草芽孢杆菌的基础上进行。 一、降解大豆抗原枯草芽孢杆菌的筛选 1、试验菌种的准备:根据培养枯草芽孢杆菌的培养条件培养枯草芽孢杆菌,留置备用。 2、豆粕发酵试验:称量适量豆粕,将枯草芽孢杆菌以不同浓度梯度的接种量分别接入 生豆粕中,加水混合均匀。将以上混合物装入阔口罐头瓶,并用塑料薄膜封好,于恒温箱中 静置发酵。将不同的枯草芽孢杆菌菌株记为P1~P1O,设置表格记录数据: 3、测定抗原蛋白的残留率:抗原蛋白的残留率是评价发酵工艺是否优异,发酵饲料是 否达到标准要求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为止,还没有严格的标准来测定发酵豆粕饲料中抗原 蛋白的含量。为了快速、准确、高通量地测定发酵饲料产品中抗原蛋白的含量,试验采用抗 原蛋白残留率来判断发酵结果。抗原蛋白的残留率按下式计算: 提取到的发酵样品抗原蛋白质量 抗原蛋白残留率= ―――――――――――――――――――×100% 提取到的未发酵样品抗原蛋白质量 绘制表格,记录数据: 抗原蛋白残留率//% 接种量 P1P2P3P4P5P6P7P8P9P1 2% 5%

微核试验报告

.. 本科学生综合性实验报告 学号 074120267 姓 名 吴永文 学院 生科院 专业、班级 07级应生B 班 实验课程名称 遗传学实验 教师及职称 曹 能 (副 教 授) 开课学期 2008 至 2009 学年 下 学期 填报时间 2009 年 6 月 5 日 云南师范大学教务处编印

一.实验设计方案

二.实验报告

.. 2.对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的分析及其结论 : ⑴、 实验现象(观察结果): 将制作好的小鼠骨髓细胞微核涂片分别先后置于低、高倍镜下观察、识别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的形态及染色,可观察到其染色呈灰蓝色,嗜多染红细胞中的微核呈紫红色或蓝紫色的较小圆形、边缘光滑的微粒。其图片如下所示: ⑵、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根据实验所得结果用Excel 进行作图可得如下图象: 各组受试物微核率 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12080 40 3 1.5 1 3 2 1 40mg/kg体重 40mg/kg体重 1 2 3 1 2 3 1 2 3 阴性阳性对苯二酚 秋水仙素 氯化汞 对照组 受试物及其剂量(mg/kg) 含微核细胞数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试验所用的受试物对小鼠的染色体都有一定的损害作用,从而是小鼠骨髓细胞产生微核,且对于同一种受试物其所用剂量越大,则其对应的微核率越高,即微核率的大小与受试物(作用因子)的剂量呈正比。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阴性对照组微核检出率不足0.5%中看出小鼠骨髓细胞中自发的微核率明显低于各组受试物和阳性对照组的结果,这说明在自然条件下小鼠骨髓细胞中同样存在染色体受损的情况,此次实验人为注射的各组受试物的微核率较高,表明它们对染色体的纺锤体或着丝点功能有损害作用的物质,为微核试验阳性物质。

