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教案

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教案

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教案
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教案

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华北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

思想教育:

1、华北事变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共以民族利益为重,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人民利益的真正代表。

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中共从民族利益出发的结果,揭开了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能力培养:

1、通过史实、文献资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

2、通过分析“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知识:瓦窑堡会议和西安事变。

难点知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扭转时局的关键。

[课时安排]:一课时

[讲授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1931年以来日本是如何一步步侵略中国的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华北事变:

1、华北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吞并中国,在华北地区制造的一连串新的侵略事件。

2、面对日本新的侵略活动,国民政府继续妥协退让。“何梅协定”的签订即是证明。通过此协定日本实际已控制河北省的政治、军事、经济。

3、注意从知识前后联系的角度认识华北事变。1935年华北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自“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以来得寸进尺的表现。华北事变是后面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历史背景。同时华北事变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最主要矛盾的标志。这是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客观条件。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

1、《八一宣言》:1935年7月下旬共产国际召开“七大”,向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提出组织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策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根据大会精神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起草《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即“八一宣言”。根据教材所引宣言引文分析得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号召,说明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有了明显转变,对抗日救亡运动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2、瓦窑堡会议。在全国抗日民主运动高潮到来的时候,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从土地革命向民族革命战争转变的新形势,党要制定适合新情况的政治路线和革命策略。1935年底,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3、《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瓦窑堡会议后,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此报告。报告阐明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强调了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作用,指出共产党和红军应成为统一战线坚强的台柱子。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关头,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武装全党,为迎接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的到来做了政治上理论上的准备。

三、一二?九运动:

1、背景:从华北局势和共产党的号召、领导两方面加以归纳。

2、过程:结合教材两幅插图和教材有关小字内容加以了解。

3、意义和影响:抓住“打击”、“揭露”、“宣传”和“促进”四词,加以理解和掌握。

4、二?九”运动是继“五四”运动以来又一次大规模的以学生为先锋的爱国运动。可以从矛头所指、目的要求、积极作用、意义特点等方面作比较从而更加深刻认识这两大历史事件的程度。

四、西安事变:

1、背景:

1)日本侵略华北,民族危机加深。

2)中国共产党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3)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掀起新高潮。

4)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共产党的多次努力争取下,在西北与红军在抗日基础上实现了联合抗日。

5)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威逼张、杨执行“剿共计划”。

2、爆发: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带领20多名军政要员来到西安,威逼张学良、杨虎城立即调军“剿共”。张、杨在抗日不能,“剿共”不愿,苦谏不听,自身难保的情况下,于12日毅然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和军政要员。

3、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爆发在国内外引起强烈而复杂的反响。各种政治势力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提出了各种不同的主张形成了极其复杂的政治局面。中国共产党分析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认为存在两个前途,一是由此引起新的内战,削弱全国抗日力量,推迟全国抗战的发动;一是由此结束10年内战,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抗日大局出发,确定解决事变的方针:和平解决,反对新的内战,推动南京政府走向抗日的立场。同时,对张、杨给予同情和积极的实际援助,使之实现其抗日主张。中共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赴西安参加谈判。周恩来等人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宣传说服工作。经过各方努力,迫使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4、意义和影响

第一、西安事变把全国抗日民主运动推向高潮。

第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国民党转变的关键。

第三、国共两党关系发生变化: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

第四、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小结]:

[作业]:

一、选择题:

1、日本华北驻屯红军司令多田峻发表声明:“我军对华北态度有三点:(1)把反满抗日分子彻底驱逐出华北;(2)华北经济圈独立;(3)通过华北五省的军事合作,防止赤化。“这一声明实质是要()

A、实现华北五省自治

B、变华北为日本的商品市场

C、与国民党合作共同防共

D、变华北为第二伪满洲国

2、西安事变的发生和和平解决,从根本说是因为()

A、国民党内部的分化

B、民族矛盾的上升

C、张学良的爱国情操

D、中共的高瞻远瞩

3、按因果关系排列下列史实()

①中共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②西安事变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④日本侵华,民族矛盾上升⑤张学良、杨虎城同红军停战

A、①⑤②④③

B、④①⑤②③

C、④②①③⑤

D、④⑤①②③

二、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 12月6日,国民党政府颁布讨伐令:“张学良背党叛国,劫持统帅……乃犹不自悔悟,……反将所部集中西安,负隅抗命……全国人民,同深愤慨……不得不明令讨伐,着讨逆军总司令何应钦迅速指挥国军,扫荡叛逆,以靖凶氛,而维国本。”

——1936年12月7日南京《中央日报》

材料二中央诸人于真相未全明了之前,遽于数小时内决定张学良之处罚款……然余个人实未敢苟同,因此立下决心愿竭我全力以求不流血的和平与迅速之解决。

——宋美龄《西安事变回忆录》

材料三李济深致国民政府及各地方当局的电文中说:“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箕豆之煎。况汉卿(张学良,字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以叛逆目之。而政府逮加讨伐,宁不顾国人责以勇于对内,怯于对外?”

