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教强省战略背景下地方农业院校价值观定位路径探析

高教强省战略背景下地方农业院校价值观定位路径探析

高教强省战略背景下地方农业院校价值观定位路径探析

大学文化的本质和精髓是价值观。价值观不是高校成立之初与生俱来和自我成熟的,它的形成是基于有意识的选择,是高校依赖于长期发展实践的有效定位。本文通过阐述地方高校在自身价值观定位的发展前景、现实需求与内在需要,探讨地方高校通过准确定位人才观、科研观、社会服务观和国际观,从而确立其价值观定位的现实路径。

标签:高教强省战略;地方农业院校;价值观定位;路径探析

任何高校都有其一定的价值观定位,是高校对价值观念、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高度提炼概括而确定的,其彰显着高校的价值诉求、道德标准和社会责任。同时,其价值定位也是处理解决内外矛盾关系的准则,体现着大学文化的制度精神,是高校得以立足、持续发展的灵魂。本文拟结合当前地方高校价值观定位的现实需求,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对地方高校科学确立价值观定位的现实路径做以粗浅探讨。

1 地方农业院校价值观定位的背景与现实需求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教育大省,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粮食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高等教育基础坚实,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两会”期间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吉林省要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具体要求。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视察调研时再次强调指出的,“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民增收,加快建设新农村,加快推进农村改革,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是当前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主要任务和发展方向。这些都为地方农业院校找准自身定位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特别是,随着《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2016~2025年)》颁布实施,吉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高等教育强省”建设发展战略的进一步落实,为高校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地方农业院校作为现代农业体系建设以及可持续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需要着眼于未来,解决好其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实现问题,并保持應有的独立品格和超越功利的价值追求,进而引领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2 地方农业院校的内在发展需要

在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中,研究型大学和高职、专科院校的定位相对明确,地方高校却始终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很多地方院校都对照“985”、“211”院校的评价指标体系,盲目致力于建设教学研究型或研究型大学,导致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脱节,学校自身办学基础与发展目标相背离,致使学校发展困难重重、前景不明。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高校要找准自身的价值

创新教育理念

创新教育理念 我们以倡导创新思维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我们的教育再也不能是一潭死水,唯有创新才是出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知识本身并不能改变命运,知识只有转化为能力技能才能改变命运,而知识到技能转化的主要途径就是创新,可是目前我们的学校教育上至大中专院校下至中小学校都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根本不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所有学校的教师都是死教书,教死书,教书死;所有学校的学生也都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使孩子们完全丧失了创新的能力,当然孩子们在走出校门后就很难在社会和工作中有大的作为。 当我们的大学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向后,按说社会、学校、家庭、学生的观念也应跟着转向,可事实却不是这样,过去的“精英化”培养出来的人才毕竟有限,因此国家有能力为他们安排好一切,甚至是终身的,现在不同了,“大众化”培养出来的人才每年几百万啊,国家早已无能力安排,因此只能让市场来安排,而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需要创新型人才,可我们的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是什么样的“人才”呢?可以说大部分学生是根本不具备创新素质的人,除了在学校能学习会考试外,谁具备了创新能力?要知道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创业率达百分之二十多,可我们的大学生呢,创业率不到百分之一,为什么创业这么低?关键是不知道在哪一方面去创业,根本找不到新路子,因此大都选择了去打工。那么,“大众化”后我们的学生出路何在?答案就是创新,唯有创新才有出路,如果还抱着过去的陈旧观念,考大学-考好大学-找好工作-有好生活,这条路基本上走不通了,因此才有了清华生毕业后去卖猪肉,北大毕业生去种菜,这些看起来“丢人现眼”的事,其实这正是市场所逼出来的。 仅有知识是不够的,知识必须和创新相结合,才能让孩子真正地走向成功并能把知识转化成巨大的财富;目前的学校教育依然在走传统教育的老路,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模式严重扼杀了学生们的创新潜力,使学生们变成只会考试的机器,而根本不关心孩子走出校门之后如何在社会上立足,根本不关心孩子所学的知识如何才能变成财富,导致学历越高就业压力越大的局面,高考状元在街头流浪,硕士研究生无业等诸多现象难道还不引起学校、家长和全社会的思考吗?因为孩子们到了社会上分数不再是衡量成功的标志,业绩才是成功的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高考文理科状元一共137名,可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名高考状元能成为社会某一行业的领军人物,为什么这些高考状元在考场上成绩如此辉煌,而在社会上却默默无闻呢?不值得我们深思吗?中国经济风云人物马云不是高考状元,而是毕业于普通的杭州师范学院,可他却创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集团阿里巴巴,身价百亿,他的淘宝网更是让众多平民在网上实现了创业的梦想,这一切都得益于马云的创新思维,家长朋友们在关注孩子成绩的同时,更应关注孩子以后在社会上如何才能获得成功与财富,而这一点家长们却很少考虑,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南科大校长朱清时说,我们不能再学书考书,决不能再培养考试机器。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感慨地说,我们的教育不是在培养人才,我很担忧。这才有了政府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的战略宏图,这是教育的真正方向,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必须从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抓起,从根本上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但遗憾的是我们的学校只重视了对孩子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对孩子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众所周知,思维是根,知识是叶,根深方能叶茂,没有先进的思维方法,知识再多也是死知识,根本不能灵活运用,因此在同一思维水平上,谁比谁强不了多少!著名数学家高斯在上小学时和同学们一起做老师出的数学题:1+2+3+......+100=?时,他根本不动笔,只是思考就很快得出了答案,而其他的孩子还在努力计算着,在这里高斯运用的就是创新思维,其他的孩子就是在用常规思维,自然就很逊色。可见,思维比知识更重要,方法比努力更重要,让孩子们接受思维培训,不仅会提高学习成绩,更能让孩子们在社会竞争中能把所学知识变成巨大的财富,从而获得更大成功!!我们的学校和家长一直很重视课本知识的教育,使孩子拥有了一定量的知识作基础,这是很好的,但却忽视了对孩子们创新思维的训练,在拥有同等知识的情况下,孩子的创新思维越先进,成绩就越好,在社会上的业绩就越大,就越接近成功。

