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精选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解释与建立模型1.解释]苏教版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第六十七篇

2019年精选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解释与建立模型1.解释]苏教版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第六十七篇

2019年精选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解释与建立模型1.解释]苏教版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第六十七篇
2019年精选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解释与建立模型1.解释]苏教版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第六十七篇

2019年精选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释与建立模型1.解释]苏教版习题精选

[含答案解析]第六十七篇

第1题【单选题】

下列属于解释的是( )。

A、土豆皮有细菌在繁殖

B、傍晚时的太阳特别红

【答案】:

【解析】:

第2题【判断题】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获得事实。(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3题【判断题】

解释都是科学家的言论,不是我们随便说的哪些观点。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4题【判断题】

科学家做出的解释就一定是事实,绝对正确。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5题【判断题】

人们的身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这属于事实。(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6题【填空题】

做出正确解释,需要有充分______,利用______的知识,进行合理思考。【答案】:

【解析】:

第7题【填空题】

我们既要善于______,又要勤于______。

【答案】:

【解析】:

第8题【填空题】

许多科学结论就是令人信服的解释,它们是科学家长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不断______的结果。

【答案】:

【解析】:

第9题【填空题】

解释是一个充满______和______的过程。

【答案】:

【解析】:

第10题【解答题】

从你各个年龄段的身高,可以发现什么规律性的东西?【答案】:

【解析】:

五年级科学上-已整理

第一单元从太阳系到无限的宇宙 1、人们常用模型来解释一些复杂的、看不见的、或者是不易理解的事物和现象。 2、地球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即自西向东。无论地球公转到什么位置,地轴的倾斜角度都保持不变。 3、地球公转的周期为1年,地球公转导致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地球自转的周期为1天,地球自转使得地球上有了昼夜的交替出现。 4、1光年就是光在真空中1年时间走过的距离。1光年约是9.5万亿千米。 5、秋夜比较显眼的星座是东北方的仙后座,它主要有5颗亮星组成,形状像字母“W”。 6、春季比较显眼的星座是狮子座;夏天比较显眼的星座是天蝎座;冬季比较显眼的星座是猎户座。 7、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从离太阳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其中木星的卫星数量最多,有62颗。地球有一颗卫星,就是月球。四季的变化与地球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8、火星和地球最为相似。太阳的寿命约为100亿年。 9、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居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太阳、月球、行星和恒星都围绕地球运转,这叫“地心说”。后来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学说。 10、我们已掌握哪些事实,能证明地球是圆的? a、麦哲伦环球航行, b、宇航员在太空拍摄的照片, c、在海边看从远处驶来的船,最先看到的是桅杆,看不到整个船体。 简答题: 1、制作宇宙模型应注意些什么?⑴了解宇宙相关知识。⑵设计合适的制作方法。⑶选用简单易得的制作材料。⑷制作模型是要耐心细致。 2、四季代表什么星座?春天代表狮子座;夏天代表天蝎座;秋天代表仙后座;冬天代表猎户座。 3、画出北斗七星图,并标出哪个是北斗星,哪个是北极星? 北斗就是七颗星的合称,七颗星在一起才叫北斗北极星不在北斗七星的范围内,而在沿着勺口两颗星延长线的五倍距离处.

大象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大象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从太阳系到无限的宇宙 1、人们常用模型来解释一些复杂的、看不见的、或者是不易理解的事物和现 象。 2、地球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即自西向东。无论地球公转到什么位置, 地轴的倾斜角度都保持不变。 3、地球公转的周期为1年,地球公转导致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 化。地球自转的周期为1天,地球自转使得地球上有了昼夜的交替出现。 4、1光年就是光在真空中1年时间走过的距离。1光年约是9.5万亿千米。 5、秋夜比较显眼的星座是东北方的仙后座,它主要有5颗亮星组成,形状像 字母“W”。 6、春季比较显眼的星座是狮子座;夏天比较显眼的星座是天蝎座;冬季比较 显眼的星座是猎户座。 7、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从离太阳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其中木星的卫星数量最多,有62颗。地球有一颗卫星,就是月球。四季的变化与地球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8、火星和地球最为相似。太阳的寿命约为100亿年。 9、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居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太阳、月 球、行星和恒星都围绕地球运转,这叫“地心说”。后来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学说。 第二单元时间的脚步 1、原子钟是现在最为准确的计时工具。但它看起来最没有钟的样子。NISTF-1原子钟由170个部件组成,其中包括透镜、反射镜和激光器。 2、1656年,有摆的挂钟诞生于惠更斯的实验室内。它是以伽利略发现的摆的摆动具有规律性这个原理为基础而发明的。

