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健康一百问

心理健康一百问

心理健康一百问
心理健康一百问

心理健康一百问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认知成分,________和

________。

2.人际关系的归因理论包括海德所倡的________和韦纳提出的________。

3.态度的本质属性是指态度的社会性、________和________。

4.认知失调研究的经典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________和________作的。

5.韦纳等人认为归因过程中的原因可分为两个重要维度,即________和

________。

6.沙赫特和辛格认为,情绪由两个因素组成:(1)________和(2)________。

7.卡罗利区分了自我调节变化的四个阶段:(1)________,(2)承担义务,

(3)________,(4)习惯形成。

8.非遵从行为至少包括两种形式:即________和________。

9.利他行为的理论主要有生物学理论、________和________三种。

10.人际冲突有两种主要的形式,一种称为________冲突,另一种称为

________冲突。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

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由注意逐渐向轻度心理卷入阶段转向而建立的心理联系属于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 )

A.注意阶段

B.融合阶段

C.疏远阶段

D.接触阶段

2.把信息有选择地告诉自己的朋友是一种( )的人际交往模式。

A.偶然型

B.单纯型

C.集中型

D.流言型

3.态度具有( )。

A.情境性和暂时性

B.稳定性和不变性

C.组织性和严密性

D.一致性和稳定性

4.知道某人是热心的,就会认为他是活跃的,这是印象形成中( )这一特点所起的作用。

A.一致性

B.评估性

C.中心特质

D.隐含的个性理论

5.从他人的面部表情来了解其情绪、情感,这样的认知过程称为( )。

A.人际知觉

B.情绪知觉

C.物体知觉

D.面部知觉

6.人们记录的行为至少应保持( )才能发挥作用。

A.二星期

B.三星期

C.一星期

D.五天

7.纳粹匪徒盲目效忠、滥杀无辜,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属于( )。

A.服从

B.“内心的接受”

C.遵从

D.随大流

8.患截瘫的人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这是求助者的( )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A.责任心

B.吸引力

C.类似性

D.依赖性

9.“近水楼台先得月”,在人际交往中属于( )因素。

A.个人特质

B.类似

C.情境

D.互补

10.想摘玫瑰又怕刺,这是一种( )的冲突形式。

A.接近—接近型

B.回避—回避型

C.双重接近—回避型

D.接近—回避型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各小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每小题1分,共10分)

1.心理相容是一种间接的心理关系。( )

2.纽科姆认为人类最稳定的群体是三个人。( )

3.认知之间的不一致会产生激起的生理驱力。( )

4.不符合角色的行为,容易用来进行相应的推论。( )

5.自我障碍是个体为保护自尊而欲使他人注意存在可能导致行动失败的内在原因所采取的一种归因策略。( )

6.自我导向是自我实现的基础。( )

7.群体的压力可能是明确的,也可能是含糊的。( )

8.消极心境只能阻碍利他行为。( )

9.首因效应持续的时间较短。( )

10.挽回面子是影响使用威胁的一个因素。( )

四、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人际关系

2.态度

3.通俗心理学

4.自我实现

5.遵从

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实践任务有哪些?

2.态度有哪些功能?

3.印象形成中的效应和偏见有哪些?

4.时尚现象的特点有哪些?

5.简述影响自我暴露的相关因素。

六、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举例说明自我归因的应用。

2.综合评述利他行为的理论。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2.通俗心理学成就动机归因

3.态度的具体性态度的协调性

4.费斯汀格卡尔史密斯

5.控制源稳定性

6.生理上的激起认知标签

7.问题识别扩展自我管理

8.“反模仿”“非模仿”

9.社会规范理论学习和模仿理论

10.“零—总和”“非零—总和”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D

2.C

3.D

4.D

5.A

6.C

7.A

8.D

9.C 10.D

三、判断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10. √

四、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2.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特定的人、观念、情境或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

倾向。这种心理倾向中蕴含个体的主观评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行为倾向

性。

3.海德认为每一个常人都是心理学家,都有一些关于人类行为因果解释的基

本理论,这个理论就叫通俗心理学。该学说的关键是:确定其他人的稳定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4.指的是使个人潜能获得最充分的发挥。在人际关系方面,是指融洽良好的、

积极的人际交往,恰当、完美、令人向往的人际关系。

5.是由于群体成员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的结果。

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1)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

(2)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

(3)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

(4)发展新型的人际关系。

(5)纠正畸形的人际关系。

2.(1)顺应功能

(2)认识功能

(3)防御功能

(4)调节功能

3.(1)对他人知觉的顺序效应,包括优先效应和新近效应。

(2)晕轮效应。

(3)定型。

(4)自我实现预言。

4.(1)包含的内容很广。

(2)表现的方式独特。

(3)变化的速度很快。

(4)受崇拜对象影响。

(5)时尚的象征作用。

(6)时尚的层次高低错落。

5.(1)回报与自我暴露

(2)喜欢和自我暴露

(3)社会赞同与自我暴露

(4)非语言行为和自我暴露

(5)自我暴露的速度

六、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自我归因的应用有以下几方面:

(1)痛苦归因。通过改变自我归因的一些因素,研究者可以使被试增加或

减少其对痛苦的知觉和忍耐力。

(2)“错误归因”治疗。主张使病人对激起原因作出错误归因,从而使其焦虑

得以缓解,得到治疗。

(3)习得无助与心理健康。三个归因维度,即内在—外在性、普遍性和稳

定性的辅导模型

2.共三种:

(1)生物学理论。威尔逊认为人的利他行为是先天决定的,是本能的。

(2)社会规范理论。包括社会责任规范和回报规范

(3)学习和模仿理论

①改变利他行为的概率

②利他行为作为强化来源

③奖励和代价

④班杜拉提出的模仿理论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认知成分,________和

________。

2.人际关系的归因理论包括海德所倡的________和韦纳提出的________。

3.态度的本质属性是指态度的社会性、________和________。

4.认知失调研究的经典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________和________作的。

5.韦纳等人认为归因过程中的原因可分为两个重要维度,即________和

________。

6.沙赫特和辛格认为,情绪由两个因素组成:(1)________和(2)________。

7.卡罗利区分了自我调节变化的四个阶段:(1)________,(2)承担义务,

(3)________,(4)习惯形成。

8.非遵从行为至少包括两种形式:即________和________。

9.利他行为的理论主要有生物学理论、________和________三种。

10.人际冲突有两种主要的形式,一种称为________冲突,另一种称为

________冲突。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

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由注意逐渐向轻度心理卷入阶段转向而建立的心理联系属于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 )

A.注意阶段

B.融合阶段

C.疏远阶段

D.接触阶段

2.把信息有选择地告诉自己的朋友是一种( )的人际交往模式。

A.偶然型

B.单纯型

C.集中型

D.流言型

3.态度具有( )。

A.情境性和暂时性

B.稳定性和不变性

C.组织性和严密性

D.一致性和稳定性

4.知道某人是热心的,就会认为他是活跃的,这是印象形成中( )这一特点所起的作用。

A.一致性

B.评估性

C.中心特质

D.隐含的个性理论

5.从他人的面部表情来了解其情绪、情感,这样的认知过程称为( )。

A.人际知觉

B.情绪知觉

C.物体知觉

D.面部知觉

6.人们记录的行为至少应保持( )才能发挥作用。

A.二星期

B.三星期

C.一星期

D.五天

7.纳粹匪徒盲目效忠、滥杀无辜,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属于( )。

A.服从

B.“内心的接受”

C.遵从

D.随大流

8.患截瘫的人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这是求助者的( )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A.责任心

B.吸引力

C.类似性

D.依赖性

9.“近水楼台先得月”,在人际交往中属于( )因素。

A.个人特质

B.类似

C.情境

D.互补

10.想摘玫瑰又怕刺,这是一种( )的冲突形式。

A.接近—接近型

B.回避—回避型

C.双重接近—回避型

D.接近—回避型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各小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每小题1分,共10分)

1.心理相容是一种间接的心理关系。( )

2.纽科姆认为人类最稳定的群体是三个人。( )

3.认知之间的不一致会产生激起的生理驱力。( )

4.不符合角色的行为,容易用来进行相应的推论。( )

5.自我障碍是个体为保护自尊而欲使他人注意存在可能导致行动失败的内在原因所采取的一种归因策略。( )

6.自我导向是自我实现的基础。( )

7.群体的压力可能是明确的,也可能是含糊的。( )

8.消极心境只能阻碍利他行为。( )

9.首因效应持续的时间较短。( )

10.挽回面子是影响使用威胁的一个因素。( )

四、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人际关系

2.态度

3.通俗心理学

4.自我实现

5.遵从

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实践任务有哪些?

