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香豆素和木脂素

香豆素和木脂素

香豆素和木脂素
香豆素和木脂素

香豆素和木脂素

一、最佳选择题

1. 香豆素的基本母核为

A.苯骈α-吡喃酮

B.对羟基桂皮酸

C.反式邻羟基桂皮酸

D.顺式邻羟基桂皮酸

E.苯骈γ-吡喃酮

答案:A

2. 七叶内酯的结构类型为

A.简单香豆素

B.简单木脂素

C.呋喃香豆素

D.异香豆素

E.吡喃香豆素

答案:A

3. 异羟肟酸铁反应的作用基团是

A.亚甲二氧基

B.内酯环

C.芳环

D.酚羟基

E.酚羟基对位的活泼氢

答案:B

4. 游离香豆素可溶于热的氢氧化钠水溶液,是由于其结构中存在

A.甲氧基

B.亚甲二氧基

C.内酯环

D.酚羟基对位的活泼氢

E.酮基

答案:C

5. 下列化合物可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是

A.七叶内酯

B.七叶苷

C.厚朴酚

D.五味子素

E.牛蒡子苷

答案:A

6. Gibb's反应呈现阳性时通常呈

A.蓝色

B.红色

C.黄色

D.绿色

E.紫色

答案:A

7. 白芷内酯属于

A.简单香豆素类化合物

B.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

D.异香豆素类化合物

E.其他香豆素类化合物

答案:B

8. 伞形花内酯的结构是

A.7-羟基香豆素

B.6,7-二羟基香豆素

C.7,8-二羟基香豆素

D.5,6-二羟基香豆素

E.6-羟基香豆素

答案:A

9. 香豆素长时间与强碱加热,可生成

A.苯骈-α-吡喃酮

B.酪氨酸

C.顺式邻羟基桂皮酸

D.反式邻羟基桂皮酸

E.苯骈-γ-吡喃酮

答案:D

10. 香豆素类化合物基本骨架的碳数是

A.C9-C4

B.C3-C3

C.C6-C3-C6

D.C6-C3

E.C6-C6

11. 香豆素与碱反应的特点是

A.遇碱后内酯水解开环,加酸后又可环合成内酯环

B.加碱内酯水解开环,生成顺式邻羟桂皮酸盐,加酸不环合,但长时间加热可生成反式邻羟桂皮酸盐

C.加碱内酯水解开环,加酸后又可环合成内酯环,但如长时间在碱中加热,生成反式邻羟桂皮酸盐,加酸不能环合

D.加碱内酯水解开环,并伴有颜色反应

E.加碱生成的盐可溶于水

答案:C

12. 下列类型化合物中,大多数具香味的是

A.黄酮苷元

B.蒽醌苷元

C.香豆素苷元

D.三萜皂苷元

E.甾体皂苷元

答案:C

13. 下列有关香豆素理化性质的论述,错误的是

A.游离香豆素多为结晶

B.游离香豆素多有香味

C.小分子香豆素有挥发性

D.小分子香豆素有升华性

E.香豆素苷虽无挥发性和升华性,但具有香味

答案:E

14. 下列化合物中具有强烈天蓝色荧光的是

B.大黄素

C.麻黄碱

D.甘草酸

E.大豆皂苷

答案:A

15. 异羟肟酸铁反应的现象是

A.蓝色

B.绿色

C.灰色

D.红色

E.黑色

答案:D

16. 用异羟肟酸铁反应检识香豆素时,反应条件为

A.碱性

B.先碱性,后酸性

C.酸性

D.先酸性,后碱性

E.中性

答案:B

17. Emerson反应的试剂是

A.盐酸羟胺、三氯化铁

B.氨基安替比林、铁氰化钾

C.2,6-二氯(溴)苯醌氯亚胺

D.变色酸、浓硫酸

答案:B

18. Gibbs反应的条件是

A.弱碱性

B.强碱性

C.弱酸性

D.强酸性

E.中性

答案:A

19. 可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香豆素成分是

A.游离小分子简单香豆素

B.香豆素苷

C.呋喃香豆素

D.吡喃香豆素

E.双香豆素

答案:A

20. 7-羟基香豆素的1HNMR谱中,母核上的质子化学位移在最低场的是

A.H-3

B.H-4

C.H-5

D.H-6

E.H-8

答案:B

A.单分子对羟基桂皮醇衍生物

B.二分子C6-C3缩合

C.多分子C6-C3缩合

D.四分子C6-C3缩合

E.三分子C6-C3缩合

答案:B

22. 下列有关木脂素理化性质的论述,错误的是

A.多数游离

B.多数为无色或白色结晶

C.多数有挥发性

D.游离木脂素偏亲脂性

E.分子中常有醇羟基、甲氧基、亚甲二氧基等基团答案:C

23. 五味子素的结构类型为

A.简单木脂素

B.单环氧木脂素

C.木脂内酯

D.联苯环辛烯型木脂素

E.其他木脂素

答案:D

24. 中药补骨脂中的补骨脂内脂具有

A.抗菌作用

B.光敏作用

C.解痉利胆作用

E.镇咳作用

答案:B

25. 厚朴酚的基本结构属于

A.简单木脂素

B.环木脂素

C.新木脂素

D.木脂内酯木脂素

E.环氧木脂素

答案:C

二、配伍选择题

A.简单香豆素

B.呋喃香豆素

C.吡喃香豆素

D.异香豆素

E.其他香豆素

1. 七叶内酯属于

答案:A

2. 茵陈炔内酯属于

答案:D

3. 补骨脂内酯属于

答案:B

答案:E

5. 花椒内酯属于

答案:C

A.酚羟基

B.内酯环结构

C.1745~1715cm-1

D.甲氧基

E.3600~3200cm-1

6. 香豆素可与三氯化铁试剂反应呈蓝绿色,是因为其具有

答案:A

7. 香豆素可发生异羟肟酸铁反应,是因为其具有

答案:B

8. 香豆素结构中α-吡喃酮环引起的红外吸收在

答案:C

9. 香豆素结构中羟基引起的红外吸收在

答案:E

A.δ6.1~6.4

B.δ7.3~7.4

C.δ6.8~6.9

D.δ7.5~8.3

10. 7-羟基香豆素的1HNMR谱中H-3信号是

答案:A

11. 7-羟基香豆素的1HNMR谱中H-4信号是

答案:D

A.δ7.60(1H,d,J=9.5Hz)

B.δ6.85(1H,brs)

C.δ6.26(1H,d,J=9.5Hz)

D.δ3.95(3H,s)

E.δ6.91(1H,s)