大豆抗原蛋白elisa试剂盒使用方法

大豆抗原蛋白elisa试剂盒使用方法 检测范围:96T 2 ng/L -48 ng/L 使用目的: 本试剂盒用于测定植物组织,细胞及其它相关样本中大豆抗原蛋白含量。 实验原理 本试剂盒应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标本中大豆抗原蛋白水平。用纯化的大豆抗原蛋白抗体包被微孔板,制成固相抗体,往包被单抗的微孔中依次加入大豆抗原蛋白,再与HRP标记的大豆抗原蛋白抗体结合,形成抗体-抗原-酶标抗体复合物,经过彻底洗涤后加底物TMB 显色。TMB在HRP酶的催化下转化成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颜色的深浅和样品中的大豆抗原蛋白呈正相关。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OD值),通过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大豆抗原蛋白浓度。 试剂盒组成 1.标本采集后尽早进行提取,提取按相关文献进行,提取后应尽快进行实验。若不能马上进行试验,可将标本放于-20℃保存,但应避免反复冻融 2.不能检测含NaN3的样品,因NaN3抑制辣根过氧化物酶的(HRP)活性。 操作步骤 1.标准品的稀释:本试剂盒提供原倍标准品一支,用户可按照下列图表在小试管中进行稀 2.加样:分别设空白孔(空白对照孔不加样品及酶标试剂,其余各步操作相同)、标准孔、 待测样品孔。在酶标包被板上标准品准确加样50μl,待测样品孔中先加样品稀释液40μl,然后再加待测样品10μl(样品最终稀释度为5倍)。加样将样品加于酶标板孔底部,尽量不触及孔壁,轻轻晃动混匀。 3.温育:用封板膜封板后置37℃温育30分钟。 4.配液:将30倍浓缩洗涤液用蒸馏水30倍稀释后备用 5.洗涤:小心揭掉封板膜,弃去液体,甩干,每孔加满洗涤液,静置30秒后弃去,如此 重复5次,拍干。

黄豆芽微核实验报告

生态工程学院 遗传学设计性实验报告 题目:黄豆根尖微核技术系别:生态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生物科学2012级 组员姓名:孟迎、罗廷、何忠平 蔡国宪、丁琴 姓名:罗廷 学号:28111201029 指导教师:蹇黎 完成时间: 2015 年 6月11日

黄豆根尖微核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环境诱变物对微核产生的原理。 2、掌握微核试验技术。 3、了解毒理遗传学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及意义 二、实验原理 微核简称(MCN),是真核生物细胞中的一种异常结构,往往是细胞经辐射或化学药物的作用而产生。微核是无着丝点的染色体断片,在有丝分裂后期由于不能向两极移动而游离于细胞质中,在间期细胞核形成时,可在它附近看到若干个圆形的结构,游离于主核之外直径大约是细胞直径的1/20到1/5,这就是微核。微核的折光率及细胞化学反应性质和主核一样。一般认为微核是由有丝分裂后期丧失着丝粒的断片产生的,但有些实验也证明整条的染色体或多条染色体也能形成微核。这些断片或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末期被两个子细胞核所排斥便形成了第三个核块。已经证实微核率的大小是和用药的剂量或辐射累积效应呈正相关,这一点和染色体畸变的情况一样。所以可用简易的间期微核计数来代替繁杂的中期畸变染色体计数。 由于大量新的化合物的合成,原子能应用,各种各样工业废物的排出,使人们需要有一套高度灵敏、技术简单的测试系统来监视环境的变化。微核产生的概率可与诱变因子的剂量成正比,因此可以用微核出现的频率来评价环境诱变因子对生物遗传物质的损伤程度。目前微核测试已经广泛应用于辐射损伤、辐射防护、化学诱变剂、新药试验、染色体遗传疾病及癌症前期诊断等各方面。 随着经济发展、经济总量增加,废水排放总量增长迅速,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水环境容量,尤其在一些人口密集、企业密布或重污染企业分布较多的区域。水质恶化问题已经比较突出;饮用水水源地有机污染日渐严重,饮用水安全问题已经显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受到影响。利用毕节市流仓河道河水以黄豆萌发的芽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微核测试,一方面可准确的显示各种处理诱发植物畸变的效果,另一方面可用于当今发展地区对河道污染程度的间接反应和监测。