[高等教育]大学生价值观调查

目录 第一部分:调查摘要 (2) 第二部分:引言 (2) 一、调查背景 (2) 二、调查目的 (2) 三、调查内容 (2) 第三部分:主报告 (3) 一、调查对象 (3) 二、调查方法 (3) 三、分析方法 (3) 四、样本设计 (3) 五、调查结果 (3) 六、调查结果分析 (3) (一)大学生对现在的大学生活的满意度 (3) (二)大学生心理状况及道德价值观和金钱观 (5) (三)大学生对相关校园现象的态度 (8) (四)大学生对相关社会现象的态度 (9) 第四部分: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10) 一、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现状的原因 (10) 二、展望和对策 (11)

第一部分:调查摘要 为真实把握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2008年3月,我们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郑州航院300余名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10份,回收有效问卷309份,调查对象主要是在校本科三个年级的学生及营销专生本学生(大三)。虽然300余份问卷代表性还差强人意,但它毕竟反映了今天大学生群体中相当一部分人的实际情况。 对于“大学生价值观念状况”,调查调查显示,我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然而,由于我国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运作法规和秩序尚不健全,加之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使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向“自我”倾斜,价值观念趋于功利化,价值主体倾向自我化,价值目标短期化,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且当代大学生向往在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基础上,尽可能地追求个性张扬和风格独立的生活,但也有少部分人表现出安于现状、追求享乐的趋势,我们建议创新形式激励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一定要有科学的理论和世界观做指导。在新世纪和新形势下,应该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大学生价值观念进行系统指导,引导其形成与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相吻合的价值观。 第二部分:引言 一、调查背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持续展开,以及在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社会生活和行为方式己经并仍在发生明显的变化,这同时说明大学生内在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乃至文化心理都有很大的变化。不必讳言,这些变化有积极的健康的,也有消极的不健康的。为了准确而全面地了解、掌握了这方面的实际情况(尤其是数据),还需要我们按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科学方法,认真地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富有成效地做好我们航院大学生价值观的理论研究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调查目的:大学生是当代青年中最富有创造精神和超越意识的高智力群体,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了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包括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高等教育界以及整个社会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更是高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 三、调查内容:道德价值观、集体价值观、人生价值观、人际价值观、婚恋价值观

教育教学基本理论

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考试内容 一、新的教学观 1、教学目的的新演变——新的教学目的观 (1)双基观: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 (2)智能观: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3)素质观:加强基础,增强能力,发展个性,提高素质。 2、教学本质的新定义——新的教学本质观 (1)将“教学”当作一种行为,即相当于老师的“教”,是教学实践中教师这一方的行为。 (2)将“教学”看成是一个联合词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的活动,并且两者不可分割。 (3)华东师大施良方教授指出,从关注教师的行为的角度来说,“教学(教)就是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现代的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组织学生主动学习,实现学生的某些内在的发展与变化的过程。 3、教学价值的新内涵——新的教学价值观 (1)重外在价值轻内在价值。教学的外在价值,即教学服务于社会的价值。教学的内在价值,即教学具有完善人的精神世界的价值。 (2)内外价值并举。教学不能仅仅只注重学生认知智慧的发展,还应关注人的情感智慧的发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完善人的精神世界。 4、教师角色的新定位——新的教师观

