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英美崛起的共同因素

浅析英美崛起的共同因素

浅析英美崛起的共同因素
浅析英美崛起的共同因素

浅析英美崛起的共同因素

摘要:英国和美国是世界近代执掌世界霸权的两个国家。19世纪初至20世纪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进入兴盛期,建立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庞大的帝国。而二战后的美国接管了英国的世界领导权,世界由此进入了“美国治下的和平”时期。美国是脱胎于英国的殖民地,其血缘、语言、文化各方面与英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国的崛起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这表现在:相对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地缘政治为两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符合本国发展而又能实现的长期扩张策略;利用了工业革命的机遇。英美的崛起对我国当前的发展有很大的启示。

关键词:英国美国崛起共同因素

大国崛起是国际关系史上一个永恒的话题。新航线开辟以来,各大国争夺世界霸权贯穿于国际关系史发展的始终。而真正崛起为世界霸权国的英国和美国必然有发展成为世界大国的强国之道。本文重点分析了英美两国崛起中的共同因素,希望可以增加对大国崛起的认识。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也应该从中借鉴。

一、英国和美国崛起的历程

新航路的开辟开启了世界历史新的一页,从1500年开始世界历史进入了各国联系逐渐加强并最终紧密联系成一体的历程。国际体系由此发端,并最终形成了一体的国际社会。在这五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各大国竞相崛起,开始角逐世界的霸权。历史已经告诉世人,胜利只属于两个国家:英国和美国。

(一)英国的崛起

与美国的崛起相比,英国崛起的时间跨度更长也更为艰难。从16世纪到19世纪中叶是英国一步步崛起为世界大国。1、击败西班牙。15、16世纪是西班牙的鼎盛期,强盛的西班牙图谋征服欧洲,对英国的安全构成威胁。英国对西班牙的财富和广大的殖民地也垂涎三尺并不时骚扰西班牙帝国的殖民地,攻击并掠夺其商船。1588年英国击败西班牙,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并为其海外争霸扫清了第一个障碍。2、击败荷兰。继西班牙之后崛起的荷兰在摆脱西班牙的统治之后迎来了它最强盛的时期,势力遍及世界各大洲因而被称为“海上马车夫”。英国的崛起也是倾力发展海上力量,如欲称霸海洋与荷兰的冲突不可避免。在17世纪中叶的三次英荷战争中,英国击败荷兰,海洋力量迅速增加3、击败法国。法国是英国称霸道路上一个最为强劲的对手,法国在欧洲大陆上拥有足够的优势,而英国的优势在于其海上力量,因此英国避开欧洲在印度和北美与法国进行了激烈的角逐,最终击败了法国,成为世界上最大殖民国家。

(二)美国的崛起

美国的崛起之路始于美国独立。美国是继英国以来,又一个掌控世界霸权的

最新关于英美文学

最新关于英美文学 关于英美文学的 摘要:在诸多历史、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生活方式、地域、宗教、价值观等因素差异下,英美文学作品势必出现千姿百态的形式和文学风格,只有深刻地理解上述因素对于英美文学著作的影响作用,才能够透析英美文学著作的实质,才能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学著作中机智隽永的内涵。 关键词:历史文化;英美文学 一、历史与文化差异影响下英美文学著作所具有的特点 (一)历史与文化差异影响下英国文学著作的特点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和时代的演变。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英国文学产生着影响。英国文学是对于当时社会环境的一种映衬与写照。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不同历史阶段。如盎格鲁-萨克逊史诗《贝奥武甫》;中古英国文学著作时期,代表作乔叟(Chaucer)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文艺复兴下的莎士比亚代表作《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暴风雨》等;新古典主义下的英国文学著作,浪漫主义时期,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现实主义下的英国文学著作时期,代表作为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大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

《大卫科波菲尔》《远大前程》《双城记》;现代主义下的英国文学著作康拉德的《黑暗的心脏》(1899)。语言和风格的标新立异是英国现代派的最大特点。战后英国文学代表作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大致呈现从写实到实验和多元的走势。从厚重的文学底蕴出发,英国文学著作发展到今天正在朝着百家争鸣、百家齐放的方向发展。 (二)历史与文化差异影响下美国文学著作所具有的特点 美国的文学历史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如影随形,虽然早期的文学著作隐约还有英国文学的痕迹,随着美国资本主义的民主与自由的不断演绎升华,美国的文学著作也大放异彩,形成了美国民族的特有色彩。多歌颂平民文化,褒扬以追求民主自由个人幸福为中心的美国精神。美国文学先后经历了殖民地文学著作时期,如托马斯潘恩写于1774年的《美国的非洲奴隶》;浪漫主义文学著作时期,如在库珀的《皮袜子故事集》中,在描写印第安人部落的灭亡的过程中,表现了正直、勇敢的美国早期移民开疆拓土传播美国文明的艰辛历程;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著作时期,如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从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人道主义出发,以同情的笔墨描写出黑人奴隶的悲惨生活,愤怒地谴责了奴隶主残暴虐待黑人的恶行,无情地鞭挞了美国早期的奴隶及种族歧视制度。德莱塞的《嘉莉妹妹》描写劳动

