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策略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策略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策略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策略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策略

---思想品德课“三环六步”教学模式

单位:陇县南道巷中学

姓名:赵晓明联系电话:

内容提要:

本文从思想品德课“三环六步”教学模式的操作过程、特点、作用、效果等方面具体阐述了新课程改革中,学生自主、合作及体验学习的三大学习方式的转变,并阐述了在“三环六步”教学中实现学生三大学习方式转变应该注意的策略和问题。文章指出:“三环六步”教学模式贯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与情感体验的相互渗透这一主线,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以充分实现,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成为一个互动发展、情感体验深化的过程,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以适应思想品德课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三环六步”自主合作互动体验

三大学习方式转变方法策略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策略

---思想品德课“三环六步”教学模式

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核心因素之一,学习方式的设计将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占据主体地位。在思想品德课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将成为最具实践价值的三种学习方式,因此在实施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设计时,就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而设计。笔者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尝试性运用“三环六步”教学模式,将实现学生三种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思想品德课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下面就自己的一些做法、体会和策略作以探析,以供商榷。

思想品德课“三环六步”教学模式围绕学生三大学习方式的转变,具体指课前的预习、实践,课堂的探究归纳和课后的反馈、再实践这三个环节与课堂探究归纳这个环节中的六个具体步骤。

1、“三环六步”教学模式基本步骤(流程图解)

2、“三环六步”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程序

(1)第一个环节:课前预习、实践。以广泛挖掘课外教学资源为主。老师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带着预习任务,至少两人为一组,自主进行合作,自学预习课文。通过参观、访问、调查、问卷、交流等活动形式充分了解现实的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获得感性认识和体验,形成观点、建议、设想等,为课堂教学打下伏笔。例如在八年级思想品德课《神圣的生命健康权》教学中,课前老师布置预习任务:一是本框的知识点主要是什么?二是你周围有哪些侵害人生命健康权的行为表现?请说出具体的人和事?对此你会怎么办?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首先读课文,领会课文内容,然后通过和同学、家长的交流或深入社会生活了解生活中侵害生命健康权的表现。这就为课堂探究学习做好了准备。学生既提前熟知了课文要点,又对生命健康权有了最直接的认识和体验。这一过程学生既了解了书本上的“死”知识,又了解了生活中的“活”知识。既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又提高了他们适应他人、适应生活的实践能力和交往能力。这一环节的长期实践使“静态”的教材资源和被动、机械的学生资源展现出活性、变为“动态”的教学资源,学生的自主能力、合作意识得到培养,他们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得到提高,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探索动机和新的创造欲望。

第二个环节:课堂探究归纳。这个环节强化学生资源的充分

利用和动态的教学,学生带着生活实例、情感体验和观点,对教学问题充满信心,有的放矢的去对照、印证、从而做出合理的、全面系统的理性探究结果。这个环节分为六个具体步骤。

第一个步骤:创设情景,氛围。首先老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景和探究氛围,如在《神圣的生命健康权》中,老师可通过讲述一生活中具体而又典型的侵权事件,创境导课,营造探究氛围。使学生自我明确本堂三维目标,在第一个环节的基础上,引发兴趣,产生探究欲望。

第二个步骤:情感体验,设疑。就是学生带着课前已获得的有关资料和情感体验细读教材,加以印证和对照,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记下了阅读中产生的疑问和新观点。如老师引导学生把在课前实践中了解到的家长虐待子女,同学因互殴而受伤,饲养的家畜咬伤他人等等侵害生命健康权的表现,与课文中的相关内容和案例加以对比,就会对侵权行为有更全面的认识和体会,从而也就会质疑,如:非法使用童工是不是侵害生命健康权的行为?饲养的家畜咬伤他人谁来承担责任?该怎么办?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探究欲望,培养了他们思维的广阔性,他们就会迫不及待的去讨论、询问、交流。

第三步骤:组内合作,交流。就是学生在自读自学的基础上,小范围的组内合作探究。通过讨论、交流、辩论等形式,充分利用课外资源,人人谈看法、说问题,个个讲理由、作评议,提出

更多的设想和假设,让每个学生得到表现和体验,强化了他们的自主合作意识。如学生在第二个步骤中产生的质疑就会在这一步骤中得到初步解决,同时还会产生更多的设想和质疑:杂技团录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表演是不是侵权行为?家畜咬伤他人为什么要追究其主人的责任?等等。这样就会使更多的学生,更多的问题,更深的体验得到展现,教学互动由课外延伸到课内,由个别学生延伸到众学生,且贯穿教学的始终。

第四个步骤:班内讨论,解决。就是在全班大范围内进行研讨。在老师引导下,学生通过相互间问、答、辩的形式和展示、表演等手段,解决各小组内的设想和假设,澄清模糊认识,获得正确信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这一主体资源,进一步强化情感体验,为他们的课后践行奠定基础。通过这一步骤的教学,学生在第三个步骤中产生的新的设想和疑问就会圆满解决。他们的自主合作意识进一步加强,且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第五个步骤:生归纳,师总结。就是老师和学生共同从宏观上提纲挈领地归纳总结,强化知识体系,明确知识内在联系,拓展迁移,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一步既有学生的自主归纳,又有老师的精讲总结。师生在互动中完成对课文知识内在联系的分析归纳。

第六个步骤:课堂反馈,矫正。就是老师依据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探究认识程度,出示相关的资料和问题,检验和考察学生自

主探究学习结果深化课本知识的过程。如在《神圣的生命健康权》中,老师可出示提前准备在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法律读本,并提出问题:保护公民生命健康权的法律法规有哪些?学生带着情感体验重新通过讲、说、谈、议、写进行自主合作探究。这不仅是课本知识的深化过程,而且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合作发展得怎么样。这是对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合作及学生自主探究结果的检验和考察,以便让学生了解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及时进行调整、完善和补充。

第三个环节:课后的反馈、再实践。这个环节是学生自主应用和检验知识,体现能力,践行和完善品质、行为的过程。学生带着课堂上的情感体验和获得的各种能力,以及课本上的知识,通过交流合作重新认识现实生活。如关于《神圣的生命健康权》,学生可依据课堂上的体验,重新再认识现实生活中侵害生命健康权的种种行为表现及自己的亲身经历,并对此做出正确的界定和评判,进一步涉猎更多的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权利意识和维权能力。而这一课后的实践过程,又使学生的自主意识,自我维权意识,与他人、与社会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增强并得到升华,从而体现了知识、情感、能力、行为、品质的完善和统一。这一过程以学生获得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为载体,通过学生自主、合作的实践活动而完成。老师可利用问卷、交流、观察

