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市涪陵区城乡总体规划

重庆市涪陵区城乡总体规划

重庆市涪陵区城乡总体规划
重庆市涪陵区城乡总体规划

重庆市涪陵区

(2008-2020)

资环05第六组

编制成员:

夏支奎 05160125

张桓兴 05160111

江波 05160130

陈锋武 l0000006 08年7月

目录

第1章基本概况 (1)

1.1 自然概况 (1)

1.1.1 区域位置 (1)

1.1.2 地形地貌 (1)

1.1.3 地质构造 (1)

1.1.4 气候气象 (2)

1.1.5 河流水系 (2)

1.1.6 自然资源 (2)

1.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3)

1.2.1 经济发展现状 (3)

1.2.2 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4)

1.3 历史沿革 (5)

第2章规划背景、依据及原则 (5)

2.1 规划背景 (5)

2.2 规划依据 (6)

2.3 规划原则 (6)

2.4 规划期限 (7)

2.5 规划区范围 (7)

第3章城镇体系规划 (7)

3.1 市域与城镇发展条件分析 (7)

3.1.1 发展背景 (7)

3.1.2 空间区位 (8)

3.1.3 历史基础 (8)

3.1.4 区域基础 (8)

3.1.5 经济基础 (9)

3.1.6 制约因素 (9)

3.2 城镇发展战略 (10)

3.2.1 战略指导思想 (10)

3.2.1 战略重点 (11)

3.2.1 战略构想 (11)

3.3 城镇体系规划 (11)

3.3.1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11)

3.3.2 城镇体系职能结构 (12)

3.3.3 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 (12)

3.4 旅游发展规划 (12)

3.5 基础设施规划 (14)

3.5.1 交通 (14)

3.5.2 水资源 (15)

3.5.3 电力 (15)

第4章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 (15)

4.1 城市性质 (15)

4.2 城市定位 (16)

4.2.1 空间定位 (16)

4.2.2 职能定位 (16)

4.2.3 产业定位 (16)

4.2.4 城市形象 (16)

4.2.5 城市特色与文化 (16)

4.2.6 城市建设目标 (16)

4.3 城市人口规模 (16)

4.3.1 城市人口现状 (16)

4.3.2 城市人口预测 (16)

4.4 城市用地规模 (16)

4.4.1 现状用地特征 (16)

4.4.2 规划用地指标的选取 (16)

4.4.3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预测 (16)

第5章城镇总体布局规划 (16)

5.1 城市总体布局现状 (16)

5.2 总体空间发展思路 (16)

5.3 空间形态的演变 (17)

5.4 城市用地发展方向 (17)

5.5 城市总体布局 (17)

第6章土地利用规划 (17)

6.1 居住用地规划 (17)

6.1.1 居住规划原则 (17)

6.1.2 居住用地现状 (17)

6.1.3 居住用地规划目标 (18)

6.1.4 居住用地布局 (18)

6.2 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19)

6.2.1 公共设施用地原则 (20)

6.2.2 公共设施用地现状 (20)

6.2.3 公共设施用地规划目标 (20)

6.2.4 公共设施用地布局 (20)

6.3 工业用地规划 (20)

6.3.1 公共设施用地原则 (20)

6.3.2 公共设施用地现状 (20)

6.33 公共设施用地规划目标 (20)

6.3.4 公共设施用地布局 (20)

6.4 仓储用地规划 (20)

6.4.1 公共设施用地原则 (20)

6.4.2 公共设施用地现状 (20)

6.4.3 公共设施用地规划目标 (20)

6.4.4 公共设施用地布局 (20)

6.5 绿地系统规划 (20)

6.5.1 公共设施用地原则 (20)

6.5.2 公共设施用地现状 (20)

6.5.3 公共设施用地规划目标 (21)

6.5.4 公共设施用地布局 (21)

第7章城市景观规划 (21)

7.1 规划原则 (21)

7.1 规划目标 (21)

7.3 规划要点 (21)

第8章旧城的更新与保护规划措施 (21)

8.1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8.2 旧城改造的主要目标和措施 (21)

第9章城镇对外交通和道路系统规划 (21)

9.1 现状概述及存在问题分析 (21)

9.1.1 涪陵交通现状 (21)

9.1.2 交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3)

9.2 对外交通规划 (23)

9.3 道路系统规划 (23)

9.3.1 道路用地 (23)

9.3.2 道路网规划 (24)

9.4 港口规划 (24)

9.5 城市交通发展战略 (25)

第10章市政工程设施规划 (25)

10.1 给排水工程规划 (25)

10.1.1 给水 (25)

10.1.2 排水 (26)

10.2 防灾工程规划 (26)

10.2.1 防洪 (26)

10.2.2 人防 (26)

10.2.3 消防 (26)

10.2.4 抗震 (26)

10.3 电力电信规划 (27)

10.3.1 供电工程规划 (27)

10.3.2 邮政电信、有线电视规划 (27)

10.4 供热燃气规划 (27)

10.4.1 城市集中供热 (27)

10.4.2 城市燃气工程规划 (27)

第11章环保环卫规划 (28)

11.1 环境保护规划 (28)

11.1.1 环境保护现状 (28)

11.1.2 主要环境问题 (29)

11.1.3规划原则 (31)

11.1.4环境保护规划目标 (31)

11.1.5 环境保护措施 (32)

11.2 环境卫生规划 (33)

11.2.1 环卫现状 (33)

11.2.2 规划原则 (33)

11.2.3 垃圾产生量预测 (34)

11.2.4 环卫设施 (34)

第12章近期建设规划和远景设想 (35)

12.1 近期建设 (35)

12.2 远景规划设想 (35)

第13章规划实施 (36)

13.1 规划管理新的趋向 (36)

13.2 规划实施措施 (36)

涪陵区城乡总体规划(2008-2020)说明书

第1章基本概况

1.1 自然概况

1.1.1 区域位置

涪陵区位于北纬 29°21′~30°01′之间、东经106°56′~107°43′之间。地处重庆市中部,东邻丰都县,南接南川市、武隆县,西连巴南区,北靠长寿区、垫江县。全境东西宽74.5公里,南北长70.8公里,幅员面积2941.46平方公里。

涪陵区居重庆市及三峡库区腹地,扼长江、乌江交汇要冲,历来有川东南门户之称,经济上处于长江经济带、乌江干流开发区、武陵山扶贫开发区的结合部,有承东启西和沿长江、乌江辐射的战略地位。

1.1.2 地形地貌

涪陵区地处四川盆地和盆边山地过渡地带,境内地势以低山丘陵为主,横跨长江南北、纵贯乌江东西。地势大致东南高而西北低,西北——东南断面呈向中部长江河谷倾斜的对称马鞍状。海拔最高1977米,最低138米,多在200~800米之间。

由于岩性和地质构造上的差异,区境呈现出两类迥然不同的地貌景观。西、北部碎屑广泛分布,属盆东平行岭谷范围,以构造剥蚀地貌为主,河谷为宽谷;东南部大片出露碳酸盐地层,属南北径向构造体系,以岩溶地貌为主,河谷多为窄谷。

区内地貌类型多样,以丘陵、台地为主(共占54.4%),其次为低山(占31.1%)、中山(占13.3%)、平坝(仅占1.2%)。地貌格局形成条岭状背斜低山与宽缓的向斜谷地相间有序排列,而被长江乌江河谷横断为江东、江北、江南三大片。