12. 6-甲氧基-7-羟基香豆素的H-3信号是

答案:C

13. 6-甲氧基-7-羟基香豆素的H-4信号是

答案:A

14. 6-甲氧基-7-羟基香豆素的甲氧基的质子信号是答案:D

A.简单香豆素

B.呋喃香豆素

C.联苯环辛烯型木脂素

D.新木脂素

E.吡喃香豆素

15. 厚朴中的成分主要是

16. 秦皮中的成分主要是

答案:A

17. 白花前胡中的成分主要是

答案:E

18. 五味子中的成分主要是

答案:C

19. 补骨脂中的成分主要是

答案:B

20. 白蜡树皮中的成分主要是

答案:A

A.白花前胡甲素

B.补骨脂素

C.和厚朴酚

D.迷迭香酸

E.五味子醇甲

21. 《中国药典》中对五味子进行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的指标成分为

答案:E

22. 《中国药典》中对肿节风进行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的指标成分为

答案:D

23. 《中国药典》中对补骨脂进行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的指标成分为

24. 《中国药典》中对厚朴进行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的指标成分为

答案:C

25. 《中国药典》中对前胡进行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的指标成分为答案:A

三、多项选择题

1. 下列含香豆素类成分的中药是

A.秦皮

B.甘草

C.补骨脂

D.五味子

E.白芷

答案:ACE

2. 简单香豆素的取代规律是

A.7位大多有含氧基团存在

B.5、6、8位可有含氧基团存在

C.常见的取代基团有羟基、甲氧基、异戊烯基等

D.异戊烯基常连在6、8位

E.异戊烯基常连在5、7位

答案:ABCD

3. 小分子游离香豆素具有的性质包括

A.有香味

B.有挥发性

D.能溶于沸水

E.能溶于冷水

答案:ABCD

4. 提取游离香豆素的方法有

A.酸溶碱沉法

B.碱溶酸沉法

C.乙醚提取法

D.热水提取法

E.乙醇提取法

答案:BCE

5. 采用色谱方法分离香豆素混合物,常选用的吸附剂有

A.硅胶

B.酸性氧化铝

C.碱性氧化铝

D.中性氧化铝

E.活性炭

答案:ABD

6. 香豆素类成分的荧光与结构的关系是

A.香豆素母体无荧光

B.羟基香豆素显蓝色荧光

C.在碱溶液中荧光减弱

D.7位羟基取代,荧光增强

E.8位羟基取代,荧光减弱

7. Emerson反应呈阳性的化合物是

A.苯酚

B.邻羟基桂皮酸

C.邻羟基桂皮醇

D.8-羟基香豆素

E.6,7-二羟基香豆素

答案:ABCD

8. 区别6,7-呋喃香豆素和7,8-呋喃香豆素时,可将它们分别加碱水解后再采用

A.异羟肟酸铁反应

B.Gibb's反应

C.Emerson反应

D.三氯化铁反应

E.醋酐-浓硫酸反应

答案:BC

9. 属于呋喃香豆素的是

A.花椒内酯

B.伞形花内酯

C.补骨脂内酯

D.白芷内酯

E.异补骨脂内酯

答案:CDE

10. 属于异香豆素的是

A.邪蒿内酯

C.茵陈炔内酯

D.仙鹤草内酯

E.穿心莲内酯

答案:CD

11. 香豆素在碱的作用下,可能发生的变化有

A.短时间处理,生成顺邻羟基桂皮酸盐

B.长时间接触,生成反邻羟基桂皮酸盐

C.与浓碱共沸,得到酚类或酚酸类裂解产物

D.长时间处理,缩合成双香豆素

E.长时间处理,转变成异香豆素

答案:ABC

12. 可与酚羟基对位活泼氢发生缩合反应的试剂有

A.2,6-二氯苯醌氯亚胺、弱碱

B.2,6-二溴苯醌氯亚胺、弱碱

C.氨基安替比林、铁氰化钾

D.三氯化铁、铁氰化钾

E.没食子酸、浓硫酸

答案:ABC

13. 三氯化铁反应呈阳性的化合物有

A.大黄素

B.槲皮素

C.7-羟基香豆素

D.甘草酸

E.5-羟基香豆素

答案:ABCE

14. 对Gibb's反应呈阴性的化合物是

A.6,7-二羟基香豆素

B.5,7-二羟基香豆素

C.6,7-呋喃香豆素

D.6,7-吡喃香豆素

E.对羟基苯甲酸

答案:ACDE

15. 含酚羟基的香豆素类化合物具有的性质或反应有

A.荧光性质

B.异羟肟酸铁反应

C.Gibb's反应

D.Kedde反应

E.Emerson反应

答案:ABCE

16. 采用系统溶剂提取法提取香豆素类化合物时,首先用石油醚提取的意义是

A.脱脂作用

B.提高提取纯度,减少杂质混入

C.用于提取亲脂性较强的香豆素

D.用于与苷类分离

E.减少提取液的纯化处理,石油醚提取液只需浓缩即可析出香豆素结晶

答案:ABCDE

17. 7-羟基香豆素的1H-NMR信号特征有

B.H-6在较高场

C.H-6呈双峰

D.H-3呈双峰

E.H-8呈宽四重峰

答案:ABD

18. 香豆素苷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可用

A.重结晶法

B.升华法

C.碱溶酸沉法

D.系统溶剂法

E.色谱法

答案:CDE

19. 中药秦皮治疗痢疾的有效成分是

A.七叶苷

B.七叶内酯

C.白蜡素

D.白蜡树苷

E.7-羟基香豆素

答案:AB

20. 含有木脂素类成分的中药有

A.五味子

B.前胡

C.肿节风

D.厚朴

答案:AD

21. 属于新木脂素的是

A.五味子醇

B.补骨脂内酯

C.异秦皮啶

D.厚朴酚

E.和厚朴酚

答案:DE

香豆素和木脂素

第六章 香豆素和木脂素 第一节 香豆素 香豆素(coumarins) 在结构上可以看成是顺式邻羟基桂皮酸脱水而形成的内酯, 是一类具有苯骈α-吡喃酮母核的天然化合物。因早期从植物Coumarouna odorata 的种子(香豆)中得到,具有新刈干草香气而得名。 COOH OH H H 顺式邻羟基桂皮酸 O O 苯骈a -吡喃酮 图6-2 目前,已经发现的天然香豆素类化合物1200多个,是天然药物成分的一个重要类群。 香豆素类广泛分布在高等植物中,极少数来自微生物(如黄曲霉素、假密环菌等)及动物。 富含香豆素的植物有伞形科、芸香科、菊科、木犀科等。中药白芷、前胡、蛇床子、茵陈、补骨脂、秦皮等都含有香豆素类成分。植物体内,香豆素类成分可分布于花、叶、茎、皮、果(种子)、根等各部位,通常以幼嫩的叶芽中含量较高。 香豆素类成分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活性,是一类重要的中药活性成分。如,秦皮中七叶内酯和七叶苷是治疗细菌性痢疾的主要成分;茵陈中滨蒿内酯、假密环菌中亮菌甲素具有解痉、利胆作用;蛇床子中蛇床子素可用于杀虫止痒;补骨脂中呋喃香豆素类具有光敏活性,用于治疗白斑病;前胡中的香豆素具有血管扩张作用;某些双香豆素具有抗维生素K 样作用,可作为抗凝血药物; 胡桐(Calophyllum lanigerum )中香豆素(+)calanolide A 是强大的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目前正作为抗艾滋病药物进行研制。 一、香豆素的结构与分类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基本母核为苯骈α-吡喃酮的结构,大多香豆素类成分只在苯环一侧有取代,也有部分香豆素在α-吡喃酮环上有取代。常见的有-OH ,-OCH 3,异戊烯氧基及其衍生物等。在α-吡喃酮环一侧,3,4位均可能有取代,常见的取代基是小分子烷基、苯基、羟基、甲氧基等。 香豆素类成分的结构分类,主要依据在α-吡喃酮环上有无取代,7-位羟基是否和6,8位取代异戊烯基缩合形成呋喃环、吡喃环来进行,通常将香豆素类化合物分为简单香豆素、呋喃香豆素、吡喃香豆素、其他香豆素四类。 (一)简单香豆素类(simple coumarins) 简单香豆素是只在苯环一侧有取代,但7-位羟基未与6或8位取代基形成呋喃环或吡喃环的香豆素类。 表6-1 常见简单香豆素化合物

