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伯牙绝弦教学案例

伯牙绝弦教学案例

伯牙绝弦教学案例
伯牙绝弦教学案例

好书不厌百回读

——《伯牙绝弦》教学案例评析

宋仕蕾

内容摘要

朗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上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首先教师要重视朗读指导,其次重视教师的范读。把每位学生的感受与体验放在首位,在饱含韵味和节奏的朗读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进而获得朗读感悟体验和审美体验。

关键词朗读指导感悟体验想象联想

案例背景

《伯牙绝弦》一文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俞伯牙擅长弹琴,把自己的感情融入乐曲之中,用琴声表达他的情操和智慧,不管伯牙如何弹奏,俞伯牙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俞伯牙、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动容,这种真知己的境界也是故事千百年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片段一:方法指导,事半功倍

师:这是一篇古文,说说看,你在预习的时候,是怎样让自己读出古文味道的?

生1:朗读时注意适当的断句。

生2:语气词可拖长音。

生3:语速放慢一些。

生4:注意重读与轻读。

师:说得真不错,为了帮大家读得更正确,我为同学们标好停顿。(教师出示出有停顿的文本)请打开书本,先在书上标注好断句符号,再用上刚才说到的方法,好好地读读这个故事。

(伯牙/ 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

峨峨兮/ 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 若/ 江河!”伯牙/ 所念,钟子期/ 必得之。子期死,伯牙// 谓/ 世/ 再无知音,乃/ 破琴/ 绝弦,终身/ 不复鼓)。

(学生自由读课文后,指明两名学生读,学生稍有点感觉,味道不浓。)

师:同学们读得这么认真,老师也想读读。(老师读得字正腔圆,韵味十足)师:同学们们,再试试,相信你们能读得更好。

(学生自由读后,老师再请刚才的两名学生读,学生的朗读进步很大。学生评议后,全班学生放慢语速齐读。)

【案例评析】

对于小学生来说,文言文的学习是个难点。很多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逐字逐句翻译讲解后再通读几遍就了事,结果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其实,与现代文相比,文言文更有韵律,语言更精练,表达方式更特别。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以读为主的教学策略,以达到理解文意、领悟情感、积累语言的目的。

对于小学高年学段的朗读,《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古文的朗读对孩子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它不如现代文通俗易懂,语气、语式、节奏较难把握。所以,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和语调,读出节奏。在上述片断中,教师一开始就注重了读古文在方法上的引导,如注意适当的断句、语气词可拖长音、语速放慢一些等,而后在断句上又给了学生切切实实的指导。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了,读出了停顿。

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得有板有眼,读出古文的韵味。怎样使学生读出古文的韵味呢?在学生的朗读达不到要求时,老师抓住了时机,进行范读。在老师的带动下,学生辨析了自己与老师在语音、语调和情感上的差异,从中领悟正确与偏颇。教师绘声绘色、饱含韵味和节奏的范读不仅能帮助学生读好课文,而且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时的范读,具有更现实、更直接的指导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片断二:画面联想,激励评价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听到琴声,子期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展开你的想象,把这幅“峨峨兮若泰山”的情景描述一下。

(同桌交流,指名交流)

生1:山巍峨高大,直耸云霄,很有气势。

师:请你读读这句话,读出这种气势。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 若/ 泰山!”学生读得气势磅礴。师:好一座高山哪!非常有气势!

生2:子期眼前会出现这样的景象:山直插云霄,群山连绵起伏,山间云雾缭绕,非常壮观。仿佛站在泰山之巅,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师:也请你读读,读出这种感觉。

生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 若/ 泰山!”

师:不错,具有王者风范!这样的高山通过这样的琴声表现出来,钟子期完全听懂了,所以他从心底深处发出了赞叹,钟子期曰——女生接读:“善哉,峨峨兮/ 若/ 泰山!”

师:钟子期完全听懂了,他从心底深处发出了赞叹,钟子期曰——男生读:“善哉,峨峨兮/ 若/ 泰山!”

师: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当伯牙志在流水的时候,钟子期同样听懂了,谁是子期——

生3: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 江河!”

师:听到琴声,你心里想到的是什么呢?

生3:洋洋江河,浩浩荡荡!

师:善哉!谁愿意是子期……

生4: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 江河!”

师:子期啊,你看到了怎样的江河?

生4:烟波浩渺,波澜壮阔,一望无际,非常壮观。

师:壮哉!你真是伯牙的知音啊!……

师:自己尝试着读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案例评析】

徐世英先生对讲解和朗读的理解有他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给作品生命;讲解只能

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上述的片段中,老师先让学生展开想象,描述“峨峨兮若泰山”的画面,接着以“子期啊,听到琴声,你心里想到的是什么呢?你看到了怎样的江河?”来进行“洋洋兮若江河”的朗读指导。老师把“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放大了,激活了,这样的引领,摒弃了朗读的讲解指导,把每位学生的感受与体验放在首位,从而使学生获得朗读感悟体验和审美体验。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与生活体验,在脑海中想象再现了“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画面,朗读当然是有声有色了。学生朗读后,老师一次次地激情评价“好一座高山哪!非常有气势!“”不错,具有王者风范!“”壮哉!你真是伯牙的知音啊!……”激励性的评价则极大地鼓起了学生朗读的热情。

总之,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训练,因为文章的精义妙理,作者的神思妙笔,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味得到。成功的朗读训练,重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含义,激起情感的共鸣,达到“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地。

参考文献

《语文新课程标准》

小学六年级《教材》下册人教版

小学六年级《教师教学用书》下册人教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