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慢性病的防治培训资料

慢性病的防治培训资料

慢性病的防治培训资料
慢性病的防治培训资料

慢性病的防治

慢性病的防治

定义

慢性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慢性病是指不构成传染、具有长期积累形成疾病形态损害的疾病的总称。一旦防治不及,会造成经济、生命等方面的危害。

常见的慢性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中心脑血管疾病包含高血压、脑卒中和冠心病。

慢性病的危害

慢性病的危害主要是造成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易造成伤残,影响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且医疗费用极其昂贵,增加了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国家规定的慢性病有35种.

2015年4月10日国家卫计委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展(2015年)报告》,用大量翔实的数据对建国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展作了回顾总结。

报告称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力度虽然逐步加大,但防控形势依然严峻,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已成为主要死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占到全国总死亡的86.6%,此前为85%,而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近70%。

慢性病发生的原因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慢性病的发病原因60%取决于个人的生活方式,同时还与遗传、医疗条件、社会条件和气候等因素有关。在生活方式中,膳食不合理、身体活动不足、烟草使用和有害使用酒精是慢性病的四大危险因素。

如何预防慢性病

1.在我国,80%以上的心脏病、脑卒中和糖尿病,40%以上的肿瘤都是可以预防的。体能消耗过少,包括体育锻炼过少和日常活动的减少是慢性病发生的首要因素。坚持体育锻炼对预防慢性病有很大作用,体育锻炼的四个基本原则:周密计划,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因人而异。根据中国人的体质,成年人每周至少要锻炼三次,且平均每天半小时以上。最佳的锻炼时间是下午4~5时左右,其次为晚间饭后2~3小时。锻炼的方式以有氧运动为主,包括快走、慢跑、游泳等耐力型运动和器械、哑铃、拉力器等力量型的运动。耐力型和力量型运动要结合,即便是65岁以上老年人每周也应该进行2~3次8~10种的力量型锻炼。

2.健康的饮食也是预防慢性病不可或缺的,平衡膳食塔共分为五层,谷类食物位居底层,每人每天应吃300-500克;蔬菜和水果占居第二层,每天应吃400-500克和100-200克;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位于第三层,每天应吃125-200克(鱼虾50克,畜、禽肉50-100克,蛋类25-50克);奶类和豆类食物合占第四层,每天应吃奶类及奶制品100克和豆类及豆制品50克。第五层塔尖是油脂类,每天不超过25克。

五.常见慢性病的治疗

(一)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

1.改善生活行为

①减轻并控制体重。②减少钠盐摄入。③补充钙和钾盐。④减少脂肪摄入。⑤增加运动。⑥戒烟、限制饮酒。⑦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2.降压药物治疗

对检出的高血压患者,应使用推荐的起始与维持治疗的降压药物,特别是每日给药1次能控

制24小时并达标的药物,具体应遵循4项原则,即小剂量开始,优先选择长效制剂,联合用药及个体化。 (1)降压药物种类

①利尿药。②β受体阻滞剂。③钙化道阻滞剂。④血管扩张素转换酶抑制剂。⑤血管紧张素

Ⅱ受体阻滞剂。

应根据患者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合并临床疾病的情况,选择单一用药或联合用药。

(2)选择降压药物的原则如下:

a.使用半衰期24小时以及以上、每日一次服药能够控制24小时的血压药物,如氨氯地平

等,避免因治疗方案选择不当导致的医源性清晨血压控制不佳;

b.使用安全、可长期坚持并能够控制每一个24小时血压的药物,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c.使用心脑获益临床试验证据充分并可真正降低长期心脑血管事件的药物,减少心脑血管事件,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生存质量。

(3)治疗方案大多数无并发症或合并症患者可以单独或者联合使用噻嗪类利尿剂、β受

体阻滞剂等。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递增剂量。临床实际使用时,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状

况、靶器官损害、并发症、合并症、降压疗效、不良反应等,都会影响降压药的选择。2级高血压患者在开始时就可以采用两种降压药物联合治疗。

(二)糖尿病的治疗

目前尚无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但通过多种治疗手段可以控制好糖尿病。糖尿病的防治主要有4种治疗方法:一般治疗(糖尿病患者的教育,自我监测血糖),药物治疗,胰岛素治疗和运动治疗。

1.一般治疗

(1)教育

要教育糖尿病患者懂得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如何控制糖尿病,控制好糖尿病对健康的益处。根据每个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特点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2)自我监测血糖

随着小型快捷血糖测定仪的逐步普及,病人可以根据血糖水平随时调整降血糖药物的剂量。1型糖尿病进行强化治疗时每天至少监测4次血糖(餐前),血糖不稳定时要监测8次(三餐前、后、晚睡前和凌晨3:00)。强化治疗时空腹血糖应控制在7.2毫摩尔/升以下,餐后两小时血糖小于10mmol/L,HbA1c小于7%。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血糖的频度可适当减少。

2.药物治疗

(1)口服药物治疗

a.磺脲类药物2型DM患者经饮食控制,运动,降低体重等治疗后,疗效尚不满意者均可用磺脲类药物。因降糖机制主要是刺激胰岛素分泌,所以对有一定胰岛功能者疗效较好。对一些发病年龄较轻,体形不胖的糖尿病患者在早期也有一定疗效。但对肥胖者使用磺脲类药物时,要特别注意饮食控制,使体重逐渐下降,与双胍类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降糖药联用较好。

b.双胍类降糖药降血糖的主要机制是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葡萄糖的无氧酵解,减少胃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降低体重。①适应证肥胖型2型糖尿病,单用饮食治疗效果不满意者;2型糖尿病单用磺脲类药物效果不好,可加双胍类药物;1型糖尿病用胰岛素治疗病情不稳定,用双胍类药物可减少胰岛素剂量;2型糖尿病继发性失效改用胰岛素治疗时,可加用双胍类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