浅析中国古建筑大木结构的榫卯形式

浅析中国古建筑大木结构的榫卯形式 ----------吴其钢徐州市园林技术工程处摘要:榫卯的功能,在于使千百件独立、松散的构件紧密结合为一个符合设计要求和使用要求的,具有承受各种荷载能力的完整的结构体。 关键词:榫卯功能分类名称使用部位 我国古代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是通过一定的建筑艺术形式和一定的工艺技术表现出来的。有人说“中国古代建筑的大木结构不用一根钉子”,这个说法实际上是一种夸大的说法,但如果单指大木结构的榫卯则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又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中国古建筑是一门独具风格的建筑科学,中国古建筑又以木结构为主,木构件间的联接又以榫卯组合为主。 而今国内现存的古建筑以清代(明代)居多。通过近几年施工和设计的仿古建筑,剖析其结构形式与工艺技术,得悉其构件联接以榫卯组合为主。通过对马炳坚先生所著的《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井庆升先生所著的《清式大木作操作工艺》,及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的学习,了解了中国古建筑的榫卯技术的形式和多样化以及其功能。 1、榫卯的功能 1.1榫卯是相辅相成,相互对应的。榫:就是小于构件断面凸出的部分,俗称公榫,卯:就是指与榫相结合的另一构件凹下去的部分,俗称母榫。 1.2榫卯的功能,在于使千百件独立、松散的构件紧密结合为一个符合设计要求和使用要求的,具有承受各种荷载能力的完整的结构体。木结构榫卯技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得以应用并逐渐发展,到唐宋时期榫卯技术的

应用以达到如火纯清的程度,应用的更加纯熟和讲究。到明、清时期古代的工匠们将其形式简化,但仍保留其固有的功能,从中充分体现榫卯结构的可靠性。 如一座大型的宫殿式木构建筑要由成千上万个单件组合而成,一座小式的构造简单的古建筑,也要由数以百计的木构件组成。在这些建筑的木构件中,除椽子和望板外,其余构件几乎全部是用榫卯结合在一起的。木结构的形式和榫卯结合的方法,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主要结构特点。 2、榫卯的分类 木构件榫卯种类很多,形态各异,这些种类和形状的形成,不仅与榫卯的功能有直接关系,而且还与木构件所处的位置,构件之间的组合角度,结合方式以及木构件的安装顺序和安装方法等均有直接关系。根据榫卯的功能大致可分为六类:固定垂直构件的榫卯;水平构件与垂直构件的拉结相交使用的榫卯;水平构件互交部位的榫卯;水平或倾斜构件重叠稳固所用的榫卯;用于水平或倾斜构件叠交或半叠交的榫卯;用于板缝拼接的几种榫卯。下面详细介绍一下木构件榫卯的种类、形式及使用部位。 2.1、固定垂直构件的榫卯; 在古建筑中垂直构件主要柱子,柱子又分为落地柱和悬空柱两类。落地柱即柱脚直接落在柱顶石上的柱子,如檐柱、金柱、中柱、山柱都属此类。悬空柱即落脚在梁架上或被其它构件悬空挑起、捧起的柱子,如童柱、瓜柱、雷公柱等都是悬空柱。这些垂直构件不管用在什么部位,都要用榫卯来固定它的位置,如管脚榫、套顶榫、瓜柱柱脚半榫。 2.1.1、管脚榫用于固定各种落地的柱根部,童柱与梁架或墩斗相交处,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 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建筑中负担结构构件的制造和木构架的组合、安装、竖立等工作的专业。由于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为骨干的,因此房屋的设计也归属大木作。 历史渊源由《考工记》所载"攻木之工七",可知周代木工已分工很细,以后各代分工不同。宋代房屋的附属物平暗、藻井、勾阑、博缝、垂鱼等的制作,归小木作,明清时则归大木作。宋代大木作以外另有锯作,明清也归大木作。木构架房屋建筑的设计、施工以大木作为主,则始终不变。 设计制度中国古代建筑在唐初就已经定型化、标准化,由此产生了与此相适应的设计和施工方法。宋《营造法式》中,已载有一套包括设计原则、标准规范并附有图样的材份制(即古代的模数制,见材份)。材份制一直沿用到元末。明初,大量营建都城宫室,已不再用材份制。清初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基本上使用了斗口制(见斗口),仍可看出材份制的痕迹,但在力学上已不如材份制严谨,各种构件的标准规范也无一致的准则。实质上是旧的设计制度已被废弃,而新的设计制度还不完善。 大木作结构构件,按功能可分为12类。其中拱、昂、爵头、斗4类属铺作构件。其余8类为:柱,额枋,梁,蜀柱、驼峰托脚、叉手等,替木,椽和襻间,阳马(角梁),椽,飞子(飞檐椽)。以上各类构件中,柱、椽、椽多为圆形截面,余为矩形截面。宋以后各代对构件截面,按结构形式(殿堂、厅堂、余屋,或大木大式、大木小式)都详尽地规定出高、厚尺度。其高厚比早期多为3:2,间有2:1的,至明清则多为10:8。

柱,又称柱子,古代文献中又称为"楹"。为建筑中主要承受轴向压力的纵长形构件。一般竖立,用以支承梁、枋、屋架。常用木材、石材、砖等制成。按外形分为直柱、梭柱,截面多为圆形。处于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名称,如在房屋最外圈的柱子为外檐柱,外檐柱以内的称屋内柱(或金柱),转角处的称角柱,以及墙柱、中柱、山柱、瓜柱、童柱等。有些柱不承受轴向压力,主要起构造作用,如望柱、垂莲柱、雷公柱。根据样式不同,以有圆柱、八角柱、方柱、瓜楞柱、蟠龙柱等多种。按构造又有单柱、拼合柱之别。古建筑柱子一般均有收分,即柱径上小下大呈直线轮廓收分。北齐、五代、宋、明建筑中又有一种柱子上下两端或仅上端收杀成梭形的,称为梭柱。清代多用直柱、仅于柱端稍作卷杀。柱有侧脚,即向中心倾斜;有生起,即自中间柱向角柱逐渐加高。