——1936年12月24日《桂林日报》

材料四日本外相有田说:“中央政府是否与张妥协?……中央如在抗日容共条件下与张妥协,日本决强硬反对……张条件内容如何,日本自不便奉询,以免有干涉中国内政之嫌。”

日本放弃武力政策……确有觉悟,以为对华压迫,不啻为渊驱鱼,促成中国赤化,应即改变基本政策,并令各线全行终止。

——1936年12月19日驻日公使许世英给国民政府的电报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扼要指出国民政府内部对处理西安事变的主张有何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不同?2)材料三对国民政府的讨伐令持什么态度?其理由是什么?

3)根据材料四,指出日本政府希望西安事变朝什么方向发展?有田谈话的自相矛盾之处何在?你是否同意驻日公使许世英的日本“确有觉悟”这一判断?简述理由。

三、问答题

试评价张学良在(一)东北易帜(二)九?一八事变(三)西安事变这三个重要历史事件的所作所为。

答案:选择题: 1、D 2、B 3、B

二、材料解析题

1)以何应钦为代表的亲日派视张学良为“叛逆”,主张武力讨伐,以借机置蒋介石于死地,夺取最高统治权,并力图扩大内战,以利于日本侵华。宋美龄等亲英美派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以营救蒋介石,维护其统治地位,并防止日本侵华势力进一步扩大。

2)持反对态度。认为张学良是为逼蒋抗日而发动“兵谏”,不是“叛逆”;在民族危亡关头,不应同室操戈;广大人民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3)希望中国内战扩大。西安事变如何解决是中国内政,有田强硬反对国民政府与张学良“妥协”,却标榜不干涉中国内政。

4)不同意。从历史发展的事实来看,日本“放弃武力政策”只是企图通过诱降政策使国民政府进一步分化,并做出利于日本侵华的事情。

三、问答题

1928年底张学良身负国耻家仇,他顺应东北人民反对日本奴役和全国人民要求实现统一的愿望,改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其行为是爱国和进步的。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在国民政府的压力下,盲从蒋介石的命令,对日寇不抵抗是错误的。但从感情上他是不情愿的,并为此痛心疾首。

1935年到1936年,日本步步进逼,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张学

良以民族利益为重,力劝蒋介石联共抗日,发动了西安事变,此事件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历史: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岳麓版必修1

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 1、知识与能力 识记: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太平军胜利进军;定都天京; 太平军北伐、西征、东征;太平天国军事上的全盛时期;《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和意义;天京事变;重建领导核心;后期防御战;天京陷落。 理解:太平天国迅速发展的原因;《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 运用:探究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失败的必然原因,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讲析培养其系统的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使学生初步学会查找史料、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以及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学会主动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近代的农民运动有恰当的认识。认识到太 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认识到农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重要作用,从而关注农民,关注农村。 教学重点: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天朝田亩制度》。 教学难点: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自然经济在幅员辽阔的古老中国广泛存在,使得几千年来农民一直是中国人的主体。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的突出问题,至今依然如此。如今我国政府把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经济提到国家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来。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民都是十分重要的力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进入近代的中国农民怎样担任起近代反侵略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这一任务的?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太平天国兴起的背景 教师补充材料: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指出:“中国在1840年战争失

《抗日救亡运动》教案

抗日救亡运动 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分析西安事变的性质及其和平解决的历史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组织学生了解一组新闻: 1 (记者王军于新超郑东鸿)新华网沈阳9月16日电:今年是“九、一八”事变爆发70周年,辽宁省及沈阳市将相继举行一系列纪念活动。辽宁省九一八战争研究会会长张一波教授认为,这一天是国耻日,全体中国人都应该记住这惨痛的历史教训。“在这样的日子里,再搞嫁娶和开业之类的庆典活动,实在不应该”。 2 在去年“九一八”前夕,曾担任辽宁省副省长和政协副主席的林声在一次有老红军、老战士和二战受害劳工参加的座谈会上,也发出了同样的呼吁,他说:“现在还有一些市民在9月18日这天仍然搞一些喜庆活动,这是不合时宜的”。林声的倡议不仅得到了在场的老红军、劳工等的热烈掌声,一些商家和市民也积极响应这一呼吁。 3 去年,原定于9月18日开业的沈阳一酒店为了纪念这一国耻日,特意推迟了开业日期。一些原打算这一天喜结良缘的年轻人也改变了结婚日期。 4 今年“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前,张一波等人说:“国家应通过立法等形式形成一种制度,最少也应号召人民不要忘记国耻,牢记这一天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 5 近年来,每当9月18日事变爆发之时,沈阳都要鸣响警报,以提醒市民国耻不能忘。 6 2003年9月18日,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72周年的国耻日。而这几天的珠海,却发生了足以令整个中国愤怒的一幕——数百名日本男客人组成的一个观光团,在一个五星级酒店中大肆“买春”,并公开称“就是来玩中国‘小姐’的”。 7 晨报合肥专讯13日下午2时,鄂州、珠海两地警方联手,成功抓获“9·16”珠海特大组织、介绍卖淫案重要涉案嫌疑人廖某。14日,鄂州警方将廖某移交珠海警方。 承上启下,设问过渡:“九一八事变”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待这个国耻纪念日?相信同学们学了这一课就会得出正确的答案。(布置学生阅读79——81页