(1)教师的职责定位:传授文化知识;教师的角色定位: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管理员、社会的代表人等。 (2)教师角色的新定位为: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新生一代灵魂的塑造者;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学习者和学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教学的领导和管理者。教师职责的新定位: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发展。 5、对学生的新认识——新的学生观 (1)潜能观——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人 人的潜能分为生理潜能和心理潜能。心理潜能又分为智慧潜能、情感潜能和创造潜能。教师所要做的,就在于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我们要相信每个人都具有潜能。 (2)发展观——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 ①乐观地估计学生的天性。坚持性善论,反对性恶论。性善论注重自省和内在力量的挖掘,性恶论注重外在规范的约束和行为的矫正。 ②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3)主体观——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①要认识学生必须是学习的主体。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基础,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浅析高校教育理念创新

浅析高校教育理念创新 论文摘要:人类社会正由工业经济向新经济过渡,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重大转折。在未来的新经济时代高等学校的教育须具有全新的价值理念、发展理念、时空理念、人才理念和办学理念。 论文关键词:高等学校;教育理念;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校教育理念已根深蒂固,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和向新经济时代迈进的时候,这些理念已显得滞后并严重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必须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创新,以迎接即将到来的新经济时代的挑战。 一、高校教育价值理念的创新 首先,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价值理念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那种仅仅将高等教育视为消费业、纯社会公益业、政治工具的理念是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适应我国当前社会变革与发展要求的,同时,对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也是有无益的。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的发展决定高校教育的发展,高校教育必须反映和满足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对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这一点上来说,在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和新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中,高等教育就不能不通过自身的知识与智力优势,发挥其在经济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无论接受高校教育者还是社会都是受益者,都能从高校教育中获得一定甚至可观的经济收益。尤其是对个人而言,其收益率不仅大于社会收益率,而且大于其他各类教育的个人收益率。这样,当高校教育尚属于稀缺资源还不能满足所有人需要的情况下,适当运用经济手段向接受高校教育者收取一定的费用,用来补充或增加高校教育的有效资源,这不仅有利于高校教育的发展,也是符合社会公平原则的。因此,坚持传统的高校教育价值理念,不仅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相违背,而且对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其次,坚持高校教育是一种产业的观点,并不是说高校教育与其他社会产业一样,它是一种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这是由高校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高校教育具有产业性和生产性,高校教育能够直接和间接地为经济发展服务,这是不争的事实。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期和新经济时代即将到来之际,高校教育的经济价值得以充分彰显,高校教育的经济功能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这是应当承认的也是合乎规律的现象。但是,这些尚不足以使我们确立高校教育是一种产业的理念,因为要说高校教育是一种产业,它必须符合产业的一般特性。它必须能够不仅间接地而且主要是直接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即符合投入与产出的原则,不仅使受教育者和广大社会受益,而且也能使高校教育的举办者获得一定的利润。不过,高等学校不是也不能够成为企业,高等学校的举办者不得以营利为目的,更不能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高校教育或高等学校不能完全按经济或企业的模式运作,而应主要遵循培养人的教育规律。所以,高校教育的产业性或生产性是有一定限度的。正因如此,我们不能一般地认为高校教育是产业或简单地说高校教育产业化,而应当坚持高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产业的观点。 二、高校教育发展理念的创新

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人生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人生价值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也就是人们对人生目标、人生价值取向和人生价值途径的认识和根本态度。价值观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和非常重要的,当然包括大学生。而且,价值观对我们大学生来说也具有极特殊的意义。 我们当代的大学生正处于面临人生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时代要求我们要在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全方位面对和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我们要学会生存的技能、学会学习的潜力、学会创造与创新、学会奉献,这些都是我们面向未来面向社会所必须具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质。其中,我认为最核心的就是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做一个符合国家繁荣富强与社会不断进步发展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人;学会做一个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并使之能协调发展的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的人。一句话,做一个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这要求我们大学生必须从现在做起,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首先,加强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认识与思考。作为新世纪的人才,首先要有实事求是、敢于坚持真理的精神,要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从更高层次上要求,则应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生发展的原动力,是高素质人才的基本点。高等学校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创造基地,也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场所。知识产生于思维和创造之中,良好的思维素质,能促使人不断地追求新知。思维素质首先表现为勤于思考,其次表现为善于思考,我们要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进行正向思维、反向思维、多向思维,才能在思维中有所收获。创造素质,主要是指要有丰富的想像力和构建力,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能发现别人忽视的东西,并给予重视;能寻找新的生长点,兴趣广泛,思路开阔,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随着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仅仅掌握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力是我们学习和运用知识的一种智能,是科学技术人员品质的核心,高素质人才除了提高使用学科专业知识能力之外,也要提高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还要有良好的表达、组织、创新能力。当前,科技领域相互渗透、交叉的趋势增强,重大攻关项目依靠“大兵团作战”,因此,对高素质人才的领导能力、合作能力、