2.态度有哪些功能?

3.印象形成中的效应和偏见有哪些?

4.时尚现象的特点有哪些?

5.简述影响自我暴露的相关因素。

六、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举例说明自我归因的应用。

2.综合评述利他行为的理论。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2.通俗心理学成就动机归因

3.态度的具体性态度的协调性

4.费斯汀格卡尔史密斯

5.控制源稳定性

6.生理上的激起认知标签

7.问题识别扩展自我管理

8.“反模仿”“非模仿”

9.社会规范理论学习和模仿理论

10.“零—总和”“非零—总和”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D

2.C

3.D

4.D

5.A

6.C

7.A

8.D

9.C 10.D

三、判断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10. √

四、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2.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特定的人、观念、情境或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

倾向。这种心理倾向中蕴含个体的主观评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行为倾向性。

3.海德认为每一个常人都是心理学家,都有一些关于人类行为因果解释的基

本理论,这个理论就叫通俗心理学。该学说的关键是:确定其他人的稳定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4.指的是使个人潜能获得最充分的发挥。在人际关系方面,是指融洽良好的、

积极的人际交往,恰当、完美、令人向往的人际关系。

5.是由于群体成员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的结果。

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1)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

(2)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

(3)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

(4)发展新型的人际关系。

(5)纠正畸形的人际关系。

2.(1)顺应功能

(2)认识功能

(3)防御功能

(4)调节功能

3.(1)对他人知觉的顺序效应,包括优先效应和新近效应。

(2)晕轮效应。

(3)定型。

(4)自我实现预言。

4.(1)包含的内容很广。

(2)表现的方式独特。

(3)变化的速度很快。

(4)受崇拜对象影响。

(5)时尚的象征作用。

(6)时尚的层次高低错落。

5.(1)回报与自我暴露

(2)喜欢和自我暴露

(3)社会赞同与自我暴露

(4)非语言行为和自我暴露

(5)自我暴露的速度

六、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自我归因的应用有以下几方面:

(1)痛苦归因。通过改变自我归因的一些因素,研究者可以使被试增加或

减少其对痛苦的知觉和忍耐力。

(2)“错误归因”治疗。主张使病人对激起原因作出错误归因,从而使其焦虑

得以缓解,得到治疗。

(3)习得无助与心理健康。三个归因维度,即内在—外在性、普遍性和稳

定性的辅导模型

2.共三种:

(1)生物学理论。威尔逊认为人的利他行为是先天决定的,是本能的。

(2)社会规范理论。包括社会责任规范和回报规范

(3)学习和模仿理论

①改变利他行为的概率

②利他行为作为强化来源

③奖励和代价

④班杜拉提出的模仿理论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人际关系作为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之一,也称____________,1933年由哈佛大学教授____________创立。

2.需要理论中最著名的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奥德弗的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的成就需要论等。

3.认知对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大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关于态度的

____________;一个是关于态度的____________。

4.印象形成过程包含三个成分,即行动者、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

5.在归因理论中,韦纳提出了____________,而罗特提出了____________。

6.詹姆斯认为情绪能分成两个部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7.控制行为变量的两种方式是那些突然产生的____________和紧随其后而来的_________。

8.群体中个人行为分成二大类:即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9.人际吸引的个人特质因素包括个体的外表和容貌,__________以及

____________等成分。

10.冲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____________,一类是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

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人际关系心理学与( )的联系最为密切。

A.社会学

B.行为科学

C.社会心理学

D.教育学

2.以一个成员或信息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传递的沟通模式是( )模式。

A.链式传递

B.圆形传递

C.轮式传递

D.Y式传递

3.“今天外边下雨”和“我有一把伞”这两者之间属( )。

A.认知失调

B.认知无关

C.认知协调

D.认知相关

4.抱有宿命论观点的人属于( )。

A.外控者

B.内控者

C.自控者

D.他控者

5.高度注重自己公开形象的个体常常在归因时出现( )的现象。

A.习得无助

B.自我服务偏见

C.行动者偏见

D.自我障碍

6.每种社会环境都有一种它所认可的具体社会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称为( )。

A.环境认同

B.情景认同

C.情感认同

D.心境认同

7.服从于群体的规范性压力的个体更容易产生( )。

A.内心的接受

B.绝对的服从

C.真诚的服从

D.简单的服从

8.人们往往会先帮助熟悉的,这是求助者的( )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A.责任心

B.类似性

C.亲密关系

D.依赖性

9.先贬后扬的吸引效应可用( )予以解释。

A.强化理论

B.相等理论

C.得失理论

D.相互作用论

10.“前怕狼,后怕虎”,这是一种( )的冲突形式。

A.双重接近—回避型

B.接近—回避型

C.回避—回避型

D.接近—接近型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各小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人际关系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

2.当诱因的强化小于原有态度的强化时,就会产生态度的改变。( )

3.英园人绅士风度,因循守旧,这种印象是晕轮效应的作用。( )

4.注视可以被解释为喜欢,也可以被解释为仇视。( )

5.观察者更会利用行动者的内在倾向性作为归因的基础。( )

6.自我的发展变化是非常自由的。( )

7.成千上万的人喜欢喝茶,你也喜欢喝茶,这是一种遵从行为。( )

8.助人行为是一种较典型的利他行为。( )

9.人际关系的核心成分是认知因素。( )

10.利用威胁将会损害冲突的解决。( )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社会测量法

2.登门拜访

3.身体语言

4.自我控制

5.旁观者效应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简述人际激励理论中的期望理论。

2.诱导服从的前提因素有哪些?

3.在人际知觉中,有哪几种常见的归因偏见?

4.时尚现象的表现形式有哪几种?

5.简述相似性能导致吸引的理由。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举例说明自我实现过程中强化方式的运用。

2.结合实际,举例说明社会对个人的影响。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人群关系论梅奥

2.E、R、G理论麦克利兰

3.平衡性一致性

4.知觉者交往的情景

5.成功和失败归因理论控制源理论

6.情感的认知的

7.行为线索行为结果

8.遵从非遵从

9.才华和能力个性心理品质

10.个人内部冲突人际冲突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C

2.C

3.C

4.A

5.D

6.B

7.D

8.C

9.C 10.C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10.√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又称社交测量法。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创立的一种用来测量群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一种方法。其旨是从群体的角度,定量地揭示整个群体以及各成员在该群体内的好感、反感、冷漠等情感关系。

2.该方法认为态度转变必须逐步提出要求,从一个小请求然后向大请求过渡,从而达到彻底改变态度的目的。

3.即身体的姿势、位置和动作所表现出来的非言语线索,它为我们提供了有关他人的多种有用信息。

4.是个人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它是人所特有的,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基础,以自身为对象的人的高级心理活动。

5.个体对于紧急事态的反应,在单个人时与同其他人在一起时是不同的。由于他人在场,个体会抑制利他行为。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是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的。是通过

考察人们的努力程度,及其所获得的最终奖酬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说明激励过程中人们通过选择合适的行为,从而达到最终奖励目标的理论。

其要点如下:

(1)该理论认为,当人们内心有某种需要,又有达到这个需要的明确途径

和实现其可能性时,其积极性最高。

(2)激励水平取决于行为的期望与行为的效价的乘积,即:激励水平(M)=

期望值(E)×效价(V)。

(3)关联性、报酬、能力等也是影响激励的因素。

2.(1)自愿选择

(2)承诺

(3)责任感

(4)预期的消极后果

3.(1)行为中心偏见——“行为”吞没“场”

(2)显著性偏见

(3)一致性反应信息利用不足偏见

4.有四种形式:

(1)文化态度,指个体的价值观。

(2)装饰。

(3)风度礼仪

(4)生活行为方面,表现在语言、生活习惯及娱乐方面等。

5.(1)类似与相符本身具有一种增强作用。

(2)类似与相符能保证态度正确的基准。

(3)类似与相符能得到预期的报偿。

(4)类似与相符被作为一个同一体而感受。

(5)类似与相符验证了自身的能力和才干。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包括三层含义:

(1)强化方式。强化是能加强或减弱我们行为效果的任何东西,可分为三

种方式,积极强化、消极强化和厌恶形式的强化。

(2)选择强化的方式。有效强化选择的原则:①必须能加强个体的某种行为。

②个体用过的强化方式是否切实可行。③强化方式必须是强有力的。

(3)强化方式的运用。理想的做法是个体刚完成一次比较令人满意的行为

后马上加以强化。而填补强化与直接经验的空隙有:①利用视觉和记号,

②利用计划

2.(1)社会舆论

(2)牢骚现象

(3)社会风气

(4)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人际关系恶化过程可划分为冷漠、_______和______三个阶段。

