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监测作业答案

环境监测作业答案

环境监测作业答案
环境监测作业答案

请注意:1.本文档仅供参考,不保证所有答案都是完全正确的,如有疑问请其他同学或老师

2.用红色标记的是老师上课重点讲到可能会考的

3.考试内容不局限于本文档

作业1

一、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铁的条件实验:

答:以显色剂用量为例

在7只50ml的容量瓶中加入10-3mol/L的铁标准溶液,盐酸羟胺摇匀,放置2min,分别加入不同体积L的邻二氮菲 ml、 ml、 ml、ml、 ml、 ml、 ml、 ml;加入,乙酸钠溶液,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以蒸馏水为参照溶液,在测定浓度下测量各溶液的吸光度

二、如何配制成L的铁标准溶液

答: Fe + 4HNO3 = Fe(NO3)3 + 2H2O+NO

1 用天平称取无杂质的铁粉

2 用量筒娶800ml,浓度为L的HNO3

3 将铁粉与HNO3反应,将反应后的气体通过

4 将反应溶液移至1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线,即配成

L的Fe(NO3)3溶液

5 娶,浓度为L的Fe(NO3)3溶液,移至1L容量瓶中,稀释至刻

度线,即得到L的铁标准溶液

作业2

一、铁的质量浓度为L的溶液与1,10-邻二氮菲生成橙红色配

合物,该配合物在波长为510mm、比色皿厚度为2cm时,测得A= 1 求a;2 求k。

答:1 已知A=abc

则 =-1g-1

2 已知a=190L·cm-1g-1且Fe的摩尔质量为56g·mol-1

所以k=a MFe=190L·cm-1g-156 g·mol-1=10640L·cm-1·mol-1

作业4 参考教材P528 直线和回归

作业3

一、酸度(pH值)的确定:

答:去9只50ml容量瓶,各加入铁标准溶液、盐酸羟氨(NH2OH·HCl),摇匀,放置2min,各加入2ml,L的邻二氮菲溶液,用移液管在9只容量瓶中分别加入不同体积( ml、 ml、 ml、 ml、 ml、 ml、ml、 ml、)的NaOH(碱性)溶液,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线,摇匀,用pH试纸或酸度计测量各溶液的pH值。以水为参比,在选定的波长下,用1cm吸收池(比色皿),测量各溶液的吸光度值,绘制A-pH曲线,确定pH范围。

作业5

一、在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重铬酸钾溶液浓度时,为什么要在酸度较

大的溶液中进行测定为什么要在较稀的溶液中进行

Cr2O72-(橙红)+H2O=2H++2CrO42-(黄色)

答:1 分光光度计法是根据仪器侧得的吸光度求溶液浓度,所以需要保证溶液中待测组分的稳定,减少副反应及杂质分子(特别

是有颜色的)生成,否则将会使仪器受干扰而无法准确测量吸光度。在本题中,待测组分为Cr2O72-离子,,干扰离子为CrO42-(由Cr2O72-与H2O反应生成),而在H+浓度较高,也就是酸度较大是,会抑制Cr2O72-与H2O反应生成H+和CrO42-,减少CrO42-的生成,从而使Cr2O72-的量保持在真实水平,同时也减少了CrO42-对测量的干扰,因而提高测量的准确度;

2 因为分光光度法适于测量微量及痕量的溶液,如果浓度较大,

则可能超过其测量范围的最大值,而无法准确的测量出溶液中待测组分的浓度。浓度较大的溶液应选用滴定分析法等化学分析法。

作业6

一、怎样制定地表水监测方案以河流为例说明如何设置监测断面

和采样点

答:1 制定地表水监测方案包括:①基础材料的收集与实地考察。

②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布设。③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④

采样及监测技术的选择。⑤结果表达,质量保证及实施计划。

2 对河流设置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方法如下:为评价河流水

系的水质,一般需设置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

①背景断面:设在基本上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河段,用于评

价完整水系污染程度。

②对照断面:为了解流入监测和短浅的水质情况而设置。对照断面应设在河流进入城市或工业区以前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水污水流入处和回流处。一个河段一般只设一个对照断面。存在支流时刻酌情增加。

③控制断面:为评价监测河段两岸污染源对水体水质影响而设置。控制断面的数目应根据城市的工业布局和排污口分布情况而定,设在排污区(口)下游,废水污水与河水基本混匀处。在流经特殊要求地区的河段也应设置控制断面。④削减断面:削减断面是指河流受纳废水污水后,经稀释扩散和自净作用,使污染物浓度显著降低的断面,通常设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以外的河段。

另外,有时为特定的环境管理需要,如定量化考核。监测饮用水源和流域污染源限期达标排放等,还要设置管理断面。

3 采样点的确定:采样点的布设数量应根据水宽、水深和有无间温层等具体条件确定。

当水面宽≤50m 时,只设一条中泓垂线;

水面宽 50~100m 时,左右近岸有明显水流处各设一条垂线;

水面宽>100m 时,设左、右、中三条垂线,如证明断面水质均匀时,可仅设中泓垂线。

在一条垂线上,当水深≤5m 时,只在水面下处设一个采样点;

水深不足 1m时,在 1/2 水深处设采样点;

水深 5~10m 时,在水面下和河底以上处各设一个采样点;

水深>10m 时,设三个采样点,即水面下处、河底以上处及 1/2 水深处各设一个采样点。

二、水样有几种保存方法试举几个实例说明怎样根据被测物质的性质选用不同的保存方法

答:水样的保存方法有:

1 冷藏或冷冻保存法

2 加入化学试剂保存法(①加入生物抑制剂②调节 pH

值③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

例:测定氨氮、硝酸盐氮、化学需氧量的水样一般加入HgCl2,抑制生物的氧化还原。测定金属离子的水样一般用HNO3酸化至PH在1~2,防止金属离子沉淀及被吸附。为了抑制微生物活动和物理挥发、化学反应,一般采用冷冻保存。