中国古代木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与世界其它建筑形态最基本的区别是木结构,是世界上惟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 中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木结构建筑遗址在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已有七千年。据考古发现,在300平方米的范围内,最少有三栋以上的干阑式建筑遗迹,其中一座长约23米,进深约8米。木构件建筑遗物有柱、梁、枋、板等,许多构件上都有榫卯,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已发现的最早的遗存。如果我们把河姆渡文化出土的榫卯木结构建筑遗迹当作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真正”起点,那么,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已经有七千年的历史了。 古代木结构特点 结构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建筑主要分为抬(叠)梁式和穿斗式两种。另外还有井干式,但它不是中国木结构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只在一些林木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出现,如云南。 抬梁式构架是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的主要形式,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建筑结构形式。穿斗式构架用料较少,建造时先在地面上拼装成整榀屋架,然后竖立起来,具有省工、省料、便于施工和比较经济的优点。同时,密列的立柱也便于安装壁板和筑夹泥墙。因此,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各省,保留了大量明清时代采用穿斗式构架的民居。这些地区有的需要较大空间的建筑,采取将穿斗式构架与抬梁式构架相结合的办法:在山墙部分使用穿斗式构架,当中的几间用抬梁式构架,彼此配合,相得益彰。 布局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造型特点: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造型优美,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 在所有的中国的古代建筑中都可以找到一个最基本的形式特征——人字形的“大屋顶”。 中国任何类型的建筑都是由民居住宅演变过来,它是以增加重复单位来解决人所要求的尺度和规模。其基本外形都如一个篆书“人”字形,即双面坡的屋顶。通用性成为中国古代建筑构成的基本法则。大屋顶,这个人字形的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最明显的特征。 不管是殿、堂、厅、轩、馆、楼、阁、榭、亭等称呼的建筑,还是方的、长方的、圆的、角形、扇形、一字、凹字、工字、田字等组成的平面;或是三合院、四合院或像故宫一样的建筑群体;无论是住宅,还是宫殿,或是庙宇、寺观;无论是悬山、歇山、硬山或庑殿、卷棚,还是单檐、重檐、丁字脊、十字脊,大屋顶可谓万变不离其宗。站在景山顶向南望去,紫禁城一片金色的屋顶,它虽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高有低,但总体上形式统一、规整,这就是“大屋顶”。 装饰特点: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装饰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明清的梁枋彩画最为瞩目。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 一、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形式的基本演化 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1.抬梁式构架 这种构架的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准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迭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相邻屋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房屋的屋面重量透过椽、檩、梁、柱传到基础(有铺作时,透过它传到柱上)。 抬梁式构架至迟在春秋时已经有了。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目前所见最早的图像是四川成都出土东汉庭院画像砖。唐代它已发展成熟,并出现了以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和山西平顺天台庵正殿为代表的殿堂型和厅堂型两种类型。《营造法式》的大木作部分主要讲的是抬梁式构梁,明确提出较重要建筑的构架有殿堂型、厅堂型两个类型,并用图说明两者的差别。 2.穿斗式构架 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一种形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这种构架以柱直接承檩,没有梁,原作穿兜架,后简化为"穿逗架"和"穿斗架"。 穿斗式构架的特点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用梁。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横向贯穿起来,成一榀构架。每两榀构架之间使用斗枋和纤子连接起来,形成一间房间的空间构架。 穿斗式构架以柱承檩的作法,可能和早期的纵架有一定渊源关系,已有悠久的历史。在汉代画像石中就可以看到汉代穿斗式构架房屋的形象。 穿斗式构架用料较少,建造时先在地面上拼装成整榀屋架,然后竖立起来,具有省工、省料,便于施工和比较经济的优点。同时,密列的立柱也便于安装壁板和筑夹泥墙。因此,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各省,保留了大量明清时代采用穿斗式构架的民居。这些地区有的需要较大空间的建筑,采取将穿斗式构架与抬梁式构架相结合的办法:在山墙部分使用穿斗式构架,当中的几间用抬梁式构架,彼此配合,相得益彰。 3.井干式结构

第五章香豆素和木脂素习题

第五章香豆素和木脂素 一、最佳选择题1、香豆素类化合物在碱中长时间放置 A. 不发生变化 B. 生成顺式邻羟基桂皮酸盐 C. 生成顺式邻羟基桂皮酸 D. 生成反式邻羟基桂皮酸盐 E. 生成反式邻羟基桂皮酸 1、【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香豆素类与碱的作用。香豆素的化学结构有内酯性质,易于碱水解反应得顺邻羟桂皮酸。但长时间碱液放置或U V 照射,可转变为稳定的反邻羟桂皮酸。某些具有特殊结构的香豆素,如C8 取代基的适当位置上有羰基、双键、环氧等结构者,和水解新生成的酚羟基发生缔合、加成等作用,可阻碍内酯的恢复,保留了顺邻羟桂皮酸的结构。 2、有强烈蓝色荧光的香豆素类化合物是 A.7-羟基香豆素 B.7,8-二羟基香豆素 C.7-甲氧基香豆素 D.7,8-二甲氧基香豆素 E.6,7-二甲氧基香豆素 2、【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紫外吸收与α-吡喃酮相似,在300n m 处可有最大吸收,但吸收峰的位置与取代基有关,未取代的香豆素,其紫外吸收光谱一般可呈现275n m 、284n m 和310n m 三个吸收峰;如分子中有羟基存在,特别是在C-6 或C-7 上,则其主要吸收峰均红移,有时几乎并成一峰。在碱性溶液中,多数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吸收峰位置较在中性或酸性溶液中有显著的红移现象,其吸收度也有所增大,如7羟基香豆素的λma x 325nm(4.15 ),在碱性溶液中即向红移动至372nm(4.23 ),这一性质有助于结构的确定。 3、属于木脂素类化合物的是 A. 花椒内酯 B. 邪蒿内酯 C. 厚朴酚 D. 欧前胡内酯 E. 仙鹤草内酯 3、【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厚朴皮中分得了与苯环相连的新木脂素,如厚朴酚以及和厚朴酚。 4、属于线型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是 A. 伞形花内酯 B. 茵陈素 C. 七叶内酯 D. 白蜡素 E. 美花椒内酯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解 中国传统古建筑结构复杂,这套木结构建筑扫盲图依照北宋李诫所着《营造法式》标注,结构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值得收藏。 解释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还是刚才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这是一张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山西平顺淳化寺正殿。劄牵:长一椽的梁 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

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山西泽州西四义普觉寺) 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普拍方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山西沁县大云院正殿)