《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伟大的抗日战争》(人民版)教学设计 邯郸四中张洁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结合初中所学的相关知识,通过教材所提供的文字和图片资料等,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侵华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如“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南京大屠杀”、细菌战、毒气战和许多大屠杀惨案。 2了解和掌握中国军民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面前奋起还击,并逐步团结起来,建立起坚固而强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浴血奋战,直到取得抗日战争完全胜利的事实。 3通过引分析日本大规模侵华的原因,列举日本侵华的滔天罪行,使分析问题和总结概括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4从多种渠道搜集资料,讨论: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什么只能是持久战?抗战中哪种力量为主导,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为什么?使思辨能力有所提高。 (二)过程与方法 1要求首先阅读本节的大标题和三个子标题,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学会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的过程和方法。

2从《侵华日军的罪行》一目中列举最能反映日本帝国主义残暴本质的事实,培养论从史出的过程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侵华日军罪行史实的掌握,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立场,共同警惕日本今天新的军国主义企图重新抬头的危险。 2通过中国军民团结抗日史实的学习,深刻理解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通过学习,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在初中时已涉及,大部分学生比较熟悉,学习起来并不十分困难。关键是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的梳理,同时注意应到学生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及其历史。 三教学重点: 日本发动的一系列事变,在侵华战争中的罪行;中华民族的全民抗战过程及抗战胜利的意义。

第4单元伟大的抗日战争第18课全国抗战的爆发教案岳麓版1

第18课 全国抗战的爆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掌握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了解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摒弃前嫌,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即兴表演卢沟桥上中、日两军的对话和动作,人物表演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展示自我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探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资料,让学生上台讲解,使学生学会收集、调查、整理、甄别、取舍资料的方法,培养其动手和创新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信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七七事变中爱国将领和军民英勇抗战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对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特别是通过南京大屠杀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行径,认识军国主义的本质及危害,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 学习重点: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 学习难点:为什么说七七事变是中华民族进行全国抗战的起点? 【学生预习指导】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题目(在课本勾画,补充即可。注意做到要点化、序号化) 一、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 概况:日军借口士兵失踪,突然炮轰__卢沟桥__和宛平城,发动__全面侵华__战争。 结果:卢沟桥失守,平津相继沦陷。 影响: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__全面侵华战争__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__全国抗战__的起点。 二、国共第二次合作

初步形成:__西安事变__和平解决。 正式形成:八一三事变后,国民党公布共产党提交的__国共合作__宣言,蒋介石发表谈话__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地位__。这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开始和__抗日民族统一战线__正式形成。 军队改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改编为__八路军、新四军__,开赴抗日前线。 三、南京大屠杀 时间:__1937__年12月,日本军队攻陷南京后,进行了长达六个星期灭绝人性的大屠杀。 屠杀人数:__30多__万人。 评价: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的罕见暴行,充分暴露了日本军国产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教学步骤 (一) 导: “卢沟晓月”是北京著名的景色之一,但壮美的卢沟桥,却在80年前见证 了人类最野蛮、最残暴的侵略,见证了人类最大的丑陋,那是怎样一段历史,请大家随我一起去看看吧! (二)学: 全国抗战的爆发: 一、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 概况:炮轰卢沟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结果:卢沟桥失守,平津相继沦陷。 影响: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国抗战的起点。 二、国共第二次合作: 正式形成:八一三事变后,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三、南京大屠杀: 时间:1937年12月,日本军队攻陷南京后,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灭绝人性的大屠杀。 屠杀人数:30多万人。 评价: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的罕见暴行,充分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教学设计与反思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课题内容:中华书局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了解九一八事变、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西安事变等20 世纪30年代初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2.能力方面:(1)通过对“九一八事变”的前因后果的分析,培养学生 全面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反动性的揭露,培养学生把握历史问题本质的能力。(3)通过学习,理解一二九运动,并能认识当今时代赋予爱国主义和青年学生社会使命的新内容;概括抗日救亡运动的基本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4)探究中共竭力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逐步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纷繁复杂历史现象的历史思维能力;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分析纷繁复杂历史现象的基本方法。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讲述“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使学生 认识: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为转嫁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而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它是日本侵华的重要步骤,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2)通过对抗日救亡运动的介绍,使学生们懂得:日本的侵略,激起了全中国各阶层的愤怒,抗日救国成了一切有爱国之心的中国人的爱国行动。(3)通过对本节教材的讲述,要培养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和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仇恨,树立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4)通过学习,了解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时间及其和平解决;了解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行为。 三、教学重点: 1、“九·一八”事变 2、西安事变 四、教学难点: 1、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 2、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必要性 五、教学方法:课件展示教学;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 六、教学资源:教学课件(ppt)