三、水样在分析测定前,为什么要进行预处理预处理包括哪些内容

答:1 环境水样所含的组分复杂,并且多数污染组分含量低,存在形态各异,所以在分析测定之前需要预处理,使欲测组分适合测定方法要求的形态、浓度并消除共存组分的干扰。

2 预处理包括水样的消解和富集与分离两部分

水样的消解:当测定含有机物水样的无机元素时,需进行水样的消解,目的

是破坏有机物,溶解悬浮性固体,将各种价态的无机元素氧化成单一的高价态。

消解后的水样应清澈、透明、无沉淀。

富集与分离:水样中的待测组分低于测定方法的下限时,必须进行富集或浓

缩;共存组分的干扰时,必须采取分离或掩蔽措施。

四、说明浊度、透明度、色度的含义及区别

答:1色度:去除悬浮物后水的颜色的反映指标

2 浊度:反映水中不溶性物质对光线透过时阻碍程度的指标

3 透明度:反映水体可见程度的指标。

区别与联系:色度是由水中溶解物质所引起的,而浊度则是由于水中不

溶物质所引起的。所以,有的水样色度很高但是并不浑浊,反之亦然。透明度是

与水的颜色和浊度两者综合影响有关的水质指标。

五、说明电阻分压电导仪测量水样电导率的工作原理,水样的电导

率与其含盐量有何关系书上P72

答:被测组分溶液电阻R x与分压电阻R m串联,接通外加电源后构成闭合电路,则R m上的分压U m为:

Um==

由上式可知,因为输入电压U和分压电阻R m均为定值,故被测溶液的电阻Rx或电导变化必将导致输出电压U m的变化,通过测量U m便可知R m或R x,水样中的盐电解离为离子状态,具有导电性,离子浓度越高(即含盐量越高)则导电率越高,反之则越低。

作业7

一、直接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镉的步骤

答:分为两步:水样的预处理和样品的测定

1水样的预处理:

取100ml水样加入200ml烧杯中,加入HNO3 5ml,在电热板上

加热消解,蒸至100ml左右,加入5ml HNO3和2 ml高氯酸继

续小姐至1 ml左右,如果消解不完全,再加5 ml HNO3和2 ml

高氯酸再蒸至1 ml左右,取下冷却,加蒸馏水溶解,残渣用

蒸馏水定容至100 ml

2样品测定:

按表所列的参数选择分析线和调节火焰,仪器用%的HNO3调零,

吸入空白样和试样,测其A(吸光度),并扣除空白样的A(吸光度)后,从标准曲线上查得式样的A(吸光度)

作业8

一、简要说明ICP-AES法测定金属元素的原理,用方块图示意其测

定流程,该方法的优点

答: ICP-AES法即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发

1原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焰炬温度可达6000~8000k,当将样品由进样器引入雾化器,并被氩载气带入焰炉时,发射不同波长的特征光,故根据特征光的波长可以进行定性分析,元素的含量不同时,发射的特征光的强度也不同,据此就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2流程

元素等优点。

作业9 P143

一、冷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冷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水样中的汞,在原

理和仪器方面有何主要相同和不同之处

答:1 原理:相同之处:都是将水样中的汞离子还原成基态汞原子蒸汽,根据一定测量条件下光强与汞浓度成正比进行测定。

不同之处: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是测定的特征紫外光在吸收池中被汞蒸汽吸收后的透光强度,进而确定汞浓度。冷原则荧光光谱法是测定吸收池中的汞原子吸收特征紫外光被激发后所发射的特征荧光光强,进而确定汞浓度。

2 仪器:相同之处:两种方法所用的仪器结构基本类似。不同之

处: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无激发池,光电倍增管与吸收池在一条直线上。冷原则荧光光谱法的测定仪器的光电倍增管必须在与吸收池垂直的方向上。

二、说明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金属化合物的原理,用方块图示意其测定流程。

答:1 原理:使待测元素变成基态原子,用特定波长的特征光对其进行照射,特征光因被火焰中的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吸收而减弱,在一定实验条件下,特征光强的变化与火焰中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的浓度有定量的关系,故只要侧得吸光度,就可以求出样品溶液中待测元素的浓度。

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侧得吸光度列于下表,求该水样中镉的含量。参考教材 P82的相关内容

水样体积/

ml

加入镉标准溶液(10μg/ ml)

的体积/ ml

吸光度

1200

2201

3202

4204

从图上看,当吸光度(A)等于0时,直线与横坐标轴相交与一点,此点到原点的距离即所求的体积,由图可看出此距离接近于1,即体积接近1ml,则水样中的镉含量(质量)=C·V=10μg/ ml1ml=10

μg。请注意:这一题的解题方法可能是错的,请询问其他同学或老师

作业10 P549

一、检出限与测定限有什么区别

答:1 检出限:某一分析方法在给定的可靠程度内可以从样品中检出待测物质的最小浓

度或最小含量。所谓检出是指定性检测,即断定样品中存有浓度高于空白的待测

物质。

2 测定限:测定限分测定下限和测定上限。测定下限是指在测定误差能满足预定要

求的前提下,用特定方法能够准确地定量测定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含量;测定

上限是指在测定误差能满足预定要求的前提下,用特定方法能够准确地定量测定

待测物质的最大浓度或含量。

3 区别:检出限是做定性分析时使用的指标,而测定限是做定量

分析时的测定指标。

作业11 P144

一、用方块图示意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水样中的F-的装置,说

明其测定原理。为何在测定溶液中加入总离子强度缓冲剂(TISAR)用何种方法测定可不加TISAR,为什么

答:1 流程:

透过,氟离子透过氟化镧单晶片,改变了原电池的电动势,原电池由氟离子选择电极、外参比电极和被测溶液组成。用电子毫伏计或电位计测量上述原电池的电动势与用氟离子标准溶液侧得的电动势相比较,即可求得水样中氟化物的浓度。

3 为何加入总离子强度缓冲剂(TISAR):在测定时某些高价阳离子(如Al3+、Fe3+)及氢离子能与氟离子络合而干扰测定,在碱性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大于氟离子的浓度十

分之一时也有干扰,因此,加入总离子强度缓冲剂(TISAR)以消除干扰,另外,总离子强度缓冲剂(TISAR)可以消除标准溶液与被测溶液的离子强度差异,使二者的离子活度系数保持一致,络合干扰离子,使络合态的氟离子释放出来,缓冲pH的变化,保持溶液有合适的pH范围(5~8)

4用何种方法测定可以不加总离子强度缓冲剂(TISAR):采用离子色谱法、氟试剂分光光度法等方法可不加TISAB

作业12 P144

一、怎样采集和测定溶解氧的水样说明氧电极法测定溶解氧的原

理,两种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

答:1 将采样器采好的水样,用虹吸法把水放到溶解氧瓶中。用虹吸法时需把管底插到溶解氧瓶的底部,防止空气中的氧溶解到水样中,加水样时需放满并溢出溶氧瓶三分之一左右,需要水封。

用配制好的重铬酸钾和硫代硫酸钠溶液进行标定,滴定至蓝色刚好褪去,记录消耗的各试剂用量

2有氧电极法和碘量法两种

氧电极法原理:

氧电极法为极谱型电极法和原电池型电极法

极谱型电极由黄金阴极、银-氯化银阳极、聚四氟乙烯薄膜、壳体等组成。电极腔内充入氯化钾溶液,聚四氟乙烯薄膜将电解液和被测水样隔开,溶解氧扩散,加电压时,在黄金阴极上还原,产生扩散电流,运算放大器将电流信号转换成浓度或质量数。

碘量法原理:

在水样中加入硫酸锰溶液和碱性碘化钾溶液,水中的溶解氧将二价锰氧化成四价锰,并生成氢氧化物沉淀。加酸后,沉淀溶解,四价锰又可氧化碘离子而释放出与溶解氧含量相当的游离碘,可计算出溶解氧的含量

3比较:氧电极法适用于地表水、地下水、生活及工业废水的测定,不受色度、浊度等的影响,快速简便,可用于现场和连续

自动检测。

碘量法在测定含有氧化性物质,还原性物质及有机物时,会被干扰,应预先消除并根据不同的干扰物质采用修正的

碘量法。

作业13 P144

一、用离子色谱仪分析水样中的阴离子时,宜选用何种检测器、分

离柱、抑制柱和洗提液为什么

答:1 选用:电导检测器;分离柱填充低容量阴离子交换树脂;

抑制柱填充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洗提液用 L 碳酸钠和 L 的碳酸氢钠

3 原因:将水样注入洗提液并流经分离柱时,基于不同阴离子对

低容量阴离子交换树脂的亲和力不同而彼此分开,在不同时间随洗提液进入抑制柱,转换成高电导型酸,而洗提液被中和,转换为低电导的水或碳酸,使水样中的阴离子得以依次进入测量装置测定。

作业15 P144

一、用方块图示意气相色谱分析的流程,简述分析含多组分有机化

合物的原理,欲获得良好的分析结果,应选择和控制哪些因素或条件

答:1 流程

当这些物质的流动相移动时,就在两相之间进行反复多次分配,使原来分配系数只有微小差异的各组分得到很好的分离,

依次送入检测器测定,达到分离、分析各组分的目的。

3色谱分析结果的好坏取决于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包括色谱柱内径及柱长、固定相、汽化温度及柱温、载气及其流速、进样时间和进样量等条件的选择,

色谱柱:色谱柱内径越小,柱效越高;

色谱柱填充剂:分为气固色谱固定相和气液色谱固定相

提高色谱柱温度,可加速气相和液相间的传质过程,缩短分离时间

载气,应根据所用检测器类型,对柱效的影响等因素选择,

如对热导检测器应选择氢气、氩气或氦气;对火焰;离子化

检测器,一般选择氮气,载气流速小,宜选用相对分子质量

大和扩散系数小的载气,如氮气和氩气;反之,应选用相对

分子质量小,扩散系数大的载气,如氦气,以提高柱效,载

气最佳流速需要通过实验确定。

二、用方块图示意气相色谱法测定水样中氯苯类化合物的程序,为什

么选择电子捕获检测器

答:

原因:因为捕获检测器对分析痕量电负性(亲电子)有机化合物很有效,他对卤素、硫、硝基、羰基、氰基、共轭双键体系、有机金属化合物等有高的响应值,对烷烃、烯烃、炔烃等的响应值很小。

作业16 P145

一、怎样测定污泥沉降比和污泥容积系数测定他们对控制活性污

泥的性能有何意义

答:1.将均匀的曝气池活性污泥混合液迅速倒入1000ml量筒内至满刻度,静置30min,沉降污泥与所取活性污泥混合液体积之比即为污泥沉降比;

2.经混合均匀的曝气池混合液经30min沉降后,所得干污泥体积

与混合液污泥浓度之比即为污泥容积指数;

3.处理废(污)水效果好的活性污泥应具有颗粒松散、易于吸附

和氧化有机物的性能,且经过曝气之后澄清时,泥水能够迅速分离,这就要求活性污泥有良好的混凝和沉降性能。在废(污)水处理过程中,常通过控制污泥沉降比和污泥容积指数等指标来获

取最佳处理效果。通过测定活性污泥沉降比和污泥容积指数以便确定对污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控制。

P233

二、已知某采样点的气温为27,大气压为,用溶液吸收法采样测定

空气中SO2日平均浓度,每个4小时采样一次,共采集6次,每次采样30min,采样流量min。将6次气样的吸收液定容至,娶,测知含SO2,求该采样点空气在标准状况下SO2日平均浓度。

答:该条件下,日采样体积为6×30min×0.5L/min=90L,该体积样品中含SO2的质量为×5=μg。

标况下,由=nR=常数得标况下的日采样体积为

=

故标准状况下,SO2的日平均浓度为

m3

作业17 P233

一、空气中的污染物以哪几种形态存在了解他们的存在形式对监测工

作有何意义

答:空气中的污染物质的存在状态是由其自身的理化性质及形成

过程决定的;气象

条件也起一定的作用。一般将它们分为分子状态污染物和粒子状态污染物两类:

(1)分子状态污染物某些物质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氯化氢、氯气、臭氧等沸点都很低,在常温、常压下以气体分子形式分散于大气中。还有些物质如苯、苯酚等,虽然在常温、常压下是液体或固体,但因其挥发性强,故能蒸汽态进入大气中。

(2)粒子状态污染物粒子状态污染物(或颗粒物)是分散在大气中的微小液体和固体颗粒,粒径多在~100 μm 之间,是一个复杂的非均匀体系。通常根据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的沉降特性将其分为降尘和飘尘。粒径大于 10μm 的颗粒物能较快地沉降到地面上,称为降尘;粒径小于 10μm 的颗粒物可长期飘浮在大气中,称为飘尘。飘尘具有胶体性质,故又称气溶胶,它易随呼吸进入人体肺脏,在肺泡内积累,并可进入血液输往全身,对人体健康危害大,因此也称可吸入颗粒物(IP)。通常所说的烟(Smoke)、雾(Fog)、灰尘(Dust)也是用来描述飘尘存在形式的。

意义:了解空气污染物的存在形态,可以根据其存在形态、理化特性的不同,制定不同的监测方案和污染处理方案,对空气污染物的监测研究及处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业18 P265