中西方木结构建筑之比较

中西方木结构建筑之比较 摘要:中国古代木结构形成的原因包括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有较强的抗震能力、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和与夯土技术的接合等。本文对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特点作了简要阐述,并且从中国古典思想上分析了木结构形成的深层原因。古代西方木结构在居住建筑上一直有着广泛的应用,与砖石结构建筑并行发展。由于砖石结构的教堂等公共建筑一直是西方建筑的主流,因此与砖石结构建筑相比,木结构建筑一直处于次席的位置。最后对比中西方古建筑选材,得出结论,不同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念,由此产生不同的建筑态度、不同的对技术方案选择的标准。 关键词:中国木结构建筑西方木结构建筑砖石材料框架结构人本思想 一、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形成 对中国建筑文化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建筑文化像中国那样热衷于土木结构,从史前穴居、巢居到清代的大木作、小木作,中国的建筑文化一直以土木及其结构技术为主旋律,从未大力发展砖石建筑,致使砖石建筑始终处在支流地位。木建筑如此长期、广泛地被作为一种主流建筑类型加以使用,必然有其内在优势。这些优势大致是: 1、取材方便 在古代,我国分布着大面积的森林,包括黄河流域也是林木森郁的地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是我国一个优良的传统。在古代中国大部分地区,森林面积很广,木料比砖石更容易获取,可迅速而经济地解决材料的供应问题,加之木材易于加工,利用石器即可以完成砍伐、开料、平整、作榫卯等工序。随着青铜工具以及后来的铁质斧、斤、锯、凿、钻、刨等工具的使用,木结构的技术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并由此形成我国独特的、成熟的建筑技术和艺术体系。 2、适应性强 木架建筑是由柱、梁、檩、枋等构件形成框架来承受屋面、楼面的荷载以及风力、地震力的,墙并不承重,支起围蔽、分隔和稳定柱子的作业,因此民间有“墙倒屋不倒”之谚。房屋内部可较自由地分隔空间,门窗也可以任意开设。无论抬梁式或穿斗式木构件的房屋,只要在房屋高度、墙壁与屋面的材料和厚薄、窗的位置和大小等方面加以变化,就能广泛的适应各地区寒暖不同的气候。使用

2019执业药师中药学知识一同步练习题:香豆素和木脂素(有答案)

2019执业药师中药学知识一同步练习题:香豆素和木脂素 (有答案) 历年考点【最佳选择题】 用薄层色谱检识中药化学成分时,在紫外光下可显蓝色荧光的化合物类型是 A.二萜 B.三萜 C.多糖 D.香豆素 E.胆汁酸 『正确答案』D 历年考点【最佳选择题】 《中国药典》规定,肿节风的含量指标成分是 A.异嗪皮啶 B.阿魏酸 C.莪术醇 D.柴胡皂苷b E.葛根素 『正确答案』A 历年考点【最佳选择题】

具有光化学毒性的中药化学成分类型是 A.多糖 B.无机酸 C.鞣质 D.呋喃香豆素 E.五环三菇 『正确答案』D 历年考点【配伍选择题】 A.知母 B.前胡 C.厚朴 D.细辛 E.连翘 主要含香豆素类成分的中药是 检查马兜铃酸Ⅰ限量的中药是 主含木脂素类,来源于木犀科的中药是 『正确答案』BDE 历年考点【综合分析选择题】 某男,42岁。自诉咽中如有物阻,呕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胁满闷,化痰降硬,处以半夏厚朴汤;其药物构成为姜半夏、茯苓、厚朴、生姜、紫苏叶。 处方厚朴主要化学成分厚朴酚,其结构类型是 A.黄酮 B.香豆素

C.木脂素 D.生物碱 E.三萜皂苷 『正确答案』C 【多项选择题】 下列主要含香豆素的中药是 A.补骨脂 B.五味子 C.连翘 D.厚朴 E.秦皮 『正确答案』AE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考点试题:中药化学 历年考点【最佳选择题】 挥发油的提取方法采用的是 A.回流提取法 B.浸渍法 C.渗漉法 D.连续回流提取法 E.水蒸气蒸馏法

『正确答案』E 历年考点【配伍选择题】 A.连续回流提取法 B.渗漉法 C.煎煮法 D.升华法 E.水蒸气蒸馏法 适用于挥发性成分提取的方法是 遇热易破坏成分常用的提取方法是利用索氏提取器提取的方法是 『正确答案』EBA 历年考点【多项选择题】 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方法有 A.浸渍法 B.结晶法 C.凝胶色谱法 D.水蒸气蒸馏法 E.煎煮法 『正确答案』ADE 历年考点【最佳选择题】 分离原理主要为氢键缔和的吸附剂是 A.活性炭 B.聚酰胺 C.硅藻土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 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建筑中负担结构构件的制造和木构架的组合、安装、竖立等工作的专业。由于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为骨干的,因此房屋的设计也归属大木作。 历史渊源由《考工记》所载"攻木之工七",可知周代木工已分工很细,以后各代分工不同。宋代房屋的附属物平暗、藻井、勾阑、博缝、垂鱼等的制作,归小木作,明清时则归大木作。宋代大木作以外另有锯作,明清也归大木作。木构架房屋建筑的设计、施工以大木作为主,则始终不变。 设计制度中国古代建筑在唐初就已经定型化、标准化,由此产生了与此相适应的设计和施工方法。宋《营造法式》中,已载有一套包括设计原则、标准规范并附有图样的材份制(即古代的模数制,见材份)。材份制一直沿用到元末。明初,大量营建都城宫室,已不再用材份制。清初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基本上使用了斗口制(见斗口),仍可看出材份制的痕迹,但在力学上已不如材份制严谨,各种构件的标准规范也无一致的准则。实质上是旧的设计制度已被废弃,而新的设计制度还不完善。 大木作结构构件,按功能可分为12类。其中拱、昂、爵头、斗4类属铺作构件。其余8类为:柱,额枋,梁,蜀柱、驼峰托脚、叉手等,替木,椽和襻间,阳马(角梁),椽,飞子(飞檐椽)。以上各类构件中,柱、椽、椽多为圆形截面,余为矩形截面。宋以后各代对构

件截面,按结构形式(殿堂、厅堂、余屋,或大木大式、大木小式)都详尽地规定出高、厚尺度。其高厚比早期多为3:2,间有2:1的,至明清则多为10:8。 柱,又称柱子,古代文献中又称为"楹"。为建筑中主要承受轴向压力的纵长形构件。一般竖立,用以支承梁、枋、屋架。常用木材、石材、砖等制成。 按外形分为直柱、梭柱,截面多为圆形。处于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名称,如在房屋最外圈的柱子为外檐柱,外檐柱以内的称屋内柱(或金柱),转角处的称角柱,以及墙柱、中柱、山柱、瓜柱、童柱等。有些柱不承受轴向压力,主要起构造作用,如望柱、垂莲柱、雷公柱。根据样式不同,以有圆柱、八角柱、方柱、瓜楞柱、蟠龙柱等多种。按构造又有单柱、拼合柱之别。 古建筑柱子一般均有收分,即柱径上小下大呈直线轮廓收分。北齐、五代、宋、明建筑中又有一种柱子上下两端或仅上端收杀成梭形的,称为梭柱。清代多用直柱、仅于柱端稍作卷杀。柱有侧脚,即向中心倾斜;有生起,即自中间柱向角柱逐渐加高。 额枋(宋称阑额),包括阑额(大额枋)、由额(小额枋或由额垫板)、普拍枋(平板枋)、屋内额、地栿、绰幕(后演化为雀替)等,是柱上用于连接柱头或柱脚、承重的水平构件。南北朝及之前多置于柱顶,隋唐后才移到柱间。西方古典建筑中,类似的部件称为architrave。 额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中用在柱列上的联系构件,承托斗栱和横向的梁架,用以增强柱网的稳定。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中国古代木构架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中国古代木构架