等方式予以检查和评判。

3、“三环六步”教学模式的价值意义

以上教学模式,将科学探究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贯穿学生自主合作与情感体验的相互渗透这一主线,引导学生在各个环节、步骤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使教学成为一个互动发展、情感体验深化的过程。改变了过去老师照搬教材教学,学生被动听讲、记录、回答的局面,学生与课本和现实生活、学生与学生建立起互动合作的关系。学生成为知识的研究者、发现者、探索者、实践者。学生通过自主或合作的动口讲、动手做、动脑想,增强了思考力和创造力,人格、品质、能力趋于完善。教学过程表现出学生自我素质提高发展的动态特点。

(1)通过这种教学尝试,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变换了地位,转换了角色,更好地发挥了主导作用,从容的做起导演,营造了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此教学中,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又是研讨的参与者。师生间是民主平等的,是相互协作的。其结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迸发思维的火花,获得探索新知的钥匙。

(2)通过这种教学尝试,学生逐渐成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主人。传统的教学实质上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由发展的时空,泯灭了学生创造的火花。实施此教学法之后,

虽也有老师的提问,但更多的是学生向自己的提问,向老师、同学提问,向教材发问。学生自己的思维和发展空间广阔了,不再被动的接受知识和信息,而是自主的、主动的、相互协作的发挥各自优势,探究知识,获取信息和能力。

(3)通过这种教学尝试,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发展、情感体验深化的过程。“三环六步”教学是一种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和探究乐趣的学习经历,它重视结果,但将过程看得比结果更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的人力资源,特别是学生资源经过实践、探究、再实践这些环节,由课外到课内,再到课外,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这个动态过程,获得了对社会生活的直接感受;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这个动态过程,获得了学习成功的体验,体会到探究知识的艰辛和乐趣;通过动态多元的学习手段,知识在他们的眼中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课文内容,还包括更重要的实践知识,知识获得的途径也是多元的。这些感受和体验正是在动态教学过程中形成和深化的,而这也是此教学达到的一个目的。

4、在“三环六步”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在此模式的教学中,三大学习方式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每个环节和步骤都将以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时间为前提,以学生自己开展学习活动为核心,以促进学习自主发展,解决与学生发展相关的知识性问题为目的;以目标设计为前

提,以全员互动合作为动力,以挖掘和激活课堂中师生、生生的关系为基点,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解决学生个体无法实现的目标,是一种集体性的学习;以激发和调动学生情感为前提,解决的是学生认识及思维领域内的问题,是学生对社会生活现象及思想品德知识内涵的全身心深刻领悟,体验探究的过程。

(2)在此教学模式下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转变,要给予学生可自主支配的时间,特别要注意参与意识较低的学生,适当提高他们的学习权利意识,同时要让学生在教学目标要求下有权利选择自己的自主学习方式和自主学习内容;在实现学生合作学习方式转变中,学生有权利决定合作讨论的对象,讨论的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讨论的目标必须是动态的,具有开放性,要将学生的讨论置于自由开放的目标领域,讨论中,教师不宜过多参与和干涉,既要充分放权,又要平衡讨论中的各种观点,平衡学生参与讨论的差异性;实现学生体验性学习方式的转变,要将情境教学作为学生体验性学习的一种教学手段,要挖掘教学情境在具体教学中的功能,要以学生的体验和反省、感悟为依据,学生情感的激发应借助于良好的教学情境,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中激发情感,以再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命性,为学生的品德生成创造条件。

总之,从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核心因素的要求来看,思想品德课“三环六步”教学能够较大限度的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三大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思想品德课适应新课程改革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和方法。这种模式和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线,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内外互动的过程及情感体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问题学生的心理剖析与转化策略

问题学生的心理剖析与转化策略 问题学生的共同特点是跟不上班集体的整体要求,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并因此引发出平时表现不好。实践证明,他们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身内在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的原因,概括起来,问题学生一般有以下几种心理成因: 一、自卑心理: 问题学生因学习成绩在班级中处于落后位置或曾犯过错误受到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抱怨、家长的训斥,经常处在"四面楚歌"的环境和氛围之中。他们在班里,在家里总感到抬不起头,老是不如别人,总爱把自己的弱点与其它同学的优点对比,心里失去平衡、心态消极,在学习、处事方面不能放开,造成学习效率低。自己的行为,学习成绩得不到认可和重视,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受到挫伤,产生恶性循环。为了寻找心理满足,达到暂时的心理平衡,他们就设法在另一方面表现自己。我们常常看到,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学习没有兴趣效率低,经常听课精力不集中,不能进入状态,在课堂上精神萎靡,神情呆滞。但是他们对偶像、歌星、球星等却表现出异乎平常的热情,经常关注与谈论。在与同学的交往上,经常表现在对发型、服饰等方面的追求上,以此来体现自我的价值和存在,求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 二、戒备心理: 问题学生由于多次的失败,屡遭挫折,有时做了好事,学习成绩有了进步,没有得以应有的肯定和表扬,他们就感到老师不关心自己,认为自己在班里是多余的人。一旦出现误差,又极其容易受到批评、训斥。他们感到表扬、奖励没有自己的份,只有挨批受罚才是自己唯一的专利。不管自己怎样努力和上进也是枉然。所以对老师经常处于猜疑、怨恨的紧张状态,久而久之,与老师之间形成了一道鸿沟。他们打心眼里不想听、也听不进去老师正确的教育,整天躲躲藏藏,有意回避躲闪老师,或者把老师的话当耳边风,当作没听见,或者当面答应得很好,过后却还是老样子。 三、逆反心理: 教育者对问题学生靠权威压服,或靠体罚、变相体罚等,都会造成学生的畏惧、恐慌和防卫等不正常心态的形成,诱发导致学生反权威、反说教的逆反心理,他们对老师的教育产生怀疑,对正确的管教产生抵触,对班集体冷漠,与老师感情疏远,甚至产生对抗和敌意。老师要求做的事,他们偏偏不做,即使强迫做了也做不好,而老师要求不做的,他们反而积极去做。