一、什么叫做渗滤液说明其主要来源和主要成分。为什么垃圾场年

限不同,渗滤液的产量和成分也不同

答:垃圾渗滤液指从生活垃圾接触中渗出来的水溶液,它提取或溶出了垃圾组成中的物质,其主要来源于垃圾本身和降水,渗滤液的主要成分有:氯化物、铁、镁、NH3-N、NO3、 NO3-N、硫酸盐、锌、磷、BOD5、COD 等。垃圾的组成具有特殊性,堆积时间越长,降水多,垃圾组成逐渐发生改变,一部分物质逐渐腐化,分解,于是渗滤液的产生量和水质也相继变化。

P294

二、何谓土壤背景值土壤背景值的调查研究对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有何意义

答:土壤背景值又称土壤本底值,是指在未受人类社会行为干扰(污染)和破坏时,土壤成分的组成和各组分(元素)的含量。

当今,由于人类活动的长期影响和工农业的高速发展,使得自然环境的化学成分和含量水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要想寻找绝对未受污染的土壤十分困难。所以,土壤背景值是环境保护的基础数据,是研究污染物在土壤中变迁和进行土壤质量评价与预测的重要依据,同时为土壤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以及农林经济发展提供依据。

P295

三、怎样用玻璃电极法测定土壤样品的pH测定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

答:1.测定步骤:将烘干的土样用1mm口径筛子、进行筛选,称取10g筛选后的土样与烧杯中,加入无二氯化碳蒸馏水25ml,轻摇后用电磁搅拌器搅拌1min,使水和土样混合均匀,放置30min。按照说明将仪器校调好,然后将水样与标准溶液调到同一温度,记录测定温度,把仪器温度补偿旋钮调至该温度处,pH 玻璃电极作为指示电极或银-氯化银电极作为参比电极,将两个电极放入待测溶液中,读读数,同理,测定标准溶液并读数

PHx=pHs+·V

Es—标准溶液的电动势

Ex—待测溶液的电动势

pHs—标准溶液的pH

PHx—待测溶液的pH

测定pH的土样必须在密闭的玻璃瓶中,防止空气中的氨、二氧化

环境监测第四版复习资料_完整版教材

第一张绪论 1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3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4环境监测按监测目的分类有三种 监视性检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 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检测) 根据特定目的环境监测可分为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 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 监测数据的五性:(P498) 1)、准确度:测量值与真实值的一致程度; 2)、精密度:均一样品重复测定多次的符合程度; 3)、完整性:取得有效监测数据的总数满足预期计划要求的程度; 4)、代表性:检测样品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的代表程度;5)、可比性:检测方法、环境条件、数据表达方式等可比条件下所得数据的一致程度。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 可疑数据的取舍方法及适用条件:修约规则:四舍六入五考虑,五后非零则进一,五后皆零视奇偶,五前为偶应舍去。五前为奇则进一。 (二)、可疑数据的取舍 1.Dixion 检验法 步骤: ①将一组测量数据由小到大顺序排列 ②根据测定次数计算Q 值 ③查表Q α(n ) ④判断Q ≦Q0。05 正常;Qo 。05Q0.01离群值,舍去. 2.Qrubbs 检验法 步骤: ①将一组测量数据由小到大有序排列,求x ,s ②计算统计量 s x x T min -= 或s x x T -=max ③查表)(n T α ④判断:若T ≦T0。05正常离群值;T0。05T0.01离群值,应舍去; ⑤在第一异常数据剔除后,可重新检验新的离群数据。 t 检验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四)均数置信区间和“t ”值,置信区间表示以样本均数代表总体均数的可靠程度。t 值是

固体废物监测技术路线

固体废物监测技术路线 1、技术路线 采用现代毒性鉴别试验与分析测试技术,以危险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厂、焚烧厂等重点处理处置设施的在线自动监测为主导,以重点污染源排放的固体废物的人工采样-实验室常规监测分析为基础,逐步建立并形成我国完整的固体废物毒性试验与监测分析的技术体系,使我国环境监测系统具备全面执行固体废物相关法规和标准的监测技术支撑能力。 2、监测内容 2.1 危险废物的毒性试验鉴别 危险特性的必测项目包括: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浸出毒性、急性毒性、放射性。选测项目为:爆炸性、生物蓄积性、刺激性、感染性、遗传变异性、水生生物毒性。 2.2 固体废物的监测分析 必测项目包括:As、Be、Bi、Cd、Co、Cr、Cr(VI)、Cu、Hg、Mn、Ni、Pb、Sb、Se、Sn、Tl、V、Zn、氯化物、氰化物、氟化物、硝酸盐、硫化物、硫酸盐、油分、pH;卤代挥发性有机物、非卤代挥发性有机物、芳香族挥发性有机物、半挥发性有机物、1,2-二溴乙烷/1,2-二溴-3-氯丙烷、丙烯醛/丙烯腈、酚类、酞酸酯类、亚硝胺类、有机氯农药及PCBs、硝基芳烃类和环酮类、多环芳烃类、卤代醚、有机磷农药类、有机磷化合物、氯代除草剂、二恶英类。 3、监测频次 固体废物的常规监测频次为2次/年。特殊目的监测可根据实际情况加大监测频次。 4、监测分析方法 4.1 无机污染成分 无机污染成分的分析方法主要采用分光光度分析技术(SP)、