1.1.3 地质构造

涪陵区处于四川盆地东部的“盆东平行岭谷区”与“巫山大娄山中山区”过

渡地带。境内四周低、中山环绕,主要有因背斜而形成的西北边境的黄草山系和东南边境的武陵山系;梓里——勾家场院背斜低山山系南北相接,斜贯区境中部成为蔺市、珍溪两个向斜丘陵区的分界线。乌江与长江干流交汇于涪陵,致使河谷地貌发育。境内海拔高程一般200至800米,最低与最高相对高差1800余米。地形总的趋势是:西北部地势较低,多为河谷丘陵、低山;东南部较高,多为丘陵山地。各地相对高差:长江沿岸低丘50至150米,东南山地一般为200至700米,西北部深丘低山100米至200米以上。

1.1.4 气候气象

涪陵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常年平均气温18.1℃,年均降水量为1072毫米,无霜期317天,日照1248小时。其总的特点是: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季风影响突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升高,气温递降,降水递增,立体气候明显。四季特点:春早,常有“倒春寒”和局部的冰雹灾害;夏长,炎热,旱涝交错,伏旱频繁;秋短,凉爽而多绵雨;东迟,无严寒,雨雪少,常有冬干。四季降雨量分配,夏秋两季最多,占全年的66%;冬春次之,占34%。

1.1.5 河流水系

境内长江流程86公里,乌江流程35公里。汇入长江的一级支流有35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乌江、梨香溪、小溪、渠溪河等12条。

1.1.6 自然资源

涪陵矿产资源较为贫乏,现已查明的矿种只有10余种,主要矿产及储量,煤(2800万吨)、石灰岩(储量近4亿吨)、铁(储量2249万吨)、铝土矿(储量54万吨)、硫铁矿(储量240万吨)、石英砂矿(储量8021万吨)、页岩(储量3190万吨)、天然气(储量17亿立方米),其余矿产粘土、矿泉水、含钾岩石等也有一定储量,以上矿种除石灰岩有中型及以上矿产地外,均属小型矿产地,开发利用的矿产只有几种:煤、页岩、石灰岩、石英砂岩等。

到目前,全区已建各类矿山企业232个,其中煤矿13个,年产煤25万吨,石灰岩矿山166个,年产石灰石能力300余万吨;页岩砖厂28个,年产砖1.4亿匹,其余矿山25个。以上情况看出,涪陵区能源矿产严重不足,缺口较大,

但石灰岩矿的开发利用,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建材和建筑业的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1.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1.2.1 经济发展现状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2007年,全区生产总值为192.27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17.6%,增速较2006年提高4.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81亿元,增长11.6%;第二产业增加值104.12亿元,增长21.9%;第三产业增加值65.34亿元,增长13.1%。企业效益提高,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67亿元,比上年增长71.4%。财政收入增长创十年新高,全区财政总收入达到29.50亿元,增长43.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37亿元,增长74.3%。三大工业园区建设全面提速,招商引资的大平台、大舞台基本搭就,九大专项工作和百项重点工程都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项目推进年”活动成效显著。

经济结构出现新变化2007年,在全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3:52.8:36.9调整为11.9:54.1:34.0,在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工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工业优势更加突出,实现工业增加值92.7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8.2%,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全区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实现增加值104.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4.3%,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

和谐社会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事业明显进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共有19项科技成果获国家、市、区科技进步奖,累计产生效益13.3亿元,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教育结构不断优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两基”成果巩固提高,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4年。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不断健全,建成市级规范化乡镇卫生院23所,市级规范化乡镇卫生室63个,实施了七类疫苗免疫接种,初级卫生保健工作通过市上验收,新农合参合率达79.4%。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686人,重点指导和帮助5165名下岗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下降1.3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年末社会从业人员为64.10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23.50万人,分产业看,一、二、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分别为24.10万人、16.60万人和23.40万人。全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务

工人员达26.40万人(含在本乡镇内),其中到区外务工15.10万人,占57.2%,劳务总收入21.50亿元,增长18.2%。

物价水平创十年新高2007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7.4%,比上年上涨7.4%,为199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从八大类消费价格指数构成情况看,食品价格比上年上涨19.9%,烟酒价格上涨1.3%,衣着价格下降1.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0.8%,交通与通讯价格下降2.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1.4%,居住价格上涨5.1%。

2007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为113.45万人,比上年增加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0.83万人,非农业人口32.62万人。分性别看,男性人口58.20万人,女性人口55.25万人,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3。全年出生人口16223人,人口出生率为14.43‰;死亡人口5853人,死亡率为5.20‰;自然增长率为1.41‰,下降2.06个千分点。全区年末常住人口为101.4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2.82万人,农村常住人口48.63万人。全年有2812人获得国家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兑现计划生育奖励扶助金249.82万元;落实独生子女死亡伤残扶助金3.12万元,共有52名奖励扶助对象受益。

1.2.2 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虽然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但集中度不够高,配套能力不够强。一方面,现有的几大支柱产业,每个产业靠的都是1—2户重点企业和为数不多的主打产品,没有形成产业链条,甚至产业集群,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我区与全市主导产业的关联度不强。

三产短腿问题。我区三次产业结构不大合理,一产较弱、二产较强、三产偏小,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比例极不适应。2007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10.3:52.8:36.9演变为10.4:54.6:35,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升反降,这是一个令人警觉的信号。一个城市可以没有工业,但不能没有商业,否则不成其为城。

城乡差距突出。涪陵地处西部,二元结构突出,城乡之间、乡镇之间发展不协调,是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乡镇财政体制调整后,上缴的仅有7个街镇乡,多数乡镇都要依靠区财政补助。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是涪陵未来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1.3 历史沿革

涪陵因乌江古称涪水,巴国先王陵墓多葬于此而得名。2000多年前,在此设郡,秦、汉、晋时设枳县,自唐以来一直为州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为涪陵地区,辖10个县,1995年撤地设涪陵市(地级),下辖两区一市三县,l998年重庆直辖后改设涪陵区。

第2章规划背景、依据及原则

2.1 规划背景

1、重庆市域整体发展要求调整涪陵区城市总体规划。

新批准实施的《重庆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明确了重庆市功能定位和市域三大城镇群联动发展的方向,确定涪陵作为重庆市域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发挥工业基础和交通优势,主动承接重庆市区的产业转移和联动发展,涪陵城市总体规划人口规模将较大幅度地超越1999年编制的涪陵区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人口规模。

2、涪陵城市的自身和外部发展条件的重大变化要求调整涪陵区城市总体规划。

位于涪陵城区的长江二桥、乌江二桥、长江三桥已先后开工建设。重庆市域范围内的高速公路、铁路、港区规划均有新的调整和发展,对涪陵城市建设有重大影响。长江三峡库区的水位逐年提升,影响涪陵城市的生态和景观。涪陵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尤为突出,沿江地区开发建设更为迫切。

3、涪陵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要求调整涪陵区城市总体规划。

近年来,涪陵城市国内生产总值保持在5年内翻一番的强劲势头,2003年涪陵城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接近1200美元,已处工业化初期发展阶段,也是城市化发展最迅速时期,城市人口和用地将急剧增加。

4、原涪陵区城市总体规划已到近期规划期限,需调整涪陵区城市总体规划。

原涪陵区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的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为2005年,按城市规划法的要求,需要调整、修编总体规划。且已在编制涪陵区国民经济“十一五计划”,也需要有相适应的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2.2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6)

4、《涪陵区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5、《重庆市涪陵区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6、《重庆市涪陵区旅游“十一五”规划》

2.3 规划原则

1、根据重庆市和涪陵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现状及发展趋势,充分考虑重庆市域和涪陵区发展的可能性,合理完善、充实涪陵区城镇体系规划,科学修编涪陵区城市总体规划,切实有效地指导涪陵区各层次的城市规划和建设。