2.心理学家霍妮把人际关系分成三种类型,即逊顺型、_______和_______。

3.社会化通过两个步骤实现,首先是_______,第二是_______。

4.对他人知觉的顺序效应有_______和_____。

5.作出相应推论的两个重要因素是_______和_____。

6.凯利的自我归因理论有三条线索,即实体的特异性,_______和____。

7.研究偏离和独立的理论有布雷姆提出的_______和霍兰德提出的_______。

8.影响服从的变量有_______和______两种。

9.利他行为的理论主要有_______、_____和学习理论三种。

10.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有三类:情景因素,_______和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

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形成良好心理气氛的人际关系是( )。

A.吸引性关系

B.情感关系

C.平等关系

D.长期性关系

2.“北京的出租司机爱聊天”,这种评判属态度的( )。

A.情感成分

B.认知成分

C.行为成分

D.意志成分

3.“正直的”为+3分,“友好的”为+2分,“有忍耐力的”为+1分,整体印象的得分应该是3+2+1=6分,这一整合模式是印象形成的( )。

A.加权平均模式

B.累加模式

C.平均模式

D.整合模式

4.观察者常常对行动者的行为作归因时加以( )。

A.分化

B.同化

C.泛化

D.异化

5.自言自语是( )的一种方式。

A.自我控制

B.自我意识

C.自我体验

D.自我评价

6.小孩知道如果手碰了热的炉子,手会被灼伤,我们称这种信息为( )。

A.物质信息

B.社会信息

C.个人的信息

D.群体的信息

7.过新年每人都穿戴整齐,而他偏要穿得邋里邋遢,这种行为是( )。

A.“反模仿”

B.“非模仿”

C.“独立”

D.从众

8.人们更愿意帮助衣着、种族、国籍相同或类似的人,这是求助者的( )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A.类似性

B.依赖性

C.亲密关系

D.责任感

9.按莱文格和斯诺凯的观点,舞场上的舞伴可用数字( )来表示这种交往关系。

A.3

B.2

C.0

D.1

10.“鱼我所欲,熊掌亦我所欲”,这是一种( )的冲突形式。

A.接近—接近型

B.回避—回避型

C.双重接近—回避型

D.接近—回避型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各小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

1分,共10分)

1.夫妻关系不属于人际关系。( )

2.P—O—X形成的三角形关系是一种情感关系。( )

3.第一印象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优先效应所起的作用。( )

4.不同民族的人辨别面部表情的能力有较大差异。( )

5.注射肾上腺素会导致心跳加快、手脚颤抖。( )

6.自发和单纯是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之一。( )

7.大部分群体规范是非正式的,约定俗成的。( )

8.迫于舆论而捐款,这种行为是利他行为。( )

9.大多数男性更喜欢犯了错误而能力非凡的人。( )

10.冲突对于人际关系只有消极的影响。( )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公平理论

2.认知失调理论

3.人际印象

4.社会助长作用

5.利他行为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人际关系结构可分为几类?

2.影响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3.简述凯利的因果归因模型。

4.遵从研究的基本范例有哪些?

5.影响合作的因素有哪些?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归因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2.怎样运用印象管理的理论来控制他人对我们形成良好的印象?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人际关系”也称________,1933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________创立。

2.认知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三类,一类是________,一类是认知间协调,还有一类

是________。

3.社会化过程通过两步实现,即________和________。

4.戴维斯发现在非正式群体的四种交往模式是________、集中型、________和流

言型。

5.求助者的特点会影响到利他行为,这些特点主要有________、亲密关系和吸引

力、________和责任。

6.遵从研究的基本范例有规范形式的自主运动范例,________和________。

7.对自我控制的理解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________的自我控制,二是________

的自我控制。

8.试图了解周围人们的认知过程是________,了解自己的情感、情绪和内在特质

的过程称为________。

9.非言语沟通可归为三类,一类是________,第二类是________,第三类是称副

语言。

10.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包括________、平均模式和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

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富有同情心的女性具有吸引力,这是其( )所致。

A.能力

B.才华

C.个性品质

D.气质

2.见义勇为是一种( )

A.勇敢行为

B.爱国行为

C.高尚行为

D.利他行为

3.群体的规范性压力很可能产生( )

A.内心接受

B.公开服从

C.认同

D.感染

4.“跳起来刚好摘下果子”是一种( )

A.不切实际的目标

B.低目标

C.合适的目标

D.高目标

5.“把功能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别人。”这是自我知觉中的( )

A.显著性偏见

B.行为与观察者偏见

C.自我服务偏见

D.归因偏见

6.作出努力而考得好是一种( )

A.稳定的外在归因

B.不稳定的内在归因

C.不稳定的外在归因

D.稳定的内在归因

7.首先呈现的信息比后来呈现的信息在印象过程中有更大权重,这是一种

( )

A.晕轮效应

B.首因效应

C.近因效应

D.光环效应

8.观察者以连贯相同的方式知觉不同对象的心理倾向是( )

A.动机

B.定势

C.兴趣

D.个性

9.信息过程中群体各成员间处于平等距离的交往模式是( )模式。

A.Y式传递

B.链式传递

C.轮式传递

D.圆形传递

10.群体动力学是由( )提出的。

A.考夫曼

B.马斯洛

C.海德

D.勒温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1

分,共10分)

1.冲突对于人际关系、群体关系只有消极的影响。( )

2.感染是一种情绪上的遵从现象。( )

3.自我控制可看作是一种学习技能。( )

4.对自己的了解不会受到外在条件的影响。( )

5.面部表情的鉴别能力在不同民族中是普遍一致的。( )

6.行动者的性别不是影响知觉者线索选择的因素。( )

7.认知失调理论探讨有关认知元素间不协调的关系。( )

8.态度既指一种心理倾向,又指行为本身。( )

9.自我呈现论也可称为印象管理。( )

10.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的社会关系。( )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社会关系

2.符号相互作用论

3.团体规定论

4.自我表现

5.显著性偏见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简述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实践任务。

2.简述态度形成与发展的心理条件。

3.强化方式有哪几种?

4.简述人际吸引的因素。

5.简述相似性能导致吸引的理由。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结合实际,举例说明社会对个人的影响。

2.试述影响合作的因素。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人际冲突有两种主要的形式。一种称为__________冲突,另一种称为__________冲突。

2.与利他行为有关的社会规范主要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人际吸引理论包括强化理论、__________、得失理论和__________等。

4.群体中的个人行为分成二大类:即遵从与__________ ,后者包括两种形式:

①__________ 和②非模仿。

5.促进革新和变化的冲突是一种__________。

6.__________和戴维斯于1956年提出了相应推论理论,决定该理论的两个重要因素是非共同效果和__________。

7.印象形成过程中包含着三个成分,它们是认知的对象,即__________,认知的主体,即__________,以及交往的情景。

8.认知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认知无关,二类是__________,还有一类是__________。

9.态度由三部分内容组成,即__________、__________和行为成分。

10.莱维特提出的四种沟通网络模式是__________、轮式传递、__________和Y 式传递。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想摘玫瑰花又怕刺,这是一种( )冲突。

A.接近—接近型

B.回避—回避型

C.接近—回避型

D.双重接近—回避

2.聪明的人容易受到人们的喜欢,这是影响人际吸引的( )所导致的。

A.情景因素

B.互补性因素

C.类似性因素

D.个人特质因素

3.勇敢的男人具有吸引力,这是其( )所致。

A.个性品质

B.才华

C.能力

D.气质

4.人们往往会先帮助熟悉的人,这是由于求助者的( )导致。

A.依赖性

B.亲密关系

C.类似性

D.责任

5.对一个已经给定的动作直接强化,这是一种( )

A.负强化

B.消极的强化

C.积极的强化

D.厌恶形式的强化

6.普通人都有着关于个性中哪些特质相互联系,哪些特质互相没有关系的假设,这是印象形成的( )的特点。

A.一致性

B.评估性

C.中心特质的作用

D.隐含的个性理论

7.从小请求然后向大请求过渡,从而达到态度改变的方法是( )

A.参与活动法

B.全面宣传法

C.团体规定法

D.登门拜访法

8.一个人主动地将信息传播给所有与他接触交往的人,这是一种( )的交往模式。

A.偶然型

B.单线型

C.流言型

D.集中型

9.把交往视为一种负担,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压力的人际关系恶化过程属于( )

A.终止阶段

B.冷漠阶段

C.零接触阶段

D.疏远阶段

10.“出工不出力”是一种( )现象。

A.从众

B.社会惰化

C.社会风气

D.社会助长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1.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都是利他行为。( )

2.旁观者效应即是有人求助时袖手旁观。( )

3.群体在行为或态度上的一致性都是遵从。( )

4.“可怕的两岁儿童”是指年龄越小的儿童越固执地要求父母对他们的关注。( )

5.人际知觉是个体试图了解周围世界的认知过程。( )

6.从某种意义上,态度形成的全部理论都是学习理论。( )

7.行动者是形成印象的人。( )

8.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是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

9.人际关系心理学已有很悠久的历史。( )

10.社会关系存在于人际关系之中。( )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自我实现

2.模仿

3.行动者与观察者偏见

4.旁观者效应

5.平均模式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冲突的原因有哪些?