离子色谱法(IC)、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技术(FLAAS)、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技术(GFAAS)、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技术(HGAAS)、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技术(HGAFS)、ICP发射光谱技术(ICP)和ICP-MS技术。分析溶液的制备方法主要采用高压釜酸分解技术和微波辅助酸溶解技术,试液主要采用单酸或混酸消解的前处理方法并结合其他分离富集技术来获得。 4.2 有机污染物成分 有机污染成分的分析方法主要采用气相色谱技术(G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有机污染成分的提取方法主要采用快速溶剂萃取技术或微波辅助溶剂萃取技术;有机污染物的分离富集方法主要采用精制硅藻土柱色谱净化法、Florisil柱色谱净化法和薄层色谱分离法;待测试液的进样主要采用吹扫-捕集技术(PT)、顶空技术(HS)和热脱附等技术。 5、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过程中的污染控制分析 5.1 与焚烧设施有关的分析 排气分析的技术手段:(a)在线连续自动分析系统(CEMS)的分析项目为烟粉尘、SO2、NOx、HX、CO;(b)自动采样-实验室分析的分析项目为重金属、二恶英等。 排水分析的技术手段:执行污水监测技术路线。 焚烧残余物分析的技术手段:人工采样-实验室分析的项目为灰分(%)、烧失量(%)等,其它项与固体废物分析相同(参考第3~第5节)。 5.2 与填埋设施有关的分析 填埋场排气分析的技术手段:在线连续自动分析的分析项目为CH4、CO2、恶臭、VOCs等。 渗滤液及其处理排水分析:渗滤液执行污水监测技术路线,处理后的排水采用污水在线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路线,主要分析项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路线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路线 刘雅妮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而同时出现的一弊便是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人们生活环境的质量也在不断的恶化,在这种情况下环境在线监测技术应运而生,也逐渐成为了科学家们非常重视的课题。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是准备、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和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对我国的在线监测技术做了较详细的分析,以及现在存在的问题,同时探讨了在线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环境监测发展趋势存在问题现状 引言:近年来,环境与资源约束瓶颈加大,环境污染呈加剧蔓延趋势,新污染物质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逐步显现,生态与环境问题变得更加复杂,环境风险更加巨大,环境问题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而环境自动在线监测技术的出现也为良好的保护环境的目标,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这项技术在全国各地区普遍推广的同时,也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每位热爱环保,从事环境工作的人们去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 我国的环境自动监测技术发展十分迅速,覆盖区域也十分广阔。自从 20世纪 80 年代初我国开始实行环境自动监测技术后,其它类型的环境自动监测技术也在我国陆续推广应用。此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大大的推动了城市空气质量提高进程,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其他环境自动监测技术的发展。目前地下水自动监测技术、噪声控制自动监测技术、水污染自动监测技术等各种环境自动监测技术已经在全国各地发展起来,并且发展势头相当猛烈,对治理环境污染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科技发达化,信息技术化、成为推进我国环境自动监测技术水平全面提高的催化剂。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包括自动采样系统、自动监测仪表、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中心站数据收集与处理系统四大部分。随着我国环境自动监测技术的进步、仪表智能化发展及网络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发展, 新建的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现已趋于日益完善的状态。 一、我国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1.1我国环境监测设备在品种、数量、性能、质量上远远满足不了实际工作中的需要。全国大部分监测站的仪器装备技术含量很低,功能单一,稳定性和可靠性差,亟待更新换代。有关专家认为,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生产企业将向两个方向分化,一类是大型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综合性企业,一类是一批极其专业化的中小型企业,主要擅长某类技术或精于某种产品或服务,其特点是规模小、人员专、富于经验。一大批生产企业迅速发展,开始改变我国环境监测领域只靠进口仪器的现状。同时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设计单位、金融、市场中介实现沟通与互动,促进规模化生产企业和规模化市场的形成。 1.2我国环境监测仪器市场存在的问题 我国环境监测仪器多是中小企业生产的中低档产品,技术水平一般,产品种类少,故障率高,使用寿命短。这样使得监测频次低、采样误差大、监测数据不准确,不能及时反映排污状况,既影响环境管理的科学决策和执法的严肃性,又易挫伤企业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如各种污染源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对高温、高湿、高颗粒物含量等带来的测量问题都没有很好地解决,烟尘在线自动监测系统在我国基本上还是空白,这极大地限制了烟尘总量控制制度的实施。研究开发能力较低,在线监测仪器的系统配套生产能力较低,不能适应市场的需

环境监测技术路线

环境监测技术路线-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环境监测技术路线 一、空气监测技术路线 1、技术路线 空气监测采用以连续自动监测技术为主导,以自动采样和被动式吸收采样—实验室分析技术为基础,以可移动自动监测技术为辅助的技术路线。 2、监测项目与频次 空气例行监测项目表 ★:规定的监测项目; ▲:根据情况和区域特性选择的监测项目。 自动监测系统满足实时监控的数据采集要求;连续采样—实验室监测分析方法要满足《环境空气监测技术规范》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对长期、短期浓度统计的数据有效性的规定。被动式吸收监测方式可根据被监测区域的具体情况,采取每周、每月或数月一次的频次。

3、监测分析方法 空气中主要污染物监测分析方法表 二、地表水监测技术路线 1、技术路线 地表水监测采用以流域为单元,优化断面为基础,连续自动监测分析技术为先导;以手工采样、实验室分析技术为主体;以移动式现场快速应急监测技术为辅助手段的自动监测、常规监测与应急监测相结合的监测技术路线。

2、项目与频次 1)监测项目 自动监测和常规监测项目分别按表1和表2执行。自动监测项目根据水质自动监测站配备的仪器确定,自动监测站的基本配置应保证必测项目所需的监测仪器。 2)监测频次 自动监测既可实时在线监测,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定各项目的监测频次。 常规监测的频次见表3。 3、监测方法 1)自动监测: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EPA(USA)和EU认可的仪器分析方法,并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批准的水质自动监测技术规范进行。 2)常规监测: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4、表5和表6)中规定的标准分析方法。 表1 自动监测方式测定项目 表2 地表水体常规监测项目

最新环境监测技术路线

1 环境监测技术路线 2 3 4 一、空气监测技术路线 1、技术路线 5 6 空气监测采用以连续自动监测技术为主导,以自动采样和被动式吸收采样—实验7 室分析技术为基础,以可移动自动监测技术为辅助的技术路线。 8 2、监测项目与频次 9 10 空气例行监测项目表

★ :规定的监测项目; 11 ▲:根据情况和区域特性选择的监测项目。 12 13 自动监测系统满足实时监控的数据采集要求;连续采样—实验室监测分析方法要14 满足《环境空气监测技术规范》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对长期、短期浓15 度统计的数据有效性的规定。被动式吸收监测方式可根据被监测区域的具体情况,16 采取每周、每月或数月一次的频次。 17 18 3、监测分析方法 19 20 空气中主要污染物监测分析方法表 21

22 23 二、地表水监测技术路线 24 1、技术路线 25 地表水监测采用以流域为单元,优化断面为基础,连续自动监测分析技术为先导; 26 以手工采样、实验室分析技术为主体;以移动式现场快速应急监测技术为辅助手段27 的自动监测、常规监测与应急监测相结合的监测技术路线。 28 2、项目与频次 29 1)监测项目 30 自动监测和常规监测项目分别按表1和表2执行。自动监测项目根据水质自动监31 测站配备的仪器确定,自动监测站的基本配置应保证必测项目所需的监测仪器。 32 2)监测频次 33 自动监测既可实时在线监测,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定各项目的监测频次。 34 常规监测的频次见表3。 35 3、监测方法 36 1)自动监测: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EPA(USA)和EU认可的仪器分析方法,37 并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批准的水质自动监测技术规范进行。 38 2)常规监测: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4、表5和表6)中规39 定的标准分析方法。