树立创新学习观念

树立创新学习观念,强化学生问题意识 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我们把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视为本次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以往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创新学习便是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一个新亮点。 创新学习首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果学生不善于发现问题,其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将是无源之水。所谓问题意识就是要使学生对事物保持好奇心,有兴趣并善于提出新问题。 一、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意识”是创新学习的基石,树立创新学习观念,应始于问题意识的培养。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理学大师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是对学习中问题意识科学而辩证的阐述。具体说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以下几方面的目的和意义: 1、“问题意识”是学生创新的动力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因此,学生在学习中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没有创新。问题出自于怀疑,不怀疑就没有问题,就不能见真理,只有质疑才能求异,才能另辟蹊径,勇于创新。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学而思,思而疑,于无中生有,有中生新。只有使学生对某一知识或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怀疑,才能导致问题的出现。问题是学生探索奥秘的动力。问题能激发其进取创新的欲望。

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理论创新

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理论创新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以及高校英语改革的深入,高校英语教学中也更加关注学生健康视野发展,在《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一书中提到,英语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全面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这样才能够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保障。本文就基于健康视野下,对高中英语教学教学理论创新进行几方面分析。 一、健康视野概述 什么是健康视野,就是从学生健康视野的角度去研究和开展高校英语英语教学,所有教学活动、教学理念都是以促进学生健康视野发展为目的。健康视角下的高校英语教学更具人文性,更能够凸显学生的价值以及学习主体地位。《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一书中写到,人作为生命体,应该实现生理和心理同步健康发展,这样人才算是真正的“健康”。所以,在学生的各个年龄阶段,都应该开展健康视野教育。而学生阶段又是人健康视野教育的最关键时期,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该从健康视角入手,设计教学活动,注重对学生健康视野的培养,家长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身心状态,及时帮助学生调整心态。 1.健康视野教育的教学内容 《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认为,从健康视角来看,心理健康就是心态乐观积极,而身体上的健康就是身体综合素质高。所以,高校开展英语教育教学时,应该从健康视角入手,做好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内容的拓展。比如:教师可以将课堂内容和体育内容相结合,上课提问学生问题,如果回答的不准确,惩罚学生做几个仰卧起坐或者俯卧

撑,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开设心理咨询小课堂,让学生将自己的一些开心和不开心的事匿名写到纸上,教师将这些纸条收集放到箱子里,然后教师随意挑选几个和学生分享,对于开心的事,将开心和愉悦心情传递给学生。对于不开心的事情,全班学生一起出主意,帮助学生解决不开心的问题。不论是哪种方式,英语教师一定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设计趣味性的内容,吸引学生加入到课堂活动当中来,在实现英语教学目标的同时,能够实现对学生的健康视野教育目的。 2.健康视野教育的传播方式 《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一书认为,健康视野教育的传播方式比较多元化,高校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从健康视觉入手,可以开设课下的心理健康宣传活动。英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周末到学校的一角,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教师选择一些平时心态比较积极的学生,来分享自己在面对困难和问题时的心态,帮助一些心理比较脆弱的学生找到自信,同时教师也可以带着学生们宣传一些健康视野知识,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正确看待健康视野的问题。教师还可以定期带着学生们开展“撕名牌”等运动类的游戏活动,增加学生的身体锻炼时间,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健康视野下高校英语教学的相关策略研究 1.深挖教材内涵中的“健康”素材 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以及积极的生活学习态度,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英语课本中的内容,都是经过千挑万选之后选入

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创新前沿。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加强高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利用先进网络和信息技术,整合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高等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开发整合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立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进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图书文献共享、教学实验平台等信息化建设。提升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快对课程和专业的数字化改造,创新信息化教学与学习方式,提升个性化互动教学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速信息化环境下科学研究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融合,推动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创新拔尖学生培养模式。推动学科工具和平台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的意识与能力。创新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工作模式,鼓励东西部高校共建共享优质教学和科研资源。促进高校科研水平提升。建设知识开放共享环境,促进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共享科技教育资源,推动高校知识创新。构建数字化科研协作支撑平台,

推进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学文献共享,支持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区的协同创新。不断提高教师、科研人员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科研的能力,推动高校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和机制,完善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体系,引领信息时代科技创新。增强高校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能力。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依托信息技术,面向社会公众开展学科教育、科普教育和人文教育,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构建高校网上虚拟社区,广泛进行思想与文化交流,创新、发展先进文化。开发国际汉语教学和文化宣传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支持中文教育国际化及跨文化教育交流,推动网络孔子学院建设,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摘编自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20-2020年)》)