论美国崛起的原因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崛起之路对中国的启示 ——对美国历史上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之争的思考 自从资本主义降生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之争始终是各国不同政治经济派别分歧的重要成份。随着时代的变迁,一国可能从主张自由贸易转向贸易保护,也可能从贸易保护转向自由贸易。一般来,在国际经济危机时期,贸易保护的声音往往抬头;而在繁荣时期,自由贸易又容易成为潮流。对于强国来说,自由贸易是占领弱国市场,打败弱国企业的旗帜;对于弱国来说,贸易保护是抵御市场强权,发展民族工业的盾牌。当一国从弱变强时,它就会开始赞同自由贸易;反之,当一国由强变弱时,它又会回到贸易保护主义路线上去。可以说,美国的历史就是根据本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力量强弱交替运用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两种主张的历史,而美国也正是因此才从一个殖民地国家变为世界第一流的强国。不仅如此,由于英国力图保持世界工场的地位,美国运用贸易保护手段曾遇到很大的阻力。如果不是英国炮舰调动了美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激情,美国很难实施贸易保护政策。如果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也许今天的美国也许就如同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一样,徒有广袤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却仍受发达工业国的控制和掠夺,仍然贫穷落后。因此,对于今天追求强大的中国来说,破解南北美洲不同历史命运的奥秘,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一、禁运催生了美国制造业1781年10月,英军将领康沃利斯于约克敦投降。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但是独立战争的胜利并没有自然而然地带来繁荣和发展。独立战争期间,由于对英贸易的滞阻,北美的制造业得到了一定发展,但从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看则仍远落后于英国。战争结束后,英国利用自身强大的制造业和商业优势,一方面对美国的出口实施严厉的商业限制,包括禁止美国货进入西印度群岛;另一方面则向美国大量倾销英国货。独立前夕,北美平均每年运往英国的生铁为3929吨,1791年下降为797吨[1]。烟草、稻米、蓝靛等大宗农产品的出口也大幅度下降,由此带累商业和航海业停滞,造船业衰落。据统计,从1784年到1786年,美国从英国进口的货物总值约为760万英镑,而同期美国向英国出口则仅为249万英镑,逆差高达521万英镑[2]。出口萎缩、市场缩小,使价格大幅下跌,商人、农场主纷纷破产,债务链条破裂,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许多地方爆发了农民起义,最著名是的谢司起义[3]。在美国史上,1781年至1789年被称为“危机时期”[4]。从竞争的观点来看,其实质是英国挟裹着其市场竞争的强者优势对新独立的弱小的美国进行打击,以经济殖民来代替政治、军事殖民。危机给美国上层社会带来了广泛的冲击,“美国向何处去”一时成为报纸和小册子所讨论的焦点。在一片喧嚣声中,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的两大声音至今仍清晰可辨。推崇自由贸易多为南部大种植园主、北部大商人。在危机时期,南部大种植园主兼并了大量小农的土地,巩固了竞争地位,他们虽然对英国限制出口不满,却得益于优质廉价的工业品。因此他们主张自由贸易,一方面要求英国取消出口限制,另一方面试图摆脱英国的商业垄断,开拓南欧、