环境监测技术路线

环境监测技术路线 一、空气监测技术路线 1、技术路线 空气监测采用以连续自动监测技术为主导,以自动采样和被动式吸收采样—实验室分析技术为基础,以可移动自动监测技术为辅助的技术路线。 2、监测项目与频次 空气例行监测项目表

★:规定的监测项目; ▲:根据情况和区域特性选择的监测项目。 自动监测系统满足实时监控的数据采集要求;连续采样—实验室监测分析方法要满足《环境空气监测技术规范》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对长期、短期浓度统计的数据有效性的规定。被动式吸收监测方式可根据被监测区域的具体情况,采取每周、每月或数月一次的频次。 1 3、监测分析方法 空气中主要污染物监测分析方法表

-9GB9801-89FIFI法 二、地表水监测技术路线 1、技术路线 地表水监测采用以流域为单元,优化断面为基础,连续自动监测

分析技术为先导;以手工采样、实验室分析技术为主体;以移动式现场快速应急监测技术为辅助手段的自动监测、常规监测与应急监测相结合的监测技术路线。 2 2、项目与频次 1)监测项目 自动监测和常规监测项目分别按表1和表2执行。自动监测项目根据水质自动监测站配备的仪器确定,自动监测站的基本配置应保证必测项目所需的监测仪器。 2)监测频次 自动监测既可实时在线监测,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定各项目的监测频次。 常规监测的频次见表3。 3、监测方法 1)自动监测: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EPA(USA)和EU认可的仪器分析方法,并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批准的水质自动监测技术规范进行。 2)常规监测: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4、表5和表6)中规定的标准分析方法。 表1 自动监测方式测定项目

环境监测发展成果

三十年中国环境监测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 硕果累累谱华章 ◆中国环境报记者黄勇杨立群岳跃国曹俊 三十而立,中国的环境监测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 30年前,木板房里的先行者用服务人民的热情,开启了艰苦的创业历程,环境监测事业应运而生。 30年来,数次搬家的创业者以干事创业的激情,圆满完成了无数次监测任务,环境监测业务不断拓展,技术不断完善,装备能力不断提高,人才队伍不断优化。 30年后,监测大楼里的开拓者靠探索新路的豪情,开始酝酿监测事业的转型,环境监测前景无限光明。 ”显成效 三个说清” 业务“三个说清 30年来,环境监测业务由弱到强,国家监测网络的点位布设较为科学、流域区域基本覆盖、要素领域不断健全、监测信息产品日益丰富。 30年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环境监测业务不断拓展,国家环境监测网络是其最直接的体现。环境监测网络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监测网络节点已由原来的各级监测站,扩展至现在不断发展的自动监测站点。起初的监测网络是以城市(主要是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等重点城市)为中心,现在则是以地市级环境监测站和自动监测站点为中心。 随着环境监测网路的发展,环境监测事业的工作成效也日渐突出,在支撑宏观决策、服务污染减排、维护人民健康、满足知情需求和支持环境履约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环境监测事业始终坚定服务环境管理与决策的发展方向,把加强环境监测信息产品的针对性、时效性、准确性、科学性,提升其决策参考价值作为第一要务。1998年,总站专门设立环境统计室,作为全国环境统计工作的技术支持单位。 总站把服务污染减排作为重要职能之一,做了大量工作:对国控重点监控企业按季度开展监督性监测,对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开展实验室比对监测,并协助环境保护部及时发布国控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超标情况。 据2008年总站对全国省级和环保重点城市环境监测站地表水监测能力(109项)调查的结果,江苏、浙江、上海、重庆4个省级和广州、连云港、南京、杭州、宁波5个重点城市监测中心(站)具备109项指标监测能力,北京市和四川省监测中心站基本具备全分析监测能力,其他省级和重点城市监测中心依靠实验室间相互合作也可完成。 同时,各级环保部门致力于建立和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制度,统一发布综合性环境质量状况报告和重大环境监测信息,定期公布重点流域和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状况,以保障公众的

环境监测技术路线(环办[2003]49号)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文件 环办[2003]49号 关于印发《环境监测技术路线》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环境保护局(厅)、新疆生产建 设兵团环境保护局: 为引导全国环境监测技术发展方向,我局组织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制了《环境监测技术路线》,现印发你们。请参照执行。 附件:《环境监测技术路线》 二○○三年六月十三日 主题词:环保规划监测通知 抄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监测站,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环境监测技术路线 一、空气监测技术路线 1、技术路线 空气监测采用以连续自动监测技术为主导,以自动采样和被动式吸收采样—实验室分析技术为基础,以可移动自动监测技术为辅助的技术路线。 2、监测项目与频次 空气例行监测项目表

★:规定的监测项目; ▲:根据情况和区域特性选择的监测项目。 自动监测系统满足实时监控的数据采集要求;连续采样—实验室监测分析方法要满足《环境空气监测技术规范》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对长期、短期浓度统计的数据有效性的规定。被动式吸收监测方式可根据被监测区域的具体情况,采取每周、每月或数月一次的频次。 3、监测分析方法 空气中主要污染物监测分析方法表

二、地表水监测技术路线 1、技术路线 地表水监测采用以流域为单元,优化断面为基础,连续自动监测分析技术为先导;以手工采样、实验室分析技术为主体;以移动式现场快速应急监测技术为辅助手段的自动监测、常规监测与应急监测相结合的监测技术路线。 2、项目与频次 1)监测项目 自动监测和常规监测项目分别按表1和表2执行。自动监测项目根据水质自动监测站配备的仪器确定,自动监测站的基本配置应保证必测项目所需的监测仪器。 2)监测频次 自动监测既可实时在线监测,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定各项目的监测频次。 常规监测的频次见表3。 3、监测方法 1)自动监测: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EPA(USA)和EU认可的仪器分析方法,并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批准的水质自动监测

关于印发《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路线》的通知

关于印发《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路线》的通知 总站物字[2011]20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监测中心站: 为进一步明确噪声监测发展方向、不断提高我国噪声监测水平,总站组织相关监测站开展了我国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路线研究,并征求了多方意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路线》。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附件1: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路线 二〇一一年九月七日 关于印发《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定(暂行)》与《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 求(暂行)》的通知 总站物字[2011]20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监测中心站: 根据各地噪声自动监测工作的需要,为提供相关技术支持,总站结合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噪声自动监测系统与应用研究”成果,编制完成了《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定(暂行)》和《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暂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参照执行。在执行过程中,请及时反馈意见与建议,以便为制定相关“噪声自动监测”国家标准提供基础资料。 二〇一一年九月七日 附件1: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定(暂行) 附件2: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暂行) 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路线 前言 目前我国环保系统实施噪声监测主要有两类,一是各监测站开展的声环境质量监测,包括: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监测、道路交通噪声监测和各类功能区监测,这类监测是每年《中国环境质量报告》中声环境部分的主要内容;一是各相关部门开展的有针对性的噪声监测,如:环评监测、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企业噪声排放监督监测及噪声纠纷的仲裁监测等等。噪声监测为我国环境噪声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环境水质在线监测行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分析

