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讲义:第22课时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学案

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讲义:第22课时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学案

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讲义:第22课时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学案
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讲义:第22课时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学案

专题十九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思维导图】

第22课时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一、专题主线

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两大趋势。

主线一区域集团化趋势:从“欧共体”到“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扩大的东盟、非洲联盟的成立等都是当今世界区域集团化趋势的主要表现。

主线二经济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一方面确立起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全球性资本市场的形成、生产的国际化程度提高、跨国公司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主体、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市场经济体制等,都是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同时也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深更广的层面发展。

二、真题再现

1.(2017·全国Ⅰ卷·T35)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看出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解题思路】材料中二十国集团形成是俄罗斯、中国、巴西、印度等经济体进一步崛起的结果,在世界经济秩序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冲击了由西方大国主导的旧的世界经济秩序,故A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国际贸易和金融领域,故B错误;工业革命后,亚非拉地区就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C错误;二十国集团等经济组织是国际性经济合作论坛,不是区域经济集团,故D错误。

答案A

2.(2016·

推动表1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B.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D.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思路】由表格中的“茶叶”“天然橡胶”等,可知这些国家都是资源和原材料的出口国,属于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它们为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而组建了一些组织,故B正确;表格所列国际组织的出现与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无,,故A错误;经济全球化早在新航路开辟时即已开始,故C错误;表格中所列国际组织不是经济区域集团,且此时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刚刚起,故D错误。

答案B

3.(2016·全国Ⅰ卷·T35)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战后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和欧洲一体化,考查阐释事物的能力。

【解题思路】依据“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可知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有助于欧洲的联合,欧洲的联合开始于煤钢联营的建立,故A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确立了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加强了对西方国家的控制,故B错误;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欧洲出现对峙局面,故C错误;“冷战”是德国分裂的根源,故D错误。

答案A

4.(2014·全国Ⅰ卷·T35)有学者指出,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它的问世成为21世纪初欧洲甚至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欧元的巨大作用表现在

A.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B.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C.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D.巩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欧洲的一体化,考查知识运用能力。。

【解题思路】欧元的问世,只是有助于解决欧盟部分国家的贸易壁垒问题,并不能消除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排除B项;D项错在“领导地位”。A项彰显欧元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C项反映了欧元的使用促进欧盟对外贸易的发展;A、C两项相比,欧元对推动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作用更大些,故选择A项。

答案A

三、考纲解读

【考纲分析】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重点考查战后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的发展趋势。考查当今社会热点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关联。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重点考查欧洲一体化,欧洲一体化与时事问题的关联,还有反思经济区域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演变与大国关系和综合实力消长、当今世界发展的焦点等问题密切联系起来命题。

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经济全球化加快可能是命题的重点内容。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国家与地区间贸易摩擦问题、南北差距、科技创新、恐怖主义威胁、地区贸易保护主义等热点问题切入。

本考点运用图文材料创设新情境命题,从考查的题型看,主要是选择题,主观题较少。

【核心考点】

考点一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背景、特征

(1)背景:二战后西欧普遍衰落,美国经济实力增强,成为世界唯一的经济强国。

(2)其内容特点:①双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②一固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

考点二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和经济全球化

(1)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主要有欧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经济区域集团是全球化的产物。

(2)经济全球化:①经济全球化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科技发展的推动;交通和通讯手段进步,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局势相对稳定。②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资本在全球的流动,实质是发达国家新一轮资本的全球扩张。

【课堂演练】

1.1943年7月,美国建议设立国际货币稳定基金,由各国根据自己的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自己的投票权。英国主张建立“国际清算联盟”,根据二战前三年的进出口贸易值来决定各国的份额。这反映了英美

A.形成了两分天下的经济格局

B.政治经济力量的对比势均力敌

C.争夺国际金融体系的主导权

D.致力于国际贸易的协调和合作

【解析】二战中,国际金融中心已开始由英国转向美国,故A项错误;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政治上,形成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故B项错误;美国和英国,都提出对各自有利的一面,根据黄金储备和战前进出口贸易值,确定未来金融体系的话语权,故C项正确;材料论述了美英国际货币体系中话语权的纷争,故D项错误。

答案C

2.右图为英国“脱欧”漫画,作者意在强调

A.英国“脱欧”会冲击欧洲政治格局

B.英国“脱欧”致使欧洲一体化进程受挫

C.欧洲一体化进程中主要阻力是英国

D.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动是同一过程

【解析】英国“脱欧”说明欧盟内部存在一定问题,

体现出英国“脱欧”致使欧洲一体化进程受挫,B项正确;

A项中冲击错误;C项中主要阻力并不是英国;世界

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动是同一过程显然不符合材材料

主旨,D项错误。

答案B

四、典例精析

【经典例题】

1.(2015·全国Ⅰ卷·T35)世界银行在1968年的贷款项目为62个,贷款总额为9.5亿美元;1981年贷款项目为266个,贷款总额为124亿美元。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A.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B.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

C.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D.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银行的职能之一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或帮助,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得益于关贸总协定,故B项与世界银行无关;经历“滞涨”后,80年代美欧经济开始复苏,特别是欧共体推动了西欧经济快速发展,故C项错误;而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因此D项错误。