英美文学相关论文优秀范文

英美文学相关论文优秀范文 浅谈英美文学中的爱情婚姻观 摘要英美文学中描绘爱情和婚姻的小说众多,为世人展示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 不同阶层的人们丰富多彩的爱情和婚姻观。这些不同的爱情婚姻观既是作品主人公性格的 集中体现,也是对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的深刻剖析。论文以描写几对不同人物 之间波澜不惊的爱情故事闻名于世的经典爱情小说――《傲慢与偏见》为例,来分析作品 中倡导的独特的西方爱情婚姻观。 关键词:英美文学《傲慢与偏见》简?奥斯丁爱情婚姻观 梁山伯与祝英台凄美的爱情悲剧让我们唏嘘不已,崔莺莺和张生冲破重重障碍最终有 情人终成眷属让人为之欣慰,这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的经典爱情故事。当我们把目光转 向英美文学,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忠贞爱情深刻地为我们诠释了爱情的真谛;于连?索雷尔 两段截然不同的爱情经历和其最终悲剧性的结局却告诉我们当爱情被虚荣占据后,结果唯 有悲剧。 英美文学名著中描写爱情的名家之作非常之多,众多的爱情经典让我们回味无穷,为 我们展示了各式各样、色彩纷呈的爱情婚姻观。正如有多少个读者,就会有多少个不同的 哈姆雷特一样,每个读者都会在这些名作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产生共鸣。以下就以《傲慢 与偏见》为例,来分析英美文学中各式各样、与众不同的爱情婚姻观。 一《傲慢与偏见》简介及主旨分析 英国知名女作家简?奥斯丁Jane Austen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以日常琐事为事 件出发点,运用非常考究的语言,通过对不同人物性格的详实刻画,以及当时处于社会压 迫与反抗不同地位的各个阶层间复杂关系的深刻剖析,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 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饱受封闭守旧思想禁锢下英国乡村的风土人情。 作品中,奥斯丁以其独特的观察力、诙谐幽默的语言,通过对班纳特家的五个女儿及 其密友在对待婚姻时的不同抉择,真实地描述了中小地主及资产阶级“绅士”和“淑女” 之间荒诞的婚姻与爱情,展现了女主人公们在爱情婚姻观方面不断学习、探索和前进的心 路历程,继而提出了自己主张“既不赞同为了金钱而结婚,也不认同将婚姻当做儿戏而草 率对待”这一鲜明的爱情婚姻立场。纵然时过境迁,我们依然能从中体会到不同凡响的艺 术效果。 二一段相互吸引至真至纯的爱情故事 简是班纳特家中的大女儿,属于那种漂亮大方、温柔可爱的大家闺秀式的女孩子,她 看待任何的人和事物都总会往好的一面去联想。她身上散发出的与众不同的独特气质深深 地吸引了年轻英俊且极度富有的宾利。但两人身份地位的悬殊预示着二者结合的不可能性,达西也曾因简的家庭背景差而极力反对宾利与其结婚。但随着剧情的发展,两人终因相互

英美文学选读试题详解4

英美文学选读-阶段测评4 成绩:30分 一、Multiple Choice 共40 题 题号: 1 本题分数:2.5 分 ( )is generally regarded as the forerunner of the 20th—century “stream—of—consciousness” novels and the founder of psychological realism. A、Theodore Dreiser B、William Faulkner C、Henry James D、Mark Twain (P498.para.2)亨利.詹姆斯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他的作品往往涉及美国之外的主题,其作品的风格是“心理活动”。被誉为20世纪美国意识流文学的先驱。 标准答案:C 考生答案:D 本题得分:0 分 题号: 2 本题分数:2.5 分 Closely related to Dickinson’s religious poetry are her poems concerning( ),ranging over the physical as well as the psychological and emotional aspects of death. A、love and nature B、death and universe C、death and immortality D、family and happiness (P518para2)迪金森的诗歌涉及宗教和爱情两方面,而其涉及宗教的诗歌往往是以死亡和永恒为主题的,所以答案是C。 标准答案:C 考生答案:A

论20世纪美国崛起的历程及启示

论20世纪美国崛起的历程及启示 一、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 美国的领土面积937万平方公里,地域十分辽阔,面积大约为整个欧洲的3/4,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占有着北美大陆最富庶的心脏地带;美国的中部大平原,幅员辽阔、土地肥沃,不仅是美国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农业区,其土地属于最肥沃和最高产的土地之列,可耕地约占总面积的2/5。与加拿大共有的五大湖泊所蓄淡水约占世界淡水总量一半。除此之外,它还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和能源矿源,其中:锡占世界总储藏量的40%,铜、银锌各占世界总储藏量的16%,金占世界总量的10%,烟煤、无烟煤占世界总量的20%左右等等,此外还有数量十分可观的石油和天然气。所以,美国的繁荣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一点为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和环境基础。美国地理环境优越性还在于它良好的地缘政治。由于太平洋和大西洋两个海洋的保护,美国本土避免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损伤,反而还利用战争的机会聚敛财富;而美国南北都是弱国,没有邻国的威胁,不必担心遭受外国军队的入侵。享有着如此优越的地理条件,美国自然成为了美洲的领袖,更成为世界的霸主。 美国在其崛起过程中拥有得天独厚的安全环境和国际条件。东西两岸的两洋隔绝使美国可免于卷入欧亚大陆的战争和冲突,美国周边不存在强国作为邻国,南北的加拿大和墨西哥都弱于美国,广大的西部边疆成为转移东部社会矛盾的安全阀。从而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为美国在20世纪快速的崛起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良好的安全环境。 二、20世纪美国崛起的历程 一个国家的崛起是从各方面崛起的,绝不是单个方面的崛起就能实现一个国家的崛起,而是多个方面同时进行的。美国也不例外,为便于比较清楚的考察20世纪美国崛起的历程,所以分别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方面来分别梳理。 (一)经济崛起历程 在现代,与一国实力关系最密切的要素是它的工业生产[2]。20世纪美国在经济领域的崛起首先是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开始的,1894年美国的工业产值94.98亿美元,英国则是42.63亿美元,第三位德国为33.57亿美元,分别居于世界第二和第三