2.简述影响自我暴露的个体情景因素。

3.助人行为的决策过程有哪几个步骤?

4.简述印象形成中的效应。

5.简述态度的功能。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举例说明自我归因的应用。

2.试述影响遵从的因素。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莱维特提出的四种沟通网络模式是圆形传递、__________、链式传递和

__________。

2.求助者的特点会影响利他行为,这些特点主要有依赖性、__________、类似性

和__________。

3.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__________年代,主要有__________等对

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研究等。

4.影响人际吸引的情景因素包括时空距离、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

5.卡罗利区分了自我调节变化的四个阶段:(1)问题识别,(2)__________,(3)扩

展自我管理,(4)__________。

6.詹姆斯提出的情绪理论把情绪分成两个部分:__________和__________。

7.社会赞许性、__________这两个概念可综合为一个一般的归因原则,称为

__________。

8.印象形成的特点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中心特质的作用和隐含

的个性理论。

9.减少失调的办法有改变认知、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0.态度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协调性等特性。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

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减轻或消除某些不愉快的刺激,这是一种( )。

A.积极的强化

B.消极的强化

C.厌恶的强化

D.愉快的强化

2.三方的权力分布是A=40,B=30,C=20,按合作协商理论,( )的合作关系最

能形成。

A.AB

B.BC

C.AC

D.ABC

3.外表和容貌是影响人际吸引的( )。

A.情景因素

B.类似性因素

C.个人特质因素

D.外在因素

4.坚信“善有善报”的人更会作出助人行为,这是其( )引发的。

A.同情心

B.个性

C.心境

D.责任心

5.他人在场或与他人在一起活动可以促进行为效率的提高,这是一种( )。

A.感染

B.社会风气

C.社会助长作用

D.社会舆论

6.最容易辨别的面部表情是( )。

A.愉快

B.愤怒

C.悲哀

D.惊奇

7.所获得的最新信息会对形成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这是对他人知觉的( )。

A.优先效应

B.首因效应

C.新近效应

D.晕轮效应

8.态度能帮助个体摆脱自己内部的紧张状态,这是其( )。

A.调节功能

B.防御功能

C.认识功能

D.顺应功能

9.一种藤式的沟通传递属于( )的交往模式。

A.集中型

B.偶然型

C.单线型

D.流言型

10.考夫曼提出了( )。

A.归因理论

B.社会互动理论

C.期望理论

D.公平理论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1

分,共10分)

1.行动者的行为是影响总体印象形成的因素。( )

2.一般说来,一个人在心情好的时候更可能帮助人。( )

3.遵从是行为的一种“好”形式。( )

4.以否定的方式确定个体的目标是可取的。( )

5.自我服务归因是一种主观主义的错误。( )

6.把考试成功归因于能力强是稳定的内在归因。( )

7.定型对印象形成都是消极的影响。( )

8.直接经验是态度形成的重要源泉。( )

9.符号相互作用论即是象征性交往理论。( )

10.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美学没有联系。( )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习得无助

2.归因

3.印象管理

4.态度

5.社会测量法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简述时尚现象的特点。

2.简述凯利的归因理论。

3.非言语沟通的主要通道有哪些?

4.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有哪些?

5.简述人际关系研究的必要性。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认知失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2.述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培养自信心理健康教案

培养自信心 一、课程分析 自信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一些中学生对中学学习生活的不适应,往往是有较多不成功的体验,容易对自己产生疑问和否定。而在这个年龄段,具备一定的自信心将对他们今后的成长起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运用暗示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开展辅导活动,使学生突破思维定势,训练学生用积极的思想、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从而达到提高自信水平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自信的含义;了解拥有自信的重要性;掌握培养自信的技巧。 方法目标:能够利用所学的培养自信的技巧有意识地培养自信心,从而学会克服自卑。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产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培养自信的技巧 难点:运用培养自信的技巧在平时生活中有意识地提高自信心。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热身-大冒险(玩玩想想,激趣导入)(5分钟) 老师:课堂开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大冒险的游戏,老师随便找一本书翻一个页码,这个页码在1-100之间,告诉你们范围,然后大家依次猜是哪一个数字,每猜完一次,我会告诉你们谜底比刚才猜的数字大还是小,直到猜中谜底为止,猜中的同学接受“惩罚”。重复这样咱们再重复2次,选出3个同学来参加大冒险。 惩罚是:讲台上有三个信封,请接受惩罚的同学上台任选一个信封把它拆开,面对全班同学大声读出信封上的内容。 信封一上写着:我勇敢、自信、聪明又好看,我一直就是最棒的,同学们请为我鼓掌。 信封二上写着:我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微笑是我的财富,我喜欢大家,大家也喜欢我。 信封三上写着:我积极,我上进,我努力,我一定能赢。 老师:刚刚同学们的鼓掌都很热烈嘛,说明同学们是真心为你的自信大方而觉得厉害,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自信地面对很多事情,但是,同学们又有几次像刚才那样自信地表达过自己呢?恐怕很少,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主题就是自信。 (幻灯片上出现今天的主题) (二)了解自卑心理 1、对话(同学们通过以下对话形象地了解自卑心理现象,3分钟) 对话1: 甲:“你怎么不去参加外语朗诵比赛?” 乙:“我怎么能行呢,他们都那么厉害。” 甲:可是你在咱们班演讲得最好了。 乙:天外有天,我其实很一般般啦。 对话2:

促进心理健康的措施和方法

促进心理健康的措施和方法 摘要: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包括具有正常的智力、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地适应和改造现实环境、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具有完整与健康的人格等六方面,并介绍了促进心理健康的措施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健康心理措施方法 全心全意地投入某种工作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必要条件;人格的核心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信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良好的人格,是现代化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在心理素质方面的体现。笔者综合所学习的心理学知识,及自己的想法,认为促进心理健康的措施和方法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促进心理健康的措施 1.生理学措施生理学措施是指从受孕期到老年期各年龄阶段人体脑神经系统的保护,制定各种预防损伤的保健服务,并纠正父母不良行为对胎儿的影响。如实施计划生育优生政策,防止和减少遗传性、先天性疾病的发生;加强妇女保健和围产期保健,防止婴幼儿脑损伤和脑缺氧;定期健康检查,消除不良影响,促进生长发育,防止智力障碍发生等。 2.心理学措施根据人生各个发展阶段的心理需要,给予相应的心理健康指导,学会心理调适和平衡,使情绪困扰减低到最小限度。提高对人生转折期的适应能力,培养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生活本身具有积极意义和崇高目的,有益于社会、他人和

自身的心理健康发展。 3.社会化措施社会对于个人和家庭而言,远比生理和心理难以控制,因为社会的因素受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制约。社会措施主要包括减少可能引起的人格偏差或心理疾病的所有社会压力,以及提供给每一个公民健全生活环境的措施,如足够的娱乐设施、住宅的改造、烟酒及药物毒品的控制、性病的防治等。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一直处于空白状态,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在某些高校开展此项工作。目前已较普遍地在高校设立了心理咨询或辅导中心,开展心理咨询、指导和教育工作。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注意以下几个特点: 1.思想性把心理健康教育与人生观教育结合起来,教育人们在学会心理防御机制的同时,应有宏观的理想和目的。 2.科学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具有知识性、科学性,这样才具有说服力,使受教育者信服。 3.实践性心理健康教育在于调整和改变人的行动,强调自觉,关键要使人们把知识和技术转化为自己的行动。 4.针对性对于大众的教育应立足于普及,要有针对性,通俗易懂,切实可行。 5.多样性运用多种教育手段,采取多种教育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全社会的配合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