答案A

2.(2018·全国卷Ⅱ·35) 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B.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C.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解析】法德意都是欧共体成员国,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再结合时间信息推断,应是欧共体国家间的合作促成了成员国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机械化,使农民收入大大增加,故选B项;马歇尔计划发挥作用应该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故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西欧社会福利制度建立是针对社会弱势群体,与农业生产力提高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C项;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于20世纪70年代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

答案B

【变式提升】

1.下图是2016年主要经济体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值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值统计图,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A.当今世界经济未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

B.新兴经济体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

C.发展中国家改变了当今世界经济格局

D.经济区域化趋势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解析】材料无法反映是否走出金融

危机,故A错误;根据2016年主要经济体

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值可以看出金砖国家贡献值最大,故B正确;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仍

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的,故C错误;七国集团和金砖国家并不是区域集团,故D错误。

答案B

2.1951--1970年,在世界工业生产中,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美国则由48.6%降至37.8%。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所占比例超过39%。据此可知,西欧经济的发展A.促进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B.强化了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

C.缓和了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D.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解析】材料数据说明,欧共体成立后大大冲击了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的地位,由此可知,欧共体的发展有利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故D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于1944年,故A项错误;此时的世界格局是美苏主导的,故B项错误;欧共体的发展会激化西欧与美国的矛盾,故C项错误。

答案D

五、课堂检测

1.“越南战争更使美国的财政赤字直线上升……法国总统戴高乐不愿再为美国承担战争费用,于是从1965年开始将法国的美元兑换成黄金,并在月黑风高之夜用潜艇将黄金运回巴黎。”戴高乐的做法

A.不利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维系B.加剧了美国的财政赤字

C.导致了法国与美国的贸易争端D.有利于欧洲一体化发展

【解析】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的基础是美国经济强大,法国总统的做法,使美国黄金储备量减少,不利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维系,A正确。

答案A

2.下表是美国对日、欧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为顺差,“-”为逆差)。据表可以推断

A

C.世界经济由单极走向多极D.20世纪末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受到冲击【解析】表格显示美国对日、欧进出口贸易逐渐呈现下降趋势,说明欧洲和日本经济势力上涨,对于美国经济是巨大冲击,D项正确;ABC项,表格体现不出也不符合史实。

答案D

3.西方学者罗伯特?赖克在《国家的作用》一书中说:“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变革,这场变革将是重新安排即将到来的世界的政治和经济。每一个国家的基本政治使命将是应付全球经济的离心力,这种力量正在拆散把公民联系在一起的纽带。”该观点反映出经济全球化

A.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B.打破了贸易的国界限制

C.促进了区域集团化的发展D.弱化了民族国家的主权

【解析】材料中没有体现AB项;从材料“这种力量正在拆散把公民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可知经济全球化,弱化了民族国家的主权,故D项正确、C错。

答案D

4. 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的黄金储备从战后的250亿美元急剧下降到90亿美元,黄金存量从8亿多盎司骤减到2.5亿盎司。而此时的欧洲各国,至少囤积着800亿美元,有权要求美国兑付22.8亿盎司的黄金。该现象的出现表明

A.布雷顿森林体系濒临瓦解

B.世界金融中心再度发生转移

C.美国经济衰退丧失主导权

D.欧洲经济发展国际地位提高

【解析】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国承诺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材料中美国黄金储备不足

以承担美元兑换黄金的责任,A正确;BC不符合史实;材料并未涉及D项的内容。

答案A

5.1960年,中东地区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在协调各国石油政策、产量和价格、保障石油生产国收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74年,美、英、德、法等石油消费国组建了国际能源机构(IEA),展开国际能源合作,降低石油依赖。这表明

A.经济外交拆除各种围墙藩篱B.发达国家主导石油生产消费

C.国际秩序与国际格局相对应D.经济全球化推动国家间合作

【解析】两个组织的建立体现了国家间的合作,以应对经济全球化,D正确;经济区域组织实际上是新的壁垒的形成,A错;B项不是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目的;两大组织形成时没有明显的国际格局的变化,C错。

答案D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及其启示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及其启示 河北苏建华 所谓世界经济格局,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活跃于世界经济舞台并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组织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经济结构与态势。不同的世界经济格局是由于各经济大国之间的相对经济实力、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世界市场占有情况的变化而形成的。世界经济的发展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地中海中心时代 1. 表现:14、15世纪,地中海地区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这一地区是欧洲和亚洲交往的重要通道,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也是最早开展文艺复兴运动的国家。 2. 丧失: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及“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的开展,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和荷兰开始了对外殖民扩张时代。 二、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演变 1. 地位的确立及原因:(1)17世纪,英国较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在国内的统治,促进了经济发展。(2)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拥有世界上最广大的殖民地。(3)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始进行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19世纪中期,英国煤、铁、纺织品的产量超过了法、美、德三国的总和。(4)英国海军实力最强,有效地保障了自由贸易的顺利进行。 2. 19世纪末期以后,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英国丧失了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原因:(1)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2)资本外输,工业资本匮乏。(3)科技成就少,垄断组织垄断程度低。(4)同时期的美德等国经济发展迅速。(5)两次世界大战的打击。 三、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 1. 确立过程:(1)1894年,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家。(2)一战期间美国经济实力大增,一战后美国逐渐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3)二战后,美国操纵国际金融,建立了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这标志着美国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 2. 发展原因:(1)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战争中力量被削弱。(2)美国具有对经济发展有利的客观环境,如市场广阔、政局稳定、远离大战战场等。(3)美国经济自我调节能力强,使美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势头,如罗斯福新政的实行等。(4)抓住两次科技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的契机。 3.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的削弱及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20世纪70年代,美国爆发了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发展趋缓,而欧共体、日本经济发展迅速,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格局,世界经济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四、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在此基础上各种区域性组