3、摆往返一次为摆动一次;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摆线越短,摆动越 快,摆线越长,摆动越慢。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质量无关。摆钟就是利用摆的等时性原理工作的。 4、人们利用某些物体相对稳定的运动规律,发明了各种各样的钟表。 5、在同等条件下,水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水钟正是利用了这一原理来工作的。 水钟在中国又叫“刻漏”、“漏壶”。水钟有受水型和泄水型两种。 6、1969年,第一快石英手表诞生。原理是处于电路之中的石英晶体,能产生频率稳定的振动。 7、生物钟现象:东方欲晓,公鸡打鸣。猪羊牛白天活动,而猫夜晚活跃。牵牛花大约凌晨4时打开喇叭。夜来香深夜飘香。病人周期性发病。 8、生物钟对人体健康影响是非常大的。科学研究发现,生物钟紊乱的时候,人会生病、衰老甚至死亡。因此,科学地认识生物钟,并顺应生物钟,对维护和增进身心健康是有帮助的。 第三单元热能考察之旅 1、人们从食物里获得热能,人们经常用“千卡”作为食物中的热能单位。每人每天大约需要8000多千焦的热能。1千卡=4.2千焦。 2、每天摄取足够的热能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但吸收过多的热能或消耗太少,会使热能在体内转化成脂肪积存下来,导致肥胖。 3、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0C表示。是为纪念瑞典天文学家摄耳修斯的贡献而确定的。 4、物体一般都具有遇热膨胀、遇冷收缩(热胀冷缩)的性质。可也有少数例外情况,比如水在4℃时体积最小,因为水在0℃-4℃之间时,水具有热缩冷胀的性质。 5、热总是从高温的物体传向低温的物体,而不会从低温的物体传向高温的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6、热传递的方式的有三种:传导、辐射、对流。 7、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有时要散热降温,有时要生热保温。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试题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试题 学校班级_____姓名______ 一、填空题(28分) 1、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规律是:从到__.太阳的高度变化规律是:→__→__.影子位置的变化规律是:从__到__;影子的长短变化规律是:_长_→_短_→_长_. 2、太阳钟也叫(__)是测量_时间_的工具;它是根据_太阳下影子变化的规律__制造出来的. 3、_地球自转是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4、“地心说”是古希腊天文学家__提出来的;他认为_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是围绕地球旋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而波兰天文学家__提出了“_日心说_”;他认为_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绕着太阳在旋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5、月相变化规律是:→__→__→凸月_→_→_残月_→__→__→新月. 6、刺猬_、蛾、猫头鹰_等动物是在夜间活动的;_公鸡_、_蝴蝶_、_蜜蜂_等动物是在白天活动的._牵牛花是凌晨开放;_芍药花_是上午开放;_万寿菊_花是下午开放;_昙花_是晚上开放的.(这个题目答案不唯一) 7、昼夜长短会改变动植物的_生活习性_比如:_减少光照时间_可以使菊花提前开放;_延长光照时间_可以增加鸡的产蛋量. 8、_林奈_根据植物不仅会在不同季节里开花;有的还会在一天的固定时刻开放或闭合的现象;编排出了一个“_花钟_”. 二、选择题(16分) 1、昼夜形成的原因是(). A太阳的东升西落B乌云的遮盖C地球的自转、 2、月相的周期变化是()A 一年 B 一个月C一周 3、新月是指天空中出现(C)A月牙B满月C不出现月亮 4、一天中影子最短是在(B )A早晨B中午C傍晚 5、最早提出地球自转的科学家是(A)A哥白尼B托勒密C牛顿 6、猫头鹰睡觉的时间是(A) A早晨——下午B中午——晚上C傍晚——早上 7、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的日晷属于(C)A立晷B地平日晷C赤道日晷 8、蜗牛出来活动的时间大都是(C)A上午B下午C夜晚 三、问答题:(20) 1、2008年8月8日晚上8点;在北京召开;想一想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观众应该在什么时间收看?(举出几个例子,不要求学生写具体发的时刻.) 2、写出你一天的作息时间是怎样安排的?你认为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根据学生的自己的实际情况) 3、怎样用拳头测量太阳的高度? 答:(1)左手握拳;举到和眼睛一样高.(2)然后拳头一个接着一个叠上去;直到拳头刚好遮住太阳.计算一下拳头数;这就是我们测量的太阳的高度. 四、画图并回答问题(14分) 1、根据自己对月相变化的观察;画出三个月相图;并写出大约上农历什么时间的月相.(学