线粒体自噬在血管性认知障碍中的 研究进展

I C M Y K —] 430 ·综述. 线粒体自噬在血管性认知障碍中的 研究进展* 刘山*解丽*张强A董艳红*畴 【关键词】线粒休自噬血管性认知障碍慢性脑低灌 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指 由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和高 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显性脑血管病(脑梗死和脑出血等) 及非显性脑血管病(白质疏松和弥漫性脑缺血等)引起的一 组从轻度认知损害到痴呆的综合征。线粒体是缺血后神经 细胞死亡的关键靶区,机体可通过自噬控制线粒体数最,其 功能紊乱是慢性脑低灌注(chronic cerebral hypoperfusion, CCH)、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CIR)所致VCI的主要机制。通过阐述线粒体自噬机 制及其在CCH、CIR所致VCI中的作用,有利千寻找药物作 用靶点,早期干预VCI的发生发展,提升患者生存质掀。 1线粒体自噬 线粒体自噬指损伤线粒体利用自噬机制选择性清除 受损的蛋白质和细胞器,控制线粒体质最与数最,在营养 不良或外界刺激时维持细胞稳态四线粒体自噬可以通过 相关分子通路介导和影响线粒体动力学平衡发生。 1.1线粒体自噬相关分子通路 1.1.1 PINKl/Parkin分子通路同源性磷酸酶张力蛋白诱导 激酶1(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induced putative kinasel, PINKl)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各种原因使得线粒体 功能紊乱时,线粒体膜电位降低,膜上的PINKl聚集,将 Parkin蛋白从细胞质募集到线粒体,其具有E3泛索连接 酶活性,将标记的泛索化底物通过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 doi: 10.3969/j.issn.1002-0152.2020.07.012 女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计划项目(编号:2019158);河北省 卫生厅科研基金项目青年科技课题(编号:20160459) * 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石家庄050000) A 华北理工大学 米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三科 。通信作者(E-mail:d_yanhongniu@https://www.doczj.com/doc/dd9486510.html,) | C hin? 2020 LC3相互作用区域在自噬体上募集LC3,最终导致线粒体 与自噬体结合发生自噬性降解[2]。 1.1.2 HIF -la/BNIP3/Beclinl信号通路低氧诱导因子-l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I, HIF -1)是由HIF-la亚基和 HIF-lb亚基组成的异二聚体,而HIF-la在调节氧稳态中 起着关键作用。BNIP3是Bcl-2蛋白家族成员,主要表达于 线粒体和内质网。Beclinl是磷脂酰肌醇3,是细胞自噬过 程中最重要的正性调节因子。缺血缺氧时,HIF-la表达上 调,BNIP3蛋白表达上调,BNIP3和Beclinl竞争Bcl-2结 合位点,释放Beclinl,参与线粒体自噬的激活,降解受损 的线粒体,对抗各种凋亡因子[3]。 1.1.3 PI3K-Akt-mTOR通路PI3K,即磷酸肌醇激酶3; Akt,即蛋白激酶B;mTOR,哺乳动物雷帕霉索靶蛋白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是雷帕霉素的作用靶 点。LV等[4]的研究表明,缺血/低氧条件下,线粒体能量代 谢障碍,在某种程度上通过阻断PI3K/AKT/mTOR信号通 路,增强线粒体自噬,清除受损的线粒体,保护线粒体的正 常生理功能。 1.2线粒体动力学变化线粒体通过线粒体融合、分裂蛋白 精确调控,在融合和分裂形态中不断变换维持平衡。线粒 体融合蛋自主要有视神经萎缩蛋自1(Opa l)、线粒体融合 蛋自Mfnl和Mfn2。Opal或Mfnl/2缺乏的细胞可导致线 粒体碎片聚集及线粒体自噬[5--6]。D rp l(DLPl, Dymple)主要 调控线粒体分裂,其具有G TP酶活性。D rp l的下调及敲除 可抑制线粒体自噬而导致功能紊乱的线粒体聚集[7]。如果 线粒体裂变和融合失衡,则会引发线粒体膜电位改变,进 而激活线粒体自噬,导致神经元死亡。 2线粒体自噬与血管性认知障碍 在所有认知障碍性疾病中,VCI是目前唯一一个可干 预的认知障碍性疾病。干预VCI的早期阶段,延缓疾病的 发生发展,对千提升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最至关重要。 从临床研究来讲,CCH、CIR都是与脑血管病有关的病因, 二者均可导致VCI。CCH指长期脑血流降低导致血流动力 学性脑缺血。既往研究表明,CCH可通过诱导血管损伤,血 脑屏障系统功能失调,神经递质紊乱等因素最终导致认知 障碍[8]。CIR损伤是指脑缺血一定时间恢复血液供应后,其 功能不但未能恢复,反而出现了更加严重的脑机能障碍。 已有国内外研究表明CIR损伤可能通过能量代谢障碍、突 触损伤、炎症反应等引起认知障碍[9]。从基础研究层面来 讲,目前VCI动物模型采用两种方法较多:CD永久结扎双 侧颈总动脉的CCH模塑;@反复结扎再灌注双侧颈总动脉 的CIR模型。在分子机制上,VCI发病涉及自噬、氧化应激、