第13课 抗日救亡运动讲解

第13课抗日救亡运动 李河初中谭海滨 【课标要求】 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时间、地点,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地区的暴行,概述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情况,掌握西安事变发生的时间、发动者及其结果,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分析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和制造华北事变的原因,引导学生从世界的角度研究日本对外扩张的必然性,使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全球意识;通过研究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了解西安事变后错综复杂的形势,讨论应当怎样解决西安事变,发展学生从全局出发,从大处着眼,冷静地分析、应对、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沟通、分享的能力;通过收集张学良、杨虎城生平的资料,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获取与整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使学生认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性,牢记民族恨,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通过比较在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中国社会各种政治力量的不同态度,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通过了解张学良、杨虎城的生平,学习张学良、杨虎城为国家、民族最高利益置个人生死存亡于度外的高尚品德,引导学生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国家前途命运的关

系,努力实现个人利益与国家前途命运的关系,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重点难点】 一、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二、难点: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指导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查阅有关资料,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导学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谈话法、图示法等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播放歌曲《九一八》,同时展示抗日英烈图,设问:歌曲中所说的九一八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我们怕翻开这段悲惨的历史呢?九.一八;那一幕永远凄厉的天空;从此残留下,是一种难以抚慰的悲恸;谁能忘了它!曾经的国土沦丧家园被侵占;多少血与泪,都尘封在那场混浊的硝烟中。就让我们走进这段血与火的历史,去感受民族的耻辱和仇恨吧。 (课件出示课题)第13课抗日救亡运动 学习新课: (课件出示)一、勿忘国耻——九一八事变 (课件播放《九一八事变》) 设问:这段影视资料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 1、经过:①时间:1931年9月18日 ②地点;沈阳

抗日战争的胜利优秀教案

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目标】 1.了解全民族坚持抗战的基本史实;识记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及会议的主要内容,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和历史意义,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2.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所学知识思考、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分析、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讲述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树立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学生通过对抗日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懂得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道理,认识世界是一个整体,人类只有相互支援、团结一心,才能战胜共同的敌人,赢得进步。 【教学重点】 中共七大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中共七大的召开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从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人民经历了长达14年抗战。2015年9月3日,是中国第二个法定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也是首个决定放假的抗战胜利纪念日。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2015年3月国务院专门发布活动通知,活动的主题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并对纪念活动作出总体安排。 (展示相关图片、播放视频) 上述活动就是为了纪念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新课探究 (一)全民族坚持抗战。

教师:(讲解)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军深感兵力不足,对国民政府实行政治诱降,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日本侵略者的诱降下,国民党内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反共“摩擦”,于1941年1月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教师:(展示材料)请同学们探究皖南事变的原因。 周恩来为《新华日报》题写“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有力声讨。 学生:(探究、讨论) 教师:(讲解)面对日本侵略者大肆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摩擦”,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坚持抗战,并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打破日、伪军的封锁,坚持全民族抗战。 教师:(图片展示) 教师:(总结)中国全民族坚持抗战,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中华民族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二)中共七大。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中共七大制定的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材料二目前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有两个前途。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要使中国回到不独立、不自由、不富强的老状态里。这是个黑暗的前途。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要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这是个光明的前途。我们要努力争取实现光明的前途。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教师:中共七大何时、何地召开的?主要解决哪两个问题?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何意义?

抗日战争 教案1(人教版必修1)

第16课抗日战争 【三维目标】 1.知识:卢沟桥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国民党正面战场四次会战、中共全面抗战路线、日军的侵略罪行、抗战的胜利 2.能力:对片面和全面抗战路线本质及结果的认识,培养学生用阶级的观点和比较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思想:认识抗日战争是在统战旗帜下,全民族的抗战,民族利益高于党派、阶级利益。【教材分析】 重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难点:国共两党实行不同的抗战路线的原因。抗抗战胜利的原因及地位 【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教学法(2)合作教学法 【导入新课】 教师:今天是星期一,同学们刚刚参加完升旗仪式回来,现在我来考考大家:升国旗唱的国歌原名叫什么? 学生:《义勇军进行曲》 教师:我们一起来唱一段国歌吧!(文娱委员领唱,学生齐唱国歌) 教师: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今天的一百多年里,民族危机意识始终笼罩在国民心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便是这种意识的集中反映。这首歌创作于1935年,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从这首歌创作的历史背景看,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指的是什么?当时中华民族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学生:华北事变或日本侵华;抗日救国或救亡图存。 教师:这一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请大家翻开课文第30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著名战争──抗日战争。 【讲授新课】 一、全民族抗战

1.日本侵华的原因 为了全面掌握战争爆发的原因,可以适当地补充资料,从世界史的角度介绍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地位。 ⑴历史背景: 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和摆脱困境的对策;历史原因:从大陆政策到“国策基准”的既定国策; 现实原因:新一轮经济危机的冲击加剧了侵略的野心,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有利条件:中国的国内局势为国共对峙,国民政府尚未作好充分的准备,国际社会绥靖之风盛行。 2.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进攻中国的开始,卢沟桥中国军队的抗战,是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国人民共同抗战。统一战线的建立是由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符合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利益。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外敌当前,国共两党捐弃前嫌,组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了两个战场。 3、中共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 4、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抗战,组织四次会战 中国广大军民同仇敌忾,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日军曾扬言:三个月灭亡中国。结果,仅仅一个上海,日军就打了三个多月。日军恼羞成怒,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犯下了滔天罪行。他们已经不是一支军队,而是一群野兽! 二、日军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 2、潘家峪惨案 3、七三一部队 (播放纪录片、幻灯:南京大屠杀片段及照片、影片《屠城血证》片断、潘家峪惨案、七三