大象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大象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由三种类型的七个单元组成。重点培养学生“模型与解释”的能力,把这一能力作为本册教材要培养的一级目标,同时兼顾对学生进行其他探究能力、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力求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全面、综合的提升。 二、教学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 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三、教学的主要目标 《从太阳系到无限宇宙》属于“探究过程能力训练”单元,是能力训练的准备单元,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模型与解释”的意义、基本方法和过程,体验用不同方法建立模型、做出解 释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地球在“变脸”》、《开心游乐场》等“综合探究活动”单元是本册的主体,通过多个完整的“做中学”活动,指导学生对身边的实际问题进行探究,尽可能地提供机会,使学生亲历探究过程,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从事科学探究。教材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研究身边的、有意义的疑问和问题来学习科学。如:《时间的脚步》、《生生不息的原动力》等课题,均取材于儿童的生活和社会的热点问题。 综合活动单元是教师教学和学生活动的主体部分,通过一系列学生爱参与、能参与的“做中学”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些活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留有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提出探究课题,独立设计验证并得出结论,亲历探究的过程,学习总结经验,体验成功的愉悦,增强科学探究的兴趣。在《开心游乐场》中,学生通过寻找生活中常见的力,了解各种各样力的存在后,揭示出力的简单特征,并能将力的规律应用于生活实践。在《热能考察之旅》中,教材提供了“搜集有关温度的资料、运用各种方法产生热、制作冰激凌、研究冷热水之间的热传递”等活动。教材设计这些学习活动的目的是在重点培养“模型与解释”一级目标的同时,达到获取知识、领悟科学思想观念、领会科学家研究科学所用的方法等其他目 标。 《生生不息的原动力》这个“探究的探究”单元是本册教材的总结部分。学生通过对海尔蒙等人研究光合作用过程的剖析,和对自己在本学期“模型与解释”经历的回顾与反思,总结经验,知道建立模型不能随意的构建,需要有严谨的态度、勤奋的工作、精密的推理、合理的分析,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提高元认知水平。 四、教材的重点、难点 在观察和实验中除了让学生经历一系列有序的步骤和科学方法,还需要让学生对收集到的事实和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并进行充分的讨论,再得出结论。 五、具体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8、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 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图文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共分五个单元,总课时26课时。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本单元选取的研究对象为学生常见的影子、太阳、月亮,通过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在初步认识太阳、月亮运动的基础上,将学生的视角逐渐引向昼夜交替变化对生物以及人类的影响。 第二单元:光与色彩本单元通过一系列既贴近生活又引人入胜的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学生去探索光与色彩的秘密。 第三单元:电和磁本单元的内容属于物质世界里能量的表现形式的范畴。电和磁是有着密切关系的,电能转化为磁,磁也能转化为电能,所以把它们并在一个单元里教学,便于学生建立联系,且单元里还有一课《电磁铁》,就是利用电来进行磁现象的观察与研究的。 第四单元:呼吸和血液循环本单元是学生认识心跳与呼吸,认识自己的身体的一个重要单元,也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一个重要

单元。 第五单元:解释与建立模型本单元内容设计主要围绕在观察中进行解释,在解释中积极思维,区分事实与解释的差异,认同并追求合理的解释展开。 教学进度表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单元分析本单元选取的研究对象为学生常见的影子、太阳、月亮,通过一系列学生感兴 趣的活动,在初步认识太阳、月亮、运动的基础上,将学生的视角逐渐引向昼夜交替 变化对生物以及人类的影响。 本单元涉及的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 科学探究 1.2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2.3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2,5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利‘学知识 2.1知道昼夜变化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2.2了解古代人对昼夜变化的猜想。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解释%7C苏教版

【教学内容】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释》 【教材分析】 本课是《解释与建立模型》单元的第一课,也是苏教版科学教材“过程与方法显性化训练”的重要一课。本课教学要让学生理解解释的含义,理解解释与事实之间的关系,弄清楚在什么情况下解释是正确的,是事实,在什么情况下解释是错误的,不是事实。这些必须通过教师组织学生亲身经历一定的活动去体会和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解释,理解事实与解释之间的关系。 2、知道解释是科学探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3、知道一个正确的解释,需要人们经过长期的验证。 过程与方法: 1、能够用多种方法对事物进行观察,并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思考、分析。 2、会根据观察的事实提出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合理解释的重要性,认同解释有待不断完善。 2、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现象做出多种解释。 【教学过程】 零、课前谈话 (1)同学们认识戴老师吗?猜一猜戴老师是什么样的人?注意说出依据。

