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死海不死》的教学设计

《死海不死》的教学设计

《死海不死》的教学设计
《死海不死》的教学设计

关于《死海不死》的教学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授课班级:初中七年一、二班。授课教师:胡宗平。授课时间:九月二十三日。

死海不死

教材说明:

《死海不死》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

教学思路:

一直以来,说明文的教学工作很难做,课堂上气氛沉闷,索然无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非常普遍。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教好说明文?在诱思探究理念的指导下,我尝试用“自学——提问——练习”的教学模式进行说明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课堂实录:

一、教具准备:

两个大小相同的烧杯,一袋盐,一壶热水,两个鸡蛋,一支筷子,一大杯事先准备好的盐分足够大的盐水。写有不同内容的幻灯片。

二、实验导入:分别在两个烧杯中倒入深度相同的冷水、盐水,各投一个鸡蛋到两个烧杯中,师举高两个烧杯让学生观察,可以明显看到不同的现象:一个烧杯中的鸡蛋沉在杯底毫无动静,另一个烧杯中的鸡蛋却漂浮在液面上。

师:相同的烧杯,看上去毫无区别的液体,将鸡蛋投放进去,为何会发生这种奇怪的现象呢?要想弄个明白,知其原因,请让我们共同学习《死海不死》,学完之后,也许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教师板书课题。

[做实验的原因: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中曾说道,情意过程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在每一节课上,都会自觉的为本课所教授的内容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意。]

三、进入课文:

师:走进课文内容之前,请大家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幻灯片)以便做到有的放矢。

学生抬头看幻灯片上的内容。(了解本文的说明对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找出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

师:明确了学习任务后,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请自由的快速阅读全文,熟悉内容。通过互助合作的方式将文中的生字解决掉。学生快速的自由朗读课文。

师:熟悉了内容之后,再给大家八分钟时间,通过小组讨论的

方式解答幻灯片上的问题。

(出示幻灯片:1、划出文章的段落结构。

2、指出本文的说明对象。

3、文章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4、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学生在小组内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指正。

师:经过讨论,相信凭我们大家的力量一定可以将以上几个问题顺利解答。第一个问题,谁可以?好,请!

生1:我认为,全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死海的有关情况,第二部分讲述有关死海的开发与前景。

师:这位同学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形式的完整。非常好,请坐。关于第一个问题,还有其它的分法吗?请!

生2:我认为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一到四段,说明死海的特征。第二部分五到六段,说明死海形成的原因。第三部分七到八段,说明死海的开发与前景。

师:好,又一种分法,请坐。关于分段,历来并没有定论,只要分得有道理,能够自圆其说,分几部分都可以。但有一点要把握,一定要从段落间的关系上划分。而具体到我们这篇文章,你们认为哪种分法更合适呢?

生答:第二种。师:好,在这篇文章中,第二种分法确实是最好的。至于为什么这样分,刚刚那位同学已经说得非常详细,我就不做过多的重复。接着看第二个问题,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好,请。

生:死海的特征。

师:非常好,请坐。(板书:死海的特征)那么文章在说明死海特征的过程中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呢?请!

生:逻辑顺序。

师:非常好。(板书:逻辑顺序)从哪些方面可以说明文章采用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呢?

生:文章第一部分先介绍死海的特征,第二部分讲它形成的原因,最后说它的发展前景,这是按事理的前后关系来说,所以,它采用的顺序是逻辑顺序。

师:非常好。这是一个难度特别大的问题,你居然能够很准确的回答上来,很难得,了不起,请坐。

师:明确了说明对象,说明顺序,接下来看看文章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一个要求,同学们在回答此题时,不仅要说出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而且要指出这种说明方法具体体现在哪几句话上。谁可以?请。

生1、举例子,可以具体在“海里没有鱼虾,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这句话上。

师:好,请坐。除了举例子,还有吗?(边说边板书:举例子)请。

生2、列数字。比如在介绍死海中所含盐类的时候,就运用了列数字这种说明方法。

师:很好,请坐。(边说边将“列数字”板书在“举例子”的下边)除了列数字,举例子,还有吗?请。

生3、作比较,列数字的本身就含有作比较。

师:非常好,总结得很精辟,(边说边将“作比较”板书在“列数字”的下边)请坐。除此之外,还有吗?好,你说。

生4、引用传说,比如文中引用罗马传说来说明死海的“不死”。师:非常好,很稀有的一种也被你找出来了,很好,请坐。(边说边将“引用传说”板书在“作比较”的下边)