教育价值观

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初中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中专和大学,16%的初中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农村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农 业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小学毕业生挣钱多,只有2%的学生认为文盲能获得较高收入。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中专或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劳技学习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57%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习需求 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许多教育工作者甚至把“特长”看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望在劳技课、活动课上学到较多的、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在对调查结果的整理中,我们得到了一组令教师们震惊的数据,52%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48%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力有限,希望得到名师指点”。对于这一结果,也许我们对信息的有效度产生怀疑,或者强调它的地域性特点,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行为滞后”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的认同,并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 4.学习目的

高等教育理论创新与本土化的研究_陈小芳

高等教育理论创新与本土化的研究 陈小芳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河南·郑州45115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这也为高等教育理论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从高等教育理论本土化的含义出发,对我国高等教育本土化的必要性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完善路径,希望能为我国高等教育理论创新与本土化建言献策。 关键词:高等教育;理论创新;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534(2016)05-0070-02 作者简介:陈小芳(1981-),河南南阳人,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教师,助教。研究方向:教育。 众所周知,对高等教育理论进行创新不仅仅只是理论发展成熟的需要,同时这也是进行教育改革呼唤的积极响应。毫无疑问,任何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都有着其独特的特点。就中国的高等教育来说,自然也就有了中国特色。鉴于此种背景,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的创新需要兼容并包,既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同时也要结合自身的国情,考虑到中国教育体系的特点以及当下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从实践来看,当下的高等教育理论已经不足以解决中国高等教育实际的问题,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可是在进行中国化融合的时候,如何结合中国实际,是我们亟待解决的症结所在。换句话来说,如何将高等教育理论创新本土化,进而实现对现有教育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指导教育实践的科学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进行深思的研究方向。 一、高等教育理论本土化的含义 从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高等教育理论本土化面临的困难重重,具体来说,高等教育理论的本土化内容广泛,不仅包含理论主题的选择问题,同时还需要对理论结构、研究手段进行厘清,而且就高等教育理论本土化的实现路径来看,主要可以总结为两种:首先,是引进来的本土化,具体来说就是将国外的先进理论进行引进吸收,然而结合实际进行转化。其关键的节点就在于如何对国外的教育理论进行甄别批判,简单来说就是由外而内的过程。其次,就是走出去的本土化。 即“在本土、由本土人、就本土的问题、以本土的方式”实现理论创新的过程。 尽管这条路径饱受争议,大部分的争议点就在于本土人地本土化所研究的是本土的东西,自然不存在本土化的动态过程。综合来看,这种观点存在一定的道理,但是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之下,立足于本土文化与本土的高等教育实践的研究应该是一种“本土化”的研究,其产生的理论也应该是一种本土化的理论。 二、高等教育理论本土化的必要性 从业内的教育理论发展进程来看,我们可以说,近代高等教育理论的出现伊始就是从国外传入,其发展过程可以看作是一种野蛮生长的过程,往往是对国外成熟的教育理论体系进行翻译、解读、学习。我国的教育理论最早是向我们的近邻日本学习,后来陆续学习了法国、美国,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社会体制的原因,向前苏联学习的成分更加明显。综合来看,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往往是从概念性和诠释性入手,在对于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过程中显得尤甚,而且还存在着对欧美国家教育理论的盲目崇拜,一味的只知道照搬照抄,尽管学术界的前辈对于外国高等教育理论引进进程功不可没,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照搬色彩严重。尤其是在当前教育理论国家化的趋势之下,国内很多专家学者都会将西方成熟教育理论奉为圣经,内在的笃定西方国家的教育水平远远地高于国内,其教育理论必然先进,久而久之,对于西方国家的教育理论进行了神化,国内教育理论界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也日趋西方化。与此同时,我们又对西方学术界的霸道感到不满,其实忘了正是我们这种邯郸学步,不求甚解的学术态度,让我们丢了属于自己的话语权。对于这种困境,我们需要进行反思,同时也需要进行突围。只有立足于我们自身的文化环境以及教育实际,运用新的理论思维去解决自身的教育难题,重构当前的教育理论体系才能真正的实现教育的本土化,而不能仅仅只是沦为西方教育理论的搬运工。 简而言之,高等教育理论本土化“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既不能一味排外,固步自封,也不能囫囵吞枣,照抄照搬,只有将教育理论本土化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论创新。 三、高等教育理论本土化的实现路径 首先,高等教育理论创新不可闭门造车,我们要积极拓宽自身的国际视野,取长补短。从国际范围来看,由于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所以导致了各个国家的教育理论水平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换句话来说,就是存在有些国家的高等教育理论水平处于比较高的层次,进而会比较强势,则有些国家的高等教育理论水平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处于一种相对弱势的地位。但是这并不影响相互之间的借鉴学习,只有相互借鉴彼此的长处,弥补自身的短处,才能更快的实现本国的教育理论创新。尽管,对国外先进教育 70 DOI:10.13985/https://www.doczj.com/doc/dd4382496.html,ki.34-1227/c.2016.05.031