“一二_九”学生抗日救亡运动倡议书 纪念

“一二?九”学生抗日救亡运动倡议书纪念 尽管31军和46军是桂军的二类预备部队,与日军最强的第五师团交战时毫不含糊,虽然武器装备绝对落于下风,有的士兵甚至还扛着鸟铳上战场,然而,人数和武器都占据了绝对优势的第五师团仍然没有占到便宜。 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此次运动被称为一二·九运动,又称为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 坚持锻炼,有效学习。“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要做到每天坚持锻炼身体,按时作息,不熬夜,不贪睡,养成早睡早起的良好生活习惯。“温故而知新”,在轻轻松松、快快乐乐过暑假的同时,不忘时常温习功课,尤其是对自己比较薄弱的课程,利用暑假时间,认真钻研,查漏补短;同时,要按照学校老师的要求,完成暑假作业,预习新课程,学习新知识,加强课外阅读,不断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过一个充实的有意义的暑假。 纪念“一二•九”学生抗日救亡运动倡议书 青年是人生的骄傲,也是时代未来的希望。七十四年前的中国学生,在中华民族陷入危机时,不畏恐惧与威胁,在这片热土上洒下热血,进行抗议和示威。他们穿过大街小巷,将爱国之情和民族危机之感传递到每个人的心里,也为自己的青春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七十四年后的今天,我们在这里,为他们而唱,为青春而唱,为生命而唱。 “一二•九”学生抗日救亡运动距今已有七十四年了。大半个世纪过去了,

但我们并没有忘记当年北大的先贤们勇敢无畏地为了祖国、为了理想而与帝国主义抗争的景象。面对大刀、水枪、皮鞭和逮捕的威胁,北大学子作为先锋队,带领着成千上万的青年学生举行了大规模的爱国请愿和示威。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唱着“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救亡之歌。运动中涌现的一批又一批的爱国青年,冒着严寒,忍着饥饿,顶着随时可能失去年轻生命的危险,用嘹亮的口号,唤醒了大众麻木的心灵和泯灭的良知。他们震天的呼喊使“卖国贼”们心惊肉跳、忐忑不安;他们的行动得到了各地爱国学生和爱国人士的支持和声援,最终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虽然“一二•九”已经过去很久,幸运的我们不必再挣扎在战乱中,不必再生活在硝烟里,不必再用鲜血、生命与敌人斗争换取和平与安宁。但是,作为北京大学学生会一员的我们,难道不应该为国家、为社会做些什么? 让我们关爱自己生活的社区,积极参与到文明社区创建过程中来,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点滴善举做起,积极参与社区好声音合唱展演,让歌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参与“最美保安”评选,在社区弘扬敬业奉献、诚信友善的良好风尚;参与关爱自然图书换绿植活动,推广勤俭环保的现代生活理念;关注社区文明人物评选和文明社区创建成果展,让身边的文明成为城市最美的风景。让我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创建文明社区的道路上,携手同行,共建一个文明和谐的社区,共享一个美丽温暖的家园。 在此,我们倡议:让我们踏着先贤“收拾山河、心系天下”的足迹,传承先哲“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以我们的智慧,用我们的双手,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继承和发扬“一二•九”运动的光荣传统,担负起时代的责任;坚定理想信念,立志报效祖国,勤于学习和实

《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学案最全版

《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学案 教学目标: ㈠内容标准: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 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㈡知识与能力 了解并归纳日帝国主义在抗日战争期间犯下的滔天罪行;抗日斗争在抗日救亡和 全民抗战两个阶段的重要事件:瓦窑堡会议、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 式建立、淞沪会战、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中共七大;探讨中国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伟大意义 ㈢过程和方法 这段内容容量比较大,课时紧;但学生比较熟悉,而且今年又是反法西斯战争胜 利六十周年媒体介绍很多,所以运用问题教学法既可提高课时效率,又能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客观、及时地评价,提高学生的 历史思维能力。 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中国军民团结抗日史实的学习,深刻理解团结就是力量这一道理。弘扬和 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的社会责 任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做贡献。 教学重点: 掌握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形成、表现及其结果; 阐述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教学难点: 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 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 的地位。 学习过程: 一、侵华日军的罪行 学习思考:日军为何侵华?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危害?中国军民的反映? (简析:日军侵华的原因从四方面:既定国策、东方会议、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和中国国内内战来述。滔天罪行从军事侵略(发动侵华战争一系列事变、制造惨案、细菌战毒气战)和殖民统治(政治上以华制华扶植傀儡、经济上掠夺和思想上奴化)两方面述。 危害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中国军民的反映:中国军民奋起抗日。让学生了解认识到日军的残暴本质。) 二、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国的局部抗战) 学习思考:抗日救亡运动的背景,中国共产党、国民党爱国将领、各阶层人民如何抗日救亡斗争的(史实)、影响。 (简析:背景主要从日军的侵略民族危机的严重以及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来述。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态度主要从三个方面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日通电、八一宣言和瓦窑堡会议的内容去述;国民党爱国将领的抗日主要有十九路军蔡廷锴、蒋光鼐的抗战,山海关爱德馨的抗战,长城沿线的二十九军宋哲元等部的抗战,张学良、杨虎成发动西安事变;人民的自发抗日救亡运动有东北的抗日义勇军以及后来的抗日联军的武装抗日,工人罢工,爱国工商业者的抵制日货运动,学生的一二九运动等。影响有两点,一是民族意识的空前