浅谈英语系下英美文学对比与分析 文档

浅谈英语系下英美文学对比与分析 英国文学与美国文学是当今社会影响范围最为深广的两类文学,对于英美文学的研究屡见不鲜。英美两国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是美国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文化之间又有一定的共通性。英国文学历史悠久,文学体系完备,文学发展依照历史的发展而逐渐变化,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与文化的象征,十七世纪的革命诗人弥尔顿,十八世纪启蒙主义思想引导下的各个散文作家,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思潮影响下的诗人与剧作家,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艾略特、乔伊斯……而美国文学与本土文化息息相关,体现着多元化与复杂性。在殖民时期,美国作家的作品受到英国文学的深刻影响,例如泰勒的诗得益于约翰?多恩和乔治?赫伯特的影响。在独立革命时期,美国文学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学,在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的超验主义,极具本土特色的废奴小说。在南北战争时期,美国的现实主义文学逐渐开始发展,马克?吐温的乡土文学,詹姆斯的心理分析小说,以及黑人小说。在两战期间,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了以海明威为代表的“迷惘的一代”。二战后期,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英美文学的对比与分析范围比较广泛,本篇将以三大文学思潮: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在英美的发展来进行对比。 一、浪漫主义思潮时期

浪漫主义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以热情奔放的语言,绚丽多彩的想象,直白夸张的表现形式,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浪漫主义思潮比较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与抒发,具有浓烈的主观色彩。一是英美文学都是以诗歌为奠基石,但所占的立场不同。浪漫主义文学分为积极与消极,英国浪漫主义代表作家“湖畔诗人”就是消极派的代表,他们对资本主义的工业与文明十分的排斥,大力歌颂宗法制的自然与社会生活。《抒情歌谣集》是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共同出版的,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他们的理论与实践结束了英文古典诗歌的统治。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是以惠特曼的《草叶集》为开端的,开创了美国民族诗歌的新时代,作者是站在激进的民主主义立场上进行歌颂的。二是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师承英国,但却富有美国色彩。美国作家受到英国作家的影响,同样喜欢抒发个人的情感,以及喜欢描绘异国的风光。但是在美国文学中突出表现的“西部开拓”却是一个极具特色的素材。在库伯《皮袜子的故事里》美国本土的自然风光与景物成为了人物品格的象征,形成了美国文学离开尘世,心向自然的传统。三是英国浪漫主义作品以诗歌为主,而美国的作品更加丰富独特。英国文学中第二代作家与“湖畔诗人”消极态度相反,主张争取民主与自由,雪莱的《西风颂》、济慈的《夜莺颂》。英文文学中也有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小说、哥特小说。美国文学中有喜剧性寓言体小说、歌德式的惊险故事,边疆历险故事,社会现实小说。超验主义也是美国文学的一大特色。.

英美文学名著选读选择

1.Charles Dickens is a great writer in the ___ A__. ? A. Victorian Age B. Renaissance ? C. Romantic period D. 20th century 2.The early inhabitants in the island we now call England were _B __. ? A. Celts B. Britons ? C. Britain D. English 3. In 55 B. C., Roman troops led by _A__ invaded Britain. ? A. Julius Caesar B. Claudius ? C. King Alfred the Great D. William 4.The Roman occupation in Britain lasted for about __C___ years. ? A. 200 B. 300 ? C. 400 D. 500 5.Old English came into being by the _D___ century. ? A. 4th B. 5th ? C. 6th D. 7th 6. In __B__ Britain became a Roman province. ? A. 55 B. C. B. 43 A. D. ? C. 410 A. D. D. 787 A. D. 7.The Anglo-Saxon period ended in _D___. ? A. 1017 B. 1042 ? C. 1016 D. 1066 8. _A__ is an early English poem about the life of the gleeman. ? A. “Deor’s Lament” B. “The Wife’s Complaint” ? C. “The Husband’s Message” D. “The Seafarer” 9. __C__ is an early English poem about love. ? A. “Deor’s Lament” B. “Widsith” ? C. “The Husband’s Message” D. “The Seafarer” 10. __B__ is an early English poem about the adventures of the sea. ? A. “Deor’s Lament” B. “The Wanderer” ? C. “The Husband’s Message” D. “Beowulf” 11. __D__ i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the early English literature. ? A. “Deor’s Lament” B. “The Wanderer” ? C. “The Husband’s Message” D. “Beowulf” 12. Grendel is a monster described in __C____. ? A. “Deor’s Lament” B. “Widsith” ? C. Beowulf D. “The Seafarer” 13.The Roman occupation lasted for about 400 years in Britain, and in __D___, all the Roman troops went back to their continent and never returned. ? A. 55 B. C. B. 78 A. D. ? C. 400 A. D. D. 410 A. D. 14.__C__ is the first important religious poet in English literature. ? A. John Donne B. George Herbert ? C. CaedmonD. Milton 15.When we speak of the old English prose, the first name that comes into our minds is