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创新

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创新 摘要:高等教育管理的创新改革是目前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比较受关注的问题,为了建构符合新要求的高等教育管理创新模式,教育管理者应重视互联网+时代 对自身教育管理工作的影响,并从中获得可持续的发展活力,然后积极探索可行 的措施,引领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开展,为高校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最优 的教育管理环境。 关键词:互联网+;高等教育;教育管理;创新 互联网+时代可以给高等教育管理的创新发展带来不小的推动力,教育管理者 必须要具备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的教育管理能力素质,才能与时俱进地推动教 育管理工作健康开展。目前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尚还缺乏新鲜的活力,教育管理者 应加快步伐,树立起自身的网络化教育管理观念,用网络化教育管理模式引领高 等教育管理工作的健康运行。 一、互联网+时代下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互联网技术手段已然被广泛运用到高等教育事业之中,其教育管理工作中也 充分融入了互联网技术手段。经过实践,发现互联网技术在教育管理中的优势非 常多,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健康开展提供了不少的便利。只是互联网+时代下 的高等教育管理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还没能完全跟上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步伐。 具体而言,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高等教育管理创新发展的必要性:一是互联网+对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等都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基于互 联网+技术的高等教育管理会与传统的教育管理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1]。为了缩 短这一差距,教育管理者必然要紧跟时代发展要求,对互联网+时代下的高等教 育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优化,摈弃陈旧、落后的要素,让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更具科 学性和合理性。 二是当前高等教育管理的实效实际上并不高,教育管理者还缺乏一些先进的 教育管理手段来提高这一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而互联网+时代的带来,无疑 给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机会。教育管理者理应抓住这一机会,充分利 用互联网+的技术力量来对教育管理工作进行创新与改革。 因此,高校教育管理者如何抓住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发展机会,真正对高等教 育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推动高等教育管理的全面变革,这是当前高校教育管理者 应着重思考的课题。 二、互联网+时代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策略 (一)加强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 教育管理队伍的教育管理能力素质会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同时也会影响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管理创新改革的发展进程。因此,高校应更 加关注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管理队伍的创新建设。高校应加强教育管理人员的 培训工作,促使他们形成以下几方面的素质能力: 首先,高校在开展教育管理人员培训时,应通过具体的课程教学,让教育管 理人员对互联网+技术在教育管理中的运用进行直观性的认知,使其正确认识基 于互联网+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重要性,使其树立起较强的互联网+思维,为增 强教育管理人员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意识奠定良好的思维基础[2]。 其次,高校在开展教育管理人员培训的过程中,应着重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 专业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其应有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培训者应让教育管理人员

新时代学校教育观念的创新

新时代学校教育观念的创新 ——“弘扬墨子教育思想促进教育适合学生”系列谈(二十八) 蒋振远 墨子在教育实践中,创新了教育观念,改进了教育方法,拓宽了教育内容,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给中国当时陈腐的教育制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培养了大批的应用型复合人才,造就了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新局面。墨子教育思想多方面的创新建树,丰富了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是中国教育思想的亮点,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校要发展,教育观念的创新至关重要。只有不断开拓创新,学校才能更快地、更好地、更有效地发展。才能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需要。 一、从知识中心转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育人为本,加强立德树人,现在的学生毫无疑问要学习很多学科,在校花大量时间,但是我们的教研过去都是以学科教研为中心,同一学科的老师应该坐在一起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研。以人为中心的教研,将提升老师的育人能力,形成教育合力,产生巨大的新的能量和效果。 二、由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 墨子在生产实践的应用过程中,使自己的教育理论不断得到检验,得到完善,发明创造的科技成果涉及数学、光学、力学和军事学等方面。他深入探索杠杆原理并将其运用于实践,在民用、军事守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墨子》中还记录了实验过程与实验分析,由此表明墨子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观察和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与处于同一时期的其他国家相比较,《墨子》中所包含的一些研究成果在当时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墨子认为,技术的目的在于“利人”。《鲁问》中记载,面对公输班精心制作的飞鹊,墨子认为技术的意图在于满足人的需要和效益,能够负重五十石的车轮比飞鹊更有价值,“故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墨子的这些实践探索,在新时代的教育由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学校、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