2021年教师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精选题库及答案(共100题)

2021年教师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精选题库及 答案(共100题) 1、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属于 智力测验 兴趣测验 人格测验 职业倾向测验 2、自我接纳困难时,以下哪个做法不利于我们身心发展的是?()无条件地接纳自己 放弃接纳,让一切顺其自然 停止与自己对立,停止苛求自己 停止否认或逃避自己的负性情绪 3、教师授权给学生,促进学生管理应当发生在班级团队形成的哪一阶段? 投入阶段 过渡阶段 初始阶段 结束阶段 4、年龄阶段层面划分,初中阶段团体辅导活动的目标主要是()具备选择专业或职业和克服压力的能力

提高学生对校园的适应力 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及对自我与外界的评价能力 以成熟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去对待人和事 5、关注学生的需要,根据学生具体存在的问题来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题,这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的什么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 以经验为起点 以合作为主线 以情境为中介 6、大心理健康教育观首先是一种教育() 思想 原则 行为 课程 7、健康的第四个境界是指 宣泄情绪,学会减压 能够接纳自己,适应生活 超越死亡 身心灵合一,启动人体的自然治愈力 8、冲突产生于两种内在需要或动机相对立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最突出的也较难解决的冲突是: 工作与度假的冲突

独立性与依赖性的冲突 变化与稳定的冲突 爱情与亲情的冲突 9、据调查,20世纪美国有超过()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 50% 10% 40% 20% 10、从学生终生发展为本、生涯取向角度看,中学生正处于职业社会中职业人发展的哪一个阶段() 淡出期 维持期 建立期 探索期 11、下列方法中不是心理评估的方法和途径的是 面谈法 观察法 量表测验法 物理测量法 12、心理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用()对人的行为和心理加以确定。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时刻呵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自尊心能使人主动、自信。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不承认自己是弱小的,不承认自己存在的不足和缺点。他们个个争强好胜,喜欢老师的赞扬及鼓励。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在探索中对学生进行了赏识教育,尊重鼓励学生,扬长避短,让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从而有效地呵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这是促使学生走向自信和成功的重要途径。 1.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多给予学生鼓励学生就像一棵幼苗,只有在开始的阶段就得细心培育,才能保证他健康、正常地成为栋梁之才。学生入校后在老师的教育和管理下活动,形成了师生关系。这种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和谐的。在这一关系里,老师处于主导地位。平时要注意学生的一点一滴,善于发现学生的微小进步,及时给予肯定、表扬,使学生树立自信心。这样学生愿意与老师沟通交流,把老师当成朋友。只有学生的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和满足感,才能形成学生健康的心理。 2.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特别是对一些比较特殊的孩子。比如,我们班的索XX小朋友平时活动时总爱招惹别人,注意力也不集中,表现懒懒散散,可画画特别好,就抓住了这一 优点,每次画完画我就表扬鼓励他,索XX小朋友的小手真灵

巧,如果以后不再和小朋友们打架,长大后准能成为一个画家。小朋友们就很喜欢你。”他听后,显得特别自豪,为了得到老师更多的表扬,他不断克服自己的缺点。小朋友们也开始喜欢他,渐渐地索XX有了自信心。 二、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良好的氛围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着独特的作用。学生虽小,但也和大人一样,自尊心很强。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挫折,产生沮丧、自卑的情绪。自卑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我们必须让学生远离自卑,在各项活动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帮助学生战胜困难,克服自卑心理。 1.多说些赞美的话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用正面、积极、恰 到的语言,肯定 赞美他们,是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最简便的表达方式。如,班上仁XX 同学自己不会系鞋带,有一次鞋带开了,老师就鼓励她说: “仁XX的小手真能干啦,不信你看,系鞋带一学就会。”孩子听了一下就精神起来,在老师的赞美声中,自己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2.关心学生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在教育活动中,学生自然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生活困难,他们需要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老师在工作中若能注意观察学生,主动接近学生,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并给予及时的帮助。 这对于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让学生产生自信心,并保持愉快的心情有着重要的作用。如,给学生拉上背部拉链,帮助他越过障碍物,满足孩子们游戏的欲望等。正是这些琐碎而繁杂的细节照料,最能

谈谈婚姻家庭与心理健康

谈谈婚姻家庭与心理健康 大家经常听到这样的表述,就是说,爱情在谈恋爱的阶段是很甜蜜的,但是一进入婚姻,有一句话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进入了婚姻以后,爱情就变淡了,或者变味了。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人把他们的爱情引入到婚姻当中?或者把他们的爱情带入到婚姻当中以后,这个爱情都将消失不复存在。肯定不是这样的,那么我们会看到很多的人,在他们已经结婚了很多年,爱情一点也不变色。那么一批人觉得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另外一批人终生相伴,白头偕老。这两者的差别是怎么出现的?我想今天我就来跟大家一块探讨探讨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很需要研究一下,在夫妻关系当中,在婚姻家庭当中,有哪些因素造成夫妻之间关系的不和谐?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家庭瓦解?有哪些因素使得家庭出现危机最后破 裂? 首先我先讲讲如果一个婚姻是美满的话,那么它应该具有哪些要素呢?那么实际上我们在研究一对夫妻,他们在一起建立的这个婚姻和这个家庭,它是不是美满的时候,我们会考虑到很多的因素。那么有这么三点我们觉得很重要: 有没有基础? 互动的情况怎么样? 这两个人投入这个家庭里的精力是不是均等? 比如有一个人又洗衣服又做饭,又擦地又打扫卫生,出去干活还挣钱最多。另外一个人对家庭的贡献本身就不大,收入可能还不如每天又洗衣服又做饭的那一位,但是回到家里不是抽烟就是喝茶看电视。闲着没事嗑瓜子,嗑瓜子还把瓜子皮洒得到处都是,这让我们感觉到一种什么?就在这一个家庭里,丈夫和妻子各自的付出和收获很不平衡。那么我们不能管这样的婚姻叫美满的婚姻。当然有的家庭发生家庭暴力的现象,那就存在着更大的问题,如果一个家庭里面,夫妻双方沟通交流不够,那么他们是以什么方式沟通和交流导致问题的呢? 如果一个家庭里头付出和收获很不平衡,是什么原因让那个付出的老付出?收获的老收获呢?当我们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在这些现象背后我们去观察、去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建立家庭的夫妻双方心理是不是健康,可能是婚姻美满和谐与否的一个重要的潜在原因。所以我们就想,今天的讲座里头就探讨一下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对婚姻家庭生活有什么影响,那么心理健康水平我们想从一个人的思维、情感、行为、人格各个方面来衡量,看看这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以及在这个人的这样的心理健康水平之上,会对家庭造成些什么影响。 那么,心理健康和婚姻家庭之间的美满幸福状态有很大的关系,那么这几种关系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表现呢?心理健康和美满婚姻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有哪些表现?第一,比如说一个人他有理性的思维,这个人有理性的思维,这个人就容易把自己和爱人的关系搞好。所以我们第一个问题叫做理性思维和夫妻关系的和谐美满。什么叫理性思维?我看待问题、评价问题、认识问题的态度是合乎理性的,是合乎世界本来的道理的。那么合乎理性的思维相对应的就是非理性的思维,如果一个人满脑子的非理性思维,那么这个人心理健康水平就不高,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人,应该是充满了理性思维的。

促进心理健康的原则与途径

促进心理健康的原则与途径 一、促进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 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依据不同作者的各种意见,大致将这些原则归纳如下: (一)遗传因素、教育因素与认知因素并重的原则 人的生长发育,特别是大脑的细胞构筑和工作强度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但脑的功能特点和以脑功能为基础的认知策略与能力,却是在一定生存环境(教育)中,与环境(教育)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反过来,人的认知特征又制约着情绪和行为,为此,人要获得健康的心理,只能本着三种因素并重的原则行事。(二)人与环境的协调原则 心理健康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能否取得动态协调平衡的过程。特别是人际关系之间的协调。由于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打破这种平衡的条件和境遇,因而,学会应对和协调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人对环境的适应、协调,不仅仅只是简单的顺应,而更主要的是积极意义上的能动的改造,使之更有利于心理健康。 (三)身心统一的原则 由于心理健康和生理的紧密相关,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因此,通过积极的体育锻炼、卫生保健和构建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增强体质和生理功能,这将有助于促进心理健康。 (四)个体和群体结合的原则 生活于群体之中的个体无时无刻不受到群体的影响,因此,个体心理健康的维护亦依赖于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这就需要创建良好的群体心理卫生氛围,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同样,个体心理健康亦对如何产生着影响。 (五)知、情、行相对平衡的原则 心理健康的发展既依赖于相应的知识,更取决于把理论付之实践的行动。这里理论是指导,而实践是归宿,离开了理论,行动就缺乏方向和方法;可没有行动,再好的理论也是纸上谈兵,无济于事;反过来,生活实践又将鉴别认知与行为的正确与否,能不能“吃一堑,长一智”,认识和总结经验教训,又是知与行能否达到平衡的关键。另外,在知与行的过程中必然伴有情绪和情感,它既是知与行的动力,但若调节不好,又是阻力,甚至是破坏力量。为此,将上述知、情、行调适平衡,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则。 二、增进心理健康的三个基本途径 美国《人类行为百科全书》指出:“促进人类心理健康的活动,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内容。生理方面是指从受孕期到老年的各阶段的人体脑神经系统的保护和预防损伤的各种卫生保健服务事项。心理方面是指自幼到老各发展阶