第14课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第14课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了解九一八事变、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西安事变等20世纪30年代初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2.能力方面:(1)通过对“九一八事变”的前因后果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反动性的揭露,培养学生把握历史问题本质的能力。(3)通过学习,理解一二九运动,并能认识当今时代赋予爱国主义和青年学生社会使命的新内容;概括抗日救亡运动的基本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4)探究中共竭力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逐步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纷繁复杂历史现象的历史思维能力;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分析纷繁复杂历史现象的基本方法。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讲述“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使学生认识: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为转嫁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而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它是日本侵华的重要步骤,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2)通过对抗日救亡运动的介绍,使学生们懂得:日本的侵略,激起了全中国各阶层的愤怒,抗日救国成了一切有爱国之心的中国人的爱国行动。(3)通过对本节教材的讲述,要培养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和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高度重视,勿忘国耻。树立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4)通过学习,了解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时间及其和平解决;了解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行为。 教学重点:1九一八事变;.2.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教学难点: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西安事变和平解 决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引导分析法、情景创设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欢迎大家和我共同进入今天的历史课堂。请看大屏幕,这是沈阳 的九一八事变历史博物馆的残历碑,每年的9月18日,沈阳市都要鸣响警 报,告戒人们国耻不能忘,向我们诉说着那场84 年前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 重灾难的历程,日本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抗日的开始。 一、九一八事变 (一)背景: 1、日本方面(1)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是既定的国策。(简单介绍大陆 政策;日本明治维新后,“不甘处岛国之境”立足于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 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 (2)为摆脱经济危机。(1929——1933年资本主义爆发严重的经济危

伟大的抗日战争(人民版必修一教案详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 人民版必修一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第三课伟大的抗日战争 课程标准: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战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探求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导入: 师: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一部中国近代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沾满中国人鲜血和耻辱的历史,侵略者和掠夺者无时无刻不在撞击着古老国家脆弱的外壳,在这个过程中,日本成了最凶狠的敌人,自明治维新制定大陆政策以来,在近代史上日本三番四次地侵略中国,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当洋务运动初见成效的时候,日本发动了甲午战争,中国国际地位从此一落千丈。当后来民国时期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刚刚开始在经济上有所作为时,日本又给其当头一棒,发动了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这就是抗日战争,现在就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发生在70多年前的那一场全民族抗战。请同学们翻到教材第35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三课:伟大的抗日战争。 【板书】第三课伟大的抗日战争 师:所谓抗日战争,是指从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5年日本投降,中华民族遭受了日军最残酷的蹂躏和摧残,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艰苦卓绝抗争了14年,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的事件。我们所说的所谓八年抗战用来指代抗日战争是不太贴切的抗日战争应该是以七七事变为界限,前六年后八年,前面是日本局部侵华,中国人民掀起抗日救亡运动,后八年是日本全面侵华,中国人民进行了全民族的抗战。 新课: 一、侵华日军的罪行 【板书】一、侵华日军的罪行 1、背景: (1)日本制定大陆政策,征服满蒙,灭亡中国,称霸世界 (2)1931年经济危机 (3)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 师:首先我们来看日本侵华的背景,首先是日本明治维新以来是定的大陆政策,灭亡中国就是日本的基本国策,1927年日本就制定了征服满蒙的侵略方针。 同学们看资料卡片上,这里的支那就是日本人对中国的蔑称,说要征服中国就得先征服满洲和蒙古,要征服世界就要先征服中国,要是把中国都征服了,

历史必修1岳麓版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集体备课教案

高一历史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使用对象:时间: 课题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 课程标准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熟悉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过程,记忆和分析《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采取学、思、论、导四步教学法。即自学,深思,讨论,点评诱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太平天国的兴衰,正确认识天京变乱,理解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重点难点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难点: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而衰到亡的原因,认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教学方法比较法、资料收集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学案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集体教案个性化教案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回忆: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教学过程】 A、各组合作按照学案提纲完成本课基本内容。(15分钟) 一、原因: 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社会矛盾激化 直接原因:广西灾害严重 二、过程: ①1851年1月,广西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②1853年3月定都天京,并进行北伐和西征 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 ③1853年颁布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 核心:绝对平均主义特点:革命性,空想性 ④1856年,天京事变 根源:小农经济分散性 ⑤1859年,重建领导核心,颁布《资政新篇》 性质: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特点:进步性、空想性 ⑥1864年7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被中外势力联合绞杀 主观:农民阶级局限性(分散性、落后性)客观:中外反动势力剿杀 三、意义: ①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②《天朝田亩制度》表达了农民的理想,《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 ③打击了西方列强殖民侵略 ④是近代史上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也是农民战争最高峰 四、新特点: ①起义年代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治国方案新---提出《资政新篇》 ③担负任务新---反封建反殖民 ④失败原因新---被中外势力联合绞杀 四、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1、败因:根本原因(内因):农民阶级的自身局限性,提不出合理的救国方案; 主要原因(外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