价值观之高校案例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回到案例的最本质的问题上来,价值观的偏差导致这两起悲剧的发生,我们不由的开始越来越重视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在大学生活的中的重要性。首先我们来看看价值观究竟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价值观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及对自己的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是对什么是好的、是应该的总看法,是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原则、标准,是个性心理结构的核心因素之一。价值观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价值观决定人的自我认识,它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再者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的作用,人们行为的动机受价值观的支配和制约,价值观对动机模式有重要影响,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其动机模式不同,产生的行为也不相同,动机的目的方向受价值观的支配,只要那些经过价值判断被认为是可取的,才能转换为行为的动机,并以此为目标引导人们的行为。其实我们不难发现价值观在我们对一件事情做出选择的情况下有及其重要的作用,至少在动机上就决定了你做这件事的目的。 在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肯定不缺乏对于法律的了解,并且毛苒作为一个对于法律有着深层次了解的高材生加上一个在读的名校高材生,他们的自身行为却还是越过了法律这条红线,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在这两起案例中体现得淋漓精致。由于每个人的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不同,人生经历也不尽相同,每个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会受到不同的影响,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的人,其动机模式不同,产生的行为也不同。毛苒因为他的那个男朋友丧失了自己判断力,价值观的倒向法律之外,最后落得死刑的下场。林森浩读书数载确连最基本的认知观都出现偏差,一句“愚人节的玩笑”就想掩盖自己法律意识的淡薄和及其不真确的价值观。 我们的时代在发展,大学教育也在发展,可现在培养出的大学生远没有以前的大学生“安全”,现在的大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心理问题,进而导致在大学中价值观一步步的被改造成一种“社会问题”!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是很有必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 大学有一个很好的老师,无论你怎么样,她就在那里,选择多去图书馆看看吧,那是一个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修养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的好地方。读书是最愚蠢而最有效的方法去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道路,多去看看比如马克思主义之类的书籍可以好好改善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我们从源头杜绝越过法律红线的动机,从内因改变,由外在发散。 同林森浩的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或许我们都该想想我们的初衷,希望每一次都如初见时的微笑都笑得那么灿烂,多给我们自己的大学生活一点“美丽”。

树立创新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树立创新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试谈英语教学 拜泉职教中心安立群 近几来,教育在经历着巨大的变化,党和国家把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作为关系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历史命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问题提到了我们的面前。那么,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从更新观念开始,努力去实践。为此,我在英语教学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尝试。 教学做为一种社会活动,对于教与学来说都是一种复杂的、自由度比较大的活动。因此,要把素质教育真正引入课堂。则必须更新观念,摆脱“应试教育”思想的桎梏,把课堂教学变成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一、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素质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面向全体学生,淡化选拨意识,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由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参差不齐,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若采用分层教学法,因材施教,便宜会使问题迎刃而解。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职业高中英语教材的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并对学生区别评价,最后制定出不同层次的习题和课后作业,从而调动起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制定目标 主要体现在备课上,除了上课用的教案,另立一份学生情况表,先概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指出班上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要求,掌握水平和评价标准,使学生清楚老师的意图,知道自己该回答什么问题,必须掌握什么,掌握到什么程度。 2、注重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起点不同,所以应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区别评价,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自卑感较强,在评价时要多给予肯定,使他们不再自卑,增强自信!而对于成绩好的学生,自信心较强,评价时要严格,这样有利于他们养成更加严谨谦虚的学习习惯,总之,评价时应该客观、真实、多鼓励少批评。 3、精心设计习题和课后作业 在习题和作业方面要精心设计不搞“一刀切”,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从而促进个体的发展,提高其能力。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传统的教法是只管“教”,不管“学”。作为教师,按照预定计划,把课本上的知识和篇目讲完,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至于学生的能力是否提高了,好的自学习惯是否形成了。则很少去考虑。因此,要想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只有对感兴趣的东西才会积极地开动脑筋,心情愉快,不知疲倦地去钻研和探索。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努力创设情境、充分发挥教师、学生、教材、教具

创新高等医学职业教育社会服务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教育理论范文.doc

创新高等医学职业教育社会服务模式的研 究与实践,教育理论- [摘要]在新型医疗体制改革背景下,高等医学院校利用资源优势开展多渠道社会服务,从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职教集团引领、社区卫生人员培训、社区卫生服务到康复养老项目开展,尤其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要承担起责任和义务,把学校的发展与国家、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结合起来,推动高等医学职业教育社会服务模式的创新。 [关键词]高职高专社会服务模式创新 一、高等医学院校社会服务模式改革的背景 1 新型医疗体系改革的要求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全面改革,中国的医疗体系发生巨大变化。原有单一公有制体系解体,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状态,私人医疗机构迅速扩张,许多原来的公有制服务机构分化转变成私人所有或其他所有制形式。管理体制从严格控制到逐步放权、放开,药品价格不再由政府全面控制,凸显商业化、市场化特征,医疗服务开始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虽然医疗体系建设在特定范围内有其成效,但却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颁发后,国家开始从基层卫生机构建设、全科医生