英美文学流派整理

英美文学 玄学派:是指17世纪英国文坛出现的一个独特的诗歌流派。英国诗人约翰·邓恩是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他因在诗歌中精妙地运用“奇喻”的比喻手法而蜚声文坛。它们往往以精致典雅的形式表现情感与观念的矛盾,把古典主义的性情与浪漫主义的风骨很好地融合到了一起。骑士文学盛行于西欧,反映了骑士阶层的生活理想。骑士精神和道德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文化精神,它是以个人身份的优越感为基础的道德与人格精神,但它也积淀这西欧民族远古尚武精神的某些积极因素。 三联剧:在古希腊悲剧创作中,有一类悲剧均由三部分组成,每部分即能独立存在,各部之间又有紧密联系。这种剧合则为一,分则为三,代表作家为埃斯库罗斯。 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核心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也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七星诗社:是16世纪中期法国的一个文学团体,是由七位人文主义诗人组成的文学团体。他们中以龙沙和杜贝莱最著名。七星诗社的诗人们从事过各种创作,他们的诗声望很高,但他们的主要贡献却是对于法语改革的主张。 狂飙突进运动:是18世纪德国文学界的运动,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的阶段,也可以说是幼稚时期的浪漫主义。但其中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 伤感主义:18世纪后期欧洲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的一种文艺思潮,也称为“主情主义”。该派的得名,源与英国作家斯特恩的小说《在法国和意大利的感伤的旅行》。该派作家崇尚感情,把感情看的高于“理性”,因而强调文学的主要任务是细致刻画任务的心理动态和描写人物的不幸遭遇,以便唤起读者在感情上的同情和共鸣,表达出对当时贵族阶级的理性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反抗。伤感主义把个人主义和主观幻想的因素带进文艺,代表作家有英国的斯特恩,理查逊,法国的卢梭(如《忏悔录》《遐想录》),伏尔泰,德国的歌德,里希特,海涅等等。 “梅塘集团”是十九世纪法国文坛由以左拉为核心的六位作家组成的文学创作团体。因在巴黎郊外左拉的梅塘别墅为主要活动场所而得名。一八七O年开始的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被

中美关系与世界大国关系心得体会

中美关系与世界大国关系心得体会 魏加宁教授,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员和国务院参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同时还兼任着西南财经大学博导,长江商学院兼职教授等多项职务,长期从事宏观经济领域的研究,近年来还承担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基础课题《国际经济金融治理研究》。下面就请魏老师介绍一下他们的研究成果,以及他对中美贸易战的一些看法。 1、有关中美贸易战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中美关系回不去了?” 对于这个观点,我们需要反思两点。 第一,中美关系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首先需要反思我们自己出了哪些问题。因为我们决定不了美国应该怎么做,但是却能够改进自己的不足。 第二,中美关系究竟是回不去了,还是不想回去?这完全是两回事。如果你根本就不想回去,那就怎么做也回不去了,就像你永远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一样。 误区二:“脱钩无所谓,中国有巨大的市场” 需要不等于需求,有效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最近一个时期,一些官媒的论点都是:“脱钩无所谓”,“我们有14亿人的巨大市场,我们怕谁?”。但这种观点实际上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经济学讲的不是你想要什么,需要什么,而是指“有效需求”,也就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如果中美真的脱钩了,出口下来了,生产下来了,收入下来了,老百姓都没钱了,那么“巨大的市场”从何而来?

误区三:“特朗普是个商人,是现实主义者,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我们说,特朗普是商人,是现实主义者,并不是说就可以小看他。正因为他是商人,说明我们过去用来对付那些政治家出身的美国总统的办法不灵了。说他是现实主义者,就是说他已经转移阵地了,把以往的意识形态之上变成了国家利益之上,所谓“美国第一”、“美国优先”,就是要把美国的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于是提出的问题是我们该怎么办? 这些年伴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竞争力的下降,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了挑战,原来的“平衡状态”被打破了。那么,按照现实主义的逻辑,特朗普的做法就一定是来挖我们的墙角,强化它的阵营,以便重新达成新的“平衡”,实际上就是继续维持美国的霸权地位。所以特朗普首先就去拉北朝鲜,其次是拉台湾,最近又是香港。面对这种变化,如果我们不及时调整战略,继续坚持意识形态至上,那么这些阵地就都会丢掉。 误区四:“特朗普是最难对付的美国总统” 其实,特朗普虽然是过去40年最难对付的美国总统,但很可能是今后40年最容易对付的美国总统。因为现在在美国,在对华问题上,已经形成了两党共识、政企共识和官民共识。尽管特朗普刚上来时,并没有想跟中国打贸易战,但是经过一番火力侦察后发现,只有在对中国经贸关系上,能够有所作为,能够得到美国国内各界的广泛支持。 当然,这其中也有我们应对不当的原因。采取“硬碰硬”策略的结果,必然会刺激美国人民,而美国是一个民主国家,没有民意的话,政府是什么事情也做不成的。