2、深入研究涪陵区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合理进行产业空间布局。城市总体规划与产业空间布局有机结合,全方位地促进涪陵区经济社会发展。

3、合理确定涪陵的城市性质和规模,科学建构城市城市规划结构,合理进行总体功能布局,促进可持续发展。

4、合理组织全区和城市交通,加强城市城区内外交通联系,提高城市的中

心地位和辐射力,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5、充分利用涪陵区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突出长江三峡库区山水城市的风貌特色,营造优越的人居环境。

6、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集约和节约利用土地,发挥土地的最大综合效益。

2.4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08~2020年,其中

近期2008-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2.5 规划区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涪陵区行政区划范围,面积2941.46平方公里。

第3章城镇体系规划

3.1 市域与城镇发展条件分析

3.1.1 发展背景

2007年,涪陵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97.27亿元,增长速度17.6%。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人民生活富裕,成为重庆市域创业环境和人居环境最佳的城市之一。

西部大开发给涪陵带来了很大的机遇。预计到2020年涪陵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0亿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城市创业环境和人居环境的优势更加突出,建成具有山水园林特色的现代化大城市。另外,将涪陵建设成为具有山水园林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适宜产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化大城市是涪陵人民的一个心愿。

3.1.2 空间区位

涪陵区情可概括为“郊区、山区、库区、老区”。所谓“郊区”,涪陵地处重庆“1小时经济圈”,居重庆中部,距重庆主城经水路120公里、高速公路100公里、铁路98公里,距江北国际机场80公里。所谓“山区”,涪陵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中低山占幅员面积的46%,丘陵河谷占26%,平坝台地占28%。所谓“库区”,涪陵是三峡工程主要淹没区之一,按175米水位蓄水后,淹没陆域面积51平方公里,涉及28个乡镇、16个集镇、224户工矿企业,规划动迁人口10.4万,移民淹没补偿静态投资36.01亿元,居重庆库区第四位。所谓“老区”,涪陵是重庆市命名的7个革命老区之一,贺龙、刘伯承等老一辈革命家曾战斗于此,1930年四川红军二路游击队在涪陵区罗云乡建立革命根据地。

3.1.3 历史基础

涪陵位于长江、乌江交汇处,因乌江古称涪水。春秋中后期属巴国南疆地。战国中期为楚地,后期为秦巴郡地。秦昭王30年(公元前277年)置枳县。东晋穆帝永和3年(公元347年)置涪郡(又名梓城郡)。隋置涪陵县。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置涪州。宋置涪州。元、明、清亦置涪州隶重庆府。中华民国置涪陵县隶东川道,民国17年直属四川省。

1950年1月置川东行署涪陵专区,辖涪陵、南川、丰都、石柱、武隆、彭水、长寿7县。1952年9月酉阳专区及所辖黔江、酉阳、秀山3县并入涪陵专区。1953年垫江县划入涪陵专区。1958年长寿县划归重庆市。1968年涪陵专区改为涪陵地区。1983年撤销涪陵县设立涪陵市(县级)。1988年分黔江、酉阳、石柱、秀山、彭水5县,设立黔江地区。

1995年11月,撤销涪陵地区和县级涪陵市,设立地级涪陵市,辖垫江、武隆、丰都、南川3县1市和新设立的枳城、李渡2区。1996年9月涪陵市划归重庆市代管。1997划归重庆直辖市管辖。1998年6月撤销涪陵市及所辖枳城、李渡两区,改设重庆市涪陵区,辖原枳城、李渡区域。垫江、南川、丰都、武隆划归重庆直接管辖。

3.1.4 区域基础

涪陵地处重庆中部,自古有“地连五郡,舟会三川,西通渝戎,东走宜汉”

之说,是重庆主城区连结渝东20 余个区县的城乡经济“走廊”,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进军西部的重要“跳板”。境内长江横贯东西77 公里,乌江纵卧南北31 公里,素有“乌江门户”之称。陆上交通畅达:国道319 线、渝涪高速公路横穿全境(距重庆主城区100 公里)、渝怀铁路客货运开通、规划中的重庆至湖北利川铁路、沿江高速公路、渝长(沙)高速公路、沪蓉高速公路复线将经过或连接至涪陵;空中交通便利:到重庆江北机场80 公里,1 小时可达机场;水运得天独厚:拥有长江、乌江两江黄金水道,三峡工程在156米水位运行时,涪陵是万吨级船队的最上游港口。所有这些,将构成“水、陆、空”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为涪陵参与国内乃至国际经济大循环开辟了快捷通道。涪陵具有丰富的自然优势。水电、矿产资源丰富:平均水资源总量24.91亿立方米(不含长江、乌江过境水4023.7 亿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水资源84.7 万立方米,境内溪河自然落差大,水能理论蕴藏量14.8 万千瓦,可供开发量7.46 万千瓦,可建单机容量50千瓦电站124 处。区境主要矿产煤储量3071 万吨、铁矿储量2249 万吨、铝土矿储量54 万吨、硫铁矿储量240 万吨、石灰石储量4000 万吨、天然气储量17 亿立方米。农业具有独特优势:全区青菜头产量75.5 万吨,产茧8.82 万担,生猪出拦82.56万头,苎麻基地3.58 万亩。涪陵榨菜、红心萝卜、水牛是闻名海内外的三大特产。农产品荣获“中国果蔬十强县(区)”和“中国农产品深加工十强县(区)”。

3.1.5 经济基础

2007年,全区生产总值为192.27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17.6%,增速较2006年提高4.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81亿元,增长11.6%;第二产业增加值104.12亿元,增长21.9%;第三产业增加值65.34亿元,增长13.1%。企业效益提高,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67亿元,比上年增长71.4%。财政收入增长创十年新高,全区财政总收入达到29.50亿元,增长43.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37亿元,增长74.3%。

3.1.6 制约因素

1、城市化水平低,城镇体系发展尚处起步阶段。乡镇数量多,除县城以外的各镇规模都偏小。

2、城镇之间分工协作程度低,城镇发展缺乏特色。

3、城镇建设尚停留在传统粗放型、封闭型发展阶段。

4、相邻城镇资源共享度低,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低水平配置,重复建设现象普遍。

5、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涪陵小城镇经济一般为初级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传统的农副产品集散地以及一般商业,城镇建设没有体现出山区和地方特色。

3.2 城镇发展战略

3.2.1 战略指导思想

1、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城镇发展与乡村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发展城镇是区域发展的结果和要求,发展乡村是发展城镇的基础,也是目前我国各项工作的一个重要着眼点。在编制规划、发展城镇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要体现城镇发展对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重要作用。

2、区域协调,共同提高

区域发展中有自身的规律性,各个城镇都肩负着区域对城镇赋予的职能,城镇之间只有很好地分工合作,才能够发展自我并促进区域发展。高唐县的发展规划,必须要在符合其与周边大中城市与周边小城镇的分工要求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合理实施。

3、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

在积极发展经济和建设城镇的同时,必须强调对现有自然资源的保护,尤其是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等,保证其适度开发,以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切实把经济增长和城镇建设建立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城镇的发展离不开区域的基础,城镇产业的发展要遵循历史基础、外部机遇和自身条件的要求。高唐的产业发展,要从目前基础出发,结合自身的区位特征、资源特征、现有基础等,寻找适合自身的产业结构,确定稳定而有序的产业体系,才能够保持长期健康的发展。城市建设则要紧紧围绕历史文化传统、自然景观、用地条件来营造自己的风貌。