培训、公共卫生项目要求、公共卫生均等化等方面进行医疗体制改革,以期从根本上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构建新型医疗服务体系。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对医学院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深入了解我国及高校所在地区医疗发展需求,在学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社会培训和对外服务等方面与之相适应,才能发挥高等医学院校应有的功能,才能找准其的生存空间。要发挥医学院校特有的专业技术优势,提供高质量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在职卫生人员培训、社区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拓宽医学院校的职能,这既是国家的需要,也体现了高校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 2 医学院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高等学校不仅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文化的基地,也是知识型企业和高科技产业的重要支撑。能否把科学技术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学术水平与创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结合起来,已经成为衡量大学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开展社会服务,丰富社会服务内涵,提高社会服务质量,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依据。高校只有找到符合发展需求的社会服务途径,从办学定位、人才培训、专业设置等诸多方面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求,才能找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开展社会服务有助于激发高校改革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社会服务中寻找到创新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建立专业领域的学科特色。强化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可以使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更加贴近社会生活的实际,改变高等教育与社会实际相脱离的弊端,推动高等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医学院校服务社会的特点与意义 高校是知识生产和传播的中心,高校提供的社会服务具有

小度写范文[高等教育要注重创新教育观念与价值观引导] 当代我国高等教育特点模板

[高等教育要注重创新教育观念与价值观引导] 当代我国高等 教育特点 为什么要创新教育观念?为什么知识能力发展要与价值观引导结合起来?理由主要有以下三个:第一,社会转型、经济转型要求我们对当代教育的使命和功能有更加崭新的视角、更加辩证的思考、更加理性的认识。“钱学森之问”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我国没有一所大学按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办学?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其实,我们并不缺少优秀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问题是我们没有充分意识到要去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而是习惯用一种标准去评价学生,用一种模式来培养学生,学生当然只会记忆不会思考,只能接受不能质疑,只有知识没有能力,这样的教育是不可能培养出创新人才的。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反躬自省:为什么中国还没有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为什么最能代表我国科技水准的自然发明奖、科技进步奖连续四年一等奖空缺?我们总是以古代四大发明为豪,近代以来,火车、轮船、飞机、电灯、电话、电脑,从原创意义讲,没有一样是中国人发明的。现在世界通行的说法是,一类企业卖标准,二类企业卖专利,三类企业卖技术,四类企业卖产品,五类企业卖苦力。我国大部分企业是卖产品、卖苦力,赚取微薄的劳务费。上述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创新人才。有人说,中国创新人才培养问题,不全是教育问题,而是一个时代问题。也有人讲,创造性像种子一样需要一定的生长环境,人的个性、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需要良好的成长环境。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正确的价值导向,包括个人成才价值导向、教育价值导向和社会价值导向,这些都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和动力。第二,社会尤其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要求我们创新教育观念。高校的办学质量高不高,培养的人才合不合格,不是以高校自己的评价为准,而主要在于社会的评价,特别是用人单位的评价。一项对万名大学毕业生和300家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问题是动手实践能力不足。相对而言,更多的问题是关于思想品质的:一是自我中心主义,唯我独尊,不善于与人协作共事;二是心态浮躁,不愿意到生产销售第一线,只想在办公室搞管理或在实验室搞科研;三是缺乏对企业的忠诚,动不动就想跳槽,只认收入,不顾企业对自己培养付出的心血;四是缺乏意志力,工作中遇到难题不是迎难而上,而是知难而退,回避矛盾,把难题扔给别人。有的外企人事主管讲,现在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专业能力无法适应国际化企业的要求,已经影响到他们的管理人才本土化战略。同时,人们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最大不满是,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与社会脱节,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学校学的和社会用的是两回事。第三,高校自身存在的问题也要求我们对创新人才培养观念重新思考。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五个缺陷。一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存在缺陷。简单地把教学当做知识传授,没有与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二是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缺陷。没有给学生提供创新所必需的课程平台和思维方式。三是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尺度存在缺陷。评定奖学金、推荐研究生的主要标准还是考试成绩。四是学校的办学条件存在缺陷。实验室、教学基地等都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五是教师队伍素质存在缺陷。相当一部分教师不了解社会实际,教学与社会的创新实践严重脱节。鉴于上述理由,我们必须对创新人才培养观念进行深度思考: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什么,更要重视学生怎样学;不仅要重视学生思考什么,更要重视学生怎样思考;不仅要重视学生做什么人,更要重视学生怎样做人。同时,还要把握时代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重视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教育,重视健康人格塑造,重视创造个性发展,重视创新能力训练。价值取向是教育的灵魂,在中外教育发展史上,从来就没有不体现价值取向的教育,也从来没有不体现价值取向的人才培养。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我们必须把知识能力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