2020高中历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变化趋势

2020高中历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变化趋势 ★考点48雅尔塔体制 ①内容:讨论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战后和平等问题,实质是美苏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 ②影响: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的国际新的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考点49美国"冷战"政策 (1)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 (2)实质:"遏制"共产主义,遏制苏联 (3)措施 ①政治上:杜鲁门主义; ②经济上:马歇尔计划; ③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考点50苏联对抗美国冷战政策的措施 ①经济上: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②军事上:1955年,在波兰的首都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同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影响: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考点51"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①德国分裂:1949年德国分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②朝鲜半岛分裂:1948年分裂为北部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 国和南部的大韩民国 ③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7月,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并建设导 弹基地,最后,苏联被迫撤走导弹,表明当时美国占据优势。 ★考点52走向联合的欧洲 (1)背景 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西欧各国联系日益密切,为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2)过程 ①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西欧国家实现联合的"舒曼计划"。 ②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签订了决定建立欧 洲煤钢共同体的《巴黎条约》。 ③1957年,西欧六国在罗马又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 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1958年,欧洲 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成立。 ④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 同体合并,欧洲共同体成立。 (3)影响:增强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 化 ★考点53迅速崛起的日本 (1)经济恢复(1945年-1955年)原因: 消除生产关系中封建落后因素、美国扶植、朝鲜战争提供的契机。 (2)高速发展(1956年-1973年) ①原因:制订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进先进技术、重视教育;发展外向型经济

《世界经济概论》试题及答案1-6

《世界经济概论》试题(一) (适用于商学院××级××专业××学生) 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1个正确选项,每题分,共30分) 1.国际分工按照各国不同生产领域之间媒介不同可分为()。 A.以商品为交换为媒介的国际分工B.以资本为媒介的国际分工 C.垂直型国际分工D.混合型国际分工 2.经济全球化的成因主要包括()。 A.科技革命的大发展B.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扩展 C.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的发展D.跨国公司的大发展 3.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和影响主要有()。 A.减少了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不确定性 B.缓和了不同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冲突 C.避免了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剧烈波动 D.抑制了世界生态环境和国际安全环境的恶化 4.战后科技革命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全世界的生产力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更是十分巨大的,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主要表现有()A.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B.扩大了资本积累 C.增加了就业D.保证了劳动力的供应 5.人口老龄化给各有关国家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A.劳动力的年龄结构老化B.劳动力短缺 C.经济发展加快D.社会保障负担加重 6.下列属于发达国家推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是()。 A.通过技术和经济援助,转移污染工业,把危险性大和对环境具有潜在威胁的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生产

B.在国家环保政策的调控下,增加环保资本和技术的投入,实行清洁化生产。C.通过发展高科技和技术创新,提高增长的质量,减少单位产值中资源的消耗及污染的排放量。 D.维持的是其原有的高消费生活方式 7.战后,特别是近一、二十年来,国际贸易的内容具有突出的新特点()。A.国际贸易的内容在比例、结构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B.多边贸易的内容和范围大大扩展。 C.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及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四位一体迅速发展,互相促进。 D.军火贸易不断增长。 8. 经过近30年的探索,中国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具体表现在()。 A.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B. 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逐步深入 C.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基本建立 D.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9.国际直接投资按照投资者控制被投资企业产权的程度可以分为()。A.独资经营B.国有经营C合资经营D.合作经营E.合作开发 10.跨国公司在给东道国经济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带来诸多消极作用,主要包括()。 A.东道国的主导产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可能为外国资本所控制 B.整个经济可能受到投资国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影响,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以及技术自主开发可能受阻 C.跨国公司能够促进东道国的技术进步 D.污染严重、高耗能产业可能被转移到后进国家 11.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主要考虑()。

2021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讲义江苏专版:第一部分 专题三 遗 传

专题三 ??? 遗 传 [理清——知识联系] [记清——主干术语] 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两次标记: (1)第一次标记:分别用含35S 和32P 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 (2)第二次标记:分别用含35S 和32P 的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 2.遗传物质发现的三个实验结论:

(1)格里菲思实验的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 (2)艾弗里实验的结论: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性变化的物质,即DNA是遗传物质。 (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3.DNA复制: (1)DNA复制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 (2)复制的“四要素”。 ①模板:DNA分子的两条链。 ②原料: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 ③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 ④能量:细胞呼吸产生的ATP。 4.DNA三个结构特点: (1)DNA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旋成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2)DNA双螺旋结构的基本骨架是由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连接而成的。 (3)DNA上的碱基对严格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通过氢键连接。 5.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两点比较: (1)位置:密码子位于mRNA上,反密码子位于tRNA上。 (2)数目:密码子有64种,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反密码子有61种。 6.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两条途径:一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性状;二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