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

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 当前,我国已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任何适龄青少年都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的义务。所以,不但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参差不齐,同一地区、同一学校、同一班级的学生水平也存有较大的差异。同时,我们的办学思想也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全面推动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对应的条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我们培养的不再是个别尖子生,而是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才。不过,一个严峻的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如何转化问题学生,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一、准确理解问题学生的存有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为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的心理品质和基础的不同,他们在校的表现也就不一样。另外,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学习成绩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变化。班内出现部分问题学生纯属必然,作为班主任应准确看待这个点。 凡问题学生,都有其不同的原因,或生活上、学习中遭受过某种挫折和打击,或家庭发生过意外的变故和不幸,或受到过社会上某种不良现象的影响和毒害,或生理、心理上有着某种缺陷和不足等等。教师要理解他们的苦衷,同情他们的遭遇,给他们以热情关怀和协助,决不能盲目地指责、呵斥、嘲讽和挖苦,使他们孤独、苦闷、无望,

从而产生不思进取的思想乃至逆反心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待学生的过错,班主任要满腔热情地协助他们改正错误,即使是经常犯错误的问题学生,也不能冷落和抛弃他们。班主任应以自己的仁爱之心、宽容之心,唤醒学生的改过之心。我国着名学者夏丐新尊先生说过:“教育之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不能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关心,能够开启学生的心灵,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体验到教师的温暖。只有班主任对问题学生倾註真诚的感情,问题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在爱的氛围中取得进步。 二、深入调查研究,弄清问题学生的心理状态,主动关心爱护,真诚平等 问题学生,一般指思想品德较差,学习不努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南京师大教育系李晖老师根据问题行为产生内在机制将问题学生分为品德性问题行为和心理性问题行为(即情绪性问题行为)。前者是指那些违反社会道德要求,给学生自己或集体带来(如偷窃、欺骗、破坏公物、不遵守纪律等);后者指因为心理方面的原因,个体和社会心理失衡带来的行为(如退缩、抑郁、对抗、自卑、自负等)。班主任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要满腔热情、诚心诚意,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诚恳地协助他们做自我剖析、自我检查,对他们提出真诚的希望和具体的要求,鼓励他们扬长避短,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有用诚心打动他们、感化他们,才能使他们

(完整版)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策略研究

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策略研究 摘要:小学教育阶段是教育整个过程中的基础阶段,倘若要从全局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则必然要保证给予小学生良好的发展环境。有一些小学生被看作为问题学生,这类学生普遍对学习的兴趣不高,也缺少活力,自身的学习能力、好奇心与求知欲都比较低,自律性与自觉意识都比较差。问题学生的问题不是与生俱来的,是许多外界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作为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去了解所有的问题学生,把握这些学生的特性,用情感感化学生,帮助学生实现心智成长。陶行知先生认为,教书育人与种植花草有相同的道理,要根据花草树木各自的特点施以肥料进行培育。教师要明确学生的问题并积极因材施教,从而帮助学生真正实现自我改变、自我成长。 关键词:小学;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策略 1理论综述 1.1小学“问题学生”的概念界定 “问题学生”在教育界是一个被经常提及的词语,也是使教师比较头疼的一个群体。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有“问题学生”,那么什么样的学生会被认为是“问题学生”呢? 目前,对大多数人来说,“问题学生”这一词语并不陌生,甚至有些人一提起这词儿就会感到头疼,尤其是班里有“问题学生”的老师。但对“问题学生”如何界定,到目前为止尚无统一的说法简洁明了的概念来说明“。有不少教育研究者对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试图概括出一个问题学生”所具有的独特性。认为华东师范大学陈桂生教授认为,问题学生指的是一些不服从老师管教的学生,而北京科教研究所的王晓春老师则补充到:品性、学习态度与心理方面某一个层面存在问题的学生都是问题学生。倪高武教授则认为具备一些行为问题,如打架斗殴、不交作业等的才是问题学生,还包括缺乏学习热情、不尊敬师长的学生。凌生老师则指出,在某个人逐渐融入社会的过程当中,因为学习能力较差所导致的性格与思维方法、意志力、自制力等能力表现不符合正常状态的学生。关文信教授也表示附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

问题学生教育对策与启示

问题学生教育对策与启示 “问题学生”是指那些品行上有缺点、学习上有困难、心理上有障碍的学生。我们当班主任的知道,当前在农村中小学校,“问题学生”绝绝大部分来源于“留守学生”,所以,在当前“留守儿童”占了我们农村中小学校在校生的绝绝大部分的背景下,重提“问题学生”的转化,具有重大而长远的现实意义。 安徽省作为劳务输出大省,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相关统计表明,我省有800万农民工外出务工,留守儿童估计应在100万人以上。“父母外出打工之后,对于一些调皮的孩子来说,就像脱缰的野马。于是,学校里留下空荡荡的一张桌子,游戏厅、网吧多了一个光顾者,马路边多了一个打架闹事的小伙子,结果,这些孩子思想变坏了,成绩下降了。几年前,有一部电影叫《留守孩子》,影片的高潮是“留守孩子”读信,刚刚被网吧老板打了的王小福,倾吐了对长期不在身边的父母的怨恨:“爸爸妈妈,你们知道吗,我恨你们,你们一走就是两年,一回来把我打一顿,走时候扔点钱。我学习不好的时候你们在哪?我生病的时候你们在哪?有人欺负我的时候你们在哪?有人打我的时候……我恨你们 寄回来的钱,你们出去挣钱,把我变成孤儿、野种,叫我被人打,有爹妈没爹妈一个样,不如靠我自己。爸,妈,我跟没人管的仙人掌一样,混身长满刺,长的难看,扎人!” 留守儿童,他们每天不能和自己的父母在一起,忍受城里孩子无法想象的孤独和寂寞。中国有句俗语:“三岁到老”,留守儿童,儿时形成的性格将会影响他(她)一辈子,他们在儿时就没有给予爱、接

受爱的经历,成年之后,就会相对成为一个比较冷漠的人。对社会没有信任感,这种态度很容易使他们走向极端。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教育、生活、心理、道德行为、安全等突出问题,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刻不容缓。 做好这个问题群体的教育辅导工作,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之一,也是衡量一个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个人认为,在张扬学生个性、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引导促动“问题学生”的成长,就需要教师用“心”交换。 听到有老师在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上课时认真听讲的学生少,不听课甚至捣乱的学生多了;工整完成作业的学生少了,作业马虎甚至不做的多了;对家长言听计从,对老师毕恭毕敬又听话的学生少了,不把家长、老师的话当回事的学生多了。确实,因为生源的原因,我校学生的素质较以前有了很大的下滑,优秀生流失,而中下等成绩的学生却基本没少,他们沿袭了小学时期的一些坏习惯并有所发展,成绩上因为基础差底子薄学习难度又增大,破罐子破摔,干脆放弃不学的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样的学生在班级中有那么几个,就够老师头疼的了,而由他们所产生的消极辐射给班级各项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但作为班主任不但要做好班级工作,还要把“问题学生”的转化当为我们的教育之重。如何转化,我作了一些尝试。 一、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倍加关爱每一位问题学生 一般的“问题学生”和教师的感情比较疏远。为此,教师必须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给予全心的呵护,给他们更多的理解和信任,更多