3.2.1 战略重点

1、连接“一城五片”的骨干道路、桥梁、隧道,推动片区互动发展。

2、李渡片区城市干道及配套市政设施建设,为新区开发创造条件。

3、推进区域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以支撑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4、改造和完善江南(含江东、江北)片区的路网结构和市政公共服务设施,使其功能配套。

5、改造滨江片区、南门山片区等旧城、提升城市印象。

3.2.1 战略构想

力争到把涪陵城区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城乡共荣及重庆中部的地域性中心城市,初步形成“一心四轴一重点”的城镇体系格局。

1、涪陵城区,是长江上游和乌江流域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以发展食品、医药、机械、建材、化工、高科技等产业为主的重庆市中部区域性中心城市。

2、中心镇,包括白涛、珍溪、新妙、龙潭四镇。四个中心镇分别位于涪陵区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具有该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基地的功能,城镇职能又各具特色。珍溪: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港口型城镇;新妙:以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辐射周边乡镇农副产品交易、商业贸易为主的商贸型城镇;龙潭:以发展粮食等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地域中心城镇;白涛:以发展化工和工业贸易为主的地域中心城镇。

3、一般镇,包括南沱、焦石、清溪、马武、蔺市、百胜等10个建制镇。这些镇现状基础较好,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对周边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力。城镇职能主要以农副产品加工、商业贸易为主。

3.3 城镇体系规划

3.3.1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全区中心即涪陵城区,含李渡、南岸浦、江北、江南和江东等5个片区。

四条发展轴为一条发展主轴和三条发展次轴。发展主轴为沿长江发展轴,轴上主要有涪陵城区以及石沱、镇安、蔺市、清溪、珍溪和南沱等城镇。三条发展次轴中乌江沿线发展轴以白涛镇为龙头,以发展乌江风貌旅游展示为主,带动涪

陵东部地区的发展;涪南公路沿线发展轴,轴上有酒店、马武、青羊、龙潭等乡镇,带动涪陵西南区域的发展;涪杉公路沿线发展轴,轴上有百胜、珍溪镇,带动涪陵东北区域的发展。

3.3.2 城镇体系职能结构

涪陵区内各城镇形成各具特色的职能分工,与全区产业布局相适应。规划将城镇职能划分为综合型、工贸型、工矿型、农贸型和农林型五种。

综合型:主要指涪陵城区,为全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承担多种服务职能。

工贸型:包括白涛镇、南沱镇、清溪镇和蔺市镇,城镇利用良好的区位条件,发展工业、商贸业和相关服务业。

工矿型:主要指焦石镇,城镇依托矿产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发展强化城镇的矿产加工业,并依托矿产资源发展工业和相关服务业。

农贸型:包括珍溪镇、新妙镇和龙潭镇,作为次区域的综合服务中心,发展相应城镇等级的农副产品加工和小商品贸易职能。

农林型:包括百胜镇、马武镇、镇安镇、堡子镇、青羊镇和石沱镇,城镇依托林业和农业资源,积极促进城镇的农林产品深加工,突出发展有特色的农林产业。

3.3.3 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

规划远期至2020年,全区形成三级城镇体系:

一级:涪陵城区,规划人口规模为70万人。

二级:包括珍溪、新妙、龙潭和白涛等4个镇,规划人口规模为2-3.5万人。

三级城镇为一般城镇,包括南沱、焦石、马武、蔺市、百胜、清溪、镇安、青羊、堡子和石沱等共10个镇,规划人口规模为0.3-0.8万人左右。

3.4 旅游发展规划

1、旅游发展目标

立足长江三峡和乌江画廊区位优势和资源特色,坚持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方向,实行提升型和拉动型发展战略,突出“巴国故都——神奇涪陵”旅游主体形

象,统筹协调涪陵区旅游发展规划与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旅游产业综合力,将涪陵区打造成为长江三峡知名旅游区和乌江流域龙头旅游区,从而推动涪陵区经济协调、快速、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2、旅游规划布局

重视可持续发展和不可再生资源利用,形成“一点、二线、三片”的旅游规划布局。

“一点”即以涪陵城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为依托,以滨江文化长廊、两江休闲广场、涪陵广场、涪陵博物馆、涪陵体育场(馆)、堡子城公园、望州公园、太极森林公园等为辅助,构成涪陵城区旅游服务接待中心,成为涪陵旅游的集散地和乌江画廊旅游的重要口岸。该中心以发展文化旅游、都市旅游、会展旅游、商务旅游、体育旅游、工业旅游和购物旅游为主。

“二线”即长江三峡旅游和乌江画廊旅游线。长江三峡旅游线涪陵区内重要景区(点)有:长江涪陵段、镇安殷商遗址、北拱汉墓群、白鹤梁、石鼓古镇、北山道院、周易园、徐帮道遗址和移民生态农业园区等;乌江画廊旅游线涪陵区内主要景区(点)有:乌江涪陵段、小溪风景区、小田溪巴王陵、御泉河景区、乌江森林公园、816核洞、大溪河等。依托两条旅游线上区内的人文与自然景观,突出发展以巴国历史文化鉴赏、长江乌江自然山水观光为主的旅游。

“三片”即涪陵城郊片、涪陵东南片、涪陵西南片。涪陵城郊片主要景区(点)有:大梁山、聚云山、法雨寺(天子殿)、雨台山、插旗山、桫椤自然保护区、乌江画廊假日港湾等,与此相应形成涪陵城郊旅游环线,主要发展城郊休闲旅游;涪陵东南片主要景区(点)有:御泉河、石夹沟、武陵山、大木民俗风情园等,形成涪陵东南旅游环线,主要发展自然山水观光与休闲度假旅游;涪陵西南片主要景区(点)有:陈万宝庄园、青烟洞、周煌墓、天宝寺、天宝寺水库、普陀寺、梨香溪、木鱼山、五宝山等,与此相应形成涪陵西南旅游环线,主要发展民俗文化鉴赏、宗教活动、休闲度假旅游。

3、旅游发展重点节点

加强和重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816核军工洞体、点易园、北山道院、石鼓古镇、天宝寺、小田溪巴王陵遗址等景区的开发和建设。

保护并合理开发建设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石夹沟、御泉河、雨台山、小溪风景区、大溪河、乌江森林公园、太极森林公园、坪西坝、大梁山、聚云山等自然旅游景区。

3.5 基础设施规划

3.5.1 交通

1、全区交通体系规划目标

充分利用国家和重庆市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机遇,规划建成长江上游与乌江流域重要的交通枢纽。形成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主轴,涪陵港区和铁路站场为枢纽,高等级公路和铁路网为骨架,县、乡道公路为基础,各种交通方式相互衔接,港站配套、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综合立体交通格局。

2、公路

高速公路规划形成“X”型高速公路网,包括渝涪高速公路涪陵段、重庆-安康高速公路涪陵-丰都段、渝湘高速公路涪陵接线、重庆-安康高速公路巴南—涪陵段。

对外交通公路干线形成“六射”形的对外交通公路网:国道G319长寿至涪陵段、国道G319涪陵至武隆段、省道S303涪陵至武隆段、省道S103巴南至涪陵段、省道S103涪陵至丰都段、涪垫路涪陵至垫江段。规划全部达到一级技术等级。

区级公路形成“五联六路”的公路网,规划全部达到二级技术等级。其中“五联”包括白罗路、蔺安路、新龙路、新丛路、涪杉路;“六路”指原石南路、天龙路、涪南路、涪蔺沿江南路、李镇路、涪丰沿江北路。