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7.三种伴性遗传的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表现出隔代交叉遗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女性患者的父亲、儿子都是患者的特点。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表现出连续遗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男性患者的母亲、女儿都是患者的特点。 (3)伴Y染色体遗传表现出男性都是患者的特点。 8.生物变异的三个实质: (1)基因突变是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缺失、增添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2)基因重组来源于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及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3)染色体变异的实质是基因数目和位置的改变。 9.三种育种方式的优点: (1)杂交育种能将多个优良性状集中到同一生物个体上。 (2)诱变育种能产生前所未有的新基因,创造变异新类型。 (3)基因工程育种能定向改造生物性状。 10.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11.生物进化的两个必清: (1)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 (2)可遗传的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提供进化的原材料。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的利害性取决于生物所生存的环境。

2017_2018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册世界现代史第6学习主题当代世界格局的演变第19课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学设计

第19课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教学目标: 要求掌握的知识:了解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列举世界格局中的“一超”与“多强”;分析“一超”与“多强”的相互关系;归纳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的表现;知道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 二、教学内容: 二战后,两极格局对峙的局面,美苏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各有攻守。它们的争霸,不仅影响了世界和平,而且影响了世界局势。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不复存在。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一)、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两极格局结束 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是苏联的解体。回忆提问:“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有历史原因:苏联长期推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存在着严重弊端; 政策上的失误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问题。 有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了错误的路线和政策──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 有外部原因:即西方长期对苏联实行的“和平演变”战略; 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苏联在长达79年中,未能推动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导致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从而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导致了两极力量的对比失调,曾经强大的苏联最终解体。)。 2、解释什么是“世界格局”。“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体系。” 3、两极格局解体后,国际形势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引导学生阅读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格局正在走向多极化,争取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是可能的。”原因何在?第一,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下以美苏对抗为背景的世界大战隐患随之消失。第二,冷战后,世界大国彼此之间关系,表现出既竞争对立,又彼此依存的特点。第三,冷战后,国与国的竞争,从两极格局时期的东西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和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对抗,转向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目标从未改变。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冷战

物态变化专题上课讲义

物态变化专题

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小结 【知识点闯关】 一.温度计 1、物体的____叫温度, 测量温度的仪器叫______, 它 的原理是利用了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_____性质 制成的. 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 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2、摄氏度用符号____来表示。而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 _______的温度规定为0度, 把一标准大气压下的_ ___规定为100度, 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 每 一等分为1摄氏度. -6℃读作_____或_____. 3、使用温度计之前应: (1)观察它的_____; (2)认清它的_ ____.3)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_____(否则会损坏温度计) 4、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 正确的方法是: (1)温度计的玻璃 泡要_____被测液体中; 不要碰到____或____;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_____, 待温度计的 ____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______, 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__ 5. 体温计的温度范围:________ ①结构特点:玻璃泡容积比玻璃管大,并在玻璃泡上方有一个 ______。(它可以使上升的水银不能自动回落到玻璃泡内)分度值是: ______ ②注意事项: 每次使用前要先______,使玻璃管内的水 银回落到玻璃泡, (体温计在读数时可以离开被测人体)。6.物质存在三种状态是____、_____、_____;物 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物质有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 态,称为_____。 7.固体分为_____和______, 它们的主要区别是晶体 有一定的_____, 而非晶体没有. 二.熔化:物质从____变成_____的过程需要____。 1.熔化现象:①春天“冰雪消融”②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2.熔化规律: 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____,但温度保持在____。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____,且温度____。 3.晶体熔化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____、不断___。 4.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国际经济学试题-精选稿(教师用-含部分答案)-

国际经济学精选习题集 第一部分国际贸易理论 第1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国际经济学在研究资源配置时,划分的基本经济单位是(D) A.企业 B.个人 C.政府 D.国家 2.国际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B) A.国际商品流动 B.世界范围内的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 C.国际收支平衡 D.国际人员流动 3.从国际间经济资源流动的难易度看,流动最容易的是(B) A.商品 B.资本 C.人员 D.技术 二、判断分析题 1.国际经济学是建立在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基础之上的一门分支科学。 √。大部分国际经济学应用了宏微观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如无差异曲线、需求曲线、企业产量按照确定等,但是国际经济学理论本身也获得了许多理论性的进步。在此基础上的国际经济学研究又推动了一般经济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发展。 第2章比较优势原理 一、单项选择题 1.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驱动力是(A)。 A.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B.技术水平的差异 C.产品品质的差异 D.价格的差异 2.从15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理论方面占主导地位的是(A)。 A.重商主义 B.重农主义 C.重金主义 D.自由放任主义 3.绝对成本学说是比较成本学说的(C)。 A.同一形式 B.发展形式 C.特殊形式 D.理论形式