师:到此,这篇说明文的知识点基本整理出来了。可是,文中有几个词的含义老师不明白,想请教于大家。比如文章中一再说死海不死,这“死”和“不死”应如何理解?好,请。

生:“死”指的是海里没有鱼虾,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不死”则是指即使不会游泳的人掉到海里也不会被淹死。

师:非常准确,请坐。但文章结尾处还有一个“死”字,“到那时,死海恐怕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应作何解释呢?请。生:“死”指没有了。

师:请坐,死海没有了,也可以。但这种情况说得再专业一点,用一个词来概括,应是什么?仔细思考,死海中的主体是海水。好,请。

生:枯竭!

师:不错,很好。还有吗?

有生在底下喊:干涸。

师:非常好。那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将这篇文章的知识点总结一下,谁可以?请。

生: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死海的特征,说明的顺序是逻辑顺序,用到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用传说。师:非常好,总结得很全面,请坐。现在大家明白了这个杯中的鸡蛋为何可以漂浮在液面上了吗?(边说边将盛盐水的烧杯举起,展示在大家面前。)

底下的同学自由议论。

生1、明白了。

生2、因为水中有盐。

师:这位同学说得真可谓一针见血。我们现在也可以人工造一个小盐水湖,将鸡蛋投放于湖中,看看会有什么情况发生。谁有兴趣做这个实验?好,你二位请。

两位同学走上讲台合作,先将热水倒入空烧杯中,然后放入鸡蛋。此时,鸡蛋沉在杯底。两人配合,一人将盐慢慢注入杯中,一人拿筷子轻轻快速搅动,终于,鸡蛋浮在液面上了。

师:好,拿起烧杯让大家观赏观赏你们的劳动成果。

一位同学将杯子高高举起。

师:谢谢两位同学,你们可以回座位了。

两位同学坐回了座位。

师:明白了死海的特征之后,我们来作一个阅读训练题,检查大家对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掌握如何。(出示幻灯片:关于课文第四自然段的阅读练习。

1、这段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A、人到海里漂起来的原因。

B、死海海水里含多种矿物质。

C、死海海水浮力大的主要原因是海水咸度高。

D、死海海水的各种盐类占海水的百分之二十三到百分之二十五。

2、这段文字采用的说明顺序有:()

A、由原因到结果

B、由概括到具体

C、由本质到现象

D、由主要到次要

3、这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4、“据统计”三个字能去掉吗?为什么?)做这些题,给大家六分钟时间。开始!

师:时间到了,咱们看看大家做的结果如何。第一题,谁可以?好,请。

生:我认为第一题的答案是“C”。

师:非常正确,请坐。第二题?请。

生:选择“B”、“D”。

师:正确,请坐。第三题?请。

生:所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

师:很正确,请坐。第四题?请。

生:“据统计”三个字不能去掉,因为它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师:非常好,请坐。四个问题已经圆满解决,现在,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谁还有疑问?好,请。

生:密度大的物体在水中应沉下去,可文章中却说不会游泳的人掉到水里也不会被淹死。这是为什么?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可关于密度的问题我也不是很清楚,哪位同学可以给他满意的答复?好,请。

生:书中说的是死海海水的咸度高密度大,可以将掉到水里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重点强调的是海水的盐度、密度,而不是落水物体的密度。

师:好,解释得非常详细,同学们这下明白了吗?

生齐答:明白了。

师:那大家至此还有其它的疑问吗?

生齐答:没有了。

师:那我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请大家下去做练习册上相应的题目。

[课后反思:张熊飞教授曾讲过,“学生的主体地位应体现在变学为思,变学为悟,学习中应做到七动”。所以,设计课应怎么上时尽量多的考虑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领悟。通过他们的亲身体验和主动探究,尽可能做到由“学会”向“会学”转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