13课太平天国

高三历史复习学案必修一第四单元制定人:时伦香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第13课) 【复习目标】: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限性。 【知识梳理】 一、原因 (1)根本原因: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 (2)直接原因:广西连年发生自然灾害。 (3起义准备:西方宗教思想影响,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号召群众进行抗争 二.过程 (1)金田起义:1851年,洪秀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 (3)定都天京:1853年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国都。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4)军事全盛:①北伐:由于孤军深入,最终失败。但牵制了清军大量兵力,为西征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②西征:西征军打败湘军,1856年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③1853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5)天京变乱:①原因:农民阶级局限性;上层领导生活腐化;建立森严的等级制度;存有封建思想 ②性质:领导集团的内讧 ③影响: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使天国被迫转入战略防御 (6)后期斗争:①军事:重建领导核心。洪秀全起用陈玉成、李秀成、洪仁干等人。组织军事防御战。 ②政治:重建纲领。颁布具有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 (7)运动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失败原因: 【拓展】太平天国控制区域 太平天国自1851年起义到1853年定都南京,一路所得城池都是随占随丢(连武昌,安庆这样的名城都是如此),以致建都时就处在清军的围困中。截止天京事变前,天京政权的势力范围大约有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五省。太平天国后期,湖北、江西根据地大规模沦丧,九江失守后,清军开始逐步蚕食安徽根据地,但太平军在1860年又发动了东征,开辟了苏福(苏南地区)、浙江根据地并实施了有效统治,因此太平天国后期的主要根据地是安徽、苏南、浙江等 三.纲领 相同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都是①具有反封建性质的方案,都是有关太平天国政权建设方面的重要文件。②都没有真正付诸实施, 区别: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23《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中学郑汉东 一、设计思想 《伟大的抗日战争》在必修一专题二中单独成节,凸显了这场战争的重要性和伟大意义。本节知识点多,内容琐碎,要在一课时的时间内讲授本节内容难度很大。因此,化繁为简、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成为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在设计过程中,以战争的普遍性的演变规律为主线,围绕主线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质疑讨论,分别获取有关战争原因、进程、结局、影响等方面的主干知识,并加深对战争原因、结局成因、深远影响等重难点的理解。掌握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学生基本获取这次战争的相关知识后,通过一道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题目的随堂练习,有效训练提升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重点培育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具有问题意识,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二、教材分析 《伟大的抗日战争》是本专题的最后一节,前面两节分别讲述了近代以来的列强侵华史包括了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包括三元里抗英斗争、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等。抗日战争放在本专题的最后一节,从教材安排的逻辑顺序上突出了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最伟大的反侵略斗争这一历史地位。抗日战争的进程包括三个重要阶段即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这一进程包含了战争的爆发、战争的进程、战争的结局等基本要素,这些基本要素就是关于抗日战争的基本史实,而战争发生的深层起因、战争中两个战场的不同作用、战争结局的必然性、战争的深远影响等则是需要分析和理解的重点和难点。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刚进入高中不久的高一学生,这些学生都是90后、00后,他们兴趣广泛,知识面广,信息丰富,思维活跃,极富个性。他们头脑中关于抗日战争的知识很多,但大多来自于影视剧,是碎片化的、艺术化的东西,而初中教材中所介绍的抗日战争则是以趣味化为主。作为一名高中生,既要能够掌握关于抗日战争的系统性的知识,又要能够理性思考抗日战争的有关问题,这是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的基本落脚点和出发点。同时要合理运用初中知识以引导学生较快地进入问题思考的切口,展开对问题的讨论,在教学流程上要有大胆创新,突出与初中阶段的显著区别,以新颖的设计激发学生求知和探究的兴趣。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抗日战争发生、发展和结束的主要史实;分析和理解抗日战争发生的原因、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的作用、抗日战争的结局及成因、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 过程与方法:以战争的五个普遍性的规律为主线,紧扣每一规律设计问题,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探究,在师生互相讨论和交流中,学生获取关于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并形成对抗日战争的正确历史认知。通过具有思维含量的随堂训练,提升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强加给中华民族的;中国的抗战是正义战争,中国的胜利是必然的;全民族团结一致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抗战胜利对中日两国的国家命运都产生了深远历史影响;战争是人类的灾难,人类命运休戚相关,防止战争发生、避免战争灾难是人类的共同责任。 五、教学重点 1.抗日战争的基本史实。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