浅谈小学阶段“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

浅谈小学阶段“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 摘要:每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教导、家长的耐心管理以及孩子自身的学习。随着社会的发展,“问题学生”越来越多,对班级管理的危害也越来也越大,同时也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通过了解问题学生的特点,分析其形成原因,找出行之有效的策略,纠正他们的“问题”,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关键词:问题学生性格特点原因分析转化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问题学生”越来越多,对班级管理的危害也越来越大,给班主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所谓“问题学生”,我个人认为北京科教研究所的王晓春老师的解读最贴近现实:品性、学习态度与心理方面某一个层面存在问题的学生。就是在思想上,行为上、学习上出现一定问题,进步缓慢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往往表现为思想堕落、意志消沉、无视纪律、集体观念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在学校和生活中得过且过。在传统教育中,多数教师将“问题学生”视为班级的累赘,自己工作中的“绊脚石”,要么严加训斥、冷嘲热讽,重则体罚,要么弃之角落、不闻不问,导致的结果是“问题学生”出现更多的问题。 作为一名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对待问题学生,找出解决的对策呢?笔者结合二十年的班级管理经验,和大家一

起分享心得体会。 一、摸透“问题学生”的特点 (一)自卑感强 “问题学生”由于表现比较差,因而受到的批评也比较多,在班级中总是受到其他学生的排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卑感,总觉得比别人差,得不到认可和表扬,找不到存在感,就用各种能引起别人注意的行为博得关注。其实,“问题学生”同样有自尊心,同样希望获得赞许,如果一味批评,他们便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 (二)是非观念模糊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也被带进了校园,学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问题学生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出现了偏差,是非观念模糊,没有行为准则,会出现违反《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社会公德的现象。例如,他们把违反纪律、打架斗殴当做是“勇敢”,把“哥们义气”当做是友谊,把挥霍浪费当做是“潇洒”,他们在处理同学关系时,重感情,讲义气,但是却违反了作为学生的道德准则,并且对此没有正确的认识,是非观念模糊。 (三)意志薄弱,自制力差 意志是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去克服困难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和心理过程。问题学

问题学生转化策略案例

问题学生转化策略案例 问题学生转化策略案例 一、问题的提出: 我班有一位学生叫达朝鸿,该生性格内向、执拗,平时沉默寡言,不喜欢与同学相处,遇到一点小摩擦就大打出手,铅笔盒、板凳、簸箕都是他打架的工具,同学们既讨厌他又畏惧他。老师批评教育他时,他不但置之不理,还充满仇视心理。在家中,家长对他毫无办法,不敢严厉批评,稍一管教就乱发脾气,轻则将书本撕烂,重则离家出走。在学业上也表现出努力不足,很少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经老师批评教育,却仍旧我行我素,还经常无故不到校。通过观察发现这个学生智力不错,完全有能力学好每一门功课,而且该学生自尊心很强,班级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很强。后经过我与其他任课老师的帮助,与他谈心,沟通。给他心理安慰,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该生终于在学业上与同学的人际关系上取得了进展。成绩提高了,性格也开朗了许多,也结交了一些好朋友。 二、问题的症结:解读这个学生 1.心理原因该同学的学习成绩比较差,其实并不是因为他的头脑不聪明,也不是他不用功,而是被自卑、焦虑等自身因素所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

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就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解除心理枷锁,让他抬起头是转化他的关键之举。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只要处理得好,缺陷也能转化为各种各样的优越感。” 从该生的个体情况来看,他的心理问题比别人要稍严重一些,相对来讲转化的难度要难一些。 2.家庭原因孩子的父亲每天早出晚归,父亲为了生意对他照顾不周,很少有时间和孩子沟通。母亲小学毕业,文化素质低,典型的农村家庭妇女,在家对他在学习上的帮助也难产生效果。再加上还要照顾两岁多的弟弟,对他有所关注。父母反映,自从最疼爱他的爷爷去世后,他就觉得他是家中失去了关爱,父母心里只有弟弟,不爱他。沉重的思想负担使他产生了某种恐惧感,怕父母抛弃他;给他的心理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副作用,在他心中,爷爷生前对他的爱被无限放大,而父母对他的关爱被他曲解为嫌弃。弟弟成了他的仇人,抢夺了他的父母,看弟弟左右不顺眼,经常趁家人不注意欺负弟弟。当老师询问孩子的情况时,母亲又屡次欺骗老师,帮孩子“过关”。性格孤僻偏执,不能与人友好交往,学习没有快乐感成了他最大的特点。这与他的家庭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和理念有很大的关系。 3.集体原因该生所在班级,大部分同学尤其是男同学都很活泼,性格外向。他在班上总是很“显眼”,经常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又爱动手打人,下手较狠,全班同学不愿意和他交往,怕受

问题学生案例分析

问题学生案例分析 任何班级中都有问题学生,而问题学生的存在又具有必然性和客观性。积极面对,分析研究问题学生的成因、心理特征和教育策略,促使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克服自卑心理和消极情绪,激发潜能,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才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一、个案的主要问题: 李乐男 20岁 主要表现为: 1(纪律方面:自由散漫,日常行为习惯欠佳。 2(学习方面:聪明、机灵,但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兴趣和求知欲,经常听课精力不集中和逃课,作业不能认真完成,学习成绩低下。 3(思想方面:缺乏进取心,放任自流,贪玩。 二、问题的成因分析 1(自身内在的因素:他思维灵活,虽然接受教学的能力并不弱,但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习不感兴趣,基础较差,怕苦畏难,缺乏进取心,贪玩难以自控,形成了学习低下,行为习惯落后。 2(外部环境的因素:由于父母在外工作和生活上无人约束,使他十分散漫、消极,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 3(心理因素:由于过去“懒、闷、经常旷课”,一直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抱怨,经常处在"四面楚歌"的环境和氛围之中,自己的行为、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久而久之产生了无所谓的心理。同时,使他对同学产生了排斥心理,对老师的正确管教产生抵触情绪。 三、赏识教育策略 1(尊重人格,保护自尊心