(2)学生交流。 (3)戴老师还会玩魔术,想看吗?(滚筒,内置橡皮筯和小重物)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对教材中的“五位同学的身高曲线图”的改编,学生还没有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为此,我设计了猜一猜戴老师是什么样的人这一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情景,学生会感兴趣,也有话可说,顺势引出小魔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回答问题时注意说出依据,做到不脱离本课课题。 一、创设情景,初步理解什么是解释 出示脚印图,作出合理的解释 (1)从右向左逐步展示脚印图。 提问:这是小动物在雪地上留下的脚印,请同学们仔细地观察这幅图,你们看到了什么?(板书:看到) (2)学生交流 (3)提问:想到了什么?(板书:想到) (4)学生交流 述:大家刚才看到的这幅图是一个现象也是事实(板书:事实),对这个现象进行的合理分析,得出的分析结果,就是对现象的解释(板书:解释)。我们的解释来自于对脚印的观察,来自于对脚印现象的思考。由此可见,要想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我们必须既要善于观察,又要勤于思考。解释就是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然后合理地说明事物变化的原因、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者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今天我们就学习《解释》。(板书课题:解释) 二、运用知识经验做出合理的解释 一、解释扩散现象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5.1解释(1)教案-附知识点梳理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解释与模型 1.解释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用多种方法,对事物进行观察,并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思考、分析。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解释,理解事实与解释之间的关系,知道解释与假设一样,也是科学探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且,一个正确的解释,需要人们经过长期的验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运用解释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解释,理解解释是科学探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并能对某些现象进行解释。教师准备: 滤纸、水、盛水的塑料瓶、水性笔、实物展台、教科书。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直接进行新课 1.指导学生知道解释是怎么回事。 (1)讲述:看图,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板书:看想) (2)学生回答。(教师不作判断) (3)提问:雪地上留下了很多脚印,看过之后,你是怎样想的? (4)学生回答。(教师同样不作判断) (5)提问:这是三年级一位同学的油菜生长记录表,你有什么想法? (6)讲述:看到这三幅图之后,我想,每个同学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以前科学课我们曾经学习过,比如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等,通过这些方法得到的信息呢我们可以称之为观察到的现象,也可以叫做观察到的事实,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得到许多事实,我们的大脑就会思考这些事实,并会在这些事实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和你们还没来得及说的想法,其实就是对这些事实所做出的……解释(板书:解释) 2.指导学生认识事实与解释之间的关系。 (1)提问:解释与事实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出示腐烂苹果) (2)谈话:这是一个腐烂的苹果,这儿有五句话,在这些语言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解释?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看想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5.1 解释|苏教版 (1)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解释》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用多种方法对事物进行观察,并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思考、分析。 2、会根据观察的事实提出自己的解释。 科学知识 1、知道什么是解释,理解事实与解释之间的关系。 2、知道解释是科学探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3、知道一个正确的解释,需要人们经过长期的验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合理解释的重要性,认同解释有待不断完善。 2、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难点:区分解释与事实。 教材分析: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看、听、触摸等往往不是探究目的的本身,而是通向进一步认识的方式,进一步认识的需要就是解释。解释不是盲目的猜想,既要立足于事实,又要凭借逻辑的结构,即解

释离不开深入的思考、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等。 学情分析:这一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同学们对解释这个概念,起初只有一个很浅显的了解,对于学习这一课需要学生自己理解事实和解释的区别,搞清楚什么才是解释,这对于很多的学生还是有难度的,需要老师合理的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什么是解释,弄清解释和事实的区别,以及解释与一些科学理论的关系。 教学准备: 1、已变质的苹果,雪地脚印挂图。 2、按学生实验组准备:实验篮一只,内装中号烧杯两只,装有红或蓝色墨水的滴管瓶一只,大小相同的滴管两支,抹布一块。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步理解什么是解释 1、创设情景,初步了解什么是解释 (1)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桌上,你们看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相机板书:看到) (3)提问:想到了什么? (4)学生交流(相机板书:想到)

2、出示脚印图,做出合理的解释 (1)从左向右逐步展示脚印图。 提问:这是小动物在雪地上留下的脚印,你们看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提问:想到了什么? (4)学生交流(相机板书:事实、现象推理说明) 4、小结:经过刚才的交流,我想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想法。以前,在科学课上我们曾经学习过好多观察的方法,如手摸、眼看、耳听等,利用这些方法得到的信息我们可以称之为观察到的现象,或者叫观察到的事实。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得到很多的事实,我们的大脑会思考这些事实,并在事实间建立起一些联系。刚刚同学们的回答和还没有说出的想法,其实就是对这些事实的解释。今天我们就学习《解释》(板书:解释) 二、运用知识经验做出合理的解释 1、谈话,刚才我们观察了,现在我们来做个实验。教师演示:这是两杯体积基本都是200毫升的水,所不同的是一杯凉水,一杯温水。我们要用两支滴管各向两杯滴一滴红墨水,要看看有什么现象产生。注意,实验前有一个要求,要在同样的高度,同时滴入一滴红墨水,能不能做到。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解释》教案

第五单元、解释与建立模型 1、解释 设计理念: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看、听、触摸等往往不是探究目的的本身,而是通向进一步认识的方式,进一步认识的需要就是解释。解释离不开深入地思考、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等。解释不是盲目的猜想,既要立足于事实,又要凭借逻辑的结构。所以,引导学生解释的过程是细心观察和积极思考的综合过程。 教学目标: 1、能够辨别事实与推论。 2、知道什么是解释。 3、能对证据进行解释。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对证据进行解释。 2、难点:区分解释与事实。 教学准备: 1、与教科书配套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表格及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景导入: (1)出示图片提问: 这只描在干什么? 这是雪地上留下的动物脚印,为什么两行脚印只剩下一行了? (2)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表述自己的猜想,并且相互交流,然后引导学生得出,面对一个现象,只要你的解释合理,有说服力就行。 (3)得出什么叫解释。 二、引导学生理解怎样使解释更合理。 (1)实践活动:用彩色水笔在过滤纸上画一朵小花,蘸湿手指尖,轻轻触摸花的中心,并