4.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C)。 A.所有产品均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最终将获得全部黄金和白银 B.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将获得大量贸易余额 C.如果两个国家分别出口本国劳动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将同时从贸易中获益 D.如果一国不用关税壁垒保护本国产业将丧失绝对优势 5.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指出(B)。 A.贸易导致不完全专业化 B.即使一个国家不具备绝对成本优势,也可从出口绝对成本劣势相对较小的产品中获益 C.与不具备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相比,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可以从贸易中获利更多 D.只有具备计较优势的国家才能获得贸易余额 6.根据比较成本说,一国从国际贸易中获益的条件是(B)。 A.创造大量贸易顺差 B.以较低的机会成本进口商品而不在国内生产 C.本国比贸易伙伴国强大 D.本国相对于贸易伙伴具备绝对效率优势 7.在比较利益模型中,两种参与贸易商品的国际比价(C)。 A.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上 B.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下 C.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间 D.与贸易前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内比价相同 8.如果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进行贸易,则( B )。 A.大国将从贸易中获得大部分利益 B.小国将从贸易中获得大部分利益 C.贸易将仅使小国收益 D.贸易将仅使大国收益 9.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都是一种主张(A)的传统理论。 A.自由贸易 B.保护贸易 C.国家干预 D.国家干预与自由放任结合 10.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假定A、B两国生产X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分别为100和90劳动一年,生产Y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分别为120和80人劳动一年,则(C)。 A 国同时生产X、Y产品,A国不生产 B. A国生产Y产品,B国生

2020年高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讲义:《铁、铜及其重要化合物》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铁、铜及其重要化合物 1.了解铁单质及化合物的颜色.状态及性质。 2.通过合金材料了解铜及化合物的性质。 3.能用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探究铁的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4.能掌握氢氧化铁胶体制备,能列举合金材料的应用。 (1)NO3-与Fe2+在酸性条件下,不能共存。 (2)过量的Fe与硝酸作用,或在Fe和Fe2O3的混合物中加入盐酸,要注意产生的Fe3+还可以氧化单质Fe这一隐含反应:Fe+2Fe3+=3Fe2+。 (3)注意FeCl3、Fe2(SO4)3的水溶液蒸干所得剩余固体的区别。FeCl3溶液加热浓缩时,因Fe3+水解和HCl的挥发,得到的固体为Fe(OH)3,如灼烧后得到红色的Fe2O3固体。但Fe2(SO4)3溶液蒸干时,因硫酸是难挥发性酸,将不能得到Fe(OH)3固体。 考点解读 知识体系

(4)注意亚铁盐及Fe(OH)2易被空气中氧气氧化成三价铁的化合物。如某溶液中加入碱溶液后,最终得到红褐色沉淀,并不能断定该溶液中一定含有Fe3+,而也可能含有Fe2+。 (5)注意铁单质与强氧化性物质反应时,也有生成二价铁化合物的可能性。反应中若铁为足量,最终铁元素将以二价铁形式存在,因为2Fe3++Fe=3Fe2+。 铁和“铁三角” 1.铁的氧化物的比较 化学式FeO Fe2O3Fe3O4 俗称—铁红磁性氧化铁 色态黑色粉末红棕色粉 末 黑色晶体 价态+2 +3 1/3正2价,2/3正3 价 水溶性不溶不溶不溶 与酸的反应FeO+2H+===Fe2++ H2O 遇氧化性酸生成 Fe3+盐 Fe2O3+6H+===2 Fe3++3H2O Fe3O4+8H+===Fe2++ 2Fe3++4H2O 与CO的反应 高温FexOy+yCO===xFe+yCO2 基础考点

专题十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解析版)

专题十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高频考点呈现】 考点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考点二世界多极化趋势 考点三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考点四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高频考点剖析】 考点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考点回顾] 1.基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原因 (1)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和扩张产生矛盾。 (2)根本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3.表现: (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对抗。 (2)经济上,马歇尔计划与经济互助委员会对抗。 (3)军事上,北约与华约对抗。 4.影响 (1)两大阵营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借鉴,推动世界整体发展。 (3)世界局势动荡不安,造成朝鲜分裂、德国分裂、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 [考点深化]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2.“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1)相同点 ①背景:都出现在二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 ②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高中物理竞赛讲义-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 一、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 大量气体分子的速率是按一定规律分布,呈“中间多,两头少”的分布规律,且这个分布状态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时,平均速率会增大。定量公式不作要求。 例1、根据右上图解释为什么地球的大气层中氢气的含量远小于氧气? 二、汽化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包括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1、蒸发 蒸发:发生在液体表面,即液体分子由液体表面跑出去的过程。 由于分子在做无规则热运动,液体表面有一些速度较大的液体分子有可能脱离束缚进入空气。与此同时,一些在空气中的液体分子也可能重新进入液体。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温度: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2)表面积: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3)通风:空气流动性越好蒸发越快 (4)液面处的气压:气压越高蒸发越慢 任何温度下,液体都会进行蒸发。 蒸发的效果:可以使液体降温。 思考:你能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上述现象吗? 2、沸腾 在一定大气压下,加热液体到某一温度时,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相应的温度叫沸点。 沸点和气压有关 三、饱和汽与饱和汽压 在敞开容器中的液体,过一段时间总会蒸发完,而密闭容器内的液体则不会。例如瓶装饮料。 当脱离液体的分子数和返回液体的分子数一样多时,达到动态平衡。此时的蒸汽叫做饱和汽。此时,从宏观上看,蒸发停止了。 没有达到饱和的蒸汽叫做未饱和汽。 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汽的分子数密度是一定的,因而饱和汽的压强也是一定的,这个压强叫做这种液体的饱和汽压。