保护自尊心,是信任与赏识教育问题学生的重要前提。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坚信“人是可以改变的”。对此我满怀期待,倾注耐心,尊重他的人格,用平等关心的方式态度对待他,用人格的力量去启迪他的心灵,用爱心去融化他的“心理防线”,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经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势利导,使他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关爱、尊重和期待,从而渐渐恢复了自信,消除了抵触情绪,愿意接受教育。进而引导他对自我价值的分析,建议改进方法,让他自己去尝试和感受进步带来的成就感,变消极状态为主动状态。 2(创造契机,树立自信心 树立自信心,是信任和赏识教育问题学生的关键。为了及时了解、掌握他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我通过个别谈话、沟通家长、表扬鼓励、正面疏导、指明方向,发现他的闪光点。在他通过努力取得成绩时,一方面及时肯定,一方面又提出新的目标,循序渐进。由此他看到了希望,激发了进步的内在潜力,确立起了不断进步的信心。 3(多方协调,讲究系统性 讲究系统性,是信任与赏识教育问题学生的重要方面。根据他的问题成因分析,实现转化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要认清转化过程中的反复点,正确对待、耐心等待,要有长期的、系统的计划和打算,不断地调整方法进行教育,与家长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地对他进行思想教育;追踪考查,反复抓,抓反复;加强日常生活、学习的监督,促使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四、教育效果 通过近一段时间的具体工作,该生逐渐端正了态度,各方面都有比较明显的转变。日常行为表现好转,与同学相处较融洽,学习目的明确,认真努力,成绩显著提高;学习和生活的心理状态良好,信心增强,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得非常尽力。

《问题学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的研究报告

《问题学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 研究报告 宜章县城关完小:刘泽平 摘要:由于我国现有的升学考试制度,家长们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要求,以及多元文化涌入校园,从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成为教育工作者探索的课题。因此,我校课题组从问题学生的具体表现分析,对问题学生进行了分类,分析出了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初步探索出转化问题学生的对策,形成有效的转化问题学生的经验措施,使问题学生不再有问题,成为一名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充满自信、能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的学生。 【关键词】:问题学生、类型、成因、转化对策。 一、课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1、现有的升学制度和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要求,让学生承受过重压力,成为了问题学生,呼唤我们必须加强对问题学生的关注。 单纯的用考试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应试教育,给学生造成了比较严重的阴影,高考落榜让学生一蹶不振,甚至跳楼;父母“望子成龙”过分地施压,让孩子不堪重负,最后刺杀自己的父母的教诲也有不少,这些足以表明孩子的心理存在问题了,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问题并不是初中、高中才有的,作为小学教育也不容忽视,教师应对这类学生进行关注教育。 2、培养新世纪人才,培养全面、健全的人才,要求我们不能忽视对问题学生的教育。 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给人们提供一种复杂得多的生活方式。这种复杂的生活方式要求未来的一代具有比现在一代更加高强的社会适应力和心理承受力,具有更加灵活的心理调节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多地关注有问题的学生,多方面的去研究他们,引导他们,让他们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成为健康、健全的人,能成为一位品行端正、思想健康的新世纪人才。这也是党中央国务院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3、目前的学生现状呼唤我们重视对问题学生进行研究和引导。 由于当前我国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都把孩子当做心肝宝贝,一种“顶在头上怕摔,捧在手上怕冻,含在口里怕化”的心理,想要什么就可以得到什

浅谈小学“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

浅谈小学“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问题学生”越来越多,对班级管理的危害也越来也越大,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通过了解问题学生的特点,分析形成原因,找出行之有效的策略,纠正“问题”,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关键词:问题学生特点原因转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问题学生”越来越多,对班级管理的危害也越来也越大,给班主任带来了新的挑战。所谓“问题学生”,就是在思想上,行为上、学习上出现一定问题,进步缓慢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往往表现为思想堕落、意志消沉、无视纪律、集体观念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在学校和生活中得过且过,在传统教育中,多数教师将“问题学生”视为班级的累赘,自己工作中的“绊脚石”,要么严加训斥、冷嘲热讽,重则体罚,要么弃之角落、不闻不问。作为一名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对待问题学生呢,找出解决的策略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确实摸透“问题学生”的特点 (一)、自卑感强 问题学生由于各方面都比较差,因而受到的批评也比较多,在班级中和其他学生在一起,总是受到排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卑感,总觉得比别人差,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和表扬。其实,“问题学生”同样有自尊心,同样希望获得老师的赞许,但是老师出了批评还是批评,后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 (二)、是非观念模糊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也被带进了校园,学生不同程度受到影响。“问题学生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出现了偏差,是非观念模糊,行为没有准则,会出现违反《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社会公德的现象。例如,他们把违反纪律,打架斗殴当做是“勇敢”,把“哥们义气”当做是友谊,把挥霍浪费当做是“潇洒”,他们在处理同学关系时,重感情,讲义气,但是却违反了作为学生的道德准绳。 (三)、意志薄弱,自制力差 意志是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去克服困难而产生

小学低年级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

小学低年级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 杨柳雪怀周学校牌立珍 所谓“问题学生”意指习惯不良或心理缺陷或品行障碍的学生。当前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问题学生”的教育更应引起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因为它不仅危及一个家庭的幸福,甚至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实践证明,他们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身内在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的原因,概括起来,问题学生一般有以下几种心理成因: 一、自卑心理问题学生因学习成绩在班级中处于落后位置或曾犯过错误受到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抱怨、家长的训斥,经常处在"四面楚歌"的环境和氛围之中。他们在班里,在家里总感到抬不起头,老是不如别人,总爱把自己的弱点与其它同学的优点对比,心里失去平衡、心态消极,在学习、处事方面不能放开,造成学习效率低。自己的行为,学习成绩得不到认可和重视,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受到挫伤,产生恶性循环。为了寻找心理满足,达到暂时的心理平衡,他们就设法在另一方面表现自己。我们常常看到,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学习没有兴趣效率低,经常听课精力不集中,不能进入状态,在课堂上精神萎靡,神情呆滞。在与同学的交往上,经常表现在对发型、服饰等方面的追求上,以此来体现自我的价值和存在,求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 二、戒备心理 问题学生由于多次的失败,屡遭挫折,有时做了好事,学习成绩有了进步,没有得以应有的肯定和表扬,他们就感到老师不关心自己,认为自己在班里是多余的人。一旦出现误差,又极其容易受到批评、训斥。他们感到表扬、奖励没有自己的份,只有挨批受罚才是自己唯一的专利。不管自己怎样努力和上进也是枉然。所以对老师经常处于猜疑、怨恨的紧张状态,久而久之,与老师之间形成了一道鸿沟。他们打心眼