对所看到的现象作出解释。 (2)也许学生只做了2~3种水笔的实验,那么他的解释就有可能是不全面的。 (3)提问:人眼是如何看到东西的? (4)学生讨论、解释。 (5)任何科学理论都是人们对事物的解释,这种解释是逐步完善的。 (6)利用手中的资料,解释一些著名的科学现象,如日心说、板块说,看看这些著名的科学解释,是经历了怎样的探索过程。 三、让学生理解把自己的解释公布于众,和他人交流的意义。 1、提问:你的解释合理吗?那怎样让别人接受你的解释?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解释公布于众? 2、教学生用不同方式公布自己的解。 3、交流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解释作出一些评价。 四、做一个纸飞机。 五、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1、解释 解释不一定是事实 教后记: 主备人:周远辉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 解释》 苏教版

《解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用多种方法,对事物进行观察,并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思考、分析。 2、知道什么是解释,理解事实与解释之间的关系,知道解释也是科学探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且,一个正确的解释,需要人们经过长期的验证。 3、激发学生运用解释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解释,理解解释是科学探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并能对某些现象进行解释。 教学难点: 理解什么是解释;对搜集的信息能进行加工处理;正确理解科学探究中解释的含义并能分析阐明;理解解释与事实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学生用:每组一个烂苹果,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理解什么是解释 1、同学们,今天我们的科学教室里面,跟以往的科学教室里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2、大家观察得真仔细,(板书:观察),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教室里有许多的变化,大家想一想,怎么会有这么多变化呢? 3、刚才这位同学,在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思考,(板书:思考),最后向大家进行了说明。(板书:说明) 4、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并说明,科学上叫它解释,今天我们学习的课题就是解释。(板书,齐读) 5、现在大家看一看,解释是不是随便说说呢?(不是)对,解释是在观察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经验认真思考,并合理地说明。 过渡:侦探都会对一些现象仔细观察,并结合自己的经验认真思考,从而发现一些秘密。大家想不想当个小侦探,去发现一些秘密吗?(想)好,那我们就来当一回小侦探。 二、运用知识经验做出合理的解释 (老师出示脚印图,从右向左逐步展示) 1、看!图上有什么?这是雪地上留下的两只小动物的脚印图,大家观察一下,这些脚印是怎么样的呢? (大小、疏密)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解释苏教版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解释与模型》第一课《解释》教案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用多种方法,对事物进行观察,并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思考、分析。 2、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解释,理解事实与解释之间的关系,知道解释与假设一样,也是科学探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且,一个正确的解释,需要人们经过长期的验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运用解释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解释,理解解释是科学探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并能对某些现象进行解释。 教师准备:滤纸、水、盛水的塑料瓶、水性笔、教科书。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进行新课: 1.指导学生知道解释是怎么回事。 (1)讲述:观察书上56页的图,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板书:看想) (2)学生回答。(教师不作判断) (3)提问:雪地上留下了很多脚印,看过之后,你是怎样想的?

(4)学生回答。(教师同样不作判断) (5)提问:这是几位同学的身高曲线图,你能从中发现什么有什么想法? (6)讲述:看到这三幅图之后,我想,每个同学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以前科学课我们曾经学习过,比如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等,通过这些方法得到的信息呢我们可以称之为观察到的现象,也可以叫做观察到的事实,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得到许多事实,我们的大脑就会思考这些事实,并会在这些事实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和你们还没来得及说的想法,其实就是对这些事实所做出的……解释(板书:解释)‘’‘’‘’‘’‘”””””””” 2.指导学生认识事实与解释之间的关系。 (1)提问:解释与事实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出示腐烂苹果)(2)谈话:这是一个腐烂的苹果,这儿有五句话,在这些语言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解释?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看想事实解释)(4)讲述:苹果变坏只是因为温度太高吗?(学生反应)由此来看,对某一现象的解释,不一定就是事实,它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为了做出正确合理的解释,你认为还应该怎样做?‘’‘’‘’‘’‘””””””””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我们应该获得充分的证据,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合理的思考。 3.指导学生做“毛细现象”的实验。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重点知识.docx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重点知识 第一单元 1. 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2. 植物生长需要条件?(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3. 蚯蚓喜欢生活环境?(阴暗、潮湿的坏境)。(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4. 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关系?》(互相依赖,互相影响)。(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5. 什么叫食物链?(生物之间这种像链坏一样的食物关系)。 6. 什么叫生产者?什么叫消费者?(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 7. 食物链通常从什么开始到什么结束?(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什么叫食物网?(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 9. 什么是生态系统?(像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作用、互相依存)举例:(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0. 什么是生物群落?(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 (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坏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口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1. 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一兔一鹰2、草一兔一蛇一鹰3、草一蝗虫->鹰4、草一蝗虫一蛇一鹰5、草 -鸟"蛇6、草一鸟一-蛇"鹰) 第二单元 1. 什么叫光源?(象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 2. 什么叫投影?(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 3. 影子的形成条件?(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 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5. 古代的人利用口影观测仪(日畧)计时。 6.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7. 什么叫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牛顿用三棱镜发现了阳光是七色的:红、橙、黄、绿、蓝、靛、紫 9. 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10.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小学五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答案