区内乡级道路连接各乡镇,主要建制镇之间公路达到二级标准,其余规划达到三级及三级以上技术等级;各行政村之间乡村路规划达到四级及四级以上技术等级。

3、铁路

规划建设“二干线一支线”的铁路网络。

二干线分别为渝怀铁路涪陵段和渝利铁路涪陵段,规划渝怀铁路涪陵区内沿线分别设王家坝站、石沱站、蔺市站、涪陵西站、涪陵站、磨溪站和白涛站;规划渝利铁路作为沪蓉铁路专线的一段,连接长寿区、涪陵区与丰都县,涪陵区内沿线分别设置涪陵站(客运)与涪陵北站(货运)等站场;一支线为涪南铁路,连接涪陵与南川。

4、水运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一、什么是城市总体规划 (一)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二)城市总体规划如何制定 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规划,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在报请审批之前,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 根据实际需要,在编制总体规划前可以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三)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和范围 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总体规划中包含近期建设规划,对城市近期的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作出安排,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五年。 城市规划区范围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四)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城市主要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河湖、绿地系统,各项专业规划,近期建设规划。 二、重庆历次城市总体规划概况 (一)陪都十年计划 重庆陪都建设计划委员会在1946年4月,完成了现代重庆的第一个城市规划---《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提出了疏散市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发展卫星城镇的设想,在渝中半岛以外规划了弹子石、沙坪坝、铜元局等12个卫星市,香国寺、杨家坪、新桥等18个卫星镇和五里店、歇台子、九龙坡等12个预备卫星市镇。 (二)重庆城市初步规划 重庆于1960年编制完成了解放后的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重庆城市初步规划》。城市用地继续“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的布局原则,强调将工业在更大范围内分散,规划了市中区、大杨区、大渡口区、沙磁区、中梁山区、江北工业区、弹子石工业区、南坪工业区、李家沱—道角工业区等9个片区,在外围规划了北碚、歇马、西彭和南桐4个卫星城。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2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年11月21日重庆市人民政府第114次常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及依据)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内的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下同)编制,以及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的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 在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外国有土地上实施建设的,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应当符合本规定。 临时建设、城镇房屋解危等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按照市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在本市制定城市规划和实施规划管理应当采用重庆市平面坐标系统和国家高程基准,并与国家坐标系统相联系。 ―1 ―

第二章建设用地 第四条(用地分类)本市城市建设用地的分类按照国家有关标准执行,其详细规划编制应当符合本规定主城区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附表一)和远郊区县(自治县)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附表二)的规定。 第五条(用地功能混合)鼓励居住用地(R)和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功能混合布局。用地性质编号排在首位的为主要用地性质,其后的为次要用地性质。 控制性详细规划未明确建设地块中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的,按以下规定执行: (一)非居住用地不得用作住宅功能; (二)居住为主要用地性质与其他性质混合布局的用地,居住计容建筑面积不得大于总计容建筑面积的70%; (三)商业服务业设施(B)等为主要用地性质与居住混合布局的用地,居住计容建筑面积不得大于总计容建筑面积的40%。 第六条(零星用地)城市建设用地应当符合集约利用、整体实施的原则。零星用地应当与周边用地整合使用。不具备整合条件的零星用地,禁止实施经营性居住、公建项目,可以实施解危改造、市政基础设施项目,鼓励实施绿地、广场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实施其他建设项目的,应当先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依据―2 ―

【完整版】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一、总则 (一)编制背景 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对指导重庆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部分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经过直辖以来的建设,重庆已整体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适应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2004年3月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特编制《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市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富民兴渝、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规划期限 近期:2007-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四)规划范围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重庆市行政辖区,面积8.24万平方千米。 都市区规划范围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九个行政区,面积5473平方千米。

(五)规划区 都市区的规划区范围与都市区范围一致。 都市区以外的各城市、镇、乡、村庄的规划区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二、城市性质、发展目标 (一)城市性质 重庆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二)发展目标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等机遇,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城镇化发展方针 坚持分类指导原则,着力建设都市区,加快培育大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和有条件的建制镇,推进城镇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规划至2010年,全市总人口3000万人,城镇人口161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3.8%;至2020年,总人口3100万人,城镇人口216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 (三)区域协调发展 1、市内三大区域协调发展 构建“一圈两翼”的区域空间结构,即以都市区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核心地带为渝东北翼,以黔江为中心的乌江流域和武陵山区为渝东南翼。分别发挥三大区域各自的优势,

《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解读

《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09年9月25日经重庆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现就条例相关规定作如下解读: 一、《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出台背景 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公共政策属性。温家宝总理指出,城乡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 为了加强和规范城镇和乡村规划工作,我市先后出台了《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和《重庆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对推动城乡建设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这两个地方性法规制定时间较早,诸多内容已难以适应当前新形势的需要。 2008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强调了城乡规划在引导城镇和村庄健康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统筹协调和综合调控作用,在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方面作了很多新规定,亟需通过地方性法规予以落实,同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的一些授权性和原则性规定进行细化。 此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加快建设“五个重庆”,对新时期城乡规划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直辖以来,我市根据特殊市情实施的城乡总体规划的制定、

建设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一系列实践经验,也迫切需要在地方性法规中作进一步规范。 重庆市规划局作为《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的起草部门,从2005年开始进行相关调研工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经全国人大批准公布后,于2008年6月起草完成了《条例》(送审稿)并上报市人民政府,在市政府法制办主持下,经过近一年的反复论证、修改,《条例》于2009年5月4日经市人民政府第3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决定送市人大常委会审议。2009年5月、7月,市三届人大常委会分别对草案进行了二次审议。2009年9月进行了第三次审议,并于9月25日审议通过。 二、《条例》的主要内容 《条例》包括总则、城乡规划的制定与修改、城乡规划的实施、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监督检查、法律责任和附则共七章八十一条。 (一)第一章总则 1、紧扣城乡规划协调城乡空间布局的本质,突出体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先规划后建设等原则,凸显城乡规划的综合性。同时,结合我市实际,创新城乡规划体系,以城乡总体规划统揽全局,各层次、各类别规划层层落实、逐步深化。明确了在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必须纳入规划管理。实现宏观把握、中观控制、微观管理。涉及条款:第一条为了科学制定城乡规划,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

重庆市铜梁县房地产调查报告

重庆市铜梁县 普通商品房消费者需求调研 调查目标: 铜梁县普通商品房消费者的形象捕捉(家庭人口、家庭收入、年龄区间、职业情况、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总结出当地消费群体对普通商品房的消费需求、以及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有效地为为当地房地产住宅市场提供一个准确的市场营销定位依据。 调查时间: 2011年12月XX日--2011年12月XX日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铜梁城北及城南居民。包括政府办公大厅、银行网点、医院医师、警务系统、企业员工、教师、步行街、正街等处的目标人群和个体工商户等。 调查方式: 采用问卷形式进行调研,调研人员通过访谈的形式指导客户填写问卷,同时保证问卷的真实性。

二、消费者基本情况分析 (1)家庭人口 分析:从家庭成员构成调查数据来看,绝 大部分为两口之家和两代人的三口以上的成员。这一方面能体现调查人群的准确性,同 时又能反映铜梁目前家庭的居住习惯,即有同一代人居住的潜力和趋势。目前市场二房较三房好销售即是这一证明。 (2)家庭收入 分析:从家庭年收入来看,铜梁家庭平均年收入在 6万左右,而超过5万的人群占整个人群比例44%,从 数据来看铜梁消费水平在区县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准,说明铜梁人民具有一定的投资能力。 (3)年龄区间 分析:被调查者一般以上为25-30岁的人群,占有比例为40% , 22% 0% 您的家庭年收入 您的年龄区间 5%