HCV核心抗原检测(ELISA法)

1. 检验目的与原理 1.1 检验目的 规范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检测试验,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和重复性。可用于临床辅助诊断是否感染丙型肝炎病毒。 1.2 检验原理 应用ELISA法原理检测人血清或血浆中的丙型肝炎病毒游离核心抗原,用2株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包被酶标板,另2株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的单克隆抗体标记辣根过氧化物酶,加入TMB显色液后显色,用来检测血清或血浆中的丙型肝炎病毒游离核心抗原。 1.3 分析参数 样品量100μL 试剂量100μL 方法ELISA 反应时间90分钟 反应温度37℃ 2. 样本收集和贮存 2.1 原始样本系统 血清(包括SST管)和血浆(EDTA-K2、肝素锂、肝素钠、枸橼酸钠、ACD、CPDA-1、CP2D、CPD、草酸钾),尿液(晨尿、随时尿、24小时尿等)或其它体液(羊水等)使用玻璃管或塑料管分离样本,无黄疸、无溶血、无脂血,已分离出的样本应立即分析。 2.2 试管及填充物类型 血清样本需用标准试管或有分离胶的真空管,收集3ml血液。待血液凝固后3500rpm 离心5分钟,分离血清。 2.3 保存条件及时间 2.3.1接收标本后在置1-2h后将标本离心分离出血清或血浆,避免溶血。离心必须达到3000rpm 15min,离心后的血清中不能含有颗粒物和微量纤维蛋白。 2.3.2标本保存时间:室温(15-25℃)下可稳定48h,普通冰箱中(2-8℃)稳定5d,在-20℃最多可保存4周。避免反复冻融。不可使用热灭活的标本。 2.3.3已完成测试的标本保持完整的识别号,置4-8℃冰箱内保存7d。 3. 试剂 3.1 试剂成分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法),湖南康润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微核试验报告

方便面面饼液对蚕豆根尖微核率的影响 专业年级:2012级生物工程 成员:王浩楠 王绍伟 谢帅

一、摘要 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检测不同种类方便面面饼液微核的诱变效果。设置了阴性对照:自来水处理组,实验组:小浣熊、康师傅、统一、五谷道场、幸运五组饼液分别处理蚕豆根尖,阳性对照:用0.02g/L的醋酸铅溶液处理。发现方便面面饼液在诱导微核产生方面影响明显,醋酸铅溶液具有诱导微核产生的作用。 关键字:蚕豆根尖,方便面面饼,微核千分率,污染指数 二、实验背景和目的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化学物质运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如种类繁多的食品添加剂。而其中有些物质具有较强的危害,如致畸,致癌,致突变性。为了检测已存在或潜在的危害,各种检测技术应运而生。微核试验是检测染色体或有丝分裂器损伤的一种遗传毒性试验方法。无着丝粒的染色体片段或因纺锤体受损而丢失的整个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仍留在子细胞的胞质内成为微核。用微核试验来评价药物、放射线、有毒物质等对人体细胞或体外培养细胞遗传学损伤仍是一个直观有效可行的方法,在遗传毒理、医学、食品、药物、环境等诸多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微核计数经济,迅速,简便,不需要特殊技能,可以统计更多的细胞并实现计算机自动计数。我们采用蚕豆作为实验材料,采用植物微核技术来检测方便面面饼中添加剂对人体是否产生危害。 方便面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食品,其市场占据快餐食品的大壁江山,在超市中油炸方便面与非油炸方便面占到快餐食品的60%