小学五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 1.1 太阳和影子 1、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答:一是方向的变化:西----东,二是长度的变化:长---短--长。 2、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答: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相反。太阳的位置和高度决定了影子的方向和长短。太阳在东,影子在西;太阳在南,影子在北;太阳在西,影子在东。 3、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答:太阳越高影子越短,太阳越低影子越长。我们看到的太阳运动是从东往西。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轨迹呈半圆周形。 4、预测气温的变化和太阳的位置变化有什么关系。答:太阳越低,温度越低,太阳越高,温度越高。 实验与制作 实验名称:太阳下影子变化的模拟实验。 实验准备:手电筒、绳子、橡皮、铅笔、呼啦圈等 实验过程:用手电筒代替太阳,把手电筒用细绳挂在呼啦圈上。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方落下,影子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由西向动转动。 实验结论:1、早上和傍晚的影子最长,中午的影子最短。2、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相反。 1.2 太阳钟 1、人们利用什么知识来制造不同形状的日晷?答:人们利用了太阳位置和影子的关系的知识。 2、日晷是古代人民利用太阳影子的变化来记录时间的工具,古代计时器还有什么? 答:沙漏、有刻度的蜡烛、中国古代铜壶滴漏、牛顿钟 实验与制作 实验名称:制作简单的太阳钟 实验准备:卡纸、指南针、硬纸板等 实验过程:1)在半圆形的卡纸上画上刻度。2)把一块三角形的硬纸板数值粘在印有刻度的卡纸上。3)根据三角形纸板的投影,就可以判断当时的时间。 1.3 昼夜交替 1、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该朝哪个方向转动?答:逆时针转动。 2、太阳东升西落以及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形成的 3、当北京是白天时(中午),华盛顿是黑夜,巴黎是清晨,夏威夷是黄昏。 4、如果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20点,那么,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观众应该分别在什么时候收看实况直播? 答:从时差具体计算:德国—6;美国:-18——-12;澳大利亚+1.30或+2或+2.30。让学生进行计算,或按白天、黑夜等词语来描述。美国(华盛顿)7:00、德国13:00、澳大利亚22:00收看实况直播 实验与制作 实验名称: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 实验准备:地球仪、手电筒等 实验过程:用手电筒水平照射地球仪,会发现向着手电筒的一面变亮了,背着的一面没有变亮,逆时针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亮着和黑的一面不断变换。实验结论: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随着地球的转动,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1.4 看月亮 1、交流月相日记,你能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吗?

五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 1、如何观察太阳在天空的位置和高度? 答:(1)左手握拳,举到和眼睛一样高。(2)然后拳头一个接一个叠上去,直到拳头刚好遮住太阳。计算拳头数,这就是我们测量的太阳高度。 2、阳光下(同物同位)影子的变化规律? 答:(1)方向变化:早晨,影子在西边;正午,影子在北边(略偏北);傍晚,影子在东边。(2)长度变化:早长-------午短-------晚长。 3、影子方向和太阳的位置关系? 答:影子的方向和太阳位置相反,太阳越高影子越短,太阳越低影子越长。 4、气温变化和太阳位置变化的关系? 答:太阳越低,温度越低;太阳越高,温度越高。 5、人们利用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知识制造日晷。如古代石晷、赤道日晷、手掌日晷、“牛顿钟”。 6、制作简易太阳钟的材料和实验步骤: 材料:长纸指南针硬纸板。 步骤:(1)在半圆形的卡纸上画上刻度;(2)把一块三角形的硬纸板竖直粘在印有刻度的卡纸上;(3)根据三角形纸板的投影,就可以判断当时的时间。 7、昼夜交替,周而复始的奥秘:地球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随着地球的转动,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8、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现象,用地球仪模拟地球转动的方向应该是? 答:逆时针转动。