美国崛起的原因及其启示

美国崛起的原因及其启示 摘要:从 1775 年莱克星顿的枪声到今天,美国只用了 200 多年时间,就从一个只有 13 州的殖民地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超级大国。关于美国的崛起和对我国的启示,史学家有不同的认知。在这里,我们从经济、地缘政治、制度、教育和科技等因素分析美国的原因以及给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崛起原因启示 一、美国崛起的原因 (一)经济因素 美国在19世纪,特别是在内战以后的半个世纪内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农业革命。独立战争以来,通过非法占地以及将西部国有土地分小块出售的方式,美国的农民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小农场,后来又通过分化和兼并的方式建立了采用机械化作业的资本主义大农场,从而开始了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所谓“美国式道路”。例如,从1850年到1860年的10年间,美国的全国农场数就增加了41%,西部更是增加了416%;然而在19世纪的最后30年,拥有农场的农户比例却开始逐年下降: 1880年为74. 5%, 1900年为64. 7%。[1] 美国式道路的成功,使得美国农产品成本大大降低,低廉的美国农产品通过新建造的蒸汽轮船、火车和运河系统,运送到国内各地和欧洲市场,从而使欧洲的农业进入一个长期的萧条时期,大大提高了美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在工业革命方面, 1812年的美英战争引入了工厂制度,在19世纪30、40年代解决了燃料、铁矿石、蒸汽动力问题,使美国制造业开始了工业革命,并使美国工业在内战后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美国政府的秘诀是,对国内企业采取放任政策和对外高关税壁垒政策相结合。 (三)制度因素 美国要实现世界大国的崛起一个重要前提是维护国家统一。林肯总统充分借助法律与战争手段,扭转国家分裂局面,然后在和平统一的环境中恢复工业化建设,确保美国在19世纪后期的崛起成为现实。年3月4日宣誓就职的林肯总统曾经希望采取和平方式恢复统一局面,甚至提出妥协法案,主张在维护国家统一的前提下维持南北方不同的社会制度,即维持美国式的“一国两制”局面。但是4月12日南部分裂势力贸然挑起内战,炮轰并占领联邦军队的萨姆特要塞,彻

英美文学选读模拟试卷一

Network Education College, BLCU 《英美文学选读》模拟试卷一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I.Multiple Choice. (1 point for each, altogether 30 points) Directions:There are 30 sentences in this section. Beneath each sentence there are four choices respectively marked by letters A, B, C and D. Choose the word that you think best complete the sentence. Write your answers on the answer sheet. 1. Among the great Middle English poets, Geoffrey Chaucer is known for his production of_______. [A] Piers Plowman [B] 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 [C] Confessio Amantis [D] The Canterbury Tales 2. In "After Apple- Picking," Robert Frost wrote: "For I have had too much / Of apple -picking: I am overtired/ Of the great harvest I myself desired." From these lines we can conclude that the speaker is_______. [A] happy about the harvest [B] still very much interested in apple-picking [C] expecting a greater harvest [D] indifferent to what he once desired 3.With Howells, James, and Mark Twain active on the literary scene,_______became the major trend in American literature in the seventies and eighties of the 19th century. [A] Sentimentalism [B] romanticism [C] realism [D] naturalism 4. Of the following American poet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one who has the best knowledge of Chinese culture is _______. [A] Robert Frost [B] Allen Ginsberg [C] Ezra Pound [D] Cummings 5. _______is the first important governess novel in the English literary history. [A] Jane Eyre [B] Emma [C] Wuthering Heights [D] Middlemarch 6. The Hemingway Code heroes are best remembered for their_______. [A] indestructible spirit [B] pessimistic view of life [C] war experiences [D] masculinity 7.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aken from John Keats’Ode to a Nightingale? _______

英美文学专业开题报告

英美文学专业开题报告 引导语:各民族的文学中都有许多惊险、恐怖的故事,但似乎没有哪一种文学像英美文学那样不仅创作出数量众多、质量优秀的恐怖文学作品,而且还形成了一个持续发展、影响广泛的哥特传统。以下 是的为大家找到的英美文学专业开题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文题目theApplicationandInnovation 一、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现状 1.选题的目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长时期以来,人们视艾米莉?勃朗特为英国文学中的“斯芬克斯”。关于她本人和她的作品都有很多难解之谜,许多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因而往往是旧谜刚解,新谜又出,解谜热潮似永无休止。 本文立足于欧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研究《呼啸山庄》的创作源泉,指出艾米莉?勃朗特在主题、人物形象、环境刻画、意象及情节构造等方面都借鉴了哥特传统,同时凭借其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将现实 与超现实融为一体,给陈旧的形式注入了激烈情感、心理深度和新鲜 活力,达到了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的完美统一,使《呼啸山庄》既超越了哥特体裁的“黑色浪漫主义”,又超越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从而展现出独具一格、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2.与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和发展概况 各民族的文学中都有许多惊险、恐怖的故事,但似乎没有哪一种文学像英美文学那样不仅创作出数量众多、质量优秀的恐怖文学作品,而且还形成了一个持续发展、影响广泛的哥特传统