额枋(宋称阑额),包括阑额(大额枋)、由额(小额枋或由额垫板)、普拍枋(平板枋)、屋内额、地栿、绰幕(后演化为雀替)等,是柱上用于连接柱头或柱脚、承重的水平构件。南北朝及之前多置于柱顶, 隋唐后才移到柱间。西方古典建筑中,类似的部件称为architrave。额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中用在柱列上的联系构件,承托斗栱和横向的梁架,用以增强柱网的稳定。额在汉至唐时期称楣。隋以前的楣多压在柱顶上,承托斗栱和梁。隋唐时,楣开始用在柱头之间,插入柱身,并分上下2层,称为重楣。宋《营造法式》称上层楣为阑额,下层楣为由额,阑额以上又平放一厚木板,称普拍枋;而称隋以前压在柱头上的旧做法为檐额。阑额、檐额用于内柱上的称屋内额。清式称阑额、由额、普拍枋为大额枋、小额枋和平板枋,有时在大额枋或小额枋下加垫托的雀替,以加强柱和枋之间的联系(见大木作)。《营造法式》规定檐额两端要伸出柱头外,下面用形如长栱的绰幕枋承托。这种做法在相

传为五代时卫贤绘的《闸口盘车图》中可以见到。实物有河南济源济渎庙龙亭和陕西韩城的一些元代建筑。屋内额用在内柱柱列间,当宋式厅堂型建筑各间梁架用柱数不同时,为求内额连成一列,无柱处内额架在梁架的驼峰或蜀柱之间。厅堂型建筑屋内额往往与柱头枋、襻间和檩用斗栱连成一体,起增强构架纵向稳定的作用。这种做法可以从宋初建的福州华林寺大殿和宁波保国寺大殿中看到,是古代用纵架的残痕。明清时襻间改称枋,并在它与檩间空隙处加竖板,称垫板。檩、垫板、枋联用是明清官式建筑通常做法。《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所载的额的主要功能是保持构架稳定,但从现存大量宋至清代的实物看,其作用远不止此。现存用檐额的建筑,檐额除长1间者外,还有长到2、3间的,多用整圆木制成,压在柱顶上,断面远大于《营造法式》的规定。它的梁架、斗栱先压在檐额上,再传至檐柱。一般檐柱即在梁下,但也有梁架位置不动而把明间2柱向左右移远,以加大明间宽度的,这时檐额承梁处下面无柱,成为纵向的梁,斗栱排列与柱位也往往不相应。北京故宫养心殿就是用檐额的建筑,明间柱外移的实例则有天水市明代所建玉泉观前殿。屋内额除一般做联系构件外,也有用长2间或3间的圆木的。它架在内柱上,下面省去一至两根内柱,由它来承托被省去的柱上的梁架。1137年所建山西五台县佛光寺文殊殿面阔7间,殿内用6道厅堂型“八架椽屋前后乳栿用四柱”的梁架,原应有12根内柱,但在殿内用了3根长3间的内额和两根长两间的内额(见图),省去8根内柱。1309年所建山西洪洞广胜寺下寺大殿内用了4根长3间的内额,省去6根内柱。这种做法,减少了内柱数量,加大内柱柱距,可以满足室内布置上的特殊要求。有些长2、3间的内额,往往在其下再加一道额,类似阑额之下的由额。在内额、由额之间,用蜀柱 和斜撑联系,形成近似平行弦桁架的组合内额,承担横向梁架。这种组合内额,在近年研究著作中,有时称为“纵架”。实物可在佛光寺文殊殿、崇福寺弥陀殿中看到。枋,两柱之间起联系作用的横木,断面一般为矩形. 梁,是承受屋顶重量的主要水平构件;上一梁较下一梁短,层层相叠,构成屋架。最下一梁置于柱头上或与铺作组合。梁按长短命名:长一椽的(一步架)称劄牵(单步梁),长两

古建筑特点及主要结构形式分析

古建筑特点及主要结构形式分析 中国古建筑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形成了深厚的建筑文化和精巧的建筑结构特点,外观雄浑壮观,结构符合现代力学与结构的设计原理,在结构的搭接、抗震能力方面都表现出优良的特质。本文对古建筑的历史发展、仿古建筑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古建筑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并总结了其模数特点。 古建筑发展 中国古代建筑绵延几千年历史,木结构和砖石结构是其主要的结构特点。根据建筑材料以及结构的复杂程度,古建筑发展几个阶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第一阶段,七千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这阶段人类社会处于石器时代末期,原始社会建筑也渐渐从半居穴到地面建筑转变,从以土为主逐渐向以木为主的方向过渡。木材材质方面,初期的榫卯结构出现,但其连接比较简单。第二阶段,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阶段,即夏朝至春秋时期,木构造技术中的榫卯结构日趋完善,斗拱这一建筑的重要构件也随之出现。第三阶段,公元前475年至公元280年,经历战国、秦、两汉、三国朝代替换,虽然战乱纷争,但斗拱却被人们广泛认可,迅速发展为建筑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木结构建筑的结构方式已经趋于完善,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的结构形式已经形成。第四阶段,公元265年至589年,两晋、南北朝时期,木构造建筑作为主流建筑类型应用越来

越广,随着佛教的兴起,古建筑木结构技术在佛教建筑中的应用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第五阶段,公元581至960年,历史正处于隋、唐、五代时期,木结构建筑大量使用,殿堂式木结构建筑体量趋于庞大。同时砖石建筑也随着木结构的发展而发展很快,整体的建筑形象气势磅礡、雄浑豪健,特别是帝宫建筑更显耀眼,民居也呈现出比较多方位的元素。第六阶段,为公元960至1279年,此时历史处于宋、辽、金时期,建筑规模总体呈缩小的势态,但建筑精致精巧,结构变化丰富,各地出现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北宋官方还颁布了关于建筑设计和施工的规范书——《营造法式》,极大的推动了建筑设计和建筑技术发展。也标志着中国古建筑发展到了较高水平阶段。第七阶段,为公元1271至1840年,此时历史为元、明、清时期,明、清到了古建发展的最后时期。建筑形式和结构特点发展更加丰富多彩,建筑形式分为五种:庑殿、歇山、硬山、悬山、攒尖五种基本形式,同时还存在形形色色的复合式建筑形式,使得此时期的建筑色彩更加多样,形式更加巧妙和合理。各朝代的建筑也具有自己的特色,再加上南方建筑的精巧和北方建筑的厚重大气,官家和民间建筑的华丽庄严和简朴实用,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历史画面。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上七个时期,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一元到多元、从单色到多色的发展历程,越来越成熟。从使用方面材料考虑,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而且选用高强度、高韧度等材性较好的木材,同时辅以相关的加固措施和其它材料等手段,结构形式主要有梁、架、檩、柱、斗拱、雀替等单构件和复合构件,通过构件本身的