到70%。另一方面,在各媒体的报道中,经常出现有关方便面的食用危害,而且很有争议,所以这也是我们进行本实验的一个原因。三、实验原理 微核是间期细胞中在细胞核之外存在的一个或多个圆形或杏仁状结构,大小在主核的1/3以下,是有丝分裂后期丧失着丝粒的落后的染色体片段形成。20世纪70年代初,Matter和Schmid等首先用动物骨髓细胞微核率来测定怀疑具有诱变活力的化合物,并称之为微核。许多能引起染色体断裂的理化因素,如辐射、化学诱变剂等,均可作用于分裂细胞而产生微核。 在有丝分裂的后期,断裂的染色体片段或完整的染色体落后于其他染色体,当大部分染色体到达细胞两极并重新被核膜包裹时,这些落后的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不能进入主核,便形成了独立于主核之外的核质物团,并在间期时浓缩成小核。含微核的细胞数占观察细胞总数的比率称为微核细胞率,简称微核率,可以用来反映遗传物质受伤的程度。在一定范围内,微核率与环境因子的剂量呈正相关,因此,人们常用微核率来反映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污染程度。 不同厂家生产的面饼化学成分不一,用微核作为面饼材料是否含有有害人体健康物质的手段之一。 四、实验用品 材料:蚕豆种子,小浣熊、康师傅、统一、五谷道场、幸运五个品种方便面 器材:镊子4把,解剖针4支,显微镜,水浴锅,大托盘、培养皿7

大豆抗原蛋白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Gastrointestinal Microflora Colonization Rule and Function of Piglet ZHANG Bo-lin,QIN Gui-xin*,SUN Ze-wei,LIU Ning ,ZHAO Yuan ,WANG Tao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Jilin Changchun 130118,China) Abstract:A mutual inherent and mutual inhibition eco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hoster and normal microflora in gastrointestine of animals was established.These microorganisms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keeping animal health,improving the resistance of animal,suppressing potentially pathogenic bacteria in the gut and keeping the normal physical functions for animals.This paper took a review on the gastrointestinal microflora colonization rule and function of pigs in embryo period,suckling period and weanling period.This will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for further studying the gastrointestinal microorganisms of pigs. Key words:gastrointestinal microorganisms;colonization rule;function;piglets [12]Pluske J R,Le Dividich J,Verstegen M W A.Weaning the pig: Concepts and consequences [M].Netherlands:Wagenningen Aca-demic Publishers,2003. [13]Mathew A G,Robbins C M.Influence of galactosy lactose on en-ergy and protein digestibility,enteric microflora,and performance of weanling pigs [J].J Anim Sci,1997,75(4):1009-1016.[14]赵桂英,杨亮宇,段纲,等.断奶仔猪胃肠道正常菌群的数 量和分区[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3,(9):27-28. [15]禹慧明,廖玲,陈平洁,等.断奶仔猪肠道菌群的研究[J].中 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2):81-82. [16]Conway P L.The Proceedings of the VI International Symposiu for Digestion and Physiology of pigs [M].Chengdu:Sichu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1997. [17]Fuller R.Probiotics in man and animals[J].J Appl Bacteriol,1989, 66:365-378. [18]Lee A.Gemmell E.Changes in the mouse intesinal microflora during weaning:role of volatile fatty acids [J].Infect Inmmun,1972,5:1-7. [19]Cheikhyoussef A,Pogori N,Chen W,et al .Antimicrobial pro-teinaceous compounds obtained from bifidobacteria: From produ ction to their application [J].Int J Food Microbiol,2008,125:215-222. [20]Hooper L V,Gordon J https://www.doczj.com/doc/dd9486510.html,mensal host bacterial relationships in the gut[J].Science 2001,292:1115-1118. [21]谭支良.动物胃肠道微生态理论与实践[J].应用生态学报, 2003,14(1):148-150. —————————————————————————— —收稿日期:2009-01-13;修回日期: 2009-07-0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30520、30800790);中国农业大学科研启动基金(2007023) 作者简介:韩鹏飞(1987-),男,山东滨州人,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 摘 要:大豆抗原蛋白既是大豆的主要营养成分,又是大豆抗营养因子之一,是限制大豆及其制品在人类营养和 动物饲料中利用的主要因素。鉴于此,对大豆抗原蛋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研和应用价值。其中最主要的两类为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 同时也是大豆引起机体过敏反应和腹泻的主要成分。本文主要介绍了大豆抗原蛋白的种类及结构、大豆抗原蛋白的营养免疫学特点,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关键词:大豆抗原蛋白;抗原性;过敏反应中图分类号:S81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8-7033(2009) 19-0069-04大豆抗原蛋白研究进展 韩鹏飞1,姜 学2,马曦1* (1.中国农业大学农业部饲料工业中心,北京 100193; 2.围场县农牧局,河北围场 068450) 大豆是优质的植物蛋白质和油脂来源,在人类和动物营养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但是大豆中含有的 抗营养因子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豆的开发和利用。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包括抗原蛋白、凝集素、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异黄酮等[1]。这些抗营养因子通过干扰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破坏正常的新陈代谢和引起不良的生理反应等多种方式危害人和动物尤其是幼龄动物的生长和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 豆及其制品的利用。尤其是热稳定的大豆抗原蛋 !!!!!!!!!!!!!!!!!!!!!!!!!!!!!!!!!!!!!!!!!!!!!