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 【课程标准】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教材分析】 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民主革命的第一次,教材分两目来介绍太平天国运动的史实,“金田起义”和“天国兴衰”。“金田起义”这一目主要介绍了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天国兴衰”介绍了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及其颁布的两个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基本上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史实有了大概的了解,故学生对重点的掌握比较容易,但是在高中,本课除了介绍史实外,重点是通过两个纲领性文件以及天京事变这一事件分析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这需要老师充分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及其原因,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军事全盛,天京事变、天京陷落等主要史实。两个纲领,即《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事件原因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通过对历史史实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太平天国运动中英雄们的斗争事迹,使学生感受在革命中先烈们大无畏的斗争精神,通过天京事变的分析,加强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的认识。 【教学重点】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背景、过程,以及评价。《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及评价,《资政新篇》的内容及评价。 【教学难点】 太平天国运动中农民阶级的革命性和局限性。 【教学流程】 导入:展示幻灯片: 播放《太平天国》主题曲:《浩浩乾坤》。 师:这首歌是电视剧《太平天国》的主题曲。听完之后对这首歌有什么感觉? 生:很震撼。 师:对,说明了这次农民运动声势浩大。最终的结果呢?生:失败了。 师:所以,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演绎的一首波澜壮阔的人间悲歌。今天,我们就从千千万万的太平军中选取一个叫做王顺的人,来看看他和他曾经的天国梦。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教学设计 重点:九一八事变;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难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松花江上》的音乐,简单介绍此歌的背景,引入1931年九一八事变。 一、九一八事变 展示有关“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图片,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提问: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是不是偶然事件?引导学生从日本国内、国际、中国国内形势方面进行思考、讨论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 设问: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时刻,蒋介石为什么不顾民族安危,采取不抵抗政策? 让学生阅读课后材料解析的四段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在学生议论之后教师归纳: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有:①认为中日双方实力悬殊,中国战则必败。②担心共产党的力量在抗日斗争中发展壮大。③认为国联合制裁日本。④认为让出东北,可确保其他十八省的安全。上述四点都是蒋介石为其妥协退让的辩解。蒋介石不抵抗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其所代表的和维护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反共反人民始终是他们的首要目标。 二、一?二八事变 展示有关“一?二八事变”的历史图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楷体字部分,了解事件的经过,十九路军及上海军民的抵抗事迹。 三、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在讲述抗日救亡运动兴起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出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各社会阶层,以及他们的抗日救亡活动。东北抗日武装的抗日斗争 通过展示有关抗日救亡运动的历史图片,由学生介绍他们所知的抗日英雄的英勇事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讲述福建事变时,教师可联系一?二八事变以及事变后调十九路军到福建“围剿”红军的史实来分析福建事变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把握福建事变的特点 小结: 引导学生讨论1931-1936年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特点,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成为当时的首要任务。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却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因此,反蒋便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一部分,反蒋抗日是1931-1936年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特点。 板书设计 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一、九一八事变 1.九一八事变爆发原因 2.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及其原因、影响

13课太平天国运动(含答案)

魏桥中学学案 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拜上帝会、金田起义、《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2、基本能力: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限性。重点、难点: 重点:金田起义、《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难点:《天朝田亩制度》 自主学习: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一)背景: 1.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激化了阶级矛盾。 2.直接原因——广西地瘠民穷,天灾不断,矛盾突出。 3.组织领导——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利用宗教号召群众进行反抗斗争。(二)经过 1.前期的斗争(1851——1856年) (1)开始——金田起义。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 兴起号“太平天国”。 发展(2)初建政权——永安建制。 (3)与清对峙——定都天京。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名天京,与 清政府分庭抗礼。 全盛(4)政权建设:颁布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 (5)军事:为了保卫天京,太平军进行了北伐和西征。 2.转折:1856年的“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3.后期的斗争: (1)重建领导集团:天京变乱后,洪秀全起用李秀成、陈玉成指挥军事,任用洪仁玕主持朝政。 (2)提出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纲领《资政新篇》 4.失败:1864年7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二、天平天国运动的两大革命纲领 1、《天朝田亩制度》(颁布于1853年冬) 材料一:凡田分九等……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好坏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问题一:材料反映的土地分配原则是什么? 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问题二:这样的土地分配原则有何进步性? 否定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的愿望和要求,带有明显的革命性; 提高了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积极性,是我国农民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将我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推向了顶峰。 材料二:凡当收成……除足……所食可接新谷外,馀则归国库(圣库),凡麦、豆、宁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婚丧嫁娶都由国库开支。 问题一:材料反映的产品分配原则是什么? 实行圣库制度,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问题二:你觉得这样的分配原则在当时能否实现?说说理由。 不能。 (1)空想性: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无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且缺乏实行的条件,是一种空想。 (2)固守小农经济,落后于世界潮流,带有很大的落后性。 2、《资政新篇》(颁布于1859年),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相关的问题 《资政新篇》倡导向西方学习,对整个社会进行全面的改革: 政治上:提倡广开言路,实行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 经济上:提出兴建铁路、公路,仿制火车、轮船。 社会上:兴办医院,设鳏寡孤独院、育婴堂。 外交上:在平等基础上同各国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等。 …… 总课时数科目高一历史使用时间主备人使用人 课题名称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