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结构初探 佟可涵

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结构初探佟可涵 发表时间:2018-05-15T11:32:28.03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期作者:佟可涵 [导读] 中国古代不但自文明伊始就睿智地选择了木材作为结构主材,而且发展并形成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技术成熟度最高的结构体系 -柔性的框架体系。 北京交大附中 中国古代不但自文明伊始就睿智地选择了木材作为结构主材,而且发展并形成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技术成熟度最高的结构体系 -柔性的框架体系。即使发展到今天该体系仍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下面我们先从历史发展角度探索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结构。 一、我国木结构建筑的结构特点及历史发展 古代木结构建筑若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算起,迄今已有近7000年的历史。中国古代木结构除广泛用在宫殿、庙宇、民居等各种低层建筑外,还用来建造多层或高层的楼阁。早在春秋时已有重层的建造,这可以从出土文物中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上建筑图案得到印证。秦、汉朝以来多层楼阁逐渐增多,北朝时期楼阁式木塔的建造鼎盛,其中最著名的是北魏建造的洛阳永宁寺塔,在《水经注》及《魏书》中对这座塔的高度有记载为记为四十余丈,实际当时的四十丈推算到现在超过100米,足以证明,在那个年代,中国在高层木结构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可惜此塔建成不久,便毁于火灾。 木结构建筑发展到唐代已具一定规模,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潮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巨大发展。唐朝建筑气魄宏伟,其建筑结构特点为: 斗拱硕大。斗拱大是唐代木构建筑最基本的特征,因为斗拱大,屋檐看上去较为深远。 简单而粗犷的鸱吻。鸱吻就是房屋屋脊两端的一种装饰物,唐代木构建筑的鸱吻一般作鸱鸟嘴或鸱鸟尾状。 屋檐高挑。唐代木构建筑的屋檐高挑向上翘起,而且屋檐通常分为上下两层。 柱子较粗。唐代木构建筑的柱子比较粗,而且下粗上细,体现了唐朝人以胖为美的审美取向。 中国仅存4座唐代木构建筑,佛光寺、天台庵、广仁王庙、南禅寺皆在山西省境内。 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北部距台怀镇约48公里的豆村镇,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佛光寺大殿是我国早期木结构建筑的典范之作。天台庵是1956年山西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当时的报告认为“有些地方近似南禅寺正殿……可能是一座晚唐的建筑”。它是中国佛教创立最早的宗派“天台宗”的庵院 广仁王庙是一座典型的唐代建筑,俗称五龙庙,它的建筑年代(唐太和五年即831年) 比佛光寺还早了23年,仅晚于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在我国现存的四座唐代建筑中名列第二。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是唐代武宗灭法前唯一保存下来的佛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大殿,也是亚洲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南禅寺大殿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比佛光寺还早七十五年。其中佛像为唐塑,1999年不幸被毁被盗,被称为“南禅劫”。 唐代以后的木构建筑保留的数目逐渐增多。一些很杰出的建筑物可以作为宋代和同时期的辽代与金代的代表。 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最经典也是最负盛名是佛宫寺释迦塔坐落于山西省应县城内,俗称应县木塔。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楼阁式高层建筑,中国独一,举世无双。是当今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竣工于 1056年,木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全塔共用斗拱54种,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设计巧夺天工,是一座既有民族风格、民族特点,又符合宗教要求的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 二、木结构建筑柔性框架体系的抗震技术研究 我国古代木建筑历史悠久,设计科学严密,构造完美,其抗震性能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木结构的杰出代表应县木塔位于大同盆地地震带上,木塔建成200多年即遭受大震,余震连续7天,木塔附近的建筑物全部倒塌,而应县木塔却岿然不动。在此后的近千年中,木塔经历了多次大地震的考验而无损。在战乱年代,木塔曾承受过200多发炮弹的轰击,塔上至今弹痕犹存。 木塔为什么有这样的抗震和抗破坏能力呢?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古代建筑的结构中可以寻找出答案: 中国古代建筑一般由台基、梁架、屋顶构成,高等级的建筑在屋顶和梁柱之间还有一个斗栱层。中国古代建筑的台基用现代结构语言描述,叫做 "整体浮筏式基础",好比是一艘大船载着建筑漂浮在地震形成的地震波浪中,能够有效地避免建筑的基础被剪切破坏,减少地震波对上部建筑的冲击。中国传统建筑的梁架一般采用抬梁式构造,在构架的垂直方向上,形成下大上小的结构形状,实践证明这种构造方式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抗震起重要作用,在地震时它像汽车的减震器一样起着变形消能的作用。历史上,很多带斗栱的建筑都能抵御强烈地震,比如山西大同的华严寺,天津蓟县的独乐寺的观音阁等,都经历过较大地震,在没有斗栱的低等级附属建筑被破坏殆尽的情况下,带斗栱的主要殿堂仍能幸存,充分说明了斗栱对抗震的贡献。斗栱实际起到"减震器"的作用。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中,结构构件的联结均采用榫卯进行连接,连接具有半刚性特征,且具有一定的抗拉压、抗弯以及抗扭能力,在单向水平加荷之初,榫卯节点约束弯矩很小,随着水平荷载加大,榫卯才开始承受一定的约束弯矩,并伴有相当的挤压变形与拔出滑移采用榫卯进行连接不仅改变了结构的特性,而且在水平反复荷载作用下,榫卯节点由于榫与卯之间的滑移和限位转动使得节点能发生一定的挤压变形,形成好的隔震消能结构体系,相当于在节点处安装了阻尼器,从而减小了结构的地震响应。 中国木结构建筑在抵抗地震冲击力时,采用的是"以柔克刚"的思维,通过种种巧妙的措施,其目标是以最小的代价,将强大的自地震灾害等自然界的巨大破坏力消减到最小程度。总结下来就是:整体浮筏式基础、斗栱、榫卯成为抗击地震的关键。除此之外柱子的生起、侧脚等技法降低了建筑的重心,并使整体结构重心向内倾斜,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柱顶、柱脚分别与阑额、地袱等其他的结构构件连接,使柱架层形成一个构架系统,显著增强了结构的整体性;柱子与柱础的结合方式能显著地减少柱底与柱础顶面之间的摩擦,进而有效地产生隔震作用。应县木塔就是在暗层中就设有斜撑,所以也大大强化了构架对水平冲击波抵抗能力。而木塔平面是规则的正八角形,这种形状利于抵抗地震波产生的扭曲力,木塔高达4.4米的砖石基座坚实、稳定,形成一个"浮筏",承载着全塔的重量;木塔内梁与柱的连接完全通过斗栱完成,各种构件则通过榫卯连接,全塔的主要构件未用一钉一铆,能承受较大的弯矩;构架水平分层,在地震波中的垂直冲