高中“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策略探究

高中“问题学生”的成因与教育转化策略探究 吴起高级中学潘成刚 摘要:“问题学生”教育转化是当今教育界不可回避和必须重视的一个重大课题。要在科学界定“问题学生”基础上,经过反复实践和分析归纳,对“问题学生”进行科学归类,然后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实现“问题学生”的良性转化。 关键词:“问题学生”成因教育转化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这一至理格言,是我们千千万万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永恒主题。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孩子人格的成全,成全孩子的尊严、人性和未来。当前,由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各类“问题学生”的出现已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如2015年湖南邵东县两起弑师俺,2016年2月24日西安中学被誉为“天才中学生”的某同学跳楼自杀案等。这些血淋淋的案例,使得社会各界尤其教育工作者又一次开始深刻反省教育工作本身,让教育回归本真。这就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适应新形势,明确新任务,形成新思路,采取新措施。 一、高中“问题学生”的界定 从近年来媒体披露和教育界研究成果来看,“问题学生”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如何教育“问题学生”,是当今各国教育普遍面临的共同课题。 所谓“问题学生”,主要指想较同龄、同学段学生而言,那些在思想、学习、行为、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明显障碍和不足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比例虽小,但影响很大,若不提早进行干预和矫治,将会对社会和家庭造成严重后果。而这些学生大多并非真的问题学生,是因为个体心理问题和个体思想品质问题是两类问题,二者层次不同、内容不同、表现方式不同。就“问题学生”的成因和性质而言,“问题学生”的问题大多从属于个体心理方面,而并非道德品质方面。 科学转化“问题学生”,不仅利于“问题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化解教师自身危机,促进专业化发展。对学校和家庭而言,有利于营建良好有序的学习氛围和育人环境,甚至有助于整合家庭、学校与社会各方面教育力量,营造更为广阔的教育平台。 二、高中“问题学生”的主要类型及其成因 (一)就“问题学生”的表现和性质而言,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自由散漫型 由于家庭破裂、单亲家庭、隔代抚养、过于溺爱等原因,一些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听之任之,甚至放任自流。一般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习惯,性格偏激、自私、抗挫折能力低下、没有纪律、规则的概念和意识,这些学生缺乏纪律观念,迟到、早退、

促进问题学生转化的策略

促进问题学生转化的策略 当前,我国已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任何适龄青少年都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的义务。因此,不但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参差不齐,同一地区、同一学校、同一班级的学生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我们的办学思想也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我们培养的不再是个别尖子生,而是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才。然而,一个严峻的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如何转化问题学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一、正确认识问题学生的存在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的心理品质和基础的不同,他们在校的表现也就不一样。另外,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学习成绩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变化。班内出现部分问题学生纯属必然,作为班主任应正确看待这一点。 凡问题学生,都有其不同的原因,或生活上、学习中遭受过某种挫折和打击,或家庭发生过意外的变故和不幸,或受到过社会上某种不良现象的影响和毒害,或生理、心理上有着某种缺陷和不足等等。教师要理解他们的苦衷,同情他们的遭遇,给他们以热情关怀和帮助,决不能盲目地指责、呵斥、嘲讽和挖苦,使他们孤独、苦闷、无望,从而产生不思进取的思想乃至逆反心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待学生的过错,班主任要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即使是经常犯错误的问题学生,也不能冷落和抛弃他们。班主任应以自己的仁爱之心、宽容之心,唤醒学生的改过之心。我国著名学者夏丐新尊先生说过:“教育之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不能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关心,可以开启学生的心灵,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体验到教师的温暖。只有班主任对问题学生倾注真诚的感情,问题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在爱的氛围中取得进步。 二、深入调查研究,弄清问题学生的心理状态,主动关心爱护,真诚平等 问题学生,一般指思想品德较差,学习不努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南京师大教育系李晖老师根据问题行为产生内在机制将问题学生分为品德性问题行为和心理性问题行为(即情绪性问题行为)。前者是指那些违反社会道德要求,给学生自己或集体带来(如偷窃、欺骗、破坏公物、不遵守纪律等);后者指由于心理方面的原因,个体和社会心理失衡带来的行为(如退缩、抑郁、对抗、自卑、自负等)。 班主任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要满腔热情、诚心诚意,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诚恳地帮助他们做自我剖析、自我检查,对他们提出真诚的希望和具体的要求,

2021年问题学生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问题学生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受各种不良诱因的冲击,小学生心灵正逐渐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使当前班主任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对于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讲,要让小学生教育工作顺利进展,就必需要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让他们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而进行德育教育作为环境营造的主要方式,是从内在将矛盾转化,让小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思想本质和道德情操,从而能抵御不良因素的诱导,健康地成长。 问题生是小学生中的突出群体,其也是小学班主任的主要工作对象,对问题生的扶正教育结果直接关系小学班主任工作开展的成就。因此,进行班主任工作对问题生进行分析探讨十分必要。本文就主要以问题生的一系列现象进行研究,最终形成相关结论。 一、德育教育与问题生综述 在小学教育中,德育教育具有尤其独特的地位,因为小学生正处于儿童时期,他们是非辨别能力较弱,模仿力较强,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其中某些不良因素往往会导致他们产生终身的不良习性,致使他们身心受到伤害,因此开展德育教育工作重在应从儿童抓起,防患于未然,杜绝不良现象的发生。 新形势下对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门较为系统的教育,它主要表现在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等等,这些教育共同组成了小学生德育教育内容。而《小学德育纲要》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目标作出了更为明确的标准,“德育内容主要有以下十条:一、热爱祖国的教育;二、热爱中国***的教育;三、热爱人民的教育;四、热爱集体的教育;五、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六、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七、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 八、民主与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九、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同时,对于问题生的评价也应当基于《小学德育纲要》的标准产生,一直以来后进生、问题生、个别生等概念之间距离较为模糊,没有实际的概念。其实笔者分析认为后进生是针对学习而言,个别生是针对思想品德而言,而问题生是一个总体称谓,问题生不单单指某个方面,或者针对某个事物所产生的。因此可以说问题生是《小学德育纲要》的参照物,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问题生总类 从现阶段问题生总体情况来看,问题生主要分为不良行为习惯型、厌学型、心理障碍型、品德型等几种。 1.不良行为习惯型 对于小学生而言,从小养成的行为习惯影响着其一生的发展,对小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纠正与教育是进行班主任教育工作的第一步。问题生行为习惯不良主要表示在学习习惯不良和生活习惯两方面,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如不讲究卫生、喜欢顺手牵羊等等,这些习惯影响