为房地产最大的首次置业消费群体,其次为31-40岁的人群占有比例为36%,为房地产消费的最大消费群体。 (4)职业情况 您的职业 5101520253035公 务员事 业单位工作者企业职员个 体私营外 来务工人员教育工作者自 由职员其 他 分析:从结果反映看,企业 职员、个体私营、自由职业者、事业单位工作者居多,这一样本体现了目前市场需求的主体。(5)文化程度 分析:本次调研的人群中,大专及以上占26%,高中以下则占39%,高中文化层次约占25%。基本体现了铜梁目前主力购房群体的学历层次。高中及以下人群占的比率较大,体现出大多受过教育人群都外出工作。 您的文化程度 25% 27% 9%

《重庆市江津区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第一章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编制目的 为了全面推进江津区域经济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特编制《重庆市江津区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区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三条规划原则 (一)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加强提高土地利用率,发挥土地的最大综合效益。 (二)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深入研究江津区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合理进行产业空间布局,全方位促进江津区经济社会发展。 (三)有利于生态保护的原则。充分利用江津区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突出山水园林城市的风貌特色,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 (四)有利于规划实施的原则。合理配置城市空间资源,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又照顾现实的发展要求和近期实施的可行性,又好又快推进城市健康发展。 第四条规划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四)《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 (五)《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 (六)《重庆市江津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七)《江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八)《一小时经济圈江津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第五条规划期限 近期为2007—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规划远景展望至2050年。 第六条规划范围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江津区的行政辖区,面积3219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包括几江街道办事处、德感街道办事处、支坪街道办事处和双福镇的全部行政辖区,城市规划区总面积约343平方公里。 第七条规划适用范围 在重庆市江津区行政辖区内从事各项城市规划编制、规划管理和各种与城市规划有关的建设活动必须符合本规划。文本中带有下划线和加黑字体的内容为强制性内容. 第二章(1--5节) 第二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规划目标及发展战略 第八条区域发展目标 至2020年使江津成为“1小时经济圈”增长极核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能源基地、物流基地和“1小时经济圈”辐射川南和黔北地区的重要节点,对外实现区域协调,对内实现城乡统筹,成为经济发达、社会和谐、人居环境优良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近期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万元,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大体健全和均衡,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就业服务、公共安全、公共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一、规划策略 1、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 2、生态空间发展策略 3、“多中心组团式”发展策略 4、集中紧凑发展策略 5、新区拓展与旧城更新相结合策略 6、交通适应及引导发展策略 二、城乡协调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乡协调发展 构筑都市区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格局,加快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异;加强郊区小城镇建设,提升小城镇对郊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和服务功能,形成聚集效应,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保护郊区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城镇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逐步形成分工合理、高效有序的网络状城镇空间结构。加强农村居民点的整合和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水平。 (二)都市区空间层次 都市区在空间上分为主城区和郊区两个部分。主城区为集中进行城市建设的区域,范围为2737平方千米,其中,中心城区位于中梁山、铜锣山之间,是主城建设的主要区域和旧城所在地,范围为1062平方千米。郊区范围为2736平方千米。 (三)城市主要拓展方向 城市拓展的主要方向为内环线以北、中梁山以西以及铜锣山以东。 (四)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为“一城五片、多中心组团式”。 主城由中部、北部、南部、西部、东部五大片区组成。多中心包含一个城市中心和六个城市副中心。主城城市建设用地分为十六个组团和八个功能区。 三、城市规模 (一)人口规模 规划至2010年,都市区总人口73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60万人;规划至2020年,都市区总人口9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30万人。 规划至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520万人;规划至2020年,城市人口635万人。 (二)用地规模 规划至2010年,都市区城镇建设总用地为580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88平方米;规划至2020年,城镇建设总用地为865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93平方米。 规划至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总用地为401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77.1平方米;规划至2020年,城市建设总用地为520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81.89平方米。 四、城市功能布局 (一)片区 以片区为格局有机组织城市人口和功能,各片区具有相当的人口规模,城市功能完善,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相互协调发展。每个片区包含若干组团和功能区。 中部片区为中梁山以东、铜锣山以西,长江和嘉陵江环抱的区域。主要为现状建成区。重点加强和提升城市中心品质,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改善城市人居环境,逐步疏解人口和功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用地布局,大力发展以金融、商贸、现代物流以及都市区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以重钢搬迁为契机,提升大渡口的城市功能,分担杨家坪城市副中心的部分职能。 北部片区为嘉陵江以北,中梁山和铜锣山之间的区域。以北部新区、江北城现代商务区为重点,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

7月7日九龙坡政府便一口气推出34宗近7000亩土地 【重庆市政府网】本文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dd2269289.html,/today/news/417076.htm 引用或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明确标注“来源:重庆市政府网”。 https://www.doczj.com/doc/dd2269289.html,/experience05/experience05090922035_all.htm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 2009年07月31日来源:网络 总则 (一)编制背景 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对指导重庆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部分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经过直辖以来的建设,重庆已整体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适应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2004年3月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特编制《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市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富民兴渝、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规划期限 近期:2007-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四)规划范围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重庆市行政辖区,面积8.24万平方千米。 都市区规划范围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九个行政区,面积5473平方千米。

【工信意见】重庆市铜梁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实施意见

【工信意见】重庆市铜梁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实施意见 关于大力发展农村电子 商务的实施意见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为加快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创新农产品营销方式,有效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产品开发利用,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经区政府同意,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打造重庆市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实施“互联网+”、“+互联网”战略,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营、培育重点、逐步推进”原则,发挥电商龙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信息、物流仓储、销售渠道等优势,发展和利用第三方交易平台,建立健全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二、工作目标 (一)建设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铜梁区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园,力争我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水平进入全市前列。引进农特产品电商企业入驻电商产业园,一年内引进企业50家,两年内引进企业150家,三年内引进企业300家。 (二)构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构建全区农产品、手工艺品、乡村旅游等“农村特产”网络销售体系,建立健全农业生产资料、

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农村市场运行监测体系,彻底解决农产品进城“最初一公里”和工业品下乡“最后一公里”问题。力争2016年、2017年、2018年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实现1亿元、3亿元、6亿元目标,呈现交易额逐年递增的态势。实现“一网多用、全企入网、城乡互动、双向流通”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 (三)提升农村电子商务应用能力。建立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普及电子商务知识,实现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农村商品物流配送能力和农产品商品化率大幅提高。健全农村青年网络创业机制,多渠道培训农村电子商务从业人员,力争两年内培训电商从业人员2000人次,培训能熟练操作人员1000人次,1年内实现全区电子商务村级网点全覆盖。 三、重点工作 (一)成立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整合区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相关资源,组建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负责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综合协调和服务指导工作。 (二)成立农村电子商务公司。组建国有企业从事农产品电子商务、农资下乡、惠农便民服务等,负责货源挖掘、组织、包装、仓储物流、电商平台管理、售后服务、电子商务培训、宣传推介等工作。 (三)建成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园。在小北海度假区规划建设电商经营场所、线下展示体验中心、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电子商务运营中心、农业科技信息中心、农资农机展示中心、培训中心、生活用房等,打造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铜梁区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园。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8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 第三章建筑间距 第四章建筑退让 第五章空间形态 第六章公共空间 第七章市政及管线 第八章特别规定 第九章附则 附录1名词解释 附录2计容建筑面积计算规则 附录3建设项目停车位配建标准 附表 附图 ― 1 ―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及依据)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内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以下统称详细规划)、专业规划、专项规划的编制,以及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的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 在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外实施建设的,其有关修建性详细规划或者规划总平面图的编制应当符合本规定。 临时建设、城镇房屋解危等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按照市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本市制定城市规划和实施规划管理应当采用与国家坐标系统相联系的重庆市平面坐标系统和国家高程系统。 第二章建设用地 第四条(用地分类及指标)本市城市建设用地的分类按照― 2 ―