注意: 1、饱和汽压指的是该种气体的分压,不是实际的总气压! 向一个真空容器中注入液体(没有装满),则稳定后,气体的压强即为该液体的饱和汽压。 通常情况下,直接测混有空气的饱和汽的压强大于饱和汽压。 2、某种液体的饱和汽压只与温度有关,与气体的体积大小、是否混有其它气体无关。 饱和汽压与温度的关系: 思考1:为什么温度越高,饱和汽压也越高? 思考2:右图是饱和汽压和温度的关系图,同时也是沸点和气压的关系图。为什么沸腾的条件是饱和汽压和外部压强相等? 例2、如图,带有活塞的容器中,装有一些水 (1)保持活塞不动,当温度升高,水的体积和容器内蒸汽压分别如何变化? (2)保持温度不变,向上提活塞,水的体积和容器内蒸汽压分别如何变化? 四、空气的湿度 1、绝对湿度p s : 空气里所含水汽的压强 2、相对湿度B : 在某一温度下,水蒸汽的压强与同温度下饱和汽压的比,称为空气的相对湿度。 100%s p B p =? 3、露点:通常可以采用降温的方法使未饱和的气体变为饱和,临界温度称为露点。 例3、一汽缸的初始体积为0V ,其中盛有2mol 的空气和少量的水(水的体积可以忽略)。平衡时气体的总压强是3.0atm ,经做等温膨胀后使其体积加倍,在膨胀结束时,其中的水刚好全部消失,此时的总压强为2.0atm 。若让其继续作等温膨胀,使体积再次加倍。试计算此时:(1)汽缸中气体的温度; (2)汽缸中水蒸气的摩尔数; (3)汽缸中气体的总压强。 (假定空气和水蒸气均可以当作理想气体处理。)

世界经济试题带答案

一、判断 1.多元化、立体性、整体性、国际化、全球化和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特性。(第3页)(对) 2.一体化是全球化的前提条件,全球化是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第10页)(错,反了) 3.生产力先进国家及其产业转移过程决定国际分工格局。(第38-39页)(对) 4.世界经济的生产一体化阶段是由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的。(第42页)(错第三次) 5.跨国公司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竞争与垄断并存的世界市场竞争格局。(第59页)(错) 6.根据GATS,国际服务贸易主要包括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等四种模式。(第60页)(对) 7.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与网络垄断是当代国际分工的新形式。(第103页)(对) 8.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由英国的邓宁在1876年提出的,是垄断所有权优势、生产区位优势和市场内部化优势理论的综合。(第84页)(错 1976年) 9.坚持开放、规避风险、分享收益、促进发展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政府职能。(第106页)(错) 10.经济全球化引起政府经济职能的根本变化,从而导致各国主权的分化与让渡、强化与削弱等问题。(第122页)(对) 11.金融市场国际化、金融交易国际化、金融机构国际化和金融监管国际化是金融国际化的四种主要表现形式。(第131页)(对) 12.金融创新是市场经济和金融业高度发展的产物,也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第143页)(对) 13.《关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并正式生效是贸易自由化的标志与主要推动者,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替代关税贸易总协定继续促进贸易自由化进程。(第161页)(对) 14.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并称为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第165页)(对) 15.作为经济全球化载体的世界贸易组织,是21世纪全球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和协调人。(第173页)(对) 16.世界贸易组织建立的主要目的是推进贸易自由化、提供贸易谈判场所和解决贸易争端。(第179页)(对)

导数之恒成立存在性问题(二)(指对混合问题)-2020高三数学二轮专题复习讲义(教育机构专用)

恒成立存在性问题(二)(指对混合问题) 1. 指对同构 常用的公式 ①x x x x x e e e xe +==ln ln ②x x x x x e e e x e ln ln -== ③x x x x x e e e e x -==ln ln ④x x xe x e x x ln ln ln ln =+=+ ⑤x e x e x x x x ln ln ln ln =-=- 常用模型 ①e x a x a x a x a x a x e a x a x e x e a x x x e a x x e a a x e x a 1 ln ln ln ln ln ln ln ln ln ln ln ln ln ln ln log >?>??>??>??>??>?> ②e x x e x e x x x e x x e x e x x x x x 1 ln ln ln ln ln ln >?>??>??>??>?>λλλλλλλλλλ

③1) 1ln()1ln() 1ln(1)1ln()1ln(>?+>?+>?++>+?+++>++a x x a x ax x e ax e x x ax e x ax ax 例1. 对下列不等式或方程进行同构变形,并写出相应的同构函数 (1)02log 2≥?-kx k x (2)0ln 1 2≥-x e x λλ (3)0ln 2≥-x m me x x (4)x x x e a ax ln )1 (2)1(+≥+ (5)x e ax x x a 2)1(2)1ln(+≥-+- (6))1(ln >≥++-x x e x a x a x (7)a a ax a e x -->)ln( (8)0ln 2=+x e x x