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

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 高二(2)班王丽媛 教书育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我们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饱 尝了教书的甘苦,也饮够了育人的酸甜苦辣。特别是对那些“问题”学生,多 次说教,天天请进办公室,可结果往往是朽木不可雕也,于是怨天尤人,不知 所措。问题学生的教育,确实令人头疼。有的家长直截了当地说:“学校老师 的话,他还能听点,家长的话,他是一句也听不进去,孩子大了,家长实在管 不了。”一些教师认为:“当父母的都管不了,老师本事再大,又能怎样呢?”学生则说:“家里、学校没有人对我好态度,没有人真正理解我,在你们眼中,我是一点儿好都没有,怎看怎不顺眼。”问题学生的管理与教育,已经成了学 校管理中的一个无法忽视的话题,而且是学校教育中的一篇大文章。作好这篇 文章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如何教育“问题”学生呢?我认为,首先应该 注意研究形成这一现状的心理因素,只有剖析它形成的心理,才能找出转化 “问题”学生的方法。多年与问题学生接触,我深刻地体会到,对他们的教育 和转化更需要我们的爱心、耐心、细心。同时更要注意的是: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形式要多样化,转化的方法也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力求实效。下面我谈一下,工作中的一些心得体会,与各位领导老师一起分享一下,也请多多指教: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问题”学生形成的心理因素 一般来讲,“问题”学生的形成,通常有如下几种心理在抑制其正常发展。 1、失控与失望 失控是青少年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在通常情况下,只有表现程度的 差异,而无本质的区别。如有的完全失去了自制、自理的能力,知纪违纪,不 该做的事却做了,不该表达却脱口而出;有的则表现为偶尔出现,给人的感觉 是反常、突然、意料之外,无论对于哪一种,一旦表现出来,教育者对其成因 都应该认真分析,正确对待。否则,疏导不当,横加指责或写检讨,乃至请家长,都容易叫学生产生失望心理,使学生的心灵之光遭到扑灭,学习进步等向 上的心理受到挫折。显然前者是后者发生发展的基础,后者是前者发生发展的 结果。因此,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十分注意分析研究失控的现象,千万不 可草率、武断,以防失望心理产生。 2、错判与错疑 “错判”是“问题”学生通过多次实践,对教师程序化教育所产生的一种 适应心理。它的形成与教师对学生的公平程度有关。有时教师在处理某些问题

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

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策 略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 平昌县石垭小学杨红梅 所谓“问题学生”意指习惯不良或心理缺陷或品行障碍的学生。当前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问题学生”的教育更应引起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因为它不仅危及一个家庭的幸福,甚至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实践证明,他们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身内在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的原因,概括起来,问题学生一般有以下几种心理成因: 一、自卑心理 问题学生因学习成绩在班级中处于落后位置或曾犯过错误受到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抱怨、家长的训斥,经常处在"四面楚歌"的环境和氛围之中。他们在班里,在家里总感到抬不起头,老是不如别人,总爱把自己的弱点与其它同学的优点对比,心里失去平衡、心态消极,在学习、处事方面不能放开,造成学习效率低。自己的行为,学习成绩得不到认可和重视,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受到挫伤,产生恶性循环。为了寻找心理满足,达到暂时的心理平衡,他们就设法在另一方面表现自己。我们常常看到,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学习没有兴趣效率低,经常听课精力不集中,不能进入状态,在课堂上精神萎靡,神情呆滞。在与同学的交往上,经常表现在对发型、服饰等方面的追求上,以此来体现自我的价值和存在,求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 二、戒备心理 问题学生由于多次的失败,屡遭挫折,有时做了好事,学习成绩有了进步,没有得以应有的肯定和表扬,他们就感到老师不关心自己,认为自己在班里是多

余的人。一旦出现误差,又极其容易受到批评、训斥。他们感到表扬、奖励没有自己的份,只有挨批受罚才是自己唯一的专利。不管自己怎样努力和上进也是枉然。所以对老师经常处于猜疑、怨恨的紧张状态,久而久之,与老师之间形成了一道鸿沟。他们打心眼里不想听、也听不进去老师正确的教育,整天躲躲藏藏,有意回避躲闪老师,或者把老师的话当耳边风,当作没听见,或者当面答应得很好,过后却还是老样子。 三、逆反心理 教育者对问题学生靠权威压服,或靠体罚、变相体罚等,都会造成学生的畏惧、恐慌和防卫等不正常心态的形成,诱发导致学生反权威、反说教的逆反心理,他们对老师的教育产生怀疑,对正确的管教产生抵触,对班集体冷漠,与老师感情疏远,甚至产生对抗和敌意。老师要求做的事,他们偏偏不做,即使强迫做了也做不好,而老师要求不做的,他们反而积极去做。 以上这些心理障碍,严重阻碍着问题学生的转化。教育转化问题学生,就要认真研究矫正学生心理障碍的方法和对策。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和对策: 一、号脉寻根,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例如本班李强同学,原是四年级学生,因思想、行为不轨而辍学,现在又插入本班。说实在,对于这样一位打架、逃学、偷窃、撒谎等“五毒俱全”的双差生要使他痛改前非,教师千万不要采取“硬措施”,而要用爱心去调动他的学习积极性。于是,我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他的性格特点及他的过去,主动和他交朋友,并同时找他谈话,帮他剖析自暴自弃的原因和后果。记得刚开学时,我在课堂上布置了作业,但该生为了逃避这次作业,却声称没有带笔。我并没有当众批评他,而是跑到学校的商店为他买了一支笔送到他手上说:“老师