心理健康测试100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健康家庭关系的表现的是( D ) A.健康的婚姻关系 B.良好的亲子关系 C.和谐的原生家庭 D.以上选项都正确 2.(B )是最优的压力应对方式. A.支持式应对 B.控制式应对 C.回避式应对 D.割裂式应对 3.对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工作中最可怕的事情是(D ). A.复杂的人际关系 B.老板的命令和呵斥 C.永远完不成的工作任务 D.患上职业倦怠症4.自我悦纳是( D )的需要 A.心理健康和适应环境 B.适应环境和自我实现 C.心理健康和自我实现 D.以上选项都正确 5.对人的性格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最初环境因素是( D )A.幼儿园 B.学校 C.工作单位 D.家庭 6.下列属于功能性技能的是(D ).A.快速学习能力 B.对细节的关注能力 C.会计记账 D.日常安排 7.个性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C ).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动机 8.心理学的规律说明,人的工作效率在( C )压力水平下最高A.高B.低C.适中 D.不变9.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 C ) A.定式效应 B.晕轮效应 C.首应效应 D.近因效应 10.在心理防御机制中,我们把一个人在遇到困境时表现出与自己年龄不符的.像小孩子一样的幼稚行为,称为( B ) A.否认 B.倒退 C.反向 D.转移 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是人际交往中的( C ). A.尊重原则 B.保持原则 C.平等交互原则 D.自我保护原则 12.关于情绪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人类的情绪都可后天习得 B.具有两极性 C.体验是情绪的基本特点 D.以上答案都正确 1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职业锚要素的是(C ). A.能力 B.兴趣 C.人格 D.价值 14.个体社会适应能力要素中,不包括( D ). A.个体 B.情境 C.改变 D.组织 1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需要的是( C ) . A.尊重需要 B.安全需要 C.社会需要 D.生理需要 16.(D )人格障碍患者主要表现出缺乏温情,难以与别人建立深切的情感联系,人际关系一般很差 A.偏执型 B.反社会型 C.癔症型 D.分裂型 17.人们遭遇不良情绪时,正确的处理方式是( D ). A.喝酒 B.吃大量东西 C.压抑负面的情绪 D.和朋友诉说 18.交往双方能否成为知己,关键在于各自能否(D ). A.改善交往情境 B.向对方施以恩惠 C.增加交往频率 D.向对方作自我表露 19.吃不着的葡萄是酸的,得不到的东西是不好的,这种心理防卫方法被称为B( ). A.否认作用 B.合理化作用 C.投射作用 D.幻想作用 20.在心理咨询的各种形式中,最主要而且最有效的方法是( B ). A.电话咨询 B.面对面 C.专题咨询 D.互联网咨询 21.( B )被认为是人际关系的核心. A.自信 B.真诚 C.礼貌 D.谦让 22.下面说法正确的是(C ). A.心理问题是完全能够解决的 B.心理健康就是没有心理疾病 C.心理疾病就像感冒.发烧一样,随时都可能发生 D.心理疾病的康复是很快的

浅谈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在我们的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长辈、亲人,也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同时,也是孩子的朋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地位是任何人无法代替的。那么,作为父母如何尽其应有的责任,发挥特有的作用,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呢 一、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是一个急剧变化、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普遍承受着比以往重得多的心理压力,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出现也比过去频繁,威胁着人类的幸福和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社会的现代化程度越高,发展速度越快,人类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就越突出。所以,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于人的心理素质而言,提出了比过去高得多的要求,在全社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每个人的生活、工作、成长以及发展尤其重要。父母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并且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孩子健康发展的必需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 科学的教育应该是立体的,可分为四个层面,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在这样的立体教育网中,总体的教育目标是统一的,然而,各个层面的教育目的又有所区别:学校教育主要是对学生智商提高为目的的教育行为;社会教育主要是对公民德商提高为目的的教育行为;自我教育主要是指个人以提升自我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行为;家庭教育主要是指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为目的的教育行为。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父母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特别重要的作用 家庭是一个人首先接受教育,而且又可以对其终身施教的地方。“养不教,父之过”,正是说一个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家庭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事实上,每一位家长从孩子来到世界之后就一直对他们进行着心理健康教育。当然,

七年级心理健康《学会自信》教案

七年级心理健康《学会自信》教案 第一课 教学目标: 、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成功的关键之一是自信。 2、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体会成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长处,尝试建立自信心。 3、帮助学生掌握了解自己,建立自信心的方法。感受自信,学会自信,帮助学生消除胆怯、自卑,掌握树立自信心的方法。游戏、活动、讨论、交流、表演等录音机、录音带、投影、记分册、学生自备小礼物。 (教案)七年级心理健康教案第一课学会自信 一、了解自信 、听录音:闽南歌曲《爱拼才会赢》 2、请听得懂歌曲的同学说说歌曲的意思。 3、教师讲解歌曲的含义,请学生归纳主题——相信自己、敢于尝试、勇于拼搏才能赢得胜利。 二、尝试成功 、感受自信心对个人行为的影响。进行词语接龙游戏,要求学生在接词之前可在心里或大声地说:“我能行!”将学生分为三至四个小组。教师说出一个常见字,要学生以组为单位派代表以成语的最后一个字为头,在限定时间内说出另

一个成语,请四位同学统计各组所接的成语数量,多者为胜,评出龙头小组,教师给予及时地鼓励。 2、小组交流,感受主动参与带来的自信问题:你个人参加接龙的次数是多少?谁接得最多?交流: 接龙次数多的同学谈谈自己的经验以及接龙前、接龙成功后的感受。板书:相信自己—→尝试—→成功 接龙成功次数少的同学谈谈自己失利的原因及感受。启发思考:在接龙过程中,是什么原因让你没有参与或不愿再接龙呢?你当时是怎么的一种状态?现在你对当时的状态有什么看法?可能的答案: A、不会答; B、会答,但不敢答;c、还没想好,不敢答;D、前面答错了,受到同学的嘲笑,不敢再回答了。师生共议,教师总结:失利的原因是对自己的实力没有正确的认识,不敢尝试。 板书:怀疑自己—→退缩—→失败 教师激励:如果再给大家一次机会,你会勇敢地去争取吗? 3、谈谈自信使你成功地做好了一件什么事? 三、情景辨析 、结合刚才的结论,要求学生分析在下列情境中的正确做法。 表演:

高考前100天复习计划

高考前100天复习计划 篇一:高考前100天你打算怎样渡过 高考前100天你打算怎样渡过这一百天在人生的近3万天(约82岁)历程来说仅占三百分之一时间,显得微不足道。但它是人生黄金时段的一百天,是人生前途命运选择的一百天,它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百天,是考验一个人对待人生理想价值态度考验的一百天,必须高度重视,慎重对待。建议守住三条防线,每天做好六件事情。 一、守住三条防线 1、身体防线 身体是人生的本钱,身体不好任何美好的愿望都难以实现。健康的身体是完成高三繁重学习任务的根本保证,要锻炼适当、睡眠充足、饮食正常、生活有规律,预防疾病。 2、精神防线 精神愉快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也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古人云“一张一驰,文武之道”,合理安排学习、娱乐、锻炼、休息时间,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3、信心防线 自信是战胜困难的基石,是学习的动力,是成功的精神支柱。 优秀学生:要敢闯名牌大学,多学一点多考几分,录取