9、古人对昼夜交替的解释有? 答:(1)古代中国人认为,太阳是住在东海边上的一只三足金鸟,它白天巡逻晚上休息。(2)希腊学者把地球想象为一个飘动的“鼓”,“鼓”的外层是包在雾里的火环,太阳、月亮在雾中运转,人们从雾的开口处看到他们。(3)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围绕着地球旋转,形成了白天和黑夜。(4)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不是太阳在动,而是地球绕着太阳在旋转,昼夜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10、月相变化的规律(或月相变化的顺序)是: 新月------峨眉月-----上玄月------凸月-----满月----残月-----下玄月-----娥眉月-------新月。 11、月亮运动的方向是:东升西落的。但在南极点上看是北升北落,在北极点上看南升南落。 12、昼夜对郁金香、牵牛花、合欢树的影响是:(1)郁金香、牵牛花白天开放,傍晚就收拢花瓣;(2)合欢树叶白天展开,晚上收拢。瑞典生物学家林奈,就根据一些花会在一天固定时刻开放和闭合的特点,编排出了“花钟”。 13、刺猬、蛾、狗、蝴蝶、猫头鹰、公鸡、蜜蜂、蝙蝠的作息习惯是怎么样的? 答:(1)刺猬、公鸡、蝴蝶、蜜蜂是白天活动;(2)蛾、猫头鹰、蝙蝠是夜间活动;(3)狗是白天和夜晚都可以活动。如蜜蜂和蝙蝠不会相遇,因为作息时间不一样。 14、人为地改变白天和黑夜的长短,生物的习性会发生变化:如减少光照时间可以使菊花提前开放,延长光照时间可以增加鸡的产蛋量。

五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5.1 解释 苏教版

《解释》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能够用多种方法对事物进行观察,并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思考、分析。 2、会根据观察的事实提出自己的解释。 科学知识 1、知道什么是解释,理解事实与解释之间的关系。 2、知道解释是科学探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3、知道一个正确的解释,需要人们经过长期的验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休会合理解释的重要性,认同解释有待不断完善。 2、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难点重点︰对事实进行解释难点︰区分解释与事实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已变质的苹果,中号烧杯两只,装有红或蓝色墨水的墨水瓶一只,大小相同的滴管两支,抹布一块,课件 2、学生准备∶每人两张纸 教学过程 一、初步理解什么是解释 1、我们先来看几幅图(干早图) (1)配乐(二泉映月)出示多幅干旱的图片,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幅图片,通过图片你能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3)大家说得真好,如果每个人都象你们这样爱护地球,我们地球上就会少很多自然灾害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悲戚的二泉映月和震撼人心的图片,在学生心灵受到震撼的同时,打开学生的话题,学生的兴趣浓,积极性高,也有话可说,为下面的学习寞定了基础。) 2、出示1997、2007年镇江市月下均气温统计图 (1)仔细观察统计图,然后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通过观察数据,我们得到了一致的结论。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对教材中的“五位同学的身高曲线图”的改进,身高曲线图的分析既脱离了学生既有的知识水平,又有很大的教学难度。为此,我设计了学生能进行分析思考的“镇江巿1997和2007两年的月平均气温统计图”,这个环节属于定量研究,让学生体会到定量研究注重解释数据变化中的趋势与规律,它的结论是一致的和唯一的。) 2、老师再考考大家的观察能力,请看,出示脚印图,做出合理的解释 (1)从左向右逐步展示脚印图。提问︰在雪地上,你们看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那你根据这样的事实,想象这里可能发生了什么样的情况﹖小组内交流一下。 (4)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的逐步呈现,把一幅复杂的脚印图,按“一大一小的脚印,脚印逐渐回合,脚印凌乱,只有大脚印”这样的情节展现给学生,学生的观系和思维有了一定的次序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提问︰你们的解释非常棒,这样想法是凭空想出来的吗?那看到的和想到的有什么区别呢? 4、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可以获得许多现象(事实),对这些事实进行思考、分析、判断,合理地说明事物变化的原因,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杀,以及事物发展的规律,这个过程就是解释。今天我们就学习《解释》 (1)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什么是解释吗,最好能举个例子来说明。小组内先交流一下。 (2)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概念的教学,要注重学生的理解,说学生用自己的话举例来说明什么是解释,有利用学生更好的掌握科学的概念。) 二、理解事实与解释的关系 教师出示一只苹果,让学生观察,先观察好的一个面,慢慢转向烂的一面。 1、谈话,对于这只苹果有7句描逃的话,出示贴到黑班上,你们看看,这7句中哪几句是事实?哪几句是解释?﹖说出你的理由。

大象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资料

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从太阳系到无限的宇宙 1、人们常用模型来解释一些复杂的、看不见的、或者是不易理解的事物和现象。 2、地球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即自西向东。无论地球公转到什么位置,地轴的倾 斜角度都保持不变。 3、地球公转的周期为1年,地球公转导致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地球自转的周期为1天,地球自转使得地球上有了昼夜的交替出现。 4、1光年就是光在真空中1年时间走过的距离。1光年约是9.5万亿千米。 5、秋夜比较显眼的星座是东北方的仙后座,它主要有5颗亮星组成,形状像字母“W”。 6、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从离太阳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 星、天王星、海王星。其中木星的卫星数量最多,有62颗。地球有一颗卫星,就是月球。 7、火星和地球最为相似。太阳的寿命约为100亿年。 8、地球绕着太阳转叫做公转。 9、选择: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引发了不少自然现象,请你判断下面这些现象是与公转有 关,还是和自转有关,还是和两者都有关?在所选答案的○里画“√”。 第二单元时间的脚步 1、原子钟是现在最为准确的计时工具。但它看起来最没有钟的样子。NISTF-1原子钟由170个部件组成,其中包括透镜、反射镜和激光器。 2、1656年,有摆的挂钟诞生于惠更斯的实验室内。它是以伽利略发现的摆的摆动具有规律性这个原理为基础而发明的。 3、摆往返一次为摆动一次;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摆线越短,摆动越快,摆线 越长,摆动越慢。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质量无关。