学校转化问题学生的途径和方法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 大家好。我来自于大兴区安定中学,安定中学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初中校,我担任学校德育副校长。今天,我交流的题目是:学校转化问题学生的途径和方法。 问题学生的管理与教育,是学校管理中的一个永恒的话题,而且是学校教育中的一篇大文章。作好这篇文章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多年与问题学生接触,我深刻地体会到,对他们的教育和转化更需要我们的爱心、耐心、细心。同时更要注意的是: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形式要多样化,转化的方法也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力求实效。下面我谈一下,工作中的两个做法,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指教: 三方联席会,会诊问题生 问题学生的教育,确实令人头疼。有的家长直截了当地说:“学校老师的话,他还能听点,家长的话,他是一句也听不进去,孩子大了,家长实在管不了。”一些教师认为:“当父母的都管不了,老师本事再大,又能怎样呢?”学生则说:“家里、学校没有人对我好态度,没有人真正理解我,在你们眼中,我是一点儿好都没有,怎看怎不顺眼。” 教育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缺乏应有的交流,教育工作如何开展?面对这种状况,必须家、校、生三方携手合作,摒弃偏见,多方努力,综合治理,教育才能见实效。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学校工作要赢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家庭教育要得到学校的指导与配合,家、校教育方法得当,形成合力,作用于学生,使学生心悦诚服,欣然接受,教育才会产生效果。“三方联席会,会诊问题生”,就是基于以上的前提而采取的措施。 参加会诊的人员有问题学生本人,家长,班主任,所有任课教师,政教干部。问题学生和众人平起平坐,气氛和谐。会上,学生是患者,家长与教师是治疗专家组,专家组所有成员对患者望闻问切,会诊开方。所用之方,考虑学生禁忌,悉心征求意见,力求对症,有效。在座谈会上,家长与教师个个发言,先讲优点,再提出不足,既明确要求,又指明方向。大家说罢,学生发言,不搞一言堂。整个过程充满爱心,充满真诚,民主和谐,长幼平等,师生平等,平心静气,和风细雨,其情也真,其意也切。 初三8班的晓宁(化名),性格倔强,好打报不平。住在喧嚣的镇头,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气。旷课、打架时有发生,扰乱课堂秩序,不接受老师的教育,经常与老师顶嘴,。班主任多次请家长来校,解决问题,旧问题解决没两天,新问题又出现,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家长说,孩子太不争气,由他去吧,实在没脸再来学校了。情况反映到政教处,了解情况之后,政教处与班主任筹备了晓宁同学三方联席会。会诊之前,电话联系家长,讲明会议的目的意义,要求做好发言准备。与每位任课教师也讲清会议的目的、形式,注意谈话技巧,切不可批评训斥铺天盖地全来。会场设在招待室,气氛要比办公室缓和得多。晓宁对这种形式还是有点儿紧张,十二三个人给一个人开会。一人告自己一状,就够自己受的。但让晓宁始料未及的是:家长、老师居然能平心静气地和他交流,多数老师还谈出了他的优点,有个一向严厉的老师还检讨了曾经不恰当的做法,希望他谅解,这下可使晓宁坐不住了,主动站起来,说:“老师不怨您,是我不对。”有了这样的气氛,再指出问题,提出改正的意见,晓宁怎会不接受呢?一节课的时间,一晃就过去了,而会议还没有完的意思。最后家长发言,政教主任总结。整个会诊会,他是在惊喜交加,满心感激中度过的。家长感动不已,起立向老师鞠躬,以示谢意。会诊会成了晓宁的转折点,他洗心革面,弃旧从新,进步显著。 一年来,我们组织了多个会诊会,挽救了一些问题学生:会诊张妮,帮助一个内心失去亲情的孩子,寻求

问题学生转化策略案例-问题学生的转化

问题学生转化策略案例I问题学生的转化 问题学生转化策略案例一、问题的提出: 我班有一位学生叫达朝鸿,该生性格内向、执拗,平时沉默寡言,不喜欢与同学相处,遇到一点小摩擦就大打出手,铅笔盒、板凳、簸箕都是他打架的工具,同学们既讨厌他又畏惧他。老师批评教育他时,他不但置之不理,还充满仇视心理。在家中,家长对他毫无办法,不敢严厉批评,稍一管教就乱发脾气,轻则将书本撕烂,重则离家出走。在学业上也表现出努力不足,很少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经老师批评教育,却仍旧我行我素,还经常无故不到校。通过观察发现这个学生智力不错,完全有能力学好每一门功课,而且该学生自尊心很强,班级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很强。后经过我与其他任课老师的帮助,与他谈心,沟通。给他心理安慰,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该生终于在学业上与同学的人际关系上取得了进展。成绩提高了,性格也开朗了许多,也结交了一些好朋友。 二、问题的症结:解读这个学生1?心理原因该同学的学习成绩比较差,其实并不是因为他的头脑不聪明,也不是他不用功,而是被自卑、焦虑等自身因素所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就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解除心理枷锁,让他抬起头是转化他的关键之举。心理学家阿

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只要处理得好,缺陷也能转化为各种各样的优越感。”从该生的个体情况来看,他的心理问题比别人要稍严重一些,相对来讲转化的难度要难一些。 2. 家庭原因孩子的父亲每天早出晚归,父亲为了生意对他照顾不周,很少有时间和孩子沟通。母亲小学毕业,文化素质低,典型的 农村家庭妇女,在家对他在学习上的帮助也难产生效果。再加上还要照顾两岁多的弟弟,对他有所关注。父母反映,自从最疼爱他的爷爷去世后,他就觉得他是家中失去了关爱,父母心里只有弟弟,不爱他。沉重的思想负担使他产生了某种恐惧感,怕父母抛弃他;给他的心理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副作用,在他心中,爷爷生前对他的爱被无限放大,而父母对他的关爱被他曲解为嫌弃。弟弟成了他的仇人,抢夺了他的父母,看弟弟左右不顺眼,经常趁家人不注意欺负弟弟。当老师询问孩子的情况时,母亲又屡次欺骗老师,帮孩子“过关”。性格孤僻偏执,不能与人友好交往,学习没有快乐感成了他最大的特点。这与他的家庭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和理念有很大的关系。 3. 集体原因该生所在班级,大部分同学尤其是男同学都很活泼,性格外向。他在班上总是很“显眼”,经常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又爱动手打人,下手较狠,全班同学不愿意和他交往,怕受欺负,孤立他,这种态度导致他失去了自尊,因此自闭,内向脱离群体之外,他 没有信心和同学交流,孩子时期是个争强好胜的时期,若不能被他所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