的学校、专业就可能更好一点。中等生:要力争跨过一本线,决不能从一本线上掉下来。稍一松劲,十二年功夫,一百天内输光。 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树立信心,升学需要知识,就业也要知识,人生时刻离不开知识(文化知识,生活知识、处事知识等)。千 万不要自卑,自我放弃。更不能不战而退,不攻自败。决不能破罐子破摔,自己蹧踏自己。要摆正位置,定准目标,决不能失去升学机会,多学一点,多考一分,多一个机会。 二、每天做好六件事 1、学名言:班上按学号轮流,每天指定一位学生收集一句名言或格言、警句写在黑板右上角(或小黑板),每位同学进教室首先学名言(花一分钟时间)以便激励进取。 2、思“三闲”:每天想自己存在与学习无关的“闲话”“闲事”“闲想”。特别不能说是非,上网、与人争吵、骂仗、打架,不要比吃、比穿、比阔,更不要谈情说爱,这些事浪费时间,影响心情,也可能惹来麻烦。必须模范遵守学校纪律,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3、倒计时:对高考警钟长鸣,每天时间要有计划,有安排,“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寸金难买寸光阴”。 4、查疑点、纠错点、补漏点 高三复习是一个不断将知识条例化、系统化、网络化、

自信心训练: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自信心训练: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自信心训练 一、排除杂念: 做法:写出消极暗示,然后在旁边打“×”把它抛弃。如:▲“……”×▲“……”×…… ▲“高考复习实在是太辛苦了,太紧张了!”× ▲“我天生比别人笨。”× ▲“我的早期教育很差,比不上别人……”× ▲“我虽然明白了以上道理,可惜太晚了。”× 二、自我激励 ★我能够做到!★我正在达到我的目标! ★学习是我非常喜欢的事情! ★学习和记忆对我来说是容易的! ★我可以卓有成效地工作! ★我现在极其镇静…… ★我能够在规定的时间里做出正确的答案! ★我知道我都记住了! ★我非常平静和充满信心! ★我的记忆是灵敏的,我的头脑是强有力的! 三、智力训练体操 ⒈全身放松:(调身)

坐在舒适的椅子上或躺在床上,让自己全身的每一个部分都完全放松,默念“松……松……松……,空……空……空……,洞……洞……洞……(想象为○,即空洞)”。让自己进入全身放松的“气功状态”。 若你体会不到放松的感觉,可以在吸气后憋住,让全身每个部分都用劲:攥紧拳头、鼓起肌肉,体会这种紧张的感觉,然后边呼气边放松所有的肌肉,体会轻松的快感。 ⒉调整呼吸:(调息) 先介绍一种“逆腹式呼吸法”: 吸气时,下腹部凹进去;呼气时,下腹部鼓起来。放松以后,闭上眼睛,用鼻子深深地吸一口气,在能够轻松地保持住它的情况下尽量多吸入空气。慢慢地呼出,并体会那种深深的放松感觉。当你觉得肺里的空气都已呼出时,再尽量多呼出去一些; 吸入尽可能多的空气,屏气,数三下,放松,然后非常缓慢地呼出,又屏气,数三下,再放松。吸气时尽量做到平稳和连续。 当你学会了这种基本呼吸法之后,即可进入以下练习── 吸气──2、3、4;屏气──2、3、4; 呼气──2、3、4;屏气──2、3、4; 重复四次这种四拍的呼吸练习,放松。 把呼吸再放慢一些,然后变成六拍,重复四次: 吸气──2、3、4、5、6;屏气──2、3、4、5、6; 呼气──2、3、4、5、6;屏气──2、3、4、5、6; 当你练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可以把这种有节奏的呼吸再放慢到8拍,也重复四次。 ⒊意念活动:(调心)

关心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关心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忍不拔、勇于战胜挫折等个性心理品质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约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就可能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其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甚至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所以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再好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等,都会是脆弱的,甚至是有严重缺陷的和偏狭的。因此,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医生”,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发展。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我们应该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为他们的成长导航把舵。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良好环境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由于不良的社会生活环境造成的。目前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过分溺爱型。有些家庭条件好的独生子女,在家里被众星捧月似的宠着护着,“拿在手里怕掉了”、“含

在口里怕化了”,这种学生,在学校自理能力差,对学生和生活中的挫折承受能力差,自尊心很强,但自信心差;喜欢表扬,但对批评却接受不了,甚至产生严重的挫折心理,厌倦学习,厌倦学校。二是功利型。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早成才、快成才、多成才的压力日益增大,社会、家庭和学校都存在着功利主义倾向,使学生的学习充满功利主义。学校以分数和升学衡量学生;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情迫切,学生除要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外,还要参加众多的补习班、兴趣班、特长班、外语班等学习,整天精神高度紧张,心理疲惫,压力很大。从而造成孩子的孤僻冷漠,甚至对各种学习,对家长、对学校都有逆反和仇视的心理。三是缺爱型。主要发生在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或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小孩遭受父母离异,心理受到打击,如果父母在孩子的抚养和教育方面处理不当,就会使孩子觉得不如别人,缺乏信心和同情心,心理受到挫伤,产生妒忌、不满、不公平等心理。 针对这些情况,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慢慢校正不良心理,逐步培养其健康完善的人格心理。一是建立一个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通过在班上开展互帮互学、互相关爱的活动,让学生相互深入全面的了解,相互信任,建立平等友爱的同学关系。对有困难有缺点的学生,用平等真诚的态度给予帮助,使他们在学校里,心情愉快,精神放松,以增强其信心,激发其求知欲,鼓舞其勇气,对困难挫折都能勇敢面对,对他人理解、尊重、宽容,在集体中做一个受欢迎的角色。二是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主要通过启发式

家庭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与实施途径

最重要原因之一。与之相反的,在一些家庭中,长辈对子女过于溺爱,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听之任之,也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总之,要想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建立起合理的期望是非常必要的。 家长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中小学生还没有建立起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大作用,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以及孩子最信赖的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心灵的成长产生着影响。如果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社会主流道德思想不一样,或是家长言行不一致,都会让孩子心理上产生巨大的矛盾,从而出现一些心理障碍。 (三)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家长本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心理健康的家长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必然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直接的消极影响。我在学校做了一项调查发现,父母有心理问题而孩子心理健康的只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6%,结果同时显示,学生的心理问题与母亲的心理健康状态存在显著相关。也就是说,母亲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子女的健康状况有着比较明显的影响。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延伸到家庭的措施 家长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薄弱环节。从文化素质上讲,老师都经过专业的师范培训,掌握着丰富的专业知识,而家长的文化素质就千差万别;从经验来说,长期一线教育实践使老师积累了丰富的对学生工作的经验,

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多是任意的,没有什么经验可谈。所以家长就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弱项。如果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使学校和家庭更好地互动,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优势,把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从学校延伸到家庭。 (一)改善家校沟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其实一直都在进行,以往主要是家长会、家访、校访等形式,这些方式本来的目的是好的,只是沟通的内容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目标不一致。家长会本来是老师、家长坐在一起讨论如何促进学生良好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机会,但由于各种原因使家长会变了味,变成了“批斗会”。不少学生反映很害怕开家长会,因为一学期的“劣行”会被老师悉数告诉家长,家长会后无疑会有一场“暴风骤雨”。从家长角度来说,除了部分学习优秀学生的家长外,大部分家长也不愿去参加家长会,老师在会中并没有给出多少建设性的意见,更多是对他们的埋怨,特别是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家长,开家长会对其来说更是一种羞辱。 转变观念是沟通的关键。想要良好地沟通,双方必须认识到家校沟通是为了孩子的良好发展而不是相互指责、推卸责任。家长会的内容应该是师长一起来讨论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请有经验的家长和老师一起提出解决方案。 除了家长的集体聚会,还有其他方式进行沟通,如家访、校访。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技术,比如QQ群、虚拟网号码,方便老师与家长联系。所以,沟通的渠道是很多的,关键在于监护人的态度和教育者的关注点。

心理健康的关键-自信

心理健康的关键-自信 在一次朋友之间的闲谈中,有位从没学过心理学的女孩说了一句令我刮目相看的话:"任何心理障碍都可以从本质上归结于没有自信。" 从我开始决定搞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到现在,已有十余年了,在此期间,我读了大量的心理学书籍,接触了许多的心理咨询案例,但真正认识到自信的重要意义而与这个女孩达成共识,也仅仅是最近三四年的事。因此,我佩服这个女孩这么快就接近了真理。 我们如何认识和看待自己会对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从工作、社交、恋爱、婚姻、为人父母到我们一生中的建功立业,我们对事物的反应取决于我们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体现了我们在心底里对自己的看法。因此,自信是人生成败、幸福与否的关键也是心理健康的关键。 有位青年朋友轻微的口吃,是从小模仿别人落下的"病根儿"。从小学、中学