当今世界格局新变化和新特点

当今世界格局新变化和新特点 (一)世界经济在信息大爆炸中嬗变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和决定性力量。IT的广泛应用,传播技术的进步及传播环境的日益开放使得信息得以巨量生产和高速传播,以海浪式涌入人类生活,信息时代的到来,给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入了润滑剂。 1.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刻影响促使作为直接物质生产部门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相对下降,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急剧上升,这当中第三产业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商业、运输业、通讯业以及文化教育事业等,而且还包括大多数与信息工业相关的部门。 为了适应科技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强化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大加强了对科技的扶植和资金投入。诸多力量作用下,科技产品迸发出现,产业结构显著调整,包括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发生了变革,最终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2.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一方面,当代国家科技发展水平以及创新能力对国际经济竞争力的影响越来越大。随着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的同时,国别经济竞赛也日趋激烈,其中科学技术的竞争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由于科学技术水平方面的差异,发达国家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仍然在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控制方式在转型。近代欧洲帝国不断通过发展殖民地发展经济,并将其殖民地的经济转化为其帝国经济的一部分。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式有所升华,大多国家以跨国公司的形式在原料最便宜的地方采购原料,到劳动力价格最低的地方加工产品,然后再销往全球其他地区,以获取最大的利润。这样做的后果是,发达国家往往将本国不允许设立的工厂和生产的产品,特别是容易产生环境污染的工厂和产品,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以达到将污染转移出国以及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原料和劳动力赚钱的双重目的。即通过国际资本自由流动所产生的资源、劳力和技术的组合,建立起来的一个以西方为中心、在西方国际大企业公司主导下的一级基于新的国际劳动分工体系之上的世界经济体系。这也使得国际不平等交换的程度进一步加剧,已经国际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寒假辅导讲义专题03 物态变化(学生版+解析版)

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寒假辅导讲义专题03 物态变化(学生版)一、知识点解析 一、温度 体温度低,如果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相同。 2.摄氏温度:用“℃”表示,读作**摄氏度。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规定为℃,沸腾的水的温度规定为℃,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0℃以下读作负**摄氏度或零下**摄氏度(如-10℃,读作负10摄氏度或零下10摄氏度)。 3.温度计: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原理制成的。 4.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使用前:观察它的、(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估测是否适合测量待测物体的温度,待测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并看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2)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全部被测液体中,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并估测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5.体温计体温计是专门用来测量人体体温的,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0.1℃,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二、熔化和凝固 1.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叫物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有关。 2.物态变化伴随能量变化:物态变化时伴随的传递。

3.熔化:(1)物质从变为的过程叫熔化;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 (2)熔化过程的特点:物质熔化时要;对晶体来说,熔化时,物质温度。 (3)晶体熔化的条件:1)温度达到,2)继续。 4.凝固:(1)物质从变为的过程叫凝固,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各物态变化过程。 (2)凝固过程的特点:固、液共存,物质凝固时要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3)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 (4)凝固的条件:1)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 5.晶体和非晶体: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1)晶体:熔化时有的物质;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熔点的物质。 (2)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 三、汽化和液化

世界经济概论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世界经济概论考试内容 一、名词解释 1.科技革命: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合称。一般地讲,科学革命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质的飞跃,它表现为新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技术革命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新飞跃,它表现为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方面的重大变革。科技革命是科学知识或理论加速转化为技术革命,进而引起生产力飞速发展的过程。 2.跨国公司:跨国公司主要是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企业,以本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垄断企业。 3.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签订条约或协议,甚至让渡部分经济主权,逐步减少直至消除区域内的各种壁垒,使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在成员国间自由流动,从而达到共同繁荣和发展的区域性经济安排。同经济全球化一样,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4.绝对成本理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每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而不必发展那些不具备优势条件的工业 绝对成本理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来的,亚当·斯密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这就是“绝对成本论”。绝对成本论是早期的分工贸易理论的理论内容之一。 比较成本理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生产那些有利程度较大或不理程度较小的商品,然后进行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情况下,生产总量将会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5.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都承认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的全球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都以高科技的大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为前提;都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具体内容是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等的全球化。 6.贸易依存度:亦称“外贸依存率”“外贸系数”。一国对贸易的依赖程度,一般用对外贸易额进出口总值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来表示。即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总额/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意味着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发生变化,贸易依存度是判断一个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 7.重商主义::即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的顺差,即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所能获得的财富。产生于16世纪中叶,盛行于17—18世纪中叶,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认为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早期重商主义被称为货币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强调贸易差额论 8.国际金融组织:是指从事国际金融管理和国际金融活动的超国家性质的,能够在重大的国际经济金融事件中协调各国的行动;提供短期资金缓解国际收支逆差稳定汇率;提供长期资金促进各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组织机构。 二、简答题 (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内容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答:内容:20世纪末40年代末50年代初以来发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原子能的发现和使用为主要标志, 特点:这次科技革命涉及领域之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既在自然科学理论上有重大突破又在生产技术上有全面的创新,具有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以及整个