小鼠骨髓微核试验培训资料

小鼠骨髓微核试验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一、目的与要求 1. 熟悉微核的概念、微核的来源、体内微核试验的实验设计、微核试验检测的遗传学终点。 2. 学习和掌握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基本方法步骤,嗜多染红细胞及微核细胞镜下观察。 3. 了解微核试验数据整理、分析方法及结果的评价。 二、实验原理 微核与染色体损伤有关,是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的无着丝点断片或纺锤丝受损伤而丢失的整个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遗留在细胞质中,末期之后,单独形成一个或几个规则的次核,包含在子细胞的胞质内,因比主核小,故称微核。 无论是断片还是整条染色体,其实质都是遗传物质,一但发生畸变,就有能形成遗传物质方面的问题,造成突变,因此,微核的检测实质上就是遗传物质突变的检测,现已被卫生部定为外来化合物毒理检测的—个必检指标。 微核试验是观察受试物能否产生微核的试验。主要可检出DNA断裂剂和非整倍体诱变剂。 传统的微核试验是体内试验,它观察骨髓嗜多染红细胞(PCE)中的微核。微核可位于多种细胞,但在有核细胞中难与正常核的分叶及核突出物区分,所以只有在无核的红细胞中才易辨认。在骨髓中无核的红细胞有嗜多染红细胞或称晚幼红细胞(呈灰蓝或浅蓝色)和成熟红细胞(呈粉红或桔红色)两种,正常情况下嗜多染红细胞占多数,所以观察骨髓嗜多染红细胞。PCE指在红细胞成熟之前,最后一次分离后数小时将主核排出而微核仍保留在细胞质中的细胞,

但由于嗜多染红细胞的胞质内含有核糖体,因此Giemsa染色呈灰蓝色,成熟红细胞的核糖体已消失,被染成淡橘红色,使嗜多染红细胞在染色上与正常RBC (NCE)有所不同。微核可以由染色体诱裂剂导致的染色体无着丝粒片段所构成,也可以由非整倍体诱发剂所导致的落后染色体形成。 三、实验设计 1. 动物选择:常用小鼠,体重18~20 g,7~12周龄,每组10只,雌雄各半。 2. 染毒途径:原则上与人接触化学毒物相同或相近的途径。 3. 染毒次数及取样时间:一般采用两次染毒或多次染毒。两次染毒:第1次染毒后24小时进行第2次染毒,6小时后取样;多次染毒:每天染毒1次,连续染毒5天,末次染毒后24小时取样。 4. 剂量选择:至少设置3个剂量组。高剂量组应达到不产生动物死亡的最大毒作用剂量。一般取受试样品1/5、1/10、1/20 LD50剂量。当受试样品的LD50大于5 g/kg时,可取5 g/kg为最高剂量,以下设3~5个剂量组。另设溶剂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可用环磷酰胺(50~100 mg/kg)或丝裂霉素C(10 mg/kg)腹腔注射1次。 四、操作步骤 1. 骨髓液的制备及涂片 颈椎脱臼处死小鼠,取胸骨,擦净血污,剔去肌肉,剪去骨骺,将骨髓挤于有一滴小牛血清的清洁载玻片一端,另取一块边缘整齐的载玻片,在血清上轻轻按摩,使骨髓完全混匀,然后以45~50度角快速推片,推片后在空气中晾干。 2. 固定 将推好晾干的骨髓片用甲醇溶液固定15分钟,晾干。