到大学直到工作单位,他都是个学习好,工作好,令老师和领导喜爱、与同学和同事相处得很好的人,因此,快乐而自信的他并不在意自己的口吃。前不久,他到了一家外资企业工作,进入这个新的环境之后,他发现人人素质都挺高,自己以前的优势感没有了,同时他又感到人与人之间竞争得很厉害,以前那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没有了。于是,他忽然觉得自己原筠工不怎么在意的口吃现在"显眼"、"碍事"了。他生怕上司、同事和客户看不起自己,便力图句句都要讲得顺顺溜溜,这反而使他的口吃愈发地严重起来。 有一位在招待所工作的姑娘,负责旅客的住房登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姑娘染上了一个毛病,当着众人写字手就发抖,抖得或者把字写得一塌糊涂,或者干脆就写不下去了。遇到比她文化程度高的人,她的手就抖得格外厉害,反之,遇到文化程度不如她的人,她写字就轻松自如多了。 可见,人的心病往往与缺乏自信紧密相连,建立自信是解除心理障碍的关键所在。所谓提高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有获得成功的能力,能够创造幸福的生活。这种可贵的品质可以帮助我们达到目标,解除心理困惑与心理障碍,扩大我们对幸福的感受力。

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渗透 南厂街小学三年级二班牛阿楠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途径有很多: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其次,家长要保持愉快的心境。第三,根据家庭生活内容挖掘可渗透的教育因素。第四,尊重孩子,关爱孩子。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说,人的健康不仅包括生理健康,同时包括心理健康。著名健康学者马斯乐指出,“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重要”。 2006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的定义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我们每次谈到心理健康教育总是首先想到其在教学中的渗透,亦或更深层次地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教育似乎仅仅局限在学校以内。然而,家庭是孩子来到社会上接触的第一个集体,给孩子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作为一线教师,结合我对学生和家长的了解,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意义 家庭教育为孩子接受学校教育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亦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科学地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渗透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无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建设,还是实践指导都具有重大意义。 在家庭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全员性策略,有利于在家庭中营造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根据马卡连柯的平行原理,这种个人的健康的心理会带来集体的积极向上,同时又会反作用于个体,使个体生活在更加宽松健康的环境中。 家庭教育要通过家长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家长不应只是衣食住行的提供者,成绩好坏的评委,或者以暴制暴的后援团,更应成为心理辅导者,帮助孩子身心两方面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在家庭中的渗透是指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有意识地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在授予孩子一定的生活常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能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并巧妙结合生活实践,针对孩子生活中的问题或者可能出现的问题行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 目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却往往被学习成绩、办事能力、表达能力、身体健康等的提升需求所忽略。教育实践中,我遇到过孩子在学校骂人的情况,除了批评教育孩子以外,及时告知了家长,家长对我的反

促进心理健康

促进心理健康 促进心理健康(英语:mental health promotion)乃是一种提升心理健康与幸福的积极行动,而非聚焦在减少问题而已。目标对象包括心理病患或学校、邻里、职场、郡、州(省)等所有人口等,期待藉由活动或方案的介入,皆能促进社会、情绪、心灵的安适程度与生活质量。此概念与心理卫生教育类似,近年来已广泛应用在公共卫生和心理卫生领域。所谓心理健康的积极内涵,包括快乐、主观幸福感、心理安适、生活满意与生活质量。 目录 1 心理健康的真正意涵 2 心理健康促进与不同预防概念的比较 3 促进、预防与早期介入阶段的区分与发展光谱 4 心理健康促进的重要特性 5 心理健康促进的策略范例 5.1 拟订健康相关的公共政策 5.2 创造支持性的环境 5.3 促使小区开始采取行动 5.4 发展个人技巧 5.5 促进与预防服务的重新定位调整 6 促进或预防方案的成效要件 7 心理健康促进的政府与民间角色 心理健康的真正意涵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是一个关于个人及小区幸福的正向概念,例如能够充分享受生活、因应压力和悲伤、实现目标和潜能、与人维持良好关系等。此「心理健康」一词常被误解及解读为是在针对心理有病的人,主要因为目前大部分心理卫生相关服务皆只关注在心理疾病的治疗,而不是在如何提升心理健康与幸福感。 「心理健康与幸福感」(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的意涵,可以用「POWER」(力量)英文单字中的每一个字母来表示。 P ─正向(positive)、幸福 O ─乐观(optimistic)、适应

W ─全人(wholistic)、生活整体、文化决定 E ─享受生活(enjoyment of life)、连系感、归属感 R ─复原力(resilience)、因应机智(resourcefulness) 促进心理健康与不同预防概念的比较 面向焦点目标群体定义相关词汇 心 理 健 康 促 进提升心理健康与幸福的行动有心理疾病者介入目标在于提升心理疾病患者之社会、情绪、心灵等安适程度与生活质量,此方案可运用在心理卫生服务、小区复健的过程。心理健康促进、复原 全体小区人口 或特定群体介入目标在于提升所有人口或特定群体的社会、情绪、心灵等安适程度与生活质量。心理健康促进 初 级 预 防防止疾病 发生的行动全体小区人口 或特定群体无论危险层级,介入目标在于减少整体小区的危险因子与增加其保护因子全面性预防、初级预防 高危险群体介入目标在于减少危险因子与增加保护因子,以防止高危险群的问题或疾病发生目标预防(targeted prevention)、初级预防

放飞自信 ——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放飞自信——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1、学生分组:讲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8人。 2、多媒体演示课件。 3、A4白白纸每人一张。 4、准备好录像《我真的很不错》。 5、轻松柔和的音乐(课前播放)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深呼吸,内容如下: (1)全身放松:(调身)坐在舒适的椅子上或躺在床上,让自己全身的每一个部分都完全放松,默念“松……松……松……,空……空……空……,洞……洞……洞……(想象为○,即空洞)”。让自己进入全身放松的“气功状态”。若你体会不到放松的感觉,可以在吸气后憋住,让全身每个部分都用劲:攥紧拳头、鼓起肌肉,体会这种紧张的感觉,然后边呼气边放松所有的肌肉,体会轻松的快感。 (2)调整呼吸:(调息)先介绍一种“逆腹式呼吸法”:吸气时,下腹部凹进去;呼气时,下腹部鼓起来。放松以后,闭上眼睛,用鼻子深深地吸一口气,在能够轻松地保持住它的情况下尽量多吸入空气。慢慢地呼出,并体会那种深深的放松感觉。当你觉得肺里的空气都已呼出时,再尽量多呼出去一些。吸入尽可能多的空气,屏气,数三下,放松,然后非常缓慢地呼出,又屏气,数三下,再放松。吸气时尽量做到平稳和连续。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给大家做一个小测试,大家看着课件,选出你们的答案,题目如下:

在一间房子里,你会在墙上挂什么? 1.挂画 2.挂照片 3. 挂年历月历 4.挂钟 让学生们起来说说自己选择的答案,并让他们猜测心理测试题目反映的是我们的什么问题。 老师总结:好了,同学们的答案各不一样,下面我们看看各个选项反映了你们怎样的心理?(PPT出示测试结果)这是一道测试同学们自信的题目,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放飞自信(PPT显示)。自信,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怎样发挥自信,怎样在生活中让自己充满自信,说来容易做来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自信,挑战自信。 过渡语:要做到充满自信,首先还是要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只有正确认识了自己的优缺点,才能在以后的生活中更有针对性的扬长避短,做个信心十足的自我。那么你觉得你是一个有信心的人吗?如果不是,你又知道自己不够自信的地方在哪里吗?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测试。 1、自信小测试(5分钟) 【想一想】 你是充满自信的人吗?下面这组测试题可以帮助你认识自己在自信心方面的状况,有利于你认识并纠正自己生活中的偏差,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请你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真实作出回答: 在大庭广众面前说话时,我心里不紧张。 在路上遇到熟人我会主动打招呼。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心得体会2100字以上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心得体会2100字以上 大学生健康问题是我们大学生目前所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大学生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经过了几个礼拜的学习,我学到了许多有关于大学生健康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有 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健康问题。下面就是本人 学习之后的心得体会: 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 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 列心理卫生问题。相比生理而言,心里健康就尤为重要了,故只谈 心理方面的问题。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 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 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那么,如何预防或者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呢?我总结了以下几 种途径和方法: 第一,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 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 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 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 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第二,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让学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