我国环境水质在线监测行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分析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万亿立方米,地下水0.83万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为2240立方米,在世界银行连续统计的153个国家中居第88位。我国的水资源现状存在总量紧缺、人均占有量低、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相匹配、水体污染日益加重、城市缺水情况凸显等问题。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加重了局部水资源的负荷,也加剧了城市地下水的污染,很多城市的地下水均出现了水质富营养化、铁锰超标等问题。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已经引起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十一五”期间,我国确定了单位GDP能耗每年减少4%,5年减少20%的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包括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总量5年内要减少10%的减排目标。在水体污染防治工作中,水质监测工作是污染预警、持续性污染物监测和治理效果评定的重要手段,已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作为连续性监测工具的水质在线监测仪器承担着提供准确监测数据和监测报告的责任,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 用。 一、行业发展概况

传统的环境水质监测工作主要以人工现场采样、实验室仪器分析为主。虽然在实验室中分析手段完备,但实验室监测存在监测频次低、采样误差大、监测数据分散、不能及时反映污染变化状况等缺陷,难以满足政府和企业进行有效水环境管理的需求。从国外环保监测的发展趋势和国际先进经验看,水质的在线自动监测已经成为有关部门及时获得连续性的监测数据的有效手段。只需经过几分钟的数据采集,水源地的水质信息就可发送到环境分析中心的服务器中。一旦观察到有某种污染物的浓度发生异变,环境监管部门就可以立刻采取相应的措施,取样具体分析。可见,水质在线分析系统最大的优势便在于可快速而准确地获得水质监测数据。自动水质监测系统的应用,有助于环保部门建立大范围的监测网络收集监测数据,以确定目标区域的污染状况和发展趋势。随着监测技术和仪器仪表工业的发展,环境水质监测工作更开始向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为主的监测方向发展。 纵观我国的环境水质在线监测体系建设,经过多年发展,已初步建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环境连续自动监测管理和技 术体系,并已逐渐形成网络。 二、发展规划要求及行业监管体制 (一)规划要求

环境监测技术路线教程文件

环境监测技术路线

环境监测技术路线 一、空气监测技术路线 1、技术路线 空气监测采用以连续自动监测技术为主导,以自动采样和被动式吸收采样—实验室分析技术为基础,以可移动自动监测技术为辅助的技术路线。 2、监测项目与频次 ★:规定的监测项目; ▲:根据情况和区域特性选择的监测项目。 自动监测系统满足实时监控的数据采集要求;连续采样—实验室监测分析方法要满足《环境空气监测技术规范》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对长期、短期浓度统计的数据有效性的规定。被动式吸收监测方式可根据被监测区域的具体情况,采取每周、每月或数月一次的频次。

3、监测分析方法 二、地表水监测技术路线 1、技术路线 地表水监测采用以流域为单元,优化断面为基础,连续自动监测分析技术为先导;以手工采样、实验室分析技术为主体;以移动式现场快速应急监测技术为辅助手段的自动监测、常规监测与应急监测相结合的监测技术路线。

2、项目与频次 1)监测项目 自动监测和常规监测项目分别按表1和表2执行。自动监测项目根据水质自动监测站配备的仪器确定,自动监测站的基本配置应保证必测项目所需的监测仪器。 2)监测频次 自动监测既可实时在线监测,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定各项目的监测频次。 常规监测的频次见表3。 3、监测方法 1)自动监测: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EPA(USA)和EU 认可的仪器分析方法,并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批准的水质自动监测技术规范进行。 2)常规监测: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4、表5和表6)中规定的标准分析方法。

三、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路线 1、技术路线 运用具有自动采样功能的环境噪声自动监测仪器、积分声级计、噪声数据采集器等设备,按网格布点法进行区域环境噪声监测,按路段布点法进行道路交通噪声监测,按分期定点连续监测法进行功能区噪声监测。在大型国际空港建立航空噪声自动监控系统,在穿越大型城市的铁路枢纽站、场建立铁路噪声自动监测系统。在全国建成功能完善的城市环境噪声监测网络和重点交通源的自动监测网络系统。 2、监测项目与频次 环境噪声监测项目与频次表