中国古代木结构

中国古代木结构 Zhongguo gudai mujiegou 中国古代木结构 Chinese ancient timber structure 木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类型和重要特征。自上古时期出现了“巢”与“穴”两种原始的居住形式时开始,即产生了木结构的原始雏型。文献中关于上古时期“构木为巢”的记述,无疑是对木结构萌芽状态的描述。就穴居来说,袋状竖穴的穴口,也必然要采用树木的枝干和草木支条编扎而成的支撑结构和覆盖结构。从而发展演变成建造在地面上的各类建筑,并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木结构体系。经考古发掘证实,早在新石器时期的母系氏族社会中,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已发现有相当规模的氏族聚落的建筑群,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遗址和近年发掘出的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中,可以看出,当时木结构建筑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和水平。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建筑木构件,证实中国的祖先很早就已掌握了完善的榫卯连接技术,也说明木结构在此之前已经历了很长的使用和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木结构大体上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三种类型。其中抬梁式结构应用较广,穿斗式次之,井干式结构多应用于产木材地区。 抬梁式木结构主要是沿建筑进深方向前后立柱,柱端架梁;梁上立瓜柱(即短柱,因有做成瓜形的,所以称瓜柱),瓜柱上再架梁;再立瓜柱、架梁……;层层叠垛而成。梁的长度,自下而上,逐层缩短。在最上一梁的中部,立脊瓜柱。两梁间高度按照一定规律,自上而下逐层递减(即宋朝的举折)或自下而上递增(即清朝的举架),从而形成了古建筑屋面具有的优美柔和的曲线(图1 [抬梁式木结构] )。用这种方法组成的房架,每组称为一缝,在平行排列的两缝房架间每层梁的端头及脊瓜柱顶上架设檩木,联成为一个整体,再于檩与檩之间铺钉椽条望板,以承托瓦面。两缝房架即四柱之间所组成的空间,就是古建筑的基本单元──间。由平行排列的三缝房架,组成两间;四缝组成三间……。一座古建筑一般由3、5、7、9等单数开间组成。一缝房架叠梁层数,则取决于建筑的规模和进深的大小。

文章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抗震智慧阅读答案

文章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抗震智慧阅读 答案 【原文】 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抗震智慧 ①以柔克刚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举世闻名的太极拳就是这种思想的直接产物,而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抗震防震的方法堪称“建筑版太极拳”。 ②与西方砖石结构建筑的“以刚克刚”不同,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在抵抗地震冲击力时,采用的是“以柔克刚”的思维,通过种种巧妙的措施,其目标是以最小的代价,将强大的自然破坏力消减到最小程度。当今建筑设计以抵御9度地震为目标,而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基本上能达到这个要求。 ③中华民族自文明伊始就睿智地选择了木材等有机材料作为结构主材,发展形成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持续时间最长、技术成熟度最高的结构体系——柔性的框架体系。我国木结构技术的发展,若仅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算起,迄今至少已有近7000年的历史。这次汶川大地震中,许多文物建筑的墙体均不同程度的受损,但主体结构仍未倒塌,就是这种柔性框架结构抗震能力的表现。 ④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抗震的一位重要战士,在地震时它像汽车的减震器一样起着变形消能的作用。各种水平构件

连接起来的斗拱群能够形成一个整体性很强的“刚盘”,按照“能者多劳”的原则把地震力传递给有抗震能力的柱子,大大提高了整个结构的安全性。历史上,很多带斗拱的建筑都能抵御强烈地震,比如山西大同的华严寺,在没有斗拱的低等级附属建筑被破坏殆尽的情况下,带斗拱的主要殿堂仍能幸存,充分说明了斗拱对抗震的贡献。 ⑤此外,传统建筑中大量使用的榫卯技术,成为抗震的又一个关键。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我们的祖先早在7000年前就开始使用。这种不用钉子的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刚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⑥山西应县木塔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杰出抗震能力的集中代表。这座木塔是当今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竣工于1056年,处于大同盆地地震带上。木塔建成200多年即遭受大震,余震连续7天,木塔附近的房屋全部倒塌,而木塔岿然不动;在此后的近千年中,木塔经历了多次大地震的考验而安然无恙。整座木塔表现出结构、技术与艺术形象的高度和谐。在近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能建造出如此庄严美丽而坚固耐久的建筑,充分显示出当时的匠人对数学、力学、材料学、结构学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而且对地震的破

浅析中国古代木构建筑

浅析中国古代木构建筑 ----滕王阁 引言:相比较于西方的古罗马,古希腊,拜占庭,巴洛克式等风格的建筑,我更为欣赏中国古代的木构建筑,其中以黄鹤楼与滕王阁最为人们所熟知。它们是现存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典型,现存建筑实例最早不过唐代,亦即中国建筑成熟时期以后直到20世纪初的建筑。所以我对于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尤为感兴趣。 中国古代的人民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中国古代建筑在结构方面尽木材应用之能事,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由此既可以达到功能实用的目的,同时又可以拥有其美丽独特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创造斗拱结构形式用纵横相叠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叠而成的向外挑悬的斗拱,本是立柱和横梁间的过渡构件,逐渐发展成为上下层柱网之间或柱网和屋顶梁架之间的整体构造层,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构造的巧妙形式,西方人称誉中国建筑的屋顶是中国建筑的冠冕。 中国的建筑群组的一般平面布局采用“左右对称”的原则,一般房屋在四周,中心为庭院。然而大规模的建筑群组平面布局则更加注重中轴线的建立,组合的形式都根据中轴线发展布局。现如今甚至连城市的规划也依照这个原则,以整个城市中气势最为宏伟、规模最为巨大的建筑群组作为整个城市中轴线上的主体,但唯有园林的平面布局,采用“自由变化”的原则。 以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为主题,我就此来谈谈滕王阁对于现如今社会的作用,影响以及它的主要构造形式等。滕王阁素有“西江第一楼”的美称,雄踞于南昌沿江北大道,依城临江,瑰丽宏伟,形态独特 ,因“初唐四杰”之首王勃所作的《滕王阁序》而驰名古今中外。 位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在长达1500多年的历史中29次毁而再修,而其受到如此的厚爱,除因文学家王勃的一篇名扬千古的《滕王阁序》外,还因拥有高超的建筑而闻名。滕王阁被浓重的中国民族文化的浓郁氛围所笼罩,后人也常常登楼凭栏,借此抒怀。古往今来人文气息已深深浸透到他内在的特质,滕王阁是我国典型的楼阁木构建筑,也是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人文含量浓重的景观建筑。这些都是我偏好滕王阁的种种原因。 关于滕王阁的建筑结构和构造,我们需要一步步来分析,先从滕王阁的主阁来说吧,走进滕王阁的主阁,我们会不由的惊叹这件绝美的艺术品,堪称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壮举,滕王阁诞生于唐代,同时唐代也是木构建筑发展快接近于高潮的朝代。滕王阁因其庞大的体积,还有独特的结构和构造,在唐代算的上是屈指可数的宏伟建筑。由于滕王阁到目前为止重建了29次,所以各个朝代的风格都在滕王阁的身上经历过。从唐朝开始说起,滕王阁诞生于唐朝,所以唐代建筑该有的建筑特征在滕王阁身上有所体现,从外观整体上来看,它的体型庞大,柱子粗壮,高宽比例较小,而斗拱和屋檐的比例较大,建筑构件都偏大,因此用的木料较多,整个唐朝时期的建筑风格呈“粗放型”。但是也可以由此看出唐朝当时兴盛繁荣的景象。我们再接着看滕王阁的其他建筑构件,其屋顶体势泰然,屋檐翘起,这在汉朝时期已经初见端倪。后来由于时间的沉淀,我们便看到了中国建筑史上最伟大的发明—斗拱。在现如今,我们评价一个朝代的建筑成就时,通常以其斗拱的变化复杂程度来作为重要的参考标准。 滕王阁的补间铺作以人字栱作为支持,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字栱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魏晋后期出现的昂结构在滕王阁中同样得到了成熟应用,而昂的应用分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