论个当代国际格局与国际形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当代国际格局与形势及对中国的影响 工商挂学院市场营销0613班黄慧敏 2006630099 摘要: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世界经济可望继续保持繁荣,但高油价、对战略性资源的恶性竞争、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世界经济的不利影响趋于上升。对我国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认识国际环境对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影响。 关键词:战争,霸权,反恐,经济,小康 当今世界多数热点问题,如伊拉克战争的各种后遗症、巴以冲突的持续和升级、朝鲜半岛形势的紧张,虽涉及各种复杂因素,但从根本上说都与霸权主义干预密切相关。霸权主义直接间接地引起、激化或加深了当前世界的许多地区性冲突、动荡和紧张,是不争的事实。 现在,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当前,大国关系继续以合作为主调并保持相对稳定。美欧、美俄之间因伊拉克战争出现的矛盾有所缓和,虽然双方之间深层次的矛盾和分歧并未消除;中美关系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但双方的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仍在扩大,双边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继续加深;中日政治关系虽因日政界对二战态度、双方领土争端等问题而受到较大干扰,但双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仍然高潮迭起,足见中日友好与合作基础深厚,日趋成熟,双边关系发展大势已不为局部问题所左右;中印政治与经济关系均保持积极态势,对促进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反映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转。 然而,当前国际形势亦有相当严峻的一面。地区性的战争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当今世界很不太平,和平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愈加紧迫。局部性的战乱、动荡与紧张已从三个方面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 霸权主义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美霸权主义在伊拉克虽遭受挫折,但元气未伤,美谋求单极世界霸权的势头仍将延续相当一段时期;单极与多极之间的国际秩序之争,仍是国际斗争的主线。 目前,由于在伊拉克遭受一定挫折,美霸权战略的策略和手法有所调整。美在伊战后治理问题上面临的困境超出布什政府当初的想象。伊战后,美在伊拉克迅速稳定局势、以美式民主改造伊拉克社会以及将投放在伊拉克的大批美军战略力量抽出他用等计划不仅一一落空,而且不得不面对伊战带来的种种问题和压力,如伊境内连绵不断的恐怖袭击和暴力事件、持续攀升的美军伤亡人数、美军虐俘丑闻、以及始终不能为发动伊拉克战争找到一条法理上站得住脚的理由,等等。美为借助联合国及国际社会帮助其解脱在伊拉克等问题上的窘境,单边主义姿态有所收敛。不过,迄今为止,美谋求霸权的势头没有因此而受到根本性遏制。美在伊拉克等问题上的姿态变化虽暴露美难以单枪匹马独步世界,但与越南战争不同,在伊拉克受到的挫折并未使美伤筋动骨,没有动摇美推行强权政治所依赖的实力基础,亦难以使布什政府对其霸权战略进行全面反思,从根本上吸取教训。 国际恐怖主义反弹强烈,国际反恐斗争形势严峻;美国反恐战略对国际反恐斗争之局限和弊端进一步显现;国际反恐斗争中双重标准问题反映出国际反恐阵线的内部分化倾向。 今年以来,国际反恐形势出现若干新动向。首先,恐怖主义活动出现新的反弹,打击恐怖主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加突出。恐怖主义袭击频率增加,活动范围、袭击规模扩大。西班牙、俄罗斯等地先后遭受严重恐怖主义袭击,举世震惊。 美国反恐战略在国际反恐斗争中的局限和弊端暴露无遗。布什政府在“9·11”事件后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发动的两场“先发制人”的战争,不仅未使恐怖主义受到震慑,或使美国和世界

最新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上课讲义

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一节温度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了解常见温度值,会用温度计测温度,知道体温计并会使用。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结构及原理,掌握使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望。 二、教学重点: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三、教学难点:温度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四、教具准备:温度计、水、烧杯、课件 五、教学过程: 生齐读教学目标 (一)引入新课:演示课件,只凭感觉判断温度可靠吗? (二)进行新课: 1、温度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测量工具:温度计 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结构:玻璃管、液泡、液体、液柱、毛细管、刻度

实验用温度计(酒精温度计) 种类:体温计(水银温度计) 寒暑表(煤油温度计) 2、摄氏温度(规定):在一个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 0摄氏度,把沸水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在0摄氏度和100摄氏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份为1℃。 写:37℃、0℃、-5℃ 读:37摄氏度、0摄氏度、零下5摄氏度 看表:①白炽灯泡灯丝温度多大②钨熔点多大, ③正常人体温多大④水银凝固点多大 3、温度计使用 (1)估:估计被测物体温度 (2)选:选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3)看:量程、分度值、零刻度 (4)放:竖直插入,液泡全侵,不碰容器底和容器壁 (5)读:液泡留在液体中,示数要稳定 (6)取:从零读到液柱面,视线柱面要相平 4、体温计(生自学回答问题) (1)作用是测体温,量程是35℃-42℃,分度值是0.1℃ (2)结构上不同点:有缩口,用法上不同:a、可拿出来读数,b、测前要甩。 六、课堂小结:生总结本节主要内容,教师补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