大豆抗原蛋白的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08211207 于春艳,女,1981年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饲料资源开发与利用。 大豆抗原蛋白的研究进展 于春艳 田 河 刘 军 (辽宁省沈阳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沈阳110161) 摘要 对大豆抗原的组成、抗营养作用、作用机制,对仔猪产生的影响、加工处理方法作一综述,以期为利用大豆作为畜禽饲料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大豆抗原蛋白;大豆球蛋白(11S );β2伴球蛋白(7S );断奶仔猪;腹泻 大豆是最优秀的植物性蛋白原料,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而且种植广泛,价格相对低廉,是养猪生产不可缺少的蛋白质来源。但在断奶日粮中应用大豆及其加工产品经常会引起断奶仔猪发生消化异常甚至腹泻。本文就大豆抗原的组成、抗营养作用、作用机制,对仔猪产生的影响、加工处理方法作一综述,为利用大豆作为畜禽饲料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1 大豆蛋白的抗原组成 按离心沉降和免疫学方法可将大豆蛋白分为11S 球蛋白(大豆球蛋白)和7S 球蛋白( β和γ伴球蛋白),其中大豆球蛋白和β2伴球蛋白约占大豆蛋白70%,它们是大豆蛋白质的主要功能性成分。Cas 2timpools 等从大豆种子中分离鉴别出4种球蛋白, 包括球蛋白、α2伴球蛋白、β2伴球蛋白和γ2伴球蛋白,并证明它们是大豆蛋白中主要的抗原成分[122]。 大豆球蛋白是大豆中的主要储藏蛋白,是一个四聚体蛋白,分子质量在350~360kDa ,具有3000 个氨基酸残基。由6对相同的蛋白亚基构成,每对亚基的分子质量约60kDa 由一个酸性A 肽链(35~40kDa )和一个碱性B 肽链(22kDa )通过二硫键连接而成[325]。大多数A 肽链能引起致敏反应。球蛋白的亚基表现出多态现象,可分为五种,根 据氨基酸顺序的相似性,五种亚基可分为两组,即组Ⅰ(A 1a B 2,A 1b B 1b ,A 2B 1a )和组Ⅱ(A 3B 4,A 5A 4B 3)[629]。天然状态下的11S 组分蛋白质分子结构十分紧密,不容易被酶所催化水解。醇能促进球蛋白的解离,其作用能力在一定范围之内,随脂肪醇链长度增加而增加。 β2伴球蛋白是7S 组分中的主要成分,又称7S 球蛋白,约占大豆中蛋白质总量的20%~30%,为一个三聚体蛋白,分子质量在150~175kDa 之间,由α、α′、β3个亚基组成,分子质量分别为76kDa 、72kDa 、53kDa [10]。目前研究表明有十种存在形 式,其中有六种已被鉴定出来,被称为B 12B 6,分别为αβ1、αβ2、αα′β、α2β、αα2、α3。 β2伴球蛋白是亚基都含氨基葡糖和甘露糖残基的糖基化蛋白,可低温溶 解,这是7S 球蛋白和11S 球蛋白间最典型的差别所在(11S 球白内不包含碳水化合物),在适宜的纯化条下,p H 4.8时可获得β2伴大豆球蛋白沉淀物[11]。目前认为,β2伴球蛋白含量可作为大豆蛋白营养价 值的评判指标之一。2 大豆抗原蛋白的抗营养作用 大豆抗原蛋白的抗营养作用主要有:①降低饲 料蛋白质的利用率;② 由于活化免疫系统而提高了维持需要;③增加内源蛋白质的分泌,导致粪氮增加;④有些敏感动物会出现过敏反应,导致腹泻、生产性能下降甚至死亡[12]。长期以来,人们对仔猪断奶腹泻的原因进行了 深入研究,早期的研究集中于病源微生物上,研究表明病原微生物不是仔猪断奶腹泻的原发病因[13214]。轮状病毒的感染部位与断奶仔猪的肠道损伤的部位不同,大肠杆菌感染不会造成肠道形态学变化,而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