(Gothictradition)。哥特文学现在已经成为英美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对哥特文学的认真研究开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70年代以后,由于新的学术思潮和文学批评观念的影响,该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而且日趋高涨的热潮。 根据在国际互联网上的搜索,到2000年9月为止,英美等国的学者除发表了大量关于哥特文学的论文外,还至少出版专著达184部,其中1970年以后为126部,仅90年代就达59部,几乎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当然,近年来哥特文学研究的状况不仅在于研究成果迅速增加,更重要的是它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大为拓展,并且把哥特传统同英美乃至欧洲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文学的总体发展结合起来。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的基本内容及预期的结果(大纲)研究的基本内容:本文立足于欧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研究《呼啸山庄》的创作源泉,指出艾米莉?勃朗特在主题、人物形象、环境刻画、意象及情节构造等方面都借鉴了哥特传统,同时凭借其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将现实与超现实融为一体,给陈旧的形式注入了激烈情感、心理深度和新鲜活力,达到了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的完美统一,使《呼啸山庄》既超越了哥特体裁的“黑色浪漫主义”,又超越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从而展现出独具一格、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预期的结果(大纲): 1.ASurveyofGothic1.1DefinitionofGothic 1.2theOriginofGothicNovels

探究美国崛起的历程

探究美国崛起的历程 1、美国崛起的历史事件有哪些? 2、按事件逐个回忆知识点。 (1)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 a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阻碍北美资本主义发展 b经过: 爆发: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 建国: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发表 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胜利:1781年约克镇战役 独立: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c领导人:华盛顿 d性质:既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f 宪法:1787年宪法颁布,三权分立,成立联邦制国家,实行总统制。 g历史意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欧洲和拉美的革命运动。 h启示: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独立是一个国家成为强国的基本条件;制定和完善民主的政治制度。 (2)美国南北战争(1861年~1865年) a根本原因: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制度的矛盾。 b导火线:主张限制奴隶制的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 c转折点: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d结果:北方胜利,维护了国家统一。 e领导人:林肯 f性质:既是内战,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g历史意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H启示: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 (3)罗斯福新政 原因: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目的:消除经济危机,巩固资本主义统治。 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措施:1、改革金融,恢复银行信用2、整顿农业3、调整工业(中心措施) 4、兴建公共工程。 意义: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与管理得到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利加强。 启示:国家加强对经济的调控;改革创新等。 (4)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特点: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持续发展,呈现繁荣景象。 20世纪七八十年代:70年代危机,经济地位下降;80年代调整,经济发展受限。 20世纪九十年代: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原因:制定适时的经济发展策略;重视教育、发展科技、培养人才等。 (5)冷战政策 概念: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遏制”共产主义。 目的:称霸世界 表现: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建立北约组织 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 (6)三次科技革命 第一次:富尔顿发明汽船。 第二次:美国在电力方面领先其他国家;爱迪生发明碳丝灯泡;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第三次:第三次科技革命从美国开始。 启示: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培养人才。 (7)两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采取中立政策,1917年参战,成为战胜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采取中立政策,1941年日本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美国卷入战争,建立国际反法西斯同盟。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召开雅尔塔会议等;向日本投掷两枚原子弹,成为战胜国。 启示:反对战争,维护和平,创造和平的发展环境。 三、探究美国崛起的原因? 1、通过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通过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3、通过罗斯福新政,消除了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与管理得到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利加强。 4、战后经济发展,制定适时的经济发展策略;重视教育、发展科技、培养人才等。 5、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生产力,迅速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强国。 6、两次世界大战美国本土都远离战火,开始都采用中立政策,向战争双方出卖军火,发了战争横财;后期参战,成为战胜国,捞取战利品。 …… 四、探究美国崛起给中国的启示。 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独立是一个国家成为强国的基本条件;制定和完善民主的政治制度;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制定适时的经济发展策略;重视教育、发展科技、培养人才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调控;改革创新等;反对战争,维护和平,创造和平的发展环境;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引进先进科技,走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1.巴黎和会 (1)时间:1919年1月~6月。

英美文学选择题

1. Anne Bradstreet was a Puritan poet. When her poems were published in England, she became know as the “______” who appeared in America. A Ninth Muse B Tenth Muse C Best Muse D First Muse [1]. 2. ______ is the sometimes exaggerated use of local language, characters and customs in regional literature. A Purple prose B Paste-land imagery C Local color D Symbolism [2]. 3. The first great flourishing of African American literature that appealed to a relatively large literate Black readership was known as_____. A the Holocaust B the Harlem Renaissance C abolitionism D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3]. 4. _______ was a leading 19th century feminist and one of the core members of the Transcendentalist movement. A Margaret Fuller B Sylvia Plath C Hilda Doolittle D Gloria Stein [4].