环境监测

第一章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这是一类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积累性,半挥发性,高毒性,并能够通过各种环境介质长距离迁移,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 环境监测是运用各种手段,测试手段对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进行测定,以确定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 环境监测的原则是“优先监测”的原则。 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 对环境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环境监测的类型:1,按监测对象划分。2,按监测目的划分:①监视性监测②特定的监测。根据特定的监测分4种:①污染事故监测②仲裁监测③考核验证监测④质询服务监测。3.研究性监测 环境标准:是有关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是国家为了防治环境污染,保护人体健康,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政策,对环境保护中的各项工作所制定的技术规范和要求。GB—国家标准GB/Z—国家指导性技术文件GHZB—国际环境质量标准GWPB—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GWKB—国家污染物控制标准HJ—国家环保部标准HJ/T—国家环保部推进标准 三级:国家环境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 六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保仪器、设备标准。 地方标准应该符合以下两点:国家标准中所没有规定的项目;地方标准应严于国家标准,以起到补充、完善的作用。 第一类污染物一律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出口取样。第二类在排污单位排出口取样。 第二章 一什么是环境监测的技术路线? 环境监测技术路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完成一定的监测任务,达到一定的目标而采取的技术手段和途径。二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 环境方案是一项监测任务的总体构思和设计,制定环境监测方案的指导方针是环境监测的技术路线。制定环境方案是必须首先明确监测目的,然后再调查研究的技术上确定监测对象、设计监测网点,合理安排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选定采样方法和分析测定技术,提出监测报告要求,制定质量保证程序、措施和方案的实施计划等。 三、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体系的内容:1环境监测基础工作的质量保证2环境监测全过程的质量保证3质量事故和差错处理4质量申诉处理 四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体系的作用: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保证环境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第三章水 一.水样类型 瞬时水样、混合水样、综合水样。 瞬时水样:从水体中不连续的随机采 集的样品 混合水样:在同一采样点上以流量、 时间、体积或是以流量为基础,按照 已知比例(间歇的或连续的)混合在 一起的样品。 综合水样:把从不同采样地点同时采 集的瞬时水样混合而成的样品 二.监测断面的种类 背景断面:指为评价某一完整水系的 污染程度,未受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 影响,能够提供水环境背景值的断面 对照断面:指具体判断某一区域水环 境污染程度时,位于该区域所有污染 源上游处,能够提供这一区域水环境 本底值的断面。 控制断面:只为了解水环境受污染程 度及其变化情况断面。 消减断面:指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在 水体内流经一定距离而达到最大程 度混合,污染物受到稀释、降解,其 主要污染物浓度有明显降低的断面。 三.河流监测断面的设置方法 对于江、河水系或某一河段,一般设 置三种断面,即对照断面、控制断面 和消减断面。对行政区域可设背景断 面(对水系源头)或入境断面(对过 境河流)、控制断面(若干)和如海 河口断面或出境断面。在省、自治区 和直辖市内主要河流的干流、一、二 级支流的交界处设置省(自治区、直 辖市)交界断面以及其他环境监测断 面。 四.污水监测点位的设置 1.含第一类污染物的废水采样点位 的设置 含第一类污染物的废水,不分行业和 废水的排放方式,也不按受纳水体的 功能类别,采样点位一律设在车间或 车间处理设施的排放口或专门处理 此类污染物设施的排口。 2.含第二类污染物的废水采样点位 的设置 含第二类污染物的废水,采样点一律 设在排污单位的废水外排口。 3.污水处理设施效率检测采样点设 置 (1)对整体污水处理设施效率监测 时,在各种进入污水处理设施的污水 入口和污水处理设施的总排口设置 采样点。 (2)对各污水处理单元效率检测时, 在各种进入处理设施党员的污水入 口和设施党员的排口设置采样点。 五.保存水样的方法 冷藏、冷冻;过滤和离心;添加保存 剂 六.水样储存时间 清洁水样72h,轻污染水样48h,严 重污染水样12h. 七.为什么要水样预处理? 环境水样的组成是相当复杂的,并且 大多数污染组分含量很低、存在形态 各异,所以在分析测定之前,需要进 行适当的预处理,已得到待测组分适 于测定方法要求的形态、浓度和消除 共存组分干扰的式样体系。 八.水样预处理的方法 水样的消解、水样的富集和分离 九.水色可分为真色和表色 真色去除水中悬浮物后的颜色,表色 没有去除悬浮物质的水所具有的颜 色颜色。 十.铂钴标准比色法 用于较清洁的、带有黄色色调的天然 水和饮用水的测定。 十一.稀释倍数法 用于受工业废水污染的地表水和工 业废水颜色的测定。 十二.氨氮以游离氨或铵盐的形式存 在于水中。 十三.溶解氧就是指溶解于水中的分 子状态的氧。 十四.化学需氧量是指在一定条件 下,用强氧化剂重铬酸钾处理水样时 所消耗氧化剂的量。 十五.生化需氧量是指在规定的条件 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某些可氧 化物质,尤其是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 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的量。 十六.TOC表示总有机碳,是以碳的 含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质总量的综 合指标。 第六章 声压:声波通过介质中某点时,在该 点引起的压力增量。 声压级:声压与基准声压的比值的常 用对数乘以20,表示声压大小的物 理量。 声级:经频率计权后的声压级。 L10:从大到小,总数的百分之10。 L50:从大到小,总数的百分之50. L90:从大到小,总数的百分之90. 为什么要用“分贝”表示声学的基本 量?答:人耳的听觉对声信号强弱的 反应不是线性的,而是近似地成对数 比例关系,用经过对数运算的分贝表 示声音的大小可以适应听觉的特点; 声压的变的范围很宽,从听阀声压到 痛阀声压可相差100万倍,因此,方 便得多。 了解城市噪声污染的空间分布规律 时,可选择哪种测量方法,其测量要 点是什么? 普查监测法3类声环境功能区: 网格布点法,一般每年一次。在春季 或秋季进行。每次检测时分别在昼间 工作时间和夜间22:00-24:00测量。 在规定的测量时间内,每次每个测点 测量10min的等效声级Lep,同时记 录噪声主要来源。 测量时传声器应水平设置并罩上风 罩,距离任何反射物至少3.5m测量, 距地面高度1.2m以上,必要时可至 于高层建筑上,以扩大监测受声范 围。使用监测车辆测量,传声器应固 定在车顶部1.2m高度处。选用A计 权,调试好后置于快档,采样时间间 隔不大于1s,进行自动测量。 噪声环境功能区:以自然路段,站点 等为基础。划分典型路线,城市轨道 交通,内河航道,铁路四种交通类型 不同交通运行特征,进行点位布设。 并进行20min或1h噪声监测。方法 同上 在环境噪声的测量时,可选择哪几种 测点条件?气象条有何要求? 答:在进行环境噪声的测量时,可选 择以下三种测点条件: 一般户外:距离任何反射物至少 3.5m测量,距地面高度1.2m以上, 必要时可置于高层建筑上,以扩大监 测受声范围,使用监测车辆测量,传 声器应固定在车顶部1.2m高度处。 噪声敏感建筑物户外:距墙壁或窗户 1m处,距窗约 1.5m处,距地面 1.2-1.5m高。 气象条件:无雨雪,无雷电天气,风 速小于5.0m/s.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转型发展纲要

环保部批转《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转型发展纲要》 2009年12月25日,环保部复函批转《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转型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纲要》是总站实现技术转型发展的重要指导文件,要求总站按照《纲要》要求,切实加强环境监测技术工作,不断提升环境监测技术水平,坚持为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对地方环境监测站的技术指导,建立和完善适应转型发展的运行机制,在全国环境监测系统率先实现转型发展。 附件:《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转型发展纲要》

附件: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转型发展纲要 为深入贯彻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和实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积极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和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加快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步伐,特制定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转型发展纲要。本纲要是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不断提升环境监测的技术支撑、技术监督和技术服务能力,完善环境监测核心业务体系和技术体系的指导性文件。 一、环境监测发展历程与新形势 1973年全国第一次环保大会以来的三十多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一是环境监测业务领域不断拓展。从最初的“三废”监测,发展到环境空气、酸沉降、沙尘暴、地表水、饮用水源地、近岸海域、土壤、生态/生物、噪声、污染源等多领域多环境要素的综合性监测,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国的环境监测网络。二是环境监测范围不断扩大。从最初的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监测,发展到流域、区域的生态环境监测乃至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监测。三是环境监测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从最初的手工采样监测,发展到自动在线连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