国家有关标准执行,其详细规划的编制应当符合主城区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规划指标控制表(附表1)和其他区县(自治县)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规划指标控制表(附表2)的规定。建设用地适宜建设的建筑类型应当符合建设用地适宜建设的建筑类型表(附表3)的规定。 土地出让或者划拨前,在有利于城市空间形态、优化城市功能布局的前提下,符合以下原则的,相邻多个地块的容积率、绿地率等规划指标,可以进行总体平衡,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一般技术性内容程序修改: (一)总计容建筑面积不增加,各类计容建筑面积不突破; (二)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用设施、公园绿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面积不减少,且符合相关专业专项规划; (三)不突破附表1、附表2 的要求。 第五条(规划用地兼容性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可以对规划用地性质作出兼容规定。兼容分为选择性兼容和混合性兼容两类。 选择性兼容的,应当明确兼容性质对应的规划指标,并在土地出让或者划拨前,选定一项用地性质及其对应的规划指标进行管理。 混合性兼容的,用地性质编号排在首位的为主要用地性质,其后的为兼容用地性质,按照以下规定执行: (一)兼容性质的选择应当符合规划用地混合性兼容规定表 ― 3 ―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

《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 总体规划 (一)编制背景 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对指导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部分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经过直辖以来的建设,已整体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适应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2004年3月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特编制《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 (二)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市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富民兴渝、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规划期限 近期:2007-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四)规划围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围为市行政辖区,面积8.24万平方千米。

都市区规划围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九个行政区,面积5473平方千米。 (五)规划区 都市区的规划区围与都市区围一致。 都市区以外的各城市、镇、乡、村庄的规划区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2018-2019年重庆市铜梁区巴川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练习题含答案

2018-2019年重庆市铜梁区巴川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练习题含答案 一、想一想,填一填 1. 想一想,看谁填得多。 = =6 = =6 = =6 = =6 = =6 = =6 = =6 = =6 2. 钟面上有________个大格,每一大格有________个小格。时针走一大格是1________,分针走一大格是________分钟,秒针走一大格是________秒。 3. 数一数各图形的个数,填一填。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4. 小刚看了一本70页的书,看了一些后,还剩15页,看了________页。 5. 8元-4元=________元 3角+2元5角=________元________角 6. 用1、8、4组成一个三位数,最大是________。最小是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________. 8.计算下面各题.(从上到下填写) 80-27=________ 9.我们今年几岁了? 小猪:________;狮子:________. 10.现在是1时半,再过一小时是________。 二、对号入座、选择填空(含多选) 11.30-16=() A. 1 B. 6 C. 12 D. 14 12.小红把自己一天的各种活动时间做了统计,要表示出各种活动的时间,应选择()统计图比较合适。 A. 条形 B. 扇形 C. 折线 13.小莉存了80元钱,比他弟弟小亮存的钱多20元.那么小亮存了() A. 50元 B. 110元 C. 60元 D. 140元 14.7+6+3=() A. 12 B. 14 C. 16 D. 13 15.减数是46,被减数是82,差是() A.56 B.46 C.36 D.35 16.李敏家养鸡28只,养鸭18只,养鹅的只数和鸭同样多.养的鸡、鸭、鹅共() A. 44只 B. 54只 C. 34只 D. 64只 17.某月的一天,从这个月的1日数起是第15天,从这个月的最后一日数起也是第15天,这个月是()。 A. 小月 B. 闰年2月 C. 平年2月 18.()四条边一样长 A.正方形B.长方形C.平行四边形 三、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9.国庆节的前一天是9月30日() 20.一年中有七个大月和五个小月。() 21.所有的整数都比0大() 22.如果一个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出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 23.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重庆市万州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万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年修改)的批复 发布: 2011-9-01 15:24 | 作者: 沐猴而冠| 来源: 经典社区 万州区人民政府: 你区《关于审批万州城市总体规划修改的请示》(万州府文〔2011〕6号)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重庆市万州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2011年修改》(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万州区是重庆第二大城市,三峡库区经济中心,和谐稳定新库区的示范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引导城乡产业分工协作,统筹做好万州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大力促进万州区城镇化进程,引导乡镇与新农村建设。要肩负“守住一库清水”的历史责任,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努力构建生态、高效、和谐的产业体系。逐步把万州区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文明、富有历史传统文化、独具三峡平湖风貌的现代化特大城市。 三、科学引导城乡空间布局。充分发挥规划对城乡统筹发展的先导作用,引导城乡生产力要素合理配置,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中心镇为重点,沿渝万云、西开万交通干线为发展主轴,达万利交通干线和长江为发展次轴的“点―轴”城镇空间结构。中心城区规划形成“一江四片,一主两副,十大组团”总体布局结构,主要向南北方向发展,带动分水、武陵、龙驹、龙沙、余家等5个中心镇,以及响水、长滩、白土、孙家等21个一般建制镇协调发展,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原则,优化和完善区域城镇和乡村发展布局,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 四、合理确定城市人口和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全区城镇人口168万人,其中城市人口15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30.1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78%。要坚持集中紧凑的发展模式,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根据城乡发展需要,按照国家和重庆市有关规定使用城乡建设用地。重视集约和节约利用建设用地,合理开发城镇地下空间资源。 五、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体系。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铁路、公路和水运相协调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坚持公共交通优先的原则,促进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统筹规划和建设城乡给水、排水、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充分重视城乡防灾工作,建立包括防洪、抗旱、抗震、防地质灾害、消防、人防等在内的城乡综合防灾体系。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节流、开源、保护并重的原则,合理安排好产业的用地布局和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严格划定城乡水源地和备用水源地保护区,防止污染与破坏,建设节水型社会。对重点保护的自然风景区、森林公园、生态敏感地区和重要的自然山体划定禁建区,进行严格管制和保护。 七、切实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要统筹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和建设,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在城乡间的均衡化。要切实保障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目标的完成。根据城乡的实际需要与可能,稳步推进城镇和农村危旧房改造,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乡居住和生活质量。 八、重视风貌特色和历史文化保护。要统筹旧城的保护、整治和新城的开发、建设,妥善处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建设的关系。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风景名胜资源等城乡各类自然人文资源的保护和维护,按照严格管理的原则合理利用,防止破坏资源的行为发生。重点保护西山碑、西山钟楼、西山抗战遗址群、天生城、洄澜塔和太白岩石刻群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诗仙太白酿酒老窖池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2020年重庆市铜梁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真题试卷及答案

2020年重庆市铜梁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真题试卷及答案 注意事项 1、请用钢笔、圆珠笔或签字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填涂准考证号。 2、本试卷均为选择题,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题本上作答一律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强调的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主张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最早提出这一思想中国教育家是()。 A、叶圣陶 B、陶行知 C、胡适 D、郭秉义 【答案】B 【解析】陶行知是最早提出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主张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的中国教育家。故选B。 2、为了让学生学的牢固扎实,张老师经常占用学生自习课的时间给学生讲课,然后也总是布置大量重复练习的作业,这说明张老师没有考虑()。 A、教学策略 B、教学效率 C、教学方法 D、教学媒体 【答案】A 【解析】教学策略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最优化框架式集成整体,是教学思维对其三方面动因的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张老师经常占用学生自习课的时间给学生讲课,然后也总是布置大量重复练习的作业,这是教学思想的问题,说明张老师没有考虑教学策略。故选A。 3、以下行为属于侵犯教师权利的是()。 A、学校不容许未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参与进修 B、某教师的奖金因教学事故而遭扣减 C、教师因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侮辱学生人格,遭到学校行政处罚