关于英美文学

关于英美文学 关于英美文学的 摘要:在诸多历史、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生活方式、地域、宗教、价值观等因素差异下,英美文学作品势必出现千姿百态的形式和文学风格,只有深刻地理解上述因素对于英美文学著作的影响作用,才能够透析英美文学著作的实质,才能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学著作中机智隽永的内涵。 关键词:历史文化;英美文学 一、历史与文化差异影响下英美文学著作所具有的特点 (一)历史与文化差异影响下英国文学著作的特点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和时代的演变。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英国文学产生着影响。英国文学是对于当时社会环境的一种映衬与写照。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不同历史阶段。如盎格鲁-萨克逊史诗《贝奥武甫》;中古英国文学著作时期,代表作乔叟(Chaucer)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文艺复兴下的莎士比亚代表作《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暴风雨》等;新古典主义下的英国文学著作,浪漫主义时期,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现实主义下的英国文学著作时期,代表作为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大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远大前程》《双城记》;现代主义下的英

国文学著作康拉德的《黑暗的心脏》(1899)。语言和风格的标新立异是英国现代派的最大特点。战后英国文学代表作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大致呈现从写实到实验和多元的走势。从厚重的文学底蕴出发,英国文学著作发展到今天正在朝着百家争鸣、百家齐放的方向发展。 (二)历史与文化差异影响下美国文学著作所具有的特点 美国的文学历史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如影随形,虽然早期的文学著作隐约还有英国文学的痕迹,随着美国资本主义的民主与自由的不断演绎升华,美国的文学著作也大放异彩,形成了美国民族的特有色彩。多歌颂平民文化,褒扬以追求民主自由个人幸福为中心的美国精神。美国文学先后经历了殖民地文学著作时期,如托马斯潘恩写于1774年的《美国的非洲奴隶》;浪漫主义文学著作时期,如在库珀的《皮袜子故事集》中,在描写印第安人部落的灭亡的过程中,表现了正直、勇敢的美国早期移民开疆拓土传播美国文明的艰辛历程;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著作时期,如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从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人道主义出发,以同情的笔墨描写出黑人奴隶的悲惨生活,愤怒地谴责了奴隶主残暴虐待黑人的恶行,无情地鞭挞了美国早期的奴隶及种族歧视制度。德莱塞的《嘉莉妹妹》描写劳动妇女进入大城市和上层社会后被侮辱、被损害的遭遇。广泛而

美国的崛起与中美关系

美国的崛起与中美关系 一、考点梳理 美国问题 一、两次资产阶级革命 ⒈独立战争 ⑴背景(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阻碍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⑵方式(性质):民族解放战争,加上资产阶级革命⑶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和种植园奴隶主阶级领导人:华盛顿⑷导火线: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⑸时间:1775-1783年⑹开始的标志:1775年4月,莱克星顿战役 ⑺经过 1776年7月4日(美国独立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转折点)—1781年,约克镇战役,英军投降—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⑻革命成果巩固:1787年,美国制定宪法。(或制定1787年宪法)宪法确立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总统制民主共和制),总统享有行政权;国会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大权。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意义:性质:美国独立战争既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意义:它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⒉南北战争 ⑴背景(原因):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种植园经济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⑵方式:内战(或战争)⑶领导阶级:北方资产阶级⑷导火线:1861年3月,林肯就任美国第16任总统 ⑸时间:1861-1865年⑹开始的标志:1861年4月,南方挑起战争⑺经过:(转折)1862年9月,林肯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1865年,北方胜利。 ⑻重要文献:《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⑼意义:①性质: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②积极性: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经过这场战争,美国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③局限性: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种族歧视问题,美国黑人的地位仍然很低。 二、两次科技革命 1、第二次科技革命:更多地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尤其在电力的使用方面,同德国一起始终走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前列,经济发展极为迅速,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工业大国。如:爱迪生发明许多电器产品;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等等。 2、第三次科技革命: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视基础教育,培养实用人才,并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三、两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大战初期,严守“中立”;1917年,当战争接近尾声时,为了捞取战利品,撕去“中立”伪装,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开始崛起。 2、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前,保持所谓“中立”,纵容法西斯侵略政策,向交战双方出售武器,大发战争财;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参战,并参加组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参加了北非、太平洋战场以及欧洲第二战场的一系列重大战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