摆钟就是利用摆的等时性原理工作的。 4、人们利用某些物体相对稳定的运动规律,发明了各种各样的钟表。我知道的计时工具有(日晷)、(水钟)、(蜡烛钟)、(沙漏)、(电子表)、(石英表)、(原子钟)等。 5、在同等条件下,水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水钟正是利用了这一原理来工作的。水钟在中国又叫“刻漏”、“漏壶”。水钟有受水型和泄水型两种。 6、1969年,第一快石英手表诞生。原理是处于电路之中的石英晶体,能产生频率稳定的振动。 7、生物钟现象:东方欲晓,公鸡打鸣。猪羊牛白天活动,而猫夜晚活跃。牵牛花大约凌晨4时打开喇叭。夜来香深夜飘香。病人周期性发病。 8、生物钟对人体健康影响是非常大的。科学研究发现,生物钟紊乱的时候,人会生病、衰老甚至死亡。因此,科学地认识生物钟,并顺应生物钟,对维护和增进身心健康是有帮助的。 第三单元热能考察之旅 1、人们从食物里获得热能,人们经常用“千卡”作为食物中的热能单位。每人每天大约需要8000多千焦的热能。1千卡=4.2千焦。 2、每天摄取足够的热能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但吸收过多的热能或消耗太少,会使热能在体内转化成脂肪积存下来,导致肥胖。 3、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0C表示。是为纪念瑞典天文学家摄耳修斯的贡献而确定的。 4、物体一般都具有遇热膨胀、遇冷收缩(热胀冷缩)的性质。可也有少数例外情况,比如水在4℃时体积最小,因为水在0℃-4℃之间时,水具有热缩冷胀的性质。 判断:水结冰后体积变大,既不是热胀冷缩,也不是热缩冷胀。(对) 5、热总是从高温的物体传向低温的物体,而不会从低温的物体传向高温的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6、热传递的方式的有三种:传导、辐射、对流。 7、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有时要散热降温,有时要生热保温。 8、什么是温室效应?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增加,地球散发热能的本领减弱,使地球大气温度缓慢升高,这就是“温室效应”。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5.1解释 苏教版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五年级 科学《解释》教学设计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用多种方法对事物进行观察,并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思考、分析。 2、会根据观察的事实提出自己的解释。 科学知识 1、知道什么是解释,理解事实与解释之间的关系。 2、知道解释是科学探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3、知道一个正确的解释,需要人们经过长期的验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合理解释的重要性,认同解释有待不断完善。 2、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现象做出多种解释。 教学准备 1、雪地脚印挂图,相关课件 2、按学生实验组准备:实验篮一只,内装中号烧杯两只,装有红或蓝色墨水的滴管瓶一只,大小相同的滴管两支,抹布一块。 教学过程 一、初步理解什么是解释 1、创设情景,初步了解什么是解释 (1)教师课件展示前阶段种植小组种的小蒜照片(种在室内的叶子黄,并且叶都朝窗户弯曲;种在有阳光的地方叶子绿)然后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描述看到的现象。(板书:看到) (3)师提问:为什么会这样?你们想到了什么? (4)学生交流(板书:想到)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对教材中的“五位同学的身高曲线图”的改编,身高曲线图的分析既脱离了学生既有的知识水平,又有很大的教学难度。为此,我换成了我们种植小组在观察小蒜的生长过程中所拍的对比照片,让更多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学生会更感兴趣。虽然叶子为什么会向窗户弯是个比较难的问题,但是学生都会想到因为有阳光,教师再顺便提一下生长分布不均的原因,有兴趣的可以课后继续上网查资料,增加知识面。叶子的黄绿显然和阳光有关,学生有这些知识和经验,事实和想象部分的内容都会很丰富,学生有话可说,适合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 2、出示脚印图,做出合理的解释 (1)教师从左向右逐步展示脚印图。 提问:这是小动物在雪地上留下的脚印,呵呵,这两只小动物之间还有点情节呢。你们看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提问:想到了什么? (4)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创意在于将一个杂乱的,学生有很大认知困难的画面的展现作了一定的处理,这样学生能够根据挂图的逐步展示,逐步看到“一大一小的脚印,脚印逐渐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