D、校长不容许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老师参与决策会议 【答案】D 【解析】教师具有民主管理权,学校不得无故干涉教师的民主管理权力;A选项,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可以申请教师进修;B选项,教师奖金不应被无故克扣,教学事故是影响教师奖金的合理因素;C选项,教师不得以侮辱学生人格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管理。故选D。 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予以保障。 A、家长 B、人民政府 C、教育行政部门 D、国务院 【答案】B 【解析】根据《义务教育法》规定,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人民政府予以保障。故选B。 5、小冬之前做过黄瓜炒蛋,今天轻松地做出了番茄炒蛋,小冬解决问题受到下列哪种因素的影响? () A、动机强度 B、功能固着 C、迁移 D、原型启发 【答案】C 【解析】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问题的影响,题干中的现象是一种正迁移。故选C。 6、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首先确立起()。 A、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 B、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C、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D、稳定的教学秩序观念 【答案】A 【解析】新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故选A。 7、下列不属于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的是()。 A、故意隐匿、毁弃或者非法开拆学生信件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3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三章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 第五章都市圈用地布局 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九章环境卫生 第十一章城市交通 第十三章城市能源 第十五章邮电通信,广播电视 第十七章市场建设 第十九章城市防灾 第二十一章总体规划的实施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 第四章城镇体系 第六章主城及社区建设 第八章环境保护 第十章园林绿地与风景旅游 第十二章对外交通 第十四章城市水源,供水和排水 第十六章教育,文化,体育,卫生 第十八章蔬菜,副食品基地 第二十章主城近期建设与中期安排 第二十二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指导重庆在本世纪末和二十一世纪初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实现把重 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现代化城市的战略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特编制1996---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 第二条总体规划修编的原则: (一)贯彻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重点控制城市中 心地区的人口规模.协调城市群的发展,实现市域范围内大,中,小城镇的有机结合; (二)遵循"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在城市发展的 同时,努力提高土地的使用价值,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合理配置城市空间资源,优化城市 用地结构,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促进人口的合理分布; (三)坚持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控制环境污染,增加城市绿地,注重城市景观,建立 与城市和人口发展相适应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四)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保护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科学和文化艺术价值的文物 古迹,风景名胜和传统街区,弘扬优秀的城市文化传统,充分体现山城和江城的特色.

2020年重庆市铜梁区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行政能力测试》真题及答案

2020年重庆市铜梁区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行政能力测试》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选择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社会主义社会保持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大体平衡是指()。 A、消费资料的总供给与劳动者对消费资料的总需求之间的平衡 B、生产资料的总供给与生产单位对生产资料的总需求之间的平衡 C、社会总产品的价值量和实物量之间的平衡 D、社会可供购买的商品总量与社会有支付能力购买的商品总量之间的平衡 【答案】D 【解析】社会主义社会保持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大体平衡是指社会可供购买的商品总量与社会有支付能力购买的商品总量之间的平衡。故选D。 2、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包括()。 A、市场结构 B、市场行为 C、市场绩效 D、市场需求 【答案】ABC 【解析】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包括: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市场结构是决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基础。 3、以下属于公文版头的是()。 A、发文机关标志 B、标题 C、主送机关 D、抄送机关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公文的格式。发文机关标志处于公文版头的位置;标题和主送机关处于公文主体的位置;抄送机关属于公文版记的部分。故本题选A。 4、对于夏季防雷常识,下列选项中论述正确的是()。 A、遇到雷雨时,人们应尽快进入室内,打开窗户通风,并尽快通过电视、电脑或收音机了解此次雷雨的相关信息 B、汽车金属外壳易导电,所以在汽车上遇到雷雨时,应尽可能跑出汽车避雷 C、在游泳池或河边遇到雷雨时,可以跳入水中,因为有水的保护,雷难以直接打到人身上,所以在水中较

关于重庆市铜梁县小林镇鱼龙村未来发展的构想与实施

关于重庆市铜梁县小林镇鱼龙村未来发展的构想与实施 铜梁县小林镇鱼龙村地处大足县与铜梁县的交界处,交通便利,一小时左右可以到达重庆市区,还是一个养鱼示范村,可是历届村领导都没有发挥好鱼龙村的根本优势之所在。既然叫做鱼龙村,就有它的来历,它的寓意是发展好渔业,让我村像龙一样腾飞起来,快速的走上科技发展的致富路。 要想充分利用好我村的优势,让百姓真正的富起来,我村就必须利用好地理资源和天然优势。 1、我村现有的一到十社水利资源不是特别有优势,但是山地资源相当丰富,大部分山地荒废,杂草丛生,是对资源极大的浪费。村干部可以投票推选这几个社的年轻骨干到山东济宁学习肉山羊的养殖与防疫技术,肉兔养殖与防疫技术(学习的骨干可以采用村里补贴的方式解决费用问题)。充分利用好山地资源,其余的荒废山地可以种植柑橘、柚子等水果;柑橘、柚子十分适合我村的气候生长。 2、现有的十一社到十八社水利资源相当丰富,且这几个社养鱼也有悠久的历史,村里应该组织好这几个社有能力的骨干,请本村的养鱼大户魏纯喜、陆德伟等养鱼大户轮流培训养殖技术和防疫技术。对其它的田地可以种植大棚蔬菜,村干部应该组织好群众向本村的赵正举学习大棚蔬菜的种植技术。这几个社还需整治河道,维修排灌站。 3、利用好村里的电脑室,收集相关的种植养殖技术资料并做好本村的图片、视频到各大网站宣传,做好合适的实施方案,争取资金。村领导应挑选精锐骨干学习柑橘,柚子、鲫鱼等一系列的深加工。

4、村领导在带领大家抓产量的同时利用好村里的宣传骨干联系好水果、蔬菜、鲜鱼,羊肉的销路和市场价格的调查。这些都可以申请绿色食品标识,然后联系本市的大型超市上架。山羊和肉兔则可以联系大型餐厅与招商加工等方法采取销售。 5、村里在有一定收入走上正轨的同时,可以购买一些中小型设备,成立自己的小型加工厂,可以注册商标包装水果,还可以学习做真空包装的即食鱼类、烤兔、熏羊肉等产品。让真正的黄金卖出黄金价,而不是黄金卖成黄铜价,让村民真正的得到实惠。 6、村里一定要培养好村民的团结意识,要让他们学会互助互爱,相互扶持相互帮助。刚起步的时候要让现有的养殖、种植大户带好头,让其它的村民看到效益,扶持起步晚的村民,可采取合作与联营的方式,成立合作社。 7、抓效益不能忘了抓精神文明建设,组织搞好网络建设,建设图书室(多购科技发展的书籍),利用好村里的广播宣讲科技知识而不是天天替人做广告,党支部要利用起来、起好带头作用,常过组织生活,当成骨干力量搞培训,让党员真正起到先锋模范作用而不是现在的老弱残兵。争取在五年之内把我村建设成一个科技发展型的新村,让百姓都富裕起来。把外出打工的人都留住,让外迁的人都后悔,不是目前村领导所吹捧的富裕而其实贫困的村。 村里应招贤纳德,把有知识、有技术的人才留下、而不是打压,怕年轻人坐了自己的位置。多渠道、全面的宣传我村。可以抓住当今社会提倡绿色、环保的理念,大力开发绿色无公害蔬果和天然水产、养殖业。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纸做好我村甚至我镇的绿色环保理念。名气可以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